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4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災災害防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鎮人民政府
(2019年4月X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就***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情況作如下匯報:
***鎮地處長江南岸,全鎮幅員面積101.52平方公里,境內屬河谷淺丘地帶。近幾年,受強降雨及長江三峽庫區蓄水影響,轄區內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生產秩序,給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一定損失。為此,鎮政府下大力氣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扎實開展地災防治,主要做好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精心組織,筑牢地質災害防治基礎
(一)堅持以防為主,著力鞏固防治基礎。堅持科學防治理念,去年全年先后開展5次巡查和3次“拉網式”排查,共排查出5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危及253戶883人,其中山地隱患點27處,庫區29處,我鎮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將56處隱患點納入鎮級預案管理,落實監測和預警人員,制作設立警示標志(牌),劃定危及對象和撤離路線,明確預警和報災方式,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140余份,健全“鎮、村、社、戶”四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體系,將防災責任落實到了最基層的操作層面上。
(二)狠抓規范管理,著力健全防災制度。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會商、汛前檢查、汛期巡查、應急預案、災情速報、監督管理等機制,確保防災工作“分工、任務、要求”三明確。在汛前排查的基礎上,編制了《***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和《***鎮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了鎮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分片定點督導責任制,鎮、村、社逐級簽訂年度地災防治責任書,各監測人還向村委會出具《地質災害監測責任承諾書》。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明確了責任。
(三)建立部門聯動,多管齊下聯合防災。國土所加強與鎮應急辦、農業服務中心、交管所等部門的協作溝通,建立了地災防治QQ工作群,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業務交流、信息共享。2017年,對片區地災負責人、各村(居)責任人、地災點監測人進行地災防治專題培訓2次,通過培訓,明確了地災隱患點的監測任務,監測記錄本填寫規范、APP監測軟件上報要求,出現險情應急處置措施等,切實提高了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強化宣傳培訓,著力提高防災自救能力。一是組織機關干部、村社干部及地災監測人觀看關于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的專題片,以直觀形式向干部群眾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二是通過“4·22世界地球日”、及科普宣傳月等活動,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宣傳畫、《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等資料3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近100人。
(五)加強應急演練,提高防災避險能力。鎮政府聯合***中學開展抗震救災綜合實戰演練2次,參演人數約120人。通過模擬演練,進一步健全了搶險救災整體聯動機制,積累了救援隊伍的實戰經驗,增強了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了公眾自救互救技能。
二、突出重點,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一)著力“避治結合”,消除地質災害隱患。2017年實施了烈火村1組馬安石、關門石危巖,梧桐村1組中壩滑坡等3個區級地災應急治理項目,投入資金77.77萬元,2018年1月全部通過竣工驗收。投資104萬元的***鎮新場鎮庫岸地災治理工程即將開工建設,預計在2018年7月竣工。歇涼村3組油坊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治理工程已實施完畢。對還未治理的地災隱患點,采取避讓為主的原則,對垮土坡、茶樹灣、青崗堡、杉樹灣4處較為嚴重的地災點群眾詳細宣傳搬遷避讓政策,講解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危害性,動員其及時搬遷,并重新發放《搬遷避讓通知書》,目前已有2戶準備搬遷。
(二)加強汛期排查巡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在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測的監測網絡的同時,組織力量對全鎮56處地災隱患點、在建工程開展全方位、全覆蓋、拉網式、滾動式排查,以及應急調查和專業監測指導,做到橫到邊、縱到底,不留死角死面。完成28個區級地災監測站點的告示牌、滑坡體界樁、撤離線路等設施的安裝和建立,制定地災點《防災預案》28套。在鎮財政資金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整合資金約3萬元新購置物資一批,包含半導體高頻擴音器、卷尺、雨衣和便攜式手電筒等設備,完善了物資儲備,增強了應急保障能力。
三、統籌安排,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
(一)抓規劃統籌,鎖定目標任務。結合***鎮“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成鎮、村兩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注重以小流域或一個水文單元為基礎,編制防治措施,制定防治方案,分年度實施治理,為科學防治地質災害提供了依據。
(二)抓基礎調查,明確防災方向。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逐一開展風險評估,摸清成因、類型、范圍和災害現狀。重新建立了《地質災害安全管理臺賬》,分類建檔、分類管理,實現了地災防治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管理。
(三)抓知識普及,提升全民意識。編制***鎮地質災害防治培訓計劃,明確了培訓對象、范圍、內容和方式,并納入了全鎮的培訓總體方案。
(四)抓科學監測,提高防災水平。借助智能手機APP監測軟件和預警信息平臺適時向轄區內的干部、地災監測人和群眾預報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為有效防災做好準備。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選擇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1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兜刭|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途徑就是反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一是防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發生;二是避免受災對象與之遭遇。第一方面包括作用發生前的預防和發生中的制止;第二方面則含有移動受災對象位置、改變致災作用方向和隔絕兩者遭遇通道。所以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就是改造、穩定變形地質體,調整、控制致災地質作用,從而制止地質災害發生的專門性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有的專家將之稱為地質工程。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合理應用
2.1 工程防治對策的正確選用
