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災防治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方案選擇
中圖分類號:F416.1 文獻標識碼:A
1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兜刭|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途徑就是反其形成之道而行之:一是防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發生;二是避免受災對象與之遭遇。第一方面包括作用發生前的預防和發生中的制止;第二方面則含有移動受災對象位置、改變致災作用方向和隔絕兩者遭遇通道。所以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就是改造、穩定變形地質體,調整、控制致災地質作用,從而制止地質災害發生的專門性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有的專家將之稱為地質工程。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合理應用
2.1 工程防治對策的正確選用
由上述可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中可供(或常需)選用的主要措施,但不是唯一措施。什么情況下需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這要根據致災作用的可控制性和受災對象的可移動性兩方面的情況,與其它措施進行比較確定。一般情況下,采取行政技術措施能夠事先預防或避開地質災害危險的,多不動用工程措施。主要的比選常在工程防治與設施搬遷之間進行。比選的依據是經濟代價和安全效果。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掌握好時機,總的原則是要早治。一些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初期變形階段,其維持穩定性所欠缺的抗力較小,只要及時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增強,較易恢復其穩定。一旦發展到快速變形,其內部變形應力增大,而且像滑動面之類的關鍵部位的強度也因遭受更大破壞而大為降低,再想進行工程治理所需代價就會成倍增加,甚至無能為力了。但是防治工程也必須在肯定險情確實存在,不治不足以防止災害發生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2.2 防治工程種類與結構類型的正確選用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目的是用來防止(制止)地質災害發生。防治工程選用的合理性首先要體現在其有效性(防治效果)上。其次是在確保有效性的前提下尋求節約。防治工程方案的正確與否常決定著防治工程成敗的大局。在確定采取工程治理后就要依據所治地質災害(致災作用)的性狀特征、環境條件及防治要求,按照保證效果、兼顧節約的原則妥善研究擬定防治工程方案,選好、用好工程類別及其結構類型。各種地質災害防治都有其適用的工程類別。如對滑坡的防治工程,常用工程類別有支擋、減載、加固、排水等;對泥石流有攔截、疏導、防護等;對巖溶地面塌陷有治坑、治洞、隔滲等。每種工程類別又常有其各具特色的不同結構類型。這都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優選采用。防治工程方案可以由單一的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構成,也可由各種工程類別或結構類型組合構成。樁錨結構就是很好的實例。每項工程手段選用的合理性都要根據其單位防治效果,即單位投資所能做出的防治效果貢獻(如安全系數! 值增強值)來判斷。
2.3 防治工程的施加位置與強度的正確確定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方案要包括工程項目及其布置位置這兩個基本內容。工程項目應根據災害防治需要確定,而任何防治工程都是具置的需要。如對滑坡宏觀上有上方、下方,地面、地下等位置區分,這可作為防治工程布置的概略指向,具體設置地點應根據致災作用力學場的分布狀況確定。如滑坡的支擋工程在橫向上要垂直滑坡的主滑方向布置。在縱向上則要依據滑坡推力的變化情況采用分段設置或統一設置。此中最應注意的是不允許中間飄出(即剪出)。防治工程的強度應以能達到防治目標的要求為準。這也與工程位置的選定有關。比較簡便可行的辦法是繪制不同安全等級的滑坡下滑力曲線圖,在圖上選取最有利的位置使下滑力減少為零。其所需的力即為防治工程應有的出力(圖1及圖2)。
圖1某滑坡的縱剖面及其下滑力計算塊段劃分示意圖。圖2為其相應的下滑力曲線圖。在后者上按K=1.2,K=1.1,K=0.93個安全等級畫出A、B、C3條曲線。
從圖上不難看出:此滑坡滑床及地面縱向坡度在"1"和"2"處有兩個明顯拐點,其下滑力曲線也依之呈3段式變化。據下滑力曲線分析,此滑坡未治前處于不穩定狀態。若按K=1.2的治理目標欲達到穩定,總體上需增加3000kN單位抗滑力。
若滑體為無中間飄出危險的整板一塊,抗滑工程可一次(按總量需要)設置在其中、前部下滑力超過(或等于)3000kN的任何方便位置。也可分段設置。但仔細分析,此滑坡自身有較大抗滑力集中在前段("2"點以下),它可將中段("1"、"2"之間)迅速增強的下滑力抵消而有余,且中段也沒有飄出(即剪出)危險。故此滑坡在"1"點以下的滑體完全可以保持自身的穩定。問題在于上段("1"點以上)。這里積累了約3300kN的下滑力。從剖面形勢看,有沿m-n一線飄出的危險。究竟可能不可能飄出,須通過計算確定。主要是計算m-n⑥1線以上分塊段的抗滑力,然后將之與整個上段的下滑力進行比較。若小于后者,即能飄出;否則,相反。這里的關鍵問題是確定好沿m-n一線的抗剪強度??词欠裼欣匣瑒用婊颥F成的巖土層結構面存在,抑或完全重新剪斷。
如圖2所示,計算結果,沒有結構面可用,其單位抗滑力為A1-A′1(約900kN)。若重新剪斷,則為A1-A″1(約2100kN),皆小于上段下滑力,故能飄出。欲防止上段滑體的飄出,需分別施加與其飄出滑動力相等的24OOkN或1200kN的單位抗滑力。所以,該滑坡抗滑工程的合理設置位置是在"1"點;所需強度仍為總體下滑力即單位抗力3000kN(24OOkN或1200kN,能防止上段飄出,但不能完全阻止其下滑)。若飄出滑動力大于總體下滑力,則應采用飄出滑動力,作為抗滑工程的設計抗滑力。
3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要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雖有其特殊性,但也是一種重要工程,故其實施也應按照國家的基本建設工程程序進行。認真做好有關的勘察、設計、施工、監測等各個環節的技術工作。
3.1 要切實做好地質勘察研究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它是改造、穩定地質體和調整、控制地質作用的工程。一切工程活動都要圍繞地質防治目標進行,地質的調查研究必須貫穿于其始終。首先要認真搞好治前勘察工作,準確查明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包括致災作用的性質、成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態、穩定狀況及危險程度;參與計算評價的有關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及水文地質條件;成災危害情況,包括可能遭受危險的人、物、設施的位置、規模、價值及可遷移程度;影響治理工程實施的自然條件(地形、水源、天然建材)及社會條件(交通、能源供應、勞工等)。其中準確地判明變形作用的性質、成因及其穩定程度是關鍵。
3.2 要合理確定防治目標
防治目標包括形象目標和安全目標。形象目標即防治對象的范圍、部位;安全目標即防治工程所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明確防治目標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的首要問題。
