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2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勞動教育活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顒又笇芰κ侵附處熢趯W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顒又笇芰σ蠼處熥龅揭韵聨c: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偟膩碚f,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一、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二、基本內容和要求: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的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隨著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多年的積極探索,后勤在硬件設施、規章制度以及文化環境建設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強后勤物質環境建設高校后勤致力于為學生創建安全、文明、干凈、和諧的物質環境。后勤部門在高?!皹藴驶苯ㄔO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在食堂內安裝實時監控系統,從源頭上監控原料的采購、清洗、烹飪、售賣各個環節,保障學生擁有健康的飲食環境;在學生公寓硬件建設方面,通過安裝門禁和監控系統保證學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樓的活動室安裝電視機和DVD,創建大學生創業基地,豐富了學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園內開辟桃李園、在公寓園區種植花草樹木,創造了干凈、優美、整齊的學習生活環境。硬件設施的完善為后勤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食堂和學生公寓成為大學生學習、娛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
1.2加強后勤學生隊伍建設加強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建設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后勤文化活動以及學生隊伍成員在同學間宣傳,將學生平日看不見的后勤服務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見并親自參與的層面上,切實感受后勤工作的艱辛。根據后勤維修、綠化、餐飲、宿舍、保衛的工作類別組建義務維修隊、綠化小分隊、伙食管理委員會、宿舍管理委員會、學生義務消防隊等學生組織。經過量化的考核和篩選,這些學生委員會在信息傳遞、衛生檢查、評比活動、校園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們是廣大同學和后勤服務部門溝通的紐帶和橋梁,也在工作的過程中鍛煉了協調能力、勞動能力。健全的組織環境較好的實現了后勤和學院師生的良性互動,達到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目標。
1.3加強后勤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趨勢,也是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關鍵。以宿舍文化節、美食節為載體,將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文化優化組合,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環境。在食堂開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學生廚藝精英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自行到市場采購食材、比對價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間親自操作,增加對食堂菜價的理解,了解校園周邊無證攤點快餐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飲食安全意識,更讓學生體會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在學生公寓開展氣排球比賽、手繪報比賽、走廊創意大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重點開展宿舍文化內涵建設。創建品牌活動、精品活動,樹立后勤文化旗幟是后勤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后勤開展優質服務品牌活動,內容涵蓋維修、宿舍管理、醫療、保衛、食堂、員工禮儀多個方面,同時深入各個教學部門開展座談會、下發問卷讓師生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通過邀請專業的禮儀老師講解工作禮儀,邀請領導、師生參與到崗位練兵等精品活動,讓師生體會后勤基層服務人員工作的辛勞,學會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些文化活動使后勤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為一體的育人場所,培養了后勤員工、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培養勞動意識、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
1.4加強后勤制度環境建設根據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學生宿舍管理規定》、《食堂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依據,奠定了以制度辦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礎。在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進物業有限公司,與這些物業公司制定《物業服務量化考評細則》,獎懲分明,劃撥出專項獎勵資金,根據員工的綜合表現施行獎勵提高后勤物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學生公寓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檢查制度,將學生在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綜合素質考評體系。這些制度讓后勤的工作人員、學生能夠增強自律,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環境育人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通過開展活動、將社團引進公寓等形式學生接觸后勤工作的機會逐漸增多,“優質服務”品牌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學生能夠零距離體驗食堂、保潔和維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設為載體吸引學生參與后勤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其產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動的勞動教育課,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2.2服務隊伍凝聚力和協作能力增強在員工隊伍建設中注重專業技能的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對員工進行管理,獎懲制度分明,促進后勤員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形成良性的隊伍發展模式,為學生服務隊伍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學生隊伍之間召開座談會、素質拓展等活動,增強后勤學生服務團隊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學生服務隊伍的工作效率,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學生服務隊伍的凝聚力和協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環境趨向完善化和科學化高校后勤針對食堂、公寓管理、校園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學生生活環境安定和諧。通過調查問卷、草案試行等方式施行某項規章制度,再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作出相應調整確保制度人性化、科學化,使學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項制度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激發學生感恩之情。
