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節水 農業 水資源 管理
1、節水農業的發展緊迫性
我國水資源整體上短缺。我國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88萬億立方米,年水資源總量約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畝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國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鎮缺水200億立方米以上,而農業用水每年虧缺300億立方米,農村有2000萬人口飲水困難。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環境問題之一。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水資源“瓶頸”問題日益顯現,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據預測,在2030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高峰,需要糧食增長到6.4~7.2億噸才能滿足需求,按照現有水平預測,為了滿足這種糧食需求,灌溉面積需要發展到9.0億畝,此時,用水量將從現狀的4000億m3增長到6650億m3。從目前我國水資源供需狀況來看,如此大量的農業水資源供給是不可能實現的。出路只有一條,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節水農業的發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國的耕地灌溉率已經高達40%,農田灌溉用水總量3600~3800億m3,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5%。據中國工程院預測,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條件下,2030年全國缺水高達1300~2600億m3,其中農業缺水500~700億m3。如果我們把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發達國家的0.7,則僅節水灌溉一項即可節水900~950億m3!不僅可以解決7億噸左右食物生產的用水,還可以富裕出400~500億m3的水用于國民經濟的其它重要領域。,因此,農業節水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緊迫性。
2、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節水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農業用水幾乎零增長的條件下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驕人業績。根據水利統計公報,2004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252千公頃;萬畝以上灌區達到5800處,有效灌溉面積25506千公頃;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280處,有效灌溉面積13771千公頃。2004年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襯砌防滲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節水能力11億立方米。我國節水技術大綱已經,其中農業節水技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農業用水量零增長成為重要的目標。
3、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3.1節水農業技術不普及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的狀況并存,而水資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目前,農業灌溉用水約占全社會用水量的70%,但由于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和一些發達國家(達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時,我國目前農業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單位凈耗水的糧食生產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發達國家單位凈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黃河流域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92%,大約有4/5的面積是大水漫灌,節水灌溉面積僅2276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20%。我國西部地區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層瘠薄,農業生態環境脆弱。但現狀是農業用水浪費嚴重。
3.2理論認識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問題上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節水農業看技術含量,認為高新節水技術才識節水,研究、推廣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那些技術實用性強,效率比較高的“土”技術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第二,注重工程節水,忽視農藝節水,主要表現在將節水農業等同于農業工程節水,把節約水在輸送和灌溉過程中的浪費作為主要技術內容,節水農業技術應該包括農藝、工程和管理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綜合利用各種農業節水措施的技術集成;第三,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節水農業分離,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門基本注重灌區,農業關注旱區,兩者有不相往來的趨勢,旱作節水與灌區節水發展不平衡,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
3.3節水農業創新水平不高
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引進的多,自主開發的少,產業化程度低,整體配套性差,如噴微灌設備、節水作業農機具、難以滿足顯示需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水高新技術還很少,推廣國外產品,成為一些技術推廣部門的經營的主項目,提高農業節水創新水平,滿足我國農業節水的需求,是擺在我國節水面前的重大課題。
3.4農業節水系列標準的不完善
農業節水系列標準是衡量節水農業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東西。盡管目前采取了多種節水農業技術措施,但如何進行衡量和度量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很多。如投資與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節水效益優的,效益的衡量的時空范圍多大,都沒有明確界定,這樣,對于衡量節水農業是導致眾說紛紜。對于一個節水工程而言,局部是節水效益高的,但從整體上來考察則是不節水無效益的。
3.5注重單項技術,缺乏深入的節水技術綜合集成
目前在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單項的工程技術如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的推廣,缺乏將這些技術和農業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導致單一技術的推廣出現困難,甚至夭折現象的出現。工程節水技術與非工程節水技術相結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綜合節水技術體系是當前節水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也是許多國家研究的熱點
