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東西方文化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文化的概念、層次及東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及層次
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包含知識、信念、藝術、法律、道德和作為社會一員的人這個個體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道德等人所創造的一切精神性的成果。
文化對群體內人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方式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首先,文化具有群體共性和普遍性。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群體的各個層次之中。其次,文化是一種長久的歷史積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而它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影響全面、深刻而且長久。第三,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它是群體中人們判斷是非與優劣的標準。[1]
社會文化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行。一個民族的行為,就是這個民族文化的具體化和物質化。東西方的價值觀、文化、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
同時,文化的內容是不能遺傳的,是通過后天學習而來。人們習慣于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習得的交往準則、行為規范、價值觀,總是把自身文化作為參照標準去理解、評價其他文化,這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從而妨礙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溝通與交往。
研究者們對文化的層次劃分有各種分析,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洋蔥模型”:表層稱為象征物(Symbols),如服裝、建筑,語言等,人的肉眼易見,就像洋蔥的皮;中層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種文化里,人們崇拜的英雄的性格,往往代表了該文化大多數人的性格;最里面一層是核心層,即價值觀(Values),指人們所理解和相信的關于真、善、美的觀念,這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難理解的部分。[2]
(二)東西文化的差異性
1.價值觀的差異
東西文化在價值觀上存在著諸多區別,且有著本質的不同。例如,在人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認為人性本善,強調天人合一,西方則認為人性是善惡的結合體,強調人控制自然;對于時間觀念,中國文化珍惜過去,西方則重視未來;在社會活動,中國文化重視身份,西方文化則重視所作所椋輝諫緇峁叵搗矯媯中國文化講究上下等級觀念,而西方注重個性和個體性。
2.思維模式的差異
上文提到東方文化講求天人合一,表現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就是傾向于整體性、綜合性和垂直感,體現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先因后果、從前往后、由小及大,由整體再到具體和局部。
西方思維模式將人與自然分離開來,崇尚“人物分離”,征服和改造自然,比較講究理性。西方思維主要表現為習慣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維和重形式邏輯的思維以及求精確的語言觀,在語言表達方面,先概括后分解,先總結后列舉,從結果追溯到原因。
二、東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在世界不同文化中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不斷為世界其他文明學習和借鑒。兼容并蓄、和諧思想、人本精神、辯證思維等,這些都對建立創新型國家有積極作用。[1]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創業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傳統文化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引導大學生確立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創業態度;傳統文化崇尚誠信經營,重視構建公平競爭商業準則,對今天創業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豐富了其內涵。
當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比如“重義輕利”、“重士輕商”等思想嚴重影響阻礙了創業者的創業意愿。同時,傳統就業觀念根深蒂固,挫傷創業動力意志。長期封建歷史條件下,某些價值標準和核心追求帶來的影響是泯滅個性和扼殺創造性,從而形成了諸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學而優則仕”等封建專制意識濃厚的就業觀念,對此我們應該堅決摒棄。
(二)西方文化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嚴格的制度、理性決策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等等。在對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管理思想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
以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美國的文化為例,主要內容有強調創新、創業和主張積極嘗試的文化;容忍缺陷、寬容失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以及誠信基礎上的合作創新文化等等。同時它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奉行個人財產的保護和利益為上的宗旨,在創業時更加注重利益的獲取而忽視了創業風險,往往因一味攫取利益而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因素。
三、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文化建設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國家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當今世界兩大主流文化,兩者因起源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為立國之本,強調科學的進取和民主法制,重視發展和個性化;而東方文化是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強調的是關系的協調,重視家庭和群體的利益。
表現在管理思想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是一種制度化的管理,存在“管理有余,領導不足”的情況;而東方化體系下的管理,缺乏規則,失去了管理的科學性。[3]兩種思維和管理體系各有優勢,側重的角度不同,他們是互補的、兼容的,只有相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施行管理,東西方文化思想的發展趨勢是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全球化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創新的前提,不同文化的差異和沖突,為融合創造了條件。因為差異導致的互補性產生了融合創新的基礎,而差異越大,在客觀上存在著互補性和融合的傾向也越大。
所以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把西方的法制、法規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中,使東方文化也加入定量的元素,走向規范;西方也把東方文化中的對群體利益的關注和關系的協調等元素融入西方的文化,使得西方文化在規范中更加人性化,這樣文化的發展就更加能適應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
研究者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文化氛圍之中的。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文化是各種層次創新體系的靈魂,具有最終的影響力和決定力。長期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包含制度建設在內的優良創新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1]隨著我國踏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征程,建設與之相適應的創新文化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大學生們受到來自東方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雙重熏陶,作為創新創業群體的中堅力量,如何順應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加強思考,從而為自身創業意識、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四、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啟示
(一)文化傳承和融合中的一些存在問題
文化作為創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創新創業活動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文化環境下的創業活動互不相同。[4]因此,忽略文化差異的創新創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在文化融合的趨勢中,研究者們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巴斯?。?014)指出傳統的中國文化依然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價值觀中的諸如“尊重權威”、“順從”等思想的影響,與典型的企業家思想價值觀不相契合。中國的教育體系是儒家思想的產物,與有效的企業創新教育所需的方法并不相吻合。[5]
與此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不是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調查和訪談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中,現代化的思想和理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知觀念中有逐漸淡化的傾向;同時,課堂教育作為大學生獲得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社會環境日益多元化,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關注越來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但沒有與自身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沒有將其內化為行動。
反過來,西方企業在東方文化環境下的生存,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差異性下的特定文化環境。巴斯?。?014)指出,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必須緊緊圍繞對特定民族和地方文化的聯系和探討。若無對中國消費者文化的深刻洞察,美國本土企業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是無法被輕易復制的。[5]
張驍等(2006)研究者指出:正如知識的創新來源于不同知識的相互碰撞一樣,如果不存在文化差異,文化的融合創新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文化融合創新的根源及動力。文化沖突的發生同時也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因此為了實現文化創新就必須直面文化沖突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4]
(二)東西方文化融合對創新思想的啟示
1.“取長補短”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途徑
研究者指出一國的創新文化與傳統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在創新文化方面有很多可取之處。我們應在揚棄的基礎上大膽采取“拿來主義”的策略,遵循以我為主、兼收并蓄、融和提煉,螺旋上升的原則來逐漸優化我們的創新文化。[1]
對于可取之處應積極借鑒,結合自己的特點加以整合,發展出適合自己的新的文化思想。比如在人的行為的研究上,西方文化體系下的管理主要放在對物和組織的管理上,主要偏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從理性思維出發。而東方文化影響下的管理則強調人的社會性,往往是由道德在約束人們的行為,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執行體系,缺乏契約精神。所以若將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加強對人的研究,應該會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
2.跨文化管理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的傾向和趨勢
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中表現尤為顯著。西方文化下的管理以“法”為主,強調制度、理性決策,重程序、重法理。而東方文化中,管理則是以“情”為主,注重發掘人的內在的價值和積極性,對制度管理較松懈,重態度、重情理,理性精神不足。[3]
在今天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西方企業很注重社會效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穩定,而東方文化下的企業也重視強化競爭機制,強調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缥幕芾頃沟脰|西方文化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得到加強和提升。
五、結語
Y合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展趨勢,當代大學生應加強思考,把握好創新文化的關鍵環節,即對不同文化差異和沖突的認識,加強對文化差異和沖突的性質及類型的認識,判斷其發生領域、涉及層面以及造成的影響,從而正確選擇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的對策,為自身創業意識、思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更好條件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吳金希.創新文化:國際比較與啟示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51-152.
