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藥的基本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邊緣學科,正在發展壯大,并已自成體系,探討在中醫藥院校課程體系中,以適當的方式和內容形式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
1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學科背景與開展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微生態學(microecology)是研究棲居于人、動物、植物的微生物群與宿主、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是20世紀末迅速崛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實踐證明,微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正確認識生命和疾病的本質,啟發人們運用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失調和微生態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采取相應措施,維護或/和修復機體健康。目前,基于微生態學基礎理論,涉及微生態調節的產品已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品、飲料、化妝品、獸藥、農藥等諸多領域。與此同時,隨著微生態學研究的深入,它與祖國醫學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擴展。這種關系主要包括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的相互闡釋、相互融會和相互為用。在祖國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中蘊藏著許多微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如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中生物與外環境“統一論”、陰陽學說與生態平衡與失調論、臟象學說與微生態系統論、調整陰陽扶正祛邪與微生態調節論等等,無不展現著古老中醫藥學與現代微生態學的一脈相承、相互貫通[1]。同時,有關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相互關系的實踐研究更是層出不窮,諸如中藥對人體微生態的影響、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研究、正常菌群參與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作用、舌苔表現與局部微生態群狀況的相互關系、微生態調節作用對針灸抗菌效應的闡釋等等[2]。由此,一門中西醫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中醫藥微生態學在近年悄然興起并蓬勃發展。我國微生態學創始人魏曦教授曾預言:“微生態學很可能成為打開中醫奧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目前,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信息資料已初具規模,并自成體系。隨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研究迅速深入,其作為中西結合的新興邊緣學科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微生態學與古老的中醫藥學在許多基本理論觀點上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是現代醫學中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這預示著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深入發展,必將為中西醫結合提供更廣闊的科學內涵和更直接的參照模式。正是由于中醫藥微生態學在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重要地位,國內部分中醫院校正在將其作為一項極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教學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毋庸置疑,通過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渠道,迅速普及學科知識、廣泛培養學科人才、深入營造學科環境,對該學科本身以及中西醫結合科學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國內除了部分西醫院校開設“現代微生態學”課程外,在中醫院校中,系統開設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內容的先例寥寥無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是沒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材料,沒有足夠的教學學時,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學科氛圍。為此,筆者將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有關“中醫藥微生態學” 教學的一點體會進行總結,拋磚引玉,以供同仁開展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參考。
2 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堂教學的初步設想
2.1 開設模式和學時安排由于中醫藥院校普遍存在教學課時緊張的問題,獨立開設“中醫藥微生態學”課程很不現實。一種極為可行的開設模式是把有關內容納入醫藥《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具體方法是在《微生物學》有關“正常菌群”或“微生物與中醫藥的關系”等章節中穿插“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內容,把相應章節的教學課時增加2~4學時,既不影響《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又能較完整地介紹“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內容體系。如果學時安排有困難,還可考慮通過學術講座、選修課等方式達到教學目的。
