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教育重要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特殊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麥肯錫環球研究院在2011年的《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報告對大數據概念、技術的系統闡述宣告了時代的轉型,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變革我們生活、工作和思維的同時,也為教育信息化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探究大數據時代遼寧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教學的豐富內涵符合時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職業教育集團大發展的重要意義。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的后起之秀,對培養應用型的創新人才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對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進一步凸顯。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是各類職業院校跨越式深化發展,走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應對知識經濟挑戰,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大數據時代環境下特殊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建設這一課題,企求通過系統研究,克服現今特殊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特殊教育效益,凸顯了特殊職業教育的研究價值。針對遼寧特殊教育集團信息化建設進行的理論研究,有利于整體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教育系統的公平化、合理化、現代化。在大數據時代環境下進行的遼寧特殊教育集團信息化建設,主要應該以以下形式進行。
一、遼寧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教學現狀研究
通過調研、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客觀把握遼寧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現狀。研究是以“一個核心、三個要素”的思路推進。一個核心指圍繞以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茖W校為主體的遼寧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建設;通過調研客觀、準確地把握遼寧特殊職業教育集團信息化現狀,探究大數據時代新型教學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環境建設需求;三個要素分別指信息化設備硬件環境建設、信息化資源軟環境建設和教與學新思維推廣。職業院校為適應信息技術的集成化、網絡化及社會發展要求,從人才培養規格出發,營造信息應用環境,運用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推動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和發展,以達到教育教學和管理現代化,滿足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過程。它既具有“技術”的屬性,以多媒體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基本特征,同時也具有“教育”的屬性,以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與協作性為基本特點。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上,“三件”建設是基礎,硬件建設是前提和基礎,軟件建設是核心和靈魂,潛件建設是關鍵和保障,三者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一樣重要,不可厚此薄彼。沒有硬件建設,其他兩個都是空談;但只重視硬件建設,信息化建設只會空有外表,底蘊不足;潛件建設也不容忽視,否則信息化建設將不可能取得成功。信息化建設系統工程的四個關鍵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緊密的聯系,任何一個環節建設的滯后都會影響到全局。它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決定了四個關鍵域不能線性地規劃與實施,應保持同步與平衡。
二、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變革
通過信息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變革,探究翻轉課堂、微課、mooc等新模式的應用,以及新模式對信息化環境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尤其在針對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茖W校的信息化建設研究上,采取了多種多樣的研究形式,從而探尋出最適宜的信息化建設模式。
三、如何在大數據時代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促進特殊職業教育教學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當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而農村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卻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影響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無疑是重要因素。在針對成人的教育中,職業型教育(簡稱職業教育)面向的人群更加大眾,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起到的作用和發揮的影響更為重要。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環境下職業教育的新形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并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然而,實際情況與目標差距還很大,絕大多數農民仍然只能從事農業勞動或者選擇勞動密集型行業,他們并不具備現代文明所提倡的法制意識、衛生意識、公共責任以及生態環保等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是農民的受教育水平較低??梢哉f,科學素養的不足,拖緩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當前農村勞動人口中,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不到5%,中國農村仍有半數人口僅為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仍占相當比例。因此,要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狀況
1.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1)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國城鄉差距依然相當顯著,職業教育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職業教育不僅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對于農村的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2)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解決中國的“農民”問題具有深遠意義。當前中國農民的科學素養和文化底蘊整體偏低,通過職業教育可以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有利于其由農民轉型為城鎮居民,有利于城鎮化的進展。(3)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具有直接意義。廣大農民雖然世代耕作,但是農業的現代化變革對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的開展可以提高農民的現代化農業技術,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2.新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反思