3.6農業節水投資力度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節水農業資金不足,制約了節水農業的發展。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九五”期間在全國建設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全國在此方面已投入節水灌溉資金250億元。在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方面,目前國家每年為此投入的資金,大約為2000萬元左右。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共投入資金約580億元,對213個大型灌區和23個重點中型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開展了150個節水示范項目、50個牧區節水灌溉試點和99個山區雨水集蓄利用項目建設。但這些資金同巨大的資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資不足,依然制約節水農業的發展。 4、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幾點方向
4.1進一步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
確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我國節水農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具體體現,是確立投資重點的方向性問題。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的重點是在灌區的節水工程上,應該進行戰略性地調整,確立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灌區和旱區節水農業并重的節水方針,節水的重點是田間。
從糧食產量而言,灌區的產量高于旱區,從水資源利用量而言,灌區的水資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對地下水和下游產生一定的影響,注重灌區節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視旱區節水。從總體而言,旱區生活比較貧困,其群眾的生活比較困難,但旱區的糧食潛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潛力,對于維護我國糧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區節水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是十分有意義的。
無論是旱區還是灌區,節水重點應該放在田間,通過農藝等多種措施,減少無效蒸發,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計量體系
計量體系,是節約用水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我國許多灌區缺乏完善的計量體系,致使灌區不能按量收費,制約了水資源高效利用。產生計量設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區建設過程中我國的投資配套政策決定的。在灌區建設時,我國基本上采取了國家頭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導致國家投資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沒有落實的“半拉子”工程,工程無法實現其設計效益。因此,將灌區計量設施體系進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須進行完善,才能為水資源計量收費奠定基礎。國家對“配套的”投資政策進行反思和評估,科學地評定起合理性,促進國家有限資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機制
通過機制的建立,促進節水農業的長效的發展,是目前我國節水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我國的節水農業靠政府推動,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常尷尬的局面,一些節水工程成了“參觀工程”,成了擺設,國家政府推廣的時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廢棄了,即浪費了資金,也在農民中造成惡劣的影響。應該建立長效的節水農業發展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其在節水農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市場條件下變成自覺的行動。為此,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學的農業水價體制,讓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規則的“綠箱政策”的同時,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節水的水價政策;其次,充分認識節水農業的公益性,對節水農業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補貼,鼓勵其發展節水農業;第三,建立科學的獎勵懲罰制度,規范其行為;第四,通過建立農業水權體系,維護農民的利益,并且在農業水權轉移過程中得到好處。
4.4將節水農業作為戰略性工程實施
節水農業的發展不僅是農業本身的過程,而是涉及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系統工程,國家將其作為一項戰略性工程來實施。作為戰略性工程,國家應該加大起投資力度,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優惠,吸引各種資金投入節水農業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規。加強起領導,運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節水農業的發展,將其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并嚴格的加以實施。
4.5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我國的農業基本國情是地塊零碎的一家一戶土地承包制、農業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域廣闊、農民的掌握科技的整體素質不高等,節水農業技術體系的建立必須建立在這個基本的國情之上,只有適合我國農業基本國情,農業節水技術才能得以普遍推廣,才能產生明顯的效益。
目前,適合我國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尚為建立起來,曾經“一刀切”式的噴滴灌技術推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為了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需要開展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節水農業技術,傻瓜式的節水技術能夠加快節水技術的推廣,并不是降低節水結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機”在民眾得意推廣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實施“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節水技術推廣戰略,對于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可以以現代節水技術為目標推廣高新技術,對于欠發達地區,以投資小,見效大的傳統的節水技術為主體推廣節水技術;
第三,將現代節水農業技術與傳統的節水農業技術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推廣節水技術;
第四,建立我國節水設備研制、開發和推廣技術體系,成本低廉,實用性強,服務方便到位。第五,建立節水農業科技示范區
關鍵詞 灰色預測;創意農業;農業觀光園;民俗旅游;設施農業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4-006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4.012
