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4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震災害預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蟲媒傳染病的預防
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控制和管理傳染源,隔離病人。清掃衛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消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蟲密度,切斷傳播途徑。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夜間睡覺掛蚊帳,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暴露的皮膚應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根據疫情監測動態,及時給易感人群接種乙腦疫苗。
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注意飲水和飲食衛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應保護水源(特別是生活飲用水)免受污染??捎闷追刍蚱追劬?凈水片)消毒生活飲用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飯前便后洗手,不吃腐敗變質或受潮霉變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臟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應煮沸或用消毒劑消毒,刀、砧板、抹布也應嚴格消毒,生熟食品應該分開存放,水產品和海鮮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注意環境衛生,消滅蚊蠅。不隨地大小便,糞坑中加藥殺蛆,動物尸體要深埋,有條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層要夯實。要及時消除垃圾、污物、環境消毒、管理好糞便、垃圾。
接觸土壤后傳染的疾病的預防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縫,山體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易造成人員外傷,引起破傷風、鉤端螺旋體病和經土壤傳播的其他疾病的發生。因此,破損的傷口不要與土壤直接接觸。對各種原因引起皮膚破損的人員必須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對傷口進行清創縫合,給予有效的抗炎對癥治療。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預防
(1)大力開展防鼠、滅鼠和殺蟲、滅蚊為主的環境整治活動,降低蚊、蟲、鼠等傳播媒介的密度。
(2)要管好家禽家畜,豬、狗、雞應圈養,不讓其糞便污染環境及水源,豬、雞糞發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
(3)管好糞便廁所,禁止隨地大小便,病人的糞尿要經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處理。
(4)臨時居所和救災帳篷要搭建在地勢較高、干燥向陽的地帶,在周圍挖防鼠溝,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鋪應距離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鋪,減少人與鼠、蚊等媒介的接觸機會。
食源性疾病的預防
(1)災區不能吃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外,被污水浸泡過的食品不能食用;已死亡的畜禽、水產品;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水果;來源不明的、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嚴重發霉(發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麥、玉米、花生等;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加工后常溫下放置4h以上的熟食等。
劉吉夫,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早年從事地震地質研究,曾于2002年考入中國地震局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陳頤院士。畢業后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師從現任副校長史培軍,精力也轉向地震災害基礎研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彼時,劉吉夫的博士后研究尚未出站,但震后不久,就在史培軍教授的帶領下,先后參加了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組和國家減災委――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組,多次奔赴地震現場開展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工作,并參與完成了汶川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
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劉吉夫率組對“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技術研究”之子課題“地震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技術研究”開展了攻關工作,希望能夠通過整合多源數據,在地震危險性分析、人口和建筑物、生命線工程易損性研究和損失評估的基礎上,綜合研判地震的災情發展趨勢,分析其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洪水災害等次生災害風險,研制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系統,建立一套快速反應、運行可靠、準確決策的災情綜合應急研判與風險分析技術體系。同時,通過研究地震轉移安置的快速評估方法、優化模型和效益評估模型,開展地震轉移安置快速需求與資源供給評估、優化和效益評估,為應急救災決策提供服務。如果該研究圓滿完成,將會實現地震災情綜合研判與風險分析領域的兩大創新,即上述建立一套科學的“地震災情評估與風險分析系統”以及“地震災情綜合研判和風險分析系統”。
但是,盡管目標明確,劉吉夫所面臨的難題卻不會因此而減少。從數據獲取上來說,由于我國目前數據共享機制匱乏,獲取高質量的歷史災害數據和實時災情尚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我國人口分布不均衡、建筑物結構種類多樣,生命線工程數量眾多,需要開展大量實地調查研究,難度較大。另外,次生災害(地質災害和洪水災害)災情評估和風險分析、地震災害損失評估模型集成也是他需要攻克的重大技術難題。
玉樹:調研與溝通一般重
2010年“4?14”玉樹地震之后,作為國家減災委現場災害損失評估組專家的他,又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
