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就業的優勢與劣勢
時間:2023-09-26 09:49: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的優勢與劣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 2003 年大學擴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學生畢業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教育部在每年各類高校就業工作會議和文件中,都著重強調要高度重視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和援助工作。就高校而言,解決好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對于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為了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及其成因,我們面向浙江工業大學等浙江省內 10 所高校的 1000 名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在受訪的大學生中,存在就業困難的人數比例占 42. 7%??梢?就業困難群體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重點從就業認知和就業現狀兩個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
就業認知包括大學生對就業形勢的判斷及所持的就業態度,還包括大學生對理想工作地和行業的選擇期待。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看到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普遍持悲觀態度,有 75. 8% 的就業困難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超過五成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正常。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論是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都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內其他縣市,這與高校生源來源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與浙江省經濟活躍的態勢相關??梢钥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在理想工作地的選擇方面無顯著差異。在行業選擇方面,無論就業困難群體還是非就業困難群體,首選的三個行業方向依次是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但是,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的比例僅為非就業困難群體愿意去私營企業工作比例的二分之一。就業困難群體在就業觀念和基層就業心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為改善和提高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思路。
就業現狀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在求職準備和求職實踐中的實際狀況,通過比較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和非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現狀差異,從中可以找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實際求職過程中的優勢和弱勢。在職業規劃目標方面,高校就業困難學生普遍表現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僅有三成的就業困難學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非就業困難學生中有一半以上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梢?對職業規劃目標的了解程度影響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現實狀況,對職業規劃目標的定位和了解越清晰越符合自身的狀況,在求職過程中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要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但要做到知己,還要做到知彼。即除了對自我職業目標的明確定位外,還要了解專業、職場狀況,抓住有利時機為自己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在問卷調查中,將近一半的就業困難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就業困難群體中對職場了解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數比例是非就業困難群體中人數比例的二分之一。對專業了解和職場了解的欠缺,制約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求職空間。
從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形成并非單因素作用的結果,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并長期作用的結果。我們將這諸種因素歸為四類主要矛盾,以此來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原因。就業形勢的開放性與就業觀念的封閉性之間的矛盾。
當前,隨著經濟轉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保持開放性特征。勞動力市場上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響人才流動的各種因素公開透明。即便如此,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自身對就業形勢的盲目悲觀、對就業地域的盲目熱衷、對基層就業的盲目排斥,造成了就業觀念的盲目封閉。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由于生理、心理、學業、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大學生就業形勢持過分消極態度。他們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將就業困難歸因于外在就業形勢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在就業市場上屢屢受挫。同時,狹隘的就業地域選擇和行業選擇觀念,更加劇了就業困難群體的弱勢地位,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優勢群體越強、弱勢群體越弱的“馬太效應”。
人才需求的時效性與人才供給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為根植現實、面向未來的事業,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未來社會的需求培養相應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全球經濟生命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的需求成為人才流動的航標。
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復雜的、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發展中某一元素的微弱變化也將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就業市場上的急劇變遷,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變遷的“蝴蝶效應”。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思想和辦學體制的相對滯后性,自然暴露出人才培養的諸多弊端。高校在專業及課程設置上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無法抓住人才需求的時效性特征,“因師資設專業”、“發展容易上馬專業”等現象比比皆是。這種閉門造車的后果,直接導致了人才供給的相對滯后性,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客觀因素。
就業能力培養的弱習得性與就業能力運用的強實踐性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升級和產業機構的升級,對實用型、服務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大學生在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職業素質方面與就業市場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大學生在求職時普遍存在有知識、缺能力的現象,這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中尤其突出。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普遍存在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了解,對所學專業不了解,對目標職業環境不了解的“三不了解”狀況。因而,在大學階段片面關注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相關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最看重、而學生最缺少的是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就業能力。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實踐性的就業能力,正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所最欠缺的能力,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關鍵因素。
求職競爭的高風險性與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我們看到一些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缺乏對自身情況的客觀分析,而難以給自己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在求職過程中簡單地以他人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由此產生了盲目攀比心理和依賴心理,造成有業不就的現象。還有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因主觀上求職態度消極、求職競爭能力較弱和客觀上求職時機不利等現實因素,造成求職競爭中的屢屢受挫,進而導致心理失衡和出現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依賴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在求職競爭中低承受性的具體表現,顯然不適應人才競爭的高風險特征,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形成的內生因素。
二。
我們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現狀特征和成因分析,初步掌握了該群體的系統結構。為了幫助和改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系統狀態,挖掘該群體的就業優勢,創造可能的就業機遇,克服就業弱勢,規避可能的就業威脅,我們提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策略。
盡管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并不占有普遍優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始終處于弱勢地位,但我們可以通過充分挖掘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優勢,為該群體的順利就業創造一切可能的機會。從群體屬性來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本質上仍然屬于大學生群體,盡管在就業觀念、就業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適應狀況,但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與此同時,他們又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相對非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總體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
