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原則
時間:2023-09-27 16:0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073-02
家庭音樂教育是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可以通過家庭音樂教育發掘兒童的潛能,塑造兒童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在學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將音樂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育人方式,與兒童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體會音樂的魅力,讓家庭音樂教育走出誤區,回歸本真的兒童需要,促進兒童快樂健康的成長。
一、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
卡爾?奧爾夫(1895一1982),德國慕尼黑人,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他與同代人及其后繼者共同創造發展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的音樂教學體系。
(一)教育理念
奧爾夫強調兒童音樂教育應該從“元素性”音樂教育入手,利用最原始、最簡單的節奏和音高元素,以人類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樂實踐形式――簡單的拍手、打擊樂器及即興合作等方式面向每一個兒童,喚起他們身上潛在的音樂本能,使音樂成為他們自發的要求。奧爾夫體系追求“原始性”音樂,倡導綜合性音樂教育。奧爾夫教學明確指出,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僅是結果。兒童在成長、實踐的過程中的結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貴的是兒童的探索精神,是兒童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收獲的經驗,是兒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個性的發展。
(二)教育方法
奧爾夫教學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它強調針對教學對象的不同特點和發展需求,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規律,教授者可以即興組合成各種由簡單到復雜的、靈活多變的方法。這種生動多樣的靈活性正是源自對音樂活動中兒童各種生動、自由的即時表現的細致觀察和積極反饋,并能夠隨時給予兒童最即時、最有效的指導。其主要著眼點不在于理性地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在于自然地、直接地訴之于感性,在感性的直接帶動下,在奏樂的具體過程中,學會知識,掌握技能。
(三)教育內容
奧爾夫體系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于兒童音樂教學中。其課程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動作造型、聲音造型三個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動和節奏朗誦活動;動作造型指律動、舞蹈、戲劇表演、指揮及聲勢活動(拍手、拍腿、跺腳和捻指);聲音造型是指樂器演奏活動。其中節奏學習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奧爾夫認為:這種集詩、舞、樂、戲劇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內容不僅符合人類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時也符合兒童的特點和他們學習音樂的自然天性。
二、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視角下學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的目標
(一)以培養音樂素質為主要目標
培養兒童的音樂素質是家庭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兒童音樂素質包括三個因素,第一是兒童音樂生理因素;第二是兒童音樂心理因素;第三是兒童音樂實踐因素。學前階段音樂能力的培養應該緊扣音樂的四個性質(音的高低、音色、長短和強弱)和特點,學前家庭音樂教育應圍繞構成音樂心理的基本元素展開,目的應該是幫助兒童增加對音樂要素的敏感。
(二)以培養審美能力為主要目標
音樂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家長應將培養兒童的音樂審美能力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在家庭音樂教育過程中幫助兒童形成探索音樂的環境和條件,增強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家庭音樂教育還應該增加兒童的審美體驗,充實其生活經驗和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力與表現力。
(三)以培養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
家庭應重視通過音樂進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音樂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放在“人”的問題上,力求通過音樂教育使兒童在智力、情感、意志和社會性等諸方面全面而健康地發展。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即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而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這一終極目標必須是通過音樂教育的直接目標,即讓兒童感受、表現、創造音樂,體驗音樂的美感目標為前提。
三、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視角下學前兒童家庭音樂教育的原則
(一)即興性原則
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即興的歌、舞、奏,這是奧爾夫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征。作為兒童表達音樂的方式也有其即興性的特點。比如即興用音樂來創編故事或用不同音高來模仿小動物等,這樣可讓兒童的天性在即興的游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也由此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真正熱愛上音樂。美國教育家登納在對中美藝術教育進行比較時指出:“中國藝術教育的重點,偏重技巧訓練,目的是培養個人高水平的藝術表演能力和造型藝術中的審美觀念。而在美國教育中,更強調讓兒童本能地反應,強調兒童有獨特的作品。
(二)交融性原則
無論是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還是在家庭音樂教育中,藝術都是一種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狀態。在兒童的世界里,音樂與生活也是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反映了兒童對生活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創造。同時,兒童對音樂美感的“獲得性遺傳”是其音樂發生和發展的基礎。這種先驗的獲得即是兒童生命中“本能的繆斯”,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聲音和動作的創造性力量,它是兒童進行音樂、游戲及其他生命活動的源泉。因此,在進行家庭音樂教育時我們要遵循音樂、生活、游戲相融合的原則。
