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08: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學導入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地理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導語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就像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創造情景的作用。恰當、簡潔、生動,或風趣幽默的導語,會有效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扣準學生的心弦,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迅速形成教學。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如果由于教師采用恰到好處、引人入勝的導入方法,從課的一開始,學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必備的基礎知識和較好的方法手段進入對新知識的學習探究。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習了地理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師生雙邊活動更加融洽地開展。下面就如何做好課堂導入談談自己一些的做法。
一、游戲式與表演式導入法
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游戲式導入方法,既可增加課堂趣味性,又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如學習"大洲與大洋"一節內容時,課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張改正紙,教師說明游戲規則:1.不能重復貼;2.記住貼在陸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貼完后統計貼在大陸、海洋的人數,提問為什么貼在海洋上的人數多,而貼在陸地上的人數少,讓學生帶問題去思考閱讀,得出答案:原來海洋面積大,而陸地面積小,這種導入可加深學生對大洲與大洋的認識。
如今的新教材都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動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如在表演過程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培養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還可使部分學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在學習"地球運動"一節時,先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分別讓兩位學生扮演地球和太陽,表演自轉和公轉。從中掌握自轉的方向、中心、周期、產生的現象。又如講"地圖"一節時,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比例尺、方向、圖例,讓他們介紹各自的情況。
二、提出問題與設疑導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新課開始,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并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滲透本課學習目標,研究主題等。比如,在教學《中國河流和湖泊概況》時,可讓學生談《中國河流和湖泊分布圖》,師問:你們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上面有長江、黃河、洞庭湖......";有的學生說:"我國河湖太多了。";此時我接著說:"中國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這就是今天學習的內容。"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們進入新課學習,學生們很明確了當堂課要探究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后,再用設疑法來達到復習與開啟新知識的目標。設疑法這種方法是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就學過的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課。如講《中國的天氣和氣候》,可這樣導入:請同學們先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說說天氣和氣候有什么區別等等。
三、事例分析、吸引學生注意力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事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的導入方法。這種方法與傳統的質疑法同樣是教師提出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用已學知識去分析具體的現實事例,得出結論,獲得新的知識。而事例往往由我們的生活中而來,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師生、學生間質疑反駁,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維與表達能力。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商業"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把下列地點的商業活動排序:一般交易場所--東門批發市場--南山廣場,并說明理由。幾個地點是每個學生都非常熟悉的,通過生活經驗,彼此補充可以得出正確結果,并初步了解影響商業中心的可能因素。隨后,讓學生討論分析一般交易場所與南山廣場購物中心哪個規模大,顧客多,生意興隆,并說明原因。答案很明確,南山廣場購物中心較大。但原因是什么,各人有不同觀點,在相互爭論中,老師穿插點撥,最后形成共識,從而很好地掌握了"大型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這一本來枯燥無味的知識點。運用事例分析法,一方面要選擇學生熟悉的事例,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成熱烈討論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引導,既不能代替學生說出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討論不著邊際,而是要引導他們朝設定目標前進。
四、地圖導入
一、深入研究教材,恰當完善補充,提高教材實用性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依據與載體,集聚絕大多數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從鉆研教材入手,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教師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編輯意圖。教師拿到地理教材之后,首先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的研讀分析,對教材內容編排的前后順序及其意圖、不同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做到準確把握。將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相結合,綜合分析研究,進一步把握教材的編輯意圖,篩選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章節與知識點,從而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教材的編排特點,立足于一冊教材、一單元、一課等不同的范疇進行教學設計。