這幾個方面的優點,使得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仍然占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確立了較為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在如此良好的就業體制和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只要善于把握政策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文化素養等優勢,將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就業前景。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主要體現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嚴峻性和復雜性。作為享有人力資本優勢資源的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雖然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擁有學歷優勢和政策保護優勢,但是在外界賦予的優勢外衣保護之下,大學生若一味地把自己禁錮在象牙塔中,只偏重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能力的習得,只注重個性的過分張揚而忽視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只注重自我感覺的過分良好而忽視社會的現實需求,便很難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高校畢業生總量持續增加,大學生群體內部就業競爭力加大; 地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的失衡,導致傳統產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收能力明顯下降。在外部競爭環境的威脅面前,大學生若不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將直接淪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困難一族。這說明,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要想在就業市場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群體優勢,敢于、勇于面對就業市場上的各種威脅。
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劣勢,主要表現為就業觀念的封閉性、就業能力的弱實踐性、就業心理的低承受性。這些劣勢遇到外部環境的不理想,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陷入最不利的就業境地。對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尤其是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關注和幫扶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導就業困難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適時調適大學生的不良就業心理。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SWOT分析;志愿服務;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12-
參加志愿者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通過體驗自己學習和工作上的成功與不足,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地完善自我,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對大學生來說,志愿者實踐是他們受教育、長才干的重要渠道。用人單位大多喜歡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同時也對不同職業的發展前景和任職資格有一定的了解,這對將來順利擇業、成功就業十分重要。
1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育體系日益完善,高校畢業生也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報告,2010—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分別是630萬,660萬,680萬,699萬。相比較2000年的107萬高校畢業生,2013年畢業生已經達到2000年的七倍左右。從數據中不難得出結論,大學畢業生不得不拋棄“天之驕子”的身份,而需要直接面對異常激烈的市場競爭,人才競爭。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里一個意義重大的特殊群體,不僅受教育水平高,而且也是經過層層篩選的優秀人才。然而,就是這樣的優秀群體,在就業方面竟然會是那么尷尬。究竟為什么大學生就業被置于如此尷尬之境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使用SWOT分析法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中大學生群體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分析。
1.2 大學生就業的優勢(Strengths)
專業知識的大量積累是大學畢業生的最大優勢,同社會上其他人員相比,大學畢業生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知識面較寬且全面,又有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社會知識,對事物較有領悟力,有些東西一點即通,所以能得到社會的歡迎。
1.3 大學生就業的劣勢
大學生在校學的知識偏重理論方面,實踐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很多大學嚴進寬出,許多學生自律意識差,大學幾年,只是為了得到文憑而已,自身沒能力。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4 大學生就業的機
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全球經濟復蘇的浪潮下,對人才的需求定然增加。此外,現如今大學生和企業用人單位有了一定的自,市場機制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愈來愈明顯,畢業生就業工作已進入規范化。
1.5 大學生的就業威脅(Threats)
就業人數陡增,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嚴峻的就業形勢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的壓力加大。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職業結構的不斷變化,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此外還有研究生向下擠占大學畢業生位置。就業人口過剩出現,而就業市場容量并沒有增加,使得勞動力就業市場不堪重負,就業市場供大于求。
2 志愿者服務活動對大學生就業素質的影響
基于SWOT分析,大學生需要改進自身素質來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從而在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大學生就業所需素質可以抽象為四個方面:大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大學生心理素質;動手實踐能力。這四項大學生就業素質構成了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體系,也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四項基本素質。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平臺,對大學生專業知識的運用、人生價值觀的提升、心理素質的鍛煉、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有深遠的影響。
2.1 大學生志愿活動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專業知識運用的能力
大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通過志愿服務這一平臺,反復實踐所學知識技能,熟悉業務。大學生在志愿者服務工作中發現問題,學習新技能。大學生也在志愿者服務中發現自己專業學習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優勢之處加以強化。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
2.2 志愿者服務有利于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塑造
大學生作為志愿者隊伍中最活躍、最積極、最集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群體。志愿者服務活動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健康、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同時也使大學生人生價值中的社會價值得到提升。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培養理想人格、塑造個體內在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宗旨和內容要求志愿者要以自愿和奉獻的精神參加社會服務活動,這就決定了它是一項高尚的社會道德實踐,它引導大學生摒棄金錢至上和貪圖享樂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它以社會公益為基點,不計報酬,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引導大學生抵御唯利是圖、等個人主義思想腐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是崇尚科學,善于思考,知識層次較高的青年群體。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人至上、享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些大學生,使他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實用化。社會上的一些腐敗現象也摧殘和侵蝕著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出現了道德的滑坡,有的開始感到茫然、疑慮、緊張、壓抑、空虛,從而造成信仰危機,這些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也有利于大學生塑造職業道德。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是大學生走上就業崗位前的一次“演習”,是其自覺提升個人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廉潔自律精神的平臺
2.4 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客觀物質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素質。它包括科學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生產實踐能力和教育實踐能力。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形式多樣,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使大學生在艱苦鍛煉中和切實實踐中成才,同時大學生在志愿者活動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鍛煉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和提高了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不斷地充實、完善和提高,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務與大學生就業同軌的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2 趙弘.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提升就業能力的實踐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 (1).
