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27: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規劃專業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社會類課程;城鄉規劃;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現代城鄉規劃思想的社會學淵源
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種種城市問題和矛盾的一種回應。諸如英國著力于解決住房問題、德國致力于解決城市擴展、美國的重心則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雖然各個國家在城鄉規劃實踐活動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不得不說,現代城鄉規劃的萌生與工業化、城市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城鄉規劃誕生”這樣一種線性過程。開始于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性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業本身除了牟利的動機之外,從19世紀開始就成為促成城鎮化的積極因素和巨大推動力。在這場技術革命當中,煤炭成為了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鐵路的修建使工業企業選址脫離原材料產地成為可能,城市逐漸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之地,與此同時,空氣污染、公共衛生問題、住房問題特別是貧民窟的出現,引起了一些社會學家的關注。針對英國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澤?霍華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達了一個社會學家對城市問題的關注,書中試圖通過開展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來解決城市問題,為此,他構建了一個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田園城市模式。20世紀初,圍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派對芝加哥城市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逐漸與城市研究出現了交集,為后來的都市社會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英國社會學家格迪斯注意到工業革命、城市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認為城鄉規劃是社會改革的重要手段,強調把自然地區作為規劃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區域的層面上進行分析,注重社會因素對城鄉規劃的影響。城市社會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催生了城鄉規劃思想的發展。在當今全球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和多樣化,如何有效解決城市社會問題,不僅是社會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城鄉規劃理論發展的動力之一。
二、現代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現狀
城市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對城市的認識和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化。雖然西方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建筑學,城鄉規劃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實用型的技術科學。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國家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也促進了城鄉規劃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城鄉規劃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政策性特點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涉及的學科不斷增多,逐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圍相互交叉,研究內容相互滲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鑒,學科多元化趨勢日漸凸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增加了“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在此之前,城鄉規劃與設計僅僅是建筑學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其他研究方向諸如區域發展與規劃、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等均在其他學科中覆蓋。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設置,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目前,設有城鄉規劃專業的高校數量日漸增多,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學、地理學和園林成立和發展城鄉規劃專業。與此同時,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也在不斷改革和變化。從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來看,主干課程仍然大多是以設計、工程技術類為主,由于受辦學歷史和專業特色的影響,一些學校增設了社會經濟類、管理類、信息技術相關課程。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問題的研究深入,國家也開始注重城鄉規劃教育中的社會經濟和人文方面的教育,從2000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始開展一年一度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課程作業交流評優活動,社會調查逐漸成為城鄉規劃課程教學中增加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定位與設置
傳統的城鄉規劃認為空間問題是城鄉規劃學科的核心,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形態的規劃已不能解決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城鄉規劃應當從其他學科中吸收相關的理論來充實城鄉規劃學的發展和實踐,同時,具備一定的社會學、經濟學理論背景的城鄉規劃人才越來越符合市場的需求。從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方向來看,專業的城鄉規劃設計人才必須具備具有對城市復雜環境的整體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宏觀分析與把握?!度珖叩葘W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城鄉規劃專業》中提到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教學任務的課程有“城市社會學”、“城鄉規劃系統工程學”、“城市研究專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規劃設計與綜合社會實踐”、畢業設計”,以上課程均明確提出了規劃專業應以城鄉規劃社會調查理論和方法為教學內容的要求。社會調查作為城鄉規劃方法論的內容之一,在實踐環節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基礎性作用和對規劃實踐的科學性的影響。因此,將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社會類課程既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又要加強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方法的應用。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城市,也為科學規劃城市奠定基礎。
依托于風景園林設立的城鄉規劃專業比較偏向于物質形態和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忽略學生社會學相關課程的學習,重設計,輕調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為背景的城鄉規劃專業中建立社會類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成為城鄉規劃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融合在理論、實踐、應用環節的教學中去。建立從“理論―實踐―應用”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梳理相關高校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城市社會類課程理論環節的課程應當包括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分別作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作為專業實踐和實習的一部分。應用環節的內容包含在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部分中,作為考核畢業設計的標準之一。圍繞理論―實踐―應用這條主線,筆者在城鄉規劃四年制課程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不同階段的相關課程和階段目標,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教學探索
針對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教學現狀,適應新形勢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設立,教學內容選擇,考核方式和實踐教學進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寬闊的專業知識,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以及和諧發展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城鄉規劃復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實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要具備對城鄉復雜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和發現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復雜問題,并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認識。并能夠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調查方法在具體的城鄉規劃和設計實踐工作中加以應用。
2.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是課程體系的支撐,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統、簡明地敘述和解釋基本知識和理論。但社會發展是個復雜的過程,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出現了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或聯系不密切的情況。理論落后于實踐必然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喪失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就是將社會熱點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從專業角度去解決問題。例如我國城市規劃目前的熱點諸如海綿城市、多規融合、存量規劃等,這些都是城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革,和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密切相關。城鄉規劃如何來面對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專業熱點導入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熱點的背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必將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3.建立有效銜接的課程關聯的教學模式。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包括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學習,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城市發展,將社會學延伸到城鄉規劃發展的歷史中去,在理論教學內容上主動關聯到其他課程的內容上去,比如城市發展史、城市總體規劃、居住區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等課程相關內容。另外,在教學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課程教學順序,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的理論學習安排在大二階段,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安排在專業實習或實踐內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階段,作為應用環節的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結合畢業設計安排,在大四階段安排。