對防治對象范圍的確定,一般應以致災地質作用的活動單元為界,作整體考慮,不宜隨意切割取舍。但在總體范圍內,則應視險情的輕重緩急劃分出重點與一般,或主要與次要的不同部位,不能平均對待。
對防治工程應達到的安全標準,應依據下列3方面的情況加以確定,即所欲保護的受災對象的重要性和可撤離程度、國家的財力水平和有關的工程規范。關鍵是要適度,既不能標準過低,治而無效;又不能過分追求高標準,多耗國家資金。關于防治標準,對每處地質災害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響方面,也可因地、因事制宜地區別對待。
3.3 要多方案比選防治工程方案
每一處地質災害的防治,欲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和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常有多種工程方案可供選用。而選擇合理與否,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須進行多方案比選,從中選出最好的工程方案。
方案比選的依據是地質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所謂地質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制止致災地質作用的目標,而又不致引起其它不良地質后果;技術可行性,是指在工程技術方法、設備材料及施工條件上,不會遇到大的困難;經濟合理性,是指投資相對較低,國家承受得了。這三者要相互結合,綜合比較。
3.4 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進行專門的可行性論證
可行性論證的主要內容是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和防治方案的可行性。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應從災害的危險性、成災損失程度和各種對策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及撤離等其它減災措施)的適宜性等方面加以論證。
當災害的危險性較大,成災損失也較大,而其它防減災措施皆不如進行工程防治經濟、有效時,防治工程的必要性才能成立。防治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內容,包括多方案的比選和選定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比選及選定方案的可行性論證依據,即是前述地質的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3條原則。較小規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可與地質勘查報告的編寫同時進行。
3.5 要妥善確定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實行信息化施工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方法,既要有利于順利完成工程本身的實施任務,又要不因施工擾動而對變形地質體造成新的破壞。對每種新的或較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采用之前均應進行方法(工藝)試驗。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總體的階段程序和具體防治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與復雜的地質體打交道,欲解決的問題常有很大隱蔽性和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每處防治工程的效果不是都能一次預見得到,防治工程對變形地質體的長期性擾動后果也不一定能很快顯露出來,有時需要通過局部或前期工程實踐(試驗性施工)才能有把握地確定下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在總體上常需有一個合理的階段程序,以便根據前期效果修改后期工程設計;在具體工程單元的施工順序上,要盡可能做到先期為后期工程提供便利條件,或增加其安全儲備,避免相互干擾,更不能相互破壞。要嚴防由于工程不當引起意外災難性后果,即所謂治聾不成反致啞。
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系統關鍵因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關鍵期;生物災害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199-03
1 系統關鍵因子與事件過程
1.1 系統關鍵因子
(1)事因。事因(cause)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因素。事件發生時的事因作用強度(事因強度)叫做事因閾值(cause threshold)。
(2)事因鏈。一般情況下,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往往會形成一種因素鏈,以串聯或并聯方式作用于系統,導致事件發生。這種導致事件發生的因素鏈,叫做事因鏈(cause chain)。復雜的事因鏈就構成了事因網(cause web)。
(3)關鍵因子。關鍵因子(key factor)是指在事件發生中起決定作用的事因。
(4)關鍵事件與關鍵時刻。關鍵事件(key event)是指在系統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事件。關鍵事件發生的時刻叫做關鍵時刻(key moment)。
(5)關鍵因子分析。關鍵因子分析(key factor analysis)就是通過事因分析,尋找關鍵事因、關鍵事件或關鍵時刻,探究關鍵因子調控方法。
(6)事件規模。事件規模(event size)指的是事件發生后影響空域范圍、時域范圍和作用強度。
1.2 事件的過程
從物理過程看,事件的發生過程,就是事因強度聚集的過程,當積聚的事因強度超過事件閾值時,事件就發生了。這一過程可以近似表示為:
D=v-■f(N,A,T)dNdAdT
式中,D為事因強度,N為自然事因,A為人為事因,S地理空間域,T為時間域,v為事因閾值。D>0時,系統處于平衡狀態,系統繼續保持穩定,事件不會發生。D=0時,系統處于平衡臨界點,事件隨時可能發生。D
為了進一步理解事件與事因之間的關系,上式可以簡化為:
D=f [g(N,A,T),h(S,T),v]
由此可以看出,事因作用于系統,當累積事因強度超過v時,就發生事件。這一過程除了與事因強度直接相關外,還與事因作用時間T長短、所處的空域S和系統的事因閾值v有關。一是事因作用于系統時間越長,其事因強度累積就越多,事件發生的幾率就越大,事件結果的規模也越大。二是不同的空域,事因可能不同,事因強度也可能不同,事件的種類、規模也不同。三是穩定性高的系統,對較小的事因作用或間歇性的事因作用,系統能夠自我回復到平衡點(自我修復力)。當事因強度超過其自我修復力時,相對于穩定性弱的系統來說,穩定性強的系統事件發生的時間要晚,發生頻率低,發生規模小。
因此,事因、空間域、時間域、系統穩定性(事因閾值)因此合稱為“事件發生四因子”,也即事件發生的完整的事因,廣義上的事因或事件發生因子。在“事件發生四因子”中,事因是主動性的事件發生因子,其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占主動地位,動態、非線性的,是狹義的事因;一般意義上的事因指的就是這種不包括時域、空域和事因閾值的事因。時域、空域和事因閾值是被動性事件發生因子,對于某一個特定空域、時域和系統,相對于狹義事因來說,是靜態的,線性的。由此就可以將事件規模L表示為:
L=f(D)
顯然,事件規模L的大小明顯受D也即N、A、S、T和v的直接影響。
