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0: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思維與生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6-0039-02
當前,我國在中小學階段對學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上存在明顯不足。初中的法律常識只能算是守法教育,并不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價值觀念,更遑論法治精神。當然,在高中階段的政治課程體系中,《法律與生活》校本選修課程的開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學法治教育上的不足。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在開設本課程中的經驗談一點看法。
筆者把法治文化教育的內容限定為《法律與生活》,雖然不可能做到徹底的系統性,但也不是照本宣科,照搬教材內容。因為法是包羅萬象的,而市面教材也完全按照大學學科要求設置,因而沒有特別適合高中學生的。于是,根據生活中的熱點、學生遇到的問題,筆者通過法律視野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具體的、客觀的回答。以下是筆者其中一個學期的教學設計:
為更好地說明筆者的設計意圖,下面選其中部分內容再進行詳細介紹:
第1課時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法的價值。中國人非常喜歡追求實體正義而忽視程序正義,我們的媒體對此有大量報道,而老百姓似乎也習慣了“搞大”的做法,只要存在侵權、違約等行為,受害者往往先想到的是鬧事、靜坐、跳樓、燒公車等手段,至于正確維權,按程序一步一步走,似乎大家都沒有這個耐性。《紅潮風暴》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有時候程序比實體更重要,實體正義必須通過程序正義來實現。
第3、4、10課時主要是用視頻的沖擊力影響學生,使他們明白一些違法行為會帶來家破人亡、不可逆轉的人生后果。
針對深圳學生家庭離婚率較高,如一個50人的班級一般會有3~5個離婚家庭,筆者特意設置了第12課時――《財產千萬親情幾何》,讓學生了解婚姻、家庭及繼承的法律問題,目的是想告訴學生父母有選擇婚姻、追求幸福的權利,孩子也有選擇自己認可的監護人的權利。在家庭中,孩子是三角形的一角,具有穩定的作用,因此,要學會做一個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做家庭關系的協調劑。
……
在學生的“學”上,孩子們積極性相當高。當然,這個積極性是呈增函數形態逐漸遞增的,因為剛開始筆者采取大學教授模式,發現學生狀態不佳。于是,才逐漸用案例、視頻導入情境,以點帶面,逐漸深入,學生也終于漸入佳境,以至于最后經常互動,如模擬法庭等的開展,使法治文化的普及變得非常成功。下面是筆者的學生,羅宇豪同學對校本選修課程――《法律與生活》的學后感言:
通過這個學段《法律與生活》的學習,我覺得我對生活中的法律常識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對我將來畢業后與社會接觸,融入社會,并在社會生活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將帶來極大的幫助。我頗為欣賞老師認真、嚴謹的教學氣氛,上課時不僅詳細生動地為我們講解生活中可能不能意識到的法律問題與漏洞,同時也為我們播放相關論法視頻及某個法律問題上的電影。這樣不僅讓課堂變得活躍,同時也讓我們能更加強烈地領悟到生活中法律的形式。而我對法律也越來越感興趣,有空時,我會上網查詢相關法律條文,或者在一些論壇里找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事物中所包含的法律因素,進一步了解更多被保護者或群體與法律權限的關系或者立法的流程,例如,如果你被虛假廣告騙了,應向工商部門反映情況,保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忍氣吞聲,任由他人受騙讓不法分子更加猖狂;假如你“拾金而昧”,數額較大而拒絕歸還,會被追究相關刑事責任;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校沒有權力開除在校的學
生……所有的一些細節也許都與法律緊密相連,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中學開設法律常識課程,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普法宣傳,更是一種系統的法律啟蒙教育。常規的法律教學和政治課教學一樣過于抽象,因此,教師在講授法律課程時,需要在課程設計上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盡量把課程設計得貼近生活實際,添加大量的互動元素,增強內容的趣味性。通過多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習過上述課程與沒有學習上述課程的學生之間在法律認知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大部分學生參加學習后,看待社會問題更加理性,并開始從法律角度來思考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他們在家庭或者生活中遇到糾紛矛盾時會主動尋求法律途徑,甚至給父母提供比較全面、成熟的法律建議。種種跡象表明,通過系統的法律啟蒙,能夠較早的提升學生的整體法律素質,為社會輸送更具紀律性和法律意識的合格公民,同時也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生活經驗為前提,與生活互相結合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一種做法。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可以通過利用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去分析、觀察社會發展,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親身去經歷,通過心靈感悟世界,從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效果并充分激勵學生奮發有為。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推動課堂教學往生活化發展。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師,要想使教學往生活化發展,就要為學生建立一個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學有所獲。筆者在此結合實踐談談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方面的一些探索。
1.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思維生活化
讓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往生活化發展,首先要構建全新的教學思維,丟掉傳統的以規范化、抽象化、灌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重視學生的發展,找到學生內在潛能,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生當做培養的目標,推動學生提高自身人格以及發展學科知識;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課堂教學中要與實踐互相結合,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讓思想品德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最后還要構建使學生全方面發展的教學思維,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互相適應,學生全方面的發展不單單只是需要知識方面的知識,還要包含心理、人格等全方面的發展。