(二)善于增加社會生活內容。地理學科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要學會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既要立足于通行教材,又要融入本地區一些地理教學內容,尤其是要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對地理教材中一些滯后的內容進行調整完善,融入社會生活中最新鮮的因素。如最新的地理數據圖片,最近發生的地理現象、地理事件等,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教材中,能夠體現地理教學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等特點,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實際成效。
(三)善于汲取其他版本的精髓。當前,高中地理教材有多個版本,無論是人教版、魯教版還是湘教版等版本,都有鮮明的設計理念和長處。教師在地理教材研讀中,要立足于所運用的版本,并汲取其他版本地理教材之精華,對于所用版本中內容不夠完善的地方,可以從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增補。例如在自然災害內容教學中,魯教版重點介紹了洪澇災害,教師可以參照其他版本增加臺風、寒潮成因與危害等內容,并增加近年來出現的各種自然災害實際案例,幫助學生加深了解。
二、開展趣味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氛圍
地理教學相對較為枯燥,教師要在教學導入環節下工夫,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通過趣味性的導入提高他們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氛圍。
(一)運用信息手段導入。信息化手段是近年來地理教學中得以普及的有效手段,其演示生動形象,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教師要善于發揮這些手段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自然災害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一開始就播放臺風、洪水、冰雹等不同類型自然災害的場景,極具震撼力的場景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探究欲望。
(二)運用探究問題導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具有啟發引導作用的探究題開展導入,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了解的一些地理現象設計探究題提問: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六月份經常出現連續陰雨天氣,而七到八月份卻是炎熱少雨呢?學生有了興趣,激活了思維,帶著這樣的懸念進入學習活動,始終保持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運用趣味知識導入。地理教學中可運用的趣味知識非常多,有奇特的地理現象、神奇的地理影像,以及地理諺語、地理實驗等方面內容,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信息,選取與此相關的趣味知識作為導入,既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又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開展學習研究。
三、優化課堂模式,強化師生互動效果,提高教學實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堂始終是主陣地,教師要改進以應試模式為主的單向灌輸模式,打造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向的素質課堂,讓師生互動成為課堂教學深入開展的主動力,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科學設置思考線索引領學習探究。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必進行直接灌輸,而應充分考慮如何采取啟發引導方式,讓學生自主獲得問題答案,既掌握知識,又培養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在教學活動中設置了思考題對學生進行引領,如教學資源的跨區與調配。南水北調為例,筆者出示了一組探究題:我國水資源在空間分布方面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嚴重缺水,存在哪些影響因素?南水北調為何選擇長江作為水源地?對華北地區沿線和長江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這樣一組探究題,較好地扣住了教學重難點,體現了內容的相互聯系和逐層深入。學生在這樣一組探究題的引領下,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有效解決了絕大多數問題,體現了主體地位。
(二)組織開展主題研究強化領悟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展主題研究活動,在這樣的研究中相互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分析。通過訓練思維,表達觀點,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學我國環境污染現狀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從環境污染的類型、危害、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要求學生針對本地區環境狀況進行分析討論。這樣的主題研究活動,既鞏固了學生對教材內容要點的掌握,又理論聯系實際,加強了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訓練,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也增強了學生環境保護危機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初中地理 導入 生活體驗 演示實驗 情境
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猶如小說里開篇的引子,如大型樂章開啟時的前奏,課前導語雖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切入教學設計的主題。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豹毦呓承牡男抡n導入設計是地理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富有創意的新課導入,會給學生帶來一種“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導入方式,尤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領制高點,開啟思維的閘門,調動學生感官,使學生一開始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帶著問題去探究,因此,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進行藝術性導入設計非常重要,意義重大。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斷思考,在地理教學中,針對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課堂導入藝術,現歸納如下。
一、謎語諺語 貼近生活
