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于民族的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多元文化;聲樂教育;民族特色;音樂教育
1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都實現有機的融合發展,將所有民族的音樂文化和聲樂教育價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關于民族聲樂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為被國際上公認的音樂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體。[1]多元文化視野和格局之中,能夠賦予民族聲樂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發展視野。近年來,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民族聲樂的教育機制體制進一步完善,民族聲樂學院和專業進一步健全,從事民族聲樂教育教師進一步壯大。來自其他民族的唱法與本土的唱法逐漸形成新的發展趨勢,實現了有機的融合,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小的狀態。民族演唱方面的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2]與此同時,我國目前的民族聲樂教育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先進的音樂教育經驗,堅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堅持世界民族音樂尊重和欣賞的原則,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特征,能夠從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發,彰顯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實現各民族聲樂教育之間的平等共贏。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有的民族聲樂教育學院的課程設置有待于進一步增強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設置了美聲、通俗、民族等唱法專業,但是在課程的安排上明顯存在對民族的音樂理論學習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充分彰顯出我國傳統的民族的音樂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多彩。[3]因此,近年來對于民族聲樂方面的人才培養相對滯后,有的學生甚至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的課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那些對民族聲樂教育至關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教授的不多,學生視野的開闊相對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民族聲樂教育學院的教學理念有待于進一步更新,將西方的美聲唱法作為一定的標準,而相應的忽視了其唱法的優劣,以及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方面所產生的各方面的影響。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把握準確民族聲樂教育和科學聲樂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重要尺度,因而會存在一定的教學理念的偏差。[4]從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審視,一部分的民族聲樂教育學習中的學生對于美聲唱法的學習熱情和付出的時間相對較多,但是有關民族聲樂風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體表現為對民族的傳統的民歌、曲藝等民族的音樂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夠靈活多樣,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風格和特點的演唱風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問題的解決辦法
針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5]建議進一步更新民族聲樂教育的理念,努力營造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多樣化氛圍,解決傳承民族的傳統的聲樂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實扭轉過去單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決沿著多元化的文化價值方向來發展,解決順應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大趨勢。建議進一步加強民族聲樂演唱方面的理論研究。不斷吸收借鑒傳統的民族聲樂發展理論知識,不斷積累和總結民族聲樂知識,吸收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或者演唱過程中的合理的、科學的成分和要素,進一步加大理論研究的力度,積極將其上升為豐富的民族聲樂演唱經驗。[5]用心傳承中國傳統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積極探索和研究傳統理論與現代演唱方式之間的內在的有機的聯系,吸取民族聲樂理論的精華,繼承和發揚寶貴經驗,開展實用性方面的積極探索。建議進一步強化民族音樂平等的思想意識,充分尊重和客觀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發展,正確認識多民族、多文化交織共存的社會背景,支持和引導各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民族聲樂教育的平等發展共同進步。建議進一步加深對于民族聲樂教育藝術領域的了解,創新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理念,鞏固已經形成的具有優勢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強對世界文化、民族聲樂、不同領域藝術的掌握和了解,進一步開闊民族聲樂教育教學的視野。[6]建議進一步創新改革民族聲樂教育的課程設置,始終堅持民族聲樂教育向前發展的原則,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更加重視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聲樂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實現傳統與時代音樂的有機結合。[7]科學合理設置民族聲樂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方法,進一步優化民族聲樂的教師結構。始終堅持民族聲樂教育課程民族化、多樣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具有較為鮮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語言。[8]
參考文獻:
[1]特里斯?M沃爾克(美).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基礎與原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勁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民族器樂課程重構:碩士學位論文[J].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3]孝紅.對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聲樂教師專業素質的幾點思考[J].中國音樂,2006(02):151152.
[4]鄧蘭.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J].湘南學院學報,2004,25(01):9294.
[5]趙世蘭,郭建民.“近源”與“多元”――關于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關系[M].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
[6]韓勛國.“字”“聲”“腔”的審美特征與傳“情”――“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新釋[M].中國音樂,2005.
[7]楊仲華,尤志國.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實踐第一――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哲學基礎[M].中國音樂,2005.
2、能力目標:能運用民族的四個特征來識別民族;
3、覺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加強民族觀念。
[教學重點]民族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民族與種族的區別;共同心理素質是區別民族的最顯著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授與討論法
[教學預備]CAI課件
[授課類型]單一課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播放《愛我中華》歌曲,導入新課)CAI展示
師:“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里的“民族”、
“花”、“兄弟姐妹”特指什么?
生:民族。
師:那民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的學習。大家先看五分鐘的
書,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民族具有四個特征,它的地位怎樣?
第一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板書)
1、時間
2、過程
師:民族形成于什么時候?
生:原始社會末期
師:為什么不是其它時候?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
師:因為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社會發展史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發
展經由了一個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聯盟的過程。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氏族社會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們的共同體也隨之瓦解,新的以地域為基礎的人們共同體,
即民族逐漸形成。
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副板書)
師:所以,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二、民族
1、概念
2、特征
1)、共同語言
師:民族的第一個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語言,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略)
師:簡單來說,因為它是人們(活動和交往的工具板書),是不是說同一種話的
就是同一個民族呢?
生:略
師:不是,有時,幾個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種語言。在我國,回族和漢族使用的
就是同一種語言。所以,《愛我中華》中說“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是不科學
的。與此相對應的,一個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種語言?也不對,我們懷集就有好幾種
語言。再來看第二個特征:
2)、共同地域
師:共同地域是指一個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環境(板書)。這是民族與氏族
部落的重要區別,地域關系代替血緣關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要害的一步。既然這
樣,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的都是同一個民族?
