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時間:2023-09-26 09:49: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的探討
戴毓高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市100731 )
摘要:在我國的區域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要能夠不斷深入地了解經濟學理論研究方法,并能夠有效地運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一定的程度上看,區域經濟學理論是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一種挑戰。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是可以從直觀上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性指導。而區域性經濟并不是單一的經濟類型區域,它可以是包括是行政管理方面的,同樣的可以是研究經濟領域或者是自然地域方面的。本文就從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方法和發展現狀看當前的區域經濟學體系的構建。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經濟學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問題也不斷地暴露出來。從我國實際的國情出發,對區域經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構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議題。廣義的區域經濟學包括區域經濟學和區內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理論,這種理論區分方法涵蓋范圍更廣,間于運用性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個學科之間,從這個角度和定位進行研究分析,有利于區域經濟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社會功能。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時間上的階級性和動力上的人地互動性的規律,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新區域經濟學是由全球性的技術革命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所直接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傳統區域經濟學創新的成果,是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一種創新實踐。
一、區域經濟學的具體內涵
在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根據考察的對象特征不同,我們可以將地域可以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常見的地域類型有三種;一是自然地域。在我國眾多的地理版圖上,地表自然上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在空間上分布著不同的區域環境和地理氣候,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我國地表自然環境狀況分布上是有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地理生態系統,并能夠從所屬的關系中規劃處一定的區域等級系統。對于區域自然環境而言,這是一個完整的、有著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在這個完整的區域自然環境中一個要素的區域變化都會引起區域內其他要素的變化。所以,任何區域地理環境特征都是有每一個區域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結果。二是行政因素。行政區位因素是一種人為性的劃分方法,行政區域是指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圍。行政管理上的劃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與自然環境區域相比,這是具有極大的可變性和不穩定性。三是在經濟區域方面,經濟區域在能夠依托大中小城市為基礎,以交通運輸為紐帶,以地區專門化部門為經濟特征的經濟地域。經濟上劃分區域地理是客觀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也就是說,地域自然環境經濟區是構成當代經濟區域的重要因素,其中當然也包括是經濟城市、經濟網絡和中心和網絡的吸引力。經濟區域內的各個要素是相互聯系和彼此制約的。經濟區域的特征上是由區域之間各個要素所共同的形成的結果,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他因素的變化,從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特征。
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并不是單一指某一種區域類型。如果是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區域經濟學應該是屬于經濟區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實現對我國區域經濟學探討規律。從實踐上看,從行政區域上來深入探討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從而可以有效提高區域經濟學的各方面的社會功能。在我國實踐的生活中,有許多的行政區域的研究成果,就是由于沒有與行政管理方面進行有效協調,最后都失敗了,削減了區域經濟研究成果的社會價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經濟區角度上來探討我國區域經濟運行的各種規律,這已經是當前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從行政管理方面來探討區域經濟發展的可行性應該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二、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對象的表述
在目前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區域經濟學的內涵外延存在著兩種學說,一種是廣義的區域經濟學(區際經濟學),另外一種是狹義的區域經濟學(區內經濟學)。它們兩種之間的區分是以地域分工的理論為基礎的,兩者的主要特點就是探討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之間的聯系,前者是通過深入分析區際要素的活動,進一步揭示區際經濟分異的各種過程和動力上的機制創新,從而能夠為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協調服務,而后者是通過側重于研究區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組合,以及區內經濟的各項運行規律。這樣才能將區情分析看作是研究分析的重點內容,從而可以把戰略規劃和計劃的編制作為研究的對象和主體,從而可以把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區域經濟管理的實施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最終目的,并把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規劃管理看作是建立在對區域自然環境的情況研究上的基礎之上。
所以說,這種區分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健康發展和體系的盡快形成。在當代的很多經濟學理論著作當中,對于廣義的區域經濟學理論并沒有一個完整清晰的定義,而在區分之又在研究內容上卻又是含糊不清,這就造成在觀念上的認識不清,導致很多的區域經濟學理論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區域經濟學是對區域經濟發展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地配置,能夠將區域經濟發展利益空間逐漸拉大,這種區域經濟運行的規律中可以說明這是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之間的學科。
三、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化配置和規律性探究
在某種程度上說,區域經濟學就是要求在區域經濟發展時能夠謀求區域資源之間的優化配置,并能夠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好區域經濟的主導型產業群、協作配套產業群和基礎性的產業群,這樣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區域經濟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有不一樣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機遇,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充分發揮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優勢,其中也包括區域比較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從而能夠形成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群,并取得最好地綜合效益。所以說,區域經濟能實現產業集群優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益處。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區域資源的各種空間配置,就要能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出不一樣的發展要求,對于區域資源的空間配置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從一般的區域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對處于工業化初期的發展初期階段,應該要采取“據點式”的工業布局模式,而對于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階段的區域,應該采取“點軸式”的工業布局模式,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階段,就應該采取“網格式”的工業布局模式。從中可以發現,區域資源的配置和經濟發展具有以下幾個規律:
(一)、區域發展經濟空間規律的不平衡性