創意農業,作為農業的新型產業業態和都市型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成功實現了創意產業與傳統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有力促進了首都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且在繁榮農村經濟、協調城鄉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各級政府也不斷加大創意農業發展投資力度,但北京今后創意農業發展如何,則仍有待深入研究。
創意農業在我國起步較晚,關于創意農業的研究仍處于摸索階段,在我國較早的創意農業是參照創意產業概念,結合農業特點,從創意農副產品角度研究提出的,其中不僅包括了農副產品的科技、文化、服務以及生態創意[1],同時也包含產業體系理念的創新[2-3]和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4],并以此為基礎對其發展模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相關研究[2,5-8]。
以上均是從定性角度對創意農業進行界定或分析,而對其今后發展狀態或發展方向也僅是基于其影響因素,從政策扶持角度提出展望,并無相關定量研究。到目前為止,僅有司訓練等(2010)運用解釋結構模型(ISM)對影響西部創意產業競爭力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9]。一是創意農業概念或表現形式界定的模糊性,二是相關統計數據不完整、信息不完整。
與傳統的回歸預測、神經網絡等方法相比較,灰色系統預測方法具有計算量小、在小樣本情況下也可達到較高精度的優點[10],北京創意農業統計數據時間序列短、歷史數據少、信息不完全,對于此類序列數據,采用灰色系統預測方法比較合適。
根據模型變量數量不同,可以分為GM(1,1)預測模型和GM(1,n)預測模型,
其中GM(1,1)模型是一種最常用的灰色系統模型,它通過單變量的一階微分方程模型揭示其內在發展規律,主要應用于單一時間序列的建模與預測,GM(1,N)模型則是針對系統存在多變量情景下的預測,
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對系統變量影響的基礎上,通過一階微分方程組揭示其內在發展規律,
對系統變量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關鍵詞:干旱;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出路
中圖分類號:S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11
我國北方地區降水較少,給農業發展帶來了諸多制約因素。面對較為干旱的自然環境,應該轉變農業發展方向,優先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減少農業種植對自然水資源的依懶性。本文分析了我國北方地區發展旱作農業、節水農業的可行性,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1 北方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分析
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形、地貌千差萬別,水利工程建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部分地區,根本無法建設水利設施,農業發展所面臨的干旱問題,未能得到良好的緩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在北方干旱地區,農業生產也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盡量擺脫水資源短缺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制約,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這將是北方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以自然條件為基礎,我國北方干旱地區可以劃分為若干區域,如果以水利資源設施條件為劃分條件,我國北方地區可以劃分為無水利設施區域和有水利設施區域。無水利設施地區,農業生產完全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無法將有限的自然降水轉化為有效的灌溉資源,水資源的利用率較低,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極差,如果自然降水異常偏少,原有的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在有水利設施的地區,能夠緩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能夠實現灌溉種植,水資源的利用程度相對較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要顯著高于無水利設施地區。
2 北方地區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溫低,全面降水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容易遭遇干旱災害。水利設施能夠調整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局域、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發展灌溉農業、節水農業。但是在無水利設施的地區,當地民眾只能依靠有限的自然降水來發展農業,旱作農業是無水利設施地區的首選。
旱作農業、節水農業這2個概念,既相互區別,也相互交叉。在干旱地區進行農業生產,應該把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結合起來,著眼于2種農業類型的共同點,不忽視兩者的相同點。以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選擇合適的增產技術,促進廣大農民的增產增收。無水利設施區域的旱作農業,應該以地面覆蓋農業為主導,對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積極推廣蓄水耕種、秸稈覆蓋、蓄水灌溉等旱作農業技術。有水利設施地區,應該積極建設節約型輸水系統,廣泛應用田間節水、節水型井灌、局部灌溉等節水農業技術。
3 旱作農業種植技術
現階段,較為常用的旱作農業技術主要包括:地膜覆蓋技術、作物綠肥帶狀輪作培肥保墑技術、蓄水耕作技術、秸稈覆蓋技術以及種植結構調整等。在這些旱作農業種植技術中,適用面最為廣泛的就是地膜覆蓋技術。通過地膜覆蓋,實現自然降水的匯集,減少蒸發量,使得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顯著提高,作物增產增收。地膜的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如果殘膜清除不凈,就會造成土壤污染,影響土壤肥力,造成農作物減產。因此,在旱作農業種植技術的使用過程中,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能以污染土壤為增產代價,不能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而放棄長期的經濟效益。
4 節水農業種植技術
節水農業種植技術主要包括:輸水系統節水技術、田間節水技術、節水型井灌技術、非充分灌溉技術、局部灌溉技術等。節水農業的基本原則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上述節水農業種植技術的節水量控制在10%~50%之間,節水效果十分明顯,在等量水資源的條件下,使用節水種植技術能夠灌溉更多的農田,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5 結語
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是我國北方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的推廣離不開上級部門的積極推動,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在政策、方針上給予優惠,給予廣大農民技術支持,提高農民群眾的知識水平和種植水平,積極推動新型農業類型的發展。
