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一體化的好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任何人為的分割、壁壘都會被打破。博弈論作為一門工具學科,解釋了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進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志碼:A
農業是目前我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落后于城市,其癥結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而且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國家多次將“三農”問題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
博弈論主要研究一個經濟主體的選擇受到其它經濟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它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和均衡問題。博弈論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中,逐漸成為分析的必備工具。本文基于博弈論,解釋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進行分析,對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啟示作用。
一 城鄉一體化的內涵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市與鄉村這兩個不同特質的經濟社會單元和人類聚落空間,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區域范圍內,謀求融合發展、協調共生的過程。在這里,城市和鄉村是一個整體,人口、資金、信息和物資等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充分發揮城市與鄉村各自的優勢與作用,最終使城鄉經濟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最終實現共同繁榮。
二 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意義
1統籌城鄉一體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各級政府的重要奮斗目標。和諧社會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社會,工農關系順暢健康的社會。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鄉差距大,主要是農村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農民還不富裕。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上。“三農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而且危及社會穩定乃至國家長治久安,必須靠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來解決。
2統籌城鄉一體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如果不及時調整工農業和城鄉關系,則會加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許多矛盾,制約我市的長遠發展。通過城鄉一體化改變長期以來農業農村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的不合理局面,形成工農業平等協調發展和城鄉共同繁榮進步的和諧局面。
二 博弈論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應用
1區域環境保護的博弈
區域公共環境是區域內各個經濟主體賴以存在的共同外環境。若環境遭到污染,將影響到區域內每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同樣,污染的環境要得到治理和保護,需要各個經濟主體的公共合作,從這一點講,區域環境具有典型的外部經濟性。然而在現實中,區域環境保護的目標卻常常難以實現。
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大力招商引資,為地方經濟的繁榮做出了主要的貢獻,與此同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各地方政府在城鄉規劃與發展中對污染的控制與治理卓有成效,但是許多地方,城市與鄉村未形成統一規劃,一方面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逃避污染治理的責任;另一方面政府之間缺乏配合的積極性,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大量工業廢棄物從城市轉向城市的邊沿以及周邊各鄉鎮,城市周邊地區的人民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形成惡劣的后果。這里既存在著企業之間的博弈,更存在著各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因此環境污染問題盡管已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但因為城鄉統籌規劃制度的缺失而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2城鄉一體化公共項目建設的博弈
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城市與鄉鎮各開發商以開發房產、生產型企業、娛樂場所等見效快的居多,并從一個點擴展至一個街區或幾個街區。而公共空間項目,如綠地、圖書館、停車場等卻十分缺乏。用博弈論解釋是因為:城鄉公共項目對開發者而言不會帶來直接收益,卻有積極的外部效益,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提高可以帶來區域的長期效益。在消費公共物品時,每個“理性人”都會做一個“免費搭車者”,因此,公共項目開發很難通過開發商共同出資開發。對于一個開發商來說,如果他投資公共項目的開發,改善了周圍環境的品質,但別人卻坐享其成,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他的投入更多,當然不合算,這意味著生產廠商很可能得不到抵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如果別人投資公共項目從而改善了周圍環境,他搭個“便車”:享受公共物品帶來的好處,更合算。這樣,大家盡管可能都認識到公共空間帶來的好處,從長期看廠商不會提供該物品,即公共物品很難由市場供給,至少供給不足。在沒有外部強制約束的情況下,每個開發商的最優戰略都是不參與公共項目的開發,博弈的結果是公共項目開發成為政府和社會的事情。
三 博弈論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啟示
實施城鄉良性互動戰略,就是要通過綜合運用市場和非市場力量,既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又充分發揮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城鄉之間全方位自主交流與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良性互動,使城鄉購買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礎上實現動態平衡,從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統籌規劃的生命力在于將城市規劃與鄉鎮規劃納入區域發展的同步軌道,是城市規劃的延續與提高。
在這種意義上,城鄉統籌規劃的實質又在于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基本利益關系的重新構建,而尋求利益格局調整中的最小摩擦值,是實現城鄉統籌目標的重要條件。按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城鄉規劃的作為領域也將“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進行“制度交易”的行為過程。
1統籌城鄉一體化,實現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一體化,強調集體理性,’因而在以經濟主體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原則的市場中,時常以市場主體對立面的姿態出現,規劃在實施中經常碰壁。所以規劃不應停留于理想狀態的表達,而且應該看到實際對象,只有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所希望的規劃才有可能自覺地貫徹實施。
區域公共工程開發問題,不能責備開發商唯利是圖,因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市場中經濟主體理性的表現,所以,解決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沖突的辦法不是否認個人理性,而是設計一種機制,在滿足個人理性的前提下達到集體理性,達到整體理性和個體理性的“雙贏”。如在開發區域公共項目時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為使投資者收回投資本息,并取得一定利潤,政府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實施城鄉一體化制度是關鍵,在規劃空間藍圖的同時,還應該研究選擇什么樣的制度和機制來達到規劃目標。可以把開發商自主開發作為個體理性,把城鄉可持續發展作為整體理性。我們在強調個體理性最優時(非合作博弈),與城市其他規劃如區域環境整治規劃、產業帶規劃、綠地
