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50: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人文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化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成果,它蘊含于人的內心世界,見之于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人文知識是人類改造自身和社會的經驗總結;人文精神的獲得必須經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從而變成主體意識、思想、情感等生命體驗和言行。人文知識的呈現可以在口頭上、試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現卻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實踐中、行動上。再高明的命題手僅以試卷也考不出人們的人文精神,因為人的精神在紙上是“答”不出來的。所以人文知識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生長在傳統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氛圍濃郁的環境里的農民,雖然沒有讀過正式的人文課程,但是源于長期的社會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往往表現出真誠、正直、公道、正義、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這種精神引申到企業中就是一種道德觀、價值觀的體現。
如何在企業中大力培植員工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倡導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是體現企業文化深厚底蘊的關鍵。
一、加強道德教育
真誠、正直、公道、正義、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是企業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謂的“三不朽”,即為“立德、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就。中華文化推崇的剛健有為思想,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自強不息是講自力之道,厚德載物是講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前提,立人是自立的歸宿,二者講的都是從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來包容天地萬物。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仍有積極意義。一個人格地下、道德品質惡劣的人,無論如何是難以給社會創造財富、做出貢獻的。當今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淪喪現象,使整個社會對“堂堂正正做人”的呼聲日益強烈。作為社會組成部分之一的企業,同樣存在不少問題,如、大肆侵吞國有資產以及一些企業管理者“一年大展宏圖,二年唯利是圖,三年一塌糊涂”等。因此,企業人文精神建設首先應圍繞道德建設來進行。在企業管理中,應提倡“百行德為先”的思想,通過領導者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響人、帶動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對企業職工,應加強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說,就是強化“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如果企業能夠從這些具體的、員工易于接受的東西人手進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養出一代富有社會道德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二、倡導愛崗敬業精神
所謂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執著的追求與熱愛,讓人生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閃光;所謂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崗位,每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都有不同的作用,沒有什么重要與次要之分,只有大家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共同奮斗才能完成各項工作。敬業與愛崗密不可分。為形成人人愛崗敬業的局面,有必I要引入“剛柔相濟”、“嚴愛相容融”的管理理念。首先,建立剛性的管理制度。人性中的一些弱點決定了人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來約束,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是難以辦好的。其次,營造寬松融洽的環境。一個企業只有剛性、理性的制度,缺乏人性化、人情味的東西也是不行的,應當融入“愛”的管理理念?!案腥诵恼撸群跚椤?。愛,就是對企業員工關心愛護,為員工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員工發展空間的創造,以及財富的合理分配等。企業通過愛與和諧的氛圍將員工凝聚起來,使員工產生認同感,就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的生機與活力。
三、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感的樹立和奉獻價值觀的形成是互相聯系的,一個沒有奉獻觀的人是難以盡其社會責任的,反之亦然。在企業中之所以要提倡加強奉獻觀教育,是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的發展進步總是或多或少地以個體的犧牲為代價。在改革過程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矛盾并沒有消除,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有時還比較激烈,而為了維護整體利益又必然要求個人利益作出犧牲。同時,我們所提倡的奉獻觀應建立在重視人、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養人、激勵人,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從總體上看,個人完善和社會完善是互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和奉獻價值觀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因此,一方面應尊重個人的正當利益,尊重個人的利益也就是尊重主體的需求意識,從而調動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另一方面應擺正集體功利與個人功利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大河無水小河干”與“小河有水大河滿”的關系。只有在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相互滿足互動中,企業職工才能進發持久的創造熱情,才能意識到企業的興衰與個人前途息息相關,才能將個人命運與企業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高職 人文素質課程 職業化