1.3 事件的控制
事件的控制是指根據系統或人類的需要,改變事件規模。從宏觀上來看,事件的控制一方面在于事先控制,即在事件發生之前對事件進行預先控制;另一方面在于事件發生時,調節事件規模。從微觀上看,實現事件控制,可以從L=f(D)入手,分析研究“事件發生四因子”,從“事件發生四因子”著手,采取相應的“事件控制四策略”,實現對事件的控制:一是狹義事因控制。研究探索狹義事因作用機理,根據其作用機理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二是時域控制。研究時域與事件發生之間的關系,根據其關系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三是空域控制。研究空域與事件發生之間的關系,根據其關系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四是系統穩定性控制。改變系統的穩定性,也即調節系統的修復力或者事因閾值,實現對事件的控制。
2 系統關鍵因子分析與管理
2.1 事因鏈分析
事因可以是人為的,也可以是自然的。事件管理,就是對其中關鍵事因實行控制,調控事因鏈,或者調控事因強度、作用方式、作用時間,實現事件的有效控制,達到管理目標。
事因管理,就是對事件進行監測,把握系統關鍵因子,對其實行控制,以調節事因或事因鏈,實現對事件的控制。
(1)事因鏈描述。如果把事因、事因作用對象用點表示,事因之間、事因與作用對象之間關聯用邊表示,事因鏈則可以用圖表示。設事因作用對象為O,事因為vi,事因之間關聯的邊為eij,事因與作用對象之間關聯的邊為eoi,i,j=1,2,…,n,i≠j(圖1)。
eij與eoi可以表示為:
eij=
eoi=
顯然,eij≠eji,也即=。
事因之間、事因與作用對象之間的關聯強度可以用邊的權數表示。這樣,事因可以使用圖論或網絡分析等數學方法進行分析與控制。設t時刻事因作用對象O的狀態為D(t),則事因鏈可以用事因矩陣表示:
D(t)=(v1 v2 … vn),事因狀態eo0 eo1 eo2 … eone1o e1,1 e1,2 … e1,ne2o e2,1 e2,2 … e2,n… … … … …eno en,1 en,2 … en,n,邊的權數
若事因對作用對象作用是單向的,作用方向都指向作用對象,且無自激(Self-excitation)作用,則事因鏈圖為有向圖,邊指向事因作用對象,且無自圈(自反)。其事因矩陣為三角矩陣,主對角線及主對角線以下元素均為0,即嚴格上的三角矩陣。若存在自激事因,則不是嚴格上的三角矩陣。
(2)事因流。從某一事因到事件發生的連續事因序列稱為事因流(cause flow),其中從起始事因到事件發生的事因流為該事件的完整事因流。起始事因是指激發事件發生的最原始的因素。從圖論上看,事因流就是從某一事因到作用對象連通的道路(圖2)。
在圖2中,{en,n-1,en-1,n-2,…,ei+4,i+3,eo,i+3}為一條完整的事因流。在一條事因流中,對于某一事因來說,位于其前面的事因,稱為該事因的上游事因,位于其后面的事因稱作該事因的下游事因。圖2中,對于事因流{e1,2,e2,i+4,ei+4,i+3,eo,i+3}中事因vi+4來說,v1、v2是上游事因,vi+3是下游事因。
2.2 事因管理
事因管理,既可以對事因的“點”進行控制(圖3),也可以對“邊”進行控制(圖4),調節事因鏈的邊或點,實現事件的管理(圖5)。
事因管理方式,可以根據不同事因,采取不同的調節方式進行調節??梢詮恼{節事因作用時間、范圍和強度著手,也可以從調節事因的“邊”或“點”著手,或者采取綜合的措施,對適應進行調控。
2.3 關鍵因子的確定與管理
關鍵因子,是指那些激發事件發生的關鍵性因素。對于事因控制來說,關鍵因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得到:①有較多關聯邊數的事因“點”;②權數較大的“邊”;③控制成本較小事因“點”或“邊”;④若由于技術原因,或者控制成本原因等因素,使得通過方法①、方法②或者方法③獲得的事因“點”或“邊”不可控制,則使用方法①、方法②或者方法③對其上游或下游事因進行篩選;⑤綜合使用方法①、方法②、方法③、方法④確定關鍵事因。上述關鍵因子確定方法,可以通過網絡分析方法確定。
2.4 系統溯源
溯源(trace to the source),就是追尋事物產生的根源。系統溯源(system trace),通過對系統的TSE(TSDA,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分析,監測或追溯分析并記錄系統的歷史事件,對系統歷史事件展開詳細分析,深入探究事因。
系統溯源在系統管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系統溯源,了解系統歷史事件發生的事因、時空域范圍、強度以及事因作用方式等,為系統建模仿真提供理論依據和基礎數據,為系統預測與規劃、提高系統健康水平、系統人工干擾等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目前,在實際應用中,系統溯源主要用于食品安全監督中的食品安全溯源。此外,系統溯源還可以廣泛應用于大型設備質量監測與故障分析、生物生理分析、系統健康監測與分析、生態監測與分析、災害事件監測與分析、經濟事件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等,以及上述事件的仿真模擬。
3 災因鏈與災因管理
系統關鍵因子分析與管理,是張國慶在TSE理論中提出的。2012年張國慶還在《生物災害學》和《災害學概論》中,根據系統關鍵因子分析與管理理論,提出了災因鏈理論與防災減災原理。張國慶將致災因子概括為“致災五因子”,即自然致災因子、為人為致災因子、地理空間域、時間域、承災體系統穩定性,并根據“致災五因子”,提出了防災減災原理,即在宏觀上在于災害的預防和盡可能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在微觀上從“致災五因子”入手,采取“防災減災五策略”,預防災害發生,減輕災害危害[1-3]。
4 防治關鍵期分析
對于林業生物災害而言,所謂防治關鍵期,就是對林業有害生物實施防治的最佳時期,屬于生物災害精確管理的時間管理措施。這里的防治,一般來說是狹義上的防治,即林業有害生物產生危害造成一定的經濟或生態損失時,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即臨災控制。但是,筆者認為,對于林業生物災害管理而言,臨災控制不是最好的選擇,廣義上的防治更加有利于林業有害生物的持續控制,有利于維護森林的持續健康。
(1)防治關鍵期的確定。通過對林業生物災害的TSE系統關鍵因子分析,找出林業有害生物增殖或危害的關鍵時間“點”,在關鍵時間點,采取合適的措施,對林業有害生物實施控制,從而以最小的防治成本,最小的環境擾動,取得最大的防治效益。
對于林業生物災害的防治關鍵期來說,目前主要可供的分析線索是林業有害生物種群增長情況。一般來說,有害生物成災前,都要經歷潛育期、增殖期、暴發期、消退期幾個階段,在暴發期才造成嚴重危害。不同的有害生物,這幾個時期經歷時間各不相同,個別有害生物潛育期、增殖期時間都很短,這樣的有害生物多被列為危險性有害生物。
將影響有害生物種群增長的因素作為“邊”,其影響程度的大小為該“邊”的權數,有害生物不同時間段作為“點”,這樣就得到了防治關鍵期有向權圖,并可以仿照系統關鍵因子分析方法或者生物災害精確管理中的關鍵災因分析法得到防治關鍵期:①有較多關聯邊數的“點”;②權數總和較大的“點”;③控制成本較小的“點”或“邊”;④若由于技術原因,或者控制成本原因等因素,使得通過方法①、方法②或者方法③獲得的“點”或“邊”不可控制,則使用方法①、方法②或者方法③對其上游或下游“點”進行次優篩選;⑤綜合使用方法①、方法②、方法③、方法④確定防治關鍵期[4]。
(2)關鍵措施的選擇。在防治關鍵期分析過程中,已經考慮到了防治成本問題,這里的成本還包括環境成本和成災損失(成本),因此防治措施的選擇上,自然選擇對有較多關聯邊數的“點”,或權數總和較大的“點”實施控制,或者對權數較大的“邊”實施控制,從而以較小的防治成本,獲得較大的防治效益。
就具體的林業有害生物而言,一般說來,在潛育期和消退期可以不進行防治控制,或者進行林業措施改善森林結構,提高森林抗性;在增殖期的初期或中期,可以采取生物措施和林業措施,抑制有害生物的種群增長;在增殖期末期或暴發期前期,才可以考慮使用臨災防治措施,迅速壓低有害生物種群密度,以免成災。