2.2 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醫藥微生態學屬于中西醫結合的范疇,其內容體系正在不斷探索和充實完善。在實踐中發現,將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遵循重基礎、重實踐的基本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擁有本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又符合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教學實際。
2.2.1 中醫藥微生態學基本理論從目前積累的研究資料看,中醫藥微生態學的理論探索主要涉及中醫藥學與微生態學基本理論的相互關系,常見的有中醫學的整體觀與微生態學的生物與內外環境統一論、中醫學的陰陽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平衡與失調論、中醫學的臟象學說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系統論、中醫學的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理論與微生態學的微生態調節論等等。
2.2.2 中醫藥微生態學的實踐研究中醫藥微生態學在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資料很多,涉及到臨床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等諸多方面,比如中藥作為微生態調節劑的系列研究,尤其是中藥對腸道微生態的調節作用;針灸通過扶持正常菌群而發揮抗菌、抗感染效應;腸道微生態效應對機體吸收利用中藥有效成分的影響;中藥對消除R質粒的作用;納米中藥的微生態調節效應;舌診的微生態學原理等等。
2.3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2.3.1 突出中西醫結合特色、強調實用知識中醫藥微生態學作為中西醫結合邊緣學科,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抓住上述典型的中西醫結合知識點,由點及面,將兩個內容體系有機結合起來,突出二者優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學科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基本理論的講解過程中,適時穿插適用知識的介紹,有利于吸引學生對邊緣學科的興趣。比如在介紹微生態調節劑的臨床治療作用時,結合“金雙歧”等藥物的臨床應用效果給學生講授,促進學生對“生態調節效應”的理解。
2.3.2 注重啟發誘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中醫藥微生態學與其他中西醫結合課程一樣,其理論和實踐知識都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中,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尚無定論。在講授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有關于基本理論的,有關于實踐應用的,對此不僅要認真負責解答,更要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使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點的分析,掌握中西醫各自的理論要點。
3 展望
微生態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微生態學也必然迅速成長。中醫藥微生態學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微生態學獨具特色的分支科學。當前我國中醫藥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加速中醫藥微生態理論與應用知識的深入研究和宣傳普及。中醫藥微生態學教學的廣泛開展,是宣傳中醫藥微生態學知識、培養中醫藥微生態學人才的必經之路。中醫藥微生態學的教學目前尚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在教學工作中需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探索本質,發展理論,促進實踐,為發展中醫藥微生態學事業以及中西醫結合事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1確定課程特點,分析重點難點,有的放矢中醫藥膳學主要涉及到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烹飪工藝學、中藥學等課程。本課程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課程開設后的又一門中醫藥類課程。課程系統闡述了中醫藥膳學的發展簡史、藥膳的特點、藥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各種常用食物的功效和應用、以及常見藥膳的組成、效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本課程主要掌握中醫藥膳學的概念、特點、基本理論;掌握藥膳原料中食物類原料的糧食類、蔬菜類、果品類、畜禽肉類等常用食物和藥物的性能、功效、主治以及應用方面的注意事項,掌握藥膳配方中解表類、清熱類、瀉下類、溫里祛寒類、祛風濕類、利水祛濕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等15類常見藥膳的配方、功效,掌握其制作的原則;熟悉常用藥膳的產品設計方法、制作的主要程序和應用方面的宜忌。中醫藥膳學課程的內容多,學時緊,而案例教學耗時較多,不可能廣泛應用于各章,只能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大綱的培養標準要求有選擇性地運用。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藥膳制作的基本技能及常見藥膳的組成、功效等知識點為授課的重點內容,確定以藥膳制作、常見藥膳配方講解作為案例教學的重點。中醫藥膳學課程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包括緒論部分、中醫藥膳的特點、分類與應用原則、基本理論、制作的基本技能,分配8學時,以傳統注入教學方法為主,講清概念和中醫基本理論;中篇講解藥膳原料,涵蓋食物原料和藥物原料,分配21學時,以傳統注入教學方法結合開放實訓室,讓學生課后多看多認藥材原料;下篇主要講解藥膳配方,包括解表類、清熱類、瀉下類、溫里祛寒類、祛風濕類、利水祛濕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等15類藥膳,分配22學時,以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
