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技能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職業技能;現代職業農民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015-1
1 農業從業人員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業從業人員發生分化,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日趨明顯,據統計和調查,目前江蘇省農業勞動力總數850萬人左右,除了兼業農民(約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58%)外,職業農民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42%。職業農民中,生產型(種養大戶、專業戶、農業企業工人等)占73%,經營管理型(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等)占11%,服務型(畜禽防疫員、植保防治員、農機手、沼氣工等)占16%。分析農業從業人員隊伍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優質農業勞動力總量相對不足
兼業農民對農業不夠重視,投入不足、管理不精心、產出不在乎,影響土地的產出率。職業農民以農業為主以農業為生,關注農業重視農業,是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但優質的職業農民隊伍總量依然偏小,只占農業勞動力的40%左右,規模經營的面積不到耕地面積的一半。
1.2 整體素質偏低
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很低,大部分在初中以下。科技素質不高,2010年全省持有農業職業資格證書或農業中等學歷教育畢業證書的農民僅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4.3%。
1.3 結構不盡合理
從事傳統產業(種植、養殖業)的較多,規模較小,從事產品加工、流通以及農業服務業的較少。
1.4 流失較為嚴重
農村青年初高中畢業后基本都進入城市或鄉鎮企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的都是老年人、中年以上婦女及體弱多病者,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十分明顯,農村勞動力總量過剩與優質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并存。
2 加強現代職業農民培養的建議
針對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啟動農民培訓工程,并列入“十一五”新農村五件實事工程,每年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123.44萬人,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較快地被農民采納應用,確保了糧食產量的八連增;農民創業培訓53.8萬人,培養了一批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和較強創業能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促進了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但是隨著農業現代化工程的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步伐的加快,對農業勞動者特別是職業農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有涉農專業職業教育證書或專業資格證書的現代職業農民比例要達到35%,而2010年這個比例僅為4.3%,現狀與目標差距很大,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快培養現代職業農民。
2.1 加大涉農學歷教育
要為農業發展培養長期依靠的核心骨干力量,必須通過系統的涉農學歷教育。目前我省中等職業教育涉農專業享受免學費政策。應充分利用這項政策,發揮農業部門自身優勢,壯大辦學規模。在大專及以上涉農學歷教育方面,吸收借鑒浙江省對就讀農學類專業的學生免收學費的經驗做法,建立符合省情的涉農中專及以上學歷免費教育的制度。
2.2 擴大培訓規模
目前全省農業勞動力總數850萬左右,按每年轉移25萬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農業勞動力總數600萬左右,持證農民比例占35%,總數要達到210萬人。2010年全省持證農民為35萬人左右,今后10年要培養175萬人,每年18萬人左右。因此,要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增加年培訓人數,加快培養現代職業農民。
2.3 創新培訓方式
農業產業分布有區域性、種類有多樣性、生產有季節性,要根據農業農民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不同產業的職業農民可以采取分類培訓的方法,在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關鍵階段可以采取分段培訓的方式。培訓形式除了集中授課外,要有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觀摩考察等,增加農民的感性認識。培訓內容除了生產技術外,要有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培訓后要加強跟蹤指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2.4 重視手段建設
農民培訓要有陣地場所,我省農民教育培訓組織機構比較健全,省市縣各級都有農廣校、農干?;蜣r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但由于多年來缺乏專項資金投入,教學培訓的基礎設施(教室、宿舍等)陳舊、設備手段(電腦、多媒體等)落后,不適應現代農民教育培訓的要求。在加大農民培訓投入的同時,要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教學培訓能力建設,改善培訓條件。
2.5 增加財政投入
培訓農民、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是一種公益性投入,“十一五”期間,各級政府比較重視,已經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農民培訓,效果很好,但是隨著培訓規模的擴大和物價的上漲,現有補助標準偏低、投入總量不足,與客觀需求差距很大。為此,應從省級層面制定農民教育培訓的穩步投入機制,確保每年用于農民教育培訓的財政投入增幅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2.6 完善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民;培訓;方法;技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實現我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的全面發展,應加強對農民的生產技能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保障。為此,筆者于對桑洲鎮農民生產技能培訓需求及制約因素,進行了全面調查與分析,并根據綜合情況撰寫調查報告。
一、農民對生產技能培訓的需求意愿分析
1、農民需要的培訓內容