3充分發揮后勤環境育人作用的啟示
3.1把實踐性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古語有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們。這促使學校和家庭在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論成績至上,不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或者學校的實踐教育。部分高校已經在后勤勞動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但大都只是單純的進行簡單的勞作,沒能發揮好勞動課的德育功能。高校應該重新審視后勤實踐性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的重要性,重視后勤實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將勞動教育課納入必修課程,把理論考核、實踐性教育和大學生在學生公寓的表現納入個人操行評價系統,把它作為考察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依據。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臺,加強教學部門與后勤的良性互動后勤在高校中秉承著為教學、科研、師生服務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學、科研和后勤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高校應當改善后勤與教學、科研和師生三者的關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臺,將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務分派到各個教學部門或者院系,促使師生一起參與后勤服務和建設校園的活動中來。第一,組織畢業班學生種植“畢業樹”將班級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親手栽種的樹木前,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將單純的勞動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學生公寓施行“輔導員進公寓”制度、設立“學生黨員宿舍先鋒示范崗”、“社團進公寓”,加強后勤部門與各系部之間的良性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發揮環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學生簽訂《創建安全文明宿舍》協議書,承諾平時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凈整潔,畢業離校時將宿舍恢復原貌,文明離校,給學弟學妹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后勤德育平臺,能較好的體現后勤工作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互相關心、感恩母校、感恩社會的正能量。
3.3培育優質服務隊伍,找準后勤環境育人的關鍵點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要對后勤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禮儀培訓、入職培訓,不定期檢查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建立獎懲機制,激發員工競爭意識,強化后勤人員服務理念。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無意識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后勤基層工作者良好的服務表現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這些良好的表現會引起學生內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了人文環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團的成員定期開展后勤宣傳活動,發揮學生隊伍的輿論力量,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參與后勤工作、自覺遵守食堂、公寓各項細則,提升自我約束力。
3.4加強后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后勤環境育人氛圍“文化后勤”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動為載體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平臺,開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動。以“優質服務”活動為依托在學生間開展義務維修、宿舍安全知識競賽、氣排球比賽、廚藝大賽;在后勤員工間開展培訓、“我能為學生做什么”演講比賽、崗位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圍。后勤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積累了很多財富和經驗,高校后勤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將典型的后勤服務案例整理、匯編成冊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鑒經驗。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后勤工作簡報》內容涵蓋了后勤新聞、工作動態、安全保衛、醫療保健等內容,學生參加后勤活動的心得也刊登在報,豐富了簡報的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參與后勤活動積極性,該形式讓學生更能夠從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構成的一項綜合性教育工作。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共建和交流,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使高校、家庭、社會教育三個方面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形成合力,這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項工作是由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個要素構成的系統,要以學校為主導,借助家庭和社會的資源和力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建高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體系。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1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必要性
1.1 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基礎
1.1.1 學校教育的特點和優勢。高校教育的規范作用在于它總是反映社會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用社會準則去規范年輕一代的思想和行動。提供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都態度嚴肅,旗幟鮮明。代表的是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觀念。沒有學校德育一元規范的作用,就不可能消除多元思想文化的局面,也不可能在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思想、政治一元的觀念。
1.1.2 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家庭教育表現為親切感人,及時具體與持久面廣。這主要是由于家庭的血緣繼承性和社會細胞的小空間、小結構等特點所決定的。因為血緣,它可在親切感人的情境氣氛中進行。尤其是血緣的傳宗接代,可使家教長時間,乃至跨時代地延續。由于小空間與小結構,家教又在思想、技術、生活、待人、游樂等方面隨時、隨地、隨事、隨人具體實施。