(3)防治關鍵期在馬尾松毛蟲控制中的應用。根據張國慶采用生命表對馬尾松毛蟲發生情況的研究,在2~3代馬尾松毛蟲發生區,馬尾松毛蟲在暴發前2代總K值(1.369 1)大于暴發前1代總K值(0.741 0),暴發前1代蟲口密度增長更為迅速。因此,對馬尾松毛蟲來說,暴發前2代屬于增殖期的后期,暴發前1代屬于暴發期的前期。
綜合考慮到擴散情況、防治成本、松林損失等情況,暴發前2代1~4齡幼蟲期是馬尾松毛蟲防治關鍵期。因為:一是在2~3代類型常發區,這一時期為越冬代,1~4齡幼蟲期蟲期,有利于防治工作的組織與實施;二是這一時期高蟲口面積一般不大,對大部分蟲口不高的松林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只需對少數蟲口較高的林分進行化學防治,防治成本小,對環境擾動較?。淮送?,這一時期林區養蠶尚未開始,松毛蟲防治對蠶業影響較小[5-6]。
5 參考文獻
[1] 張國慶.生態論:復雜系統研究[EB/OL].科學網.(2013-03-27)[2014-08-10].http:///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 01npp13fnh5bllmra3.attach,http:///home.php?mod=space &uid=3344&do=blog&id=674444.
[2] 張國慶.生態論與經濟生態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8-29.
[3] 張國慶.復雜系統生態論方法及其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90-193.
[4] 孫玉萍.TSE方法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11):170-172.
地質災害治理必須從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管道工程的實際情況和總體要求,將地災治理任務納入管道工程總體設計計劃,與管道施工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環境治理相結合,實現“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相統一。同時充分考慮災害點的地質特征,在保證管道及施工人員、設備安全的基礎上,力求治理工程的技術可行、經濟合理。針對中緬管道工程沿線地質災害發育的特點,按照《中緬油氣管道(國內段)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報告》的技術要求,首先基于線路微調,進行避繞,明確地災體與管道的相對關系,依據“防治結合”的原則開展工作。防的總體思路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避為上策;治的總體思路是:結合避繞,能不動則不動,必須動則少動,保證安全。管道工程地質災害的整體設計思路是用最簡單、最直接的防護手段安全通過地災危險區。無論何種災害體,管道線路避繞都是優選方案,無法避繞時,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地質災害體對管道工程的危害分為2類:①對管道本體的危害,②對人員、設備安全的威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需要全面考慮與建設相關的、對地災有影響的因素,如掃線、管溝開挖施工作業對災害體的誘發作用,地災設計必須明確地災防治方案的施工與管道掃線、施工的時間先后順序。對管道施工受到地形條件限制的難點地段,重點分析同溝敷設段施工方案,根據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優化地質災害施工圖設計,針對地災易發段的特點,對施工掃線、施工機具擺放、管溝開挖、營地建設等提出相應建議。對管高橫坡敷設地段,尤其是巖層順層橫坡地段,以不擾動、少擾動坡腳、反壓坡腳為原則進行施工。地災設計不可預見的因素很多,應該根據施工方法,結合氣候影響、人為擾動情況進行動態設計。中緬管道沿線雨量充沛、山高坡陡,極易形成地質災害,管道施工、運行難度大。地質災害治理施工方案應該與氣象條件、水工保護和水土保持相結合,做好施工應急預案,進行動態設計。
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初步設計特點
地質災害治理初步設計階段的設計特點:①以避讓優先,避大治小,避重治輕;②不能僅治理地質災害,而要重點關注危害管道的因素;③從對管道危害最輕的部位通過;④盡量減少對災害體的擾動;⑤對已知地質災害進行永久根治,不留后患。各種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初步設計特點各有不同。(1)滑坡。線路優化、進行避讓。無法避讓時從滑坡后緣滑體厚度較薄處通過,以較少的治理工程量滿足管道的安全要求,杜絕從滑體中前部滑體厚度較大處經過。管道上、下山坡段遇滑坡而不能完全規避時,管道應縱向正穿滑坡體,盡量避免斜穿,減少對滑坡體的擾動。此外,明確地災治理施工與管道施工的先后順序。(2)泥石流。避免管道從泥石流溝中經過,當不能完全避開泥石流溝時,則從泥石流堆積區通過,且適當加大管道埋深。當管道穿越小型泥石流溝(或活動性沖溝)時,選擇基巖埋深淺的位置且使管道埋于基巖內。(3)崩塌。管道線路應避開危巖、危石發育的陡崖、厚大的松散堆積體。當不能完全避開時,則從地形相對較緩且易攔擋落石、滾石的堆積區通過,并避開危石滾落沖擊破壞區。(4)巖溶。管道線路應該首先避開地表塌陷坑發育地區或者地表巖溶漏斗、溶槽、溶坑發育地區。對于地表巖溶現象不發肓而勘察發現的巖溶,管道以垂直巖溶帶通過。對于淺層干溶洞,以碎石回填。對于巖溶向下延伸較大的溶洞,無論是否有水皆不宜填塞溶洞,亦不宜采用灌漿、灌混凝土的方法處理溶洞。對于該類溶洞,當跨度較小兩壁較完整時,以樓板形式覆蓋;當兩壁完整性較差且跨度較大時,則以梁跨形式穿過。
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圖審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文件及圖紙審查工作首先以貫徹初步設計的理念為基礎,以現行標準規范、法律法規為依據,以避讓方式優先進行管道優化,以管道與地質災害體的空間關系為根基,對施工圖階段的設計文件和圖紙進行全面審查。各類地質災害設計的審點不同?;轮卫砉こ痰膶忺c:①滑坡范圍、規模是否己查清?;瑒用妫◣В┡袆e是否合理,力學參數取值是否準確;②影響滑坡穩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學類型及地質模型、宏觀穩定性評價是否正確,穩定性系數計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計算是否正確;④管道線路是否有優化和避讓空間;⑤選擇的支擋方式是否合理,支擋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擋參數的取值是否合理,設計選擇工況是否合理,設計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計算結果是否準確;⑦支擋工程量是否恰當,支擋工程與管道施工的先后順序及結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審點:①危巖、危石分布范圍;②崩塌落石范圍,危險區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巖(危石)崩落路徑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滾落速度計算及沖擊破壞的沖擊力計算方法是否合理、計算結果是否正確;④攔擋防護方案是否可行,攔擋設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當;⑤攔擋工程是否與自然地形有效結合,是否與管道施工、管道運營有效結合;⑥崩塌堆積體會否產生滑動及其對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審點:①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是否已查清;②管道經過斷面的地質結構和巖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沖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過處的泥石流沖刷深度和建議管道埋深;④對管道形成破壞力的各種因素分析是否透徹,防護措施是否得當;⑤泥石流溝與大溝的關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積擠占大溝時則使大溝變窄,大溝流速加大,沖刷深度加大,沖切側蝕能力增強,該情況下管道防護設計是否加強。