由于我國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這種平衡是一種短暫的。不平衡也是一種絕對的狀態。但是從全球的視角上看,這是由于自然環境的影響作用,區域資源的空間和區域經濟的空間上分布不平衡是具有持久性的。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上看,區域經濟發展是由于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這三者相互影響的綜合結果,而區域資源空間配置和經濟空間分布上同時也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不同的區位因素和勞動力因素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了區域資源空間配置和經濟發展空間不平衡的普遍性,這是一種不以實際情況出發,盲目地追求所謂的區域資源平衡發展的結果,這樣不僅不能達到相關的預期目的,嚴重時還會導致宏觀經濟上的效益下降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二)、時間規律上具有階段性
在區域經濟資源配置上,區域經濟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客觀歷史進程,由于各個時期不同的區域經濟條件不斷變化,因此表現出不同的階段性規律。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區域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經濟發展可以超越現階段的生產水平,深圳發展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所以,要能夠不斷突破常規的跳躍性發展階段,實現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
(三)、在動力機制上要求實現人地互動性
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想要實現階段性的區域經濟和諧發展,就必須要在動力機制上的人地互動性得到有效實現,階段性是區域資源分配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機制。在區域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想實現人地的互動性,就必須要能夠在充分發揮好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人作用于環境,同時,環境也是反作用于人,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能夠尋求人地關系之間的和諧和平衡,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目標。
四、新區位因素的研究
在對于傳統的區域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主要關注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研究過程中對于其他領域不太重視,例如,只是注重自然資源、勞動力成本和運費等一些因素,忽視了社會經濟條件的各種狀態。
而新區位經濟學理論可以繼承傳統的經濟學的基礎上融入到新的內容,更加注重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市場、外資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的研究,并且這些新區位經濟學理論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而得到發展,將區域經濟學理論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全球化的區位因素研究。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一些跨國公司也改變了不少公司的經營戰略,公司紛紛以全球為市場,開始注重發揮不同區域生產的優勢因素,并將這些不同區域之間的優勢因素不斷對其進行重新組合和包裝,從而建立起全球化的生產基地。在不斷調整投資布局,實現全球化生產經營的過程中,許多跨國公司與在國外的子公司之間形成了很大的差別,而且導致了公司在經營理念和生產方式上的巨大變革,從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區位因素正在影響著跨國公司對投資區位的選擇需求上,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完全不能符合時展的要求。而新的區位因素正好符合這一趨勢的發展需要。
結語: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沖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本質上改變了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根據。經濟全球化提高了全球資本的流動性,這就加大了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空間上的平衡性也將會不斷加劇。
參考文獻:
[1] 白永秀,任保平. 區域經濟理論的演化及其發展趨勢[J]. 經濟評論. 2007(01)
[2] 邵明. 區域經濟學經典理論回顧與評述[J]. 世界經濟情況. 2007(04)
一、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區域經濟發展與交通運輸相互影響的一般表現及規律是:當區域經濟發展遲緩、乏力時,它對交通運輸的需求和投入能力萎縮,表現為區域經濟對交通運輸發展的限制和阻礙,當區域經濟蓬勃發展時,它對交通運輸發展的需求迫切,投資積極性旺盛,但因交通運輸發展本身的技術經濟特點,不可能迅速顯出效果,因而表現為交通運輸發展滯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
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以下幾點:首先,交通運輸是區域經濟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內部條件,同時又是區域經濟系統中一個創造產值的物質生產部門。其次,交通運輸是區域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的先行,是區域產業生產力合理布局的先決條件。區域資源的開發包括礦產能源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海陸生物資源及旅游資源等,其目的是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與技術工藝,將這些處于自然或半自然狀態的潛在物產,轉化為人類可以利用的現實財富,為區域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再次,交通運輸是區域工農業和城市建設現代化發展的保證和動力。我國的四個現代化中,提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事實上,它們都離不開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支持、保證作用。在區域工業現代化方面,生產規?;?、原料和產品銷售市場的多元化、多向化、網絡化,與高技術和分工專業化及布局臨空化相聯系的信息化是其突出的技術經濟特點。這就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現代交通運輸系統。在區域農業現代化方面,商品性專業化的生產、外向型農業及農工貿經營公司的運作、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十分活躍的生產、商貿活動,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轉移和地域性流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提升等等,靠傳統落后的交通運輸方式和信息傳輸狀況,絕然無法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為避免在經濟發展中各省市區自成體系、重復生產、重復建設,客觀上要求在更大范圍內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發展交通運輸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第一,實現交通運輸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交通運輸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對應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交通運輸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動態發展的保障交通運輸發展形成的效益應在區域社會成員、部門及地區,按社會分配原則公平分享、把交通運輸建設對環境生態的危害降到自然生態環境系統能夠容許與消解的最適程度。這些也正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和內容。
第二,加強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區域經濟聯系是提高區域競爭力的基本要求。區域聯系網絡的基礎結構可以分為交通運輸、通訊、動力設施網絡等,在這些傳輸性基礎結構中,實現人與貨物流動的交通運輸網是最基本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以區際貿易為主包括要素流動在內的區域經濟聯系的變化。公路交通運輸網的完善,可以從降低運輸成本和減少交易的空間成本兩個方面來促進區際貿易。區域貿易不但受本地需求的影響,同時受伙伴區域進口需求的影響。作為生產成本組成部分的運輸成本對貿易價格產生強烈的影響,從而影響伙伴區域的進口需求和區域間的貿易。運輸成本隨距離的擴大而增加,這會產生空間組織中的距離衰減規律,兩地之間的距離越近,發生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貿易量越大,貿易種類越廣。這使得貿易首先發生在相鄰區域之間。如果運輸費用大到極點,任何距離的運輸行為都變得不合理,那么區域貿易就不會發生,各個區域只能靠自給。隨著運輸成本的逐漸下降,區域間的相互需求擴大,區際貿易也不斷擴大。在現代交通的基礎上,區域間的運輸成本不僅取決于實際距離,更取決于覆蓋它們的交通運輸網絡的密度和結構,對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和升級不僅要滿足當前階段的貿易需要,更要發揮作用創造更多的區際貿易需求。
20世紀90年代,旅游產業對社會經濟的重要作用逐漸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發展旅游產業被看作是一種促進社會發展的策略。旅游產業是綜合性強大的新興產業。對于旅游產業的測度,國際上用“Touristization”來描述,中文譯為旅游化。2006年,朱?f等首次在研究城市旅游時將旅游化作為測度指標來描述旅游發展程度[1]。隨著認識的深入,學術界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旅游產業的具體領域進行了相關探索,其中包括對旅游產業復雜過程的測度。張廣海等探討了旅游產業的概念,并運用耦合度法進行了分析預測研究[2-3];錢磊等借助6大統計指標對我國的旅游產業差異程度進行了評估[4];王新越等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測度了山東省17地市的旅游產業發展水平[5]。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下的一種新興的產業集群,2017年“全域旅游”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旅游產業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探究區域經濟發展對旅游產業的促進作用,揭示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作用模式,對于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物質資料的創造、生產、轉移、傳播以及消費。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旅游活動依存的重要基礎,為旅游產業的興盛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6]。而隨著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旅游產業的體系結構、表現方式等也會產生深刻變化。