1.1.3 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勢。社會教育的優勢體現了空間廣闊、形式多樣、人際廣涉與貼近實際的特點。其既可在家鄉小社會接受教育,又可在全國乃至更廣闊天地實施;既不受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的限制,又不受區域、行業、事件的約束;特別是它的“實踐性”,更是學校,家庭所不備不及的。
1.2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功能的劣勢和不足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迫切需要
1.2.1 學校教育的劣勢。從學校教育看,其劣勢一是視野有限,易脫離社會實際(因其主要是在有限制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內進行);二是由于過分強調統一性與集體性,導致了針對性差,不利于個別教育,使活動與效益淡化了具體性。
1.2.2 家庭教育的劣勢。家庭教育的劣勢有三點:其一是因家長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質的差別和家庭經濟狀況、成員結構之不同,給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較大麻煩,這是近幾年家教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對簡單化、單一化,直接影響了家教效果。尤其在廣大單親家庭與農村留守青少年家庭,此問題更加突出;其三是家教目標的不集中與時、空的有限性,也是其劣勢的一個顯著特點。 3、社會教育的劣勢。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存,且消極影響的腐蝕力、誘惑力極大,則成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對那些認識水平低、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學生的管理,無疑會成為一個教育的難題。同時,教育責任不落實,教育的部門多,名目多,形式多,使社會教育淪落為表面上多方在管,事實上無人負責的社會棄兒。
1.3 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的相互聯系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機制的關鍵
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延伸,它們是一個緊密聯系、各自獨立的有機系統。從目前現狀看,家庭與社會教育又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保證。若其一偏廢,學校教育的“主導”功能必會出現危機,所以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共同構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的系統,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途徑
2.1 加強高校與家庭共建交流機制
2.1.1 高校和家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各個方面教育。一是要不斷加強愛心教育。進行愛心教育,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培養他們的愛心。由近到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引導學生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的家鄉,愛祖國愛人民。二是要不斷加強文明禮貌教育。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的反映,許多國家把文明禮貌看作是國民教育的頭等大事。所以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三是要不斷加強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讓學生理解勞動的意義,懂得勞動的艱辛,知道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中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
2.1.2 高校要不斷加強與家庭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家庭與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協調一致。高校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和溝通,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進程。如致家長一封信,把學生每月的綜合素質考評成績發給家長,把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在校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不足反饋給家長;平時通過電話或網絡保持聯系,互通信息,與家庭共同做好大學生教育工作,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讓家長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培養目標和要求。
2.2 加強高校與社會共建交流機制
2.2.1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區的共建交流。要注重發揮社區教育的傳統優勢,努力加強社區德育環境的建設和管理。一是要健全組織機構,形成教育網絡。可與社會上有影響力的領導和高校的相關領導和大學生社團共同組建社區教育組織機構,負責研究、布置社區教育活動;聘請熱情高、素質高的校外輔導員;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關心下一代協會和家長委員會,和校外輔導員隊伍一起形成社區教育網絡,促使社區教育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要建立社區活動基地。根據本地特征,開發建立社區教育陣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建立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并組織大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三是把一些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社區的支持來運作,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鍛煉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2.2 要逐步建立高校與社會企業的共建交流。要形成高校和社會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不斷加強高校和社會企業的共建和交流。一是可以引導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高校應嘗試把部分學生放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培養、提高學生參與科研工作的綜合能力和求實創新的精神。二是可以吸引學生到企業參加科研工作。鼓勵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參與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開發工作,向企業技術人員請教,邊學習,邊工作,接受常規科技工作訓練,使其專業、專長得到了發展,綜合能力、科學精神、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提高。三是可為學生勤工儉學開方便之門。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特困生不少,許多大學生要靠勤工助學來維持生活。號召校內各企業招收特困生到企業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解決部分特困生生活費不足的有效措施,可以緩解部分大學生來自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壓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2.2.3 要逐步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一是要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二是還可以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促使學生走近社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等等。懂得社會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進而激發學生自學學習的內在動力,明確學習目的和努力方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遠勝于課堂教育。三要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創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心理品德、創業能力及創業知識結構。政府要在思想觀念、資金投入、市場管理、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條件。使大學生從被動就業的觀念轉向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并努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參考文獻