[2]孫洪義.民族文化對國家創新能力影響的元分析[J].創業創新管理國際期刊,2009(10).(3/4),353-360.
[3]張浩.東西方管理理念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南都論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4(2).
文化依靠語言來承載,語言依靠文化來孕育,世界上無論哪一種語言都不能脫離文化獨立存在。學生只有了解英語背后的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學好英語,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文化教學。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經驗,首先論述了文化差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在英語課堂中加入文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文化差異 初中英語 教學
語言與文化是一對密不可分的矛盾統一體,它們互相依存,不能獨立存在,英語也是如此,背后也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學生如果想真正將英語學得準確、深入,必須充分了解英語背后的西方文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有讓學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地學好英語。
一、文化差異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注重文化差異,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直接推動力,也是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向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了解一定的西方文化,認識到英語的發展演變過程。舉例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作者的生活經歷、生活的年代等,進而了解到作者所在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特點等,從而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形成更準確的認識。學生接觸西方文化的感覺肯定是非常新奇,他們會看到一個不同于東方文化的神奇世界,進而會對西方國家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這樣,學生自然能夠提高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文化差異,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人們在生活習慣以及交流方式等方面會存在很大的不同,學生如果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忽視文化背景的差異,就會在與西方人交流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比如英國人見面打招呼用語總是談論天氣,因為英國天氣變化總是很快;美國人熱情、大方,見面總是習慣說:“Hello!”“Nice to meet you!”中國人一直將飲食文化放在很突出的位置,所以中國人見面打招呼也總是向對方詢問:“你吃了嗎?”可是如果將與中國人打招呼的用語用來對待外國人,他們會產生一種誤解,可能會認為對方要請自己吃飯。很明顯,語言差異的根源在于文化差異,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順利進行交流。
二、基于文化差異的初中英語教學方法
(一)廣泛閱讀,增長見識
閱讀能使人增長智慧,有助于開闊視野,所以學生應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這能夠更有效地促進他們學習英語知識。學生要盡力閱讀,不但要閱讀大量的英國文學作品,還要認真閱讀英文版的雜志、報刊,多收聽英語廣播等。這些閱讀材料以及廣播節目中含有大量的關于西方國家的民俗文化、歷史發展、、社會時事等眾多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如東西方文化在節日方面以及禮節方面都與我國的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學生了解這些文化知識之后,視野能夠更加開闊,見識也同時增多,這樣,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實現,而學生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同時會得到提高。
(二)多媒體輔助,加深理解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快,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匯總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教學過程中開始利用多媒體的手段來進行,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播放原聲電影資料,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下,能夠感受到豐富多彩、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更便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來了解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許多地方都與中國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如建筑、節日、風俗等,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能夠更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國家的別樣風情。當學習人教新目標版中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這一單元時,教師節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欣賞到與教材內容相關的電影片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比較中西方電影之間的差異。中國電影一般對生活中的美好予以歌頌,這主要是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西方電影則更為突出地展現了科學的重要性,這與西方國家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是分不開的。學生通過多媒體,不但了解了中西方電影之間的差異,還更好地認識到中西方在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
(三)營造情境,親身體驗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英語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英語語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語言差異。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流利的口語,也可以使用夸張的織體語言來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自己就是在英美國家的文化情境中;教師也可以將教材內容分解成簡短的對話練習,使學生在對話中體會西方文化。教師還可以將西方文化內容蘊藏在靈活多樣的英語活動中,使學生在玩中感受到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如在學習Can you come to my party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活靈活現的教學情境來感受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列舉出各種各樣的party,以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假日、聚會等,從而使學生更加了解西方文化。如教師可以領導學生組織一個友好交流的活動,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國家的代表,不但要詳細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還要描繪西方國家對文化的概念。這樣的優勢在于,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深刻體驗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結 語】
