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的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對苗年開始期待,還和鄰居們討論到底會有多少游客來到寨子一起吃長桌宴。他家的民宿從春天路邊野花盛開,一直忙到國慶稻米收割,過去幾十年從來沒有這么多人來到過龍塘。
穿過山中薄霧進村,吃過龍塘魚醬的人,都說“龍塘不錯”。
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進駐幫扶,2019年全村脫貧成效檢查通過,2020年幫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創宣布繼續支持龍塘鄉村振興工作。曾經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壯年流失到廣東、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敗、年關冷清的百年老寨,復活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圖景實現。
融創中國之前積極參與了13省21村的幫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并從龍塘的鄉村振興實踐中總結經驗,在重慶中益鄉、延安萬莊等大量幫扶項目開展中進行補充迭代,歸納了基于企業責任和自身資源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文旅切入,實現“四推動、五振興”,切實助力鄉村在產業、組織、文化、人才、生態維度上全面振興。
1
以文旅帶動一產、二產,打牢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窮,是因為產業弱。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偏高水平,意味著我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產業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戶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進一步削弱了鄉村的產業基礎,尤其是在偏僻地區。
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成為改變鄉村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創在龍塘村的幫扶過程中發現,此前因為交通閉塞,龍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資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風貌和苗族的人文環境,具備做文旅鄉村的基礎。
而融創自身在文旅產業方面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為龍塘鄉村振興的第一落點。融創依據龍塘自然人文資源,定制了觀光游+苗鄉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多層次文旅產品體系。
常年在雷山縣城打工、老房閑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貧困戶的房子被融創與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整體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糧倉樓,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帶動了村里15戶村民相繼自發改造了自家老房子,開起民宿和商店。
融創又聯合知名設計師孟凡浩建造了“龍塘山房”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產品錯落搭配。大體量民宿形成配套,龍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設施也得到規劃、修整和升級,龍塘也具備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條件。
改造好“硬件”,經過企業自身資源和平臺導流,大量游客涌進龍塘和村民們一起過上苗年、魚凍節。預計2021年全年,龍塘接待游客數量將突破萬人,為龍塘帶來三百萬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產業建立之后部分青壯年回歸,龍塘的產業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礎上,融創聯合友成基金會又對龍塘村產業進行了調優升級。一方面,支持龍塘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通過消費扶貧方式,打通推廣渠道,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產品的市場化運轉,形成可持續模式。
農村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像龍塘這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具有數百年歷史,還保有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文化習俗。因此,融創在龍塘挖掘苗鄉非遺文化,通過技藝、技能培訓打造“繡娘團”和扎染、苗繡等文化特色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增加龍塘產業體系的立體性和體驗感。
建立產業體系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抓手。通過文旅切入帶動一產、二產,龍塘形成了旅、農、文鄉村“新三產”的跨界深度融合,用產業化思維推動了龍塘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產業帶動,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打造經營性收入、工資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多樣化增收體系;另一方面,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安居樂業的鄉村新生活方式;此外,還通過產業化運作,增加了公益觸點,拓展了公益場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2
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可持續運營
2018年12月,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遠勝看到村里的新變化之后,決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遠勝的父母強烈反對,但他自己則異常堅定。
合作社組織開展了生態稻米種植和銷售試點工作,文遠勝和另外6名村民積極響應。今年他們種植的 6.9畝紅米,5.4畝香米,預計產值可達11.7萬余元。除了村里的經營性收入,種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著家人孩子,文遠勝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組織村民開展生態稻的種植和銷售試點,推動農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之外,融創和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還以合作社為基礎,帶動成立了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非遺工坊成立的時候,在外打工的潘曉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龍塘。她很快成為非遺工坊第一批參加培訓的“繡娘團”成員。她們的蠟染、苗繡產品,現在已經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產品。潘曉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開始培訓更多年輕女性成為“繡娘”。