[1] 藍江著.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關鍵詞】中小學生; 消費心理
一、問題的提出
心理學理論認為,目的和需要決定人的動機,有什么樣的目的和需要,便會有什么樣的行動。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消費已經成為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社會現象,而這種現象也直接或間接的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到中小學生思想觀念,在他們的消費行為中也出現了許多不良現象和有待規范的不良行為。例如一場生日聚會,要選在高級酒店、手機、衣服、日用品等非名牌不用等等,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發展期,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建立,需要良好的引導。因此,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和培養良好的消費觀念,這對于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過程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遼寧省營口市區所屬中小學生共計230名。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219份,回收率為95.2%;其中有效問卷為209份,有效率為95.4%。
2.研究工具
采用自編《營口市中小學生消費問題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
3.研究結果
(1)中小學生消費現狀的調查。通過對高檔商品在中小學生中的人均占有率、中小學生每月的人均消費水平調查顯示,在營口地區的中小學生中,對于名牌服裝等商品的人均占有率達到68%,其中城市高于農村;而中小學生月人均消費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名學生的月支出金額達到了家庭平均收入的30%多。其中城市中小學生的人均消費水平及高檔商品占有率要明顯高于農村。
(2)中小學生消費心理的調查。通過對中小學生消費過程中的從眾心理、攀比心理、虛榮心理進行調查,結果如下:大約有52.51%的學生會存在從眾心理,大約34.73%的學生存在攀比心理;大約12.06%的學生認為高檔商品會為自己帶來優越感。
(3)中小學生消費教育的調查。針對中小學生消費過程中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態度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76.5%的家庭認為,生活環境好了,給孩子多花點錢是應該的;80%以上的中小學校沒有開設過針對消費觀和理財觀念的教育活動;而更有約72%以上的社會民眾認為,“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花的,什么時候花,怎么花完全是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
三、結論
1.目前營口地區中小學生中存在高消費現象
2.價值觀教育、消費教育及理財教育缺失是形成高消費現象的主要原因
(1)不健康的消費心理是造成高消費行為的主要原因。
第一,從眾心理。“流行”無處不在,在跟隨“潮流”的過程中展示個性是支配他們消費的一種普遍心理。第二,攀比心理。在這種心態引導下,中小學生這種攀比消費的心理形成了不斷膨脹的物質要求與尚未獨立的經濟地位之間的矛盾,從而造成了心理發展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第三,虛榮心理。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懷有自我價值顯示消費心理,希望通過對高檔商品的擁有來顯示其生活的優越感,獲得別人的尊重,甚至妄想獲得友情。
(2)大眾傳媒機構的誤導和侵蝕。在現代社會里,各種媒體信息以無孔不入的方式,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蜂擁而至的資訊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新奇的,是樂于被他們所接納的,但正是這鋪天蓋地而來的各類信息讓他們應接不暇,從而難分良莠。
(3)家庭消費教育觀念的誤導。中小學生大多是家中的獨子,是家長的希望和未來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憶苦思甜”,不想讓孩子“吃苦”,他們總是認為“既然給得起,那為什么不給孩子最好的?”因此,無法理性的對待孩子的消費要求。
(4)學校消費教育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學生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教育,因此,雖然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風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但中小學生學校教育中的消費教育也應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學校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升學率的提高上,進而忽略了對大多數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消費能力的培養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四、意見與建議
中小學生的高消費行為不僅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影響了親人之間的感情,給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帶來負面效應,甚至扭曲了校園人際關系,增加了學校教育的難度,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對中小學生個人來說,這一時期的消費觀念是與其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密切相關的,因此,高消費行為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所以,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 弘揚傳統美德,將節儉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建立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
有調查表明,在當代中小學生中,對傳統美德的信奉下降最大的是“勤儉節約”,對中小學生加強節儉教育既是對傳統美德的弘揚,也是消費教育的繼續。但是消費教育不應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合理便用零用錢,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珍惜。學校更應當在廣泛開展節儉教育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讓學生通過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利用節儉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拓出行為訓練的主線貫穿于整個消費教育之中。
2.推行理財教育
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成人教條式的道德說教對他們來說過于空洞和抽象,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里,他們獲得知識的來源越來越多,這使得其個體性、主體性和自主選擇性明顯得高,進而對約束性道德教育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以真實有效的理財教育和理財活動的開展,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消費和理財觀念就更能為中小學生所接受。