職業教育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毋庸置疑,但是中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無論在辦學思想還是辦學方法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問題,不能滿足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1)當前大多數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就業率的問題。以就業來招攬生源,以生源來創造效益。這種思想在市場經濟下本無可厚非,但教育本就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它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職業教育同樣不能例外,當前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學指導思想缺乏全盤統籌,體現出過度的功利性,無法與新農村建設的大勢形成有效互動、雙贏共進的效果。(2)當前大多數職業技術院校的辦學內容是對職業技能的訓練和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產力水平。但是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新農民的標準為“有文化、懂技術”,僅僅以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顯然不能提供合格而全面的教育服務。(3)目前,職業教育學校辦學模式大多與普通學?;疽恢?,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沒有突出職業學校的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與市場的深度結合,沒有形成校企雙方積極參與、相互合作的長期且有效的合作機制。
三、國外農村職業教育的開展狀況
1.美國――開展最早、重視立法
美國是當今最發達的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擁有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和規章制度。早在1862年,美國頒布了職業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爾法》,它不僅是美國的首部關于職業教育的立法,也開創了世界職業教育領域立法的先例。1917年,美國又實行了《史密斯?休士法》。該法的核心是在全美所有的普通中學開展職業教育,由政府出資負責職業教師的培訓工作。較之《摩雷爾法》,《史密斯?休士法》的意義更加深遠,它將美國所有的普通中學變成了具有職業教育內容且提供了財政資助的綜合學校。這項政策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農、工、商、家政等各個領域的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2.英國――網絡技術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統一的職業資格
網絡技術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是英國職業教育方面最為顯著的特征。以職業技術培訓網為平臺和載體,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智力優勢,并且可以形成多層次、多類型、方式靈活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在網絡化培訓的基礎之上,英國實行了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在制度層面上規范了培訓的內容和考核的標準,使得接受職業教育者的水平得到保證。通過實施職業教育領域這些意義深遠的改革,提高了受訓者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
3.日本――重視職業教育基礎設施
日本職業教育的開展吸取了英國和美國的優點及特長。立法上,早在1947年就頒布了《基本教育法和學校教育法》,并在80年代普及了高中教育的同時,還積極推行一套職業訓練制度,支持并引導各企業和社會團體積極開展各種崗前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素質和適應現代化工業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方面,日本將計算機系統、衛星系統等現代化裝置作為職業教育的普遍手段,大大提高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此外,日本還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實習場地,使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得以充分發展。
四、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措施及創新途徑
1.通過國家立法改革職業教育辦學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關于企業類的營利性單位已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但是中國的職業院校屬于非營利性事業單位,缺乏在法律層面的產權界定和運行制度。目前僅有管理規章和管理文件,基本沒有涉及非營利性組織的產權和組織構架,因此需要通過國家立法改革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才能使職業教育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之中發揮重要作用。
2.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的混合提供
中國當前的職業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這種單一化的提供模式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建立職業院校的校董制經營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混合提供的進程,這也就意味著職業教育應吸收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但是,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的性質決定了其向社會開放的原則應是有限度、有次序的。職業教育同其他教育類型有著顯著的差別,比如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或普通教育之間的內涵和性質均不相同。因此政府應獨立建設職業教育準入制度,通過此制度規范職業教育的準入資格和準入范圍。這樣既可以保證職業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又可以調動社會資本來發展職業教育。
3.推動職業教育中人才結構和培養模式的調整
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的人才結構和培養模式基本是以勞動技能培訓為主,這已經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無法承擔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擔當智慧支持的使命和作用。因此,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職業技術教育內容的創新,應牢牢把握服務“三農”的方向,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盡快實現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本土化以及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并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要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對社會職業崗位體系影響所產生的變化,圍繞社會所需職業崗位能力,并充分考慮未來職業需求,設計教學內容體系;要注意及時補充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并根據有關行業和領域的國際規范、國際標準來修訂現行的教學內容;要加強外語教學,增設國際文化、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方面的內容;要在加大技術基礎課程比重的同時,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構建一個“基礎寬、技能精、針對性強、適應面廣”的具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藝術素養;職業教育;內涵;創造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日益提高,而更隨之發展起來的是人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對藝術的欣賞和追求變得更為突出,有一定文化內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藝術素養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理念。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了職業教育方式的改革外,還應注意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擁有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內涵、社會綜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藝術素養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們就將對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現狀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及方法進行探討:
一、什么是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具備藝術范疇內的內在理論知識水平和外在表現力、創造力相協調統一的一種綜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養的一部分。藝術素養也可概括為三種能力:藝術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思維能力。
二、職業教育學生藝術素養之現狀
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狀況就目前情況來講還未能樂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 學生審美意識不強,甚至對美與不美沒有具體概念只憑個人喜好進行判斷;
② 藝術基礎知識和常識知之甚少,不具備基本的藝術修養;
③ 藝術興趣不高,只接觸少量通俗的藝術門類,對其他藝術形式不聞不問;
④ 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差,思維方式比較具象守舊。
那么,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 職業教育學生的生源多數來自中小城市或縣鄉一級的地區,這些地區都存在一個普遍特點,即群眾生活水平較低,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對不高,對藝術的欣賞能力較落后,藝術作品(如戲劇、電影、音樂會、畫展等等)普及性低。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大學之前較少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藝術門類及作品,藝術興趣低,藝術素養相對不高。
第二,個人藝術素養的高低與家庭氛圍有很大關系,據調查,大多數藝術家都出生于藝術世家,如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約翰·施特勞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樂世家,并且從小就開始進行音樂知識及樂器演奏的訓練,在年幼時就已經有很高的音樂造詣;;又例如中國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蘇”都說明了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可見,父母藝術素養不高的情況下,也很難為孩子營造出后的家庭藝術氛圍。
第三,小城鎮藝術教育和藝術特長培訓機構較薄弱,鄉鎮一級的地區除民間藝人外甚至沒有藝術門類的職業從業者,這就使得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藝術培訓和接受正規藝術課程的教育,導致藝術理論基礎差,藝術思維無法發展,創造力也得不到激發。
三、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學生自身素質來說,藝術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藝術的欣賞力和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識藝術、認識生活、認識社會以及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在精神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其次,從學生的發展能力來看,藝術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生動的思維模式和良好的創造力將成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尤其是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人才的一個重要來源,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專業知識,個人素質修養及各個方面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F如今,職業教育正方興未艾,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也將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提高這一階層的藝術素養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也有著推動型的意義,是我們職業教育從業人員不能輕視的問題。
四、如何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的提高對職業教育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又應該如何實施開展這項重要的工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藝術常識及藝術基本理論的了解
開設藝術門類的選修課和興趣社團,以各種形式在學生中普及藝術理論教育,使藝術常識及各藝術門類不再“神秘”和“遙不可及”。
2、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
學校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接觸藝術作品的機會,比如組織觀看藝術影片、戲劇,參觀畫展、藝術展、藝術節,聽音樂會演奏會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感受藝術氛圍并加以分析和總結,學會如何欣賞藝術和感受藝術。
3、校園內開展學生藝術節、學生藝術作品展等活動。
學??山洺i_展藝術節、藝術展等活動,加強同學的參與性,使同學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得以發展的空間,從欣賞者向創作者的方向轉變,培養學生創作藝術的主動性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
4、藝術學科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藝術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如設計類專業除對學生進行美術基礎的訓練、構成訓練、藝術史、設計史、設計概論等課程外,還要經常性的組織學生結合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能進行創新實踐,幫助同學構件完整的藝術知識體系和應用技巧,從而更好的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5、 注重實踐,鼓勵創新
校方可為學生提供條件鼓勵學生自行組織興趣小組,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同時開設創新獎學金等方式,對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予以獎勵。
五、小結
中國的職業教育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未來的發展之路是否能夠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完全取決于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決心和努力,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專業角度出發,使學生擁有過硬技能的同時也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和藝術素養,就能打造出我們職業教育的品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胡知凡等編著:《教師藝術素養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1.
[2] 張海鵬:《大學生藝術素養》,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談談國民藝術素養及其意義》,人民政協網 .cn,2011-9.
[4] 汪青松:《加強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光明日報,2009-03-25.
