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28-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際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及相關經濟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已經有103所高校設置了區域經濟學碩士點,近30所高校開設了區域經濟學博士點,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南開、廈大等著名高校都發展了區域經濟學博士點或碩士點,其中,區域經濟學國家重點學科有南開大學、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院校,區域經濟學正成為高校經濟學教學與科研的重要領域,區域經濟研究正為國家的發展和區域協調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區域經濟學教學現狀
若想全面認識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必須搞清楚中國區域經濟學的來龍去脈,這是因為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不同于其他經濟學科,區域經濟學的設置不僅在經濟學院(系),而且存在于公共管理學院(系),地理學院(系)??偟膩碚f,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隊伍主要有三大部分:
1.經濟學院系統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主要存在于經濟學院系,如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廈門大學區域經濟學、蘭州大學區域經濟學。另外,在經濟學院系統里面,有些專業的研究人員也在從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如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等。這一方面說明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隊伍的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科之間越來越交叉。
2.地理學院系統
這類區域經濟學主要是由經濟地理學演化而來,與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類學校有南京大學的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南京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也是如此,也將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地理學系。我們發現,中科院地理所也在開設區域經濟學的有關學位點。
3.公共管理學院系統
這類院校包括東北財經大學,其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北京大學設置在政府管理學院、人民大學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應該指出,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的區域經濟學多是新近遷入,如北大的區域經濟學原來在城市與環境學系即地理系,而人民大學的區域經濟學也是從經濟地理和生產力布局學轉化而來,他們的課程設置多少留有原來的痕跡。
大量教科書的出版也顯示了區域經濟學的繁榮景象,同時,促進了區域經濟學教學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區域經濟學類的教課書有數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教學書有南開大學翻譯出版的《區域與城市經濟學手冊》3卷,人民大學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系列教材等。
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有兩個學術機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二是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兩個委員會自新世紀成立以來每年均召開一次或多次學科建設的發展工作,有眾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會議,相互交流切磋教學,大大促進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在信息時代,網絡的作用也促進了區域經濟學教學和科研的提升,有兩個著名的網站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和人大經濟評論網均作出了貢獻。
三、存在問題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幾類:其一,學科的快速發展準備不足;其二,學科的多重血統帶來課程設置的參差不齊;其三,課程體系等沒有和國際接軌;其四,學科教學落后于實踐發展。
1.學科的快速發展準備不足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尤其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近年來發展迅速,學生數量激增,教師資源緊張,一個導師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研究生,這種情況下教學質量存在下降的趨勢,加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制的縮短,研究生往往是第一年應付理論上學習,第二年忙于找工作,必要的研究性教學大量缺失。另外,由于部分高校盲目上馬區域經濟學碩士點,導致教材建設和課程大綱建設滯后,有55%的被調查院校認為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是目前區域經濟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學科的多重血統帶來課程設置的參差不齊
如上文所述,我國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點分布于不同的單位,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顯著不同點是,區域經濟學課程設置差異很大,如地理學系的區域經濟學設置都是區域經濟規劃之類,經濟學系的設置缺乏空間分析的基本課程,公共管理學院的課程設置呈現出公管特點。這一特點突出的表現在區域經濟學的教材建設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體系,人人都想自己建個區域經濟學的大廈,這樣的后果導致了眾多大廈沒有建成,反而影響全國區域經濟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3.課程體系等沒有和國際接軌