3.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三方合力,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
要培養中小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絕不能單單只靠某一方的力量,這是需要學校、家庭和會的相互支持、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來共同完成。因此,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教育效果。
4. 干預作用由政府職能部門執行
面對無孔不入的現代傳媒形式和信息來源,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都無法時時刻刻為中小學生建立起“保護屏”。這就要求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擔負起“過濾及凈化”的職責,還孩子們一方晴空,切實給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吳增強:學校心理輔導通論:原理@方法@實務 2004
[2]尹世杰:關于消費教育的幾個問題 [期刊論文] -消費經濟2004(01)
關鍵詞:初等教育學;養育;邏輯起點
1998年,小學教育專業呱呱墜地。從此,我國小學教師培養正式納入本科教育范疇。然而,小學教育專業就像一個先天缺陷與后天營養不良的“嬰兒”,在學科建設層面幾乎處于“失語”和“空場”狀態。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的境地,爭取應有的“話語權”,小學教育專業踏上了艱辛而漫長的學科訴求之旅。經過18年的探索與研究,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在教育學一級學科目錄下構建初等教育學二級學科,并將其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支撐學科。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搭建初等教育學這棟“學科大廈”,首先必須厘清其邏輯起點,這是構建學科大廈的基石,也是初等教育學必須回答的理論問題。
一、肇始:從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發軔
初等教育學作為教育學學科目錄下的二級學科,它的邏輯起點應該從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發軔。然而,自從1986年瞿葆奎先生首次提出關于探討教育學邏輯起點的命題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育學界已持續討論了30年。梳理30年間關于教育學邏輯起點的探尋歷程,其中有分歧,也有共識。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中,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曙光。當前,教育學界基本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教育學邏輯起點蘊含在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之中,并且必須遵循邏輯起點的質性規定。當然,要探尋教育學的邏輯起點,首先必須明確兩個前提性問題:一是邏輯起點的質性規定的標準有哪些?二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關于邏輯起點的質性規定,一般以黑格爾提出的三條質的規定性和瞿葆奎先生提出的兩條補充規定為標準。黑格爾提出的三條質的規定性具體內容是:第一,邏輯起點應是一門學科中最簡單、最抽象的范疇;第二,邏輯起點應揭示對象的最本質規定,以此作為整個學科體系賴以建立的基礎,而理論體系的全部發展都包含在這個胚芽中;第三,邏輯起點應與它所反映的研究對象在歷史上的起點相符合(即邏輯起點應與歷史起點相同)[1]。而瞿葆奎先生補充的兩條規定則是:第一,邏輯起點應與研究對象保持一致性(即邏輯起點的抽象性應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對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應抽象過度);第二,邏輯起點應當以“直接存在”形態承擔一定的社會關系[2]。因此,有關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問題的探討和研究,都應該以這五個方面的質性規定作為考量的依據。
關于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目前學術界主要有教育活動、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三種代表性觀點。其中,“教育活動觀”認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重要范疇就是“教育”活動[3]。這種觀點主要以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為標志,認為“教育學的對象是青年一代的教育”[4]。巴班斯基則認為,“教育學是關于教育的科學”[5]。王道俊、郭文安主編的《教育學》也認為,“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6]。在這里,他們所說的“教育”其實指的都是教育活動,教育活動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而“教育現象觀”將教育學界定為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7]。教育現象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教育現象即教育形態的存在問題[8];二是教育現象是“人類各種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9];三是教育現象是“包括在教育學問題中的教育現象”[10]?!敖逃龁栴}觀”則認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這種觀點主要以日本大河內一男等學者為代表,他們提出,“我們沒有把教育學的對象稱作現象,而是特地采用‘教育問題’一詞來表示,并把教育學稱作是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11]。這種觀點對我國教育理論界的影響頗深,以至于有學者直接斷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問題,這已成為我國和日本、英國等教育學界的共識?!保?2]
我們認為,無論是教育現象,還是教育問題,其本質都是教育活動。首先,從“教育現象觀”來看,在教育現象的三種類型中,無論教育現象即教育形態的存在問題[8],抑或教育現象是“人類各種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9],還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包括在教育學問題中的教育現象”[10],究其實質,它們都是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次,從“教育問題觀”來看,教育問題的本質就是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問題,亦即教育活動問題。由此可見,教育活動才是教育學真正的研究對象。
既然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活動,那么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就應該從“教育活動”范疇之中尋求?!敖逃顒印笔墙逃龑W邏輯起點研究的基石。在中外教育史上,盡管對于教育活動的解說各不相同,但卻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基本點,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活動區別于其他活動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活動的質的規定性[13]。由此可見,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就是“培養人”。鑒于邏輯起點應該是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中的關鍵概念,因此,我們可以從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培養人”中抽象出關鍵概念——“培養”作為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徐東[14]對“培養”是教育學邏輯起點進行了分析與論證,頗具說服力。
很顯然,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應該從“培養”中去探尋。
二、辨析:初等教育學邏輯起點的厘定