2.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手段與方法生活化
課堂教學要有方法,但沒有固定的方法。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學生通常是固定在教室的位置上進行教學,上課過程中不能亂說亂動,導致學生在固定的學習環境中沒有足夠自由的交往空間與生活空間,不能進行積極的想象與適當的思維。為了解決這種弊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往生活化發展,讓學生對所處的生活環境進行模擬,將學生放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拋棄傳統的講臺與固定的座位安排,使學生以往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上的約束得到全面的釋放,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思想品德的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到的生活片段、舞蹈與音樂來體現思想品德生活化方面。比如:采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思想品德新聞,促進學生對思想品德新聞的吸收,能夠全面的了解思想品德的內容。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時,還可以通過讓學生體驗角色、與學生進行交流以及在課堂上構建生活化情境的問題等方法,讓學生可以在教學中貼近生活,也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教學知識。
3.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環境生活化
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時要盡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要貼近社會、自然與學生生活。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具體的生活經歷與認知水平,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適當的進行案例導入,通過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實行教學。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教學生活化的環境,倘若教師能夠把學生感興趣或者相對熟悉的事物當成教學工作的入點,學生便能找到學習的最佳狀態,主動去學習,體驗思想品德知識的魅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著大量的思想品德內容,將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切入點,能夠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增加學生的新鮮感,幫助學生擺脫對思想品德內容抽象、煩躁的印象。比如: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的消費觀,日程花銷非常大,不珍惜勞動成果。教師可以根據這樣的情況給學生提供正確消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自己到商場購物,要求他們為自己制定合理的消費方案,讓學生自行解決消費過程中出現不合理的現象,這樣的做法不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促進學生在日程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消費觀念。
4.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生活化
生活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開始,因此課堂教學要與日常生活互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實踐,在行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指導學生主動的利用思想品德知識去處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深入理解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生活實踐主要有:學校生活、社區服務、社會調查、家庭生活、公益勞動等,同時還包括學生自行仿真模擬的教學活動,比如:設計壁報、模擬練習、辯論、舉辦展覽、情景練習以及廣告設計等,這些都能促進學生挖掘自我潛能,發現自我價值等。雖然并不是讓學生真正的體驗生活,但是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實踐、認識事物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指導學生主動去調查、觀察,親自積累資料、收集信息,直接參加以學習為重點的文化建設、思想品德、經濟等活動。比如,為了防止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出現乏味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法庭的模擬表現,邀請一些專業的法制宣傳教育的共組人員,直接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學習法律、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的興趣。在遇到違反犯罪的行為時利用法律知識去解決,使學生領悟到法律的重要性,做社會的良好公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簡單的投資,讓學生整理理財心得,以手抄報或板報的形式展示出來供學生共同參考,使學生從理財方面懂得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
總之,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往生活化方面發展,使學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中掌握思想品德的理論知識。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可以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對學生掌握知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宏春.高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大有可為[J].學習月刊
[2]湯艷.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教學的思考[J].文教資料
[3]關明琴.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法律知識;舉例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1-0020
