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27: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化轉型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商業銀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當前,中國面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各行各業都要求變化、求創新。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下的核心,商業銀行同樣不能例外。數字化轉型既是商業銀行內部尋求可持續發展,保持競爭力的明智之舉,也是其“破而后立”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目前國內學者對數字化轉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轉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數字化轉型的策略和路徑等內容。渠贊(2019)指出了商業銀行應向數字化方向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并提出數字化轉型戰略應從數據應用、風控、人才引入、素養培訓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張靜(2020)基于政府、跨界競爭、混業經營發展趨勢等角度探討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為明確轉型目標和方向、聚焦“五個重點”、加強智能風控建設等路徑選擇有利于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張大鵬(2020)、呂慧敏(2020)側重通過SWOT系統分析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應著力于數字化基礎、數字資源積累、信息安全等層面推進數字化轉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勢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出現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數字化轉型戰略方向的相關研究不多,商業銀行如何制定與自身業務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又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戰略分析法,對農商行整體數字化轉型的優勢、劣勢,以及機遇與威脅進行一個系統的分析,最終得出有效推動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趨勢
(一)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已成必然選擇
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2019年的《中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調查研究報告》將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定義為傳統銀行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變革銀行業的經營管理和商業模式,實現商業銀行從部門銀行到流程銀行和全渠道一體化的轉化。隨著大數據、金融科技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的“大行其道”。數字化的浪潮已經覆蓋到各行各業甚至每個角落,金融生態和金融格局都發生了顯著的轉變。商業銀行主動進行數字化轉型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需求,也是通過自我革新鞏固自身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要舉措。商業銀行一旦踏上數字化的賽道,不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能釋放和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商業銀行通過數字化轉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惠及大眾,不忘初心。積極擁抱數字化已成為商業銀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選擇。
(二)特殊形勢下加速銀行數字化轉型進程
重大衛生事件爆發后,“線上化”“零接觸”“無人化”等線上金融服務需求的猛增,客觀上促使商業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業銀行因受經營利潤、管理成本等因素影響,線下網點數量銳減。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發現,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業銀行機構的線下網點停止營業,2019年同期退出的機構也達到了700多家。同時,重大衛生事件加劇了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格局,甚至出現了“兩極”分化。大型商業銀行相對于中小型商業銀行在面對數字化浪潮中占據主導地位。以上種種對商業銀行的“施壓”和“挑戰”,使重大衛生事件成為了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一道“催化劑”,倒逼其數字化轉型進行自我改革、創新經營模式,以數字化思維引領發展更好地面對未來挑戰。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農商行為例
(一)優勢(S)
線下網點覆蓋廣,輻射范圍大。我國農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務于廣袤農村地區,經過多年潛心經營,鄉鎮地區的線下渠道和業務網點得以拓展與深化,農村地區網點數量占比高達92%。在渠道廣度與深度上具備天然優勢。農商行屬于地方性金融機構,主要面向的是農村市場,而人情關系依然對我國農村有著重要影響,農商行相比其他銀行在農村積累了廣泛的人脈,具備吸引客戶的先天優勢。同時,農商行屬于中小型商業銀行,整體規模較小,內部機制相對靈活可控,不易受組織結構所掣肘和拖累,決策成本較低,內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與重大衛生事件相互交織的背景下,渠道廣度和深度、客戶粘性以及差異化競爭等內部優勢有利于推動農商行數字化轉型。
(二)劣勢(W)
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處于劣勢。農商行個體規模普遍較小,雖有接近萬億級的農商行,但資產規模在100億以下的農商行超過一半[1]。農商行深植于農村市場,大多地處偏僻和欠發達地區,難以吸引合適的數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應的內部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風控管理能力弱。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農商行風險管理能力較弱且在重大衛生事件的沖擊肆虐下,對農商行的風控管理和預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業務結構單一。農商行偏重存貸業務收入,收入來源單一,多數農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風控管理、業務結構及資金、人才、技術方面的短板會被顯著放大并制約農商行數字化轉型。
(三)機會(O)
1.政策支持。突發衛生事件期間,為加大金融戰“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關部委出臺各項政策扶持商業銀行來為受突發衛生事件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紓解困難。具體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銀保監會《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聚焦三農的利好消息都為農商行數字化轉型進行“護航”。2.消費金融潛在市場龐大。伴隨著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指數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商行現有客戶涌入城鎮工作,收入增長促使消費進一步升級。且突發衛生事件壓抑了農村居民的金融消費需求,以上種種都將在未來產生龐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場。