4.建立教學―實踐―應用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社會學課程理論性較強,與城鄉規劃偏重實踐有些偏離,事實上城鄉規劃和設計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城市現象和城市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解讀,社會類課程恰巧彌補了這一點。因此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應當強調教授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任何一個理論的誕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時代背景之下,因此,筆者認為在理論教學環節,應當打破傳統的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思維穿越到特定的歷史時期,以歷史為坐標,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解讀理論,最終任何一個偉大理論的誕生都成為了一種歷史必然,也就是一種歷史定位的方法,這樣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過案例討論,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討論中發現問題、深化理論學習。實踐環節中,建立城市社會實踐調查平臺,將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與關聯課程結合起來,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串聯起來,建立從教學―實踐―應用的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教育部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背青l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課程內的實踐環節。第二,專業實習環節,如城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第三,畢業設計環節。通過以上三環節的教學,從課程練習到實踐應用,形成課程實踐教學主線,在實踐教學的考核過程中,通過舉行評優活動,特別是與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展的城鄉規劃專業本課程作業(規劃設計、調查報告)交流評優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結語
基于對城鄉規劃思想發展的社會學淵源的思考,認為城鄉規劃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公共政策的屬性日漸凸顯。同時城鄉規劃學科地位的提升也賦予了城鄉規劃更大的社會責任,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類學科的交流與融合,目前四年制城鄉規劃教育重視設計能力培養,缺少對社會學方法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鍛煉,城鄉規劃學科的研究方法應當是一種有結構的多學科方法,城鄉規劃教育也應當是跨學科的交流與整合,因此,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如何將社會類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和銜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曹康,西方現代城鄉規劃簡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區域分布 專業定位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學須為社會服務,要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符合時代的需求,專業的設置要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1]。城鎮體系建設、城市規劃缺乏長遠目標,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廣大的鄉鎮地域甚至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解決都亟需具備地理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管理科學和城鄉規劃技能的綜合型人才[2],因此,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的辦學要求、培養模式、教學質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來進一步滿足國家社會和區域的發展目標[3~4]。
1 專業存在問題
1.1 專業定位不明確
該專業在我國開設10多年來,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欠缺、實踐能力不足、畢業生去向不明確。高校不能回答諸如該專業培育什么樣的人才,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人才培養如何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等問題。在相關研究中有學者指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育出來的人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尷尬境遇:論規劃繪圖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規劃及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論空間綜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論資源環境評價及管理能力,不如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源經濟學等專業的學生[1]。
1.2 課程設置不科學
受學校傳統專業特色及片面追求學科完整性的影響,學校按照各院校師資優勢開設了不同的方向并設置了不同的課程體系,各院校在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許多盲目性和隨意性[4]。部分院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遵循“多學科、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導致學生通而不專,課程體系過于寬泛。強調計算機以及軟件應用,但忽視相關的基本理論;重視規劃設計的課程,但忽略了地理類課程的基礎地位,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畢業生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學科綜合性不強的局面。
2 專業辦學建議
2.1 合理布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人口、資源、環境、城鄉規劃以及社會協調發展等問題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廣大鄉鎮地區尤為突出[2]。規劃不是一種理論上的規劃,而是規劃要素在空間上的科學合理地分布,是一種區域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實踐科學。在廣大的西部地區,許多大型的規劃包括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都由國內著名的規劃機構來完成,而這些大型的規劃團隊往往都不是本土機構,因此所作的規劃并不能符合區域特色。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種規劃偏離了規劃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規劃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強。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需要壯大本土的規劃隊伍,這樣更能科學有效地制定相關的規劃策略,從而避免了異地規劃隊伍制定規劃時背離區域實際情況的種種弊端。
2.2 明確專業的辦學理念,準確定位學科方向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技能,能解決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及城鄉規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之中,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非常多也非常雜,既有地理學也有規劃學所的眾多的規劃課程。但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學實際上什么都不會的尷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本科教學的目的,忽略了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應用型人才,而非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實際情況。應根據學校特色和師資狀況,確定實踐教學環節主干課程體系,加強動手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應用性,加大實習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時,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課程設置要為畢業生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準備。
2.3 根據學校特色完善課程設置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學科方向,培養的大學生需要對區域的規劃特點、對地理區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能掌握大量當地區的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等相關的專業知識。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所開辦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更注重城市建設、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創建、循環經濟的發展、人居環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區高校開辦的專業更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如山地生態保護、地質災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資源環境調查、城鎮建設等[1]。
從辦學特色來講,不同的學派辦學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測繪學派應為數字城市、國土資源調查、資源環境管理與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學派應以國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產業規劃、生態保護與規劃為發展重點;資源學派以農業產業規劃、新農村建設為特色;規劃學派應以城鎮體系規劃、新農村規劃、居住區規劃、旅游規劃為主要特色;經管類的學校必須發揮其在經濟、管理上的優勢,強化資源管理、房地產評估與管理能力的培養等等。
參考文獻
[1] 趙小風,黃賢金,陸汝成.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1~82.
