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選擇題
1.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實施順序是(視具體情況,可又多種選擇)
3.實行饑餓紀律教育的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
4.教師自覺利用環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實際鍛煉法)
5.提出"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的教育家是(馬卡連柯)
6.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響"的德育原則是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這句明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教育法)
8.我國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說理教育法
10.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二、辨析題
1.德育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活動。
錯誤。德育是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所謂品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來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哪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圍較廣,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過程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
錯誤。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點:其一,范疇不同。德育過程屬于教育活動,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屬于素質發展范疇。其二、影響因素不同。其三、結果不同。
3."一個鑰匙開一把鎖"體現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則。
錯誤。體現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
4.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錯誤。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又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三、簡答題
1.簡述德育的重要意義。
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條件
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2.中小學德育的具體任務有哪些?
1)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3)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制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4)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3.簡述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具體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自覺紀律教育
6)民主與法制教育
7)科學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
1.“德育為首”的要求沒有落實
各校均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分數至上”與“片面追求升學率”;評估某個學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教師業績等的唯一指標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等。德育工作表面上擺在首位,實際上只停留在文件、制度上罷了,并沒有實質內容,學校則把工作重點首先放在了“智育”上。
2. 德育工作無目標或目標不明確不具體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許多具體的德育過程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教育者胸中無數,不知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比如小學、中學行為規范教育要達到什么目標,二者有什么區別,教育者都不清楚。沒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其教育必定流于形式,名義上“加強”,實際上“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
3. 德育手段形式化、單一化
學校德育工作通常大都局限在口頭的說教上;局限在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的制定上;局限在對學生行為的約束上;局限在對學生不良行為和不良意識的處罰上,甚至有人把實行的“德育工作”當成提高學生成績的手段。也有不少學校把品德量化作為德育的“常規武器”大用特用。例如做好事加分,做錯事減分,年終把每位學生的各項表現得分相加后再排等級便是一年的德育結果就完事大吉。至于學生在此“加減分”之后是否養成自覺的行為,以及平時如何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做好過細的思想工作,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大部分教師卻考慮很少,甚至沒有考慮。學校德育形式主義和簡單化的流行,就使學生的道德內化嚴重受阻。他們往往為追求表揚或為增加“品德分”雖作了符合規則的行為,但卻導致了言行疏離等雙重人格的形成。
4. 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嚴重缺失
學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公德,忽視私德,即重視對國家、社會、集體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對個人、自身、內在的道德教育,如自主、自立、自尊、自愛、自信等的心理輔導。
二、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
1. 加強對校長的培訓,樹立“德育為先”意識
“一間好的學校,必有一個好的校長”。校長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要解決重智育輕德育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對校長的培訓,切實轉變教育觀念,進一步提高對德育工作的認識,重新樹立“德育為先”意識。并以德育基本任務為指導綱要,結合實際確立具體目標,制訂實施措施,貫穿于學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去。
2. 全員動員,人人參與;優化教學,滲透德育思想
學校德育工作,不僅是班主任和政教處的事情,而是校園內每一個教職員工的分內事。而教學又是學校德育最基本、最經常、最有效的形式。各科教學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因此,結合各學科特點,每個教師應積極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習慣。
3. 把“教之以事,輔之以理”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
口頭的說教、行為的約束、粗暴的批評、有損自尊心的譏諷、勞動懲罰和形式主義的“做好事”等德育手段,既簡單粗暴,又極讓學生反感,根本無法起到教育作用,更別說育人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強,對各種道理只是機械地記憶下來,并不能深刻理解,也無法很好地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德育工作中,應“教之以事,輔之以理”,以學生親身經歷的事、身邊發生的事來教育學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惡”,讓學生有心靈的觸動,再適當講些道理,從而讓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這樣才能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4. 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心理咨詢師
