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27: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能時代的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變革;智慧教育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一些特殊領域(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等)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工智能作為新的技術驅動力正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為醫療、教育、能源、環境等關鍵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人工智能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在通用技術領域可能尚不能替代人類,但在一些特殊領域,人工智能將會淘汰現有的勞動力。在國外,許多國家紛紛把人工智能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競爭戰略,我國學者也密切關注著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論進展和實踐應用,國務院于2017年7月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點策略?!叭斯ぶ悄茏兏锝逃钡某绷?,引發了教育研究領域的“人工智能熱”。當前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大量研究和應用催發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目前梳理學術上關于研究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文獻主要集中于: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機一體”將成為未來新的教育方式[1],由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出現所應運而生的智慧教育[2],將對原有教育進行改進和完善。智能技術在改變教育的手段和環境的同時,還有利于構建出系統解決教育問題的教育新體系,從而真正觸及教育的根本[3]。
(二)關注技術的革新。機器深度學習、智能學習的算法、視覺識別以及智能語言識別這些基礎技術的突破,為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
(三)探究教育的應用。人工智能在學校教育中的學業測評、交叉學科、角色變化等應用領域具有巨大潛力,教師角色內涵也將在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共存中發生改變。AI監課系統能夠數據化、可視化評估教師的授課情況,將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評分實時調整授課內容,以促進個性化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教育深受技術發展的影響,新技術融入教育并促進教育方式的轉變已成為必然趨勢。一方面技術為教育提供了新的、更加廣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技術具有變革人類的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能力。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獲取或實現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所擁有的特征、優勢與功能,使其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呢?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繼續被安全使用到教育領域?如何通過教育變革來促進新興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與深入應用,實現教育深層次革命等問題,是目前需要關注和探討的主要問題。
1.1人工智能的內涵及具備的強大能力
人工智能最早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于1956年提出,其研究主要包括機器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實質是一種自動感知、學習思考并做出判斷的程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學習、推斷與革新的能力,推動了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人工智能同時具有理性判斷力、超強的工作力,只要電力供應不斷,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工作下去,而且適應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它的超強能力,源于三個重要的技術:深度學習、大數據和強算力。
1.2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人工智能在精力、記憶力、計算力、感知力以及進化力等方面與人類相比,具有突出優勢。在醫藥領域,人工智能的出現使普通民眾可以享受更為高效、稀缺的醫療資源,解決醫療診斷領域診斷質量不均衡、醫生資源不足等問題。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教師角色多樣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為教育研究提供新技術和數據支撐;極大拓展了教育研究新視域;使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教育方法創新方面、教育手段和環境方面以及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方面均發生改變。然而,看到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處理能力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需要正視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挑戰。在人工智能浪潮沖擊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推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如何繼續被安全使用?首先,人工智能專家大都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淘汰大量現有的依靠非腦力勞動為生的勞動力,需要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勞動力。而且,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不太成熟使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只是應用在兒童教育領域,再者,人工智能潛在的道德倫理問題缺乏法律制度規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時代將對社會結構以及人的地位構成挑戰。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機遇是大于挑戰的。教育需適應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突破和飛躍,不斷調整和更新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實現育人成人的發展目標。
2人工智能與教育變革
2.1人工智能與教育目的的變革
人工智能帶來的巨變不僅影響人類未來如何發展,而且極大釋放了人類的生產力,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類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是何目的。人工智能影響教育目的的變革主要表現在:第一,人工智能可能會使人類陷入精神危機。這源于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人工智能將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崗位,工作的喪失將會導致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可能導致所有基于自由主義的想法破產,轉而人類所擁有的價值和尊嚴可能轉化為一種“算法”,人工智能帶來的職業替代風險在教育領域同樣存在,主要是對教師角色的挑戰。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從某種角度上講,人工智能剝奪人的就業機會,但同時,人工智能助教機器人將協助教師實現個性化指導,從而有利于將學習的過程視為尋求自我價值和意義的過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有利于使教育注重培養人的精神能力,這種精神能力大致包括實踐動手能力、價值追求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知識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我、豐富自我,使教育跳脫“知識為本”的陷阱,發揮“立德樹人”的正向作用。
2.2人工智能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一,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也稱為深度結構學習或者深度機器學習,是一類算法的集合。深度學習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尊重了教學規律,另一方面也是應對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挑戰。深度學習在機器學習、專家系統、信息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提倡學教并重、認知重構、反思教學過程,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第二,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區別以往傳統班級課堂授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的應用有利于學生享受個性化的學習服務,可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可視化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三,自適應學習。自適應學習是指人工智能基于對個體學習進行快速反饋的基礎上,根據學習者特征,為其推薦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路徑,從而最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實現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術有利于快捷、科學地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學習反饋;持續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其中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高效地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