系統規劃、交通系統規劃等一起達到整體最優(合作博弈)。
2統籌城鄉一體化要發生效力,必須是一種納什均衡
從理論上說,在給定的條件下,社會通常自發地趨向于某個均衡狀態。社會一旦到達某個均衡狀態,理性的參與者將沒有積極性改變已經達到的狀態,因為這個狀態對于他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局部最優”的。所以,均衡狀態是社會活動的趨勢和方向。對于均衡點的求解,也是對于未來的一種預測,對于城鄉規劃的制定目標之一也是尋求這個均衡點。
一切均衡都是相對的,新的制度與政策會打破目前區域開發利用的一些均衡狀態,使區域開發利用向著更好的發展某個新的均衡狀態趨進。如果一種制度不能滿足個人理性的話。就難以有效地貫徹下去,不滿足納什均衡要求的制度或協定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城鄉一體化需要設計一種機制,在滿足個人理性的前提下達到整體最優。城鄉項目開發不是強制或感化各個開發商,讓他們依照規劃參與公共項目的開發,或完全由政府包攬,這不符合個人最優的理性要求。BOT投資就是一個較成功的制度安排,它兼顧了個與集體的理性,構成了城鄉一體化所希望的納什均衡。
3城鄉一體化機制的制定必須注重信息作用
還是以“囚徒困境”為例。作為警察,當然是希望兩個囚犯都能老實坦白,因此,在設計制度時,就要從囚犯的角度考慮,在不同的制度條件下,囚犯可能做出怎樣的反應,要了解囚犯的心理,這就是信息的作用。
在統籌城鄉一體化工作中,規劃部門只有知道對象所想,反映對象,掌握了這些信息,做出的規劃才具可行性。另外,從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治理理念的發展趨勢看,已經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如分權、私有化等),而以“問題干預”分析為基礎,強調隨機制宜或權變觀念,這更需要大量、如實的信息的支撐進行制度設計。相反。規劃一味推崇集體理性,忽視公眾、開發商的切身要求,規劃必然是難以實施。公眾參與規劃意味著信息的溝通,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大城市已將規劃項目向公眾展示,成都2005年9月實行的城鄉規劃督察專員制度,在更高的制度平臺上保證了信息全方位的溝通。因此,注重信息的作用,城鄉一體化的機制才能合理運行。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鄧鴻助,走出二元結構[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3] 孟華,政府績效評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為出發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整合歸并既有資源,合理設置管理機構,統一規范運營機制,著力提升水務經營及服務管理水平,加快實現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目標。
二、工作部署
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工作總體按照“統一部署,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穩妥實施”的原則開展,力爭通過三年時間的努力,全面建立起由水務集團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供水的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機制。具體分以下三個階段:
(一)試點階段。2010年底前,完成洲泉鎮(含原由洲泉永秀供水服務站管理的大麻鎮黎明村)范圍內的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試點工作,探明方向,積累經驗,完善機制,為全面推進改革打好基礎。
(二)擴面階段。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2011年底前,完成對具備“完成三級管網改造,全部封閉深井”這一基本條件的鎮(街道)的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工作。符合條件的鎮(街道)必須在實施改革前一年的四季度排出改革計劃。
(三)提升階段。2012年底前,力爭全面完成全市剩余鎮(街道)的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掃尾工作。當前尚未具備改革條件的鎮(街道)要抓緊實施三級管網改造工作,并同步封閉深井,為加快推進改革工作奠定基礎。
三、改革措施
(一)資產處置
1.被接管的二級供水企業相關資產的產權原則上保持不變,原債權和債務由所在鎮(街道)負責處置,管網的日常管理與維護工作移交給水務集團,并由水務集團承擔管網的日常管理與維護責任。
2.待全市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完成后,由市國資辦委托具備相關資質的中介機構對本次改革中涉及的管網資產進行全面清理評估后,統一辦理移交及劃轉手續,入水務集團固定資產。
(二)人員處理
納入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范圍的人員由水務集團以鎮(街道)為單位,以各鎮(街道)立戶水表總量為基數,按1500只水表錄用1人核定。改革前鎮(街道)現有從事供水經營管理的人員在按程序錄用后由水務集團負責安置,未錄用人員由所在鎮(街道)負責處置。
1.錄用資格。2010年5月底前,經市人事局會同國資辦、水務集團認定的,在原二級供水服務站從事供水經營管理工作的313名在職職工(含行政村管理人員)。其中:男性職工年齡必須在50周歲(含50周歲)以下,女性職工年齡必須在40周歲(含40周歲)以下,職工年齡核定截止期以各鎮(街道)實施改革前一年的12月31日為基準日。
2.錄用辦法。(1)以鎮(街道)為單位,由市人事局對符合資格條件的人員組織考核,具體考核辦法由市人事局牽頭,會同國資辦、水務集團及所在鎮(街道)另行制定。(2)對考核達到合格(60分及以上)的人員,由市人事局會同水務集團及所在鎮(街道)按從高分到低分確定擬錄用人員名單。(3)錄用的人員經市人事局、水務集團政審合格后最終確定,并由市人事局會同水務集團及所在鎮(街道)辦理相關錄用手續。
3.人員管理。本次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新錄用的人員為水務集團所屬鳳棲自來水有限公司下設供水服務站編制。供水服務站編制人員以屬地安排為原則,即所錄用人員原則上安排在原先所在鎮(街道);工作上由水務集團統一安排,待遇上嚴格遵照混崗不動編的原則。
4.錄用人員工資標準及福利待遇詳見附件。
(三)水價執行標準
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工作完成后,由水務集團直接抄表到戶,水價按城鎮供水一級管理價格執行。
(四)遺留問題處置
在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過程中涉及因各種歷史原因造成的遺留問題(如部分農戶用水由周邊污染企業補貼水費或免費用水、部分未裝表用水等),必須由所在鎮(街道)在水務集團接管前妥善處置完畢。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強化推動。為確保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市政府成立市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領導小組,由分管市長任組長,由市監察、發改、財政(國資)、人事、規劃建設、審計、水務等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任成員,具體負責協調推進改革工作。各鎮(街道)必須按照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加強對本鎮(街道)城鄉供水經營管理一體化改革工作的領導,成立專門班子,落實專人分管、專人負責,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工作。
實行一級法人的好處
好處一: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縣聯社一體化經營之后,統一經營核算,集中管理,縣聯社可根據不同需要,靈活自主地調度所有資金,既可用于保支付,也可用于拓展資產業務。原來基層社之間通過聯社搭橋的有償資金借貸,一體化經營后變為資金在不同挪位之間的靈活運用,這樣既減少借貸環節和工作量,降低成本,又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保支付、防風險更有保障、更有成效。
縣聯社一體化經營還可形成適度規模,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農村信用社的經營規模從抵御風險。從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社員和客戶需求等方面看顯然偏小,不僅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容易形成散亂局面,而一旦出現風險自身又缺乏抵御和化解的能力。
好處二: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首先,縣聯社一級法人一體化經營以后,下轄多個機構和一定數量的員工,機構及人員分工較細,管理層和業務操作層分明,管理層專司管理,管理效力經中間環節放大,效果將十分明顯。
其次,縣聯社一體化經營后管理氛圍增強,管理將會更為規范,政令暢通,監督制約機制相應加強,同時會更多地強調員工的素質并加強對員工的培訓。
再次,縣聯社一體化經營后,原有管理人才和農村信用社的一些優秀管理人才可以集中精力專司管理,充分發揮作用,從而有效提高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水平。
最后,縣聯社一體化經營后,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合理分工,大力協作,可以穩步提高經營效益,扭虧增盈,走出困境。
好處三: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管加強
