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業者的心理特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創業者是新企業的重要及唯一決策者,其個人人格特質對其思維和行為都有關鍵性的影響。本文梳理了國外創業研究文獻中有關對人格特質理論的觀點,并對這些觀點進行綜合的概述。
【關鍵詞】
創業研究;人格特質;大五人格;成就需要
創業研究文獻除了機會識別(Shane & Venkataraman 2000)受到較多學者關注外,另外有一批學者重視研究創業者的特質(Gartner 1988)。學者們試圖找出創業者與非創業者的區別(McCelland 1961; Brockhaus 1980b; Low & MacMillan 1988);也有學者試圖區分創業者和企業經理的差別(Envirck & Langford 2000)。創業文獻對創業者特質的研究大多從心理學的角度或認知方面進行探索。研究主題涵蓋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 1986;Chen,Greene & Crick 1998);風險偏好(risk propensity)(Brockhaus 1980a;Mullins & Forlani 2000);風險承擔(risk-taking)(Schere 1982;Palich & Bagby 1995);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Busenitz & Barney 1997;Zacharakis & Shepherd 2001);直覺決策(intuitive decision-making)(Khatri & Ng 2000;Mintzberg & Westley 2001);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 McCelland 1961;Hornaday and Aboud 1971);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Low & MacMillan 1988);樂觀態度(optimism)(Sexton & Bowman 1985;McCarthy,Schoorman & Cooper 1993)等。有關這些文獻對創業者的研究都是以某種心理認知因素為研究重點,但問題是什么類型的人具備了該些特質? 要深入了解創業者的特質及其思維、行為,學術界有必要嘗試回答什么類型的人會如何進行問題的思考和企業的決策。
創業者個體的決策思維與行為直接影響新創企業的戰略選擇,從而決定了新創企業的績效表現。因此,了解創業者如何進行決策對預測創業成效有重要作用。心理學的人格特質理論流派眾多,學者們在研究時會用多項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個體,試圖找出個體人格特質的類別。1949年Fiske的研究結果得出了五個人格因素;1961年Tupes和Christal在他們的測試中提出了五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因素;Norman(1963)基于Fiske、Tupes和Christal的觀點,使用20組意義表示截然相反的詞匯來描述五大類人格因素(外向、親和、責任、情緒穩定、文化),這些因素被Goldberg稱為「大五因素。之后,不同的學者跟隨前人們的研究分別以不同的語匯來對個體性格進行測試和歸類,提出了不盡相同的人格因素。
在蕓蕓的人格特質理論中,比較廣泛為學者應用的是由Costa和McCrae在1985年提出的五因素模型。該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普遍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他們提出了測試大五人格因素分析量表(NEO-PI)(Costa & McCrae 1985),后來又對其進行修訂,形成了NEO-PI-R量表(Costa & McCrae 1992),因此被視為大五人格特質的標準化量表,成為研究個體行為決策的重要理論基礎,并廣泛地被其他學科如管理學所采納應用。隨后學者們以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為基石,進行了更多的概念研究和實證研究。其他學者如Zuckerman等也有類似的五因素模型理論,但迄今為止,學術界主流應用的還是McCrae和Costa的五因素人格模型中的具體因素和分類。
五因素人格模型主要是針對個體的性格特質,將它們歸納為OCEAN五大類人格特質:包括開放型(openness to experience)、責任型(conscientiousness)、外向型(extraversion)、親和型(agreeableness)與神經質型(neuroticism )等(Judge et al.1999),又稱為「大五(Big Five)人格特質理論。學者們認為不同類型的個體受其性格特質影響,最終將反映在其行為差異上。個體的認知能力、風險偏好、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處理信息能力等會因人而異,但大體上受個人性格影響。因此,人格特質理論在研究個人決策行為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概念。
創業者作為新創企業的重要及唯一決策者,在面對新創企業經營中眾多的決策議題時,創業者的決策邏輯思維,包括他如何選擇和處理信息來進行戰略抉擇,對新創企業的經營行為,對市場定位、產品或服務創新、員工招聘、融資、合作或競爭、創新或模仿等事務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并會對以上事務有不同的認知和選擇。創業者的經營行為所產生的效益將直接影響新創企業在所屬行業的競爭力,其績效決定了新創企業的生存和成長。相對于成熟企業而言,由于成熟企業一般擁有穩定的市場基礎、固定客戶、資源積累及管理團隊,其信息基礎與決策過程較新創企業而言更為為制度化,因而較少受個體的性格特質的直接影響。
除了大五人格理論外,有學者從個體的某些特征進行研究,提出另外一些人格特質。包括McCelland(1961)對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的研究(Begley & Boyd 1987;Shaver & Scott 1991)。除了成就需求外,另外有四項因素也被視為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包括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風險傾向(risk propensity) (Schmitt-Rodermund 2004)、對模糊狀態的容忍度(tolerance of ambiguity)和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Begley & Boyd 1987)。這些個人心理認知特質所探討的是某種特殊認知行為的表現。然而,個體的心理狀態被認為是極度復雜的,心理學家們將各類相關的表現作分類,期望找尋出不同類型個體的行為表現的規律或共通點。Funder(1994)明確指出研究個體的人格特質可以預測其行為。而創業者既是新創企業的唯一決策者,了解創業者的人格特質,自可預測其決策行為,從而進一步探討該些行為將如何影響新企業的績效。
Hunt 和 Adams認為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對企業是否能長期成功有重要影響,而創業者的行為直接關系到創業成效(Hunt & Adams (1998)。那么關鍵是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是如何決定其決策行為呢?何種類型的創業者在決定其行為時會采用何種決策邏輯?這些決策思維的機制并未有學者進行探討,但是行為決策理論學者們相信決策者一般受到信息條件制約和個人經歷相異,其決策行為并不完全理性,而是具有認知偏差,其判斷的基礎往往是采取直觀推斷(heuristics) (Busenitz & Barney 1997)。
創業研究學者們研究創業者特質往往是探索什么類型的人會成為創業者(Gartner 1988)。考慮的是如何區分創業者與非創業者,或是創業者與管理者(Envick & Langford 2000)。在過往文獻中,較少有學者關注創業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什么人格特質因素會影響創業成?。苛阈堑难芯靠勺匪葜罤ornaday 和Aboud(1971)及Brockhaus(1980b)等人對人格與企業成功的關系研究。Ciavarella等人研究大五人格與新創企業長期存活的關系,他們發現責任型的創業者與企業長期存活存在正相關;同時,他們發現開放型創業者與企業長期存活存在負相關。其他類型的人格特質如外向型、情緒型與親和型的創業者與企業長期存活的關系不相關(Ciavarella et al.2004)。
Antoncic探討五因素人格模型與技術發展的關系,他認為開放型的決策者與企業技術發展正相關,而情緒型決策者則與技術發展負相關。兩者的相關影響的基礎在于對風險承擔的意愿上,顯示個人性格引導了行為選擇(Antoncic 2009)。Envirck 和 Langford在研究創業者與企業管理層的人格特質區別時,他們發現創業者一般比較開放,愿意調整其行動;職業經理則比較重視責任,比較親和(Envirck & Langford 2000)。
Cantner等人利用大五人格特質來探討高度創新行業中的人格特質與新創企業成敗的關系(Cantner et al.2011)。他們認為親和型創業者有較低的失敗機會,而責任型的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時則有較高的失敗率,但此失敗率情況隨時間增長而減少。其他三種類型的創業者與失敗的相關性并不顯著。學者們的結論指出他們的實證研究與Sarasvathy(2001)所提出行動導向理論(effectuation)解釋相符,即是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中,相比于目標導向(causation)的決策模式,行動導向的創業決策模式有更佳表現(Cantner et al.2011)。這項研究帶出了創業者人格特質與創業者決策邏輯思維將如何影響了新創企業的成敗。
在一片充斥了高失敗率的創業潮中,如能深入地了解創業者的個人特征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不僅能為創業學研究理論帶來新視角,更可為準備創業的人士在作出行動前進行自我審閱,也可為天使投資者在新創企業投資選擇前多一項因素可供參考。
參考文獻:
[1]Antoncic,B.(2009),‘The entrepreneur’s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53,236241
[2]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Begley,T.M.& Boyd,D.P.(1987),‘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enss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7993
[4]Brockhaus,R.(1980a),‘Risk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3(3),509520
[5]Brockhaus,R.(1980b),‘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distinguish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entrepreneur:a longitudinal study’,Proceed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368372
[6]Busenitz,L.W.& Barney,J.B.(1997),‘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in large organizations:Biases and heuristics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930
[7]Cantner,U.,Silbereisen,R.K.,& Wilfling,S.(2011),‘Which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drive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 highly innovative indus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ME Final Conference,April 68,2011,Maastricht
[8]Chen,C.C.,Greene,P.& Crick,A.(1998),‘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3(4),295317