2.3人工智能與學習環境的變革
首先,有利于搭建靈活創新的學校環境。不僅可以使空間規劃更具彈性,而且可以調節性增強物理環境。其次,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區別于以往傳統教育強調的統一秩序,更注重個體的用戶體驗。創客空間、創新實驗室等學習環境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個性化的空間環境與學習支持將改變目前學習的學習空間環境。除此之外,隨著對話交互技術的逐漸成熟與不斷普及,有利于實現虛實結合的立體化實時交互。VR、AR等技術的同步協作也有利于搭建新的學習環境,滿足學習者的一系列要求。腦機互動技術的突破有利于實現將人工智能植入人腦,從而改變人類自然語言的交流方式。最后,人工智能通過即時、準確、高效的大數據分析有利于進行精準且個性的學習評價與反饋。人工智能將綜合收集所有同學的學習記錄,互相比對、優化,從而進行綜合提升。更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以及語音識別技術可以運用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學生的學習情緒感知,學習狀況的了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科學化;智慧校園、智慧圖書館等的出現,為教學環境的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3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被認為是最有潛力和影響力的教育信息化技術,將通過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分析、3D打印、模擬仿真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計算機輔助教學、個性化教育服務、教育人工智能生態環境等產生根本影響。2018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本)指出了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發展,未來一段時間內將通過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進而影響教育階段的不同過程。具體見表1所示。
人工智能的教育本體:教育的變與不變
從本質上講,人工智能技術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集大成者。自從托夫勒1970年寫出《未來的沖擊》,信息技術革命越來越快,概念越來越多,沒有停止的跡象。僅從近五年來看:大數據、數據科學、生命信息、工業4.0、物聯網、新硬件時代、機器人、互聯網+、人工智能,表面上概念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內在邏輯一直沒有變:從單項技術走向全面融合,從局部應用走向全面工具化,而人工智能至少在目前看來是集大成者。硬件上物聯網的成熟、軟件上高可用性和動態數據庫的成熟、生物學上神經科技的進展、數學上網絡算法的應用、材料科技上納米和感知材料的進展、信息科技上芯片和云技術的快速進步。從物理世界到混合世界,再到比特世界,人工智能技術剛剛開始,但人們基于過去工業革命的經驗,明確感到這是臨界點的來臨。
STEM 成為后人工智能教育的不動點:應對科技的變化,教育的變革一直都在進行且與科技的發展互為因果。從彼得?蒂爾對教育的質疑,到創客熱潮在美國教育中的掀起,事實上,STEM教育是美國對過去概念化的“實用主義”教育和“通識教育”百年爭論的落錘之音。起源于杜威和哈欽斯的那場爭論,恰恰是工業革命已經明確成型后的兩種教育理念的爭論。之所以今天的美國已經很少爭論到底是實用主義還是通識教育,是因為美國的科技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教育是一個組織行為,一個圍繞未來10年不變的知識、20年不變的技能、30年留存的體驗的穩定的復雜社會經濟形態,因此不那么容易被顛覆。恰恰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構成了工業時代(數理化)和后工業時代(文科、理工科)中的不動點,在物理學和幾何學中,不動點對于系統的穩定和概念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而目前的STEM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的東西,而是舊技術時代向新技術時代過渡的“不動點”。在這個不動點體系中,新的側重開始后,原有的教師和學科體系以及支撐可以平穩切換,不至于導致教學秩序的混亂。
元學科、應用學科和副科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復雜計算和系統計算以及簡單的人機交互計算工具化全面超越人類,對技術基礎這個原有概念的教育的分歧越來越大。人工智能視野下學科概念如果表述成元學科、應用學科與素質學科,那么教育學科的概念的持續性還能以最大公約數繼續運行:以數學、物理、化學等元學科為代表的學科,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加重要并將作為篩選人的條件。而應用科學:(生物、地理、信息、勞動)學科,將著重項目制學習、體驗學習,成為培養人的目標;社會科學(歷史、哲學、思想品德)將來的重點在于綜合應用,批判性思維學習,更加側重學科的來源和發展;而綜合素質類(音樂、體育、美術)將從副科走向前臺。@樣,圍繞STEM的教育,人工智能下的教育體系還是一貫的科學(元學科)、技術(應用學科)、工程(素質學科、社會學科、管理學科)、數學(邏輯、數學學科)。
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科的影響:越理性,越感性
數學:傳統的工業時代的數學,其訓練方法是數值計算,其指向是力學計算,這種側重至今還非常濃厚。隨著知識庫的普及和共享以及計算工具的進化,越來越少的人將來從事傳統的工程計算行業,而正宗的工科專業越來越向著專業化和高端化演化(如學材料的將來的進入門檻很可能是博士)。但是,人工智能今后用到的大量的數學以及人與人打交道用到的計算機數學,統計學基礎的數學,這方面中國數學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美國學生從高中就開始問卷處理和微積分的學習,大學數學更加有用的是方程組、統計學等。數學是一個典型的年齡相關性學科,一定要從小學,而且轉向數值和算法類的學習,從偏向材料計算的高等數學方向,轉向偏向矩陣計算的統計數學方向,邏輯學、幾何學和統計學成為三個數學學習的支柱。
物理: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回顧過去物理百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力”這個概念,在物理學上看,已經不是一個原始的變量了,能量和質量才是,為什么我們的老師還在使用這個概念呢?那是因為在機械時代,“力”是最容易理解的組合概念。在工業革命前后的幾百年直到今天,物理學教育的重點還是偏向傳統力學計算方向,從中小學來說就是牛頓力學。然而隨著工業時代的結束,人們更容易見到的力學概念不再是機械和天體,而是轉向社交網絡、計算機圖像、信息變量、生物體和電子學以及更容易接受的能量、時間維度。數學老師們轉向統計學的同時,物理老師應該考慮從牛頓力學轉向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甚至時空維度,這些對于孩子未來的人生更是基礎,而通過物理學進行基礎的科學實證的訓練以及科學觀測和數據處理,才是物理學最基礎的作用和價值體現。不然,人生什么年齡都可以去學物理而不必非要從未成年時代去學。
元科學化學:中美物理學和化學都是選擇性的,但比較中美化學教育,卻發現有很大的不同。美國高中化學就允許且必須使用帶有功能性計算的計算器,而中國大學生都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也就是說,隨著化學和生物化學要求越來越高、知識點越來越多,設法繞過煩人的記憶而走向邏輯,是美國學習化學的方向,這點也值得我們注意。另外,化學的側重由從偏向無機化學方向的基礎化學,轉向偏向生物和有機化學方向甚至與物理相結合的量子規律,是化學學科的重點。例如,很多美國的大學錄取要看高中生在化學創新方面的實踐,能創新的往往是生物化學。
外語:工具性的外語逐漸失去市場,形式節奏上的美學、邏輯學角度的詞源學、社會學角度的語言學、心理學角度的語義學成為外語復興的落腳點。另外,似乎從來沒有人將計算機程序當作外語來教,事實上,隨著工具性的外語被人工智能取代,計算機程序語言很可能成為一種外語,而很多軟件人才是學外語出身的,也不斷印證這個結論。
語文: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工具性的人工智能的出現,原先學習語文的工具性的方法(如語法),逐漸將退出語言學習(包括外語),而作為母語的語文之所以在工具化人工智能時代還得到重視,最重要的理由也許是儀式感的表達:回到經典、回到表達、回到應用、回到美學。
除了以上學科教育的重點隨著技術經濟必然發生變化外,學科學習的醒悟和內在邏輯將更加重要,學科歷史、學科邏輯、學科故事將替代題庫訓練,因為作為計算的精確性除了特殊人才的培養外,將讓位于工具和人工智能,而人要考慮體驗和持續學習的興趣和邏輯。學科學習之間還將朝著融合的方向發展,應用學科和元學科的分離意味著應用學科更加朝著整合的方向發展:地理、生物、科技等融合課程,朝著綜合應用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技術的改變:從工具到空間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也許目前花里胡哨的信息技術將隱身后臺。課堂上也許看不見信息化了,師生在課堂層面體驗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貼近自然:看不見計算機的信息化,距離教育更近而不是技術更近。
學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學校為學生模擬了一個高度抽象的比真實世界還真實的教育世界。因此,未來的校園從改變世界的信息模版角度,將更加強調與客觀世界的互動、映射和高度抽象。
美國的大學錄取是更接近人工智能手段的個性化錄取,而學生選拔是更接近大數據角度的GPA(平均成績點)。從培養角度,學生畫像比GPA更加個性化地從個體角度描述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生的學習行為、實踐行為、創新行為,在全地域、全信息、全自動、全過程的記錄下,將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貌。智能實驗室和智能校園的方向,將來是基于個體的專業學習和評價。
與學生相對應的教育行為畫像,將側重于聯系社會、聯系科技、聯系家庭、聯系團隊,從重復性勞動變為創造性勞動。
而學校的管理行為將演變成支撐技術:支撐數據、支撐品牌、支撐環境。今后的教育將出現越來越專業和自由的教師,越來越職業的校長。
在教育政策上,由于全國性的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教育測評將更加專業化、教育本體化(而不是被測評機構和排名所左右),教育選拔將更加科學化和長期化,短視模式隨著計算方法和智能評估的進展而迅速被迭代掉,衡水模式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未來應該篩選更應該上清華大學的人和更應該培養好每一個想學習的人。即使僅從功利教育目標來看,教師個體經驗也逐漸讓位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教育重心從教育哲學屬性逐漸走入教育科學屬性;而被恐懼綁架的教育所強調的教育的篩選功能,逐漸將重心轉向教育培養功能,個體成功的培養目標,逐漸轉變成為未來視角的社會價值角度;教育回歸人與人的本質關系和專業培育孵化的社會職能,功利性和工具性減弱,過程幸福成為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教育者由工匠逐漸轉型為藝人,教師由于工具化的替代,將會越來越有尊嚴和個性,而不是越來越像工具。