關鍵詞:實踐教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044-02
一、引言
教育部等部門2012年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強調高校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等,全面落實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結合農林特色,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根本,主要培養具備地理學、城鄉規劃和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結合實踐教學掌握區域、城鄉規劃發展規劃的整個流程,從而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實踐教學對于進一步鞏固、掌握和靈活運用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結合實際提高廣大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浙江農林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性強,根據對2001—2008級畢業生就業去向的調研,畢業生目前主要在國土部門、住建局、設計單位、城管部門、環保部門、房產公司等相關單位從事土地整理與開發、土地規劃和管理、鄉村規劃設計、森林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規劃治理、園林綠地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城鄉管理等職業,這些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如運用CAD、PS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運用GIS進行空間分析等。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使畢業生能夠勝任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土地開發與整理、城鄉規劃管理等工作,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升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目前本專業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所需還有一定差距,這些都促使本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
三、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1.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2007級及以前實踐教學學分數為38,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23.1%。2009級到2011級,實踐教學學分為30.5,占總學分165的比例為18.5%,其中專業模塊的學分數減少了5個學分。這個比例明顯低于教育部的要求。為此在2012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方面的內容,如增加了創新創業學習等,學分數達到了總學分160的27.5%,符合了教育部的規定,但是與國內開設同專業的其他學校相比(如河北農業大學實踐教學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比例為44.3%),實踐教學學時還是偏少。
2.實驗室、實習基地不能滿足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目前簽協議的實習基地主要有校內測量學、氣象學實習基地、城市規劃展覽館實習基地、清涼峰鎮實習基地。實驗室主要有手繪制圖實驗室和CAD制圖實驗室。自然地理學、氣象學的實驗室是與土壤學科共用、RS、GIS的實驗是與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等專業共用。本專業每年招生60人左右,這些實驗室、實習基地遠遠滿足不了實踐教學的需求。
3.實踐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主觀能動性較差。目前本專業的實驗、實習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如在城市規劃綜合實習和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都是指導書發給學生后,教師先把實習目的、實習內容、實習要求、繪制圖紙等內容先詳細地講一遍,學生按照教師的布置或者指導書上的內容,機械地完成,雖然參與了實踐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少積極主動的思考[1]。
4.實踐教學模式多樣,但質量有待提高。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比較豐富,主要有課程設計、課內實踐、綜合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學科競賽、開放實驗、創新項目等。但是在實踐中,學生多是為了拿學分去參與的,師生是“一對多”的關系,根本不可能“面對面、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加之考核要求不高,一些學生應付了事,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再者,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缺少對學生的監管,也沒有對實踐指導教師的監督,因此有的實踐課的“實踐”效果較差,實踐質量相對較低[2]。在畢業設計環節中,由于與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沖突,再加上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這些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四、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措施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已成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3]。
1.重視實踐教學,構建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工作,關鍵在于認識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首先必須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切實提高對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改變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性課程所占比例偏低,某些課程教學中實踐性學時所占比例偏低的現象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結合專業特色和學校特色,采用網絡課程,構建實踐教學平臺:認知實踐教學平臺、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平臺、創新能力實踐教學平臺、綜合運用實踐平臺等,在平臺上設置實踐教學的各種模式和交流平臺。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與老師、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各種實踐教學的流程,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
2.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陳慶章,2013)進行實踐教學。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與知識獲取為主”的教學模式。根據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的不同情境教學,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從傳統的“課堂—實驗—實習—考試”模式向立體化模式“A理論知識(課堂授課)—B實驗訓練(早進實驗室)—C創新課題、參加教師科研項目(早進課題、早進團隊)—D實習、實踐和社會調查(早進基地)—E完成實踐教學、教師項目和畢業論文[5]—F創新”即“六步”教學新模式轉型。通過這種教學學習模式,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設計實驗方案,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研究,不斷完善實踐方案,最終解決問題。如在城市詳細規劃實習中,我們把規劃地塊紅線圖給學生后,讓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用地分類》等法規標準和課堂上學的知識,設計規劃方案—包括規劃文本、說明書的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圖紙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系列圖紙的繪制。大家以小組為單位(5~6人)先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功能空間結構、道路骨架進行討論研究,然后完善方案,進行規劃編制。通過規劃方案的編制,學生可以掌握詳細規劃的流程,并能熟練運用規劃制圖軟件CAD和PS。
3.完善實踐教學的保障機制。開展實踐教學的培訓。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和現有教師的培訓機制,加大對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引進和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力度,如2013年6月17日,遼寧省在沈陽師范大學舉辦了法學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拓展實驗設備和實習基地。在現有的實驗、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努力進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通過與規劃單位、設計單位、管理單位等建立實習合作,使學生早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技能。
組織和質量監控保障?搖成立實踐教學課程小組,加強實踐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完善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落實實踐教學績效考評制度,保證實踐項目優質高效的完成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會玲,張煒平,張麗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8).
[2]齊艷紅,王蕾,胡囡,趙映慧.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教育論壇,2011,(11):149-150.
