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學科教學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理教育;學科整合;
作者簡介:王曉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中最活躍的因素.“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人類對空間、時間和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充分發揮人類的智力資源,特別是在對物質資源的生產要素效能的發揮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入應用,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推動了各個行業內以及行業間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對人才隊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教育事業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礎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奠基階段,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
1研究的相關理論
1.1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國外來看,各國政府在發展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方面都給予了政策支持,同時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不斷加以改進.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仿真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而且這些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第二階段是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從輔助教轉向輔助學,即強調如何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這個階段主要是開發教學軟件、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軟件,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第三階段是計算機革新學習模式階段.這一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現在.其主要特征是不僅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用于輔助教或輔助學,而更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這個階段重點是網絡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2].
從國內來看,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已有20多年的歷史,我們國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教師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目前,關于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開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關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理論研究.主要有湖南師范大學王先明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2]和山東師范大學趙修雪的《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式地理教學實踐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整合的研究方向與思路.
(2)關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余言的《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4]和河北灤縣一中李建榮的《信息技術視野中的地理教學》[5],在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方面有著成功的應用案例和學科教學模式.
1.2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意義
信息技術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關系,利用信息技術整合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資源,服務于高中地理教師的備課過程與授課實踐,拓寬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資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共享,高等師范院校在培養地理師范生信息技術素養方面上提供借鑒與參考.對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高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高中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其他高中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研究提供參考,在高中地理教師的輪訓的課程設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調查分析
2.1調查問卷的設計
我們主要采取封閉式的問題方式,對問卷的內容進行設計,并在小范圍進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測試,以反映我們調查內容的實際情況.
2.2調查結果的分析
我們在東部沿海省區隨機抽出了500家高級中學,抽取的學校包括曲阜師范大學附中、日照一中、溫州中學、杭州外國語中學等,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0份,有效調查問卷310份.在這310份調查問卷中,省級規范化學校150家,市級規范化學校100家,其他等級的學校60家.從圖1中看出,省級規范化學校有150所,占調查總數的49%;市級規范化學校有100所,占調查總數的32%;其他類型的學校有60所,占調查總數的19%;符合調查的預期.
從表1中得出,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課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課比重在19%以下占到總數的35.5%,說明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過半數.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工具開始有質的飛躍,從剛開始的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狼來了”式的恐懼,到接受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狀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模式與形式豐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師在準備教案的過程中不再捉襟見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資源保障下進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與創新.
地理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地理教師平均要帶175個學生,最高值是一個地理教師帶432個學生,最低值是一個地理教師帶24個學生.
從圖3中得出,高中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進修課程需求的前三位的為《電教技術前沿》、《信息檢索》、《課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為20%,對《信息系統》的需求為11%,《電子白板應用》的需求為10%,呈現出多樣化.
從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術投入與課堂效率Pearson相關系數為0.215,為中等程度相關,生均信息技術的投入和課堂效率呈現出來的正相關,引導我們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投入.
2.3調查結果的思考
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與數據整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現狀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經費投入
在信息技術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級中學的等級以及高級中學所在地的經濟狀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級中學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預算,以及信息技術服務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彈性.硬件設施建設、軟件采購和教師培養都需要持續不斷的經費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學通過信息技術提高效率的關鍵所在.在增加經費的投入基礎上,對經費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員的合理搭配,班級結構和師生比例,是經費投入落到實處的影響條件.在這個執行的過程中,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更新至關重要,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所給高中地理教學體系以及師生關系所帶來的變革已經遠遠超出了既定的預期.
(2)教育觀念
教育是當今信息時代各國謀求生存、發展、爭雄的第一位的戰略性產業.當今世界各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和國際競爭緊密相聯;當今國際競爭的特點,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實力的競爭、智力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也就是教育質量和效益的競爭.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觀點,即把教育投資看成是開發智力資源的生產性投資,開發智力資源應優先于開發自然資源,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應略高于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長速度.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為了爭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師配置
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高度的教學責任感、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信息技術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信息時代的高中地理教學需要信息技術,但是任何先進的信息技術都需要教師的操作,二者可以優勢互補,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信息技術雖然能夠改善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應用起來還要注意時機和分寸,只有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教具,才能使高中學生在理解地理學科中的抽象知識時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要把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學進程中去,這個進程中高中地理教師是主導.