為了全面了解對該鎮農民對生產技能的需求程度,筆者調查了農民所期望的培訓內容,調查結果。農民期望的培訓內容:農業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知識、進城務工技能、政策法規、創業知識。農民對培訓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生產和市場的刺激,農民對農業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知識的現實需求巨大,被調查農民最需要的是農業生產技術,占43%,其次是市場營銷知識占26%,農民對政策法規和創業知識的關注度不高,這兩個方面的需求分別占13%和11%。農民進城務工技能培訓的需求最低,占5%。
2、農民需要的農業技術培訓
受訪農民對農業技術和服務的需求普遍性排列為:優良品種、肥料農藥、機械耕作技術=農村政策法規=產后貯存、加工技術。37%的農民需要優良品種服務,排在第一位;21%有農民需要測土配方、植保技術,20%的農民需要農產品銷售服務,機械耕作技術、農村政策法規、產后貯存、加工技術并列第四,有7%的農民需要這些技術或服務。因此,相關部門在技能培訓時,應該有針對性進行如何選擇優良品種的技能培訓、加強農民銷售技術培訓和測量配方與植保技術的培訓。
3、農民的培訓意愿
(1)農民對培訓方式的偏好。據筆者了解最受農民歡迎有培訓方式是參觀學習,有28.2%有農民選擇該項,其次是課堂講授與田間示范,分別占調查對象的27.7和27.3%,而喜歡會議形式,電視廣播、VCD學習的比重不高,在10%以下,說明農民還是喜歡直觀的、能夠與實際結合緊密的培訓方式。課堂講授側重于課程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闡述、現在課堂講授都采用多媒體,授課老師靈活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得到了受訓對象的認可。田間示范、參觀學習能夠直觀地、直接地看所傳授技術,對于農民解決種植、養殖等方面遇到的各種難題給與現場指導,是很受農民歡迎的培訓方式。
(2)農民對培訓時間、季節、地點的偏好。在培訓時間上,農民喜歡短、平、快的短期培訓方式,選擇1天以內的占42.1%,選擇2-3天的占37.5%,愿意接受7天以上的培訓人僅占6.4%。在培訓季節方面,49.7%的樣本農民更傾向于根據季節和生產的需要隨時接受短期培訓,37%有樣本農民選擇在農閑季節節培訓,與農民實際、實用、實效物生產方式有關。按照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來分,盡管其主要收入來源不同但是都傾向于根據農業生產需要隨季節安排,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民也喜歡農閑季節安排培訓,占有35%,收入來源主要是經商的農民更喜歡隨季節安排和隨時舉辦這兩種方式,所以在安排培訓季節上要充分考慮不同的群體,以便使培訓達到良好的效果。在培訓地點選擇上,農民沒有特別的偏好,其他選擇在附近的都在20—25%之間,說明由于交通便利,培訓距離遠近已經不是影響農民是愿意接收培訓的主要因素。
二、農民生產技能培訓的制約因素分析
1、農民參加培訓的熱情不高。對于農民生產技能培訓現在各級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但是作為農民生產技能培訓的受益者,有些農民對培訓并不熱心,在調查中有些培訓很難將農民組織起來。這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農民觀念陳舊,小農意識強,小富則安,認為學不學一個樣,主觀上不求進??;另一方面是農民對培訓缺乏信心,認為目前開展的培訓對自已并沒有多大幫助。 同時部分基層政府和農業部門對農民生產技能培訓的認識也不到位,沒有精心策劃組織開展培訓、窮于應付,為數字、為考核而培訓。
2、農民沒有時間參加培訓。影響農民參加培訓的最主要因素是沒有時間。農民之所以沒有時間參加培訓,主要因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往往把培訓作為兼學,他們在本村或在周邊村務工,他們不愿意放棄務工時間參加培訓,特別是農民生產技能培訓的效果具有滯后性,而且有些培訓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由于上述原因致使30%的農民沒有參加培訓。從分類是看,影響因素分為兩類, 一是農民個體的因素,包括沒有時間,自己不會學。二是培訓學校的因素,培訓內容不適時、課堂結構不合理、單調,沒有根據當地的產業特點來設計課程,來激發農民的學習積極性。
三、完善農民生產技能培訓工作的對策建議
1、提高農民培訓意識,調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如典型引路,要做好農民培訓工作,首先就要努力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使農民具有現代農業思想,讓“科技興農”、“科技致富”的觀念深深扎入農民心中,根據農民怕風險而善于模仿的特點,大力宣傳通過參加生產技能培訓,培訓增產增收的典型,發揮其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典型事例引導農民參加培訓。
2、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政府投入是農民培訓的實施主體,對農民生產技能培訓需要有實質性的投入,通過政府“買單”來調動農民培訓的積極性,實現培訓投入的的長效性。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民培訓的經費主要由政府來承擔。如該鎮近幾年通過對茶農的茶葉加工培訓、農民信箱培訓、高山蔬菜的培訓全部委托成人學校完成。強化服務。在投入資金的同時,政府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民培訓工作的統籌管理上。尤其是確保農民培訓信息渠道的暢通。調查顯示,當前農民培訓工作在信息上存在選擇性,并不是向所有農戶。信息的不暢通影響了農民參加培訓的機會。充分利用廣播、手機短信、電話等擴大培訓宣傳。政府可以通過組織農戶報名,登記農戶信息。
3、培訓時間形式多樣、培訓時間不宜過長。按照形式要活、渠道要通、針對性要強的要求,采取課堂講授、田間示范,參觀學習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本著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努力搭建符合農民要求的培訓方式。田間示范是以從事生產農民作為培訓對象,以田間為課堂,輔導員與農民面對面的交流,現場教學,學員邊學邊會邊做。通過做給農民看、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農民主要想通過針對性、時效性、專業性的短平快的培訓方式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培訓時間不宜太長,建議培訓時間1—2天為合適。建議把農民學歷教育與短期的生產技能培訓分開,學歷教育應是長期的,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所應根據培訓目的的不同安排,在培訓時應根據農業生產需要或在農閑安排培訓,教學時間上應根據農時確定培訓時間,采用農民來說更容易接受,培訓好的方法。
4、要著重抓好核心農戶的培訓。由于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絕大多數是向左鄰右舍有經驗的農民學習,這樣看得見、摸得著,風險小。因此,開展以大戶為龍頭的核心大戶的科技培訓是解決當前農業科技到戶率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重要措施。要在面廣、量大的培訓工作的基礎上,選拔一部分一定基礎的骨干農民有重點的開展技術培訓,再由這些農民做給左鄰右舍看,進而吸引他們學著做,還有要重視普通農民的培訓,增加培訓機會和培訓次數。
