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民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新型農民;素質教育;農業法規;市場經濟理論;農業科技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38-01
新型農民是指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從經濟學角度看,新型農民就是農商。隨著我國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農民的整體知識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質逐漸提高,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業技術能手、農業專家、農業經紀人和農民企業家。然而在農業領域,教育,尤其是新型農民的素質教育的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農業對農民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加強新型農民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因此,我國十分有必要通過大規模的新型農民素質教育,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從而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1-4]。在新形勢下,應當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規教育、現代農業及相關科學技術教育,結合農民文化程度的差異性及農民的現實需要,使其與時展相適應,真正成為現代農業背景下的新型農民?,F就如何加強新型農民素質教育的問題作一探討。
1 重點加強農業領域法律法規及農業相關政策教育
為了使相關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各級政府應當積極主動地對國家政策進行傳達和落實。尤其是農業政策,有效利用現代傳媒,讓廣大農民及時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使農業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最終使農民獲得真正實惠。同時,要對農民進行法律法規教育以及農業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構建和諧的政農關系。
2 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理論教育
普及農民的市場經濟知識,建立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提高農民對市場經濟知識的運用水平。使農民在思想上認識到我國是法治國家,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作為新型農民,不斷增強法制意識,要知法守法;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的理念,強化市場主體意識,使農業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充分認識市場經濟是把“雙刃劍”,必須具有風險意識。要使農民朋友真正理解并掌握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把好舵、撐好船,達到增產又增收的目的。
3 普及基礎農業科技知識,加強先進農業技術推廣
近些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普及,一部分農民的農業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農民尚未很好地掌握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因此,把科學、文明、發展的新觀念輸送給農民,使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掌握農業科學技術、依靠科學技術致富的道理。同時,通過現代傳媒以及點對點幫扶等辦法及時有效地把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好,幫助農民學習好、應用好,在農業領域打好新時代背景下的有準備之仗。
4 努力辦好農民職業教育
使農民能夠在學習中生產,在生產中學習。必須重視并努力辦好農民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的真正能夠學以致用的新型農民。也可以針對農民迫切需要的具體的農業技術安排一些專門的技術培訓課程,使農民能夠直接感受到農業科技的力量,提高其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同時達到提高農業產業科技含量,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5 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
要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農民勞動場地的分散性、實用技術需求的多樣性以及文化程度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實行靈活多樣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新型農民素質教育,要針對農民的特點和現實需求充分運用傳統及現代傳媒,如廣播、電視、報紙以及網絡等,采取多樣化教育模式,使農民在農閑時能夠有所學、忙時能夠有所用,實現活學活用、靈活運用。
6 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各部門齊抓共管
各級政府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大政府資金投入,為新型農民素質教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尤其是專項資金扶持力度,切實保障新型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為新型農民素質教育保駕護航。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讓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各部門真正認識到新型農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新型農民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各級政府各部門,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尤其是農業部門更應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與各政府部門共同發揮好統籌、協調、組織和服務的功能,科學規劃,擬定好實施方案細則;在整個過程中,政府要協調好有關部門,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業各部門的現有資源,充分調動教育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為構建和諧、繁榮、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7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民素質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民素質報告——新型農民素質調查評估與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 郜艷麗,李峰.農村職業教育在培育新型農民中的意義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34-835,900.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農業面臨向信息農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轉變。廣大農民能否抓住機遇,把農業生產和經營迅速融進國際大市場,這關鍵在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對我市而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必然直接影響著我市農業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因而,提高廣大勞動者,尤其是新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已是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對此,從事農民教育的農廣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為農廣校的發展壯大,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筆者認為,農廣校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農民的教育:
一、開放、創新、競爭意識教育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中國有著占全國人口總數3/4強的農民,他們思想的解放程度,觀念的更新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前進的步伐。廣大農民只有及時轉變觀念,積極投入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中,掌握一些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經濟效益高的新品種新項目的生產管理技術,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從目前我市現狀來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對一些新經驗、新技術不敢去嘗試,害怕失敗,因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速度。針對農民的這種思想狀況,我們首先應加大對農民進行“開放、創新、競爭”意識的教育力度,充分發揮農廣校學員遍布全市農村的優勢,大力宣傳經濟發達地區思想解放帶來的經濟大發展的先進經驗,使他們率先成為解放思想的典范,從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轉變思想觀念,積極謀求實踐致富之路。為此,我們應積極教育引導農民提高對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其樹立立足本地擴大外向型經營的意識,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生產適銷對路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學會從洋人腰包里掏錢。唐山遷安弘業地毯有限公司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頭,真正做到了“從洋人腰包里掏錢”。農業生產更應如此。
二、高效優質品牌意識教育
農產品的質量如何,是國際競爭中的關鍵所在,我國農業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不僅是數量的競爭,更重要的是質量的競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講究營養型、健康型的農產品,尤其是加入WTO后,雖然打破了“關稅壁壘”,但“綠色壁壘”又成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阻礙發展中國家農產品進入的合法手段。因此,農民必須注重在選擇優良品種、精耕細作、綠色環保等方面下工夫,農產品才能有望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在此基礎上,還必須教育農民樹立創品牌意識。在這方面,秦皇島市盧龍縣紅星科研中心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在“變”字上下功夫,把甘薯生產加工成薯脯和薯香酥等一系列產品,用優質的產品和精美的包裝,創出名牌,占領市場,在外地很是暢銷。他們就是在“巧”字上取得了成功。應該說現在我市已越來越認識和重視到了品牌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市經濟在這方面已呈現了許多可喜的亮點。如遷安市“金鑫”牌甘薯淀粉、“民雁”牌大棚油桃、“佳賓”牌八月脆桃和“阜安”牌無公害蔬菜商標。為順應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的“名牌”戰略,農廣校應充分發揮作為全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品牌”意識教育,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牌求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專業技術教育
國際間的農業競爭,說到底就是科技競爭,科技競爭可以說就是農民綜合素質競爭。例如肯德基在我國土豆泥、薯條的銷售額每年達好幾億元人民幣,但是肯德基寧肯因原料不足而斷貨,也拒絕中國土豆,這首先根源于我們的科技種田水平低下,產品不達標人家不愛用。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民對土地的土質、微量元素、適合種植何種作物,心里沒底,生產什么基本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農產品質量上不去。從無公害農業到有機農業,已經成為我國農作物生產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焦點。這些都足已說明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廣大農民只有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培訓,按示范園樣板田種地,才能在競爭中以雄厚的實力,獨領。針對這種現狀,農廣校已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作出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如在堅持對廣大農民進行正規化學歷教育的同時,著力抓好新型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培訓、百萬農民大培訓等重點工作。大力開展新技術、新種子的試驗、推廣工作。今后,農廣校應進一步加大力度,通過各種途徑組織、動員廣大新型農民參加學歷教育和專業技術培訓。充分發揮聯辦單位的功能作用,深入到農村農民中廣泛宣傳,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科技知識的重要性和改革開放的環境給自己帶來的發展機會。同時,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在教學和培訓的內容方面深化改革,增強教學吸引力、實效性。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遠程教育網絡系統開展教學,考慮開設一些綜合性的專業??傊?,應積極開動腦筋,使設置的教學專業適應形勢,滿足市場和農民的需要。
四、市場信息教育
撰寫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農民培訓工作總結
我區農民素質教育工作圍繞全面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中心任務,著力解決我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的就業出路,按照省、市有關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全面開展了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現將情況簡單匯報如下。
一、完善機構,繼續加強組織領導