由上述可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中可供(或常需)選用的主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什么情況下需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這要根據致災作用的可控制性和受災對象的可移動性兩方面的情況,與其它措施進行比較確定。一般情況下,采取行政技術措施能夠事先預防或避開地質災害危險的,多不動用工程措施。主要的比選常在工程防治與設施搬遷之間進行。比選的依據是經濟代價和安全效果。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掌握好時機,總的原則是要早治。一些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初期變形階段,其維持穩定性所欠缺的抗力較小,只要及時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增強,較易恢復其穩定。一旦發展到快速變形,其內部變形應力增大,而且像滑動面之類的關鍵部位的強度也因遭受更大破壞而大為降低,再想進行工程治理所需代價就會成倍增加,甚至無能為力了。但是防治工程也必須在肯定險情確實存在,不治不足以防止災害發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2 防治工程種類與結構類型的正確選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目的是用來防止(制止)地質災害發生。防治工程選用的合理性首先要體現在其有效性(防治效果)上。其次是在確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尋求節約。防治工程方案的正確與否常決定著防治工程成敗的大局。在確定采取工程治理后就要依據所治地質災害(致災作用)的性狀特征、環境條件及防治要求,按照保證效果、兼顧節約的原則妥善研究擬定防治工程方案,選好、用好工程類別及其結構類型。各種地質災害防治都有其適用的工程類別。如對滑坡的防治工程,常用工程類別有支擋、減載、加固、排水等;對泥石流有攔截、疏導、防護等;對巖溶地面塌陷有治坑、治洞、隔滲等。每種工程類別又常有其各具特色的不同結構類型。這都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優選采用。防治工程方案可以由單一的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構成,也可由各種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組合構成。樁錨結構就是很好的實例。每項工程手段選用的合理性都要根據其單位防治效果,即單位投資所能做出的防治效果貢獻(如安全系數! 值增強值)來判斷。
2.3 防治工程的施加位置與強度的正確確定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方案要包括工程項目及其布置位置這兩個基本內容。工程項目應根據災害防治需要確定,而任何防治工程都是具置的需要。如對滑坡宏觀上有上方、下方,地面、地下等位置區分,這可作為防治工程布置的概略指向,具體設置地點應根據致災作用力學場的分布狀況確定。如滑坡的支擋工程在橫向上要垂直滑坡的主滑方向布置。在縱向上則要依據滑坡推力的變化情況采用分段設置或統一設置。此中最應注意的是不允許中間飄出(即剪出)。防治工程的強度應以能達到防治目標的要求為準。這也與工程位置的選定有關。比較簡便可行的辦法是繪制不同安全等級的滑坡下滑力曲線圖,在圖上選取最有利的位置使下滑力減少為零。其所需的力即為防治工程應有的出力(圖1及圖2)。
圖1某滑坡的縱剖面及其下滑力計算塊段劃分示意圖。圖2為其相應的下滑力曲線圖。在后者上按K=1.2,K=1.1,K=0.93個安全等級畫出A、B、C3條曲線。
從圖上不難看出:此滑坡滑床及地面縱向坡度在"1"和"2"處有兩個明顯拐點,其下滑力曲線也依之呈3段式變化。據下滑力曲線分析,此滑坡未治前處于不穩定狀態。若按K=1.2的治理目標欲達到穩定,總體上需增加3000kN單位抗滑力。
若滑體為無中間飄出危險的整板一塊,抗滑工程可一次(按總量需要)設置在其中、前部下滑力超過(或等于)3000kN的任何方便位置。也可分段設置。但仔細分析,此滑坡自身有較大抗滑力集中在前段("2"點以下),它可將中段("1"、"2"之間)迅速增強的下滑力抵消而有余,且中段也沒有飄出(即剪出)危險。故此滑坡在"1"點以下的滑體完全可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問題在于上段("1"點以上)。這里積累了約3300kN的下滑力。從剖面形勢看,有沿m-n一線飄出的危險。究竟可能不可能飄出,須通過計算確定。主要是計算m-n⑥1線以上分塊段的抗滑力,然后將之與整個上段的下滑力進行比較。若小于后者,即能飄出;否則,相反。這里的關鍵問題是確定好沿m-n一線的抗剪強度??词欠裼欣匣瑒用婊颥F成的巖土層結構面存在,抑或完全重新剪斷。
如圖2所示,計算結果,沒有結構面可用,其單位抗滑力為A1-A′1(約900kN)。若重新剪斷,則為A1-A″1(約2100kN),皆小于上段下滑力,故能飄出。欲防止上段滑體的飄出,需分別施加與其飄出滑動力相等的24OOkN或1200kN的單位抗滑力。所以,該滑坡抗滑工程的合理設置位置是在"1"點;所需強度仍為總體下滑力即單位抗力3000kN(24OOkN或1200kN,能防止上段飄出,但不能完全阻止其下滑)。若飄出滑動力大于總體下滑力,則應采用飄出滑動力,作為抗滑工程的設計抗滑力。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雖有其特殊性,但也是一種重要工程,故其實施也應按照國家的基本建設工程程序進行。認真做好有關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等各個環節的技術工作。
3.1 要切實做好地質勘察研究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它是改造、穩定地質體和調整、控制地質作用的工程。一切工程活動都要圍繞地質防治目標進行,地質的調查研究必須貫穿于其始終。首先要認真搞好治前勘察工作,準確查明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包括致災作用的性質、成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態、穩定狀況及危險程度;參與計算評價的有關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水文地質條件;成災危害情況,包括可能遭受危險的人、物、設施的位置、規模、價值及可遷移程度;影響治理工程實施的自然條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及社會條件(交通、能源供應、勞工等)。其中準確地判明變形作用的性質、成因及其穩定程度是關鍵。
3.2 要合理確定防治目標
防治目標包括形象目標和安全目標。形象目標即防治對象的范圍、部位;安全目標即防治工程所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明確防治目標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的首要問題。
對防治對象范圍的確定,一般應以致災地質作用的活動單元為界,作整體考慮,不宜隨意切割取舍。但在總體范圍內,則應視險情的輕重緩急劃分出重點與一般,或主要與次要的不同部位,不能平均對待。
對防治工程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應依據下列3方面的情況加以確定,即所欲保護的受災對象的重要性和可撤離程度、國家的財力水平和有關的工程規范。關鍵是要適度,既不能標準過低,治而無效;又不能過分追求高標準,多耗國家資金。關于防治標準,對每處地質災害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響方面,也可因地、因事制宜地區別對待。
3.3 要多方案比選防治工程方案
每一處地質災害的防治,欲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和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常有多種工程方案可供選用。而選擇合理與否,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須進行多方案比選,從中選出最好的工程方案。
方案比選的依據是地質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所謂地質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而又不致引起其它不良地質后果;技術可行性,是指在工程技術方法、設備材料及施工條件上,不會遇到大的困難;經濟合理性,是指投資相對較低,國家承受得了。這三者要相互結合,綜合比較。
3.4 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進行專門的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的主要內容是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和防治方案的可行性。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應從災害的危險性、成災損失程度和各種對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及撤離等其它減災措施)的適宜性等方面加以論證。
當災害的危險性較大,成災損失也較大,而其它防減災措施皆不如進行工程防治經濟、有效時,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才能成立。防治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內容,包括多方案的比選和選定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比選及選定方案的可行性論證依據,即是前述地質的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3條原則。較小規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可與地質勘查報告的編寫同時進行。
3.5 要妥善確定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實行信息化施工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既要有利于順利完成工程本身的實施任務,又要不因施工擾動而對變形地質體造成新的破壞。對每種新的或較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均應進行方法(工藝)試驗。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總體的階段程序和具體防治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與復雜的地質體打交道,欲解決的問題常有很大隱蔽性和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每處防治工程的效果不是都能一次預見得到,防治工程對變形地質體的長期性擾動后果也不一定能很快顯露出來,有時需要通過局部或前期工程實踐(試驗性施工)才能有把握地確定下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總體上常需有一個合理的階段程序,以便根據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設計;在具體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上,要盡可能做到先期為后期工程提供便利條件,或增加其安全儲備,避免相互干擾,更不能相互破壞。要嚴防由于工程不當引起意外災難性后果,即所謂治聾不成反致啞。