3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對策是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具體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導教學實踐的可實施性方案.
3.1多媒體教具與傳統教具有機結合
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耳朵與眼睛是主要的互動部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增加高中學生聽與看的機會,專家做過實驗,聽與看相結合來幫助接受信息時的效率是普通教學效率的十倍以上.圖與表是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不僅讓高中學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讓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養成思考與應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學信息技術綜合應用平臺建設
地理教學信息系統,是一個由人、計算機及其他外圍設備等組成的能進行地理教學資源的收集、傳遞、存貯、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它的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現代計算機及網絡通訊技術加強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管理,通過對高中擁有的地理教學資源的調查了解,建立正確的數據,加工處理并編制成各種信息資料及時提供給地理教師,以便進行正確的備課,不斷提高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效益.
3.3地理教學與科研人才的信息技術素質培養
隨著高中地理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化,高中地理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傳遞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高中地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當前復雜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勢下,傳統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見肘,高中地理教師只有成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適應高中地理學科教育改革所帶來的挑戰,信息技術素養的學習和研究恰恰可以幫助高中地理教師成長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關鍵詞:體驗性教學;高中;地理學科
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體驗性教學法之開展十分有利于強化高中生對于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所具有的感性認識,能夠有效降低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從而讓高中生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產生以及獲取之過程,進而提升高中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群體的地理知識素養。
一、創設良好的體驗性教學情境
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實施體驗性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當致力于創設良好的體驗性教學情境,從而為體驗性教學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一方面要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出生動而形象的地理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十分逼真的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其能夠從中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中,地理教師應當全力發揮多媒體以及網絡之優勢,全力整合現有的網絡地理教育教學資源,將其和相關圖片、文字及視頻等結合起來,制作成精美的課件,從而對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產生直接沖擊,留下極為深刻之印象。在此基礎上,運用課件展示手段還能直觀而形象地讓學生了解到宇宙環境的特點,讓其更加充分地意識到宇宙環境的無限性及其對于地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全力實施地理教學競賽類活動,營造出爭先恐后的良好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出學生群體的學習潛力,從而使其深入體會到地理學習中的進步喜悅。
二、通過實驗教學引領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
現代人認知世界與總結規律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實驗。地理教學和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完全可利用地理課程所具有的突出特點來實施實驗教學,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直觀認知。比如,教師可嘗試在教室中點起一炷香,其后再打開門窗引領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讓學生直接觀察空氣的運動方向,以此來強化其對于地理的認知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中地理學科的實驗教學有別于其他自然科學的一點是不僅需要借助于特定器材設備開展實驗,而且還需在各類活動中開展,從而讓學生學會獨立或者合作開展地理調查以及體驗。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具體操作中更好地使用地理實驗設備,進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學科學習之中。
三、通過地理圖表豐富高中生的體驗學習內容
地理圖表的有效利用,對于高中生的體驗性學習具有很好的推進作用。地理圖表能夠直觀地展現出具體的地理理論知識,能夠直接將教具形式應用于地理學科之中,從而豐富高中地理的教學信息資源,化地理形象思維為直觀思維,積極拓展學生的思維。解讀地理圖表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讓學生進行體驗的過程。學生通過對地圖、示意圖、景觀圖及統計表等圖表的閱讀,能夠多層次和多角度地獲得地理學科的規律。比如,運用景觀圖,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地理事物的具體發展情況;運用地圖,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地理空間意識,從而開闊高中生們的眼界,提升其觀察、思維以及創造力。
四、實施合理提問以提升體驗教學的成效
高中地理教學中恰如其分的提問能有效地促進與激發學生群體的思維能力,從而產生對未知領域的困惑,這樣一來就能引導其為有效解決問題而深入探索,以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一大半提問不合理,那就難以激發出高中生的深入思考,他們會因為覺得無從下手而感到迷惑,從而不得不予以放棄。還有一種情況是學生覺得提問索然無味,未能激發出其心中的探究意識。所以說,正確的提問技巧是決定高中生開展有效體驗之重點。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認真學習提問的技巧,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創設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教學環境。
綜上所述,體驗性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高中生地理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成效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切實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中心實施體驗式教學,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字:信息技術中學地理教學應用