我國的區域經濟學課程體系遠遠沒有和國際接軌,很多高校處于自我發展、自我欣賞階段。國際上著名的區域經濟學著作很少被國內采納,如藤田昌久的《城市經濟學》是研究生的極佳教材,但是,我們的調研發現國內高校幾乎對此漠視。這種課程體系的自我封閉性質很大原因是來源于對區域經濟學的認識的偏差。國際上,往往將區域經濟學與城市經濟學并列,因為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EL分類將此稱為城市、農村與區域經濟學,我國臺灣地區則稱之為都市與區域經濟學,而我國學位評定時則將城市經濟學去掉并變成了區域經濟學下屬二級學科。這種舍棄城市經濟學的做法無疑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造成影響,因為作為城市與區域經濟學最為核心的部分,城市經濟學的作用沒有被正確的認識。
4.學科教學落后于實踐的發展
學科教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區域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特別是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的深入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缺乏很好的案例教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造成了本專業學生對于區域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認識不清。
四、改革方向
區域經濟學教學應該按照頂天立地的要求全面進行改革,以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和適應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學的需求。頂天就是教學科研與國際接軌,立地就是發揮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區域問題的特有優勢,研究中國的區域經濟現實問題,為建立和諧社會而努力。
1.區域經濟學教學要面向國際化與現代化
國際化和現代化就是要求全面與國際接軌,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方法和優秀教材。一是系統引進并翻譯國外的區域經濟學優秀教材,如空間經濟學、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新經濟地理、空間計量等;二是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的辦法,邀請國外著名的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研究大家來國內講學,并且大規模選派優秀的中青年區域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人員到國外進修或攻讀相應的博士學位;三是建議將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改成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并相對重視城市經濟學的教學工作。
2.構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合適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體系
區域經濟學本質上屬于經濟學范疇,但是,它的發展又和地理學尤其是經濟地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現代空間分析技術與GIS大規模在空間經濟分析中的應用,使得這些更成為區域經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認為,一個合適的區域經濟教學體系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經濟學基礎,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第二部分區域和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如空間經濟分析、城市經濟學、地方政府經濟、空間計量與GIS技術等;第三部分內容則為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教學。
3.撰寫豐富多彩的案例
區域經濟學的特點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都為我國區域經濟學教學案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撰寫區域經濟學的案例,利用案例教學應該成為未來區域經濟學教學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黃楠.區域學科建設發展迅速,仍亟待開拓創新[D].經濟中國網,2007-10-13 省略.cn/xueshudongtai/
關鍵詞:職教園區;區域經濟;影響
職教園區建設不僅是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區域規劃下的產物。職教園區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需要研究者不斷加強職教園區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研究,使職教園區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并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獲得有效反哺。
一、職教園區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1.提升勞動資源效率
職教園區建設將進一步發散職業教育效應,提高區域勞動力資源的效率。職教園區將通過教育技能輸送,大面積地對區域內勞動力資源進行知識與技能培訓,改善勞動者的素質結構,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勞動技能、科學文化素養和自我提升能力,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新事物,利用先進的技術提升勞動效率,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推動區域產業升級
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人力資源結構制約。建設職教園區背景下,區域教育資源與區域產業發展將形成有機的對接,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職教園區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將大大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緩解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的矛盾。
3.提升吸納外資的能力
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將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效應。職教園區建設由于改善了勞動力資源結構,將促進企業產業升級與轉型,這些將大大提高區域經濟的影響力與滲透力,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區域資本市場,為區域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注入資本活力。
