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49: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貧困山區 初中學校 職前職教 滲透職教因素
貧困山區初中在經過“普九”攻堅之后,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大大減輕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為貧困山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農村中學仍然遵循著“應試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揮棒為指導,以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目標,只重視少數所謂的重點班、重點生而忽視了絕大部分的學生,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升學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學生因學無所獲、學無所用,對學習沒有興趣。而產生厭學心理,并由厭學走向輟學。即使勉強留下來的學生也無心上學,只是等著拿初中畢業證,成為隱性輟學學生。這種狀況直接影響到“兩基”成果的鞏固,最終使貧困山區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依然得不到提高,農民沒能通過學習知識來實現真正的脫貧致富,從而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要擺脫貧困山區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須創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一所邊遠的山區中學,1992年被確定為縣綜合改革實驗學校,開始探索農村辦學的新模式。特別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擔廣西壯族自治區“世行貸款‘貧困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階段滲透職業教育因素的實驗研究》”課題實驗任務之后,便進行了在初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因素的課題實驗探索。我校開展了初三分流、學科滲透、“綠證”班級、成普教結合等職教滲透改革實驗。經過多年的課題攻關和實踐,我校辦學的指導思想逐步從升學教育轉移到主要為當地“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和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農村中學特色的辦學新模式,學校開始展露勃勃生機。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績一直保持在融水縣各初中學校的前列。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的學生畢業回鄉后,很多都成為農村的勞動技術骨干,成了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從我校實踐經驗來看,農村初中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學科滲透式、課外選修式、職校聯辦式等多種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級,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個人意愿以及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將學生分流成為升學預備班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升學預備班以升學為目標,強化文化課的教學,為學生能考上高級中學打下堅實基礎。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則從增強農村初中課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以及學生就業需要出發,合理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加大實用性的技術課程和職業性選修課程的比重,讓學生能夠掌握一兩門適用技術和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從而使學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適應就業的要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適當降低文化課難度及要求,改變文化課授課和考試的方法。如對于學生普遍感到比較難學的英語課程,對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的學生只要求學會簡單的日常英語對話和能說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語名稱。考試也可采用筆試、面試、會話等多種形式進行。對參加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班學習的初中畢業生實行“雙證制”,即初中畢業證書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合格的“綠色證書”。
(二)學科滲透式
學科滲透式就是各學科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在文化課教學中找準滲透點,適時滲透職業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術和職業意識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內容的相互滲透是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在農村,要把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與學生未來職業教育內容聯系起來,與當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學科滲透式的重點放在初一、初二年級,滲透的學科主要是語文、數學、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A教育階段仍是以文化課“雙基”教學為主,滲透職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礎教育的前提下進行的,同時滲透的職教內容要堅持適用性原則,即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實際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課外選修式
課外選修式就是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完成文化課程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特長培訓班學習,比如體育班、書法班、音樂舞蹈班、工藝雕刻班、攝影繪畫班、電腦影像處理班、武術班,等等。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技能,有利于對特長生的保護,有利于不同潛質的學生潛能的發揮,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校辦學的吸引力。
學??梢园才琶恐芤粋€下午的時間作為特長生專門的活動課時間,讓學生在這一時間內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學習的職業技能。
學校鼓勵有技術專長的教師積極參與課外職教滲透活動,發揮教師優勢,開設技能培訓班。學校對開班教師給予一定的課時補貼,并對工作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
(四)職校聯辦式
職校聯辦式就是與高一級職業技術學校聯合辦學,讓高一級職校提前介入初中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活動。通過與上一級職校聯合辦學,農村初中學??梢砸劳新殬I技術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解決初中學校缺乏技術教師的問題,同時也為學生升入上一級職校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依托職業技術學校廣泛的就業信息資源,有針對性地開設培訓課程,特別有利于準備外出打工的學生;也有利于職業技術學校生源的穩定。這是一個雙贏的辦學方式。
關鍵詞: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原則;新體系;特點
作者簡介:孫玲霞(1981-),女,漢族,湖北人,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06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8)09-0038-03
一、建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原則
(一)社會適應原則。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功能的發揮總是受制于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適應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的要求。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類型、規格、層次由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定。脫離了這種需要,或因人才培養不足而影響社會的發展,或因人才培養過剩、結構失調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這種不適應的結果,既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發展,也會導致教育自身的萎縮。這在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方面是有著深刻的教訓的。長期以來,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直接服務農民和農業的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不是我們培養的人才數量少,而是以升入高一級學校為教育目的的教育體系脫離了農村社會實際。要改變這種教育與社會需要不協調的惡性循環,惟一的辦法就是使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
首先要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根據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類型、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等來確定教育的內容和層次。其次,要與農業生產特點相適應。農業技術教育具有與工業技術教育完全不同的特點,因此不能照搬一般職業技術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與農民的特點和需要相適應,充分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職業需求和對科技的需要。
(二)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我國目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使各個部分協調起來的機制,導致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打破以學校教育為惟一形式的傳統教育模式,改變只有學歷教育才是教育的錯誤觀念,樹立現代大教育觀,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
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要求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內部必須處理好各類別、各層次間的關系,這就需要完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建設,形成具有權威性、有效性和系統性的網絡體系。
(三)多樣性與靈活性原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有統一性,這是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結構、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更要講究多樣性和靈活性。多樣性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地區差異,反映的是各地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個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發展極不平衡,農業基礎、資源、產業結構、文化傳統、農民素質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決定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具有多樣性和高度的靈活性。
四川樂山教委在農村教育改革實踐中提出了“短平快”的農村成人教育優化模式,是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典型表述?!岸獭敝饕附虒W時間要短,科技傳播時間要短;“平”就是強調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與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與農民的接受能力相適應,不能落后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也不能脫離農民的接受水平;“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要快,學員把所學技術運用到生產實踐中見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于把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到生產者的手中,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如果現代科學技術沒有相應的傳播、推廣體系,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就面臨難以迅速推廣的困境。隨著技術陳舊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項技術尚未面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低,與僵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不無關系。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F代市場經濟可以概括為“技術含量日益提高,不穩定性不斷加劇”兩個方面,前者是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和資金密集型經濟在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在生產投入的各種要素中,科學技術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適應這一要求,除了加快科技開發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轉化?!安环€定性加劇”是指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表現在農業上就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岸唐娇臁钡慕逃J竭m應了世界產業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過去,我們曾一度追求農民教育的“正規化”,如舉辦全日制的掃盲班,需要幾百個學時,脫離實際,結果越辦越萎縮。由于農民文化教育沒有同學習技術相結合,在脫盲后又大量復盲,單純的掃盲教育也并不能改變農民的貧困狀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走出“只有拿文憑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誤區,采取靈活性的職業教育方式,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岸唐娇臁钡慕逃J皆趯嶋H操作上強調了培育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實踐性和教育服務功能的整體性。