關鍵詞 高職教育 中高職銜接 崗位群 專業設置 課程體系 教師團隊
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它按照職業分類,根據一定職業崗位(群)實際業務活動范圍的要求,培養生產、建設、管理與社會服務第一線實用型人才,這種教育更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培訓,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
為更好地適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發展戰略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工作的通知》,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等方面向高職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貫徹教育部這一戰略性的決策,我校也成了中高職銜接國家批準的遼寧省唯一一所試點學校。消息傳來全校教職員工無不為之興奮和鼓舞,同時也感到肩上所承載的責任重大,在學校組織全員高職教育思想大討論中,我們認真學習了相關文件,積極轉變思想,了解發展高職教育以及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體會如下:
一、中、高職有效銜接的重要意義
中職教育、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不但能為學生打開發展通道,同時還能將技能和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貫通和銜接,避免處于不同教育平臺的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專業對口升學,給中職的學生帶來了希望,可以選擇就業,也可以選擇升學,使中職畢業生的路子更寬了。
構建完善的職教體系,建立中、高兩個層次的職教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的聯系。做好中高職的銜接,既能進一步完善職教體系,推動中職發展,又能優化職教結構,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效益。沒有中職和高職的溝通和銜接,這個體系是割裂的、不完善的。
二、加強中高職教育銜接的主要措施
1.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主要是指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真正要做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強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沈陽工業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和軌道交通行業發展中的位置,盡最大限度地爭取做好校企鏈接工作,探討優化訂單模式,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邀請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共同培養企業所需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結合中高職銜接、出臺配套政策。要真正做到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為學生搭建通往廣闊發展空間的“立交橋”,首先要有政策保證,調整招生體制,調整教學資金的投入,以保證師資及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多層次選擇的機會,滿足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
3.加強專業設置。要及時跟蹤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建立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輻射服務面向的區域、行業、企業,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充分利用教研活動時間認真研究制定一個緊緊圍繞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以能力為主體的教學計劃,課程的開設要經過行業和企業的調研,了解其對用工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特點而定,分析專業面向崗位的要求,將高職教育與就業的崗位群相對應,構建了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更新完善教材,注重適合性、針對性、可行性校本教材的開發,使其更加貼近教學改革和實踐發展的需要。
4.優化課程體系。根據不同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職業技能等系統的教學和訓練,以避免中職學生基礎理論較差而造成與高職對接中錯位的現象,來彌補普遍高中學生缺乏技能訓練的不足;有利于教學過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1)要進一步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也要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實現實踐技能課程與現場實踐相對接以提高專職教師和學生的技能水平。(2)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要通過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聘請兼職教師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增加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投入,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部門的支持,充分發揮職教集團的力量,加大技能型實踐基地建設的力度。
6.成立專業教師團隊。組建一支優質專兼職教學團隊,積極打造一支學術水平高、雙師比例高的專業帶頭人隊伍。進一步充實壯大專業帶頭人、教學科研專職人員的隊伍,聘請來自行業的專家、使之結構多元化,提高教辦學水平。
【關鍵詞】職業教育;英語詞匯;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強化與滲透,英語在國際事務及國家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語的教學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職業教育作為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重要基地,對于英語的教育同樣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英語詞匯學習作為英語教育與學習的基礎,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積極的進行英語詞匯學習方法的探究對于英語學習與記憶、增強英語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條件下英語詞匯學習現狀
職業教育首先在教學對象上有著較大的特殊性,學生的來源較為復雜,有技校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甚至還有初中畢業生,這種生源的復雜性給英語的詞匯教學與學習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也使得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不足。
1.教師教學理念較為落后
當前的很多職業教育的教師對于英語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的教師認為職業教育就應集中所有精力進行相關職業素質的教育,而英語只是一門輔的課程,因此,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英語教師就不能很好的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動性,不能充分認識到自身教學價值的重要性,就導致很多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失去教學的動力,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另外,很多職業教育的教師沒有建立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沒有將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發展的社會人,不能緊跟時展的步伐,教學觀念的落后直接導致了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恰當,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2.學習態度不端正對詞匯學習的影響