針對人事調整,及時調整和充實了農民素質教育工作領導機構,進一步明確了相關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印發了《xx經濟開發區xx年農民素質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區三個文明建設的年度考核目標中將農民素質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評范圍。領導小組成員召開了相關會議,重點研究和解決失地農民轉移等問題。各相關部門及兩辦事處根據區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區農民素質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各涉農培訓單位負責,相互協作的工作機制。
二、政企合作積極推進農民工培訓您現在閱覽的是大學生活網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針對當前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人才素質低、農民用工矛盾等問題日益凸顯的問題,為加強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素質教育、提升企業文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主動應對危機,化解用工矛盾,開發區工會在黨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總工會和市直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職工之家”的作用,積極組織協調,在百雄堂富厚創業與職業培訓學校建立了開發區工會農民工培訓基地,xx月xx日基地正式成立并舉行了首屆農民工培訓班開學典禮。基地今年計劃舉辦各類農民工培訓班12期,完成培訓任務600人次,保證80%以上的就業率,并切實做好就業跟蹤服務,建立完善臺帳管理制度,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教學質量,將基地建成為企業服務、為開發建設服務、為群眾服務的勞動力平臺。
三、注重對農民培訓的經費投入
隨著我區失地農民的不斷增加,農民轉移培訓工作任務較繁重,為有足夠數量的經費來保障完成任務,我辦協同農業、教育、勞動等部門積極申請區財政支持,年初預算時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要求及時向區管委會申請和報告,共安排專項經費2。5萬元。區各有關部門都積極爭取了一定的培訓資金。
四、上半年農民素質教育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經過半年來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訓農民1760人次,其中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6次,共培訓農民660人次,舉辦引導性培訓班3次,共培訓
700人,其中“9+1”培訓170人,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2期,共培訓230人,發放示范教材600冊,其中《農業實用技術手冊》和《務工指南》各
300冊。
[關鍵詞]農民素質;提高;思考
一、貧困山區農民素質情況調查情況
1、思想觀點落后、封閉
由于受幾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農民潛意識里還有很多落后封閉的觀點,特別是貧困山區。如: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落后封建的思想嚴重的影響和制約著農村各方面的發展和建設。
2、基礎教育還有待加強
目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農村基礎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一些貧困山區的基礎教育還不能滿足現狀的要求,還有待改善和加強。
3、科普教育大片空白
一是科學素質低下。據中國科協2003年的中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農村居民具有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0.7%(貧困山區農民的科學素質還達不到),有些較偏遠的鄉鎮幾乎為零。
二、貧困山區提高農民素質面臨的幾大難點
1、滯留于農村的農民整體素質逐年下降
綜合素質較高的青壯年農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長期滯留于鄉村的農民整體素質下降。由于留下的農村人口中老、弱、婦、幼類所占比例較大,要使這部分人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有明顯提高困難很多。
2、城鄉、街村差距過大
盡管近幾年來,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發展速度比起城市、街村來說,仍然顯得很緩慢,因此貧困山區近年來城鄉差距、鎮村差距、村戶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青年大部分離鄉離土,進入城鎮;城市的各類干部、職工則因為基層條件差、待遇差、不穩定,不愿意下鄉鎮,更不愿意到農村、進農戶。就是在鄉鎮工作的干部、職工,很多也想方設法將家安置在城市,有機會就離崗進城。
3、貧困山區受經費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動很少
近幾年來,雖然實施了送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但由于貧困山區人口居住分散,開展各項教育活動,人員不易集中,客觀上難度較大,所以很多時候都只能是相對的送到街村,且時間短、范圍十分有限,在相對較偏遠的村社科普知識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對廣大農村的旺盛需求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電視目前是貧困山區農民了解國家大事、學習各類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最簡潔、有限的工具,但越是收入較低的貧困地區,購買電視、接收節目付出的成本越高。這些實實在在的困難與問題,都嚴重制約著農民素質的快速提高,進而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三、提高貧困山區農民素質的思考
1、改進工作方法,把培訓工作重心下沉
我們就教育培訓地點問題做了調查,絕大部分農民愿意在村里辦培訓班,20%左右可以選擇到鄉鎮參加培訓,極少數人選擇到縣城或城市。選擇在村里辦培訓班對農民來說好處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時、省錢,三是可以在村頭、地頭就地取材,現場指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農民喜聞樂聽。因此,我們應當把教育培訓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社,把培訓班辦到村頭、地頭、家里頭。工作重心下沉的關鍵,也就是改進工作方法,推行“三到村”措施。就是培訓教師到村、宣傳資源到村、人才技術到村。
培訓教師到村,就是發揮專業培訓機構、專業教師的優勢,組織農廣校、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部門和科學技術協會的培訓教師進村入戶,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以農業科技為主的綜合培訓;深入到田間地頭,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這樣方便農民就近接受接受教育培訓,且直觀、易懂,避免純理論的書本培訓。
宣傳資源到村,就是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媒體資源,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
2、改變培訓方式,調整培訓內容,推進產業發展
“互動性培訓”模式是指農民需要什么技術,培訓機構就培訓什么技術,這是傳統培訓方式。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對種植業的培訓需求主要是糧食、水果、蔬菜和特種種植;對養殖業的培訓需求主要是養豬、養雞、養牛和特種養殖;對非農技術培訓需求主要是農產品加工、機械、運輸和家電維修等。培訓機構必須針對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計劃,調整培訓內容,做好培訓工作。