巖溶治理工程的審點:①巖溶延伸方向、規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巖溶與管道的空間關系等;②溶洞壁、洞頂巖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穩定性評價是否正確;③治理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④設計計算是否正確,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四、結論
1.1編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處置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
1.4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分級管理,屬地為主。建立健全按災害級別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地方人民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
2組織體系和職責
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出現超出事發地省級人民政府處置能力,需要由國務院負責處置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時,根據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議,國務院可以成立臨時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負責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指揮和部署。
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參照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
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3預防和預警機制
3.1預防預報預警信息
3.1.1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國務院國土資源、水利、氣象、地震部門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與全國防汛監測網絡、氣象監測網絡、地震監測網絡互聯,連接國務院有關部門、?。▍^、市)、市(地、州)、縣(市)的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險情災情、汛情和氣象信息。
3.1.2信息收集與分析
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單位,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間的共享。
3.2預防預警行動
3.2.1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每年年初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范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3.2.2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要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
3.2.3“防災明白卡”發放
為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將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鄉(鎮)長和村委會主任以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村民手中。
3.2.4建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氣象主管機構要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并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同時通過媒體向社會。當發出某個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后,當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各單位和當地群眾要對照“防災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3.3地質災害速報制度
3.3.1速報時限要求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4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國土資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報告后,應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中、小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12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3.3.2速報的內容
災害速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4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分級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Ⅰ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Ⅱ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中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中型地質災害災情。
(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Ⅳ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小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小型地質災害災情。
5應急響應
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
5.1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Ⅰ級)
