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意義
時間:2023-09-27 09:4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引言
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的實施在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城鄉水資源得到優化方面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提高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服務是提高和完善城鄉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對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服務不斷進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1 陜西省水資源情況概述
1.1 水資源方面存在的缺陷
依據國家對水資源利用的標準劃分陜西省屬于極度缺水區域,同時陜西又是一個大省,人均水資源的占有量極低。而且在陜西省的水資源情況方面又存在缺陷:(1)可用水資源總量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特別低;(2)在時間分布方面變化比較大,年內的降雨量并不均勻,大約有70%以上的降雨出現在夏季的7-9月份,春季和秋季降雨量不足50%,冬季最少降水量大約只在2%-3%。夏季若降雨量比較集中,很容易出現洪澇災害,若沒有降雨時則容易出現高溫干旱的情況;秋季時若有持續的連綿大雨出現很容易出現潰澇災害;冬季和春季很少出現降雨,干旱現象頻頻出現。整年的降水量參差不齊,懸殊過大。因此出現各個地域持續干旱、洪澇或者旱澇持續交替的現象的主要因素;(3)陜西省榆林市的水資源主要以黃河水系供應,水流域面積超過了100km2,水資源的總量大約為40.84億平方米,其中自產的水資源為30%以上,占據總水量的80%左右。但在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寫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4)地下水資源開采過于嚴重,關中地區對地下水的開采已達到了90%以上,有部分地區嚴重超采水資源,造成了當地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嚴重的出現地沉的現象。
1.2 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的作用
城鎮中人口比較集中,用水量也相對比較多,城鎮規模的擴大、人口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用水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影響城鎮居民用水量增加的因素。城鎮居民的用水量多少以及用水的規律嚴重影響到供水方式的形成。建立有效的供水措施和方式有助于對水資源管理的加強,進行優化配置,進而達到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以及集中供水為農村使用自來水造就了有力的條件,結束了以前家家戶戶擔水、挑水用的情況,村民不用再喝不衛生也不安全的水資源。自從實施了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措施,使村與村、鄉與鄉有了連接,沒有了界線,互相合作廣泛的吸收資金,想方設法進行水資源的開采并進行有效管理,水量充足,供水得到了保障,方便了人們用水,水費的收取到位率明顯有了提高。
2 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服務的路徑
2.1 以合適的路徑進行創新
在我國已經有很多省市在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方面開創了新路徑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以引以為鑒。比如:位于浙江省寧紹平原東端的寧波市,為了使水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使城鄉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促進農村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推出了“五水共治”工程。其中“五水”包括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共水、抓節水,將這五水進行一手抓,可以說是一石多鳥的措施,不但使投資得到了擴大還使環境得到了保護和優化。榆林市在進行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理中根據自身的情況不妨借鑒相關措施。
2.2 各區域進行供水系統聯網管理與經營管理一體化的構建
聯網管理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機:對供水管線和污水收集管線的輻射。供水管線主要指在經濟技術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城市的公共供水工程逐步向周邊的縣、城鄉、村進行輻射,縣域的公共供水工程向周邊的鄉、村進行管線的輻射,鄉鎮的公共供水工程可以向周邊村進行管線的輻射,以達到提高公共供水覆蓋率的目的。同時,對污水進行收集的管線要隨著供水管道的延伸而延伸。進而對經濟技術進行比較,對污水進行集中的回收以及污水處理與回收利用一體化作用,進而使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物質基礎的奠定得到實現。
從經營方面來說,為了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組織保障,可以通過供水協會進行省、市、縣以及鄉的相應組織來完成。供水協會可以是省、市、縣或者鄉村供水協會,供水協會可以以股份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現,但是大部分股份需要由地方政府掌握。協會的運行依靠收取的水費維持,保持協會的收支平衡,不能以贏利為目的。在經營過程中,小的供水協會慢慢加入到較大的供水協會中進行統一管理,不但可以保證水量和水質,還對鄉村供水協會中不可預期的種種風險進行化解。為實現城鄉的供水一體化進行了風險的化解和經濟的運行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障。
2.3 對水量和水質進行一體化管理
可以說,水資源的量和質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如果出現人為的將水量和水質進行分割那必然會造成水資源體制性的缺水現象出現。目前,我國在對水資源的管理方面存在著體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水質的規劃需要盡快統一。水污染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給我國的環保部門進行水污染防治規劃工作賦予了職能,賦予了對各個流域和子區域的水質進行設定標準的權利,依據此法規對水環境的功能區進行劃分。同時對水資源的保護和規范方面也賦予了國家水利部門相關的規劃職能,比如,對水功能區域的劃分、水資源保護區域的設置、對水質監測的加強以及對水域容納污水總量控制的實施和就排污總量的限制向環保部門提出意見的權利等。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套并行的對水質監管的功能區和兩套規劃。而目前我國的法律在這兩者之間協調和銜接的方式和方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最終造成了水質規劃的統一性無法實現。
(2)水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需要得到落實。我國頒布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對于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水行政部門或流域的管理機構就水域的容納污水的能力按照水功能區水質的要求以及水體自凈的能力進行核定并向環保部門進行該水域排污總量限制意見的提出。但是法律法規中所提到的水域的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的法律地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導致《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的納污能力以及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并不能得到切實的執行,最終導致水資源的保護措施無法得打落實。
對于上面所說的關于水資源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兩個問題,在對水量與水質管理進行一體化方面問題的解決,我國采取措施對當下部門間的職能交叉或者授權沖突等問題進行切實的解決,比如:實行對普通法律的調整、流域特別法的創設、單項行政法規的制定、政府規章或者規范性的文件等措施。對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水量水質依法進行法律地位的確立,以達到水量和水質管理的一體化早日得到實現的目的。值得高興的是,近幾年我國的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不斷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出發,對水務一體化管理模式積極的推行,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日后,水行政主管部門還需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不斷對水量與水質管理一體化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從而使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實現、體制的解決以及飲水安全的確保得到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王亞華.對我國水管理改革進展的評價――水法及相關法規在黃河流域管理中的實施對話[R].全球水伙伴中國委員會,2006.
關鍵詞:供水 城鄉一體化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3-292-02
浙江省樂清市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1年到2005年,這一階段主要是指樂清市第一個樂咸水廠建成以后,樂清專門成立了農村改水項目辦公室。專門從事樂清的農村改水工作。到1993年底。全市共建成自來水廠122座,受益村共632個行政村。78萬余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73%。這一階段主要是發動各鎮、鄉、村的干部群眾,以政府為主導,利用基層農村的各種有利資源進行不同形式因地制宜的各個突破,逐個建設。雖然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但為現在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因此,可以將其當作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從2005年到2010年,這一階段主要是指樂清市成立了供水集團,統一了樂清的供水系統,合并了二大供水企業(原自來水公司與農村供水公司),結束了樂清多龍治水的局面,保證了樂清的供水質量。保障了樂清人民的安全供水,樂清城,供水一體化建設從此真正拉開了帷幕.進行了大規模的城鄉統一建設、統一供水、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無論是水廠兼并改造還是新的延伸接水,全部都是按照城鄉供水規劃和標準執行,尤其在管理上大面積進行“一戶一表”改造。截止2010年底,“一戶一表”收費戶達到147000奈戶,企業的年有效售水量達4800余萬噸,全年水費金額達1.13億元,企業的固定資產高迭10.86億元。盡管如此,企業在迅速擴漲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正因為是新問題所以既沒有以往的經驗可借鑒,也沒有其他兄弟單位有效辦法可參照,全憑以實事求是的原則來處置和處理,這些處理從現在角度回頭來看,大部分是成功的,雖然有些還不盡如人意乃至對今后的工作帶來了影響,但不管是成功的還是不如人意的,應該說對以后的工作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體制和管理模式問題及解決的辦法
1.企業性質。兩個不同性質的企業單位合二為一需要很多部門來協調解決。2005年供水集團成立之前,原市自來水公司為國有性質,市農村供水公司為集體事業性質,集團組建后定性為國有控股企業,員I的有些待遇,包括工費標準、養老保險金和醫保金的繳納標準都不一樣。合并以后職工反映很大,屢屢在職代會上強烈提案。而且原農村供水公司內部體制也較復雜,有多種成分,有集體事業性質的。有企業合同制性質的,也有農聘工。為了解決平衡集團內部的員工待遇,集團采取了多種的解決辦法:一是與社保部門協調.調整部分繳費標準,原標準餡低的適當往上調,束繳納的追加統繳,使員工的養老壘和醫保金繳蚋標準基本平衡,解除了所有職工養保和醫保的后顧之憂。二是員工原檔案工資標準偏低的,采取企業內部進行微調。然后進入檔案,差距仍然較大的采用考核獎勵的辦法,按考核的點數形式給予獎勵,這種獎勵工資是浮動的,讓員工感覺企業內部待遇分配基本合理,這樣平息了職工的情緒,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三是對原農村供水公司編外的農村小水廠農聘工進行整編。多余人員采用一次性繳足養老保險金和醫保金并實行按工齡補償金的辦法,使多余人員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平安過渡。
2.管理模式。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后。地散面廣,管理難度相對增加,雖然統一執行集團用水審批,設計規范,水質要求,收費標準,但鑒于原農村小水廠設備管道老化陳舊,水耗偏離.居住人口稀稠懸殊,地域偏遠的不同情況,我們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實行緊密型和松散型相結合的辦法。集團供水管理實行三級管理模式。集團――分(子)公司――水管所。以各水管所為基層管理服務單位,屬于緊密型的管理范疇.集團下屬的物資公司和安裝公司為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屬于寬松型管理范疇。二是實行線塊相結合的辦法管理。樂清市地彤地貌成帶狀。背山面海.腹地不深,蓄水能力較差,境內南北長66.22公里,東西寬僅32.35公里,全市面積為1174平方公里,全市按集雨面積和獨自成溪可分為四個流域,即大荊溪流域,芙蓉黃金溪流清江流域。虹橋淡溪流域,鐘前水庫的白石溪流域,它們互不相關,獨流入海,因此我們的管理也是按照自然流域成塊狀設置機構。設置虹橋水管所、南清芙分公司、荊雁水管所、柳市分公司。這樣我們便把業務線狀管理和塊狀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解決了地域分散、流域獨立自然條件不利的客觀問題。
二、資產和資金問題及解決辦法
1.潰產問題。由于企業的性質不同,資產的性質,存在的形態都有所不同。原自來水公司的各類資產按國有企業的規定。規范入賬,來源明確。性質單一,報表臺賬齊全,折舊按規定計算,資產的原值、凈值都十分清楚。而農村供水公司則不同,資產性質相對復雜.大部分資產定性為集體性質,而這個集體性質又沒有特定明確的對象,屬于一種抽象的集體概念。大部分水廠的建成都是利用公辦民助的方式。例如1987年柳市項目水廠的建設屬于浙江省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最大的農村水廠,工程總造價2806萬元人民幣。資金來源一是向世界銀行貸款40%;二是省、縣配套資金分別為5%和1096;三是利用群眾集資45%約1200余萬元,按當時柳市區人均分攤人均出資17元。其實世界銀行貸款仍是在水費中籌還,其性質還是柳市人民負擔.所以總造價的85%仍然是群眾集資性質。因此,在理論上分析,該工程屬于民辦公助,資產屬性為集體性質,企業也是集體事業性質,在后來的集團組建中,對資產的認定曾有過一段激烈的爭論,政府為了穩妥起見.最后采用托管的辦法先將這一部分資產管理起來。具體托管辦法以市政府名義發文,委托其時作為農村供水公司的主管部門農村改水辦公室進行托管,資產的具體經營單位為樂清市供水集團,作為經營單位必須對資產的保值增值負責,而改水辦負責人直接進入集團公司董事會任副董事長,負對資產的監督責任,這樣可以直接對資產進行監管。
2.資金問題。如此大規模的城,供水一體化建設。資金問題是一個非?,F實無法回避的太問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憑供水企業的自身財力是鮑對辦不到的,供水集團的自身財力也非常有限,賬面上的自有資金可用于擴大生產再投入的一年不足1000萬元。而建設資金每年需要四五千萬元。如此大的缺額資金只能采取多渠道的辦法。一方面我
們向市政府施壓和要求。以求得市政府和當地鄉鎮政府的支持,在市財政和當地鄉鎮財政中爭取安排部分資金。另一方面集團出面向銀行系統貸款.由于供水集團的歷史原因,能夠用于抵押貸款的房產證很少,而且還要用于幾個大水廠的建設和改造貸款,要分出一部分房產證用于城鄉一體化建設貸款已不可能,即使可能也是杯水車薪難解旱龍之渴,因此我們與多家銀行談判。哪家同意質押的就向哪家銀行貸款,而且長期掛鉤循環貸款,達到雙贏的目的,我們用陸續收取水費確保還貸保證供水企業的信譽不受損害。再一方面要求接水用戶自籌一小部分。并且可以用不同形式出資,比如政策處理費用及鑿路挖地費用可以用勞動力投入的多種方式解決。
多方籌資的最后難題在于集團財務的賬務處理,按國赍委和審計部門的規定,凡國家財政和群眾集資部分不得計提折舊。若是這樣的話供水企業雖然城鄉一體化建設搞得轟轟烈烈.但在今后的運行中設備管道的維護雛修,以度更新改造的資金就沒有來源,成無米之炊了,供水企業不但缺乏發展后勁.到了一定時期還危險。為此,我們努力說服國資委和審計部門,分析透徹,據理力爭,最終相關部門同意部分資產計提折舊.這樣能基本保證正常運行和今后維修和更新改造資金的來源。
三、管理問題殛解決的辦法
城鄉供水一體化后。管理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復雜的頭痛問題。因為城市與農村實際存在著各種條件的差異,比如觀念的差異。經濟的差別,環境條件的不同,尤其是觀念的差異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都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做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宣傳工作。
1.服務問題。作為公用性的供水企業,因為資源的關系目前雖然是壟斷企業,但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其實也是服務企業,如何搞好服務大有文章,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都有不可回避、不可小視的重要性。服務首先遇到的是觀念問題。因為農村農民習慣于過去那種隨便用水。無論在山邊取水,還是在河塘里取水或地下取水,一般都不需要計量交費,因此用水繳費的意識非常薄弱,對于工作人員上門收費十分反感,不理不睬,他們不但惜水、節水,而且還偷水盜水,甚至毀壞水表無法計量。供水之初毒戶每月用水不足一噸的戶數不少,有的經檢查發現在水缸上面裝水表夜間滴水不計量。我們不但要向他們宣傳自來水對人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更是要向他們說明供水企業的買水、制水、供水、售水整個過程的繁鎖復雜。而且投資很大、成本很高、利潤很低,決非單純的盈利企業?!八彩巧唐贰?,把這一概念溉輸到用戶的頭腦中,還常在農村人口集中的地方放電影借此進行法制宣傳和科學用水的宣傳,希望他們接章守法,遵照供水企業的章程合理用水。除了對他們的宣傳外,我們還要對內部員工的教育,要搞好服務必須先提高我們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技能,教育員工認識到這個過程是必然的.村民們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我們必須耐心做好服務工作。同時,為了穩定和諧發展,理順供售關系,還必須以法律的形式把關系確定下來。為此。我們采納了律師的意見。以供售雙方簽訂合同成為買賣關系而不是福利關系,使雙方的權益都受法律保護。公正公平。