[3]牛海鵬.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和完善[J].高教論壇,2011,(2):47-49.
[4]秦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2,(2):112-115.
[5]胡國柳,韋開蕾,柯佑鵬.淺議“四早”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J].瓊州學院學報,2012,19(4):30-31.
關鍵詞:獨立學院;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設計;教改
作者簡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助教;朱鵬飛(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院長,教授。(廣西 北海 536000)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國眾多城市規劃專業對學生的要求都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等,獨立學院很難展現其獨有的優勢。北航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為了使學生們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態與規劃相結合的特色專業。為了配合特色專業的培養計劃,形成有特色的教學理論和體系,因此需要對城鄉規劃專業的畢業論文及設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國家對畢業論文加強管理、要求學術誠信和減少論文抄襲現象的目標,根據對北航北海學院2006、2007、2008三屆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的情況進行總結,開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現特色專業的優勢、提高畢業論文水平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術道德修養。
一、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的特征和畢業設計的要求
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培養具有專業生態規劃能力的人才、培養學生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以及工程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生態專業知識和老村莊規劃布局等背景的城鄉規劃和建設能力、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使學生具有城鄉規劃服務的能力,并且注重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達到這些能力要求的基礎上,五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畢業生不論在基礎知識還是在實踐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畢業生扎實。
除了要考慮五年制城鄉規劃特色專業畢業生的特征,還要符合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內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應用,讓學生能夠通過畢業設計的完成學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以致用。其次,論文要按照調查―分析―撰寫―答辯的過程來進行控制,確保每一個環節認真落實,最終符合學校規范和培養計劃的要求,讓學生不僅在大學能夠對知識靈活運用,還要學會規范的科學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級、2007級學生畢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根據特色專業的特征和畢業設計的基本要求,為了發揮導師的引導作用,2006級、2007級共174名畢業生在做畢業論文時是根據導師的專業方向和參與的項目情況結合學生的興趣而進行選題的。這種導師責任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師的資源優勢,并且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學生的畢業設計及論文仍然以城市規劃為主體。而當有的導師沒有項目或者導師不負責任、指導能力有限時就表現出來一些共同的問題和現象。
首先,大多數學生并不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分析,而是在網上直接下載相關論文,東拼西湊成自己的論文。有的學生在外面實習或參加導師的項目時,將別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項目全盤照搬作為自己的成果進行答辯,實際上他沒有參與或只參與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論文和設計出現了大量的抄襲和學術不端現象,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還可能使他們養成不認真做事、喜歡鉆空子、偷奸取巧的壞習慣。
其次,很多學生對到底是做論文還是做設計爭論不休,尤其是像城鄉規劃專業這種實踐類的學科來說,學生們更傾向于做設計。認為設計才能夠顯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學生們忽略了對文字資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電腦上畫圖,更有甚者將別人的規劃照搬到自己的設計圖中,缺乏設計依據,沒有自己的創新和思考。
另外,選擇寫論文的同學又出現了不會用設計表達自己思想的問題,這無疑是對他們的未來發展不利,也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三、2008級學生畢業設計改革
針對特色專業的發展和2006級、2007級畢業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專業上出現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全院的優勢,形成一種完善的特色專業理論和體系,因此對2008級部分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設立了一個“老村莊”畢業設計組,有90名學生,對他們的畢業設計調整要求如下:
對于學生們在選題時缺少經驗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況,為他們提供一個大方向的規定范圍,就是對“老村莊”進行研究。相關部門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萬個,現在只剩270萬個,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個。而中國的老村莊又是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著非??茖W適宜的生活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因此從老村莊中學習,提煉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規劃思想也是切實可行的,同時可以養成保護老村莊的意識,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要求每一個學生至少選擇一個以上老村莊作為研究對象,自己去收集資料,通過上網查找等方法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村莊。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選擇具體的研究對象,從而有效減少抄襲現象。
確定對村莊進行研究的內容和范圍。首先要對研究的村莊有一個基本情況的了解。比如說這個村莊的地理環境、周圍的山川走勢、大致的地理區位、村莊的人口和規模、特色等。在這一階段,就要分導師進行指導。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系統地調研,要求他們通過現場踏勘、對村民進行訪談等方法了解村莊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觀、主要農作物、古樹名木、特色建筑、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傳承等許多內容。
根據調研的資料和學生的興趣進行選題,擬出開題報告,進行開題答辯,通過以后擬定出論文大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發現還有哪些內容和方向沒有調查清楚,寫出需要補充調查的條目,有針對性地進行第二次收集資料。
如果出現選題過大或過小、調查不方便或選題意義不大的情況,在中期分流的時候可以更改題目。這時會出現需要重新調查的情況,但這一次確定的題目將不能夠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學生們認真對待自己的題目,認識到開題的重要性。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規范寫作,教會他們寫科學論文的思路、結構和邏輯性。嚴格按照規范的論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書寫方式來要求他們,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尤其是很多學生論文中出現大量的錯別字,一定要讓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學會自我檢查和互相檢查,提高自我學習的意識。
答辯時,讓學生們用10分鐘展示自己的畢業設計,要求他們在指定設計內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求2008級畢業生在寫作論文的基礎上學會用設計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資料調查、分析與總結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設計依據的前提下用設計來展現新的創意和構思。這樣解決了以往教條的論文或設計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學生們的理論與實踐結合。
四、2008級學生畢業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這一屆90名畢業生進行了“老村莊”方向的畢業設計(論文)調整以后,論文的質量與沒有進行調整的分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學生也普遍反映可寫的內容更豐富,不再需要東拼西湊來寫論文了。但是這一屆畢業生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
1.學生對老村莊的調查不太重視