【關鍵詞】學前教育;視唱專業;選材;原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多年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一直存在一個問題,音樂教育受到專業音樂藝術的影響,過多的去追求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感受和興趣審美的培養。這一點同樣出現在學前音樂教育上。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必須要從根源著手,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進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選擇之上,視唱教材選擇的正確與否,關系著整個學前教育音樂專業視唱教學體系是否成功。
一、選用現有教材應注意的原則
(一)注重選材內容的社會適用性
在這里,筆者整理了部分學校近些年來所選取的視唱教材,并對其作了簡要的分析。
1.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樂理視唱練耳》,共四冊,分別是學前音樂教育、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聲樂、鋼琴。這本書的主要特點就是在內容體系和方法上在體現音樂教育的專業特點,符合音樂教育的一般規律,同時注重實踐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許敬行、孫虹主編的《視唱練耳》,這本書2005年在許敬行主編下再版為《視唱練耳――修訂版》。這部教材現在被大多數的高等師范學校的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所使用,較之前面的《樂理視唱練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貼近正規音樂學校的教材,同時,本書借鑒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聽覺訓練的模式,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能力的培養。
這兩部教材在內容上和編制規律上都是由淺入深,但是都不是針對學前音樂教育的專門教材,學前音樂教育一直處于教材空缺狀態。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在選擇教材上要格外的謹慎,滿足社會就業的要求,重視選材內容的社會適用性。
(二)注重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學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教材,也就是說,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所選用的教材,都是大綜合式的理論知識的堆砌,缺乏實際教學訓練,然而學前音樂教育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和知識的脫軌,從而導致教材的內容滿足不了學生的就業需求。所以這就要求在教材的選擇上要特別注意教材內容的實用性和學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題材兒童音樂作品的選用
(一)要充分考慮為兒童服務的本質屬性
學前音樂教育最終教育的對象是學前兒童,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決定著教材應該選取怎樣的兒童音樂作品。因此視唱教材中音樂作品的選取應以學前兒童也就是幼兒園孩子為主體,以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審美特征為依據,充分考慮到為兒童服務的本質屬性。
(二)選材內容要靈活、廣泛、多元化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結構朝著多元化演變,這促使我們在進行音樂教育活動時,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國傳統的童謠、古詩詞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要綜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兒童音樂作品,使孩子們獲得更好地藝術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學前教育音樂專業教材中兒童音樂作品的選取,要博納百家,選材的內容靈活、廣泛。
(三)注重不同階段兒童作品選用的針對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對音樂形式和內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選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籠統地將同樣的音樂作品灌輸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而應該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選取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音樂作品。概括的說,就是注重不同階段兒童作品選用的針對性,接下來,筆者以兒童的年齡為劃分標準,搜集整理了一些兒童音樂作品,進行簡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1.兩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兩歲的兒童,已經基本上具備了傾聽音樂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還有待發展,所以可以選擇一些有具體形象的、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的音樂。譬如說《小燕子》、《丑小鴨》、《粉刷匠》、《小兔乖乖》、《兩只老虎》、《拔蘿卜》、《捉泥鰍》、《三只小熊》等,這些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的內容要么是游戲、要么是關于小動物的描述,都是直觀簡單,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象。
2.3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3歲的兒童已經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變化,情感上也豐富起來,那么在音樂的選材上就可以選取一些具有情緒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媽媽好》、《魯冰花》等。同時3歲的兒童開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為,進入人格培養期,所以可以選擇一些培養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作品,如《健康歌》、《禮貌問候語》、《小手拍拍》、《上學歌》、《一分錢》、《我愛洗澡》等。
3.四五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四五歲的兒童開始進入知識學習階段,可以掌握內容復雜一點的音樂,比如說《數鴨子》、《數字歌》、《ABC》以及《詠鵝》、《靜夜思》等古詩詞歌曲,來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四五歲兒童的肢體協調能力大大提高了,對音樂節奏感的感受比較敏感,在選材時,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選取一些節奏鮮明、需要動作配合的歌曲,例如《愛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歲兒童視唱作品的選擇。6歲的兒童對音樂的情緒表達和思想內容有了正確的辨認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隨著心智的成長,開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這一時期,我們在音樂作品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思想積極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單純的兒歌教學,譬如《茉莉花》等。