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藝術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公共藝術教育目標不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向學生講授藝術的基本理論和鑒賞方法等,使學生在提高藝術素養的同時,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沒有把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手段,而是以專業化的要求對待教學,使公共藝術教育變成專業化培訓,其培養目標沒有兼顧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2.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當前高校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在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專業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并且對學生的特點了解不夠、研究不深,不能有針對性地結合專業性質和學生特點來開展藝術教育,傳統的授課方式,忽視了學生個性,不能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原則
1.堅持積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藝術素養的結合我國藝術教育先驅者豐子愷先生指出,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賞識自然與藝術之美,應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過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施,在讓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和藝術審美能力的同時,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積極引導學生培養人文情懷,積淀人文精神,在藝術教育中汲取豐富內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靈家園,培養健康進取和諧的人格品質。
2.堅持文化性和審美性的結合馬克思認為“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對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與生俱有的,只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當前大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和鑒賞能力普遍較弱,而文化底蘊和審美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開展公共藝術教育,再在對學生講述學習藝術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以藝術之美來熏陶學生,以藝術之美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熱愛和追求。
3.堅持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創新能力是當今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創造性思維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和靈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進行創造性活動僅僅依靠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形象思維、藝術思維的協同和配合。因此,要通過開展公共藝術教育,讓學生廣泛參與藝術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他們在專業學習中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能力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藝術教育質量的途徑
1.創新人才培養理念,重視公共藝術教育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充分認識公共藝術教育在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公共藝術教育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緊緊圍繞“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文化傳統和外國的優秀藝術成果,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p>
2.強化理工類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我國科學巨匠錢學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學要培養杰出人才,必須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努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理工類大學由于學科設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師資力量偏重于理工類學科的現狀,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實踐,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類大學必須在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強化藝術素養教育,提升理工類學生積極的審美態度、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理工類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尤其要特別關注理工類專業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情況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式,加強教育引導。
3.構建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高校要充分借鑒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本校實際,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之中,制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明確質量目標和要求,建立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管理、考核與評價制度。
4.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師資隊伍建設模式,靈活采用專兼結合方式,在穩定專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同時,可以面向社會聘請藝術專家、民問藝人擔任藝術指導教師,優化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同時,要制定藝術教育教師培訓方案,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藝術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通過“走出去”,如進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寬藝術教育教師視野。通過“請進來”,開展示范課觀摩、聘請藝術家講座等活動,加強學習借鑒,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增強公共藝術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提出: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數量和質量都能夠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藝術教師隊伍,是提高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提升師資隊伍素質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采取培育、引進、激勵措施,提高師資質量。所謂“培育”,即是鼓勵通過進修、培訓、自學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學歷層次,使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提高對高校藝術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增強從事藝術教育的使命感、事業心;所謂“引進”,是指引進高水平的師資,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學科結構合理、層次分明、性別協調、梯隊建設完善的藝術師資隊伍;所謂“激勵”,即是針對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師考核、晉升、評定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熱情。二是以專業教育為依托。公共藝術教育要得到長遠、高質的發展,有必要創辦與學校特色相結合的藝術專業。這樣,既可以拓寬學校的學科專業門類,又能夠帶動普及教育的開展,提高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還有利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師個人的發展。