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各村、社區,鎮直各單位:
為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貫徹“以人為本,以防為主”的方針,切實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經鎮政府研究,現將《__鎮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__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全鎮地質災害現狀
我鎮地處大別山區,地質構造復雜,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山高坡陡,斷層發育,在降水和地表涇流及人類工程活動(修建公路、切坡建房)作用下,易形成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次為河流岸塌。尤其是汛期多發、突發。2005年我鎮“51”“92”,2006年“726”發生了大量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造成多戶房屋倒塌,村、鄉公路多處受損,交通中斷。
根據省、市、縣調查統計,我鎮在冊主要地質災害防治點有2處,__社區楊術沖不穩定斜坡和戴家河村馬鞍山滑坡,列為2014年重點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貫徹“以人為本,以防為主”的方針,根據有關規定和《__山縣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__政辦[2014]22號)文件精神,制定《2014年__鎮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以往的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及規律,一般地質災害發生期以汛期為主。5-9月份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點防范期,集中強降雨或長時間連續陰雨時段及其過后2-3天是重點防范時段。臺風活動等其它極端異常天氣時期,屬動態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產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時間上具有不確定性。
三、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2014年我鎮地質災害危害較往年仍不容樂觀,防災形勢依然嚴峻,地質災害仍以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綜合我鎮地質災害現狀、發生規律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分析,在未來幾年,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可能有逐年加重的演變趨勢。
1、我鎮一些已發現的穩定性差或較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強降雨季節,有可能重新復活。
2、人類新的經濟活動可能會引發新的地質災害。如村村通公路建設和農民切坡建房等都可能破壞巖土體的穩定,引發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四、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責任人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全鎮地質災害預防的責任單位為鎮人民政府和縣主管局,隱患點的監測、預警責任人為鎮分管領導、地質災害所在村書記、主任、單位負責人。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按屬地管理原則,分級、分部門負責。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組負責全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各村(社區)主要負責同志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鎮國土資源管理中心所負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農村公路管養、水利、城建、教育等其它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加強地質災害減災防治知識的教育,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意識和對地質災害自測自救的能力;加強對鎮、村、組監測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監測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門要聯系實際將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廣泛開展“如何防范地質災害,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活動。
3、建立汛期應急機制。抓好汛前調查、災害預警、汛期巡查、災害應急處理工作。鎮國土根據氣象部門的通知及時天氣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國土、農村公路養護、城建等相關部門在汛前、汛期對重點防范區段和隱患點進行調查、巡查、監督。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門在國土資源部門的指導下,負責各自管理范圍內的地質災害調查巡查工作,及時處置發現的問題。各村、社區向每一戶受威脅的群眾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在國土所的指導下加強對監控點監測、巡查,遇有重大險情及時上報。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的區域或地段,及時劃定危險區,予以公告;在危險區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各村、社區居民組根據實地情況,及時組織受災害威脅的居民及其他人員轉移,情況緊急時,強 行組織避災疏散。災害發生時及時上報,鎮政府視情啟動應急預案,在鎮防災救災指揮部的指揮下,按預案設計的撤離路線和避讓地點,迅速組織人員和財產轉移,確保人員生命及財產安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
4、鎮政府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各村、社區在國土所的指導下,編制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預案;根據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及應急搶險隊伍,備足應急搶險物資,適時組織重點地質災害危險點應急預演,提高應急反應及救災能力。
5、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鎮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重點巡查和應急調查。在重點防范期內,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村組要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查,落實預防措施;逐級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災害危險區段(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各村、社區、要落實到具體的監測人員,簽訂責任書;具體監測工作由鎮政府安排受威脅單位和個人負責,做好群測群防記錄。
6、堅持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各村、社區在汛期特別是極端天氣要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信息傳遞準確及時,并做好值班記錄。強化汛期定期監測和重點時段監測,做到汛期每周一次,重點時段每天監測一次或多次,發現險情及時向“鎮防指”和鎮國土所報告,接到報告后,由鎮國土所立即派人進行現場調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7、多渠道籌措資金,防治地質災害。鎮政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主要用于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應急和自然因素形成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或新發生的地質災害危險點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責成責任單位限期治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8、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新上工程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勘察,對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先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勘察并治理,再規劃工程建設。