5、充分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F在“家庭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改革的一大成果,是億萬農民的一個創舉,中央強調國家在農業基礎實施、技術推廣、培訓、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優惠扶持,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通過培訓對農民生產技能進行針對性培訓,以此來提高生產技能,優化市場反應。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以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科技需求為導向,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著力培養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和現代農業經營者,為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及考核內容
㈠目標任務:2014年全區新增持證農民培訓4000人(其中省農業職業技能培訓1100人,農業創業培訓350人,以家庭農場主為主要對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培訓50人);開展常規性專項技術培訓,各鎮全年不少于6期。各鎮要結合本地實際,將培訓任務迅速分解到村。農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創業培訓學員培訓合格率85%以上;20%以上的省任務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學員參加農業職業技能鑒定;農民滿意度80%以上。
㈡考核內容:
1.農業職業技能(持證農民)培訓
⑴送省、區的培訓
①及時按區農委要求上報參訓人員名冊,以電子文檔形式上報。
②按時按要求組織人員參訓,確保參訓率100%。
③20%以上的學員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④及時上報培訓后產生的典型。
⑵各鎮自行組織的培訓
①提前上報培訓計劃。辦班前制訂培訓計劃,提前8天以電子文檔形式上報給區農干校,并由區農干校提前7天上報省校,批準后及時組織辦班。提倡依托園區、基地辦班。
②落實培訓對象。主要是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園區和基地農業人員以及愿意從事農業生產的初高中畢業生、在鄉農村青年等。
③組織培訓:采取集中學習、生產實踐、考試考核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集中培訓時間不少于32學時,同時組織學員到附近有關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進行觀摩學習。通過培訓和實踐后,要對學員進行考試考核,對考試考核合格者頒發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合格證書。培訓任務在11月中旬前完成。
④每期培訓結束后次日以電子文檔的形式上報培訓信息、培訓圖片(包括開班圖片、教師授課圖片、生產實踐圖片)給區農干校,10日內上報參訓人員電子模板、單人照片的電子檔以及教師信息電子檔,以便區農干校及時將信息上報農民培訓網,將參訓人員信息上報省持證農民監管系統。
⑤每期培訓結束后形成一套資料:培訓計劃、培訓通知、參訓人員簽到表(按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簽到表統一格式進行簽到)、參訓人員身份證復印件、教師講課講義、培訓信息、培訓圖片、學員考試試卷、學員成績匯總表,并將上述所有資料裝訂成冊以便檢查驗收。
⑥監督檢查。上級有關部門定期不定期進行網上查詢、電話聯系、實地考察、走訪農民等方式核實培訓開展情況,要做到學員培訓合格率達85%以上,農民滿意度80%以上。
2.農業專項技術培訓
各鎮要按農時季節和農民需求,組織開展農業專項技術培訓不少于6個班次,并按要求上報培訓信息及冬春培訓等相關材料,全年農業專項技術培訓信息不少于6條,以被省農民培訓網錄用為準。
三、考核辦法
根據考核內容實行分類打分,總分按100分制計算。各鎮自行組織的地方任務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專項技術培訓:以實際組織的培訓和資料的上報為主要考核的依據;實際組織的培訓通過區農干校平時掌握的情況和省市檢查驗收的結果為準,資料上報以及時、準確、全面為準。送省、區的農民培訓:以各鎮是否按時按要求組織人員參訓為主要考核依據。
關鍵詞:高等院校;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三農”
高等院校有著雄厚的科教力量、完善的基礎設施、先進的研究手段、豐富的科研成果,是實現國家興旺、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業院校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事業發展的領頭羊,能夠在農業科技進步、農業技術普及、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產出等多方面做出貢獻。
一、高等農業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勢
高等院校具有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是知識創新的基地,人才培養的搖籃。高等農業院校不僅需要“頂天”——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還需要“立地”——直接面向“農村、農業、農民”一線,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農民。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優勢
據資料顯示,我國有高等農業院校近50所,擁有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專業教師隊伍,他們長期從事農業的研究,常年深入生產一線,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成果豐富。在種植、養殖、加工、收貨、農業經濟等領域有較深的造詣,為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村現代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能夠承擔起培養農村、農業人才的重任。
(二)資源優勢
高等農業院校有著較為齊全的實驗條件,擁有一大批先進的門類齊全的實驗儀器、設備,在科教興國的今天,相當一部分已具有國際水平。擁有大量的國內外圖書、文獻資料,有了解國內外經濟、科技發展最新信息的人才,能夠為領導的決策、科技的發展、行業的走向、國內外的趨勢等提供大量可靠、有用的信息。
(三)成果優勢
高等農業院校,承擔有大量的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市研究項目,還有企業、農業大戶、農機大戶等出資開展的應用型項目。積累了豐碩的包括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等的科研成果,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非常成熟,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業朝著又快又好發展,為農民增收節支。
二、“三農”事業發展需要
2004至2017年的14年間,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均是指導“三農”事業發展的文件,特別強調“三農”工作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要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一支既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新型農民隊伍。