二、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框架
綜觀各國的農業現代化歷程,都是伴隨著農業科技水平、農村商品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實現的。在這一條歷史長河中,各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也都經歷了一個由單純注重推廣普及功能到強調推廣普及、疏導轉移、陶冶凈化等多功能并重的演變過程。與之相對應,在培養目標上,也實現了一個由培養傳統農業技術人員到培養現代農民轉變的過程。要實現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新目標,就需要按照新的理念,結合中國農村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構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新體系。合理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應該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規格和類型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需求的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構建首先要考慮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考慮農業科技大發展與應用趨勢,同時要考慮農民對教育的需要趨勢。由此出發參照有關的研究,筆者提出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框架(如圖1)
新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多樣化特點。只有實現多樣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并覆蓋盡可能多的農民群體。長期以來的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主要都是在學校中進行的。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不能只在學校中進行,或者說主要不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應當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綜合發揮作用的格局。在本文中把學校教育作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包括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其中有學歷教育,也有資格證書教育。
非正式教育,主要包括農業推廣教育和農民在各種學習型組織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農業推廣教育,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對農民的示范教育和培訓,也包括農民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示范。
農村中的學習型組織,是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方面。它包括學習型的家庭、學習型的企業、學習型的機構、學習型的團體等等。早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我國的農村中就發展起不少的學習型組織。陶行知等人發起的平民讀書處,曾有過較大的影響。后來陶行知總結出的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是一種促進學習型家庭形成的良好方法。今天的知識經濟社會中,學習型組織的形成對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地方成立的村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青年讀書會,以及各種職業協會等組織,不僅有效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也促進了知識技能的學習和交流。
(二)多層次特點。需要構建多層次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來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需求,并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層次。就現實而言,我國目前有三個農民教育層次:
一是農民的初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包括農村初中教育中滲入職教因素、鄉鎮農民技術學校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開展的農民綠色培訓、推廣機構進行的科技培訓等。
二是農民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包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職業高中、農業中專學校、農民中專等。在這些學校中,既有正規的學歷教育,例如農村職高和農業中專對適齡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資格證書教育,例如對農民技術員、農民技師的資格認證教育。
三是農民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教育領域,它主要依托高等農林院校開展各種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學考試、資格認證等教育。目前的農林高校中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尚屬于學歷教育,對農民開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辦高校的興起則為農民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較多的機會。
(三)多渠道特點。從受教育的方式來看,多樣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包括了多種途徑,如函授、面授、遠程教育等;從辦學主體看,有公辦、民辦、企業和農民自發組織的教育等各種形式;從教育的性質看,有短期實用技術培訓,也有系統的學歷教育,既包括參觀示范,也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科技信息傳播。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盡可能多的農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參考文獻:
[1]趙家驥等.農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P142-164.
[2]農業部課題組.21世紀初中國農業教育結構體系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0年,第5期.
關鍵詞: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0-0021-2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六大任務,把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放在第一位,并指出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總理強調:“只有職業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今年先從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做起。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點也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落實十七大報告、調整教育結構的重要舉措,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新跨越的戰略突破口。
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利于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鎮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資源零散,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機制、模式等方面都還比較單一,主要還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門經辦、全日制的學歷教育,離“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還有很大差距。存在諸如管理體制上統籌乏力、辦學體制單一等體制性的障礙,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基地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培訓體系。在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管理上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現象尚沒有根本改變。當前,各地的職業教育在條塊分割的部門管理(教育部門、財政部門、農業部門、勞動保障部門、人事部門等)中得不到多方面的幫助,反而受到多方面體制與掣肘,農村職業教育分別要歸屬教育、農業、勞動、工會、人事等10多個主管部門管理或鉗制,致使專業和培訓項目重復設置、資源統籌難、設備閑置或老化、有限的資源得不到綜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優勢。教育部門只管培養,無法與用工單位結合;勞動部門只管考證,實質是為了收錢;其他部門通常是舊體制行政所屬關系的延續,主要是為了養活編制內的“人口”,這種體制已經嚴重束縛了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在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行業企業尚未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面臨著一方面是農業技術人才嚴重緊缺,另一方面是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不斷弱化的兩相矛盾的局面。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行業企業舉辦的職業教育資源流失嚴重,在企業中建立農工學結合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也還沒有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企業如果不參與,農村職業教育就不會有大的發展。除此之外,缺乏足夠優惠的政策吸引民辦資本進入農村職教,也是目前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的一大體制。民營資金是否能進入職教,關鍵看進入的門檻有多高,或者干脆不設門檻。要繼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農村職教,政策上要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保證他們有一定利潤,增強吸引力。除了民營資本準入方面缺乏吸引力外,農村職業教育分屬教育、民政、勞動等部門多頭管理,先培訓后上崗的勞動就業準入制度執行不力等,也都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要破解的困境。
在當前農民教育與農民培訓方面,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組織手段,沒有形成一套農民教育和培訓的組織領導體系和管理體系,使得農民教育和培訓不能以一個系統的工程予以落實。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農民教育和培訓的組織領導和管理體系,保證農民教育和培訓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2 整合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的,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
堅持“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方針,政府要制定職業教育長期發展規劃,加大主導、統籌力度,逐步建立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
2.1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應該作為各級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和向農民提供的“公共產品”,制訂近、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
整合教育部門、農業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科技部門以及扶貧辦等在農村的教育培訓資源,改變過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運作方式。盡快出臺便于人才流動的優惠政策,鼓勵高校尤其是農科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和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投入農村職業教育。在職教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及時增加教師編制并劃撥相應的經費,對職業教育中涉農專業給予補助。
2.2 行政管理部門應宏觀統籌全市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組織教育專家、行業專家和相關人員
在深入調查研究全市職業教育需求和資源的基礎上,解決全市職業教育存在的體制不順,多頭管理,公辦與民辦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問題,把職業教育統一劃轉到教育部門。整合職教資源,確定職業學校的布點、數量以及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配比、發展速度等,積極建設重點學校、示范學校,建設重點專業、示范專業和特色專業,形成完善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2.3 改善培訓管理,整合教育培訓資源,認真搞好多領域、多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逐步形成以鄉鎮為主體、以縣市區為重點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工作中要采取各部門廣泛參與、農民自愿參加相結合的辦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牽頭、訂單式培訓、菜單式教學、遞進式就業的培訓工作格局??赏ㄟ^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專項基金等途徑,采取培訓券的方式,使農民憑券自主選擇培訓專業和培訓機構,增強培訓實效性。
2.4 必須從當地生產力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狀況出發,構建新形勢下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
