時間:2023-09-28 09:4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影像技術的出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影像醫學應參與整個治療過程
| 在采訪您之前,我們向一些醫療影像從業者征集了一些問題,“影像醫學的出路在哪里”是很多人提到的一個問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馮曉源:影像醫學必然要以影像為根本,但這個影像不是CT、核磁等單種技術的圖像,而是多種影像的融合。
每個像素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同的生物學信息,如果能挖掘到這個程度,就會非常有意義了,當然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在目前以形態(解剖)為基礎的診斷向功能診斷、分子水平診斷的發展過程中,影像融合是必經的階段。
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相信“眼見為實”,很多疾病的確診都需要由影像來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是影像科醫生工作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全部。影像應該介入到整個醫療過程中,從預防預測、早期診斷、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和康復,到術后效果、放療效果的評價,都應有影像科醫生的工作和貢獻。
以肝癌為例,影像科醫生將來可以通過肝癌病灶在肝臟里的部位、血供和功能等信息的分析,對患者手術的情況進行評估。也就是說,把所有跟手術有關的信息都提供給手術醫生,以作為后者制訂手術方案時的重要考量。在治療效果的評估上也是如此,肝臟被切掉一部分之后,身體狀況肯定會跟著改變,這個改變會對身體產生什么影響,影像也可以對其進行評估。這就是我所講的“involve”――參與到整個治療過程中。
影像醫學一定要介入整個治療過程,這樣一來,影像醫學的出路就會非常寬廣。
鼓勵做三維技術應用開發
| 醫療影像三維后處理在醫學上的應用有哪些?
馮曉源:作為一個技術手段,三維后處理能討論的問題有很多,比如三維的地位、實現方式和三維應用在日常工作中的推進等。
只從一面去看事情和從多面去看,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很小的骨折,如果不用三維成像就很難做出診斷。對于復雜的病變,三維成像可以輔助判斷病變的起源、侵犯的范圍等。也就是說,3D對于影像診斷非常有用。
從臨床尤其是手術來講,三維重建對于手術醫生制定手術入路會有很大幫助。它可以幫助確定手術切除的方式、切除的范圍,是在手術前幫醫生模擬了一次手術實施過程?;蛟S有一天,如果沒有三維技術,手術醫生甚至都無法進行手術操作了。
三維是一種技術,而不是目的。除了診斷、治療方面的應用,它在科研、教學方面也多有應用。比如上解剖課,用三維技術可以隨時隨地、從任何角度去看,熟悉之后再進行實操,學習效率就會提高。
| 目前三維應用普遍嗎?是只會在某些身體部位、某些疾病上用到嗎?應用范圍是只限于大型醫院嗎?
馮曉源:跟身體部位沒有關系,從頭到腳都會用到。即使是小腳指頭,也會用到三維重建看骨折的情況。三維的應用取決于設備,一般情況下,16層以上CT都可以做三維重建,64層CT做三維重建是比較常規的?,F在很多縣醫院已經配備了64層CT,完全可以做三維重建。
| 對于三維重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您有什么建議?