2.水價問題。供水價格對于供售雙方都是十分敏感的問題。供水企業因資源的關系目前屬于壟斷企業。物價部門對于水價控制得非常嚴格,原則上只能是保本微利,各項成本審核程序要求很嚴。其實,供水企業肩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責任,單單追求經濟效益是不現實的,有些投資不但超前,而且投入和產出也不成比例。好在城鄉一體化后我們還可以進行大小平衡,東西兼顧,才使企業穩定下來。
水價問題還碰到一個水耗的分攤問題,按國家建設部有關規定,供水企業的產銷差率應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業都很難達到,樂清供水集團產銷差率平均迭30%。尤其是象我們城鄉供水一體化走得比較早的企業更是難以控制,因鄉村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管網長,陳舊老化嚴重,加上人為的破壞及偷盜水,產銷差率高居不下,在水價測算時其水損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標準以外的部分究竟怎樣分攤,由誰負擔?全部由用戶負擔顯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業負擔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協調談判.要求物價部門適當放寬點。一般測算放寬到23%左右。
一、以人為本走城鄉發展一體化之路
城市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城市化不是城市的形態建設,建造高樓大廈,綠化、美化、亮化等環境建設。城市化的基本內涵是非農化,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將農民轉化為市民,既要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又要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場偉大的變革。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是以人為本,最根本的任務是農民市民化。在城市化過程中,一個突出問題是土地城市化與人口城市化不同步,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城市化速度慢,農民工進市而不進城,形成了“半城市化”格局。全國城市化率已超過50%,江蘇城市化率已達到63%,但農民市民化進程還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全國2億農民工包括其家屬是有4億農民尚未解決進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之路還很長,必須走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路子。
從世界城市化發展經驗來考察,各國城市化發展軌跡大致有兩種演化指向:一種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統籌同發展,逐步走上現代化之路;一種是城鄉分離發展,形成二元結構,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兩種演化路徑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實踐證明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重大,這是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路徑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鄉互動發展,促進相互融合,其基本路徑是“五個一體化”:即發展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就業保障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
1.發展規劃一體化
統籌城鄉規劃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前提。要統一編制城鄉發展規劃,把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統一納入總體發展規劃。同時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有機銜接起來,從而使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園區更像園區,形成城鄉發展的新格局。
為推進新農村建設,一要集中建設中心城鎮,擴大中心城鎮對產業和人口的吸納作用;二要有計劃地將農村自然村落向中心村集中,逐步形成農民集中居住區。江蘇原有21萬個自然村,經規劃集中建設4萬個農民集中居住區,進而向新型農民社區發展。如此可節約3/4的建設用地和4/5的基礎設施投資。
2.基礎設施一體化
基礎設施是城鎮化的重要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就是要統籌建設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優先建設城鄉共享型基礎設施。當前要將基礎設施投資的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集中搞好農村的道路、橋梁、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水利、生態、治污等項目建設,重點突出鄉村的通達工程,切實解決農村對基礎設施的基本需求,使城鄉基礎設施良性互動,保障城鎮化的加快發展。
3.市場體系一體化
按照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加快培育城鄉一體化的商品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網絡。要充分發揮城鎮集聚輻射功能,促進城市市場帶動農村市場的發展,提高農業的商品化市場化水平。鼓勵城市工商經濟組織向農村延伸發展,組織工業品下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程度。
在加快城鄉商品市場一體化的同時,著力推進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組織資本、信息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進入農村,特別要鼓勵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村,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4.就業保障一體化
就業保障一體化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關鍵。要統籌協調解決城鄉居民就業,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實行統一的就業登記和就業政策,使城鄉勞動者就業機會平等,就業服務共享,促進農村勞動方向二、三產業轉移。
加強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地擴大社會保障面,在農村建立廣覆蓋、低水平的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基本保障應保盡保,使農民享有應有的福利保障。
5.公共服務一體化
加強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公共服務資源從人力到財力更多地向農村傾斜,使廣大農民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對進城農民工要與城鎮居民一樣在子女就學、衛生醫療、文化培訓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得以切實解決。
加快城鄉社區建設步伐,使社區成為城鄉社會管理的新型組織,積極建立居家養老,扶貧濟困、綜合治安、人口計生等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體系,將城鄉新型社區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大大提高城鄉居民的幸福感。
三、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依靠制度創新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最關鍵的是體制機制改革,要全方位進行制度創新,主要包括身份制度、土地制度、農民職業化制度、“反哺”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的全面創新。
1.身份制度創新
改變農民身份必須改革戶籍制度,解決農民進城的戶口登記,以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和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進程。與此同時保障農民進城后,在就業服務、養老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衛生和買房安家等方面享有與城鎮具名同等的權利,真正成為新市民。
2.土地制度創新
農民進城首要問題是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此土地制度的改革已成為核心問題。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農村土地開發后的增值收益對農民的補償水平,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農民以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等,集中換股、換保、換房后進城進鎮,通過提高土地收益和土地置換,使農民獲得進城后生產和生活的資本。
3.農民職業化制度創新
農民進城基業的關鍵是提高就業能力,要大規模加強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使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在農村要通過培訓,培訓新一代職業化農民。政府要引導農名職業化培訓的投資并給予政策鼓勵。
4.“反哺”制度創新
長期以來,農村支援城市的發展,農業支援工業的發展。新型城鎮化就要創新“反哺”制度,實施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要在“兩個反哺”的機制體制上創新,使更多的資源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工農協調發展。
5.行政管理制度創新
城鄉發展一體化必須在引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管理。在社會管理方面,要將重心轉向城鄉社區,通過社區居民的民主管理,由社區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建設新型的城鄉社區制度。
關鍵詞:城鄉規劃;城鄉規劃;一體化建設;規劃布局;資源配置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6-025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125
市場經濟環境下,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認識上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提升。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可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是我黨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決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將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作為其目標與任務,這也是現階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各級干部、領導應對此加以重視,進而為指導實踐提供可靠依據。
1 統籌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的意義
1.1 城鄉一體化不僅是一個老觀念,還是一個新發展觀
消滅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體力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為的重要論點。在西方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都認為城鄉對立的傳統社會結構形態應逐步被取締,應選取先進的城鄉一體新社會結構形態。不能斷然分離城、鄉,應同等看待城和鄉,有機結合城和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經濟與社會進步發展的同時,城市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且農村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我們所說的城鄉一體化,就是充分結合、融合城市與農村,通過城市帶動農村快速發展,以農村促進城市發展,兩者之間可互為市場、服務與資源,進而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內容。
1.2 城鄉一體化不僅是一個一般發展歷程,還是城市化的發展新階段
伴隨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城鄉一體化可對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發展變化起到促進作用,是城鄉之間先進、健康因素相互吸引、吸收的關鍵,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重要過程,是新型城鄉關系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核心內容。在統籌城鄉規劃一體化過程中,要求將工農業、城鄉及其居民看作一個整體,利用改革體制與調整政策,深入研究,統籌謀劃,實現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等一體化發展,在政策、產業發展與待遇等方面給予城市與農村公平、公正,將統一、相同的文明與實惠給予農民,為全面推進城鄉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保障。
1.3 城鄉一體化具有全方位的內容,其中統籌發展為關鍵
不得絳新浜蟮姆⒄構勰睿如先城市后農村,要求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將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發展新理念,重點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處理,做好城鄉差距減少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雖已轉變傳統發展戰略模式,但本質上財政政策并沒有傾向農業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沒有達到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弱勢產業中農業仍然占據較大比重。如國家財政支持度不足,則無法扭轉城鄉較大差距。要求必須堅持統籌城鄉,堅持科學發展觀,將錯誤的、落后的發展觀徹底摒棄,只有這樣才能為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提供可靠保障。
1.4 推進城鄉一體化不僅要重視農業,還需做好產業間的協調及配合
快速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對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加以優化,這也是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質量得以提升的關鍵。據相關案例分析,在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步轉移到非農產業及實現城市化進程加快過程中,城鄉一體化為其主要發展途徑。為此,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實行能夠將大量農民的就業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能夠對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是農業綜合效益得以提升、農民收入穩定持續增長的前提,是實現農民轉移、富裕的重要途徑。
2 統籌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的實踐措施
城鄉一體化的特點為面廣、內容多,在推進過程中,應達到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目的,要求嚴格遵循工業逐步集中于園區、農民逐步集中于城鎮、土地逐步集中于規模經濟的原則,進而達到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及農業產業化的目的,統籌推進規劃建設、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等一體化。
2.1 切實提高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在統籌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過程中,要求對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進行正確理解。也就是說應將城市與農村看作是一個整體,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經濟,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逐步消滅城鄉差距,實現“四化”發展,即農業集約化、鄉村工業化、集鎮城市化及服務社會化。作為一項與社會相關的復雜、系統性工程,通過城鄉統籌發展,可對各個領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如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等。要求在統籌規劃中必須對傳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進行深入改革,只有實現城市與農村同步發展,才能實現各方群眾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為穩定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對科學發展觀本質含義進行深入領悟中,要求選取新思路、新措施加以保證,要求將科學發展觀和城鄉發展有機結合,在對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2.2 準確定位,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途徑