沒有產業引不來“金鳳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鄉村的痛點?,F在的龍塘有了產業體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沒有成長空間、愿不愿意留下來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龍塘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在融創和友成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為示范,引導村民自發組織了各類經濟、技能培訓、文娛、公益小組。幫扶項目組還展開了一系列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了餐廳和民宿的運營管理、蠟染和苗繡的技藝技能學習、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市場推廣、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合作社等小組的管理知識和龍塘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項機制等等,逐步培養提升龍塘村民的運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合作社資金互助小組也在融創與友成基金會的推動下成立。通過資金互助的方式解決村民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資金問題,同時又將利息收入歸還于龍塘,用于敬老社員的生活改善。
龍塘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了組織協作體系,過去農戶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狀況被改變,村民之間再也不是“小散”關系。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培訓、職業技能培養、資金互助,龍塘的村莊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體系中找到位置,發揮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在中益鄉,融創捐贈建設初心學院,聯合清華大學開展黨建引領、組織振興工作。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重慶石柱遠程教學站、清華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初心學院掛牌,面向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舉辦高層次教育培訓,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學院探索“黨建引領”,不僅讓中益鄉實現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教學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鄉和校企資源的長期聯結路徑,形成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融創認為,鄉村振興模式中,產業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人則是一切的基礎和源點,通過人才培養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和治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關鍵。
3
改善人居環境,復活風俗風貌,推動人文宜居生態
鄉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體現在現代化程度上,但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獨特性,大量民風民俗和建筑風貌還帶有文化的傳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這是融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原則性前提。
例如,龍塘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全村285戶中有苗寨吊腳樓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建筑就有9座。村里還有大量古樹和一口古龍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龍塘人都會去古井挑水取一個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縣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是土家文化的傳承地。融創聯合清華大學設立了非遺研培點,啟動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針對本地百姓和相關愛好者提供技術培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文化是鄉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內容和身份認同。融創認為,尊重鄉村風俗風貌,才能達成鄉村振興的真正意義,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因此,融創在鄉村振興模式中,會先對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進行摸底和系統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標準化設計,不建“歐洲村”,不盲目推進現代化,重點做人居改造和歷史人文特色景觀帶的打造。
在被幫扶之前,龍塘村委會主任文沖有一個心愿:改造之后的龍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不走過于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龍塘幫扶建設期完成并運營迄今的一年內,文沖的愿望實現了。龍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被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苗年、魚凍節、吃新節等重要節日比以前更加熱鬧,游客們來到龍塘和村民一起跳蘆笙、抓魚、斗鳥、拔河、賽苗歌、斗牛,還喝上了村民自釀的米酒。住吊腳樓、深度體驗龍塘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最吸引游客們的旅游項目。
在重慶中益鄉,融創根據村里的生態和歷史文化,捐贈打造初心學院、畢茲卡里、中華蜜 蜂谷、伴鄉原宿四大項目,帶來了中益鄉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綿延 6 公里的景觀谷地在“鄉村地文化渲染+旅游產業喚醒”理念中,復原了中益鄉的土家文化和鄉村文化,同時融入紅色主題游,打造旅游體驗和文化教育復合功能空間,讓它成為了被激活的中國傳統村落人文宜居新樣本。
通過鄉村振興復活傳統村落和文化,提供一個區別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樣本,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看到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4
做好教育幫扶,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推動下一代看見美好
鄉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差距卻顯而易見。因此,教育幫扶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創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讓龍塘的未來煥發生機,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資源,打造“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長線地為龍塘等鄉村的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針對鄉村學校教育設施、教學器材等硬件和課程落后、信息“軟資源”鴻溝兩大方面的不足,融創一方面通過捐贈教學器材、改善學校設施,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募集網上名校精品課程,搭建英苗書屋,邀請部分師生代表走出大山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師生視野,建立信息獲取渠道和意識;此外,融創還通過教育基金方式給具備特定條件的學校、學生提供更多維度支持。