根據我國國情,當前可以考慮把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第一種類型: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結構以第二、三產業為主,重點是培養為第二、三產業的專門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第二種類型:經濟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這類地區產業結構目前仍是第一、二、三產業并重,但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化階段。這類農村地區的農民職業教育重點是培養服務第一、二、三產業的專業人才,適度培養高層次人才。第三種類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職業教育體系。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產業結構目前仍是以第一產業為主,重點是培養面向第一產業的專門人才和對農民進行某些專業技能的培訓教育和基礎教育。
2.5 改革辦學形式,拓展生源渠道,擴大辦學規模
繼續搞好聯合辦學;在專業設置上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科學、合理設置。要集中人、財、物力辦好拳頭骨干專業,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同時要努力形成集團化辦學;認真搞好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謀求高中階段的整體發展;積極扶持發展民辦農村職業學校。
2.6 建立和完善各級農村教育體系,調整優化縣鄉村教育結構
根據農村教育的區域性、分散性和輻射性特點,協同各省(區、市)高等院校,依托現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建立省、地農村教育綜合培訓中心作為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省、地農村教育培訓基地示范、輻射和帶動縣鄉村的職業教育中心和城鄉文化技術學校健康、持續發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農村教育體系。
2.7 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普教、職教、成教相互溝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農民終身教育和培訓的體系
滿足科技進步和產業技術升級對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追求。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和其他非學歷教育的溝通機制,積極發展綜合初中、綜合高中,使農民極其子女,能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類別和層次上有多次選擇機會。
2.8 多元化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鼓勵各類社會辦學機構參與培訓,組織動員各類培訓機構保質保量地完成培訓任務
加快農業職教資源改革與調整的力度,以“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的形式,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積極統籌相關職業學校,用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科學地進行區域功能定位,將農業教育的功能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保證人才培養和為農村服務功能的基礎上,提高農業職業教育資源的綜合效益。
2.9 依據市場機制構建農民職業教育新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有條件的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產業化
要在農村大力培養中介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各種有償服務,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大力發展民辦職業學校,既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又做大做強了職業教育本身,對于當地經濟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必將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2.10 充分利用農廣校辦學形式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和培訓服務
農廣校辦學的優勢在于其招生辦學的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進行正規的學歷教育,又可以進行短期的技術技能培訓,而且服務對象具有開放性,因此農廣校在職業技能培訓中,要克服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重視正規學歷教育而忽視技術技能的教育和培訓的弊端,調整辦學思路,樹立農廣校為提高勞動力素質服務的觀念,充分利用農廣校靈活辦學的優勢,根據地方潛在的和現實勞動力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辦學,開展形式多樣、長短結合、貼近實際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需要。
2.11 結合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同時也探索出一些別具特色、效果顯著的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模式
在辦學形式上,加強對初中和高中畢業的回鄉青年進行學歷教育,有規劃分步驟地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領路人。同時,定期吸收農民參加專業進修,為農民開設與農業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大專??普n程,加強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成都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主動與錦江區三圣鄉華新村培訓中心接洽,利用城區職業學校的師資和資源優勢,開辦了該村首屆農民工藝插花培訓班,花農們均對培訓的效果感到滿意。四川省什邡縣用現有職業中學的資金建立職業中心,使10萬農民接受了職業技術培訓。
2.12 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和本地區城市化進程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拓展農民“綠色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面向農村富余勞動力積極開展旅游、環保、服務以及加工制造等技能培訓,重點加強“農轉工”、“農轉居”和小城鎮建設轉非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業的渠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轉移,使之就地培訓,盡快實現就業,從而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
2.13 結合農村富余轉移,探索多種有效的勞動力培訓方式方法
(1)政策支持,農民自主參與。主要是由區縣、鄉鎮政府補貼大部分或全部培訓費用,農民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調動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2)把農民轉移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提高了農民的技術能力和工作能力。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積極舉辦家政培訓班,鄉政府承擔培訓費用,使本鄉的富余勞動力通過培訓,獲得了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多名學員找到了工作。
(3)發揮企業優勢,搞好勞動力的“對接”。許多鄉鎮把引進企業的用工與農民轉移培訓結合起來,提高了轉移培訓的針對性,擴大了農民就業渠道。
(4)發揮鄉鎮辦學機構和重點企業的辦學優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一批農民轉移培訓的示范基地。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雕塑藝術學校為當地和全國培訓了一批石材雕刻和加工人員,進一步提高了石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石材產品的附加值。
參考文獻
[1] 李景潮.淺談農村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N].教育周刊,2008-6-4.
[2] 于偉,張力躍,李伯玲.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7-7-7.
[3] 周兢.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問題、原因及對策[J].理論探索,2008,(4).
1.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狀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已轉移了一部分到第二、三產業,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農業勞動力比重過大的格局,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仍然相當突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1.1數量多,勞動力資源豐富
據互助縣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2000年互助縣總人口為36.97萬人,其中農業戶人口34.55萬人,在農業戶人口中,農村勞動年齡人口達18.51萬人,占全縣農業戶人口的53.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凈增4.32萬人,十年間,年均遞增2.7%。
1.1.2人多地少,形成勞動力大量剩余
由于農村人口的增長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的耕地面積也相應逐年減少。據互助縣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2000年全縣總人口為36.97萬人,年未耕地面積104.03萬畝,人均為2.81畝。雖然土地面積大,但耕地面積小,宜農面積少,旱澇保收田地更少,人均旱澇保收面積只有0.67畝。同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十年時間,全縣共增加人口9.06萬人,耕地面積減少0.76萬畝。由于耕地減少,人口增加,如果按照我國現階段每個農村勞動力負擔5畝耕地(按國際慣例,3畝旱地等同于1畝旱澇保收田地)的能力計算,只需要11萬農業勞動力就足夠了,扣除在農村和城鎮從事非農業勞動的人口,大約還有8.9萬農村剩余勞動力。
1.1.3文化素質低,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
互助縣第五次人口普查匯總結果表明,2000年該縣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合計為283763人,文盲人口73211人,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為25.80%。其中,15歲至59歲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0853人、小學文化程度144090人,初中文化程度92644人,高中文化程度20119人,大、中專文化程度4148人。由之可見,農村剩余勞動力中低文化層次的人數居多,總體素質差。從人口經濟學來看,經濟發展與人口素質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依次對勞動人口素質有一個由低到高的需求。互助縣農村較高文化程度的人數比重太低,文盲、半文盲人數偏高,它一方面使得農業科技推廣舉步維艱,仍維持著舊的勞動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影響到產業結構和類型的調整,成為農業內部與非農產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素質障礙,從而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
1.1.4生育潛力大,今后較長時期內農村剩余勞動力呈增長趨勢
現階段農村人口的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總和生育率均高于城鎮。農村人口增長快,隨之未來進入婚育年齡的人口就多,生育潛力就大,據推算,今后十年該縣農村每年出生人口平均在5500人左右,除去死亡人口,每年將平均凈增人口約2458人。這預示著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在本世紀初呈增長趨勢,如果考慮到今后十年科技進步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因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可能比我們現在估計的還要多。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運行中,農村將始終受到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困擾。
1.2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曾出現過高速度,但是現階段由于各地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景氣,機構改制和人員的裁減,使得一部分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又回流到農村。從深層次究其原因,還是在于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和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適應轉移的要求所致。
1.2.1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目前,從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各企業單位均有一定的加快,但是企業效益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企業的效益不好,自然在吸納勞動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制。近幾年來,互助縣每年新就業的人員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待業和下崗的人員仍是有增無減。據該縣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該縣2000年不在業人口合計為11730人,其中:失業人口1147人,失業率為1.49%??梢?,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就業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經濟發展快,企業效益好,安排的就業人員就多,反之就少。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就企業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想消納很多的待業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則顯得力不從心。
1.2.2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素質難以適應轉移的要求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該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內部素質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無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才,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學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這些剩余勞動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質低,既難以接受農業科技知識,又難以接受國民經濟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知識?,F今農村大多數地方仍停留在建國以來傳統的耕作模式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勞動力文化素質低,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
