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一體化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相關文獻概述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態之一,“城鄉一體化”成為許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內外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層面的論證,揭示了二者之間的某種關系。
在國外的英文詞源中,很難發現用一個詞來描述“城鄉一體化”,最為相似的就是“城鄉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該詞的真正內涵是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制造業從大城市向小城市,甚至是農村區域轉移,最終形成了城鄉相結合的新興概念?!俺青l一體化”的概念最早出現于城市學領域,是由英國著名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率先提出來的。在他1898 年出版的《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中,倡導“用城鄉一體化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對立的舊社會結構形態”,并主張“城鄉經濟結合,才能有效推動二者的有效發展”;隨后,同樣來自英國的劉易斯·芒福德在對霍華德的思想吸納基礎上,深化了其理念。他指出,城鄉一體化與商業經濟發展休戚相關;亨利·賴特及克拉侖斯坦因等指出,城鄉一體化需要有區域城市的理念,需要構建整合性、清晰的城鄉交通走廊。通過商業經濟的發展,在交通走廊的核心處形成城鎮聚集,從而形成集政治、經濟和文化功能為一身的多功能中心城鎮;著名的加拿大學者邁基以亞洲國家發展為案例,以Desakota的理念來描述“城鄉一體化”,主張在商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消除城鄉差別,聚焦于城鄉經濟發展聯合體構建,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快速轉變。
我國學者同樣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觀點。“潘永江等指出,城鄉一體化內容包括城鄉地位平等、城鄉開放互通、城鄉互補互促、城鄉共同進步。三是城鄉一體化階段研究。從城鄉關系角度,大致可以分為鄉育城市、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鄉融合即城鄉一體化等幾個階段。四是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思想是否正確”(孟玉新,2009)。凌耀初則強調,如果商業經濟需要得到合理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一是要大力改造傳統農業布局,發展現代科技農業,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二是要形成特色商業經濟,企業集群、中小工商業和鄉鎮企業要有效利用資源,發展特色經濟。楊蔭凱則指出,商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加快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工業化、加快實施城鎮化、土地管理與經營制度創新、市縣行政體制改革、農村財政金融體制創新、人力資源開發、擴大開放與招商引資和國家宏觀政策強力支持。
可以說,國內外學者對“城鄉一體化”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描述了城鄉一體化與商業經濟的關系。雖然,他們沒有用共同詞來描述二者的具體關系,但是,本文以為,互動可以作為二者關系的有效形容。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商業經濟發展是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重要手段,而城鄉一體化則是商業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發展商業經濟,從而實現城鄉經濟互補,推動城鄉一體化快速實現。
城鄉一體化視閾下商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城鄉一體化發展可以看作是一個復雜工程,也是一個偉大且艱巨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城鄉一體化對商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經濟發展也必須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從而實現二者互動發展,從傳統的城鄉分治走向城鄉一體、和諧發展的雙贏局面。
(一)商業經濟發展的支撐:政府力量的支持
“繆爾達爾(1957)在《經濟理論和不發達地區》一書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結構’理論,成為城市化理論中城鄉協調發展的經典理論。他利用‘擴散效應’、‘回流效應’等概念解釋一國經濟發展中地理二元結構形成的原因和作用機制。他認為由于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商品、資本、人員、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會使先進的地區更先進、落后的地區更落后,因此必須由政府轉變相關的發展理念,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刺激,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發展”(趙寧,2008)。
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1.轉變“二元結構”的傳統觀念,樹立城鄉一體化的新觀念。我國社會城鄉結構發展在傳統的“二元結構”觀念影響下,長期存在著“重城輕農”、“重工輕農”的現象,使得城鄉經濟發展失衡。所以,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從“重城輕農”的傳統觀念中完全轉變過來,從本質上認識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對于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2.打破“城堡經濟”,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各級政府部門不能以“本位主義”思想為指導,片面追求所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單一成果,必須具備大局觀念,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律,為城鄉經濟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的制度環境。
3.改變“厚城薄鄉”的現狀,打造“工農并舉”的新局面。各級政府部門應統籌規劃,公平公正地對待城鄉經濟發展,不能忽視農村經濟發展,應該打造“工農并舉”新局面。在一些較偏遠的農村地區,當地政府部門應增加財政投資,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硬件保障;相關管理部門還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扶植建立相應的支柱產業,發展特色農業,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