聯社一體化經營后,基層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合并,各類報表。資料集中反映全縣農村信用社整體業務經營狀況,人行縣支行可據此填寫各種非現場監管報表和編寫監管報告,現場監管檢查也可集中力量進行,并且工作也能夠做深做細,監管工作質量相應提高。
另外,人行對一個法人單位實施金融監管,改變了通過縣聯社對全縣農村信用社進行監管的方式,減少了中間環節,監管效力和效率都會有所提高,對創建農村金融安全區十分有利。
如何對縣級聯社統一法人
工作如何開展才能對縣級聯社統一法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進行了如下實踐,以期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轉變職能
1 由管理服務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提高其經營能力,圍繞提高經營效益對縣級聯社崗位設置、人員配備進行調整,以提升聯社的經營功能。
2 圍繞聯社作為一級法人這一基本點,構建新型的市場營銷體制、管理運作機制,縮短經營管理通道和路徑,擴大經營管理的寬度和幅度,實行扁平化管理。
3 加快縣聯社財會部門建設,強化管理服務職能。實行縣聯社一級核算后,由于財務管理和財務核算等職能全部集中到聯社財務部門,增加了聯社財務部門的責任和壓力,對聯社財務部門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快強化聯社財務部門建設步伐。一要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用一批組織能力強、懂管理、業務技術過硬的優秀人才充實聯社財務部門。二要有意識地選送財會人員進行政治、業務、法律、計算機培訓,學習商業銀行等同行業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三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樹立“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堅持原則”的職業道德。四要強化成本管理,全轄統一核算,最大限度地減少成本提高效益,同時在準確市場定位的前提下,進行市場細分,由原來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設立機構
一級法人成立后,聯社應打破原有的機構設置。設立各個職能部門,直接從事經營,從粗放型經營走向集約化道路。
1 成立專門的信貸經營部門,如設立企業信貸部、個人信貸部、票據業務部,對原有的信貸客戶進行細分,歸類管理。
2 成立風險資產部,對全轄的不良貸款和處置資產進行集中清收。
3 基層社打破原有按鄉鎮區劃的設置,對各社進行重組,設立大區社,大區社主任提高級別,享受副科級待遇,而部分業務小、效益差的社直接降為分社只搞儲蓄,這就解決了有錢放不出去和有客戶卻因超比例無法再投放的兩難問題。
4 對縣城區內和周邊的網點進行整合,成立縣區中心社,取消其信貸經營職能,劃撥到聯社統一管理,增強結算和服務職能。
5 對財務、稽核、保衛三部門進行合并,成立內保部,加強服務監督職能,保障經營穩健運行。
三、整合資源
人盡其能,物盡其用,財盡其力。
1 培養和利用專業人才,常說專業才能專注,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以前基層社工作人員,尤其是主任一人身兼數職,既參與經營又參與管理,協調各方關系。把主任解放出來,專心搞經營。同時把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根據其特長,專門去搞市場開拓和人事攻關,處理全聯社的繁雜事項。
2 有鋼用到刀刃上。集中有限的財力裝修一流的網點,高標準超過各商行,五年內不落伍。特別是對城鄉結合部的網點重視起來,盡管地理位置偏僻,但經濟比較活躍,許多地方已成為開發區,也是各商行和郵政的空當,因此對于周邊城鄉結合部的網點要更高標準地裝修。
3 建立新的信貸管理體系,集中解決信貸方面存在的難點。一是嚴格執行信貸管理制度,形成以“橫向制衡、縱向制約”的運作機制,以科學決策、規范操作、風險防控、責任追究為核心,貸款發放必須在評級的基礎上授信,在授信基礎上貸款。二是因地制宜合理授權。統一法人體制下,權力不能過于集中,也不能過于分散,授予的職權只是上級職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堅持決策管理權集中,業務經營權下放,按照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要結合不同地域、不同崗位、不同人員實際,適度授權。
四、激勵機制
原來分任務的弊端在于按某個標準分配任務看似很公平,表面上把任務全部分解。實則把部分任務架空,原因在于個別社根本不可能完成此項任務,而有能力的社潛力未被有效挖掘。
1 一級法人成立后應統一協調,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給全體員工搭建施展才能的平臺,為了分任務而去考核,建立長效機制避免短期行為??己朔椒ㄖ粚ι缁蛑苯拥饺硕际遣缓侠淼?,筆者認為激勵機制既要發揮團隊精神,又要展現個人才能才是有效和科學的。
常說按功行賞、視能授權。應根據各社管理貸款的能力授予一定的權限,根據每個人的素質劃分不同的級別,進行定期的考核,再按業績進行級別調整。內部人員則按業務量和攔儲數量進行量化考核。并劃分為不同的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內外勤掛鉤,實行資金買賣制,也就是外勤放貸的數量和效益與內勤攔儲數量結合起來,形成團隊進行量化考核。
關鍵詞:全域城市化;城鄉一體化;農民市民化;服務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11-0131-04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國民財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與城市化發展息息相關。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對我國的城市化道路存在很多認識上的偏差,在“嚴格限制大城市”發展的同時,中小城市的發展也走了很多彎路,以至于出現“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強、小城市不特”的情況。
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現有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組織形態等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從而導致以市場為紐帶、以經濟為聯系的生產力重新布局,導致新的城鎮體系的出現以及城鎮體系中的每一個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重組和整合。從我國目前來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必將在各個不同的層面影響著城市空間結構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通過新城建設、結構調整而重組城市空間,必然成為推動城市進一步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區域整體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發展必然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基本戰略。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的平面式擴張格局造成非極化發展,城市孤立發展,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不能發揮作用,“點”與“面”之間差距反而拉大,經濟增長的利益不能及時為區域所有層次所分享,區域增長后繼乏力。因此,應著眼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形成具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城市網絡,以及產業特色突出、層次分明、功能協調的城鎮體系。
可以看出,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應根據國情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城市化發展路徑,用城市化帶動我國經濟新一輪跨越式發展。這也是全域城市化提出的現實背景。
二、全域城市化概念釋義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各地都在根據自身的特點積極探索城市化發展的新路徑,全國先后有若干城市提出全域城市化理念,然而,人們對全域城市化的理解差異較大,不少人對這一概念還提出過質疑,其認識不盡一致。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全域城市化的內涵。
全域城市化概念有它的深刻內涵,“全域”指的是“城市化空間”,其范圍基本上是以經濟城市的空間為邊界。全域城市化絕不是將一個地區的全域都變成城市,也不是農村人口向中心城區集中而全域孤立地發展城市。全域城市化是指一個地區依據所承載的使命和責任,對地區的全域進行城市化的整體規劃,準確定位城市的發展目標和功能,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和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城市化發展新路徑,通過新城和新市鎮的優化布局,適應功能區和行政區融合發展的要求,經過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市場擴張和政府推進,在中心和主城區增長極培育的基礎上,在全域逐步形成科學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功能完善、城鄉對接與協調發展的城鎮網絡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和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結構,加快農村社會向以現代城市社會為主的轉變過程。