3、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力度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的重要措施。從調查情況看,富余勞動力依然存在著很大的轉移潛力,關鍵在于“引導”。因此,加強“引導性培訓”是培訓機構和政府部們對農民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
4、加強農村基礎教育
農村青少年是未來農村各項事業的主力軍。他們將成為新世紀農民隊伍的主體農村基礎教育直接關系到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而農村青少年的素質教育狀況將直接決定我國未來的農民隊伍的素質。因此,從長遠來看,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
5、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可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教育又是什么樣的呢?正所謂素質教育談的轟轟烈烈,應試教育做得扎扎實實。或者說,素質教育做做文章,應試教育真抓實干。校園中看到的還是教師嚴肅的面孔,孩子疲憊的眼神??伎伎?,依然是老師的法寶。盡管多元智力理論早就告訴我們,學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多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墒蔷湍壳岸?,評價學生好壞、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的標準仍然是分數。
我想其實誰都知道,一個靠苦干加蠻干而取得的所謂高分,永遠也比不上一個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果單純以分數來衡量我們的學生,那么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多數學生感到自己是失敗的,只有少數學生認為自己獲得了成功。因為我們忽略了學生其他的內在能力,他們許多天賦在教師追求的高分面前,甚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有人說,教育好比是農業。想來說的很有道理。因為教育的對象有其特殊性,都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這就說明不能像工業生產那樣,把同樣的材質,經過同樣的程序,加工成同樣的產品。我們要充分觀察學生,分析學生,考慮學生不同的潛能,根據他們的特點,朝著他們可能成功的方向去培養,哪怕是給做一個提醒或建議,那么他們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得多。如果我們用一把尺子去測量他們,強迫他們去追求分數,從而限制甚至是抹殺他們的潛能,硬把他們往考試分數上拽,怎么不會把他們培養的很失敗呢?如果我們堅信:“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始終踐行“尊重個性,面向全體”,把他們都當做一棵棵莊稼地里的小苗,使每個學生都受到陽光和雨露,又何嘗擔心他們會不成功呢?這正如一個比喻:莊稼生了蟲子,農民不會怪莊稼不好,他會想我為什么不去除蟲呢?看見莊稼不茁壯了,他會想,為什么不去施肥呢?看到莊稼快枯萎了,他會想,我為什么不及時去澆水呢?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小苗仍然不能健康成長,農民又會想,是不是這種氣候或土壤不適合小苗成長呢?總之一句話,農民會相信,每顆小苗本來都可以長好的。如果小苗出問題了,是農民自己的責任。其實所有的學生都是一顆顆小苗,我們要善于尋找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方法,對任何人都不能喪失信心。
【關鍵詞】農村科技教育;雙重社會價值;農業技術;農民科技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并逐漸開始走向國際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看到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9億都是農民,他們是農業產業建設的生力軍,但是在農村農業發展方面,農業技術的落后和農民科技素養的低下是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因素。要想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必須要對農村科技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從整體上和根本上提高農業發展資源,這是“科教興農戰略”真正的落到實處的重要途徑。
1.農村科技教育提出的意義
農業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與國計民生有著重要關系,是人民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只有將農業發展起來,國家的經濟才能夠獲得快速、穩定的發展。農業要想獲得迅速的發展就要從生產技術、生產組織方式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來進行,其中農民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生力軍,對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大多數農業勞動者都是憑借老一輩或者自己的習慣和經驗來進行農業活動的,這種農業生產具有勞動生產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經濟效益低的特點,非常不利于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再加上隨著加入世貿組織,我國農業產品受到國外農產品的沖擊,出現結構性過剩的現象,并逐漸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民勞務收入的增長減慢,這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1]。要想提高農民的收入以及農產品的優質、高產、生態、安全,除了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之外,還必須要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高素質勞動者,由此我們提出科教興農的戰略。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教育培訓,使農業勞動者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業管理中,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目前我國農村科技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國農村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加速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鎮轉移,從小的方面來看,農村科技教育更加強調的是社會價值,這主要表現在其教育在傳遞農業技術和提升農民科技素養上的重要意義,農村科技教育通過科技的作用改變農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農業生產方式,并激發農民的潛在發展能力和素質。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現有的農村科技教育資源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良因素,對農業科技教育的開展起到了極大的限制作用。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是,農村科技教育資源缺乏系統的管理和整合,教育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比較匱乏。農村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為三類:農村中小學生的教育、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育以及農業科技推廣教育。由此可見,農村科技教育是以農民為主體的素質教育,它需要各個地區的科技、農業、教育等多個部門站在同一的戰線上,為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資源支持。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一些農村的農業科技部門和教育部門各自為政,在規劃上不能達成共識,也不能有效的結合起來[2]。再加上農村教育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在硬件設施方面比較落后,教育中不能通過較快、便捷的途徑獲得最新的信息資源,很多教師因為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且工資低、福利少,而不愿意到農村來進行授課,這就導致農村科技教育在師資力量上有所不足。