4.節約區域發展資源
職教園區建設,有助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勞動培訓,提升資源利用率,優化勞動者的素質結構,將資源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大大節約區域發展資源,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能力。
二、職教園區建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1.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形勢,明確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互動方向
職教園區建設要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形勢,包括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明確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互動的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推動職教與企業的深層互動。職教園區建設要以校企共贏互利為基本互動方向,一方面,企業要為職教園區實踐教學創造更多的機會,使高職園區較好地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高職園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善于針對企業發展的瓶頸,開展專項研究,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發揮職教園區對企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2.發揮地方政府主導作用,促進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職教園區建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離不開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一方面,政府要通過職教園區建設,推動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加速職業教育的發展轉型。政府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升職教園區建設水平,使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同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調整與優化職教園區院校的教學改革與專業調整,避免職業教育與區域人才需求不一致,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建立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活動機制。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離不開相關機制的推動。政府要基于兩者關系與彼此需求,建立互動機制,包括互動標準、就業與培訓機制、資源共享機制、激勵機制等,推動職教園區與區域經濟的有效互動與發展。
關鍵詞:要素流動;資源靶向性;區域經濟發展;靶心效應
一、要素流動的內在規律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的集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必然是一個要素不斷流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這些要素本身的屬性,使得要素的流動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
(一)要素具有追求高回報率的趨利性規律
這是要素流動的首要的、基本的規律,是要素流動其它規律形成的基本原因。從生產要素本身來考察,作為資本,它在流動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實現價值增殖,這是進行擴大再生產的要求,也是作為生產要素的載體――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下得以生存的前提。從要素的擁有者來考察,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擁有者將生產要素投向何方,是以經濟利益作為取向的,哪個地方給他的價格高、利潤大,他就會將生產要素投向哪里。哪個地方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高,就可以消化較高價格的生產要素。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條件存在著差異,各地的投入―產出的總體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地區與地區之間要素的收益率是存在著差異的。這就導致地區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是從收益率低的地區流向收益率高的地區。另外,在同一地區,生產要素在不同行業間收益率也是不同的,生產要素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會流向收益率高的行業。
(二)要素輸入量的距離衰減規律
要素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的距離對要素的流動量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要素在輸出過程中必須選擇最佳的區位,這一選擇過程是受以下因素影響的:一是要素轉移的成本。人才、實物、貨幣等要素的轉移成本分別體現在為實現轉移所花費的交通費和安家費、運輸費用和實物損失以及資本貶值和手續費上。輸入地和輸出地的距離越大,轉移的成本就越大,這種成本的存在直接影響著要素的最終收益。二是信息傳遞的影響。一般說來,兩地的距離越遠,信息就越難以在它們之間傳遞,信息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也會存在缺陷。
(三)要素流動的分散―集中―分散的階段性特征
美國著名的規劃學家佛里德曼對要素轉移的階段性進行了描述。他認為在社會發展的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成熟期階段和空間經濟一體化階段,生產要素的流動會依次體現出分散―集中―回流擴散―分散的階段性特征。雖然要素流動轉移與經濟發展階段不是絕對表現出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但分散―集中―分散的階段性規律是客觀存在的。
(四)要素流動組合的結構合理化規律
生產要素必須按一定的要求進行組合才能發揮它們的效能。首先,生產要素的組合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必須匹配。在數量上,各種要素必須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到生產中去,不存在某一種要素短缺的“瓶頸”,才能形成最大的生產能力;在質量上,各種要素必須是相互配合的。其次,生產要素的流動過程也是一個要素結構不斷變動的過程,這種流動如果是促進要素結構合理化的,它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很大的浪費。