3于晃,朱相遠.青年志愿者與大學生就業[J].北京觀察,2009 (3).
4卓漢容,譚建光.中國社會志愿服務轉型的探討[J].江海學刊,2001 (3).
作者簡介: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創610萬新高,預計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將繼續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2010年大學生就業面臨挑戰。在嚴峻的現實條件下,是否具備就業能力,成為大學畢業生能否就業的關鍵。
就業能力需求水平因學歷、崗位不同而存在差異
從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大學生就業能力包含知識要素、技能要素和態度要素。具體而言,知識要素包括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技能要素包括科學思維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態度要素包括個人特征、意志品質和職業素養。在就業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中,企業對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水平除個別項外,均高于本科生。這說明企業認為研究生比本科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各方面更有競爭優勢,因此對高學歷人才有著更高的期望,對其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
企業普遍認為實際操作能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須扎實掌握的,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優秀的意志品質是完成工作的先決條件,不因學歷不同而有差別。企業對管理類與研發技術類專業的畢業生的能力需求有所差異,這說明不同專業背景或不同工作性質的崗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上也不同。
企業、教師、學生對就業能力認知存在差異
在大學生就業能力認知上,企業和高校均認為“責任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學生則認為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企業、高校和學生在最重要的就業能力要素上看法基本一致,只是次序略有不同。研究發現,實習經歷會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認知產生影響,進而就會影響到企業和學生對就業能力重要性看法的差異大小。分析表明,學生在企業實習時間越長,越容易了解企業更為看重哪些個人素質。
此外,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大小也會影響學生和企業間的就業能力認知差異。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多設置與實際專業能力提升相結合的課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建立規范的實習制度,推動學生參加企業實習,增加對企業崗位的能力需求的了解;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及時了解企業信息,明確能力提升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重視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對就業能力進行科學評價
伴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的日益突出,學生就業狀況的好壞已經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學?;驅I的辦學質量和培養效果。雖然畢業生就業狀況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是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因此,在評判高校辦學質量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考察其畢業生就業能力狀況。
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不僅能夠解決自我就業,而且可以帶動他人就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高校畢業生創業除了應考察是否擁有商業機會和資源優勢外,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擁有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優秀團隊,大學生本身的人力資源素質將是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應當更加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特別是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知識體系、能力結構和就業意識等方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在制定學生培養方案時,需要綜合研究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滿足就業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調研設計出既符合專業發展規律又滿足市場需要的各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按照通用能力、專業能力的分類體系將培養目標轉化為能力標準,培養效果也應以能力標準的達成作為衡量標志。
高??梢越梃b國外的先進經驗,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型的基礎上設計學生就業能力測量指標體系,通過應用性工具的開發,一方面幫助高校評價和跟蹤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不斷調整教學方向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分析自身優劣勢,幫助學生和用人單位實現雙向匹配。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信息采集和工作
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和人才服務機構應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收集有效崗位需求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科學的分類匯總和統計分析,定期向大學生人才市場。明確的市場需求信號不僅能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機會,而且將有效引導教育部門調整人才培養方向。教育部門應根據大學生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專業設置,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結構,高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設計時要有市場需求導向,而目前很大的問題是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沒有清晰的表達,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缺乏有力的人才規劃和信息,沒有明確的市場信號就很難指導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
以培養就業和創業能力為目標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不僅能夠解決自我就業,而且可以帶動他人就業,是創造就業崗位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高校畢業生創業除了應考察自己是否擁有商業機會和資源優勢以外,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擁有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優秀團隊,大學生本身的人力資源素質將是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應當更加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特別是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知識體系、能力結構和就業意識等方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社會工作;大學生;就業輔導
一般來說,當社會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而這個數值上升到15%—50%時,社會就處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而有統計數據表明,在2004年時,我國大學的毛入學率就已經超過了15%,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正處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當然,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意味著社會中有更多的人員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對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來說,是一個實質性的進步.但是,近年來媒體頻頻曝出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并且隨著每年畢業生的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挑動人們敏感神經的社會問題.深究這個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教育與社會實際的脫節問題,也有大學生的本身能力問題,更與近幾年低迷的國際經濟現狀有關.然而,無論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始終還是要解決.于是許多大學開始在學校中就對學生們進行就業輔導工作,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就業.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社會工作介入,那么這種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其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能夠以更好的姿態進入社會,不會畢業就失業,因此社會工作對大學生就業輔導有重要意義.