二、完善多課堂的公共藝術教學內容
完善多課堂的公共藝術教學內容,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課程設置的原則性框架。課程設置的主體應該包括藝術教育課程研究領域的專家、教學一線的教師及學生代表。課程設置應展開廣泛的實證性調查和咨詢,為教師、學生、專家建立民主交流的平臺,以便廣泛吸收意見和建議,從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的原則性框架。其次是課程設置應參照專業的特色。理丁科院校的課程應在進行藝術、美學基本知識技術、技能教學及藝術鑒賞、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將審美教育融人理工科教育的全過程:由原來的藝術、美學延伸到科學審美。要從開設單純的藝術課程轉變為增設一些理科、工科與藝術相融合的課程,從而促進大學生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共同開發,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構建。具體來說,可以分別從以下三個課堂人手,完善多課堂的公共藝術教學內容:
1.解決好第一課堂建設需要關注的問題。其一,整合藝術教育資源,提倡綜合教學模式。藝術教育不僅僅是音樂和美術,而且還是涵蓋了舞蹈、文學、影視、雕塑等多門類的藝術系統。公共藝術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在課程安排上不可能細致地分門別類,因此公共藝術教育要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尋找藝術門類的相通點,整合藝術資源,倡導藝術課程綜合教學模式。其二,高雅藝術進高校。李嵐清在《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中著重提到高雅藝術的價值在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陶冶人們的高尚情操,鼓舞人民的精神意志,發展人民的創新思維等。其三,健全和加強藝術教育課程的建設,把藝術教育課程作為整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學計劃,并力求做到課時、進度、考試、考核等穩定化、正規化。只有通過嚴謹的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對藝術有較為系統、完整的了解,對藝術的門類、形式特點、風格流派以及社會作用等獲得較全面的認識,并從欣賞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獲得積極的精神營養。
2.大力拓展第二課堂,實現藝術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藝術教育的第二課堂,即課外藝術活動和校園藝術氛圍?!秾W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規定了課外文化藝術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課堂的最終目的是普及藝術,增強全體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因此在第二課堂中,既要有藝術特長生的“準專業”的表演,同時也要鼓勵和創造機會讓其他學生積極參加,使藝術教育擁有更加廣泛的受益群體。再則,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尤其要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應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建立更多藝術社團組織,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審美活動,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生自己組織的群眾性藝術教育活動,使廣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此外,藝術教育的實踐活動要注重文化的傳播,定期開設相關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并吸引專業學生的參與,通過具有不同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的研討和交流,促進藝術科學研究的發展。
3.拓展第三課堂,將學校藝術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相整合。臺灣《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提到:“充分開發藝術教育資源,與社會各界有關的企業、基金會、藝術團體、學會、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各文物館等雙極互動,形成合作伙伴的關系,以相互提供最新的研究、資訊和技術,以及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的課程,協助改善藝術教育環境和師生發展的潛能?!庇腥苏J為,這種活動應歸到非學校的藝術教育,但筆者認為雖然教學場地不在學校,但該活動由學校組織,藝術博物館只是學校藝術教育的素材,它也算是學校藝術教育,準確地說是學校藝術教育的第三課堂。
三、根據高職院校特點改進教學方法
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理工科學生的專業特征和藝術教育特性。公共藝術教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藝術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聯系。例如,教師在進行藝術知識教學時可以講數學的美學,雖然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純理性科學,但它又是一門最美的科學,對于塑造人性有著意想不到的作用與功效。這是因為,數學中的美的標準和一般美好事物的美的標準是完全一致的,它們都表現為或歸結為簡單性、統一性、和諧性、對稱性、奇異性等。這樣,就可以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遵循數學的審美準則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去享受數學的美,同時人們學習和研究數學,最能有效地增長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在藝術技能訓練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的實驗、實習、作業等實踐環節,尋找恰當的切人點,讓學生感到藝術離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遙遠。此外,針對偏于抽象思維、缺乏審美體驗的學習方式,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方法要以激發學生的個人表現力為出發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要激起學生的表現力,不可強制啟動,只能用情緒感染和心理暗示等方式來誘發。首先是創造情境,使身處情境中的人受到情感的感染,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審美期待和沖動的動力狀態。這一點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僅僅用動情的語言、傳情的眼神是不夠的。教師更應該與學生共同接受藝術的感染,與學生情感共融。此外,這種情境應該是自由、平等、合作的,學生可以表現其內心情感,允許有差異,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傊?,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其表現力會大大激發,同時,情境本身也會由于表現動力的激發與強化而得到保持和加強。
四、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其一,加強科研,設立相應的研究室或課題組,加強對藝術教育研究項目的管理,及時推廣優秀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制定規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加強科研隊伍建設,以引導藝術教育良性發展。其二,加強與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一是多參加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學術交流活動。二是建立藝術教育網站,形成自己的網絡藝術教育陣地,一方面宣傳工作和教學成果,資源共圍竺享;另一方面引發社會和學生的關注,擴大社會影響,并有利于學生更廣泛地參與到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習中去。三是建立藝術教育的學術交流網,及時為學生提供藝術教育的政策和研究前沿信息。