(一)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旅游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以往的研究中,旅游產業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勞動驅動型產業[7],亦或是資本驅動型產業[8],旅游經濟增長更多地是建立在資源消耗與發掘的基礎上,具體表現為“快增長,高消費”,體現的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發展模式。隨著旅游產業發展規模的增大,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成為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旅游產業的增長方式亟待轉變。
區域經濟發展對旅游產業增長方式轉變的推動作用,一方面表現在對旅游業生產能力的物化,促使旅游產品向高級化發展;另一方面表現在人們對旅游認識的改變,促使旅游資源的開發要以消費者為導向,對富有資源的開發代替對稀缺資源的無限制開發。
(二)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旅游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
一般意義上,產業結構的兩個變遷維度是指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9]。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對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表現為:一方面,區域既定國民收入結構的相關調整、區域供給能力或者物價水平的變化會對旅游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營業收入增量的發展也會改變旅游產業自身的構成比例。
(三)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有利于旅游產品功能的優化
旅游產品的價值通過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得以實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旅游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個性化的需求愈發重要,以“食、住、行、游、購、娛”為代表的傳統旅游需求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預期。在一定時間段,旅游產品只有通過靈活調整自身的形態以及內容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而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為旅游產品功能的優化奠定了基礎,促進旅游產品的個性化與多元化。
(四)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對旅游認知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需求,旅游支出在家庭以及個人消費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10]。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旅游行業的變革,可以為旅游者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條件以及優質的服務。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旅游者可支配收入提高,為出游提供了經濟基礎。帶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為旅游活動的開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一方面,旅游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種較高水平的消費活動,而精神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比重的增加是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區域經濟為旅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促進人們對旅游認知的改變。
二、區域經濟與旅游產業的指標選取及其數據處理
(一)區域經濟的指標選取
1.經濟總量維度。廣義上的經濟總量一般是從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兩個方面進行測度?;跀祿傻眯?、全面性等的綜合考量,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億元)4個指標來反映經濟總量的發展水平。
2.經濟結構維度。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健康程度,合理的經濟結構有助于發揮地方優勢,促進經濟的穩健發展。選取的主要指標為投資消費結構、經濟開放度、產業結構、從業人員結構4個百分比指標。其中,投資消費結構(%)=各地資本形成總額(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億元),經濟開放度(%)=進出口貿易總額(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億元),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產值(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從業人員結構(%)=城鎮從業人員數量(萬人)/總從業人員數量(萬人)。
3.經濟質量維度。經濟質量本身涉及社會、公正與平等,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情況的綜合反映,對于組織而言,經濟質量對組織績效具有直接的影響,因而成為衡量組織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選取的主要指標為人均GDP(元)、單位面積產出(億元/平方千米)2個指標。
(二)旅游產業的指標選取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供給與需求是產業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方面,若二者形成良好的協調互動機制將會有效推動產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從旅游供給與旅游需求層面進行綜合評價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區域旅游產業水平。
1.旅游供給。旅游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區域中愿意而且有能力提供的旅游產品以及服務的數量[11]。選取的指標包括旅游企業接待能力(%)、旅游企?I人均資產固定原值(萬元)、旅游勞動投入率(%)。旅游企業專指具有獨立經營能力且進行核查計算的經濟單位,即旅行社、星級飯店以及旅游景區。其中,旅游企業接待能力(%)= 旅游企業數量/區域總人口,旅游勞動投入率(%)=旅游從業人員數量/區域總就業人口數量。
2.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旅游者為滿足自身旅游欲望所產生并有能力獲取的旅游產品數量。選取的指標包括人均旅游收入、旅游經濟增長速度、旅游產業集中度。其中,旅游產業集中度=(區域旅游總收入/區域GDP)/(全國旅游總收入/全國GDP)。
旅游產業是綜合了社會文化、經濟規律、地域景觀以及人口流動等諸多要素所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12]。因此,旅游產業測度指標的選擇過程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修正的過程,需要建立在旅游發展的經驗總結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準確預測的基礎上。
(三)數據來源及處理
指標測算的數據選自2006―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2006―2015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及其副本中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相關數據,權重的確定運用熵值法。具體的計算過程如下。
1.為了消除計量單位不同對數據的相關影響,運用Mix-min方法對指標進行標準處理,將數據統一為無單位的數據集。運算相關公式如下:
2.在求熵值的過程中要對數值進行對數處理,為避免計算中的無意義,對上述數據進行相關平移處理:
3.指標的比重變換:
4.計算指標的熵值:
5.指標熵值逆向產業處理:
6.計算指標的權重:
其中,m表示指標的個數,n表示數據統計所涉及的地區個數。
運用加權平均法測算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與區域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指數,為便于研究二者之間存在的深層次關系,將指數進行擴大化處理,具體公式如下:
三、區域經濟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模型構建及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促進作用,構建線性回歸模型。應用最小二乘法(OLS)的原理進行區域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相關數量統計分析,從而探究區域經濟發展中影響旅游產業發展的顯著因素。其數學模型為:
其中,,,…,分別為p個自變量的觀測值,Y是因變量的觀測值。
為避免在分析過程中受到變量自相關和多重共線性的干擾,影響模型的正確性,在分析之前對數據進行相關系數的檢驗。通過應用可以描述變量間相互關系的統計量來探索二者之間存在的密切程度以及相關的影響方向。在對變量進行相關分析時,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首先對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見表3)。
由表3可知,最終的顯著性檢驗的結果為0.000,即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數與旅游發展指數不服從正態分布,由此選用Spearman和Kendall相關系數來分析其特性,考察二者的相關關系(見表4)。