關于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問題,目前只有劉慧教授對其作過簡單的描述和分析。她提出,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初等教育,小學兒童是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15]。雖然她同時也指出邏輯起點必須具備四個要件:有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質的規定;此邏輯起點是構成該理論的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其內涵貫穿于理論發展全過程;其范疇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16]。但她并未對該觀點進行詳細和具體的論證。我們認為,劉慧教授將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初等教育,繼而將小學兒童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從研究對象層面看,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其母學科研究對象系統中的某個要素或者特定的部分。按教育層次維度劃分,教育一般可分為幼兒教育(或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或初等教育)、中學教育(或中等教育)和大學教育(或高等教育),與之相對應的教育活動分別為幼兒教育活動(或學前教育活動)、小學教育活動(或初等教育活動)、中學教育活動(或中等教育活動)和大學教育活動(或高等教育活動)。我們認為,初等教育學作為教育學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研究對象應該肇始于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活動,因此,初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不能界定為初等教育,而應該確定為小學教育活動(或初等教育活動)。
其次,從邏輯起點層面看,將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界定為“小學兒童”,我們姑且不論其是否合適,單就“小學兒童”本身而言,也既存在“抽象過度”又存在“抽象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初等教育學不僅要研究小學兒童,也要研究小學教師,更為重要的是,它應該研究如何培養小學兒童,這種觀點明顯存在“抽象過度”的問題。同時,小學兒童不僅是初等教育學的研究范疇,也是兒童學、生理學、衛生學、心理學、社會學、營養學等學科的研究范疇。因此,將小學兒童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又明顯存在“抽象不足”的問題。此外,這種觀點也有將研究對象與邏輯起點等同的傾向,混淆了研究對象與邏輯起點的區別。我們認為,分支學科的邏輯起點肇始于母學科,但又區別于母學科,是母學科邏輯起點的個性化和特殊性。它既有母學科的共性,也有子學科的個性,是共性與個性的“合金”。學前教育學、初等教育學、中等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的共同邏輯起點是“培養”,但具體到各個二級學科,它們的邏輯起點又各有側重。初等教育學作為教育學一級學科目錄下的二級學科,其邏輯起點應該從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發軔,源于教育學但又有其特殊性。
最后,從本質屬性層面看,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是培養人,小學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呢?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它既有一切教育活動所共有的屬性,也有其自身所獨有的特點與規律。具體來說,小學教育活動不僅具有“培養”小學兒童知識和能力的屬性,還具有“撫育”小學兒童生命成長的屬性。前者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固有屬性,后者則是小學教育活動的獨特屬性。兩者的整合,即構成了“養育小學兒童生命”的本質屬性。因此,我們可以從“養育小學兒童生命”這個本質屬性中抽象出關鍵概念——“養育”作為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三、論證:養育是初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
“養育”是否可以擔當起初等教育學邏輯起點的“重任”呢?下面就以黑格爾提出的邏輯起點的三條質的規定性及瞿葆奎先生補充的兩條規定加以考量。
首先,從黑格爾第一條規定“邏輯起點應是一門學科中最簡單、最抽象的范疇”[1]來看,“養育”是“培養”和“撫育”,是養成教育。具體來說,“養育”就是培養小學兒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撫育小學兒童身心發展、形成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小學教育活動的內容全面豐富,包括德、智、體、美、勞諸方面,但其都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為宗旨的養成教育?!梆B育”是小學教育的主線?!梆B育”可以說明“小學生”——小學生是接受養育的兒童;可以說明“小學教師”——小學教師是實施養育的教師;可以說明“小學?!薄W校是實施養育的場所;可以說明“課程”——課程是實施養育的內容和載體;可以說明“教學”——教學是小學教師和小學兒童共同參與的養育活動;可以說明“教育目標”——教育目標是養育的預期結果,等等?!梆B育”本身是不需要說明的,如果要對它進行解釋,就必須引入比“養育”更繁瑣的概念。可見,“養育”符合黑格爾提出的關于邏輯起點的第一條質的規定性。
其次,從黑格爾第二條規定“邏輯起點應揭示對象的最本質規定,以此作為整個學科體系賴以建立的基礎,而理論體系的全部發展都包含在這個胚芽中”[1]來看,“養育”是初等教育學學科體系的“細胞”,是初等教育學賴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礎,初等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全部蘊含在“養育”這個胚芽中。我們可由“養育”推演出初等教育學的學科體系與課程,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大模塊:第一大模塊是養育原理,包括小學生生理學、小學生營養學、小學生衛生學、小學生心理學、小學生社會學、小學教師學等課程;第二大模塊是養育內容,包括小學生德育、小學生智育、小學生體育、小學生美育、小學生勞動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三大模塊是養育方法,包括小學生學習論、小學生教授論、小學各科教學論等;第四大模塊是養育評價,包括小學生學業評價、小學生品行評價、小學教師評價、小學課程評價等;第五大模塊是養育管理,包括小學生管理、小學生班級管理、小學生活動管理、小學課程管理、小學教師管理等??梢?,“養育”符合黑格爾提出的關于邏輯起點的第二條質的規定性。
第三,從黑格爾第三條規定“邏輯起點應與它所反映的研究對象在歷史上的起點相同”[1]來看,“養育”與小學教育活動的歷史起點相同。從小學教育萌芽伊始,就出現了“養育”活動。當時的養育活動是在兒童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兒童的生活時間就是養育時間,兒童的生活空間就是養育空間。養育成為人類最早認識的小學教育現象??梢姡梆B育”符合黑格爾提出的關于邏輯起點的第三條質的規定性。
第四,從瞿葆奎先生補充的第一條規定“邏輯起點應與研究對象保持一致性”[2]來看,“養育”本身就是從初等教育學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養育小學兒童生命”中抽象出來的關鍵概念。在這里,邏輯起點與研究對象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養育”符合瞿葆奎先生補充的第一條規定。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全面和諧發展;職業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B·A·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享有“教育思想的泰斗”的美譽。蘇聯政府曾授予他兩枚列寧勛章、一枚紅星勛章、多枚蘇維埃聯盟勛章和蘇聯教育科學院通信院士的稱號。他長期從事教育活動,給人們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論文和近1200篇文藝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33年、擔任校長26年的工作總結,是他一生心血與智慧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該書除前言外,共有7章,分別從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核心教育思想——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也正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倡導的。