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簡單來說,信息技術就是一種對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交流、應用的方法手段體系。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最終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地理教師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學方式和課堂內容的呈現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及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供有益的引導。使學生真正走上自主、獨立和個性化的學習道路,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但是在現實的地理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中學地理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一、 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在信息技術革命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國中學地理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實現信息技術與中學地理教學的整合。在中學地理學科教學領域,對于改革的嘗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地理學科僅僅停留在幻燈片的使用等較淺層次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階段,沒有真正的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融合,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梢哉f,信息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學地理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程度不夠,數字化資源建設不足。雖然,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地理學科教學這一時代趨勢得到了大多數學校的承認,大多數學校也很鼓勵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然而,在我國地理作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學校對于地理的重視遠不及語數外這些學科,很多學校只是把地理當做高考學科中的小科目對待。
在教學條件比較差的學校,相關的人力資源和數字化設備資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學能不能得到相應資源使用就是一個問題,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中學地理數字化資源與其他學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匱乏的。在地理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方面還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不足,原有的教學行為習慣難于改變。很多老教師經驗豐富、知識積累多,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原有的教學行為習慣一時難于改變,他們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此外,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重,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鉆研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師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不足,對教材和地理教學大綱的掌控力不夠,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理解不夠,教學技能的運用不熟,教案課件等相關的教學資源儲備不夠,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效率。還有部分老師對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教學中的理解僅僅局限于利用計算機給學生展示圖片、動畫等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沒有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思維。沒有很好的信息素養的地理老師很難真正的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地理學科教學之中。
(三)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評價機制死板。傳統的地理教學形式利用粉筆、黑板進行的班級授課,教師的教學觀念多為教師主動口授,學生被動的接收。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只是把學生當做灌輸的對象。學生的學業成績成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在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許多教師對新生事物(如: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等)難以接受、甚至抵觸,在這樣的環境下,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對于地理教學死板的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廣大地理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的積極性。原有的評價機制一般是對于手寫教案的教學檢查和學生學業成績的高低,這就使得地理教師疲于應付教案的檢查和督促學生提高考試分數,勢必減少了地理教師學習和開發信息資源的時間、精力。
二、 優化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的建議
(一)提高對于信息技術先進性的認識,加強相關信息資源網站的建設。加強相關信息資源網站的建設,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表述方式靈活、動態地揭示地理規律的地理教學,而這些信息資源實現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資源網站的建設。加強相關信息資源網站的建設,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資源,進而給中學地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增強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地理學習氛圍。
(二)提高地理教師的信息素養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地理教師除了要有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外,還應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不斷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師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地理教學中,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練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才能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利用哪些軟件,通過哪種形式來幫助自己實現教學目標,到哪些網站上去搜集相關資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改革原有的教學評價機制。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其實大多數教師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但是傳統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要想轉變過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地理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信息技術成為開發學生智力、獲取與地理課堂相關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新精神。