課堂舉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尤其又是法律知識部分的教學,典型、針對性案例的使用是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法律知識教學中許多深奧、抽象的專有名詞及法律法規,需要借助于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具體例子進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引導學生由此及彼、旁類觸通地將知識內化。一個恰當的例子,可以使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豁然了悟,甚至會使學生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因此,探索法律知識課堂教學過程中舉例的規范性,對于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演繹能力,進而提高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例子要具有典型性
法律知識課堂所運用的例子應該注意典型性,這是舉例的基本要求,鑒于中學生生活閱歷淺、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許多法律基本概念與專有名詞普遍都感到陌生和不甚了解,再加上課時緊、內容多,課堂教學中的典型例子便是提高法律知識課堂效益的關鍵。一個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例子往往令棘手的法律專業知識迎刃而解。例如,講述到正當防衛必備的四條件時,筆者使用這樣的案例:一天晚上,田華從同學家歸來,路過一條偏僻的小巷子時,從黑暗處竄出一個持刀青年黃某。黃某把刀逼向田華并讓他交出身上的錢物。田華扭頭就跑,結果跑進了巷子死角,而黃某持刀緊隨其后,慌亂害怕中,田華拿起墻角的一根木棒向黃某揮去,黃某應聲倒下。田華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經查驗,黃某已死亡。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田華行為是否屬于正當防衛。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的行兇、殺人、搶劫、、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本案中,田華對正在進行持刀搶劫的黃某采取防衛行為,將之打死,屬于正當防衛。在這一案例中,全面涉及到了正當防衛的四個條件:正當防衛適用于合法權益被侵犯、防衛行為只能針對不法侵害人、違法行為正在進行中及沒有超過必要的限度。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運用一個典型案例,幫助學生掌握課標要求的一個知識多個方面,一舉多得。
二、案例要具有針對性
學生接觸社會生活較少,看似與法律打交道的機會不多,其實法律卻滲透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法律知識課堂上舉例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學生喜聞樂見、可感可觸的事件作為課堂例子,避免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如關于受教育權利與義務的問題,很多學生在沒有認真深入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時,大都會認為讀書是個人的私事,讀好讀壞,愛學不學均與別人無關,誰也無權干涉。但在我國的《憲法》中明確規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又是公民的義務,受教育具有雙重性。而《義務教育法》對受教者――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做出了相應的具體規定。課堂上對于此知識點的事例探討,最貼切的做法不外乎教師從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尋找話題。如學生上課遲到、課堂上講小話、沒有按要求完成作業等等在學生身上常見的現象都不失為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履行受教育義務的有效反思。同時,還可以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有理有據的思想教育,使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同行。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思想品德課長期以來給人的感覺就是說教、空洞、脫離實際,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在新課程改革后,從教材內容的設置與課堂教學評價已經可以徹底以往的陳見。當然,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現象與生活實際開展教學,針對學生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學生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過期商品,遭遇壞人強行索取錢物,被他人偷看日記、被同學叫不中聽的綽號,遇到險情時怎樣報警等等均是學生常見的情境,這需要教師在法律知識課堂教學中,以這些生活實際為依據有效創設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知識和掌握維權技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知識是從生活中構建而來的,法律知識可以有效地為生活服務,幫助自己或他人解決生活中的麻煩,從而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思想品德法律知識學而有用的樂趣。
三、案例要具有啟發性
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要堅持對學生的思想與品德具有深刻的啟發性,課堂教學舉例應該引導學生從實例中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要讓學生聽課后回味無窮,積極開動腦筋,參與學習活動,尋求科學的結論或答案,法律知識課堂教學舉例也應該遵循和踐行這一出發點。
課堂教學舉例的啟發性具體應為:一方面“設置懸念”、“引而不發”,吸引廣大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到正當防衛時,筆者利用了一組動畫大意是A同學在放學回家路上遭遇不良青年攔路搶劫,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爭斗,A不經意拾起一塊磚頭將對方砸死。在播放這組動畫時筆者并不是一開始就全部展示給學生,而是采用懸念,為學生創造思維發散更多的思考空間,在動畫最后一個畫面設置暫停,由教師去啟發學生“請同學們們猜猜A的行為后果如何?為什么?”此時的學生們的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并大膽而快樂地猜想與續寫接下來的故事結果。而對于學生們的見解我都報以微笑,不作評定任他們天馬行空地猜想,待到學生們的議論結束后,筆者便揭謎了,同時展示了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此時真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們有恍然大悟的、有微笑的。這一細微、巧妙的處理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愉快、心悅誠服地接受知識,也讓教師的課堂環節連接順暢如行云流水,呼之即出。