設施農業的發展是建立在農業設施的基礎之上的,設施農業能夠對土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夠將土地產出率有效提高,將資源的利用率以及勞動生產率予以提高,從而增加了農業的效益、素質以及競爭力,這是新時代對于新型農村經濟的要求,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立足市場,應對激烈競爭的選擇,保障農產品供給以及農業的發展,同時設施農業是農民創收的重要手段,是對農業綜合生產力增強的有效途徑。
1.1農業發展以及建設的轉變需要建立在設施農業的發展基礎之上
設施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重要標志,主要優勢集中在其生產具有較高的集約化,其技術含量較高,且產品質量高、種植效益明顯優于傳統種植效益,具有高產高效以及節能節水、高產高效的特點,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資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產率的保證上起著推動作用,另外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1.2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占用,耕地越來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中創造最大的農業效益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民關注的問題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設施農業、觀光旅游農業、以及精品化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城市郊區農業以及都市農業不但要擔負起農業生產的作用,同時也要為城市綠化做貢獻,不但成為市民的菜籃子,同時也要成為觀光旅游點,為城鄉一體化轉變奠定基礎,為農民增收。因此設施農業發展就奠定了優質高效、高產高質的農業基礎。此外,設施農業能夠有效利用生物潛能以及自然環境,在對質量予以保證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產量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因此,設施農業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的風險抵御能力,且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是保證養殖業以及種植業效益的途徑,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
1.3有效保證產品供給以及食物安全
設施農業的發展還能夠影響農業病蟲害,有效降低農業病蟲害威脅以及不利影響,從而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建立無公害農業。農業的設施化建設過程其實就是農業的標準化建設過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能夠使用多種先進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約化、程式化、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精準用肥、減少污染。設施農業能夠對環境進行有效的調控,有效增加農產品質量以及產量,有效保證其供應的連續性以及產品的鮮活性。設施農業不但對于農業發展的效率有所促進,同時能夠不斷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對民生的改善,是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
2發展設施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生產結構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導致原本緊張的耕地被再次細分,以至于農業經營規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規模優勢,而且種植的蔬菜品種多而雜。經營0.33hm2以下耕地的農戶占農戶總量的大多數,而經營較大規模耕地的農戶卻很少。多數大棚是由“原子化”的農戶經營,在良種選用、技術升級、加工運輸方面交易費用較高,阻礙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目前,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本相對匱乏,農民教育水平相對較低。
3設施農業發展的技術保證
3.1對農業的政策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創新,設施農業的發展特征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體質,主要以政府扶持為導向,同時社會投入以及自我累積為輔助的發展投入體質。對于設施農業的發展,金融保險的應用時良好的平臺建設的基礎,通過農業運用上保險金融的投入,通過對遞延擔保限制的放寬,建立起風險基金,以此解決農業建設的金融問題。通過保險政策補貼,用以吸引資金流向,保證農業資金的保障,保險是保證農業不受風險沖擊、影響的重要保障,能夠使得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穩定性。
3.2調整農業方式、結構,保證經濟效益
3.2.1農業結構主要的發展方向為,高效溫室以及節能溫室的引進,優良品種的培育,實現農業設施工程建設的優質工程,通過引進國際優良品種,尤其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品種,應當加大其性狀培育;擴大蔬菜種植中設施農業的發展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力。在保溫設施中,對厚墻體以及保溫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結構進行推廣,另外在灌溉技術上實行新型的節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優質蔬菜品牌,加快無公害農業建設。
3.2.2調整品種結構,實現良種引進、示范、推廣新突破種子是農業進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一個優種,可以形成一個產業,打開一片市場,加快設施農業品種的更新換代,是搶市場、推動設施農業新發展的關鍵。
3.2.3種植方式的調整,結合現代的設施農業以及良種良法方式,并比較其發展速度,可以發現,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種植方式在創新上嚴重不足,且發展速度無法適應越來越高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民不具有先進的農業思想以及理念,在技術掌握上也都沿襲了傳統的方法,播種時間集中,且上市時間集中,因此農業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就會嚴重失衡,因此產生矛盾。而設施農業的發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種類農產品特征,重視靈活的種植方式以及雜交培育技術,并通過多種技術優化組合,配套應用,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市場需要,提高農業產值和經濟效益。針對同一種品種,可以通過覆蓋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溫室種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區進行分批次播種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收獲,分批量上市能夠調整市場供需要求,緩解供需矛盾,從而加大經濟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種植上能夠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種蔬菜植被對棚室土壤結構進行調整。而對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對的減少種植量,上茬種植番茄,下茬則種菜花或者是大頭菜。通過對設施農業的宣傳培訓,提高農民對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認識,加大設施農業發展投入,為其推廣和規?;a打下堅實的基礎。
3.3特色農業建設推動特色設施農業發展