經測算,區域經濟發展指數與旅游發展指數的關系系數分別為0.126和0.181,均大于0,反映了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指數與旅游發展指數的相關性是顯著的。
在相關系數檢驗的基礎上,運用線性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采用SPSS 20對標準化后的數據展開描述(見表5)。
就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經濟總量對旅游產業的影響系數呈現微小的負化作用,與日常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呈現正向作用,符合日常觀念。其中經濟結構對旅游產業的作用最明顯,影響系數達到0.58,成為影響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
旅游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針對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而區域經濟對旅游產業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旅游產業的發展植根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受區域經濟的影響(見圖1)。從線性回歸相關分析中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對于旅游產業的影響不在于經濟發展的規模,而在于經濟發展的結構與質量。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區域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具有較大的作用力,而經濟總量發生作用可能主要是在旅游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
四、區域經濟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建議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地域范圍內,經濟生產要素組成的發展綜合體,反映的是區域在發展過程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狀況[12]。旅游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之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建設作用[13];同時區域經濟作為旅游發展的基體,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結合前文的數據測算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分析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產業在區域產業系統中的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有一個或幾個產業處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構成區域的主導產業或主導產業群。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是加快區域工業化進程的戰略舉措,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手段,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經濟發展的規律證明,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主導產業的選擇與扶植日益重要。而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表現為主導產業的更替和發展。區域經濟成長的過程,實質上是主導產業部門[]的成長過程。根據主導產業理論,區域的產業系統可以分解為主導產業、為主導產業順利發展盡可能減少“瓶頸”的輔助產業以及存在于其余產業中的潛導產業。我們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目的就是提出適合該區域的產業政策。區域主導產業的形成和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區域經濟結構、市場取向和資源稟賦的影響,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是制定區域產業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為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奠定基礎。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的基本思路就是:選準并優化應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使之有效地承擔起全國地域分工的任務,并增強其帶動 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力;配套發展關聯產業,特別是主導產業的前向關聯產業,盡可能延長產品鏈條;提高支柱產業的產業素質,保持和鞏固其已有的支柱地位,積極發展基礎性產業,特別是其中的“瓶頸”產業,克服其對 區域經濟的制約作用;扶持一般產業,在原有主導產業因條件的變化、主導產業的地位削弱以后,新的主導產業可以及時接替上來,保持區域經濟系統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區域主導產業群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區域經濟發展制定相應政策提供參考。
二、文獻綜述
對主導產業的研究,比較明確、系統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他剖析了經濟增長的階段和主導部門的重要關系,并探索了一個產業部門之所以成為主導部門的決定因素。赫希曼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提出,在產業關聯連中必然存在一個與前項產業和后項產業在投入產出關系中關聯度最高的產業。徐建中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研究。轉移份額分析模型最初由Creamer提出,后經Dunn等學者總結并逐步完善,該分析方法是將特定區域經濟變量(如收入、產出或就業等)的增長分成不同部分,通常用于描述區域經濟增長的特性或用于主導產業選擇。從地理距離到區域環境的研究在不同的區域研究范式下,主導產業選擇基準也有明顯的不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國外經濟學界的羅斯托基準,赫希曼基準。地理學家從定性角度把區域主導產業看做增長極,是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主要途徑。
上述定量分析采用的統計學中經典方法,都是以現行處理的思想為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的眾多影響因素間并非一定是線性關系;而且各因素相互影響,表現出“灰色”關系的特征,在進行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時,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更為適宜。論文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綜合探索區域經濟發展主導產業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灰關聯意義
傳統的數理統計分析法需要選取大量的數據,在數據少的情況下就沒有規律性;而且要求數據具有某種典型的概率分布;還會導致系統分析結論的誤差和扭曲。而灰色關聯方法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并在貧信息、少數據時顯得尤為重要與湊效?;疑P聯度反映序列曲線幾何相似程度,而在此基礎上引申出灰色相對關聯度、灰色絕對關聯度與灰色綜合關聯度。
(二)灰色關聯度
灰色關聯度作為其關系密切程度及相互比較的相對指標,它是以分析系統中主行為序列和相關行為序列曲線的幾何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為基本思想,以關聯度計算為基本手段的一種灰色系統分析方法,其灰色關聯度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給出原始數據參數列
x0(k)=(x0(1),x0(2),···,x0(n))
M個比例為:
x1(k)=(x1(1),x1(2),···x1(n))
x2(k)=(x2(1),x2(2),···x2(n))
···
xm(k)=(xm(1),xm(2),···xm(n))
第二步: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法或初值法無量綱化計算
第三步:求參考數列y0(k)與比較數列ym(k)之間的差別Δt
Δ1=|y0(k)-y1(k)|=(Δ1(1),Δ1(2)···Δ1(n))
Δ2=|y0(k)-y2(k)|=(Δ2(1),Δ2(2)···Δ2(n))
······
Δm=|y0(k)-ym(k)|=(Δm(1),Δm(2)···Δm(n))
第四步:分別求兩個層次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步:代入公式求關聯系數
式中P[0,1]為分辯系數,取為0.5,i=1,2···,m,t=1,2···,n,
第六步:求關聯度
在此基礎上引申出灰色相對關聯度、灰色絕對關聯度與灰色綜合關聯度。
(三)基于灰關聯的駐馬店市主導產業選擇
駐馬店三次產業內部分20行業,與GDP灰關聯度考察見表1-2。
表 1 駐馬店三次產業結構分行業產業群布局及潛導產業選擇方案
表2 駐馬店市產業群布局
四、結論分析
(一)依據駐馬店20行業與GDP灰色關聯度分析,R>0.7的產業為化學醫藥 、交通服務業、棉花 、水泥和紙業為主導產業;R>0.6的產業為玻璃 、芝麻 、小麥、蔬菜 、卷煙 、改裝汽車 、旅游為支持產業;飼料、 花生、 化肥 、電工儀表產業為一般產業,駐馬店市產業群布局見表2。
(二)取α=0.2時,灰色綜合關聯度能反映序列相對起點變化速率的相近程度。取R>0.85 的產業為布業、油菜籽、電業、啤酒業,為駐馬店市幼小產業、需要政府大力扶植的行業,這些行業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與發展,這些行業將通過新陳代謝的方式演進為駐馬店市主導產業,故選擇布業、油菜籽、電業、啤酒業為駐馬店市潛導產業,見表2。
(三)通過表1-2看出,駐馬店三次產業結構與GDP灰色關聯度第一產業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關聯度最小,也反映了駐馬店市工業化水平不高。
(四)駐馬店市在制定相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時,要重點發展化學醫藥 、交通服務業、棉花 、水泥和紙業等主導產業,充分發揮這些產業的帶動與輻射作用;注重培育玻璃 、芝麻 、小麥、蔬菜 、卷煙 、改裝汽車 、旅游等支撐產業,這些產業是確保駐馬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大力扶植具有發展潛能的布業、油菜籽、電業、啤酒業,為產業間的更替與新陳代謝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