2.2.1 統一規劃布局。規劃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條件,要利用城鄉差距的縮小,達到區域內基礎設施共享最大化。于農村發展而言,為克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瓶頸,實現發展突破,應對縣域經濟發展提高重視程度,將城鄉看作一個整體,同時實施規劃、整合與提升。在規劃理念階段,應合理規劃設計,對城鄉發展布局進行全面思考,進行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統一設置,將公平、公正的發展機遇提供給農業、農民發展。在規劃編制環節,應始終堅守擴大城市、提升城鎮與控制農村的思想,以此對中心城鎮規劃標準進行全面提升。要求將中心確立為新老城區,優先進行部分中心鎮的確定與發展,且對中心鎮規劃建設加以重視,隨后對中心鎮工業區規劃規模進行全面擴大化,并將具有良好發展條件產業聚集、引導到中心鎮,以此提高該鎮的就業率。除此之外,通過農村所有要素的聚集,能夠加快城市化進程,進而對城鄉經濟、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農民向居民逐步進行轉化,隨后將農村逐步向社區進行轉化。
2.2.2 統一資源配置。首先,需統一建設標準。為對非城鎮化區域設施建設標準進行有效提升,應以城市作為農村建設的標準,可進行適當超前化,防止由于現A段建設標準較低而出現今后浪費資源的現象;其次,統籌建設資金。在不斷擴大城市建設面積的同時,集體所有制土地逐步向國有土地轉換,政府可控制土地收益,且該項資金可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支撐;再次,建設基礎設施。排污、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礎設施應逐步應用到農村建設中,利用快速便捷的交通網,能夠實現城鄉的有機結合,能夠確保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生產、生活更為緊密,能夠達到共享城鄉資源的目的;最后,共享服務設施。公用服務設施主要包含城市公交、供水及燃氣等,要求通過區域化建設,進行一體化建設標準等內容的實施,進而實現共享公用設施資源的
目的。
2.2.3 統一建設管理。針對農村建筑,應實施統一設計、有資質施工及法制化管理,在統一規范管理中合理納入村鎮建筑設計。也就是說應確保村鎮建設過程中,建筑施工許可制度應具有統一性,村鎮建筑竣工驗收備案制度應具有統一性。在施工過程中,要求必須對工程質量、材料質量等進行嚴格把控。有效治理村鎮建筑環境,對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建立與健全規章制度,針對臟、亂、差的現象應制定科學措施進行有效治理,盡可能在建筑業管理方向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統籌城鄉發展為其必然要求,是經濟結構調整、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及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求,是全面小康社會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為此,必須將重點設置為科學規劃,將支撐看作是產業發展,將動力定位于創新機制,以此達到增加就業機會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將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打破,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袁雨田.城鄉一體化視角下我國小城鎮發展問題研究 [D].山東大學,2015.
[2] 晁玉方,郭吉濤,杜同愛.中國城鄉一體化研究綜述 [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3] 陳述.規劃先行 統籌謀劃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 革――關于蘇州市相城區渭塘鎮的調研和思考[J].農 村經濟與科技,2011,(7).
城鄉一體化早在19世紀中期就成為西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改革開放后,我國歷史上城鄉隔離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城鄉一體化逐步受到重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已于90年代中前期開展了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策略與方案,對領導決策和管理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內地,寶雞等城市也進行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市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國五十多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形成了較為雄厚的重工業基礎。在工業化的強大帶動作用下,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雛形。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市已開始呈現出人口、產業向外擴張的離心城市化特征,這表明城市的區域中心地位在加強,城市發展進入極化與擴散并重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城鄉關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鄉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況將逐步得到轉變,建立呈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利益共享的共榮互動關系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任務。*年,*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來的3個城區和2個郊區調整為現在的6個“城鄉一體化新區”,各轄區中既有城區又有郊區。其目的是從行政上加強城市與郊區的經濟聯系,充分發揮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市政府又提出“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率先發展”的新戰略,未來*市中心區的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擴散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些,為突破和改進城鄉二元結構,協調城鄉經濟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本課題在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重點對*市城鄉一體化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對*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了解*市城鄉關系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提升*市作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城鄉關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發揮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一、城鄉關系現狀
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二元結構問題提出的。簡單講,城鄉關系就是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但在研究中考慮到城鄉之間的聯系,必須對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關系取決于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狀況,如城鄉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性、通達性等。在我國,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行政體制因素對城鄉關系的影響相當深刻,同一行政區劃單元內由于行政上存在隸屬關系聯系,經濟聯系較為密切。不同行政單元之間,經濟聯系則相對較為松散。
城鄉關系研究范圍的確定既要考慮經濟聯系的強弱,又要考慮行政地區范圍的影響。在本項課題研究中,城市是指*市市區,即建成區部分。鄉村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指*市行政轄區范圍內的鄉村部分,即近郊(現6個城市轄區的郊區部分)和遠郊(市轄縣、市);考慮到*市大都市區發展已形成雛形,另一個層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晉中等受中心市區影響明顯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區,即*市都市圈。
*年,*市市區(6個轄區)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33.2萬人,占全市的75.6%,而各項經濟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除外,見上表)在全市所占比重均超過了80%,其中,財政總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項存貸款余額、郵電業務總量等均占到90%以上,表明市區經濟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見表1),同時也是全省半數以上的科研機構。*市是華北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通過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鐵路與省內外保持便捷聯系,太古嵐地方鐵路加強了市區與古交的聯系。公路以市區為中心,通過八條主干線輻射全省,同時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節點。*武宿機場是全省唯一的4D級干線機場,現已開通72條航線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機航線,通航城市達到50個。近年來,*市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東山過境高速公路、“一橋兩路”、長風大街、機場路、城市出口、城市客運站及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建設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網絡條件,使城市路網結構和布局逐步走向合理化。*電網是聯系山西省北部、南部、東南部電網的樞紐,也是省網的負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電量204.8千瓦小時,居全國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氣、熱力生產與供應設施發展較快,城市氣化普及率已達86%,城市集中供熱也正在積極擴展。由此可見,*市在市域乃至省域范圍內的核心地位十分明顯,并且通過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區與近郊、遠郊以至省內其它地區的社會經濟聯系將更加便捷。
(一)城鄉關系發展階段的劃分
*市城鄉關系的演變與我國建國后實行的宏觀發展政策密切相關。80年代以前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政策、改革開放后的城市與鄉村二元工業化發展政策、90年代后的市場化發展戰略等,都對*市的城鄉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市因其自然資源賦存條件的特殊性以及國家勞動地域分工任務的約束性,城鄉關系特征顯得更具典型性和階段性。
*市城鄉關系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城鄉隔離發展階段。與全國一樣,超前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以及十分嚴格的城鄉戶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應有的城鄉聯系通道和方式,總體上隔絕了正常的城鄉發展關系。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建設“工礦基地”和“生產性城市”,而鄉村以農補工,不但要承擔對工業化的投入,還要負責供應城市人口的糧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設、工業發展難以顧及農村和農業的需求,甚至還有城市剝奪農村和工業剝奪農業的現象,城鄉關系完全處于分離甚至對立狀態。
第二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鄉自主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是農村實行,而后興辦了大量的以資源采掘業、原材料工業及其初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極大地刺激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市郊區及轄縣的經濟面貌。可以說,這一時期農村的發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發展起來的,極少獲得來自城市的支持。此間,*市作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業發展較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資源型經濟體系。其他經濟功能,特別是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未能得到相應的發育和發展,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局限性很強。因此,這一階段*市城鄉之間形成了自主發展、相對獨立的關系,不僅城鄉之間產業關聯性薄弱,而且還存在對資源、土地、環境、市場和其他經濟要素的不良競爭。這種城鄉二元發展的狀態,既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于市域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和產業發展層次的提升,妨礙了中心市區和郊區鄉村的共同、協調發展。
第三階段,90年代以來,城鄉關系調整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市場化步伐加快,城鄉發展的制度障礙趨于弱化,我國逐步告別短缺經濟,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的時代基本結束。以增加供給為主導目標的傳統開發模式被以區域經濟利益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城市發展層次不夠、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嚴重地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發展則面臨著技術層次低、規模不經濟、環境惡化、增長乏力等一系列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重新認識和調整城鄉關系,使兩者由對立、分離逐步走向協調、融合成為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的城鄉關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經濟聯系逐步加強,城市發展開始呈現出擴散的特征,城市化地域擴展明顯,以*市建成區為核心的都市圈雛形已基本形成,標志著城鄉關系正由隔離向融合逐步過渡和轉變。
(二)城鄉現狀的關系特征
1.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市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特征表現在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及周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在“有水快流”原則指導下,以采掘和初加工為主的鄉鎮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起具有顯著資源型經濟特征的農村工業體系。資源型產業是一種依賴大規模動用資源的基礎性產業,產業帶動作用較弱且在區際貿易體系中處于依附地位。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投資格局不僅造成了城鄉之間在資源利用、占有市場等方面對立,而且產業上相互之間缺乏分工協作,使得城鄉優勢難以得到正常發揮,無法形成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局面。也就是說,目前*市城鄉二元結構首先表現在經濟的二元結構上,并支配著城鄉其他關系的二元性特征。
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性必然導致城市化的二元結構。*市區,城市化主要地表現為外延式地域擴展,城市的職能、發展層次和極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的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鄉鎮企業規模偏小、空間布局分散,農村工業化對鄉村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足,加之長期以來戶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國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導向,小城鎮發育進程不快,集聚功能較弱。上述兩個方面,都影響和限制了*城市化的一體化發展,使城市化呈現出異質性、二元性的特點。
長期以來,郊區在產業選擇、布局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法規等方面,均沒有納入城鄉一體化統一管理的軌道。郊區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態問題,諸如鄉鎮企業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亂等。特別是位于城市的城鄉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態環境治理上又屬于城區和郊區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區“雙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城鄉之間污染擴散與生態凈化脫節。鄉村地區由于采煤、煉焦、煉鐵、造紙等污染型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式發展,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鄉村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近十幾年,隨著*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人口以及城市設施繼續集中,城市的生產與消費功能日益增強,導致城市用水、用電量增大,廢氣、廢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綠地和規劃綠地不斷被蠶食,城市生態功能日益衰退,生態問題十分嚴重(近一兩年這一情況有所遏制和好轉,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轉的機制和態勢)。在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調整過程中,實施“退二進三”戰略,通過搬遷污染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工業環境,但由于環境管理和技術改造方面的原因,出現了污染轉移的問題,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生產、生活廢物排放量增多,郊區作為中心城市的“綠肺”及生態系統的“還原器”的功能持續退化??梢?,城市、鄉村以及城郊地區之間的生態關系模糊,生態分工不明,生態結構亟待進行重新整合和重大調整。