為了滿足國務院迅速查明一線情況的要求,劉吉夫一行6人,克服了高原缺氧等困難,對災區人員傷亡、醫護措施、建筑物和基礎設施破壞等眾多情況進行了細致周密的調查,終于在一周之內將地面460多個點的現場資料全部搜集齊備。在劉吉夫的認知中,玉樹地震比較特殊。一是地處高原高寒地區,嚴重缺氧;二是玉樹是一個少數民族群居地,其中尤以藏族為主,占了少數民族人數的95%;三是玉樹位于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災后重建中對生態保護的要求比較高。到玉樹,他和工作組的伙伴們闖過了“高原反應”的第一關,又開始面臨著新的問題一溝通?!叭绾卧谝粋€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工作,我們并沒有充足的經驗。所以,真正開展工作的時候,我們發現不是很了解藏族同胞,同樣地,他們也不是很了解我們。當時,、醫療隊、志愿者,還有我們的地震監測工作隊等,進駐了幾萬人,大多數都是漢族人,大家彼此之間都需要一個溝通和適應的過程?!眲⒓蚺e例說,“到玉樹后,我們需要進行現場的調查和評估,但是必須有藏族導游隨行,不然,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我們很難與之交流?!?/p>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劉吉夫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將自己攜帶的干糧送給藏族孩子等等。逐漸地,他們同藏族同胞之間的關系融洽起來。而看到他們很累或者因為爬山透不過氣的時候,藏民們也會熱心地將從廢墟里挖出來的奶茶、牦牛肉等送給他們。在那種物資缺乏的時刻,他們最終也沒有接受那些食物,卻對藏民們的情誼深表感動。他認為,這種溝通不僅是開展震后調研的關鍵,也是進行災后重建的必備因素。
而關于玉樹地震倒塌房屋數目可觀,劉吉夫在國家減災委論壇上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玉樹地區的房屋多為藏族建筑,其主體用木、黃泥砌成,屋頂卻是用水泥鋼筋澆筑成形形的款式,是典型的重屋頂而輕墻。這種頭重腳輕的建筑,稍微有些風吹草動,就容易倒塌。另外,采挖冬蟲夏草是玉樹地區的重要經濟來源。據說,挖一個月的冬蟲夏草可以賣到八九萬。四五月份,正是采挖季節,所以,高山峽谷河流兩邊的房子一棟挨著一棟,房屋密度很大,人也很多,地震一來,整個兒跟多米諾骨牌似的,根本沒辦法疏散?!?/p>
在嚴密的調研結果和深刻的思考基礎上,劉吉夫撰寫出玉樹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至此,他已兩次成功應對地震災害,這不僅向世界展現了北京師范大學在災害科學研究領域的先進水平,而且汶川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和玉樹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獲得國務院審議通過后,也為國家制定災后恢復重建規劃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震后:將預防提上日程
身臨兩大地震現場后,劉吉夫想得最多的問題就是預防。
“我國大陸處在歐亞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包圍之中,構造比較特殊,很多地震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國的地震研究很有特色,也吸引了國外很多災害學家的關注。可以說,在理論和方法上,我們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但是技術和工程領域卻不是很出色,今后,我們應該對此有所側重,為后代造福。”他認為,正因為中國地震的特殊性,更要加強地震預防教育,要從學生抓起,逐層深入。
汶川地震后,受成都教育局所托,劉吉夫在地震預防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撰寫了兩部中小學防災減災教材,希望能夠通過汶川地震的教訓,將互助互救的技能提高起來,貫徹到中小學生的頭腦中,防患于未然?!皬恼w上來說,其實,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也應該設置安全課,否則,從整個安全教育體系上就會出現斷層。只有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形成完整健全的災害預防體系,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币员本煼洞髮W為例,該校在防災減災方面就有很多的實戰經驗,既有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有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環境學院等,課程設計上比較系統,形成了深厚的理論和方法基礎,且在該領域人才輩出,完全具備進行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的能力。
對于防災減災,劉吉夫總是強調“意識”,只有加強防范意識,才能培養出強大的防范能力。這種重視,不應該單純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重視,而應該是社會主流意識上的重視。“相對于安全生產,顯然,我們對防災減災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充分。防災減災意識的提升,不是朝夕可至的,它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p>
看著看著,我的心被地震所帶來的災害強烈地震撼著。地震這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給人類帶來多少危害!每當我從電視中看到哪個地方有多少級地震,帶來怎樣的嚴重后果時,我的心就很難過。因為傷亡的都是我們人類,毀壞的都是我們地球上的家園。
然而,對于地震,我們人類真得束手無策嗎?不是的。人類在同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平時,我們應該做好相應的應急防范和應急措施。當發生地震時,我們應該頭腦清醒,沉著冷靜,絕不能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弄得昏頭腦轉,不知所措,盲目逃亡而造成更大的傷亡。
防震減災,必須以預防為主。如果有一種儀器,能在地震前準確地測出地震的位置、級數,那該多好?。〖偃缥沂鞘澜绶勒饘<?,我會以我的能力,為世界的人民服務。我會發明一些儀器去預測地震的發生。我發明的儀器叫做地震預測儀。這個地震預測儀可以在地震發生前的十個小時發生警告,以便于人們的疏散。如果我發明的這個地震預測儀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的話,這樣就可以減少災害造成的的傷亡和資金的損失。
那造成地震的罪魁禍首是誰?是地球嗎?不,不是地球!造成地震的罪魁禍首是我們人類。原因是我們人們不斷開采地下資源,造成巖層不斷擠壓,巖層產生褶皺,然后褶皺不斷增加,巖層隨即斷裂,這時就發生地震。只有保護環境,做好防震減災的工作,建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緊急救援等等做,才能使地震災害減少到最低。