二、要素流動的動力機制
(一)“資源靶向性”概念的提出
根據要素流動的客觀規律,各種要素在流動過程中總會體現出方向性的特征,這種方向性的特征即是資源靶向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某個地區由于一種原因或多種原因會對要素流動產生特殊的吸引力,從而能夠成為某個階段要素流動的方向。資源的“靶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向收益最大化的方向移動,即要素在流動中帶有明顯的增值傾向,追求經濟和非經濟收益的擴大;二是向需求引力最大的方向移動。當需求引力越大時,說明要素希缺性越大,要素的供求矛盾越尖銳,因而也越易于吸引其他區域的要素進入;三是向最近的區域移動。距離越近,信息傳播越完備越迅速,要素流動越便利,成本也越低。
(二)要素流動的動力機制模型
要素流動的動力來自區域經濟整體所能帶來的潛在收益。當區域擁有的固定性要素(包括自然資源、政府和基礎設施及固定資產)積累依次增加時,對流動性要素(包括人才、技術等)的吸引力會逐步增大;當區域擁有相對完善的固定性要素時,要增加區域對流動性要素的吸引力,就必須提高區域的流動性要素的積累,以及提升區域產業結構、改善區域經濟運行機制等。區域前一階段吸引的流動性要素經過沉淀后,結合區域經濟運行機制和社會文化,會提高區域經濟所能帶來的潛在收益,從而增強區域對更多流動性要素的吸引力,如圖1所示。
該模型的意義在于說明,要素向某個地區流動的動力強度取決于該地區能夠為要素帶來的最大潛在收益,而這種潛在收益的大小則是由該地區自然資源、政府和基礎設施、固定資產、人才技術積累、經濟運行機制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累積疊加后所形成的區域整體能量決定的。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模型中所列的區域發展要素都有兩個方面的含義: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效的政府無疑會提高區域所能提供的最大潛在收益,反之則會降低區域所能提供的潛在收益;同樣如果區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適度、結構合理,人才技術積累豐富、人才競爭適度等,會提高區域的最大潛在收益,反之則會降低區域的最大潛在收益;區域的經濟運行機制與社會文化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當一個城市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政府政策傾斜等方面的原因,吸引了周邊地區要素的流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更多要素的流入,該地區在城市基礎設施、人才技術積累以及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會取得更大的優勢,但是同時也會出現投資規模過度造成的資源緊缺、人才過度競爭、生態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降低城市所能提供的潛在收益。而此時如果周邊城市由于基礎設施得以完善、政府效率提高等因素,提高了本地區所能提供的最大潛在收益,則會有要素向周邊城市流動的動力強度超過向中心城市流動的動力強度,從而流向周邊城市。
三、要素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靶心效應”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靶心效應”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資源的靶向性,使得各種要素會向一個吸引力較大的地區或城市集聚,即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靶心效應”。要素的集聚能推動集聚點完善基礎設施、發展交通通訊和信息網絡等,從而擁有資本和市場上的優勢,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優區位;要素的集聚將各種經濟活動集聚到較小范圍并產生規模經濟,它必然帶來生產要素投入上的費用節約,從而提高利潤率;某個地區一旦成為要素流動的靶心后,會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和其他資源流入,同時也會促使國家和區域在權利分配、政策導向等方面做出有利于本地區的決策選擇。要素集聚地的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后,會對區域經濟產生輻射影響,并通過要素的外溢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靶心效應”的表現形式
區域經濟的“靶心效應”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集聚效應,另一種是擴散效應。在區域經濟成長的初級階段,“靶心效應”主要表現為要素的集聚和集聚點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呈現不平衡發展態勢;當區域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后,擴散效應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積聚點地區的經濟增長勢能大規模地向周圍地區擴散,地區間的差距逐步縮小,整個區域經濟走向相對均衡的高級有序狀態。
(三)資源靶向性與區域經濟的靶心效應
區域經濟靶心效應形成的內在原因在于資源的靶向性,區域經濟發展由集聚到擴散、由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也就是資源流動由集中到分散的過程。
首先,資源的集中形成區域經濟的集聚效應。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心城市在基礎設施、政府政策、人才技術等各方面都要優于周圍地區,能夠為要素提供較高的潛在收益,因此在這個階段區域的資源都流向了中心城市。資源的集中使得中心城市得到快速的發展,與周圍地區形成一定的差距,區域經濟呈不均衡狀態發展。
其次,資源的分散形成區域經濟的擴散效應。資源的擴散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一是中心城市由于要素的不斷流入,原有資源和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利用逐步達到飽和,此時中心城市要謀取更大的發展,一般會擴大城市區域范圍,將周邊地區納入城市的經濟運行軌道,從而使的中心城市的資源擴散到周邊地區。二是隨著要素的不斷流入,中心城市所能提供的單位要素潛在收益會出現遞減趨勢,而此時周邊地區由于政府、基礎設施等因素的改善,所能提供的單位要素潛在收益呈上升趨勢,當中心城市所能提供的單位要素潛在收益小于周邊地區時,資源會從中心城市流向周邊地區。三是在中心城市,激烈的競爭會使得一部分企業或人才遭到淘汰,這些資源會不得不從中心城市流出。同時,為了優化產業結構,中心城市對流入的要素也會進行限制,那些受到限制的要素就會流到中心城市的周邊地區。四是當中心城市由于資源流入形成新的積累,單位要素潛在收益呈上升趨勢,而且周邊地區所能提供的單位要素潛在收益的增長不可能超過中心城市時,政府一般會采取某種強制性措施,要求部分資源流向周邊地區,以避免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
參考文獻:
1、劉春成,韓伯棠,鐘華.基于資源靶向性的區域優勢發展理論初探[J].中國科技論壇,2003(4).