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通識教育中,公共藝術教育是重要的內容,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審美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比較緩慢,只有將通識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此能夠使得公共藝術教育得到真正的重視,進而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本文就通識教育理論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
通識教育理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通識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更好高素質、全面性的人才。通識教育理論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能夠為公共教育的實施提供新的思路,為學生傳授公共藝術方面的知識與內容,使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提升。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的意義
現代教育中,藝術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強化人們的藝術修養以及鑒賞能力等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重要涉及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課程內容,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與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其創新性思維,[1]促使其更加全面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價值取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同時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身心都健康發展。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
首先當前公共藝術教育缺乏健全的課程體系,并且內容設置上標準不統一,與通識教育理論下的公共藝術教育要求不相適應。各地高校在公共藝術課程設置時,缺乏明確的標準,課程設置上存在著很強的功利性,沒有對教學內容科學的安排。此外,課程容量比較小,學生選擇少,不能結合自己的興趣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其次高校的藝術實踐性內容比較少。當前高校藝術教育改革不斷推進,但是近些年來,高校藝術教育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藝術教育只是藝術理論的教育,沒有為大學生搭建藝術性的實踐平臺,缺少專門的藝術教育部門。[2]最后,公共藝術教育運行的保障機制不完善。我國素質教育被大力提倡,各種方案、規程等也逐漸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素質教育的發展,但是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水平還是比較薄弱的,學校在人員、資金以及設備等投入不足,藝術教育缺乏實用性,與學生的就業沒有直接聯系起來,藝術教育成為可有可無的。有些學校對于藝術教育的投入很少,設備、活動場地等嚴重不足,影響了教師以及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藝術教育的順利開展。
三、通識教育理論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有效策略
1、強化藝術教育課程的建設
高校中,公共藝術教育就是藝術教學的重要支撐,公共藝術教育不僅是技能化的教育和藝術理論知識的教育,需要將藝術作為載體,加深學生對藝術文化的了解,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更好的體驗文化內涵。[3]所以高校要提高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以及教學方法的重視,科學的設置教學形式,促使公共藝術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豐富課程教育的形式,通過文理、選修以及必修等方式使高校學生的藝術愛好得以滿足,課程設置過程中還應明確是針對少數學生,還是全體藝術愛好者的。使得高校中的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公共藝術教育,使學生在參與藝術實踐課的同時完成選修課程。同時應積極借鑒知名高校的辦學經驗,將公共藝術活動等業務愛好納入到正式的公共藝術教育中,豐富課程內容的多樣性,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建設藝術團體,開展藝術實踐活動
高校在設置藝術課程的基礎上,還應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梢耘e辦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活動,活躍學校的藝術氛圍,營造具有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使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展現其才華。學生在表演以及欣賞表演的過程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校園藝術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安排的,需要組織協調相關工作人員,這也能夠充分強化學生管理以及組織協調能力,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以及想象力,積極參與到藝術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感受到公共藝術的魅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藝術團體是其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發展中應注重學生的特點以愛好,能夠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藝術團體的建設使得一些有藝術愛好的和專長的人集中到一起,對于藝術教育的開展以及藝術文化的傳播是極為有利的。當前很多高校都紛紛建立藝術團隊,為學生搭建自由的藝術實踐平臺,吸收每一位熱愛藝術、具有藝術思想的人,使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范圍逐漸擴大,實現更好地發展。
3、建立健全公共藝術教育考核評價機制
我國從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藝術素質進行測評。高校開展公共藝術課程應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規定與標準,[4]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學分制管理,并且將公共藝術教育納入到學校教學質量年度報告中??梢姡咝9菜囆g教育是極為重要的課程內容,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與此同時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考核評價機制。當前高校都基本上都將公共藝術教育課作為選修課,學生需要選修兩門以上的藝術類課程并修滿學分,同時在選修課中國選擇藝術類課程修滿學分才能夠順利畢業,這樣就能夠使所有大學生都參與到公共藝術教育中。為了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的質量,選修學時不能少于72學時,使得學習任務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目標。此外,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做到多樣化,并嚴格執行,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得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目標順利實現。
四、結束語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應積極落實通識教育理念,將人文、科學以及藝術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藝術課程中的人文以及科學精神,凸顯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與意義。加強藝術課程以及社團實踐活動等開展,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能夠在通識教育理論下促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順利、高效推進。
作者:劉秉一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團委藝術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劉英俊.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2:103+105.