(四)威脅(T)
1.整體利潤率的下大衛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讓農商行的諸多經營業務強行按下“暫停鍵”以及受利率市化、經濟下行趨勢的影響,導致農商行整體利潤率和經營業績的下滑。2.跨界競爭加劇競爭格局大型銀行和城商行愈發重視三農與小微問題,通過改變渠道轉向和占據技術、資金、人才的優勢搶奪農商行市場。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巨頭們越來越看重農村市場,多方匯聚加劇了市場競爭格局。
四、對策建議
基于前文對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做出的SWOT戰略分析,本文將從擁抱金融科技、個性化轉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積極擁抱金融科技,賦能數字基建
商業銀行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前提和發展取決于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鏈的穩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結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為未來數字化深度推進的核心驅動力,線上服務及各項數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開和深入,金融科技對數字化轉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視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協作持續發力;二是加強金融科技的運營和場景深度應用,夯實數字基建;三是孕育數字化思維,加快推進數據治理與運營,鑄就可持續發展。
2015年初,萬達集團宣布第四次轉型。2017年1月,在萬達集團的2016年財報中,服務業占比為55%,首次超過房地產。作為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萬達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摸索自身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并宣布進軍云計算和數字化轉型服務市場。
在這期間,萬達在大數據企業TalkingData的協助下,用了一年半時間建立起自己的數據運營體系,其摸索之路具有代表性。
萬達構建數據運營體系
“最初,萬達提出的數字化轉型目標很散?!盩alkingData合伙人蔣奇說,“例如,萬達小貸部門說,要抓住給商鋪和會員的小貸機會;電影院說,要對廣告投放做優化;電商部門則說,要把線下人群引到線上來買東西……”
蔣奇很快意識到,如果與一個個部門業務去談,可能解決不了萬達的根本性問題――不能開展整體數據采集,不能把數據串起來?!坝谑?,我們建議萬達要有整體規劃,要對自己的數據資產進行盤點,有哪些、缺哪些、要補哪些”。
在做完整體規劃之后,TalkingData開始協助萬達做方案落地。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數據平臺。傳統數據庫管理的是“死”的、結構化的數據??墒侨f達的數據五花八門,有實時人流WiFi行為數據、攝像頭數據、用戶交易數據……特別是其中一些動態數據要在2小時內做出反饋,否則就失去價值。比如,某個消費者進入萬達廣場的一個商鋪,要馬上對他進行針對性營銷。
在這樣的新型數據運營模式下,TalkingData為萬達提供了一套自主開發的數據管理平臺。核心在于依托TalkingData SmartDP(智能數據平臺)強大的數據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數據的打通,配合萬達的各種業務場景,確保數據能不斷流進,實時處理,進而促進整體業務運營的效率。
在搭建數據平臺的過程中,數據治理非常關鍵?!斑@不是你有什么數據,我幫你清洗下這么簡單,企業往往需要咨詢服務”。例如,如何采集和準備數據,這包括企業現在有什么數據,它們對業務會帶來哪些價值,還有哪些企業沒有意識到的數據。再如,數據如何合法合規,如何保護用戶隱私。還有,不同渠道、跨不同部門和觸點的數據,如何通過唯一的客戶畫像匯總并串聯起來。
在搭建數據平臺、開展數據治理后,萬達選擇了幾個優先場景來跑通數據運營,首先在中小商戶的小額貸款風控場景上,我們通過共同的數據采集,到聯合建模和算法構建,成功地提供了相關服務;在商場前策和選址上,我們在所有萬達的新開商場提供類似的服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萬達漸漸熟悉什么場景調用什么數據,開發什么樣的模型,并要構建一套數據閉環體系,用反饋回數據不斷優化模型。
隨后,越來越多的業務和數據遷移到數據平臺上,像CRM和ERP數據等,數據運營被引入更多業務。
繞過數字化運營中的“坑”
在幫助萬達和其他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后,TalkingData也漸漸總結出幫助企業構建數據運營體系的方法論。
“數字化轉型并不是新概念?!笔Y奇說,“最早可以回溯到2000年前后那波互聯網浪潮。”在過去近20年中,傳統企業經歷了“互聯網”和“云計算”的洗禮,數字化轉型的1.0、2.0時代,讓傳統企業構建了完整的IT系統。在此基礎上,進入數字化轉型3.0時代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F在企業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型3.0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即轉型成為“數據驅動“型企業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目前,大量的企業開始擁有自己的數據,并正在用數據提升企業運營效能,并且逐步積累更多數據資本,用數據輔助決策。
蔣奇觀察到,最近幾年,一些傳統企業甚至“跳過互聯網、跳過云”,直接從移動互聯網起步。“移動互聯網確實是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移動互聯數據距離數據分析的終極目標――人是,最近,最能從數據展現人的各種行為”。最典型的我們服務的某個銀行客戶。2012年,客戶信用卡部門與TalkingData合作,通過數據運營,信用卡APP用戶在兩三年間從幾十萬增長到近3000萬。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積累了大量數據,為它的整體經營活動提供支撐,從而完成了轉向全面數字化運營的目標。
蔣奇說,在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制定一個合理而“聰明”的目標非常重要。銀行客戶最初將自己的APP移動戰略定位在金融工具上,但這讓其APP既沒有活躍度也沒有粘性。TalkingData建議銀行客戶將移動端戰略定位在生活類金融服務上,實現對消費者的全方位連接,這證明是成功的。
“我們也觀察到,一些企業往往會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愿景,但沒有基礎實現?!笔Y奇說,“企業要有一個適中的目標。”
有了目標,在之后的數據采集和治理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對數據安全性的考慮,特別是對隱私數據的脫敏處理?!艾F在很多做法很粗暴,這會影響產業。”蔣奇說,“我們會給企業提供專業咨詢,留下有價值的數據并保證數據的安全性。
TalkingData特別強調數據運營體系中的數據質量。它的強項是第三方數據和稻葜衛恚因為它最早通過為移動互聯網開發者提供SaaS經營分析服務起家,并通過與數十萬款APP展開合作獲取合法合規,安全的數據。
“客戶數據分析效果不好,是數據質量問題,還是算法模型的問題?我們不希望把數據治理和算法模型統統包在一個大黑盒子中。我們做數據治理,與算法模型隔離開,這能讓用戶更精準的溯源,有的放矢地優化分析效果”。