新課標要求課程要關注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活生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時刻與社會各方面發生聯系,大自然中有許多的問號,從而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謎語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一份珍貴民間文化遺產,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教學導入設計中我們要善于尋找這些謎語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地圖的要素”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認識地圖,運用這樣的謎語導入:“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江河湖海沒有水,世界各國在眼前?!边@是什么呢?讓學生來猜。通過猜謎導入新課的學習案例不勝枚舉,這種方式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充滿學習激情。
諺語是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和生產生活中長期的經驗、智慧的結晶,是言簡意賅的知識概括。地理諺語中有許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學方面的內容,課標提倡挖掘與生活接軌的課程資源,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如用“過一冬,長一蔥”引入“地球運動”教學中晝夜長短變化的理解,這個諺語的意思是:過了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回歸線以北的區域白晝逐漸變長?!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諺語來引入山區氣候的學習。這些諺語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啟迪其思維。
二、生活體驗 引人入勝
新課標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就是要組織、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邊,體驗到地理的應用價值。如“天氣和氣候”教學導入中,教師提問:“夏天同學們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學們穿啥衣服?”“為什么冬夏兩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氣和氣候的新課學習中。同樣的內容,教師也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島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薩的旅游照片,讓學生觀察衣著的變化,思考衣著變化的因素,順利導入新課,這些教學資源來源途徑多,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發現教學資源,獨具匠心去設計。
三、歌曲視頻 創設情境
為學生創設一個新奇、神秘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順著問題的發展和深入將學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學習“埃及”一課時,播放視頻資料“金字塔之謎”,課堂一開始學生就被引入到教師創設的神秘場景之中,學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國,課堂的導入輕松而愉悅。在學習“長江”一課時,教師選擇播放歌曲《長江之歌》,隨著高亢的歌聲長江浩蕩奔放的氣勢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學習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詩詞故事 詩情畫意
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有眾多的優秀詩詞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規律,描寫山川風情的佳句頗多,包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把古詩詞引用到地理教學中,既能賞析古詩詞美妙的韻味,又能輕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課堂教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秦嶺淮河”一節內容時,教師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導入,晏子機智勇敢、靈活善辯的才能展現給學生,“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的名句烙印到學生腦海里,讓學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識的淵博。在學習“中國氣候”一節中,引入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來認識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底蘊深厚的中華古詩詞,使地理教學內容豐富,形式更新穎、活潑,只要合理地摘選,精心設計,這種導入方式一定讓教學增色添彩,讓美的欣賞與知識的學習同行。
五、演示實驗 新穎別致
伴隨著素質教育下地理教學改革的深入,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都在產生深刻的變革。社會大環境的變革促進教學的變革,新時代的學生更要求學有所用,學有所樂;這時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多的來源于知識內容本身,把書本上的理論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如“影響氣候的因素”一節教學中,教師對海陸分布對氣候影響的導入設計中,以演示實驗的方式導入,步驟一:用酒精燈加熱兩個燒杯中相同容積的沙子和水,5分鐘后讓學生讀出溫度計示數。步驟二:熄滅酒精燈把兩個燒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鐘,再次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學生討論結果:相同條件下沙子(代表陸地)吸熱后升溫快,放熱后降溫快;水(代表海洋)吸熱后升溫慢,放熱后降溫也慢。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被引入課堂,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個難點也迎刃而解。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本節知識的印象。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學生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課程資源更加豐富,新聞時政、影視資料、地理漫畫、標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為教學素材,我們要用發現的眼光去探尋地理教育資源。總之,地理課的導入設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目的性,要貼題而行,方法可千變萬化,但變化一定要結合教學內容,都應該在符合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巧妙設計,只要做到構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藝術,簡潔明快富有啟發性方可,這樣的導入才能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地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地理課堂的教學一定會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李家清.地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4(1).
[2]魯祥波.淺談地理課程與教學改革[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4).