[2]莫莉.通識教育視野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文教資料,2011,31:101-103.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動漫;審美;藝術價值
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作為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其課程體系的合理構成是保障公共藝術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在高等教育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書法等傳統藝術門類占據了主流地位,其他屬前衛、通俗、流行藝術范疇的藝術門類則因認知缺陷和學科建設的缺失而很少被提及。只有先弄清動漫藝術是否具備成為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載體的合理因素,才能為動漫藝術進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提供充足的論據,并打消教育工作者以及廣大家長心中的疑慮。
一、動漫藝術審美品格符合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規定,公共藝術課程目標是“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1]那么,動漫藝術教學能否實現以上目標呢?可能許多人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于是,分析動漫藝術審美品格就成為正本清源、化解爭議的根本途徑。作為青少年群體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如果單純從娛樂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審美價值魅力,這無疑是對動漫藝術最大的不公。
列夫托爾斯泰在其著作《論藝術》中指出:“藝術的創造能夠在人的心里喚起一度曾經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這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2]從列夫托爾斯泰對藝術活動的定位,我們可以看出動漫藝術完全符合作為藝術活動的基本要素,大眾對于其娛樂化的淺顯認知來源于動漫藝術廣泛的群眾接受度以及部分動漫作品基于商業利益而展現的低俗格調。然而,這并不妨礙動漫藝術自身的藝術地位以及我們對好的動漫作品的欣賞。動漫藝術被廣泛接受并不是因為它的娛樂性,而是其融匯了文學、繪畫、音樂、電影的綜合技能,創造出了一種符合廣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愛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實用主義美學”中主張“我不僅批判高級藝術那種疏遠的深奧主義和總體性主張,而且尖銳地懷疑任何高級藝術產品和通俗文化產物之間本質的、不可逾越的區分。歷史已向我們證實,一種文化的通俗娛樂(如古希臘甚至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可以變成隨后時代的高級經典。實際上,甚至就在同一個文化時期,一件作品是作為通俗的還是高級的藝術發揮作用,取決于它被公眾怎樣理解和利用?!保?]同理,動漫藝術是作為通俗的還是高級的藝術發揮作用完全取決于其受眾以及社會群體對它的選擇和認知。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如果無視動漫藝術被廣大青少年喜愛的事實,而選擇因動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盤否定或有意避諱的態度,那無疑是對動漫藝術的踐踏和對學生教育的不負責任。負責任的藝術教育態度應該是去探究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即“動漫藝術具有何種魔力,讓廣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對其喜愛之極”。針對青少年群體進行動漫審美分析,有助于藝術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動漫藝術的積極因素,實現其藝術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說”美學代表人物利普斯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闡釋:“我們都有一種自然傾向或愿望,要把類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觀點下去解釋。這個觀點總是由我們最接近的東西來決定的。所以我們總是按照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件的類比,即按照我們切身經驗的類比,去看待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件?!保?]“移情說”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探尋青少年的動漫審美樂趣提供了絕佳的視角。動漫《ONEPIECE》(又名《海賊王》)是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的動漫作品。該作品在日本國內掀起了極大的熱潮,受到兒童青少年群體甚至成年人的廣泛喜愛。在我國,這部風靡十多年的動漫劇更成為伴隨“90后”一代成長的主要作品。根據筆者授課班級的反饋情況,《海賊王》在“90后”學生的心目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在討論這部作品時充滿歡快、熱情甚至激動。他們更在文中寫到這部作品如何教會了他們堅持,如何在他們失敗時給了他們再出發的勇氣,如何告訴他們什么是真正的友誼……一部虛構的故事,卻能夠成為青少年學生在人生成長階段的重要精神食糧,誰又能說它不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呢?《海賊王》的故事情節雖是虛構的,可它滲透在情節中的勇氣、堅持、友誼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體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學生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賊王的故事情節中,在被動漫作品感動的同時滿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耙环矫嬷黧w通過移情賦予對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體又有從客體中觀照自我情感的審美需求。”[5]動漫作品在這里所發揮的作用形象而強烈,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簡單的說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賊王》那一個個也許算不上優美的人物形象,展現的卻是對青少年來說無比重要的人文關懷,誰又能說《海賊王》對青少年群體人文素養和審美品格的影響會小于偉大的藝術作品《蒙娜麗莎》呢?基于這樣的現實狀況,藝術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主動將優秀動漫作品作為教學載體,通過對相關作品的解讀,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并使學生感受到與其日常生活審美經驗相對接的審美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動漫藝術應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審美對象
接受美學為將動漫藝術作為藝術教學載體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敖邮苊缹W的出發點或原則性立場是,讀者(接受者)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他在文本含義生成時扮演主動角色,并對作品的歷史生命具有決定性影響?!保?]一件藝術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動參與,并不被接受者從心底感受和認知,其審美功能毫無疑問會大打折扣。從此角度來看,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無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動漫大師,其作品被人們評價為“將動畫藝術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7]。他的作品內容大多涉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平主義及女權運動等宏達的敘事主體,所采取的表達方式是將唯美的二維繪畫藝術、天馬行空的夢幻世界、離奇的童話故事和溫情的人類情感相結合的動畫敘事手法。其作品在廣大青少年群體以及有著純凈心靈需求的成年人心里產生了巨大的震撼?!