讓地震災害遠離我們,這是我的心愿,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關鍵詞】新形勢;地震監測預報;發展;思考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自古以來,地震給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帶來巨大的危害,嚴重威脅了區域內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诖?,如何監測預測地震形成與發展趨勢,降低地震災害所帶來的危害,已成為全球相關機構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地震監測預報概述
對于地震監測預報來說,以多種科學觀測為基礎,通過正確認識地震發生的機理與規律,能動地對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的科學探索過程。地震監測預報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具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根據地震監測預報相關基礎性學科,可分為地震地質、電磁、形變、測震以及地下流體幾種;根據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發生時間范圍,可分為臨時性、短期、中期以及長期四種;根據監測預報方法論和認識論,可分為物理性監測預報與經驗性監測預報兩種。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地震災害認識的不斷深入,再加上地震災害給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巨大危害,社會民眾對地震預報的需求尤為迫切,也引起公眾和社會對地震預測預報和預防工作的重視。新形勢下,全球地震活動日益升級,地震災害威脅日漸嚴重,加強地震監測預報研究勢在必行。
二、當前我國地震監測預報現狀問題
國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隨著近幾十年不斷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顯著提升了地震監測預報水平;在人力資源方面,逐步完善了相關技術配置以及經費支持;在地震監測預報技術方面,不斷引入新技術,并建立與完善了門類較為齊全的固定和流動地震觀測網絡,對于改進地震定位技術、提升地震監測預報數字化率以及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速度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梢?,隨著國家和社會對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重視度的不斷增加,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體系的建設正大幅度地向縱深發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全球性最為棘手的一個科學難題,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受諸多因素影響,在國內這種困難也不例外。首先,地震災害屬于一種極為復雜的地球物理現象,其發生受諸多因素影響,具有自組織性、隨機性以及復雜性等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了增加了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難度;其次,對于地震災害發生過程中,震源區域內發生的物理化學過程尚缺乏有效的監測設備,使得人們對于地震孕育、發展及發生規律等缺乏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地震震源處巖石的應力與強度都無法直接測量,導致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難度顯著增加;第三,對于加強的地震(7.0級以上),其在同一區域內發生周期較長,通常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這使得地震監測儀器很難對多次強地震進行觀測與試驗,對于地震數據采集具有不利影響;第四,對于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來說,其重要參考依據就是地震前兆現象,而地震前兆現象種類復雜多樣,并且因時因地而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這也嚴重影響了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及時準確性??梢?,當前國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受諸多因素影響,面臨著較多的困難與挑戰。
由此可見,為解決國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應不斷的加強對地震災害探索和積累,同時通過引入先進的地震監測技術,逐步降低地震監測預報的難度,進而增加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成功率。經濟的發展、城鎮的擴大,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除了依法保護觀測環境外,提高觀測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三、國內地震監測預報發展建議
根據我國地震災害發生現狀以及國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提升我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質量與效率,可通過采取以下幾方面建議,具體有:
(1)不斷深入認識和了解地震孕育階段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建立防震減災多環節工作模式,逐步完善涵蓋地震前后各時間段的“長中短臨與震后”的預測預報體系,即年尺度以內的短臨預測、幾年尺度的地震大形勢預測、大地震震后趨勢預測以及十年尺度的中長期預測等。首先,針對國內強震歷史發生情況,逐步完善大陸強震動力學研究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大陸強震(7級以上)中長期危險性預測;其次,由于國內強震(7級以上)發生在時間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特點,為對大陸未來幾十年強震發生趨勢及主體活動地區進行預測,應結合統計分析、物理機理等研究方法,建立全國性的強地震活動與地殼運行、區域重力以及地磁活動間理論模型;第三,針對地震孕育后期、臨近地震發生前前兆現象,集中分析地震活動和形變、電磁、地下流體等觀測數據中異常變化,建立健全國內短臨地震預測預報體系;第四,對于部分強震發生后發生強余震情況,應對地震序列類型進行及時判定,并及時作出強余震發生時間與強度的預測,提升震后趨勢預測預報能力,并明確重點監視防御區,以確保震區社會秩序的穩定與現場救援搶險工作的順利開展。