當前,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由于來源成分有著較大的差異,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這就使得學生在接受英語詞匯時英語基礎不同,起點不同,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由于職業教育對于英語的要求較低,沒有高考的壓力使得很多學生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英語在很多學生看來都是可學可不學的無關緊要的課程,沒有學習的壓力與緊迫感就導致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影響了英語學習效果,導致詞匯學習形同虛設。
二、職業教育條件下英語詞匯學習方法探究
1.加大英語詞匯學習興趣的培養
英語學習興趣是英語學習的前提,只有對英語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才能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詞匯學習的效果。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不斷加強英語實踐環節,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英語在實際交流中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從心理上樹立英語學習有用性的認識。在枯燥的詞匯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組織多種課內外活動激發其學習的熱情。如情景對話、角色扮演、口語接龍、用英文講故事、講笑話、寫微博、看圖討論、填寫歌詞、影音賞析等,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在用中學、在樂中學、在學中樂。一定要打破講授式的詞匯教學模式,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用新鮮時尚的內容吸引學生。
2.有針對性的進行詞匯教學
英語詞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其規律可循的,很多詞匯在記憶時都是有著捷徑的,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進行英語教學的研究與探索。對于發音形似的詞匯可以通過拼寫與發音進行直觀的詞匯教學,引導學生掌握詞匯記憶的發音方法;對于拼寫有著相似的詞匯可以通過構詞法進行相關的引導進行學習。在英語詞匯教學的課余時間里,教師可以進行積極的英語閱讀指導,讓學生進行更多的英語閱讀,這會大大增強學生的英語詞匯積累,對于詞匯的記憶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手段促進詞匯的記憶
多媒體、網絡等E時代的產物由于在學習中有著方便、快捷的特殊特點,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當代職校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些新新人類很多都在借助高科技產品學習英文單詞。有的喜歡看英文影片,聽英文廣播,有的經常瀏覽國外網頁,還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由于鐘愛網絡而自覺學起了英語,因為大部分的網絡資源和電腦程序都是建立在英語基礎上的。這些多媒體媒介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詞匯的記憶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在多媒體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良取向,教師一定要加以引導,保證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木登平.淺談高職高專非英語專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與策略[J].科技信息,2009(4).
關鍵詞:中職院校;校企合作;建議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與意義
隨著社會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增加,大?;蛘咧袑5嚷殬I教育機構為了提高競爭力,謀求更好的發展,采取了與企業合作的方式。院校抓好教育質量,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時效性,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通過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的共享,從而使教育適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最終實現企業與院?!半p贏”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改變了培養人才難以適應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尷尬局面,采用“技能+學歷”的職業教育方法,在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進行嚴格的素質教育,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適應社會與市場的人才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根據企業的人才需要和反饋情況進行有目的性的人才培養并向企業輸出,而企業在與學校進行資源共享的同時也不必在人才培養上耗費精力,這種企業與學校的有機結合,使得二者的優勢達到了互補,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將是一條新道路。
二、關于加強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與建議
1.政府在推進校企合作中應發揮主導作用
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企業與院校的資源、信息的共享與合作,增強企業與院校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是實現校企合作式職業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為了更好地實現企業與院校的雙贏局面,如何推進企業與院校之間親密無間的合作成為校企合作的首要問題。毫無疑問,無論從合作的規模、深度還是程度上,政府都將是推進校企合作中最為基礎的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政府部門雖然在校企合作進程中表面上看起來比較投入和支持,但是實際上在人員投入和物質投入上并未做出相應的支持,甚至很多地方的政府只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并未在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中發揮任何促進作用,忽略了其在教育模式的重要作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加強中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政府應該重視自己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導性作用,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支持,在實踐中促進雙方的合作,積極推進企業與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
2.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
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有著諸多好處,首先,對于企業,能夠更好地了解人才的教育情況,對于院校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從而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尤其對于學生來講,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能夠讓他們了解專業狀況,并從個人愛好、市場需求等多個方面綜合決定是否接受職業教育,接受哪一種職業教育,從而使教育更加合理化。因此,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具有提高校企合作教育質量的重要意義。
3.加強產教結合,實現校企零距離接觸
增加人才的實用性和現實性,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實踐型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而這一目標的達成,有賴于校企之間的無間合作,將資源和信息更大化共享,企業向院校提供資源和信息,院校則依賴企業實現人才有目的性的培養,向企業輸出所需人才。因此,加強產教結合,實現校企零距離接觸是加強中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手段。