“人創造”的價值逐漸凸顯,教育的價值在于“創造人”
柯潔在被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打敗之后,接連戰勝外國圍棋高手,刷了一下存在感并表示:“與機器下棋沒意思”。同樣,在工具制造時代,如果從質量和精度考慮,無疑機器越來越超過人,然而手工的紅木家具、手工的藝術品、手工的食品、甚至手工的衣服和汽車,比起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的機器人制造的東西,都越來越貴,人也越來越愿意采購?!叭藙撛臁钡膬r值凸顯,是體驗經濟產業升級的一個標志,人工智能時代也不能例外。因為,“有意思和不可復制”才是人消費的高級時代。
不同于機器代替人的重復勞動的趨勢,教育與學校會替代機械的班級成為人與人關系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機器越來越像人來代替人的高級狀態,而人越來越擺脫工具性、擺脫重復性,更具藝術性和創造性。研究教育的歷史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隨著工具性的增強,反而是班級規模的縮小和師生比的擴大,這也印證了:人畢竟要與人打交道,教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C器代替人意味著更多的時間人會回到家庭陪同孩子,這在美國已經持續發生了50年,幾乎多數的女性甚至男性在孩子成長過程回到家庭(如果他們算教師的話,教師比例更大)。在學校里未來的師生比會持續增加,教育更加不再計較投入產出,而將演變成一種創造性的職業。
杜威在研究工業化革命后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目標更加集中地體現在教育本身之中,教育即生長(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教育繼續下去)。隨著工具化的人工智能代替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重復性勞動,教師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更多的和更合適的師生比使得學生得到更加專業的呵護和培養,幸福指數也得到提升。教育讓生活更美好將逐漸實現,教育即生活的前提條件是教師不再是指標的工具,學生不再是考核的工具。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職業教育 應用可行性
與普通學校教育相比,多元智能理論與職業學校教育有著更多的契合點,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一、解讀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打破了傳統的智力理論,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至少八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每個人都潛藏著多種智能,教育的目的就是發展學生的多種潛能,使之成為素質全面的人。
二、職業教育現狀
職業學校學生從普通中學進入職校,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學生大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屬于弱勢群體。又由于社會上存在歧視職業教育的觀念,認為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因此導致職校學生自暴自棄,心灰意懶,覺得前途無望。還有部分職校生是“雙差生”,不但學習成績較差,而且日常行為缺乏規范,他們中大部分人對進入職校無可奈何,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走好自己的職校之路。學生抱著“要是愛學習、學習好,就不上職校”的心態無視學習,加上沒有升學的壓力和同學間的競爭,更是懶于學習。教師面對這樣一批學習疲困、基礎差、態度糟的學生,更是抱怨連連。教師的付出得不到認可,辛勤得不到回報,也容易產生倦怠心理。師生間的長久對峙,使職業教育陷入了瓶頸,相互影響以致惡性循環。如何使這些“雙差生”樹立信心,感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使老師收獲教學的樂趣,讓學生樂學,老師樂教,是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職校的可行性
1.多元智能理論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吻合。
職業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制造產品的能力,這與加德納對智能的定義不謀而合。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性,甚至是某項單一技能的反復錘煉。多元智能理論則明確指出人的智能具有差異性、傾向性和強弱的不同,常人全面均衡的發展是不可實踐的。職業教育正是依據社會需求,由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選擇專業進行培養的。尊重某一智能的優勢,偏重某一技能的發展,因材施教,注重教學的差異,倡導個性教學,多元智能理論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相互契合。
2.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培養對象的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發展,為職業學校樹立了“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即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功的潛力。我國高等教育已突破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而占有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在人才競爭中卻往往能夠立于不敗之地。雖然在注重言語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的單一的紙筆測試時代,職業學校的學生是落跑著,但多元智能理論如一味強心劑振奮了職校學子――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弱勢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劣勢。事實也表明,偏重語言能力、數理能力的教育選材方式與未來職業崗位的相關程度較低。職業學校的學生擁有自我的優勢,某項技能或專長的具備,更符合職業需求。所以身為職業學校的學生不必自卑自棄,可以積極尋求符合自己智能類型的發展機會,成為可用之材。多元智能理論中智能的不同發展狀態,給職業學校的學生帶來了信心,明確了發展的方向。
3.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影響。
“我們之中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智能層面,這使社會豐富多彩,生命更有魅力。但是,我們面對的教育系統,卻忽視了個體之間智能的差異,對所有受教育者都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好像他們的智能層面都是相同的,或者設法使他們最終都相同?!倍嘣悄芾碚撟⒁獾搅藗€體的差異性,也注意到了教育實施的同一性,這樣的教育有悖于個體的發展,既費時又費力,還無良好的收益。由于受傳統智力測驗的影響,許多學校大多以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實施“一元化教育”,學生學習相同的課程,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傳授知識,對學習的評價也大多采用統一的、比較經濟客觀的標準化考試,所有的學生都接受單一的智力評價。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尊重,原有的優勢得不到展示。職業教育不用擔負升學的壓力,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延展性,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優長、需要,構架開放的、整合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空間?!耙粋€個體早年的智能輪廓(或傾向)是應當能夠辨別出來的。我們在辨別出來之后,便可利用這一認知而增加那位個體的教育機會及選擇范圍。我們可把具有特殊智能的個體引導到特殊的方案中去,甚至還可以為那些表現有不正常的或失調的智能傾向的個體設計出彌補措施或特殊的增進措施”。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設置,注重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課程內容以創新為內容,以問題為中心,以探討為基調,使學生有機會更好地發展和運用自己的智能優勢。
4.多元智能理論對職業教育教學效果評價的導向作用。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的智能的結構各具特色,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根本不存在適用于所有人的統一的評價標準。在職業學校中,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出彈性的評價的標準,使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起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理解智能和教育的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使得長久以來難以得到理論關懷的職業教育,達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契合,將該理論應用于職業教育中,極具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字:多元智能理論;高中音樂課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音樂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高中音樂課程的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廣大音樂教師對音樂新課程展開了積極的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時也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就這四個方面進行現狀分析。
一、現狀分析