[9]Ciavarella,M.A.,Buchholtz,A.K.,Riordan,C.M.,Gatewood,R.D.& Stokes,G.S.(2004),‘The Big Five and venture survival:Is there a linkag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465483
[10]Costa,P.T.& McCrae,R.R.(1985),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San Dieg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1]Costa,P.T.& McCrae,R.R.(1992),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TM)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12]Envick,B.R.& Langford,M.(2000),‘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Assessing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6(1),617
[13]Funder,D.C.(1994),‘Explaining traits’,Psychological Inquiry,5(2),125127
[14]Gartner,W.B.(1988),‘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3,1131
[15]Hornaday,J.A.& Abound,J.(1971),‘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Personnel Psychology,24,141153
[16]Hunt,R.E.& Adams,D.C.(1998),‘Entrepreneurial behavioral profil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Management,8(2),3349
[17]Judge,T.A.,Higgins,C.A.,Thoresen,C.J.,& Barrick,M.R.(1999),‘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Personnel Psychology,52,621652
[18]Khatri,N.& Ng,H.A.(2000),‘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Human Relations,53(1),5786
[19]Low,M.B.& MacMillan,I.C.(1988),‘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Journal of Management,14,139161
[20]McCarthy,A.,Schoorman,F.& Cooper,A.(1993),‘Reinvestment decisions by entrepreneurs:Rational decision-making or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8,924
[21]McClelland,D.C.(1961),The Achieving Society,Prince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Inc
[22]Mintzberg,H.& Westley,F.(2001),‘Decision-making:It’s not what you think’,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3),8993
[23]Mullins,J.& Forlani,D.(2000),‘Perceived risks and choices in entrepreneurs’ new venture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5,305322
[24]Norman,W.T.(1963),‘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574583
[25]Palich,L.& Bagby,D.(1995),‘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 taking: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0,425438
[26]Sarasvathy,S.D.(2001),‘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2),243263
[27]Schere,J.(1982),‘Tolerance and ambiguity as a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New York,404408
[28]Schmitt-Rodermund,E.(2004),‘Pathway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Parenting,personality,earl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and interest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65,498518
[29]Sexton,D.L.& Bowman,N.B.(1985),‘The entrepreneur:A capable executive and more’,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1),129141
[30]Shane,S.&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1),217226
關鍵詞:金融人才;創業心理研究;金融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紀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論。金融自由化是針對金融抑制現象,提倡減少政府干預,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他們嚴密地論證了金融深化與儲蓄、就業與經濟增長的正向關系,指出金融壓抑的危害,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因此,主張發展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發展狀況是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國際金融體制沒有改革之前,很多銀行存在收費過高的現象,讓一些企業不堪重負,另外服務意識差,沒有給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條件,限制了一些企業的發展,這一切都表明銀行家沒有長遠的意識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真正理解金融行業是支持性行業。面對這一時代背景,一些金融專業人才另辟蹊徑,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在我國,目前許多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者還囿于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脫胎于過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模式。具體表現為:經營決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場經驗匱乏,用人能力差,業務創新能力弱,市場競爭意識不強,過度依靠向上級行要條件、要政策。經營管理者的行為只是對上級行領導負責,而不是對客戶和職工負責。這嚴重影響了一些中小企業的生命力,沒有起到金融業資金支持的作用。同時,中國的銀行體系存貸差過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運行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存貸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截至2006年年底已達10.97萬億元。巨額的存貸差和中小企業融資難雙重矛盾的客觀存在,反映了投融資渠道的不暢,需要金融創新來解決。
在中國現實情況下,金融創業人才和金融創業企業的形成與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障礙。以上海為例,創設金融創業類企業門檻高、手續煩瑣,在美國注冊一個投資顧問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僅需要1日元;國家對金融行業的壟斷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創業的新業態還不被大眾認知,國內資本市場制度與體系尚不完善,新進的金融創業人才往往勢單力薄,成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在規則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場參與主體的歧視排擠。
二、金融創業人才的心理特征
創業行為的主體是創業者,創業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執行”。后來,創業者主要指從事組織、管理商業及承擔商業風險的個體。近些年來,創業者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大。筆者認為,創業者是具有開拓精神和商業頭腦的發明者或開創者,他們能夠識別機會,并把這些機會轉化為商業化創意;他們付出努力,投入資金、經驗和技術,承擔實現創業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追求創業成功的回報。大量的學者通過多年的調查研究達成了一個共識:成功的優秀創業者的創業目的并非純粹追求物質財富的最大化,而是為社會提供性價比最好的產品或服務,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回饋社會以精神財富。創業者的經歷、生存環境等背景差異較大,創業動機、個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獨特的才能或技術,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點。不過,能夠投身創業并獲得成功,創業者還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對于金融創業者而言,其心理特征與普通創業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業特殊性又存在著其特殊的心理特質。
(一)創業認知角度
創業者的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指創業者組織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一貫方式,創業者個體行為的一種傾向性。心理學研究表明,錯誤、片面、非理性的認知方式往往是個體產生抑郁、自卑、焦慮、恐懼和痛苦等不良情緒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障礙。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創業者的認知態度。他們對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進行統計調查,結果表明,創業者對待信息的態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尋求機會,更有發展的潛能。創業是一個機遇與挫折、成功與失敗并存的過程,創業者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方式將直接決定了創業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及競爭力。