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音樂專業的選材內容,既要能夠培養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也要與實際接軌,具有社會適用性和實用性。同時以兒童的年齡段特征為依據,選取一些適合兒童純真本性、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寧寧.學前教育專業視唱內容選材改革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2013(04).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介紹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所創建。他所創建的教學法形成了新的音樂教育體系,認為音樂教育要放棄傳統觀念與方法,從音樂的起源本質考慮,圍繞音樂的感性訴求,回歸人的本能為核心。這與傳統的音樂教育所實現的讓學生掌握音樂技能,具有較大差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節奏、旋律本文由收集整理學習;第二,基礎形體工作教學,例如反應訓練、體操練習等。奧爾夫的教學圍繞三個原則:一切從兒童出發;主動學習音樂;培養學生創造力。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應用
奧爾夫音樂教學關注的第一要點是開發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學習成為主動進行學習,讓音樂成為孩子自身的需求,而自發的走進音樂的世界,通過肢體動作、形體語言、樂器等演繹音樂,用獨特的音樂方式展現內心的情感。目前階段,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以被動教學為主,且課堂氛圍較為嚴肅,這是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然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通過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嘗試進行音樂創作,將音樂學習作為抒發內心情感的體驗課進行,不僅融入了前沿性的教育理念,而且讓孩子們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共同完成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
(一)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介紹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是瑞士音樂家與教育家達爾克羅茲在1982年提出的體態律動學教學法演變而來。他認為人體就是一種樂器,在進行音樂訓練中,不僅要訓練嗓音、聽覺等,還要訓練人的體態、姿勢等形體動作。用手指彈奏樂器只是音樂教育的一部分,最為重要的是引起孩子與音樂產生共鳴,將樂曲所蘊含的情感轉化成具體的肢體動作與聲音,培養節奏感,激發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教學特點主要如下:以教師即興伴奏為主聆聽音樂;將身體作為展現音樂的樂器;教學方式以游戲為主;教師具備即興表演能力;具有較為寬泛的普適性。
(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的應用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基本內容與音樂課類似,不同的是用聽音樂取代傳統的講授音樂,強調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即音樂是動的藝術。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內涵非常豐富,對于兒童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而且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受年齡限制。如在音樂節奏訓練課上,讓學生練習走,全班學生按教師既定的規則走路或做肢體動作,然后再增加喜、怒、哀、樂等感情,逐漸增加所展現動作難度。該教學法應用于現代兒童音樂教育課堂上,能調動兒童的興趣,讓課堂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
三、柯達伊音樂教學法
(一)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介紹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是由著名作曲家、哲學家與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創建。他認為最好的教學工具是人的聲音??逻_伊音樂教學法是以聽、唱、視唱、讀譜、寫譜層層遞進開展的,以歌唱的方式展開教學,沒有任何樂器。通過唱,讓兒童從中學會呼吸、技巧與音樂知識。該教學方法的課堂安排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二)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應用
柯達伊音樂教學法具有較強的普適性與嚴謹性。該音樂教學法無需購買昂貴的樂器,與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現狀相吻合。我國有著自己的國情,城市里的幼兒園教學環境較為優良,欠發達地區幼兒園班級學生較多,教學環境有限,購買設備資金有限,無力購買昂貴的樂器??逻_伊音樂教學法,強調歌唱,對教學環境要求不高,在我國具有較強的普適性。這類教學法比較活潑具有彈性,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適合學生興趣與能力的教學活動。
幼兒在兒童時期只有具體的形象思維,但是思維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感知、記憶等能力的發展都很低,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很低,好動、愛玩,所以幼兒在學習環境上一定要符合幼兒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兒童的腦部在6、7歲的時候就可以接近成人的重量,但是幼兒的大腦皮層發育還不夠完善,對自己的行為沒有自制力。骨骼不夠完善,肺活量也小,學前兒童的這些身心特點決定了在音樂課堂上必須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
二、開設 “ 奧爾夫音樂教學”課程的必要性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創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法,是當今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而從中所體現出的綜合性、 基礎性、創造性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深受教師和兒童的喜愛。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核心觀念和奧爾夫體系的突出特點即原本性的音樂教育。 “原本性”一詞在德文中有“原始、基礎的” “初級的” “ 元素性的” “自然的” “富有生命力的”等多種涵義。這種核心觀念統領、貫穿于奧爾夫教育體系中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材和教學樂器等各個方面。原本性的音樂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人們親身參與的音樂活動。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絕不是對音樂技能的完全掌握,也不僅僅是提高人的音樂素養,而應該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人的結構感、平衡感、獨立個性、空間感、創造力、想象力、合作協調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殊功能。
