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的困難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總量和勞動力人口總量均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5。高校自1999年開始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高校擴招的速度和幅度超出了超出了高校自身乃至國家教育體制的承受限度,也超出了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2004年到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本??飘厴I生人數從280萬增加到680萬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00萬人,比去年又有新的增加,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人員,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1]。黨的十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2]。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由國家“統包統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政策指導,畢業生自主擇業”的轉變,初步形成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本文將從政府、社會、高校、大學生個體四個層面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產生的原因。
1.社會就業人數總量龐大是大學生就業的背景
“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將達到13.7億人左右,勞動力資源將達到峰值。城鎮平均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大約為2500萬人,而綜合考慮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城鎮化加速、服務業加快發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趨緩、結構調整產生新的失業等不利因素,即使經過努力城鎮新增就業規模繼續保持在900萬人以上,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兩項加起來大概在1200萬左右,供求缺口還是很大。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的規模也不小,大約在1億人左右[3]。
近年來,我國高校連續大規模的擴招,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倍增期與全國就業高峰期重疊,高校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積壓未就業畢業生的存在等因素,近年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學生就業也就由過去的“賣方市場”日益走向現在的“買方市場”。與此同時,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也在深化改革,特別是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經濟危機,不少出口型企業被迫裁員甚至關閉,大學畢業生,農村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城鎮下崗待崗人員等多路勞動大軍同時匯入勞動力市場,使得勞動力供求總量嚴重失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受到擠壓也就是勢在必然[4]。
2.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2.1 政府層面的原因
2.1.1 產業結構落后
過去30年里,我國的產業政策主要是發展勞動、資源為基礎的傳統產業,我們依靠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資本密集型的化工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經濟的總量規模躍上了新臺階,而像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能夠大量吸納高層次人才(即大學生)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發育明顯不足。我們的大學教育,根本目的是向社會輸送有知識、有素質的高層次人才;與之對應的,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型的就業崗位相匹配?,F在的情況是大學畢業生的大量供給和社會產業的較少需求,就造成了結構性的不匹配問題,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技術工人和體力工人就能滿足發展的需求,當然不需要雇傭高成本的大學生來工作。
許多學者都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就業難現象作過分析,認為我國的第三產業不發達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4]。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占到全部GDP的比重僅為40%多,而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60%多,甚至超過70%,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的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上;郵電通訊、金融保險等基礎業以及信息咨詢、科研開發、旅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新興服務業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發育仍然不足。如果我國的產業結構能夠更合理的話,大學生就業問題就能解決一大半。
2.1.2 針對高校畢業生的服務體系不完善
政府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學生村官政策、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培訓等等,但是效果都不是很顯著,因為這些政策的執行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產生效果。而我國從計劃經濟過度到市場經濟后,仍有一些戶籍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例如:戶口和人事關系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這還關系著以后住房、子女入學等許多問題。不能落實戶口和人事關系成為阻礙大學生進入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及其他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2.2 社會層面的原因
2.2.1 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