六、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重要措施,以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為主要目標,在確保人員生命安全的同時努力降低財產損失。應急救援工作實行“統一指揮,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快速高效”的原則。
(一)組織機構
根據我鎮實際工作情況,鎮設立地質災害防災治災指揮部,與鎮防汛抗旱指揮部合署辦公。在鎮黨委、政府直接指揮下,鎮指揮部統一指揮全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下設辦公室和若干應急工作組。
1、綜合辦公室主要職責:負責收集、審查、發送、管理各類信息,掌握并綜合防臺風、山洪及地質災害動態情況,負責各工作組的協調。
2、工程技術組、檢查組:負責制訂防災救災方案、搶險方案、水毀工作方案、搶險計劃和技術指導;負責組織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工程巡查、人員財產安全巡查,并開展安全運行管理,負責地質災害防、避、搶、救工作檢查。
3、搶險救災組:指導或幫助組織人員與重要物資應急轉移安置、災區醫療衛生防疫;負責水利、電力、交通、通信、校舍、供水等受損設施的搶修,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4、查災核災組:負責了解收集人員及物資應急轉移和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匯總、核災、上報災情數據及災情評估。
5、后勤保障組:負責搶險救災車輛、船只等應急工具,救生、搶險物資的籌措和調配;負責救災人員生活保障和接待上級工作組及慰問團事宜,配合搶險救災組做好轉移群眾的安置、臨時安置災民的主要食物及生活必需品的籌措與供應。
(二)防治方案
1、災前預報。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異常暴雨天氣預報或監測點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有關領導及縣指揮部報告,落實責任制,做好預警宣傳,重點檢查,管理到崗,突出“防”字。緊急情況時,鎮指揮部臨災預報。
2、臨災應急。臨災預報后,預報臨災區即進入應急期,鎮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及各職能工作小組根據職責分工,進入臨災應急狀態,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3、災后應急處置
(1)當發生地質災害時,協助縣地質災害防災救災指揮部工作人員迅速到現場了解災情,確定災后應急工作規模,鎮防災救災應急分隊進入災區進行人員搶救和工程搶救工作;及時動員受災群眾和受威脅居民及其它人員按預案設計的撤離路線和避讓地點轉移到安全地帶,并按規定及時向上級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門速報災情。
(2)災害發生后,各工作小組按照預案分工,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迅速進入應急工作狀態。
1.1編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處置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
1.4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分級管理,屬地為主。建立健全按災害級別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地方人民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
二、組織體系和職責
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出現超出事發地省級人民政府處置能力,需要由國務院負責處置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時,根據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議,國務院可以成立臨時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負責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指揮和部署。
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參照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
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三、預防和預警機制
3.1預防預報預警信息
3.1.1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國務院國土資源、水利、氣象、地震部門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與全國防汛監測網絡、氣象監測網絡、地震監測網絡互聯,連接國務院有關部門、?。▍^、市)、市(地、州)、縣(市)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險情災情、汛情和氣象信息。
3.1.2信息收集與分析
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單位,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間的共享。
3.2預防預警行動
3.2.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每年年初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范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3.2.2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2.3“防災明白卡”發放
為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將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和村委會主任以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村民手中。
3.2.4建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要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并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同時通過媒體向社會。當發出某個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后,當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各單位和當地群眾要對照“防災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3.3地質災害速報制度
3.3.1速報時限要求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4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國土資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報告后,應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中、小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12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3.3.2速報的內容
災害速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四、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分級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Ⅰ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Ⅱ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大型地質災害災情。(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中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中型地質災害災情。
(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Ⅳ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小型地質災害災情。
五、應急響應
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
5.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Ⅰ級)