(一)農民受教育程度概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編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關于2015年中國的農民現狀與分析中介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數,比例達到82.90%,其中未上過學的比例為15.70%;高中和職高職校畢業者比例為9.5%,中專學歷者比例為2.40%;??埔陨蠈W歷者占比略大于5.20%,包括大專3.10%、本科2.00%以及研究生0.10%。以上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過程中,依靠這樣素質的群體來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重任是很困難的,成為了農業科技發展的瓶頸。
(二)現代化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農業現代化不僅要依靠現代的工業裝備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和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實施。因此,在廣大農村地區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素養,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措施之一。
(三)“大農業”發展需要
“大農業”是一種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方法作為支撐,用先進的、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武裝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從領域上來說,它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直接以自然物為對象的生產部門的第一產業,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銷售、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從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一個與農業發展相關、為農業發展服務的產業群體,需要一支素質高、能力強、肯奉獻的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
三、對策及建議
開展農業職業培訓是一項惠民工程,首先應得到被培訓主體——農民的認可,讓他們了解培訓的目的意義,有收獲、有實惠,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
(一)加大宣傳力度
廣泛、深入的宣傳是推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不斷發展的基礎。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發揮主渠道、權威性和影響面廣的優勢,通過盡可能多的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以公益廣告的形式進行播放。加大成功范例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對普通農民、身邊人成功事跡的宣傳,讓農民兄弟覺得可親、可信,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學習農業技術帶來的實惠,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深入人心。營造一種全社會支持、鼓勵,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各職業培訓部門在培訓前,需要針對廣大農民的需求做出全面調查和了解,根據需求和人員的文化程度,制定不同的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性,要接地氣,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看得見的效果、容易上手的方法來教,使培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訓時間需要靈活多變,可以提供脫產、半脫產、農閑時節等多種方式,讓農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勞作時間安排學習。
(三)探索“走出去”模式,將培訓現場搬進生產一線
不斷探索將培訓、考評現場搬進生產一線,按照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采取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能培訓的方式,使考評更具真實性、可操作性。同時也貼近農民的實際工作,更接地氣,讓農民能夠低付出、高收益,提高參加培訓、提升自身素質、能力的積極性,使職業技能培訓更具活力和生機。
(四)多媒體技術的利用
高等農業院校有條件、有能力將遠程教育引入培訓,農民可以使用音頻、視頻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參加學習。做到不脫產、自主安排,培訓內容能夠多次重復觀看,提高學習的效果,也能大大降低農民參加培訓的成本。
(五)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將虛擬現實技術引入農業職業技能培訓中,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接受培訓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特別是對于一些植物生長中需要時間變化來表現的現象,如發芽、生長、抽枝、開花、果實成長等整個生長周期;一些實物無法一一搬到現場的情況,如作物的種植、施肥,育種的株型分析等;一些無法用常規手段表達的現象、原理,例如果樹栽培管理全過程的技術培訓和實踐,使用虛擬現實技術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的表現,簡單、明了、直觀、易學、易記,學習效果會得到極大提高。
四、結語
“三農”工作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農業人才是“三農”工作的核心。通過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充分挖掘內在潛力,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措施。高等農業院校是我國農業行業的排頭兵,通過開展農業人才培訓來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方法,是時代賦予高等農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職責與義務。
參考文獻
[1]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等.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熊偉宏.依托農業高等院校開展農業農村人才繼續教育的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2.
[3]徐涌,戴國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5).