在學生學習英語的整個過程中,初中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能夠為日后的深層學習提供必要基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更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西方文化的滲透,不斷提高初中生對文化知識的正確認知,使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能夠準確辨別這些文化差異,使文化能夠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論文內容摘要:以賽義德為代表的一批后殖民理論家因其具有獨特的東西方文化雙重身份,從而使他們的文化視角更為開闊。理論更有深度和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對賽義德后殖民理論的梳理,提煉出其思想中有價值的成分,以期對我國當下的文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后殖民理論可以看作是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合,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研究視角與研究策略。當今,后殖民文化的研究已成為全球文化研究的一大熱點。而在后殖民研究的諸多理論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就是愛德華·賽義德。對其理論的分析和梳理將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后殖民主義理論。
愛德華·賽義德,生于耶路撒冷,后去歐洲,1951年到美國。1964年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他的這種獨特身份,使他能以東方人的眼光去審視西方文化,從邊緣話語的角度去面對中心權力話語,切身處境地去看待后殖民文化,從而使賽義德的眼光超越了學院派的狹隘天地。具有了明顯的文化政治批派性,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盡管傳統的殖民時代已經結束,但殖民文化與精神上的被殖民狀態并未終結,傳統的殖民主義通過文化、科技延續并再生且以新的形式出現,這正是后殖民主義批判的主要著眼點。后殖民主義者通過分析東西方在文學藝術乃至整個人文科學上的種種表現,對這種二元對立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進行分析和批判。賽義德借助權力、話語關系的理論,指明了西方學術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改寫了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話語形態。
介入政治,參與社會,使賽義德將文學研究與政治、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一特點在其著作《東方主義》中得到徹底體現。《東方主義》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范式。在《東方主義》中,賽義德將自己的學術觀點、批評意識和理論闡釋建立在廣泛的文本解讀基礎上。他深刻批判了西方殖民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他認為,東方和西方這樣的地理區域都是人為建構起來,歐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種認為歐洲民族和文化優越于其它的民族和文化。此外,歐洲的東方觀念本身也存在著霸權。賽義德的批判性解讀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在西方著作中呈現出來的東方,并不是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東方,而是西方人的一種文化構想和話語。如果有人將《東方主義》看作是反西方的,那么毫無疑問是有違賽義德初衷的。不僅如此,賽義德還反對二元對立的論調,他認為,像東西方這樣的二元并沒有一種穩定的、與之相對應的本質。而是被不斷建構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建構性,其本身也注定是不斷發展的。因此。賽義德倡導一種多元的、多樣的、雜生的文化策略,各種文化共生、和諧相處,平等交流對話,而不是相互對抗或相互壓制,這是擺脫文化霸權的惟一途徑。
歐美國家和其它國家文化間存在著二元對立。在這種對立的權力話語模式中,對于有第三世界血緣又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夾縫人”來說,他們在東西方沖突中頗感尷尬,面對西方經常處于一種失語或無根狀態,卻在面對東方人時又有西方人的優越感。賽義德則堅持超越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模式,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共生模式。賽義德所要消除的是形而上的本質主義,并希望超越東西方對抗的立場,從而使東西方成為對話、共生的新型關系。在西方的東方學者又該怎樣在全球現代化浪潮中同社會和周圍環境相聯系而又保持個體經驗,并對政治社會制度和文化殖民主義采取批判立場呢?賽義德認識到個體的特殊性對學者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特殊性使學者能以個體經驗對抗整體性殖民文化。賽義德認為,在第一世界文化領域的第三世界學者只有通過個體經驗才能有效地選擇境遇并改變個體乃至群體的命運。他希望通過分析西方與東方對立的文化結構而消解這種中心。
風靡全球的后殖民主義理論不僅成為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對話的文化策略,而且使邊緣文化重新認識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但是,后殖民文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實踐上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當前如何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就成為其關注的焦點。后殖民理論對東方和西方之間殖民性的文化關系的揭示,將有助于中國知識界對現實的再認識,并將對中國文化價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頭腦。東方文化怎樣才能避免被殖民的危險呢?這就需要打破二元對立的東西方理論,以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眼光看待人類文化的總體發展,從而在世界性中消解民族性和現代性的成分,解除一方壓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緊張關系,倡導東西方之間的真實對話,以更開放的心態、多元并存的態度面對東西方。任何文化壓抑和意識權利的強加,任何全盤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沒有一種文化可以作為判斷另一種文化的尺度。那種在文化轉型問題時,認為只有轉向西方才是惟一的道路,才是走向了現代文化的看法,應該得到質疑。西方文化先于東方進入現代社會,但這不意味著這種發展模式就是惟一正確的,更不意味著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明天。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永遠處于先進地位。在民族文化之間不存在著優劣,只存在文化間的交流與互補。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是中國參與世界并破除文化霸權的基本前提。如今,我國許多的文化學者和文學理論家,以一種民族精神和對人類文化前景更為深遠的思考加入了這場持久的后殖民主義文化的大討論。當代中國學者所面臨的任務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展開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對外大力宣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找準中外文化的契合點,繼而建立有本國特色的文化體系,為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寧,后現代主義之后[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2]賽義德,賽義德自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賽義德,東方主義[M].北京:三聯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初中英語;跨文化;實踐策略