二是,農村科技教育的受教育主體農民不能充分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都開始向城鎮轉移,而剩下的勞動力都是一些年齡較大的人,他們具有科技文化素質低的一般特點,在進行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科技知識宣傳中只會被動接受,而無法成為其有效的受體,不能發揮主體作用。再加上,農民的居住比較分散,平時也大多都忙于農事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采用一般教育方式的科技教育很難帶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這是影響農民科技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因素。
3.彰顯農村科技教育雙重社會價值的有效措施
要想使農村科技教育在傳遞農業生產技術和提高農民科技素養方面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
一方面,農村科技教育應對自身的內容進行拓展,創新農業科技教育的形式。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農業逐漸加速產業化進程,農民對于科學技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單純的針對農業生產實用技術進行教育培訓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農業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3]。根據現階段農業的發展方向,農業科技教育除了進行常規農業技術知識的普及推廣還有技術改造培訓之外,還應該包括新興種植、養殖技術的推廣,并且要增加生物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知識的教育。另外,現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成為農村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農業科技教育還應該對產前的各種農產品的新品種、新農資以及新農機等優良品種和苗種的選育,以及產后的加工、存儲、營銷等方面的過程和技術等進行教育。
另一方面,農村科技教育應在實用農業科技的推廣上加強力度,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和應用率,只有使農民在實踐中深刻的體會到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才能真正的提高對農業科技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4]。農業科技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農民的教育必須要在實踐中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我們提出,在各地農業部、教育部以及農技站等所屬的農業科技教育單位的領導下,并利用農業科研單位和院校所提供的技術,建立起一支高素質農業技術傳播和推廣隊伍,對農民實施科技教育。隊伍可選擇幾個農村科技教育中比較關鍵的重大課題作為起點,通過構建面向廣大農業勞動者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教育大課堂對各項實用技術進行應用和推廣,使農民對新農業技術進行掌握和運用,并逐漸培養其應用能力,進而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4.總結語
農村科技教育在發展中不斷尋求更加貼近農民實際的教育方式。教育是農業科技教育的核心,農民是教育的主體,通過加強農村科技教育對自身內容的豐富以及對新技術的實踐和推廣,整合農村科技素質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對農民實施科技教育,轉變農民的生產觀念,這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傳遞以及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實現農村科技教育的雙重社會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新輝. 農村科技教育的社會價值重建[J]. 廣西社會科學. 2011(05):73-74
[2]譚代全. 開縣農村科技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 科學咨詢(決策管理). 2010(04):105-106
關鍵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成人教育;對策
收稿日期:2006―02―17
作者簡介:楊春華(1956-),男,漢族,山東曲阜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材科科長;
林世員(1981―),男,漢族,山東日照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越來越突出,現階段我國有超過2億人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多萬農村勞動力,這部分富余勞動力的存在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將這部分富余勞動力經過培訓從農業轉移出來進入其他產業,就成為擺在政府和社會面前的重要任務。本文旨在分析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現狀,及其在轉移過程中對成人教育的訴求,并探討成人教育在應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上的策略。
一、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現狀分析
(一)人口基數龐大
我國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農業人口大國,全國有九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現階段我國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具有關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已超過2億,每年還會新增600多萬農村勞動力,再加上每年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又重新回到農村的勞動人口,這三方面的人口加起來,使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基數十分的龐大。按照農業部等部門制定的《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培訓目標,在2006-2010年五年間,需對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50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引導性培訓,并對其中的3000萬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轉移培訓任務非常艱巨。