[4]焦育民.農民技能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5]陳德,向東梅.高等農業院校開展新型農民培訓的問題及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4(1).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民工市民化;就業技能培訓
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率達到60%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2016年,湖南省城鎮化率達到50.89%,低于全國城鎮化率為57.36%的水平,離2020年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差9.11個百分點,在未來4年需要每年提升2.2775個百分點才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這為湖南快速推進城鎮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湖南省有接近1800萬農民工,通過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轉變成城鎮人口,不僅可以加快湖南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還可以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支撐。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難題,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激勵和優惠措施,讓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共同參與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通過在現有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創新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讓農民工認識到參與就業技能培訓的好處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就業技能培訓,才能完成為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培訓大量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力的艱巨任務。
一、湖南農民工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現狀
(一)湖南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就業制度和勞動力市場的選擇來看,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擇業者的就業途徑和收入,根據調查顯示,就業者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個人收入會增加4.34%。擇業者的教育包括正規的學歷教育、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訓,這些教育和培訓都能提升擇業者的學習能力和就業技能。與學歷教育的收益率相比,職前或職后培訓每增加一年可以增加擇業者收入3.655%,參加培訓與不參加培訓者相比收入可增加27.89%,由此可以推斷,對于農民工來講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參加有組織的就業技能培訓,這樣可以大幅增加接受培訓農民工的收入,從而提升他們盡快完成從農民工到市民轉換的進程。目前,湖南省農民工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他們當中文盲占1.9%,小學文化程度占15.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占13.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在這些人群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28.6%,未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71.4%。從接受培訓的比例來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8%,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70.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75%。從不同文化程度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來看,隨著文化程度比例的提升,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特別是高中、中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比例相當高,這再一次說明,文化水平決定著農民工是否繼續參加或能夠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同時也決定著他們收入的高低。
(二)湖南農民工目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
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情況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和成為市民的比例,同時也關系著湖南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進程。在湖南農民工就業過程中,主要集中子啊木工、油漆工、瓦工、裝修工等與建筑相關的行業,在這些行業就業的具有特長或技能人數占農民工總人數的56.7%;其次是烹飪、裁縫、電工、司機等服務業部門,占具有特長或技能人數的22.3%;其他的還包括酒店餐飲、美容美發、家政服務、娛樂場所服務等,分布比較寬泛。具有特長或技能的農民工在就業前參加技能培訓的主要途徑是師傅帶徒弟,占到總人數的40.5%;其次是在技工學校或職業學?;蛴萌藛挝唤M織的技能培訓,這部分占到總數的22.7%;再次是由政府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僅占總數的2.6%。從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到現代培訓機構參加培訓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仍居于此要地位,政府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作用仍然比較小,需要大力挖掘。
(三)湖南農民工目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
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政府部門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2009年湖南省總工會印發了《湖南省工會農民工就業創業援助行動實施方案》(湘工發[2009]5號)和《湖南省總工會辦公室關于推薦湖南省工會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基地的通知》,湖南省財政廳印發了《湖南省失業人員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介紹補貼辦法》(湘政辦發[2009]34號);2012年湖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印發了《關于開展2013年度全省失業人員和農民工培訓定點機構認定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12]373);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5]32號);2016年2月,省人社廳、省扶貧辦、省總工會、省婦聯聯合舉辦的湖南省2016“春風行動”正式啟動,以上各文件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就業技能培訓都做了相關要求、拿出了應對措施,提升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比例。當前,湖南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形式有培訓機構有償培訓、政府部門無償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和企業委托培訓等幾種。培訓機構有償培訓主要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相關培訓機構以利益最大戶為基本目標,對農民工進行有償培訓。政府部門無償培訓主要是政府為了讓農民工掌握一門技術,提升城鎮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由政府出資對農民工進行無償、短期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大多采用學徒制方式,由老員工對新員工進行傳幫帶,有些企業也通過自己的培訓部門對新員工按照就業崗位進行專門培訓。企業委托培訓主要是指企業根據自己的用工需求,由企業出資,在相關培訓機構根據具體崗位要求對農民工“訂單式”技能培訓,培訓后就直接到企業向崗位就業。
