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0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過去一年來,我們實現了――
規劃落地。制訂2016年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實施意見,督導14個縣制定本地《規劃》和5年任務清單,打造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點培育發展5至8個標志性典型。
督導落實。組織14個重點縣與省政府簽訂2016年率先工作責任狀,制定下發《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督查指導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14個縣(市、區)考核辦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實。
建設高標準農田。將33億元涉農資金集中投向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省項目開工建設面積64.57萬畝,已下達項目資金約20.58億元。
一言以蔽之,總體上項目建設進展良好,主體工程大部分完工。
“從全國看,吉林處于實F農業現代化的第一方隊,要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币荒昵?,在我省考察時提出了殷切期望。
2016年春,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提出的“建設三大體系”指示要求,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扎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命是光榮的,同時,壓力也是巨大的。特別是白山松水間這片“疲憊”的黑土地,更是難堪重任――
農田灌排基礎設施薄弱。全省8個大型灌區有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損。125個萬畝以上中型灌區有近80%的建設任務無法完成。6處大型泵站無法全部完成更新改造建設任務。全省54片重點澇區,通過驗收達到10年一遇治澇標準的只有1片。中西部旱區僅有23.1萬眼機電井和部分噴滴灌設備。我省僅有1161萬畝旱田耕地具備作物生育期全程灌溉能力,占旱田耕地面積的15.9%,旱區農業仍然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
黑土地退化現象比較嚴重。一是黑土層變薄。據監測資料表明,我省黑土區每年流失表層土壤平均為0.3~0.7厘米。二是土壤養分失衡,有機質數量和質量下降。三是土壤生物學特征退化。土壤微生物的總量減少,原有土壤的微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土壤持續供肥能力下降,作物病害發生頻率提高。四是黑土生產功能退化。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環境變壞,土壤對養分的轉化和調控能力下降;土壤結構和土體構型的惡化,對水分的貯藏和調節能力降低,加重了干旱的危害。五是西部風沙、鹽堿、漬澇等中低產田仍有3500萬畝,數量大,單產低,嚴重制約糧食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農田配套設施不完備。田間道路不配套,機耕道“窄、差、無”、農機“下地難”問題突出。部分現有機耕道建設設計不規范、標準不高、養護跟不上、損毀嚴重,難以滿足大型化、專業化現代農機作業的需要。全省1/3以上農田機耕道需修繕或重建。農田輸配電設施建設滯后,農田灌溉排澇成本高、效率低。農田防護林網體系仍不完善,存在樹種單一、林網殘缺、結構簡單等問題,整體防護效能不高。
資金渠道分散且建設標準不統一。長期以來,我省農田建設由各部門分別編制規劃,分頭組織實施,缺乏統一的指導性規劃和規范的建設標準,造成項目安排銜接困難,建設標準參差不齊,難以統一考核評價。同時,由于建設資金渠道分散,形不成合力,造成許多項目建設標準偏低,多數農田建設項目難以同步實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節水技術等措施,工程建設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工程管護長效機制未建立。農田建設中“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較為普遍,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耕地質量監測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管護資金不落實等問題突出。有的項目竣工移交后設備和設施損毀,得不到及時、有效修復;有的項目建成后沒有劃入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對已建成農田的用途和效益統計監測工作不到位。
面對諸多問題,怎么辦?