讹L之谷》中人類的暴行對于自然生靈殘酷的傷害和最終自食其果的畫面,讓觀者無不為之動容;《龍貓》中那憨態可掬的龍貓形象以及與小姐妹和母親之間的點點溫情更讓人重溫了童年時光;《千與千尋》中千尋的堅持和自我成長啟發了無數少年在成長之路中自我探尋……從1984年創作成名作《風之谷》一路走來,宮崎駿用其動畫人的堅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藝術家的表現力,為廣大觀眾創作出了一部部動畫經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滿含感情所預言的:“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層次……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開朗基羅的活力。一種視覺交響樂,較之最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睂m崎駿在創造一個個票房奇跡的同時,無疑也實現了這一預言。他用他的作品啟發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類與自然的命運,體味友情、親情以及青澀的愛情,理解成長與堅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優美的畫風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一個個細節的美感存在和創想創意的魔幻之境。奧爾德里奇說:“將客觀事物分成兩種:物質對象和審美對象,同一事物能否成為審美對象關鍵在于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這些基本特性決定著知覺的主體采取何種知覺方式(觀察的方式還是領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體對它采取領悟的方式,那么該事物就將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反之,觀察方式下對應的就是物質存在?!保?]被人們廣為傳頌、激發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宮崎駿動畫帶給了人們太多感悟和贊嘆,完全符合審美對象的特質。而且其作品廣泛的接受度,為激發學生審美興趣和深入解讀作品的審美情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將動漫藝術作為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載體具有積極的社會學意義
在討論將動漫作品作為公共藝術教育載體時,我們就不能不觸及一個社會關注的話題,即如何消解動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對廣大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動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動漫作品的極度反感,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認知下,創作內容低幼化成為中國動漫發展的唯一方向。反過來,中國缺乏適合廣大青少年階層的動漫作品,加劇了青少年對以日本為首的他國動漫作品的熱愛,這阻礙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長階段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學習中國優秀文化,也滋長了低俗動漫通過非正規渠道的大量傳播??梢姡袊鴤鹘y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礙并不能真正影響青少年階層對于動漫的熱愛,反而會因缺乏正確引導,使青少年因認知不足而接觸到不良動漫作品,進而受到不良動漫作品思想的侵蝕。將動漫藝術納入公共藝術教育載體,和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動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學、美學、心理學、電影學、異國文化等意識形態,讓學生透過自己喜愛的動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討作品背后的人文意義,能幫助他們從淺層次的欣賞上升至高層次的文化藝術體悟。學生只有提升了對動漫作品的審美情趣,才會自動分辨和遠離低俗動漫作品,從而形成動漫發展和傳播形態的良性循環。由此可見,由于動漫藝術所具備的綜合性特征,將動漫藝術作為公共藝術教學載體,實現的將不僅僅是藝術與審美認知的提升和發展,還將通過作品中的藝術性、思想性以及文學性等豐富內涵涵養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承認優秀動漫藝術作品作為公共藝術教學載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優秀動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斷完善動漫藝術公共課程教學的課程體系,最終實現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A].2006-03-08.
[2]列夫托爾斯泰.論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6.
[3]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25.
[4]馬奇.西方美學資料選編(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41.
[5]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說美學[J].江淮論壇,1994(4):26.
[6]方維規.文學解釋學是一門復雜的藝術———接受美學原理及其來龍去脈[J].社會科學研究,2012(2):109.
[7]焦素娥,孫晗潔.宮崎駿動畫藝術的人文情懷與詩意追求[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139.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主題式教學 有機整合
一.現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
公共藝術課程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其實施過程中,一直以來延續了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S?Bruner)以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基于專業藝術課程的主體架構,結合不同方向的教學目標,形成了三個層次的課程結構: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理論課程,包括“大學生審美修養”、“美育學概論”、“美學原理”等,主要講授美學、美育學、藝術史、美學史、藝術評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第二個層次是藝術鑒賞課程,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中國傳統藝術鑒賞”等;第三個層次是藝術實踐課程,包括繪畫、合唱等,通過藝術技法的學習,來增強審美感受和表現能力。[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三個層次的課程,根據其不同的科目特質,理論型課程采取教師講授式的教學手法,教師以科目教材內容為基準,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學科知識點;而實踐型課程則采取教師示范,學生實操體驗的教學方式,教師基于技法學習的要點,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實操訓練。
三個層次的科目共同構建的大學公共藝術教學課程結構,看似各司其職,保障了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藝術熏陶,從理論到實踐完善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然而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我們了解到在我國現行以專業教學為本位的大學教育體系下,可供公共藝術教學實施的學時非常有限?;谕苿庸菜囆g教學實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其中明確規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3]由此可見,一門課程,2個學分,正是大學開展公共藝術教學的現實基礎條件,而這個基礎條件,在應對前面所述龐雜的公共藝術課程時,無疑就顯得杯水車薪。多層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只是為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進入藝術領域學習的多樣選擇權,而不代表學生能夠通過某一門課程的學習,獲得從理論到實踐的綜合性審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基于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構建的公共藝術課程結構體系,不符合我國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現實情況,看似豐富的多元化課程結構對于學生的藝術學習來說卻只是空中樓閣。那么,面對課程學時較少的客觀現實情況,我們應如何來開展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美育所要求“培養生活的藝術家”[4]這一目標呢?