此外,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城鄉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現象,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極為不利。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如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中區域聯合、共建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考慮不夠,導致郊區城鎮、鄉村地區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城鄉各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造成相互影響和越界污染;分散建設水源和供水設施,不利于水資源的優化利用,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自成體系,小城鎮、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后,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2.中心城市發展層次不高
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城鄉關系中,城市與鄉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點,鄉村是城市的腹地,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著支撐和基礎作用,城市則在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這種中心地位不僅體現在城市經濟規模大、技術層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經濟功能完善且對城鄉關系的影響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帶動作用強大的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金融、保險、生產服務等經濟核心部門。目前,*市中心市區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很大,新興服務業規模偏小,空間集聚也很不足,經濟樞紐功能亟待加強。同時,資源型經濟特征以及城鄉工業同構現象造成城鄉經濟分工不明確、產業聯系偏少,城市無法通過密切的橫向、縱向及旁側產業聯系,對城鄉經濟發展發揮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3.城鄉聯系的渠道不暢通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合理與高效配置,達到城鄉共同發展的目的。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與順暢,有賴于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以及城鎮體系的完善。
就*而言,二元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城鄉之間的自主發展格局。資源型經濟的固有特點,造成城鄉之間依靠各自的“體外循環”完成從投資、生產、企業管理、技術開發到市場拓展、銷售的整個經濟運行過程,再加上產業結構的趨同與剛性,使得經濟要素在產業間的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難于實現。
從道理上講,各級城鎮的正常發育以及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城鎮發揮中心作用、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目前,*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市由于城市轄區較小,造成城市腹地狹小,這樣既限制了城市產業拓展的空間,妨礙了高耗能重型產業(同時也是污染型產業)的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不利于城鄉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經濟規模。
4.各類功能的空間布局不合理
這一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區生態功能空間的缺失兩個方面?!俺侵写濉钡淖钚蜗笳f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俺侵写濉痹谕恋?、戶籍、人口、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農村屬性和在地域空間和經濟功能上的城市屬性,形成了自身發展的二元、兩難性和矛盾性,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市建成區范圍內存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布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地妨礙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全面實施。
城市的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級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排泄等都有著重大意義。然而在*市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于關注生產功能的加強,忽視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表現在空間上就是城市的綠色空間布局不斷被蠶食,難以形成綠地系統和生態功能體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尤其市中心區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設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標,尤其是大量綠地和規劃綠地被侵占,修建各種建筑、修建住宅。其惡果是現代化的城市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綠色空間,導致生態環境功能的嚴重失調。
二、城鄉一體化的思路
(一)總體思路
針對*市城鄉關系現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最終實現城鄉關系的融合和整體協調發展則是長期的奮斗目標。*市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以城鄉發展統一規劃為指導,努力改善城鄉經濟分工,積極調整城鄉經濟布局,著力協調城鄉經濟關系,統籌建設城鄉綜合生態系統、城鄉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網絡化和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逐步實現城鄉關系的轉型和整合發展。
目前,*市城鄉之間的聯系有越來越密切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市場聯系深化和中心市區污染企業以及其他工業企業的外遷。企業外遷實質上是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地域空間擴展和城市規模擴大的體現,也是城市空間分布格局和土地利用形式變動的結果,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城市化必將推動城鄉一體化,但是僅僅依靠這一過程是遠不足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城鄉一體化的實現還需要直接切入城鄉分離的要害,從城市、鄉村以及中間環節三方面著手。因此,解決*市城鄉相關問題首先要進行城鄉發展統一規劃,將整合城鄉關系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其次,針對城鄉工業發展中分工不夠明確的問題,整合城鄉各類資源,重新確立城鄉經濟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鄉經濟的轉型發展,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增強城鄉經濟實力。
鑒于長期以來城鄉生態環境欠賬較多且問題嚴重的現實,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著手進行生態一體化的建設;城鄉統一市場建設是城鄉關系整合的核心工作,決定著各類經濟要素流動的活躍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必須消除條塊分割、地區封鎖,使城鄉市場由傳統的二元化市場區向相互依賴且等級分明的一體化網絡系統轉變;建設完善通暢、高速便捷的基礎設施網絡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城市化的地域推進、經濟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態環境的整治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加大建設力度并適度超前發展將深刻改變城鄉關系格局;*市城鄉關系發展變化的歷程表明,體制的變革深刻地影響著城鄉關系的演化,建立有利于城鄉關系改善和融合的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和市場體制,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二)戰略要點
根據城鄉關系演變的階段,*市目前正處在城鄉關系由隔離走向融合的調整時期,城鄉二元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實現城鄉一體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做出巨大的努力。針對經濟發展現狀,綜合確定*市城鄉一體化的戰略要點是:平等、協調、融合、發展。
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是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容,是針對重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不平等現象提出的。就是要改變舊的城鄉關系,將城市和鄉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城鄉一體化市場的建立和基礎設施網絡化的建設,賦予城市和鄉村同等的發展機會,有助于充分發揮城鄉各自的優勢,比如*市區的經濟、文化、政治核心的優勢,*市近郊、遠郊及相鄰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等,實現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快捷流動,進而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協調是指在城鄉平等的前提下,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分工協作,整合發展,并在空間上有序分布,城市和鄉村走向互動發展。就*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協調應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要本著發揮優勢的原則,城鄉在產業上應當各有側重,明確分工,并通過增進產業聯系,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城鄉生態功能的分工,無論對城市還是對鄉村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城鄉生態的一體化建設能夠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并提高生態還原功能,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三,基礎設施的城鄉協調,將極大地提高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性和順暢性,也可保證城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
融合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是城鄉關系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未來*市城鄉關系發展的方向。融合并不是消除城鄉差別,是指在保留城市和鄉村兩種人類聚落形態的前提下,城市與鄉村相互滲透,組成關系密切、彼此功能互補、利益共享的城市-鄉村復合系統。這一系統是在保持城市和鄉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經濟要素和空間因素的優化組合。融合是指以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的,城鄉之間相互依賴、合作密切、結構合理的發展關系。
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在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基礎作用,鄉村的發展也需要城市在產業、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帶動效應。城鄉關系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城市和鄉村為了尋求自身發展而走過的曲折道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城鄉經濟流通的各種障礙,實現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范圍內的合理流動,并以平等、高效的方式推動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綜合對策
1.加強制度體系創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針對現有制度的狀況,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設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的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間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建立城鄉一體化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組建跨城鄉、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形成利益集團共同體,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組合和利益再分配;廢除或修訂傳統計劃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制軌道。
2.重視城鄉一體化規劃,實現城鄉各類資源的整合
*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正面影響初步顯現,城市空間擴展步伐加快,城鄉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城鄉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然而,要真正實現城市與郊區以及地區城鄉一體化,不可能僅僅依靠調整行政區劃的辦法。事實上,行政區劃變動所帶來的對城鄉關系的改變,恰恰表明必須重視城鄉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改變過去那種就城論城、就鄉論鄉的城鄉分割型的規劃建設做法,把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居民點、工業布局、基礎設施網絡作為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尤其要重視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促使城鄉職能一體化與空間一體化有機結合起來。
3.加快市場化進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必須加快*市改革開放的步伐,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轉型,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市場。在城鄉統一市場建設中,要打破城鄉、地區和所有制界限,建設包括商品市場、各類要素市場在內的綜合市場體系,并規范市場行為,實現工農銜接、城鄉銜接以及農戶與市場銜接,實現經濟要素向利益最大化的產業部門、空間區位的自由流動,保證資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谀壳?市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現狀,市場建設的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動,滿足城鄉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
4.強化城市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一定要防止“城鄉地位對等化”的傾向。城鄉關系的平等并不是城鄉地位的同等,要始終明確城市在城鄉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帶動作用,并且應當強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的這一作用。目前,*市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工業化擴散階段,城市地域迅速擴展,亟待提升城市發展層次。一方面要切實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強化非生產性職能,擴大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新興服務業的規模;對傳統商貿業進行改造,提高發展檔次,擴大發展規模;加強工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工業化的高度化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文教科研優勢,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有力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轉變觀念,密切科研院所與鄉村地區的聯系,為鄉鎮工業和農業提供技術幫助,加快技術的擴散,并在實踐中增強技術力量。
三、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既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它是一個明確分工、相互促進、雙向發展過程,其目標就是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形成各有側重、有機組合的區域經濟整體。城鄉一體化不是空間的均衡化,而是一個有效聚集、有機疏散、高度協作的最優空間網絡系統。