在如何實現報業數字化轉型上,業界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需要考慮的是,在“如何做”之前,首先弄清“我是誰”,即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塑造一個什么形象?!拔沂钦l”決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因此,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一個清晰的自我定位,這種定位包括整體定位、思維定位、運營定位和競爭定位。
整體定位:從內容生產者轉向信息服務者
一直以來,傳統報業秉承“內容為王”的經營理念,注重新聞品質,追求獨家新聞和重大新聞,強調新聞的及時性。同時,好的內容也是報紙擴大發行量和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利器。這就要求報業將內容生產作為核心業務,自身則是一個內容生產者。
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報業的這種運營方式產生了沖擊,其根本性的影響在于對受眾的分流。在這之前,傳統報業進行內容生產,并將內容傳遞給受眾,再通過受眾的“二次銷售”獲得廣告收入,報業與受眾之間是直接接觸。而新媒體興起之后,受眾獲取內容的渠道變得豐富起來,不一定要閱讀報紙。在這一過程,報業生產內容,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轉載內容,受眾再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這樣,報業與受眾之間就變成了間接接觸,廣告投入也相應轉向了與受眾直接接觸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因此,報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質就是要重建與受眾之間的接觸通道,重新獲得受眾。而要想重新獲得受眾,就必須關注受眾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
信息服務就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通過多種方式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幫助用戶解決問題。信息服務是用戶需求驅動的,而不是內容驅動的,內容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整個過程以用戶需求和問題作為出發點,以需求的滿足和問題解決為終點。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服務是報業重新獲得受眾的一個有效途徑,它將打破傳統報業的思維方式和運營方式,使報業重新定位自己。
思維定位:以用戶為中心
傳統報業在日常運行中也會進行常規的市場研究,比如受眾滿意度調查,但這種與受眾有限的互動并不能表現出以受眾為中心的思維。只是一種“后瞻性”的評估方式,其中心還是圍繞內容的好壞而展開,而沒有真正研究受眾的需求。
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應當以樹立新思維為第一步,就是要破除“以內容為王”的思維方式,樹立基于信息服務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首要的是由“受眾”變為“用戶”。在傳統報業的信息傳播模式中,“受眾”這個概念表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只能在傳者提供的信息范圍內選擇滿足自己需求的信息。報業數字化轉型依托的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個大平臺,在這個數字化信息大平臺上,滿足用戶需求的信息豐富多元,用戶不僅是積極的信息選擇者也是信息的創作者。從傳統報業到數字化信息平臺,是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適應這一轉變的是提升用戶地位,滿足用戶需求。
其次就是要從“內容”轉向“產品和服務”。傳統報紙是多類型信息的聚合體,在有限版面中安排盡可能多的多樣化信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這是與工業時代的規模經濟相適應的,報紙發行量越大,廣告效應就越好。但這種滿足多需求的信息聚合形態與當前的用戶信息需求的個性化、專業化和多元化不相容。比如當我們只需要某一個信息時,卻需要將整張報紙的信息買下來,同時這種多而全的橫向信息也不能夠滿足垂直的專業化需求。而產品作為向市場提供滿足用戶某種需求的東西是與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專業化和多元化相適應的。個性化的需求有個性化的產品,專業化的需求有垂直化產品。因此,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適應當前需求的特點,將“巨內容”分割為包含“微內容”的產品。
最后,從整個思維過程來看,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與以內容為中心的思維是相反的。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中,需要思考的是:1.用戶的信息需求是什么?2.何種方式可以滿足這種需求?3.最適合這種方式的產品和服務是什么?4.提供這種產品和服務需要哪些投入?5.提供這些投入需要哪些關鍵資產和核心能力?
以內容為中心的思維過程是從資產和核心能力開始,根據自身的資產和能力來決定投入和內容生產,再通過媒介將內容傳遞給受眾。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過程是從用戶的需求開始,圍繞用戶的需求來組織自身的資產和核心能力。因此,以用戶為中心的報業的重心在于關注用戶需求,并根據需求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戰略。是一種開放型的組織系統,更加適合于當前整個社會經濟環境。
運行定位:用戶問題解決模式
傳統報業以內容為王來獲取廣告收入的運行方式在新媒體時代受到了挑戰。受眾的分流和廣告投入的分流預示著依賴廣告收入的單一盈利模式走到了盡頭,必須實現利潤來源的多元化。如何開發用戶市場,是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所在。開發用戶市場意味著需要向用戶收取費用,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戶為什么要付費?什么能讓他們付費?這就要考慮用戶的需求,只有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為此而付費。以內容為中心的傳統報業的運營方式不能做到這點,只有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服務才能提供用戶想要的東西。
因此,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要采取一種新的運營方式,那就是用戶問題解決模式。
在營銷學上,需求是一種有支付能力購買具體的商品來得到滿足的欲望。用戶的問題就來自于用具體商品來滿足欲望的過程中,具體包括選擇何種商品、從何處獲得、如何使用以及有何種服務等,這是從商品中延伸和擴展出來的一個綜合系統。用戶問題解決模式就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解決其從選擇產品到需求滿足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關聯到報業的特殊情況上來看,就是解決用戶使用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信息需求時產生的問題,具體包括選擇何種產品和服務、何時可以得到、以什么方式得到以及使用是否方便等。
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和大衛·莫里森等在《發現利潤區》一書中認為一個公司如何確定自己的運營方式,即企業設計包括四個方面的戰略要素:1.客戶選擇,指確定公司所選擇的目標客戶群;2.價值獲取,指公司為客戶創造價值時如何得到回報;3.戰略控制,指公司保護自己的利潤流的能力;4.業務范圍,指公司從事的經營活動以及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根據這一理論,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用戶問題解決模式的具體運營方式包括:
1.用戶選擇。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拓展傳統報業的目標用戶群。除了個人用戶和廣告商之外,也需要將企業、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納入進來,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資源和優勢來滿足多元主體的多元需求。