1.2剖析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學生在大二下學期開展中醫藥膳學課程的學習。經過中醫藥學概論的學習,掌握了一些中醫學基礎、中藥學知識。而日常的醫學常識只能讓學生對少數常見病的部分癥狀有膚淺的認識,如熱感的咽喉腫痛、口臭、痰黃、牙疼等,泄瀉的腹痛、大便溏稀等。然而卻缺乏系統的、實質的概念及臨床表現的掌握,更不具備正確的分析思維和理解能力。如何讓學生在本門課程中能夠輕松、始終充滿興趣、卓有成效地學習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1.3拓寬資源收集渠道,精益求情本課程教師在收集案例時,除了教師現有的資料外,通過聯系福建省各大醫療衛生機構,了解各醫院中醫科有無對住院病人配備營養餐。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建省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等。另外,福建以中藥為主的藥品銷售企業中也有涉及中醫養生,如回春養生館等。
2案例編寫制作
2.1案例收集調研結合案例設計因素,將收集到的資料遵循常見、典型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選擇。在選定的教材內容范圍內,從正式出版的教材、著作、各級中醫藥及藥膳學術期刊雜志及臨床工作中療效較好的藥膳中有針對性地篩選例子,要求常用、制作簡單藥膳配方、疾病癥狀鮮明典型,辨證依據較完整、辨證思路清晰、具有教學意義的案例,突出特色。比如,苦菜小腸湯,苦菜(又名敗醬草)在福建本土是常用藥食同用之食材,春夏季節常常食用,主要功效清熱解毒。糯米阿膠粥主要功效養血安胎,臨床應用于治療先兆流產。
2.2案例編寫案例編寫需要選擇典型、有代表性、知識面緊扣大綱的案例,一個案例圍繞一個主題,與相關章節的內容相一致。案例來源于臨床實際,通過模擬工作場景,讓學生提前有下臨床的感覺,加強學以致用的效果。案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及醫學知識程度,符合醫學營養專業的教學需要。案例要圍繞授課知識的難點和重點,有代表性地進行設計,通過科學設計的案例,引起學生對中醫藥膳學的興趣,同時激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熱情。編寫的案例包括5方面內容:①癥狀或病史,②檢查,③診斷,④藥膳舉例,⑤討論。簡單扼要,清晰描述主要癥狀,結合與病史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或無),根據臨床醫生的診斷結果,選擇恰當的藥膳,對藥膳進行方解,一次2個左右,進行對比,。最后,進行討論,一般有3~4個提問,討論的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案例舉例:患者,男性,21歲。鼻塞,流黃濁涕,咳嗽,咽紅干痛。口干渴,咯痰黃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診斷:風熱感冒。推薦藥膳:銀花薄荷飲,甘蔗荸薺湯。討論:①風熱感冒主發的季節。②推薦藥膳的主要原料和制作工藝。③查閱文獻簡述風熱感冒患者的飲食原則和禁忌。④查閱文獻收集推薦藥膳的改良方有哪些。每章以2~4個案例為宜,案例內容上要能滿足課前自學、課中討論和課后鞏固的不同需要,與教學各環節相互銜接,因此可設計課堂討論和課外思考等形式的案例;并且考慮到內容前后連貫,可以前一章節的案例討論中包含著后一章節的內容,進行知識點過渡。
3案例實施
開課前向學生說明案例教學的概念、意義與注意事項;介紹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的使用、文獻檢索的方法、資料的收集等知識;并根據學生寢室的分布情況,以方便學生課后進行討論的原則將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分組,確定小組負責人。教師在準備上新課之前,選擇一個合適的案例,學生帶著疑問對新課內容進行預習,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采取的教學過程(以一節課40min算)是①案例引導,②教師精講教材內容(30min),③課堂討論,④小組代表發言,⑤教師總結。通過3~5min的案例引導,教師通過精講教材,主次有所側重,然后,通過討論,各小組發言,陳述本組觀點,或加時進行辯論,控制在5min左右。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節奏,駕馭好課堂熱烈的氣氛。最后時間,教師進行總結,將案例的知識點進行條理性講授,對各組觀點進行梳理點評,方便學生進一步鞏固該部分的知識,完成內容教學。通過學生對案例的分析進行理論層次的提升,使其能切實掌握正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課程考核,包括:理論考核(30%)+實訓考核(30%)+綜合技能考試(40%)。理論考試沿用題庫出題,進行隨機抽題機考,主要考核基礎理論知識。實訓考核以抽簽方式進行,教師準備8張藥膳方,任選一張,由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藥膳的制作。綜合技能考試一般都以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為對象,如高血壓。限定一日三餐的金額,保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由學生進行自主設計。該案例內容豐富,可設置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沒有特定的答案,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獨立思考或討論后,以書面論文形式完成,教師改閱、評價。目的是鍛煉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
4案例評價