1.1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
根據權威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有699萬高校應屆畢業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了727萬,因此,2014年也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浩大的求職大軍中,除了這新增的七百多萬的高校畢業生,還包括了七百多萬中專、職業高中、職業技校以及初中、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業的學生超過了千萬.并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業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校有必要導入社會工作,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輔導.
1.2社會的用人需要
在了解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原因時,有人做過這樣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寫道: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缺乏“社會經驗”是自己難就業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學生認為是個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難以找到工作,另外還有兩成的學生認為是求職技巧的欠缺是最讓他們頭痛的問題.當然,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的想法.同樣有一份報告作了詳細調查,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然后還有自我表達能力和專業、外語能力.在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求職者最欠缺的就是環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與其他就業群體相比缺乏工作經驗是他們最大的劣勢.同樣,也有觀點認為是大學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制約了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求職群體所表現出的能力素質并不是很滿意,不論是缺乏工作經驗還是欠缺各種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都被用人單位視為大學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將社會工作導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這一劣勢.
1.3糾正大學生不合理的求職心理
在很長一段時期,大學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驕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大學生們“物以稀為貴”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于是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些大學生不能夠以積極正確的心態去面對這一事實,出現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職心理,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負攀高.有些學生不能夠正確的評估自己的實力,在不了解就業形勢的情況下,盲目自信,認為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與愿違,這種好高騖遠的思想,往往使求職者失去理性的判斷思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況.并且,這一類學生因為自尊心較強,如果不能找到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工作,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問題.第二,盲目從眾.與自負攀高的學生相比,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只不過他們是不夠自信.他們認為就業形勢嚴峻,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錯的事情,甚至有時故意放低姿態,去應聘一份在常人眼中遠遠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這一部分學生除了自信心不夠之外,還有就是盲目從眾,不能正確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業形勢,導致出現大材小用的情況,造成人才浪費.第三,依賴心理.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擁有家庭優勢,能夠憑借一些“關系”找到一份工作,對于自身的實力和就業形勢不了解,完全依賴家庭.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與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關,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缺乏自我獨立能力,在就業競爭中缺乏敢于拼搏的精神,因此畢業之后,這一部分學生大多選擇依賴外力.