出現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省(區、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國土資源部組織協調有關部門赴災區現場指導應急防治工作,派出專家組調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其發展趨勢,指導地方制訂應急防治措施。
5.2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Ⅱ級)
出現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必要時,國土資源部派出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
5.3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Ⅲ級)
出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州)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5.4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Ⅳ級)
出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采取的應急措施作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縣(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縣(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
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縣(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5.5應急響應結束
經專家組鑒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撤消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應急響應結束。
6應急保障
6.1應急隊伍、資金、物資、裝備保障
加強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建設,確保災害發生后應急防治與救災力量及時到位。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武警部隊、鄉鎮(村莊、社區)應急救援志愿者組織等,平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練,提高應急防治與救災能力。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費用按《財政應急保障預案》規定執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的供應。
6.2通信與信息傳遞
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衛星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6.3應急技術保障
6.3.1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
國土資源部和?。▍^、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分別成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為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應急工作提供技術咨詢服務。
6.3.2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學研究
國土資源部及有關單位要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方法、技術的研究,開展應急調查、應急評估、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工作力度和投資,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習和培訓工作。
6.4宣傳與培訓
加強公眾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6.5信息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按《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新聞應急預案》執行。
6.6監督檢查
國土資源部會同有關部門對上述各項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督導和檢查,及時總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各部門、各單位負責落實相關責任。
7預案管理與更新
7.1預案管理
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參照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各?。▍^、市)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7.2預案更新
本預案由國土資源部負責每年評審一次,并根據評審結果進行修訂或更新后報國務院批準。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更新期限最長為5年。
8責任與獎懲
8.1獎勵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貢獻突出需表彰獎勵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執行。
8.2責任追究
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處理;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9附則
9.1名詞術語的定義與說明
地質災害易發區: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地質災害危險區:指已經出現地質災害跡象,明顯可能發生地質災害且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區域或者地段。
次生災害:指由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結構、設施和自然環境破壞而引發的災害,如水災、爆炸及劇毒和強腐蝕性物質泄漏等。
生命線設施:指供水、供電、糧油、排水、燃料、熱力系統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設施。
直接經濟損失:指地質災害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物質破壞,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結構、設施、設備、物品、財物等破壞而引起的經濟損失,以重新修復所需費用計算。不包括非實物財產,如貨幣、有價證券等損失。
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關鍵詞:治管結合 科學營林
1 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