案例的評價是案例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案例設計編寫完成后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通過課后和同學交流及學生對課程評價,反映案例教學的各方面意見,教師根據反映的意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對案例教學進行有的放矢、修改和完善。筆者連續3年分別在2009級、2010級和2011級醫藥營養專業進行中醫藥膳學案例教學的探索和實踐,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從9個方面對案例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見表1。筆者認為,在中醫藥膳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并動手實踐,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掌握中醫藥膳學的中醫理論和操作技能,在案例的討論和實踐過程中,通過分工、協作、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綜上所述,中醫藥膳學的案例教學必須遵循精心備課、選擇重點、精選案例、精講教材、因勢利導、操作示范、啟發思考、反復練習、解疑答惑、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案例討論等多種方式全面實施才能保證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可以嘗試采取多種教學方法配合,如傳統注入教學法、啟發回顧式教學法、主題式教學法等,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5實施特點
5.1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案例教學是開發學生潛能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前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自學能力普遍比較欠缺。大學的教育,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的教育,也是培養能力的教育,應該著重培養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等。通過案例教學,要求學生課前的認真準備,才能回答案例后面的提問,才能準備好分析和建議方案等,通過小組討論,才能發現對方組的問題,及時指出,加以解決,這樣才會在課堂上有積極的表現。通過考核案例,學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疾病,學會關心家人和朋友。所以,通過中醫藥膳學的案例教學,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有所幫助的。
5.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案例教學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水平,要求教師有感染學生的熱情,有控制班級氣氛的能力,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以及有要點概括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中醫藥膳學主要涉及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藥學、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烹飪學等學科的知識。而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主要以中醫專業為主,這就要求教師在中醫中藥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掌握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烹飪學的理論和技能。教師為了實現自身廣泛深厚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必須通過教學發現自身不足,利用下臨床、進修等方式進行完善。在備課中,熟知教材,查閱資料,對教材內容做到熟練和精通,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根據國家教指委的專業規范以及社會需求與各類人才的專業特點,在大量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辦學特色,研究確定了生物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具備生物工程基本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及中醫藥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在培養方向上,既要培養學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要注重現代生物工程在傳統中醫藥中的應用與交叉融合,注重工程技術素養的培育,注重培養具有中藥發酵工程技術、中藥活性成分分離工程技術、能將細胞工程、基因工程應用于中醫藥研究的人才,充分發揮中醫藥背景的優勢和特色,培養出社會真正需求,并能在中醫藥領域發揮一技之長的復合型人才。
二、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圍繞著培養具有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加強課程及教材建設,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注重特色項目的培育,重視中藥發酵工程、中藥酶工程、中醫藥基因工程等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能的培養,這也成為了專業建設的一大特色。