金融創業人才往往在認知方式上表現出:一是宏觀思維。鑒于金融創業企業的特殊性,金融創業人才要在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下謀取生存。在把握宏觀的經濟形勢的前提下結合自身企業發展,這樣企業才能長足發展。二是平衡思維。就是在思維方式上力求將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來,“把大事化小”。金融創業者每天要面對大量的內外矛盾,包括內部企業發展及外部經濟形勢的雙重矛盾,就必須確立平衡思維。
(三)創業勝任力角度
Thomas和Theresa認為,創業勝任力是一個高水平的個人特質,包括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識等,也可以被認為是創業者成功地在組織中執行工作的所有創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能力創業定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改變,市場和企業對人才類型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他們與海歸學子和下崗失業者構成了備受關注的創業群體。這三類創業者的數量、主體特征、創業動機、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各不相同。下崗失業者創業人數最多是各級政府最關注的事情之一,下崗失業者弱勢群體地位決定了他們以生存型創業為主,創業自救即是他們個人創業動機也是社會寄于的期望,他們普遍選擇技術門檻較低的消費服務業創辦自我雇傭型企業。海歸學子創業人數雖不多,但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亮點之一。他們具有的專有技術和特殊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以體現自身價值為創業動機,成為機會型創業者,社會寄于他們的創業能夠開辟新產業和大市場引領經濟飛躍,他們普遍選擇了創辦高薪技術企業。大學生是剛剛涌現出來的創業群體,大學生有較好的素質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但還不足以獨立開辦高薪技術企業,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但缺乏實現的條件與能力。社會沒指望他們像海歸學子用高薪產品開發新產業和大市場,但也不希望他們放棄所學專業,在消費服務領域擠壓下崗失業者。如果說“自我雇傭型企業”和“產品創新型企業”分別是下崗失業者和海歸學子最佳創業定位的話,那么大學生的創業定位與他們自身的創業能力息息相關。
1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是大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名創業者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可以把這種能力理解為,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一系列知識、一套技能和一類特質的綜合表現。那么知識就是在關鍵時刻能夠回憶起來的信息儲備組成;技能則表現為應用知識的能力;特質則是由創業者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
大學生創業不同于海歸學子創業更不同與下崗失業者創業,他們自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在學校的創業園中感受創業實踐,大學生們逐漸意識到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技術和管理是企業的一雙翅膀,為企業源源不斷的提供動力。知識和技能是大學生創業者相對容易獲得和提高的能力,但特質則是一些人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在印度、馬拉維和厄瓜多爾等國的跨文化調查發現和描述成功創業者的行為,并且經過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研究,總結出以下14種成功創業者的特征。
知識、技能和特質是大學生創業者進行自主創業必備能力,如果沒有具備全部的三種能力,那么在成功運營企業和控制風險等方面將會遇到很大困難。
1.1只有知識和技能缺少特質的創業者
一個想要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如果他只有知識和技能而缺少創業者特質,那么他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是不會生存太長時間。例如,缺少特質的創業者,當他遇到企業發展的障礙時,他可能只會在短時間內堅持;同時他很難發現和利用機會改變企業所處的被動局面;缺少特質的大學生創業則可能不會愿意去預測商業中的風險。所以大學生創業者應具備足夠的創業者特質,創業者特質表現在以下方面:
1.1.1心里特質方面
(1)成就需要(2)控制欲(3)自信(4)開放心態(5)風險承擔(6)創業精神
1.1.2行為特質方面
(1)勤學好文(2)執著(3)靈活應變(4)吃苦耐勞(5)腳踏實地(6)良好商業道德(7)責任感
1.1.3知識特質方面
(1)堅實的基礎知識(2)廣博的專業知識(3)善于更新完善知識
1.1.4能力特質方面
(1)經營特質(2)管理特質(3)人際關系
通過對以上成功創業者特質的歸納和總結,得出作為單個的創業者難以完全具備以上特質,每個創業團隊也不可能完全具備。所以更加突出了組建創業團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表明在選擇創業團隊成員時要充分考慮其具備的創業者特質,已形成團隊成員的互補。
1.2只有知識和特質缺少技能的創業者
技能是能夠應用知識的能力,它可以通過后天的練習獲得技能。一個只有知識和個人特質而缺少技能的創業者,將會發現缺少技能,知識和特質就沒有了應用價值。技能通過反復練習可以獲得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技能聯系到商業方面主要涉及技術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術上:工程計算木工機械餐飲……
管理上: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組織計劃領導……
大學生創業技能提高需要合適的創業環境為其提供舞臺,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為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大學生提供了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踐,既提高了創業技能又明確了創業方向,為實現自我創業定位找到了途徑。
1.3只有技能和特質缺少知識的創業者
一個只有技能和創業者特質而缺少知識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就會缺少核心競爭力,那么他的創業也僅限于生存型創業活動。創業者身處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如果缺乏知識,那么他的企業最終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導致失敗,企業成功的基礎就是知識。包括經營企業的知識,了解消費者了解市場的知識,熟悉競爭對手了解產品加工技術和生產資料知識,熟悉企業管理等知識。大學生所從事的專業創業區別于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生存型創業,其核心競爭力就是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大學生依托與專業知識進行創業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能力知識、技能和創業者特質在大學生創業過程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僅僅具有一種或兩種能力就想要成功創業是不夠的。大學生創業者對照成功創業者的關鍵能力檢查自身的能力缺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盡可能的獲取全部的三種能力,大學生創業者組建良好的創業團隊也可以彌補因個人而欠缺的能力。
2大學生的創業類型
經過對我國大學生從事創業的形式分析,可供選擇的創業形式主要有三種: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業型創業和產品創新型創業。
2.1自我雇傭型創業
大學生作為企業主創辦的生存型企業,該企業從事的業務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沒有必然的聯系。自雇型企業是一個國際通用概念,自雇型(Self-employed)的基本含義就是自己雇傭自己,自己給自己開支。自我雇傭型企業的特點是:一是微小性,一般是由個人或家庭為主要經營主體;二是社區性,自雇型企業一般創建于社區、依托于社區、服務與社區主要面向本社區居民提品或服務生意半徑較短;三是政府支持,由于自我雇傭型企業弱小,同時自我雇傭企業群體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各級政府給予了很多扶持政策和服務。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優勢:高度自主性、靈活、微型、簡單、創業與經營成本低,適合于經驗與資金不足的大學生和下崗事業等弱勢群體從事的生存型創業模式。自我雇傭型企業的劣勢:弱小、單兵作戰、資源有限而且缺乏獲取資源的能力及商業信譽不足等。
2.2所學專用型創業
專業型創業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大學畢業生創辦一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司,進行產、供、銷和服務性的商務活動,主要服務對象是專業內相關企業或個體生產者;二是面對最終消費者提供專業性較強的服務性業務,例如: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開辦社區心里咨詢所等。
專業型創業的企業其主要業務類型包括以下4類:(1)物流供應型企業。例如:醫科畢業生開辦為醫院提供醫療器械、敷料、藥品等醫療物品供應公司;工科畢業生開辦為工業企業提供機械設備、原料、輔料、助劑、器材、器具、備件等工業用品供應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為農民提供農機設備、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用品供應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為藝術團體或工作者、學生提供美術用品、音樂器械等供應公司,凡此種各類專業型物流供應公司。(2)生產配套型企業。例如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口腔醫院加工假牙的工廠;工科專業畢業生開辦為大工業企業提供零配件生產的小企業。凡此種專用型生產配套公司。(3)產品銷售型企業。例如:醫藥學科畢業生開辦的藥店;工科畢業生開辦的工業產品銷售公司;農科畢業生開辦的農產品銷售公司;藝術專業畢業生開辦的藝術品銷售店。凡此種各類專業性產品銷售公司。(4)專業服務型企業。例如:心理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心里咨詢診所;醫學專業畢業生開辦的醫療診所;師范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各類學校;凡此中各類專業型服務性企業。顯然,從事這些業務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專業綜合知識和技術,未經專業訓練,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很難進入,即便進入也很難達到專業水準。
2.3產品創新型企業
產品創新型企業是指大學畢業生擁有某一項產品或技術的獨立知識產權、專利或發掘到新的商機,以開發、生產和銷售該產品的方式創辦企業。產品創新型企業有兩種主要類型,一是開發和生產新一代產品,二是開發新一代營銷模式。產品創新型企業的低端形式是以大學生自己掌握的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開辦一個傳統企業,例如: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開辦一個服裝設計工作室;口腔專業畢業生開辦的小型口腔醫院等。這一低端形式可以歸并到專業型創業。而產品創新型企業主要是指它的高端形式,即開辦一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制造與銷售的企業。
3大學生自主創業關鍵能力與創業類型定位
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創業群體自身擁有一定的專業特長,合適的創業類型將有助于發揮大學生創業能力、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開展自身創業。經過對上述自我雇傭型創業、所學專用型創業、產品創新型企業三種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分析總結:
自我雇傭型創業從可行性角度來看,比較容易創辦、創業投入小、競爭程度高此類型創業比較適宜大學生群體。但社會對其評價不算理想。認為自我雇傭型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大學生從事此項創業即脫離了大學生所學專業特長浪費資源,又擠占了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群體的創業市場,此類孤立的經濟自救模式創業只是在原有市場進行低水平過度競爭。
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社會評價比較好,首先認為,此類創業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而且社會上此類企業數量比較少屬于稀有企業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關照,同時,大學生從事此類創業比較時尚,“學而優則商”備受世人矚目和崇尚。但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創辦此類企業難度很大對大學生自身能力要求較高,而且一次投入創業資金的額度過大從而產生難以預測的風險,種種跡象表明產品創新型創業類型不適宜大學生群體普遍采用。
專業型創業普遍被市場認為最適宜大學生創業的類型,大學生選擇專業創業,不僅沒有造成資源浪費,而是利用專業知識創造了財富,彌補了我國企業服務行業創業不足問題,同時又有力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解決了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大批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創業者成功創業,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社會的貧富結構,從而牽動社會走向富裕。
大學生所擁有的關鍵能力在自主創業過程中對創業類型的選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合適的創業定位將更能夠發揮大學生創業者的專業優勢,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社會需要更多創新、創業型人才發揮作用為我國產業轉型做出貢獻。高等院校的創業教育將肩負起自身的責任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使更多大學生能夠認清和了解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把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從而做到體面的工作。
4高校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定位的影響
高校的創業教育不是大學生就業的應急方式,是素質能力的教育,是人生態度與價值趨向的選擇。創業教育使大學生們的職業想法更加清晰、創業動機更加明確了,認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夠成為商業機會,避免了大學生們的盲目創業;創業教育剖析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結構,解析了知識、技能和特質在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對照能力結構的作用,大學生了解了自我能力的缺失從而使學習更加主動;創業教育有力的發掘了大學生自身創業資源,使所學專業能夠成為商業機會,從而使大學生們的專業型創業成為可能,高校創業教育提高了大學生們的創業能力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群體區別于下崗職工和海歸學子,其創業定位應歸屬于專用型創業。高校創業教育在大學生中開發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將培養專業型創業者作為大學專業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專業教育中鼓勵、指導大學生發揮專業優勢,創辦只有懂得專業的人才能夠做得好的“高門檻”生意。具體實施內容包括:
(1)“學專業想創業”在大學生中實施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增加以專業型創業為導向的創業教育課程內容。讓學生充分認識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鼓勵學生把創業和自我雇傭當作理性的職業選擇,使學生能夠在中小企業以及缺乏正規就業機會的環境下有產出的工作。
(2)“學專業找商機”發掘專業領域的商業機會。充分的利用專業資源優勢發掘商業價值和商業機會,時刻留意專業領域內的創業機會,特別是那些專業性較強,“門檻較高”的商業機會。要對其深入研究,發現商機、找出利潤點設計自我的創業計劃。
(3)組織專業型創業實習。利用專業實習的機會,學生可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型創業的商業機會進行實地考察,向業內人士請教學習并與他們建立聯系,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全方位、多地點的實地考察獲取更多的資料,發掘更多的資源從而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創能力。
(4)在學生中進行與專業相關的創業培訓。借助大學生KAB及SIYB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在學生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通過培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想創業的學生提供創辦和經營小企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大學生專業型創業,使大學生創業有了更扎實的基礎和可利用的資源,使各個專業大學生都有了創業機會,在創業領域沒有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區分。大學生定位于專用型創業,更有利于我國稀缺的大學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GeorgeManu,RobertNelson,JohnThiongo.大學生KAB創業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范龍大學生創業定位與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7年7期.
關鍵詞:創業意向:預測指標;計劃行為理論;創業事件模型
分類號:B849:C93
1 引 言
一個國家的創業水平至關重要,因為創業能提高經濟效益、帶來市場創新、增加就業機會和維持就業水平(shane&Venkataraman,2000)。創業機會或商機的存在并不會直接導致創業行為,因為“創業行為的背后是創業意向”(Krueger,2007),而并非所有人都具有此種意向(Thompson,2009)。因此,成為創業者的“意向(intentionality)”fKatz&Gartner,19881一直被強調為了解創業行為的重要變量(Bird,1988)。創業是一個有意識和有計劃的行為(Bird,1988),意向是計劃行為(planned behaviors)的唯一最佳預測指標(Krueger,1993),因此,創業意向是創業行為的最好預測指標,是了解創業行為的中心點(Krueger&Brazeal,1994;Krueger,2000)。Bird(1988)首次對創業意向進行了研究,他提出“在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之外,創業意向的研究推進了創業領域研究并有助于區分創業行為和戰略管理”。此后便有大量學者對“創業意向”展開研究。
2 創業意向的概念
在創業過程中,創業意向作為一個心理過程處于中間位置。個體的和環境的變量通過創業意向影響創業行為。創業行為是指個體在創辦一個新企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動。意向指向特定的目標行為,有些學者(如Bird,1988)認為創業意向指向創辦一個新企業或者在現存的企業中創造新價值,而大部分研究者則普遍支持前者觀點。目前。創業領域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創業意向”的概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觀點。
Bird(1988)最早提出“創業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并基于“意向”的概念把創業意向定義為“將創業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為引向某個特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并且認為由靈感激發的創業想法必須通過創業意向才能實現。Bird引用Katz和Gartner(1986)對意向維度的劃分方法將創業意向分為兩個維度:創業者的意向(內控制點)和其他股東與市場等的意向(外控制點);理性的意向和直覺的意向。Bird對創業意向的定義為大量學者所引用(如Souitariset a1.,2007;Zhao etal.,2009)。同樣從意向的內涵出發,Krueger(1993)指出意向代表著對將來某個目標行為的承諾程度,而創業指創辦一個新企業,因此創業意向是指創辦一個新企業的承諾度。創業承諾度越高,創業意向越強。
Krueger和Brazeal(1994)提出潛在創業者(potenti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并指出當一個有吸引力的創業機會來臨時,潛在創業者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因此,創業活動需要潛在的創業者?;诖朔N觀點,范巍和王重鳴(2006)認為,創業意向是“潛在創業者對從事創業活動與否的一種主觀態度,是人們具有類似于創業者特質的程度以及人們對創業的態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但潛在創業者的定義和測量問題至今尚未得到較好解決。
Thompson(2009)在批判與總結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創業意向的個體應該和那些僅僅擁有創業特質(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的人區分出來。創業意向個體應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有創辦一個新企業的可能性并且不拒絕這種可能性?;谶@種觀點,Thompson(2009)將個體創業意向定義為“個體計劃創辦新企業的信念,并且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自覺地履行這些計劃”。同時,Thompson(2009)強調,將來的某個時候也許馬上來臨或不確定,也有可能不存在。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并不需要真正地去創辦新企業,因為無數的個人和環境因素將對此產生影響。因此,創業意向只是成為初期創業者fnascententrepreneurs)的必要條件,即成為一個初期創業者不是創業意向的必然結果,但初期創業者必然擁有創業意向。區分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與初期創業者的關鍵點在于,擁有創業意向的個體到達哪一階段才能稱之為初期創業者。有學者(如Shook et a1.,2003)認為,這一階段為個體開始采取與創辦新企業相關的具體行動(如租辦公場地)。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創業意向是指潛在創業者對創辦新企業或實施創業行為的一種多方面的主觀心理準備狀態及其程度。這些方面主要包括潛在創業者對自身素質(包括創業知識和創業潛能)的評估以及對外在因素(包括創業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創業資金的充足性、市場的需求性以及社會支持情況)的主觀評估情況。
3 創業意向的測量
目前對于創業意向的測量沒有公認的、統一的測量方法。有些學者(Sagie&Elizu~1999;Korunka et a1.,2003)采用絕對測量法fcategoricalmeasures)l,另一些學者(如Lee&Wong,2004)使用自我分類測量法fself-categorization measures)測量創業意向。然而,這些測量方法都導致了結果的參差不齊和不可比性(Thompson,2009)。