這一類學生在選擇村莊時不積極或隨便選一個,不做現場調查,只在網上下載一些資料就想蒙混過關,或者是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就到村莊里拍拍照、隨便看看,這些都受到之前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的影響。另外,學生對老村莊這種寶貴的歷史財富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老村莊可以給規劃設計帶來多大的幫助,片面認為老村莊都是過時的,不需要學習的,殊不知老村莊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保護等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規劃思想正是現代規劃設計師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學生很重視但不會調查
這些學生對老村莊的選取非常積極,早早選好了村子就去調查,但由于沒有明確調查的內容和目標,因此收集資料的效率很低,回來后發現沒有東西可寫。對這樣的同學,要求導師在他們去調查之前針對不同村莊的特點,為其需要調查的條目和可能會涉及到的調查方法提出建議,讓學生做好準備以后再去調查。
3.有的學生選擇的調查地點不方便
這一類學生多是在調查回來后發現與專業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調查。而學生們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調查,如果調查地點離家過遠就會出現調查不方便的情況。因此建議他們選擇家鄉附近的村落進行調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產生語言溝通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和豐富性。
4.很多優秀的同學同時做論文和設計,但關聯性差
這些學生在從老村莊中提煉出設計元素應用到自己的設計構思中的方法還是掌握得不熟練,體現在對村莊的特點研究得很詳細,但在自己的設計中卻沒有體現出來。這種情況就要求學生多與導師溝通,在建立起理論依據的基礎上活學活用,用圖紙展現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構思。
面對在實施老村莊研究中這幾類學生出現的問題以及不斷完善特色專業培養計劃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善。一方面,涉及對答辯時間的調整,從之前的5月份調整到前一年的10月份。這就要求學生利用好假期,提前在寒假就開始進行調查,這樣學生回到學校以后有一個學期的時間與指導老師進行聯系和溝通,到暑假的時間再進行補充調查就可以了。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學生不會調查和調查不充分的問題。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定位 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
1999年國家教委對地理科學的專業設置進行新的調整,由原來以學科分化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專業,調整為以學科層次為基礎、學科綜合為特征的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大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城專業)是屬于地理科學中應用層次的專業。目前,全國有76個院校開設這個專業,大多數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學、環境科學、測繪工程或城市規劃等學科基礎開辦的。
1 資城專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專業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存在矛盾
在國家專業目錄中,資城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專門人才。該專業學制四年,屬于本科階段的教育。從目前市場需求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用人的學歷門檻不斷提高,需要的至少是碩士研究生以上的高級專業人才,而政府機關容量更是有限,對人才的學歷要求也逐年提高,現在也開始向碩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學歷人才傾斜。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最大的問題是在市場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問題的產生并不是學生個人努力不夠,而是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存在矛盾所致。所以資城專業對口就業困難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專業定位過高,脫離市場需求必然影響該專業的發展。
1.2專業方向不明確
在國家專業目錄中,資城專業的主干學科是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和規劃科學,其主要課程: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水資源計算與管理、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主要學科與主要課程的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橫跨了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四門學科的內容,而這些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缺少一個核心,缺乏一個主導方向,它們之間是一種簡單組合,缺乏內在的有機的聯系。課程設置范圍廣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課。很多學校在開辦此專業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目前解決這個問題主要的方法是結合本校相關學科的實力,開設若干“專業方向”,南京大學就為該專業開設了“土地管理和房地產方向”和“旅游規劃管理方向”。這方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問題。但是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這些方向在國家專業目錄中都有特定的專業,學生畢業時必然會與其他相近專業的學生發生就業競爭。例如資城專業“旅游規劃管理方向”學生與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在競爭中資城專業學生由于受到本身專業課程設置的限制,無論是在專業基礎還是在實踐能力上明顯不占優勢。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所以資城專業發展的出路必須立足本身專業優勢,明確發展方向。
1.3專業與社會接觸太少
資城專業與社會接觸太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市場宣傳力度不夠。資城專業從1999年開始招生到目前將近十年了,已有好幾屆學生畢業,但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尚不認識該專業,也沒有相應的用人需求,給畢業生的就業帶來困難。同時,由于該專業是一個新專業,在招生過程中,熟悉該專業的學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專業招生的生源和質量。(2)教學過程中與社會接觸太少。學校和社會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社會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需求無法反饋到學校,以至于學校在調整課程體系時,往往僅從學科體系角度,課程設置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學生在四年學習過程中,接觸社會、接觸就業市場的機會太少,有的學生甚至到了大四快畢業了,還弄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該學什么,能干什么。
2 資城專業發展的新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決該專業面臨的困境,筆者認為,擬調整培養目標,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制定配套措施。
2.1資城專業培養目標的調整
在市場條件下,資城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調整應該以社會需求為依據。社會需求規定了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而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又制約著課程體系的設計。
資城專業是本科專業,本科生的就業定位應該以企業和基層事業單位為主,這些單位對人才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資城專業的定位應該從管理層次上升到規劃層次,由培養城鄉管理型人才向培養城鄉規劃型人才方向轉變,其次考慮到該專業的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學科背景優勢,資城專業的培養目標擬側重培養掌握3S先進分析技術工具有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規劃理念、具有扎實的區域和城鄉開發與規劃的理論基礎,能在城鄉基層行政和企事業各單位從事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經濟策劃的應用型人才。
2.2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體系是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設計的,培養目標調整了,課程體系也應做相應的調整。新的課程體系主要擬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該課程體系只包括與專業相關的課程,不包括公共課),具體課程設置見表1。
2.2.1理論教學部分
理論教學部分的課程擬按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個層次來設置。
(1)學科基礎課擬以地理學的基礎課(如地質學、氣象學與氣候學、自然地理學、可持續發展導論、地理信息系統等)為主,輔以環境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基礎課程。
(2)專業基礎課擬按三條主線設置:① 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如自然資源學概論、土地評價與土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城市規劃與大氣環境、旅游開發與利用、區域生態與環境保護等課程。 ② 經濟發展,如區域經濟學、城市開發導論、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等課程。③分析技術和繪圖技術,分析技術側重于理科的數理分析和地理學的3S技術,主要課程擬設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應用、數據庫技術及應用、GIS軟件應用等;繪圖技術擬側重于計算機輔助制圖,主要課程擬設AutoCAD應用、規劃效果圖制作等。