通過教育幫扶,讓鄉村的孩子親身體會到愛心的溫暖,發現更美好的世界,對未來抱有信心和希望,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的一點心愿。
1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對現代畜牧業的支撐作用,夯實了農民就近就業的企業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F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將發揮自身優勢,為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
1.1科技支撐作用
通過集團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科技協同創新與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構建成果轉化基地。
1.2人才支撐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人才是關鍵的因素。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堅持兩個層面開展人才培養計劃,一方面立足職業教育的根本,實施高職層次的畜牧人才培訓計劃,依托示范基地進行校企合作、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培養等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畜牧人才;另一方面實施繼續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計劃,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對數字化資源升級再造,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優質智能化資源培訓包”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難以集中統一學習的問題。農民依托云教學大數據可以在田間地頭、養殖基地隨時隨地完成學習活動,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受時空限制,做到全覆蓋,讓更多農民受益。
1.3服務支撐作用
依托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加強服務體系和服務隊伍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網絡,大力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提升農技推廣服務能力。
2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擴大了農民就近就業的范圍
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畜牧業要圍繞提高標準質量、提高養殖效益的目標,搞好產業規劃,高層次布局。按照“以地定畜、總量控制、突出重點、種養結合”的發展思路,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是現代畜牧產業的發展方向。探索多種合作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合作入股等多種形式實現更多小農戶與現代畜牧業的有機街接,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畜牧業從業者的整體素質,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畜牧業,加快發揮畜牧業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作用。
3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保障了農民就近就業的利益
農民最熟悉的生產方式就是種養殖業,農民最能依靠的資源也是種養殖業,只要農民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養殖模式,這無疑是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發揮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的作用,通過開展校企、校校等深度合作,建立政府、行業、企業、院校、農民深度融合的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疏通就業創業渠道,與政府和企業一起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訂單養殖模式,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4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在扶持新型經營主體中的作用,拓展了農民就近就業的途徑
依托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發展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畜牧業產業鏈條的生產組織,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同時加強職業院校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員工培訓和技術服務并扶大扶強,引導其從單一養殖向服務加工、市場營銷、畜牧觀光旅游、全程社會化服務方面轉型,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和農民就近就業的途徑。同時運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宣傳推介產品,引導畜牧業生產進入現代畜牧業發展軌道。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標”的實現提供著文化支撐。近年來,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落實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不足,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區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取得的進展
(一)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一是建成區級“兩館”。爭取并投入2000萬元對X圖書館、文化館分別進行改造裝修、購置設施設備,公開招聘文化系統輔助人員24名。同時,按照圖書館總分館制要求,在市局、市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下,建設了X鎮、X鄉等4家鄉鎮圖書分館,在X社區、X社區等5家社區設立圖書服務點,配備借還閱覽設備,開通網絡化、數字化文獻資源服務,實現總館、分館和服務點之間“館際互借、通借通還”。二是公共文化陣地提檔升級。通過新建、改建、資源整合等方式加大鄉鎮、村(社區)文化陣地建設。X鎮、X鄉等7個文化站獨立建站、功能齊全,免費向群眾開放;X鎮文化站正在建設中。支持幫助X鎮文化站就近與社區文化陣地共建共享。全區106個村(社區)已有98個按照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九個一”建設要求進行功能和服務的改造,其余8個村(社區)因高鐵建設拆遷等原因正在新建。通過爭取項目資金或自籌資金的形式向基層配發電腦、桌椅,建成標準化鄉鎮、村(社區)電子閱覽室60個。全區鞏固完善農村數字衛星農書屋104個、農村固定電影放映室12個。每年為鄉鎮、村(社區)圖書閱覽室配發價值10萬元的圖書、光盤。三是完善信息資源設施設備。不斷加大農村信息共享工程覆蓋范圍,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寬帶網絡全覆蓋,無線WiFi網絡服務逐步完善,信息化條件明顯改善。新建小區網絡入戶實現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逐年提升。投入48萬元為900戶遠郊住戶辦理了“戶戶通”,并協調市廣電網絡公司做好轄區廣播電視普及維護,群眾在家上網、看電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四是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每年舉辦4期200人的文化專兼職人員或文藝愛好者技能培訓班,并選派1—2名文化管理人才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學習,提升整體隊伍素質水平、增強業務能力。截至目前,共培育發展378支業余群眾文藝團隊,其中星級群眾文藝團隊17支,擁有剪紙、刺繡、唱歌、跳舞、編創等技能的文藝人才50多人。組建完善包含1339名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作為文藝人才后備庫?;窘×⒘艘恢д螐姟I務精、作風正、人員穩定、一專多能、門類齊全的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