2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應用
2.1社會工作對學生個體幫助
社會工作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領域,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社會上的老弱貧者,預防一些由于經濟困難引起的社會問題等,主要作用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將社會工作導入大學生就業輔導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應用包括了以下幾點:第一,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正如前文所說,大學生就業群體在就業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認知,而社會工作能夠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根據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對自身缺乏足夠的認識是這些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錯誤的自我認識正是由于缺少專業的指導方法,因此社會工作可以通過三條途徑來加強學生對自身的正確認識,首先是自己對自我能力的了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這樣,學生才能對自身實力有一個起碼的了解,這樣在求職過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動;其次是讓他人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求職就是一場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見面會,因此如何讓別人了解并認可自己,也是學生們應該掌握的一項求職技巧;最后,對自己進行綜合評價,做到實事求是,并且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因此,社會工作能夠通過大量的輔導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這樣才能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工作奮斗目標;第二,為學生制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古人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大多數都有“臨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進行求職之前,對自己沒有一個合理的職業規劃,只是在畢業之后,盲目從眾或者依賴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規劃,是大學生就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張人生藍圖.職業規劃又稱作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對自己今后的職業生涯進行測定和分析,根據自己的優勢、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綜合安排,并結合時代特點確定自己最佳的奮斗目標.因此,針對大學生就業中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問題,社會工作的及時介入能夠在就業輔導中,幫助學生彌補這重要的一環,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奮斗目標.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意識的按照職業規劃上的步驟進行努力,這會使他們的目標變得非常明確,這對于學生們的未來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一項工作.第三,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法律援助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對于眾多的就業信息不能夠進行正確篩選,因為自我準備不足和缺乏求職經驗,大多數關注的就業信息都比較單一,而且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也是比較狹窄.因此,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中以后改變學生們傳統的就業理念,并且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愛好進行職業信息的選擇,因此社會工作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夠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工作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講解,增加學生的維權意識.因為,大多數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損害.所以,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
2.2社會工作可以協調各方社會資源
社會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種,即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會工作對學生的個體幫助,就包含了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而社區工作相較于前兩種形式,調動的社會資源會更多.因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產生原因,除了學生自身之外,還包括了許多社會因素,比如經濟環境、用人單位的限制還有學校的專業設置等,因此,社會工作的社區工作形式就能夠有效的聯系這些利益方,爭取他們的支持和理解,幫助學生緩解就業難問題.比如用人單位的限制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用人單位依舊還存在性別歧視問題,所以在這一方面,社區工作就能夠發揮作用.宣傳就業政策,轉變用人單位的錯誤觀念,為女性求職者爭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學校的專業設置問題,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對于這一塊不能充耳不聞,而是應該積極的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
3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大眾化的教育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依然龐大,就業困難的情況依然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之外,還要進行多方的合作與努力.而社會工作介入能夠很好地解決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問題,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實施并推廣,這對于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和提升就業素質有著積極作用.
作者:劉杰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賀平.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72-76.
〔2〕劉夢.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1(06):149.
〔3〕趙東彧.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應用[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09):57-59.
關鍵詞:SWOT分析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畢業生人數的迅速攀升,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以及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種種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如何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無疑是促進和優化就業的有效途徑。而SWOT分析法對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是一種進行戰略選擇的有效工具。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這種方法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而根據研究結果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計劃以及對策等。
一、利用SWOT方法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優勢與劣勢分析(SW)
1.專業優勢??瓢喑錾淼拇髮W生一般都具有專業優勢。他們雖然不一定是業內專家,但由于受過專門的文化知識教育,又經過長期的專業熏陶,因此完全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比其他沒有專業背景的人更易成為本專業的內行,這就使他們具有一定的技能優勢。而且當代大學生往往在畢業前就為將來的就業做好了準備,取得了相關的資格證書,從而獲得更多的優勢。
2.可塑性強。當代大學生思維普遍活躍,受傳統思維定勢的束縛相對較少,對新鮮事物比較容易接受和適應,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普遍較強。另外,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大大增加,同時他們運用IT技術的能力強,能夠在互聯網絡上搜尋到更多他們所需要的信息。
3.自我認知程度較低。當今的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自我了解程度嚴重偏低的現象,這與他們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密切相關。由于現在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于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成長,獨立性普遍較差。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自我成長的途徑。