(一)城鄉經濟關系現狀和問題
1.城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任何區域都是在不斷立足自我優勢、認識比較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和培育競爭優勢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不僅如此,*市城鄉關系中,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基礎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與充分的發揮。受能源基地建設影響,城鄉產業結構都呈現出初級化、重型化、低級化的特點。*市市區是全省經濟、文化中心,省內核心地位相當突出。但目前來看,城市產業結構轉換滯后、城市經濟功能發育不全。從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旅游資源、熟練勞動力、人才資源、市場條件、技術水平、產業基礎、投資環境等方面看,在省內乃至國內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或潛在優勢,但目前還沒有成為支持和帶動市區以至周圍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的動力。
*市鄉村地域較廣,清徐、古交、陽曲和婁煩等市縣的經濟發展更多地受到“資源決定論”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存在著生產方式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技術設備陳舊、規模偏小、低水平重復建設等諸多問題,城市化滯后非農化、工業生產單一化和產業競爭力弱的現象十分突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鄰近中心市區、面對城市消費市場是其突出的比較優勢,而這些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發揮。
2.城鄉之間相互支持不夠
中心城市是市域經濟活動的核心。城市系統是一個依靠一系列網絡系統連接而成的綜合體,包括交通網絡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商品流通系統、金融系統、社會經濟管理系統等。中心市區就位于各個系統和各條線路構成的市域系統的結點上。城市憑借自己的行政、經濟、文化、交通地位,組織市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將它與周圍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反過來,中心城市也依靠腹地的資源、市場、勞動力等要素支持自己的發展。如果中心城市與腹地的各種網絡系統能夠暢通和高效運轉的話,中心城市便能夠得到迅速發展,并帶動市域整體發展,同時形成城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市商貿業歷史悠久,但規模與影響與省會城市的地位并不相稱。中心城市綜合職能體系建設滯后,生產過重,管理、組織、創新、服務功能發育不足,妨礙了城市對鄉村和區域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制約了城市與腹地之間的功能聯系,雙方沒有形成彼此依賴、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難以共建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3.城鄉之間經濟關系松散
從*的產業結構上看,近20年鄉鎮企業的崛起和壯大,打破了城市代表工業、農村代表農業的傳統產業分工格局。但*市特定的資源賦存條件和特殊的經濟發展道路,使得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出現了嚴重的同構現象。城鄉工業都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只是在產業規模、技術層次、資金投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資源型產業的特點又決定了這兩類地區的工業經濟聯系都以區外為主,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微弱。而且,彼此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還出現了爭搶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環境壓力劇增。目前,*市城鄉經濟聯系以鄉村向城市提供農副產品、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中心市區為鄉村提供商貿及文教服務為主要形式,城市與鄉村地區經濟技術聯系不夠密切,尚未形成產業互補的合理分工格局。
(二)經濟一體化的途徑
目前,*市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差還相當大,這種狀況對城鄉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共同發展十分不利,因此,當務之急是擴大鄉村經濟總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調整城鄉分工,加強經濟聯系,密切城鄉關系,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互動發展關系機制。為此,需要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繼續強化城市綜合功能和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一體化的城鄉市場體系和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1.完善和強化中心市區經濟職能
長期以來,*市以生產功能為主的發展策略,導致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城市化質量不高。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不強,金融、保險等新型服務業規模偏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與調控作用偏弱。商貿功能規模和等級有待升級,文化教育功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結合還很不夠,產學研分離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是鄉村地區比較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技術層次較低的鄉鎮工業,另一方面卻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閣、科研技術人員無用武之地。完善中心城市的經濟功能,構建城鄉經濟中樞、技術支撐點及文化創新高地,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有著決定性意義。
2.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農業的現代化問題仍然是擺在鄉村地區的首要任務,只有通過農業的現代化才能根本上完成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實力增強的任務。農業是鄉村地區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能夠有效地擺脫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提升農村經濟的質態和層次,徹底改變農村地區的發展面貌。同時,農業現代化對于促進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郊地區,農業發展條件充分,區位、交通、農業科技和農業基礎設施等綜合優勢突出,具有在省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為重點,積極推進近郊地區農業現代化,可以實現與中心城市的高層對接,能夠為城鄉一體化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3.提高鄉村城市化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市周邊鄉村地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鄉村工業化和非農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城市化滯后于非農化發展的現象——產業集聚程度低,阻礙了農村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大量非農人口滯留農村,阻礙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城鎮質量不高,吸納資本、人才的能力弱;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亂占濫用耕地突出,影響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都阻礙了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以小城鎮建設為核心,推動鄉村城市化進程,將有助于城市化質量的改善和鄉村工業的規?;l展,提高鄉鎮工業的規模效益和技術層次,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4.建立一體化的城鄉市場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社會分工產生交換,進而出現市場;反過來,市場又推進了分工。我國鄉村發展的經驗也表明,如果沒有城鄉職能的一體化和市場的一體化,就不可能實現鄉村地區的發展。對于地處內陸的*而言,推進城鄉市場的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消除城鄉經濟壁壘、打破城鄉分離狀態、促進經濟要素流動、實現城鄉資源合理配置,使城鄉市場由孤立的市場區向有機聯系的一體化市場網絡系統轉變,最終實現城鄉經濟高效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目標。
5.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
基礎設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城鄉之間必須有完善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網絡,各類經濟要素才能保持順暢流動,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具有良好的通達性,才能保證城鄉關聯渠道的暢通。近年來*都市區外延擴展受交通指向作用顯著,空間擴展由攤大餅式向軸線擴展模式轉換,表明交通基礎條件的改善對城市發展和城鄉聯系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市場建設一樣,都是改善城鄉關系的重要力量。
四、生態一體化
生態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其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包括城鄉在內,生態良性循環的頂級人工復合生態群落,增強和激活鄉村地區的生態還原功能,確保城市系統的開放性,建立生態循環的有效渠道和途徑。
(一)總目標:建設“內陸生態城市"
根據*市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現狀與特點,未來生態一體化應將建設“內陸生態城市”作為生態一體化的基本目標。*市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建設生態城市既是城市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態城市強調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為經絡,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系統各部分都得到協調共處和可持續地發展。生態城市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與周圍市郊及有關區域緊密相連的開放系統,它是城市內部、城市與區域之間生態共建的歷史產物。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建設內陸生態城市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環境方面,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還要有完善的自然資源可循環利用體系。
第二,在經濟方面,除了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生產方式,要有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高循環、高效運行的生產系統和控制系統。
第三,在社會方面,包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體市民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并積極主動參與各種環保工作和活動,在全社會提倡一種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
第四,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僅要有關于環保和環衛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節約資源以及物資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一個相關的切實有效的行政與執法制度。
(二)城鄉生態一體化的空間格局
針對*市的生態問題和城鄉生態現狀,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可以分三個步驟:第一,*市生態建設規劃,進行城鄉生態分區,明確生態區的功能與目標,確定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第二,以重點工程為突破口,點、線、面結合,建設城市生態系統網絡;第三,調整城鄉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城鄉經濟與生態的互補與互動。
1.生態功能分區
依據*市城鄉生態環境現狀的不同,生態環境的空間結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呈南北方向伸展的半環狀內陸生態景觀圈層:最為森林綠色屏障,由東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帶的森林、草地及耕地組成,分布于陽曲縣的西山和古交市石千峰等地的東山次生林帶,面積約1.91萬公頃,是*市主要的森林分布區域;中間是汾河谷地農業景觀區,主要指上蘭村以南的汾河城區段和清徐段,這里經濟活動與人文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建設要增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比重,增強城市綠肺功能,實現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并重的目標;再向里是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城市邊緣地區,為城市綠地、綠肺,生態走廊建設的重點;建成區地處生態系統的核心,屬于經濟密度較高的資源型城市生態景觀,今后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旅游、科技等綠色產業比重,加快城市綠化步伐,盡快建設內陸園林城目標。
2.城鄉生態空間格局
在建成區及近郊縣范圍內建設“南北兩肺呼應、東西兩翼保護、縱橫兩軸貫通"的總體綠色生態布局。具體而言:
南北兩肺:指清徐生態農業區和萬柏林及陽曲果林保護區;
東西兩翼:指東西山原始林或人工次生林帶。這兩翼是*市區域生態系統最豐厚的資源,也是實現*市森林圍城的基礎。
縱橫兩軸:縱軸指汾河主干道綠色景觀帶,橫軸指太舊高速公路沿線綠化風景帶,兩條綠色軸帶在*市建成區交叉,是組成*市生態網絡的主干。
在這個總格局內,擴建和改造中心市區范圍內的大型公園、綠地、水面,將其作為有效的生態緩沖島,同步建設星羅棋布的各類小花園、小游園和小景點;以城鄉交通要道綠化為依托,形成點、線、片結合的城市生態網絡格局。
3.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汾河生態走廊:以汾河公園草地、林帶、水庫為綠島,以濱河東路、濱河西路道路綠化為綠軸,建成*市生態示范區。并以此為依托,沿汾河主干道向南北延伸,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城市綠色生態廊帶。其作用在于:改善*市主河道——汾河的自然環境,保護汾河的生態環境;凈化*市水環境和大氣環境,與東西山森林帶遙相呼應,形成“森林圍城"和“森林入城"的雙重生態效應;同時形成*市一道靚麗的生態景觀風景線。
城市園林綠地:以*市森林公園為基礎,建成一個以暖溫帶植物群落為中心,培育北方花卉、草地綠化優良品種,集四季園林與化石、標本為一體的北方生態博物館。依托城市公園及社區綠化,增加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形成點、片結合的城市綠肺,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發展水生植物觀光、水產養殖、垂釣等旅游觀光地,建設晉陽湖生態養殖度假區。重點對*大街、水西門街、府東、府西街、北大街及濱河東、西路、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干道進行綠化、美化,增加道路兩旁植被的層次性、多樣性和觀賞性,建成具有園林景觀功能的道路綠化林帶。
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選擇生態條件較好的清徐、晉源兩地,改造城市周邊農業生態景觀,建成生態旅游、果園觀光基地,設立田野學校;在近郊城鄉過度帶,以道路為依托,建設綠色生態保護圈層,依托居民小區和農家院落,建設庭院生態基地;陽曲、婁煩應進行立體生態農業建設,在原有林地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按照“山上水源林、山腰經濟林、山麓水果林”的布局模式,建設生態型農林復合系統。
五、基礎設施一體化
城鄉基礎設施是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生態等各項聯系的基礎,是城鄉之間各類經濟要素空間流動的紐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和保障。
(一)基礎設施網絡存在的問題
1.交通系統
*市是全省對外交通的匯集點,又是全省城市交通建設的重心。從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角度分析,目前*市交通運輸系統建設面臨著如下問題:
第一,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市大型區域通設施和交通節點主要位于市區南部以及*與清徐、晉中市榆次區、祁縣的交界區域,*鐵路樞紐實際上是*——榆次復合式樞紐,大型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都需要跨越行政區協同解決。但受行政區的分割,*鐵路樞紐發展、*機場凈空范圍的控制、*榆次間大型物流倉儲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許多矛盾與各自為政現象,嚴重制約著交通體系的長遠發展。