1.2.3鄉鎮企業的發展遠不能容納就業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鄉鎮企業的興起和發展,在該縣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也起到了主要作用,現全縣有3.39萬農村勞動力在鄉鎮企業從事非農業勞動。但是,由于多年積累下來的供求失衡,以及影響經濟穩定的一些因素交叉作用,使得本身比較脆弱的鄉鎮企業首當其沖地步入了困境。同時,因連鎖反映,農村其他形式非農產業的發展,如個體、私營工商業等也受到牽連。近幾年來,農村非農產業企業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在逐年縮小,使得現時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不得不“積壓”在農村這個田地里。
1.3勞務輸出初見成效,但問題仍很突出
互助縣作為省定貧困縣因其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內部就業機會少且工資率低等原因,一直是青海省勞務輸出重點縣之一。據互助縣勞動就業局的監測統計,2003年勞務輸出人數達95018人,占其勞動力總人數的51.27℅。(見表1)勞務輸出人數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我們調研中發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資料來源:互助縣勞動就業局勞務輸出統計相關年份數據
1.3.1剩余勞動力文化科學技能素質較低
請再看下面一組調研統計資料:
外出打工者的文化教育情況統計表表2
文盲小學肄業小學畢業初中肄業初中畢業高中肄業高中畢業大專及以上
人數36406144749226
占樣本比例數12.33℅13.70℅20.89℅15.07℅25.34℅3.08℅7.53℅2.05℅
資料來源:互助縣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匯總表
外出打工者職業分布情況統計表表3
種植業養殖業建筑業制造業商業餐飲服務業娛樂業其他職業
人數1410391337458
占樣本比例數5.88℅43.38℅3.78℅5.46℅15.55℅1.68℅24.37℅
資料來源:互助縣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匯總表
外出打工者月收入情況統計表表4
200以下201-300301-400401-500501-600601-700701以上
人數527949361435
占樣本比例數21.85℅33.19℅20.59℅15.13℅5.88℅1.26℅2.10℅
資料來源:互助縣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匯總表
從調研統計資料來看,互助縣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絕大多數(87.33℅),這就決定外出人員只從事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種(如從事建筑業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只求能干活,難求合理的報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5.04℅)。
1.3.2出外打工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由于勞務輸出無序分散,自發性強,上當被騙現象時有發生。沒有法律的保障造成與用人單位的不平等性,工資討要受到一定困難,給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懼心理。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在獲得勞動報酬上,有的工種實行計時工資,有的為計件工資。在建筑工地做雜工的工資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術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預付農民工500元到700元,有的每周只預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資的50%到70%。工頭們多向工人承諾,剩余的工資到年底一并發給,好讓農民工有“一大筆過年費”??墒堑搅四甑?,工頭們又以各種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資,致使許多農民工到了要回家過年的時候,手里握著欠條無處拿錢,空等一場。
1.4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
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主要得益于農村勞動力在進入農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實際上他們一旦進人農村工作和生活。這種教育就基本上與他們脫離.而離開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農村勞動力的再教育,主要是通過農村成人教育來完成的。
目前農村成人教育的現狀如何?在問及“村里有沒有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時,在被訪問的364戶家庭中,4.3%的家庭認為“經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的家庭認為“經常搞,主要是技術教育”,兩者合計共有6.9%的家庭認為村里經常對農民進行文化或技術教育;20.6%的家庭認為村里針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很少搞”;60%的家庭認為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是“做樣子”;49.4%的家庭認為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從未搞過”(見表5)。這表明基層組織對農民的教育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沒有將這項工作作為日常工作來抓。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第六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應當發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識。而這項工作的開展顯然不到位。
基層組織對農民進行教育的現狀表5
文化教育技術教育很少搞做樣子從未搞過
人數1698121840
占樣本比例數4.3℅2.6℅20.6℅60℅12.4℅
資料來源:互助縣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匯總表
在問及有沒有必要進行這些教育時,村民給予了非??隙ǖ幕卮?。在被訪問的364戶家庭中,88.46%的家庭認為“非常必要”,只有6.59%的家庭認為“沒有必要”。農民非??释軌蚪邮芏喾N形式的教育,也非常希望有關部門與單位送科技下鄉,傳授農民急需的農業科技知識。
農民對技術教育的態度表6
認為沒必要有必要但無力支付費用農活忙、家庭拖累沒時間有必要無處培訓其他因素
人數24261306123
占樣本比例數6.59℅71.70℅8.24℅16.76℅8.24℅
資料來源:互助縣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調查匯總表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農村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綜合分析以上原因,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轉變和農村勞動力轉變,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成為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瓶頸,農村勞動力的素質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2對策研究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從業人員素質低將會影響到勞務輸出的總量和務工收入。據我們調查結果表明,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員年收入為9226元,比無技術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可見,專業化、技術技能型外出人員不僅就業穩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對較高,為此必須加大對輸出人員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力度。
2.1加大輸出人員培訓的任務
2.1.1開展引導性培訓
引導性培訓主要是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知識的培訓,目的在于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引導性培訓主要由各級政府,尤其是勞動力輸出地政府統籌組織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和社會力量來開展。引導性培訓要通過集中辦班、咨詢服務、印發資料以及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靈活開展。
2.1.2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職業技能培訓可以以定點和定向培訓為主,例如可開展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主要是在各級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由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和用人單位開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辦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具備相應條件并有創業意向的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指導。
2.2推進輸出人員培訓的具體措施
2.2.1加強組織領導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對教育投資的能力越來越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必須堅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推動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取得更大的發展、堅持以深化改革為重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抓住機遇,推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努力保證“三個增長”目標的實現,以適應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職業教育需求急劇擴張的局面,緩解職業教育的供求矛盾。
2.2.2加大培訓的資金投入
加大政府對農村貧因地區職業技術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擴大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覆蓋范圍,把更多的農民和農民子女納入到職業技術教育的范疇中去。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人多地少,經濟落后,生產力極不發達。而我國的適齡兒童絕大部分分布在農村,現實國情決定了農村的經濟狀況連農村自身的基礎教育問題都難以解決,鄉政府和村組織哪里還有錢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呢?盡管我國現階段已經決定農村基礎教育投資主要由縣級政府負責,但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格局基本沒有變,鄉級財政承擔不起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局面很難保證不會在縣級政府重演,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經費也很難落實到位。因此,必須改革農村教育投資體制,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教育體系,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綜合改革。加強政府統籌,有效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加強政府對職業技術教育投資的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個人、團體、基金組織等向職業技術教育投資,促進民辦職業技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形成職業技術教育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不發達的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單靠政府這一教育投資主體不可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職業技術教育需求,同時,我國也有不少民間資本欲投資于民辦職業技術教育事業。建立私立學?;蚪逃?,擴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供給.再加上我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有愿望也有能力支付更多的教育費用,以滿足他們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需求。因此,政府在增加職業技術教育投資的同時,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各種民辦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將過去哪種政府單一投資主體轉變為多元化地職業技術教育投資主體。
2.2.3改變傳統職業技術教育觀念,樹立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多樣化的觀念
正式教育可以分為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我們常說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正規教育,即按照明確的目的、嚴密的計劃和嚴格的章程將受教育者組織起來并進行教育培訓。實際上,隨著社會形式的不斷發展,非正規教育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非正規教育是指任何在正規教育系統以外所進行的,為人們中的特定類型、成人及兒童有選擇地提供學習形式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例如,農村推廣和農民培訓計劃、成人識字計劃,在正規教育系統以外所進行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有關衛生、營養、計劃生育、合作團體等各種社區教學計劃。非正式教育指個人從自身的社會經歷和生活環境中鍛煉、學習和提高的一種教育過程?;蛘哒f是從日常經驗和生活環境——家庭、工作、娛樂中,從家人和朋友的榜樣和態度中,從旅游、讀報和看書中,或通過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和電影,學習和積累知識、技能、態度和見識的終生過程.談到發展職業教育,不能簡單地認為僅指正規職業教育,還應該包括非正式職業教育和非正式職業教育。實際上,非正規職業教育和非正式職業教育更適合農民和城市新移民的受教育要求.效果更為理想。因此,從其種程度上講,國家不僅要投資正規職業教育,促進正規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要重視非正規職業教育和非正式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其進行適當的教育投資。因為在適當的條件下,對社區職業教育,或者說對非正規的職業教育和非正式職業教育進行投資更為廉價,效果更好。