2、孫軍,王先柱.要素流動的層次演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2).
3、義旭東.論生產要素的區域流動[J].生產力研究,2004(9).
4、劉霆,譚曉萍.跨區域流動要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9(4).
5、陳建軍,葛寶琴.區域協調發展內生機制的理論研究――以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為基點[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6、蔣滿元.要素跨區域流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探討[J].財經科學,2007(8).
[關鍵詞]開放型區域經濟 經濟性 市場性 制度性 系統性
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以及所處的區際、國際經濟環境均不同,但追求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卻是一致的。因此,對開放型區域經濟運行原則的探討,既要考慮到國際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又要考慮到在開放條件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既要對當前經濟發展狀態進行宏觀概括,又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前景進行前瞻性描述。
經濟發展運行過程中,既需要經濟主體遵守原則,又需要遵守規則。經濟發展運行的原則是指經濟在發展運行過程中所應該默守的準繩或堅持的標準,其內涵有四:其一,經濟發展的原則要在宏觀上引導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而間接引導著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使其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其二,經濟發展必須要堅持“原則”所要求的最低標準,使其不發生性質和方向的改變;其三,經濟發展原則具有“彈性”特征,即在經濟發展原則的范圍之內,采取何種手段、制定何種政策、實施何種行為均為原則所允許;其四,就某種經濟形態或經濟發展所處的某個階段而言,經濟發展的原則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改變,即經濟發展的原則具有穩定性的特征。
開放型區域經濟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為基礎,遵循市場秩序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原則?!袄婧椭C、收益共享、競爭適度、交易有序、結構穩定”的市場秩序是市場經濟構建的基本要求。就整體而言,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框架”是在統一的、規范的市場秩序下,通過適當的利益界定、利益協調、利益分配和利益激勵盡可能地創造并實現來自區際分工、區域協作、區際競爭等各方面的收益,使區域之間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在各種社會經濟主體利益和諧之中達到一種最佳的配置狀態。因此,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原則的確立需要嚴格按照開放型區域經濟的內部結構和功能、內在本質和要求、發展方向和目標,來進行確立。
開放型區域經濟運行的原則紛繁多樣,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做不同的分類。根據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開放型區域經濟運行的原則至少有以下四部分構成。
一、經濟性原則
嚴格來說,絕大多數原則都和經濟的發展有關,因此,廣義上的經濟性原則指的是凡是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關的原則,但這一內涵太過籠統,也不具體,在具體操作和執行過程中不易區分和把握。狹義上的經濟性原則是指直接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利益緊密相關的原則,如利益原則、創新原則、效率原則等等。區域經濟以區域利益的獲取為根本發展目標,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以及區域整體發展戰略的制定都應圍繞這一目標來進行,需要經濟主體墨守和執行的經濟性原則必須為獲取經濟利益的目標服務。在開放條件下,區域經濟要面對更為復雜的內外部關系,經濟利益的來源由區內向區外擴展,內外的經濟交往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形式復雜多樣,經濟利益獲取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因此,為了維護區域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應堅定不移地堅持經濟性發展原則。經濟性原則包括利益原則、創新原則、效率原則、共贏原則等。
二、市場性原則
開放型區域經濟是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所謂市場經濟,是指“以市場為依托,有關資源配置和生產的決策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而市場價格則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工人和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自愿交換產生的”經濟。市場經濟具有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刺激社會經濟技術進步和保證按市場效率的成果分配等三大基本功能,市場性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原則,以市場為基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護所有權,降低社會成本,保證公平的市場交易,促進有效競爭,實現社會利益。市場性原則主要包括有序原則、市場競爭原則等。
三、制度性原則
市場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調控手段,從來不可能自動地、單獨地實現全部國民經濟運行目標。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有效的市場競爭制度要依靠國家對競爭制度的調節才能建立,從而保證和促進市場競爭;二是市場競爭的功能局限和各種形式存在的市場失靈,必須輔之以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總量、結構以及市場分配結果的調節,才能與以彌補、糾正。所以,現實中的任何一種市場經濟總是在不同程度上,以某種方式與國家調節相結合。而國家參與調節經濟的主要方式是形成制度性文件,通過構建整體制度框架,一方面為經濟和市場的參與者提供制度環境,確保其合法、正當利益的實現,另一方面也通過制度的強制作用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時還可以同市場相結合,調控經濟運行??梢娭贫刃栽瓌t在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
四、系統性原則
開放型區域經濟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具備系統的特有結構、功能和屬性。開放型區域經濟從整體上看是單個系統,但卻由若干個不同層次的子系統構成,如企業、某一組織或生產體等,這些系統之間的關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斷進行互相開放、互有聯系、相互協作,因此,開放型區域經濟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非平衡系統,極易形成耗散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是由我國科學家錢學森與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來的。系統性原則以系統的固有特征為基礎,讓人們在日常的經濟行為中充分考慮并發揮區域經濟的系統特性,并對開放型區域經濟進行系統統籌和規劃,使其達到合理的開放狀態和發展狀態。系統性原則主要包括整體原則、適應原則等。