4.改變行政推動的老方法,建立健全市場機制。當地政府部門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由行政命令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發展經濟依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必須重視市場導向作用,這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即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綜觀規劃層次體系,(見表1)可以看出,還有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蛘哒f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問題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筆者在近十余年規劃實踐中,參加了區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規劃以及各類課題的研究,深感城鄉結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較突出,亟需作為一項專題性、獨立性的規劃類型給以確定。本文試就城鄉結合部規劃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性問題進行探索,希同仁位給以斧正。
二、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三)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四)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范圍。
(五)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范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為理論指導。
(七)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三、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諸如: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應用。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遵循與指導。
(一)根基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二)基礎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是它所應遵循的。
(三)方法學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對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四)技術學理論:因為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沖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義上,肩負雙重的協調性的任務。它應該著重發展意義上的規劃、在布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五)相關性理論:由于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是同一種地帶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性的戰略研究。因此,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為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二)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
參考文獻:
1、《經濟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規劃》1998年第1期
3、《城市規劃》1997年第4期
4、《城市規劃管理概況》劉鯤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規劃; 途徑; 內容與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summed up the past treatment of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sequence in the status of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think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ay; content and method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1]。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2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2]。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筆者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二、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并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做出明確性的展開研究。因為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所以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須早提上議事日程。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而沒有從“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相比,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應該及時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指標體系;綜合評價
Abstract:Currently,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new study hotspot in our academia. Provid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s connotation and clarifies such integration’s several princip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rinciples, it builds an index system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economic, soc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Here also describes major methods and basic processes of index weighting, data standardization as well as general evaluation in detail.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indicator system;general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5-16(7)