三、奧爾夫音樂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屬于所有的人”、“ 讓孩子在每個偉大的藝術中活躍起來”、 “ 人的心靈中有的地方只有用音樂才可以照亮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應該接受匈牙利最偉大的音樂作品的浩蕩?!?“ 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唱出自己的聲音,每個孩子的歌聲都應當得到他的尊重?!边@是匈牙利學前教育的重要目標。匈牙利是歷史上唯一把音樂家與作曲家的號召付諸教育實踐的國家。匈牙利的早期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 “ 音樂教育法”。至今,匈牙利的音樂啟蒙教育仍然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
目前,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被世界公認的著名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將舞蹈、語言、動作和體態律動、即興表演等藝術形式都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在玩樂中學習,特別適合在啟蒙階段的幼兒。該體系主要提出了如何讓幼兒主動的加入到音樂活動中來,自覺的培養起對音樂的愛好,在音樂學習中培養起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群體意識等教學理念。
四、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主要內容:
1、節奏、旋律練習
從朗誦入手,感受節奏。剛開始可以從兒童的兒歌四分之二拍的節奏為單位,作為教學的起點,也可以此進行多種形式的演奏和即興演奏。讓兒童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樂器進行演奏訓練,既簡單又有趣。
2、基本形體動作教學
反應訓練,體操訓練,動作訓練,動作變奏和動作組合,動作游戲,即興練習。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遵循一切從兒童出發的首要原則,使兒童通過親身實踐,主動來學習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五、學前教育教學中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建議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多數都沒有正規學習音樂的經歷,但是他們喜歡藝術,渴望表達,但對音樂的神秘感和技巧的缺乏使他們羞于表達。作為培養幼兒教師的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師,應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中心,了解幼兒,熟悉幼兒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與內容,以滿足幼兒在音樂能力方面的不同發展與需求,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及能力;研究學前兒童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考慮他們的起點,重視他們的心理要求,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情感,給幼兒創設一個較為寬松的音樂環境,使他們能以自然開放的心態進入音樂體驗學習
2、綜合教學內容,突出職業特點?!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強調藝術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前兒童在音樂實踐中的體驗過程、對音樂的感受和表達,從而淡化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要求。作為將來的幼兒音樂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迫切需要的是全方面的綜合才藝,以及能把各種音樂技能整合、傳遞、融匯的技能,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高超技能。因此,把奧爾夫“綜合性”的觀念引人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領域,將課程結構完美重組,真正使藝術各學科之間達到最佳組合。
3、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學前兒童3― 6 歲這一年齡段,是他們想象力與創造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創造性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應該由創造力的學前音樂教師來進行。在創造力培養方面,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不僅提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借鑒其獨特的教學方法,為幼兒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引導幼兒采用自我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4、拓寬音樂視野,注重實踐過程。奧爾夫“原本性”的音樂教育觀念突破了我們以往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被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所在的教育體系所尊重與弘揚。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師,更多要向幼兒傳遞優秀的音樂藝術與多元音樂文化形態,學前專業的音樂課程也應該拓寬藝術視野。在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學習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課程內容體系,還要大量補充我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在音樂欣賞、兒童民間音樂等方面拓寬音樂理論視野。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創新的學習方法對幼兒的啟發,增加時效性。
5、以審美為教育核心,注重綜合評價。當今音樂學科已成為素質教育中的主要學科,評價工作亦應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的各種能力,重點評價幼兒的表現能力、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等多角度的綜合性評價。努力做到教師評價、幼兒互評、自我評價的有效結合,使每個幼兒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都形成正確良好的自我認識,以獲得成功感。
關鍵詞:聽覺 節奏 歌唱 舞蹈
一、幼兒音樂游戲的類型
1.音樂聽覺游戲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聽覺與生俱來,音樂聽覺感覺是在聽覺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是對音樂語言中各種基礎要素敏捷能力的反應力、記憶力和整體感知力。音樂的聽覺能力通過辨別、感知、領會、想象、思考音樂藝術形象及其內涵的能力,它包括聽辨音樂的長、短、強、弱等。發展音樂聽覺的游戲,就是讓幼兒用耳朵充分欣賞自然產生的和人創造的各種音響效果,從音響的旋律、音色節奏等方面“接觸”音樂語言,感受音響之美。
應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特點開展音樂聽覺游戲。對于小班幼兒,可以采用一些直觀的教具,比如游戲、簡單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對于中、大班的幼兒,則可以多采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游戲形式,進一步培養幼兒辨別音量的大小、音樂的強弱、樂音的高低等音樂聽覺能力,以及建立在音樂聽覺基礎上的感受音樂情緒 、理解音樂的能力。
2.節奏游戲