2.2.4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實行就業準入制度
勞動預備制度是國家為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培養勞動后備軍,促進青年勞動者就業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項新型培訓就業制度。就業準入是指根據《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的有關規定,對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到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工種)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
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就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
用人單位招收農村勞動力,屬于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工種),應從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對用人單位因特殊需要招用技術性較強,但尚未參加培訓的特殊職業(工種)的人員,可在報經勞動保障部門批準之后,先招收后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后再上崗。
2.2.5整合教育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率
在充分發揮現有教育培訓資源作用的基礎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訓機構,加強基地建設,完善教學培訓條件,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和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引導和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聯合,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派遣)機構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簽訂培訓訂單或輸出協議,約定雙方責任和權益,實現培訓與輸出(派遣)的良性互動。對培訓機構與輸出(派遣)機構的合作,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制訂鼓勵措施,加強業務指導。
發展和改革農村教育,使農村職業學校、成人學校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要陣地。充實農村普通中學職業培訓和就業訓練的課程安排。具備條件的農村初高中,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新增勞動力培訓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內容。各類職業學校要擴大面向農村的招生和培訓規模,積極開展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村成人學校建設,充分利用農村成人學校開展農民工培訓。城市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要結合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積極開展進城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選拔出優秀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教師,開發出適合于農村需要的廉價的鄉土教師,派人專門負責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和繼續教育研究,才能將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落到實處,使農村職業教育工作做得既認真踏實,又富有地方特色。質量和效益是農民職業教育的生命線,而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則是農村城市化、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2.2.6推進農民工培訓就業一體化
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原則,以訂單、定點和定向培訓為重點,引導和鼓勵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派遣)機構,在自愿的基礎上建立合作關系,實行培訓與輸出互動,促進學員就業轉移。要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市場體系,實行培訓就業資源共享利用,逐步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加強領導和管理,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要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數據庫,探索組建農民工就業指導服務機構,推進勞務輸出產業化。鼓勵部門、單位和社會組建專業勞務輸出機構和勞務開發公司,加強勞務輸出網絡建設,規范勞務市場管理。各級農業和勞動保障部門要依托行業優勢,建立勞務輸出協作網,定期公布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為基層農民工培訓就業提供信息指導服務。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要密切合作,主動配合并發揮各自積極作用,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就業的一條龍服務工作。
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快,農村就業增長非農化以及流動性日益明顯。作為城市勞動力結構的必要補充,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還將繼續存在,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量和流速應該在有效調節的基礎上得到相應控制。總體原因主要是由農村勞動力本身的素質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發展,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但還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因此,要走城鄉統籌就業的發展之路,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補充城鎮勞動力的形式更完善,必須經過市場和政策的調節和引導。要通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開發智能和技能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通過推行勞動預備制度,為提高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將農村職業培訓與戶籍制度改革配套實施,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職業資格證書成為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的通行證,從而調動農村勞動力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當然,“誰用人誰培訓”也不失為一種辦法。對進入小型分散用工單位的外來農民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相應抬高對其進城務工的“素質門檻”,分層次、多渠道的系統培訓,可引導農村勞動力積極參加培訓,減少盲目流動。
參考文獻
[1]胡永科.中國西部概覽•青海.民族出版社
[2]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扶貧開發規劃2003-2010.互助縣政府
[3]劉克崮.中國“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考與對策研究.管理世界.2003(05)
[4]李濤.百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轉移.內部文摘.2003(16)
[5]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員會.千方百計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大文章.華柯天下/2004年5月22
[6]劉鴻淵.農村收入現狀:制度與思路.經濟體制改革.2003,(05)
[7]溫銳,游海華.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經濟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8]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9]朱智文.西部開發中的“三農”問題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10]陸學藝.“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社2002
[11]陸學藝.當代中國農村與當代中國農民.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7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經濟社會發展;互動
近些年來,人們發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直接且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可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為此,必須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區域經濟,以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
(一)職業技術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相比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其可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腳步。職業技術教育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給社會尤其是當地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提供大批的高技能人才。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現職業技術教育可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如電子領域、信息領域、生物領域、服務領域等。此外,職業技術教育還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強專業性及技術性的復合型人才,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
第二,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職業技術教育所擁有的師資隊伍往往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其還有先進的設備,儲備了大量的最新信息,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及智力支持。如職業技術教育可將其科研成果投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當中,或與企業合作進行職工技能培訓等活動,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企業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職業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的進行,提高了當地的人文水平,豐富了當地的文化活動,改善了當地的人文結構。此外,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可發現,要想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實究根結底還在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只有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了,新設備新技術才能真正應用于企業的活動當中。職業技術教育則可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成為企業勞動者再培訓的重要場所。
(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職業技術教育進步的基礎,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職業技術教育在規模、專業設置以及教學目標方面也必然會做出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技術教育進步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規模的擴大。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對于人才和技術的需求量也就越多,這就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學生的就業及發展。通常來說,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越好,其可為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而經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學生其就業機會也會不斷增加,為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就必須不斷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職業技術教育來說,不管是要進行改革還是進一步發展,其在進行設備的更新、校舍的擴建、專業設置的改變等方面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等。若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佳,其很難給予職業技術教育足夠的投入,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及發展就很難實現,自然教育質量也就難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會對職業技術教育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第三,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設置的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了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勞動力需求,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就做出相應調整。隨著經濟及科技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更為迅速。為此,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設置就必須著眼于當地的經濟產業結構,在設置專業時需具一定的預見性,既要順應當地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又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及新專業的更新周期。