二.主題式教學模式特征與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互惠性
面對眾多的藝術學科知識領域和有限的學時制約這一對顯著的矛盾,調整公共藝術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無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夠去積極應對的唯一良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謂主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是指在現代教學方法論核心――有機整合思維方式主導下,以現代教學概念為基礎,以主題為樞紐,牽引教學系統內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整體協調運行的過程中,在師生彼此適應與互惠發展的過程中,在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形塑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的整體型教學。[5]它具有整體性、靈動性、超越性與開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機整合重塑公共藝術課程知識結構
通過對定義的分析可見,“有機整合思維方式”是開展主題式教學的核心,而這也正是解決傳統公共藝術課程知識面過窄、過于專業的弊端的關鍵。傳統公共藝術基于科目基本結構所形成的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無論從哪門課程進行藝術教育的學習,都只能偏于一隅,無法構筑整體的藝術審美觀,使得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一時難以形成明確的學習目的,再加之課程學時短,學生淺嘗輒止,最終導致整個學習過程既無學習激情也無學習目標,成為了雁過無痕似的所謂藝術審美教育。
以主題式教學模式開展的公共藝術課程,強調任何一門課或一個課程單元,都應該以主題的形式來開展,主題式教學能夠整合教學內容,不以某一學科知識體系的獲得為目標。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識為限的僵局,為教師跳脫出系統化的學科知識點,以美育大教育觀為目的進行教學打開了思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教育“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盵6]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無法跳出專業知識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藝術的專業知識去應對非專業的學生,這樣基于課時限制和授課對象的差異,就導致了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質的不對稱。在此,試以常規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西方美術史”為例來加以說明。在傳統授課模式下,西方美術史課程以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為線索構建整個課程體系,從原始美術、兩河流域美術一直到印象主義,教師通過講授呈現史實、風格、藝術家及其作品,對于不以藝術專業學習為目標的學生而言,學習過程較為冗長,教學方式比較枯燥,課程內容難以對學生形成長時間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課程學習也是學過就丟,無法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對藝術的親近感,對審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開的課程知識結構就成為了教師授課的一大限制,也導致了教學模式的單一,而難以達到“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完全可以跳出系統知識學習的傳統思維,在不同課程單元中選取西方美術史中的某一個主題為中心進行課程學習,以該主題為原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運用當代社會龐大的信息平臺收集該主題所涉及的藝術史上下文背景、社會學知識背景、藝術家個人經歷背景等知識結構,這樣,學生不勞而獲被動聽講的授課模式就變成了主動追尋探究的研究之路,而這個過程也恰恰是教給了學生如何去學習藝術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論。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題式教學法也許無法將所有的學科知識點都傳授給學生,但卻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藝術史,如何去欣賞和品位藝術作品,如何去認知和感悟封存于歷史中的一位位藝術家,這不正是公共藝術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嗎?
2.從時間到空間,實現公共藝術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主題式教學的基本設計單位是“主題”,教師與學生圍繞主題的內在邏輯而展開交互作用,這一作用過程中必定突破傳統教學在空間上以“教室”為主要學習場所和在時間上以“課時”為基本教學單位的有限封閉性,向教學時空的“無限開放”性轉化。[7]因此,主題式教學的另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教學形式的靈動性和開放性,而這恰恰是傳統公共藝術教學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題式教學模式將教師課堂講授、引導與學生課上討論、課下收集資料的方式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任務的牽引,課程的學習時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學生在下課之后,仍要繼續藝術學習,并學會從多元渠道去挖掘藝術資源,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形成基礎。這無疑就突破了傳統授課學時受限的根本問題,解決學生課堂應付聽講,課下拋之腦后的學習方式頑疾。
另一方面,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拘泥于課本中、課堂上的藝術卻往往與生活脫節,傳統公共藝術教育未能打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之間的隔閡。“知識一旦從它的原初形態、經驗形態上升為抽象的概念、理論的邏輯體系之后,便遠離生動、鮮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變為枯燥,尤其是構成一個嚴謹空洞的文字、術語,過程的知識便隱匿乃至消失在結果的知識之中,僅僅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背景資料不必然地內在于知識本身?!盵8]由此可見,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只有實現抽象的藝術理論知識與火熱的現實藝術生活相對應的審美體驗,才能為學生的書本學習找準現實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學生鮮活的生命力。主題式教學,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課程內容跨越了學科知識的時間軸和內容限制,強調多元知識的碰撞和沖突。為了實現主題的深化,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走出教室,進入美術館、博物館、民間藝術基地、設計文化機構,借力社會美育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讓學生深化課堂教學所得。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并不是其學習的最終目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在生活中去體悟美,成為生活的藝術家。無論是學校美育還是社會美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為現代社會塑造能夠感受美,進而能夠去參與美并創造美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因此,大學教育作為一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公共藝術教學就理應成為溝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橋梁,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社會美育平臺,幫助學生打開這座能夠為之終生藝術審美提供源源不竭藝術資源的寶庫。
3.過程型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評價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考慮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評價通常被定位于教學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這是傳統教學更多地關注結果評價即終結性評價的應然表現。在主題式教學中,評價不是教學流程中的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作為一個因素貫穿于主題式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中。[9]對于大學公共藝術教學來說,過程型評價方式無疑是更加恰當的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考核手法。對于非專業學生來說,公共藝術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義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體的藝術知識。當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強化了人們對新型藝術教育的共識:只要擺脫單純追求技能的傾向,藝術教育就能開發人的多種智能――不僅激發人的直覺和想象能力,還能開發包括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感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環境適應智能在內的多元智能。