1.對教學目標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課堂教學對學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夠,缺乏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作品脫離實際,教學目標不明確;而且,音樂教學沒有升學考試的外界動力,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便成為他們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沒有興趣的音樂課,則形同虛設。
2.對教學內容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繁、難、多、舊,有些教學內容出現過雜、太亂、知識無序的情況,沒有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科之間缺乏綜合性。
3.對教學方法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單純的灌輸音樂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方法與形式過于外在和花哨,與教學內容相脫節。而音樂的學習過程則是一種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探究和創造的過程,這些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人們往往采用沒有突出音樂藝術特點、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音樂教學,教學過分知識化、理性化,重視教師的講授,輕視學生的參與體驗;重視教學的結果,輕視教學的愉悅過程;重視知識技能的教學,輕視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好。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可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
4.對教學評價的現狀分析
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評價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評價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重分數,輕素質,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課業負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評價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過程的評價,多“以智商式思維”為理論依據,以紙筆測驗為唯一方法的學校評價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為指導的高中音樂教學對策
教學是學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形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由于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面對我國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1.在教學目標方面
高中音樂課程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目前我國素質教育的本質意義也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高中音樂課程的性質是:促進學生全面地、有個性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只要有適宜的課程和學習環境,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課程目標應該面向全體,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興趣,發展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層面具體表述。多元智能課程的目標就是符合每個學生的興趣目標,學校重視的不是課程開發,而是人的發展。因此,筆者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目標,即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在教學實踐中,音樂作品應該貼近生活,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
2.在教學內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樂課的內容應該體現多樣化及可能性的特點,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突出音樂的藝術特點。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為理解而教。因為,教學內容可以促進多種智能的發展;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可以發展某種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強的求知欲,和較廣的知識面,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自覺地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參與各項音樂活動。為學生提供基礎性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使音樂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多元化。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學方法方面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師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的方法。隨著教學理論的發展和新的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還將不斷出現。多元智能課程的方法就是一種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智力強項的方法?!斑\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倍嘣悄芾碚撨M行的“藝術推進項目”認為:“當我們把音樂當作一種智能來看的時候,我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就和音樂教育課或音樂技能訓練有所不同了。我們應該本著全面發展的原則,通過表演、欣賞、創作及思考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積極態度,并理解音樂和學習的關系,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倍嘣悄芙虒W是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開啟學生的多種智能,已達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目的。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依據教育方針、一定的教學目標,利用可能的評價技術,對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等做出價值上的判斷,以期改進教學工作。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一環,它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起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評價中非常重視真實測驗。加德納指出,我們測試學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觀察學生如何運用每項智能的符號系統。例如,你可以觀察學生如何玩邏輯游戲、如何操縱機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如何處理爭執。在自然的環境中,觀察學生就解決問題或制作產品的方式,是提供學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改進與完善課程評價機制。評價對象包括學生、教師、教學過程三個層次。著眼于評價教育、激勵與改善功能,淡化和摒棄排序、篩選等做法。
三、結束語
多元智能理論是我國近年來關注的國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納把智能定位為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我國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新支點;同時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我們的教育觀應該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呼喚我們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跟上時代的步伐,根據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而隨之變化。鑒于筆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獲得了一些啟示:
1.高中音樂課程改革應該緊跟時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高中音樂課程改革應該緊跟時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在高中音樂課堂中,一定要把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點培養并考察學生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初步創造的能力。
2.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該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并培養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智能強項或特長,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發現差異、培養特長的課堂教學,從而進一步成為尊重差異、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養學生表現力、創造力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3.高中音樂課堂教學在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基礎上,關注學生情商的培養