第四,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職業技術教育目標的改善。經濟社會的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現企業不僅需要大量的一線生產人員,而且更需要相應的組織人員及管理人員,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還要求職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滿足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職業技術教育就需改善其教育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及增強學生心理抗壓能力為主。
二、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現狀
雖說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是就貴州省當地而言,其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還存在很大問題,導致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難以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職業技術教育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貴州省的職業技術教育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為止已有30多年的歷史。據統計,現貴州省的獨立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達30所,所涉行業包括電力、化工、交通、電子、航天等。辦學層次多為大專,也有中職及高職,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僅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顿F州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求:至2020年,貴州省的技能型人才問題需達90萬人,其中高層次技能人才所占比例需達27.78%。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要達到此目標還是比較困難的。
(二)職業技術教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專業能力及技術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因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才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最終目標。雖然貴州省近些年來不斷擴招生源、增設專業課程,但其仍以授予理論知識為主,教學模式較為陳舊,針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還比較少,再加上缺乏與地方政府、企業及各單位的溝通,故其還是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降低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科研成果難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就目前而言,職業技術教育雖然有很多較為成熟的科研成果,但其轉化率較低,大量科研成果被閑置,難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萍疾荒芫o密聯系實際應用,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研發地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未正確處理產學研的關系,一直以來,貴州省職業技術教育的“產”、“學”、“研”都是獨立的,再加上很多高職院校未能正確認識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服務作用,依然堅持傳統的辦學模式,職業技術教育與企業溝通甚少,甚至與企業生產脫節,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
(四)經濟社會發展難以為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提供支持
現貴州省政府、企業及各單位等對于職業技術教育了解還不夠深刻,沒有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并未充分利用職業技術教育的各項資源。有些企業或單位雖與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但也只是形式,并未真正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的作用。此外,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限性,很多地區給予職業技術教育經濟支持很少,導致職業技術教育規模難以擴大、教育質量難以提高。
三、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的措施
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只有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才能體現其價值,而區域只有充分利用職業技術教育的資源,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無論是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還是政府,亦或是企業和單位,都必須改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思想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
(一)改善教育模式,改變教育目標
為能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就應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以企業職業需求為方向,重建教學體系,側重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進行專業的設置、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活動的開展時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以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建設提供一線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員,從而加快貴州省的城鎮化進程。
(二)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培養“三師型”師資隊伍
要想為經濟社會提供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就需一支具有強專業能力及技術能力的師資隊伍,即“三師型”師資隊伍?!叭龓熜汀睅熧Y隊伍是指將學校教師、企業技師及科研導師合為一體的教師模式。這就要求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不但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還可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也就是集“理論”、“實踐”、“科研”為一體。近些年來,貴州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雖有所提高,但仍缺乏“三位一體”的師資力量。為此,可與相關企業合作,讓教師深入企業從事管理或技術類工作,以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可聘請企業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師,調整師資結構。
(三)倡導產學研合作
未能充分進行產學研合作是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動的最主要原因,為發揮兩者的相互作用,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產業化,就必須倡導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需要學校與企業及各單位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項目同擔。通過產學研合作,不但可打破傳統的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而且還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同時還能為學校培養專業性人才提供最新、最靈動的信息,有利于改善學校的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
(四)加強職業技術教育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
現貴州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其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時還要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這就需要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要改善培養模式、改變培養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與地方的交流與合作,了解當地的產業結構發展趨勢,利用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深入企業研究其真正需要的人才類型,從而為社會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符的高職業技術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的聯系,職業技術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有效提高了區域的經濟及人文水平。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為能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不但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做出改變,提高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還要求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各單位給予經濟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振超.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研究[D].燕山大學,2010.
[2]張遠康.湖南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張術.談高職院校產學研與區域經濟互動[J].現代企業教育,2014(08).
[4]杜雪蓮.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動發展的若干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11(12).
關鍵詞:貴州??;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戰略;路徑
作者簡介:王鋒(1972-),男,貴州德江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侯長林(1962-),男,貴州銅仁人,銅仁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文化哲學和高等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1-0066-04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貧困對象的脫貧能力,是現階段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路徑和現實選擇。如何選擇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與路徑是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的關鍵。因此,認真探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和路徑,發揮職業教育整合人、財、物等扶貧開發資源的功能,促進貧困對象的公平發展,對現階段提高精準脫貧成效,推動全面脫貧攻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戰略和路徑的內涵
戰略就是作為組織對自身發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項進行的謀劃和方案。具體來說就是組織對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進行的全局性策劃和指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戰略指運用職業教育和相關反貧困理論,通過實施精準的職業教育,實現差別化貧困對象的脫貧能力整體提升,從而促進區域性整w脫貧致富的謀劃和方案。路徑是指通向某個目標的道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路徑就是指如何實施精準的職業技術教育手段,讓貧困對象接受精準的職業教育形式和內容,實現整體脫貧致富的方法和途徑。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有待加強
從當前來看,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面較大,對貧困對象識別的精準程度還不夠。目前,對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主要是依靠基層扶貧開發辦公室統一的家庭貧困情況登記認定,就讀中高職職業院校的學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學生家庭貧困認定申請表,學生所在基層單位蓋章認定,學校就按照相關補貼標準申報補助。對就讀職業院校的貧困對象則通過各類培訓,讓其接受職業技能提升訓練。實際上,在認定過程中,對于規定貧困區域內外真正貧困對象的數量以及相互之間的貧困類別、貧困原因、脫貧能力、接受培訓教育情況、適合的幫扶措施等信息不準確,使脫貧幫扶措施過于籠統化,缺乏針對性,影響了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公平性。
(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舉措有待改進
從當前來看,雖然全國各地探索并構建了“獎、補、貸結合的學費獎助模式”、“長、短結合的技能培訓模式”、“職業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貧開發由“輸血式”逐漸向“造血式”轉變,但是,在實施職業教育扶貧開發過程中,還存在貧困對象的脫貧意識不強,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等扶貧開發方式未能有機結合,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就業幫扶等舉措還缺乏精準性等問題,尤其是新形勢下,如何從系統性、科學性、精準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綜合考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措施還有待細化和完善。
(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成效有待提高