(2)觀測技術對于提升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具有重要影響。在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體系中,包含著技術形態和理論形態兩方面,其中以技術形態為主。通過不斷創新觀測技術和建立相關理論體系,實現對地震發生數量記錄和科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在此基礎上,為提升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全面、及時、準確性,應不斷加強多種地震前兆異常信息識別與提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梢姡ㄟ^建立強大穩定的地震監測預報技術體系,不斷促進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質量與效率的提升,進而為地震預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較經驗性地震監測預報來說,物理性地震監測預報在邏輯推理方面更加嚴密,并且在描述方面更加精細準確。隨著人們對地震現象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物理性地震監測預報重要性逐步與經驗性地震監測預報相一致,并且與經驗性地震監測預報相互共生、相互促進。因此,面對地震科學技術進步的新形勢,應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加強推進物理性預測預報研究,以提高我國地震預測預報的整體科學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是全球地震防控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隨著人們對地質勘查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地震形成、發生以及相關預測工作日漸成熟,并且再加上各種探測技術、地球科學與非線性物理學的發展,地震監測預報最終會得以實現。因此,應不斷加強對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的及時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陳章立,李志雄,對地震預報的科學思考(一)――地震預報某些經驗與做法的再認識及思考地震預報問題的基本出發點[J].地震,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01-18
[2] 吳中海,趙根模,地震預報現狀及相關問題綜述[J].地質通報,2013年10月,第32卷,第10期:1494-1514
關鍵詞:丹江口水庫 地震 應急管理
1 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意義
1.1 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 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 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內誘發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地震的可能性。
預案制訂、完善和落實中應注重以下方面的問題:
3.2.1 須做到一旦地震,應快速對大壩的安全作出地震反應評價,提出應急措施,制定抗震減災方案,并通過遠程通信 網絡 將抗震減災的方案與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呈報至決策部門,使地震引起的直接與次生性災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 預防措施重點要對在強震中最易破壞的部分進行改進,或加強結構,或改變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變電站的構架、送出線路的桿塔、設備儀表的保護、閘門的啟閉系統、土石壩壩坡、上壩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壞主要是變電、輸電架構和送出線路的倒塌、送電中斷;機電設備、儀表、通訊、備用電源的損壞;其次是邊坡崩塌, 交通 中斷;泄洪設施如閘門、啟閉機的破壞,導致不能正常啟閉泄洪;廠房圍墻和生活設施倒塌。地震災害發生后,關鍵要密切監測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損結構、部位及設施,及時對險情進行應急處理,使地震災害的損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 地震災害中水利工程的應急處理還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監測預報和水利工程的優化調度問題。除降雨、余震等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對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外,山區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災害,當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沖潰堵塞壩,形成潰壩災害,對下游大壩造成沖擊。因此,預案應對工程進行 科學 合理的調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既保證正常的供水、供電,又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做好準備確保大壩的泄洪設施安全,讓大壩順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慮騰空庫容,避免出現潰壩事故。預案中還需強調,水利部門有權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加強監控,還有必要提出應急性的群眾轉移、避災方案,情況緊急時,可強制組織下游群眾避災疏散,以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危害。
3.2.4 應 發展 應急通信優勢技術,建立起一套空中與地面相結合、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立體應急通信系統,加強互聯互通監管和通信相關設施保護工作。制定詳盡周密的應急通信保障預案,還應定期進行應急通信演練活動。
3.2.5 與地方政府積極協作,開展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 教育 及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推進搶險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
3.3 加強水庫管理單位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協調,緊密結合內、外部應急預案
水庫的內部應急預案是針對大壩管理單位而制訂,外部應急預案是針對政府和公眾,對大壩上下游地區實行應急處理而制訂,兩者應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應急系統。水庫地震災害應急預案實際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會、管理、災害、信息工程等多領域科學,它不僅要考慮水庫大壩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術問題,還要重點考慮大壩安全與社會、 經濟 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和協調。
3.4 盡快完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升船機系統的改造,恢復水庫上下游的水運交通
摘要:筆者對地震災害中群體傷病員現場的組織與實施進行分析探討,提出地震災害中的現場醫療救援是“三位一體的救 援”,即通過搜索、營救、醫療保障三個重要環節的合理配合,達到地震災害中傷病員的現場救援.