傳統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數“IQ”來表示的,它是可以通過測驗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用“MI”來表示,是發展每個學生的強項,人人成才;情商用“EQ”來表示,是個體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的情緒智能,占80%。是對高中學生的發展與其社會生存能力的促進。因此,音樂教師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對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與培養,尤其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審美能力的培養,對體現高中音樂課程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這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一定啟示。
4.學科綜合是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體現了學科綜合,對于深化音樂課程改革,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該立足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與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融合,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們學生的教學實際,突出音樂學科特點,而服務于我們的音樂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總主編、胡知凡主編.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高慎英、劉良華著.高中新課程教育叢書-有效教學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智能時代;會計人才;高校
縱觀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智能產品已經無處不在,正一步步的改變著大眾的生活方式,比如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處理很多業務。許多行業也進入了智能化工作時。就會計領域而言,以德勤為首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財務機器人來完成基礎會計工作,給會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智能時代對傳統會計工作的影響
(一)改變了會計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幾年的時間里,需要會計人員處理的工作因為智能化的發展同樣發生了變化,企業通過建立財務賬套系統,日常發生的發票開具、費用報銷、憑證填制等業務都可以在財務軟件上操作,期末賬簿和報表可自動生成;貨幣結算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轉賬。簡單的會計工作由于這些變化擺脫掉時空的束縛,不僅可以縮短會計人員的工作時間,工作效率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二)會計人員工作崗位發生變化
財務機器人的應用取代了處理基礎財務工作的人員,使會計人員免于重復基本業務。更多的會計人員將轉型到有價值的財務分析、財務決策以及其他管理崗位中。這就需要財會人員具備商務數據挖掘、財務數據分析處理、財務決策和企業管理等能力,能對報表和數據進行深刻解讀,提取數據背后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變為對企業經營策略的制定有用的信息。
(三)降低了財務風險,財務數據更加精準
智能機器發生錯誤的概率微乎其微,未進入智能時代前的會計工作中會有大批量的財務數據需要進行人工處理,不但枯燥還及易出錯。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和完整,而且還可以快速選取各種決策所需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大大降低了以往人工分析數據差錯、數據不全面和數據分析結果滯后造成的財務風險。
二、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缺陷
1.財務核算類課程比重偏大。目前大多數大學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都側重于財務會計,不夠重視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會計核算類課程多,且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比較多,這種傳統的以財務會計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智能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要。2.缺少數據分析課程。智能時代下,財務機器人的應用會使會計數據自動生成,無需會計工作者進行手動計算。公司的財務分析、決策和其他管理工作會需要會計人員來進行,但目前會計學專業缺少數據分析類相關課程的設置,幾乎沒有學生擁有對財務數據的分析能力。3.理論知識的傳授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大一部分大學的會計學專業都強調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導致很多高校學生畢業以后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很好的應用到會計實際工作中。4.跨學科類課程設置不足。學科交叉是智能時展的主流方向,要把復合型會計人才列為當前各高校的培養目標。而目前,與其他專業學科設置課程整合是會計課程體系沒有涉及的領域,各高校的會計學專業畢業生不能實現智能時代對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只掌握了單一的會計知識。
(二)缺少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會計是為社會生產活動服務的,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所以學生只靠在學校獲取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但目前高校教師的傳授知識的方式只是講授這一種,學生沒有任何思考過程,只是把知識聽了一遍,并不能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導致學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內容和工作方式等的變化。
(三)應用型師資不足
會計是實踐較強的學科,若教師缺少實踐經驗,就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沒有重視對應用型教師的培養,而是一味的鼓勵教師進行學術研究,這對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極為不利。
(四)缺乏職業素養教育
職業素養是從業者按照職業崗位要求養成的行為習慣和良好作風,它是工作人員在從事其專業相關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會計職業素養就需要每個會計工作人員對會計這個職業有著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遵守會計行業的紀律,履行其責任與義務,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對這份職業充滿興趣,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目前高校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只停留在知識教育層面,忽視了對會計職業素養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多樣性,各高校畢業生還沒有實現智能時代對會計職業素養的要求。
三、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改革策略
(一)完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
1.減少財務核算類課程比重,增加數據分析類課程。高校在制定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要減少會計核算類課程所占的比重,增加管理會計、財務分析、風險分析、財務管理以及內部控制等課程比重。同時像財務分析、數據處理、挖掘業務數據這類有助于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課程需要增加到必修課中,以提升會計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2.增加實踐類課程,鼓勵學生頂崗實習。高校不能僅限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與會計有關的實踐課程的比重需要提高,比如用友、金蝶在財務中的應用,大數據與可視化在會計學中的應用,企業風險分析案例等課程,為了增長實戰經驗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所進步。還要與會計領域中已經開展智能化工作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讓學生到真實的企業會計工作崗位參加實習,積累工作經驗,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保障學生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智能化的工作模式。目前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與高校培養的會計人才不一致,高校可以通過調查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方向來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同時高校還應該定期聘請合作企業的優秀財務工作者為學生開設智能時代會計知識的講座,提高學生對智能會計工作的了解。3.開設學科交叉課程,注重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會計人才不僅要有會計理論知識,還要掌握諸如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統計學、數據分析以及計算機程序設計等相關知識;不僅要具備會計業務處理能力,還要具備創新、團隊溝通、組織協調、判斷決策、持續學習等智能機器難以復制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會計學專業開設學科交叉課程,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至關重要。具體做法是,在公共基礎課程模塊應開設人文素養、計算機編程和數理統計類課程,對學生進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應開設經濟管理、金融、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一定的協調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會計職業價值觀。在專業核心課程模塊應該增設大數據會計分析、大數據財務決策、新技術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等課程。