開放型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原則的需求無時無刻不存在,而且無論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態、方向、目標怎樣,都必須有相應的發展原則與之相適應。上述發展原則是最為基本的原則,并且它們相互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內在關聯性,形成了具有廣泛內在聯系的原則體系。在這一原則體系中,經濟性原則直接服務于區域的經濟利益,居于較為核心的地位。經濟利益的獲取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推動,又需要市場的拉動,還需要考慮到區域這一系統整體以及若干個區域系統整體。任何區域都應該有自己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發展目標必須首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遵從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發展途徑和模式。因此,為了不出現偏差,保證發展效果,開放型區域經濟在運行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在規范的原則框架下求得發展的穩定、持續,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發展風險,順利地實現發展目標。
關鍵詞: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問題;策略與研究
在我國城鎮建設過程中,對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策略。因此為了符合現階段區域發展的具體需求,相關部門要對發展方向進行明確的定位,要在地方資源的基礎上,明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方向與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制定詳細的區域產業發展策略,要通過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全面的促進我國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一、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相關問題分析
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區域產業經濟資源等客觀元素的制約,導致我國區域產業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經濟發展受到資源等條件的限制,造成經濟發展策略制定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無法有效落實相關活動;同時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資源浪費、產業發展不利等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策略的過程中,要根據區域具體狀況、發展趨勢以及自身優勢開展,要明確區域發展的具體方向,進而保障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F階段,農村經濟中的剩余勞動力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與資金基礎,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現階段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對區域資源開展的重視。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區域資源的重視,要根據地方區域特色,提高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風險抗擊能力。要根據不同的區域特色有針對的扶持相關經濟產業。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糧食、工業等領域的重視;東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連船舶重工等裝備制造企業;同時其生態環境還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而安徽等地盛產各種藥材,因此,在進行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藥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個別地區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明確發展方向。針對區域特色資源開發可以有效的提高經濟發展效益;相關部門與機構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域資源特色有優勢,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2.綜合區域資源發展狀況,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對現有的區域資源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政策基礎。根據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在現有資源上進行調研與整理,為區域資源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進行區域資源分析與調查過程中,要對區域整體環境進行調查,例如對礦產、養殖、畜牧業以及土特產等相關資源進行分析,同時要提高對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民族文化的重視,要對區域經濟資源價值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調查。
3.明確資源整合的實際需求,明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支柱。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行全面發展、重點突出”的策略,要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支柱性產業對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區域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要根據區域產業經濟資源利用狀況,根據發展策略明確支柱性產業,要對不同資源的發展狀況,利用率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制定長期、中期以及短期發展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全面促進區域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對于支柱性產業飛發展,也要制定詳盡的發展策略與計劃,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地方區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方針。
三、結束語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長期發展戰略以及社會的穩定性等多方面的考慮,區域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提高對經濟發展策略區域制定、執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視;要把區域資源作為基礎內容,根據實際的資源發展、利用價值,構建系統的產業鏈,通過支柱性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要將資源開發與利用為基礎,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實現科學的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的促進區域產業整體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運強,吳秋明.虛擬產業集群一一種新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J].華東經濟管理,2012,(12):42-45.