關鍵詞:災害醫學;救援作業;實施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 [1] ,地 震災害的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均帶來了 巨大的損失。據統計,截至2008年9月25日12 時,汶川地震已確認69 227人遇難,374 643人受 傷,失蹤17 923人 [2] 。在地震災害救援中,醫療 救援是救援初期的中心任務之一。時間就是生命, 因此及時、充分、合理、高效的現場醫療救援, 對于穩定災區群眾心理 [3] ,降低和控制地震所造成 的人員傷亡率與傷殘率,最大限度減少危害程度, 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關鍵作用 和重要意義 [4] .
1特大地震災害的醫療救援 地震災害醫療救援的基本任務是緊急趕赴事 發地域,協同開展傷病員搜索與營救,實施傷病 員救治與后送,協助開展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幫助震后受損醫療機構恢復重建,最大限度降低 傷病員死亡率和傷殘率,提高治愈率,維護人員 健康。現場醫療救援工作是地震災害救援工作的 起點和重點,現場救援工作由多個專業分隊協同 實施,共同完成。現場急救工作是現場醫療救援 工作的組成部分,也是挽救傷員生命和恢復傷員 健康的關鍵.
2醫療救援的時段救治 根據地震應急救助需求模式,從醫療救援的 角度出發,可以把地震災害救援分為三個階段 [5] .
1)災害特急期:指的是地震發生后3d,受埋壓人群存活率隨時間延長由90%下降為20%,該時段 是營救廢墟下幸存者的黃金期。工作重點是震區 群眾自救互救,和外來救援力量一起分批、分組、 全天候到廢墟下搜救被壓埋的幸存者,并展開野 戰醫院對幸存者進行及時救治,檢傷分類、后送 傷員。2)災害緊急期:是地震發生后3~14d。重 點是在搜救廢墟下幸存者的基礎上建立三級救治 體系,即現場醫療隊、前方醫院、后方醫院。把 外來醫療隊充斥到各級醫療機構,形成區域性醫 療藥械儲備基地和區域性醫療救治基地,集中醫 療物資、集中各地專家、分級救治短時間出現的 大批量傷員。3)災害重建期:地震發生14d以后.
工作重點是在救治災區傷病員的基礎上,著手災 區醫療體系的重建,如各類醫療機構的重建、衛 生宣教、疫情監測防控等.
3現場醫療救援的組織與實施 特大地震災害的救援隊應由醫療隊員、搜救 隊員和災害專家組成 [6] .
3.1搜救隊 通過搜索找尋遇難者并判斷其位置.
搜索方式包括:1)人工搜索:地毯式搜索,隊員一 字排開,利用敲、喊、聽、看的方法整體推進尋 找幸存者(適用于大片開闊的場地),要求大聲喊 叫,語言差異并不重要;旋轉式搜索,5~6人為一 組,圍成直徑約5m的圓圈,相互間隔2~3m,臥倒、 敲擊、靜聽;人工搜索適用于小范圍內的重點區 域。缺點是用人較多,進度不快,對于被埋在深 處的幸存者效果不佳。2)犬搜索:利用搜救犬的 靈敏嗅覺,找尋被掩埋于廢墟下的遇難者。每個 犬搜索組的3條犬輪流使用,第一條犬進行搜索, 后兩條犬逐次確認。3)儀器搜索:使用聲波/振動 探測儀,在廢墟上方通過儀器搜索,來找尋被壓 埋于廢墟下的遇難者,并精確定位;使用光學探 測儀深入廢墟內部,在確定有遇難者被壓埋,而且位于覆蓋層深厚的部位,要進行細致的搜索, 直接尋找目標位置,并且可以觀察、監視遇難者 狀況;使用熱成像生命探測器,在有暗室或能見度 極低的環境中,進行細致的搜索。特大地震災害 現場搜救中,三種搜索方法應綜合應用,互相印 證,互相補充.