[關鍵詞]政府投資環境區域經濟競爭力
政府投資環境是政府為各種投資主體的投資回報提供的條件和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政府信譽環境和服務環境等。就政府投資環境與其他投資環境相比較而言,任何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政府投資環境具有同質性。然而,就不同行政區域政府投資環境相比較的角度而言,政府投資環境又存在著區別,有的甚至是巨大的區別,即政府投資環境又具有差異性。在了解政府投資環境同質性的同時,更清晰地認識其差異性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影響,是尋求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有效路徑的關鍵點。
一、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
從哲學上講,政府投資環境的同質性,就是研究政府投資環境的本質或一般特性;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則是研究政府投資環境的特殊性。從政府投資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關系來看,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對差異性的認識水平,也是消除政府投資環境質量差異和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最重要的認識平臺。從政府投資環境建設的實踐來看,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
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主要來自于不同行政區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稟賦。地理位置的不同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往往會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色,由此需要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務,進而形成特點各異的政府投資環境。
地理位置不同,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客觀差異性的首要因素。地理位置對于政府投資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因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對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構成的影響上。這種影響雖然會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而呈現不斷減弱的趨勢,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卻不可能完全消逝。不同的地理位置,因其氣候條件和適宜于人類生存的條件不同,往往會歷史地形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這種因地理位置的影響而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差異性,在客觀上促成了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政策上的差異性和政府其他方面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如沿海和內地在具體的政策供給上,就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相對于沿海地區而言,內地就無法提供臨港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又如處于交通要道的行政區域,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等等。這種具體政策環境的差異性,往往是難以通過主觀努力加以改變的。
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是形成政府投資環境客觀差異性的又一個基本要素。從根本上來講,經濟發展的過程,都是通過對資源的加工形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產品的過程。因此,自然資源永遠是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要素。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加工自然物質能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分布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和全覆蓋的特點。但具體到某一種或某一類資源而言,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卻永遠具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構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核心要素。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又往往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需求和供給的差異性,由此形成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與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是,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往往會使擁有資源和擁有不同的資源的區域,形成資源性經濟區域,在具體的政策環境的形成上,往往會出現排斥其他產業的屏障。這種屏障實際上就是資源型經濟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單一的重要成因。
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有些是無法改變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將呈現日趨縮小的趨勢。特別是由于整個社會資本的不斷積累,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上,某一區域相對過剩的資本總要找到新的增值空間。資本的流動性會對區域經濟結構的改變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在客觀上對政府投資環境產生影響,使政府投資環境在質和量上呈現出某種趨同的態勢。
2.政府投資環境的主觀差異性
所謂政府投資環境的主觀差異性,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主觀選擇而使不同的行政區域形成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這種差異性來自于特定行政區域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的理念、觀念創新能力以及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等多個方面。這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差異性最重要而又經常發生作用的要素。
歷史文化上的差異,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根基。不同的行政區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別,是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這種差異性雖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在舊的差異性消除的同時,還往往會產生新的差異性,反映到政府投資環境上,就導致不同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即使存在雷同的情況,但也不會是對其他行政區域的翻版和克隆。由于歷史文化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域會產生集體的歷史記憶和觀念取舍,由此使不同行政區域的政府在政策的設計與選擇上形成不同的特點,營造了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如江浙等地,歷史上就有商業文化的基因,一旦有適宜的氣候,就形成了市場經濟的先發地,并由此構成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
經濟發展理念上的差異性,是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重要因素。從宏觀上講,人們一般都對計劃經濟觀念和市場經濟觀念的差異有著比較清楚的認知。但就形成區域間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來看,經濟發展的理念又不僅僅體現在這兩個方面,而是大量的經常的體現在政府和民間對于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好惡上。從理論上說,理念也是歷史文化的現實表現。具體到政府投資環境來說,理念又是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的主觀因素。由于不同的行政區域的政府和民間在經濟發展理念上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政策,盡而形成了對市場主體產生不同影響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信譽環境和服務環境,使同一投資者在不同的行政區域,發生著不同的投資成本和獲取不同的投資收益。
觀念創新能力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就區域經濟發展而言,實際發生作用的觀念創新,并不表現在認識水平和能力高的個別人身上,而是一個行政區域集體的觀念創新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少數人對于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快速演化為本行政區域的集體認同上。觀念創新與一個行政區域的國民教育文化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地說,國民教育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地區,對創新觀念認同與接受的就相對較快,觀念更新的周期也相對較短。觀念創新是政府投資環境創新的基礎和認識來源。觀念創新能力的差異,也就構成了政府投資環境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現實要素。不同行政區域的政府,對于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有著不同的定位和選擇,由此形成了政府投資環境的具體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選擇正確,政府投資環境就往往呈現良性發展的趨勢,反之則呈現惡性循環。這方面的實例無論在沿海地區,還是在內陸,都不鮮見。如東南沿海的某個市,由于政府在經濟發展戰略上一直搖擺不定,且幾任政府幾經結構性的政策調整,使其不僅沒有抓住中央在改革開放初期給予的優惠政策,形成先發優勢,而且還喪失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時機,至今也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