[3]周樹平.實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幾點嘗試[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6).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教學;課堂;融合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及空間性的特點,所以其教學當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信息技術的演示作用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抽象性,另外,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還能改變學生思維,達到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目的。因此,研究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一、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相融合的作用及意義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是一個新視點,其能夠保證傳統教學的繼承性,同時還與傳統教育有著一定的聯系,有著自身教學的獨立性。把信息技術應用到高中地理課堂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它能有效的豐富地理教學的形式,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不斷的優化教學過程,同時還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學生所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能力。
但實際上將信息技術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學當中,短期內學生的成績提高并不明顯,但是對于解決地理問題是有幫助的。筆者認為地理課堂教學和信息技術二者的融合是互動的,其中在融合的過程當中信息技術是一種認知工具,在融合的過程當中為了更好的和教育信息化相適應,地理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手段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當前,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以考試為導向,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準備考試上,這樣必然會使得二者融合后效果的發揮造成影響。但是實際上二者的融合對于開發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知識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幫助學生針對地理有關的問題進行深究。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二者融合的效果,其能夠為學生研究地理規律、獲取地理知識創設出更好的環境。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最佳切入點
筆者對高中地理課程所學的內容、學科特點進行分析,對信息技術影響下的地理課程教學具備的形式以及特點進行總結,力求找到二者有機融合的最優切入點,認為從知識點的闡述、歸納等具體的環節來進行信息技術的融合,能夠有效的開展高中地理教學。
1.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設。
我們知道,信息技術集動畫、圖像和聲音于一體,對于學生來說更為生動和形象,那么利用其進行情境的創設則就使其具有了魍辰萄Р瘓哂械撓攀疲例如在高中地理課程《地球環境的整體性及差異性》講解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播放我國南北方景觀的視頻,然后附上一些自然景觀圖片,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興趣,很好的實現了課程的導入,導入之后的新知講授也就更加容易了。這種利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相較于傳統的導入能夠讓學生更快的融入到課堂當中,并且和教師的口述相比更加直觀。
2.利用信息技術打破傳統的教學手段及內容的局限
地理涵蓋了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內容,很多教學重難點是很難通過簡單的模型、掛圖、板書等完成的,那么信息技術就可以彌補這些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的直觀性、動態性、立體性。例如教師在講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地理原理的時候,教師應用Flas演示底層由于地殼的運動出現彎曲變形,這樣學生通過動態的演示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背斜的頂部由于受到張力的作用,受到擠壓而不容易被侵蝕。教師的一步步演示并且配合上講解,學生就能夠將這一地理原理認識到位,并且更好的掌握該知識點。
3.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生探究學習的結合。
信息技術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結合起來,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探究的最佳環境。例如在“為什么要停止開發北大荒”問題的探究學習中,教師可以先播放上兩段北大荒開發及當前北大荒的現狀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啟發學生能夠找出一些原因,然后利用PPT展示給學生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最終讓學生能夠自主的探究出停止北大荒開發的原因。經過這樣的一系列過程,學生探究出的知識就記得更加的牢固、理解的也更為深刻,于此同時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及實踐能力。
4.發揚信息技術的教學優點,提升地理教學的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應用范圍的逐步擴張,如何實現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有效引進,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優點正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地理教師要在充分了解信息技術應用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高中生學習特點選擇信息技術教學插入時機和插入方法,促進地理課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與此同時,在進引進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的意識到對于信息技術插入內容的合理篩選,讓學生可以充分的明確高中地理教學的教學中心內容。例如,在進行高中地理課程《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對這一章節知識點的深度思考過程,就需要在進行《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教學的過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讓學生欣賞《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中所重點介紹的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多媒體圖片,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在欣賞多媒體課件的學習過程中,形成對于流域開發的立體性認知,對地理教學的教學效率的提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總結:
怎樣培養教師的教育理念、課程、信息素養的整合能力,是需要認真進行探索的內容。另外,信息技術不斷的和課程進行整合,所以怎樣對課程整合進行有效管理、如何使得整合更加有效,是每一個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思考的。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引入信息技術不但能夠豐富地理教學的形式、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不斷的優化教學過程,同時還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學生所具備的信息技術能力,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能力。那么在具體的教學當中,信息技術在情境導入階段、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以及解決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整合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課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學;應用策略
一.引言