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從調查情況來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凍災害能力強,而人工純林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針葉純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凍災害,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竹闊混交林則抗災能力很強。
森林經營狀況好,經營水平高,林分質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災害;而經營不好,林分質量差的林分,無論是人工林還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長勢較弱,冠幅較小,木質化程度低,高徑比嚴重失調,極易造成折
梢、折斷和倒伏。
2 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蟲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營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堅持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生物、物理、天敵等相輔相成的系統防治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無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蟲鼠害控制在不成災的水平,以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林木速生豐產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 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 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隨意清除現有植被,要強調現有植被和目的樹種的保護和利用,對斷梢嚴重林分,針葉樹仍有5-6盤枝條的或闊葉樹潛伏芽萌發能力較強的樹種,以及每畝有50-60株正常樹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應只清除折斷和翻樁樹木,以防止造成人為對生態環境破壞。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造林樹種,本次災害程度嚴重的林分多數未能遵循這一原則,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風面營造杉木和毛竹純林,同時應重視選用鄉土樹種,并充分掌握鄉土樹種的適地性。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梢姾侠淼牧址置芏龋仁翘岣吡址稚a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
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旖涣植粌H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關鍵詞】 營林技術管理
1.林木雨雪冰凍災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凍災害,其受災程度除與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海拔,地形地貌有關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災環境條件下,森林經營水平,林分質量,林分健康狀況、營林技術措施、造林樹種選擇等因子同災害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天然林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較易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人工純林受災最為嚴重,經濟損失也大。過去營造的速生豐產林絕大多數為杉木純林,初植密度過大,撫育間伐不及時,樹木為爭奪陽光其高生長較快,冠幅較小,形成高、徑冠比例失調,稍部木質化程度低,當樹冠積雪達到一定重量時,林木之間由于互相擠壓,易形成大面積倒伏和折梢。毛竹純林未實施鉤稍,枝叉過多滯雪量過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樁。調查發現闊葉樹比較抗雨雪冰凍災害,特別是落葉闊葉樹,針葉樹和一些常綠闊葉樹易受雨雪冰凍災害。人工林受災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地選擇造林樹種。選擇樹種時,只重視樹種的經濟性能,忽視了樹種是否與造林地環境條件相適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忽視了樹種的抗氣象災害能力,沒有足夠重視樹種的形態特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在抗雨雪冰凍方面的特點,偏面追求營造經濟價值高的速生樹種,例如在海拔800 米左右的陰坡或迎風面營造大面積的杉木純林,極易造成冰雪災害。
2.林木病蟲鼠害的防治
2.1做好森林病蟲鼠害調查。認真地調查森林病蟲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蟲鼠害種類組成及種群動態及發生發展趨勢、森林病蟲的變化情況,探討其發生發展規律,為科學準確的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敵的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及時認真做好森林病蟲鼠的種類、數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學、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據林木生長狀況、危害程度及癥狀,正確鑒定森林病蟲種類,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規律,抓住最佳防治時機,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時把森林病蟲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機械防治法。人為進行捕殺、阻隔、誘殺、高溫處理及應用遙感等新技術進行防治稱為物理機械防治,這種措施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群眾性工作等特點;但此種措施工效低、費工、局限大,應根據規律及勞力情況具體掌握。
2.4 天敵防治法。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線蟲、蜘蛛、食蟲鳥以及其它食蟲動物等有益生物來控制病蟲害。此措施對維持生態平衡,對森林病蟲害有長期抑制作用。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5 生物及仿生物藥劑防治森林病蟲鼠。
建設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避免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污染,大力提倡無公害防治。防治時選擇生物藥劑和仿生藥劑進行森林病蟲鼠的除治,是實現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步驟。
3.林木的防災減災措施分析
自然災害不可避免,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一是加強科學預測提前預警做好防范措施,將災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學營造林,這是防災減災重要措施之一。