根據以上認識,全域城市化內涵可以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全域謀劃新城建設
我國的城市化僅靠農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區域轉移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全域城市化的重點應放在新城的開發與建設上。這里所說的“新城”指的是建立在特定產業空間基礎之上的、相對獨立的(與中心城市相隔離)、具有比較完善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城市功能的城市區域。新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鄉鎮企業所在地的小城,也不同于行政性的建制鎮或大型社區,它或是圍繞產業集群建立的“建設項目配套型”新城,如工業新城、科技新城、大學新城等,或是原來的小城鎮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得以轉變,功能定位得以提升,城市設施高標準配套,使城鎮的內涵有了本質性變化的新城。新城作為城鄉一體化的新樞紐,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國城市發展的實踐表明,新城的開發與建設,不僅使大城市由單中心城市結構向多中心城市結構演進,而且新城自身的結構也呈現明顯的變化。一是大城市部分職能逐步分散到了這些新的增長中心之中,從而減輕了大城市自身的壓力。二是又逐漸形成了具有內在聯系的城鎮結構,從而提高了新城的空間容量。另一方面,新城建設是城鄉結構調整的關節點,是轉移農村勞動力的有效途徑。謀劃新城建設的意義在于它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一個高起點的發展平臺和承載空間。對于農村大多數轉移人口來說,由于中心城市較高的生活成本和住宅成本,轉移到城市中心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新城的優勢,使之可以成為這些轉移勞動力遷居地的優勢。同時,新城建設勢必帶動周邊小城鎮或非建制村鎮的新一輪發展,有利于推動小城鎮空間的集約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另外,新城建設對于促進區域管理體制改革、創新體制新優勢具有特殊意義。目前,我國行政區劃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適應功能區和行政區融合發展的要求,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功能完善、管理科學的大都市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新城之所以有較高的增長速度,原因在于它實現了功能區和行政區的有效結合,有較低的運行成本和新的運行機制[1]。所以,全域謀劃新城建設,是全域城市化的重中之重。
2.全域城鄉一體化
城市和農村作為不同的空間經濟體,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全域城鄉一體化,就是對一個城市地區的城鄉全域進行整體的、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結合本地實際狀況,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和發展進程中的標準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規劃。長期以來我國的規劃重點在城市,主城區有詳細的發展規劃,縣市區的發展規劃比較模糊,鄉鎮只有粗線條的發展規劃,農村發展基本是沒有規劃。城市規劃與農村經濟發展相脫節,一方面城市按照自身且缺乏城鄉統籌的規劃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城鎮按照所謂的規劃盲目擴張。其結果,城市發展沒有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村經濟也沒有得到城市集聚經濟的輻射而擴張,城鄉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限制了各自的發展空間和速度。要實現城市化的科學發展,就必須堅持全域一盤棋思想,將城鄉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城市化發展體系之中,構建統籌、協調、均衡、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系統,按照城鄉一體化的結構、功能、特點和資源優勢與區域條件來謀劃全域城市化發展的結構和空間布局,在全域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路徑明晰、凝聚人心和可控可實現的統一的發展藍圖,從而實現城鄉政策上平等、產業發展上互補、國民待遇上一致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重在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改變城鄉有別的戶籍管理、勞動用工和社會福利制度,形成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范圍及水平上的公平。打破城鄉分割的市場機制,探索有效改變農村各種資源外流的格局,加快市場資源從城市向農村流動的機制與渠道,要通過城鄉產業規劃布局一體化,打破城鄉分離的工業化模式,使農產品生產、流通和加工形成有機聯系,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增值收益。要通過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一體化,打破城鄉分割的公共資源投入體制,在基礎設施、社會福利等方面實現公共資源投入的城鄉一體化。
3.全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
全域城市化不是放棄傳統農業,而是向工廠農業、生態農業和效益農業的轉型,這種戰略轉型的核心是農業的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它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通過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發揮分工優勢,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規模效益。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武裝傳統農業產業,大力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和都市型農業,以適應高端市場需求。這樣的農業,已經不是純農村的農業,而是城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2]。通過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和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和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從而奠定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縱觀世界各個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表明,沒有農業的戰略轉型和農村的工業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城鎮化。
4.全域村鎮社區化
全域村鎮社區化就是讓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社會運轉方式逐步城市化,讓城市文明覆蓋農村社會。實現全域村鎮社區化,必須把全域城市化推進過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全域城市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密不可分,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是對城鄉關系的重新認識和重大轉變。但應明確的是,新農村建設只是國家城鎮化戰略的一個重要補充,新農村建設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在及將來不可能或者不愿意在城鎮中就業和居住的農民在農村的生存及發展問題。無論我國的城鎮化程度達到多高,總有相當部分的人口要留在農村(預期到2020年,我國仍將有43%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新農村建設就是為了不讓這些人的生活水平與城市人口拉得太大,讓這些農村人口也能逐步提高生活水平,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和城市社區的文明[3]。可以說,這部分農民的發展與城鎮化進程是息息相關的。但不能否認,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農村與城市形成了互相分割的二元結構,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社會運轉方式與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已經不同程度地進入了現代社會行列,而農村大都還停留在落后的傳統社會階段。全域城市化就是立足于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破傳統城市化的資源約束,促進城鄉統籌、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要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以及教育、科技、人員交流、產業聯系、各種媒體的紐帶和中介作用,把現代文明輸入農村,逐步改造農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結構,把農村引領到現代社會和城市體系中來,逐步讓農村享受城市社區的文明,實現農村社會的戰略轉型,這個過程本身也就是城市化的過程。