3.政府投資環境的累積差異性
所謂政府投資環境的累積差異性,主要是指政府投資環境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由于歷史積累的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區域政府投資環境存在的差異。累積性差異是客觀差異性和主觀差異性綜合作用的體現,是政府投資環境存在差異性的歷史成因。
政府投資環境的生成和改變,盡管是一個人為的過程,但并不由人的意志任意去改變。從實踐上來看,改變一個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既不像變形金剛那樣來得隨便,也不像換一身衣服那樣容易。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無論是良好的政府投資環境,還是不如人意的政府投資環境,其形成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由于歷史積累形成的差異性,往往又帶有很強的歷史慣性,這種慣性同樣來自于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從客觀上講,由于客觀上的差異性形成了不同行政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差異性,進而形成了政府投資環境上的差異性。經濟發展是和人的現實利益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形成,往往意味著一種現實的利益結構的形成。政府投資環境的改變,同時也意味著對利益結構的調整。在客觀上的差異性還足以支撐既有利益結構的條件下,這種調整往往并不容易做到。比如對于資源型行政區域,在資源遠未接近枯竭期前,要調整經濟結構就往往得不到廣泛的支持。由此也可以看出,客觀上的差異性形成的歷史積累,往往是政府投資環境差異性的重要成因。從主觀上講,主觀差異性的歷史積累,對于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特別是其歷史慣性影響最大。政府投資環境從外在上體現為政策環境、政務環境、信譽環境和服務環境等方面,但從內在上看則是一種具體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模式的體現。一個行政區域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具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改變的。從根本上說,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形成的不同的利益結構,更多的并不來自于客觀上的差異性,而是來自于主觀上的差異性。由于長期的歷史積累形成的區域文化特點和經濟發展觀念特別是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不僅會形成特定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進而形成維持既有政府投資環境的強大社會力量,而且政府投資環境的改變,又往往是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預期,因而在獲得社會支持的力量上,常常又會處于相對的劣勢。這就使特定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具有極強的歷史慣性,進而形成不同行政區域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
二、政府投資環境差異性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系
政府投資環境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系,從一般意義上講是不同行政區域政府間投資環境質量的對比。這種對比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們不是各種經濟要素及其構成相同的行政區域的對比,而是所有行政區域政府投資環境的對比。因為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上,所有的行政區域都在同一片藍天下既相互合作,又要相互競爭。而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資環境質量的差異性。相反,正是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為縮小以至于消除政府投資環境質量上的差異性創造了條件與可能。
1.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特點
認識政府投資環境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系,首先需要對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點進行簡要的分析。一般地說,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與市場主體的競爭有相同之處,但又與市場主體間的競爭不同。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競爭存在以下特點:
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是“相同對手”的競爭。一個行政區域無論占有怎樣的競爭優勢,都不可能將另一個行政區域擠出競爭的行列,也不可能徹底排除另一個行政區域與其存在的競爭關系,除非中央和上一級政府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這一特點決定了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競爭,是“相同對手”之間永遠存在的競爭,競爭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從理論上講,不能定義一個行政區域永遠保持對于另一個行政區域的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在競爭中出現此強彼弱的不斷轉換,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正?,F象。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是綜合性競爭。普遍來說,市場主體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產業中的競爭。但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則表現為不同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競爭。這種綜合性競爭,并不是指一個行政區域在所有的領域和產業,都要對其他行政區域形成比較優勢,而是依托某一兩個或幾個優勢產業,有效地吸引相關市場主體和集聚更多的資本,形成相比較的優勢,進而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量、效益和社會發展上形成優勢。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是一種合作和互補性的競爭?,F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如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為全球市場以至于本國市場提供所有的產品和服務一樣,任何一個行政區域也不可能為自身,以及國內外市場提供所有種類的產品和服務。作為“相同對手”,不同的行政區域之間,既存在著在經濟發展水平上長期占有或趕超對方的競爭關系,更存在著因自然和歷史上形成的分工而相互合作的關系。這種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會因不同行政區域的產業結構、資本總量、資源占有情況等的不同而不同,也會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日益豐富,但從整體上來說都集中體現在相互提供市場和服務上。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既是在競爭中不斷增強的,同時也是在合作中不斷培育和生長的。沒有合作就沒有區域間的有效的競爭。
2.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競爭比較優勢的基礎
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就其具體的技術層面來看,更多地體現著區域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從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競爭的主體,政府投資環境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提升的角度來分析,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不僅不是降低,反而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重要基礎。這主要是因為:
一是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資環境質量的高低。不同的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都是因其具體的經濟發展實際需要而形成的。一個資源匱乏或沒有海上交通條件的行政區域,不可能去制定特定資源開發和保護或臨港經濟發展的政策,也談不上這方面的政策環境問題,只能根據本行政區域在提品和服務的特殊優勢和發展潛力等方面,加強政策環境建設,以及其他政府投資環境建設。政府投資環境每一個基本要素的具體構成,只要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就不存在質量上的問題。同時,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才能形成比較優勢。
二是不同行政區域占有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實際上是擴大區域間經濟發展互補的空間。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等。任何一個行政區域,在上述資源的占有上,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資源占有的情況不同,決定了其政府投資環境的具體構成也不同。如同任何一個行政區域的政府在經濟發展的戰略上,都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樣,其政府投資環境的建設也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主要應通過突出政府投資環境建設的差異性,形成本行政區域的優勢產業,增強與其他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互補性,提升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綜合競爭力。
