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27: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漢語與文學基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前高校古漢語教學進行研究,發現了目前高校古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對高校古漢語教改中的技巧性和趣味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高校;古漢語;教改;技巧性;趣味性
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的傳承有千年之久,在文化的傳承中,語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漢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變遷,其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現在我們把之前的漢語統稱為古漢語,古漢語是我國文化的精華,學習古漢語可以說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古漢語可以分成書面語和口頭語,在目前的高校教學中,一般只有書面古漢語的教學,因為古漢語的口頭語,已經隨著時代的發展,被目前的普通話所取代,由于古漢語這種文化的特殊性,學校和老師都很重視古漢語的教學,但古漢語的文言文等知識比較枯燥,導致目前古漢語課堂教學的效率不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比較低,在這種背景下,必須對古漢語教學中的技巧和趣味性進行分析,然后針對性的做出教程改革。
1.當前高校古漢語教學分析
目前的高校古漢語教學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師講課的方式,有一些學校已經開始用多媒體課件配合進行古漢語的教學,在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時,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們背下一些關鍵詞的翻譯,對一些經典的詩詞歌賦,老師還會要求整篇的背誦,通過調查發現,在課堂學習中,學生都很討厭這種死記硬背,這也是目前高校古漢語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這種課堂上沒有任何的技巧性和趣味性可言,學生們只是聽老師講解文章中的一些重點,然后要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雖然在教學中,有些老師試著教給學生們一些古漢語的技巧,但是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老師自己總結的技巧也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們對古漢語學習的需要,還有些老師會用現代漢語和古漢語進行對比的方式,來提升一些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但是經過幾堂課以后,學生們對這種古今對比的學習方式也會失去興趣。
在實際的高校古漢語教學中,很多老師都發現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不是很高,在總結了自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鑒了一些古漢語教學的成功案例后,對古漢語教學的方式進行了探索,其中很多老師的探索都是比較成功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這些都為高校古漢語教改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如一些老師喜歡從詞性的活用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名詞動用等用法,老師通過總結,把課文中的這類詞總結出來,然后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些詞的意思,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這些能夠提高古漢語教學的技巧和趣味性的方法,都值得高校古漢語教改的借鑒。
2.高校古漢語教改中的技巧性分析
古漢語與其他學科一樣,作為一門課程學習,也應該可其他的學科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技巧性,對于我國高校的學生來說,古漢語既是一門新學科,也是一門從小到大一直在學的一門學科,古漢語和現代漢語雖然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古漢語作為現代漢語的前身,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同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那么古漢語的學習就有很大的技巧性,首先就是很多詞語的意思是一樣的,現代漢語雖然是經過改良之后的,但還是有很多字詞的意思沒有改變,在古漢語的學習中,只有抓住這點,很多文言文的意思都可以很快的明白,如在《論積貯疏》中有一句“猶可哀痛?!边@句話中每個字的意思都和現代漢語的相同,可以直接翻譯成還可以悲傷,在實際的高校古漢語教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詞語在現代漢語和古漢語中的意思相同,如果在學習中加以留意,那么古漢語的學習技巧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古漢語的學習中,通假字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可以幫助理解很多語句的意思,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古漢語中會出現很多和現代漢語同音不同意的字,對于這類漢字,我們稱之為通假關系,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認為這是古漢語文字創造過程中的問題,如早晨這兩個字還沒有創造出來時,想要表達這個意思,古人就會用蚤等同音字來代替,了解了這個通假關系后,在理解文言文時,就可以利用這個技巧明白很多語句的意思,因此這也是高校古漢語教改中的一個重要技巧。
還有一種高校古漢語的學習技巧就是利用成語中的漢字意思,成語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存在,其產生一般都是源自古漢語,而在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轉變過程中,成語的意思基本都沒有發生改變,很多成語的意思都保留了古漢語中的意思,而在日常的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們對成語的掌握都是很好,如果在文言文的學習中,能夠把文言文中的漢字聯系到成語中,對文言文的意思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如成語“日薄西山”中的薄字,如果單獨拿出來在現代漢語中,其意思一般都是代表少的意思,而在古漢語中薄經常會代表接近的意思,如果在學習文言文時,能聯想到這個成語,就可以對這個字的意思進行很好的理解。