2.價值獲取。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打破傳統報業利潤來源單一的狀況,實現利潤來源的多元化。除了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之外,還應包括在線付費、手機付費、增值服務、面向企業、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咨詢服務費和信息管理費、以及交易費用等。
3.戰略控制。傳統報業通過不斷追求獨家新聞和頭版頭條等重大事件的報道來吸引受眾,并利用區域優勢來保證自己的利潤來源。用戶問題解決的方式就是要增強與用戶的關系,提高用戶的忠誠度來保證盈利能力。除了用戶關系之外,網絡經濟中的用戶鎖定也是保證盈利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在基于網絡外部性的網絡經濟中,會有一種正反饋,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狀況,當一個企業處于強者地位時,用戶的轉移成本就很大,就會產生用戶鎖定。以即時通訊QQ為例,使用QQ的人越多,使用它的人獲得價值就越大,因為使用的人越多就表示每個人能聯系到的他人數量也越多。這樣越是用戶多的即時通訊就越有更多的人加入,最后是強者越強。當一個用戶所有的好友在使用QQ時,使用其他即時通訊工具的轉移成本太高,就產了用戶鎖定。
4.業務范圍。利潤的多元化就需要業務范圍的多元化。報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業務范圍可以包括數字報紙、垂直化網站、電子商務、數據庫營銷、數字內容社區、企業市場咨詢以及輿情和宣傳服務等各種與信息相關的業務。
不難看出,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運行方式除了繼續保留廣告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開拓用戶市場,為用戶提供多類型的產品和服務,以獲取多元化的利潤來源。競爭定位:提供附加價值
報業的數字化轉型不是與傳統報業的完全割裂,而是要在傳統報業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這種連續性主要表現為報業的信息服務以內容為基礎,產品與服務是對內容進一步延伸和擴展。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認為產品存在五個層次,這無個產品層次也代表了顧客價值層級(見圖1)。
【關鍵詞】 數字化 火電廠 智能化 轉型
引言:火電廠作為我國主要的發電機構,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電力能源,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火電廠工作中存在一些危險的工作,利用人力進行這些工作,不僅效率較低,而且還會增加工作人員的安全隱患。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火電廠應向著智能化的方向進行轉型。因此,加強對基于數字化形勢下的火電廠智能化轉型進行分析對火電廠更好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智能化火電廠的概念
智能化火電廠是在數字化基礎之上建立的,同時也是對數字化火電廠進行了深化與擴充,這樣能更好的對運行設備進行管理。在智能化的管理體系中包括了眾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傳感器技術、信息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通過傳感器技術對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控,準確的獲取設備運行的數據,并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數據進行傳播,導入到計算機相應的軟件當中,軟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策略,并將該控制策略反饋到相應的控制系統中,對設備運行進行合理的控制,從而為火電廠安全、穩定的運行提供了良好保證,加快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步伐[1]。
二、智能化火電廠的轉型對策
2.1加強與移動網絡的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促進了移動網絡的發展,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各個領域當中,為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幫助。因此,為了使火電廠更好的向著智能化方向進行轉變,就需要加強對移動網絡進行結合,利用移動網絡對智能化火電廠進行監控與管理。由于移動網絡具有高便捷性、隱私性、應用輕便性等特點,將其應用到智能化火電廠中后,工作人員就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客戶端對整個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查看,當設備出現問題r,能夠第一時間獲取相應的信息,并制定出合理的處理對策,降低了設備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增加了火電廠的安全穩定性,更好的為社會提供電力能源,從而避免火電廠受到嚴重的經濟損失[2]。
2.2加強與云計算技術的結合
現階段,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了云計算的發展,使其成為現今一種最為先進的計算方式,利用其來對數據進行處理,更加注重數據的相關性預測,不僅具有較高的數據處理能力,而且還能準確挖掘出數據當中高價值的信息,為數據的應用提供了良好保證。而智能化火電廠運行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的數據,這些數據中包括了很多的信息,合理利用數據中有價值的信息,可以為火電廠的運行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智能化火電廠轉型的過程中,就要加強與云計算技術的結合,利用云計算來對智能化火電廠的數據進行處理,挖掘出數據當中價值更高的信息,從而為決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據,促進智能化火電廠更好的發展。
2.3加強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
物聯網技術作為當前一種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對多種技術的統稱。例如,射頻識別技術、智能定位技術等,利用這些技術的相互配合來將數據進行交換,從而對相應的物體或設備進行管理。當前階段的火電廠中,數據共享的能力不是很高,導致一些數據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就可以在火電廠運行過程中加強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通過物聯網技術來加強火電廠內部信息的流通,使各個數據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同時將其與互聯網進行整合,還可以使信息流通的更加精細,進一步加強了智能化火電廠的管理水平[3]。
總結: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各界的發展對火電廠具有了更高的要求,火電廠向著智能化的方向進行轉變勢在必行。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對智能化火電廠的了解,對基于數字化形勢下的火電廠智能化轉型進行了分析,為智能化電廠的轉型提供了重要幫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還會進一步創新,該研究就會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就不能停止對智能化火電廠研究的步伐,使其能夠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創新,進一步提高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葛志偉,劉戰禮,周保中,等.火力發電廠數字化發展現狀以及向智能化電廠轉型分析[J].發電與空調,2015,07(05):45-47.