出路:在“五個原則”引領下,以“五個集中”的模式,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
走進敦化市沙河沿鎮和青溝子鄉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雖然工程尚未完工,但路、渠、橋、涵、井配套齊全,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此外,還新建了曬場、庫房及物聯網信息中心。用項目負責人的話說,就是著力完善水利設施配套,著力加強道路設施建設,著力打造高產穩產農田,著力鞏固生態環境建設,同時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工程配套。而這正是他們認真實施省里確定的“五個原則”取得的結果。
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確定之后,如何提高黑土地的承載能力,是實現既定目標的關鍵。副省長隋忠誠帶領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精心調研、反復探討,針對我省農田建設的現狀,總結多年來農田建設的經驗教訓,最終確定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五個原則”。
――突出率先,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區域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基礎,以長春市及其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重點,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在資金投入和項目安排上實行“五個集中”原則,即向長春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向水田(旱改水)集中、向土地流轉連片地塊集中、部門資金向同一區域集中、“十三五”規劃資金向前兩年集中。
――整體推進,集中連片。實現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農藝農機技術先進適用,使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相適應。堅持按灌區、流域和區域整體規劃,采取分年實施,集中投入、連片治理、整體推進的建設方式,確?!敖ㄒ黄梢黄?。
――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切實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水土流失,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發揮農田在生產、生態、景觀方面的綜合功能,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相協調。
――政府主導,廣泛參與。調動和發揮地方縣市政府項目建設積極性,積極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參與;鼓勵和引導項目區廣大農民群眾積極籌資投勞;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
――部門聯動,合力推進。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促進信息共享。以縣市為單元,編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落實技術標準,規范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各類項目建設按標準化要求建成后要及時確權登記,健全管護機制,強化信息管理,確保工程規范、良性運行,長久發揮效益。
雖然秋實的美景已隨風遠去,但永吉萬昌現代農業先導區那1萬畝規?;邩藴仕锶匀徽宫F在我們面前。據介紹,這里的水稻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信息化。坐在信息中心,就可以全程、全方位地掌控水稻的生L情況、土壤的溫度、濕度等。如果不是統籌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農業資金,建設這樣先進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簡直不敢想象。
過去多頭投入造成資金分散、配套困難、管理缺失,結果事倍功半。在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必須出新招,那就是引導各類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統籌使用和規模投入,做到“多條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整合落實中,主要體現在“五個集中”上――
向長春市各縣(市)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集中。2016年,省發改委千億斤糧食工程計劃投資1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6.22億元,占總投資的62%;省國土廳土地整治項目計劃投資20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30億元,占總投資的46.5%;省農發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投入14個縣高標準農田建設9.22億元,占總投資的76.7%;省水利廳投入農業水利建設資金10.15億元,投入14個縣資金4.87億元(不含灌區改造),占總投資的48%。
向水田(旱改水)集中。經過項目整合協調,2016年14個縣市集中建設水田96.55萬畝,集中打造6大片區,占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的55%。一是榆樹市東北部、南部以及黑林鎮、保壽鎮、新立鎮、環城鄉的3個高標準水田示范區共30萬畝。二是永吉縣萬昌先導區高標準水田示范區12萬畝。三是前郭縣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旗農場、紅光農場高標準水田片區8萬畝。四是德惠市岔路口鎮、朝陽鄉高標準水田片區10萬畝。五是梅河口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主要集中在紅梅鎮、中和鎮高標準水田區7.48萬畝。六是九臺市高標準水田示范區,集中在其塔木鎮和上河灣鎮水田大方,建設面積6.6萬畝。
向集中連片耕地集中。這次高標準農田項目集中整合落實到集中連片地塊,最小的片區不低于1萬畝(667公頃),大的片區在10萬畝以上,低于萬畝的項目不作安排。
部門資金向同一片區集中。各個縣(市、區)按照統一片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驗收、集中實施的要求,將各部門資金項目落實到同一片區、同一地塊,各部門共同實施、共同推進。
關鍵詞:松原市;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耕地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設背景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要確保我國的糧食供給能力,不僅要保證耕地的數量,同時更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出率。對此,吉林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投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也是優化利用土地資源,建立高產穩產有效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有效途徑。
2 松原市概況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處中溫帶,幅員面積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積的12%,總人口290余萬。松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長期以來,松原市農民有著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為吉林省的糧食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不過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條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況多有發生,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還存在不少問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需要迫切改變現狀,以促進農業生產長遠發展。
松原市地處松嫩平原南部,地勢平坦遼闊,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沖積平原、松遼分水嶺臺地平原組成,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平均海拔高度為130~266m之間。松原市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的土壤類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鈣土和河淤土等,優越的土地資源,為松原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有利的發展條件。