生:略
師:同在中華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們懷集也有好幾個民族。
3)、共同的經濟生活(板書)
師:這是指民族內部的(經濟聯系板書),每個民族都會在長期的生產、交換活
動中形成自己的經濟特點和經濟關系。如蒙古的游牧經濟,彝族的紡織經濟等。正
是這種經濟上的聯系才把人們牢固地聯結為一個共同體。
4)、共同的心理素質
師:大家齊讀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
生:是指一個民族的共同愛好、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尊嚴等,主要表現在共
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習俗方面。
師: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簍》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個特點。
(放音樂或教師親自唱〈小背簍〉)
師: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膾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憑著這一首歌而一炮
走紅。在這首歌里面就很好的體現了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吃——糍粑
住——吊腳樓(副板書)
用——小背簍
師:同時,我們在投影上看到絢麗多彩的衣服就是土家族的服飾。(穿——衣服)
師:其實,土家族還有很多風俗習慣,其他少數民族也一樣。以后講少數民族時再
給大家介紹。這些風俗習慣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穩定性,從而成為我國民族文化
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為心理素質的穩定性,才使之成為區別民族的最
顯著的特點。
師:民族的這四個特征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回答,老師小結)
師:它們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經濟生活師民族形成的首要的前
提條件,為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提供咯額地理空間和物質基礎;而共
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又促進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的發展。
師:關于民族及其特征我們就介紹到這里,下面我們來區分幾個概念:
三、民族與氏族聯盟、種族有什么不同?(板書)
(學生討論,老師歸納)
師:1、關于民族與氏族部落
A、產生的時間不同,民族產生在氏族部落之后。
B、基礎不同,氏族部落以血緣為基礎,民族以地緣為基礎。
2、關于民族與種族
A、民族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種族是自然現象。
B、區分標準不同,種族以頭發、膚色、體形等生理特征老區分,而民族則以四個
基本特征來區別。
普通邏輯學知識告訴人們,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形式。與一般的反映形式不同,概念對事物的反映有兩個顯著特征:第一,概念具有抽象性。因為概念不是對事物生動的直觀、不是表面現象的反映,而是經過抽象思維的作用、舍棄了事物的非本質屬性而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第二,概念具有概括性。因為概念不是事物的個別性的反映,而是經過思維的加工,概括了事物共有的、一般的本質屬性。?可以說,正因為概念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概念是事物基本特征的凝結點,也就成為人們研究事物的著眼點和邏輯起點。所有的概念,包括藝術概念都具有兩個邏輯特征,即它有內涵與外延。所謂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決定一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并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屬性,也被稱為事物的質的規定性。所謂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總和。外延說明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圍有多大,是指所反映的事物的量的規定性。②由于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這樣兩個邏輯特征,我們就可以將民俗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這三個概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可分辨出它們在內涵上有多少之別、在外延上有大小之分,它們之間的異同及邏輯關系就可顯而易見,不至于再混淆不清。
二、民俗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三個概念的內涵
1.民俗藝術的內涵
何為“民俗藝術”?陶思炎教授認為:“‘民俗藝術’,系傳承性的民間藝術,或指民間藝術中融人傳統風俗的部分。它往往作為文化傳統的藝術符號,在歲時節令、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應用?!畟鞒小?、‘傳統’和‘群體性’作為民俗藝術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堅實的社會基礎。”③民俗學家葉大兵先生認為:“我國的民俗藝術,是指歷代人民在創造、傳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人類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藝術形式?!?百度網將“民俗藝術”定義為:是指民間形成的非實用的、可供人們當作文化欣賞的各種技藝,主要包括像說唱一類的口頭文藝、舞蹈、民間音樂和戲劇,以及像繪畫、雕塑和雕刻等多種造型藝術形式。從以上三種定義可以看出,民俗藝術同民間藝術都是在民間形成的,都是用藝術符號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人類情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藝術形式。但二者不同的是,民俗藝術僅指“融入傳統風俗的”民間藝術的那一部分,不是指民間藝術的全部。民俗藝術“是指歷代人民在創造、傳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形成的藝術形式。在這里,“藝術”和“傳統風俗”或“民俗文化事象”的融合表現出它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的特性,這是它最本質的屬性。
2.民間藝術的內涵
何為“民間藝術”?鐘敬文先生認為:“民間藝術是在社會中、下層民眾中廣泛流行的音樂、舞蹈、美術、戲曲等藝術創造活動?!雹荽掊\和王鶴先生認為:“民間藝術是民眾自己創造的,具有自用的和自娛特點的藝術形式,其中包括藝術品和藝術活動。民間藝術的特色與它的創造者的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相輔相成,互相依托,兩者是互為表現的媒介。”?《現代漢語詞典》對于“民間藝術”給出的定義則是: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直接創造的或在勞動群眾中廣泛流傳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造型藝術、工藝美術等??v覽以上關于“民間藝術”的定義可以看到,它們都充分肯定民間藝術創作和流傳的主體是勞動人民鐘敬文先生又明確指出了創作和流傳主體身份的層級為“中、下層”勞動人民,因而“民間藝術”相對于“宮廷藝術”、“官府藝術”而言,具有下層性,比較質樸,鄉土氣息濃厚。關于藝術的層次性,顧希佳先生曾有過生動形象的論述。他認為,藝術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大致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藝術家的藝術,或被稱為社會上層藝術;一部分則是仍然在廣大民眾中間活躍著的藝術,這兩種藝術共同構成了藝術的“金字塔”。專家們的藝術位于這個“金字塔”的頂端,它總是代表著這個國家或民族的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因而受到重視;民間藝術則位于這個“金字塔”的底部,它構成了這個國家或民族的藝術的堅實基礎。兩者相互影響,互相滲透,共同組成所在國家或民族的藝術。?由此,我們可以認定,“下層性”即是民間藝術的特質,是其最本質的屬性。