[10]在主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課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文獻研究方法,涉及學生的邏輯能力、文字編輯能力等等;在課中的討論交流中,需要發揮演講、辯論以及溝通合作的能力;在課堂外,從課本知識到藝術實踐的生發過程中,需要具備舉一反三、拓展和創意思維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過程型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去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果,無疑就達到了通過課程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的目的,改變傳統教學考核模式中,學生學習無目標、考試忙應付,教師教學沒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綜上所述,主題式教學模式通過有機整合的思維模式,打破了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教學形式,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課程知識選擇權和教學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公共藝術教育,以不同“主題”為單位,并以“培養生活的藝術家”為總體目標來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在藝術背景資料的整理中去學習藝術史、美學概論;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去進行藝術評論和演講技巧的學習;在走進藝術機構和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去開展藝術鑒賞和藝術技法體驗。原本三個層次的公共藝術課程,在一個主題的藝術教學活動中從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得到了體現和運用,由于教學過程學生不得不為的互動和參與,保證了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從而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培養了學生感悟藝術的審美能力、認知藝術的研究能力以及參與藝術創造和藝術活動的創意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英]赫伯?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2
[2]張典兵:近十年我國大學美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第32頁
[3]教體藝廳[2006]3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
[4]劉軍平:藝術與大眾――洪毅然藝術思想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3:173
[5]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0
[6]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7]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9
[8]潘洪建,吳中才:知識價值教育學的視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9]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61
【關鍵詞】藝術素質 現狀 對策 公共藝術教育
目前,世界上許多知名大學都在積極地實施通識教育,尤其在發達國家更是如此。例如,美國的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大學對公共藝術課程的性質、地位,公共美術課程的目標、內容、結構等都有非常明確的認識。各個國家政府也都認識到藝術教育的獨特意義和作用,都采取各種辦法和措施加強藝術教育。普及藝術教育,可以推動藝術教育的深化,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得到重視
公共藝術教育對高校學生的素質培養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由于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始終未得到重視,發展道路十分曲折,導致我國在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沒有將公共藝術教育看成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的重點。公共藝術教育機構建設力度不夠,分布不均,管理規范缺乏,執行難度大,公共藝術教育變得可有可無。雖然已有不少高校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部門,但在開設各門課程,以及管理職責劃分、發展定位等方面還有很多缺陷,這是制約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及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從師資條件來看,多數從事公共藝術教育的老師都是畢業于藝術院校,他們在學校期間接受的是單一的藝術教育,導致綜合知識面狹窄、人文知識淺薄等問題;而從接受教育的學生來看,公共藝術的教育對象是來自各個不同專業學科、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在教學中只是扮演引導學生提升自身藝術修養的角色。目前,我國公共藝術教育還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隨意性大,在教材使用中會出現使用藝術專業壓縮教材的問題,同時,課程安排也會按照藝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去規劃,缺少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專業研究和思考,很難適應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
(三)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
很多大學生都將公共藝術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娛樂課程,認為它并沒有什么專業的東西需要講解,對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只重視專業課,對公共藝術課程不聞不問,忽視了它所存在的培養其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普遍參與性不高。雖然有不少學生喜歡欣賞藝術,但都止于欣賞和模仿,真正去實踐、專研的很少,能提出自己獨到見解的就堪稱鳳毛麟角了。同時,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很難涉及音樂、美術以外的其他教學內容,學生難以接觸到正規的公共藝術教育,學生的積極性就更為降低了。
二、對策研究
(一)完善思想認識
從高校領導開始,清晰地認識到公共藝術在現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這是促進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得以發展的關鍵。領導們要更新觀念,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公共藝術教學,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參考教育部辦法的各種辦法和規章,舉辦一系列的關于公共藝術教育的宣傳活動,也可借鑒中央黨校、青年政治學院的做法,在學校干部培訓中加入公共藝術培訓課程,幫助高校領導者積極將公共藝術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落實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有效發展。
(二)建構高校公共藝術的完整體系
一項教育工作要順利進行,必須要有完整的教育目標、內容、課程、教材、教法、管理、評價等,而這些也是構成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的要素。首先要確定目標,這是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建設的條件,也是所有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引導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教育目標是教育內容制定的奠基石,詳細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都要根據教育目標來制定。
(三)促進教師隊伍的成長
教育人才對教學工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保證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培養高校優秀教師,壯大教師隊伍,為我國藝術事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各高等院校要真正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制定出有利于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為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打造一個能發揮自我特長的平臺。
(四)開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科研活動
藝術教育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它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卻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尤其是它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審美教育等結合在一起時,會延伸出很多新的知識,這為我們進行下一步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也讓我們有機會去討論如何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觀念,以及建構科學、完整的中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實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再發展,為培養21世紀的德、智、體、美綜合人才奠定基礎。
三、總結
藝術教育依然是素質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它也是一門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其人格都有積極作用,是提高學生們綜合素質水平的關鍵手段。所謂高校教育者,應該深知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要不遺余力地做好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劉振東,楊曉輝.新形勢下高校藝術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6(2).