二、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需求不旺
由于農民工的主觀能動性不足和客觀激勵機制欠缺等各種條件的限制,農民工雖然具有參與就業技能培訓的渴望,但短時期內很難轉變成實際行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農民工對自身培訓的認識不清晰,農民工較低的文化水平和單一的勞動技能難以滿足城鎮多樣化用工的需求,但他們一般是自己或在親朋好友的帶領下進城務工,對城鎮就業市場的用工數量、工種、質量等具體要求不是很清楚,導致他們不敢盲目對自己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二是參加培訓周期較長產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較大。在農民工低技能勞動力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加班獲取實實在在的收益,在缺乏長期勞動合同保障的情況下參加技能培訓卻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再者,目前社會培訓的時間較長、學費貴給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帶來了較大的機會成本。三是參加技能培訓的收益不確定。由于他們缺乏對城鎮勞動力用工市場的信息,不能確定自己參加過某一種技能培訓后就一定會獲得必要的收益,再加上農民工在城鎮實在就不了業,也不意味著他們會失業或者是面臨生存問題,他們在城鎮就不了業之后大多選擇回鄉務農,雖然收益較低,但還是能夠保障基本生存。這說明雖然農民工具有較強烈的培訓需求,但在種種因素的限制下這種需求不能轉變成具體的行動,這需要破除農民工市民化的戶籍障K、社會保障制度障礙、身份認同障礙等一系列問題。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供給不足
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機構、企業、中介機構、農民工共同努力解決。就目前來講,政府無償培訓雖然有“春潮行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星火計劃”、“雨露計劃”、“技能培訓促就業行動”、“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等培訓工程等各類計劃或工程,但覆蓋面較小,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需求。作為用工方的企業雖然知道能夠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獲益,但在目前農民工數量充足、用工成本低廉且企業所需技能要求不高的情況下,企業從經濟效益最大化角度出發,不會主動承擔農民工技能培訓的成本和培訓后與農民工簽訂長期用工合同而產生的成本,所以企業沒有動力去組織或參與農民工技能培訓。教育機構和中介機構一般是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他們提供的培訓都是有償培訓,高額的培訓費用和較長培訓周期產生的機會成本是農民工無能力承受。由以上幾個因素共同決定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供給也是不足的。
(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市場運作不規范
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市場主要依托勞動就業、農業部門、職業教育機構來進行,社會力量開展的培訓周期長、學費貴、機會成本高,農民工很難承受,培訓的相關利益主體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有各自不同的認識,沒有形成一致的觀念。同時,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質量千差萬別,主要原因是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以政策導向,并不是以市場原則運作,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農民工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以政府指標和財政撥款的數額來確定的,受當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支持力度影響巨大,再加上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沒有形成統一的質量鑒定標準,許多都是以完成任務為導向,并不關心培訓的質量問題,在機會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壓力下,即使是免費的培訓,農民工都會三思而行,不會輕易參加。
三、創新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對策
(一)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市場化運作
市場主導型培訓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但通過市場信息的共享、培訓質量的監督、培訓效果的驗證,可以讓農民工知道到底什么工種、時限、費用、內容、效果的培訓機構對他們更有利,讓他們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和各種要素的價格對比選擇對他們最合適的培訓。最重要的是要注重促進就業數量和質量的職業技能培訓的開展,在培訓的資質認定、招生模式、培訓期限、培訓質量鑒定、就業效果等環節中貫穿市場原則,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導和規范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形成一個按市場規律辦事、能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的農民工市場化培訓體系,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引導、監督、反饋作用。
(二)實現湖南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投入的社會化和多元化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有利于農民工個人、社會、企業的準公共產品,具有很強的外部效應,從這個角度出發,能夠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獲得利益的機構和個人都應該分攤一部分成本。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經費籌集應該體現誰獲利、誰承擔的原則,實施多元化的籌集方式。在促進就業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構建政府、農民工本人、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共同出資的體制機制,這樣既能減輕農民工殘疾職業技能培訓的負擔,又可以做到相對公平和可行。
(三)形成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市場化導向的評價和監督機制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要以促進就業質量提升為導向,為了提升培訓質量,要按照市場化績效評價原則,把培訓過程與績效評價分離,讓第三方機構對各培訓機構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規模、質量,培訓后就業的質量提升、就業穩定性、收入變化等指標向社會公布,讓農民工傳遞真是的培訓質量信息。政府要做好培訓機構資質認定、規范管理和適當的政策、資金支持。
(四)做好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配套工作
從調查數據看,農民工文化水平越高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越高,特別是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呈跨越式提升,這說明提升農民工基礎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農村生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道職業高中、中專甚至大專及其以上院校學習,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市民化做好基礎保障。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用工制度,目前城鎮為了提升就業率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錄用具有城鎮戶籍的員工,對城鎮失業或無業人員的培訓、就業支持也大于農村人員,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二元的就業歧視,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曉軍.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
[2]奇愛平.職業教育基本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03
[3]揚近.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09
[4]孫進,孫寧.中國就業――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0