1實施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課程水平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水平。生物工程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線,注重其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在廣泛學習調研國內生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教指委制定的專業規范要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整體優化和調整。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了工程類基礎課程,并增設了實訓環節,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具備生物工程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的培養,具有鮮明的中醫藥特色。除了開設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通用課程以及工程制圖、化工原理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外,還充分利用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中醫藥學這一優勢學科,開設了中醫學概論、中藥藥劑學、中藥復方藥動學等課程。同時,在專業實驗課中也融入了中醫藥相關的內容,而學生開放實驗項目、本科畢業論文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比例均高達50%左右。
2選用優秀教材,編寫特色教材,融合鮮明的中醫藥特色
教材建設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必備的基礎環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然反映到教材上。制訂教材建設規劃,完善教材選用機制,以此保證教材選用的先進性及中醫藥特色。針對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編寫并出版了符合專業方向需要的中醫藥生物工程教材《生物與制藥工程實驗》,該教材既注重基礎知識,又著眼于實用性及學科發展性,并結合了中醫藥特色的實驗內容。這些實驗內容在生物工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注重中醫藥特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3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工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點和特點,實踐教學不但是生物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活動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生物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及應用性較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強化工程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工作,在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課程整合與優化、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以滿足生物工程專業發展的需要。
①在實驗教學體系方面,實行多層次改革,對課程實驗教學、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畢業設計實驗、開放實驗項目、企業實訓教學、實驗設計競賽等多個環節進行優化,建立更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
②在實驗教學內容方面,增加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認知性實驗項目,促進科研成果向本科實驗教學內容轉化,并根據學科發展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引入特色實驗項目。
③在課程整合與優化方面,對實驗教學內容相關相承的課程,打破課程壁壘,進行課程整合,開設專業模塊大實驗,如將“基因工程”“、生化制藥學”的實驗課整合為“基因工程實驗”,將“工業微生物學”“、生物工藝學”“、發酵設備”的實驗課整合為“發酵工程實驗”?!盎蚬こ虒嶒灐睂⒒蚬こ坛S玫膶嶒灱夹g串聯起來,涉及基因克隆、菌種構建、工程菌的發酵、蛋白分離純化、產品電泳與檢測等環節,讓學生在整個產品生產流程中了解各項技術,既有“點”、又有“面”,改變了過去實驗課時少、實驗內容孤立、交叉重復等現象。
④在完善管理機制方面,建立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信息、師生交流、資源共享、實驗管理等功能。
(2)建設特色實驗室,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建有生化分離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化學合成和化工原理等特色實驗室,面向全校開放。每年承擔150余項開放實驗項目供全校學生選擇,內容涉及生物工程各個方面,通過這些實驗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就業方向,分不同專業方向,通過實行科研導師制、撰寫論文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如采用發酵工程技術培育藥用菌(中藥)、中藥成分分離分析工程、中藥制劑工藝、細胞工程、生物制劑等不同方向。
在此,我們就對本教材在理論基礎、學術發 展方面的認識和受到的啟發作一敘述,與同道 交流,以進一步促進中醫兒科學的教材建設和 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共 同為中醫兒科學以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而努 力。
1 突出中醫傳統特色,中醫理論基礎堅實
教書育人,知識傳承,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 能力,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發揮獨立思考的能 力,增長靈活運用知識、技能的本領。為此,打 下良好的理論基礎至關重要。在我們的本科教 育中,重視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已成為明 確的目標。本教材圍繞這一目標和要求,十分 重視中醫兒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全面系 統、詳實準確地介紹了中醫兒科學基本理論,即 以中醫基本理論為依據,以中醫兒科學‘五臟證 治”體系為中心;以外感、乳食、情志、臟腑虛實 等論述小兒疾病的病因病機;四診合參以望為 主診查小兒疾?。灰哉w觀念、辨證論治、審證 求因論疾治病;用四氣五味、臟腑歸經、制方選 藥、內治外治處理各類兒科疾病。充分體現中 醫思維方法,運用我國傳統的診治手段處理兒 科疾病,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中醫兒科學理論 及防病治病方法的能力。