3.2營救隊 特大地震災害現場營救,是指運用 起重、支撐、破拆及其他方法使遇難者脫離險境 [7] .
1)封控現場:應首先迅速封鎖現場,疏散圍觀群 眾,勸退親友等進行的盲目救助,劃定警戒區域, 派出警戒人員,并在公安、交通部門的協助下, 保證現場的秩序和安全。其目的是消除人為干擾, 確保救援行動的順利展開。2)安全評估:首先由 工程技術人員對現場進行安全評估,確定是否存 在二次倒塌等危險的可能性,制定搜索的方法、 路線和手段;而后派出搜排組對現場進行周密細 致的搜排,確認殘留爆炸物的情況;最后對救援 現場進行支撐加固。其目的是確保救援現場的安 全性,以防施救過程中發生的事故。3)實施營救: 當確認被困人員位置后,利用救援專用設備和就 便器材采用破拆、頂升、鑿破等方法,創造通道, 抵達被困人員,必要時可擴大施救空間,以保證 救援人員的進入和裝備器材的使用。針對不同的 建筑物和構件,在進行破拆作業時,通常使用無 齒鋸、剪切鉗、千斤頂等;在對墻體、構件進行 鑿破作業時,通常使用鑿巖機、手動鑿破工具等.
3.3救治隊 特大地震災害現場應當遵循以下救 治原則。1)先防后救:在組織實施現場救援行動 中,應當嚴格按照先排險、先防護,再進入現場 的要求。在進入現場過程中,應當注意觀察災情 變化情況和周圍建筑物、設施穩定牢固情況,以 及通道障礙情況,避免余震發生、建筑物坍塌等 造成自身傷害。2)凡生必救:各搜救隊配醫務人 員,隨搜救小組統一行動,隨時準備對被發現者或營救出的幸存者進行醫學檢查和處置,及時對 傷員采取保護性措施或生命維持性措施。3)先搶 后救:在地震現場,先解脫壓埋人員身上的壓埋 物,將傷員妥善轉移出危險地點,再行搶救。當 負傷受困人員一時無法擺脫困境時,應當先設法 維護生命,維持和延長負傷受困人員生命,以待 進一步營救 [8] 。4)有限救治:特大地震災害現場救 治是有限的 [9] ,必須緊緊圍繞急救目的,合理把握 現場救治技術范圍,采取快速、簡要、有效的措施, 保持和維護基礎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防止休克、 感染、骨折及脊柱損傷的進一步發展。在生命體 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盡快實施后送.
3.4保障隊 負責保證搶救所需的藥品和器材, 負責聯絡后送事宜,將傷員傷情及應后送的專業 醫院收集提供給指揮部。調動必要的運輸工具, 提出請求援助的建議,如醫務人員、醫療設備, 甚至空中運輸等.
參考文獻 1劉興太.救援醫學范疇的界定[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 雜志,2008,2(3):65-66.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財 經網,http://caijing.com.cn/2009-03-08/110114939.html 3 Tural U,Coskun B,Onder E,et al.Phchological consepuences of the 1999 earthquark in Turkey[J].J Trauma Stress,2004,17(6): 451-459.
4趙魯平,張標,黃毅.以“科學救援”指導醫療急救—論汶川 大地震德陽災區緊急醫療救援[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 雜志,2008,8(3):455-457.
5鄭靜晨,樊毫軍,侯世科.從中國國際救援隊國外地震救援實 戰論災害醫療救援模式[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 2006,1(1):23-25.
6鄭靜晨,樊毫軍,侯世科.災害醫學救援組織體系現狀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5):982-984.
7鄭靜晨,侯世科,樊毫軍.災害救援醫學手冊[M].北京:科 學出版社,2009,23.