3.高校古漢語教改中的趣味性分析
在高校的教學中,無論是哪一門學科的課程,對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在完全靠自學的高校中,只有學生們自身有了學習興趣后,才能對這門課程進行很好的學習,古漢語作為高校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中體現古漢語的趣味性是提高學生們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由于古漢語博大精深,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文字,要想提高古漢語的趣味性,可以說比較容易,尤其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有著本質上的聯系,古漢語的學習很容易的聯系實際,在實際的高校古漢語教學中,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很好的利用這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古漢語的趣味性。
在提高古漢語教學的趣味性上,可以先從單個的漢字入手,如一個漢字可以有多種用法,甚至在不同的語境中其詞性都可以發生變化,如 “綠”這個字,現代漢語中代表的意思就是綠顏色,但是在古漢語中還可以變成動詞使用,表達出把什么變成綠色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有很多這種有意思的漢字,如果在實際的高校古漢語教學中,把這些漢字進行歸納和總結,然后呈現在古漢語課堂教學環節中,就會使很多學生對古漢語有另一種看法,感覺古漢語不是那么的枯燥,還有這些有趣味性的東西,一些學生知道這種漢字意思和詞性的變化后,還會自己去了解更多的類似漢字,這樣學生們學習古漢語的興趣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古漢語作為古人使用的一種語言,應該是在日常的對話中使用最多,高校古漢語教學正好可以利用這點,在古漢語教學的課堂是上,老師組織一些學生進行古漢語的對話,在古漢語對話后,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用現代漢語進行同樣的對話,,通過這樣的實際對話,對古漢語和現代漢語進行對比,能使學生們很快明白古漢語的意思,這種模擬現實生活情景的教學方式也很容易被學生們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本身對學生們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進行這種方式的古漢語教學后,學生們都會想參與到這種有趣的課堂互動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高校古漢語的教學效率和效果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結語
古漢語作為高校中漢語言學必修的一門課程,對其學習的意義不應該是后面學習的一個基礎,應該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大門,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工具,但是目前高校古漢語教學的效率比較低,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針對這些現象,必須在古漢語教改中提高其技巧性和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古漢語自身的魅力,使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和學習。(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敏紅,高興娟.關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6(01):53-55
[2] 錢毅,古代漢語教學之現狀分析與改革建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3):95-98
[3] 張俊杰,結合古代漢語教學,加強對高師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J],大家,2010(20):134-135
關鍵詞:古漢語;詞語活用;信息;超量性;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1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表現尤為突出,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語言現象。它是為了適應語言表達的需要,解決上古詞語貧乏且使語言簡潔生動的一種手段?!盵1]“對于詞類活用,僅從語法角度認識它的組合配置規律是片面的、膚淺的,只有從修辭方面進一步研究古人為什么‘在句子中改變其基本功能’,才能全面地、實質性地把握其意義?!盵2]一般來說,古代漢語詞類活用通常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量詞的詞類活用四種類型。本文中“超量性”是指詞語或句子所承載的信息量較大。本文擬從感彩的跳躍性、語義呈現角度的多樣性以及行文的簡潔性三方面來探討古漢語詞語活用的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
詞語的感彩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三種。古漢語詞語活用后改變的不僅僅是詞性,伴隨詞性變化的往往還有詞語感彩的跳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活用前為褒義詞而活用后變為中性詞。如《典論論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庇秩纭墩撜Z泰伯》:“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例中“備”、“篤”本意為“完備”、“純厚”。在句中都活用為動詞,意義分別為“全部精通”、“使……純厚”。2、活用前為貶義詞而活用后為中性詞。如《史記游俠列傳》:“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庇秩纭端蜄|陽馬生序》:“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崩小俺蟆?、“殆”本意為“丑惡”、“懶惰”。在句中都活用為動詞,意義分別為“以……為丑”、“對……懈怠”。3、活用前為中性詞而活用后為褒義詞。如《論語顏淵》:“父父,子子?!庇秩纭秶Z周語中》:“為臣必臣,為君必君?!薄案浮?、“君”本意義分別為“父親”、“君主”。在句中活用為動詞,意義分別為“行父道”、“行君道”。4、活用前為中性詞而活用后為貶義詞。如《史記南越列傳》:“……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征天下?!薄盎ⅰ北疽鉃椤袄匣ⅰ?。在句中活用作狀語“像老虎一樣地”。又如《中山狼傳》:“……性貪而狠,黨豺為虐。”“黨”本意為“同伙”。在句中活用作動詞,意為“結黨”。可見詞語感彩的跳躍導致了導致了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