3.民族藝術的內涵
“一般說來,我國學者習慣于在如下兩種意義上使用‘民族藝術’這一術語:一是在相對于西方藝術的意義上使用,意指中國的藝術;二是在相對于漢族藝術的意義上使用,用以指稱非漢族的或少數民族的藝術。”?這樣是否會引起理解上的混亂?應該是不會的,因為只要你看清楚“民族藝術”使用的語境和所涵蓋的內容,就可知道它是在哪種意義上運用的。需要指出的是:“民族藝術通常用于國家性的概念,指構成國家的那個單一民族或多個民族的藝術而言。例如中華民族藝術,即指中國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一體的藝術形式及其傳統而言?!雹郾疚乃懻摰摹懊褡逅囆g”也是把它作為“國家性的概念”使用的,而非指少數民族的藝術。何為“民族藝術”?金哲先生認為,民族藝術“是指一個民族或國家整體的已經固有成形的能體現民族特色、傳遞民族精神的藝術形式”④。楊德鑒先生認為:“具有這個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特色,這類藝術即民族藝術。”⑤百度網給出的定義則是:“民族藝術”是體現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一般是指傳統文化中某一項有特色、有歷史背景的技藝,可以代表其民族的文化內涵。由以上三個“民族藝術”的定義可知,其內涵表現為:體現了民族文化,運用了民族藝術手法,傳遞了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懊褡逅囆g”的本質屬性是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懊褡逅囆g”的民族性內含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整體性,所謂地域性,是指人們在語言交流、社會風尚、審美情趣、物質生活、文化娛樂、心理素養等多方面帶有明顯的地域色彩。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將歐美藝術稱為“西方藝術”,將亞洲地域的藝術稱為“東方藝術”;在建筑藝術上有“歐式”和“中式”之別,在飲食藝術上有“西餐”與“中餐”之分,在服飾藝術上也有“西裝”與“中山裝”之異。所謂整體性,是指民族藝術是與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相符合,得到廣大民族成員認可,能代表整個民族藝術風格的藝術形式。其以整個民族為對象,充分體現一個民族整體的精神面貌。而民俗藝術、民間藝術僅僅是民間的、地方的、大眾的藝術形式,不能代表整個民族,因而它們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僅在民間或部分地方的群眾中廣為流傳,并不都能形成統一的民族藝術。①
三、民俗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概念的外延
1.民俗藝術的外延
前文在論述“民俗藝術”的內涵時曾引用過陶思炎教授給“民俗藝術”下的定義,陶教授不但清楚地指出了民俗藝術的適用范圍,而且特別指出民俗藝術是“民間藝術中融入了傳統風俗的部分”(不是民間藝術的全部)。這是對民俗藝術概念外延的一個清晰界定。張道一先生在談到民間藝術與民俗的關系時,也同樣認為,“與民俗有關的民間美術可以稱為‘民俗藝術’,但決非所有的民間藝術都是民俗藝術?,F在有一種混亂的看法,以為民間藝術就是民俗藝術,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②。由此,我們認定,民俗藝術的外延小于民間藝術,其全部外延和民間藝術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間藝術的外延之中(如圖1所示)。
2.民間藝術的外延
對于“民間藝術”的外延,陶思炎教授首先從社會空間的角度進行了概括,即“‘民間藝術’,系相對于宮廷藝術、官府藝術等上層而言的下層藝術”,這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劃出了它的適用范圍。其次,陶教授又具體地闡述了它涵蓋的范圍:“其類型與作品既包括來自傳統的部分,又包括各種民間的新創,甚至還包括庶民中非群體的個人創作?!雹畚覀冞€可以說,民間藝術既包括與民俗事項融合的民俗藝術的那一部分,又包括與民俗事象沒有關系而獨立存在的另外一部分。因此,民間藝術是較之民俗藝術更為寬泛的一個概念。有學者將民間藝術涵蓋的范圍分為8個類別:以實用和物質生活為主題的穿戴服飾類、宅居陳設類、生產勞作類、生活用品類,以審美和精神生活為主題的信仰祭祀類、娛樂教化類、裝飾美化類、游戲競技類。④民間藝術的適用范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3.民族藝術的外延
先生認為:“‘民族藝術’是個大概念?!雹萁鹫芟壬谡劦矫褡逅囆g與民俗藝術的關系時認為,民族藝術中有民俗的成分,民俗藝術中也有民族藝術的成分,但二者并不相同或相等。它們反映對象的范圍不同,民族藝術與民俗藝術相比較,民族藝術范圍大于民俗藝術。?陶思炎教授認為,民間藝術是相對于宮廷藝術、官府藝術等上層而言的下層藝術。⑦顧希佳先生認為,藝術在進人階級社會以后大致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為專門藝術家的藝術,被稱為社會上層藝術;一部分為民間藝術,處在社會的底層。這兩部分共同組成所在國家或民族的藝術。⑧學者們對于民間藝術為下層藝術在認識上是比較一致的。而對于“上層藝術”含義的解讀,有學者認為是“宮廷藝術”(貴族藝術)、“文人士大夫藝術”、“宗教藝術”,有學者認為是“官府藝術”(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還有學者認為是“專業藝術”,等等。為了討論民族藝術概念外延大小的簡便,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哪種說法更為科學,暫將上層藝術稱為“官方藝術”。根據上層藝術、下層藝術“兩部分共同組成所在國家和民族的藝術”的論述,我們可以認為,民族藝術的外延主要包括官方藝術和民間藝術兩大部分,民間藝術的外延顯然小于民族藝術,其全部外延和民族藝術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族藝術的外延之中(如圖2所示)。
四、民俗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邏輯學所指的概念的相容關系包括同一關系、屬種關系、交叉關系和相容并列關系。①由前文分析可知:民俗藝術和民間藝術、民間藝術和民族藝術至少部分外延相重合(即相同),因而判定它們之間為相容關系。它們在相容關系中又屬于哪種關系,是否為屬種關系?邏輯學所指的概念間的屬種關系是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這兩個概念的關系是屬種關系。②由前文分析可知:民間藝術的部分外延和民俗藝術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民族藝術的部分外延和民間藝術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因而判定它們之間為屬種關系。對于屬種關系概念來說,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之間存在著反變關系。所謂反變關系是:內涵越多,外延越??;內涵越少,外延越大。③概念內涵和外延之間的反變關系原理體現在“民族藝術”概念上尤為明顯。