(二)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一是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周免費開放時間不低于42小時,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或文藝技能培訓。年均舉辦“X”廣場演出20場;開展“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演出60場;指導基層組織文藝演出、比賽、全民閱讀等活動300多場。每年聯合X京劇院、市文化藝術團及X星級民間文藝團隊在村(社區)、中小學?;虼壬茩C構開展文化服務和文藝演出活動100多場。聯系市轄電影公司到我區放映電影年均1000多場。全區實現了一村一月放映1場電影、全年觀看3場以上文藝或戲劇演出的目標。二是組織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連續3年持續招募注冊文化志愿者1300余人。累計發展星級群眾文藝團隊17支,其中五星級團隊3支、四星級團隊6支、三星級8支。每年開展文化宣傳、文藝培訓、作品創作、慰問演出、文化扶貧等志愿服務活動150多次。文化志愿者典型帶動影響力不斷擴大,志愿氛圍日漸濃厚。三是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挖掘鄉土專家、草根明星,培養草根團隊,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和編創指導活動,不斷生產貼近X區情、群眾生活的作品。發展9支擁有固定活動場所、成員穩定、具備創作和演出能力的注冊法人文藝團隊,并通過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方式給予扶持。整合區級部門資源策劃實施“文明相伴X”文藝作品創作“賽事”,形成了《X》《X》等原創歌曲、書畫、舞蹈、曲藝、攝影、微電影等作品1200多個。四是推進文化旅游互融共促。結合鄉村休閑旅游活動,為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傳統戲劇、美術、技藝、醫藥和民風民俗等搭建平臺,開展宣傳推廣活動。通過“特色旅游商品評選”活動挖掘推出刺繡、燙刻、剪紙、串珠等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年均舉辦“桃花節”“旅游嘉年華”“葡萄節”等旅游節會活動8場,旅游搭臺、文化唱戲、產品叫座,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推介效果。
二、存在的問題
(一)在公共文化方面。一是硬件設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鄉鎮的村級農家書屋存在被擠占甚至廢棄的現象,書屋內圖書種類不齊、更新緩慢,體育器材損壞后無人維修;二是服務供給“曲高和寡”。以“送文化下鄉”為例,鄉村電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部分文藝演出、講座的內容不對群眾“口味”,且缺乏受村民歡迎的原創性、群眾性、地方性的文藝作品;三是傳統文化明顯衰落。傳統節慶和風俗在我區農村的氛圍與影響力正在逐步減弱,不少區域性非遺項目得不到及時挖掘與整理,很多非遺項目后繼無人。
(二)在保障投入方面。一是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部分基層組織和干部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看成“軟指標”而非“硬任務”,工作主動性不高;二是財政和社會資本投入不足。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要依靠中央等各級財政投入,我區多數鎮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日常運行經費捉襟見肘。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空白;三是人才支撐保障不夠。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中心文化專干隊伍存在兼職借用情況,工作力量不足、精力不夠。農村嚴重的“空心化”,讓鄉村缺少文化活動創作者和參與者。
(三)在文化與產業融合方面。一是農旅融合發展不足。政府對鄉村文化產業還缺少專門政策與規劃,現有政策散見于三產融合、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等相關文件,農業、文化、旅游產業在區級層面還是分行業規劃、分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很難做到“結合”。二是特色農產品與文化元素結合不夠。文化元素對鄉村各產業滲透、對企業的支撐都不足。農村傳統手工藝品、土特產的創意、設計、工藝、品牌水平都很初級,鄉村旅游對鄉土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發展業態單一,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
三、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健全目標考核機制。提高各級單位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重視程度,把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并將工作成效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二是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將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的運維經費、鄉鎮文化站活動經費、工作經費一并納入各級財政經常性預算,每年為農村地區非遺項目認定保護、鄉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計劃專項經費。同時通過鄉村自籌、單位幫扶、社會募捐等方式吸納民間資金參與;三是加強經費整合管理。整合鄉鎮的文化、衛生、教育、農業、黨建、綜治、體育等方面的宣傳文化經費,形成統一的宣傳文化經費管理和使用機制,做到文化資金專戶、專賬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水平。
(二)創新運行管理思路。一是加強設施配套建設。對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使用效益進行評估,整合添置基層宣傳文化、科學教育等基礎設施,著力抓好鎮村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家風家訓館、村史館等文化陣地建設與優化;二是增強“文化下鄉”精準度。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內容,建立圖書室互通、電子資源共享的區、鎮、村三級文化服務資源共享機制。開展類似“你選書,我買單”、城鄉文化社團的結對幫扶、非遺傳承項目扶持等活動,征求滿足鄉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實現文化下鄉精準化。
在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眾所周知,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中國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發展提升都國家發展戰略高度,足見未來中國農業必將大展宏圖,農業這一國之基石將更加穩固。