出現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國土資源部組織協調有關部門赴災區現場指導應急防治工作,派出專家組調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其發展趨勢,指導地方制訂應急防治措施。
5.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Ⅱ級)
出現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省(區、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國土資源部派出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
5.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Ⅲ級)
出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州)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5.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Ⅳ級)
出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作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縣(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縣(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縣(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5.5應急響應結束
經專家組鑒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撤消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應急響應結束。
六、應急保障
6.1應急隊伍、資金、物資、裝備保障
加強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建設,確保災害發生后應急防治與救災力量及時到位。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武警部隊、鄉鎮(村莊、社區)應急救援志愿者組織等,平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練,提高應急防治與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費用按《財政應急保障預案》規定執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供應。6.2通信與信息傳遞加強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費用按《財政應急保障預案》規定執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供應。
6.2通信與信息傳遞
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衛星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6.3應急技術保障
6.3.1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
國土資源部和?。▍^、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分別成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為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應急工作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6.3.2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學研究
國土資源部及有關單位要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方法、技術的研究,開展應急調查、應急評估、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工作力度和投資,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習和培訓工作。
6.4宣傳與培訓
加強公眾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6.5信息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按《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應急預案》執行。
6.6監督檢查
國土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對上述各項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督導和檢查,及時總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各部門、各單位負責落實相關責任。
七、預案管理與更新
7.1預案管理
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參照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各?。▍^、市)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7.2預案更新
本預案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每年評審一次,并根據評審結果進行修訂或更新后報國務院批準。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更新期限最長為5年。
八、責任與獎懲
8.1獎勵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貢獻突出需表彰獎勵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執行。
8.2責任追究
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處理;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九、附則
9.1名詞術語的定義與說明
地質災害易發區: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地質災害危險區:指已經出現地質災害跡象,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區域或者地段。:
次生災害:指由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水災、爆炸及劇毒和強腐蝕性物質泄漏等。
生命線設施:指供水、供電、糧油、排水、燃料、熱力系統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設施。
直接經濟損失:指地質災害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物質破壞,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設備、物品、財物等破壞而引起的經濟損失,以重新修復所需費用計算。不包括非實物財產,如貨幣、有價證券等損失。
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一、進一步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職責
(一)縣國土房管局職責
1.負責縣境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監督檢查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2.會同縣建委、水務局、交通局、市政局等部門和各街鎮開展全縣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全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年度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
3.指導各街鎮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和群測群防人員培訓,指導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
4.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及時趕赴現場進行災害調查并提出應急處置建議意見。
5.組織專家對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責任鑒定,認定責任單位。
6.負責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進行監督管理。
7.負責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強制性規定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處理。
(二)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責
1.落實本街鎮地質災害防治專管人員(非國土所人員)和防治經費。