受災林地清理包括受災林木清理和造林與更新方案。要遵循林業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分類實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與科學經營、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扎實推進林業災后恢復重建。同時應及時補植與立地條件和環境相適應的樹種,以利于形成異齡復層林早日發揮生態功能。對折斷倒伏嚴重
無培育前途的林分應及時全部伐除及時更新造林。
調查發現,片林受災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梢姾侠淼牧址置芏?,既是提高林分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防災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過大,雖可提前郁閉,但樹勢弱,木質化程度低,冠、徑、根系生長比例失調,抗災能力差。進行合理的樹種混交搭配,盡量避免營造純林。混交林不僅能夠提高防雨雪冰凍災害能力,還能有效提高防病蟲害、防火功能。營造混交林要做到針闊、喬灌、落葉常綠的有機搭配。其次要強調栽植點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較均勻樹冠。本次災害中,林緣、溝邊等邊際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樹木偏冠,雪壓承載力不勻所至。并大力提倡營造異齡復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積極推行“近自然”森林經營方法,對現有林分,尤其是殘次、低產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現代林業生態學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規律,減少人為干預,發揮森林自身生態功能,采取補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進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經營技術措施,引導和促進林地向異齡林,復層林、混交林方向發展,形成穩定的,復雜的,更高級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實現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林業可持續森林經營方向的轉變。
摘要:我們從現實發生的情況已經可以看出奉節縣地質災害的嚴重情況,因此為了有效的保護大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本人將對奉節縣地質災害的特點及其如何防治給出自己的淺見,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奉節縣 地質災害 防治方法
一、全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奉節縣因地處川東褶皺地帶,縣域境內地形地貌復雜,溝河縱橫,地質松散破碎。全縣地質災害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規模大,類型多。根據全縣2010年地質災害再排查結果,目前已排查出的地質隱患點共有1080處,其中滑坡918處、塌陷69處、泥石流8處、地面塌陷和斜坡等85處,堪稱“地質災害博物館”;二是分布廣,災害面寬。地質災害點遍及新縣城及全縣各個鄉鎮,主要分布在長江干流及梅溪河、朱衣河、草堂河、墨溪河流域的周邊地區。據調查統計,全縣共有3.3萬戶15.8萬余人,13萬間370萬平方米房屋以及大量道路、橋梁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受到嚴重威脅;三是地災頻繁發生,災害嚴重,從2007年以來,每年均發生大量地質災害災險情,年直接經濟損失均超2000萬元以上,較有影響的如汾河鎮獅子包滑坡、永樂鎮土狗子洞滑坡。
二、全縣地質災害形勢分析及防災安排
(一)全縣地質災害形勢分析
根據全縣以前地質災害發生特點以及全縣地質條件分析,可預測今年我縣地質災害誘發因素仍以降雨為主,三峽工程蓄降水因素也較為突出;其次為人類工程活動。由于近年來全縣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如城鎮建設、礦山開采、交通道路建設,誘發地質災害的概率明顯提高。
(二)重點防范時間和重點防范區域
1、重點防范時間:一是以汛期為重點防范期,根據近年有關資料分析,我縣地質災害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80%以上的地質災害是在汛期(5—9月)受降雨的因素誘發而產生的,因此,必須把汛期作為2008年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防范期;二是以三峽水庫蓄降水為重點防范期,必須對三峽水庫水位升降期作重點防范;三是以人類工程建設的全部工期作為重點防范期,要從各工程開工建設的第一天開始,直到工程完工結束,并通過驗收安全性評估期間為防范重點。
2、重點防范區域:根據全縣地質災害分布情況,預計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大的區域有新縣城規劃區、受三峽水庫蓄水影響的庫岸及地質災害點、重點產煤區域、重要交通干線、風景名勝區、農村移民集鎮及人口密集居住區,以及其他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地質災害體周邊等。
三、明確目標,落實責任,認真做好地災防治工作
針對我縣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分級管理與屬地管理相結合、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力爭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做到“四減少”。
1、強化監測預警,做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制定地災隱患點的監測方案和應急預案,明確監測責任人,填寫和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和“險區群眾避險明白卡”,讓險區群眾知曉災害體各種情況。加大對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力度,對受威脅嚴重、危險較大的威脅區群眾要提前采取搬遷避讓措施。
2、積極做好各種救災準備。積極做好各種救災準備,落實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進行救災演練,保證各種救災物資、人員、車輛和經費的及時到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在國土房管、建設、水利、移民等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地隱患點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同時加大降雨期間監測密度,對發現的地質災害險情要迅速上報,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認真做好地質災害值班制度和信息報送制度。各鄉鎮、縣級各部門要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準確掌握本轄區、本單位地質災害情況,及時上報險情災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