此外,應改革學校的備課檢查的評價機制,使其由書面形式的檢查到課堂聽課的檢查、學生的評課檢查;由單純的知識點檢查到多想法子促進學生思維學習的課堂檢查中去;由書寫備課到靈活的現代備課的檢查中去。如電子備課的習題、新典型題、創新題題庫和課件等教學的檢查。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地理教學;優化整合
1、多媒體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
多媒體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就是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地理教學觀念,明確學習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把多媒體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教師要根據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尋求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有效途徑,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組織形式等結合起來,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結合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貫徹啟發式設計,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的能力,以促進地理學科課程建設。
2、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有多媒體教室,甚至普及了班班多媒體,但初中地理教學的多媒體應用還不盡如人意:大多數教師使用Word解決練習問題,或用PowerPoint制作簡單的講稿,出現了“黑板、課本、練習本”搬家的現象;有的只是在公開課或研究課時使用。只有加強地理教師在多媒體上的設計、制作、運用等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
3、優化整合多媒體技術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3.1、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生動、逼真、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結合畫面、音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學習“印度”時,我播放《西游記》主題曲導入,運用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方式進行教學:多媒體展示唐僧西行路線,認識印度的地形分布;孫悟空翻著筋斗云探路,找出印度的鄰國和臨海;豬八戒發現婦女天天穿著紗麗,判斷印度的緯度位置和氣候;沙和尚關注河流判斷印度,引出印度的圣河――恒河……如此,讓學生深刻地認識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2、強化圖文一體,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但課本和地圖冊上的平面插圖,不便于學生讀圖分析,加上地理文字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而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強化圖文一體,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中國地形”的教學時,我應用多媒體課件,結合中國地形圖,請部分學生上講臺找出我國主要地形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名稱和位置。然后闡述各個地形區的特點,結合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圖例,引導學生得出我國的地形特征。進而分析討論這種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及交通的影響。
3.3、細化課堂信息,拓展學生視野
地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的密度加大,結構緊湊,課內外知識互補。
例如,在“巴西”一課的學習時,播放“巴西的足球”,引導學生認識巴西著名的球星,描述發源于英國的足球在巴西的發展情況?!翱駳g節”是歐洲天主教的節日,在巴西得以發揚光大;“桑巴舞”是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戲,在巴西得以盛行。通過原因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大熔爐的縮影”這一內容。
3.4、融合教學難點,理順知識脈絡
地理學科涉及面廣,具有極其豐富的時空變化,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功能,可以理清脈絡,化抽象為形象,化難點為易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學習中東石油輸出路線時,課本及活動圖表復雜,學生掌握起來難度大。我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了三條三種顏色的中東石油外運航線,采用航海的形式,安排學生描述每一條航線經過的主要海洋和海峽、到達的地區,進而歸納出蘇伊士運河航線、好望角航線、馬六甲海峽航線,分析它們的特點和不同點,加深了學生的中東空間觀念以及對石油地位的理解。
3.5、深化情感教育,提升人文素養
地理學科人文精神培養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整合地理多媒體資源,應用生活中的例子和身邊的地理素材,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什么是現代信息技術?以數字化為新動力,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依托的,呈現、傳遞、加工、處理信息的技術。什么是學科教學整合?在學科教學中,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對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和教學結構進行整體構建,以實現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思想和方法。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既作為意識、觀念,又作為內容、方法和手段,融于學科教學之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主要內容:①教育觀念的整合。②教學內容整合。③教學模式的整合。④教學形式的整合。⑤教育資源的整合。
二、為什么要進行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
1.形勢發展的要求
當今世界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重要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帶動著我們的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新課改要求指出:“要構建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實施中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程實施中的普遍應用,加快信息化環境的建設?!币虼藢崿F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新視點。
2.信息技術應用于地理教學所具有的獨特功能
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集各種媒體于一身的計算機技術,它不僅具有計算機的存貯容量大,運算速度快等特點,而且具有對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把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地理課堂教學,制成的多媒體地理課件具有如下特色。
(1)動畫特色。如用多媒體軟件制作的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它不僅動態地展示地球繞日公轉情況,具有動畫特色,還可以動態地體現地球表面各地的晝夜長短的變化過程,反映地球上不同地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同時還能進行實時動態地進行分析。
(2)仿真特色。在上面的地球公轉課件中,地球運動的規律具有仿真特色,如地球公轉速度變化的規律、公轉周期以及公轉引起的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都與實際情況大致相符。這樣學生有了直觀印象,記憶就相對容易了.