黨的十以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成為一項重大國策。近年來,國內學界的城鄉一體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學者不再局限于城鄉之間應然關系的論爭(例如城鄉孰為本末問題),而開始轉入對如何認識并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技術性討論。目前,對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測度與評價已成為國內學界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對這類研究來說,如何選取和構建測度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指標體系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1 城鄉一體化評價的研究進展
從既有研究來看,對城鄉一體化測量指標的選取方法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城鄉一體化看作城鎮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等多領域、多層次的相互融合并趨于一體的過程,為準確地測度城鄉一體化水平,需要對各領域進行指標設計并構建比較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楊榮南(1997)的研究較早且具有代表性,他從經濟、人口、社會、生活、環境生態等五個維度,選取了24個二級指標進行測評。顧益康等(2004)以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度、差異度和協調度為一級指標,以42個二級指標構成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任平等(2006)從空間聯系和功能聯系兩個方面來評價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情況,進而對城鄉一體化程度作出判斷,其中空間聯系分為自然基礎、城鎮體系、基礎設施等3個子系統和9個因子,功能聯系分為經濟發展、社會聯系、環境條件等3個子系統和13個因子。陳國生等(2009)選取區域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小城鎮建設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為一級指標,地區GDP與全市GDP之比、經濟密度、農村恩格爾系數等19個二級指標構成城鄉一體化指數評估體系。曹志剛等(2009)將一級指標分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城市空間發展、政策制度發展、城鄉發展、生態發展、文化發展等,再選取20個二級指標測評城鄉一體化水平。采用此類方法構建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學者們選取的一級和二級指標往往存在較大差異。
另一思路認為,測評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大部分指標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或交叉關系,因此可以“精選”具有概括性與解釋力的若干指標來進行測量。岳麗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以及工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值等四項指標對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判斷。孫小素(2007)選擇城鄉收入比、城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比、城鄉生活消費支出額比、城鄉人均住房面積比、城鄉百戶居民電視機擁有量比、城鄉恩格爾系數比、城市人口比重7個指標測評城鄉一體化進程。魏亞蕊等(2008)利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度四個指標對中原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程度進行測算。
可以看出,以上兩類選取指標的方法各有利弊,第一類方法的優勢是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程度,并有助于發現城鄉差異的具體成因。但是由于所選指標多,容易造成互相交叉,有可能影響結果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學者們選取的指標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對于結果難以進行橫向比較研究。第二類做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且較為常用的指標,能夠滿足考察區域城鄉一體化水平的需要,同時數據可得性高,處理簡便,便于對不同區域的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橫向比較研究,但是因為指標較少,難以詳細反映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狀況??偠灾?,國內學界對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測評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但相關研究成果之間缺少交流、批判和合理借鑒,尤其是大多數研究中構建的指標體系都不盡相同,遠未形成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計算方法,直接影響到相關研究成果難以形成有效積累和深層討論,所以可以說目前關于城鄉一體化評價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2 城鄉一體化的內涵界定
城鄉一體化是在國內城鄉二元對立的現實格局下提出的重要概念,盡管國外相關研究中缺少與城鄉一體化直接對應的概念,但國外學界針對產業革命后出現的城鄉分化問題進行研究并創立了城鄉互動和城鄉融合等諸多理論,例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賴特的廣畝城理論、城鄉邊緣區理論以及的城鄉關系理論等,這些理論對國內城鄉一體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近年來,國內學者們借鑒國外相關理論資源,并依據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城鄉建設實踐,對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不斷進行完善。在總結既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鎮、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鎮、鄉之間在空間、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為準確理解城鄉一體化內涵以構建較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把握以下方面關系:
第一,城鄉一體化的內在聯系。城鄉一體化涉及空間規劃、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楊重光(2008)認為,城鄉一體化包括規劃建設、產業發展、交通信息、市場結構、政策措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的一體化過程。單純某個或幾個方面的城鄉互動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在理論探討和實踐發展中必須把城鄉一體化看作一個整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多部門的統籌謀劃,推動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第二,城、鎮、鄉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城鄉一體化的“城”包括城和鎮,所以城鄉一體化必然意味著城、鎮、鄉的一體化,強調鎮的地位重要性是因為鎮是溝通城鄉的必要環節和紐帶,要實現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首先要推動城鎮與鄉村的一體化,任何越過城鎮的“蛙跳式”城鄉聯系都是難以持續的,只有發揮建制鎮和集鎮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才能逐漸縮小鄉村與城鎮的差距,最終實現城鄉的一體化目標。另一方面,城、鎮、鄉應該互為發展空間與重要依托,在既有城鎮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城鎮的空間擴散和均衡布局,完善與新農村建設內在相關的城鎮“點-網”式結構,圍繞中心城鎮形成增長極,打通城鄉資源雙向交流的通道,擴展承接容納城鄉資源的結節性空間,促成城-城、城-鎮、鎮-鄉之間的有機聯系,特別應注意避免陷入城鄉低水平均衡發展和資源分散化配置的泥沼,力促城鄉共同的協調發展,重建城鄉共生的和諧關系。
第三,城鄉一體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城鄉一體化必須在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上,利用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把城市和鄉村轉變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但是城鄉一體化不是單純的鄉村城鎮化,也絕非完全取消城鄉差別的城鄉“一樣化”,而是推動城鄉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就是說,鄉村與城鎮相比并非完全處于劣勢,應看到鄉村地區的優勢所在,這種優勢是與城鎮的比較優勢,需要認真甄別和客觀對待。例如,鄉村地區與城鎮相比,在基礎設施、經濟發達程度、社會生活發展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但在居住面積、生態環境、礦產資源以及鄉土文化等方面則可能優于城鎮或獨具特色,對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加以考慮。
3 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3.1 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
評價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必須構建一個明確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應準確反映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綜合性原則。針對城鄉一體化的系統性特點,所選取的指標應涵蓋經濟、社會、人口、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從而比較全面地反映城鄉關系的總體狀況,并且在對城鄉一體化測評時必須從多角度進行綜合判斷。
第二,針對性原則。首先,城鄉一體化反映的是城鄉關系的現實狀況和客觀水平,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該主要從城鄉關系角度來考慮。在選擇指標時,應盡可能選擇能夠直接反映城鄉關系的相對指標,而應避免選擇那些只能單方面反映城市或農村發展狀況的指標,避免選擇那些只反映區域內平均水平而掩蓋城鄉差異的指標。其次,所選取的指標應能合理反映當前我國城鄉發展現狀,體現城鄉各自發展特色,特別應避免忽視農村優勢的“城市傾向”導致指標選取不當。
第三,獨立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之間應相互獨立,不能互相替代和互為解釋。同時,獨立性原則還要求每一項所選取的指標都能夠反映城鄉關系的某一方面特性,不能含糊不清或容易產生歧義。同時,某一方面特性,盡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標來反映。當然,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聯系要求所選取的指標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要互為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多角度反映城鄉一體化水平。
第四,可比性原則??杀刃允菍χ笜梭w系合理性的一項基本要求,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對某一個特定區域內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縱向比較,還可以用于不同區域城鄉關系的橫向比較。因此,指標和資料的口徑和范圍應盡量與常用的指標體系相一致。此外,這些指標不能太“大”,否則要么無法獲得相關數值,要么無法準確反映城鄉關系。這些指標也不能太“小”,否則過于瑣細從而增加不必要的研究難度,并降低結果的可比性。同時,因為城鄉一體化水平往往因地因時而不同,所選取的指標及賦予的權重等都應盡量適應這種動態變化,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保持相對穩定。
第五,可行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應該是可以度量的,數據具有可得性,獲取途徑主要有來自各地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等權威部門的相關數據,在缺乏統計數據時可獲取相關的調查數據。一般來說,數據的可得性和權威性越高,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比性和可行性也越強。
3.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簡釋
依照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以及建立指標體系的指導原則,參照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再結合有關專家意見,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為五類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見表1。
3.2.1 空間一體化
空間一體化既是城鄉融合的外在地域表現,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空間一體化水平是指城鄉在地理空間上的關系狀態和交融程度,理想的城鄉一體化表現為城鄉兩個地域實體融合成為多(城鎮)節點的網絡型區域連續統(Regional Continuum)。包括以下指標:
本文構建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仍然是一種客觀評價體系,全面考察城鄉一體化還應該將城鄉居民對本區域城鄉關系的主觀心理認知納入評價范圍,因此還需要從主觀層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來對城鄉一體化進行更加完整的評價和認識。但是對城鄉一體化水平的主觀評價往往存在著明顯制約,如調研難度大、區域文化差異影響主觀認知、調查結果缺少可比性等,難以進行不同區域的橫向比較。此外,受時代變遷與心理變動等因素限制,很難對同一區域不同時期的城鄉一體化狀況進行縱向比較??紤]到諸種局限,本文未對主觀評價指標進行討論。我們認為如何克服主觀評價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將主觀與客觀評價結合起來,構建更為科學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將是今后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 楊榮南.城鄉一體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2] 顧益康,許勇軍.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4,(6).