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應關注當前中學生三大心理衛生問題:一是中學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兩性之間的關系而出現的早戀和青春期畸形心理;二是學習負擔過重,難達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造成父母與子女、師生之間關系的緊張,更多的學生則因受不了過重壓力而表現出抵抗情緒;三是中學生強烈要求獨立,對成人的干預表示強烈的不滿,他們與同伴無話不說,卻常常與父母老師合不來,造成兩代人的鴻溝。因此我們要多諒解學生,加強對話,交融心理。
關鍵詞:中學物理;教學;德育;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
前言
為了完成德育任務,必須根據德育的原則,選取有效的途徑和采取恰當的方法。德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可分為課內和課外兩條。德育方法是為德育目的和德育內容服務的,是實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學實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滲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評價。
一、通過講授物理知識實施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關鍵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闡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弄清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因果關系,教會學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啟發學生運用“對立統一”和“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分析物理問題。培養辨證思維方式。
1、弄清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因果關系
講楞次定律時,在分析大量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為兩對因果關系:①原磁場磁通量的變化使回路中產生感應電流;②回路中的感應電流又產生感應電流的磁場。前者“原磁場磁通量的變化”是原因,“產生感應電流”就是結果。而這個結果又是后者“產生感應電流的磁場:的原因。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結果,結果又反作用于原因,這兩對因果關系之間有什么聯系呢?(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總結)揭示出正是“果”對“因”的反作用反映了電磁感應現象的規律,這就是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物理教學內容普遍存在著因果關系,而且有著復雜多變的形式,如“同因異果”關系,給定電源的閉合電路,當改變外電阻時會引起電流和外電壓的變化,就是這種關系。又如“原因和結果相互轉換”的關系,電磁波的形成就是電場和磁場的對立斗爭,相互轉化的結果。
2、用對立統一、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闡述教學內容
①講牛頓第二定律時概括地指出揭示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規律:外力促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慣性(m)又使物體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改變,這一對矛盾統一于F=ma的關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質表面上,一般是同時產生反射和折射。當光從光密媒質進入光疏介質時,隨著入射角的增大(量變),折射光減弱反射光增強,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當入射角等于或大于臨界角(臨界值)時,發生質的飛躍,折射現象消失了,產生全反射現象,而臨界角就是質變點。
3、在解題中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在科學研究和物理教學中,處理問題的方法往往要把復雜的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簡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這種方法的集中表現。在習題教學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確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據適當的物理規律,分析解答問題。
4、在物理實驗中實施德育
觀察實驗是物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實驗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認識客觀的物理規律,實驗能力,還能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實驗過程要求要遵守紀律,認真操作,細心觀察,如實記錄數據,愛護公物,教師高標準、嚴要求,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測定金屬電阻率實驗時,要求學生三次實驗通過金屬絲的電流差別不大(且電流均在1安培以下為宜)測出電阻率后,教師指導學生提高電壓,增大電流再進行實驗,會發現電阻、電阻率明顯增大,這個現象如何解釋呢?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矛盾,學生討論后,教師因勢利導進行歸納:導體決定于電阻率(內因),但溫度、長度等外界條件(外因)可通過內因,促成導體電阻的變化,進而指出,金屬導體的電阻隨溫度的降低(量變)而減小,當溫度降到絕對零度附近時,某些材料的電阻率突然減小到零,電阻突然趨于零(質變);這就是超導現象,關于超導現象,關于超導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目前我國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二、通過課外活動進行德育熏陶
課外活動是實施德育的途徑之一,它與課堂教學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點,課外活動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愿參加。學生根據本人興趣、愛好和特長,自由選擇各種活動,課外活動比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廣泛和豐富多彩,學生自由度較大,適于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課外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是較大規模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講座、競賽。也可以是小組活動,如無線小組,攝影小組等,還可以是個人活動,如觀察實驗,小制作,寫小論文等。
在各種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進行德育熏陶。如參觀科技館就是開展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力、熱、聲、光、電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開闊了眼界,擴寬了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小組也是對學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動,如制作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制作電蚊拍等,通過參加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須按科學道理辦事,必須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團結協作??梢?,興趣小組活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過教學德育要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表現予以恰當的褒貶