當今社會,官本位、學而優則仕等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相當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希望能夠在大學畢業后出人頭地,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導致很多大學生把黨政機關或事業單位作為自己就業的唯一選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崗位畢竟是有限的,千軍萬馬齊擠獨木橋,許多大學生寧肯漂在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基層和偏遠地區就業,這種就高不就低的思想限制了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2.2.2 用人單位過多的附加條件
當大學生的就業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后,用人單位的選擇權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用人單位隨意抬高門檻,在大學生的就業中出現了性別歧視、社會關系歧視、、地域歧視、形象歧視、教育背景歧視、健康歧視、工作歧視等。這是源于社會偏見蔓延、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用人單位的過多權力和相關法律的缺失與缺位[5]。這也影響了一些類型的大學生的就業。
2.3 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域層面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比較高、生活的環境也比較好,廣大的中西部內陸地區雖然有較大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苦,經濟回報相對比較低,因此東部沿海地區和大城市出現“求職扎堆”現象,而中西部內陸地區不發達地區就出現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景象。因此也有部分學生即使無法在發達地區就業,也不愿去內陸經濟不發達地區。
2.4 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2.4.1 高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
部分專業設置比較陳舊,與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跟不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四年的一個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周期有較大的關聯。產業結構調整后帶來的是職業、崗位的變化,沈陽地區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個職業,又新生了60個職業,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后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6]。
2.4.2 計劃下的教育和培訓體制難以及時滿足市場對勞動者技能的需求
大學以基礎設施和師資為依托,在識別和提供優勢的知識體系中培養專業人才。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學會并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么。有調查顯示,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沉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甚至有些專業的學生發現在校所學的很多知識過時了,畢業后要在社會上重新學習。2009年中關村調查發現“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最重要的長期原因[7]。
2.4.3 高校就業指導滯后
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力度尚需進一步加強。高校缺乏從事就業指導的專門人才,由于就業政策的宣傳和就業信息服務不能完全滿足學生需求,部分大學生缺乏對就業政策的了解,在擇業時往往思想上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2.5 高校畢業生個人的原因
2.5.1 就業期望值過高
上大學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需要付出成本,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進行產業化改革之后,這種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大都由學生自己負責,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高于沒有上過大學的初次就業者,但是其在大學中所獲得人力資本積累,卻往往很難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很多畢業生面對的用人單位占主導作用的就業體制,還是無法轉變就業觀念,還是將就業目標定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福利好、工作穩定的單位。不愿意到環境艱苦的地區或者工資福利較低的單位去工作。這種期望值過高的心態無疑加劇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2.5.2 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基本是書本知識,應用專業知識的水平不高,而社會需求的是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而多數大學生只重視學校的專業課程,而忽視具體的實踐運用,不注重個人素質的培養,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綜合性、高層次的用人要求。
2.5.3 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
很多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努力學習,上了大學后把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了,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很多大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面試的臨場發揮上,忽視了在入學就應該開始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規劃應該從入學時對自己了解基礎上,逐漸過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有目的的進行知識和實踐的積累,個人修養的提高。
3.結語
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政府、社會、高校、個人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盡早從個人因素入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人社部:今年高校畢業生達700萬就業壓力增大[N/OL].http:///yzyd/fortune/20130125/c_114500408.htm,2013-1-25/2013-3-13.
[2]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N/OL].http:///jrzg/2012-11/25/content_2274972.htm,2012-11-25/2013-3-13.
[3]白天亮.勞動力資源將達峰值 年新增2500萬人[N/OL].http://.cn/g/20110318/07159553466.shtm,2011-3-18/2013-3-13.
[4]沈開艷.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總量與結構原因分析[N/OL].http:///20110528/n308784499.shtm,2011-5-28/2013-3-13.