職業教育扶貧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學生素質,使其順利就業,從而能夠創業致富,擺脫貧困。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對勞動力市場的教育類型,與勞動力市場的連接最為緊密,因此,職業教育培訓理論上應該要把教育培訓的超前性、導向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既要注意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組織教學內容,又要注意灌輸先進科技知識與勞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適應性,但是,不少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培訓時,未深入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市場充分調研,只重視職業教育規模而不管市場就業形勢,許多學校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畢業生就業信息反饋機制,對學生的二次就業和后續發展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勢必造成生產和市場兩者之間的相互脫節,人才培養質量不符合崗位需求,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從而最終影響職業教育扶貧開發成效。
三、貴州省職業教育扶貧戰略選擇
構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戰略必須立足自身實際,著眼于凸顯職業教育脫貧功能,通過職業教育的整合功能,實現人、財、物等要素有機集聚,在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公平性的基礎上,不斷追求脫貧成效。從貴州省來說,當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戰略構建與選擇。
(一)非均衡發展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1]
非均衡發展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是指對不同貧困條件和脫貧能力的貧困對象,實施不同的職業技術教育措施和扶貧支持,通過部分貧困地區或部分貧困對象率先脫貧進而帶動整體脫貧的發展戰略。
實施非均衡發展反貧困的職業教育戰略,是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但是,這種戰略必須要高度重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優勢,針對不同的貧困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培訓目標,選擇不同的職業教育層次和培訓形式、培訓內容進行差異化的職業技術教育,才能確保此項戰略選擇取得實效。
針對貴州省貧困區域大、貧困程度深、貧困對象文化素質差異大等現狀,實施非均衡發展反貧困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要結合貴州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理念,緊緊抓住全省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新跨越主基調,深入推進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突出抓好大數據、大扶貧兩大戰略行動的發展機遇,對不同貧困對象開展分類培訓教育。即對農業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和年齡偏大,不愿意外出就業的貧困對象開展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術幫扶等培養新型農民,促進這部分貧困對象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后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或者到附近的農業園區就業而迅速脫貧。對旅游資源豐富地區的貧困對象,開展烹調技術、旅游服務以及民族文化挖掘傳承等第三產業的培訓,鼓勵貧困對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優勢脫貧致富。對家庭貧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壯年貧困對象可以結合當地工業園區各類企業用工要求,開展各類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訓,使其迅速走上崗位實現脫貧。對家庭貧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畢業生開展中職職業教育,培養初、中級技術工人,提高職業能力。對家庭貧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較高一點的中職和高中畢業生,鼓勵進行更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系統性培養學習,使之成為就業創業能力強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脫貧致富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二)城鄉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
城鄉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是指打破城鄉分割、分離、分立的狀態,加大向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力度,通過統籌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加大城鄉職業教育互動,縮小城鄉職業教育在師資、教學設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農村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成本,促進城鄉居民接受職業教育機會均等化,縮小城鄉居民脫貧能力差距,從而協調推進城鄉整體脫貧的發展戰略。
實施統籌互動式脫貧的職業教育發展戰略既體現職業教育扶貧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扶貧的精準性。但是,這種戰略必須要著力加強城鄉統籌,要把面向城市和農村的職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農村產業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標科學配置和合理調度職業教育資源,推動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促進城鄉職業教育資源和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成本相對均衡,才能確保城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
貴州省由于城鄉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導致城鄉職業教育的發展差距十分明顯。當前,一定要根據《貴州省三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教育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職業院校和縣級職業技術學校、職教中心建設的同時,在人口居住較為集中的鄉村依托現有的中小學建設農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職業院校在教育扶貧中的人才、知識、技術和信息等優勢,整合相關職業教育資源,通過定點幫扶、就地培訓等形式,促進城鄉職業教育資源互補,提高教育資源共享化的程度,解決目前職業教育投資短缺和教育投資效率普遍偏低的兩大難題。同時,在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上樹立優化、高效的意識,對新增職業教育建設項目和設施,要全面考慮資源配置后的社共享化程度,盡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職業教育資源的綜合效益,增強其反貧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
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就是通過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將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的技能素質提升和就業創業、產業布局等有機結合起來,在效益上實現長短結合、遠近結合,使職業技術教育反貧困的功能和效益達到最大化、持續化的發展戰略。
實施效益引導式脫貧的職業技術教育戰略,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是職業教育精準脫貧追求的目標。但是,這種戰略必須以現有的產業結構、勞動力素質結構和資源優勢為基礎,充分考慮貧困對象的需求現狀,特別是要認真處理好貧因人群與環境雙邊惡性循環的關系,以勞動力資源開發作為切入點,以產業扶貧開發為支撐,促進互動互補,才能確保既調動貧困農民的積極性,又促進產業和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對于貴州省來說,低于全國貧困線以下人口數量所占比重大,多數貧困對象長期面對貧脊的土地,惡劣的生態環境,封閉的自然條件,造成這部分人貧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貧困對象對戰勝貧困已經喪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貧困對象受傳統多子多福等影響,形成部分地區貧因人群與環境的雙邊惡性循環關系。人口環境承載力相對過剩,生態環境加劇惡化的情況下,勞動力就業更加艱難,導致貧困升級。因此,必須要結合貧困對象的現實需求,圍繞本地現有產業優勢,選擇技術程度低、培訓時間短,就業需求大,效益較好的工種,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實用技術培訓,使其盡快上崗就業,盡快提高收入實現脫貧。
四、貴州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貧困對象分類識別系統,全面實施精準扶貧
當前,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首先要針對貧困對象的貧困類別、貧困原因、脫貧能力、接受培訓教育情況、適合的幫扶措施等信息不準確的問題,按照精準貧困對象標準,由扶貧部門牽頭,建立省、縣、鄉三級貧困對象分類識別系統,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著力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民政等部門資助幫扶貧困對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貧困補助、培訓就業等有關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開展的各類資助、培訓等信息進行并網監控管理,準確掌握每一戶貧困家庭實時貧困和接受職業教育的狀態,確保貧困對象識別不錯位、不遺漏。職業院校要建立貧困學生的識別機制,進一步甄別貧困對象和貧困程度、貧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針對性資助和培訓措施,防止貧困對象享受扶貧權利和義務的不均等,從而確保各類貧困對象脫貧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構建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廣泛開展技能培訓
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在脫貧能力。因此,必須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相結合,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工作,并進一步規范行業勞動準入制度,鼓勵各用人單位根據各類崗位的準入條件,優先錄用既取得學歷文憑,又獲得各類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的高中職畢業生就業[2],提高貧困對象增收致富能力,帶動部分貧困對象改變過去“等、靠、要”的不良習慣,主動接受各類技能培訓,真正實現職教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職業教育脫貧成效。從貴州省來看,要在現有高職院校36所,中職學校262所(其中技工學校33所)和相關培訓機構的基礎上,加強中高職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著力推進部分地方本科院??焖俎D型,構建以應用本科為龍頭、高職??茷楹诵摹⒅新毥逃秊橹攸c、其他培訓機構為補充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通中高職銜接的立交橋,吸引行業企業廣泛參與職業教育合作辦學,實現職業教育和扶貧開發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分類分層的中高職學歷教育和各種職業技能短期培訓有機結合,為各類貧困對象提供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增強其脫貧致富能力。
(三)完善職業教育扶貧聯動機制,形成扶貧工作合力
為保證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必須建立專門的職業教育扶貧管理機構,加強對同行業的指導與統籌,強化同級各行業、各部門職業教育扶貧開發資源的整合,加強對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使用、監督和評價的統籌,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通過進一步落實《職業教育法》等相關政策和法規,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內容和要求,細化工作措施,加強對職業教育扶貧工作的落實。加快出臺相關激勵措施,構建行業企業和各種社會資源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合作辦學機制,共同擔當脫貧攻堅的社會責任。同時,對按時完成相關工作任務,且完成質量較好的各責任單位和相關責任人給予各種獎勵,尤其是對認識到位,積極參與扶貧工作,走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之路,不斷提升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貧困對象要給予重獎,帶動其他貧困對象積極謀求發展,從而充分調動各部門和全員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扶貧工作合力,有效推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
(四)增加職業教育扶貧經費投入,確保扶貧工作成效
針對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問題,要建立政府為主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切實履行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法定職責,在認真落實《職業院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職業院校校舍建設標準》、《職業教育專業設備配備標準》等中央關于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建立金融、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通過信貸、資助等多形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拓寬職業教育融資渠道,提高職業教育整合資源謀求發展能力,破解職業教育經費瓶頸問題。從貴州省來說,要在認真貫徹中央有關政策規定基礎上,加大《貴州省職業教育工作條例》的宣傳和貫徹力度,加快落實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投入,并逐步提高貴州省貧困線標準,加大扶貧資金向職業院校傾斜和獎勵力度,不斷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擴大貧困對象接受職業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扶貧開發的服務能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五)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實施產教聯合扶貧