個體創業意向的測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問題,而是一個程度問題。個體創業意向的程度和強度因人而異,而同一個體也因情境變化在不同時期表現出差異。因此,評估創業意向應該使用連續測量法(continuous measures)而非絕對測量法(Thompson,2009)。有學者(Krueger et al.,2000;Auken,2006;Wilson,Kickul&Marlino,2007)僅僅使用一個項目,如“評估在未來5年內你將創辦新企業的可能性”來測量被試的創業意向。然而,他們也意識到單項目測量的信度和效度問題,因此建議“使用多項目測量以降低測量誤差”。多項目測量法是目前測量創業意向的主流方法(Chen et a1.,1988;Mueller&Thomas,2001;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
3.1 Chen,Greene和Crick(1998)5項目量表
該量表共5個項目,分別詢問被試“對創辦新
企業多感興趣”、“對創辦新企業的考慮程度”、“創辦新企業的準備程度”、“盡最大努力去創辦新企業的可能性”和“多久后將創辦新企業”。量表使用利克特5點量表進行評分,克倫巴赫a系數為0.92。該量表是一個較好的效標(zhao&Seibert.2005;Thompson,2009)且被大量學者引用(如Hmieleski&Corbett,2006)。
3.2 Zhao和Seibert(2005)4項目量表
該量表用四個項目測量創業意向,項目內容涉及在未來的5-10年內,被試對從事典型的創業活動(開公司、收購小公司、開始并建立一個快速發展的公司和收購并讓公司快速發展)有多感興趣。采用利克特5點量表進行評分,1代表沒有興趣,5代表非常有興趣,用四個項目的平均分衡量創業意向的強度。此量表與Chen等人(1998)開發的創業意向量表關聯效度較高,在兩個不同時間段測出的克倫巴赫α系數分別為0.85和0.88。Gupta等人(2007,2008)引用此量表進行研究,報告的α系數為0.93。
3.3 個體創業意向量表(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Scale,IEIS)
Thompson(2009)在清晰定義個體創業意向概念的基礎上,首次深入、系統地研究了創業意向的測量問題,并開發了個體創業意向量表(IEIS)。該量表讓被試判斷項目描述與自己真實情況的相符程度,由6個項目組成,分別為“在將來打算開公司”、“從不尋找創業機會”、“為開公司而存錢”、“從不閱讀關于如何開公司的書籍”、“不知道如何創辦企業”、“會花時間學習創業知識”。量表使用利克特6點量表評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其中第2題、第4題和第5題反向計分。此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α=0.89)和效度(0.84),同時具有跨國家和跨人群的穩定性。
3.4 創業意向調查問卷
范巍和王重鳴(2006)編制了我國個體創業意向調查問卷,并得出在中國背景下,個體創業意向的結構維度包括創業希求性和創業可行性兩大部分。其中創業希求性包括創新導向、成就導向和自我尊重,創業可行性包括個人控制和責任意識。問卷共42題,采用6點量表,項目計分l為程度最低,6為程度最高,α系數為0.66。
4 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
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兩大方面進行研究。在目前已有研究中,個體變量方面,主要研究個人背景因素、人格特質和認知特征對創業意向的影響,其中人格特質以研究“大五”因素和冒險傾向居多,而認知特征方面以研究自我效能感為主。此外,自我效能感從前因變量向中介變量的轉變是未來研究應重視的一個熱點。在環境變量方面,學者們對創業教育的研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然而,研究文化差異對創業意向的影響也是未來研究應該重視的一部分。
4.1 人口學變量
研究表明,性別、年齡、學歷、種族、家庭、工作經歷和創業經歷等個人背景因素都會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具體說來,男性的創業意向普遍高于女性(zhao&Seibert,2005;Gupta,Turban,&Bhawe,2008)。在西方國家,25-44歲是創業最活躍的時期,而國內學者范巍和王重鳴(2004)的研究表明,“25歲以下”及“25到30歲”者創業意向顯著高于“30歲以上”。MBA學歷者的創業傾向顯著高于本科、碩士和博士(范巍和壬重鳴,20041。擁有國企工作經歷的被試的創業意向明顯低于在私企工作的被試(Mazzaro et a1.,1999)。家庭創業背景(如家族中有創業者和父母的創業榜樣作用)、個體先前創業經歷都將導致更高的創業意向fMatthews&Mose~1996;Zhao&Seibe~,2005)。
4.2 人格特質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一些敘述性(narrative)文獻評論提出人格特征和創業沒有一致性關系,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應該放棄特質范式的研究(如Gartner,1988)。在中斷將近20年后,最近在創業領域又興起對特質的研究熱潮(如Baum,Locke,&Smith,2001;Ciavarella et a1.,2004)。特別地,DaRon等人(2005)提出使用元分析方法會得出與敘述性評論不一樣的結論。一些最近的元分析結果表明,創業者確實在很多人格特質上區別于其它群體(如管理者)(Zhao et a1.,2009)。例如,創業者有更高的冒險傾向、成就動機、責任意識、情緒穩定性、經驗開放性和更低的宜人性(Stewart&Roth,2001,2004,2007;Zhao&Seibert,2006)。
Crant在1996年就對個體差異和創業意向的關系進行探索,發現主動性人格(proaetivepersonality)和創業意向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Hmieleski和Corbett(2006)從行為決策領域引入“即時決策(improvisation)”的概念,得出除人格特質(大五)、動機(包括自我效能感、獨立性、控制點、冒險傾向和模糊容忍度)、認知類型和社會榜樣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之外,“即時決策傾向”能提供更強的解釋價值。Barbosa等(2007)用實證方法證明冒險傾向越強,個體創業意向也越強。Zhao等(2009)從人環境匹配理論出發第一次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總結了人格特質與創業意向的關系,他們使用五因素模型框架整合了以往所有關于人格特質和創業意向的研究結果,同時,他們將冒險傾向作為人格的第六個特質。結果發現除宜人性外,其余5個變量均與創業意向顯著正相關,其中開放性、認真性和創業意向相關最大。
4.3 自我效能感
Boyd和Vozikis(1994)首次將自我效能引入創業意向的研究中。創業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efficaey)指的是個體對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創業者角色和完成創業任務的自信程度(Chan,Greene,&Crick,1998)。在眾多前因變量中創業效能感是影響創業意向的關鍵變量且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力(Krueger&Brazeal,1994;Forbes.2005;Wilson,Kiekul&Marlino,2007)。Zhao和Seibert(2005)從社會認知理論出發,首次探討了自我效能在個體因素(創業學習、創業經歷、冒險傾向、性別)和創業意向之間的中介效應。丁明磊等(20091通過實證研究開發創業自我效能感模型,并運用該模型驗證創業自我效能感對創業意向的影響。
4.4 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研究還處在探索性階段。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創業課程、描述創業教育趨勢、對比受教育者與非受教育者的創業行為以評估
創業課程價值等(Vesper&Gartner,1997:Fiet。2000)。Noel(1998)發現,創業學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創業意向。Zhao等(2005)和Souitaris等(2007)提出創業教育將有助于提高創業意向并試圖闡明其理論機制。學生可以從創業教育中獲得三種好處:知識學習(1earning)、靈感(inspiration)和孵化資源(incubation resources)(Souitaris et a1.。2007)。創業知識的學習通過提高創業效能感和機會識別能力而間接提高創業意向(zhao&Seibert.2005;Wilson et a1.,2007;Souitaris et a1.,2007);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增加創業者數量,那么創業項目的開發就應著眼于如何改變學生的“心靈(hcarts)”和“大腦(minds)”(Souitaris et a1.,2007)。也就是說,激發學生的創業靈感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創業意向。同時,創業教學者還應注重創業行為榜樣在提升學生創業意向中的作用(Auken,2006)。
4.5 創業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對人的認知和行為都會產生強大的影響(Heilman,2001)。研究發現,目前關于創業者的看法都集中在傳統男性特質上fAhl.2006;Lewis,2006)。學者們(如Gupta et a1.,2005)證明了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和女性的創業意向都會產生影響。已有眾多實證研究表明,男性的創業意向明顯高于女性(Wilson,Marlino.&Kickul,2004;Zhao&Seibert,2005)。究其原因,由消極刻板印象帶來的刻板印象威脅直接導致女性創業意向的降低,這在主動性人格傾向較強的女性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Gupta&Bhawe.2007)。但近期一項實驗研究(Gupta,Turban&Bhawe,2008)表明,與內隱刻板印象激活相比,在外顯刻板印象激活條件下,女性比男性報告出更強的創業意向;無效的刻板印象激活,兩性的創業意向不存在差異;只有當不呈現刻板印象信息時,男性才表現出比女性更強的創業意向。另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高男性化者比低男性化者擁有更高的創業意向(Gupta,Turban,Wasti.&Sikdar,2009)。
5 創業意向模型
意向模型比個體變量和環境變量能更好地預測行為(Krueger,2000)。創業意向模型為更好地解釋和預測創業過程提供了一個簡潔、連貫和有效的理論框架(Kruege~1993,2000)。以往研究已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意向模型,包括Ajzen(1991)模型,Shapero(1975;Shapero&Sokol,1982)模型及Krueger(1993;Kruegeret aI.,1994,2000)修正模型和Bird(1988)模型及Boyd和Vozikis(1994)修正模型等。這些主導的創業意向模型是類似的,因為它們都集中于前創業活動、整合的態度和行為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這三個方面fPeterman&Kennedy,2003)。
5.1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Ajzen于1991年提出計劃行為理論(TPB),該理論認為意向預測行為,而外在因素通過態度影響意向。該模型確定了影響意向的三個態度變量:對行為結果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l、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s)和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對行為結果的態度指的是個體對行為的喜好和對行為結果的期望和信念;主觀規范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時的社會壓力知覺;行為控制知覺指對采取行動難易程度的知覺。Krueger等(2000)對TPB進行修正,提出三個態度變量相應的前因變量分別為:價值期望(expected values)、規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和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計劃行為理論得到了很好的驗證。KrueRer等(2000)驗證了TPB對創業意向具有很好的預測效力。Autio等(2001)得出三個態度變量都對創業意向產生影響,其中行為控制知覺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最大,而社會規范知覺的影響最弱。Lfithie和Franke(2003)提出一個略加修改的TPB結構模型,發現“對創業的態度”是創業意向最重要的前因變量。Gird和Bagraim(2008)同樣發現TPB能很好地預測創業意向。此外他們還提到,在個性特質、環境、創業經歷和人口學變量四個額外影響因素中,只有創業經歷能增加TPB對創業意向的預測效力。