[5]黃海濤.大學生就業中社會歧視的成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
[6]孟慶偉.透視大學生就業難后面的七大深層問題[N/OL].http://.cn/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8.2005-4-22/2013-3-13.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困難 分析 指導
【中圖分類號】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6-00-02
1 現階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我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連續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也取得了飛速發展,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2年145萬人到2009年畢業生人數已經迅速增加到611萬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然而,飛速增長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也給大學生的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教育部統計,從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后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的就業率在不斷下降。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2008年僅為不到70%。今后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會有很大的變化,而畢業生卻逐年增加,可以預計,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日益激烈。從全社會的范圍來看,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者,筆者結合自身從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經驗和體會,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現狀及問題成因,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2 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筆者認為,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有多種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單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成因,便于尋求積極的應對措施。
2.1 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
2.1.1 高校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
我國的教育體系著重于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因而在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基本功扎實,但是缺乏創新能力。我國的很多高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大多沿襲以前計劃經濟時代的需求模式,相對于目前瞬息變化的社會情況,已經嚴重地滯后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尤其是前幾年部分高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地新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在短短的幾年內使得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人數激增,出現了嚴重的就業市場供過于求,造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一種巨大的人才和資源的浪費。
2.1.2 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不完善
當前許多高校沒有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擇業觀、職業觀、誠信觀和創業觀的指導,而更多的是畢業之前開辦幾場講座的突擊指導,這些應付式的就業指導對學生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指導,忽視把職業生涯設計和自主創業結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導,缺乏層次感。有時,反而會使學生就業思維紊亂。此外,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大學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渠道比較狹窄。學生就業指導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化、專家化、專職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非常緊缺。
2.1.3 用人單位的人才準入體制脫離實際
在我國高校連年持續擴招的形勢下,畢業生就業市場逐漸呈現出“供過于求”態勢,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用人單位盲目地提高錄用標準,對畢業生提出許多超越了工作崗位實際需要的準入條件,普遍把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在讀期間獲獎情況以及工作經驗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條件,這種現象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中極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單位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報,往往在招聘時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而把應屆畢業生拒之門外,忽視了大學生的潛能和可塑性。
2.1.4 家庭對學生就業的期望較高
一名大學畢業生,經過十五、六學習,家庭對其的投入巨大,對于學生家長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精力,能夠在學生大學畢業時候得到可觀回報,以及能夠在經濟發達地區、大的城市、大的單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穩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這些觀念無形中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大學生畢業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穩定的“好工作”。但是這樣崗位能吸納的大學畢業生畢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標鎖定在這些范圍較小的行業,必然加大畢業生的競爭壓力和就業難度。
2.2 大學生自身內在因素
2.2.1 大學生落后的職業生涯觀
我校對2009屆2200名畢業生進行了一次就業意向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顯示:85.12%的學生選擇在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就業;10.25%的學業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學生愿意到省內其他地區就業,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的畸形聚集現象比較明顯。畢業生之所以就業壓力大,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由于畢業生就業目標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深圳、廣州及東南沿海地區的大中城市或國有大型企業、外資企業和國家機關,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到最后關頭不愿放棄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想法,導致失去了很多求職機會,錯過了不少好的工作崗位。一句話,問題出在“職業生涯觀念”上。