[作者簡介]李哲(1971- ),女,河北安國人,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教育學。(河北 石家莊 05008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廣播電視大學課題“高職人文素質課程職業化建設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0D02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119-02
我國高職教育經歷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與擴張后,走到了提升優化的節點。這一節點上,自覺地深化內涵建設是高職教育升級的關鍵,而內涵建設的重點之一在于高職文化建設與探索。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周建松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基于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中講到:“從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看,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在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和建設上下功夫。” 2011年第二屆高職教育文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高職院校代表提出高職文化要實現三個對接:高職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對接、高職文化與行業文化的對接、高職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會各位代表普遍達成共識:企業是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服務的需求主體,高職教育能否辦出特色,培養的人才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參與程度,取決于學校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程度。
一、高職人文素質課程的教育目標及建構思路
高職文化建設,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人文素質課程建設,而高職人文素質課程的職業化建設則是實現高職文化與行業、企業文化對接的實踐探索活動。高職人文素質課程,作為高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怎樣服務于高職教育的總目標呢?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種職業教育,培養合格的“職業人”“企業人”。同時,它還肩負著和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任務,那就是首先培養學生成人。所以高職教育整體教育目標的完成,必須在進行職業技能學習的同時,施以必要的人文素質教育。通過職業(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扎實的職業技能基礎、職業或企業小環境獨具的文化素質、健全的人格(身心素質),還具有通觀全局、自我發展、靈活應變的綜合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基于此,我們把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發展潛力的職業人。
根據教育目標,高職人文素質課程職業化建設呈現出一個金字塔結構,自下而上分成三大模塊,底部是通識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會文化素質。中部是專識模塊,主要針對某一職業或行業,培養特定職業所需的精神及文化素質。上層是特識模塊,專為訂單式培養的學生設置,將特定的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和課堂,使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
二、高職人文素質課程三大模塊的作用及內容建構
(一)通識模塊――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提升社會文化素質
根據高職人文素質課程的目標,參照2007年我國勞動部制定頒布的職業核心技能測評體系,形素質教育課程的通識模塊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以提借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目的,以實踐練習為主的應用能力訓練部分,內容主要涉及提升學生自我心理素質及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信息采集與處理能力。具體包括三大項:第一大項是人際交往或合作時的心理調控技巧練習、人際交往中的禮儀練習等。心理訓練內容的引入將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品質,讓學生能夠自主地調整心理狀態以適應環境要求。第二大項是人際交往或合作時所需要的技巧練習,主要涉及傾聽練習、口語表達技巧練習、溝通模式及技巧練習,讓學生能將心中所想自由準確地表達,做到巧表達,巧溝通。這些練習,將有力地推動學生與別人的交流與合作,為工作的順暢進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第三大項是信息采集與處理技巧練習,主要涉及信息采集技術與技巧、信息的篩選技術與技巧、信息的整合技術與技巧。本項練習主要涉及書面及電子信息,通過練習,可以提高學生采集篩選及整合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未來工作中高效地處理信息提供支持。
第二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設置目的在于浸潤中國文化傳統,滋養學生人文精神,增加學生社會文化素養。為了避免這一部分過于泛化,課程內容設計將以各個歷史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為載體,融中國社會發展各階段的歷史內容、代表性的作家或思想家的思想于一體,將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寄托在蘊含了豐富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文學作品中。
(二)專識模塊――職業核心能力專業化,社會人文素質職業化
一、文化認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