四、舉例要具有時效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選取與學生生活實際及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事例,有的放矢,與時俱進地開展課堂教學。法律知識教學(下轉第35頁)(上接第20頁)舉例也必遵循這一要求。教師課堂教學所運用事例,必須是最新發生的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事例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關于消費者權利的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案例的運用中,2010年的課堂上可以使用“殘留農藥嚴重超標的毒豇豆”、“三聚氰胺超標毒奶粉”、“熒光增白的漂白蘑菇”等事件作為課堂教學案例,2011年的課堂得使用雙匯“瘦肉精”、“染色饅頭”、“牛肉膏”等事件,2012年的課堂則要用“毒膠囊”、“藥膳‘速成雞’”、“‘皮鞋’老酸奶”等事件,相同的知識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地使用不同的事例,才能使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有新鮮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知欲。作為思想品德教師,如果在你課堂舉例中不關注社會實化而使用一成不變的事例,用學生的話說就是“你OUT了”,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最終結果必將導致學生對你的課堂感覺有如雞肋,聽之無味,棄之無所謂,無味故無趣,無趣無味,則課堂教學效益甚微或歸零。
五、案例展現應多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教于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易于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教育,提升認識,獲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法律知識的教學案例一貫以來最常用的是文字材料展示,但這已經不符合新課程理念和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及白板的普遍使用形勢的要求,法律知識課堂教學僅用文字材料不僅未能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獲得更多信息,而且會致使課堂形式單一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課堂舉例除了文字材料外,視頻、漫畫、動畫或教師課前指導學生對于取材于生活實際事件的小品表演更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如在學習到關于公民的人身權利的內容時,筆者利用了家喻戶曉的籃球明星姚明被侵權的案件,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了漫畫(見圖)然后再通過視頻講述姚明之所以維權的事由。使得學生在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中把握法律知識,適應了初中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與喜歡明星的興趣愛好及此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特點。漫畫與視頻圖文聲像兼并,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參與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對法律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總之,思想品德法律知識課堂舉例的應用,所凝結的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關注學生,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原則,選擇恰當的案例與有效形式。這樣就一定能使生硬、抽象的法律知識成為形式活潑、內容通俗易懂、學生樂于接受的知識,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堂的教育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彭陽,林光耀.品德與生活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刑法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096-02
一、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人在社會中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但不管在哪一種學習方式中,學習的主體都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求在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方面突出來。在考慮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時要毫不猶疑地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并將其貫徹到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的分析中也應該體現出來。應該在這一教學理念下分析授課學生的情況、分析所使用的教材的特點及分析教師自身的情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的分析中也應該體現出來。應該在這一教學理念下分析刑法學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分析刑法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及分析刑法學課程的教學環節。
(二)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
所謂以法律職業為導向就是在刑法學的教學中按照法律職業的特點來設計教學,讓學生以虛擬的職業身份掌握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應該掌握的刑法學知識。有必要指出的是,對于法律職業者,有廣義論者、中義論者和狹義論者之分。本論文中的法律職業指最狹義的法律職業,即僅僅指律師、法官和檢察官。刑法學學科的實踐性本身決定了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的合理性。在刑法學的知識形態中,無論是法條也好,理論也罷,最終都要指向刑事法治實踐。而在刑事法治實踐中運用法條與理論的主體就是律師、法官和檢察官。故,刑法學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必須貫徹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
(三)以事實為進路的教學理念
所謂以事實為進路的教學理念就是在刑法學教學中讓法律規范回歸生活事實,讓活生生的生活事實激活抽象靜態的法律規范。以事實為進路的教學理念有下列幾方面依據。
一是法律規范生成邏輯方面的依據。法律規范的生成邏輯是從變化萬千的社會現象中進行概括歸類,最后抽象為法律規范。所以,法律規范來源于生活事實。那么,法學教學要不要遵循這一邏輯呢?筆者認為,法學教學要遵循這一邏輯,因為找到了法律規范產生的根源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規范。