5.農民市民化
現代意義上真正的城市化進程是“讓農民變成市民”,而不是“讓農民變成農民工”。農民市民化,就是農民轉化為市民的過程。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民市民化道路通常是通過人口遷移來完成,而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人口大國,其中8億農民想通過大量的人口遷移來實現市民化,其過程必將是長期而艱難的,其難度和成本也都會大大高于西方發達國家。因此,西方國家農民市民化的一般規律,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國情。農民市民化是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也是城市化的實質。農民的身份問題表面上看是個戶口問題,但實質包含了太多的經濟、社會等內涵。全域城市化進程中通過新城的開發與建設,使城市經濟有了新的增長方向,而且還可以解放農村勞動生產力,成為城市人口疏散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遷居地。全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的延伸和產業結構的演進使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成為可能,體現出產業結構與城市化的密切聯系。換句話說,產業結構的演進必然導致經濟的非農化和工業化,城市功能的延伸和產業空間布局的轉移必然導致人口定居方式的聚集化和規?;?,這實質上就是城市化的過程,也是農民市民化的過程[4]。因此,伴隨著新城開發與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是農民市民化過程的前提條件,沒有產業結構的轉型,就沒有勞動力的流動,就沒有農村經濟的工業化過程。但我國農民市民化問題的破解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戶籍轉變、地域轉移、職業轉換,真正難度在于最終破解居住在廣大農村的農民市民化問題。我國農民市民化進程不只是簡單完成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而更重要的是盡快從國家政策層面結束城鄉分治現狀,無論居住在城鎮還是農村的居民,都能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現代城市文明生活。農民市民化的實質就是實現農民社會文化屬性與角色內涵的轉型,同時還是農民各種社會關系的重新構建過程。
三、全域城市化進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全域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定要規劃先行。要依據自身的實際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所承載的使命和責任及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和發展目標,對本區域城鄉發展進行六位一體的規劃:功能延伸與新城的開發建設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規劃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城鄉人口與資源環境規劃一體化、城鄉土地利用規劃一體化。主要是結構調整,要從根本上改變僅僅做城市的發展規劃、只做框架式的發展規劃和城鄉脫節的發展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前提,但城市規劃前要先“策劃”,即要在城市定位基礎上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我國很多城市或新城規劃頻繁變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規劃前沒有去策劃,沒有在城市準確定位基礎上科學制定發展戰略(“策劃”就是你要做什么;“規劃”就是你該如何做。策劃應該圍繞市場等軟件來做,規劃應該圍繞硬件來做。策劃解決思想路線,規劃解決組織路線。策劃是靈魂,規劃是身體,策劃是皮,規劃是毛)[5]。因此,全域城市化戰略的推進,就是要在科學“策劃”的基礎上,首先進行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解決發展理念、發展的指導方針問題,解決城市和城鎮發展定位,產業發展定位問題,選擇好發展模式,找準發展路徑,確定發展目標和發展步驟,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級城市與城區的發展規劃,實現發展戰略與城市發展規劃的統一和協調。
全域城市化除了要有一個科學的城市規劃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域城市化是一個動態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要在市場體系的發育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掌握好城市化的范圍、力度和節奏。全域城市化過程固然有政府的推動,但說到底是個市場化的過程,有自身的規律性。因此,全域城市化既要積極推進,又不能操之過急,要按市場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行事,決不能搞超前城市化。
第二,全域城市化必須高度重視農業自身的發展,要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與全域城市化戰略統籌加以考慮,不僅要在結構調整中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農村的戰略轉型,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產業,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還要通過各種中介作用,把現代文明輸入農村,關注未市民化農民的發展問題。要借助全域城市化戰略實施的契機,逐步改造農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結構,把農村轉變為城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以產業奠定城市化的基礎,提升城市化的質量。失去產業支撐力的城市化,必然是沒有生命力的空心化。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能較快地推進城市化進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早期鄉鎮企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巴西之所以陷入“拉美陷阱”,根本原因在于其城市化速度超過了工業化速度,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嚴重脫節。因此,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把產業發展和壯大放在首要位置,要借助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城市功能的延伸,加深產業價值鏈引致新的市場需求,進而進行集聚要素投入。全域城市化的重點在于中心鎮產業鏈條的延伸和拉長,在此基礎上形成城市功能的選擇和培育。因此,要以產業協作配套為突破口,打造產業鏈,進而形成一個經濟區域帶,或者說產業帶、城市帶,從而奠定全域城市化的堅實基礎。
第四,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一是城市化過程中必須積極推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尊重人的全面發展,在農村逐步建立與城市相同的就業、養老、醫療等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間保障水平的差距。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重點加強“新城”區域的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社會服務資源向“新城”延伸和轉移,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新城”社會公共教育品質。三是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發揮主城區的文化中心優勢,建立城鄉統籌的文化事業發展體制,使城市豐富的文化資源、要素和服務向農村,特別是“新城”延伸,著力形成與時俱進的城市精神和城鄉融合的特色文化,不斷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加快“同城同待遇、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第五,隨著全域城市化過程中“新城”的開發與建設,必將導致傳統城鎮體系的重新布局。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傳統城鎮、鄉村的風土人情進行保護,不能因為進行城市化而破壞了歷史遺產。
參考文獻:
[1] 馮云廷.新城建設與全域城市化[J].城市,2010,(11).
[2] 宮???少數發達地區可率先實現全域城市化[N].經濟參考報,2009-08-21.
[3] 陳明.從轉型發展看我國的城鎮化戰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0,(10).
[4] 朱燁.產業結構與新型城市化互動個性文獻綜述[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5).