鄉村振興催生好政策。報告指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對于7億多中國農民來說無疑是一顆“定心丸”,一劑“安心針”,連續14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農業工作,安排農業部署,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農業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廣大農業工作者已經認識到新時代新時期,農業農村將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四川省××縣××鎮是四川盆地腹地出名的的丘區農業大鎮,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轉型新路子,逐步建立數個“千畝產業”基地,極大吸引了在外務農民工返鄉創業,鄉親們回家建設美麗家鄉責任,為鄉村振興注入一股股新鮮血液。
鄉村振興引領新發展。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足顯國家在農村將有“大手筆”“大作為”,引導農民利用好每一寸土地,運用現代化農業機械、依靠綠色高效農業,多產糧產好糧,即刻成廣大基層干部的“綠色使命”。四川省××縣××鎮積極倡導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提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效地助推鄉親們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開拓新局面。從建黨之初,我們黨就與農業農村農民產生魚水之情,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加強黨在農村的領導依然是我們新時期重要的職責,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必須是農民的貼心人,必須是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主心骨。近年來,××縣××鎮農業服務中心將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確立為核心工作,通過組織培訓,考察學習等方式,不斷增強三農干部素質,帶領父老鄉親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鄉鎮脫貧步伐日漸加快。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
【關鍵詞】農村經濟;鄉村振興戰略;措施與策略
1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阻礙的因素
1.1基礎結構設施建設力度薄弱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逐步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A設施設備有了明顯的改善,例如:重修了鄉村道路,更好地連接了城鄉的溝通,開辟了嶄新的銷售方式;引進了新的機器設備,減少了對人工勞動力的使用,縮短了產物的產出時間等等,但其機械化的投入力度還是相對比較匱乏。支持地方農業發展的基礎資金是有限的,將農業發展逐漸趨于機械化,也不僅僅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最終,還是需要依靠從事農業的工作者從根本思想意識出發,進行思路的轉變,才能真正地對農業發展形成有利條件。很多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逐漸老化,未能給予及時地更新處理,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也相對降低,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并非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們過于依賴政府,未能從自身出發去創新改革,最后可能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
1.2產業結構因素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農村的發展極其重視,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完成。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發展卻存在供求關系不平衡的情況,這也導致很多農產品的供給未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這些類型的農產品需要從國外進口。但是某些農產品卻出現滯銷的情況,無法進行出口,而內需也無法解決這些農產品的銷售。這種農業領域供求關系及其不平衡的情況無法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的模式已經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也無法滿足新時代環境下的社會需求。因此,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進,比如要更加多樣化,才可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當中如魚得水,面對各種各樣的突況,可以做到從容不迫。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在當前形勢下,我國農產品在全球化市場當中的地位低下的情況,進而可以穩定我國農業產業的波動。也可以減少因為價格的不穩定性,農民每年耕種的時候傾向去種植經濟屬性較高的農產品的狀況,從而使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的穩定性可以有著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創新因素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和農業經濟發展效果間息息相關,通過科技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幫助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和推廣?,F階段,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發展及推廣工作中,農業科技成果較不普及,農民對農業科技的認知度還不高,在農業的建設中使用機械的概率小。農村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的難度大。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十分匱乏。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匱乏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業科研的成果,同時也會影響科研類機構的運行。從整體的情況來看,具有博士學歷的研究人員在農業科研機構人員總數的比例相對較低,而且這些科研人員隊伍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以及創新骨干力量不足。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研人員還存在非常嚴重的人才流失的問題,這對于農業相關科技的發展工作而言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國家農業產業經濟建設工作造成制約。