2.2.2 畢業生就業期望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矛盾
大學生就業觀與人才市場需求錯位是目前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的普遍現象。一方面表現為大學生就業的薪資期望與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實際待遇之間矛盾,大學生對薪資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現為大學生的自我意向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很多大學生頭腦中精英意識過強,對薪資和職位的要求較高,眼高手低,不能勝任理想職位。由于他們不能恰當的給自己定位,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出現大學生就業市場“就業不難、擇業難”的現狀。
2.2.3 畢業生缺乏足夠的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職能力和適應能力等。社會對大學生應有的就業能力有著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學生只有符合相應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業市場求得一席之地。據有關調查顯示,大學生就業困難是因為自身的就業能力不夠所致。
3 就業指導對策
3.1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
當前高校各種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但筆者認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以就業為導向,適應就業市場的發展。第一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改革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在學科結構的調整上,要加快傳統學科的改造,加大應用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的發展力度,建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新型的學科結構。在專業設置方面,要避免以往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狹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原則,改造傳統專業,第二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改變以往那種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運用討論、辯論、案例分析、仿真訓練、參觀、實習等多種實踐教學手段,來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
3.2 建立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長效機制
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過多方面努力,建立長效機制,幫助大學生有效解決就業困難。首先,高校要把促進畢業生就業納入學校工作的整體目標中,要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其次,高校應該與用人部門聯動互惠的方式積極有效地拓展就業市場。再次,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就業職業心理咨詢與輔導體系,對就業困難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使學生提高自我調適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態去贏得人才市場的競爭。
3.3 構建就業指導與服務的全程化體系
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全程化應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為目標,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就業指導體系,全過程、多方位進行就業培訓和指導。以??粕鸀槔?大一新生為職業啟蒙期,應以認識自我、了解職業為主,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向學生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幫助學生從進入大學階段一開始就確立人生目標、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大二為職業定向期,通過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全面拓展職業素質,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特別是利用節假日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以便進行職業定位,并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三為職業沖刺期,要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就業心態調適、創業教育等培訓,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3.4 加強自主創業教育,拓展學生就業途徑
大學生是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時展的生力軍,是社會中最具創造力的一個群體。近年來,大學生創業風起云涌,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個體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一些就業崗位。所以高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要加大自主創業教育,通過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營造創業文化環境、加強創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創業過程模式、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教育等方式,使學生具備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創業精神、創業知識結構和創業能力,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等,由“求職者”轉變為“創業者”,展示出當今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3.5 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就業觀
大學生應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準確定位,以進取的姿態主動適應社會。首先大學生不能只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大單位,而應放眼世界,結合自身特點,到西部去、到農村去、到中小企業去尋找新的突破點,其次,大學生所在家庭的家長也要轉變觀念,不要認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區、農村社區、中小企業就認為小孩沒有出息,這幾年培養付諸東流。而是多鼓勵,讓大學生有一種強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們青春散發出燦爛光芒。
4 結語
總之,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高校,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努力做好職業指導、職業培訓、職業推薦,構建全員職業生涯平臺。與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為畢業生創造良好的就業氛圍,確保高素質人才能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巨大的能量,同時學生也應努力提升自己的求職能力。我相信只要學生、高校和社會齊心協力,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大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 姜愛賢,孟亮,劉桂英.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 李瑾.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和指導對策,今日科苑,2008(16),p38
[3] 舍娜莉.淺議就業難背景下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8(12):83~86.