[5] 蘇珊.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
[關鍵詞]PPP模式;環衛行業;??谑?/p>
1項目模式
??谑姓徺I公共服務,將環衛服務外包。政府部門與環衛公司簽訂環衛一體化項目,合同期限為15年,以瓊山區為試點,逐步向龍華區、秀蘭區、美英區鋪展開來,實現全市各區覆蓋。政府部門在合作項目中只負責監督與打分,職能轉變到規劃與指導上來,將具體工作交由環衛公司執行。
2項目運作進程
2.1瓊山區(2015.11.13)海口市政府采用競爭性磋商方式,與北京環衛集團簽約實施ppp項目,共同合資成立了??诰┉h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項目的建設開發。該項目合同金額為2.03億元/年,按季度付款??偯娣e約1219萬平方米。項目初始設備投入約4500萬。前期盈利少,后期由于合同金額按季度支付,盈利逐步增加。2.2龍華區(2016.01.01)??谑姓捎酶偁幮源枭谭绞剑c福建龍馬環衛簽約實施ppp項目,共同合資成立??邶堮R環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項目的建設開發。項目合同金額為2.33億元/年,按季度付款。總面積約1681萬平方米。按季度付款。項目初始設備投入設備9000萬。前期盈利少甚至負盈利,后期由于合同金額按季度支付,盈利逐步增加。并且,由于龍馬公司自身生產環衛設備,環衛一體化PPP需要大量環衛設備投入,公司可以做到以服務促銷售,實現雙贏。2.3秀英區(2016.03.23)??谑姓捎酶偁幮源枭谭绞剑c福建龍馬環衛簽約實施ppp項目,共同成立了??谟窈烫锃h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進行項目的建設開發。項目合同金額:2.19億元/年,按季度付款。未來實際執行合同金額有望達到2.3億,總面積約1912.5萬平方米按季度付款。項目新投入約1億,前負盈利,后期由于合同金額按季度支付,盈利逐步增加。預計凈利潤平均水平達到5%-8%。2.4秀英區(2016.04.21)海口市政府采用競爭性磋商方式,與北京環衛集團簽約實施ppp項目,共同合資成立??诰┉h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項目的建設開發。項目合同金額:2.267億元/年,按季度付款??偯娣e約為1820萬平方米。
3項目實施效果
在采用PPP模式之前,海口市80%道路采用人工清掃,作業方式落后,以人工掃把和推車為主,工人勞動強度大,存在安全隱患,并且清掃不徹底。海口市政府采用PPP模式將環衛工作外包之后,機械化作業率達到60%,投入數千萬元,購買車輛及設備300多輛。??谑协h衛PPP項目的成功,對其他城市的環衛外包及公共服務可以起到一定借鑒作用:(1)PPP特許經營模式合同期限為15年,一般常規的城市環衛項目為3-15年,這種長期的戰略性合作,不僅合同金額高,而且實施地點特殊、項目內容一體化,對于公司開拓環衛市場服務、擴大全國影響具有重大的戰略性意義,對于政府來說,長期穩定的合作,也有利于城市環衛面貌的改進和提升。(2)??谑兴膫€區實施PPP項目的共同特點是環衛設備投入大量增加,模式由人工作業向機械清掃轉化。這是人口紅利消失所帶來的結果。(3)對與生產環衛設備的公司與政府進行PPP項目合作,有利于其設備的輸出,實現以服務促銷售。例如與龍華區簽訂PPP協議的福建龍馬環衛,雖然其PPP項目服務利潤點低于環衛外包(環衛行業平均價格為7.8元/平方米,可達8%-12%的利潤水平),但由于可以實現其設備大量輸出,促進銷售,對企業來講反而是一種受益,因此,會有大量企業愿意與企業進行合作。(4)據統計,我國財政部PPP示范項目第一批僅30個,第二批增加到206個。隨著PPP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環衛公司都將目光瞄準PPP市場,因此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大型環衛公司憑借其規模優勢將會占據大量市場份額,未來環衛市場PPP模式將會更加成熟,市民也將進一步感受到公共服務質量提升帶來的好處。(5)環衛一體化理念將進一步得到深化。環衛一體化包括:作業方式一體化、垃圾分類一體化、城鄉環衛一體化。首先是作業層面上,由于過去的作業方式,在多個環節上不停地發生污染。因此,從清掃、保潔、運輸、中轉,到最終處理,全過程最好都是密閉運輸,實現一體化。其次還有垃圾分類一體化,垃圾分類一體化就是垃圾要從源頭開始分類,到終端末端的時候要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從而實現綠色循環。最后是和城鄉環衛一體化,城鄉環衛一體化就是要在解決城市問題的同時,以同等標準解決農村環衛問題。
[參考文獻]
[1]記者胡鵬.PPP模式破解資金瓶頸[N].宜賓日報,2014.
關鍵詞:城鄉統籌;城市邊緣區;空間整合;區域規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6-0112-02
1 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城市集聚規模提高,在城市建成區外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空間實體——城市邊緣區,其中城市要素與農村要素在此空間范圍內相互運動,從而趨于高度混合狀態。這一區域是城市化最敏感、變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區,受外部因素不斷變化的影響,城市邊緣區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凸顯,造成其空間系統紊亂,空間組織不合理。城市邊緣區是統籌城鄉發展最典型的空間地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因此,對城市邊緣區進行空間整合,加強城鄉空間聯系,應該基于城鄉系統的統籌考慮上,這樣可以提高城鄉空間格局的集聚度和組織化程度,以實現城鄉一體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2 城鄉統籌
2.1 城鄉統籌的基本內涵
城鄉統籌就是對城鄉進行統一籌劃,重構城鄉關系,整合城鄉空間,調整城鄉利益關系,平衡城鄉權利和發展機會,縮小城鄉差距,淡化城鄉概念,實現城鄉有機聯系,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活環境質量在逐步提高和改善的基礎上不斷接近。表現在空間層面上,就是將城市空間與鄉村空間統籌考慮,將表現城市特質與鄉村特質的構成要素結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2.2城鄉統籌的目標取向
統籌城鄉發展是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旨在建立城鄉功能互補有機統一的共生共存的循環經濟體系。通過一系列發展措施,改變過去二元經濟結構下政策、資源分配的城市偏向性;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方式,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的面貌,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城鄉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城鄉產業發展相對接、城鄉政策制度相統一、城鄉主體地位相平等、城鄉聯系互動更頻繁的發展格局。城鄉統籌的最高目標是城鄉一體化,它要求我們把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市民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區別的有機統一體。
從空間上來看,城鄉統籌的結果將是在地域上形成保存了城市和鄉村鮮明特色且被組合優化的城鄉空間,是人類物心俱豐的生存空間。一方面,各種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配套齊全,給鄉村居民帶來方便優質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自然景觀和農業景觀可以滲透到城市環境中,改善城市生態系統,豐富空間層次。
3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問題
現階段城市邊緣區問題的根源在于城鄉系統的二元結構特性,因此,如何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及其帶來的弊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應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以空間整合為切入點、從城鄉統籌發展的視角來研究城市邊緣區的發展問題,應是未來城市邊緣區研究的一個方向,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城市邊緣區,從空間上說,是指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在周邊區域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時所形成的位于城鄉之間,其空間特征、結構和功能實質介于傳統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地理區域,是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經濟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交接地區。