運用這種方法對學生在課堂學習,做作業,參加課外活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解解答問題,自覺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以及實事求是,知行統一,頑強發奮學習等優良品德隨時隨地予以表揚、贊許和鼓勵,這將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增強自尊感和榮譽感,同時激發學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標的愿望和要求,從而提高德育實效。如有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不專心,不刻苦,可是參加小制作活動很積極,一絲不茍。他用一節竹管做的“噴水槍”很適合用來演示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于是教師用他的噴水槍為教具演示了平拋運動的射程,實驗現象生動有趣,效果很好。這里,教師巧妙地利用這種形式對學生的創造性勞動作出了評價,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從此,這個學生的品質有了很大提高。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訓練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要注意哪些問題,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有以下感悟。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要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不應像政治教育那樣明確和直接,而應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潛移默化地達到滲透德育的效果。首先,應當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討論問題,言傳身教,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去影響學生,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念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其次,語文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正確思想感情的熏陶。比如,八年級上冊余光中的《鄉愁》,通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制作成幻燈片,使圖像、音樂、朗誦融為一體,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感受到作者熱愛祖國、思念家鄉的情感,在詩中展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的美好情感,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熱情,教師要抓住契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再次,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實際,對文字蘊涵較深的細微之處做適當的點化,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喚起學生自身潛在的情感,使之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德育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要遵循青少年學生的成長規律。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學時期都有很大的變化,因此語文教師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了解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這一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導向性、益智性、實踐性、趣味性,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使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語文教學中要講究德育的實效性。德育結果從德育過程中產生,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為學生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煉提供機會和條件,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把語文課本中的德育因素轉化成學生個人的情感品質和行為習慣,使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產生應有的實效性。
關鍵詞:幼兒教師;德育;有效途徑
幼兒德育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初始階段,是根據幼兒身體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幼兒進行品德上的教育。主要是讓幼兒在和周圍大人、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學習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幼兒教師實施幼兒德育的途徑
1.在一日生活中開展幼兒德育
日常生活對幼兒的德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幼兒在平日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直接參與社會經驗的機會,所以,對幼兒的德育應該穿插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幼兒教師可以將幼兒德育的內容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常規和制度之中,通過一些生活訓練,讓幼兒嚴格遵循生活中的秩序,可以培養幼兒有禮貌、守秩序、誠實、勇敢、關心他人、不怕困難等優秀的生活品質和行為習慣。如教師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培養幼兒養成講衛生、有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所以,幼兒教師應該時刻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價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條件和機會,讓幼兒在平日生活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品德。
2.通過專門的德育活動實施幼兒德育
(1)在節日活動中進行德育
幼兒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傳統節日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與一些活動,如在3月12號的植樹節,組織幼兒給小樹澆水或讓幼兒自己動手種小樹苗,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珍惜樹木、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在三八婦女節的活動中,教育幼兒要愛奶奶、愛媽媽,還可以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在教師節的時候可以教育幼兒尊重教師;國慶節的時候教育幼兒要嵐祖國媽媽等。通過各種節日活動中的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格。
(2)組織幼兒春游參觀
幼兒教師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組織幼兒春游,參觀名勝古跡,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感受祖國的雄偉壯觀,在幼兒親身經歷和實踐中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3)在組織領域活動中實施德育
領域教學是幼兒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渠道,語言活動往往都是豐富的、吸引幼兒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活動,專門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如給幼兒講《三只蝴蝶》的故事,告訴幼兒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猜猜我有多愛你》,讓小朋友明白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要愛媽媽;《三只小豬》的故事,告訴幼兒要勤勞勇敢,不能懶惰;《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小朋友明白要學會謙讓有愛;音樂活動《國旗紅紅的》讓小朋友明白了要愛祖國、愛國旗等。這些都是領域活動中進行德育的有效手段。
3.運用游戲培養幼兒優秀的道德行為
在幼兒園中,游戲是主要的學習活動,也是幼兒獲得一些社會經驗的重要途徑。而且,孩子都是特別喜歡參與游戲的,所以幼兒教師利用游戲進行道德教育是特別容易被幼兒接受的。在游戲過程中,孩子主動地去扮演一些社會角色,體驗社會情感,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發展幼兒德育需注意的問題