【關鍵詞】特色農業 推動 農村經濟發展
黨的十報告中重點強調了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這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在當前看來,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如何轉變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化的理念經營農業,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農業的概述
(一)特色農業的涵義
在某些設定的區域之內,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農業資源,獲得高質量、高經濟附加值以及具有絕對特色的農業產品,并且將這種特色發展壯大,具有一定的規模的高效農業現象稱之為特色農業[1]。
(二)特色農業的特征
特色農業具有下列幾種特性:第一,特色農業能夠將當地的農業資源、人文特色、歷史價值進行綜合,并且將這些資源所能發揮的效能最大化。最終實現農產品單價增值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使農產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市場指向更加準確。
二、新時期發展特色農業的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限制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于農業人口基數過大,人均耕地生產面積較小。然而,我國地域廣闊,某些區域的資源極為豐富,這些資源的存在也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基本的資源基礎和廣闊的市場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應當根據市場的基本需求以及當地的資源,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基本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對于加快我國小康社會的建立,提升農民的基本收入,保證農村地區的經濟穩定,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加快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運用特色農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完善和落實農業發展規劃
完善和落實農業發展規劃必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在實際的農業規劃過程中應當按照以下幾點進行:第一,所選擇的優勢產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特色興,所選定的產業應當是以各種類別的自然資源為基礎,而市場的基本需求則是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產業發展必須滿足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更應當尊重農民群眾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強產業結構和市場風險的分析,之所以將其稱之為特色農業是因為其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蘊含的風險將會更加突出,因此相關的決策人員更應當充分把握特色農業的基本發展方向,對特色農業做出更為準確的產品定位。只有清晰準確的目標定位才能夠將特色農業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進而有效推動我國的特色農業向著全新的方向去發展。
(二)進行特色農業融資方式的拓展
發展特色農業必須有基本的基礎設施,相關的技術研發和推廣以及農民的培養和標準化的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工作開展的基本支撐。當前來說,資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資金籌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稅收政策的改革,以稅收減免和特定項目投資補貼的形式激發民間資本進行特色農業投資的基本熱情,如此一來,能夠引進多方資金,使農業金融市場更為壯大;第三,促進各大型農業企業的交流和開發,并且以工商聯盟的方式推動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上述辦法能夠在財政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以其他的融資方式來解決特色農業發展對于資金的基本需求將會是未來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農產品市場銷售制度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它們實際的經濟效益漸漸提高,甚至超過了農業產品,主要是因為工業企業有完善的市場銷售制度,從而提高市場經濟效益。而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市場買方也愈加發達,市場銷售對于工業以及農業等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诖?,為了提高農業產品的銷售額以及經濟效益,應該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銷售制度,完善市場影響體系。首先,應該利用市場差異以及產品特性進行農產品高端市場開發。市場差異化能有效提高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優勢。特色產品應該具有市場差異性,符合特色市場銷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進的產品技術從而開發更多綠色食品。其次,對特色農產品市場進行考察,然后在進行合適的價格定位。而特色農產品于其他農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可替代性較小,因此市場其他跟隨者很難效仿,根據上述特色農產品特征,對其進行價格定位時,可是適當采用高價化的方式,消費人群主要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場銷售的渠道也應該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場以及專賣店等大型服務場所進行銷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優勢開發特色農產品
對于特色農業來說另一個快速發展的途徑就是創造特色農業產品品牌,產品品牌促進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是產品差異化的基本條件,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市場效益。根據市場調研發現,現如今多數特色農業發展為小戶以及散戶等,沒有形成系統的市場銷售體系,缺乏完善的市場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農產品長久穩定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產品品質已經符合市場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管理控制,從而導致特色農產品受到市場的影響,并且對特色農產品的長久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谏鲜龇治觯瑸榱碎_發農產品特色市場,應該提升農產品特色品牌影響力,以產品品牌為基礎,從而在產品品牌的影響下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市場效益,進一步開發國際和國內市場,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從而促進特色農業的長久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成就;挑戰;發展思路;浙江龍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282-02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轄8鎮7鄉4街道444個行政村,人口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64萬人,國土面積3 059 km2,耕地面積16 520 hm2,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84.2%,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主要生態指標處于全國前茅。近年來,龍泉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山區特點和自身發展基礎,依托山地資源、氣候和生態三大優勢,圍繞“產業上山、農民下山、生態創業”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縣創建,加快推動山區高效生態精品農業發展,201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1.2億元,同比增長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 906元,同比增長10.4%。