互聯網鼓吹者一度將其歸因為傳統企業缺乏互聯網思維。這是很嚴重的“指控”,意味著傳統企業“先天不足”,它們缺乏數字化轉型的基因,后天怎么補都無濟于事。
然而,2016年手機線下渠道開始對線上啪啪打臉,不同渠道的功能被重新審視。與其歸因于基因“玄學”,不如說是解決了利益平衡問題。只要是利益問題,總有解決方案,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商務時裝品牌lily三年前開始數字化轉型,當時是把電商作為銷庫存的工具。三年過去了,網絡渠道在lily的戰略中已然轉變角色。它的有趣之處正是在于:如何平衡線下與線上的利益。
突破第一道關卡:消費者引流
線上與線下渠道利益沖突的核心在于:爭奪重疊的消費群。
線下渠道需要通過不斷開店、增加店鋪密度來增加與消費者接觸的機會。這樣做,一是受地域限制;二是需要開店成本、人力成本等投入;三是拓展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與之相比,線上渠道在開店、傳播方面有著低成本和時間優勢,因此,對線下渠道消費群形成了極大的吞食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貿然進行線上渠道拓展,很容易引起線下渠道經銷商反彈。對于這個問題,lily品牌總經理陳川認為可以通過業績分成機制予以解決。
lily沒有將渠道分為線上和線下,而是將其雙向打通。消費者在線上下單,由數字化系統分析派單給距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發貨,物流則外包給第三方,門店參與銷售分成?;蛘?,消費者在門店體驗并下單,由數字化系統根據消費者需要的款式和尺碼,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發貨,快遞則交給第三方物流完成。雖然交易在線上進行,但下單門店和發貨門店都參與銷售分成。
這樣一來,線上與線下不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互相導流的合作關系,解決了爭奪消費人群的問題。
突破第二道關卡:價格統一
由于線上渠道天然具有成本優勢,價格比線下低,從而對消費人群形成“掠奪”之勢。很多制造商通過為線上供應不同品牌產品或銷售庫存品等方式避開這個問題。
2013年之前lily也采用這種做法,將線上作為銷售庫存的主要渠道。但是當時,lily明確表示不會永遠將線上作為銷庫存渠道,未來線上渠道一定會成為Lily發展戰略中的重要角色。
截至2016年10月,據陳川介紹,線上渠道帶來的銷售額已經占到lily總銷售額的15%左右,未來他希望這一比例達到30%以上,“線上渠道增長非??臁?。
目前,在線上渠道,lily的貨品結構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庫存品,價格也與線下渠道統一?!皩τ谖覀兊膽鹇苑较蛞灿泻艽蟮挠绊?,以前考慮電商是‘再看一下’,沒想投入太多資源?,F在電商已經發展起來了,lily順勢做,開始投入資源?!标惔ㄕf,“線上與線下不應該是兩張皮,而是要結合在一起去打通,用現在的營銷技術進行數據化融合,讓消費者在各個渠道得到的購物體驗是一致的?!?/p>
突破第三道關卡:渠道、數據整合
目前,大多數傳統企業已然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比如提高運營效率、加快上市時間和新產品開發、提升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甚至預測需求實現柔性生產等,但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邁出第一步以及如何整合數據資源。
lily與IBM合作,經過近三年時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布局和打通,建立了三大中心:消費者中心、業務中心和服務中心。消費者中心連接消費者與lily,讓企業直接與消費者溝通;業務中心打通企業內部信息流,建立從設計、訂貨、采購、生產、物流、訂單處理到庫存的數字化系統;服務中心重點打通企業與經銷商的溝通渠道。
消費者打開lily的微信公共服務號,會看到很多當季時尚產品展示,然后通過LBS定位,找到離自己最近的lily門店,消費者可以在服務號上預約體驗時間以及確定自己選中的款式、尺碼等信息,也可以直接在服務號上下單購買。
2015年“雙十一”期間,lily實現線上銷售2700萬元,其中78%來自移動端,比上一年增長70%。陳川表示,lily非常重視全渠道多觸點銷售平臺的建立,由此聯動所有的銷售單元和銷售渠道,這是零售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移動是必然趨勢。目前,Lily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數字化打通,至于如何做彈性供應、如何做大數據應用等,下一步還要繼續努力?!?/p>
關鍵詞:圖書出版;傳統出版;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226-02
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信息的習慣。1997年,以譯著《數字化生存》的風行為標志,信息技術革命在中國高歌猛進。1998年,該書作者尼葛洛龐帝又斷言:數字革命已經結束。他當時就宣告,數字革命的觀念啟蒙和技術普及已經完成,下一步該是社會應用、產業應用的時候了。利用數字技術對信息進行記錄、儲存、呈現、檢索、傳播、交易,這樣的數字出版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盡管出版界已經預見到數字出版的巨大發展空間,也已經意識到自身所面臨的不利處境并進行積極應對,但對于如何在數字出版中獲得贏利,卻還沒有探索出一個好的模式。目前涉足數字出版的主要有四個行業:IT行業、互聯網行業、移動運營商以及傳統圖書出版行業。由于紙質圖書在人們的生活中仍然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紙質圖書目前還是傳統出版社最主要的創利來源,所以,數字出版在前幾年并未引起傳統出版社足夠的重視。以前,出版社以低廉的版稅把自己的圖書內容提供給技術商,并沒有想到要靠數字圖書賺錢,而且很多出版社也從未在這一領域獲得過任何收益。現在翻然醒悟后,攥緊了數字版權,不再輕易出讓,卻苦于技術力量薄弱和沒有數字產品的銷售渠道而不知該怎樣讓手中的東西贏利,也就是還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成熟的贏利模式。
出版社不是不知道應該進軍數字出版,而是不知道何時入手,不知道如何著手。傳統出版業進軍數字出版是必要的出路和選擇,但是傳統出版在涉足數字化出版時面臨諸多困難。
一、出版概念泛化,傳統意義版權分化
數字技術的發展消解著傳統出版的定義,出版的概念被泛化,出版物的形態趨于多樣化。數字技術成了出版概念中一個重要因素,數字出版打破了傳統出版的種種界限,改變了傳統出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數字出版特征包括內容數字化、傳播網絡化、經營集約化、交易電子化。數字出版在豐富了出版物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理念。出版的介質、出版的流程隨著數字出版的興起而不斷改變,新興的數字媒體成為出版內容的載體,威脅到傳統出版物的生存和發展。