[5]趙鵬程.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互動研究――基于四川農村的調查[M].人民出版社,2010.06
[6]張力躍.受教育者視界中的農村職業教育困境與破解[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04
[7]黃育云等.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村現代化互動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12
[8]王一濤.農村教育與農民的社會流動――基于英縣的個案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06
[9]徐舒.技術進步、教育收益與收入不平等[J].經濟研究,2010(09)
[10]曾閱林,李健,羅詩文.高職院校參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路徑研究――以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成人教育,2013.05
基金項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農民工的教育需求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5CCR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開展農民工再就業培訓,提升農民工素質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農村貧困農民增收難的有效方式和主渠道。目前承擔培訓任務的職業院校在開展培訓任務時基本都出現了一種問題,即“需求不旺”,培訓班生源不足,沒有出現預期的農民工排隊等培訓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可歸納為來自農民工自身的原因和職業院校培訓內容存在的問題兩大方面。
對于農民工而言,應該說絕大部分進城務工之后,都渴望獲得適合自己的短期技能培訓,提升自己科學文化知識和綜合素質能力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墒寝r民工群體在培訓時卻遇到了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不符,培訓內容滯后和工學矛盾等問題。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在接受當地政府委托的培訓任務之后,大多沒有進行農民工實際需求與技能調查工作,直接安排培訓課程,致使培訓內容與市場實際需要有些不穩合?;蛘吲嘤柗绞接行螅嘤栃问讲混`活,使來培訓的農民工學無所獲。綜合以上研究分析,職業院校在進行農民工再就業培訓項目時一定要適應當代農業經濟的新特征,要帶給農民工在新經濟形勢下所要求的真正需求技能。適應新經濟形勢特點的農民工培訓項目需要具備以下這樣的特征:
一、增設創業指導培訓內容
農民工返鄉培訓和農民工再就業培訓時都需要增加這樣環節的指導培訓。通過指導和培訓,可以幫助農民工進行自主創業。同時政府方面也要樹立創業典型,提高農民工對回鄉創業的認識,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回鄉創業,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培訓形式要高度靈活,盡量強化企業生產實踐基地形式的培訓
鼓勵農民工進行脫產培訓和半脫產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同時也結合職業特征,讓農民工自主選擇實踐基地進行崗位生產培訓。這樣工學矛盾和農民工的實際技能需求都能夠解決和滿足。
三、大力扶持我國農區畜牧業產業的技術指導
農民工群體再就業時,不一定非要“返城”,“返鄉”進行傳統的農業生產,同樣也是一條很好的發展之路。當有這種意愿的農民工決定返鄉時,職業院校完全可以對他們進行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的指導培訓。這樣一來,農村經濟結構會繼續優化升級,農民收入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證。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女性農村勞動力;培育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0004202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深化農村經濟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是繼之后的又一次農村經濟體制的制度創新,也是河南省農業生產實現長遠發展目標,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現實選擇。但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廣大農村勞動力,其中農村女性勞動力已經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一半,因此女性農村勞動力的培育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貢獻不容忽視。
1 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概況
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約有46046823人。其中男性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各約2300萬人,女性勞動力略高于男性勞動力,占50.1%,高于全國水平近1個百分點。盡管女性勞動力已經成為河南省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軍,但是由于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其社會地位還是比較低。一些傳統觀念、保守思想仍然在影響著廣大農村地區的女性?!澳凶鹋啊钡膫鹘y觀念造成的社會對婦女的性別歧視依然存在,農村女性接受教育,獲得培育和發展的機會要遠遠低于男性,由于長期受此思想的熏陶,很多農村女性缺乏自主自立意識,依賴性較強,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家庭非生產性勞動中,相夫教子成為她們生活的中軸。另外,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年齡明顯偏大。第一產業勞動力中51歲以上的人數占42.8%,60歲以上人數占14%,分別比第二產業高33.2個百分點和13.6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高36.7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同時根據調查結果,河南省農村勞動力中,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女勞動力人數分別占69.9%、18.5%和11.6%,前者比后兩者分別高51.4個百分點和58.3個百分點,但其中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卻是比較少,不足20%。
2 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培育現狀調查
為了進一步深入了解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的培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課題組通過實地問卷調查進行詳細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2.1 調查說明
為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準確性和時效性,課題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采訪農戶相結合的方式,于2012年7月5日至20日先后走訪河南省洛陽、鄭州、新鄉和開封等地區的周邊縣區及農村,隨機發放問卷302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88份,本次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教育程度、勞動技能、培訓經歷、婚姻狀況、家庭收入來源和社會保障等。另外,除問卷調查外還與56位農村女性勞動力進行深度訪談,以期了解河南省農村女性勞動力對目前生活狀況和勞動培育的真實想法。
2.2 調查結果
通過對問卷的整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河南省農村女性勞動力存在一系列問題,綜合素質明顯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1)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育意識普遍較為薄弱。
通過調查,78%的女性沒有意識到培育的重要性,75%的女性沒有意識到需要技能培育。她們有的是自身尚無意識,有的是有投資意愿但承擔成本能力有限,這些原因都制約著女性農村勞動力對自身培育的投入。很多農村女性認為技能培訓都不是需要自己考慮的問題,隨著全省農業產業化的廣泛推進,很多女性都進入到自己村辦企業進行務工,這樣既不耽誤自家農活,又可以額外補貼家用。所以大多數農村女性都是進入村辦企業以后接受企業臨時的上崗培訓,由于技術含金量不高,都是特別容易復制性的體力勞動,所以廣大農村女性沒有意識到技能培訓的意義,也不知道勞動力培育其實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操作培訓。另外被訪女性也大都認為自己在務農方面比較熟練根本不需要培育。問卷中設計一道題目“您是否愿意花錢去參加培訓班學習農業技能或者其他技能?”,95%的回收問卷都選擇的是“不愿意”。由此看來,僅僅靠農村女性勞動力自身參與培育,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