企業是國家肌體的細胞。實現“中國夢”,對于企業來說,也就是在“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的前提下,追求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市場價值。企業的穩步持續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國家經濟基礎,文化建設和文化認同是現代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是企業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古人云,“上下同欲,無往而不勝”?!坝保褪莾r值觀、終極目標和愿景。上下同欲,也就是從上到下價值觀、終極目標和愿景的文化一致認同。
“文化認同識人,能力匹配用人,系統培養育人,愿景融合留人”是貴陽卷煙廠始終不渝的人力資源理念。近年來,企業不斷引進不同層次人才,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后續力量。文化認同首先從新員工進廠抓起。因為如果新員工的思想理念和行為與企業文化不相符,不但不能產生1+1>2的效應,反而會帶來內耗。新員工進入新環境開始新的工作,心理壓力或如林黛玉初進賈府,“不敢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林黛玉因為與賈府文化格格不入而落落寡合,最終抑郁而亡。當今的年輕人自然比林黛玉開朗自信,但如果不能適應企業文化,也可能會跳槽離去,從而造成企業人才流失,增加企業招聘成本。實施有效的企業文化培訓,使新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從而鼓舞員工牢記員工的職責和使命,以負責任、重執行、求卓越的態度優質完成本職工作,實現個人和企業的共同發展,這即是企業文化認同的第一站。一位大學生進廠時認為當工人沒有發展空間,大有“小馬乍行嫌路窄,大鵬展翅恨天低”的感覺。但他經過入職培訓走進現代化車間,便有了企業文化認同感,頓悟今日之貴煙乃是一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舞臺,即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與企業成為生命的共同體。文化認同,以感恩之心對待自己賴以生存的企業,能夠不斷激發出員工對工作的熱情與創造力。在新形勢下,引導企業全員一致的文化認同,毫無疑義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員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建筑師”,是基礎,是關鍵。只有所有員工都能真正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于本企業的重要性,才能打下企業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上下同欲,企業全員一致的文化認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每一個人都從我做起,才能實現“中國夢”。
二、文化認同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有力引導
既然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扮演的是“建筑師”的角色,要修建一座精品大樓,就必須讓建筑師認識到自己在建筑過程中的責任和重要性。企業文化建設是人的思想領域的建設,是企業生存發展、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業經營好壞的重要標志。企業文化建設旨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職工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企業正能量。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求生存、謀發展、抓機遇、迎挑戰,就必須構建社會認可、員工認同的先進企業文化,并在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豐富文化內容,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員工自身的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發展中獲得健康持久的生命力。
貴州中煙總結了多年來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經驗,科學而藝術地提煉了企業的理念、核心價值、使命、愿景等,建構了完整的企業文化體系。貴州中煙的價值理念是企業文化的內核,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決定著企業的發展目標、經營方向并規范著員工的思想行為。作為一個具有近七十年歷史沉淀和優良傳統文化的老廠,為實現“中國夢”,貴陽卷煙廠明確提出把牢固樹立行業核心價值理念作為構建先進企業文化的核心目標,提出了“做最受尊重的煙草企業”的愿景,把“提升生活品位,成就社會和諧”作為自己的責任,以“報效國家、回饋社會、成就員工”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通過全廠上下的努力,在構建先進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正確處理行業與社會、行業與政府、行業和員工的利益關系,提高“做精產品”的能力,按時、保質生產出符合標準、為消費者認同的卷煙產品,創建行業優秀卷煙工廠,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一份豐厚的物質基礎,是貴陽卷煙廠企業文化的核心內涵。同時,把提高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知度――即文化認同,放到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最前沿。
三、人文環境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
與自然環境相對,人文環境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不斷演變的環境,可以定義為:一定社會系統內外文化變量的函數。企業人文環境是指內部的隱形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企業靈魂。能夠稱得上企業靈魂的則是一種和諧、融洽、健康、富有生機的人文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之中,企業的領導與被領導、職工與職工之間的人際關系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融洽;也只有這樣的人文環境才能激發職工的敬業愛廠精神,增強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歸宿感和企業凝聚力。
(1)一個企業在自身建設過程中的文化建設與人力資源管理是由兩個矛盾形成的一大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人力資源管理是管理方式中偏硬性的手段,而文化建設則是偏軟性的手段。但是歸根結底來說,硬性的制度再強硬,也難以毫無差池地管理好企業所有的事務。而人力資源又是企業最靈活、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必須要靠文化建設作為柔性管理手段來輔助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用企業的營業思想、建設方向等精神意識去俘獲員工的內心,讓他們在精神上支持企業的發展。