3.1空間發展無序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在郊區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兩種力量的交疊下,城市邊緣區快速發展蔓延,因而導致其發展產生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建設無序和空間的無機破碎。無序建設是城市邊緣區建設中的主要問題,而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無機破碎則是這種無序建設的直接后果。
無序建設主要是就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時序特征而言,指的是城市邊緣區發展過程中各要素所呈現出的不匹配關系。在城市邊緣區的發展初期,建設用地沿著城市的對外交通廊道呈線性延伸,并向周圍地區及邊緣地帶擴散,逐漸覆蓋城市整個區域。這種拓展在空間上主要表現在城市空間不斷蠶食鄉村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建設和城市化發展處于自組織狀態,城市邊緣區的總體空間發展缺乏梳理,無序建設和盲目建設現象嚴重,缺乏明確的建設和發展指導,最終導致城市邊緣區的空間結構無序散亂。主要是指城市邊緣區內部各部分之間所呈現的互不關聯、不成體系、缺乏協調和各自為政的狀態(見圖1)。
3.2空間功能失衡
城市邊緣區的無序建設導致空間功能的失衡,主要表現為居住功能與城市其它功能間規模與空間關系的不匹配。
3.2.1居住功能內部失衡
居住功能內部失衡主要指不同層次居住用地的無序并置,居住差別化和非均衡的特征非常明顯。突出表現是高檔居住區與動遷配套商品房、計劃建設和市場化開發建設的中低價普通商品房、城中村和農民房以及現存的工業廠房部分小公寓等處于一種無序和無機的并置關系,城鄉居住體系無序交錯(見圖2)。這些建設項目在功能和空間上沒有必然的聯系,卻在不同或相同的時間開工建設、同時存在,這也是城市邊緣區居住分異的主要表現。
3.2.2道路交通與居住空間不匹配
居住蔓延的速度有時遠遠大于道路交通建設的速度和放射型交通的輻射力。從城市總體的交通組織看,城市邊緣區地區的零散布局和大型封閉式社區的開發等,往往導致城市道路網絡稀疏,干道交通負荷過大,道路不成體系。
3.2.3公共設施與居住規模不匹配
公共設施與居住功能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居住蔓延的速度往往大于公共中心建設的速度和輻射力延伸的速度。一般來說,市政基礎設施和部分公用設施的建設是政府行為,須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在沒有總體規劃的情況下,政府也不可能首先將這些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起來。而由于在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城市邊緣區地區,地價也相對較低,開發商更傾向于建設居住區這類回報率高的項目,從而導致居住用地大面積增加,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遠遠不能滿足居住規模的增長。
3.2.4產業發展與居住功能不匹配
中國目前城市邊緣區的產業經濟主要是工業,但這些工業發展與城市邊緣區居民之間并無必然和直接的聯系,居民沒有從工業發展中得到應有的好處,反而存在沖突和污染,越來越多的耕地被高能耗、高污染、勞動密集型的“夕陽”產業占用,給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而工業也沒有從當地居民中找到合適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城市邊緣區地區的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包括社區服務業)還處于孕育階段,由于公共設施增長緩慢,以及城市邊緣區建設本身的一些問題,使服務業發展緩慢,還處于“小服務”和低層次服務的狀態。
4 城市邊緣區空間整合方法
“整合”的本意是有條理、有規律、系統地、并且有某種目的的整理、合并和重組,它區別于一般機械性和簡單地集合、拼合??臻g整合,就是對空間生產中的不合理因素進行調整、重塑的過程,這不僅表現在微觀的城市內部用地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優化上,也集中體現在廣域的城市拓展方向與城市體系的優化上。城市空間整合包括對土地、建筑、道路、綠地等物質性要素,以及社會關系等內在要素進行合理組織與優化,使它們發揮最大的整體效用。從本質上講,城市規劃的過程就是對空間進行整合的過程。
4.1整合原則
確定空間結構和功能關系是城市邊緣區空間整合的第一要素,包括城市邊緣區本身及與周邊區域的空間關系,是空間整合的骨架和關鍵??臻g結構的構建應反映出城市邊緣區的功能特征,同時兼顧城鄉區域內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結構整合應實現區域空間的一體化,有助于城鄉社會經濟的融合發展。根據城市邊緣區與主城區及周邊區域的等級職能關系,對城市邊緣區的主要職能加以引導,促進區域職能的整體完善,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具體整合中應注意城市邊緣區土地用途的管制,實現城鄉建設用地的增減掛鉤,合理控制資源承載力,使空間擴張與資源集約利用相統一,保證城鄉空間結構的銜接和有序發展。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結構應建立在區域發展的框架中,對城市邊緣區的空間規模有總體的把握,提高城鄉建設用地的銜接度,避免城市建設用地無限制地蔓延??臻g結構應明確建設用地與非建設用地的合理比例,保證土地利用的集約性,同時制定城市邊緣區空間發展的合理建設時序,實現可持續發展。
4.2整合策略
基于城鄉統籌的城市邊緣區的空間整合對策,包括整合思路和整合策略。其中整合思路包括整合原則、整合模式和有機整合的思想。空間整合原則包括城鄉統籌、社會公平和可持續性發展,這些是城市邊緣區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空間整合的最終目標。受城市發展模式、城市內各區域發展不平衡及城市對外交通導向作用的影響,城市邊緣區呈放射性擴張態勢。根據各城市邊緣區不同的地域類型、發展階段及發展模式特點,城市邊緣區空間整合的模式可分為“點一點”整合模式、軸線整合模式及面域整合模式。這三種模式具有從整體到局部、從框架到內容的邏輯連貫性,是空間整合方式的抽象性概括,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單獨采用,也可以綜合運用于同一區域??傮w空間整合思想為有機整合,包括有限擴展、有機正和、有序生長和有機混合,這些思路是從不同方面為空間整合提供理論與方法支撐。
城市邊緣區空間整合策略立足于地區現存的空間問題,采用區域規劃的方式引導空間的協調發展,通過確立需要整合的空間要素,構建由點到線再擴散至面域的空間整合模式,提出城市邊緣區的空間整合框架,以期對地區空間的一體化發展做出指引。
空間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活動的承載,其發展狀況也是各時期社會經濟特征的反映,因此對城市邊緣區空間協調的研究是指導地區的協調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基礎。以地區空間結構為核心的空間規劃是協調空間發展的重要手段,能夠減少地區沖突,促進社會經濟活動的融合。
5 結語
由于城市邊緣區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城鄉統籌這一基本條件,筆者從城鄉統籌的角度來研究城市邊緣區的空間整合問題,探索城市邊緣區空間發展的深層原因,尋求其空間整合的對策,以期發揮城市邊緣區在協調城鄉關系、促進區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邊緣區,理應以區域發展為前提,以接受核心城市輻射為途徑,以創優環境為手段,吸引周邊地區生產要素,增強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要把依托區域整體優勢作為地區發展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強化與核心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的經濟協作與聯合。同時,統籌問題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各種資源,把握宏觀,著眼大局,運用“一盤棋”的思維來整體安排。
參考文獻:
[1]顧朝林,熊江波.簡論城市邊緣區研究[J].地理研究,1989,8(3):95-101.