第二,城市邊緣區高速公路體系還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較差。*市域和*都市圈內部高速公路密度過小,覆蓋面窄,無法滿足城市間密切交往的需要。環城高速公路體系還未形成,城市內的高等級干道與城市周邊的高等級干道的互通性較差。城市換乘系統建設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偏低。城市內部多縱多橫的主干道路系統只是從本市出行的角度去規劃的,缺乏與相鄰地區的協調和連接。
第三,缺乏從都市圈域一體化的高度建設內部交通體系的觀念。連接都市圈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還很不完善,維系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以公路為主,圈域內部城際快速干道還不成體系,*與榆次之間、*與清徐之間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未有系統考慮。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僅從本市的角度去規劃,與城郊小城鎮與周邊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尚未建立。
第四,城市內部“城中村”道路網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道路狹窄、曲折,不成系統,無法滿足人流、物流、停車及消防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中村”道路交通系統往往不能與周邊地區有效地進行協調和銜接。
第五,城市交通設施建設與城市及其邊緣區區域的功能區協調程度差,城市形態呈“線狀”畸型發展,受“要想富,快占路”的價值觀念影響,相當部分邊緣小城鎮和鄉村盲目地沿高等級干線公路建設工業小區和商鋪,省道、國道迅速“市街化”,不僅嚴重影響交通干線的暢通與安全,制約城鎮建設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將導致耗資巨大的二次改造。
第六,交通管理方面缺乏整體協調和規劃。涉及交通管理的各部門分工太細,各管一段,各自為政,不僅條塊分割嚴重,而且條條和塊塊內部也常難以協調。條條塊塊之間在交通用地、規劃布局、管理實施等各環節都存在著利益沖突,造成道路交通零碎不銜接和建設、經營管理效率低等問題。
2.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包括電力生產及輸變電設施,區域性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隨著人民生活與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對動力供應系統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能源供應結構會進一步發生變化,從能源需求、結構變化角度分析,目前動力系統城鄉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在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區域聯合、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等因素考慮不夠,導致市郊城鎮、城市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
第二,城市內部“城中村”、城市郊區小城鎮與中心村,動力供應網絡建設不足或形成空白,能源利用結構轉化滯緩,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
第三,中心城與邊緣區預留線路走廊、動力設施建設用地統籌規劃不夠,“馬路拉鏈”現象時有發生。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市在城市給水系統建設方面發展較快,引黃濟并工程竣工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有所緩解。從河道水體的流域性特征分析和籌劃,城市供水工程的規劃和建設需要從市域甚至更大區域的水體系統進行分析研究,實現水源流域的高度整體協調。但是,在目前的城市給排水體系建設中“就城市論城市”的傾向仍較嚴重,具體表現為:
第一,都市圈內各城市根據各自的需要,安排水源地和取水量,自成體系建設自己的給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盲目分散建設,水源利用設施的合理配置沒有整體區域協調,不利于資源的優化利用。
第二,城鄉工農業用水和城鎮鄉村居民用水缺乏一體化規劃和合理分配,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之間矛盾突出。
第三,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比較完善,但自成體系,小城鎮和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后,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第四,城市與村鎮排水口缺乏統一協調規劃,流域上下游相鄰城鎮間存在水污染矛盾。
第五,水資源管理體系仍較混亂,水務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有待健全。
4.其它系統
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市與都市圈其它城市特別是晉中市的一體化問題,農村通信設施建設是薄弱環節。
安全保障系統主要包括防洪和抗震兩大部分。*市區汾河干流防洪標準已達到百年一遇設防標準,存在的問題是防洪體系建設本身也是整個流域河道與水庫整體整治的一體化工程,城市獨立的防洪工程建設對解決防洪的根本性問題仍比較脆弱。
(二)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思路
*市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為:統一規劃起步,協調整合為主,生產性設施先行,分區重點推進,管理創新保障。
*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內容包括三個空間層次、五大支撐體系和五大系統(見圖2)。其中,軟支撐體系由規劃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微觀主體運營機制、土地管理機制和投資機制組成;物質支撐體系由交通系統、動力機制、通信系統、給排水系統、環境生態系統和安全保障系統等組成。
根據*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要求,城鄉一體化建設分區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城市內部(城市建成區范圍),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A設施城鄉一體化的重點主要是75個“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問題,要重點解決市政公用設施與社會公共設施的一體化配置與完善。第二層次,即城市邊緣區(城鄉交錯地帶),是城市型基礎設施與鄉村的過渡地區,也是城市主要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分布地區?;A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處理好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節點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發展、城市形態與基礎設施配置的協調關系、城市型設施的合理延伸與有序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設施的建設和保護。第三層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時交通圈作為都市圈劃分的范圍。從*市經濟一體化和空間一體化角度分析,都市圈域范圍除*市域(2市3縣)外,還應包括晉中市榆次區、交城、文水、祁縣、太谷5個縣區,相當于*二級經濟區的范圍。它是山西省經濟社會最發達的核心區域,也是全省基礎設施網絡最為密集的區域。都市圈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圈域各級城鎮之間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圈域交通體系一體化建設、能源供應、污水處理、生態環境設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設施、防洪設施等的整體協調與共建共享。
(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重點
1.交通運輸系統
對于都市區域,基礎設施的城鄉一體化、空間一體化首當其沖的是交通一體化建設。*市交通一體化建設的主要方面是:第一,建立以大公共交通為主導的城鎮交通發展模式。調整運輸結構,切實貫徹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發展常規公共汽車、電車、小型公共汽車為主體的城市交通結構。隨著郊區的發展,從市內的“市區公交”擴展到都市圈范圍內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交通體系。按照*發展實際,都市圈內應優先考慮中心市區與榆次、清徐之間、主要小城鎮之間的大公交體系,建立起公共交通與城鎮布局相互支持的良性發展鏈。第二,籌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立以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干,以常規公共交通為輔助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是大城市客運交通所倡導的模式。把都市圈范圍內規劃建設的“十字”形地鐵、由同蒲鐵路、河西鐵路專用線、北郊鐵路專用線、以及規劃中的南郊鐵路(義井工業站經姚村至榆次)組成的橢圓型環城快速市郊鐵路等有機組織銜接,與各主要城鎮環城快速干路建設相協調,形成與城市開發建設以及對外交通系統協調發展的,以地鐵、輕軌為主的軌道交通體系。第三,一體化建設城市之間、城鎮之間的快速干道。首先在太榆之間、*至東觀之間、*至徐溝之間構建快速干道;創造條件,通過延伸濱河快速干道、改造其他道路,形成都市圈南部城市以及主要城鎮間聯系的快速干道。第四,強化廣域交通體系。高標準一體化建設*—榆次復合型綜合樞紐,搞好鐵路、公路、航空等各類交通設施、站場、線路的配套建設,形成便捷、順暢、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省域交通樞紐,拓展六向對外交通通道,即與晉東、晉東南、晉中、晉西、晉西北、晉北相聯系的、由省道和國道組成的六條輻射型快速干道,加快通往晉北、晉南、晉西、晉東南的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步伐。
2.動力系統建設
*市供電系統建設要擺脫本地電源自求平衡的思路,從全省大電網角度解決*市及其都市圈的電源問題,本地電廠逐步改造為調峰電廠和熱力電廠;根據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要求進行電網改造,都市圈內主要城市間建設220千伏雙環網,完善各城市110千伏運行網絡,加大小城鎮電網和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形成區域、城鄉一體化的供電網絡;加強電力設施建設與城鎮建設的協調,綜合考慮變電站、高壓走廊與城鎮發展方向、城鎮功能分區、城鎮道路系統的協調。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第一,實施“省水高效”戰略,建設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生產體系,建立節水型的生活服務體系。第二,建立水資源利用的區域協調與整體配置體系。水資源開發應按都市圈汾河流域統一規劃,對水體區域的功能分工及水資源可用量與可供量進行綜合研究,合理調配區域水資源,統籌區域取水口與引黃調水的資源利用。第三,實現區域性綜合用水。區域性綜合用水可以在特大型、大型企業建立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也可以在廠際之間進行區域性綜合利用,還可以在工業與農業之間,居民用水與生產用水之間建立。第四,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與水源的合理保護。徹底改革現行水資源管理體制,革除多頭領導、部門分割及部門之間互相牽制的局面,按照水體循環規律和區域內用水系統的特點,統一安排分區性的水資源規劃、調度、分配、利用和保護,逐步實現水資源的區域性管理和水務一體化管理。第五,建設和完善供水管網等供水設施建設。應逐步建立城市分質供水系統,重點加強“城中村”與城鄉結合部的供水管網建設。
排水系統一體化的重點是按照流域上下游的關系,合理劃分污水分區,一體化布置排水口和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大型化可以降低處理設施的基建投資,便于管理,而且可以降低處理能耗,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這一點已是共識。然而過于集中,污水收集和輸送的成本迅速上升,會抵消前述優點,如果再考慮污水處理后的回用,分散處理,就近回用,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污水處理設施布局中,應根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解決好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關系,合理選擇污水廠廠址和回用設施布置方式。
(四)分區建設對策
1.城市內部(建成區)
城市內部(建成區)應以整體協調的觀點,整合中心城市內部城鄉之間的各種基礎設施資源,減少各區域之間、各級行政單元之間、各種基礎設施之間的建設矛盾,提高各種基礎設施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形成高度一體化的空間網絡系統。對“城市里的鄉村”的一體化改造,可根據更新改造的不同起點或不同階段,按低、中、高三種方案,分區域、有步驟地實施。
低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全部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基本按照區域現狀以居住用地為主的功能,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部分改造,原則上不傷筋動骨,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配置達到三類居住用地標準?;A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參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可有一定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至少達到3.5-5米,主要路段拓寬到7-9米,建筑紅線再退后1-2米,并為今后的拓展提供相應的預留空間。
中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大部分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逐步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基本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略有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由現在的3-5米拓寬至9米、12米或15米,建筑紅線再退后2-3米,同時逐步完成其它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最終達到城市建設要求。
高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由集體所有制轉變為全民所有制,在條件成熟時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的統一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完全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特別在道路設施的布局結構和給排水的標準上,對亟待更新改造的項目結合分區和控制性規劃一次性改造到位。
2.城市邊緣區
城市邊緣區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城市與村鎮基礎的銜接和城市性設施與區域性設施的合理布局與相互協調,一體化的著手點是引導與控制。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為引導控制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重點處理的矛盾和問題有:(1)城市道路系統與公路交通系統的協調與銜接;(2)*市環城高速公路與城郊鐵路線路的合理安排與換乘點的布局;(3)城市道路與公路線路安排與村鎮發展、工業小區用地布局的協調;(4)交通線路與交通節點布局用地的預留;(5)城市大型變電站的位置選擇、高壓走廊與城市用地擴展方向、村鎮建設的關系;(6)城市給排水、煤氣、供熱管網合理延伸與村鎮的共享;(7)城市邊緣區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
3.都市圈域
確立城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戰略是促進大城市圈經濟、空間一體化發展的當務之急。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著眼點是都市圈內各個城鎮,特別是主要城鎮間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協調和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一體化的著手點是協調管理。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為協調管理區。
*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地域是*與榆次之間、*清徐之間的協調建設問題,主要內容包括:(1)城際快速干道的一體化建設和地面公共交通的一體化組織;(2)*榆次之間軌道交通的一體化規劃與實施;(3)在太榆之間協調布局鐵路、公路、航空設施、站場和大型倉儲設施,高標準一體化建設*—榆次省域復合型對外交通綜合樞紐;(4)一體化建設信息通訊設施,實現信息設施與資源的共建共享;(5)聯合進行燃氣網絡建設和新興氣源的開發;(6)統一進行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引黃水資源的調配;(7)*清徐一體化規劃與建設汾河生態廊道;(8)*與清徐、榆次之間統一規劃建設大型永久性綠色生態空間。
六、空間一體化
城鄉空間是各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物質載體,城鄉空間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合理、有序的城鄉空間格局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和保障。
(一)城鄉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1.城鄉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土地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載體。與其它內陸城市一樣,*市長期沿襲的城鄉分割型土地管理體制和剛性化的土地流轉機制,形成了城鄉特點迥異的土地利用格局,妨礙了城鄉間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制約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在城市內部,一方面土地短缺問題相當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著閑置、浪費、低效利用等諸多問題。目前,各類用地比例不合理,道路、綠化、科教用地偏低,工業用地規模大,利用效率低,一些與城市功能要求不適應的工業企業占據了城市土地的黃金地段,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育和發展。在郊區農村,農民住宅用地比例過大,鄉鎮企業布局分散,大量占用土地。特別是城市邊緣地區,仍然采用“農業方式”利用“城市土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對城市化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