[4] 孫玲,當前大學生就業政策研究[j].黑河學刊,2005(4),p32.
[5] 涂思義.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p18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高校
作者簡介:孫雪松(1964-),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高級政工師;孫瑞婷(1981-),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
(北京 100011)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2-0132-01
就業問題是社會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在我國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其工,則更是歷史上各朝各代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大學生群體中的就業困難群體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沒有遇到困難,但在參與就業時困難卻很突出,這種現象無論是對用人單位,還是對學生本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構成狀況,解決其面臨的現實問題,尋求針對這一弱勢群體的扶助對策是一項當務之急的任務。
一、就業困難群體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客觀存在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泛指由于家庭、經濟背景、個人的主觀因素、生活經歷、社會關系、心理品質的完善程度、身體條件、所學專業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單位接納認可的群體。①根據調查顯示這部分學生占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畢業生的26%,[1]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就業困難群體是開展就業指導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使他們順利走入社會,是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內容。
1.困難群體的種類
(1)綜合困難群體。一部分學生由于交往能力較差,思維能力有限,無法主動表達出自己的意愿,也不能獲取對方的用人信息,不懂得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還有一些學生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較差,缺乏責任感,缺乏堅強的意志品格,缺乏吃苦精神,給自身就業增加了難度。
(2)由于身體條件形成的困難群體。一些學生雖然專業水平不差,但對于有些比較看重外表形象的單位,則顯不出自身的優勢,工作條件較艱苦的崗位則根本不收女生,造成了許多理工科女生就業難的現象。
(3)定位不準形成的困難群體。有的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個人能力評價不實事求是,沒有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擇業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反差,導致錯失很多工作機會;還有的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自卑、依賴、盲從的交織心理過程,沒有明確的目標,人云亦云,患得患失,最終導致就業失敗。
上述三種就業困難群體是就業指導過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難類型,歸納起來就是就業困難、有業不就和有業難就。每一名學生,只要他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常參加大學學習,每天認真學習,探求知識,那么就應該受到尊重和寬容,受到必要的指導。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才是對待困難群體的態度。[2]
2.困難群體的特點
(1)不能及時就業。這是這個群體的標志,也是這個群體的特征。受就業困難的影響,該群體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較脆弱,經不起挫折或打擊。他們的注意力就是其自身的就業問題,就業問題順利解決,則標志著其擺脫了就業困難。
(2)社會活動參與減少。就業困難的學生對學校及社交生活參與相對較少,除非與就業有關,其精力和心理對上述活動有一定的排斥,造成社會需要、學校生活對其的政治影響和文化交流減少。
(3)心理上比較敏感。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上的困難和社會生活中的相對弱勢,使他們的心理壓力高于有就業意向的大學生群體,相對失落,茫然、不滿、焦慮甚至仇恨的心理伴隨著學生,對生活和社會缺乏應有的熱情。
(4)難以得到實惠。在我國經濟高速、健康、持續的發展中,各行業的從業者的收入都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他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如不參與到各類工作中,則難以體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影響其對社會改革、經濟發展的信心。
3.困難群體的思想狀況
困難群體在思想上擁護黨的領導。根據《北京聯合大學思想和行為特點調查》,83%的學生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抱有信心,對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滿意,能克服困難去追求理想,顯示了學生們追求理想的執著與堅定,同時對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充滿信心。[3]他們贊成國家的就業政策,即“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校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②83.36%的大學生對學校的教學工作總體評價比較滿意。依賴和埋怨不能解決問題,要在就業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最好的方法是在競爭中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但仍有部分學生對國家有關的就業政策和措施不了解,對學校給提供的就業信息不滿意,對找到工作崗位的信心不足,對人對事冷漠。
二、積極應對,幫助大學生困難群體就業
多年來,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方面不斷探索,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發揮班主任、輔導員的作用
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機會多,時間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通過介紹就業形勢、社會需求及就業政策,為學生提供高效優質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壓力,達到就業的目的。對就業困難群體而言,可將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四年,并在不同的階段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以輔助學生職業意識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在一年級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二年級培養職業素質,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綜合素質;三年級鍛煉實踐能力,提高責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級面對就業問題分類指導,重點是就業技巧和心理調適,以達到符合自身特點的職業崗位的要求。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 類型 成因分析
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大學生人數連創新高,加之大學生分配制度由國家統分到“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變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隨之在高校中出現了這樣一群人――“就業困難群體”。這個群體的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無法獲得合適的就業機會。這部分大學生成為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