4.職業心態不夠成熟??茖W的職業選擇應該是有效地將自身條件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即根據自己的技能、興趣和偏好等與外在的各類機會相匹配而作出的。有調查顯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的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大三的學生表現得尤為顯著,因為這個時候正處在選擇就業或者考研的轉折點上,學生開始關注就業和考研以及其他相關信息。他們對于自己專業的就業前景和擇業方向略有所知,但是又缺乏系統全面的認識和判斷。比如法律類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對應的職業群就是律師或者公檢法部門,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翻譯和當英語老師是他們的適合崗位。一旦在這些崗位的申請過程中受到挫折,那么,這必然會導致茫然和困惑,在求職過程中就會盲目悲觀,心態不夠成熟。
(二)機會與威脅分析(OT)
1.就業渠道增多。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擴大,特別是要把上海建成國際一流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這一目標的提出,使得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隨之增加,這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就業的契機。同時,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各類職業資訊能夠迅速地出來,這給求職者提供了更多的職業機會,保證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能夠各得其所。
2.國家相關保障就業政策的出臺。各級政府及下屬職能部門紛紛下發文件,出臺系列舉措,力促大學生順利、充分就業,其中包括擴大內需拉動就業、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政策扶持鼓勵創業、加強職業培訓提升就業能力等。例如,湖南省教育廳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畢業生就業市場,并想辦法擴大和增設畢業生在基層就業的省級項目;省財政廳通過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等,引導和吸納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省人事廳開展就業見習和就業援助,在現有9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基礎上,向省、市兩級拓展,進一步擴大就業見習規模;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對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提供不超過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等等。
3.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2007年,民營企業吸納了34.2%的大學畢業生,而在全球經濟危機的重壓下,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這勢必會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據國內知名招聘平臺“老麥在線”的數據顯示,到2009年6月畢業季開始的時候,全國超過500萬的大學生陷入找工作難的狀態,大量的本??茖W生涌入就業市場。而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企業發展速度顯著變緩,甚至出現了規模收縮的情況,其提供的崗位明顯不足,這就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4.用人單位誤區。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會存在以下誤區:其一,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單位招聘時并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人片面追求學歷,這勢必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其二,存在性別歧視。由于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用人單位因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狀況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各方面要素,同等條件下往往優先招聘男生。其三,生源地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因此選用人才時往往優先考慮本地人才。其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用人單位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的可塑性,沒有意識到大學生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就可以勝任工作崗位。
二、認清形勢,做好職業規劃的建議
(一)明確自己的優劣勢,揚長避短
1.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大學生通過對自己4年大學生活的總結和分析,可以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優勢。比如,在自己的專業中學到了什么?在過去的學習經歷中收獲或提高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或能力?目前已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潛力是什么?在大學生涯中,參加過哪些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通過對自己全面的評估,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
2.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由于當今大學生可塑性較高,同時在學校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的機會較多,那么,可以借此充分培養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例如,決策能力、交際能力、系統思考能力、處理信息能力、聆聽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執行能力等等。通過對自己進行各種能力的培養,為將來走上社會做好鋪墊。
3.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對自己的興趣、能力和需求進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構建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提高獨立性。在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的同時,善于利用這種知識來計劃和引導自己的人生規劃。傳統的就業指導工作往往局限于大學生活的最后階段,比如,在最后一年才開始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講座、組織現場招聘會以及提供個別輔導、個別咨詢的個性化服務等等,這樣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和發展。因此,就業指導工作必須由事后向全過程指導轉變,要把就業觀念貫徹到大學生活的始終,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階段、有側重的教育,全面實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指導。
4.調整就業心態。凡事要想獲得成功,心態非常重要,求職就業也不例外。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談到培養青年就業能力時,以方程式比喻:就業力=(知識+技能)×態度。當代大學生在求職時要根據形勢分析和自我定位,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有效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誤區。在應聘時要樂觀自信,勇于迎接挑戰,敢于面對失敗,同時,要相信一次失敗并不能說明自己不行。另外,擇業時要更多地考慮長遠的發展,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理念也必須轉變和更新,要積極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實現從向社會索要崗位到向社會提供崗位的轉變。
(二)認清外部形勢,積極應對
1.充分收集分析就業資訊。就業信息越廣泛,擇業的視野也就會越寬闊;就業信息的質量越高,擇業的把握也就會越大。但是就業信息具有較強的易逝性,一旦缺乏時效性,也就喪失了它的實用性,因此,我們要對信息進行不斷地更新,盡量獲取最新的資訊。
2.充分利用國家各項扶持政策。自從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推出了多項扶持大學生就業,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因此,大學生在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時,可以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通過對國家及地方就業指導部門、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及其信息資料中心的咨詢,及時收集相關信息。
3.利用經濟危機這個發展契機。全球在經歷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之后,面臨著一個嶄新的發展良機,這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同樣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何利用好這個契機是當代大學生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經歷了如此的經濟危機之后,哪些行業面臨更大的發展,哪些行業會被逐步淘汰;哪些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哪些方面是過剩的……要把這些問題帶進自己的職業規劃當中。
4.積極提高自身素質。由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誤區,造成了大學生在就業時遇到了一些阻礙。那么,如何才能轉變用人單位的錯誤觀念呢?很顯然當代大學生積極提高自身的素質是當務之急。一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雖具有了相當的知識積累,卻并不等于有了較強的實踐能力。大學期間主要是學習理論知識,但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就業[J].中國成人教育,2008,(3).
[2] 孟慧.職業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10.
[3] 虞靜.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報告[R].江蘇省南通市,2009.
[4] 約翰?米多頓.陳東君(譯).職業規劃[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62.