(3)專業課的設置。專業課擬以規劃作為核心內容,考慮到背景學科的優勢和市場需求,資城專業的規劃擬側重于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鎮規劃這三個方面,主要核心課程擬設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概念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
2.2.2實踐教學部分
對于培養規劃型人才的專業目標,實踐教學在整個課程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安排的實習課程擬設區域規劃綜合實習、城市總體規劃綜合實習、村鎮規劃綜合實習、城市詳細規劃綜合實習等。
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通過以上課程的系統學習,資城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備運用3S技術手段分析和研究能力,資源環境的分析和評價能力,區域和城鄉規劃能力,理科學生應有的通用能力。
2.3專業發展主要配套措施的制定
為了較好地實施新的課程體系,實現預期的培養目標,必須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
2.3.1增加專業類課程課時比重
專業類課程主要是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類課程的深度,直接影響該專業的教育質量。過去資城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專業課深度不夠,面廣而不專,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F在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非常看重,專業能力強弱直接影響學生就業機會。專業能力的培養需要一整套的專業課程來保證。所以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需加重份量。保證專業類課程課時有三種方法:(1)調整該專業整個課程結構,精簡公共課課時。(2)課內教學和課外自學相結合。重要的有難度的專業類課程采用課內教學方式,難度不大適合自學的課程安排給學生課外自學,可以通過布置作業或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同樣能保證教學質量和預期教學效果。而且這種方式不僅能解決專業課時緊張的困難,還有利于培養鍛煉學生的自學和科研能力。(3)調整學制。目前該專業學制為四年,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的上學期英語、政治、數學等公共課占了很大的比重,第四學年上學期學生準備考研和找工作,下學期主要是生產實習和做畢業論文。所以雖然理論上有四年的專業學習時間,但實際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兩年都不到。借鑒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制,可以將資城專業學制由四年調整為五年。
2.3.2加強實踐教學
培養管理型人才時,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不高,當我們把專業定位為規劃型人才培養時,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必須大幅度提高。動手能力的培養依靠實踐教育。加強實踐教育的主要途徑擬通過為主干課程配置相應的綜合實習課或者擬在課程內部設置相應的實習課。通過各類模擬規劃實習,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學習效果,促使他們提高學習質量;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3.3增強與社會的聯系
加強與其他兄弟院校之間聯系,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的合作。加強與科研機構和規劃設計單位展開合作,建設實習基地,送學生去實習,送老師去培訓。面向基層行政單位開辦城鄉規劃培訓班,利用高校良好教育資源服務社會;和他們展開項目合作,指導和服務地方建設;向他們了解人才需求情況,為改革教學方案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提供可靠依據。
3 資城專業發展前景展望
3.1新農村建設給資城專業發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農村一直都是傳統規劃的盲點。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鄉村的背景是以自然環境為主,所以鄉村規劃除了傳統規劃涉及的內容外,還涉及農業資源合理開發、生態環境科學等問題,而這些都是資城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3.2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迫切需要綠色的城鄉規劃師
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機的爆發,全球進入了新一輪能源危機的周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一個高耗能的模式,能源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尤為重大。中國經濟連續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取得的。
傳統的城市規劃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所以造成今天城市環境不斷惡化。我國現在和將來迫切需要的是把環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會建設、經濟建設和環境建設協調發展的綠色規劃師。而建立在地理學、環境學基礎上以資源可持續開發和環境保護作為其根本規劃理念的資環專業正順應了這種需求。
3.3與工科院校的城市規劃專業相得益彰,完善規劃領域人才結構
城市規劃學作為一門學科脫胎于建筑學,我國城市規劃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前全部是以建筑學為學科基礎。國內規劃領域的人才亦以工科類的城市規劃專業居多。工科類的城市規劃專業在形體規劃、詳細規劃領域,它的建筑學的學科背景,手繪制圖功底,景觀設計等方面有它明顯的優勢;但在總體規劃領域以及更宏觀規劃領域,掌握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學、管理學知識的資城專業不論是學科基礎還是技術手段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從表2可以看出,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領域是城市設計和城市詳細規劃,資城專業的優勢領域是區域規劃、村鎮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我們國家的規劃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規劃、從區域規劃到城市規劃再到村鎮規劃,門類齊全,特別是區域規劃和村鎮規劃剛剛起步,這些工作需要各學科人才參與,資城專業和城市規劃專業各有側重,各有優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攜手合作定能為我國社會建設、經濟建設、環境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
總之,資城專業通過對培養目標的調整,新課程體系的構建和保障措施的實施,必然會在規劃領域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擺脫目前進退維谷的局面,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是廣闊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規劃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53-02
2014年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其中一點就是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地方高校能否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確立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目標;其次要有相應的人才培養措施和戰略。就理工科的城鄉規劃專業而言,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至關重要。
一 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1.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政策導向,應主要面向社會培養技術應用、生產、服務、組織管理的各類應用技術型人才。
根據現實社會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理工類應用技術型人才較為短缺,因此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大有可為。
城鄉規劃專業應該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學型本科專業。那么,實踐教學就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的。
2.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思想上輕視實踐教學。思想觀念陳舊,辦學者不能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把實踐教學視為旁門左道,不落到實處。
第二,實踐教學體系尚未建立或不完善。長期以來,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
第三,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較為落后。缺少案例分析創造性的環節,經費不足。
第四,實踐教學水平不高。教師較年輕,經驗不足,從事實踐的教師與理論教學的教師待遇存在差異。
第五,實踐教學的考核指標體系不科學??己酥贫纫越虒W成績為主,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和競爭機制。
第六,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不健全。企校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重視不夠,實驗室開放程度不夠。
3.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第一,實踐教學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實踐性強的城鄉規劃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對并盡快解決的課題。應糾正各種不良傾向,解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矛盾,為社會培養基礎寬、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而服務。