1.1大學生自身條件影響形成的就業困難群體
1.1.1學習成績差形成的困難群體
這部分大學生因為補考、重修科目較多,不能按時畢業或不能獲得學位;還有一些大學生勉強畢業獲得學歷學位,但學習成績不好,專業素質較差,面對一些用人單位明確提出的專業要求只能望而卻步。
1.1.2綜合素質差形成的困難群體
現在,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特別注重對求職者綜合素質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學生自身基本素質和職業素質能力不高,參加應聘時沒有自信心,不敢與招聘人員交流和溝通,不懂得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從而使自己的就業競爭砝碼大打折扣。
1.1.3報讀專業冷門形成的困難群體
近年來,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逐年猛增,就業市場對各專業之間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專業設置也滯后于市場,導致很多冷門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尤為困難。
1.1.4家庭經濟困難形成的困難群體
這種類型的大學生多來自于農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導致他們平時承受的經濟壓力要比一般的同學大,而非專業教育層面的知識又往往較低,在就業階段尤其明顯。一方面畢業在即,花費在求職應聘方面的費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貧困家庭對孩子的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從而影響其順利就業。
1.1.5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難群體
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比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勝任工作卻因為形象不佳的學生拒之門外。
1.1.6性別因素形成的困難群體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大學生就業時,社會對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單位不論女生的條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學生成為就業工作中的困難群體。
1.2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影響形成的就業困難群體
1.2.1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有些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身就業條件評價過低,擇業信心不足,從而嚴重影響他們的就業。
1.2.2自負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有的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身就業的條件評價過高,不能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擇業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由此導致他們錯失很多良機,最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1.2.3依賴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部分大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向用人單位展示自我、推銷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學校和家庭,缺乏擇業的主動性,這種消極的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使這類大學生經常不能順利就業。
1.2.4盲從心理形成的困難群體
部分大學生既缺乏對社會的認識,又缺乏對自我的認識,不能客觀地分析社會的需要,因而在就業時產生隨波逐流的盲從心理。他們在求職時,瞻前顧后,人云亦云,沒有主見,并沒有根據自身去就業,最終導致錯過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2.以廣東某高校某學院為例看未就業大學生的主要類型分布
2.1針對已就業群體的調查
2010年4月對我校某學院2011屆畢業的74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740份,收回701份,其中有效問卷687份。在有效問卷中,已就業的392人,未就業的295人。在已就業的392人中,對現已找到工作很滿意的69人,滿意的108人,不很滿意的126人,不滿意的89人。從數據上看,已落實就業滿意以上的只占全部落實工作總人數的45.2%,未能達到半數,因此有一半以上雖然工作不是很滿意,但仍然可以就業,可見就業心理對其找工作的影響很大。
2.2針對未就業群體的調查
在尚未就業295人中,已有就業意向未簽約的有201人,未有就業意向的94人。其中未有就業意向的94名同學中:成績差忙著考試無暇關注就業的34人,準備出國者4人;家庭經濟困難的37人,占未就業總人數的39%,而就該院貧困生數據來看,貧困生占的比例只有20%,可見在未就業的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會顯著增大;家庭經濟優越的有16人,經單獨了解,雖未有就業意向,但表示父母有能力為其解決工作的有13人;綜合測評的班內互評分數在后30%的占28人,可見人際關系等軟素質對就業困難群體影響也較明顯。
3.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成因分析
3.1自身方面的影響
現在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即使孩子生理上已經成年,但還是事事由父母包辦,這些學生往往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較差,心理上并未成熟,遇到一些困難無法應對,在就業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業機會。以廣東某高校某學院為例看未就業大學生的主要類型分布的調查中顯示,由于種種社會背景、生活經歷和自身條件的不同形成的能力差異性現實存在,這些差異成為影響其成為就業困難群體的原因。
3.2高校辦學理念和專業設置方面的影響
3.2.1高校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性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高等教育不斷進行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辦學理念上仍沒有真正實現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為中心,仍然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評價學生偏重于知識量的考查,忽視潛能的挖掘和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強。
3.2.2高校的部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高校發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專業設置上不能及時、靈活地反映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部門專業設置雷同嚴重,特色越來越弱化。不少專業設置與市場經濟需求脫節,脫離實際,市場滯銷的人才不斷推出,市場急需的人才又不能及時提供。
3.3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響
3.3.1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執行效果不佳
以我校某學院為例,在2010年9月曾對700名07級本科生的就業能力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中顯示,80%的人表示對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要求了解的程度很少或不了解,60%的人表示進入大學學習以后,沒有明確制定自己的職業(學業)規劃目標并按照目標要求努力奮斗,只有20%的表示有一點明確,表示很明確的僅占20%。關于明年即將畢業找工作方面的問題,仍有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干什么,他們的就業心理只能用迷茫來形容。
目前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而且都設有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從相關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從中收效不佳。