2.城鎮體系不健全
*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市城市轄區較小,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空間,制約了中心市區的產業布局活動,不利于占地大企業的搬遷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等一系列問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規模,無法承擔帶動鄉村發展的功能和任務。
3.“城中村”散布于建成區
“城中村”是指歷史與現實形成的、緊緊地嵌接在城市社區內或處于該城市社區邊緣地帶的某些農村社區?!俺侵写濉钡淖钚蜗笳f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俺侵写濉庇捎谠谕恋?、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與城市形成二元體制,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市建成區范圍內存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布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總體規劃。
4.城鄉空間分工不明確
長期以來,*市走的是一條重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城市的許多經濟職能嚴重缺失,而城鄉二元化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狀況。鄉鎮工業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另一方面城鄉之間工業經濟結構嚴重趨同,難以形成經濟分工和經濟聯系,并且彼此制約,地域內在原材料和產品市場上內耗激烈,低水平重復,經濟缺乏合力和活力。在空間上,表現為城鄉之間缺乏功能分化,城鄉空間經濟聯系很差,資金、技術、人口、產業等要素的空間配置不合理,空間流動微弱,不利于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經濟規模難以擴大,經濟結構轉換遲滯,發展層次無法提升,造成經濟效益低下。
5.城市綠色空間缺失
城市是一個人工系統,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分解還原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在*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于強調生產功能,忽視對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城市的綠色空間布局不斷被蠶食,導致綠色空間功能體系建設的滯緩。在農村地區,農民建房用地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用地不斷擴展,侵占了大量的農村綠色空間,弱化了農村應有的生態還原功能,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
6.城鄉空間組織化程度低
在*近郊,在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的約束作用下,鄉鎮企業大都就地辦廠,形成了一種鄉土經濟格局。這種分散型農村工業化,導致小城鎮不發育或城鎮服務半徑和人口規模過小,難以為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提供應有的支撐作用。從中心市區看,具有都市特色的功能性產業,尤其是高層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不快,城鄉之間以交通為主的空間網絡建設滯后,導致*市城鄉空間組織結構松散、組織化程度低,中心城市與各次級增長極點及腹地之間的經濟聯系不夠。這嚴重影響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擴散作用,不僅導致空間要素的重復配置和浪費,而且造成城市化規模經濟的低效運行。
(二)城鄉空間的分區劃分
中心城區:包括*市建成區的大部分,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南起南內環街,北至城北街。以城區內部經濟功能的完善和空間布局的調整為主要任務,嚴格控制工業的發展,原則上不再增加工業用地,現有工業逐步向外遷出,向組團轉移;要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視發展金融、保險、生產業等新興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和地位,增強城市的服務能力、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使之成為*市和山西省的經濟組織和管理中心;必須注重生態工程的建設,大力規劃和建設園林、綠地,進一步減少污染源和嚴格控制污染強度,切實改善中心城區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和增強其生態功能。
城市擴展區:包括*區、*區的非中心城區部分以及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小店區和晉源區四個城區的全部。以接納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的擴散為主。*市市區的新增工業、外遷工業及新增的城市建設項目均可考慮到這里來尋求空間;產業的發展應依托駐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密集型)的發展上,空間上可以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加速產學研一體化;依托太鋼、太化、太重、西山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良好的市政工程設施、便捷的對外交通條件,組建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發展生產技術協作和規?;a;對現有產業要搞好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有效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的危害;小店區和晉源區將是未來*市市區向南擴展的主導方向,因此要搞好長遠發展規劃,集約化使用土地資源,各類建設用地的規劃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前瞻性;此外,小店區和晉源區還應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農業、旅游業發展基礎的優勢,面向市區消費市場,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并逐步提升旅游業層次和規模,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生態功能區:包括*市所轄婁煩縣和陽曲縣。根據這兩個縣的空間區位、產業基礎、發展條件等多種因素,主要承擔城市生態還原和綠色屏障功能。古交位于*市上風和上水位置,生態區位重要而敏感,其發展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要嚴格限制污染工業的發展;婁煩縣和陽曲縣屬于*市的后進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其發展既要考慮生態區位,又要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產業關聯,結合本地實際,重點發展城郊農業、旅游業、副食品供應業等,同時結合當地農業開發,加速農副產品加工和貿易的發展。
衛星城鎮:包括晉中市區、古交市區和清徐縣城。由于*市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的擴展以向南為主,因此位于*市南面的晉中市和清徐縣與市區的社會經濟聯系將越來越密切,逐漸發展成為與中心城區一體化聯系的都市型地域。清徐縣經濟實力較強,但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要從解決鄉鎮工業的分散式發展問題著手,積極加強與中心城區的經濟分工,更加重視小城鎮建設,推動鄉村經濟規模的擴大和鄉村城市化的發展。古交市的資源型產業要向高級化、深加工和清潔生產方向發展,減少廢物排放量、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古交市作為*市的衛星城市,加強與中心市區的產業分工聯系,搞好市政建設、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和內涵,營造良好的城市氛圍。隨著交通網絡的發展和市區向南的擴展,晉中市與*中心城區的空間距離逐漸縮短,兩個城市在產業聯系、市場整合、資源共享等方面互補發展的潛力巨大,晉中市區必將成為*大都市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重點
1.城市多中心、沿軸線發展
世界各城市空間布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單中心環狀擴展模式、二是多中心軸線延伸擴展模式。近年來,*市城市空間擴展的交通指向特征十分明顯,正在由攤大餅式向沿軸線擴展模式轉變。要進一步強化*大街、長風大街兩條東西主軸的建設,使之成為*的都市化景觀帶,同時依托(東、西)濱河路以及東西向城市出口道路,加快城市南進(以及西移)步伐,不失時機地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為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城鄉結合部發展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影響強烈的地域。*市充分重視城鄉交接地帶的開發建設,引導資金和經濟要素流向,改造這一地帶的產業特征和景觀特征,調整區域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使之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導區域。要從改善與外界的可通達性入手,致力于道路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鄉交錯地帶成為城鄉經濟技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長風大街以南地區,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拓展空間,要盡快從體制上解決邊緣區的“剛性化慣性發展”問題,緩解和消除向“城市化尋租”的不良現象,是城鄉結合部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
3.徹底改造“城中村”
基于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為數眾多的“城中村”始終游離與城市之外,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俺侵写濉钡靥幊鞘兄校c城市的各種聯系相當密切,更易直接地受城市的帶動和影響。城中村與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大地促進其產業結構的非農業化和經濟效益的多元化,表現在農業基本消失,二、三產業及其土地收益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比一般農村社區富裕,與廣大農村社區相比,城市化、現代化要容易一些。城中村的改造,是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首要任務。
七、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
城鄉一體化是從區域角度出發,在承認城鄉差異的基礎上,以城市為中心,明確城鄉分工,實現城鄉相互促進的雙向發展過程。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取決于城市突出的中心地位、城鄉之間密切的聯系、城鄉各類資源的統一和高效配置、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以及農村經濟實力的強弱、產業基礎的優劣等。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穩固農業基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以及強化城鄉經濟聯系等,都是推進*市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中心城市發展與城市現代化
*市市區作為市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目前已進入極化和擴散相結合的城市化發展階段,一方面人口、技術和其它經濟要素繼續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產業、資金、科技信息等經濟要素向外溢出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影響,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共同發展。*市作為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重工業基礎雄厚;同時,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市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刺激鄉村和周邊地區的生產和開發。近年來,*市一些初級加工、零部件加工等產業的擴散,為周圍鄉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市是全省的科技文教和信息中心,是培養人才、開發智力資源、廣泛交流和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基地,能夠有效地對周邊農村區域進行技術、人才和信息的輸出,帶動周邊農村區域科技文教水平的提高。
長期以來,*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只注意發揮其工業基地的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種功能的開發,造成城市工業片面發展,而城市中心功能載體——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受到抑制,嚴重削弱了城市應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鄉經濟聯系只局限于鄉村向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和工業原料,城市向周圍鄉村提供工業制品和其他服務。城鄉兩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彼此封閉的狀態,不僅使經濟低效增長,而且強化了我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鄉村城市化滯后、城市現代化受阻和鄉村孤立發展,城市與鄉村的比較優勢均未得到充分發揮。隨著*市“退二進三”為標志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為城市功能更新、向現代化邁進創造了條件。隨著城市建設日益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加強,吸引、輻射能力以及服務范圍的加大,對區域內鄉村的發展也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鄉村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打破了農村搞農業、城市搞工業的傳統觀念和空間格局,使鄉村經濟由第一產業領域向第二、第三產業領域擴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譜寫了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篇章。*市周邊地區鄉鎮工業較為發達,在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雖然鄉鎮工業在發展的水平、質態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但它深刻地改變著鄉村經濟社會的面貌,不斷縮小著城鄉差距,為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創造了條件。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承包經營的農戶在鞏固其生產主體的基礎上,圍繞自己的生產,進入“產前”和“產后”兩個領域,與工業、商業以及其它經濟組織和服務組織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換關系,從而確立了農民作為交換主體的地位,最終使農民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農業產業化從經濟上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所依賴的自然經濟基礎,打破了鄉村地區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狀態,實現了農業與工業生產諸要素的結合,同時也成為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密切聯系的重要方式。
鄉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結合發展,能夠在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城鄉市場體系,使生產力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動領域,并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在產業間、區域間得到合理配置。這無疑給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條件,并為城鄉一體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三)小城鎮建設與鄉村工業化、城市化
依托天然稟賦的礦產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閑散資金和其它資源,并吸收城市釋放的能量,*市鄉鎮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成為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鄉村工業化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創造了條件。目前,*市鄰近地區鄉鎮工業發展結構層次較低、增長方式粗放、空間布局分散,應當借助緊鄰中心市區的區位優勢,利用城市的技術力量、產業擴散等有利條件,加強與城市的產業聯系和經濟聯系,實施產業改造和優化升級,這對于實現城鄉產業的合理分工、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鄉村城市化是指鄉村地域中傳統型社區向城市現代型社區轉變,從而使滯留在鄉村地域上的居民逐漸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目前,在*近郊區以及鄉鎮工業較發達的遠郊區,鄉村城市化已較為明顯。鄉村地域的就業結構、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傳統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封閉狀態正在打破。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大量鄉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鄉村地區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大大改善了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與居民的生活質量,加速了鄉村城市化進程,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又使城鄉差距日益縮小。因此,鄉村城市化是鄉村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