近年來,英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對于英語教學也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英語教學中要將知識點的教學和國外文化聯系起來,在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讓學生對應于英語的學習不僅限于應試的模式,而是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學習。在教學中應該將西方的人文背景,風俗習慣以及思維方式逐漸滲透進來,根據合適的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能夠有效的運用英語,掌握地道的英語技能,同時還能夠對語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實現英語的跨文化教學。
一、跨文化教學的原則
1.實用性原則。在英語教學中,要以學習文化知識作為主要內容,讓學生介紹的文化背景要和學習的知識相結合,內容上密切聯系,根據一些主流文化進行介紹,突出介紹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在一些日常用品的表達方面還有日常用語方面,按照實用性的原則,介紹一些在生活實際應用有著重要作用的文化。
2.階段性原則。跨文化教學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階段性進行,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英語涉及到的文化背景是相當廣泛的,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層次性,便于學生的接受。由于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在知識的接受能力方面也會有所不同,所以說跨文化教學要遵循階段性的原則。
3.對比性的原則。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進行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找出漢語和英語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因為學生大多數習慣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和漢語思維的方式,在英語的學習和表達中就會很容易出現錯誤,所以要讓學生認識到這兩種語言的不同,通過對比的方式將二者的不同之處清楚的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語言文化。
4.實踐性原則??缥幕挠⒄Z教學需要與學生的實踐體驗相結合,學生需要參與到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來。在教學中要結合聽、說、讀、寫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或O體驗,掌握英語知識,學會運用和表達,建立跨文化學習的意識。
二、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教學方法
1.跨文化教訓與詞匯教學。詞匯時語言組成的基礎,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熟練正確的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但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可能會在一些詞匯的含義方面有所不同。學生如果根據自身的理解去學習可能會造成語言運用不當,語義理解不當,在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有些詞匯學生知識理解表面上的意思,由于文化背景了解的少,所以對于詞匯的隱身含義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比如:“dog”這個單詞學生一般只了解它的表面意思是狗的意思,在漢語的理解當中都會賦予狗一些具有貶義的表達,例如“狗腿子”,“走狗”等不是很好的詞匯,但是在英語表達中“a lucky dog”卻是“幸運兒”的意思,這兩個單詞在理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也會在英語表達中鬧出笑話。所以說加強學生的詞匯跨文化教學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和表達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2.跨文化教學與語法教學。由于東西方文化和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在語法表達的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學生比較容易受到母語語法的影響,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一般都是采用將接收到指令轉化為漢語思維模式,然后按照漢語再進行英語翻譯,這樣的方式導致在英語語法的表達上很容易出現錯誤。比如:“你先走”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就會翻譯成“you go first”的形式,但是真正地道的英語表達其實是“after you”,二者在語法表達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中要以文化背景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法能力,還有就是讓學生在課下多閱讀一些英語文章,感受一下正宗的英語語法表達的形式,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英語小說等閱讀材料,通過閱讀幫助學生理解東西方文化和思維的差異,提升學生的英語語法。
關鍵詞:多元文化論;東西方文化差異;心理咨詢;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引言:
20世紀80年代至今,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逐漸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這是基于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社會人口構成的重大改變:更多的移民、其他人種和少數民族逐漸占據著各國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重新認識各民族及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其文化特性、擺脫心理學對西方主流文化的單一依賴性是心理學研究與應用的新重點。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文化多樣性對心理咨詢過程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不僅來訪者的文化背景愈加復雜、其觀念及認知行為方式受到更多文化信息的影響,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不同國別和民族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到交流和影響的有效性。
因此,一名專業的咨詢師不僅僅應掌握對來訪者精神狀態、人格、行為方式的分析與全面評估的能力,更應該關注咨詢過程中呈現出的、在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微妙問題。這些問題對咨詢關系的建立,來訪者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以及咨詢交流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最終咨詢效果均有著很大影響。