一、新媒體在公共藝術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1、公共藝術教育本質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漸滲透,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得以迅速推廣和普及,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藝術專業教育,它面向的是全體非藝術專業學生,涵蓋了音樂、影視、舞蹈、美術、戲劇和文學等多種藝術門類,是一門加強學生綜合藝術修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發展創造力的的藝術課程。具體而言,公共藝術教育主要從藝術興趣、藝術知識、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的課程學習和實踐,兼顧了理論、賞析和技巧等多個層次,體現了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藝術修養水平,而且對于未來學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而在公共藝術教育不斷深化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困境,存在著: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當;藝術實踐空間較窄;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實現,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只有在公共藝術教學中引入新媒體技術,運用其創造性,挖掘其教學本質,變革期教學內容和方式,找到兩者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才能最終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
2、新媒體技術發揮自身優勢的必然結果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化、多元化的新媒體教學平臺的發展更是成為必然趨勢,其作為新動力、新引擎影響著公共藝術未來發展之路。大力推進新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既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客觀要求,也是凸顯新媒體技術優勢,應對公共藝術教育變革,深化其教學本質認識,實現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新媒體技術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具體應用優勢體現在:首先,傳統的公共藝術教育大多固定在教室,受時空限制較多,而新媒體教學平臺的構建,拓寬了教育場地的范圍,延伸了教學范圍,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主藝術培養,實現了學校教育和學生自主教育的融合發展;其次,新媒體的出現,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使學生切身的感受藝術魅力,拉近學生與藝術本身的距離感,對于提升教學效果具有明顯作用。
二、新媒體環境下公共藝術教育變革思路
1、加快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變革
公共藝術教育最早源于廣義的藝術教育,隨著人們對于該學科教學本質的深化認識逐漸衍變成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關注的是學生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與培訓。然而,就目前我國公共技術教育的現狀來看,其課程體系還不健全,需要重新審視,以提高教學效果:首選,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本質的認識,要更新傳統的觀念,正確看待藝術教育的目的,該課程的開設有其重要的審美藝術教育作用,是學生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要加強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除了要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之外,也要注重藝術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在課程類別選擇上堅持多層次、多元化的原則,建立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兼顧興趣培養、藝術感知、欣賞、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提升,并注重藝術教育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發展。
2、促進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而要想提升教學質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加強學生藝術實踐活動,藝術知識的獲取、藝術素養的培養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實踐,而鑒于新媒體技術優勢,將其融入到公共藝術實踐活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選,新媒體是在網絡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和智能終端設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藝術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具有重要影響,能夠讓學生及時掌握現代藝術發展潮流,跟進藝術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其次,新媒體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實踐平臺和氛圍,藝術教育強調的是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借助于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能夠為學生搭建、創設更好的藝術情境,為學生的藝術實踐提供良好的藝術氛圍,從而推動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全面展開。
三、新媒體環境下公共藝術教育創新發展策略
1、利用新媒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藝術氛圍。
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在讓學生切身的去體驗和感受藝術魅力,以此帶動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而這都必須以良好的藝術氛圍為前提。而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學?,F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營造了真實的藝術教育情境,改變了以往單調、范圍的理論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觀看精美的、生動的藝術圖片和視頻資料,可以真實的感受藝術效果,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據此促進了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提升了其創造性思維。
2、利用新媒體,創新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公共藝術教育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開始轉向遠程教育、在線教育模式,教師通過網絡上傳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計算機就可以實現藝術課件的學習、下載和溝通交流。在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引入新媒體技術,拓展了藝術教育模式,使其呈現多樣化發展,使得學生自主學生成為可能,學生可以通過e-mail、BBS、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媒介進行在線學習,實時接受藝術教育,進行藝術交流,由此改變了單純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公共藝術教育模式的新發展。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