第二,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僅靠“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傳統教學方法遠不能滿足理工科培養人才的需要,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精神,就要進一步認識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做到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
第三,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這就要依靠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就是“生命線”。
第四,實踐教學是學生的內在需求。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存在文化基礎較差、綜合素質較低、思想負擔較重、發展潛力較小、自制能力和協調能力較差等特點。加強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4.實施實踐教學的策略
策略有:(1)建立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調整實踐教學的比例達30%~50%;(2)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更新實踐教學內容;(3)采用項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4)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走出去、請進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5)建立新型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以使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客觀、更全面、更切合實際;(6)營造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利用多種形式聯合辦學;(7)構建開放的實踐教學內容,做到文理交融,專業性、綜合型實踐設計并重;(8)改革課程設置,規范配套教材,目前獨立學院基本上是采用普通本科的課程設置與教材,沒有獨特性;(9)開辟第二個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
為了解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理應建立合理、可行、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
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其構成要素應滿足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培養方案;其模式要有單項實踐課、綜合設計實踐課、階段性實習,使應用型人才獲得必備的專業知識、完善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專業素質。同時應遵循全面性、系統性、重要性和動態性的原則以及多元化、以人為本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做到適合社會需求的動態培養、重點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課程體系設置完整優化。
1.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
第一,在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結構中,將課程體系的普通基礎課,整合到各個專業,加強學生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教育;拓寬專業方向,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優化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第二,對于理工科的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要打好扎實的專業實踐基礎,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基本技能,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和科技發展。
第三,實踐教學的模式要有層次性,由底層到頂層依次為專業基礎實踐課、專業實踐課、專業綜合實踐課。
2.確定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A)
第一,實踐教學內容(A1)。包括平時作業、課程實踐、專業實踐三個環節以及各類競賽。
第二,實踐教學形式(A2)。包括教學方式(群體性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個別化學習、多樣化學習四種形式);教學媒體(紙筆媒體、道具媒體、視聽媒體、網絡媒體、綜合媒體、現場實踐等六種媒體形);教學方法(示范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創意教學、自由學習等五種基本方法)。
第三,實踐教學過程(A3)。包括教學環境(封閉教學環境、網絡虛擬環境、社會實踐環境三種);教學管理(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質量控制三個管理鏈條);學習反饋。
第四,實踐教學效果(A4)。包括專家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社會對學生和院校的評價。
3.建立實踐教學模式(B)
第一,課程教學模式(B1)。包括課程作業(平時作業)模式(集中輔導式和小組討論式兩種教學模式);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演示式、隨課式和階段式);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形式);專業實習教學模式(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包括集中現場式和分散臨摹式);畢業實習教學模式(綜合性、總結性、擴展性的實習包括集中現場式和分散臨摹式);畢業設計(畢業論文)。
第二,社會實踐模式(B2)。包括打工模式――在假期或畢業實習階段;創業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實習階段;服務模式――在假期或不同的實習階段;合作模式――與社會或與同學合作;知識模式――在專業實習階段進行開發;科研模式――參加或參與科研項目進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發明創造。
4.建立實踐教學的模型
第一,實踐教學的構成要素A=[A1 A2 A3 A4],實踐教學內容A1=[a11 a12 a13……a1n],實踐教學形式A2=[a21 a22 a23……a2n],實踐教學過程A3=[a31 a32 a33……a3n],實踐教學效果A4=[a41 a12 a43……a4n],其中aij≤1.0。
第二,實踐教學模式B=[B1 B2],課程教學模式B1=[b11 b12 b13……b1n],社會實踐模式B2=[b21 b22 b23……b2n],其中bij≤1.0。
第三,實踐教學評判結果E=[A B],E值越接近1.0,說明采用上述實踐教學體系適合性越好;否則應反饋到實踐教學的各個構成要素以及各個實踐教學模式中,查找原因,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以使實踐教學體系得到完善、可行、實用,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實現理工科城鄉規劃專業的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黃智慧.基于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教學實踐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6(3):167~168
[2]伍一.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建設的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8~121
[3]陳海寧.當前就業形勢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討[J].江蘇高教,2005(5):57~59
內容摘要:公眾參與是城鄉規劃管理作為公共政策的重要體現,也是科學規劃、民主決策的集中體現。城鄉規劃中的公眾參與起步較晚,但以其公開透明、公正的特點,受到了公眾的普遍贊譽, 推動了公眾參與政策快速發展。本文從目前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具體體現,并從公眾自身、行政管理、規劃設計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管理有效性的途徑、措施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眾參與 城鄉規劃 有效性
公眾參與作為城市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具體體現。與國外比較,我國的公眾參與工作開展較晚,主要集中在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建設、資源利用等與公眾利益聯系緊密的領域內,隨著民主進程的不斷加快,陽光政策的推行,公眾參與的意義和作用得到了社會的普遍接受和認可。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中,就明確表示“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發展與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要求編制城市規劃,應當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原則。
從公眾參與政策的實施效果來看,公眾參與的有效性偏低,公眾對規劃的決策、實施、管理的影響作用很有限,不能夠真正發揮公眾在城鄉規劃管理中的作用,維護自身的利益與權益。本文旨在總結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公眾參與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提高有效性的參與途徑,發揮公眾在城鄉規劃中的作用。 公眾參與是指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徑直接參與到政府公共決策中。是城鄉規劃管理與公眾之間的一種信息雙向交流,使規劃建設項目能夠被公眾充分認可,得到公眾的支持和理解,從而提高規劃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完成公眾參與活動和實現公眾參與目標的程度。它包括參與對象的有效性,參與途徑的有效性,參與內容的有效性,參與結果的有效性。
公眾參與的有效性體現
(一) 彌補規劃的不足
現行的城鄉規劃體制是自上而下的,從總體規劃到詳細設計,由宏觀分析到微觀布局,規劃人員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和價值觀,經過嚴密的推理分析,制定出科學的規劃目標,交給決策者組織實施。這個過程往往是專業技術人員在相對獨立的狀態下完成,限于個人能力和信息數據的限制,規劃往往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公眾是公共資源和利益的獲得者,公眾參與可以將利益主體的訴求、社會的需求、市場的變化等信息反饋給規劃設計和決策人員,彌補精英規劃的的不足,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操作性。