新課標教學理念不斷滲透,高中地理教學也很看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當前地理教學中需要對教學目標以及內容進行改變。微課程理念開始被教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中,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培養。
二、“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微課程可以實現分層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每個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們之間的差異較大,在地理學習中的起點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師就先需要調查掌握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相對應地對每個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提高學生整體的地理學習水平。以往教學采取的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也只是以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核心,圍繞他們進行教學,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而微課則可以實現這一點,真正做到分層教學。比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中,這之前是教學及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要是可以掌握這部分的知識,那么可以為其之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可以制作教學視頻,這樣學生在沒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復的進行觀看,學生通過暫停、慢放、重復等可以逐漸加深對晝夜交替現象的理解,進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和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移動規律等,這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足、基礎較差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及掌握知識,達成異步教學。2.微課程是一種自主學習資源,可以讓學生建構自我微課程具有一些特點,包括個性化的設計理念、模塊化,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比如,在晝夜交替學習中,學生就可以反復地看地球自轉的微課視頻,進而掌握知識,還可以掌握晝夜交替帶給地方時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堅持進行反思,如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有哪些?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有哪些?為什么沒有掌握?怎樣才能學會?讓學生也這樣進行反思,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微課視頻,進而展開學習,以此來彌補不足和解決問題。高中地理的時間較緊,學些壓力較大,學生在課余的時間也可以通過微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可以讓他們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識體系。3.微課程是課堂演示資源,將地理過程的細節再現出來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間、時間、學生認知能力、閱歷等,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講解教學難點及重點,學生學習和理解上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而通過微課程,則可以讓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化難為易,學生學習起來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學習“晝夜長短變化”時,這一部分知識就是教學中的難點以及重點,以往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同時采取傳統的教學反思,讓學生觀看掛圖、模型等,但是因為這些圖式比較單一,學生的立體感也不強,就使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受限,讓他們較難對知識有完整、感性的認識。但是使用微課程則可以改變這種問題,可以用視頻將晝夜長短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周期變化直接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在這過程中總結變化規律,且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進而學生的頭腦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轉的動態三維立體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學效果。
三、“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設計
微課的制作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課視頻,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課標的精神,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認真地研讀,科學地進行設計。1.設計選題微課程是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的,因此,在選擇主題上知識點不應該過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題,才能把知識點講解清楚,地理微課程的主題主要包括課前的導入、解決核心概念、突破難點、拓展知識點、精講典型題型、教授學習方法、歸納知識點等。2.設計教學過程結構微課程的過程需要做到完整性,還需要做到內容精煉、時間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學問題、安排教學活動、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等。在引入知識點時需要做到鏗鏘有力,能夠馬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微課時間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鐘左右,這就需要導入知識點要快,讓學生看到后可以將注意力都集中在視頻上,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例如,教師可以設置疑問,給學生導入懸念,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進行,還可以利用動畫或者是圖片的形式進行知識點的導入。如在講解晝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現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導入知識主題。在講授內容上要做到線索清楚,教學中需要針對一條主線進行,將重點放在講解主干知識上,重點講解重點以及難點,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掌握知識點,系統地認識學習的知識點,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結尾部分需要做到簡潔,微課程的時間比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沒有結尾。教師在設計小結中,需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幫學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如在講解完晝夜交替之后,教師在總結時就可以讓學生說出晝夜交替的規律,讓學生可以明白微課程中學習到了什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課程教學時間較短,內容比較集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兼顧到每個學生。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應用微課程,充分發揮出其優勢,精心設計微課程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知識,讓學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顧柳敏.基于“微課程”理論的地理合作課堂初探[J].地理教學,2013(5).
[2]張曉君,李東哲,陳需.微課程視頻制作中的注意引導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3(8).
[3]高江海,朱學堯.“微課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4).