1 龍泉市“十二五”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龍泉市以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為前提,以農業“兩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和平臺,全面推進農業基礎建設,堅持精品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茶、菌、蔬、畜”四大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果、藥”等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生態保護、原料加工、休閑旅游等農業功能,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1]。
1.1 農業“兩區”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通過全面按照良田、良種、良機、良制、良法等“五良”標準,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成為設施完備、土壤肥沃、技術先進、機制健全的高標準噸糧田。到2015年底,已經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4 920 hm2,創建千畝示范片6個。二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按照省政府現代農業區“125”實施計劃要求,龍泉市制定并實施了龍泉市現代農業園區“2315”建設計劃,到2015年底,已通過省級驗收完成綜合區2個,產業示范區2個和精品園6個。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龍泉市多次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肯定批示,并多次在省、市召開的農業“兩區”現場會上做典型交流發言。
1.2 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龍泉市通過實施“食用菌提升、特色茶翻番、蔬菜擴量提質、生態養殖業培育”等產業發展計劃,農業主導產業培育成效顯著,先后獲“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中國黑木耳之鄉”“全國食用菌文化產業建設先進縣”“全國食用菌產業建設示范市”“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等榮譽。2015年全市生產代料香菇0.8億袋、代料黑木耳1.2億袋,全年可實現食用菌產值8.4億元;全市建成茶葉基地4 053 hm2,產量2 290 t,產值3.252億元;蔬菜播種面積 6 673 hm2,產值3.83億元;全年生豬飼養量21.2萬頭,家禽飼養量236.85萬羽,肉類產量14 562 t,畜牧業產值3億元。
1.3 農業生產主體發展迅速
“十二五”期間,全市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從2010年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麗水市級25家、龍泉市級49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龍頭企業”;備案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44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級示范合作社7家,麗水市級示范合作社12家,龍泉市市級規范化合作社104家;備案家庭農場175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7家。
1.4 農產品品牌建設持續推進
截至2015年底,全市現擁有國家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浙江省著名商標11個、浙江省名牌農產品5個;注冊了“金觀音”茶葉、“龍泉綠”蔬菜和“龍泉黑木耳”三大公用品牌商標;“龍泉香菇”“納富特牌靈芝”被評為“浙江十大名菇”,“龍泉黑木耳”商標成功注冊;累計認證“三品”生產基地136個,面積12 667 hm2、畜0.9萬頭、禽52.5萬羽,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5個、綠色食品26個、有機食品14個;“龍泉靈芝”及“龍泉靈芝孢子粉”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龍泉金觀音”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龍泉黑木耳”獲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
1.5 農業生產設施有較大改善
“十二五”期間,全市設施農業加快發展,到2015年底,農機總動力達到21.158萬kW,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1 607、167、2 447 hm2;食用菌、山地蔬菜、茶葉噴滴灌設施面積分別達到1 247、633、933 hm2,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積達到200 hm2;建成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169處,建池總容積11 460 m3,堆糞發酵池3 022 m3,年沼液利用5萬t[2]。
1.6 農業功能進一步拓展,休閑觀光農業蓬勃發展
龍泉市利用龍泉農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條件,做好農業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區(點)目前已增至23家,其中國家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1個,總產值從5 951萬元增至9 119萬元。
2 “十三五”龍泉市生態精品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5年,也是加快推進龍泉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的關鍵5年。龍泉市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既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除了經濟增速下降、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成本快速上升等共性挑戰外,龍泉市生態精品農業發展還面臨著特殊的困難。
2.1 農業發展要素制約明顯
龍泉地處山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地土地資源不利于農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更易受到先天地理條件、惡劣自然環境、極端天氣條件影響,農業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高于其他平原河谷地區。
2.2 農業主體素質較低