為了解并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出跨文化咨詢的應對策略,本文作者特地給出了以下幾個典型案例。
一、案例分析
1.1案例一
童同學就讀于中國一所重點大學,是一位性格大方、自小成績優秀、由母親單獨撫養的女孩。進入大學之后與母親多次嚴重爭吵,最近一次爭吵后吞服安眠藥試圖自殺。經搶救后呈現中度抑郁狀態,持續半年之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測評總分26分,認知障礙、阻滯、絕望感等因子得分高。
童同學主動前來求助時,自我表露度很高。在她的個人陳述中,她上大學后一直努力學習為了繼續讀研,自己和母親對此都有著很高的期望。這次自殺行為的導火索是由于她身體不適、沒在家努力學習,但母親卻強迫她振作起來,雙方爭執很久,母親最后對她說“這個家是我的家,你在家要么就聽我的話好好學習,要么就從這個家滾出去?!彼械綇娏冶?,覺得從小到大母親一直都在支配她,她自己的需要、夢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在會談中,咨詢師敏感地注意到童同學的家庭觀念并不單一,而是存在東西方文化上的沖突,這種內部沖突恰恰是她痛苦的重要原因和急需解決的矛盾。根據她對理想家庭、理想父母的描述,她在認知上是非常向往西方個人主義理念的:她認為人應該獨立、對自己負責,家庭成員之間應是平等尊重的,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身心需要。另一方面,她的行為卻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需求,一切以母親和長輩的要求為主,為家庭隨時犧牲自己的事情。這些行為表明她從小深受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父母是權威、孩子要順從、個人的決定要服從家庭需要等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每當她想按照自己的需要做事,這種沖突就讓她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使她感到仿佛在和自己的母親、家庭的需要做對;加之母親的行為模式是支配型的,總是拿自己的權威和家庭責任等道德觀念來壓制童同學,最后給童同學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
咨詢師將治療重點放在分析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主要是家庭觀念——在童同學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產生沖突而引起她的情緒、壓力問題的,幫助童同學理解自己的痛苦來源;咨詢師還對童同學和母親進行同時會談,讓兩人打開心扉、化解了交流方式上的問題和誤會;更進一步建議了童同學的家長尊重她的個人意愿。童同學和母親在認知上都有所轉變,正確面對了雙方觀念上的不同,雙方之間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
1.2案例二
李先生來自日本,已婚,目前在美國就讀博士,妻子沒有跟過來。他被他的美國室友帶來咨詢,據室友描述,他經常在夢中大喊大叫其妻子的名字,影響到他人睡覺;有多次發現他什么也不做,面無表情,只是死死地盯住妻子的照片。
在會談中,李先生很合作,他的精神狀態和情緒都很穩定,主動讓咨詢師了解到有關他婚姻的狀況以及妻子為何不能跟他來。但是每次咨詢師試圖探索和引出他對妻子是怎樣的情感時,他就努力轉變話題。他在會談中從頭到尾一直表現出禮貌,但就是不表現他的情感。
相對于案例一中自我表露的良好,李先生顯露出很強的阻抗。當他的會談錄像呈現在咨詢實踐課堂上,歐美裔學生們對他的行為表示很難理解?!澳銓Υ藭性鯓拥母杏X?”“當你想起這件事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這種基本詢問在他身上發揮不了作用。他們認為李先生不可理解、沒有情感。
這位有經驗的咨詢師了解到,在中國、日本和亞洲的很多地方,文化的傳統就是社會倫理和秩序不需要過多考慮個人內部的情感,個人情感被認為是缺少社會意義的。東方國家一直強調在公共場合應怎樣表現得體而不是內心的自然流露。在這類文化的隱私觀中,婚姻、親子等家庭方面的事情被認為是神圣但隱秘的,即使是面對心理治療。因此,當咨詢師對李先生的情感問題表示興趣時,他產生了阻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
面對這樣不會輕易表達自己情緒、且對自己深層次情緒和需要不甚關切的來訪者,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他們整理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咨詢師明智地決定耐下心來,不著急評論李先生的情感,而是花時間發展融洽的關系。李先生參加了多次會談后,咨詢師才對他的潛在情緒進行了簡短的認同,獲得了李先生的信任,促進了交流的有效性;同時,咨詢師邀請李先生加入小組咨詢服務,該小組中都是在異國留學有著類似情況的同伴,李先生在與這些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更容易感到共情與彼此寬慰;通過這些渠道他排解了對妻子強烈的思念和對新環境的適應障礙,癥狀也隨之消失了。
1.3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別影響了來訪者自身的認知觀念和情感表達方式。這兩個案例的有效性都歸功于咨詢師敏感地關注了來訪者的文化背景特性。案例一中,咨詢師發掘到了來訪者本身受到東西方兩種文化的影響,在認知與行為上產生了不一致,準確地把握了來訪者內心沖突的來源;案例二中,咨詢師了解了東方文化的含蓄隱忍的交流方式,從而采取了恰當的溝通模式,獲得了來訪者的信任,化解了咨詢過程中的阻力。
1.4案例三:
霍華德女士是一位聰明而有魅力的中年女子,她與丈夫有著長期的矛盾,因此主動前來咨詢。會談中霍華德女士表示她的丈夫是一個殘忍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男人;即使她以一個順從的、放棄自我的家庭婦女形象出現,也很難從她的丈夫那里得到任何信任、贊美或者關愛。更重要的是,霍女士成長在強調女權主義的西方國家,她想成為有平等家庭關系的妻子,還希望有自己的事業。她是一個聰明有天分的人,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一個傳媒廣告業的導演。
然而霍華德女士每次談起她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咨詢師總是站在她丈夫的一邊,他建議她成為一個如她丈夫所希望的完全順從、放棄自我、支持丈夫的妻子,放棄自己追求的事業。“你最大的事業和責任應該是使你的丈夫幸福,使孩子快樂,照顧好家庭。”這位咨詢師來自中亞,他在一個藍領勞動階層為主體的父權制的生活環境中長大,這種文化背景對兩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義務的理解是傳統的:男性應位于支配地位,而婦女只能是依賴者、順從者。這種根深蒂固的男權價值系統使他對于理解、接納霍女士的情緒和她的女權主義觀念產生了逆向阻抗,他拒絕包容和接受她的文化價值觀,不能以一種共感的方式去幫助他的女患者發現她真正的需要和愿望。因此他的建議讓霍女士感到更加壓抑和悲憤,幾次會談后她離開了咨詢師,接受了另外一位支持她追求事業的朋友的幫助;她毅然和丈夫離婚,和一個溫和、支持她、為她的獨立自主而高興的男子結了婚,在自己的領域創造了一番杰出的事業。
1.5案例四:
卡羅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女孩,她懷孕了,而她的男友說不會和她結婚。但是無論如何她都非常想要這個孩子,因此她來尋求建議。
在和咨詢師討論留下這個孩子的利弊時,卡羅說,“我知道獨自撫養孩子會非常辛苦,但是我真的不能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她來自新教徒家庭,嚴格遵循著圣經中的教義而長大,非常不贊同墮胎,認為墮胎就是剝奪一條人命。她明白做一個單身母親意味著什么,但她并不以此為恥,只想努力成為一個盡責的好媽媽。
然而咨詢在討論是否墮胎的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咨詢師一直暗示卡羅如果她留下孩子她的生活會一團糟,卡羅也敏銳地感覺到咨詢師不希望她要這個孩子,想讓她去墮胎??_對咨詢師在她的觀念上的干涉非常不滿,她說“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難道這就是你對我的治療?“