二是人的認知邏輯方面的依據。人的認知邏輯是從社會生活現象中去認識事物。作為以抽象性為特征的法律規范來說,要認識它更應該符合人的認知邏輯。只有讓法律規范還原于生活,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它。
三是法律解釋的理念方面的依據?;裟匪勾蠓ü僬f:“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睆埫骺淌趧t認為,“法律的生命力不僅在于邏輯,而且在于生活?!辈还苁墙涷炓埠茫钜擦T,都強調了法律的事實方面。解釋者應當正視法律文本的開放性,懂得生活事實會不斷地填充法律的含義,從而使法律具有生命力。解釋者不能大腦一片空白,目光不斷往返于法條文字與漢語詞典之間,而應當心中永遠充滿正義,目光不斷往返于刑法規范與生活事實之間。
二、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
在以學生為中心和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教學視閾下,刑法學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授課學生情況分析;二是教材特點分析;三是教師自身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1. 變“備課”為“備學” 傳統的教學觀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備課時多從“本(課本)情”、“師情”出發,“備”中無人,無的放矢,致使政治課教學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和趣味性,學生則處于被支配地位,學習方式機械、呆板,生吞活剝。所謂“備學”即備學生、備學情,指從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能力、行為習慣、思維特點等來設計課堂教學,選擇教學方法。要把學生看成活生生人,首先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目中有人,即“備教”,更要“備學”,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2. 變“講堂”為“學堂” 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政治課教學中注入式、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還比較普篇,課堂成了“講堂”,教師成了“講師”,學生則成為看客、聽客。這樣傳統的說教,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當學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用巧妙的方法讓他們的頭腦擺脫思考,事實上,這樣做是學生的頭腦日益遲鈍起來。”因此,要變“講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首先,要堅持以啟發式為教學指導思想,注重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做到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其次,進行學法指導,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即因材施“教”,又因材施“學”,使之學會學習。再次,根據“本情”、“師情”、“學情”,采取不講、少講、精講策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自學、思考、活動,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堂”。
3. 變“學答”為“學問”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控制者,而且是絕對權威,學生只是被動的服從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輕視知識的創造和運用,學生很難改變配角的地位。在政治課教學中則表現為教師講答案、超答案,學生學答案,背答案。這種“學答案教學把學生變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創造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地創造?!彼?,在教學中要用“學問”來代替“學答”。首先,要提高“問”的質量,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質疑,更主要的是設法誘導學生向教師發難,學生之間互問。其次,培養學生敢于向真理挑戰的精神,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不同的思想觀點。最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標新立異,獨具匠心,別出“新”裁,另辟蹊徑,不僅發展學生的辯證思想、形象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4. 變“封閉”為“開放” 在教育觀變革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使教學的一項基本原則;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感知、觀察和思考問題;運用一切有效手段和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更多的獨立思考與自我發展的機會,因地、因時制宜,運用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在討論課上,我設置了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的思考題:“爸媽離婚了不理我,怎么辦?”“我可以外出打工嗎?”“'拔刀相助'為什么會承擔法律責任?”“110電話可以隨便拔打嗎?”“媽媽可以隨便拆我的信看嗎?”“未完成作業老師能扇耳光嗎?”……學生在不同的“自我”情境中將法律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了有效的鏈接,在輕松愉快中體味了法律的內涵,接受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伴_放”式教學首先要求教師營造一種民主氣氛和寬松環境,使師生關系成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式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其次,知識傳遞應由封閉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傳遞,使教學過程成為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至今的多邊信息“貿易”;最后,教師應提供讓學生參與生活、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條件、空間、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關鍵詞】: 小學 品德與生活 教學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一位教育專家說:德之重,人之魂 ??梢?,思想品德教育對少年兒童的成長發展是何等重要。就是這種新型的活動課程,為低年級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知,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新課改實施的大環境下,在小
學教育中如何進行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呢?