(二)文化素質不高
由于我國長期推行城鄉二元制結構,致使我國各種資源過度地向城市傾斜,尤其是教育資源上的差別,使得生活在農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相對較少,致使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整體不高。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農村15歲以上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5年,15歲及以上人口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文盲占11.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7.7%,大專以上學歷人口不足1%,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影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使他們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即使勉強轉移出來,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識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的差距,而難以融合到城市的現代生活當中。
(三)勞動技能較低
富余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進入城鎮,離開了曾經熟悉的土地和農業勞作,導致生活方式和謀生手段發生轉變。因此,對轉移出來的富余勞動力進行必要的勞動技能培訓,就成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程的關鍵一環。但具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外出務工農民經受過相應技能培訓的卻十分稀少,在2001年新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只占18.6%。大量的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以后,要么因無法適應城鎮生活而又重新回到農村,要么只能在城市中作一些臟、苦、累的工作。而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對勞動者勞動素質與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多教育程度與專業技能以及基本素質難以勝任這樣的工作,由此進城人員自身素質和技能與城市或者非農業就業崗位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之間出現了失衡。
(四)轉移流動盲目
目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向外轉移,大都是農民自己組織,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據貴州省貴陽市對本市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顯示,在貴陽市輸出的農民外出打工人員中,僅有3%的外出務工人員是經政府組織的,38.2%是通過外地親友或在外打工的親戚朋友介紹的,58.9%是在別人的示范下自發加入打工者隊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農調隊對合浦縣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顯示,外出勞動力謀求職業通過親朋好友介紹的占73.3%,其他途徑占26.7%。由于大部分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無序性,致使他們的一些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轉移出來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鎮生活狀況不容樂觀。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對成人教育的訴求
(一)呼吁加強組織領導
將2億多農村富余勞動力經必要的培訓而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是一項系統而浩繁的工程,如果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制度保證是很難實現的。雖然我國認識到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在國務院建立了再就業部際聯系會議制度,在國務院領導下,由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陽光工程”,并制定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等相關制度、文件。但與我國龐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人口以及轉移培訓的艱巨任務相比,這些工作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需求。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迫切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設相關的推進、培訓機構與保障制度,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規范各級政府的行為。
(二)要求加大教育投入
我國農村有超過2億人的富余勞動力,要將這部分人經過必要的培訓而由農村轉移出來,沒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和物質保障是難以完成的。這要求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但我國目前的財政撥款能力和培訓基地承受能力,很難說能夠滿足這一需求。以湖南省為例,湖南省教育廳曾對該省13個縣市職業教育辦學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該類學校發展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借款。2002年13個縣市財政對13所學校撥款總額為1701.9萬元,其中,財政人員經費撥款占學校人員經費實際支出的48.53%,財政公用經費撥款占學校公用經費支出的4.65%。而從近5年來看,財政基建經費只占學校實際支出的14.58%。由此可見,我國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財政支持力度還遠沒有達到它的實際需求,這也制約了轉移培訓工作的進行。
(三)指向加強師資建設
在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的過程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培訓教師隊伍,是關系到轉移培訓工作順利進行和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目前從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教師卻存在著諸如數量較少、年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現有教師隊伍難以滿足轉移培訓工作的要求,也難以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轉移培訓任務,影響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向外轉移。因此,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強轉移培訓教師的培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年齡層次合理、文化技能比例協調的教師隊伍,以解決現有師資力量與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推動轉移培訓工作的進展。