精講精練;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2—0047—01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其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有效地利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很多地理教師探討的問題。但現實卻是,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一味照本宣科,至于學生學到了多少,卻并未去深究。毫無疑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其中的關鍵在于教師沒有研究或找到適宜的地理教學方法,沒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從而導致學生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掌握教學內容。要想真正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地理教師必須潛心研究、認真實踐、科學總結,找出適合自身及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我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是有方法可循的。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巧妙進行新課導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痹诘乩斫虒W中,新課導入通??捎蓜撛O與新課密切相關的情境及多種形式來進行,如,講述故事,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提出問題,復習舊知識等,它起著舊課與新課、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相互銜接的作用。中學地理知識以陳述性知識為主,教師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引導學生模擬企業家進行工廠選址。這樣導入新課,能夠營造一種“吸引氛圍”,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我會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新課導入,并為學生提供參與時間與機會。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地理的樂趣,從而對地理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良好教學情境
教師的指導、調控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如,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學活動的組織及教學評價的進行,這些應是教師主導的。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學習需要,利用現有的教學手段、資源等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不能強加給學生,要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使其學會學習,自我生成地理學習的策略。
三、精講精練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學會運用基本技能。為此,對于教學內容的講授不能一味求全、求廣,應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出發,進行精講精練。不論是對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程度的要求,還是教學的進度及訓練的強度等,都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學內容應緊扣課程標準,宜簡則簡,力求教師講解一個知識點,學生掌握一個知識點,學會運用一個知識點。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學習,就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教學目標也無法達成。為此,地理教師應以基礎知識的講授為主,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讓學生都能接受、都易理解。同時,要設計一定量的基礎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情境創設;人文地理
新課程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強調教師角色由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向學習的促進者轉變。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師更能引導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
一、信息技術的適用性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應該發揮它的輔助作用,否則課堂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術的選擇要講究適用性。
1.導入環節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钡乩斫虒W中可以利用各種豐富多彩的素材導入,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例如,“環境變遷”一課的導入環節可以這樣設計:播放恐龍滅絕影片,學生討論恐龍滅絕的原因。又如“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一課可以這樣導入:課件打出《詩經》中收集的一首春秋時期魏國的民歌《伐檀》,然后圍繞詩歌中描述的地理現象展開分析討論。學生進入課堂有美的享受,注意力就會集中。
2.情境創設需要信息技術
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情境”追求的是引發學生自然合理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呈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同樣需要借助多媒體呈現。例如,教學“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多媒體呈現“驢友”游覽本地名勝百山祖時所寫的日記,請學生說出日記中描述的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中的要素,并簡要描述百山祖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又如,“環境變遷”一課中播放探訪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形象生動又帶點幽默的生物進化視頻,使學生興趣盎然,思考問題自然敏銳,是傳統教學中教師即使用盡渾身解數也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
3.突破難點借助信息技術
許多自然地理現象學生無法親眼看到,采用傳統教學媒體教學效率不高。而計算機卻能把學生所未見過的自然地理現象很好地呈現出來。如利用多媒體把地球運動的相關難點知識形象地演示出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后還可以把課件放在任教班級的QQ群上,以利于學生課后鞏固學習。又如,講三圈環流和風帶時可以用動畫演示其成因,學生會感覺通俗易懂,教師也不用費勁地依靠板畫來講解。
4.人文地理教學更需仰仗信息技術
在人文地理的學習中,因其內容相對簡單,學生感覺沒什么可學的,許多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大大減弱。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手段支撐下的人文地理教學除了設計精巧的導入、創設與學生的經驗知識和智力發展相適應的問題情境外,還要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建立多媒體素材庫,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努力提高學生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的興趣。
譬如,旅游地理這部分內容表面看沒有難度、缺乏深度,比較容易理解,學生感到不學也無所謂,考試前背背就可以拿高分,于是心理開始放松,這會為高三地理復習埋下很大隱患。實際上這些人文地理知識往往是學生失分最為嚴重的部分,尤其是在主觀綜合題上,更是許多學生的“噩夢”,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內容理解不深,停留在膚淺的表面記憶之上,缺乏對人文現象的分析和解剖能力。注重案例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是破解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以泰山旅游景觀的特點及形成原因分析為例,先以多媒體呈現泰山的地理位置圖片和資料,請學生說出泰山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類型,再呈現泰山的著名景觀圖片或者視頻短片,學生思考選擇用哪種欣賞方法能夠觀賞到最佳美景?繼而討論泰山旅游景觀的特點,接著播放介紹泰山雄偉壯麗特點原因的視頻短片或呈現相關圖片,由學生自己歸納原因。最后分析“云海玉盤”景觀形成的氣候和地形因素。通過案例教學幫助學生聯系已學的知識,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地理問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也進一步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力度和深度。
二、信息技術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出現了不利于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現象。如教師單純利用大量媒體進行單一枯燥的宣講,由“人灌”變成了“機灌”;一味地追求“直觀”,限制了學生想象思考的空間,禁錮了抽象思維的發展。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應本著適時適度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不斷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地理教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而現代教學要求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合理地設計使用信息技術仍將是今后地理教學的關鍵。地理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在不斷提高本學科專業水平的同時,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探索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卓有成效地開展現代化的地理教學,迎接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挑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