一方面,民族藝術是個外延較大的概念;另一方面,“‘民族藝術’是個比較空泛的、不能明確指任何內容的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反變關系原理,我們不妨將三個藝術概念的外延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為:民族藝術一民間藝術一民俗藝術;然后再按內涵的多少由少到多排列為:民族藝術(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一民間藝術(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下層性)一民俗藝術(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下層性、集體性、模式化)。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水果一蘋果一紅富士蘋果,在這里,水果外延較大,但內涵卻是比較空泛的概念;而相對應的紅富士蘋果概念的外延相對較小,但內涵卻比較豐富而具體。屬種概念具有相對性。所謂相對性是說,一個概念相對于不同的概念來說,可以是種,也可以是屬。⑤例如:工人一甜工一女鉗工,其中,“鉗工"相對于“工人”來說,是種,相對于“女鉗工"來說,又是屬。根據概念之間屬種關系相對性原理,我們可以將三個藝術概念按照外延的大小排列為:民族藝術一民間藝術一民俗藝術,其中,“民間藝術”相對于“民族藝術”而言是種,相對于“民俗藝術”而言又是屬。三個藝術概念間的屬種關系如圖3所示。從以上分析可知,民族藝術中有民間藝術和民俗藝術的成分,民間藝術中有民俗藝術的成分,而民間藝術和民俗藝術中也有民族藝術的成分,三者相互融合、重疊在一起,形成了邏輯學上的相容關系。又因為它們存在著大概念的外延包含小概念的全部外延的關系,就又形成了相容關系的屬種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民俗藝術一定是民間藝術,民俗藝術、民間藝術一定是民族藝術,但不能說民間藝術是民俗藝術,民族藝術是民間藝術和民俗藝術,概念的屬種邏輯關系是不能顛倒的
五、民俗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概念易于混淆的原因
1.三個藝術概念有較多的相同、相通之處
(1)相同之處較多。外延和內涵上的部分相同。由于三個藝術概念之間存在著相容的屬種關系,因而在外延上存在著部分重合,在內涵上也有部分相同,給人一種十分相似的感覺,而相似的事物是難以辨別、易于混淆的。三者在起源、文化內涵、表現手法上基本相同。三個藝術概念都帶有濃厚的“民眾”色彩,同屬于一個藝術系列。從起源上講,它們都起源于民眾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和追求完美的訴求,因而創作的主體也多為中、下層勞動人民;從文化內涵上講,它們都表現了民族文化的內涵,體現著民族精神;從表現手法上講,都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包括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這些又使得它們十分相似。(2)相通之處也較多。三種藝術形式的相通不僅表現在概念內涵和外延之間的相互包容和相互重疊上,而且表現在相互轉化上。民間藝術轉向民俗藝術。比如,民間繪畫如用在春節的節慶上制作灶王爺、門神畫像,本來的民間美術就會轉而成為民俗藝術,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民俗藝術、民間藝術一躍成為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藝術,鄧抒揚先生舉過一個例子:1986年10月,貴州黔東南歌舞團侗族大歌合唱團應邀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巴黎藝術節,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聽眾傾倒,受到法國各大報刊的盛贊……優秀的民間藝術跨越國界成為人類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我國歷史上,頂級的民間烹調藝術、雕刻藝術、建筑藝術、陶瓷藝術屢屢為歷代皇宮所采用,從而成為國寶的例子也并不鮮見。由于三種藝術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轉化,就會使人誤以為它們是同質的,本質屬性是相同的,因而將它們混淆起來。
2.沒有著重關注三個藝術概念的相異之處
[關鍵詞] 民族文化心理; 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心理學;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作者] 查明華,文山學院科技處教授,云南文山,663000
[中圖分類號] C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Ethnic Cultural Mentality
――Also o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 of Ethnic Psychology
ZHA Ming-hua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psychology, ethnic psychology’s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embody in serving nation's development and common life. Ethnic cultural mentality of narrow sense is the 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definition, it means the reaction trend and way of mental behavior to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relations such as people, things, objects etc, that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culture accumulated from national history. The concept extension includes values, attitude characteristics, volitional characteristics,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mode of thinking. Accordingly, it is necessary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mainstream research paradigm of psychology for research methods; absorb experience from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Key words: ethnic cultural mentality; ethnic cultural mentality of narrow sense; ethnic psychology;common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nationality
我國對民族心理的研究為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共同關注。從研究規模和社會影響看,民族學界的相關研究更受矚目。最為突出的是受斯大林民族理論影響,“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研究一直牽引著民族學界,但因學科及研究方法制約,該問題的證偽仍未取得突破。心理學界在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時,受西方主流心理學研究影響,側重微觀領域的民族心理的研究,內容分散,難以對民族心理進行整體把握。于是,有學者提出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勢在必行。[1]
無論如何交流與合作,民族心理學的學科歸屬畢竟是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從學科內在發展需要看,應明確它為什么而存在?為實現目的需要研究什么?如何顯現其學科特性?