[3] 任平,周介銘,張果.成都市區域城鄉一體化進程評價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6).
[4] 陳國生,陳威.關于城鄉一體化的評估體系探討――以重慶市為例[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2).
[5] 曹志剛,吳國璽,隋曉麗.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09,(8).
[6] 岳麗萍,白永秀.陜西城鄉一體化水平判斷與城鄉協調發展對策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 孫小素.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統計監測方法探討[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7,(4).
[8] 魏亞蕊,高建華.中原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程度測算與建設途徑[J].中國集體經濟,2008,(8).
[9] 楊重光.城鄉一體:中國城市化的重要特色[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10]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內容摘要:我國的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乃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面。本文主要探討了非零起點的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給出了規劃與實施的組合矩陣,探討了其戰略路徑,提出了幾條典型的戰略實施路徑并分析了各個路徑的特點、實施條件,指出了選擇路徑的戰略約束變量。
關鍵詞:一體化 二元物流 戰略路徑 物流孤島 帕累托最優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一個戰略方面,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城鄉經濟一體化又是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戰略方面,是城鄉一體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成都市作為城鄉一體化的先行試驗區,在城鄉物流一體化方面也是有作為的。
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這“三集中”是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特色。雖然集中化并不就是一體化,但是適當正確的集中有助于產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城鄉經濟一體化必然要追求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互補效應。散、小、孤很難獲取上述三效益。工業、農民、土地的適當集中也從戰略上為城鄉物流一體化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城鄉物流一體化
城鄉物流一體化就是要破解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二元物流之間的分隔、分離,把各個物流孤島聯系起來,協同起來,求得協同效益,求取全域物流系統整體效益最大化。
城市物流是指為城市服務的物流,它滿足城市經濟、政治、社會、人口、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對于物流服務的需求。與農村物流相比較,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質性、復雜性、廣泛性等特點。
農村物流是一個相對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其他經濟活動提供運輸、搬運、裝卸、包裝、加工、倉儲及其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總稱。與城市物流比較,農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節性、差異性、多樣性等特點。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站在戰略的高度,結合城市和農村的特點,結合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的特點,運用現代物流技術和現代物流理念,對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兩個系統進行戰略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謀求提高,謀求發展,謀求協同,謀求較大的城鄉全域物流系統的戰略協同效益,從而提高城鄉經濟一體化水平,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并提高其水平。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非零起點
由于社會經濟技術等的發展,由于環保意識和競爭的日益加強,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在居民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企業競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從而受到極大重視。
在城市和鄉村早已都存在物流,只是由于社會經濟技術地理上的歷史局限性等原因,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表現為兩個“物流孤島”,在物流規劃、物流建設、物流運營、物流資源分布、物流能力分布、物流人才分布上各自為政,自成條塊,相互區隔,沒有形成協同效應。城鄉物流一體化就是要解決城鄉物流分離化、分散化問題,通過整合城鄉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資源的效率,優化和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從而提高城鄉物流的效率、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保效益)。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路徑
所謂戰略路徑就是起始于現狀,面向未來目標,由特定時間和空間及其他戰略狀態要素所構成的一條有向、不規則的開放式曲線段,是成長方式、戰略方案和實施途徑選擇的集合。
(一)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
城鄉物流統籌規劃城鄉物流統籌建設城鄉物流統籌運營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績效評估和改進是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流程,在整個流程中應實行統一管理,至少要有統一的職能協調。
本文主要分析城鄉物流統籌規劃。以成都市為例,2004年成都變過去的“城市規劃”為覆蓋全市的“城鄉規劃”。成都市是把中心城區、縣城、區域中心鎮及鄉村區域作為城鄉一體化統籌規劃的四個不同的戰略狀態要素,這也應該是城鄉物流統籌規劃的四個不同的戰略狀態要素。
在進行城鄉物流統籌規劃時,明確上述四個戰略狀態要素及其內在關系的非零起點很有必要,必須考慮已有的戰略性物流資源,盡量把其納入新的物流體系中,不能視而不見,棄置不用,這在當今特別值得重視。
對此,應建立科學的項目評估體系,把項目運營期望值和原有物流資源利用率作為關鍵的評估指標中的兩個。還要建立項目績效評估體系,用以判斷項目的績效,以便總結經驗,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的經驗曲線。