(二)創新教學以及考核評價方式
高校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應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中心,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以教以學生為本,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梢岳没ヂ摼W上的慕課、微課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以此增加獨立思考的機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學習不只是結果考查,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把對學習過程的考評比例提高??梢圆捎锰岣咂綍r作業質量、課堂表現在課程學業成績中的比重,還可以將學生參與小組討論、操作演示、課后與老師互動等情況的表現納入考核評價范圍。
(三)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
高校會計專業教師在會計人才培養中擔任重要角色。智能時代下,會計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應的使會計學科體系的內容也出現了改變。作為引導者,高校會計專業教師應自發的地學習與智能時代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與此同時,高校也應該積極為教師提供學習新知識的渠道,可以聘請實務界人工智能專業人員為教師開設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財務共享等培訓講座,開拓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還可以分批選派教師到行業內優秀的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在企業工作中了解人工智能對會計工作的改變,練習操控人工智能進行會計工作,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實踐來適應智能時代,為后續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會計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四)強化職業素養教育
會計學專業是按照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而設立的專業,滿足并且符合經濟社會以及會計行業的發展要求是各高校培養會計人才的首要目標。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往的會計核算能力就已經不是會計人員的核心競爭力了,對會計人員有了更高的職業素養要求。1.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智能時代已經不再需要財務會計,逐漸變為對管理會計的需求,高校也要考慮這一點,提高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作為一名企業的財務管理者,既要擁有一定的會計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溝通、團隊協作、分析研判以及決策等能力。高??梢蚤_展模擬企業管理競賽或開設模擬企業管理課程,通過搭建標準工作流程讓學生感受企業財務部門管理層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參加社團和學生工作組織來鍛煉自己的組織管理、團隊協作和決策等能力。2.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高校要使學生感受到良好的創新氛圍,為學生搭建好創新平臺,讓學生積極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指導學生申報大創項目。此外,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科研項目,在科研中發現創新點,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能得到培養,開拓視野,讓學生緊跟會計行業發展變化的步伐。3.加強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雖然目前高校已經開設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課程,但社會上的會計造假案例仍不斷出現,因此在高校還應進一步強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從源頭入手,在學生時代就要讓他們了解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違反職業道德的嚴重的后果,樹立正確的會計職業道德觀,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抵抗誘惑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維護會計的職業尊嚴,促進良好的會計道德觀的形成。
四、結語
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問題已成為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的不斷進步下,社會管理領域也會被智能科技產品一步步的占據。因此,智能時代下會計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培養教育會計人才的內容也要不斷進步,使智能技術不斷為會計工作帶來便捷。
參考文獻:
[1]陳小芹.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模式[J].商業會計,2019,657(09):127-129.
[2]吳媛媛.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究[J].時代金融,2018,717(35):192.
關鍵詞:美育;價值取向;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217-02
一、“以人為本”的美育價值取向,順應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
當今世界的教育已經將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列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內容。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澤羅研究所主任H.加德納近年來一直探索藝術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目前的智力概念僅僅和科學推理、邏輯思維掛上了鉤,似乎藝術教育只是輔助這一概念下的智力的發展,這就極大地貶低了藝術教育的作用。他提出了人類的七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智能、人格智能。在這七種智能中,至少有四種智能與藝術教育有直接的聯系。沒有藝術教育,這些智能將喪失,從而將難以培養智能健全的人。
美國恩科系統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認為,新經濟時代十分依賴知識資本,人不僅創造知識,而且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當代計算業巨頭邁克爾?戴爾要求將人才列為十大優先考慮的工作之首。這是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具有的嶄新意義的人本主義。
當代,由于科技和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競爭機制的快速形成,生活節奏空前加速,城市化與科技化導致人與人的隔膜等等,人類由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轉入快速高效的現代節奏。這固然給人們的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動力,同時,這種巨變與空前的緊張也對人的身心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精神疾患者已成為難以控制的世紀病、時代病。有的專家估計美國社會中大約有1/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中國的精神疾患的數量也在增加。人類應該拯救自身,特別是拯救自身的心理缺損,這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當然這種解救主要依靠國家立法與制定政策,努力建立社會的公正、正義,大力發展心理治療。此外,就是通過美育,使人類真正做到審美地對待自身,使生理與心理的和諧健康發展成為共識,成為可持續發展基本國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人的本位作用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對以人為本的倡導就是對人文精神的倡導,將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關懷提到突出位置。而美育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關懷必不可缺少的學科。美育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迎接21世紀的挑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看,21世紀是更加尊重知識、更加注重人才全面提高的世紀。因此,培養高素質人才要作為重要戰略舉措來抓,而高素質人才離不開人文素質的培養。從世界的社會、經濟、科技發展來看,中國教育體系確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人文教育薄弱就是較為突出的一點。實踐證明,加強審美教育,對于推動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改革,推動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符合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而且也順應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