一、從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目的談起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心理學擁有了與自然科學相似的對心理現象進行研究的實驗手段和客觀方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但馮特認為“心理學將研究范圍限制在個體意識上,是不能夠全面理解人的心理現象并作出比較正確的解釋的”。[2]他強調心理學有兩個基本領域:即生理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要全面解釋人的整個精神現象,除了在實驗室研究個體心理外,還需走出實驗室研究群體心理,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中各民族的心理。他用了20年時間,寫下十卷本《民族心理學》。在其民族心理學中,他將研究對象看成“作為人類社會一般發展的基礎的心理過程,以及人類精神集體活動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產物――語言和藝術、神話與宗教、風俗、文化--的發生”,[3]以語言、藝術、神話、道德、法律、社會風俗習慣作為實例,藉此概括心理發展規律,了解人類心理發展史。其民族心理學研究直接服務于普通心理學,從心理產生的原始文化背景中尋找其發生規律,追求結果的普適性、客觀性。但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卻不能清晰辨別其研究對象。
民族心理學從研究目的看:一是理論上發展心理學,研究和揭示民族心理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全面掌握人類心理活動規律,豐富心理學知識體系。任一心理學分支學科都有這方面的目的或客觀作用。二是實踐上應用心理學,通過民族心理學研究,深入認識各民族,有助于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并為各民族的心理發展與教育提供依據。馮特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前者,其研究對象也未區分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所以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特征不明顯。由于他進入了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人類心理,將民族的歷史文化產物分類比較,積累了豐富的相關資料,仍被公認為民族心理學的創始人。就第二方面目的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對象涉及各民族心理,研究范圍是民族而不僅僅是少數民族,時間上既追溯淵源,又重視現狀和面向未來,研究結果服務民族的發展與共同生活,從而顯示它作為心理學分支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性。
自馮特之后,西方涉及民族心理研究的有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心理人類學(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缥幕睦韺W以不同民族的成員的個體心理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和比較不同文化群體心理行為的差異來檢驗現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遍性,從而找出人類行為的普遍規律,目的是為了建立普遍適用的心理學或人類的心理學??缥幕睦韺W雖對民族心理進行了比較研究,但仍與第一個目的相聯系。心理人類學以民族為單位,對不同文化造就的不同心理和行為特點開展研究,以便從總體上把握一個民族的“基本人格類型”,其研究結果對民族心理學的第二個目的有支持作用,但在學科屬性上它是文化人類學的分支。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研究受到重視。心理學界和民族學界都重視民族心理研究的社會意義。不論從民族心理學的分支學科性質的顯現還是其應用功能的發揮,第二方面的目的都顯得很重要。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民族心理學研究什么能使人們認識各民族整體的心理面貌,從而更好地理解民族?
二、民族文化心理:反映民族整體的心理面貌
什么能反映一個民族整體的心理面貌?在哪些方面反映?
從學科邏輯看,民族心理學是研究民族心理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對象的基本內容涉及民族心理過程:認知、情感、意志;民族個性心理:個性傾向性及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再考慮社會成員和其心理相互作用而研究群體的民族心理。按此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內部學科關系進行的民族心理研究多處于微觀層次,得到的更多是個體信息,是民族的個別成員或某些成員的樣本研究結果,如性格特點、認知風格,知覺偏好等等。這些結果對認識民族心理面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體現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但研究分散,難以形成有機聯系而對民族的心理面貌進行整體把握。
因此,需要從心理學概念體系中衍生出能集中、概括、鮮明地反映民族的整體心理面貌的概念。這樣的概念:首先,它反映的心理是社會性的。民族心理雖有其遺傳基礎,但主要由其社會歷史文化所決定,特別是作為整體的民族心理更是如此。其次,它反映的是共同的、穩定的心理。即民族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活動和內外交往互動中反映出來的心理。同時,它在民族文化載體中體現出來,對民族成員之間有影響或示范作用。
為此,用民族文化心理來標示這一概念,并區分其狹義與廣義。民族文化心理的內涵及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界定為:受民族歷史地積淀的社會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對人、對事、對物等客觀存在和關系的心理行為反應傾向和方式。這一內涵的關鍵詞在于“反應傾向和方式”。其外延包括:價值觀念、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思維方式。
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概念可概括一個民族追求什么?看重什么?對人、對事、對己怎么樣?生活與勞動或工作的意志怎樣?情緒樂觀或外顯、自控與否?看問題全面、靈活或保守、固執與否?抓住這些方面也就把握了一個民族整體的心理面貌或精神面貌,這也是民族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所在。
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與熊錫元教授定義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有共同之處。熊錫元教授定義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共同心理素質盡管比較抽象,但決不是不可捉摸。一個民族,通過它的語言、文學藝術(包括它的各種表現形式,以及建筑風格與手工藝等)、社會風尚、生活習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方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審美觀和民族意識與自豪感,這就構成該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質上的特征。正是這些特征,使這一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區別于其他民族” 。[4]兩個概念都強調了文化的影響,以及對民族心理整體面貌的反映。但民族文化心理建立在心理學概念體系之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立足民族理論背景,并有其具體來源,即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民族文化心理概念旨在認識民族整體的心理面貌,它的某些方面可與其他民族文化心理有相同特質,但表現風格有差異,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有交叉又有區別?!懊褡骞餐睦硭刭|”概念強調與其他民族區別。
就共同性和穩定性而言,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以典型地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從民族文化區分的內在依據看,又以等同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換言之,從心理學衍生的民族文化心理概念,其內容和作用與民族理論中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致的。但民族文化心理概念的作用主要在于認識民族,理解民族。民族理論中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強調與地域、語言、經濟生活等因素一起識別民族。至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能不能識別民族,在多大程度上識別民族又當別論,主要從民族理論和民族學中尋求定論。
廣義的民族文化心理指民族個體或某些群體或族群的文化活動或文化載體中體現出來的心理,也是民族個體心理和群體心理體現民族性的部分。心理學側重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正是在廣義的民族文化心理范疇上進行的,現有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及其成果主要是在此層面獲得。廣義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能體現心理學的特性,但還不足以顯現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特性和它應有的作用及目的。
三、狹義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及困難
“民族心理學就是以發展的觀點研究不同文化條件和社會生活條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5]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廣義的民族文化心理覆蓋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對心理學研究者而言,以實證方法進行廣義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更為可行,并切合心理學的學科特點,這也是民族心理學研究更多在微觀層面進行的重要原因。而要凸顯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特性,對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進行研究是重要的也是有困難的,或者說尚未有突破。其困難表現在:
(一)研究內容的復雜性。民族文化心理植根于民族豐富的社會生活及個體活動中,跨越時空,涉及面廣,其研究既要探究歷史上的發展軌跡,又要確定其現今表現與影響,難以入手和駕馭,得到為人信服的結論也比較困難。因此,要抓住其價值觀念、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思維方式等五個基本維度,尋找經歷了歷史文化發展或變遷而延續下來的穩定特征,并從穩定特征中找出相互關聯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的不確定性。由于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很難以單一的研究方法或依靠心理學主流的實證研究范式開展對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居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社會屬性,一是從心理學內部偏重社會科學的分支學科中吸取方法,二是從外部借鑒相關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馮特曾使用過歷史文化產品分析法,他從民族的語言、藝術、宗教、圖騰信仰、道德法律等文化要素中進行觀察和分析,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在研究民族文化心理時仍有借鑒作用。近年來,研究民族心理進行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整合受到重視,[6]質的研究強調對心理現象的理解、意義和發現,于自然的狀態下在社會背景中對對象進行整體考察,有助于對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和把握。另有心理人類學研究者深入到不同民族文化中以民族為單位,對不同文化造就的不同心理和行為特點開展研究,有利于在生動的文化背景中發展地把握民族的心理面貌,其研究經驗也可吸取。
狹義民族文化心理研究的最終環節主要依靠歸納與概括的思維過程。質的研究與描述和量的研究與分析都可使用。只是對不同發展狀態的民族,適用的方法有不同。如對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研究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可使用,量的研究較為方便。少數民族,特別是某些少數民族由于積累的歷史文獻少或沒有,需要更多進行實地觀察、訪談,在研究者與對象的互動中,借助民間留存的文化形態或載體進行研究。具體方法需要在研究中根據對象和擁有的研究基礎和條件確定,其性質多于偏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總之,研究狹義的民族文化心理,使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分支學科的特性得以顯現,并將更有效地服務于民族的發展與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生活。同時,也為民族理論或民族學研究提供心理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徐黎麗.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民族研究,2002,(6):95-103.
[2] 張世富.馮特的《民族心理學》:體系、理念及本土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1):108-113.
[3] 胡禮遇.論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J].廣西民族民族學院學報,1986,(2):64-71
[4] 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5.
關鍵詞:音樂教學 民族音樂 傳統文化 繼承與創新
隨著音樂認識水平的提高,民族傳統音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能將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去,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對促進高校的音樂教學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文化的引入,有利于我國高校音樂教學的偏西化傾向的改變,也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民族意識的提升和愛國精神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研究
(一)高校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載體
作為人才培育的重要場所,高校正在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民族音樂長久以來通過民間的文化組織進行傳播,具有不穩定性,不能全面的將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而高校通過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音樂文化知識,使他們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集中力量和弘揚民族傳統的使者。因此,高校能夠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廣闊的服務平臺。
(二)民族音樂文化是高校音樂教育的的奠基石
音樂界一直關注著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當前民族音樂的傳承方面看,主要是以民間一些特殊的音樂團體的傳承作為主要途徑。這樣的傳承途徑單一,且傳播效果又不明顯。而高校一直將民族音樂作為自己音樂教育的依托,大部分的高校都將其設置成基礎教學,教材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另外,隨著全球化的蔓延,要想在國際的舞臺上展現出中華文化的魅力,借助音樂這個載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奠基石,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二、當前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音樂的發展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以及新課改的實行,我國當前音樂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音樂的教育內容、標準、形式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比較重視學生基礎音樂的學習,同時民族文化的音樂學習也占據著重要的主流地位,這說明了民族的傳統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文化自覺性,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一些高校對于民族文化音樂的重視還不夠,音樂老師的民族音樂素養還有待于提升,一些老師在教學中對現代音樂的認識比較深刻,而對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卻略顯膚淺,所以對音樂教學方面我們還需進行一定的強化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民族音樂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
作為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是一種文化形式。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民族音樂受到了當前音樂市場上流行音樂以及其他類型音樂的沖擊。大部分的消費者都熱衷于市面上的流行音樂、爵士音樂以及一些西方的音樂類型。其具體表現在欣賞人數的減少以及受關注程度的減退等。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形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對于民族音樂來說必須尋求一種自我發展的道路。另外,民族文化音樂的演職人員的減少、人力資源的匱乏現象也已經屢見不鮮,而且民族音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需的經費問題都值得我們進行關注。為了弘揚民族傳統,必須將其發展放到日程中來盡快解決。
(三)當前高校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現狀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而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素養的體現,在高校中就顯得非常重要。當前由于受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影響,音樂教育只是流于表面,民族音樂文化更是受到了忽略,只有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才能得到音樂的教育,才會受到民族音樂的熏染;另外,由于一些高校老師受到西方音樂教學模式的影響,主張流行音樂以及其他國外類型音樂的教育方式,追求時尚與創新成為他們的教學理念,致使許多學生在受到流行音樂以及網絡音樂的影響下,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民族音樂,并且也缺乏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這些都是當前高校音樂與民族音樂的發展現狀。
三、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探討
隨著認識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的發展。在我國音樂文化中,有過許多對民族音樂的研討與探究,但將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結合在一起的卻很少涉及。因此,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將其進行有機的結合,不僅能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能有效的提高高校音樂的教學水平,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一)樹立正確的文化繼承觀念,培養民族意識
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與繼承才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對于優秀的文化傳統要積極的繼承,而民族音樂的傳承并不是完全繼承,實際上,民族音樂的傳承需要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傳承。因此,老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繼承觀,選擇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并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民族音樂加以創新,以此來實現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平時多學習一些能夠激起學生愛國斗志的歌曲。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學生沐浴在民族文化的陽光下,汲取有利養分,增強自己的民族認同感。
(二)完善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課程設置