另外,版權的變化給傳統出版社數字化出版帶來困難。數字出版產生之前,出版僅涉及出版物的紙質版權,數字技術改變了出版的形態,使出版分為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這種變化促使著作權人的原創作品的版權分化為紙質版權和數字版權。數字出版出現初期,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一直處于兩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傳統出版社缺乏控制數字版權的觀念,數字版權集中到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技術提供商手中。紙質版權和數字版權的分離,使傳統出版社雖然擁有大量的圖書資源,但由于沒有數字版權,并不能將這些資源用于數字化出版。
二、數字出版法律不完善,出版內容難以規范
數字出版是近年來蓬勃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有關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后。2001年,中國為使本國版權法與TRIPS 協議保持一致,才在修訂的版權法中增加了數字版權;2005年頒布實施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和2006年頒布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才為數字版權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支持。法律法規的滯后,致使盜版現象一直是困擾數字出版的一大問題。我國涉及互聯網出版業務的網站有數萬家之多,但是審批通過的互聯網出版單位僅有幾十家。中文在線董事長童之磊在2007年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中說:“目前從事數字出版的網站約1 400多個,但是其中只有4.3%的內容真正擁有版權,大多數是盜版?!?/p>
數字出版法律法規不完善,數字出版內容也是良莠不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圖書、電子報紙、博客等都是數字出版的形式。數字出版介質、出版環節、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性導致數字出版的內容難以規范。數字內容的個性化、便捷化,閱讀器和閱讀方式的多樣性, 都為內容的監管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技術和人才的欠缺,阻礙發展進程
技術問題是傳統出版社在開展數字出版工作時面臨的最大困擾之一。出版社自己并不懂得數字出版環節中的各項技術,必須與擁有技術的公司合作,如核心的版式文件技術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DRM。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版式技術標準,方正的CEB、書生的SEP、超星的PDG、中文在線的OEB、萬方的PDF、知網的CAJ這些版式互不兼容,出版社必須制作每一版式標準的文本供讀者選擇,這必定會增加出版社的技術成本。傳統出版社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人才。具有數字內容加工、數字媒體管理經驗、數字技術研發經驗的人才是出版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傳統出版單位要發展數字出版,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技術設備、運營模式等的全面升級。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技術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傳統出版社必須在數字出版技術更新上花費巨額投資。雖然傳統出版社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向數字出版靠攏,但對于傳統出版單位而言, 數字出版的眼前利益不大, 許多傳統出版單位因缺乏復合型人才,沒有支付出版數字化改造成本的實力和熱情。
四、數字出版沒有形成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
傳統出版的利潤空間在逐步下降,影響數字出版的發展數字出版僅在內容種類上形成了規模,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相對的經濟規模。在產業鏈的上游,技術服務商對于數字出版的期待過熱,傳統出版單位態度漠然;在產業鏈的中游,幾家大的數字媒體提供商數據整理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開費較大;在產業鏈的下游,電子圖書、數字期刊等出版物的營銷過于依賴機構消費者,尚未形成一般讀者的自覺性消費。雖然數字出版近年來發展迅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作為一個產業, 數字出版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還沒有獲得商界的普遍認可,沒有清晰的贏利方式。
傳統出版社在進行數字化出版時,雖然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但是,傳統出版單位在與數字出版技術提供商或網絡運營商合作時,只是扮演內容供應商這樣的簡單角色,因而產生了這樣的產業運行模式。傳統出版單位與技術提供商或網絡運營商簽訂數字出版版權授權合同, 供應內容而獲得相應回報; 技術提供商或網絡運營商獲得數字出版版權, 向市場供應內容而實現利潤。在這樣一種模式下,傳統出版社獲得的利潤是極小的一部分。雖然傳統出版社現在的主要產品還是紙質圖書,但是,紙質產品的利潤及受眾市場被數字產品分流,贏利空間不斷縮小,傳統出版社在進軍數字出版時由于經濟實力的降低,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也會隨之降低。
五、對出版社進軍數字出版的思考
雖然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存在著諸多困難,但是數字出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對于傳統出版業來說,發展數字出版具有戰略意義,數字出版的陣地一定不能放棄,否則就會被其他產業所湮沒。盡管數字出版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盡管出版社已經普遍配置了電腦網絡設施,盡管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工具已經成為出版人的日常手段,盡管有的出版社已成立了數字出版部、實現了圖書產品的數字化,盡管絕大部分出版社都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統,但我還是要說,中國的多數出版社還沒有邁過數字出版的門檻,還遠跟不上當今時代數字發展的步伐。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出版社“編輯印制發行”的價值鏈、商業模式、管理方式、產業鏈關系都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紙質圖書還是最主要的利潤來源,電子書等數字產品及信息服務還沒有發展成獨立的贏利模式。