(2)企業為文化建設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鋪平道路,指明方向,是企業發展道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企業的文化建設各具特色,正因為具有特色的文化建設,各企業之間才會有大相徑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如果將一個企業比作一個人,那么文化建設就相當于此人的大腦,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相當于此人的手腳四肢,頭腦指揮著手腳四肢,四肢在頭腦的支配下,接受命令去改造世界。頭腦和四肢必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此人真正的實力,頭腦更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們說文化建設是指引企業一切行動的基地。
二、在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人力資源管理的注意事項
(1)首先企業必須打造一個完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作為管理企業上上下下全體工作人員的硬性體制,企業必須樹立起標桿,然后要求所有人員按照這個標桿去行動、去工作。硬性的管理體系是幫助企業打造現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工具。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必須完善,能夠捕捉到員工日常在企業中工作的各個方面,對所有的行為都作出硬性的標準與規范,引導企業的建設向更加規范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2)注重用文化建設方向去引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貫徹。文化建設是企業的精神根基所在,在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大力重視人文精神的貫徹落實。人文精神是企業對員工關心、愛護有加的集中體現,是企業具備偉襟的重要體現。員工是企業的基礎組成部分,企業必須加強對員工的照顧和愛護,時刻關注員工的自身利益,經常拜訪家屬,增加對員工的關心。綜上所述,在企業的文化建設中,人力資源管理與其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只有將二者的關系真正弄明白,在貫徹一個的基礎上發展另一個,才能夠幫助企業建成現代哈有實力的
三、結語
摘 要 在知識經濟時代深化背景下,企業對人本管理越來越重視,對人本的訴求越來越多?;谌吮舅枷胂拢ㄔO企業內部控制文化以確保企業健康經濟發展,保障企業相關者權益,筆者結合自身對人本思想和企業文化的認識,提出從人文環境、制度體系和物質文化三層面建設企業內部控制文化。
關鍵詞 人本思想 內部控制 企業文化
企業為加強內部控制實施,將人本思想和企業文化相結合,在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實踐中基于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助推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實施,充分考慮企業相關者權益,建設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文化。
一、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人文環境建設
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人文環境建設不僅有外在展示,也有內質提升。這就要求企業內部控制人文環境建設中,要堅持人本思想,在員工共同信念、理想和價值觀等綜合素質培養建設方面下功夫,堅持“突出重點+標本兼治”原則,促進企業有序發展。
企業在內部控制管理中形成自上而下的價值觀,培育企業內部以人為本、積極向上的創新型企業文化,充分發揮企業文化作用,以奮勇開拓的企業氛圍培養員工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企業精神作為企業文化的奠基石,對企業文化的實施有重要支配作用,是整個企業員工觀念意識的外化表現,是企業員工實踐活動的外在體現;企業道德作為企業約束員工行為的手段,應以誠信道德教育為核心內容,加強企業員工對誠信的深刻認識,將誠信作為企業的行為規范,將誠信作為企業價值取向,將誠信作為企業品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的融合開展,結合考慮企業員工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提高員工思想政治覺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技術素質,為企業員工辦好事、辦實事,做好對企業員工的引導、幫助工作。
二、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
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是企業正常運營管理的基礎條件,但是企業制度具有剛性特點,很可能由于制度的不合理引起員工的抵觸情緒,使員工產生不公平感,最終失去工作積極性、創新性。所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要充分考慮人本思想和制度的有機結合,基于人本思想的企業文化,改善對員工的管理方法,堅持以人為本,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員工對企業制度的認同感,培養員工的企業歸屬感,通過對企業員工人文關懷、人文關愛、人性理解和人格尊重,實現企業內部人和共事,員工熱愛工作,促進企業有序發展。
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建設要以人為本,尊重企業文化管理,以市場需求為核心,實施為企業長遠發展服務的原則,調動全體員工共同參與,激勵員工工作積極性,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體系要綜合考慮員工承受力、素質和能力,基于企業員工的訴求反應,科學規范員工行為,最大限度考慮員工利益,服務于企業管理目的,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企業日常管理中,有計劃的將企業目標、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灌輸于員工,充分發揮企業示范效應,讓員工在潛移默化中將企業思想、企業制度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中生根發芽,以思想指導行動,最終實現企業員工自我管理。
三、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物質文化建設