[2]顧朝林等.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3]周捷.大城市邊緣區理論及對策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7.
[4]曾萬濤.城市邊緣區: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核心部位[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29(3)
[5]崔功豪,武進.中國城市邊緣區空間結構特征及其發展—以南京等城市為例[J].地理學報,1990,(4):399-411.
[6]顧朝林,甄峰,張京祥.集聚與擴散——城市空間結構新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社,2001.
[關鍵詞] 養老金;城鄉并軌;難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3.8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041-02
2014年2月7日,務院決定將新農保和城居保兩項制度合并實施,這一重要舉措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完善的、系統的、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做了鋪墊,更是打破城鄉養老二元壁壘促進城鄉養老平等公平的客觀發展,是較大規模的一次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其平穩實施是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有力保障。在制度實施的兩年多時間里,仍存在一定的困難。
一、養老金城鄉并軌實施必要性
將城居保和新農保合并,其意義不僅是有利于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真正的將“城”與“鄉”融為一體,第一次打破了“城”與“鄉”二者長期相互區別的概念。
(一)真正體現公平統一性
城居保與新農保并軌,使得城鄉居民可實施相同的養老保險制度,而不再受城鄉戶籍限制。這一制度的并軌消除了城鄉之間的區別對待,有利于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實現養老保險制度的機會公平、待遇公平以及權力公平,保障居民公平參與、平等發展,為今后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打破城鄉二元壁壘
新農保與城居保的并軌打破中國社會保障領域二元化格局,符合我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階段性重要目標。
將城居保與新農保的運行機制相對比(見下表)可知,新農保與城居保兩種制度結構類似,并軌水到渠成,二者并軌是觸及養老改革深層次矛盾的新層面,是政府全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新路徑,是實現城鄉統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新起點,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組成。
(三)促進城鎮一體化建設
城居保與新農保并軌,避免了以往農村居民因流動性工作而引起的養老權益受損問題。并軌后,農村居民的參保問題不再受到流動性因素的阻礙,打破了農村人口流動的限制,有利于我國城鎮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因此并軌后的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能促進人口的流通,拉動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對經濟發展和城鎮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養老金城鄉并軌實施難點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城鄉并軌的實施相對困難,進展較為緩慢,不但有制度的歷史慣性,還涉及多方利益的平衡。因此,養老金城鄉并軌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以下難點:
(一)城鄉居民參保意識不強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相對滯后,起步較晚,制度仍在不斷改革完善中。非城鎮居民流動性較高,社保續轉手續繁瑣,單位不愿轉,本人不愿繳,長此以往增加了中斷養老保險的比例。以農民工為例,當其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流動時,其基礎養老金權益常常因難以續轉而遭受損失,不免會使非城鎮居民置于高繳費與低保護的矛盾之中。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養老意識相對淡泊,缺乏對養老保險的關注及信任,因此我們在制度實施中應考慮如何增加居民參保的積極性,維持長期參保意愿。
(二)養老金累計結存逐年降低,阻礙制度順利實施
根據《2013-2015年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累計結存呈遞減趨勢(見下圖)。
通過對趨勢圖的分析可知,在參保人數增加、實際覆蓋面增加以及年養老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年度養老金累計結存反而逐年下降,凸顯了解決養老金保值增值問題的重要性。養老金的保值增值直接影響參保人數的變化,而參保人數又直接制約著并軌制度的實施,逐年減少的養老金結存使得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受到極大考驗。
(三)新農保集體補助難以落實
《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中指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將集體補助納入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籌集范圍。鼓勵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補助、資助金額不超過當地設定的最高繳費檔次標準?!比欢F階段,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缺乏資金鏈、信息鏈以及技術鏈,集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極其緩慢,一些偏遠地區的村集體甚至根本沒有經濟收入,不能達到對農村居民參保進行集體補助的政策要求,集體補助仍是一張難以實現的空頭政策。
三、養老金城鄉并軌制度實施對策
社會保障制度轉型還在繼續探索,新并軌制度的實施仍然滯后于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了緩解養老金城鄉并軌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提出三點建議對策。
(一)調動居民積極參保意識
居民自主參保是城鄉并軌順利實施的大前提,針對現階段我國居民消極參保的態度,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大對制度并軌的講解與宣傳,讓城鄉居民了解制度改革的具體情況,切實體會到參加養老保險的好處,消除參保的種種顧慮。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第一,對于長期流動工作的居民,可成立固定講解宣傳驛站,免費為居民進行制度改革宣傳;第二,對于非流動性居民,可專門成立宣傳組,以社區或村集體為單位,進行定點、定期走訪宣傳,充分提高居民的繳費意愿,讓居民由先前的被動繳費變為今后的主動繳費。
(二)推動養老金運營市場機制
養老金巨大的支出額使得養老金累計結存近兩年呈遞減狀態,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目標應該從“安全性”向“收益性”過渡發展,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因此可通過推動養老金的運營機制來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的目的。第一,實行多類別投資。個人賬戶基金除了用于購買債券與定期存銀行外,還可以用于實業投資,防范通貨膨脹造成的基金貶值。也用于權益類投資以分散風險、提高收益率。第二,委托專業的投資機構。個人賬戶資金管理用于專業投資,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還能整合優勢資源。第三,健全投資的風險管理機制,在運營過程中可以對風險進行識別、評估、預警,建立風險規避系統,避免經濟的周期性風險。第四,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內部上,應強化監督管理,外部上,應積極發展社會監督,形成有效的雙重保障,防止養老金的挪用貪污。綜上,對養老基金的運營應注重靈活性、多樣性,才能適應市場需要,在保值的前提下謀求增值空間。
(三)鼓勵社會提供繳費資助
由于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不能實現制度中集體補助的政策內容,因此,應加大力度鼓勵公益籌資。第一,成立專門養老金公益基金會??捎烧烆^鼓勵社會各類型經濟團體組織進行慈善性資助。第二,鼓勵國內大中型企業或個人對村集體形成“一對一”常年固定資助,確保資助的連續性、穩定性。
[參 考 文 獻]
[1]李春根,廖彥,夏B.欠發達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一體化建設:困境及路徑[J].求實,2016(6):8
[2]李枝玲,任大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的挑戰與對策研究[N].延邊黨校學報,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