至于如何獲得贏利,我想談兩點自己的思考。
1.首先應該想辦法把數字出版這塊蛋糕做大
數字出版必須要有數字內容、數字技術、數字渠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F在有多個行業介入數字出版領域,并且各具優勢,而且正互相滲透,競相擴張。所以,我們的路徑也有兩條:其一是可以考慮各出版集團進行聯合,使圖書資源更加豐富,再通過新建、收購、合并,建立新產業領域的業務體系;其二是可以考慮進行跨行業的深度戰略合作。
我認為,現階段跨行業跨產業的合作更具可行性,出版社也不妨就以內容提供商的角色出現。而且在未來幾年,國家在政策上可能會逐步取消不同介質的出版物之間的管理界限,同時,將繼續打破出版市場的行政壁壘,推動出版機構跨地域、跨行業兼并重組,所以跨行業的合作已經不可阻擋。當務之急是要多產業聯合,把數字出版這塊蛋糕做大,共同贏利。只有大家都贏利了,個別行業才能贏利。如果都只想著自己賺錢,利用別人為自己服務,那么誰也賺不到錢。
在各行業合作的基礎上再來考慮贏利模式就簡單多了,數字產品的直銷、廣告收入、閱讀收費等,都可以成為贏利模式,關鍵是怎樣分配利益的問題了。
2. 出版社應加強主營業務,為自己在合作中增加籌碼
關鍵詞:媒介融合 報業 新媒體 整合 分化
新技術的演進常常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推波助瀾,曾經涇渭分明的傳統媒體紛紛邁出數字化轉型和跨媒體發展的步伐,媒介融合時代悄然來臨。
最早由浦爾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發展,媒介融合不僅表現為信息采制、傳播介質或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全方位滲透、交叉與合作。與此同時,伴隨異質媒體區隔競爭的加劇,新一輪的分化又同步產生――在媒介融合的領域和環節中顯示出“合久必分的分化趨勢”①,在更高的層面上強化媒介屬性的優勢,滿足受眾細分的需求。
如果媒介融合的特征表現為一種以信息的數字化技術為基礎,融合多種信息格式,通過新型終端顯示出來的“大媒體系統”,那么,就目前的媒介表現形式而言,數字報業將報紙和網絡兩種形態結合起來,共同運用于新聞產品的生產之中的多介質傳播模式,實質上已具備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特質。
定位策略的角逐:“合”“分”博弈的宏觀考量
“數字報業”戰略的確立加快了我國報業多媒體聯動的步伐,報業機構依托新的終端顯示技術和網絡傳播技術,相繼推出了將信息產品多格式制作、跨媒體傳播變為現實的技術方案和介質終端。
結合當前的實際發展進程,可將我國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模式歸結為以下兩種:一種是內在、縱向的跨媒介整合,其最終的結果表現為“復合媒體”,如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實施的epaper計劃,即建立一個基于互聯網傳播形態的新媒體組合,包括網站、電子報,以及利用互聯網傳送的樓宇電視;另一種是外在的、橫向的媒介合作,表現為不同介質屬性的媒體的聯合。如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與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數字報刊與跨媒體出版系統”,即將傳統報紙生產、數字資產管理、電子報生成、光盤出版、全文數據庫形成以及網絡融為一體,探索報紙信息產品跨媒體、多格式傳播的新突破。
然而,在報業與新媒體的整合聯動緊鑼密鼓展開的同時,它的對立面愈加明朗且不容忽視:作為具體形態的“媒體”開始了產品、市場、服務與技術的分化。尤其是當Web2.0意義上的互聯網問世時,受眾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作為回應,不管是作為舊媒體的報紙,還是被稱為新媒體的網絡,都開始基于特色來生存、發展和創新,凸顯獨特優勢。
總的來說,技術革新和市場競爭共同促成了報紙與新媒體融合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也引發了新、舊媒體各自形態的進一步分化。在“合”與“分”的博弈之間,如何解釋它們的共存發展?從媒介形態變化的觀察角度看,“融合”與“分化”實際都是媒介形態變化的階段性成果,只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不同,顯示出不同的側重:前者是媒介嬗變的內在導向,它為后者打造了更廣闊的平臺支撐;后者是媒介嬗變的外在趨勢,它為前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路徑選擇。簡言之,通過融合達到更高層次的多樣化,是報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終極目標。融合與分化共同存在的基礎在于:市場是最敏銳的試金石,而受眾又是市場中永恒的“上帝”。
傳播模式的轉型:“合”“分”博弈的具體觀照
如果說報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融合”、“分化”的宏觀對峙是基于定位策略的二元選擇,那么,在微觀層面上,考察這種“合”與“分”的博弈則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指導意義。通過具體傳播環節中的“融合”與“細分”,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得到“更多有效的異質信息”的需求。
借用拉斯韋爾1948年在《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的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誰,說什么,對誰,通過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來觀照報紙與新媒體整合互動過程中具體環節的“融合”與“分化”,有助于分析思路的展開,也有助于發現數字報業在傳播模式上的新發展:
第一,傳者定位的“合”與“分”。
傳者既要復合多能,又要分工合作。蔡雯教授認為媒介融合的趨勢下,需要兩類復合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②
與此同時,隨著報網互動生產方式進一步融合,新聞生產環節的分工較之單一媒體時代也將更為細致。新聞素材需要不同介質媒體編輯的把關細化、深入加工,添加本媒體的特質“內容”;而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技術壁壘也將把后期的制作流程進一步分類細化。
傳者構成既有團體聯合,又有分眾參與。在傳統報業時代,承擔采集與新聞信息的主要由職業新聞工作者分工協作組成的團隊聯合完成。數字化報業時代,“草根記者”借助手機、博客、播客、BBS等,新聞,表達觀點。曾經術業專攻的新聞傳播業,正在成為群眾參與最為廣泛的行業,其傳播主體特征由從前的顯而易辨的團體行為,轉變為隱晦難識、日漸分眾化的個人行為。
傳者構成“合”與“分”的轉變,對于數字化時代的報人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從信源渠道來看,公眾的參與能夠提供新的事實或線索,他們的意見和觀點也構成了新聞內容的重要部分?;诖?,專業傳媒人要做的不是強化發現和采集信息的職能,而是需要加強信息的整合和加工能力,提升內容產品的內在品質和潛在價值。
第二,內容打造的“合”與“分”。