三是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提升政府投資環境質量的重要基礎。政府投資環境質量建設,不能簡單地復制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等,而是必須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這就決定了某一個特定的行政區域,在政府投資環境的建設上,必須突出與其他行政區域的差異性,以此為基礎加強自身的投資環境建設。如在政策環境的建設上,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就不能隨著經濟發達地區跳舞,而要在市場準入等方面相對降低門檻;在服務環境建設上,也不能一味效仿,只能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產業結構,來提供相應的服務等等。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說,政府投資環境如同一人的穿著打扮,不是越洋越好,而是越適合自己的身份和體型越好。而要做到合身、合時、合用,就必然要以突出差異性為基礎。
3.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基本途徑政府投資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而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競爭的比較優勢,又決定了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關鍵是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
一是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的基本途徑。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從其發源與起步來看,都是來自于其特有的資源優勢。有的是因交通便利而繁榮的;有的是因發現了豐富的礦產資源而發展的;有的是因政治和歷史原因擁有豐富的科技和人力資源而發達的等等。但資源優勢并不等于經濟優勢。政府在培育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其他方面環境時,只能是依托本行政區域的資源條件,通過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來培育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獲得更強的綜合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是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有效吸引市場主體的基本途徑。人們習慣上都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體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上,也是如此。不同的行政區域,往往集聚了不同的市場主體。所集聚的市場主體中,資本量最多的又往往是與其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相關。從政府投資環境對于市場主體的關系而言,除了極少數特殊的資源性產業以外,對于不占有壟斷性資源的行政區域而言,優勢產業是可以跨區域流動的。政府只有基于本行政區域的實際,通過突出差異性,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才能吸引更多的與本行政區域優勢產業相關的市場主體,壯大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三是突出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降低區域經濟發展平均成本的基本途徑。區域經濟發展的平均成本,主要取決于其優勢產業和相關的產業鏈條的平均成本。政府投資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的意義,集中到一點,就是降低區域經濟發展平均成本,為市場主體提供最大的合理利潤空間。當然,降低區域經濟發展的平均成本,首先是降低其優勢產業特別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的平均成本,以此來吸引市場主體和集聚民間資本,發展和壯大優勢產業。這就要求政府在加強投資環境建設的過程中,要把降低優勢產業的投資成本作為首選政策目標,以此來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宋賢卓:中國經濟發展軟環境理論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2]李建平李閩榕高燕京: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5~200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關鍵詞] 政府投資環境 區域經濟 競爭力
政府投資環境是政府為各種投資主體的投資回報提供的條件和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政府信譽環境和服務環境等。就政府投資環境與其他投資環境相比較而言,任何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政府投資環境具有同質性。然而,就不同行政區域政府投資環境相比較的角度而言,政府投資環境又存在著區別,有的甚至是巨大的區別,即政府投資環境又具有差異性。在了解政府投資環境同質性的同時,更清晰地認識其差異性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影響,是尋求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有效路徑的關鍵點。
一、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
從哲學上講,政府投資環境的同質性,就是研究政府投資環境的本質或一般特性;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則是研究政府投資環境的特殊性。從政府投資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關系來看,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對差異性的認識水平,也是消除政府投資環境質量差異和加強政府投資環境建設最重要的認識平臺。從政府投資環境建設的實踐來看,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
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主要來自于不同行政區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稟賦。地理位置的不同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往往會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色,由此需要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務,進而形成特點各異的政府投資環境。
地理位置不同,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客觀差異性的首要因素。地理位置對于政府投資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因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對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構成的影響上。這種影響雖然會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而呈現不斷減弱的趨勢,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卻不可能完全消逝。不同的地理位置,因其氣候條件和適宜于人類生存的條件不同,往往會歷史地形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這種因地理位置的影響而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差異性,在客觀上促成了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政策上的差異性和政府其他方面投資環境的差異性。如沿海和內地在具體的政策供給上,就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相對于沿海地區而言,內地就無法提供臨港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又如處于交通要道的行政區域,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等等。這種具體政策環境的差異性,往往是難以通過主觀努力加以改變的。
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是形成政府投資環境客觀差異性的又一個基本要素。從根本上來講,經濟發展的過程,都是通過對資源的加工形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產品的過程。因此,自然資源永遠是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要素。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加工自然物質能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分布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和全覆蓋的特點。但具體到某一種或某一類資源而言,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卻永遠具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構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核心要素。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又往往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政策需求和供給的差異性,由此形成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與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是,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往往會使擁有資源和擁有不同的資源的區域,形成資源性經濟區域,在具體的政策環境的形成上,往往會出現排斥其他產業的屏障。這種屏障實際上就是資源型經濟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單一的重要成因。