這位咨詢師來自中東,是一位有些猶太背景的女人。在她的文化里,早婚比例越來越低,年輕人的婚前性行為很多,墮胎只要有正當理由——尤其是為了保護女性——是可以接受的。當她和督導討論這次會談的僵局時,認識到自己真的對墮胎的做法很支持并企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來訪者身上。這導致卡羅很悲傷,在她的超我還不能容忍墮胎這個決定時,咨詢師影響她去接受這一點導致她產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更不用說破壞咨詢關系和效果了。督導之后,咨詢師向卡羅承認她的錯誤,并保證自己會更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最后卡羅在咨詢師的支持下生下這個孩子并成為一個相當好的母親。
1.6總結:以上兩個案例中,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方式是由于咨詢者的文化背景與觀念與來訪者不同,從而產生了文化性逆向阻抗。案例三、四分別在兩性觀念、宗教信仰等跨文化問題上,由于咨詢者不能意識到自己沒有排除有關文化的價值干預或價值影響,沒有以尊重、理解的方式處理來訪者的個人問題與其文化背景的關系,導致咨詢過程中產生了阻力和沖突。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差異敏感點淺析
以上案例中呈現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的影響。眾多跨文化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在研究、對比東西方文化后,積累了多方面的主要差異根源和敏感點。為了幫助咨詢人員更好地把握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脈絡,本文作者特此分析了以下有價值的東西方文化差異來源和敏感點。
2.1 東西方國家社會結構和價值導向的不同是文化差異的起源。
亞洲國家自古發展而來,經濟模式與信仰模式都強調集體價值。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織社會秩序的是靠倫理即道德。這種模式消融了個人和團體的對立,價值導向是群體取向和他人取向的。而西方國家由于宗教的一脈傳承,基督教思想強調人人平等和個人價值,社會根基在于個人力量,靠宗教和精神的力量來維持社會秩序;價值導向強調個人尊嚴與需求及個性自由發展。
2.2 家庭觀念、性別觀念和責任感的差異是這些基本價值導向的延伸,也最深刻地影響著心理咨詢。
1)家庭觀念:以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等為代表的東方國家,主干家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處理個人與家庭的關系時,家永遠是第一位的,個人利益從屬家庭利益;子女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犧牲,同時要求子女更加服從,尊重父母的權威。而西方社會以核心家庭為主;個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導因素,家庭是次要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強調平等、尊重、友愛,并有明確法律的約束。
2)性別觀念:東方國家重視家庭,而家庭對兩性制造了不同的角色分配。傳統觀念里,男性處于主導者的地位,而女性處于協助、服從的地位。這種觀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東方人的兩性觀,以日本、韓國、中東國家為甚。西方國家在女權運動之后明確強調兩性之間的平等的生存權、發展權和選擇權。
3)責任觀:東方文化的集體責任觀著重在維持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實現集體目標之間保持一個平衡,而西方文化的責任觀則是以突出個人責任來實現集體目標。
2.3隱私觀念、交往方式、運用語言的差異
1)隱私觀:東方文化的群體價值取向使得人們主要維護群體、家庭及他人隱私,這種維護 也同時是對個人隱私的維護。而西方文化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有更高要求,在個人空間、個人自由方面的隱私人們能做到互相尊重。
2)交往方式:東方國家的文化和家庭教育強調社會適應性,修身養性、自我收斂、含蓄;
因此客氣得體但不直接表達的特點是東方文化相對于重視培養個性、創造力、溝通能力的西方文化的主要不同。
3)語言運用的不同:東方人傾向以客氣、婉轉、取悅他人的語言形式,并伴有相對收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西方人多以自信、主動的溝通方式,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豐富,也是其表達的重要部分。
2.4東西方文化差異還影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本身的態度。
據調查,中國、土耳其、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心理咨詢業不如西方國家普及,大部分人群對于心理咨詢和治療存有恥辱感,也對咨詢師專業水平和咨詢效果產生懷疑。這種態度也間接影響著咨詢過程,也是跨文化咨詢應努力認識和克服的障礙。
三、跨文化咨詢指導方針與技巧
越來越多的案例和調查表明,在心理咨詢領域中,文化多樣性的影響愈加明顯,這對心理咨詢師們提出了跨文化咨詢的專業要求。美國多元文化咨詢和發展協會和美國心理學會的三大主要派別都已經發展了在實踐、研究和培訓中的多元文化能力指導方針。下面一些指導方針是對與會談和咨詢有關的一些總結。
3.1培養文化意識。
1)努力認識到自己是文化個體,注意發展意識到個人偏愛或偏見的能力。
2)要了解超出個人控制外的文化背景問題是怎么影響一個人的觀念和認知模式的。例如,諸如壓抑、歧視(性別的、種族的、個人能力的)等外在問題會在來訪者意識不到的情況下產生很深的影響。
3.2掌握文化知識。
1)了解盡可能多的文化群體以及他們的歷史,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差異敏感點,以及他們現在常出現的問題。
2) 學習多樣的助人方式,在適當的時候采納他們。
3)要知道自己文化專門技能的不足,必要的時候尋求督導。
3.3 發展跨文化交流與咨詢技巧。
1)發展能調和不同背景來訪者的獨特的世界觀和文化技巧。
2)注意作為咨詢師本身與來訪者之間潛在的文化差異,防止發生文化性逆向阻抗。咨詢師應秉持尊重文化平等性的理念,應盡可能小地對來訪者原有的文化認知內容進行干預和改變。
3)要注意觀察來訪者的非言語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尤其重要的是非言語行為中的不一致,這些不一致在東方國家非常常見。
4)尊重來訪者的第一語言,保證對其語言的仔細翻譯。
5)要保證背景或差異性因素是整個咨詢過程中的一部分,幫助來訪者學會把他們的個人問題與這些背景問題聯系起來。
四、小結
總之,心理咨詢人員應走出傳統心理咨詢理論中過度強調科學客觀性和文化普適性的誤區,努力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及其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各種直接和間接影響,致力于發展跨文化咨詢的技巧策略,更好地適應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要求。
參考文獻
[1] 《西方心理學的多元文化論取向》 高媛媛 山東師范大學 2005年
[2] 美國心理學會 差異性17,35,45 2000年
[3] 《心理咨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會談和咨詢》 Allen E. Ivey & Mary Bradford Ivey 2007年
[4] 《111個失敗的案例——常見的心理治療錯誤》Gerald Schoenewolf 2009年
[5] 《東西方家庭觀念的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楊發青 百家論壇雜志
[6] 《跨文化心理健康淺探》方必基,梁世鐘 科技信息雜志
【關鍵詞】《少女小漁》;東方式精神;東西文化碰撞
電影《少女小漁》講述了留美大學生江偉為幫同來的女友小漁獲得綠卡,被迫安排小漁與年屆六十的失意作家老頭馬里奧假結婚的故事。這部電影刻畫出了中西文化撞擊的特殊情景,緊緊圍繞異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沖突尖銳性的身份及情感認同問題,揭示出處于弱勢文化地位上的海外華人,在面對強大的西方文明時所感受到的錯綜復雜的情感,及在這種境遇中獲得跨越文化障礙的內心溝通的艱難性與可能性。《少女小漁》以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小漁作為東方文化的載體,將其置于移民大潮帶來的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中,立意是在探討東方文明在西方強勢文明壓迫下的道路選擇。電影以形象化的描寫試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答案:東方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不在于模仿西方激進的文化態度而失去自身文化的精神支柱,最根本的應該是自身東方式的精神升華。