[5] 趙娜,李曉波,周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9,(9):75-76.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經驗和做法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7-0093-01
1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義和作用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困難增加,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不僅是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個人問題,而且標志著整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關系到高校是否能夠持續的、健康的生存和發展,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自身社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隨之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就業市場需要具有廣博知識及技能型人才。對于企業雇主而言,與人溝通、團隊合作等軟性技能、非專業性技能和工作的技術性要求同等重要。
因此,大學生僅僅依靠書本所學的專業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培養自身職業化的素質,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開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和實踐,可以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校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千方百計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才能提升考生和家長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信心,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的發展。
(3)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為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不好,大批畢業生失業,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2 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就業政策相應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在不斷的調整和適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表現出一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二是,部分大學生對工作穩定性,對收入水平的期望值,都表現得更加務實。
誠然,上述觀念的轉變是大學生就業心態調整,就業能力提高的顯著表現,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只是一小部分大學生的觀念,并且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仍然差距很大,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專業知識研究不深,相關專業知識面不寬。
大學生在校期間僅局限于本專業知識的學習,而無意識在非專業就業能力開發及自學能力方面的培養,面臨跨專業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盲目和被動。
(2)綜合素質不高,職業適應能力差。
部分大學生雖然在校期間成績優秀,但在自我就業能力開發的過程中表現為技能單一,發展不全面,就業效果不理想,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后職業適應性差。
(3)求職、擇業技能缺乏,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等能力差。
部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的過程中,雖然專業技能水平較高,但由于缺乏溝通表達能力,不會營銷自己也是得不到招聘主管人員認可的,結果導致面試失敗。
(4)缺乏核心競爭力,職業發展怠慢。
部分大學生缺乏“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意識,競爭優勢不明顯,雖然成功就業,但是在工作中總是感覺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工作壓力大,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3 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3.1 學生自身方面
(1)受傳統觀念影響,自我開發不足。
很多大學生仍然有著“等、靠”的思想,自我學習、時間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生活散漫,錯過了專業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所以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就業能力低下的大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最終被社會淘汰。
(2)忙于應付學業考試,實習實訓、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較少,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開發。
學校和社會是有差距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看法趨于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使得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比較差。一味專注在各種過級考試、認證考試上,忽視了社會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需求,缺乏社會工作經驗。
3.2 高校方面
(1)高校職業指導課沒有完整、嚴謹的知識體系,還沒有將之提升到規范化、系統化、專業化的高度。造成大學生在校期間到課率不高等現象。
(2)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需求,職業指導老師必須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劣勢,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而目前高校的職業指導課程往往是大班授課,高校職業指導形式單一,課程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學生需要的個性化、專業性的輔導要求。
4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與做法
4.1 大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就業能力
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以后,大學生面對各種就業壓力如何才能夠冷靜面對,在激烈人才競爭中游刃有余,脫穎而出。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現代就業觀。
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應當培養良好的擇業心態,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首先,不能被動的“等、靠、要”,要積極、主動尋求就業。其次,要破除傳統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傊?,只有大學生轉變觀念、面對現實,就不難找到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2)認識自我資源優勢,培養核心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心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215-01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地方工科高等院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亟需改革,創新能力不足,這也就導致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就業難”與“用工荒”同時出現。在這種就業形勢下,那些家庭經濟,自身身心健康相對處于不利地位的畢業生就業則面臨更大的挑戰,這也就要求我們從特殊群體大學生本身的實際出發,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改善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什么是特殊群體大學生