(3)可控特色。這個課件還有很強的可控特色,在地球公轉過程中隨時可以暫停,讓畫面定格,也可以隨時繼續運行。這一切只要按一下畫面上的按鈕就可完成。
(4)變化特色。這個課件還有一個變化特色,地球運動過程中,隨著地球繞日公轉的位置不同,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也不一樣,當把地球拖到不同地點時, 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也隨之變化。
多媒體地理課件的特色決定了多媒體課件具有如下功能:演示功能、模擬功能、再現功能、交互功能、分析功能和探索功能。因此,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可以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在豐富學科知識、創設教學情境、優化學生認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地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灌輸式”教學很多的地理教師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來使用,在教學活動中將信息技術簡單地替代了板書,停留在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整合的層次上。例如,上課時通過課件清楚地說明講解的知識結構,加快了教學節奏,增加了教學容量。也有很多地理教師利用多媒體地理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起到強化教學重點或幫助學生突破一些教學難點的作用,但是信息技術的參與并沒有使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仍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和落實,整個教學過程還是“灌輸式”的,只是由“人灌”變成了“電灌”。
關鍵詞:初中地理 新課程 教學目標 地理實驗室 教學效果
地理學科是自然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學科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地理教師應緊跟時展的步伐,認真研究新課程改革的要點,科學整合現代教育裝備資源,解決地理教學的難點,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技術裝備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普及,地理實驗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地理實驗室是集聲、光、電、網絡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實驗室,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學科知識,通過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揭示地理規律,是很好的地理教學資源。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例談地理實驗室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地理實驗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地理知識較為繁雜,涉及國家、地理疆域的知識很多,使得學生學起來沒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地理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學習積極性下降。為了刺激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我在教學時利用地理實驗室展示地理常識,讓學生通過在地理實驗室的學習,直觀了解地理課程資源,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技能。
比如,在學習“認識國家”的過程中,教師在地理實驗室里為學生展示不同國家的具置,從經緯度上明確位置,用紅色的發光二極管圈點這個國家的疆域,使學生清楚地理解了這個國家是島國還是沙漠之國,是平原地區還是高原地帶。通過音頻介紹,學生具體了解了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分布情況、民族種類、經濟發展狀況、地礦資源等信息。通過豐富的知識介紹,學生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很想走進這些國家,了解這些國家的地理常識、人文氣候、經濟文化等信息,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運用地理實驗室揭示地理規律,突出地理學科教學特色,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金鑰匙。所有的學科教學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利用規律性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時應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行規律性總結,通過教學資源的利用,展示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分析、總結、歸納等能力,突出地理學科特色,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帶進地理實驗室,先讓學生觀看墻壁上的中國地勢和地形概況,通過實物模型展示、不同顏色的燈光閃爍、音頻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總體概況,為后邊的地形分類、氣候、水資源分布等知識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尤其是在教學我國的河流、高原、盆地的分布時,教師可利用數字星球逐項展示,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比如,展示黃河流域所經過的省份、面積、支流情況、憂患與治理等信息后,學生能深刻了解我國的自然環境優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運用地理實驗室進行地理知識的過程展示,輕松解決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很多地理知識是抽象的,是很難理解的,尤其是那些過程性的地理知識,如果單憑教師的口頭陳述,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如初中地理有關氣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陸地的變遷等,這些概念的形成經歷的年代久遠,過程較為復雜,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使得學生在理解這些概念和規律時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利用地理實驗室可以跨越時空界限,科學地展示相關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生動的展示,能降低理解難度,提高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我國的氣候”“海洋和陸地”的過程中,學生對我國的氣候了解得很少,只知道當地的四季氣候的變化特點,如春、夏季東南風較多,冬季西北風較多,但對其他地區的氣候特點基本沒有了解。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量,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我利用地理實驗室進行了教學。我通過數字星球形象直觀地展示了我國的氣候特點,展示了不同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通過數字星球的運用,學生了解了我國海洋和陸地的關系,深刻理解了我國海洋的分布以及海洋的變遷。這樣動態的地理知識展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在頭腦里形成立體地理概念,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識,從而能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地理教學要緊跟時展的腳步,實現地理教學的現代化。因此,地理教師應科學整合地理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直觀、生動、形象、動態的地理信息,使學生積極思維,并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 核心素養 內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各學科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要積極踐行“核心素養”培養計劃,體現學科教育的價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
一個人的素養體現在素質與修養兩方面。具體到地理學科的素養,主要指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實地理知識基礎、積極的地理態度與地理情感、獨特的地理觀點與地理學習方法、提高地理綜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有自然學科特征也有社會學科特征,表現為思想性、區域性、生活性、實踐性與綜合性。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來看,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強化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地理人文素養,具體涵蓋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4個方面。