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標準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排需要而進行的田塊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應實現田塊集中,耕作田塊平整,耕作層土壤理化指標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經過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通過田塊內的局部平整使田塊平整度、規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間管理及田間機械化耕作。根據松原市基礎條件,經實地踏勘和計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過程中,田塊規整程度要達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級以下,土層厚度達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滿足本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適合高產作物生長發育。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灌溉與排水工程是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而采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核心內容。目標是要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即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設施的配備來達到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帶來的收益。松原市水資源相對豐富,灌溉排水條件均可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3.3 田間道路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質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田間道和生產路。其服務于一個或幾個耕作田區。為了提高田間作業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較高的通達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工作的相關要求,平原地區田間道路通達率達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夠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生產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指為保障土地利用活動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條件,防止或減少污染,自然災害等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結合松原市的實際情況,該工程主要指農田防護林工程。
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指各類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作建設,受防護的農田面積占項目區認定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的比例。根據《標準》要求,依據松原市的具體情況,農田防護面積比例不低于90%,農田防護效果良好。
4 意義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對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規劃,等工程措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更提高了農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質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5 結論
【關鍵詞】東平縣農田水利;“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做法
1.“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
東平縣位于魯西南,轄14個鄉鎮(街道),716個村居,總人口80萬,總面積1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萬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2%。全縣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問題仍普遍存在。山東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大部署。按照上級要求,東平縣把2011-2012年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土地整治、農業開發、現代農業小麥產業等7萬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區,建成了“農田成方、集中連片、設施配套、技術先進、道路暢通、設計規范、林網適宜、生態良好、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科學種植、產業明顯、高產穩定、優質高效、管理嚴格、運行暢通”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截至2012年底,全縣累計投入勞力113.5萬個;完成土石方30萬立方米,鋪設壓力管道327公里,建設橋涵1070座,新挖、整修排水溝182公里,新打維修機井510眼,新修生產路110公里,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達14700萬元。新增高標準農田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土地綜合治理面積2萬畝。
通過7萬畝“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效益。一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年新增節水能力可達1235萬m3,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5。二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將有明顯提高。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215萬kg,增產值2065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態及環境效益顯著。通過田間斗農渠的節水改造新技術的應用及水土流失面積的有效治理,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額,減少了灌溉水滲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下水污染,同時進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內的水環境條件和水質。增加了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優化美化了農村生態環境。
2.“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做法
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東平縣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做法總結如下:
2.1提高認識、科學規劃,扎實推進“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
“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東平縣農田灌排條件持續改善,抗御旱澇災害能力顯著增強。但從整體上看,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問題仍普遍存在,農田水利“最后1公里”問題比較突出,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2%,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安全的最大制約因素。加快轉變傳統的水利建管模式,實現農田水利建設由傳統向現代先進模式的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刻不容緩。為此,東平縣緊密結合本縣水土資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需求,在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綜合分析基礎上,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的思路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水源配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稽查驗收、統一管理體制、統一調度運行”的要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科學配置水資源”的原則,相繼編制完成了《2010-2020年東平縣農田水利規劃》、《東平縣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東平縣現代水網規劃》、《東平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水利建設規劃。計劃2012-2020年,全縣新增灌溉面積13.6萬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45.3萬畝,提升灌溉面積30.9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5,新增節水能力3073萬m3,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6萬噸,年新增經濟作物產量478.9萬元。通過集中資金投入,相對集中連片建設、配套改造,形成規模,發揮工程總體效益,徹底改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2加強管理、嚴格程序,確保工程質量