3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進程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是當下最為緊迫的工作任務,在面對著新形勢、新任務,我國主線應該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體內容,總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去積極探索一條現代農業產業的體系。這也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當中所面臨的全新的課題。深化改革進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找到恰當地適合農村發展的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除了選擇恰當的種植生產地區,我們還應當根據當地的實施情況進行規劃和統籌,合理的劃分,充分利用農業思維,將植物種在最恰當的土地上,制定科學的統籌方案幫助農民和農村企業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加大對農村的科技投入和經濟投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來支撐整個農產品的產業體系。其次是要加快農村產業化的集群發展,促進有關產業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關的國家文件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集群發展。最后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如把農產品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使農產品可以在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從而解決創新成果推廣滯后的弊端。
3.2推進協調發展
在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遵守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所以相關部門要完善法律制度,在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營造一個法律環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個理念非常明確地提出來了加強對城鄉統籌的協調和推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就需要將鄉村社會資源,經濟資源以及政治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幫助城鄉由原來的分割獨立的情況轉變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濟結構。要相關政府機構加快制定有關振興鄉村的法律條文,同時也要完善與這些有關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門要快速地完成對農業產業經濟有關的法律條文的評估,對其中與農業產業經濟不相適應的法律條文進行清理或修訂,使有關法律條文能夠適應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通過對相關法律條文的解讀,政府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加大對大中型農村企業的補助,促進相關企業人員在當地的落戶。充分地發揮農村企業的作用。通過農村企業的規模擴展之后對人才的需求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增強對政策的貫徹于落實,將政策細化,使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以真正的為農村產業體系的構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條文,建立一個與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制環境,幫助農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企業,通過政府對企業進行扶持,扶持過后的企業,多余的資金投入到對社會的幫助之中。這樣的幫扶模式可以幫助鄉村企業取得更加長遠的發展,促進鄉村振興[2]。
3.3加大投入力度
想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就需要改革創新來促進鄉村發展。這無疑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我們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當中,毫無疑問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麻煩。因此,在我們推進鄉村振興,還有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時,必須要結合農村實際的發展狀況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文件要求,在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中,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積極探索符合科學的對策。要想真正實現科技振興以及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效益的提升,那么給予科技創新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工作足夠的重視,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從農業科技創新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重點針對技術人員進行創新能力的培訓工作,可以整體提升示范基地以及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域的建設效果。
一、產業振興的基礎與現狀
鎮位于山脈,2019年12月15行政區劃調整,由原鎮、鄉、鄉三鎮合一,幅員面積146.2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2公里。全鎮轄2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52992人?!叭@”、中快通、路穿境而過。脫貧主體方面: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62戶3543人,邊緣戶52戶127人已全部實現脫貧。農業產業以種植,養殖,加工,農旅為主。
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農業主產芍藥、丹參等中藥材及油菜籽、玉米、花生、紅苕等糧經作物,培育了芍藥、丹參、雜柑、青花椒、有機蔬菜五大特色產業。因鄰近、廣漢、、金堂等城鎮,氣候與周邊平原的差異,生姜、辣椒等半高山蔬菜成熟期較遲,正好填補空檔期,加之傳統種植,污染少,品質好,蔬菜也頗具特色。全鎮發展芍藥、丹參等中藥村34000畝,在水庫沿線規范化栽植雜柑3000畝,在片發展青花椒700畝,發展半高山有機蔬菜1300畝,生姜茨菇5000畝,成為產業振興的“主力軍”。
養殖業主要以生豬、家禽、肉牛、肉兔為主,山山羊養殖量較少。常年生豬養殖大戶在41戶,存欄4000頭左右,散養戶52戶,存欄120頭左右;肉雞養殖大戶51戶,存欄150000只左右,散養戶10000戶左右,存欄50000只左右;肉牛養殖大戶在12戶,存欄1000頭左右,散養200戶左右,存欄200頭左右;肉兔養殖專業戶在30戶左右,存欄3000只左右,散養3000戶左右,存欄30000只左右。生豬、家禽、肉牛從2000年代起由一家一戶散養過渡為專業大戶為主,肉兔不宜規模養殖,種兔以專業大戶為主,肉兔以散養為主。
農產品初加工集中在中藥材料方面。在、兩個場鎮,專業合作社近40家,經濟效益較好,就近解決就業300多人。另一項是手工掛面,集中在白嶺、拱橋兩個村,加工戶56戶,就地就業100余人,收入一般好于打工收入,戶均收入超過5萬元。
農旅方面。在近10年長足發展。連年成功舉辦芍藥賞花節,把芍藥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芍藥成了脫貧致富的“搖錢樹”,2020年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中藥材示范園區,成為全縣第一個省級示范農業園區,集產業觀光一體。銀馮村蔣家大院,歷經幾百年蒼海桑田,有著濃厚農耕歷史文化底蘊,地處中國芍藥谷核心區,是鎮“修舊如舊、留住鄉愁”的鄉村旅游重頭戲,也是新村扶貧的重點項目,安置24戶住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戶,文化廣場、旅游道路、綠化等配套設施一并跟進,目前項目即將峻工投入使用。投資3個億的石林谷生態園區經過三年建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今年有望開門迎客。水庫主體工程去年已完工,與庫區的千畝柑橘,成為鄉村假渡景區。