3.3.2高校的職業指導與幫助工作針對性不足
就業指導課和相關的講座等指導形式,其顯著特點是集體教學,缺乏互動交流,缺乏對學生個體化和個性化的教育與輔導,尤其是對就業困難群體不能夠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個別指導與幫助。
經了解,我校及廣東省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重視就業困難群體的指導與幫助工作,以校為例,每年都針對各年級貧困生開設素質能力提高班和強化班。大四上學期針對大學生的困難群體開設就業訓練營,內容包括職業心理素質訓練、求職面試輔導、職場禮儀及辦公技能輔導、職業素質強化訓練等內容的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此種分類指導仍為大班上課,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班內人員的選拔多數以自愿報名擇優選拔為原則,對于一些內向消極不主動尋求幫助的就業困難同學不能深入挖掘,實行針對性指導與幫助;由于就業指導人員不足也給針對性指導的執行造成現實困難。
3.4社會和用人單位方面的影響
2007年第二季度,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對全國103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統計分析顯示:75.7%的用人需求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其中,對男性的需求比重為39.9%,對女性的需求比重為35.8%。另外,從某高校招聘信息來看,70%以上的招聘信息對身高有明確的要求,60%以上標明了容貌好、氣質佳等字樣。而且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條件越來越苛刻,除了性別、相貌等因素外,他們對學校的牌子、學歷層次、學習成績、綜合能力等因素要求越來越高,希望大學生能夠一專多能,在專業技能強、外語好、計算機應用能力強的前提下,還要求具備其他輔修專業知識、社會經歷,等等,希望大學生一到崗位就能發揮作用、獨當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情況屢見不鮮。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主要類型與成因分析是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進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證,而在此基礎上同樣更需要個人、家庭、高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認清實際,有的放矢,齊抓共管,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培養和大學生就業的全面落實,貢獻一份應盡之力。
參考文獻:
[1]劉淑玲.新形勢下高校就業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招生與就業,2005,(2):45-46.
[2]許愛華,張月銘.大學生就業困難成因探析及就業指導對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業學生為例[J].出國與就業,2010,(7):16-17.
[3]周鋒.關于構建普通高校大學生職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工作隊伍培訓體制的思考[J].出國與就業,2010,(1):39-40.
[4]高永新,包偉等.關于做好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思考[J].科教論壇,2010,(2):140-141.
1.明確高職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應嚴格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其培養成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為指導,切實把握好高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高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步伐,以先進的政策理念為指導方向。在完成和未完成就業的過程中,都能夠以高度的思想水平來調整自己,時刻準備好投入社會的就業工作環境中。
2.發揮高職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觀引導
針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首先做好學生的心理引導,讓主觀方面的因素做好處理。擺正就業學生社會地位,做好職位的準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工作中的實際人物來做出標桿,例如2015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朱敏才、孫麗娜夫婦,他們放棄了安逸的生活環境在貴州山區進行義務支教。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價值不是所處多高的位置,而是能夠創造出多少的勞動,付出多少貢獻。對于擁擠并且人才滿滿的大城市來說,可能二三線城市更能發揮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只要是投身在了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是自我人身價值實踐的開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做好面試心理調節,將面試看作是普通的談話交流,展現真正的自我。
3.完善高職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條件
>> 淺議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歧視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歧視國內外現狀述評 民辦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焦慮現狀與心理教育策略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淺析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教育研究 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與大學生就業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 產業變化與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態調整的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研究 民辦高校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危機意識的培育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措施的研究 淺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危機管理教育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觀淺議 民辦高校農村籍大學生就業情況分析及引起的思考 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及對策分析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 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觀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國際人權法教程項目組.國際人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偉,易九桂.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探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8).
[4]林勇剛.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民辦教育研究,2010(10).
[5]吳友石.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研究[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6]閻程.提高民辦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策略研究[D/OL]. http://.cn/Article/CDMD-10636-2008070402.htm,2013-01-01.