政府投資環境的客觀差異性,有些是無法改變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將呈現日趨縮小的趨勢。特別是由于整個社會資本的不斷積累,在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上,某一區域相對過剩的資本總要找到新的增值空間。資本的流動性會對區域經濟結構的改變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在客觀上對政府投資環境產生影響,使政府投資環境在質和量上呈現出某種趨同的態勢。
2.政府投資環境的主觀差異性
所謂政府投資環境的主觀差異性,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主觀選擇而使不同的行政區域形成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這種差異性來自于特定行政區域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的理念、觀念創新能力以及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等多個方面。這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差異性最重要而又經常發生作用的要素。
歷史文化上的差異,是構成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根基。不同的行政區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別,是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這種差異性雖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在舊的差異性消除的同時,還往往會產生新的差異性,反映到政府投資環境上,就導致不同行政區域的政府投資環境即使存在雷同的情況,但也不會是對其他行政區域的翻版和克隆。由于歷史文化的作用,使得一個行政區域會產生集體的歷史記憶和觀念取舍,由此使不同行政區域的政府在政策的設計與選擇上形成不同的特點,營造了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如江浙等地,歷史上就有商業文化的基因,一旦有適宜的氣候,就形成了市場經濟的先發地,并由此構成了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政府投資環境。
經濟發展理念上的差異性,是政府投資環境主觀差異性的重要因素。從宏觀上講,人們一般都對計劃經濟觀念和市場經濟觀念的差異有著比較清楚的認知。但就形成區域間政府投資環境的差異性來看,經濟發展的理念又不僅僅體現在這兩個方面,而是大量的經常的體現在政府和民間對于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好惡上。從理論上說,理念也是歷史文化的現實表現。具體到政府投資環境來說,理念又是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的主觀因素。由于不同的行政區域的政府和民間在經濟發展理念上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政策,盡而形成了對市場主體產生不同影響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信譽環境和服務環境,使同一投資者在不同的行政區域,發生著不同的投資成本和獲取不同的投資收益。
[關鍵詞] 公路運輸 區域經濟 影響 相關性
在這個新經濟時代區域的范圍內,競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速度、質量、靈活性、知識和網絡。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之一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把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完整的連接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交通運輸,而這四個要素正是經濟生產生活所必須具有的。交通運輸是企業速度與網絡的基礎和平臺,企業服務的質量與靈活性還受運輸狀況改善的影響,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行業,區域交通一體化的實現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區域交通一體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外運輸硬件基礎設施形成統一的網絡;二是軟環境建設要素實現對接。
一、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首先,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企業經濟活動離不開公路運輸、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正是由于這些基礎設施的存在使得市場的運行效率得以提高。運輸相對距離可以通過交通設施的建設和運輸狀況的改善得以縮短,并且企業的運輸成本也就會相應地有所降低,尤其是對于那些以公路運輸作為主要成本發生點的企業,只要公路運輸成本降低,那么企業的成本就會隨之變化。當某地區交通狀況良好時,就會流入大量的資本和人才,那么本地生產要素的成本就必然會降低。同樣,交易費用也由于交通設施服務降低了,企業間的物資、人才、信息、商品等的交流由于便利的交通狀況更為快捷、方便,企業的倉儲費用也由于交通運輸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從而使生產者在商品貿易中對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作出更快速的反應??煽康幕A設施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并且能夠更大程度地吸引投資。
其次,對企業的物流規劃和生產布局的影響。物流管理具有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它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組織方式,同時它也受到了企業的重視。區位的相對改變是造成交通對企業發展戰略與物流體系影響的重要因素,由于交通條件的改善,企業與原料市場的相對距離也發生了改變,因此企業戰略布局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高速公路從建成那天開始,已經迅速成為了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
二、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相關性分析
1.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適應度分析
適應性是指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適應度就是指通過相應的計算方法對相適合的現象進行描述。
適應度分析中的一種方法就是彈性分析,就是指通過彈性系數對公路運輸增長速度和區域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進行反映,從而對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的適應度進行判斷。彈性系數: ,其中彈性系數用來表示,區域經濟的相關指標用y來表示,也就是GDP,公路運輸的相應指標用x來表示。綜合彈性E表示為:。
2.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預測分析
對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預測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回歸分析來進行?;貧w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確定兩種或兩種以上變數間相互依賴的定量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因變量Y與自變量X之間數量變化規律直接的研究,并且用一定的數學表達式來對其進行描述,從而對一個或幾個自變量的變化對因變量的影響程度進行確定。
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因變量與一個自變量之間的關系,回歸模型為Y=A+BX+,其中X與Y的關系系數是A和B,殘差項或回歸余項用表示。
未知參數估計。對的方差可以采用樣本隨機誤差項e的方差來進行估計。。
擬合度評價。對樣本回歸曲線與樣本觀測值接近程度的反映就是通過擬合度來進行的。一般情況下,常用來表示擬合度,越趨于1,說明樣本回歸方程對樣本的擬合度就越高。
F檢驗。F≤Fn(1,n-2),表示總體回歸方程中因變量與自變量的線性關系不顯著, F>Fn(1,n-2),總體線性關系明顯。
t檢驗。t檢驗是用小樣本檢驗總體參數,對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線性關系的檢驗可以通過t檢驗來進行。假設:H0:B=0,H1:B≠0。變換回歸參數B的估計值b,得到服從于t分布的t統計量,并通過t檢驗來檢驗參數B。。對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當 時,假設H1成立,因變量與自變量存在顯著線性關系;當 時,假設H0成立,因變量與自變量不存在顯著線性關系。
三、結語
通過對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相關性的分析,可以表明公路運輸區域經濟的關聯性較強,其中公路里程和全社會客運總量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趨近于1。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在貨運領域中競爭較激烈。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存在著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制定相關公路交通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時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慮:(1)當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時,公路運輸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要給予充分考慮,同時從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給予高度支持,從而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2)公路運輸在發展目標、生產力布局等方面要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相符,從而使區域經濟能夠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巍,黃民生. 福建省交通運輸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定量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6).
[2] 劉秉鐮,趙金濤. 中國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