4.完善合作制度,進一步細化雙方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當前來看,校企合作模式還處于發展階段,在很多方面還不成熟,沒有形成完善的準則和制度。結合當前的實踐情況,加強校企合作的制度化,細化校企雙方所應承擔的責任成為推動校企合作教育質量提高的有力措施。職業教育模式在國外已經有了較好的發展,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加以改善,將企業提供資源的責任和校方輸出人才的義務與責任進行細化和書面化,形成相應的合作制度,使得校企合作有規可循,更加規范化和嚴謹化。
5.提升校企合作的管理水平
校企合作的管理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三個方面。首先,在政府層次上是指政府的宏觀管理,在校企層次上則是指校企雙方的分工管理,三者之間互相合作才能促進校企合作的更好發展。政府能夠在更高層次上對社會的需求情況進行整合分析,也能夠對企業的資源狀況有整體的了解,從而實現合理的資源分配和人才培養計劃。院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對于人才的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無論在課程方向還是在培養質量上都需要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不斷提升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管理水平對于校企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企業、院校三方的共同參與。首先,要確認政府在這一進程中的主導性作用,在政府的調控下明確校企雙方的任務和責任,從而增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優化管理,并建立職業教育信息平臺,實F產教結合和校企的零距離接觸,達到該教育模式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學校 頂崗實習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27-02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要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斷地完善學生到企業中參加頂崗實習的制度,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以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為中心,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因此,要良好地實施頂崗實習的教學實踐環節環節,提高頂崗實習質量,縮短高職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期,掌握高職學生參加頂崗實習的現狀,是當前各高職院校研究的重點。
一、高職學校頂崗實習的含義及其意義
1.頂崗實習的含義
頂崗實習,是指在完成理論課、實驗課、實訓課等課程教學之后,組織學生到企業單位集中參加生產實習。在生產實習過程中,學生是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在具體的職業崗位上頂替企業職工“真刀實槍”地進行技術工作。
2.頂崗實習的意義
(1)頂崗實習實現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頂崗實習有利于學生就業。
二、高職學校頂崗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1.企業對頂崗實習的認識不足,缺乏積極性
通過調查發現,企業一方面從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另一方面由于企業人才流失比較大,多數企業不愿意花費時間和人力去培養一個新人,因此主要接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而愿意接收頂崗實習學生的企業多數是剛剛成立的企業或是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接收頂崗實習學生作為臨時工使用。
2.學生對頂崗實習的認識不足,實習期間存在“跳槽”現象
頂崗實習是學校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對于教學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課堂教學,所以存在對頂崗實習的認識不足,思想上不夠重視。
3.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立法保障
學生在參加頂崗實習期間,接收頂崗實習學生的企業、學校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等都沒有形成明確的制度規定,并且對安排頂崗實習的企業單位也沒有相應合理的利益補償制度,沒有規范的合作協議文件,協議履行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協調,合作的效果缺乏評估,針對評估結果也缺乏對校企雙方相應的獎罰措施等現象,這就使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權益很難得到制度的保障。
三、針對高職學校頂崗實習存在問題的建議
1.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教學體系改革
建立學校與企業平等協作、有效互動的合作平臺,建立專門的工作聯絡機構,共同研究,在更寬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拓展合作空間,同時創建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利益共贏的運行模式,通過“訂單培養”、技術合作、人員交流、產品研發等方式,不斷提高頂崗實習的有效性和長效性。
2.明確頂崗實習管理規定,完善頂崗實習規章制度
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學校派出參加定崗實習的學生,又是頂崗實習單位的員工。因此,學校通過召開頂崗實習動員大會,使學生明確頂崗實習是學校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完善頂崗實習規章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項、實施細則、實習成果的要求,落實頂崗實習情況的檢查制度及總結表彰頂崗實習優秀學生。
3.政府要加強對頂崗實習的立法保障和政策支持
國家要通過立法、財政撥款等形式積極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了使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有效的開展,各級地方政府和教育職能部門要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制定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同時針對頂崗實習中的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制定可行的政策措施,從而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學的長遠發展。
四、對高職學生頂崗實習的展望
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大就業機會,實現“零距離上崗”的培養目標。同時頂崗實習也是職業院校有效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最重要形式。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將逐漸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之一,本文針對本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頂崗實習學生的存在問題的研究建議,對提高高職學校學生的頂崗實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慶發.當代職業教育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2]陳葉,魏生龍等.農業類高職生在“頂崗實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對策[J].河西學院學報,2004,(5).
[3]高樹風.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0(3).
[4]蔡艷紅.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項目管理研究[D].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碩工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