一、東方女性形象
少女小漁是電影中十分典型的一個東方女性形象,她隱忍、堅韌、忠心、善良而又無私,但將這個形象至于海外移民東西文化撞擊的大背景中,小漁就不僅僅是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代表,故事在不同種族、膚色、語言、文化的語境中演繹出來,少女小漁遂成為了“中國”的鏡像。小漁的無奈、痛苦和掙扎,則更像是東方精神在西方強勢文化環境下的艱難生存和抗爭。
依賴性:小漁作為東方女性的代表,其具有對男性的本能的依賴性。在電影一開頭,小漁以“躲避”的形式出場。一條大紅裙子,刷刷刷跑上天臺,然后很專業地躲起來;在廚房中,馬里奧曾問小漁:“你來美國的目的是什么?”她笑了,靦腆地輕吐一個名字:“江偉?!边@就是小漁,她為別人而活著,為了一個人,江偉,背井離鄉,為她一廂情愿以為可以愛的男人順理成章地犧牲掉尊嚴和自我。而江偉把她饋贈的愛情當作一種習慣,一種依賴和欲望的需求。專橫和霸道成為他對愛情的另一注解。另一個場景是小漁和江偉兩個人興致勃勃地燒了一只螃蟹,滿懷欣喜地拌著醬油分在小碟子里吃地津津有味,江偉在吃蟹身,小漁吃蟹腳。而小漁正如一只又一只的蟹腳,以為只有依附著江偉才有生存的意義。對于影片中的另一個男人,馬里奧,小漁其實也存在著依賴。小漁在張偉家見到那個上海來的酒吧服務員,從他們的交談中聽出了張偉背叛的端倪,在回去馬里奧家的路上,小漁為馬里奧買了一份報紙并主動地與馬里奧交談。小漁就如一個受傷的少女,企圖在給予別人關懷的同時尋求心靈的慰藉。其實小漁不僅僅是給予馬里奧關懷,小漁和馬里奧之間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關系。
善良與感化性:小漁無疑是善良的。她將自己置于別人之下,她以江偉為先,以馬里奧為先,甚至馬里奧的妻子麗塔的到與毫不掩飾的排斥,小漁也表現出忍耐與退讓。小漁樸素、純真,她為江偉做飯、等他整夜;毫不猶豫的借錢給馬里奧的老友洗衣以及最后在馬里奧中風彌留之際,小漁最后選擇了守候這個孤單的老人。而小漁在與馬里奧在這個不名譽的“同居”過程中,事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自暴自棄、邋遢無賴的意大利老頭,在小漁美好心靈的感化下,逐漸恢復了人性的自尊與莊嚴,兩人的情感得到溝通,相處趨于和諧。這正是小漁的善良與感化的作用。
女性的自主性:電影中的小漁具有一般東方女性的特性,自主性的缺乏。小漁偷渡到美國純粹是為了江偉,來到美國之后她也是唯江偉是從。馬里奧和江偉在談假結婚時,問說他女朋友知道不知道假結婚的對象是他這么個糟老頭子時,江偉說:“she has no choice . ”也許小漁真的沒有選擇,但另一方面也是小漁自己放棄了選擇的權利。馬里奧問她:“你為什么來美國?”小漁的回答是:“為了江偉”。這是的小漁腦中根本就沒有自我的概念。但是,小漁在馬里奧一次次的教誨“It’s your life”,以及江偉極端自我的表現中,她慢慢地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尤其是影片的最后,在江偉的威逼、恐嚇之下,她還是留在了馬里奧的身邊,陪伴他走過了人生的最后一個早晨。同時小漁看待周遭的眼神同樣發生了變化:她不再低頭,不再怯懦,而是異樣的堅定和自信。
當小漁這樣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形象被放置于海外移民東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中,小漁不僅僅是小漁,也不僅是一個東方女性的代表,而成為了“中國”的鏡像。小漁在江偉、馬里奧、麗塔中左右徘徊,艱難選擇,也正是東方文化、精神在海外西方強勢文明之下的掙扎與尋求出路的過程。影片最后小漁忠于自我,勇敢地做出決定的瞬間,是小漁自主性的發現同時也為處于弱勢地位的海外華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壓迫的超越之道,和打破種族文化隔閡的溝通之道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出路不在西方式的奮斗進取,而在于一種東方式的精神升華??梢哉f影片中女性自主性的發現是東方式精神升華的一種具象表現。
二、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我們可以說看似作為一個中國移民的江偉,實質上是西方強勢文明的具象表現。江偉作為一個赴美求學的大學生窮困潦倒,不得不在魚市里做連自己都覺得骯臟惡心的工作,但江偉卻實實在在的是一個自尊心、占有欲極強的大男子主義者形象。影片中的是人物的隱形旁白,它將張偉隱藏的狂躁、暴力和占有欲表現得淋漓盡致。江偉摟緊小漁:“你要記住,你永遠是我的人?!苯瓊ゴ砹宋鞣轿拿髟谥辽偈且泼癍h境下的強勢,而柔弱、隱忍、善良的小漁這是東方文化的具象表現,她好似被西方的強勢文明綁架卻也是一種自我捆綁。江偉與小魚兩個形象看似矛盾荒唐的安排,恰恰更好地突出了影片中的東西文化差異。
那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與沖突中,東方人和東方文化又如何生存、發展與突破呢?影片中馬里奧對小漁自主性的覺醒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馬里奧同樣是這個社會的底層人物,郁郁不得志,但他同樣是西方文化的另一方面的表現。可以說,在當時移民的大環境中,西方文化對于東方文化既扮演了“綁架者”又扮演了“警察”的角色。當中國移民千里迢迢奔赴美國尋找他們的“美國夢”時,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東方精神被西方強勢文明壓迫蠶食的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引導來完成自身的精神覺醒。處于弱勢地位的海外華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壓迫的超越之道,和打破種族文化隔閡的溝通之道,無疑是一種東方式的精神升華,是我們這些東方精神的承載者,在面對洪流一般的西方文化沖擊時的不失文化之根、保持自主性的一種清醒認識和覺悟。然而,我們不可否認西方文化對于東方精神升華的引導作用,東方式的精神升華雖根本在于自身,但西方式的積極進取也不失它的借鑒意義。原作者嚴歌苓說:“一個表面上體現文化沖突的故事,也許根底還在人性上”。人物是文化沖突的承載者,而文化沖突的緩和又有賴于人性覺醒。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跨文化;內隱;外顯
一、研究背景
在第85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由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視覺特效、最佳藝術指導等十一項提名,并一舉斬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成為最大的贏家。在票房上,《少年派》在首先上映的全球12個國家和地區中,首周便拿下了6個周票房榜首,更有著全球58億美元總票房的傲人業績。影片之所以得到奧斯卡的如此青睞,贏得全世界如此多的影迷為之駐足,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東西方文化堪稱完美的結合和展現,使得這次跨文化漂流之行直抵人心,喚起了世界各膚色的觀眾關于信仰、命運與人性的共同思考。而這些跨文化漂流的元素有些是外顯的,有些是內隱的,二者共同作用直逼人們的內心深處,使得影片獲得了始料不及的藝術效果。
二、外顯的跨文化元素
文化學家通常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即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器物文化即表層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等,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等;制度文化即中層文化,包括人際關系中各種體制規范、禮儀習俗、行為方式等;觀念文化即深層文化,包括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1]通常情況下,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能被人們通過眼耳來直接感觀,其表現是外顯的,而觀念文化由于所表現的是內隱的東西,是不容易被直接察覺的。在《少年派》中,李安團隊大量地運用了外顯和內隱的跨文化元素來彰顯其魅力,使得該部作品更具有深意,甚至被譽為“電影中的紅樓夢”[2]。