5.2 創業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Event,SEE)
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創業事件模型(SEE),該模型假設個體的創業意向直接受“希求性知覺(pereeived desirability)”、“可行性知覺(perceived feasibility)”和“行動傾向(propensityto act)”三個因素的影響?!跋G笮灾X”指的是個體對成立一個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翱尚行灾X”指的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個公司的程度?!靶袆觾A向”指的是個體采取行動的意向。Shapero假設,慣性支配人們的行為直到被其它事情打斷或“置換”,置換(displacement)可以是消極的(如失業)也可以是積極的(如彩票中獎)。
Krueger(1993)在測試Shapero的模型的基礎上,將創業經歷(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的廣度和積極性納入模型。前者通過可行性間接影響創業意向,后者與希求性相聯系。Krueger和Brazeal(1994)基于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和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提出了創業潛力的簡化模型,見圖1。K.rueger認為,行為選擇取決于行為的“信度(credibility)”和“行動傾向”,信度要求行為既是希求的又是可行的。這樣創業潛力就應出現在“替代”之前“行動傾向”之后。Kmeger等(2000)繼而對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進行修正(Shapero-Krueger Model,SKM),見圖2。此外,還有學者探討了個人的和情境的因素(個人希求性、社會規范知覺、自我效能感和集體效能感)(Kruege.2000)、創業教育(Peterman&Kennedy,2003)、情感因素(社會認同、榜樣和社會規范)和理性因素(包括財政預期、機會知覺和技術支持等
到覺察到的資源獲得)(Crrundsten,2004)等外在因素對希求性知覺和可行性知覺的影響。
5.3 Bird創業意向模型
Bird(1988)在將理性和直覺思維作為創業意向的維度的基礎上,提出個人、社會背景和理性、直覺思維在創業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個體變量:個人經歷(如創業經歷)、個性特征(如成就動機)、能力(如先進的思想)和社會背景因素: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二者共同組成創業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對Bird的模型進行修訂。提出理性思維通過態度或觀念對意向產生影響,而直覺思維則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響意向。同時,自我效能感調節意向與行為的關系。
6 評價和展望
以往創業研究主要關注人格特質、環境因素和人口學變量對創業活動的影響。然而,這些因素都不能較好地解釋和預測創業過程,而創業意向比個性特質和環境變量能更好地預測創業行為。在創業研究領域,創業意向已被證明是一個根本的和常見的變量(Bird,1988;Krueger et a1.,2000;Wilson et a1.,2007)。Ajzen的計劃行為理論和Shapero的創業事件模型為研究創業意向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支撐。目前創業意向己不再是創業的代名詞,作為一個單獨的變量,創業意向既能作為因變量。也能成為自變量和控制變量(Thompson,2009)。
然而,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創業意向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定義。一方面雖然大家表面上都使用“創業意向”的術語,但很多研究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創業意向進行定義(如Krueger et aI.,2000;Lee et a1.,2004;Thompson,2009)。另一方面,“創業意向”術語沒有得到統一的使用。在國外,“擁有一個公司的意向fthe intention to own a business/to start afirm/to create a venture)”、“自我雇傭意向(theintention to be self-employed)”經常與“創業意向”交叉混合著出現。然而個體可以通過購買一個公司而“擁有一個公司”,可以購買銷售權(如保險)而變成“自我雇傭”。這些與我們所要研究的“創業意向”是大相徑庭的。在國內,有些學者使用“創業傾向”的術語,有的學者雖使用“創業意向”,但其對應的英文詞卻為“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主要用于研究企業戰略管理,可以從創新性、風險承擔性與超前行動性三個維度來表征創業導向(covln&Slevin,1989)。而創業意向則用來預測個體創業行為。因此,將來的研究可從探索創業意向的內涵著手,需在綜合比較的基礎上整合以往研究結果。
目前創業意向的測量方法各異,至今還沒有研究探討過創業意向測量的操作性定義和內容效度問題以及研究進展情況。這些都將導致測量結果的不一致,進而造成比較、驗證、綜合或擴展已有研究的困難。今后研究可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此外,創業意向的結構是單維的還是多維的有待將來研究的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 大學生;創新創業;內部要素;外部要素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針對全社會層面和全體民眾提出“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變化和發展,勞動力及人才就業市場的形勢也在不斷變化,大學生作為祖國青年一代的骨干力量,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該《決定》在高校層面還提出“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旨在發揮其數量大、分布廣、文化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等特征,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并提供各項制度保障及幫扶措施,爭取實現以部分大學生自主創業帶動大批人成功就業的目標。
一、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現狀
當前,我國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還處于初始階段,與歐美等經濟發達、創業教育起步較早地區的學生創業成功率20%相比,即使是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高的浙江地區,其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3%,而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這一數據只在1%―2%,這其中的巨大差距顯而易見。這與長期以來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限制、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社會認可程度息息相關;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學生創業者自身的創業素質,這不僅僅來源于學校教育,更多地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對各類創業要素的理性分析。
二、我國大學生的創業要素分析
1、內部要素
(1)一個主體。一個主體也就是創業者自身,創業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是決定創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創業主體要有理想信念,要有堅定的創業理念,而不是人云亦云,圖一時熱鬧。創業者在有了創業的想法之后可以借助一些專業測評軟件或者是專業的創業咨詢師對自己進行一個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進行針對性的提升;對于創業,要務必做到胸有成竹。
(2) 兩種關系。兩種關系也就是創業團隊關系和社會人脈關系:自主創業的最優團隊組合就是互補型;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團隊內高效運轉。人多力量大,單槍匹馬很難實現各類問題的面面俱到,再加上大學生創業者本身就缺少社會力量的經歷,存在對各類問題考慮不周全的可能性,若是一個人則很難保障創業的進度并且很容易出現紕漏,而組建一個優勢互補型、知識層次互補型的創業團隊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若能做好團隊分工和計劃,確保團隊高效運轉,形成創業團隊的最大合力,在瞬息萬變的創業市場中才能盡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大學生初期創業者而言,要打開市場,甚至說是要保證工作順利展開的另一個主要關系就是社會人脈關系。首先,一個初期開辦的公司,存在對行業了解不深入、對各項規章和程序了解不清楚、市場推廣打不開等問題,這就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幫助。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顯著,他們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和歷練,缺少對社會的認識,同時也缺乏廣泛的社會人脈和社會關系,這就導致了他們與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在競爭中存在劣勢,這就要求創業者必須在創業之前做好評估,并整理資源、找出對策。
(3) 三種特質。一個優秀的創業者應該具備至少以下三種特質:一是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包括: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適合創業的性格、不驕不躁的心理品質、較強的心理抗壓能力、較強的責任心等;二是充足的知識儲備和科學的知識結構,包括:本行業相關專業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企業管理知識、財會類相關知識、行業或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其他商業知識等;三是較高的綜合能力,包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速學習能力、準確的市場分析能力、敏銳的商業洞察力、靈活的危機處理能力、較強的溝通交往能力、拒絕紙上談兵的實干能力等。
2、外部要素
(1)資金。有媒體調查顯示,約有40%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創業成功的最大問題是資金。針對這個問題爭議本來并不大,然而作為創業者需要解決的是找到方法和思路,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積極主動尋找方法;當前大學生創業者解決初期資金缺乏的方式主要有:眾籌、銀行借貸、創業基金、合伙人出資、風險投資等。