內容產銷整合,打造新聞數據庫。首先,在內容生產的前端,打造多媒體采編數據庫。將“報業集團內所有報刊的記者采寫的稿子,按不同類別,分別存入待編稿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編輯部的概念”。③新聞和信息素材一旦滾動進入數字化共享系統,即可在多個播出平臺做到文稿、視音頻素材的同步共享。而未被采用的新聞素材,還可以通過策劃和深度開發,作為素材補充和選題應用,實現新聞資源的一次開發多次利用。其次,在內容銷售的末端,打造數字新聞知識庫。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報紙內容的生產整合提供了數字化支持,也為報紙新聞的整合銷售尋找到了新的契機,即數字新聞知識庫。它是以新聞聚合以及歷史新聞整合的方式,將報紙內容產品平移至互聯網平臺,通過數字化信息提取和整合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有償新聞資料服務的報網互動模式。
產品分門別類,充當信息供應商。在報業數字化的進程中,新、老媒體業務形態和產品內容的整合并不意味著產品類型的單一化,通過聚合加工的產品能夠更加方便地實現相互嵌入、重組,從而產生更多樣化的版本,滿足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華爾街日報對“微內容”的打造,就很好地展示了報紙如何由單一的新聞提供商,轉向信息供應商的經驗路徑:將超大容量的信息與利用檢索引擎進行的精確搜索相結合,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第三,渠道選擇的“合”與“分”。
整合多渠道,對接產業鏈。媒介融合時代,數字化報業集團必須建立為我所用、通達受眾、無縫連接的傳播渠道。這就需要報社在已有的渠道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新、舊媒體資源,建立多方合作關系,使內容流動起來。如建立與網絡媒體、移動通信運營商、數字媒體方案解決商以及本地廣播電視媒體的戰略合作關系,同時在多媒體報刊、移動新媒體、電子閱覽器和戶外顯示屏等新的顯示終端上下工夫,打造使受眾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通過任何他們喜歡的平臺,接收新聞和信息”的全方位傳播路徑,與各種渠道的產業鏈條充分耦合對接。④
細分各領域,多介質傳播。傳播渠道的整合,有利于傳播介質形態的更好細分。報紙數字化轉型的精髓在于,將傳統紙媒中具有某種核心競爭力的產品數字化,而產品數字化的目的是實現產品的多介質、多層次的售賣與開發。所謂多介質,是指同一內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橫向的多介質形式的多重使用與售賣。譬如,同一內容可以通過傳統的紙媒傳播與“售賣”,還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甚至電子媒介多重傳播;所謂多層次的開發,是指同一內容、同一品牌、同一渠道的縱向深度價值開發,譬如在同一資源之下,通過不同層次的價值開發,實現大眾傳播產品、公關產品、專業服務產品等產品鏈的開發。通過多介質、多媒體形式的展示,能夠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將需求各異的受眾最大限度地收歸旗下。
第四,受眾需求的“合”與“分”。
總體取向綜合化。不斷從市場上獲取需求,并不斷滿足這些需求是數字報業不斷向前推進的原動力。市場需求不是主觀臆想得來的,而是受眾需求的集中反映。對豐富性的追求使得受眾接近媒體的目的趨向綜合化。以報紙網站的發展為例,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和艾瑞咨詢機構的《互聯網生活形態和媒體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現在用戶上網的主要行為不再以單一的新聞資訊瀏覽為主,電子郵件、及時通訊、軟件下載、搜索引擎、網上購物等都成為主要的網上行為,多元化綜合互聯網平臺正在成為更多用戶的首選”。⑤
具體需求細分化。事實上,在索取豐富信息的意愿背后,人們日漸因意識形態、價值與生活風格的不同而分化,單個受眾對于有效信息的需求實際上卻是簡單的,即獲得“更多有效的異質信息”。⑥
近年來讀者數據庫的開發和運用,就是融媒時代報業應對受眾細分趨勢的新探索。這種經營模式的核心在于報社通過對自身積聚的讀者受眾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讀者數據庫,提高對讀者資料的精確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營銷。將“為中小企業及其人群提供新聞之外的數據庫關系”作為營銷思路的《贏周刊》運營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可供參照的經驗:在傳統的“二次售賣”模式以外,將讀者進行多次細分,為不同需求類別的讀者提供新聞定制服務和其他相關資訊服務,同時,根據數據庫的不同讀者群,為不同廣告客戶進行精確廣告傳播和深度營銷。
第五,效果呈現的“合”與“分”。
多元聯動的復合效應。多媒體報業集團內不同媒體的內容互動和整合,將發揮協同效應,使資源用途多樣化。同樣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形式,包裝成適合不同媒介形態的產品,一物多用,擴大了市場,能夠以相對節省的成本獲取較大的收益。⑦美國媒介綜合集團打造的“坦帕新聞中心”運用多媒體聯動報道,產生復合效應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如電視臺報道當地一位參加奧運會的游泳運動員接受審判,電視新聞由報紙記者拍攝報道,電視上播出主持人對這位報紙記者的訪談,電視新聞結束時,主持人又提示觀眾可以到網站上去獲取這一新聞的更多信息。⑧不同形態的媒體之間相互支持、回饋和促銷,達到了相互造勢和增值的作用。
分支終端的獨立效果。在報紙、網絡以及其他新媒體形態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傳播的內容、渠道有許多整合集中的環節,但不同媒體形態作為接收的終端卻是分散的,傳播的最終效果在每一個獨立的分支終端都會以獨立的形式實現。無論是IPTV的出現,還是Web2.0技術的崛起,媒介與受眾的交互性在不斷增強,互聯網上博客、播客、掘客等的出現更使得嶄新的個性化的網絡空間不斷涌現;受眾日漸明朗的細分趨勢,小眾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恰如手機媒體等對傳播私密化要求的呼聲日益高漲。這些獨立的、個人化的、分眾的渠道為大眾傳媒提供了更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而所有這些同時也將帶來不同媒體形態分支終端的獨立傳播效果的出現,催生出關于未來媒介效果多元化的無盡想象。
注 釋:
①⑥杜俊飛:《新媒介策略:“長尾”時代的雙重博弈》,《國際新聞界》,2007(5)。
②⑧蔡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中國記者》,2005(6)。
③韓璐:《數據庫營銷:報業經營的新思維》,《新聞傳播》,2007(4)。
④鄧建國:《信息中心:未來報紙的新聞編輯室》,《新聞記者》,2007(1)。
⑤中國人民大學傳媒管理研究所:《傳媒經濟參考》,2007(31)。
⑦明安香:《美國――超級傳媒帝國》,北京社會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