龍泉市農業產業主體分散、碎片化情況嚴重,農業從業者文化程度、科技素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據第6次人口普查:龍泉市農業從業者中初中學歷以下占比達95%以上,平均年齡高達55歲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這將對生態精品農業發展產生嚴重制約。
2.3 農業經營規模較小
龍泉市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盡管提高迅速,但與省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占農業經營者比例偏低,農業生產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給農業產業合作經營、規模經營帶來不利影響。
3 龍泉市“十三五”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思路
3.1 明確“一個發展方向”
龍泉市“十三五”生態精品農業發展方向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和觀光休閑養生農業體系“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向農業3.0、農業4.0轉變。
3.2 抓好“兩項任務”
通過落實好“補短板、降成本”兩大任務,切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口糧安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加強農業現代化基礎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把資金和政策重點用在保護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質量、效益上[3-4]。
3.3 突出“三個重點”
3.3.1 突出循環發展,打造生態循環農業先行區。全面深化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縣創建,圍繞“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任務,抓好蘭巨、八都2個現代化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以及14個示范主體建設,以點帶面,全境域、全領域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實現龍泉市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
3.3.2 突出產業培育,打造綠色農產品主產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大現代生態精農業產業扶持力度,重點扶持“茶菌蔬”三大主導產業和“果藥牧”等3個特色產業。加快推進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為載體,大力推進“三品”生產,提高產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3.3.3 突出農旅融合,打造山區美麗產業樣本區。以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加快推進蘭巨現代農業園區觀光核心景區打造,充分利用龍泉農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條件,做好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豐富生態精品農業文化內涵,延伸農業產業功能。
3.4 強化“四個堅持”
3.4.1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一是充分利用市校合作平臺,加快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發揮與浙江大學、省農科院、上海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優勢,培育高效生態精品農業;二是加大科技推廣服務力度,加快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場優勢。
3.4.2 堅持以生產經營為抓手。一是加快生態精品示范創建,增強經營主體活力,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深化農村產權體制改革,激發發展內在動力,以體制創新促進農村、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
3.4.3 堅持以市場品牌為抓手。一是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大力發展地理標志和證明商標生態精品農產品,著力提升龍泉黑木耳、龍泉金觀音、龍泉綠三大區域公共品牌的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龍泉特色的生態精品農產品競爭力。二是大力促進農產品營銷服務,加大農產品營銷隊伍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營銷網絡。建好淘寶網“特色中國?龍泉館”,推動農商有效對接,借助農博會、品牌大會、鮮活農產品網上促銷活動等,宣傳推介龍泉特色的生態精品農產品。
3.4.4 堅持以社會化服務抓手。進一步完善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規范建設,充實專業技術力量,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大力開展科技下鄉送服務活動,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實施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項目,促進農業信息服務手段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實現農業信息精準入戶、服務方便到村。
4 參考文獻
[1] 葉君勇.蓮都區“十三五”生態精品農業發展的研究和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2):1-2.
[2] 葉君勇.麗水市蓮都區生態精品農業發展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5(4):547-549.
唐山市原副市長、市老科協會長楊振義,唐山市政協原副主席、市老科協常務副會長杜仲勛,唐山市政協常委、市老科協副會長劉秉善對該校教授表示歡迎和感謝。他們希望雙方通過交流溝通信息,進一步發揮農大的科技優勢,推動雙方老科協工作向前發展。
路南區擬建設趙田莊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如何加快農業發展、幫助農民致富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唐運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區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趙田莊基地建設用地。教授們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來,提高技術能力,并就路南區整體規劃設計、蔬菜保鮮、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觀光農業、擴大物流范圍、科技培訓、培養新型農民、科技支撐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規劃和建議。他們還建議調整農業布局,發展現代農業,創新農村發展模式,帶動農產品質量提高,形成農業品牌產品,探索出一條新農村建設新路。在就合作項目如何開展進行了商討后,雙方表示要扎扎實實合作,產生效果,幫助農民致富脫貧。(中國農業大學老科協 供 稿)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老科協會長唐運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區參觀考察,與唐山市老科協進行經驗交流,并為當地企業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支招”。
唐山市原副市長、市老科協會長楊振義,唐山市政協原副主席、市老科協常務副會長杜仲勛,唐山市政協常委、市老科協副會長劉秉善對該校教授表示歡迎和感謝。他們希望雙方通過交流溝通信息,進一步發揮農大的科技優勢,推動雙方老科協工作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