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物質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的表層和硬件,是企業物質環境文化,可以體現為企業實體物質環境建設、企業實物資產控制、企業信息化控制。企業物質文化建設要以其文化內涵對員工行為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促進員工健康發展,培養員工正確價值觀,養成員工主體性和創造性。
企業實體物質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活動實施的活動載體,是企業內部控制可視化環境,如企業建筑物的統一規劃設計、企業構筑物的統一布局,企業內部傳播設施,企業標識制作設計,企業現代化設施設置,企業內部環境的美化綠化,企業內部陳設布置,企業人文內部環境,為員工創設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企業實物資產控制,企業資產調撥制度設立,在保障資產安全完整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存量資產的作用,對新進公物倉庫實物資產進行維修整合,合理調劑閑置資產;在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下,以規范的資產轉讓程序,對資產進行合理管理處置,對有使用價值的資產采取公開拍賣形式回收利用,剝離不良資產,挖掘資產潛在效益,確保資產轉讓合規;建立企業實物資產規范工作程序,嚴格控制資產管理處置關,合理使用資產,提升企業實物資產的使用效率;企業信息化控制要加強信息化資產的管理,安排專人負責信息化資產的維護安裝,尤其要關注企業相關信息軟件的應用,提升企業軟件的有效性,嚴格控制企業管理誤差行為,并行行駛企業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活動。
人本思想下企業內部控制文化建設,以人本思想和企業文化為基礎,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為手段,以二者的綜合力量為主線,凝聚企業力量,助推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洋暉,人本視角下企業內部控制研究[J].經管空間,2013(5).
引言
我國如今對于城市發展有巨大的需求,對于不少城市來說,由于各個產業的發展空間不足所以建設新城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由于我國城市的存在歷史悠久,所以新城區的建筑風格需要參考實際的傳統人文結構才能夠達到最好的建設效果,體現城市的文化,也能夠讓市民更好的適應。本文針對新城區建筑風格與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關系做出淺析。
新城區建筑風格與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特點
向來注重城市建設與傳統人文相結合的建筑方式,可以說為了給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為城市各行業的發展提供溫床,新城區的建筑風格需要結合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而這就要求人們能夠明確新城區建筑風格與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特點,以便做出更好的改善方案。
1.二者以歷史相關聯
城市歷史悠久,對于不少城市來說歷史留存于舊城區的建筑風格之中,融入于人文建筑之中,可以說在新城區建設的時候,由于需要保留城市文化的需求,所以新城區與本區域傳統風格大多以歷史作為聯系,這樣才能夠體現城市良好風貌。
2.建筑風格體現人文特點
城市建設新城區的目的是為了緩解舊城區巨大的交通和住房壓力,需要將居民遷往新城區,所以可以說建設新城區需要考慮到實際人員居住的效果怎么樣。而在建設新城區的時候建筑風格如果能夠體現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關系特點,就能夠提升人員居住舒適度。而考慮人文特點的建筑風格也是新城區建設的特點之一。
3.注重地理位置等實際情況
以能夠維持較長時間的使用,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其城區建設與實際地理條件相結合,協調各方矛盾才能夠保證城區正常發展。因此我國在新城區建設的時候,考慮傳統人文結構的情況之下還需要注重實際情況的發展,不能夠一味只考慮傳統情況的模仿。
新城區建筑風格與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缺陷
對于我國實際新城區建設之中,可以說依然存在不少缺陷。特別是由于無法充分考慮到傳統人文結構的特點而導致的新城區與舊城區銜接不當也是十分常見的。為了給新城區建設風格帶來更好的建議,有必要明確建設之中存在的缺陷。
1.新城區建筑風格過于鮮明
由于不少新城區建設時急求高科技或者是新技術的融入,沒有考慮到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實際情況,因此很容易導致新城區與舊城區的發展脫節,這是新城區建設的明顯弊端,也是很容易導致新城區發展不全面的一大原因。
2.傳統人文結構需要簡化
新城區建設如果只考慮新興建設方式容易給城市發展帶來阻礙,同樣的如果只考慮傳統人文方面也容易造成城市發展的停滯。因此在新城區建設之中,需要適當簡化傳統人文結構,只取用適用于新城區建設的部分,避免造成新城區的發展過于滯后,容易給城市發展帶來不好影響。
新城區建筑風格與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改善
新城區建筑風格向來有結合新舊特點的需求,尤其在于考慮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的方面,要想為解決新舊特點矛盾或者是發展新城區使用效果做出改善,就有必要針對于我國新城區建筑之中存在的不足做出一定的提升。
1.建設新城區時保留傳統風格特點
由于我國城市大多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發展歷史比較悠久,所以為了保證城市文化的延續,在建設新城區,選擇新城區建筑風格的時候需要保留一定的傳統風格特點,避免因為發展新城而失去長久以來的歷史風格特點,尤其需要考慮本區域傳統人文結構與現代高科技的結合。
2.將現代與傳統相結合
要想改善我國新城區與本區域舊城區之間存在的矛盾,為了避免出現新舊脫節的困擾阻礙我國城市進一步發展,就需要保證新城區入住人員的利益也需要考慮到舊城區以傳統方式生活的居民的生活出行怎么樣。換句話說,在建設新城區的時候需要融入適當的傳統人文結構特點,這樣才能夠保證新舊人員與企業的發展。
3.新城區建設考慮發展可行性
如今我國時下新城區建設是以更好的城市發展為目的的,所以需要考慮到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不能夠只注重眼前利益,需要保留傳統人文結構之中適用于長時間發展的特點,并且注重城市建設的硬件設施,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國城市新城區之中的人員與企業發展得到保障。