從城鎮體系看,小城鎮是屬于城市范疇,是城市居民點中的最下一個層次,數量最多并與農民具有血緣的那一部分。從農村地域體系來看,小城鎮又是農村地域體系的最上層次,起著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作用。小城鎮既是城鄉生態經濟要素的中轉站,又是各種城鄉矛盾的集中地和激發區。無論是鄉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離不開小城鎮的發展。從產業上,小城鎮作為農村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鄉鎮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空間載體。要通過完善鄉村地區的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為農業產業化和鄉村工業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各類經濟要素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使其成為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中心。從地域上,小城鎮作為城市和鄉村地區聯系的橋梁,憑借自己的優勢,為城市產業、經濟技術擴散提供場地和條件。通過大中城市、小城鎮和廣大農村腹地等層層帶動模式,傳遞和擴大大城市的增長帶動作用,從而促進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引導
城鄉一體化動力系統的運作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無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都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從市場需求出發,本著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來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資金使用效率。要沖破城、鄉二元結構思想的束縛,從城鄉大系統總體發展的角度,進行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工,堅持城鄉并重、城鄉一體、經濟為先的原則,發展城鄉經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市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然存在,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政府的參與才能夠實現,比如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為市場運行提供一種寬松的、良好的環境,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城鄉一體化建設離不開政府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相應的引導、支持。例如,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下進行的。一種有利的制度將極大地促進中心城市溢出效益的發揮,并能有效地降低城鄉之間經濟合作的制度成本。如城鄉之間經濟協作、補償貿易、經濟聯合等一系列經濟制度的創立,就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經濟上的合作。反之,則不利于城市經濟勢能的溢出。政府還應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因為政府掌握著土地批租權,從土地批租得到的資金一部分可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在熱烈的討論中,與會人員圍繞如何貫徹落實《綱要》,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會議認為,《綱要》是新時期對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加快珠三角地區的改革發展,不僅對廣東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而且是帶動全國發展的強大引擎。這標志著珠三角地區的改革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標志著珠三角地區的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意義重大,關系重大,影響深遠?!毒V要》有多處涉及價格工作,如“實現珠三角區域內油、氣、電同網同價”,“探索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價格政策”,“率先實行審批管理零收費制度”,“推進資源性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等等。會議認為,價格是綜合性指標,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價格杠桿是調節、促進、發展經濟的重要杠桿,《綱要》賦予價格工作光榮而繁重的任務,物價部門要把握機遇,統籌協調,在先行先試中堅持先行,充分運用價格杠桿推動珠三角地區加快改革發展。
會議認為,要繼續發揚價格改革敢闖敢試的精神,按照促進發展、先行先試、整體規劃、分類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立足珠三角的戰略定位,研究制定《綱要》的配套措施,充分運用價格手段推動新時期、新階段珠三角地區的改革發展。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施支持性的價格政策,促進珠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圍繞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和旅游業,大力清理整頓涉及服務業的各類收費,制定實施收費減免政策,減輕服務業收費負擔;加快實現服務業用電、用水與普通工業用電、用水基本同價,近期重點推進現代物流、商務會展等生產業用電與普通工業用電基本同價。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則,制定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對可再生能源實行電力送出工程費用補償,鼓勵和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要積極運用差別價格政策,促進落后產業與產能淘汰,推動產業升級。
二是實施統籌協調的價格政策,促進珠三角城鄉區域一體化。在促進交通一體化方面,要在已實現廣佛車輛年票互通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珠三角其他市的年票互通;根據國家實行的燃油稅費改革,逐步取消區域內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站;積極推進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減少區域內高速公路收費站;理順珠三角城際軌道、城市公交同城化及跨地區侯機等相關價格管理,完善地方鐵路、民航、港口等重要交通運輸價格政策,促進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在促進信息一體化方面,要合理調整固定電話網營業區間,積極運用價格政策推動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同時,要逐步推進珠三角區域內供氣、供電同網同價和城鄉區域供水同網同價。
三是建立健全資源環境價格政策,促進珠三角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加快研究排污權初始價格和交易制度,推進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加快推進居民生活階梯式水價、電價政策,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加大污水處理費政策實施力度,珠三角地區污水處理費標準要率先達到合理盈利水平。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認真執行國家現行垃圾焚燒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科學確定垃圾處理費補貼標準,保證發電企業能夠獲取合理利潤,推動垃圾發電工程建設;合理制定再生水價格,鼓勵和引導工業、洗車、市政設施及城市綠化等行業使用再生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一、從城鄉一體化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的意義
(一)從價值目標來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最高追求
在新一屆常委見面會就職演講中強調:“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比嗣駥γ篮蒙畹南蛲桶ㄞr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民幸福指數的高低也是“三農問題”解決程度的試金石,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城鄉一體化作為十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和舉措,必然以提升農民幸福指數為最高目標。
(二)從發展路徑來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必然選擇
造成農民幸福指數偏低的經濟、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諸多壓力的根源是城鄉二元結構,因此,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這一阻礙農民走向幸福生活的體制,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成為提升中國農民幸福指數的必然選擇。
(三)從人口構成來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前提條件
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0%多,如剔除其中2億多農民工,中國的人口就有60%是農民。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成為提升中國人民整體幸福指數的關鍵和前提。但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享受幸福生活的體制。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二、從推進城鄉一體化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面臨的挑戰
農民幸福指數的提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既有如經濟發展、家庭收入、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社會保障等宏觀方面,也有健康狀況、思想文化素質、道德觀念等微觀方面,但是這些因素受到城鄉機構變化的制約和影響。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是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提升農民幸福指數面臨的挑戰。
(一)農村社區基礎設施落后
農村社區是農民生存空間的核心單元,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狀況是農民享受完善服務、過上幸福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偟膩碚f,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快速的完善,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城鎮化率,“一刀切”的要求農民進城市、進社區,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導致社區住宅樓建成了,但是水電暖遲遲送不上,農民搬上樓了,沒有工作,住不下來,幸福指數提升自然是空中樓閣。
(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
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不慌。人要幸福,經濟來源是根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但是居民收入卻遠遠落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出現了2010年經濟總量世界第2而人均居民收入排名第85位的巨大反差,同時城鄉二元結構的條件下,農民的收入總數和增長幅度更是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面對同工不同酬、貧富差距懸殊等現實,嚴重影響并困擾著農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更是缺乏堅實的基礎。
(三)農民素質提升速度滯后
城鄉一體化本質上是人的一體化,人的城市化就是人的素質的市民化。在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對于我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提升速度還是明顯滯后。一是追求物質享受、追逐利益價值的觀念迅速蔓延,很多農民對教育不夠重視,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側重于金錢,疏忽于感情;二是農民工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缺乏繼續接受教育的能力;三是國家的招生就業政策區域差別太大,招生就業中戶口歧視、地域歧視等不公平現象突出。這都導致農民素質不能滿足需要,缺乏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農民群體社會保障乏力
在2012年的人口普查中,雖然顯示我國城鎮人口總數占比首次超過50%,但是這更印證了中國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尷尬局面。一方面在城市打工的2億人被算作城市人口,可是他們既沒有城市戶口,也沒有城市待遇,其就業、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仍然在農村新農合體制內。另一方面大量的城中村“半截子”城鎮化工程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可是新型社區卻還沒有建成,沒法搬進去,戶口由農業變為非農業戶口了,但是非農業戶口所具有的城市醫保、子女就業機會卻沒有跟上來。這就導致農民群體的社會保障由原來的水平低下變為現在的功能性殘缺,生活的不確定性增強必然導致幸福感的弱化。
三、從城鄉一體化看提升農民工幸福指數的路徑
(一)著力改善農民居住環境
環境是前提和基礎。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需要注重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居住環境包括農村居住環境和農民工居住條件。在新型農村建設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統籌協調,通過長期艱苦努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于農民工在農村的居住環境而言,一要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資金支持,對供水條件不是很成熟的,政府可給予政策優惠或補助,或者直接出面負責建設,讓農民盡快喝上放心水;二要推進農村電力能源供給結構。推進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三要增加新能源的發展和使用。加大農村沼氣投入,積極發展戶用沼氣。支持有條件的農牧區發展太陽能、風能。對于農民工在城鎮的居住條件來說,要改善基層治理模式,有序推進村鎮治理,加強新型社區和小城鎮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著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
農村社區建設是指由兩委即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規劃和組織實施,以一定的農村人口為單元,建立社區組織,提供社區公益事業服務,保持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化娛樂活動,改善社區環境,化解社區各類矛盾糾紛,弘揚一定的價值觀念,構筑“互助、互愛”精神,把農村建設成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農村。社區建設更多的層面體現在內涵,是農村軟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根據實際,堅持城鎮化建設與城鎮化管理相結合,加強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和力度,以核心價值觀為紐帶,營造完善舒適、健康完善的人文社區環境。
(三)著力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幸福感指數的提高,最核心的是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素質是能力的源泉。一是要高度重視農民素質提升的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作為一件大事來抓。二是要搞好調查研究,制定教育規劃。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的農業生產力水平、科技推廣水平、產品營銷水平、農民思想狀況、農村精神文明程度、民主管理程度等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規劃。三是要積極開展農民職業教育、開展各種文明創建活動、進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發揮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繁榮農村文化等活動,拓展農民素質提升的渠道。在這過程中既要注意工作能力的提升,如技術、專業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如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的弘揚等。
(四)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