產業服務體系方面,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現有在編在崗人員14名,有高級農藝師1名,農技服務干部大多是九十年代參工的農技人員,工作的重心一般放在示范點打造方面,傳統的種養技術培訓已逐年談化,信息職能逐年虛化。近三年建成電商服務網絡易農社44個,配置有電腦網絡等相應設備,分散在現目前的21個村。村級農業服務以鎮村兩級廣播站為主。農用種子,肥料,農藥等物資,已完全市場化,由各個體自主營運。專業大戶獲取種養技術以外地學習和網絡,當地畜牧站為主,當地一般農戶獲取種養信息以社會相關農技個體戶為主。
二、產業振興的問題與困難
改革開放的深化,農業產業已形成兩個分化,一個是集約與分散的分化,二是結構上出現經濟作物與糧油作物種植的分化,對現有的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帶來了新的挑戰,原來的傳統服務需求,變成了傳統服務與專業服務,生產服務與銷售服務,對農業產業服務需求形成了多元化。
1.現有農業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已還不適應新需求,體系不完善。重視對專業大戶的技術服務,淡化了對一般農戶的服務?,F目前土地流轉處于摸索階段,土地流轉率約占10%左右,大面積的土地還分散在一家一戶,這種狀況,因中藥材種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山區耕不便機械耕作,這種狀況還將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存在,但現在的農技服務已過渡集中于專業大戶,園區和示范點,對一般農戶的服務重視不夠,用什么種子,打什么農藥等知識,是在場鎮上問銷售農資的個體戶,已不是主管部門和鎮村在主導,不利農產品安全,也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農技服務推廣職能虛化,重視程度不夠。農技服務推廣技術停留在縣級部門和鄉鎮部門,在基層已多年沒有真真正大小大春生產動員大會,有也大多是打個會標照點照片了事,農機服務就只發點農機補貼,農產品監測也就掛個牌子有名無實。
2.農業產業信息不對稱。由于勞力輸出比例高,在家青年人很少,農戶大多不會現代信息交流,形成生產技術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不通暢。以蔬菜種植為例,種的農戶不少,但絕大多少方法傳統老套,增產增效顯著的窩盤育苗技術,易學易操作的嫁接技術等得不到推廣,連專業育菜秧的,出售的都是成活率低,靠天吃飯自生自滅的傳統苗。市場銷售方面,各村建了易農社,但電腦設備落后,不適應網絡的基本需求,基本上未運作,拼多多等現代物流平臺得不到推廣運用,鎮級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商服務,無專業設備和人員,最多年終寫個總結了事。
3.缺乏久久為功的長遠規劃。芍藥在的主導產業中,特色顯著,芍藥花對當地鞏固脫貧成果意義重大。但缺乏長遠打算,多年集中在石埡片區裁植,對其他村社種植過問不多支持不夠,重茬問題突出,花、藥品質下降,重茬引發的灰霉病害重,長此以往地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規?;?,有可能會毀掉整個產業。
三、產業振興的思路與建議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以及縣委、縣政府工作決策部署,全力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圍繞新農村建設,以產業振興做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落實。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產業發展思路。
1.在農言農,形成產業興旺發展態勢。鎮在產業發展方面,一是要積極探索現代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之路,通過招引業主,培育大戶,提升效益;二是“抓大不放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種植、養殖、加工、農旅齊頭并進。
關鍵詞:經濟發達國家經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起步較早,已經取得一系列成就,積累了較多經驗。然而我國起步較晚,現階段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面臨著較多挑戰。在這個背景下,通過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來解決現存問題,實現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驅動鄉村振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經濟發達國家經驗
(一)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之所以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支撐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順利發展。比如,意大利作為首個為農業旅游產業制定法律的歐盟國家,早在1989年就頒布了《農業旅游發展保障法》,要求欲從事該行業的農場主,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在獲得認證之后,才能夠進入農業旅游行業。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開始迅速發展,為了引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國家旅游法》《國家自然保護體系》等。日本同樣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例如《山村振興法》《農山漁村余暇法》《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在規范日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行為的同時,振興了鄉村的文化與經濟。
(二)注重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
經濟發達國家在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品質認證制度。例如,德國對國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監管十分重視,德國為保證休閑農業旅游質量,成立了聯邦農場和鄉村旅游度假協會,專門開展針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質量認證與監管工作。每三年都會對產業內各種休閑旅游場地進行質量評估認證,且消費者可以在協會網站上查看他們的各種信息。日本則非常重視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建設,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規劃,通過加強地域特色、產品特色以及服務特色來打造獨一無二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從而提高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質量。