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則必須依賴節奏生存,培養節奏感是幼兒音樂教育一項重要內容。節奏能力的培養應該遵循節奏自身發展階段特點,體驗穩定旋律、發現感知節奏、多聲部節奏活動,安排幼兒的節奏游戲要注意把握好內容漸進的層次??梢宰層變豪首x兒歌,邊伴奏拍手、拍腿、踏腳、依次傳球等動作,或者是用打擊樂器做伴奏,游戲中要注意保持節律動作的穩定和連續,即使休止拍時律動也不能停止。
當幼兒能夠獨立地伴隨兒歌表演出穩定的節拍律動之后,便可以引導他們逐漸地“發現”有的一拍中有一個音,有的一拍中有兩個或更多的音的規律。對于節拍特征的認識,可以逐漸引導幼兒感知重拍音和節拍的強弱變化。通過對重拍音的識別,幫助幼兒理解二拍子、三拍子的節拍特征,游戲時不必向幼兒講解節拍概念,也不要強調節拍的單位時值,只要求幼兒能正確感知即可。對于音符節奏的時值關系,我們則可以用“慢走”表示二分音符,用“走”表示四分音符,用“跑”表示八分音符等來形象地幫助幼兒掌握音符節奏??傊?節奏能力培養可結合各種音樂活動形式進行,節奏感是無法從符號學習中獲得的,必須通過肌肉反應來感知,依靠身體高度協調的動作來感覺。
3.歌唱游戲
歌唱,是人類發自本性和本能的一種嗓音游戲。歌唱,也是一門聲音的藝術,不僅僅要求有動聽的歌聲,唱得音調準確、節奏正確、吐字清楚,還要求能創造性地運用歌聲來表達各種感情。歌唱游戲旨在通過游戲讓幼兒享受歌唱的樂趣,培養音樂感受力,發展幼兒運用嗓音進行藝術表現的能力。模仿是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我們可以準備一些適宜的童聲歌曲錄音帶或CD,在幼兒自由玩耍時反復播放,讓他們對歌曲不斷進行整體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耳熟能詳”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學會這些歌。為幼兒選擇歌曲,要符合幼兒演唱音域的要求,例如,小班幼兒的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內,若是讓他們唱音域達九度的歌曲《我的好媽媽》就會很費勁。
4.舞蹈游戲
幼兒舞蹈游戲主要是發掘幼兒喜形于色、笑逐顏開、手舞足蹈的本領,提高身體動作的協調性,發展想象力和動作表現力,為幼兒今后形成良好的藝術氣質打下基礎。舞蹈游戲注重動作,且需有想象力,能和表情協調配合,對此,可以讓幼兒通過學習和排練一些簡單而完整的小型舞蹈,來掌握一些面部和肢體的基本表情語言。
二、幼兒音樂游戲的設計
音樂游戲的選編設計往往是幼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的中心內容,我們應該掌握將一些音樂教育內容進行游戲化處理的方法。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種:
第一,以純游戲活動為主導,加入一定的教育內容。純游戲即幼兒自然自發的游戲,它的特點是有約定俗成的規則和極強的趣味,流傳廣泛,經久不衰。
第二,在教育活動中加入角色、情節、虛擬動作等虛構性成分和競賽性因素。這種手段在教學手段中運用最廣,變化也較多,如用小熊愛吃蜂蜜被蜂蜇這一情節,將辨別音樂性質的內容編成“蜜蜂和小熊”游戲。
第三,以游戲性語言、玩具等組織活動。這種手段通常運用較多,在沒有精心準備的情況下則運用更多,例如,讓幼兒反復聽一首曲子,看到幼兒正抱著一只小兔子玩,我們便可以抱上一只小熊說:“小白兔,我們來一起聽音樂好嗎?”聽音樂時,讓幼兒學著讓小動物隨音樂律動。
由于幼兒注意力集中和興趣維持的時間很短,極易轉移,我們在指導幼兒游戲時也要與之適應。在設計音樂活動時,要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還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使音樂活動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逐漸推進,以使幼兒更容易接受音樂教育活動。
作者_辛穎 劉紀秋
回顧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的發展,溫故以知新,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幾點啟示:
1. 音樂教育學的發軔、形成和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因此,要增強研究音樂教育學的信心。
第一、從課程設置的歷史背景分析,音樂教育學的形成是應運而生的。音樂學科教育研究原是在近代小學初中等教育趨向普及、發展,師資教育專業訓練成為普遍需求的背景上發生的。有了音樂教育實踐的需要,音樂學科教育研究(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論、音樂教育學)才應運而生。這個事實說明音樂學科教育研究似乎同實踐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它的萌芽階段是以音樂教學法的形式出現的。從音樂(唱歌)教授法發展到音樂(唱歌)教學法,進而發展成為音樂(唱歌)教材教法,再發展形成音樂學科教育學,是這一學科適應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需要的趨勢。音樂教學法研究的領域比較狹窄,大多停留在結合教材介紹具體的經驗或教學方法、教學實例信息的傳播階段。音樂教學論雖融入了學習論、課程論、教學測量、教師素養、學科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學科發展史等內容,成為音樂教育學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理論體系的綜合創新和深廣度方面距音樂學科教育學尚有較大差距??傊?,音樂學科教育的發展期待著音樂學科教育學的誕生,它是音樂學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動力。
第二,從現代科學發展分析,音樂教育學順應現代科學發展分化與綜合的趨勢。主要有兩點:一是從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看,當前科學發展的特點是,既高度的分化,又高度的綜合,20世紀以來,邊緣學科與橫斷學科的大量產生,促使科學向整體化發展。音樂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建筑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基礎之上,現代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的發展,引起音樂和其他學科的分化、綜合,促進了音樂教育學的新發展。音樂教育學的建立,正是音樂教育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二是從現代建設的需求看,現代化是一種綜合的觀念。它要求經濟與技術、政治與社會、文化與教育、個人的才能與品質都必須適應現代化,并產生和諧的關系,這就給教育提出了培養目標整體化的要求。音樂教學法遠遠不能滿足這樣的要求,建立比音樂教學法層次更高、內容更充實的音樂教育學,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三,從國外音樂教育研究發展情況分析,音樂教育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猛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音樂教育學發展的基本軌跡,并再一次證明音樂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歷史前進的必然趨勢(此處不再贅述)。
2. 音樂教育學形成與發展過程是錯綜復雜的、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做好長期堅持下去的準備。
我與廖家驊、繆裴言在回顧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學學會十年工作時,一致同意用“艱辛開拓的歷程”作為標題,概括這十年的歷程。意思是指“她的成績雖談不上輝煌,但所做的工作卻是實實在在的”。音樂教育學是建筑在大量的音樂學科教育研究成果之上的。以美國為例,美國是音樂學科教育研究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據統計,1930年至1967年發表的音樂教育研究方面的論文約9500篇(山本文茂,《音樂教育研究的方法與范疇》第86頁,音樂之友社,1992年)。〔日〕山本文茂先生對《國際博士論文要旨》(DAI)的“音樂教育”進行了調查,1977年至1986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竟達1025部,難怪作者發出“在山一樣大量研究成果面前,我們僅僅是蹣跚而行”(同上第86頁)這樣的感慨!