縣委、縣政府對“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提高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富縣強鎮目標的重要舉措來抓。經研究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工副縣長任副組長,財政局、水利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小農重點縣建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并把項目列入了縣委年度1號文件,確定為全縣實施的重點項目及十一件為民辦的實事之一??h政府與有關鄉鎮簽訂了責任書,納入了有關鄉鎮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項目建設過程中,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要求,全面實行 “四制”管理。嚴格按程序組建項目法人。通過公開招標選擇有資質、懂規范、精技術的單位來承擔施工和監理,為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長期發揮效益,制定出臺了《東平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辦法》。縣水利、發改、財政、農業等有關部門業務人員聯合成立“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指揮部,具體負責項目建設的協調、技術指導、安全檢查等工作。同時建立起政府監督、監理檢查、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質量保證體系,確保了資金安全、干部優秀、工程優良、農民受益。
2.3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管理機制、大力推進農村水利工程建管協調發展
為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我們狠抓長效管護機制建設。采用“協會+用水戶”的管理模式,進一步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管護責任,2010年以來全縣所有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完工后全部移交給用水者協會,由協會負責建后運行管護,明確產權和落實管護責任到用水戶,堅持權、責、利相統一,有效確保了工程長久發揮效益。通過深入調研、座談討論、征求群眾意見,物價、水利兩部門有關專家按照上級有關政策文件和“補償成本、維持運行、受益負擔、逐步到位”的原則,共同編制了水價改革方案,核定了項目區終端水價。在項目區全面推行“以水養水”的建后管護新機制,使工程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確保工程長效運行。
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大力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將土地環保政策保質保量落實到位
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提升土地整體生態環境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完善和強化相關制度的約束力。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相關制度的完善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不僅僅需要規劃,更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強化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消除土壤障礙因素,加強土地整治項目的后期管護,穩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二是大力推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盡可能改變或提高現有農業生產力,改變單打獨斗的“小作坊式”農業生產現狀。三是宣傳和激勵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扒f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提高糧食產量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農藥等,這些又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加強生態農業的宣傳,從思想上改變傳統農業思想。獎勵使用最小劑量的化肥農藥,科學管理土壤施肥,改變傳統養分管理方式,使用生態有機肥料,獎勵秸稈還田,推廣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種植方式。四是限制高污染工業在高標準農田周邊發展。高污染工業將導致土壤生態功能的滅失,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有調查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已達2000萬公頃,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6。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經驗,土壤保護成本∶土地可持續管理成本∶場地修復成本,基本上是1∶10∶100的關系。目前土地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尤以云南、四川、湖南、安徽、貴州等省最為嚴重,這幾個省的有色金屬礦山較多,再生金屬加工企業園區建設相對發達。調查顯示,華南地區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的城市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這就意味著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重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冶煉業、加工業,鉛蓄電池制造業、皮革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企業的監管,督促其進行環境治理達標,減少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建立耕地污染補償修復資金,做到“誰污染,誰治理”。根據不同農區耕地土壤類型、耕作制度和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市、縣兩級配套監測點標準化建設,改善設施裝備,推進優化升級,逐步形成完備的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網絡和預警體系,對耕地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另外,就是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梢哉f,糧食產量“十連增”的背后是高昂的生態代價,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藥,且高達65%的化肥使用不當,河流和農田成為長期滯留有毒物質的場所。
土地環保政策能否落實到位關鍵看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履職盡責。因為中央只是指導和督促,真正還需要地方政府放棄GDP掛帥的思想,為自己負責,為百姓負責,為后人負責。敢于對造成土壤污染的行業說“不”。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占補平衡”中要更加關注“占補”質量平衡。土地環境保護政策能否落實這個問題,并不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府部門。記得在鄂州市調研時說過:糧食安全要靠自己。這就需要對土壤污染,國家層面加強法規和技術標準建設,地方政府加強標準建設的同時,嚴格執法。形成一個上下統一的、牢不可破的土地環境保護體系。
二、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籌資渠道和具體措施
建設八億畝高標準農田,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投資是完不成的,這就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鼓勵農民籌資投勞。將環保部門征收的污染稅和相關罰款納入高標準農田投入序列。進一步加大土地出讓金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比例,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增加投入,鼓勵社區和居民集資、公益捐助、基金利息等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合力。
目前來看,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基本上靠政府投資。隨著相關制度的逐步完善,更多的籌資渠道必將打開。
高標準農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戰場,它集布局合理化、農田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環境生態化于一體。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相關制度的推動,只要高標準農田建設能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當然這就需要有相關制度做鋪墊,比如在國家進行補貼和獎勵的前提下,允許農民自籌資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農民承包地的流轉以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鼓勵以聯合方式開展生態農業投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相關產業;補助農田承包專業大戶,補助農民興辦家庭農場;允許跨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土地出讓收入較多的、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省份拿出更多的資金補貼土地出讓收入較少的、耕地面積較大或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的省份。只有形成一個全國的“合力”,才能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按時、足量到位。當然,不能忽視審計在資金籌措中的監督作用,沒有良好的審計,很可能即使籌措到了建設資金,也可能成為尋租的機會。