結 論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文素質 新路向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才競爭的加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社會和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心理素質。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一詞,在漢語詞典上定義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素質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質和文化素質,它所體現的是主體對世界的關系,是對人自身價值和生存意義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探索。從廣義來說,人文素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從狹義來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所謂人文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在傳授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處于邊緣狀態。表現在:首先,人文素質教育未列入學校整體規劃或被簡單等同為“通識教育”,沒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質教育雖然注重了內容的廣泛性,但人文內涵尚不夠突出。再次,多年來,高職院校一直把培養目標定位在“為社會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上,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片面重視職業技能培養,輕視人文素質教育。這種忽視人文教育的狀況只會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終失去教育的意義。另外,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表現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藝術知識及欣賞水平的缺乏;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較差;法律知識淡?。蝗狈θ松饬x的追求,對未來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不容樂觀。
三、拓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學主義哲學思潮及教育過于功利性的影響,教育偏頗,導致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失。要改變這種現狀,高職院校就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轉變教育理念,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拓展人文素質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實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轉型中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與文化碰撞,歷史與現實、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開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現狀和高職院校工作實際為基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高職教育是一種“技術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技能,事實上這忽視了教育的本質。高職院校在傳授給學生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的同時,需要對他們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教會他們做人之道,使他們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高職院校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需確定具體、細化的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教學改革動力機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一整套在專業教育中將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優化校園文化建設,注重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拓寬人文素質培養途徑。專業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課程是各類教育活動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強高職學校的職業人文教育,要以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業等職業人文素質的養成為基礎,加強現有課程的整合,并從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核心能力、職業指導等方面加強人文課程建設,注重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拓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例如,可以開展讀書活動,舉辦系列講座,搞好學生社團活動,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大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等。還可結合專業和學科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參觀名優企業,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現代企業文化,提高自身修養。
最后,建設活躍第二課堂,完善職業人文素質評價機制。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有組織地開展專題講座、文化講評、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等舉辦人文、社科發展前沿的學術性講座和演講。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人文教育。此外,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是落實人文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整體規劃,構建人才素質的評估標準。要完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評估內容和評估手段,將學生在參加各種文化社團、文體活動、藝術競賽、演講比賽及人文社科類知識競賽時所取得的成績和表現作為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評價依據。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和基礎,丟掉這個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