說音樂教育學發展過程錯綜復雜,還體現在學科自身建設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有些問題至今還有許多分歧。
例如,音樂教育學屬于什么性質的學科?對于音樂教育學在一些方面學科的性質看法雷同,而對另一些學科性質卻有種種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認為它的學科性質屬于“基本理論”的范疇,有的則認為它應該既能對實踐做出高度的概括,具有“理論性”,又能有效地指導實踐,具有“實踐性”,因此,音樂教育學應該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
學科性質問題,屬于科學分類的范疇。知識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的各門具體學科組成的有機整體。各物質運動形式的區別與聯系,是科學分類的客觀依據。因此,學科性質的定性,是學科自身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它直接影響到學科定義與命題類型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科的目標、框架和結構。值得充分重視并深入地進行研究。
科學學的研究表明,現代科學發展很快,由于學科不斷分化與綜合,分支學科和邊緣學科大量涌現,科學分類也在發展。
(1)從研究對象看,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音樂教育學從屬于社會科學。在音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沒有分歧。
(2)從科學的結構體系看,科學可分為本體科學、邊緣科學和綜合科學。這三類科學的區別,實際是在科學的對象―――物質運動的各種基本形式和具體形式所持的角度不同。人們把邊緣科學稱為“交叉科學”,所謂“交叉”,實際就是交叉在兩種運動形式之間,或交叉在兩門科學學科之間。音樂教育學正是這種邊緣學科或者說是一種交叉學科,它是音樂學與教育學互滲交融的產物。把音樂教育學看作是教育學的一個領域,隨著學科教育學的興起,體現了教育學發展專門化的趨向。音樂教育學源于音樂學和教育學,但是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其間原來音樂學和教育學的一般理論都不復存在了,而具有了新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既不是用教育學原理簡單地去解釋和說明音樂藝術的現象,也不是把音樂手段簡單地運用到教育教學的一般過程;而是揭示音樂教育教學的規律、音樂教育的方向、發展形態、基本特點;從整體上闡明音樂教育與各學科教育學所共同適用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它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的學科。
(3)從與實踐的關系看,科學可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音樂教育學屬于哪一類學科,在與實踐關系的分類上,爭議較大。有的強調音樂教育學應該既有理論性,又有應用性,因此應該是一門應用理論學科。從科學學的研究表明,所謂應用理論學科的概念不是科學學意義上的學科性質分類。
基礎科學是客觀世界的最本質的規律的反映,它的一般表現形式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等組成的理論體系。技術科學是客觀世界中物質的具體運動模式及其人的活動模式的規則性反映,它的基本表現形式是由原理和模式組成的規則體系。應用科學是實踐活動的科學總結。它與實踐的關系最為密切,它要直接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問題,其基本的表現形式是由一系列具體方式、方法組成的方法體系。
確定音樂教育學的學科性質,關鍵在于明確音樂教育學的研究目的。由于目前音樂教育實際上是一個交叉的概念,指向較為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其學科的性質是難以確定的。我們可以考量三個方面:
其一,取向。以普通教育學作為參照。不同性質的教育學框架有所區別,定義與命題的類型有所不同。元教育學研究學者陳桂生說:“我國現在通行的教育學,號稱‘科學的’教育學,其框架基本上屬于從目的到手段的演繹系統陳述,所下定義,主要是綱領性定義、規定性定義,所陳述的命題實際上大都是評價性、規范性命題,這意味著它基本屬于實踐教育學?!保惞鹕丁敖逃龑W視界”辨析》第452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他進一步說:“科學的教育學,旨在描述教育事實,考察各種教育現象發生的原因和條件,從而揭示其中規律性的聯系。簡單地說,它著重回答教育‘是什么’(含‘教育目的’是什么,‘學校制度’是什么,‘課程’是什么,等等);實踐教育則主要回答教育‘應當是什么’(教育價值觀念)、教育‘應當做什么―――怎么做’(教育規范),即確定教育的價值與規范,以指導實踐?!保ㄍ蠒?,第451頁)。與普通教育學相比較,音樂教育學的價值取向,既有同一方面,也有不同方面,要做具體分析。
其二,指向。在思維目標的指向上,是對準教育現象去研究,還是對準一般原理(本質、規律等)去研究;是奔向實踐的前沿,還是追蹤事物(對象)后面的原理,要進行研究分析。
其三,距離。在同實踐距離上,應用學科離具體實踐較近,而基礎學科卻離具體實踐較遠。這是由于兩種性質的理論研究之目標的方向不同帶來的必然結果。
綜上分析,我們對德國音樂教育家多弗萊因說過的話“《普通音樂教育學》未能問世”就好理解了。他在大型音樂辭書《音樂的歷史與現狀》(簡稱《MGG》)的第10卷《音樂教育學》(卡塞爾,1961年出版)中說“《普通音樂教育學》未能問世,這樣的著作似應力圖展示關于基本原理的科學研究,尤其要力圖描述出關于音樂教育學方面的各種多姿多彩的活動?!保ㄝd于《音樂詞典條目匯輯?音樂教育學》第310―311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多弗萊因先生所說未能問世的《普通音樂教育學》從學科性質來說似乎指的是“科學的音樂教育學”,說它“未能問世”就不足為怪了。
音樂教育學在同實踐關系上的科學分類,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是定而不疑的,那就是音樂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它的理論體系來自于音樂教育實踐活動,反過來又指導音樂教育實踐,使之避免自發和盲目,變得更加科學、有效與合理。它是音樂教育實踐的理論形態,音樂教育實踐的發展,使它不斷地豐富和充實。另一方面,它又是音樂教育理論在音樂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對音樂教育實踐起著規范和指導的作用。
3. 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與框架是多元的。因此,構建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應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現代學科教育學研究表明,制約(學科)教育學(包括音樂學科教育學)的形成的四個條件是:
社會的歷史條件;人類的心理條件;方法論條件;專門科學(音樂)條件。
例如,教育除了受到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制約外,一定會受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顧明遠先生說:“所謂民族文化傳統,是指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對現實社會仍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特質或文化模式。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凝固性,同時它又具有變異性和創造性?!保ā段磥淼慕逃ù颍份d于《中國教育家展望21世紀》第2頁,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因此,構建學科教育學時會常常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樣構建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與框架時,向先進國家和地區學習是必要的,但是也要防止亦步亦趨,要研究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音樂教育學。
關于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與框架,在《音樂學科教育學》一書中,我提出了廣域型、學科型與專業型等三種類型:
(1)廣域型音樂教育學結構體系與框架。國際教育界在展望21世紀教育要求的基礎上倡導作為廣域科學的學科教育學。它要求從跨學科的高度,考察學科的教育目標,組織學科的教學內容,梳理教學過程,探討教學方法,廣泛深入地對涉及學科教學的種種要素展開實證研究。(鐘啟泉:《現代學科教育學的概念、使命和發展》,載于《課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圖1是日本學者山本文茂在《音樂教育研究的方法與范疇》(第248頁,音樂之友社,1992年版)提出的音樂教育學結構圖,對音樂教育學的構成及與相鄰諸學科的關系、地位都作了明確的表示。