對于什么是特殊群體大學生,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在很長時間里,社會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可大體分為幾類:經濟困難群體、心理性格障礙群體、生理缺陷群體、性別歧視群體(女大學生群體),還有綜合素質不良群體。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特殊群體大學生有了新的定義,比如出現了“網絡成癮群體、校外租房群體、貴族群體、兼職群體等。這些群體大學生在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如何解決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成為大學教育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本文所指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是在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大學生群體
二、特殊群體大學生特點為何會在就業中處于不利地位
特殊群體大學生普遍對周邊環境反應變化反應更加敏感,更容易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焦慮感,挫敗感。這些特殊群體大學生往往在學生生活中被邊緣化,在生活與學習壓力都比較大的情況下,但因為他們性格的障礙,缺少與人交流的條件,從而這種壓力沒有通過正常的渠道釋放,而導致精神的崩潰。甚至有個別人會走向極端。當一個人的自尊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且,這種自卑心理會造成其冷落、孤獨感,往往會形成封閉心理,缺乏人際交往。以廣西科技大學為例,經調查,該校特殊群體大學生中貧困生占90%,大都來自廣西農村地區,畢業后大多愿意馬上求職,沒有意愿再繼續深造,并且工作地點選擇以廣西區內以及廣東等廣西附近地區居多。在一對一調查中,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表示其在就業選擇問題上不會過多關注專業對口性或未來升職空間,有些人甚至表示“有地方要就可以”,他們大都表示不會用大量時間去尋找更合適的就業機會而更傾向于提早找到工作以減小家庭經濟負擔。在求職過程中,該校相當部分貧困生受自身生活條件所限,往往不能獲取最新的就業信息,在求職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項費用也增加了這些貧困生的開銷,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形成惡性循環。
在這些特殊群體大學生中,部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貧困生群體,由于家庭經濟情況的原因,他們在上學的同時還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由于生活貧困,他們在同學中抬不起頭來,久而久之變得自卑,這種自卑會明顯體現在其求職過程中。另外一些特殊群體大學生由于社會對其固有歧視而無法在就業市場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如女大學生群體與殘疾人群體等。一方面,這些群體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人嘲笑,漸漸變得自卑,這種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往往使其在工作面試以及日常生活中與人難以相處,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對于殘疾人群體的長期歧視,使其往往放棄本身智力水平可以達到的工作,轉而去做一些對智力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甚至自暴自棄。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一些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別的影響,女大學生群體在求職是往往直接被告知不錄用女性,在這種情況下,女大學生往往已經形成思維定式,即在求職市場上女性畢業生競爭力要遠遠落后于男性畢業生,甚至在同一崗位上,女性畢業生表現與男性畢業生同樣優秀,也往往會在薪酬,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落后于男性畢業生。這種在求職過程中所受到的性別歧視往往給女大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就導致當前社會上頻頻出現女大學生為了避免畢業后沒有缺乏競爭力而選擇畢業,甚至大學在讀期間急于結婚的現象頻頻出現。
三、促進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對策
特殊群體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若不加以正確引導,面對嚴峻的就業問題,特殊群體大學生會無助,失落,很可能給其本人及家庭、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在解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地方高校有巨大優勢,以下將對地方高校所具有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有針對性地對特殊群體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對于特殊群體大學生來說,就業壓力毋寧說是心理壓力。因此做好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便成為了地方高等院校老師,輔導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大學生構成成分比較單一,以貧困生居多,由于學生大部分來自同一個地區,在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因其存在問題大同小異,也就有了一定的便利條件。要首先在心理上關心這些學生,因為特殊群體大學生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處于自我封閉的世界中,缺少與外界的交流,久而久之便變得敏感,自卑,這也就需要輔導員及老師及時開解,時刻關心其思想動態,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影響他們,使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世界觀,要讓他們慢慢懂得挫折本身就是一筆財富,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不完全是他們自身的問題,切不可因為一兩次求職失敗而一蹶不振。
(二)營造公平和諧的就業環境
對于特殊群體大學生來說,就業歧視是其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消除就業歧視,營造公平和諧的就業環境是解決該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制定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切實保護這些社會上弱勢群體的權益,并且用人單位也應加大宣傳力度,平等對待員工。
(三)充分利用資源,加強學校與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
地方工科院校在很多方面都處于弱勢,因此,必須爭取在辦學特色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也為地方高等院校解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了一個方案,即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合理配置資源,調整專業結構,促進人才與技術的交流。以廣西科技大學為例,該學校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柳州,這一工業城市的特點,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企業資源,通過與上汽通用五菱,“柳工”,“柳鋼”等企業的合作,包括將部分學院遷至相關產業集群地區,實習生與相關單位簽署協議等方式,提高對企業資源的利用,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畢業生沒去處,企業沒人招的問題。
(四)特殊群體大學生正視自己,合理維護自身權益
特殊群體大學生也應正確認識自己,認真分析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自己所長,提高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特殊群體大學生也應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斷努力學習,完善自我,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提高自信,通過不斷的鍛煉提升能力。
綜上,解決地方工科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既要遵循一般畢業生的就業規律,也要充分重視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特殊性,積極對其進行引導,進行心理疏導,并且,地方工科高等院校也應發揮優勢做到校企結合,充分利用企業資源,認真分析學校自身優勢,著重培養拳頭專業,做到人才與科技能夠更好地流通,使學校的培養更有針對性,更好地解決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楠楠.高校特殊群體畢業生就業援助問題研究[J].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2).
[2]李敏.大學生特殊群體的分類與特點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