(四)期望轉變教育觀念
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進入城市之后首先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他們迫切需要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保證自己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城市文明和農村文化的巨大差距,使進城的農民難以找到文化上的認同感和心理上的歸屬感,總是處在城市的邊緣而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由此,他們也希望能接受現代生活觀念、公民道德等的素質教育,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然而,現階段我們實施的轉移培訓,只注重對進城農民的勞動技能培養,卻忽視了對他們的整體素質教育,這使得進城農民在整體素質上難以達到城市文明的要求,造成了農民對城市生活的陌生和城市對進城農民的排斥。這要求成人教育在實施培訓教育的過程中,改變教育觀念,注重對進城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更要加強對進城農民的整體素質教育。
三、成人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思想重視,強化機構、制度建設
在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過程中,成人教育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具體來說,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轉移培訓主管機構和承擔培訓任務的機構,一定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高度來認識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充分認識到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整體素質教育,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二是加強領導機構建設。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機構,具體負責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明確分工,中央一級機構負責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整體規劃與指導,縣區一級具體負責本區域內的農村勞動力情況調查、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等工作;三是加強制度法規建設。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各級政府在這一活動中的職責與行為,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二)落實責任,保證資金投入,加強基地建設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巨大的教育需求和艱巨的培訓任務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我國現階段的財政支持和培訓機構,卻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因此成人教育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首先,加大資金投入。我們應積極探索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資、融資渠道,除中央政府要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外,地方各級政府也應有相應的配套資金;同時,我們應積極探索利用民間資本,吸引民間資本向這一領域投資,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其次,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如此大規模的轉移培訓,沒有足夠的承擔、實施機構,是很難保證能夠順利完成的。我們除要充分發揮現有的諸如鄉鎮科普學校、職業教育中心等培訓機構的作用外,還應建設一批新的培訓機構,另外,我們應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探索學校、企業、社區的合作模式,以保證轉移農民受教育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三)解放思想,培養專兼職教師,加強師資建設
是否具有一支專業結構合理、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關系到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能否真正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師資隊伍建設必須打破原有思路,拓寬用人視野,創新師資建設思維,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兼職教師為兩翼的教師隊伍,使之與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工作實際相符合。首先,我們要培養大量的專職教師,培養新的專職教師參與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中來,同時加強對原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其次,還要從外行業、外系統聘任懂技術有專長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加強轉移培訓教師隊伍的專業結構建設,形成一支既有文化基礎,又有技術專長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再次,轉移培訓主管機構和學校,在兼職教師的聘任上要實行評聘結合的管理體制,定期對兼職教師進行考核,進行嚴格管理,使能者上,庸者下,以確保轉移培訓教師的質量。
(四)轉變觀念,技術與素質并重,注重終身教育
過去我們在對進城農民的教育上,過多的注重技術培訓,而忽視對轉移農民的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轉移培訓效果。鑒于此,我們應轉變教育觀念,由單純注重技術培訓向技術與素質并重的方向轉移。一方面,對進城農民進行基本的勞動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加強對進城農民的素質教育,進行生活觀念、公民道德意識等的教育,以提高進城農民的整體素質,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第三,由于現代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現代社會對人們的勞動技能與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人們應進行不斷地學習,以掌握最新的技術和了解最新的信息,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社會所淘汰。進城農民在進入社會以后,即使他們掌握了一技之長,或許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所掌握的技術會逐漸老化,而重新面臨失業的困擾。因此,成人教育對轉移到城市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應加強對這些人的終身教育,使他們獲得終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少元.農村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