二、“以人為本”的美育價值取向,是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美育的發展是人類在20世紀后期普遍重視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農耕時代的貴族教育與工業時代的勞動后備軍教育都必然要求應試教育。而當代,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撲面而來,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之時,國民素質已成為科技發展與國力強弱的基礎,因而素質教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課題。當然,素質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已引起較多的重視,而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卻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常常被忽視。因而在素質教育的“三全”(面向全體學生,貫穿全部教育過程,體現教育的所有方面)中,非智力因素,特別是美育就自然引起人們的重視,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9年12月在中國召開的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上,提出《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這就將作為非智力因素的“關心”列入未來世紀教育的中心課題。各國教育家共同認識到:(1)我們過去教育的最大欠缺是沒有將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關心”放在重要位置,我們的學生的最大缺點也是缺少關心;(2)在未來的新世紀,人類在教育領域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關心”。
所謂學會“關心”,是一種同只“關心自我”的人生態度相對應的人生態度,即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其中包含濃烈而高尚的情感因素,同美育息息相關。
三、“以人為本”的美育價值取向,完善了人與世界的價值關系
世界是人“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從猿發展到現代的人,從蠻荒的原始社會發展到如此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人越來越美,社會越來越美,這都是人的智慧、才能、理想,通過物質和精神實踐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人類自身逐漸完善的歷史。原始社會中,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主要造就的是功利素質的人(其他素質處于萌芽和依附狀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造就的是倫理素質的人,黑格爾說的所謂“英雄時代”就是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前期(產業革命時期),主要造就的是經濟素質的人,會賺錢,有商業頭腦和經濟觀念,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和利潤,甚至不惜把人也變成“經濟動物”。馬克思說,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的特征,指的就是這種類型的人(與此同時,普通勞動者則被迫成為機器的“奴隸”)。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造就的是智力素質的人,生產的社會化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變成智力的較量,因此不惜用重金聘用或收買人才。到了20世紀20年代,誕生了由德國“包豪斯”的先驅們開拓的“工業設計”,采用最新的科學技術和材料的革新成果創造人類所需的各種用品,強調對傳統的揚棄,追求產品的功能與美的統一。這時,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明顯地從“智力型”向“審美型”過渡。今天,人類所創造的產品對人類審美情感的適應,使今天的世界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美好。
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已進入一個從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質量”,從追求單一到追求多元化的新時代。這種“高感情”的文化產業不僅要求具有高知識,高信息含量,還要求具有審美價值。新時代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競爭極其激烈,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產品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商品的審美內涵即是價值內涵。審美力同樣能創造巨大的價值,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美育就是讓人們認識到人與世界的這種價值關系,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為實現這種價值貢獻自己的力量。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培養發現、感受、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能力。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育就是要培養能欣賞音樂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善于辨別生活中的美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和人生。通過美育,不僅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其終極目的還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類自身。
四、“以人為本”的美育價值取向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集人心,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士氣,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這是強國之策,振興之舉,育人之路。
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也是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強調“崇德”、“正德”,重視倫理規范和道德修養,把人性規定為道德性。王國維說:“美學上的最終目的,與倫理學上最終之目的合。”把美學和倫理學用之于美育,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創造美好的世界。
論文摘要:智能機器人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活動已經非常普遍。由于沒有專門的機器人教育專業,使得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機器人方面的師資處于接近真空狀態。在師范類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為基拙教育提供更好的師資力量,也為師范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帶來了新的思考。師范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要形成一種師范模式,重點在對學生進行機器人教育指導能力的訓練。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人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獷一股熱潮。隨著機器人技術理念的逐步完善和相關設備更新,人們也筍越來越重視智能機器人的教學和竟賽活動。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學教育在這方面也都投人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智能機器人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智能機器人教育在國內外已不是少數學校的事。
1.國內外高校智能機器人教育開展現狀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在高校開設智能機器人教育課程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但主要是一些綜合性大學。比如日本是世界上機器人教育和機器人文化普及最高的國家之一,在日本不僅每所大學具有高水平的機器人研究和教學內容,且每年舉行多種不同檔次的機器人設計和制作大賽,通過大賽培養了大批機器人技術研究和應用人才,使日本的機器人技術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他再比如一些歐美國家,亞太地區等都有該類項目的開設。
在國內,據不完全統計也有為數相當的高校有開設這項課程。其中有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綜合型大學,也有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師范類大學,其他還有一些職業技術學院等等??梢哉f我們的教育界還是注意到了這門新興的學科,也在這塊領域投人了相當的支持和關注。
2.國內外中小學智能機器人教育開展現狀
國外青少年熱中于機器人基于他們的歷史文化環境:一是高新科技(尤其是IT的超速發展);二是漫畫、電影、電視、體育競賽、電子游戲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正是由于這些文化因素的影響,智能機器人教育在國外開展地如火如茶,發展也比較迅速。目前,各國都有舉辦不同級別、科目、門類的比賽:比如日本的ROBO-ONE比賽至今已經舉辦了7屆,還有“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等,其主要參賽者都是年輕人。與此同時韓國的青少年也在掀起一股機器人熱潮,韓國政府和企業也正在投人大量資金開發機器人產業,并使之商品化。而在美、德、法等國家,機器人產業也正在受到重視,一般采取“官產學”形式。“官”即政府的支持和調節,“產”即產業界的自我分類的研究和開發,“學”即學校專門設置的課程,進行學校教育。在如此龐大的體系下,機器人產業在國外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當今的信息技術時代。
我國的智能機器人教育現狀又如何呢?據不完全統計,在 2005年全國已有2. 5萬余所中小學、320余萬學生參與到智能機器人教育當中來。隨著這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中小學參與到機器人教育這個項目當中的人遠遠超過了上述數據,而且還在不斷上升。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比如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目前的主要開設形式是校本課程或者興趣小組等,參與的學生也大多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
3.中小學智能機器人教育的師資現狀
由于智能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領域,智能機器人也成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 生綜合素質,開拓智力的平臺;同時,也是進行程序設計形象化、成果化教育的平臺。