城鄉物流一體化規劃的本質:利用物流經驗曲線和物流預見曲線,規避城鄉物流一體化建設中的盲目性、動蕩性、隨意性、雜亂性、無序性、狹隘性、短視性,從而降低整個城鄉物流一體化工程的總成本(規劃成本+建設成本+運營成本+閑置成本+沉沒成本等)。建設成本,特別是基礎建設成本、固定成本往往發生了就是沉沒成本,具有較強剛性、不可逆性,成本大,而規劃成本相對較低,規劃的彈性較大,調整起來也較容易,調整成本相對較低。一分錢的物流規劃成本可能降低十分錢的物流建設及其相關成本??茖W的、可行的城鄉物流一體化規劃的效益比較巨大,可以說是戰略性的效益,成本的節約是戰略性的節約。
(二)規劃和實施的組合矩陣
需要明確的是實施路徑中必須遵循輕重緩急原則,規劃上則應是全域性、整體性、系統性、未來性的。城鄉物流一體化既要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服從于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還要服從于全國、大經濟區區域以及省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物流發展戰略規劃,還要協調于鄰近區域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和物流發展戰略規劃。規劃和實施的組合矩陣如圖1所示,規劃分為詳細的和粗略的,實施分為立即整體實施、分步實施、暫不實施。
有的是規劃后即刻全面建設,該規劃較為詳細,其前瞻性可能在5年之內或者10年之內,且不確定性較小,主要是用于抓住當前的物流建設的戰略性機會;有的規劃是分步實施,該規劃中詳細部分和粗略部分并存,其前瞻性可能在10年之內或者20年之內,其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相互參雜,既可抓住物流建設的戰略性機會,又可規避將來物流建設的戰略性風險;有的規劃是規而不建,即先規劃暫時不實施,以備將來情況較為明了、條件較為成熟時實施,其前瞻性較大,常在20年至100年之間,相應的不確定性就較大,確定性較小,以便從戰略上規避物流建設及相關風險。
如成都市在1990年修建完工的成都市區到郊縣新津縣的成新大件路,當時設計為雙向兩車道,該路在促進該地區及鄰近地區的人流、物流的發展上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當時在該路的規劃設計時就缺乏較大的前瞻性,以致在2008年進行改擴建為雙向六車道時付出巨量居民拆遷安置成本,如果當初在規劃時具有20年至30年的前瞻性,禁止沿路兩百米以內進行永久性建筑修建,上述戰略性成本絕大部分可以規避。
(三) 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實施路徑
圖2中所示的4條戰略實施路徑中大、中、小城市(群)、城鎮(群)和鄉村區是路徑的5個節點,節點的不同排列順序構建成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路徑有其各自的特點、各自的優劣、各自的適用條件。
路徑1:以大城市為核心,充分發揮大城市在物流方面的核心輻射功能、物流擴散效應,首先整合與其相似、彼此聯系較為緊密、融合度較高、一體化基礎較好的中等城市(群),同時強化中等城市(群)的極化效應,為下一步整合小城市(群)及城鎮(群)和鄉村區域的物流,實現全區域物流一體化積累一體化經驗,構建一體化經驗曲線,打下一體化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其優勢在于充分發揮大城市對于中小城市、城市對于鄉村的各方面的中心作用、示范作用、輻射作用。其適用條件是城市的極化效應、集聚效應已達到相當程度,城市已發展到相當發達階段,其擴散動力強大,擴散意愿強烈,擴散作用明顯。這時采取該路徑的戰略利益極大,戰略風險較小,全域物流一體化的進程可能較快、水平較高。該路徑是始于大城市,終于全區域,先城市后農村,城市包圍農村,屬于漸進性的戰略路徑。成都市的三圈層戰略路徑類似于該路徑,成都市在規劃時把全市分為一圈層(中心城區)、二圈層(近郊區)、三圈層(遠郊區)。
路徑2:先從整合難度較低的城鎮(群)和鄉村物流一體化開始進行初級的一體化,其一體化的程度較低、較簡單易行,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不很復雜,由于大部分城鎮(群)和鄉村的開發度不是較高,其整合效益、一體化效益容易顯現出來,利于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該一體化不僅是城鎮(群)和鄉村物流內部的一體化,而是面向整個城鄉物流大系統一體化的。其適用條件是城市的極化效應還未達到相當程度,其擴散動力不強、擴散意愿不強、擴散作用不明顯,而城鎮(群)和鄉村物流的一體化意愿強烈、動力較強、利益較大。這時采用該路徑較為穩妥,也可逐漸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的經驗曲線,全域物流一體化的完成總時間可能較長,該路徑屬于漸進性的戰略路徑。該路徑特別適用于未開發即將開發的城鎮(群)和鄉村,可規避先散建亂建后治理后規范的戰略性調整成本。該路徑是始于農村,終于全區域。類似于改革開放的區域戰略路徑――先農村后城市,農村包圍城市。
路徑3:類似于路徑2,其差別體現在起點有些不同,比路徑2的起點高了一些,比較注意發揮城市對城鎮(群)和鄉村的帶動作用,其前提條件依然是城鄉物流互動意愿和能力較強。
路徑4 :該路徑的起點和終點與路徑1相同,但也有不同。路徑1是漸進式,路經4是突進式的,該路徑實施成功的話會極大縮短全域物流一體化的時間,可盡早盡大地謀求城鄉物流一體化的利益,其前提條件是一體化所需的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生態、政治、自然等條件的具備,即物流一體化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條件都完全具備,至少基本具備。此戰略路徑的戰略利益可能較大,其戰略風險也較大。
這四種路徑只是示例,還有其他的路徑可供選擇,不過基本思想是要分輕重緩急,要考慮客觀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觀的物流供給能力及其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四)城鄉物流一體化的戰略實施路徑選擇的戰略約束變量
當地的政治、經濟、社會、人口、文化、技術、生態、自然等方面的狀況,及其決定的客觀的物流需求水平和客觀的物流供給能力及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以及更高層次的物流規劃都是其戰略約束變量。
結論
城鄉物流一體化是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乃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面。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物流一體化的實踐和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本文涉及的問題值得進一步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李仁良等.中國農村物流市場及其特征,物流經濟[J],2008(6)
2.謝守祥等.戰略新視角:戰略路徑及其控制,江蘇商論[J],2008(5)
作者簡介: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認知誤區;規劃策略
1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
“新型城鎮化”一詞最早是伴隨著黨的十六大。新型工業化。戰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戰略提出,主要是依托產業融合推動城鄉一體化[1]。然而,中國百姓熟知新型城鎮化是在黨的十,特別是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及其將之確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動力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來越受到各行業和學界人士的關注。