2.負責本街鎮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建立本街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并組織實施,簽訂防災責任書,落實本街鎮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
3.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度、預案制度、災情速報制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災害登記建檔制度、宣傳培訓制度等各項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組織對轄區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4.負責貫徹落實縣政府防災方案和預案,組織轄區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并按災情速報制度的要求快速報告縣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
5.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核查和監測預警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隱患臺賬,落實各災害點的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匯總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數據,定期上報。
6.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的治理和受災戶搬遷避讓,對治理和避讓項目逐一登記并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三)縣建委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縣城、街道辦事處、建制鎮和獨立工礦區已建、在建項目的地質災害的預防和監管工作,加強對高切坡和深填方的管理。
3.負責對需要實施爆破、挖方、填方、削坡等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進行監督,責成業主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
4.負責對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巡查,及時制止違規或不作為行為,責成項目業主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
(四)縣水務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水利建設項目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建設,防止水利建設引發地質災害。
3.負責組織開展對小一型及以上水庫、河岸等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和監測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地質災害隱患。指導各街、鎮加強小二型水庫、山坪塘及引水渠道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和監測預警工作。組織開展水利設施的防滲工作,防止水利設施滲漏水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五)縣交通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在建交通建設項目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建設,防止交通建設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3.負責對縣管公路沿線、碼頭等地質災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
(六)縣市政局職責
1.負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市政公用設施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對涉及市政公用設施的地質災害進行排查、巡查,及時消除威脅市政公用設施安全的地質災害。
3.負責對垃圾場的監測防范工作,防止垃圾場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七)縣煤管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監督煤礦企業按經批準的開采設計方案進行開采,留足保安煤柱,防止因開采不當引發的地質災害。
3.督促煤礦企業開展由采礦引發的或威脅其生產安全的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4.督促煤礦企業加強矸石山的安全監管,防止矸石山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八)縣安監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監督非煤礦山企業的開采行為,防止非煤礦山企業的開采活動引發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督促非煤礦山企業開展由采礦引發的或威脅其生產安全的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3.督促非煤礦山加強棄渣場的安全監管,防止棄渣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九)縣教委職責
1.負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組織對危及學校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巡查、排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置。
3.負責加強教育工程建設管理,防止施工引發地質災害。
4.負責組織治理因教育工程建設施工引發的地質災害。
(十)縣民政局職責
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發生后,及時核查災情,組織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房屋搬遷,落實救災救濟物資,妥善安排災民生活。
(十一)其他有關部門職責
縣財政局、縣救災辦等有關部門要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及時到位??h衛生局、縣公安局、縣食藥監局等部門,在發生地質災害后要及時做好災民救濟、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等工作;縣氣象局要切實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十二)各鎮國土所職責
1.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點的防災預案。
2.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搞好每年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培訓,宣傳貫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政策法規。
3.地質災害災(險)情發生后,會同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員及時到現場勘察,提出應急處理措施,并協同落實;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4.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搞好轄區內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并建立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防治檔案。
(十三)村(居)職責
1.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地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工作,接受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2.貫徹落實縣、街鎮地質災害防災方案和預案。
3.負責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預報信息,協助街鎮政府確定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
4.負責組織開展群測群防監測工作并對監測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對地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和檢查,分析上報監測情況。
5.負責督促檢查監測設施保護和監測點記錄上報工作。
6.參與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十四)企事業單位職責
1.負責本單位地域內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接受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2.作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定人、定點、定時監測工作,落實“三查”制度。
3.負責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預報信息。