三、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新的問題與挑戰
城鎮化仍然是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也是優質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在城鎮化進程中,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與挑戰:
一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征收增多,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很可能成為城鎮化的土地征收對象。由于基礎條件比較好、建設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標準農田一般建設在城鎮周邊。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設用地、工業用地首征之地。不僅造成大量的耕地資源的流失,而且造成更多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的資本的白白浪費。
二是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擴張帶來的耕地污染,直接影響高標準農田。在農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轉過程中,土壤表面的封閉,造成土壤“呼吸系統”的堵塞,而基本農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發生也并非個案。在城市邊緣地帶,城市擴張帶來了更多的工業、生活垃圾等污染源,增加了土壤中持久性的農化污染源。
三是在城鎮化進程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直接威脅高標準農田的穩定性。目前還主要以“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作為高標準農田的標準,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質量建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一旦不能解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效益難以真正得以體現。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域分布;延邊州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2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國家將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重大舉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關于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基本農田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類型區域進行劃分[1]。本研究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及區域分布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科學編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推進土地整治。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東部,北緯41°59′-44°30′,東經127°27′-131°18′,全州總面積達42 700 km2,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延邊州下轄8個縣(市),即延吉市、D們市、敦化市、琿春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和安圖縣。2014年,全州耕地面積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農田總面積299 386.56 hm2,基本農田保護率達68.41%。
如圖1、圖2所示,從類型結構來看,全州基本農田中,旱地面積最大,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85.37%,水田次之,水澆地及園地、林地面積較?。粡牡赜蚍植紒砜?,敦化市與汪清縣基本農田面積較大,圖們市基本農田面積最小。
1.2 數據來源
基礎數據包括經濟社會狀況、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等,主要來源于延邊州統計年鑒、延邊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延邊州各縣市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成果及國民經濟數據、統計表等;圖件資料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通過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相關部門進行調研獲得。本研究評價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設潛力綜合評價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以延邊州的全部鄉鎮(共計67個)作為基本評價單元,在整理、核實延邊州2014年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農用地分等成果圖等圖件的基礎上,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利用空間分析法將以上圖件疊加并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范圍。
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就是有選擇地將基本農田劃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過程[2]。延邊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僅以坡度作為評價基本農田的因素,則不能完全體現基本農田質量現狀以及各縣市的差異性。因此,為保證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科學合理,本研究遴選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情況、糧食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區域發展條件作為準則層,同時,評價指標的篩選也嚴格遵循全面原則、可行原則及可比原則[3]。在高標準基本農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后,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對比各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
2.3 確定評價指標分值
2.3.1 評價指標的獲取
1)自然地理條件。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利用等別等自然地理條件的數據通過延邊州各縣(市)的農用地分等成果獲得?;贏rcGIS軟件平臺,將農用地分等成果與變更調查數據中的基本農田圖層相交,對每個評價單元賦予所需屬性值,若同一評價單元有多個屬性值,則按照以下公式確定整個評價單元的屬性值。
其中,Si為各評價單元中屬性值為i的全部圖斑面積之和,S為各評價單元的總面積,Xi為屬性i的數值大小。簡言之,本研究按面積比例確定各評價單元屬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況與基礎設施條件。基本農田保護率、集中連片程度、新增耕地潛力、農村道路比例、森林覆蓋率主要通過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獲得?;贏rcGIS軟件平臺,提取出基本農田、農村道路、林地等圖層,并導出屬性表以獲取所需數據。以延邊州各鄉(鎮)為基本評價單元,選取內陸灘涂、其他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及裸地6種地類數據計算新增耕地潛力的現狀值大小。
3)糧食生產能力與區域發展條件。糧食單產及播種比例、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及農民純收入、農業人口比例等數據通過延邊州統計年鑒獲得。
2.3.2 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 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指標雖全部為正相關指標,但具有多樣性,量綱和數量級都不統一,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極值標準化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指標值均在0~1范圍內,具體方法如下:
Xij標準=(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標準為標準值,Xij為原始值,Ximin為標準化的最小值,Ximax為標準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標分值 采用綜合評分法計算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條件值。將各單項指標加權求和,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進行綜合評分,得出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值,Xij表示第i個鄉(鎮)第j項指標的分值,Wj代表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
3 建設潛力分級
3.1 建設條件分級標準
利用ArcGIS自然斷點法,根據延邊州實際情況和基本農田的評價結果,將全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按綜合分值的大小分為5級(圖3)。Ⅰ級,0.590 0~0.670 0分,分別是敦化市的官地鎮和安圖縣的松江鎮;Ⅱ級,0.510 0~0.58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朝陽川鎮,圖們市的長安鎮,安圖縣的萬寶鎮、兩江鎮、亮兵鎮、永慶鄉,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雁鳴湖鎮、黑石鄉、額穆鎮,汪清縣的羅子溝鎮;Ⅲ級,0.430 0~0.50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依蘭鎮,圖們市的涼水鎮,敦化市的江南鎮、大石頭鎮、大橋鄉、賢儒鎮、翰章鄉、青溝子鄉、紅石鄉,琿春市的敬信鎮、楊泡滿族鄉、哈達門鄉、馬川子鄉,龍井市的德新鄉、老頭溝鎮、東盛涌鎮、白金鄉,汪清縣的大興溝鎮,安圖縣的明月鎮、石門鎮、新合鄉;Ⅳ級,0.350 0~0.42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小營鎮,圖們市的月晴鎮、石峴鎮,敦化市的黃泥河鎮、大蒲柴河鎮、江源鎮、秋梨溝鎮,琿春市的春化鎮,三家子滿族鄉,板石鎮,密江鄉;龍井市的開山屯鎮、三合鎮;和龍市的頭道鎮、東城鎮、西城鎮、龍城鎮;汪清縣的東光鎮、復興鎮、百草溝鎮、春陽鎮、雞冠鄉;Ⅴ級,0.270 0~0.34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三道灣鎮,龍井市的智新鎮,琿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鎮,和龍市的南坪鎮、八家子鄉、崇善鎮、福洞鎮,汪清縣的天橋嶺鎮、汪清鎮,安圖縣的二道白河鎮。
3.2 劃分建設潛力區域
3.2.1 劃分依據 結合延邊州基本農田現狀和全州已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具體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分類標準,分析不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區域分布情況(圖4)。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是指田間設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便可滿足正常生產甚至規?;a的需要,具備高產、穩產能力,糧食產量可達到當地最高水平的基本農田區域[5-8]。一般來講,當地農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農田區域、水田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及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或標準良田工程的區域,即為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Ⅰ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設施完備,但田間工程設施存在不足的基本農田區或整備區。該類區域在著力完善田間工程設施,大力開展防護林、農用井、涵管、生產路等相關工程,完成維修改造后才能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Ⅱ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稍加整治的區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的區域,不但要維護好在建的整治項目和社會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項目,而且要將新安排的項目與農業、水利等方面的項目進行銜接,充分發揮資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論上,經過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設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Ⅲ級、Ⅳ級、Ⅴ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區域。
3.2.2 劃分結果 將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分布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的區域、稍加整治區域、需全面整治區域3個類別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由表2可知,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區域總規模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鎮,安圖縣的松江鎮。
2)稍加整治區域。由表3可知,延邊州稍加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陽川鎮,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黑石鄉,安圖縣的兩江鎮等鄉鎮。
3)需全面整治區域。由表4可知,延邊州需全面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197 932.92 hm2,在全州廣泛分布。
4 結果與分析
1)延邊州的全部基本農田中,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圖5)。由此可見,全州質量較高的基本農田較少,大多數需要進行全面整治。
2)結合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及建設條件分級圖、建設潛力區域分布圖的潛力級別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基本農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圖縣;需稍加整治的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圖縣和汪清縣,延吉市及圖們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農田分布較廣,基本在全州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此可見,敦化市和安圖縣的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高,和龍市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低。
5 小結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除敦化市與安圖縣外,延邊州其他縣(市)的基本農田質量普遍較低,應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整治,即不同潛力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順序開展建設。再結合各縣市、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不同情況,從田塊、水利、農田道路、農田防護林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塊應因地制宜建設,使其有利于田間機械作業,便于經營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溝渠為主,并配套附屬設施,保證排澇需要,根據各鄉鎮不同的地形條件和耕地類型,選擇不同的排澇方式;根據現有交通設施的具體情況,應著力修整或補充農田機耕道路,完善農田道路體系,使田間道路通達便捷、布局合理;依據延邊州各縣市田、水、路、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重點在于將農田防護林的主要林帶配置成網格,形成農田林網化,形成一個既有綜合生態防護功能,又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 濤,廖和平,楊 偉,等.大都市邊緣區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評價及建設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5):109-114.
[2] 楊 偉,謝德體,廖和平,等.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4] 郭貝貝,金曉斌,楊緒紅,等.基于農業自然風險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377-386.
[5] 薛 劍,韓 娟,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7] 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等.基于差距度與投資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與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劉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劉 怡,等.基于農用地利用等別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46-51.
[11] 吳 飛,濮勵杰,許 艷,等.耕地入選基本農田評價與決策[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2):270-277.