(二) 有利于規劃的實施
因為城鄉規劃管理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存在梗塞,城鄉規劃的目的和意圖不能順暢的傳遞給公眾,影響了對規劃的理解和接受,就出現了群眾上訪、阻撓規劃實施的事件發生。因此,提高公眾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滿足公眾的參與意愿,將大大加深公眾對城鄉規劃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城鄉規劃的實施。
(三) 影響規劃的決策
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決策是關鍵,但現行的決策體系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如行政領導決策,缺乏民主,容易導致暗箱操作,滋生腐敗,損害公眾的利益的情況發生。因此,應盡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城鄉規劃的決策系統,發揮公眾在規劃決策中的影響力,保護公眾的利益,保障公共政策的順利實施。
公眾參與規劃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雖然公眾參與的地位和作用在城鄉規劃管理中不斷的提升,但公眾參與規劃管理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參與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分析認為既有規劃管理工作的缺失,也有公眾自身的不足,也有制度建設滯后的原因。
(一) 征詢內容不合理導致參與有效性降低
規劃管理部門征求公眾意見的目的性不強,形式單一,導致有效性不高。目前主要以發調查問卷和成果展示的形式征詢意見,這就要求在設計問卷內容上要有針對性,語言組織上要相對通俗易懂,表述上要清晰、準確,要考慮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對規劃內容的關注度,才能保證公眾全面深入的參與到規劃中,提供更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但這項工作還處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階段,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很多調查內容公眾看不懂,弄不清,答不上,影響了參與效果。
(二) 公眾參與意識淡薄使參與有效性降低
公眾對城鄉規劃管理的參與意識薄弱。目前,公眾參與絕大多是被動式的參與,公眾參與的范圍和層次不夠全面,導致意見結果不能夠代表更多的利益主體。公眾還沒有形成自覺的參與意識,考慮不到城鄉規劃對自身利益的長遠影響,在意見征詢過程中,漠不關心和敷衍了事。那些未經過認真思考和分析的意見,就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就會使參與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 公眾參與制度滯后致使參與有效性降低
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的保障,雖然《行政許可法》出臺后,城鄉規劃的行政許可環節中公眾聽證的規定逐漸明確,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通常是規劃管理部門根據規劃項目的需要,采取相對靈活的征詢形式和方式,公眾一般是被動的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的某個環節中了解規劃內容,發表各自的意見與建議,對于公眾意見的采納和信息反饋不及時,公眾的利益和作用無法在規劃的整個過程中得到保障和發揮。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套完善的公眾參與制度,沒有制度做保障,就無法形成固定的程序和模式,無法保證公眾參與過程的合法性。
(四) 公眾參與的途徑不暢使參與有效性降低
目前的公眾參與的途徑主要通過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展示獲取信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形式反饋意見,在單一的參與途徑中,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城鄉規劃管理部門缺少專門負責公眾意見收集、整理的部門,使公眾意見不能夠及時、順暢的的反映給規劃編制單位和規劃決策部門,大大降低了公眾參與的效果和作用。
(五) 規劃技術成果過于專業使參與有效性降低
城鄉規劃成果的特點是專業性強,內容繁雜,普通的公眾很難再短期內全面的了解規劃的內容、目的和意圖,公眾參與過程中無的放矢,或者參與僅限于表面的形式,無法探究規劃對未來利益的影響,違背了公眾參與的初衷。如果能夠把專業的城鄉規劃成果以通俗的語言和形式,使公眾所容易接受,能夠被普通民眾看懂、讀懂,這樣公眾才能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
(六) 階段性的公眾參與使參與有效性降低
目前規劃公眾參與主要集中在規劃成果階段,公眾參與的內容更多的是對規劃藍圖的點評,公眾利益無法在規劃的編制過程、決策過程、實施過程中得到保障和體現。規劃成果往往是經過長期、多次的方案論證和修改的結果,集中體現了各級行政部門和領導的意見,即使公眾有不同的想法和建議,也很難改變規劃,也就不能影響規劃的決策,公眾只是單純作為公共政策的對象而已,或是其參與成為公共政策尋求合法化外衣所不得不走的過場。公眾只有在與他們的生活最貼近的層面上才能最有效地“參與”規劃,因此階段性公眾參與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參與,自然也就發揮不了相應的作用。
提高公眾參與規劃管理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一) 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公眾角度)
加強教育,提高公眾參與意識。提高公眾的規劃參與意識,培養公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公眾對參與城鄉規劃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的認識,激發公眾參與的熱情,讓更多的市民、單位、團體參與到更廣泛的城鄉規劃中來。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的制定和實施都是以行政部門為主,公眾更多的是執行,沒有形成自主的規劃參與意識。因此,今后的工作應讓公眾認識到,城鄉規劃是一項公共政策,事關自身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公眾是規劃實施后果的承擔人和受益者,通過積極參與城鄉規劃管理,來切實保障自身的利益是他們應有的權利。
加強宣傳,普及規劃知識。大力宣傳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的方式、途徑,普及城鄉規劃的編制、管理、實施等基本規劃知識,提高公眾參與的深度,可以通過專題講座、規劃展覽、旁聽行政會議、網絡論壇等形式,使公眾能夠長期、有效的關注城鄉規劃,了解規劃的最新動態,逐步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
(二) 加強制度建設(管理的角度)
建立長效的參與制度和機制。目前公眾參與還沒有成為城鄉規劃的必備環節,公眾參與還沒有得到法律保障,公眾參與的程序、形式、范圍等還缺乏法律依據,公眾參與屬于新興繁榮的事物,尚處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階段,盡快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規保障體制,是公眾參與制度發展的關鍵。根據城鄉規劃的特點,出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的管理辦法,使公眾參與真正的落到實處,有法可依,保障公眾的程序合法、公眾的意見得到合理處理,增強規劃的透明度和公開性,保證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渠道的暢通,保證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避免政府或少數官員的主觀決策,避免出現隱瞞和欺騙廣大群眾的現象。
規劃信息的公開。長期以來,規劃都是在限定的范圍內進行的,部分規劃內容還處于保密狀態,導致公眾獲取的規劃信息是片面的、片段的,嚴重影響到了公眾參與的效果。公眾對規劃享有知情權和發言權,因此,定期公開規劃信息,加強規劃信息的和交流,增加規劃的透明度和開放性,讓公眾能夠相對便捷的獲取信息,并保證信息的連續性,完整性,提高信息的有效識別。從規劃的前期論證到后期的規劃監督,都需要及時公布規劃信息,準確的了解規劃的進度和動態,公眾才可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只有流暢和便捷的信息交流,才能讓規劃編制和決策人員接受和理解公眾的意見,增進相互的理解,才能使參與順利的進行。
(三) 完善參與的形式與內容(技術的角度)
拓寬參與途徑和方式。公眾獲取的信息不同,參與程度不一樣,參與效果有差別,針對不同的規劃項目,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拓寬公眾參與的途徑,利用網絡、報紙、電視等現代媒體,通過圖片、影像、現場講解等形式,開辟專門的網站、接待管理部門、專用場所(規劃展覽館),從規劃的科研、編制、決策、實施、監督的各個階段,全面開展公眾參與,自始至終的貫徹公眾參與的理念。
簡化城鄉規劃技術成果。在公眾的眼中,城鄉規劃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甚至具有一定的神秘感。陽光規劃的首要任務就是規劃技術成果的簡化和轉換,用最少的圖紙和文字表達規劃內容,用通俗的語言和表現形式來傳遞規劃信息,讓公眾突破心理上的障礙,參與到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中來。
公眾參與是城鄉規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日益深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各方面,其在城鄉規劃管理中的作用會越來越大。保證規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就要從各個途徑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更好地發揮其在城鄉規劃管理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盂丹,姜海. 公眾參與城市規劃體系評價[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7)
2.馮文利.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制度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3(6)
3.張海青,劉建鑫.關于完善城市規劃決策體系的主要途徑[J].山西建筑,2005(6)
4.孫施文,殷悅.西方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及其發展[J].國外城市規劃,2004(1)
5.辛章平.法理依據: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基石[J].北京規劃建設,2005(6)
6.周文雯.城市規劃中的人性化―市民利益問題和公眾參與機制[J].中國西部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