[2]夏亞民,翟運開.基于虛擬產業集群的高新區產業發展與創新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3]張榮.我國虛擬動漫產業集群的優勢與動作[J].經濟管理,2011(3):16-19.
論文摘 要:作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文試就如何更好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1.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
1.1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在政策、財政上紛紛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經濟區內的徐州、微山、宿遷等政府紛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推薦優秀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并在經濟上為在職攻讀專業學位人員提供支持,學員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可以從財政上報銷學費。應該說,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促進了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進的管理與技術,又使自己在事業上更有作為,有更好的社會和經濟回報。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碩士生的工資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比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讓自己在從事的工作領域中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另外,隨著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區域內人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優質生源的增加,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新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資本溢出效應最顯著的教育層次。通過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僅使個人在未來有良好的收益,還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急需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目前,淮海經濟區內既有專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又有培養政府和非政府部門公共管理人員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既有為企業培養管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還有為各類學校培養師資的高校教師碩士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些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輸送到社會上后,逐漸成為了區域內各行業的管理或技術骨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2.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與現場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專業領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區域內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有待提高等。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1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的認同度。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針對特定職業或崗位的需要來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相比,雖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由于設立時間較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學術性研究生教育影響大,在社會上還不完全被認知,甚至被認為是“不正規的研究生教育”,誤解為只要花錢就可以讀的研究生,是混碩士學位證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應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開展招生宣傳等活動,走進政府管理部門和廠礦企事業單位,讓社會加深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
2.2明確辦學方向,發揮專業學位教育的區域優勢。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職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這就使得人們基本上就近選擇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響工作。因此,高校應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特點,為所在的區域經濟服務。同時,區域內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騰飛需要創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資源優勢、立足地方,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輸送作用。就淮海經濟區來說,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實際,抓住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建立聯合培養的生源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才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根據區域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立足于“兩個面向、兩個服務”,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戰場、面向區域經濟的主戰場,服務煤炭行業,服務淮海經濟區。相繼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兗州、新汶、濟寧、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礦區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術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學位;與商丘、連云港、徐州、宿州、宿遷、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人員攻讀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與徐工集團、徐州電力、中聯水泥等企業合作,招收企業管理人員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
2.3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優勢,為區域經濟服務。
高校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主力軍,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經濟內關鍵產業群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要發揮區域內關鍵產業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和輻射力,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產業群的技術含量,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讓科研成果進入區域內企業進行孵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也應主動加強與區域的聯系,積極承擔區域科技攻關項目,發揮高??萍紕撔聦^域經濟的服務、促進和輻射作用。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圍繞淮海經濟區的發展,突出辦學優勢和特色,構筑以礦業工程和能源科技為核心的“大采礦”學科體系,既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同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了創新血液。