例如:教材介紹小兒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即吳鞠通言:稚陽未充,稚陰未長”。 概括地說明了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其機體 臟腑的形態未曾成熟各種生理功能未曾健全。 臟腑柔弱,對病邪侵襲、藥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 能力都較低。小兒的臟腑嬌嫩,雖是指小兒五臟六腑的形與氣皆屬不足,但其中又以肺、脾、 腎三臟不足更為突出,因此,相對于小兒的生長 發育需求,經常會出現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 常虛的特點。形氣未充,又常常表現為五臟六 腑的功能狀況不夠穩定、未曾完善。如肺主氣, 司呼吸,肺氣未充,表現為呼吸不勻、息數較促, 容易感冒、咳喘;脾主運化,脾氣未充,運化未 健,表現為食宜細軟,飲食不知自節,易患積滯、 厭食、吐瀉;腎藏精,主水,司二便,腎氣未充,表 現為嬰幼兒二便不能自控或自控能力較弱,且 青春期前女孩無月事、男孩無“精氣溢瀉”。同 樣,心、肝二臟也未曾充盛,功能未健。心主神 明、血脈,小兒心氣未充,表現為脈數易亂、易發 驚悸。肝主疏泄、主風,小兒肝氣未充,經筋剛 柔未濟,表現為好動,易發驚惕、抽風。小兒生 理的另一特點是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即《顱囟 經》所謂“純陽”學說?!凹儭敝感合忍焖A的 元陰元陽未曾耗散;“陽”指小兒的生命活力猶 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生機勃勃。 都是對傳統中醫兒科理論的準確闡釋。
再如分析小兒疾病的病因特點為外感、乳 食、先天、情志因素。診法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合 參,但因小兒不能正確表述病情,故四診之中, 尤重望診,望其神色、形態、苗竅、斑疹、二便、指 紋等,結合聽聲音、嗅氣味、察二便、問病情、按 切診等等。在處治疾病的方法上更是以整體觀 點為指導,充分運用辨證論治、審證求因的方 法,對于各系統疾病普遍運用臟腑辨證、八綱辨 證等辨證方法辨證論治。如肺系疾病之咳嗽、 哮喘、肺炎喘嗽等,脾系疾病之嘔吐、腹痛、厭 食、積滯、疳證等,心肝病證之汗證、夜啼、注意 力缺陷多動癥等,腎系疾病之尿頻、遺尿、五遲、 五軟等。對于以感受外邪為主要病因的外感性 疾病如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猩紅熱、乙 腦等則運用衛氣營血辨證和八綱、臟腑辨證相 結合辨證論治。在治療中運用內治、外治或內 外并治的方法,介紹了經過歷代醫家證明確有 療效的治法方劑,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張仲景、錢 乙、吳鞠通的經典名方,又薈萃當代醫家的臨床 。
2 繼承傳統中醫兒科學理論,創新認識優勢病種
本教材始終堅持繼承傳統中醫兒科學理 論,論生理特點之“稚陰稚陽”學說和“純陽”學 說,論生長發育之“變蒸學說”等;診斷之察指 紋、面部五色主病等;辨證之八綱辨證、臟腑辨 證等;治療上除內治法外,擅長應用對小兒確有 療效的熏洗法、擦拭法、熱褽法、灌腸法、推拿、 針灸、拔罐法等外治療法。通過教學,使同學們 充分認識和掌握中醫兒科學基本理論和臨床認 識與處理兒科疾病的方法,可以直接應用于指 導臨床實踐。在此基礎上,本教材較之以前的 教材,對有爭議的一些傳統理論進行了科學的 認識和甄別;對一些古代有病名而論述較少的疾病及隨著時代變遷而新發生的疾病,在臨床 實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探討和 總結,形成理法方藥較全面的創新認識,豐富到 教學之中,既培養了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又對應 用中醫基本理論創新認識臨床疾患做出了示 范。
例如,對于變蒸學說的論述。由于各家對 變蒸的認識歷來不盡統一,造成學術論爭不斷。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小兒藥證直訣》“臟腑 變生次第說”的理角解這里的臟腑當然不能簡單 化地理解為解剖學臟器,而應從“藏象”學說去 認識;二是變蒸時到底有沒有發熱等癥狀。本 教材結合小兒生長發育特點和國外研究(如蓋 澤爾氏的樞紐齡學說)佐證,認為變蒸是我國古 代醫家在實際觀察兒童生長發育特點的基礎 上,運用數量極化思路加以歸納總結,進而提出 的一種嬰幼兒生長發育呈周期性顯著變化規律 的學說。認為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是 基本正確的,應予肯定。它還可以為我們今天 開展科研提供借鑒,如通過對現代中國兒童的 實際觀察總結,編制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嬰 幼兒智能發育評估系統,用于大規模篩選檢查, 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服務。同時,以現代中國 正常嬰幼兒智能發育水平與古籍中記載的當時 嬰幼兒智能發育水平比較,還可以就我們這個這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與其他教材相比,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在 現代科研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增添了對不少新 病種的中醫藥認識和處理方法。如新寫入了中醫治療具有特色和確切療效的病種 胎怯。
胎怯,指初生胎稟怯弱之證。本病為新生兒常 見病證之一,現代關于本病的中醫研究報道鮮 見。胎怯總因先天未充而患,因而初生便見形 體瘦小,肌肉瘠薄,面無精光,身無血色,目無神 彩,啼哭無力,吮乳口軟,毛發黃少等一系列虛 弱證象。認為本病成因總是由于父精不足,或 母體氣血供養不充,胎兒在宮內所受滋育不及 所致。病屬先天稟賦不足,五臟皆虛,而關鍵在 于腎脾兩虛,治療以補腎培元為基本法則,提出 用調元散、補腎地黃丸作為常用治療方劑。開 創了現代胎怯辨證論治方法的先河。