對于高校的音樂課程設置,仍停留在曲目與曲風的選擇類型單一、現代多于民族的現象上。要想讓音樂教學課程的設置更加科學、更加完善與合理,只有把高校音樂與民族音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當前,大部分的高校都沒有對民族音樂的課程列入到學生的學習日程上來,導致民族傳統音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可以對高校音樂的課程設置進行合理的改革,將民族的音樂曲目適當的加入到教材中,并且做到民族與現代的合理搭配,才能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這種做法,能夠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重視,還能對傳統音樂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增強自身對民族傳統音樂的認同感。
(三)加強音樂老師的專業素質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音樂融入到現代音樂的教育中,需要音樂老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以及良好的教學素質,只有專業的民族音樂老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師資基礎上的音樂教育,才能領悟民族音樂的真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為了更好的繼承傳統,并達到傳統與現代音樂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必須不斷的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水平,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并對優秀民族音樂的傳承產生積極作用。
(四)加強對教學模式的改善與創新,達到民族與現代的高度融合
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民族的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并完成教學活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首先,老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可選擇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加強學生對民族的音樂的認識與熟悉,并體會其中的美感;其次 可對傳統的民族音樂進行系統的規劃與分類,使學生認識到傳統音樂中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深刻的理解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區別,并掌握各個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最后,在教學過程中,可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進行授課,通過互動式的提問,進行情景教學法,將傳統的民族音樂展現在課堂教學中,使得教學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相互融合,共同促進各自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融入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以及高校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責任感,還能充分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高校應該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傳統音樂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民族意識;同時,作為高校的音樂教師,也應加強自身民族音樂素養的提升,為塑造專業化的音樂人才以及培育有民族精神的大學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民族音樂能夠在國內乃至國際舞臺上綻放自己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陳培剛,張文.論我國民族音樂傳承模式的當代意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隨感[J].人民音樂,2010,(02).
[2]黨焱,劉愛華.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企業導報,2012,(11).
[3]王國琳.論民族音樂文化的和諧發展[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7).
[4]王璐`.關于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08).
[5]張天彤.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中國音樂學,2014,(01).
關鍵詞:預科教育;蒙古族;文化傳承
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探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使傳統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使正規教育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相互促進,是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在預科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存在一些問題,地方民族院校利用優勢資源解決這些問題,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于民族預科教育
“預科教育”是為準備進入高一層次學習但尚不完全符合標準的學生進行補習的教學形式,有些國家專門借用“預利”或“預備課”教育向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輸送人才。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習慣上被稱民族預科教育,目前在我國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
二、關于民族文化傳承及其意義
通過文獻檢索得知,文化傳承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化傳承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的再生產,是民族群體的自我完善,是社會中權利和義務的傳遞,是民族意識的深層次積累,是民族共同體縱向的‘文化基因’復制?!蔽幕瘋鞒械年P鍵問題是文化的民族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形式的文化對傳承和創新文化知識、促進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了解,發展各民族的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確對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傳承就顯得尤其重要。
三、預科教育中蒙古族民族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
民族文化的傳承表現在日常語言交流、著裝、風俗等方面。通過調查發現:預科學生使用蒙古族語言的情況較為普遍,被調查的預科班全體學生都會熟練運用民族語言,但經常穿或偶爾穿民族服裝的學生僅占全體學生的21.2%,大部分學生從來不穿民族服裝;大部分學生對蒙古族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了解不全面;家庭教育是學生了解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預科學生普遍熱愛和珍惜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愿意為傳承本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由此我們可知,民族預科學生希望為傳承本民族文化奉獻自己的力量。然而民族文化傳承效果不明顯,主要問題有:
1.學校教育的傳統教材與民族地區院校的實際需要脫節。從教材內容看,各高校運用的教材基本是按漢文化編寫的。預科教學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是全國通編教材,在內容上沒有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色。在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客觀存在著經濟、生活等方面的不同,學生在知識文化的需求上存在差異。學校使用的教材無法體現這種差異,不能讓學生很好的接受教材內容。
2.學校沒有為學生設置專門的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在內蒙古地區民族高校,沒有設置民族特色課,即使是預科教學也未設置相關的民族文化的課程,民族文化沒有統一的傳播載體。
3.學生缺乏傳承民族文化的主動性。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民族預科學生忙于應付學業和適應專業教育,為了掌握普遍適應性知識、技能,民族預科學生接受以本民族母語為主的教育在逐步減少。
4.校園民族文化傳承氛圍不濃重。學校關于展現民族文化方面的活動少之又少,沒有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
四、解決民族預科教育中文化傳承相關問題的路徑
1.積極研究開發校本課程。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吸收符合民族學生自身特點的風俗文化,為開發校本課程服務,將民族文化融合于各門課程中??梢宰岊A科學生通過學習各門課程,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文化。
2.提高教師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教師的觀念會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觀念,要增強教師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傳承民族文化。
3.開展多樣的校園民族文化活動。學校應積極開設以民族文化為背景的活動,讓學生在耳熟目染中接納傳承本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鄭雪松.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為個素[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2]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2002(3).
[3]張俊豪.教育多樣性與民族文化傳承[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8).