(三)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縱觀這些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就的國家,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政府在產業發展中都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作為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與資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穩定持續的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農業領域經濟效益普遍降低,美國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加大對農業旅游產業的重視,將農業地區的旅游開發作為政府工作重點。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國農業旅游產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而且美國政府設立了“農業旅游發展基金”,專門扶持農業旅游產業。在韓國,想要開設“觀光旅游農園”,首先需要通過政府的審查,而一旦得到許可,“觀光旅游農園”就會得到政府政策與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制度,以約束“觀光旅游農園”的經營行為。在韓國政府科學合理的支持與管理下,“觀光旅游農園”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上缺乏較為統一的發展規劃。首先,各個部門之間沒有相互配合,導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工作的各個環節相互分離。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的建設,以及“農家樂”的建設,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而各個部門分離的工作狀態會直接導致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難以被制定出來。產業發展規劃缺乏統一的協調,也就會造成各個地方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及極有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的情況,這對我國整體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
雖然各級政府意識到了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許多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對這些具備良好發展潛力的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提供穩定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導致這些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雖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續發展動力,沒有后勁。
三、對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發揮出了高效的引導作用,是經濟發達國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國政府需要積極地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出自身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穩定充足的資金投入,并不斷制定出臺財政補貼政策,促進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市場內雖然出現了一系列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但是項目同質化比較嚴重,產業結構存在一定失衡的問題。針對這種問題,需要政府根據市場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從而引導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合理開發與建設。
(二)完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獲得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能夠順利驅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從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內容還比較匱乏,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施行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臺,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方面的內容還不夠完善,覆蓋范圍不廣。對此,我國立法機構需要及時地根據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
(三)創新市場營銷模式
經濟發達國家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產品的市場營銷,擅長通過各種媒介來推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所以,想要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應該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地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在借鑒海外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中國的市場規律,遵循時展理念,不斷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協調多方面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豐富,傳統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與活動已經滿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質化的市場產品讓廣大游客失去了消費興趣。在這種背景下,項目開發者就需要從“特色”出發,創新休閑農業旅游的模式與活動,讓“獨創性”成為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宣傳營銷的著力點,從而以特色旅游來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提高市場營銷的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可以借助眾多互聯網平臺來進行項目的宣傳營銷,項目經營者需要找準項目特色與優勢,然后用網絡信息化的形式將其進行進一步的包裝,最后通過國內幾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營銷,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廣效力。
(四)確保農民的主體定位
驅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是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根本目標,一方面要構建起完善的共贏機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鼓勵農民積極地參與進來,讓廣大農民群體能夠獲得項目開發的紅利;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的服務水平。通過對農民從業群體進行培訓來提高相關產品的服務水平,在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標準服務的同時,讓農民從業群體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四、結語綜上所述,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上起步較早,有豐富的成功經驗。我國應該在借鑒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國情,探索切實科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驅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謝夏冰.山區休閑農業發展探究——以福建永泰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1,55(02):104-105.
[2]陳鵬宇,張再杰.鍛造“四鏈”賦能農業現代化[N].貴州日報,2021-02-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