又如對新時期產生或有新認識的中醫優勢 疾病的增補論述。如厭食、反復呼吸道感染、營 養性缺鐵性貧血、多發性抽搐癥、手足口病、性 早熟等,從概念、病因病機、診斷辨證到理法方 藥的全面闡述,突出了中醫藥的臨床特色。引 用現代研究成果論厭食,提出病因一為飲食不 節,喂養不當;二為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三為多 病久病,傷害脾胃;四為暑濕熏蒸,脾陽失展;五 為環境變化,思慮傷脾。主要病機為脾運失健。 辨證分脾失健運、脾胃氣虛和脾胃陰虛三證,常 用不換金正氣散、異功散、養胃增液湯分別加減 變化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為在一段時間內反 復出現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 道感染。常見病因為稟賦不足,體質柔弱;喂養 不當,調護失宜;少見風日不耐風寒;用藥不 當,損傷正氣;正虛邪伏,遇感乃發。主要病機 為臟腑嬌嫩,肌膚薄弱,藩籬疏松,衛外不固,邪 從外受,臟腑失調。分營衛失和邪毒留戀、脾肺 兩虛氣血不足及腎虛骨弱精血失充三種主要證 候辨證論治,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玉屏風散、 補腎地黃丸加減治療等。這些都是使本課程教 學與時俱進、貼近現代臨床的教學內容的充實。
3啟迪學習思路和方法,促進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發展
在以教材為主結合教師講授的教學過程 中,通過以上理論知識、辨證論治方法和現代科 研成果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 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訓中醫思維方式,啟發對 中醫兒科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增強探求新知, 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論的 基礎上,密切聯系兒科臨床實際,分析思考,探 討研究,不斷豐富認識,拓展應用,對于學生將 來更快地適應臨床需要,并可能成為創新型研 究人才建立良好的基礎。
當前,“辦什么樣的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中醫藥人才”已成為各中醫藥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反思中醫藥高等教育現狀以院校教育為主的高等中醫教育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學術爭鳴、中醫理論沒有突破、中醫藥傳統特色優勢衰減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幾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醫專業應招理科考生,還是文科考生?現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醫學特點是要求學生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哲學思辨能力。目前中醫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經典”著作教學并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上,中醫學習脫離了傳統文化的根基,大多數學生中醫基礎文化嚴重缺乏,文化底蘊不足,往往難以深入學習和把握中醫學的精髓和真諦。
(2)在課程設置上,應多設中醫課程還是多設西醫課程,兩者各應占多大的比例?現在高等院校教學中醫特色不夠突出,西醫課程比重偏大,中醫課程課時不足,兩者約為1:1,且中醫課程僅總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約1200學時。中醫教育西醫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醫院校實際上已成為中西醫結合院校。中西醫各有其宏大的理論體系,本科5年學好中醫已經很難,何況兩者都要學,結果是顧此失彼,嚴重影響學生對中醫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爸嗅t不精,西醫不通”,成為中醫院校畢業生的特征。
(3)在教學流程上,入學后應先開中醫基礎課,還是中醫基礎課與西醫基礎課同時開?現在中醫基礎課與西醫基礎課同時開課,違背了學科知識結構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兩種截然不同的醫學思維方式相互抵觸,擾亂了學生的思維,甚至有些西醫授課老師對初學者灌輸中醫不科學的思想,嚴重影響學習中醫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業壓力的增大,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醫,甚至出現了學歷層次越高,越不相信中醫的反常現象。
2.中醫藥學科的特點與教育的特殊性
中醫藥學植根并孕育于豐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吸取古代哲學、天文、地理、氣象、植物等科學的優秀成果,形成了人文與科學相統一并體現東方文化底蘊和思維方式的知識體系。其學科內涵是以醫學知識為主體,以調整生命狀態為目的,具有多學科交叉,復雜性的學科特點。但中國傳統文化素有重人文輕自然的顯著特色,面對人體生理和疾病規律等生命現象,中國歷代醫學家采用中國特有的人文形式進行描述和闡釋。如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陰陽”、“五行”等哲學范疇成為構建中醫學說體系的核心范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則成為貫穿中醫學說體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國傳統哲學范疇和思想理論的指導和滲透,才形成了中醫學以‘氣’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以陰陽五行作為構建人體生理病理、診療治療體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導,確立了宏觀整體和功能態的思維方式,使中國傳統醫學結束非系統的自發發展階段,完成了醫學學科體系的建立。
3.中醫人才培養目標的變革與發展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7860
國內刊號:11-5895/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000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醫臨床研究》雜志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學術期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11-5895/R,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4-7860。