古漢語在詞語活用之前,語義的呈現角度通常是單一的。在活用之后,語義呈現角度往往朝多樣化的趨勢發展。1、語義呈現角度由單一性向雙向性發展。如《史記匈奴列傳》:“十余年蒙恬死,……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薄敖纭痹诰渲谢钣脼閯釉~,意義為“分界”。再如《孫子記》:“兵者,詭道也?!鴵现岸溨??!薄膀湣痹诰渲谢钣脼閯釉~,意義為“使……驕”。因為理解活用后的語義必須要建立在理解活用前語義的基礎之上,所以“界”所呈現的信息由活用前的名詞性的含義轉變為活用后的以動詞性含義為主,以名詞性含義為輔;“驕”所呈現的信息由活用前的形容詞性的含義轉變為活用后的以動詞性含義為主,且以形容詞性含義為輔。這樣就導致了活用后語義呈現角度的雙向性,由此也導致了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形成。2、語義呈現角度由單一性向多向性轉化。以名詞活用為動詞為例。如《墨子貴義》:“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崩小氨薄被钣米鳡钫Z后意義為“往北方”活用后的語義不僅包含了活用前的語義,也體現了相應的動作狀態,更體現了一種意象中的動感。又如《戰國策魏策三》:“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薄靶Q”活用作狀語后意為“像蠶吃桑葉那樣……”。活用后的語義在體現蠶吃桑葉的狀態的同時,也給我們的聽覺和視覺帶來一定的想象空間。顯然,活用后語義呈現角度的多樣性在給我們的思維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與之相匹配的語義信息??梢?,語義呈現角度的多樣性是形成詞語活用信息超量性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
古漢語行文的簡潔性也導致了詞類活用信息超量性的形成。這種簡潔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音節的緊縮性。“古漢語中,通常用極少的音節表達較多的思想內容,從而造成語言表達的簡潔。”[3]如《戰國策秦策一》:“嫂蛇行匍匐?!薄吧摺币鉃椤跋裆咭粯印?。句中狀語只用一個音節就就表達了現代漢語中需要用兩個甚至是兩個音節以上才能表達出的內容。又如《左傳成公二年》:“從左右,皆肘之?!薄爸狻币鉃椤坝酶觳沧矒簟?。句中用如動詞的音節為一個,但所表達的動詞性的意義要復雜得多。2、句式的凝練性。“古漢語的一些特殊句式,能夠做到簡潔,……在表達時有意隱去了一些內容。”[4]在此僅以動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為例。如《史記陳涉世家》:“廣故數言欲亡,忿恚慰?!庇秩纭稇饑呲w策》:“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忿”和“尊”的真實含義隱含于句式的背后。使動用法的凝練性突出了某種行為或動作的結果。又如《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痹偃纭妒酚浳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骸傲钗野贇q后,皆魚肉之矣?!薄按蟆?、“魚肉”的真實含義都隱含于句式的背后,而意動用法的凝練性則突出了心理的感覺和認同。由此可見音節的緊縮性和句式的凝練性也是形成信息超量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錢愛琴.談談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J].文學教育.2010(01)
[2]張幟.論詞類活用的修辭效應[J].錦州師院學報.1995(01)
髑髏:“~~,頂也;髑,徒谷切;髏,洛侯切;(dǔlóu)”。[髑髏]方音duǒ53luō31,頭(對活人也用,含貶義)。|| 他大(da35) 外~~(詈詞)。?莰俗作“顱”。
賻贍:“賻,助也,符遇切(fù);贍,給也,時艷切(shàn)”。[賻贍] 方音fu55shan53,周濟。(含貶義)|| 你把他~~尕子。?莰俗作“富善”。
磊■:“磊■,重聚貌。磊,落猥切(luǐ);■,丁罪切(duì) ”。[磊]方音lui31dui53,衣服臃腫或器物笨重。?莰俗作“累贅”。
(《現代漢語詞典》[榔]條:東西長大,笨重,用之不方便)
■:“■,屋也;■,苦剛切(kān);■,力康切(lān)”。[■]方音
[k'щ53]lān21。|| [■]①內部容積或輪廓:鍋~~(爐膛);房凈~~5米×3米。②架子豬(已初具輪廓而尚未育肥之豬)。?莰俗作“克郎”。
■:“,旱氣也,苦沃切(kù);■,腹中急也,古巧切(jiǎo)”。[■] 方音ku53jiao55,農業條件惡劣。|| 外地方~~得很。?莰俗作“苦焦”。
第四節 隴東方言在漢語中居宗主地位
漢語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又是國家的官方語言,漢族人口在全國人口中占到95%以上,因此漢語在全國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地位非常重要。
毋庸諱言,自有人類以后,就有了語言,誠如前述,在中國這樣廣闊的地域里,歷史上形成了許多方言,但最初的漢語書面語是在哪種主要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但是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見解(某些人著書立說,主張古漢語起源于粵語,實乃偏見)。依日本著名的漢學家橋本萬太郎先生的說法:漢語的晉方言較多地代表了漢語的口語層,秦方言較多地代表了漢語的文言層。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觀點。無論如何,夏朝的國都在山西,說明山西開化較早,其語言對漢語當然有較大的影響。
周滅商建立西周政權后,周王朝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語言文字的統一,形成了西周初期的“普通話”――西周官話,其前身即為先周語言(隴東方言),奠定了漢語書面語的基礎,進而形成了漢語的構架與體系,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終于演變成了今天的普通話。西周初期統一全國語言時使用的是周族的語言,即先周語言,也就是規范化了的古隴東方言,從此奠定了隴東方言在漢語中的宗主地位。以后的長安官話、洛陽官話、汴梁官話、臨安官話、南京官話、北京官話,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由于西周的首都在鎬(hào),其地距長安(今西安市)甚近,可視為長安即周都,后經漢、唐盛世,長安成為聞名世界的古都,故后人一般都以為古長安方言就是古漢語的代表話即母體語言,殊不知長安方言是流,不是源,真正的源頭語言是先周語言,是先周部族長期生活過的隴東地區的方言,因此,隴東方言才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
漢語(書面語)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繼承了古漢語的合理成分,又吸收了南、北方言的精華,終于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話,普通話是當前最完備的漢語(書面語),但無可否認,“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因此可以響亮地提出:隴東方言是普通話最主要的基礎方言!