圖1中,音樂教育學的知識體系由4部分構成。這就是把基礎科學的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作基礎而形成的音樂教育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育史和音樂教育社會學。音樂教育學的直接對象是位于圖的中央位置的教師、孩童、授業(學習領域)和環境等4方面,各種學科教育的研究成果被積累分類成教育課程論、發展論、授業(學習領域)論、基礎論。教育課程論又細分為目標、計劃、內容―――教材、方法、評價等5個領域。這些知識體系與教育學、教育實踐(學科指導、生活指導、特殊活動指導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同樣,授業論(學習領域可細分為基礎、歌唱、器樂、創作、鑒(欣)賞等5個領域,與音樂學的知識體系和音樂實踐(作曲、演唱演奏、鑒賞等)的實際技能有直接聯系。圖的外側虛線表示了基礎科學的一切知識體系和方法論與教育實踐和音樂實踐、教育學和音樂學等有密切關系。另外,這些基礎科學也構成了間接支撐音樂教育學各范疇、領域的研究的知識母體。圖的四角指向中心部分的直線表示了音樂教育怎樣適應社會的需求(音樂的、教育的、文化的、人的價值的實現)的。
我國廣域型音樂教育學研究,以音樂教育實踐為基礎,從與音樂教育學相關的音樂學、教育學以及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物理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學科的最新發展成果出發,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因素的系統研究,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例如前述《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是其中一例。它的內容包括:
音樂教育哲學原理。以哲學的觀點研究音樂教育的根本原理,主要包括音樂教育的本質論、目的論、價值論等基本問題。
音樂教育史。研究人類社會各階段音樂教育實踐活動和音樂教育思想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其目的主要是以史為鑒,探討和總結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和規律,指導今后的音樂教育工作。
比較音樂教育學。研究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教育內容和特點,通過各層面的分析、比較、評價,在深入研究其個性的基礎上,找出共性,從而全面把握音樂教育的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在音樂教育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包括學生在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學習音樂知識技能與音樂文化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等。從而找出受教育者在音樂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個性、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心理規律,采取相應教育方法,促進音樂教育理論科學化。
音樂教學論。它包括音樂教育課程論和音樂教學法等兩大部分。音樂教育課程論的研究涉及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音樂教學法主要研究不同學校、不同年級中進行各種教學內容教學所采用的方法,尋求與選擇最優化的教學途徑與方法。包括唱歌教學法、器樂教學法、欣賞教學法、創作教學法、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法等。
音樂教育社會學。它運用社會學的有關理論與方法,通過音樂教育與社會生活之間多種交叉關系和種種社會音樂現象,探討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社會效應、各種社會音樂教育的意義、內容、形式以及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干預、影響和制約作用等方面的問題。
音樂教育工藝學。研究運用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生物學、行為科學等有關理論對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可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以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效果。
學前音樂教育學。它的研究包括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發展,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任務和目標、學前兒童教育的內容和活動、學前兒童音樂活動中的基本素質培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評價等。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它主要研究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的特點進行音樂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方法。如對唱歌缺陷兒童和音盲兒童的研究等。
音樂教育管理學。它的研究內容包括音樂教育領導的活動和評價、音樂教育方法、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音樂教育行政組織教育領導的原則和方法、音樂教育管理人員及音樂教師的培訓、考核評定、音樂教育教學評估、音樂教育經費管理等。
關于廣域型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和框架還有兩點思考:
第一,研究方向和課程目標是構建科學的音樂教育學,而不是實踐的教育學。
第二,音樂教育的研究與音樂教育學研究是有聯系也有區別的,不能把對任何音樂教育現象的研究都混同于音樂教育學的研究,特別是不能混同于“展示關于基本原理的科學研究”。上述我們提出了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因素研究的方方面面,有些本身就是獨立的學科,從這些方面研究,目的是“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理論體系”。音樂教育學的結構體系的框架,不應是這些學科成果簡單的相加匯合。
(2)學科型音樂教育學結構體系與框架。它是以特定的音樂學科中的教育目標,實現該目標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應有模式為課題展開研究的。可分為原理性、哲學性的研究、學科組織的領域研究以及教學法領域的研究等。如《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是“學科教育學大系叢書”中的一冊,它的研究范圍包括:
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與社會功能
中小學音樂心理發展
音樂教育課程
音樂表演學習與教學
音樂創作學習與教學
音樂欣賞學習與教學
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與教學
音樂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
音樂教學方法
音樂教學模式
音樂教學媒體
國外著名音樂教育體系
音樂教學評價
音樂教育研究
音樂教師
〔日〕浜野政雄先生所著《新版音樂教育學概論》(曹理、繆裴言、王昌逵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67年版)也是一例。其內容包括:序章(音樂教育研究)、音樂教育目的、音樂教育制度、音樂能力的發展與音樂學習、音樂教學的方法、音樂教學評價、音樂教材與教科書、幼兒音樂教育、音樂教師、音樂教育研究的課題等。
(3)專業型音樂教育學結構體系與框架目前比較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專業音樂教育學問題的專著較少。我國學者張帆先生所著《專業音樂教育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一書,對專業音樂教育學研究范圍進行了探討,可供我們研究此類問題參照。他認為專業音樂教育學的研究范圍應包括哲學、音樂教育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文化學、思維學五個層面:
哲學層面。用哲學的觀點和思辨的方法研究專業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等基本問題。這一方面更多的需要運用作為哲學分支的美學(主要是音樂美學)來研究專業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審美經驗的建構問題。
音樂教育史學層面。著重研究社會發展各個時期專業音樂教育的實踐經驗、音樂家和高素質藝人成長過程,探求專業音樂教育發展規律,借鑒歷史,展望未來。(該書這方面未做展開)
音樂教育心理學層面。探討的課題主要是深入到音樂家音樂心理系統的建構問題,涉及到音樂的天賦與才能、從兒童到成年心理發展的規律及其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個體個性差異及影響其發展的因素、音樂心理系統建構的環境等方面。
文化學層面。研究文化素養對音樂家成長的影響和作用,關注本來音樂工作者總體文化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幼兒音樂活動,興趣,游戲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達爾克羅茲體系的教育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而學習音樂的能力能否有成就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依賴于生長的環境,接觸音樂的程度,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教育獲得?!?兒童是與音樂最親近的人群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兒童天生都應該是一個音樂家,音樂能從很大限度上激發孩子的靈性,他們能自由地用身體語言表現音樂作品。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的音樂啟蒙教育,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應充分的利用孩子這一天性,為孩子和音樂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受到音樂的熏陶。
一、動聽的音樂中激發孩子的興趣。
幼兒從小就具備了學習音樂的潛力,如幼兒一聽到節奏明快、活潑、優美、抒情的歌曲,馬上就會手舞足蹈,搖頭晃腦。聽到進行曲馬上會甩起臂膀學起,雄糾糾氣昂昂地邊敬禮邊走起步來;幼兒發現一些發響的玩具,好奇心會驅使他們拿起搖動,并作為樂器邊唱邊伴奏;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包括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音樂藝術不是靠直接的說理,而是以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激勵人的感情,給人以啟示,發揮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領悟其教育內涵。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常接觸的熟悉的音樂形象和帶情節的音樂,特別感興趣,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老師要通過觀察及時發現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保護幼兒興趣的萌芽,并且要創設條件不斷地給予滿足,使其穩定并不斷地發展。在音樂活動中,我們要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每次我在為孩子播放動畫片的時候,當片頭曲響起來時,很多孩子就會跟隨動畫片的音樂一起哼唱起來,幾集看下來全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會唱了。我還會經常利用孩子活動的時間彈一些小曲子,孩子們很感興趣。如:起立\坐下我都會用音樂代替語言。孩子們活動完后我都會彈《我們大家坐的好》,每當音樂一響起孩子們都會坐好。為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我還經常找一些學過的歌曲直接彈前奏讓孩子們唱。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音樂,感受音樂,漸漸的他們就會喜歡音樂?,F在音樂一響起孩子們就會仔細的傾聽。
二、在聆聽中感受音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依賴于聽覺。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礎。音樂是聽覺藝術,兒童要用耳朵去聽、去感知。兒童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要讓兒童通過聽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如鳥叫、蛙鳴、腳步聲、流水聲等,引導孩子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和節奏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聽聽”的游戲,準備一些木棒,先敲敲桌面,再敲敲玻璃杯子,讓他們比比誰的音高、誰的音低;讓該子閉上眼睛,問他們聽見了什么聲音。反復在生活中、在課內外,訓練孩子的聽覺,積累豐富的聽覺經驗,使孩子從小聽覺靈敏。如早上時欣賞優美的樂曲,能陶冶情操,使孩子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早上喝完水和課間休息時,放一段輕松活潑的童謠,讓兒童隨之做優美的律動,增強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動作能力。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無論是對音樂的喜愛,對音樂的感受力,還是音樂節奏的掌握方面,都會大有改觀。好的音樂可以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快樂,感受到音樂中的美。音樂欣賞是音樂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孩子們會在意境中跟隨音樂身體在起伏,能感受音樂中的美。
三、生動的游戲讓孩子感受音樂。
游戲是孩子表現生活、表現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活動。他們常在游戲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感、表現自我。 “音樂是最具不確定性的,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表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節奏性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學齡前的孩子活潑好動,他們喜歡去探索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他們會敲擊桌子,自己的身體……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感知音樂老師應該在活動室內開設音樂區,并配備一些樂器,如:響板、木魚、鋁板琴等,引導幼兒自己擺弄節奏樂器 ,熟悉節奏樂器的音質、音色,幫助幼兒自己從敲打節奏樂器的活動中辨別各種樂器聲音的音色,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敲打節奏。讓孩子在自己敲擊樂器發出的音樂中感知音樂。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帶領孩子自制一些玩教具,如:用泡沫紙將兩個貝殼分別連在兩頭兩個貝殼相互敲擊就可以發出聲音,孩子玩的會更有興趣,還會邊唱邊打節奏,這就訓練孩子的節奏感。教師還應該在孩子探索音樂的過程中隨機的添加一些奧爾夫的節奏練習。為孩子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使孩子樂此不彼地在音樂中漫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教師設計組織創造性音樂教育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我們更應將創新意識的培養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上。為此,教師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保證每一個幼兒能不斷地從活動中獲得成功;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實際 需要給予其方式,以保證幼兒獲得正面的觀念和積極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