關鍵詞:臨床中藥學 探討分析 學科體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18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3-0334-01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臨床中藥學已經逐漸發展為比較獨立的一門學科。但是,業界對臨床中藥學的存在形態、研究領域及內容和學科屬性等問題的認識普遍不統一,這顯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所以,堅持醫藥結合的思想是建設、發展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內容。
1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屬性、任務與特點
1.1 屬性。臨床中藥學是一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及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中藥臨床應用的學科,是將中醫學與中藥學相結合的應用學科,是介于廣義的藥物學和中醫治療學之間的新的邊緣學科,是中藥學下的分支學科。
1.2 任務。臨床中藥學的核心任務是研究和保證中藥的合理、有效的臨床應用。
該學科的研究重點就是要將過去傳統的藥學以“藥”為重點的思想轉向“藥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新思想;簡單的理解,就是要以病人為對象,在確保藥品質量的前提下,保證安全及合理、有效地用藥。
1.3 特點。從學科比較學的角度看,臨床中藥學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3.1 臨床中藥學基本上是以滿足中醫臨床用藥的需求為目的,進一步根據其需求和用藥規律,開展中藥學的相關研究;然后再以中藥學的研究成果指導和確保中醫臨床用藥的優化和安全。
1.3.2 從兩個角度出發。臨床中藥學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角度出發:中醫臨床用藥的角度和中藥研究的角度。但不論以何為起點進行研究,都應該大力開展、完成“三大結合”的工作,最終實現“老藥新用,普藥特用,提高用藥安全”的主要目標。
1.3.3 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要實現臨床中藥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保證所有的研究工作都要根據中醫藥學發展的基本要求,體現陰陽五行、動態平衡的基本內涵,注重臟腑經絡的病證方藥對應、生理病理和以臨床療效為檢驗標準的有機結合。
1.3.4 具有新興邊緣學科的優勢。臨床中藥學既是一門藥學,也是一門醫院;更是一門介于中醫治療學與廣義藥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所以它有一般學科所不具有的重大優勢。
2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基礎、主要研究領域、內容與存在形態
2.1 基礎。在中醫藥學的起源階段,“藥食同源”、“醫藥同源”,藥事實踐與醫事實踐都是密不可分的?!皩W術基礎在臨床,學科生命在療效”是中醫藥學的基本理念。中藥學和中醫學的基礎知識,是指導中藥的研究與應用的理論基礎;并且中醫各臨床學科是中藥學發揮作用與實現其價值的主要陣地。
2.2 主要研究領域。
2.2.1 文獻理論研究配伍關系、傳統藥性及其禁忌等。
2.2.2 臨床用藥研究臨床各科不同病證的治療用藥方法與規律等。
2.2.3 實驗分析研究機制分析、成分分析、療效分析,即藥理藥效研究等。
2.3 主要研究內容及方向。
2.3.1 開展臨床中藥學工作的前提是結合臨床研究中藥理論中藥理論的研究。通過結合對中藥理論的臨床研究,來揭示例如中藥性味歸經等學說理論的作用機制及物質基礎。
2.3.2 為了篩選固定有效藥方作為新藥和開發藥物研究的基礎,要臨床來觀察藥方的療效,新藥開發、臨床用藥的研究的一、二期臨床研究工作等,一定以臨床中藥學的體系與方法作為指導和支撐。
2.3.3 注意用藥禁忌、精研復方配伍、復方配伍是中藥普遍的應用形式。
2.3.4 核實研究品系質量藥品、同名異物的優劣真偽,是臨床有無效用的關鍵。
2.3.5 分析熬制藥物的用量、權衡用量輕重是確保藥效的重要步驟。
2.4 存在形式。在研究機構、醫院、研究室、生產廠家的調劑室、質控室等單位和部門、實驗室,都有臨床中藥學的工作存在,因而需要大量相應的工作人員。
3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發展方向與途徑
3.1 多學科全面研究、協作互補、全方面發展的臨床中藥學的發展,需要依靠中醫臨床各學科的發展,也需要依靠中藥其他基礎學科和分支學科如藥化、藥理、制劑等的發展,更要依靠當代新科技手段的幫助與應用。
3.2 中醫學與中藥學結合進行中醫臨床實踐,可以更好地保證合理用藥、提高療效、保證安全服務。中藥學科的建設,應始終注意與中醫臨床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依靠中醫學基本理論的指導,提高水平和療效,服務于臨床的實際需要。
3.3 臨床中藥學是以傳統中醫藥學為主體的現代學科。由此可見,該學科的發展,必須堅持現代研究與傳統研究相結合,以堅持傳統的中醫藥學主體為基礎,更好更多地使用現代研究方法與手段,深入發展對傳統中藥學的領悟,從而發展現代化層面的臨床中藥學。
3.4 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使臨床的實驗微觀研究與宏觀療效觀察研究能夠更好地相互互補、促進。只有依靠和堅持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才能實現“優化量效老、藥新用,常藥特用”,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科價值。
3.5 培養復合型人才多學科相互補、傳統研究與現代研究相結合、中醫學與中藥學相結合、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的發展途徑,成為復合型人才,并懂醫善藥的。
4 關于臨床中藥學的學科體系及其與中藥學其他學科的關系
4.1 臨床中藥學的學科體系結構。
4.1.1 學科學術體系。以臨床“合理、科學、安全用藥”為目標,以單味中藥或復方中藥(方劑)的各系統主要以病證用藥規律、藥理藥效及其應用要點為研究核心,以實驗研究與臨床結合為主要的手段。
4.1.2 學科的工作體系包括研究機構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學術思想體系三個方面。
4.2 臨床中藥學與中藥學其他學科的關系。
4.2.1 基礎。生藥學、藥理學、藥物化學等方劑學和基礎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