目前就已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的學校來看,其主要的指導老師就是信息技術老師。智能機器人教育主要多個學科的知識,由于沒有專門的機器人教育專業,使得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機器人方面的師資處于接近真空狀態??梢钥吹街行W信息技術教育在師資方面還存在著諸多欠缺的地方。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這兩類專業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上都帶有局限性。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他們培養的人才往往有雙重性:一是培養具有教書育人的良好素質,能勝任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教師;二是可從事計算機行業的相關人才。而教育技術專業雖然把培養目標調整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質,勝任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但是,目前多數教育技術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大批“勝任”智能機器人教育課程的教師顯然不切實際。
4.關于師范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的情況
在我們國家而言,智能機器人還屬于比較新興的項目,作為科研重要基地的大學起步也較晚,大家的水平差距相對較小。如果師范院?,F在開設該項目,以時機來看,比較恰當。正因為大家處于同一起點,相互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更加有競爭。師范類院校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基地,更應該看到這一事實。目前師范類院校較綜合大學來實力上看處于劣勢狀態,但師范院校由于和基礎教育結合緊密,在發展機器人教育方面事實上具有先天優勢。為提高師范類院校的競爭地位,增強培養人才的實際能力,創造出師范特色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都值得我們思考并加以實施。
二、師范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的價值
1師范類院校提高本身競爭力的需要
在師范類院校開設智能機器人教育正是順應了師范教育改革的潮流。不僅可以為基礎教育提供更好的師資力量,也為師范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帶來了新的思考。拓寬了師范生的就業渠道,增強了社會競爭力。
2.中小學智能機器人教育的需要
智能機器人教育引人中小學,不僅有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利于我們探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將推動我國智能機器人知識和技術的普及;促進我國智能機器人事業的發展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促使新興的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形成。因此智能機器人進人中小學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教育這個平臺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造就創新人才。不久的將來,智能機器人教學必將進人我們的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員便會參與到其中。如果師范類院校開設智能機器人教學,那么等到這些人員從事到中小學教育以后,他們發揮出來的作用將不可限量。
3.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需要
智能機器人技術是世界強國重點發展的高技術,也是世界公認的打開21世紀大門的鑰匙。智能機器人融合了機械、電子、人工智能等技術。如果把它引人教育,不僅有利于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我們探索人才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時將推動我國智能機器人知識和技術的普及;促進我國智能機器人事業的發展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實踐證明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跨專業的綜合應用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把智能機器人引人師范教育,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諸多能力,同時又為師范類院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提供了一項優勢,何樂不為?
4.師范性和專業性結合,培養更全面人才的需要
師范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養文學家、科學家,而是培養能培育文學家、科學家的教育家。在師范類院校開設智能機器人課程便是培養模式上的一種嘗試和創新。由于師范類院校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主要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力量,側重點在于培養教師而不是培養研究性人才。師范類院校要培養智能機器人教育的人才,勢必要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把專業性和師范性更好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優化人才,增加競爭力。師范類院校要看到自己的缺點的同時也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目前中小學存在的問題就是專業教師的缺乏。為中小學智能機器人教育提供更優的師資,也為師范類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言,在師范類院校開設智能機器人教育也就非常必要而且也很有利。
三、要研究智能機器人教育發展的師范模式
1.要總結開設智能機器人教育的做法和經驗
湖州師范學院于2004年開始智能機器人教育,目前擁有機器人儀器80臺,實驗室兩個。主要以學科競賽、興趣小組形式開展設,目前正在課程開設試驗。舉辦過六次機器人院級比賽,五次機器人校級比賽,舉辦過兩期暑期培訓,并代表學校參加過7次全國性的比賽,參與到這項教育活動的學生數大約有600人,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多項,引起社會、其它學校的關注。
作為師范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突出專業特色,增強社會競爭力。雖然我們開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無論是自己舉辦活動還是參加大規模的比賽,我們的師生都認真努力,收獲頗多。在教學實踐和理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從筆者的走訪來看,無論是參與到其中的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一些同學甚至還受到了一些中小學的邀請,去擔任他們的興趣小組指導教練,參加省級比賽,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智能機器人教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同時打造了學校品牌,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多一條的途徑。
但同時在教育對象、課程設置、實驗室管理等方面也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智能機器人是融合了多種技術的綜合性課程,開設培訓課程以前,需要學生有一定理論基礎。所以需要開設一定的前序課程。由于受到實驗室、師資等問題的限制,目前我們學院開設的項目還比較少,學生參與面還不夠寬等等。
2.要明確培養目標,更好地開展機器人教育,形成師范模式
就師范類院校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而言,筆者認為我們要按師范專業的特點開展一系列智能機器人教育課程、活動,形成一種師范模式,更好地普及機器人教育,為基礎教育培養優秀人才。
(1)在師范專業開設一些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當今時代,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要求越來越高。根據我院實際經驗,學生在參與到機器人活動中時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基礎,比如C語言編程,而我們師范生缺少的就是這方面的知識。如果師范院校在這方面能開設一些系列課程,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有所積累,對于我們開展機器人教育必將有極大的幫助。我們在從小學教育專業、教育技術專業本科生中開展智能機器人教育,就十分重視學生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補充,因此師范生在智能機器人教育的一系列活動、選修課程中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就迅速提升。
(2)建立配套完備的機器人教育實驗室
智能機器人是技術的前沿之一,集成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機械、電子、材料、能源、計算機硬件、軟件等眾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知識,沒有一種技術平臺比智能機器人更綜合。所以為了使現在的師范生能夠更適應未來信息時代的要求,在教學實驗環節中及時地增加教學實驗內容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況且,機器人教學需要有實際的場地設備等要求,機器人教育實驗室的創辦非常需要。加強機器人教育實驗室建設,重點在對學生進行機器人教育指導能力的訓練,同時要注意實驗室的專業完備程度,規范管理等,并提高機器人實驗室的軟件建設、社會服務能力。
(3)成立大學生機器人教育協會,組織機器人學科競賽
機器人比賽是一項很好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僅易于激發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學生們在研討爭論中,逐漸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在策略方案分析中,鍛煉了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在具體設計和安裝調試中,綜合運用各門課程知識,提高了工程設計和工程實施的安裝能力。我們目前建立大學生機器人教育協會,吸引學生參加這方面的活動,學習機器人原理,掌握機器人制作、編程、操作技能,活動形式主要是開展機器人學科競賽。這樣既可以檢驗我們學生學到的實際的知識以及獲得的能力,也能贏得更多的榮譽,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擴大師范院校在機器人競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從親身實踐中學會和發展智能機器人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