(2)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
文化素質是農民整體素質的基礎,其主要體現指標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從總體上講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整體的文化水平仍比較低,河南省作為全國農業人口大省,農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河南省農村女性,長期受到“重男輕女”思想的束縛,受教育程度更是普遍偏低。通過課題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農村女性中,學歷構成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勞動力仍然占多數,文盲半文盲還占很大的比重,農村女性勞動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高中及以上文化僅占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女性勞動力多數從業于農村的非農產業領域,而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更低。
(3)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普遍缺乏。
調查資料顯示,河南省女性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占17.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勞動力中受過專業培訓的人數分別占8.1%、48%和43.9%,前者比后兩者分別低39.9個百分點和35.8個百分點。而荷蘭90%的農民受過中等教育,12%的農民畢業于高等農業院校;聯邦德國35歲以下的農民中,70%以上受過農業職業教育,35歲以上的農民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也高達50%。我省農村女性勞動力技能培訓程度較低,說明政府和企業對農村女性技能培訓的投入不夠。在農村女性自身缺乏加強技能培訓意識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和企業又不加大對農村女性技能培訓,勢必會影響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但僅靠政府的力量去承擔農村技能培訓的高昂成本是無法解決培訓缺乏的問題的,而僅靠企業又不現實,因此,唯有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法才能使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發揮主導作用,聯合企業發揮市場資金來源等作用。另外,即使受過技能培訓的小部分農村女性勞動力,她們接受培訓的時間都較短,大都少于兩個月,而且她們普遍反映培訓形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這也要求日后在培訓內容上要更貼近現實,更加務實。
3 政策建議
(1)摒棄傳統思想束縛,增強女性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育的意識。
隨著社會發展,盡管傳統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但觀念的變化比較緩慢,一些傳統觀念仍然在影響著我們,尤其是對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村女性的影響更加嚴重,因此,就必須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增強女性自身培育意識,提高其社會地位。首先可以通過加強思想教育使廣大農村女性勞動力意識到培育的重要性,同時加大文化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她們摒棄依賴性、封閉性的弱勢心理和不思進取的思想,消除“重男輕女”的陳舊觀念,克服自給自足的閑適觀念,解放思想。其次,通過加強素質教育使廣大農村女性勞動力意識到只有通過不斷參與培育才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質修養,增強勞動能力,并意識到要及時了解黨和政府對農村女性勞動力的鼓勵性政策,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勞動,意識到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離不開廣大農村女性勞動力的。
(2)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其女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方面的服務職能。
在女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方面,政府職能的轉變主要是:首先,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逐步消除全省女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體制障礙,為女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制定宏觀的政策法規、提供資金支持、搭建教育平臺;其次,政府要倡導全省各級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及相關企業,根據實際需要開展分類的多樣化培訓,通過建立雙向選擇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成為女性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實施主體。據了解,焦作市幾十名農村女青年接受培訓的基地是河南科技學院,每人接受培訓的資金標準為2500元,培訓重點是比較效益高、增收潛力大、有利于規?;洜I的行業或專業,如規?;B殖業、高效種植業、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物流業等,培訓的產業會更加具體細化,如規?;B殖業要具體細化到類別或品種,如肉牛、奶牛、肉雞、蛋雞等;最后,省政府應該把女性農村動力的教育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切實承擔起培訓的基本職能。
(3)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投入的有針對性的女性農村教育培訓機制。
借鑒國外的農村女性勞動力培育,如日本、美國等國都是把培訓費用納入了預算,保證了勞動力培訓的順利進行。我國也實施了“陽光工程”,設立了專項資金,進行農村勞動力培訓。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農村勞動力的參與,我們至今還沒有針對這個群體的專門培訓機制??紤]到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大省,以及女性農村勞動力自身的特殊性,省政府應該在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女性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投入體制和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智力投資保障機制,應積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建立由省內各級政府、個人、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共同負擔的女性農村勞動力的培育投入機制,從而共同推進全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對參加培訓的女性農村勞動力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對于經濟困難的以及家庭情況特殊的,政府幫助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以保證更多的女性農村勞動者能夠接受知識和技能等各方面的培訓。另外,應該加強我省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和成人教育,使廣大女性農村勞動力能夠接受專業培育,基礎教育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技能培訓也不能忽視,因此,要加大農村女性勞動力的教育幫扶力度,充分利用夜校、干校、電化教學、學生幫教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村女性掃盲活動,并創辦農村職業教育示范基地。最后,各級培訓機構要將培訓質量放在首位,廣大婦聯干部要當好培訓機構和廣大農村婦女中間的橋梁和紐帶,發現、推薦適用于農村女性勞動力技能培訓的好教材、好教師,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培訓質量,加強溝通配合,想婦女之所想,急婦女之所急,加強與政府、各級婦聯、勞動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爭取各方支持,最終通過對廣大農村女性勞動力的積極有效地培育從而促進我省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