【關鍵字】災害,災難,監測,防災,減災
1.概述
在人類歷史中,伴隨人類社會的,不僅僅只有人類文明、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各種各樣的災難。這些災難為人類歷史留下的是一頁頁觸目驚心的篇章。從這種意義上講,防災減災是人類成長過程付出的代價。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提高,事故與災害發生的概率與規模也隨之增大。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自然的或人為的災害給全球人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災害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劇,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隱患。
各種災難一次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喚起世人對它的重視,防災減災是人類社會防災的永恒的主題。加強防災減災研究和防災減災建設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是21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嚴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1.1基本概念
災害:是指自然發生的或人為造成的,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與現象。
防災:是指盡量防止災害的發生以及防止區域內發生的災害對人和人類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但這不僅指防御或防止災害的發生,實際上還包括對災害的監視、預報、防護、抗御、救援和災后恢復重建等。
減災:減災包括兩重意義,一是指采取措施減少災后發生的次數和頻率,二是指要減少和減輕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減災的根本目的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證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項產業活動的正常進行,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社會穩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1.2防災減災基本原則
我國人民在長期與災害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制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等一系列方針政策。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如下。
盡可能預防――運用技術預防措施和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控制損失――加強新技術開發應用,提高承災能力。
控制誘因――使用高技術性能材料,提高監控調控技術水平。
消除隱患――改善技術環境,提高防災意識。
應急反應――提高裝備水平和救災能力。
2.災害的類型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要產生各種各樣的災害。聯合國公布了20世紀全球十項最具危害性的戰爭外災難,分別是:地震災害、風災、水災、火災、火山噴發、海洋災難、生物災難、地質災難、交通災難、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的分類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考慮因素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防災方法。
(1)按災害特點、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
在我國發生的重要的自然災害,考慮其特點和災害管理及減災系統的不同可歸納為七大類,每類又包括若干災種。
氣象災害:包括熱帶風暴、龍卷風、雷暴大風、干熱風、干風、黑風、暴風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凍、雹災及旱災等。
海洋災害:包括暴風潮、海嘯、潮災、海浪、海冰、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洪水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江河泛濫等。
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塌陷、火山、礦井突水突瓦斯、冰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鹽堿化等。
地震災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種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砂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防震減災就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解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后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諸方面。
生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環境災害、流行性傳染病等。
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
(2)按自然災害形成原因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包括巖石圈、水圈、氣圈和生物圈,不僅受著地球自身運動和變化的影響,而且也直接受太陽和其他天體的作用和影響。實際上,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取之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條件下生存和發展起來的。但是,自然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太陽隊地球輻射能的變化,地球運動狀態的改變,地球各圈層物質的運動和變異已經人類和生物的活動等因素,時常能破壞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
3.防災減災對策
現代科學觀點人為各種災害就個別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區局限性,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和規律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長期與自然災害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進技術,在滿足各類建筑物(構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時,提高其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
3.1 防災減災基本原理
災害的形成有三個重要的條件,即災害源、災害載體和承(受)災體,因此,要防止和減輕災害的損失,就必須改善這三個條件,其主要措施是:消除災害源或者降低災害源的強度;改變災害載體的能量和流通渠道;對受災體采取預防和保護性措施。
3.2 防災減災的總目標
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綜合運用工程建設與法律、行政、經濟管理、教育等手段,提高減災能力,為社會安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加強災害科學的研究,提高對各種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及時空分布規律的認識,促進現代化技術在防災體系建設中的應用,因地制宜實施減災對策和協調災害對發展的制約。
在重大災害發生的情況下,努力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防災災情的擴展,避免因不合理的開發行為導致的災難性后果,保護有限而脆弱的生存條件,增強全社會承受自然災害的能力。
3.3 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鑒于目前的災害形式,要有效地防災減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災害監測,包括災害前兆監測,災害發展趨勢監測等。隨時監測各種災害,特別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災害發展情況。這些措施的減災效果是很顯著的。
災害預報。對潛在災害,包括發生時間、范圍、規模等進行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這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減災措施。
防災,即對自然災害采取避防性措施,這是代價最小的且成效顯著的減災措施。
抗災,指對災害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救災,這是災情已經開始或遭災之后最緊迫的減災措施。當重大災害發生時,快速準確提供災情信息,是緊急救援所必須掌握的資料。必須制定有效地救災預案并常備不懈,方能取得明顯的減災效果。
災后重建,準確的災情評估是災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據之一,而災區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恢復,也是主要的減災措施。
參考文獻:
[1]李風 編著《建筑安全與防災減災》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