一、教師要轉變學科角色,具備各種
素質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學科角色,要具備各種文化素質,要成為專任品德與生活科教師。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品德與生活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區別于其他教師特別是語數英學科教師。品德與生活教師的角色已不是教科書講解員,而應成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社會工作者,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引發好奇心、求知欲,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品德與習慣的特殊組織者。教師必須具有超乎基本師德的道德水平、強于其他學科教師的愛心、耐心和細心; 能夠主動、深刻、經常地進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學總結。我們還要作專業的學科老師,具備豐富的專業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學習和掌握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自然社會和人文社會的各種知識,社會生活知識、法律法規等等,廣泛涉獵文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管理學、經濟、法律等內容,使自己具備豐富的知識背景和人文素養,提高自己融會貫通各類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知識淵博的、可以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好老師。
二、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品德與生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
組織、安排教學內容, 讓學生走近生活,從而弓1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劍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教師要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生活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培養學生生活的情趣和觀察能力。如在讓學生認識四季這一單元的主題時,正值春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和社
會,可以帶學生到森林公園里、田野里去觀察,并布置一定的任務給他們。例如讓他們在課堂上能說出春天的樣子,能夠畫一幅關于春天的畫。
學生明確了觀察任務,就會細心地觀察、感受春天的變化,他們在生活中、課外活動中快樂地學習有關知識,學生只有走到戶外,精心觀察,學習知識才能得心應手,才能養成善于學習和觀察的好習慣。 三、教師要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認識
新課改倡導品德教學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里的生活指的是學生的真實生活。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因為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 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 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在想象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動機的沖突,情感的激蕩,認識的升華。品德與生活課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義或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以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生活主題、范例或者生活圖景的形式己口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辨,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四、要 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要以探究性教學為基點,讓學生可以在探究巾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學生主動參與為前提, 以自主探究為途徑, 以合作討論為形式, 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教師導學生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 目的是讓學生鞏固知識、明白道理, 能舉一反三,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
的探究活動時間,提供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尋找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是教學的關鍵。
五、教師要注重挖掘教學資源
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 可以超越狹隘的教材內容, 讓教學活起來: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這十分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可以通過校園活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運動會、歌詠會、黑板報比賽、朗讀比賽等等,要利用好這些資源,就要求教師積極參與這些活動, 做個有心人。
六、改革教學評價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與人類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的學科,植根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學科特征決定了其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同時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學生更容易從直觀而形象的事物中來感受感性信息,并為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基礎。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如果只是就理論講解,學生并不容易理解,而要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現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可以為學生創設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教學情境,將抽象而枯燥的理論寓于直觀形象的實際事物與現象之中,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突出學科特征,符合學生思維特點,學生自然就不會再只是機械而枯燥地記憶理論條款,而是能夠從直觀事物中獲取形象感知,經過獨立地思考與思維上升為理性認知,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在學習《財產留給誰》時,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又是舉例又是講解,看似講得清晰透徹,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當繼承權發生爭議時需要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的道德精神,以及在遺產繼承中除了要嚴格遵循法律規定外,還要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為此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真實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直觀而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強烈的圖文聲像效果來將學生帶入現實生活,這樣更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獨立思考與激烈討論,從而總結出遇到遺產問題要本著法律和道德兩方面來處理,這樣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學。
二、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行為內化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集智育、德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其教學的成敗并非單單只是看學生能記住多少行為規范,而是要看學生能否將這些行為準則用于指導行為實踐,能否實現道德準則的內化,讓學生做心中充滿陽光,樂觀生活,快樂學習的身心健康的青年?,F代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將學生所熟悉的各類生產現象與生活實際搬入課堂,讓學生能夠在道德準則與實際行動之間建立直觀聯系,尤其是學生看到熟悉的畫面與場景,更能激起學生的主觀認可與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的道德準則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如在學習關于網絡這一章節時,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播放平時學生上網的相關的資料,并截取電視新聞報導,將學生帶入熟悉的生活世界。這樣的教學更具真實性,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與討論的熱情,此時教師讓學生就此話題來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在真實的實例面前,學生的思維活躍,不僅可以在認識上正確對待網絡,同時還可以將所學與自身的網絡行為結合起來,充分認識網絡的兩面性,這樣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運用網絡,為我們的學習、生活與交往服務。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