[7]楊瀟.民辦大學生就業形勢與對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關鍵詞]就業問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雙重主導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24-0066-02
與全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研究狀況相比,關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要相對少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論創新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對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成就業困難的成因分析和解決這一難題的措施和對策。造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如新疆經濟欠發達、高校擴招、就業制度不完善、學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不夠清晰等;又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質不高、漢語水平較低、計算機技術不熟練、就業觀念存在的問題等。還有一些文章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方面結合起來,分析和研究造成就業困難的因素,并且給出可行性建議,就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少數民族大學生從自身出發,拿出相應的對策,采取相應的措施,共同解決這一難題。
1造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成因的研究綜述造成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李爽、安曉琴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分析與對策》(《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論證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漢語不過關、家庭經濟條件差、就業觀念守舊;宋鋒華、張玉玲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實證研究》(《新疆社會科學》,2007年05期)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運用路徑分析軟件Amos60分析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個人性格特征、個人期望,并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水平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張允、居來提?司馬義、徐晶晶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調查研究》(《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以新疆大學為調查對象,從就業目的、就業愿望、就業環境認知等十個方面反映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李剛、張偉的《信息時代下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基于塔里木大學的實證調查和分析》(《電子商務》,2011年第11期)對塔里木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如何解決信息時代下就業難問題提出了要求;邢利偉的《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調查研究》(《新西部(理論版)》,2012年第2-3期合刊)指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建議加強引導,實現科學化,提高就業競爭力;帕孜來?馬合木提、郭建偉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意向實證分析》(《中國電力教育》,2013年第13期)對新疆少數民族工科院校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意向、就業觀念、擇業標準上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綦群高、何建忠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對策分析》(《教育與職業》,2007年03期)一文結合新疆經濟、社會和歷史分析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主要客觀原因;吐爾遜娜依?賽買提、阿孜古麗?阿不都拉的《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調查與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第2期)認為在就業實踐教學中應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循序漸進地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羅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社會學解讀》(《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基于社會學視角,從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資本三方面分析了影響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阿不力克木?艾則孜、譚剛、麥買提?烏斯曼、阿力甫?那思爾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現狀及對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詳細闡述了目前疆內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缺陷和指導教師素質不高等問題,建議急需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與服務工作機制。
2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對策的研究綜述為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題,改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不少專家和學者積極撰文,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議和措施,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政府在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綜述潘巖紅的《新疆木壘拓寬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門路》(《中國人事報》,2003-08-12)建議目前經濟滯后和就業壓力大的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政府,創造條件,為少數民族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搭建廣闊舞臺;庫來惜?阿不都拉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壓力與調適》(《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一文通過對畢業生需求結構性矛盾較突出等問題的分析,建議畢業生要通過自我內在調適和高校就業主管部門的外在調適來減少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的擇業壓力;王英姿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與分析》(《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年第16期)認為在目前就業形勢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提供全面政策支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進一步完善就業指導與培訓工作;田華的《新疆高校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路徑選擇》(《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詳細闡述了新疆高校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當中應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古娜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新疆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建議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扶持力度以及提出今后政府需要彌補的地方;陳小昆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分析》(《新疆財經》,2011年第3期)認為要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比例,應借助政府行政手段,實施民漢合校,建立失業救助制度,完善就業保障機制等措施來擴大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空間。
22政府和市場雙重主導下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綜述賈友軍、綦群高、王英姿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為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良性互動的就業體制、機制;王志剛的《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年04期)詳細闡明了政府和市場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居來提、蘇來曼的《基于市場、政府共同作用導向下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模式探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探討了以市場為導向現有就業模式,提出了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新模式和新探索;辛萌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現代企業教育》2012年第17期)一文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找出問題,從政府和市場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和建議以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率。
23政府、高校、畢業生自身在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綜述海米提、熱西旦、賈成軍的《加強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認為應以西部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為契機,從政府、高校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等方面,來提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措施和對策;劉會、劉艷的《關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調查與思考》(《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分析了就業和創業存在的問題,提出政府應更加重視,高校應積極聯合企業進行就業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三管齊下,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孫磊的《淺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及解決對策》(《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提出應從政府、新疆當地各高校以及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綜合起來,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孫嬙、王向然、朱娜、殷繼明、楊圣敏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在實地調研、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從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學生個人幾個不同層面,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特點、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3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在各個領域內都取得了不少研究進展和成就。結合高校、社會企業和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分別給出了建議和對策。有的學者針對某一重點進行詳細、透徹研究;有的學者則注重全面分析、綜合考慮,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高校和畢業生自身的積極性,建議形成良性互動的就業機制,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