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其在人口集聚、非農產業擴大、城鎮空間擴張和城鎮觀念意識轉化等方面與傳統的城鎮化概念并無顯著差異[2]。但實際上,在實現這種過程的內涵、目標、內容與方式上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各行業、領域的針對性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新型城鎮化至今尚無統一和明確的定義。所謂的新型城鎮化是以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實現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的城鎮化過程。推行新型城鎮化是為了:(1)積極應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的新形勢;(2)彌補長期以來高速城鎮化帶來的弊端和損失;(3)最大限度地將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人民;(4)促進未來中國城鄉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 新型城鎮化存在的認知誤區分析
新型城鎮化作為我國新一輪城鄉建設和轉型時期的重要指導性戰略,對經濟、社會、體制制度和城鄉建設諸多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內涵伴隨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踐成果的落實將得到不斷豐富[3]。但是,受既有國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現狀發展模式以及未來眾多不確定因素的潛在影響,新型城鎮化在城鎮實踐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若干誤區,其可預見性誤區可概括為以下六點(表1)。
3 推行新型城鎮化四類規劃策略
對于國內城鄉規劃學界而言,“新型城鎮化”雖然廣為熟知,但一方面長期在局部范圍或地區試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鄉建設環節。隨著新型城鎮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成為本屆政府執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鎮化”的涵蓋范圍持續擴大,其要求城鄉規劃學界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推行新型城鎮化的新策略[4]。規劃策略的實施必須以各地階段性的發展路徑為保障。中國幅員遼闊,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域差異顯著。在從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轉變的過程中,各地應秉承。評估現實差距-樹立可行性目標-確立重點行動計劃。的系統化思路,逐步實現基于內涵維度的發展方式轉變、基于目標維度的發展方向確立和基于內容維度的實施安排。以發展路徑為基礎,針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實際情況,新時期城鄉規劃領域推行新型城鎮化應采取以下四類策略。
3.1 “區域協調、城鄉統籌與一體化”的統籌協調策略
統籌協調策略涵蓋區域與城鄉兩個層次。從區域上說,大體包含4個空間地域層次的協調與統籌:(1)以大多數現狀城鎮中心城區為核心的規劃區或都市區范圍;(2)較為明確的市域范圍;(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圍;(4)更大尺度的都市連綿帶和經濟區范圍,在此區域內統籌更多的針對宏觀政策、重大設施、產業布局、生態安全等方面。而對于城鄉一體化層面,則較為微觀地注重與城鄉居民相關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道路交通與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就業水平及環境質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產三低三提升、三業三化三集中”的轉型升級策略
所謂轉型,一是向低碳綠色轉型,二是向規模集中轉型。低碳綠色即要求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實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規模集中即倡導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現代服務業向城鎮各級中心集中。所謂升級,一方面指農業效率提升、工業低碳水平提升和現代服務業服務質量提升;另一方面指農業現代化、工業集群化和現代服務業規?;瘏f同升級。
3.3 “資源節約集約、環境友好安全”的生態文明策略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資源節約即強化現有資源的節約保護和集約利用,依托新技術大力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積極推進廢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環境友好即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建立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城鎮環境質量(包括大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監測,因地制宜、適度提高有污染企業準人門檻和處罰力度。此外,以現代技術為依托,積極推進城鎮綠色建筑改造,打造綠色社區、綠色街區和綠色城鎮;科學合理布局城鎮空間,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解決城鎮采光和通風問題以減少環境干預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長、混合利用、緊湊開發”的集聚緊湊策略
集聚緊湊策略包含三層含義,所謂集聚增長即推動產業集群化集聚、空間園區化集聚、重點在各級城鎮中心集聚。所謂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項功能混合使用,從而降低遠距離、鐘擺式交通出行。而緊湊開發指依托公共交通導向實現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為條件,互為因果。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型城鎮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續發展和質量為內涵,以平等、幸福、轉型、綠色、健康和集約為核心目標,以區域統籌與協調一體、產業升級與低碳轉型、生態文明和集約高效、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重點內容的嶄新城鎮化過程。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較長時期內城鄉發展與建設的關鍵指導戰略,理清新型城鎮化概念與內涵、樹立切實可行的新型城鎮化目標、梳理重點內容并結合規劃策略統一部署,同時及時糾正認知誤區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李程驊.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j].求是,2012(14):35-37.
[2]謝揚.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j].紅旗文稿,2008(10).
[3]方創琳,劉曉麗,藺雪芹.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的修正及規律性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8(7):512-523.