(2)技術。受知識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等特征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一個大的主流是技術性創業,包括一些學生在校期間開發的一些產品技術專利的孵化、利用一些前沿技術為著手點組建公司、與當前一些科技研究進展相結合、對行業未來的技術發展進行預測等。當然,這也正是一些風險投資公司所看重的。創業者要充分重視并利用好各類應用技術;同時,對現有的技術也必須做好保護,避免核心技術外流。
(3) 扶持、優惠政策。為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都出臺了許多的優惠政策,涉及創業指導、創業培訓、開業、融資、稅收等多個方面。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來說,提早了解這些政策;對打算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提早入手,提早了解這些政策,早作準備,才能利用好這些政策的優惠與扶持作用,走好創業的第一步路,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大學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后備力量。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還處于初始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和重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依舊存在不貼合的地方,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還有待繼續培養,引領和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依舊是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不論是從學校教育者的層面,還是從學生創業者的自身層面出發,創業要素的培養、發掘、整合都是大學生創業教育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中之重;作為一名學生創業者也要將自身的創業創新意識和自身的創業要素有效整合,爭取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建議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總量劇增,2013年畢業生人數在700萬左右,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多。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畢業生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應對突如其來的創業形式,從素質理論和大學生主題角度來看,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是影響大學生能否由潛在創業者順利轉化為實際創業者的主觀前提因素,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并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所謂創業心理素質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全面地、較穩固地表現出來并發揮作用的身心組織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本研究通過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對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進行了探討,將其劃分為以下四個緯度:創業動機、創業能力、創業人格特質及創業相關知識和技能。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
本文立足于“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這一主題,運用“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對策”這一分析框架,分析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現狀特點,找出這些特點的成因,并為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提出建議。
(二)問卷編制
參照相關問卷設計文獻,從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創業動機、創業能力、創業人格特質、創業相關知識等五個維度編制《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問卷》,共52道題目。
(三)樣本選擇
此次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的問卷發放范圍涵蓋了重慶的不同層次的5所高校的650名大學生, 學科包括文、 理、工、 藝, 對不同的學歷階段、學科和年級進行了控制性的問卷發放,力爭使調查具有代表性, 并客觀的反映當前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問卷發放 750 份,回收有效問卷 650 份,回收有效率為 86.67%。
(四)數據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通過五點計分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現狀
1、大學生創業動機的比較分析
大學生創業動機指大學生創業者由于個體內在或外在的需要在創業之前所表現出來的目標或愿景,它驅動著個體的創業行為,并影響著創業行為。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業動機中成就導向的均值為7.47,遠遠高于生活導向的均值11.32,他們創業以成就導向為主,與一般創業者持有一些相似特點。這與張美鳳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他認為兩者在創業動機上普遍持積極態度,并且創業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創業績效。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能夠客觀的認識自主創業,并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其中以“創業是為了挑戰自我,鍛煉能力”、“創業是為了賺很多錢”作為自身創業動機的人數較多。同時,較少人贊同“創業是為了使自己當老板”,這可能與我國的“官本位”、“重工輕商”的傳統有關,也說明我國民營企業的社會地位亟待提升。
2、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比較分析
美國學者Jimnons. J.A.認為,創業企業家創業時首先遭遇失敗,之后他們在“做中學”,經歷錯誤的學習方式的嘗試,從而具備創業企業家的能力。本研究認為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能力包括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和人際能力等。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較強的創業能力是學習能力(A=15.72)、應變能力(A=12.86)、合作能力(A=11.67),其次是創新能力(A=11.43)、領導能力(A=11.21),人際能力最差(A=10.74)。在各因素的頻數分析中,大學生“利用書籍、網絡獲取創業信息”、“與創業者交流”的學習能力較高;同時大學生創業能力中“團隊創業”、“別人認為我值得信賴”的得分較高;另外大學生“洞察市場變化”、“危機意識和應變能力”以及“靈活應對政府政策”的得分也非常高。
3、大學生創業人格特質的比較分析
人格被認為是每個人從自身中選出來的愿意公諸于眾的一面。而后,人格又被引申出了包括氣質、興趣等的含義。特質指持久的品質或特征,這些品質或特征使個體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具有一致性。
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業人格特質是指大學生具有的相對穩定的并影響其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總和,同時借鑒西方研究中的“大五”人格結構,設置出包括責任性、相容性、開放性、外向性、情緒性在內的五大因子。
由數據分析結果得出,大學生創業人格特質中得分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責任性(A=11.34)、相容性(A=10.39)、開放性(A=10.08)、外向性(A=8.92)、情緒性(A=6.08)。在各因素的頻數分析中,大學生在選擇“比較贊同”的選項上人數較多的是“勇于承受失敗與挫折”、“做事情前有所準備”、“能體會別人的感受”、“有豐富的想象力”等。
4、大學生創業相關知識的比較分析
大學生創業的“理論知識”均值為6.34,得分較高,之后依次是實際操作3.25分,法律知識3.06分。
(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特點分析
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差異性的比較分析
通過“不同性別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t檢驗”得出,在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各因素中,男生的領導能力(t=1.77)、責任性(t=1.91)、人際能力(t=2.13)、相容性(t=1.16)遠遠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情緒性(t=-0.40)、合作能力(t=-3.62)、應變能力(t=-2.82)、學習能力(t=-1.56)遠遠高于男生,而在創業動機、外向性、開放性等方面,兩者的差異均不明顯。
同時,大學創業者中男性有過創業經歷的百分比為16.5%,高于女生中的13.3%的創業者人數;而且,通過進一步追問“未來是否有創業打算”時,數據顯示男生有創業打算的人(76.7%)遠遠多于女生(58.7%)。
2、不同籍貫的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差異性的比較分析
由“不同籍貫與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F檢驗”得出,不同籍貫的大學生在創業能力(p=0.02)、創業人格特質(p=0.02)上有顯著性差異,而在創業動機與創業相關知識上無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同時通過進一步分析得出,不同籍貫的大學生與創業能力各因子的差異性也有所不同,他們在領導能力、應變能力、合作能力三者上表現出顯著差異性,而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這三面得分都比較高。另外,在創業人格特質的各因子中,他們在開放性和相容性表現出顯著差異,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在這兩方面得分也是最高的。
同時,通過對“大學生將來有無創業打算”的調查,表明60.7%的村鎮學生未來有創業打算,遠遠高出39.3%的城市學生。
3、不同學歷的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差異性的比較分析
表13顯示,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在創業心理素質中的創業動機(p=0.004)、創業能力(p=0.002)上表現出顯著性差異,而他們的創業人格特質以及創業相關知識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性。
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在學歷程度上,??粕袆摌I打算的人數所占百分比相對于本科生來說較高;在年級差異上,二、三年級未來打算創業的人數占到61.9%,遠遠高于一年級和四年級的人數。這與 phan 在創業心理傾向模型中提到的正規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創業傾向的觀點是相契合的。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產生性別差異的原因