在《少年派》中,外顯的跨文化元素以單一的形式出現,通過對另一截然不同的跨文化元素的特寫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另外一種文化獲得認知甚至是產生好奇。李安曾經的力作,一舉獲得第73屆奧斯卡十項提名四個獎項的影片《臥虎藏龍》就是成功運用單一型表層跨文化元素在西方大獲全勝的影片典型。在視聽方面,它給西方觀眾呈現了一場東方文化盛宴。在京鼓、笛、二胡、琵琶等匯成的東方天籟中,在竹林中飛來飛去的中國武俠們書寫了東方文化奇觀,并引發了對于中國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內在反思。在《少年派》中,李安團隊更是嫻熟地駕馭著該元素為觀眾帶來的沖擊。在影片的開頭,伴隨著充滿印度風情的Pis Lullaby歌曲,延伸的鏡頭牽出了印度壁畫、印度特色建筑和動物,讓觀眾被深深地吸引。伴隨著影片故事情節的深入,這些跨文化元素相互交織、相得益彰,更是通過營造情感的共鳴帶領觀眾度過電影的每時每刻。比如說Ananda所跳的典型的印度舞蹈,派追隨Ananda出來在集市所見到的傳統的印度風情場景,和少年派有關的印度絲竹吹奏,有關老虎的波斯奈伊笛獨特神秘的木管音色,等等。在維瑞安努爾廟放河燈的一幕通過無比震撼的視覺效果讓人感受電影中激烈的宗教碰撞。而電影中派在海上漂流的初期飛魚的場景更是讓西方觀眾嘆為觀止,將許多西方觀眾只幻想或聽說過的傳說中的飛魚具象化,通過充滿美感的文化場景選擇和藝術表演力將臺灣9月的飛魚季文化完美植入。[2]而在影片中的對白,直接提到西方文化元素的場景更是比比皆是,法國巴黎漂亮的游泳池;派所說的Pi Ark實際就是《圣經》中Noahs Ark的意指;在海上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前夕,派在高聲呼喚著上帝,就像《約伯記》當中約伯對上帝的質問與祈禱;在海上漂流227天正好是《圣經》故事中諾亞重返陸地的日子:2月27號,等等。可以說,這一層次的跨文化元素成功地搭建了影片的整體架構,并與之渾然一體。
同時,外顯的跨文化元素也較多地以至少兩種不同背景的文化之間的比較、對照和碰撞的形式出現,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聽覺上的反思和共鳴,并為電影故事的發展做鋪墊和埋下伏筆。《少年派》中李安團隊大量地運用其在影片中突出效果,從而成功地為東西方跨文化搭建了橋梁。
影片中觀眾最先接觸到的該種跨文化元素便是故事的始發地:印度。主人公派出生并成長在印度。印度地處東西交匯之地,從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過,之后還遭遇了亞歷山大東征等大小戰爭,直到后來19世紀的英國殖民。加上這期間的貿易往來,東西兩種體系的文明在這里交織碰撞。可以說,影片為觀眾呈現的是東方人眼中熟悉而略帶陌生的印度,比如說著英語的印度學生和老師,法國管轄下的印度城市等;而在西方觀眾看來,因為融合了西方元素,諸如教堂、法國人、英語、法語、飯前祈禱等,印度在神秘的外罩下面露出了他們所熟悉的氣息。其次,觀眾接觸最多、碰撞最多、反思最多的宗教既是東西方跨文化的表層顯現,也是該部影片故事的主要推手。派的母親對于派在宗教上的啟蒙,父親在上對于派的教化,西方神父在教堂和派的對話,幾種來源不同的宗教相互交織在表象上影響著派的成長,派在東西方碰撞的世界觀中疑惑著、思考著也成長著。 其他這種比較、對照和碰撞的表層文化在電影中時不時給予觀眾沖擊,并產生讓人耐人尋味的思索。比如說關于耶穌犧牲人子拯救世界的討論,在船上關于素食、肉食的片段,東方船員的肉汁飯是素食的理論,等等。
在這一層次的跨文化元素中,影片凸顯了東方文化投奔西方文化的沉沒,而派一家人去往西方的行程就暗示著這種文化沉沒,放棄東方所擁有的一切,去往西方開啟一段嶄新的歷程。
三、內隱的跨文化元素
如果說外顯的跨文化元素是在視聽上引起東西方受眾關注的話,那么內隱的觀念元素就更能直抵人心,喚起觀眾們內心的感悟,讓人反復揣摩。綜觀影片,我們可以明顯辨認出這內隱的跨文化元素實際上是東方感性主義和西方理性主義的較量。
在影片的開頭,派的名字Piscine在法語中本代表著游泳池,而這也代表著東方社會對于西方社會的膜拜。但是代表著天堂般美景游泳池的名字并沒有讓主人公的名字因此而變得高貴,相反因為這個名字“派西尼”和英文中的“小便”同音而備受同學的嘲笑。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他將自己的名字改名為西方代表圓周率的字母“π”,并以默寫圓周率小數點后面幾百位來讓同學折服。這個片段充分說明在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印度,人們深深地受著西方文化的侵蝕,其行為方式也在發生著演變。其實影片也在試著探討著一個話題,即文化融合的問題,如果東方社會對于西方社會的元素不加以研究來使其本土化,這樣的強加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所預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途應該是由東西方文化共融而致的文化和合――既堅持東西方文化的自主,又在平等、寬容、尊重的基礎上加強交流互鑒,取長補短,融合中西文化之優長,共創一個“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人類文化大家園。[3]同時,π在這里是意味深長的。圓周率,是一個無窮無盡、永無規律、永不重復的小數,即“無理數”。無理數的發現和之前所謂的“合理存在的數”產生了對立,在歷史上被稱為“第一次數學危機”。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是集政治、學術、宗教為一體的組織,他們信仰宇宙萬物像數學一樣是絕對的理性和秩序的。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以理性和秩序為主張的宗教。[4]而當這個學派的弟子希帕索斯發現無理數的時候,這個學派中的其他人恐慌地將他推入海中處死。罪名類似其他宗教中的“瀆神”。
如果這個世界是絕對理性的,為什么又會有無理數的存在呢?派的母親在餐桌上的一席話或許給出了我們一種答案,她首先承認了父親所說的科學發展的成果;而后說,但那是讓我們認識外在的世界,但沒有辦法窮盡我們的內在。就像無論圓的外在條件如何改變,我們可以確知圓的周長與直徑,但圓的靈魂“π”,永遠是一個無理數。這也是整部電影的主旨所在,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在不停地敲打著人們的心靈。
在影片中,外顯的跨文化元素最為突出的是宗教,而表層的宗教文化元素下面實際上揭示的是東西方文化社會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等深層的觀念文化。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發明了邏各斯(Logos)、抽象的概念,推理體系,理性主義,古典的希臘人認為世界是完全的秩序與理性,整個世界與奧秘都可以被理解與述說。 而印度為代表的東方則是非概念化的,神秘的。通過神話和象征主義來表達,將智慧隱藏在神話、儀式和歌舞中,而不是通過概念來表達。從影片的一開頭,這種通過表象來揭示的觀念文化就在不斷地互相比較,并緊跟著影片的發展而發人深省。派的父親由于小時候的經歷而篤信科學,即西方的理性主義。童年的派在無數個宗教的影響下在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中徘徊,但最終被馴虎一事讓理性主義占了上風。在海上漂流的整個過程與其說是派的求生記,不如說是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之間的相互抗衡。派在海上漂流,理性幫助他獲得食物、水源,但當派被寂寞包籠絕望襲來時,是神性也就是信仰幫助他繼續生存了下來。
在影片的結尾,兩個版本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第一個故事是東方體系感性主義,不可思議的事件和象征化地表達;第二個故事是西方體系理性主義的,經得起邏輯與經驗的驗證。不同的群體對這兩個版本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感悟,而影片的精妙之處也在于沒有讓兩個故事在影片中開花結果,而是讓它們繼續在觀眾的心里發芽扎根,讓人們自己去悟出那個屬于自己的版本。仿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理查德?帕克”在和自己的認知世界對視,激發出無限地對于理性、獸性、信仰等的解讀。
四、結語
《少年派》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將電影拍攝中最難拍攝的小孩、水、動物制作得天衣無縫,也不僅僅在于那優美動聽的原創旋律,它的成功更在于對于東西方跨文化融合的大膽思索與嘗試。通過或外顯或內隱的跨文化元素的共同作用,這部電影造就了千千萬萬人心中猛虎的反思,它無關乎民族,無關乎膚色,它是人類共同的話題,那就是信仰、命運與人性。
[參考文獻]
[1] 劉俊.從深層到表層的中美文化差異[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03).
[2] 趙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多維度解讀[J].中國電影市場,2013(01).
[3] 葉旭軍.賽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