摘 要:“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建設4億畝高標準農田,大力建設農業現代化國家。為此,筆者采用實地調研的方式,以具體的案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建議。關鍵詞:高標準農田 建設 分析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b)-0145-01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以來,全國統籌推進田、水、路、林等綜合整治,建成了2億多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2個等級,平均畝產提高10%~20%,生產成本普遍降低10%~15%。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于建設農業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遼陽縣建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為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進行分析。1 基本情況、主要做法及成效(1)基本情況。遼陽縣于1995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2009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項目縣。2009年至201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共投資917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7萬畝。(2)主要做法。一是科學規劃,規模開發。選取資源潛力大、有一定生產基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塊作為項目區;從現場勘測入手,對水、田、林、路、橋、涵、閘、站等工程建設內容進行反復論證,發揮工程的最大效益;根據區域農業發展的需要,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科學謀劃項目和工程布局。二是嚴格規范,公開招標。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及“擇優、誠實、信用”的原則,抓好土地建工程招投標,選出一流的施工單位承建項目。三是科學組織,保證進度。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成立了項目工程指揮部,確保項目建設做到“三個到位”和“四個確保”,即組織到位、宣傳到位、謀劃到位;確保項目如期完成任務、確保項目實施期間不出現問題、確保群眾真正受益、確保做成一流的項目工程。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按照全面推進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項目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階段就明確管護主體,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引導項目區群眾管好、用好工程。同時,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的思路,搞好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加強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的工作合力。(3)取得的成效。一是完善了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渠道的雜草沒了,田間運輸修了作業路,又有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從根本上解決了項目區灌溉和洪澇問題。二是從經濟效益上看,增加了農民收入。以該縣2009年小北河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例:高標準農田1萬畝已經建成,通過示范項目開發,水稻每畝增產50 kg(開發前畝產600 kg、開發后650 kg),以2.8元/kg計,1萬畝增加收入140萬元;每畝節電30元(開發前每畝電費120元,開發后每畝90元),1萬畝共節省電費30萬元;同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扶植農戶購買農機,項目區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每年可以節約資金70萬。以上三項共增加農民純收入240萬元。2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1)存在的問題。一是費用上漲。人工費上漲,2009年至2012年,3年內兩項定額費用均未上漲,實際費用卻分別上漲80.07元和144.98元。機車費用上漲,以挖掘機為例:2009為每小時200元,2012年上漲到260元,漲幅為30%。材料費上漲,鋼材上漲18%。水泥上漲52%。燃油2009年每噸7700元。2012年每噸9800元,上漲28%。綜合費用上漲40%以上。二是投資標準低。高標準農田財政補助標準為每畝1200元。比2009年中低產田改造多投入500元。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增多,建設標準提高,扣除人工材料上漲因素的影響,實際投入與2009年改造中低產田基本持平。所有的農業開發項目設計,均是根據資金來安排工程。去掉管理費、科技費、管護費、監理費、招標費以及改良土壤、農機作業補貼等費用,真正用于工程建設資金約占財政資金的83%左右。而且設計費沒有列支。加之,項目區現有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因此,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則非常有限。三是農民投入意識淡薄。農業開發資金的農民自籌部分不到位,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設計縮水,影響建設標準。四是重建輕管,建管失調??⒐すこ坦茏o責任落實不到位,破損的開發工程陷入了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惡性循環狀態,農業綜合開發的長基效應得不到發揮。(2)改進建議。一是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建設標準。據測算,按目前現有的農田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的投入標準是:旱田應為每畝1300~1400元,水田應為每畝1600~1800元。二是合理確定開發規模。項目規模的確定應實事求是,有多少面積便一次性治理到位,以保證一個排灌體系的完整。三是浮動投入標準。由于現有田間基礎設施差異性較大,需要建設的內容也相差甚遠。因此需要在不打破一個地區每畝投入標準的前提下,對項目建設的投入進行適當浮動,按照建設內容來確定資金補助標準。四是提高管護費提取比例。建議上級開發部門加大管護資金的提取比例。同時,積極引導各級政府及財政部門加大對工程管護的投入力度。五是壓縮農民自籌,才能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程預算更切合實際。六是強化對項目區領導干部的考核。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以提高領導干部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近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完成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相信通過全社會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斷完善和改進不足之處,創新建設方式方法,這一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
一、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意義
(一)夯實農業基礎,助推經濟發展
三門峽市多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質量差,中低產田面積大,農產品產量低而不穩,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三門峽市經濟社會發展。
全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以來,三門峽市把改造中低產田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對項目區的“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持續開發。
如果三門峽市現有可開發利用的156萬畝中低產田能夠全面有效開發,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影響農業生產的各種障礙全部解除,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小麥單產提高到650公斤/畝,玉米單產提高到900公斤/畝,果品單產提高到3500公斤/畝,那么在種植結構和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三門峽市糧食總產將由現在的6億公斤增加到13億公斤,果品產量將由現在的17億公斤增加到70億公斤,人均生產糧食由現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產果品由現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農業綜合開發就會徹底夯實三門峽市的農業基礎,將會為三門峽市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就是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以經濟效益為主向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轉變。形成資源配置規?;?、集約化,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區域化,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產品商品率。因此,沒有強大的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現代農業就無法實現。建設高標準農田,從本質上講就是通過對現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設施、田間道路、土壤肥力、農業機械等進行全面物質裝備和高標準建設,從而形成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土地產出率,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穩定可持續的生產局面,以滿足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