4.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及群測群防監測人,并將監測結果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同時抄送主管部門。
(十五)監測人員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定時、定點監測工作和宏觀巡查工作。
2.負責監測設施的保護與管理,并做好監測工具和儀器的使用和保管工作。
3.做好監測記錄和巡查記錄,定期分析上報監測資料,做好原始監測記錄的保存。
4.遇到緊急情況時,及時預警信號疏散危險區內群眾;協助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體系
各街鎮和有關行業監管部門應當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以下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
(一)防災責任制度
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地街(鎮)主要行政領導、行業監管部門主要領導、村組長和企事業單位法人為各級群測群防組織的第一責任人。各街鎮及各部門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各街鎮各部門的地質災害專(兼)管人員及監測人為具體責任人。
每年4月30日前,縣政府與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各街鎮與各村居、各行業主管部門與各監測責任單位及監測人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災責任書,將群測群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工作人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災責任體系。
(二)預案制度
每年4月底前,縣國土房管局要完成全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實施;各街鎮要完成轄區內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完成本系統內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并報縣國土房管局登記備案。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包括: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等。
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包括:地質災害威脅的對象與范圍,監測責任人,災害發生時的預警信號、報警方式、人員與財產轉移路線、應急通信保障、醫療救治、疾病控制應急方案、應急機構和有關單位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應急救助物資的準備等。
(三)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
為保證防災信息的暢通,每年4月30日前,各街鎮各行業監管部門要建立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并將汛期值班安排表報縣政府辦公室和縣國土房管局備案,同時發到下級有關單位。
值班表應明確工作日和節假日值班領導、值班人員,白天和夜間值班電話、傳真和手機號碼。值班電話應對外公布。
值班人員應堅守崗位,做好值班記錄,手機應保持24小時開機。接到災情或險情報告后,立即向領導報告并作相應處置。
(四)災情速報制度
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發生后,各街鎮和各行業監管部門要按照情況準確、上報迅速的原則,盡快將災(險)情報告縣國土房管局,同時報告縣人民政府。包括:
1.在24小時內提交速報報告。根據已獲得信息,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人數、地質災害類型,并盡可能說明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地質成因和發展趨勢等,同時報告所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2.應急調查結束后提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內容包括:
(1)發生位置,包括街(鎮)、村、社、小地名等;
(2)發生時間、傷亡人數;
(3)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的間接經濟損失;
(4)地質災害類型;
(5)地質災害規模;
(6)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引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7)發展趨勢;
(8)已經采取的防范對策、措施;
(9)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議。
(五)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
為了讓各級防災人員、監測人和受災對象隨時掌握災害點的具體情況、監測手段、臨災判斷識別方法、應急疏散轉移要領和應急救援報警處置等識災防災知識,確?;鶎臃罏娜藛T、監測人和受災對象能在臨災時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快速報警和正確處置災情險情,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在汛前排查后,必須填制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防災工作明白卡為一點一卡,發至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和負責人;避險明白卡為一戶一卡,發至受災害威脅的受災戶,并在發放時向受災戶進行宣講。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均須同時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對汛期及汛后新發生的地質災害,均應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六)災害登記建檔制度
為掌握本區域內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和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情況,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每年均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及防治情況逐一進行登記,搬遷避讓和治理工程分別逐一填制備案登記卡,建立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避讓治理臺帳,將上述臺帳分別報街鎮、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同時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縣國土房管局匯總后建立全縣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避讓治理臺帳,報縣政府。
(七)群測群防宣傳培訓制度
各街鎮和各行業監管部門在每年汛前,對防災管理人員、地質災害所在地的村居、社長以及監測人員集中進行一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以提高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能力,并將培訓情況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八)地質災害“三查”制度
“三查”是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要組織人員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開展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并作好檢查記錄。對檢查中發現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及時落實專人監測,落實整改責任,采取果斷措施進行處理,并將排查和處置情況報告縣政府及縣國土房管局,重大隱患要報告縣安監局。
(九)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歸檔管理制度
各街鎮、各部門要對地質災害防治的各種文件、地質災害隱患點臺帳、檢查記錄、地質災害監測資料、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搬遷避讓備案登記卡、治理工程備案登記卡、圖片影像資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計劃和總結等資料進行整理歸檔,確保本地本部門地災防治資料的完整性、連續性、系統性,以備查閱。
三、規范化管理的具體要求
(一)規范地質災害處置程序
1.新發生地質災害或原有地質災害變形加劇
(1)受災戶或監測人及時報告、預警,組織疏散并向村居社報告;
(2)村居社干部迅速趕到現場,采取臨時措施,防止險情擴大,同時報告街鎮;
(3)街鎮迅速組織人員與國土所人員趕赴現場勘察、指揮緊急避險,調查核實災情,同時速報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