男女生在創業能力及創業人格特質中體現出的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第一,與男女生所特有的性格差異有關,男生固有穩重、寬容等的特點。女性在交際方面也比男性戒備心理更強,而男性則比女性更加理智處世;第二,與中國傳統的文化背景有關,男生成人以后要慢慢擔負起成家立業的責任,因此責任心遠遠高于女生;第三,女生相對于男生來說更傾向于喜歡穩定安逸的生活,因此,有創業打算的人數遠低于男生。
(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產生籍貫差別的原因
不同籍貫的大學生,在創業能力和創業人格兩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可能源于他們的生活環境的不同。環境影響他們人格的形成,城市的大學生生活的環境相對比較開放,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的機會較多,接受先進文化的途徑較多,從而在領導能力、合作能力、開放性等方面表現出特有的優勢。
來自農村和鄉鎮的大學生會選擇創業的人數遠遠高于城市的大學生人數。這可能是因為來自農村和鄉鎮的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他們選擇創業來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時想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獲得自我價值的提升。
(三)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在學歷上產生差異的原因
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在創業動機和創業能力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與大專院校學生的學歷在就業中面臨的巨大壓力有關,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他們希望自己能通過自主創業脫穎而出。
大學生創業集中在二、三年級的大學生之中,原因是大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大學,處于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期,在探索自我理想的定位中充實自己;而大四的學生即將踏入社會,對創業為自身職業生涯帶來的風險性有明確的認識,因此更多的選擇穩定的工作。
四、建議與對策
(一)加強創業教育,激發創業動機
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動機教育應滲透在下列環節中:首先,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培養創業意識;其次,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創業動機;再次,營造鼓勵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加強實踐鍛煉,提升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是創業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各種能力都是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形成的。高??梢酝ㄟ^不同形式的創業模擬賽或者實質性的創業政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比如組織戶外拓展和校內企業沙盤模擬大賽、建立創業基地等。
(三)構建良好氛圍,塑造創業人格
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對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生活應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行為方式以及健康的心態;其次學校要塑造大學生完美的人格,家庭和學校都要注意不同性別的學生的人格培養方式。
(四)改善教育模式,形成創業知識體系
通過改善大學教育的模式,為大學生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而服務:第一,以創業計劃競賽為契機,開展創業教育;第二,在學校網站上開辟獨立空間各種市場信息,同時向校外學生的創業創意,幫助學生吸引投資商;第三,設置相關課程加入創業教育環節。
參考文獻
[1] 李時椿,常建坤.大學生創業與高等院校創業教育[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106.
[2] 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與思考[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6):88-911.
[3] 李娟.貴陽市大學生創業動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8.
[4] 張美鳳.關于大學生創業特征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53-54.
[5] Jimnons.J.A.Entrepreneurial Behavior[J].Glenview IL:Scott Forsman,1999:25-27.
[6] 理查德·格里格著.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388.
[7] 韓力爭.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問卷的編制[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8(6):154.
[8] 李軍紅,蔡丹,王美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調查[J].教育與職業,2005(9):13.
[9] 姚德明,彭晶.關于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J].職教論壇,2011(9):77-80.
[10] 彭鋼.創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239-243.
1. 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較強但是信心不足
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相關調查研究可知,大學生對于創業具有高度的熱情,達到80.3%的高職院校大學生表示對創業很有興趣或者較有興趣。但是在這個數據背后的事實是眾多大學生對于創業并不具有強烈的信心,很多畢業前夕的大學生對獨自創業采用一種較為保守的態度,說明大學生雖然對創業具有較為強烈的興趣和意愿,但是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資金缺乏、對市場經營管理知識的缺乏等因素使得他們不敢輕易進行創業實驗。
1.2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存在很多缺陷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創業需求
雖然我國政府以及很多地方政府為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創業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寬松環境,但是不少學生和家長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并不認同創業活動,很多家長希望大學生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進行創業的積極性。此外創業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創業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學生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Υ匆倒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商業知識比較匱乏,因此使得他們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種的問題和難題,進而對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帶來嚴重影響。
1.3 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不具有高度的實用性
雖然各大高職院校都開展了創業教育課程,但是這些創業教育主要局限于大學范圍內,主要通過簡單的創業大賽或者活動等形式進行,因此無法對學生起到真正的訓練作用。另一方面創業課堂上老師為學生進行授課的主要內容都是一些理論知識,并不具有高度的實用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取得真正有效的內容,對學生的創業活動無法進行具體科學的指導,這就使得學生在操作中并不具有高度的科學性,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指引自己進行科學調整,因此大學生的創業活動難以取得成功。
1.4 大學生創業者自身素質較弱
大學生作為創業主體,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到創業活動的效果,但是通過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能力較差,無法充分滿足創業所需要的各項技能,使得創業往往陷入困境,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2.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分析
2.1 運用積極心理學對主觀體驗的感受激發大學生創業激情
當前的創業教育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對創業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相關計劃書、法律法規知識的了解,但是這些內容無法完全滿足創業的需求?;诖?,需要運用積極心理學中的情感體驗法,促使學生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并正確認識創業以及創業對自己以及社會的深遠影響,進而激發學生形成對創業的高度熱情和激情。這個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目的,形成健全的創業思維,進而為各項創業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
2.2 運用積極心理學培養大學生形成創業者的人格特質并使之貫穿創業全過程
創業對于創業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很多創業者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質,這些人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證創業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創業成功者的經歷進行學習和分析,進而找出創業者所具有的特征,進而在日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發展自己的創業特征和創業精神,進而不斷為創業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2.3 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組織系統理論為大學生打造良好創業環境
大學生在進行創業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實現創業活動,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組織系統理論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著手,一是改變教育因素進而有效影響大學生的精神特征。一是改變學生對外部環境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和認知,進而有效促進學生提高創業活動的專業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