2.4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促進專業學位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產學研合作是高校與區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形式。通過高校與區域社會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將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盡快轉化為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優勢,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產學研合作也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自管理或生產實踐第一線,了解所在部門管理或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產學研合作,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去研究解決管理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另外,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工程技術中心也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平臺。2005年在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化基地)和中國礦業大學(研發基地)分別掛牌成立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建設在煤炭企業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體現了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蒲谐晒D化,促進了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錢佩忠,潘海天.與區域經濟互動,推進地方高校持續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關鍵詞]高等院校;科研投入;Granger因果檢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4
[中圖分類號]G322.7;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2
高校作為國家和地區的主要科研機構,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高校的科研活動不僅要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更要促進高校所在地區的經濟建設發展,更要服務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探索高校科研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數據收集與預處理
選擇黑龍江省R&D人員全時當量(人年)、R&D經費內部支出(萬元)、政府投入資金(萬元)、企業投入資金(萬元)指標代表黑龍江省高校科研投入,并分別用x1、x2、x3、x4表示;選擇黑龍江省生產總值指標代表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用y表示。文中數據來源于《黑龍江省經濟統計年鑒2001~2016》。為了減小數據存在的地方差性,對原始數據取自然對數。
2 計量模型實證結果分析
2.1 穩定性檢驗
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時,被檢驗的數據必須是平穩的。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有DF檢驗、ADF檢驗、PP檢驗、KPSS檢驗以及ERS檢驗,其中最常用的是ADF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預處理數據的平穩性。各變量的p值均大于0.05,所以Lnx1、Lnx2、Lnx3、Lnx4、lny序列均是非平穩的。
對預處理數據采用H-P濾波法分解出波動項,H-P濾波法基本原理如下:H-P濾波問題就是使下面損失函數最小,即對H-P濾波法分解出波動項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各變量均已達到平穩。
在5%顯著性水平下,Lnx1c不是Lnyc的Granger因果關系,Lnyc也不是Lnx1c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黑龍江省高校R&D人員投入與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也不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Lnx2c不是Lnyc的Granger因果關系,Lnyc也不是Lnx2c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黑龍江省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不是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Granger因果關系,但黑龍江省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發展是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Granger因果關系,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Lnx3c不是Lnyc的Granger因果關系,Lnyc也不是Lnx3c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黑龍江省政府投入資金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也不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Lnx4c不是Lnyc的Granger因果關系,Lnyc也不是Lnx4c的Granger因果關系,即黑龍江省企業資金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存在雙向Granger因果關系,也不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顯然,黑龍江省經濟持續增長對高??蒲型度胫蠷&D經費內部支出增加的基礎作用已經表現出來,但高??蒲型度雽邶埥〗洕鲩L的促進作用并沒有表現出來。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 論
從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看出,現階段黑龍江省高??蒲械腞&D人員投入與區域經濟增長、政府投入資金與區域經濟增長、企業投入資金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單向以及雙向的因果關系;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增長僅是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的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即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增長對高校R&D經費內部支出存在顯著的Granger影響。這說明黑龍江省高??蒲信c區域經濟之間的傳導機制并不通暢,所以應盡快提升黑龍江省高校的基礎科研,把應用研究成果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樣才能促使黑龍江省的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F階段黑龍江省不僅要提升高??蒲腥藛T積極性,還要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同時還應做好高??蒲谐晒c企業所需對接,提高高??蒲谐晒霓D化率,并且保持黑龍江省高??蒲蟹较蚺c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一致。
3.2 建議
為了實現黑龍江省高??蒲信c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臺。首先,黑龍江省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結合高校自身研究優勢,找準科研方向,實現黑龍江省高校科研方向與區域創新體系目標的對接,充分考慮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發展方向,培養更多地方經濟發展急需的科研、專業人才。其次,黑龍江省高校應完善科研管理體系,建立科學且合理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協作機制,將科研成果的質量及轉化效果作為科研評價與考核指標。再次,黑龍江省高校應充分做好產學研的對接工作,發揮本地區高校科技優勢,提高高??蒲谐晒D化率。加強與黑龍江省地方產業的合作,促進高??蒲谐晒c市場更好的對接,積極推動高校專利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最后,政府要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持,加大黑龍江省企業和高校的雙向交流力度,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門也要加大產學研經費的投入比例,將更多科研經費投入到企業與高??蒲性核献鞯捻椖恐?,重點支持適合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特色項目。
注:張曉東,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