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已成為推動中學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教師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圍繞“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制定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綜合發展。
2 初中地理學科素養的基本特征
2.1 終身性
地理學科的四大關鍵指標如地圖技能、地理位置、空間思維與人地關系是經過人類持續發展總結而成。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四項指標已成為人們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必備素養,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時形成有利于終身發展的地理品質。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們的地理素質,它既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需要。
2.2 漸進性
一個人具備成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質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經歷循序漸進的過程。考慮初中生的未來發展,他們處于不同階段,應具備的地理核心素養也有所區別,所以需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深化。在漸進性培養核心素養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計劃。
3 構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積極轉變課堂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擺脫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除了傳授學生基本地理知識以外,更多關注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增長。以下將對初中地理課堂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3.1 合理設計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地理技能
現有地理教材已根據教學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調整,主要信息呈現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和活動3個部分,其中活動內容是傳遞地理信息、培養地理技能的重要紐帶,進一步補充與拓展文字及圖片部分的內容。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實踐,更加直觀、系統、具體地接觸與運用地理知識,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學會如何識別地圖、如何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另外,教材中設置的活動內容主要考察范圍包括學生的識圖能力、讀圖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學生思維,讓他們形成“腦地圖”,在此基礎上系統地分析地理事物,總結地理規律,運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學習“中國政區”部分時,教師可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游戲教學方法,通過拼圖競賽形式考核學生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輪廓等掌握情況。這種有趣的教學模式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積極地識圖、記圖、用圖,奠定了學習地理的基礎,掌握了技巧和竅門。另外,學生在參與活動時也獲得了拓展思維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地理邏輯,系統性地把握地理知識。
3.2 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地理思維
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到,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通過教學內容提取有價值的地理信息,給學生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性的知識網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況、總結等多樣化地理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初步形成空間意識與整體觀念。例如環境問題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內容,在學習有關“氣候變暖”的內容時,教師除了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掌握地球變暖帶來的影響以外,更要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從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方面分析全球變暖現象的原因,讓學生以地理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遏制全球變暖現象的合理建議,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是通過這種點滴積累的方法,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此凸顯地理學科的價值。但是想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吸引學生并具備探究意義,只有開放性、趣味性、實用性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熱情,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可以說,課堂提問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即合理提問。
3.3 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鞏固知識
地理知識是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教師應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樹形結構,以直觀、立體、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地理信息體系,這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非常有益。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水資源”的相關知識,以“水資源”為基礎,延伸水資源的分布、水資源的構成、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內容,在水資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間特點與時間特點;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中再延伸具體的保護措施等,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學生逐漸從單一的知識體系轉為多元化的知識體系,牢固掌握了水資源的分布、構成、利用和保護,并且能運用相關知識處理問題,形成地理思維,鞏固地理概念,總結地理特征與規律,這與新課標中地理教學改革的目標相符合。可見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就是要從點狀思維逐漸拓展為線性思維或面狀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能客觀、準確地判斷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環境,解決地理問題,最終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養。
總之,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必經之路,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講究教學的方式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地理觀念及地理品質,將培養核心素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與重要任務。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制定差異性的教學方案,培養不同層面的核心素養,始終把握靈活性、實用性、有效性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每一個細節之處滲透與落實核心素養,只有在充滿活力的地理課堂中,才能最終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