關鍵詞:網絡拓撲結構;城鄉客運一體化;城鄉統籌;政策
中圖分類號:U492,F5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12)05-0023-06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中心區在教育、醫療、交通、購物、就業、收入等方面有巨大的比較優勢,導致城鄉之間的差距日漸擴大。城市化過程不僅將城市周邊的失地農民轉為城市人口,也會吸引大量的周邊人口到城市就業;此外,城市化過程也是財富向城市聚集的過程,會吸引相當多的中小城市高收入人群,或富裕農村居民到大城市買房置業。具體到重慶主城區而言,新集聚人口和就業崗位將在主城區和中小城市、城鎮、農村之間產生較多的勞務、探親、上學、訪友等客運出行需求,急需新的客運組織方式滿足這部分出行需要。
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也應積極探索新的客運交通組織形式改善城鄉交通條件。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正是伴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分工與協作的產業結構逐步形成等現象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客運組織方式,是一個區域城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運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發展過程。
一、城鄉客運一體化的內涵
城鄉客運一體化中的“城” 指的是城市的城區以及縣域城區,而“鄉”則指的是城市郊區、城鄉結合部、行政鎮以及各個行政村等居民相對較為集中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相對于中國城鄉二元經濟體制下的城鄉壁壘而言的?!俺青l道路客運一體化”本質上是指公路客運和城市公共汽車由同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遵循統一的法律規章、管理規范和技術規范 [2-4]。
這種新型客運組織形式的內涵分析如下。
第一,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是發生在城鄉道路尤其是農村道路十分暢通,公交場站等基礎設施水平比較高,城鄉客運實現網絡化運作的時期。這是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硬件方面應滿足的基本要求,是一體化發展的前提。
第二,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是一個漸進和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所處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差異等影響。
第三,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并不是最終達到城市客運和農村客運完全一樣、沒有差別,不應簡單地認為是縮小甚至是消滅城鄉客運差別的過程,而應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兩者內部以及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
第四,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不單是道路、場站等基礎設施即硬件方面的一體化,還包括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營方式等軟件方面的一體化。后者相對來說更重要,在實踐中較難以理順,是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第五、就客運交通的組織效率來講,客運一體化的組織方式要優于常規班線客運,其發車方式靈活,車內售票簡化上車手續,多點上下客提高車輛的周轉效率。然而就其服務半徑來講,由于其運行速度較慢,為保障運行企業效益,其服務線路里程一般要小于常規班線客運。因此,城鄉客運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只能是客運組織形式的重要補充。
二、重慶道路客運現狀
重慶市的道路客運基本呈現城市內以公交運營,城市對外客運絕大多數為班線客運的兩種客運組織方式。這兩種方式仍然采用兩種不同的制度、規范進行運營,這在城鄉發展初期基本能夠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然而隨著重慶市近些年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主城已邁入“繞城高速時代”,原有以班線為主的對外客運出行方式逐漸顯現出難以滿足出行需求的矛盾。其主要問題是:(1)傳統班線客運由于發車點和到站點固定,且一般位于城市邊緣區,導致乘客出行兩端被動換乘,既增加了換乘次數,又延長了全程出行時間。(2)班線客運票價相對公交而言較高,制約部分沿線村民出行需求。(3)班線客運發車班次固定,發車間隔大,使得乘客的出行等待時間較長。(4)班線客運定點乘降,站間距非常長,使得沿途乘客出行不便。(5)城市公交客運雖然在方便性、費用、快捷性等方面優于班線客運,但是其對運營車輛的要求不同,對中間運營站點的數量要求較高,限于乘客舒適性、公司經營成本和安全管理的考慮,難以將城市公交線路直接延長到城市地區。(6)由于班線客運難以滿足城市近郊區域的客運出行需求,不少出行者自駕車出行,導致城市近郊的進出口通道交通壓力較大,高峰時間段交通堵塞嚴重,例如渝長路、渝武路、渝鄰路、渝遂路等在早晚高峰時期進出主城的收費站處。(7)班線客運和城市公交完全分離的運營機制還帶來了較多的運營問題。在城市公交與班線客運接駁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城市交通的堵點,也是交通秩序較為混亂的集中地,例如陳家坪汽車站、南坪汽車站、紅旗河溝汽車站等地。這主要是隨著客流量的提升,比較密集的班線客運和城市公交客流以及其他城市交通流之間出現大量交織引起[5]。
上述問題的存在需要引入一種融合兩種客運方式特點,彌補彼此缺點,且能承載一定量中短途出行客流的新型客運組織形式。
三、重慶統籌城鄉發展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