關鍵詞 少數民族 文化多樣性 文化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Preliminary Study of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ZHANG Ying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The reason that a nationality can distinguish other nationality is different culture.cultural 'performance is various,not only in the material aspect, but also manifest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 behaviour.The author through summary the past studied and the life ,attempted to discuss necessity of the protection na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mechanism regar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
Key wordsnational minorit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the necessity of culture
1 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關于文化的定義,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的共同定義是: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享成果,這些共有的產物不僅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文化特質潛藏在不同的文化內容中,構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民族文化中,最大、最基本的文化不同表現,莫過于每種文化使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即語言。與此同時,生活的地域范圍締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性。當然,民族文化物質層次的多樣性是顯而易見的,既可通過人們的語言,也可通過人們的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當然,物質與它們的關系并不只是單向的,他們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
我國有56個民族,他們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大家庭,是這個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盡管各種文化開始融合但是依然沒有阻礙文化的多樣性發展,表現出了新的不同的文化形態。
少數民族文化被其他文化同化,主要是漢族。這是少數民族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少數民族在與漢族交往中是處于不利地位的。在民族交往中,不利的少數民族會慢慢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民族特色,跟隨其他民族。
漢族被少數民族同化。這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在比較封閉落后的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出于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心理不愿意與其他民族交流,在民族交流的歷史中,族際通婚的現象發生較晚較少。當其他民族進入,常駐這樣的地區時,跟隨其民族生活,養成了民族習慣,最后形成了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心理。漢族被少數民族同化多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個漢族女人加入少數民族較為完整的地區,久而久之變成了他的民族。但是這樣的地區一般伴隨的是貧窮與落后。
少數民族之間的同化。這主要存在于少數民族的相互交往之中。各種少數民族經過長期的交往之后,相互的民族融合,或表現為甲民族特色,或表現為乙民族特征,其與原先本民族有所差距,產生了新的民族心理。這個過程自少數民族開始交流的時候就開始一直在持續。
2 保護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生活環境多樣性的表現。民族文化是在物質世界的基礎上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生態環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系。然而文化不是被動的,它反過來影響著生態環境的改造。在最初文化的形成和時期,民族之間相對閉塞,相互之間沒有聯系和聯系很少,文化體系的構造主要是通過生態環境來作用的,相似的生態環境會有相似的文化類型。而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熟時,其內部具有約束本民族的民族心理??梢哉f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客觀世界的要求,保護民族的文化的多樣性對于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考。
文化的多樣性是民族平等的基礎。無論什么樣的民族,不問其過去,不管其現在,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每個民族都有選擇使用文字、語言的權利,都有認同的民族心理習慣傳播和傳承的權利,不應以一種自我認為是優勢的文化模式強加在他民族的身上,破環他民族的傳承?,F在,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少數民族進入學校后學習漢族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漸漸丟失了自己的固有的文化。
但如今,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威脅。
物質形式的威脅。在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商品競爭中,少數民族處于劣勢,無奈之下,少數民族接受了漢族的商品,接受了那些先進民族的生活娛樂方式,久之,自己的文化內容被改變了。,文化的最小單位是在每一種文化互動過程中的,是體現在每一種物質形式中的。白族自歷史就是一個開放的民族,自“絲綢之路”開始就積極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為使彼此交流方便,定三月三為共同交換商品的日子。如今,這項開放式的民俗活動保留和傳承下來,可是,我們遺憾的看到,在三月三街上看到了眾多非白族的商品,各種各樣的商品正使這個白族的傳統民間交流活動變成一個巨大了低廉商品產銷會。當然,筆者并沒有片面的認為一個民族的商品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脅,其文化亦被破壞。
精神層次的影響。文化有三個層次:物質層、制度行為層和精神層。當一個文化被其他的文化影響時,首先在物質層發生作用,其次影響人們的行為習慣,最后到達其精層次,從而完成一種文化的改造和重塑。精神層次的改變標志著整個文化體系的變化,只是有些微細的地方可能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大理的古城里有很多的酒吧,那原本是外來人員經營的,其主要受眾是外地游客。在這里無法評價究竟是這種現代的休閑方式好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閑活動好,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引起了對于白族文化的精神層次是否被改變的疑問。
3 社會機制對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很多做法都是從制度著手。筆者同意這樣的做法,認為不管是文化或是其他,形式的做法很重要,它雖然常得到治標不治本的罵名,但是在標本不能兼治的情況下,看中形式的這種重標的做法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如今可以提供有利證據的是日韓兩國對于保護本國文化的做法。日本自19世紀就有關于文化保護的法律,使得日本的傳統文化保護較好;韓國在1975年之后也制定了有關保護民族文化的法律,韓國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我國現在采取四項措施保護民族文化: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設立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機構和設施,使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載體;培養人才,包括各種大學、藝術院校培養的從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專門人才,也包括培養和使用對少數民族文化起傳承作用的民間專業人士;對那些瀕臨湮滅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搶救。
對于機制保護文化的措施還有一些考慮。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條件是否就能很好的保護民族文化呢。機制畢竟有許多人為操作的東西,若是超出了人的想象與控制,機制的作用便很難發揮了。例如對于少數民族的教育是傳授較為發達的民族的語言與文字,還是繼承其自身的表達方式;對于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是單向的傳播較為先進民族的科學成果,還是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價值;而對于一種民族文化中落后阻礙發展的部分怎么對待,若根除是否會破壞這種文化體系,從而使文化發生改變。
文化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問題,里面總會有我們想不到的細枝末節,總會不斷滋生發展出新的有意義的元素,也總會讓我們陷入保護與放任自流的兩難選擇之中,我相信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不斷去思考與探索。
注釋
①黃開國,唐亦英.諸子百家興起的前奏――春秋時期的思想文化[M].成都:巴蜀書社,2004.2.
②關于“德”的起源,有原始社會說、殷商時期說和西周新創說,分見李玄伯的《中國古代社會新研》、斯維至的《說德》、段凌平的《試論殷商德的觀念》和郭沫若《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關于“德”的原始字義,有李玄伯、斯維至的圖騰說、王德培的行為說和郭沫若的道德說。
③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294-295.
④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