馮曉源:我鼓勵多做三維技術應用的開發,成像速度更快、更清晰、更準確、更靈活,是3D應該努力的方向。因為有了好的技術以后,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各個科室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依照自己的想法,利用三維技術實現各自的目的。
放射學會負責繼續教育工作
| 您是復旦大學的副校長,對影像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一定有相當的了解,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國內放射人才的培養狀況,中華放射學會在其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馮曉源:影像科醫生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五年制、八年制臨床專業畢業生,一部分是影像醫學專業畢業生。能做診斷的醫生只占影像醫學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是技術人員。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講,學校主要承擔的是基礎知識的教學工作,雖然很多學校開設有影像醫學專業,但內容仍然是比較基礎的東西。醫學生畢業以后進入醫院,科室會對其進行為期三年的培養,稱為畢業后教育,三年后主要是繼續教育。在這條教育鏈上,放射學會主要是對畢業以后的取得了醫師執照的醫生進行繼續教育,而不會參與醫學生的在校教育和畢業后教育。但是會在業內出出主意、提提建議。
技術人員的來源之前主要是中專生和大專生,現在影像專業的本科生也加入進來了,這對提升影像技術隊伍的水平是非常有益的。目前的問題是,國家把醫學影像學定位為理科,這個專業的學生拿的是理學學士的學位,他們將來是不能做醫生的,這是個問題。當然,這是題外話。7月19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首屆醫學影像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復旦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馮曉源出席會議并發言。會議間隙,他如約接受了《e醫療》的采訪,對影像醫學的地位和出路、影像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以及醫療影像三維后處理等問題一一作答。
影像醫學應參與整個治療過程
| 在采訪您之前,我們向一些醫療影像從業者征集了一些問題,“影像醫學的出路在哪里”是很多人提到的一個問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馮曉源:影像醫學必然要以影像為根本,但這個影像不是CT、核磁等單種技術的圖像,而是多種影像的融合。
每個像素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同的生物學信息,如果能挖掘到這個程度,就會非常有意義了,當然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在目前以形態(解剖)為基礎的診斷向功能診斷、分子水平診斷的發展過程中,影像融合是必經的階段。
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相信“眼見為實”,很多疾病的確診都需要由影像來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是影像科醫生工作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全部。影像應該介入到整個醫療過程中,從預防預測、早期診斷、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和康復,到術后效果、放療效果的評價,都應有影像科醫生的工作和貢獻。
以肝癌為例,影像科醫生將來可以通過肝癌病灶在肝臟里的部位、血供和功能等信息的分析,對患者手術的情況進行評估。也就是說,把所有跟手術有關的信息都提供給手術醫生,以作為后者制訂手術方案時的重要考量。在治療效果的評估上也是如此,肝臟被切掉一部分之后,身體狀況肯定會跟著改變,這個改變會對身體產生什么影響,影像也可以對其進行評估。這就是我所講的“involve”――參與到整個治療過程中。
影像醫學一定要介入整個治療過程,這樣一來,影像醫學的出路就會非常寬廣。
鼓勵做三維技術應用開發
| 醫療影像三維后處理在醫學上的應用有哪些?
馮曉源:作為一個技術手段,三維后處理能討論的問題有很多,比如三維的地位、實現方式和三維應用在日常工作中的推進等。
只從一面去看事情和從多面去看,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很小的骨折,如果不用三維成像就很難做出診斷。對于復雜的病變,三維成像可以輔助判斷病變的起源、侵犯的范圍等。也就是說,3D對于影像診斷非常有用。
從臨床尤其是手術來講,三維重建對于手術醫生制定手術入路會有很大幫助。它可以幫助確定手術切除的方式、切除的范圍,是在手術前幫醫生模擬了一次手術實施過程。或許有一天,如果沒有三維技術,手術醫生甚至都無法進行手術操作了。
三維是一種技術,而不是目的。除了診斷、治療方面的應用,它在科研、教學方面也多有應用。比如上解剖課,用三維技術可以隨時隨地、從任何角度去看,熟悉之后再進行實操,學習效率就會提高。
| 目前三維應用普遍嗎?是只會在某些身體部位、某些疾病上用到嗎?應用范圍是只限于大型醫院嗎?
馮曉源:跟身體部位沒有關系,從頭到腳都會用到。即使是小腳指頭,也會用到三維重建看骨折的情況。三維的應用取決于設備,一般情況下,16層以上CT都可以做三維重建,64層CT做三維重建是比較常規的?,F在很多縣醫院已經配備了64層CT,完全可以做三維重建。
| 對于三維重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您有什么建議?
馮曉源:我鼓勵多做三維技術應用的開發,成像速度更快、更清晰、更準確、更靈活,是3D應該努力的方向。因為有了好的技術以后,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各個科室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依照自己的想法,利用三維技術實現各自的目的。
放射學會負責繼續教育工作
| 您是復旦大學的副校長,對影像人才的教育和培養一定有相當的了解,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國內放射人才的培養狀況,中華放射學會在其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馮曉源:影像科醫生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五年制、八年制臨床專業畢業生,一部分是影像醫學專業畢業生。能做診斷的醫生只占影像醫學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更多的是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