1.尊重幼兒
幼兒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先學會尊重幼兒,幼兒對教師的信賴和熱愛,是幼兒接受德育的重要條件。幼兒教師只有愛每一個幼兒,了解、關心、體貼幼兒,才能為幼兒創設一個較好的環境。如果教師隨意責罵、體罰幼兒,就會傷害到幼兒的自尊心,不僅危害幼兒目前的個性發展,而且對其長遠健康人格的發展會有很消極的影響。
2.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
比如,在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時,可以先從培養幼兒身邊的人和事物入手,由近到遠,逐漸擴大范圍。可以從對爸爸媽媽、家庭成員、老師小伙伴的愛,引導到對家鄉、生活的愛,然后對祖國的愛才會形成。
3.直觀形象,切忌說教、空談
由于幼兒形象思維有限,幼兒教師在進行德育時必須要形象、具體,才容易被幼兒所接受。例如,通過給孩子講拔蘿卜的故事讓幼兒知道團結友愛,就比教師直接講道理要有用得多。如幼兒打掃衛生時,教師表揚幼兒“你們真是熱愛勞動呀”就會顯得比較抽象,孩子也可能不太理解,如果教師說“你們把桌子擦得真干凈,這樣小朋友就不會弄臟衣服了”,這樣就會比較生動具體,幼兒就會清楚地知道教師是在表揚我桌子擦得干凈,增加幼兒自信心,從而使幼兒熱愛勞動。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幼兒一日活動和專門的德育活動來開展德育,也可以利用游戲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都是開展德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中學德育課程標準”指出: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一樣,擔負著德、智、體、美諸多的教育任務。我們在英語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可以收到英語教學和德育兩者互相促進的良好效果。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的方法
1.教師自身的言行示范
教師平時的言談舉止體現了教師本人的人生價值觀,當然也會影響到學生價值觀的樹立。初中生正處在受外部影響較大、模仿性強的年紀,他們會從教師的身上尋找自己行為的規范和道德標準。而英語是語言學科,模仿性會比其他學科更強一些,老師的言談舉止、品質人格都會影響學生。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人格素質。
2.教材自身的德育影響
英語學科對學生最顯而易見的影響體現在教材之中。如牛津版英語教材中的Comic Strip ,Reading, Speak up等板塊都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就可以自然地滲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
以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為例:
例如在教牛津英語8B Unit2 Travelling 時 我布置了一個Discussion(討論):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during our travelling?(在旅游時我們要注意什么?)并配以大量的游客不講文明的圖片。其中一段文字深深地刻在了學生們的心里:在巴黎,公共場合有中文的地方并不多,但去過巴黎圣母院的中國人都會看到這句中文告示:請保持安靜!據說這是專門示意給咱們愛在公共場合“熱鬧”的中國人看的,而其他國家包括法國的游客并沒有這種“禮遇”。 當時我還給同學們朗讀了演員黃渤的一條微博:“在帕勞潛水,正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噓不已,突看見水面漂浮著一煙盒,心中暗罵哪來的無德之人,這么干凈的水怎丟的下手!突然看見煙盒上兩個大字‘××’(微博配圖顯示為‘中華’牌香煙)!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賊一樣生怕被別人看見,一直帶回岸邊,朋友啊,去別人家作客咱客氣點,這倆字的臉丟不起??!” 同學們聽后深有感觸,進行了熱烈討論,最后大家提出了很多文明出游的建議并承諾自己也將遵守。這堂課使同學們受到了很好的道德教育。
3.課外德育實踐活動
作為開展德育工作重要基地的高校,應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優秀道德素質為目標。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以多元化、高?;緩饺谌氲疆斀窀咝5掠ぷ髦惺悄壳皩嵺`中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以貴州省部分高校的德育工作現狀為研究起點,探究增加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以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現實需求為主導,引入多樣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期實現高校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合,從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
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途徑
社會中存在的非主流道德觀與心理問題處處困擾著當代大學生,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優秀道德素質和健康心理素質的教育基地,肩負著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現況調查分析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貴州省部分高校教師及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針對目前貴州省高校道德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研究出發點,以了解高校德育工作現狀及如何根據現實大學生群體的特殊心理需求改進德育工作現存問題為主要目的,探索建立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或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秀教學方法,以有效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徑。
一、高校德育途徑與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掃描
1.德育課程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調查表明高校德育途徑大多屬于顯性德育途徑,理論課程、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知識競賽、黑板報宣傳、黨課團課等是目前采用較多的途徑。大多數學生對單純的理論灌輸或說教式教學持反對態度,認為效果甚微或一般,更希望老師能夠通過多樣的真實案例,將理論聯系實際,身體力行。
2.德育課程之外的教師進行德育的內容較少
除了德育課程的專業教師外,其他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雖有一些德育內容的穿插或指導,但內容很少。根據調查,筆者發現大多數高校教師十分重視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但是開展的途徑、效果等往往受輔導員或班主任的工作經驗、基本態度、學生的接受程度等不同主客觀因素影響,其實施效果因人而異、好壞不一。
3.德育課程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徑
高校德育課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概論》、《形式與政策》、《貴州省情》等,不可否認這些課程對學生道德修養提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厭學心理,理論灌輸辦法、空泛的教學內容及任務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愿意接受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德育途徑,這些結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德育途徑更具針對性,學生也從中頗有收獲。