(4)一般災(險)情,縣國土房管局人員到場勘察,分析災(險)情發展趨勢及危害性,提出處置意見,由街鎮或行業監管部門負責落實,縣國土房管局登記備案并向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5)災(險)情較嚴重,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到場,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規定程序調查處理,并按規定向市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2.監測
(1)開院壩會,確定監測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定點定時監測,做好監測資料的分析整理;
(2)確定立即搬遷避讓戶和觀察住用戶;
(3)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4)提出應急處置意見并定人落實;
(5)將上述情況書面報告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
3.搬遷避讓
(1)搬至安全地帶,原房拆除;
(2)填報搬遷避讓備案登記卡;
(3)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4.應急治理
(1)組織有資質單位設計施工;
(2)組織驗收,填報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備案登記卡;
(3)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二)規范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1.定點監測:監測點一般選在主裂縫的兩側,每兩個點為一組,最好設3—5組。
2.定人監測:(1)監測人居住位置要距災害點要近,最好就是受災害威脅的人;(2)身體健康,能吃苦、有責任心;(3)有一定文化知識,能記錄和進行簡單分析。
3.定期監測:
(1)一般每十天或每半月監測一次,雨后增加觀測一次。
(2)汛期每五天或每周監測一次,若發現有異常變化和在暴雨期、暴雨后應加密監測次數。
(3)當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為三級時,每天監測一次;預報等級為四級時,每天監測2—3次;預報等級為五級時,每天監測4次以上。臨災前應每小時監測一次或數次。
4.及時記錄、整理、分析監測資料。
5.發現異?;螂U情加劇,應采取措施果斷處置,并及時向上級報告。
(三)規范地質災害“三查”記錄
每次檢查必須作記錄,記錄內容主要包括:災害變形情況、監測及記錄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處理措施。
檢查記錄應一式二份,參與檢查人員都應在檢查記錄上簽字。
(四)規范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的填寫和發放
防災工作明白卡為一點一卡,發至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和負責人,避險明白卡為一戶一卡,發至受災害威脅的受災戶,并在發放時向受災戶進行宣講,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均須同時報市和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四、考核和督查
〔關鍵詞〕發達國家;檔案;自然災害;防治;啟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圖分類號〕G2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09-0140-05
當今世界,地球變異,生態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且破壞力逐漸加大,對于肩負維護歷史真實面貌之重任的檔案部門來說,自然災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在檔案自然災害防治過程中,經過長期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三面臨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面為墨西哥灣,大量的水汽經常向美國大陸匯集;而美國中部以廣闊的平原為主,使得南北方氣流可以直接匯合,從而產生強大的氣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使得美國颶風災害頻發,給包括檔案部門在內的全國各個行業帶來了巨大損失。而日本由于地處大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板塊之間經常碰撞擠壓,使得地震災害頻發,檔案部門在災害中遭受的損失巨大。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檔案部門依托國家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全球領先的科技實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并在長期的災害防治實踐中提高了危機防范意識。深入分析并總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檔案部門自然災害防治的舉措,對于提升我國檔案自然災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無裨益的。
1美國的檔案自然災害防治
1.1美國檔案自然災害防治的演變
美國的檔案應急計劃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它們由專業人員制定,內容包括了災前準備、災時應對和災后恢復等階段,非常完整。應急計劃中還提出了定期組織演習、定期更新計劃、進行現場記錄及評估搶救結果等具體的要求[1]??梢姡?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檔案部門就已經樹立起高度的自然災害防治意識。此外,得力于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持,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開始進行災難備份,使檔案部門具備了充足的防災和抗災能力。
2013年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類型、威脅對象及范圍
(一)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張集礦區、顧橋礦區、丁集礦區和國投新集集團各礦區,直接威脅礦井安全和塌陷區內的居民。
(二)山體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在經濟開發區、李沖回族鄉內原采石區,以及茅仙洞風景旅游區,直接威脅附近居民、供電線路及游客、文物古跡的安全。
(三)堤壩下沉滑坡災害:主要分布在淮河干堤和西淝河干堤部分堤段,其威脅對象和范圍較廣,危害較大,是防汛防災的重要地段。
2013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堤壩下沉失穩和山體滑坡及崩塌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主汛期(每年6—8月),尤其是暴雨時段及過后一段時間內發災的概率大。采空區塌陷地質災害與采礦活動密切相關,發生時間具有不確定性和長期性。
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意識,經濟開發區、各鄉鎮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切實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防治責任落實到人,防災措施落實到位。認真貫徹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組織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尤其要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災、滅災和減災工作。
(二)部門配合。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全面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加強監測預警,及時了解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情況;氣象部門負責氣象預測和預報工作;水利部門負責做好水情預報工作;住建部門負責全面掌握災害易發區群眾居住分布情況,加強城鄉居民點的規劃審批和建設管理;民政部門負責做好群眾轉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三)經費保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各鄉鎮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項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預警和治理,同時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對那些可能突發成災的嚴重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早進行工程治理,消除災害隱患。
(四)加強預警。國土資源和氣象部門共同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及時通過新聞媒體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氣象信息,并努力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以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