陜縣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大膽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成為三門峽市現代農業的典范和排頭兵。該公司經過對7700畝蘋果基地進行高強度的物質裝備和科技武裝,所有果園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噴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灌溉供水不足的問題;全面實施果樹整形、果實套袋、生物農藥、殺蟲燈滅蟲、生物有機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聯網墑情遠程監控、灌溉自動控制等技術,果品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該公司果品單產達3500公斤/畝,優質果率在70%以上,單個蘋果售價10多元。如果三門峽市的蘋果生產都能達到二仙坡的生產水平,銷售收入將會成倍增長,效益十分可觀。
(三)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三門峽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加,工業用地、住房用地、重點項目工程用地持續增加,人增地減的趨勢在短期內不可逆轉。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資源消耗量勢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環境必然遭到破壞,洪澇、干旱、沙塵暴等各種極端天氣將會頻繁出現,必然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困難。面對這種形勢,一方面要擴大耕地資源,確保耕地總面積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在現有耕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產出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是通過對耕地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裝備和配套,提高土地質量等級,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達到旱能澆、澇能排,確保農業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二、強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標準農田
三門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圍繞服務主導產業,突出果品產區,兼顧糧食產區;圍繞解除主要障礙,突出水源工程建設,強力推進節水灌溉;圍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突出農田設施裝備,構建發展平臺;圍繞產業升級換代,突出科技推廣強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扎實推進,三門峽市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突出山區特點,高標準規劃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上,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一次建設,長期受益”的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
一是開展資源普查,澄清家底。組織縣、鄉(鎮)、村和規劃設計部門有關人員,對全市的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農田基礎設施現狀進行全面普查,分類建檔立卡。根據普查情況,以縣為單位,制定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二是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在規劃布局上,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突出區域特點。在項目安排上,先開發沿河川區,再旱塬區,再丘陵區,再山區;在水資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產業發展上,靈寶、陜縣圍繞果品產業,盧氏縣圍繞大田露地蔬菜、煙葉,澠池縣圍繞糧食、煙葉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規劃。三是明確建設標準,滿足生產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實,高標準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大,事關項目區群眾的切身利益、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現代農業進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礎工程,因此,要堅持質量第一的觀念,把質量意識貫穿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全過程,以高度的責任心、強烈的事業心,嚴把每個環節,以一流的工作態度創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對高標準農田進行一流的規劃設計。在項目規劃設計上,聘請具有規劃設計資質的優秀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的總體要求是面向未來,強化項目區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對項目工程進行規劃布局、對單項工程高標準設計,外在形象美觀,內在質量求實。二是選擇一流的施工隊伍承擔項目工程建設任務。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把技術力量強、施工設備好、信譽度高的施工隊伍吸納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當中。三是增加監理力量,實行全方位全程監理。在項目工程監理上,以專業監理公司進行專業監理,以聘請項目區水利技術人員和群眾代表為質量監督員進行社會監理,解決丘陵山區項目工程點多、線長、面廣,監理人員不足,監理不到位的實際問題。四是實行分級督導,嚴把工程質量。在項目工程建設督導上,實行市級農開辦每半月巡回檢查督導一遍,縣級農開辦每周督導一遍,項目區鄉(鎮)抽派專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導一遍,村干部分包標段,全程跟蹤督導。
(三)強化后續開發,高效益利用
竣工項目管護難,關鍵在于項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頻率低。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大項目區的后續開發。要積極引導項目區群眾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引進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目前,三門峽市已形成了210萬畝優質果品基地,年產果品17.5億公斤,年加工果品60萬噸;35萬畝優質蔬菜基地,年產8億公斤;標準化養殖小區180個,年存欄生豬70萬頭、牛47萬頭、家禽110萬只。這些基地的形成,對促進項目區后續利用和深度開發,并為區域性優勢產業進一步壯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門峽市高標準農田后續開發的目標是:通過對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各項措施的強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標準農田后續開發利用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萬畝噸糧田,5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50萬畝標準化果品示范園區的目標,實現糧食自給有余,農民年度收入持續穩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是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政策的限制,土地治理項目投資標準與國土、水利部門同類工程相比顯得較低,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要求和實際建設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建議上級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項目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