4.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多樣化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除開展核心專業德育教育基礎課程外,同時應積極探索種類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調研發現,多數高校在進行專業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的同時,還積極探索其他活動,比如設置專業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開展趣味心理游戲活動,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貫穿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案例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來豐富高校德育工作。其中,學生比較喜歡的教育途徑包括心理活動或游戲、心理咨詢與講座、校園情景劇等,還有些學生喜歡通過觀看具有心理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閱讀具有心靈感悟的書籍、放松、運動等途徑調整自己的身心健康。
5.半數以上大學生認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具有較大促進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開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調查問卷分析顯示,約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對于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輔佐的關系持有肯定態度。筆者認為,兩者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德育工作開展實效。
二、高校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問題
1.德育目標缺乏“人性化”
德育目標是指按照社會需要、教育目的、文化傳統及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等要求,實現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最終結果,在高校德育系統中具有指導功能,對整個德育過程起到導向和控制作用[1]。一直以來,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政治思想教育這一內容模塊,由此導致政治理論教育幾乎成為德育的代名詞,容易將學生的道德問題歸結為政治思想問題,不重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及心理需求,違背了“以人為本、促進人格發展”的教育理念,部分課程內容和一些教學方法的應用缺乏針對性,效果不理想。
2.德育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情感教育
高校德育的教育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任何事物的認知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高校德育課仍一成不變地沿襲以往的內容和方法,忽視社會變化及學生的內在需求,勢必導致學生的厭煩情緒。另外,高校德育內容更多側重政治常識、高尚行為的提倡,而忽視大學生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等最基本的個性心理需求,缺少對心靈、情感的審視,使得學生主觀上產生一種印象,即德育與學生的實際心靈困擾、現實生活情境相距甚遠,課堂上很多內容難以使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無意間助長了學生的抵觸心態。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認識與處理和德育問題心理化認識與處理兩種傾向兼存[2]
不可否認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開展有利于大學生內外素質的發展,但實踐中往往存在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將兩者的重心及性質相混淆。簡單來說,容易錯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緒失衡、認知偏差、行為偏激等看成政治思想品德問題;或者容易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功能,認為大學生德行問題的來源是心理問題。上述混淆兩者工作性質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兩類工作開展不到位,因方向偏差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不能“對癥下藥”。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1.加強對政府宏觀政策的學習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1995年國家教委正式頒布試行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規定,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3]。
2.增加德育工作者心理學知識,強化心理技能,增加情感教育
德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對原有的德育觀念及知識加以更新;增進師生之間的心理交流,增加情感投入,盡量消除大學生對德育工作的抵制情緒。許多專業教師喜歡局限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認識與技能掌握非常有限,有些教師因備受工作、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壓力而出現心理失調的不良狀態,不經意地把課堂之外的負性情緒帶入課堂,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高校德育教師應強化心理技能訓練,調節身心,覺察自我、治療自我并創造自我,推動德育的高效課堂。
3.遵從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現實需求
應予明確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應當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如果德育工作的開展背離規律,一味地對其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提出過高要求,或過于滿足大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態,而放松正面引導教育,都是偏頗的教育??梢?,高校德育工作應該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畢竟,時展下的開放與多元化心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在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過程中,應采取適當方式將傳統的德育理念與心理健康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現實需求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育教學。
4.適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方法主要為單向式、灌輸式,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積極性差,甚至還會出現厭學,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促進德育教學。如果將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交談互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素質訓練等教學方法運用到德育工作中,無疑更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與此同時,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基礎為德育工作的有效展開奠定必要的人格條件。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是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所做出的必然選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與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與深入推進密切相關。高校德育工作應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觀念、發展學生豐富樂觀的個性、激發學生積極上進的動機、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簡言之,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養成,有利于外在的德育思想內化為學生內在的道德素質。
作者:王艷 單位: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紅艷.高校德育途徑的現狀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