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所采用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所堅持的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就已經探索和實踐了。例如,他把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與培養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使學生得到整體的和諧的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等。甚至有些在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眼中只是理想的事情,在當時的帕夫雷什中學卻已經辦到了??梢哉f,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當時就是一種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符合社會和教育發展趨勢的、反映了教育本身規律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對于我們現在探究的教育理論而言,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就職業教育而言,該書中所提及的先進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也同樣能夠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以下筆者從書中所介紹的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環境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該書的第二章中強調環境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說:“學校的物質基礎和自然環境都是教育、啟發、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手段?!痹跁兴循h境分為了“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面,同時他又指出二者相互協調配合,才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物質環境上看,目前職業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只是基本具備,但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發展形勢,我們的職業學校硬件設施還有很多不足,客觀上限制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因此,職業學校應該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完善的物質學習環境。
從精神環境上看,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現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著。如學生活動小組流于形式,學生課余時間無所事事,缺乏集體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只知道死記書本理論,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刻苦發奮的動力。筆者認為,這是我們教育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做法主要有:經常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生活,參與各種勞動,提倡大量閱讀和課外實踐。而我國很多職業學校甚至現在都沒有做到這些。
美育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在該書中強調美育的部分是筆者感觸較深的。他把美育稱作“情感教育”,美育“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他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筆者非常認同這句話,而且覺得美育對于教育系統而言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也是一個經常被人忽視和遺忘的部分,在職業學校尤為如此?,F在,我們幾乎很難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找到有關美育的內容。根據該書中第七章“美育”的內容,我們可知,美育通過各種特有的手段和途徑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會學生認識美,在此基礎上培養美的情操、美的修養,塑造美的心靈。一個學生只有在擁有了美好的心靈和優良人格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全面和諧發展”。因此,美育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缺少了它,學生的全面發展就無從談起。因為它對于學生擁有美好的精神世界,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和面對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也是同樣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把“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通過勞動來陶冶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培養學生感知和領會美的能力,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創造美,為全面發展做好應有的準備。轉貼于
教師素質對職業學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該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到:“一個好教師要精通某項勞動技能,并且是這項工作的能手。十分重要的是,學校里要有出色的園藝家,有醉心于機器的人,有電工技術專家,有細木工,有喜歡教學實驗園地作業的植物栽培家。一所好學校里,每個教師都應當有從事某項勞動的熱情。”在當前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水平明顯下滑的情況下,這句話對于我們職業學校教師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最好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職業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同樣也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教師不僅應該具有扎實的技能,更要有育人的責任感,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筆者還認為,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好教師”的標準和我們現在對“雙師型”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是非常相似的。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職業學校的有些教師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動口不動手”、“會說不會做”、“熟悉書本不熟悉市場”、“懂得專業而不懂得行業”的現象,教師的責任感普遍不高,就很難保證“上機能操作(操作工型),上崗能運作(師傅型),上臺能動作(部門領導型)”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質量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職業學校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特別是自身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努力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職業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發展。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