職業教育是地方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地方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貧困對象就業脫貧提供了機會,也就是說,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際上離不開地方產業的發展。沒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職業教育將是無水之舟,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也將是無水之魚,要實現根本性脫貧也將是一句空話。因此,要推動職業教育精史銎豆ぷ鰨必須大力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貧困對象提供就業脫貧機會。同時,要推動職業教育瞄準地方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對貧困對象針對性地開展市場急需的技術技能培訓,促進產教聯合扶貧。從貴州省來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要圍繞全省的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大生態等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能源產業、資源深加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特色輕工業和戰略性新產業等優勢產業,帶動旅游業、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拓寬脫貧渠道。同時,著力引導職業院校圍繞人才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確保培養人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六)加強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必須要提高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的能力和水平。作為職業院校,在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對象識別、培訓內容、培訓形式、資助措施、就業幫扶、跟蹤調整的“六精準”,才能確保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成效。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必須著力加強內部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一方面,要構建政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通過組建職業院校理事會,制定職業院校辦學章程,吸引行業企業負責人進入職業院校理事會,形成職業教育辦學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分類培養考核機制,完善兼職教師分類管理辦法,建立擇優引進或招考兼職教師的制度,吸引校外優秀兼職教師到職業院校授課。逐步完善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加大青年教師下企業(或基地)實踐鍛煉力度,合作培養一批雙師素質能力和實踐教學勝任力強的專任教師團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職業技能 飛機液壓附件修理工 培訓包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has raise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 new heigh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necessary and urgent task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package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project has strong advantages,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working process and the occupation skill,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has a good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aircraft hydraulic accessories repair work training package",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build a suitable for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raining packag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skills; Aircraft Hydraulic Accessory Repairman; training package
1 當前職業教育中使用培訓包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為了提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各個國家都逐漸地重視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加快對于職業教育方式的發展。我國也已經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始終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執行標準來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缺乏兼具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的標準,使得相當多的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沒有一個具體的定位和相應的執行辦法。其次,職業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和專業設置方面沒有結合實際的崗位進行分析和規劃,同時理論化比較嚴重,在實踐教學方面比較缺乏,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不合理。再者,在職業教育過程中,企業的參與比較少,積極性和動力不足,校企合作、工作崗位與實際所學相結合等還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企業為學校所提供的一些條件難以滿足學校方面的需求,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在正規的工作場景中進行學習,使得教育教學脫離實際需求,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最后,職業院校尚未將全新的人才培養要求作為主導思想,不能夠依照職業技術教育的特殊性去培養社會所需人才,使得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方面與實際工作需求存在著較大差異,教學質量比較差,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目前,我國為了改善職業技術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將培訓包建設引入職業教育之中。①
2 培訓包建設的具體應用
根據天津市“職業培訓包”項目開發工作要求,通過調查天津市當前飛機液壓附件修理工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任務、新技術應用等情況,分析研究現行的國家職業標準與目前天津市航空產業生產實際需求的差異,作為“飛機液壓附件修理工培訓包”職業標準開發的全面參考依據。同時,Y合目前社會培訓實際,分析每一項技能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能力項目要求和能力標準要求,分析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水準,為職業培訓標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2.1 培訓包的職業標準和培訓標準獲取
為了清楚地了解到飛機液壓附件修理工職業培訓包的職業標準和培訓標準,對天津地區的航空企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家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來了解具體情況,主要調查方法如下:
(1)典型調查:從天津市航空行業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通過研究個別典型,來認識同類企業的一般屬性和規律。
(2)重點調查:通過對飛機液壓附件修理職業崗位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調查,特別是對從業年限超過5年的的技術工人進行重點調查,來了解飛機液壓附件修理職業崗位的總體需求和要求。
(3)抽樣調查:根據企業規模和崗位從業人員情況,隨機抽樣提取調查對象,原則上飛機液壓附件修理職業崗位操作人員抽樣比例不低于10%,其中崗位操作人員低于10人的,抽樣分數不少于2份。
2.2 培訓包中的能力體系
培訓包中的能力標準是由行業所決定的,用來滿足行業的技能需求,在確定能力標準之前,對能力領域進行分析。②一個職業的能力領域是對從事該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的反映,而每個能力標準都包含著一定的能力領域,其中又包含著不同的能力單元,分別描述了相關行業的工作崗位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會牽涉到與具體的工作相關的各方面,并且規定了在工作中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實際引用標準。例如飛機液壓附件修理工初級資格的職業標準和培訓標準,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3 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
這一部分主要是建立在具體的操作技能的基礎之上,對于工作崗位中所需要掌握的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標準。理論知識指的是在執行工作中所需要的提供有效方式的相關知識。所需要的技能操作是指將所學到的知識被轉化為實際工作中所應用到的具體技能。③通過對這個能力臥的學習,接受培訓的人要掌握初級飛機液壓附件維修工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所需的技能主要有:(1)自用試驗設備的調整、定檢、定校及維護保養。(2)選擇、使用和維護常用的工、夾、量具。(3)按液壓附件的安裝工藝規程、圖紙和技術要求,安裝導管和簡單附件。(4)排除多余物,確保油液清潔度及液壓油在飛機上的使用要求。(5)看懂一般液壓系統原理圖、附件的安裝圖和安裝試驗技術條件。(6)產品質量缺陷的鑒別。(7)看懂一般產品工藝規程及技術條件。(8)本工種工作過程中所需的一般計算和測量。(9)鉗工的簡單操作技能。(10)安全操作規程和安全防護裝具的使用。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主要有:(1)試驗設備的分類、型號、操作程序及保養方法。(2)常用工、夾、量具名稱、規格、用途和使用、維護保養方法。(3)常用量具的各類、精度等級及使用保養方法。(4)常用航空材料及輔助材料的牌號、名稱及用途。(5)機械制圖的基本知識,公差與配合、形位公差知識。(6)一般質量缺陷的鑒別方法。(7)飛機主要組成部分的名稱和功用。(8)液壓系統折功用及主要附件的名稱和用途。(9)系統導管和主要附件在飛機上一般的分布位置及固定情況。(10)本系統安裝實驗的通用技術要求。(11)系統導管與安裝前啟封檢查的注意事項,以及對多余物和液壓油清潔度的各種要求。(12)工作中所需的物理、化學、數學的初步知識。(13)鉗工、電工、熱處理、表面處理的初步知識。(14)安全操作規程和生產班組管理有關知識。
2.4 培訓包中的資格體系
(1)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在培訓包中,飛機液壓附件維修培訓包含了初級、中級、高級等三個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每個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都包括資格概述、取得資格之后的就業方向和職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等內容。
(2)職業資格的晉升。在職業資格的晉升方面,初級資格的飛機液壓附件維修工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能和知識,中級的則需要具備初級資格,而且還需掌握中級資格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3 我國培訓包培訓體系建設
(1)建立能力標準,完善課程體系。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開始注重結合行業和企業的具體需求,在培訓包課程開發中,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需要我們彰顯培訓包能力標準體系中的關鍵能力和就業能力的構建。④在實際的操作之中,從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和行業的具體需求出發,通過對行業信息的調查、對以后勞動力素質需求以及行業的發展前景預測,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和職業學校緊密結合起來,成立專業的部門進行能力標準的調研,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形成靈活的長效機制,從而指導職業技術教育中各方面的培訓工作,使得課程更具實踐性,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
(2)促進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重視實踐。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在職業院校的發展中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在深入開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學校要注重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主進行能力標準開發,行業企業則在這一過程中提供實踐的場地,可以將真實的工作場景展現在培訓過程中,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提升,在保證勞動力素質的同時也實現了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
(3)選擇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科學地開發培訓內容。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職業院校的自利得到了解放,可以在建立統一標準的保障下,借鑒經驗,將自利下放給學校和教師,構建出一個靈活開放的職業技術培訓體系,在實際的課程開發中,根據具體的工作需要和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培訓內容,選擇靈活的方式,根據具體的培訓課程和崗位標準選擇不同的培訓地點,利用頂崗實習等防暑進行培訓,改變傳統的培訓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
注釋
① 張美娜,顧威.探索以職業技能為導向的培訓包建設[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11.1:62-64.
② 李茹.“職業培訓包”功能分析與基本框架搭建[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