古漢語的母體語言不是長安方言,而是隴東方言,隴東方言居于不可動搖的宗主地位?,F代方言學研究對方言分類時,有“關中方言秦隴片”的稱謂,若以語言形成時間先后為序,應稱“關中方言隴東片”,起碼應稱“關中方言隴秦片”。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中華書局,1991.
[2]高亨注.詩經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尚書―原始的史冊》《周禮―遠古的理想》《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爾雅―文詞的淵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1982.
[5]班固撰.漢書[M].中華書局,1962.
[6]揚雄著,郭璞注.《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7]《爾雅》
[8]許慎.說文解字[M].中國書店,1995(影印本).
[9]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周德清.中原音韻[M].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本).
[11]康熙字典[M].中華書局,1980.
[12](明)閔齊輯.訂正六書通[M].上海書店,1991.
[13]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78.
[14]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5]黃伯榮.現代漢語[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16]范紫東.樂學通論[M].西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出版,1954.
[17]范紫東.關西方言鉤沉.
[18]《陜西方言與普通話》
[19]西周史論文集[C].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于俊德,于祖培.先周歷史文化新探[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21]范文炯.隴東方言詞話[M].慶陽圖片社,1999.
[22]慶陽地區志[M].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23]《平涼地區志》
[24]寧縣志[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25]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26]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2.
[27]新華字典[M].商務印書館,1998.
[28]西安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79.
[29]水滸全傳(120回本)[M].新世紀出版社,2001.
[30]要學棣,張暉,王萍.現代漢語中的“文白異讀”[J].歲月,2011(5).
[31]要學棣,藺多鑫,蒲文靜.唐宋時期語言與隴東方言[J].歲月,2011(5).
[32]要學棣,李紅強.寧縣方言與《水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5).
[33]要學棣,李紅強.《金瓶梅》的語言特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7).
[34]要學棣,李紅強.論《三國演義》的語言風格[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8).
[35]要學棣,李紅強.明清小說中的隴東方言特點[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
[36]要學棣,禹琳.隴東方言是古漢語的母體語言[J].青年文學家,2011(8).
[37]要學棣,禹琳.淺議古漢語聲調[J].文學教育,2011(11).
[38]李寶成,要學棣,李紅強.透過《金瓶梅》與《紅樓夢》看莊浪方言[J].湘潮,2011(11).
[39]要學棣,李紅強.先周語言的嬗變[J].歲月,2012(2).
[40]劉曉霞.要學棣隴東方言本字考[J].歲月,2012(4).
關鍵詞:倒裝句 語境干涉 附著符號束 智力干涉
一、引言
人們的交際話語是以句子為單位的,通常一個句子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漢語句法結構中成分的位置比較固定,一般按主語、謂語、賓語依次排列,修飾語往往居于中心語的前面。然而,我們在學習古漢語時經常會遇到非正常語序的句子,如謂語在前、主語在后,賓語在前、動詞在后,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語序。這種變換了詞語或成分正常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句。語序的變化是古代漢語的重要特點。倒裝句作為一種語序超常搭配現象,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強調重要的信息。因此,倒裝句在漢語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作為研究語言功能的一門顯學,語用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古漢語倒裝句,挖掘新的意義和深度及其漢語文化使用價值。國內著名語用學學者錢冠連先生在其所著的《漢語文化語用學》一書中提出:“語用學是一種語言功能理論,它研究語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著于人的符號束、語境和智力的參與和干涉之下理解并運用話語的?!睗h語文化語用學以“三帶一”為理論基礎,“三”是指三個語言符號外因素——附著于人的符號束、語境和智力對語用含義推理的干涉,“一”是指多于話(字面)的隱含意義。所謂“三帶一”理論,就是說由于有三個因素的分別或綜合的作用,某話語產生了一個多于話面的含義。古漢語各倒裝句型與以上所論的三種語用文化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以下詳而論之。
二、古漢語倒裝句的語境干涉
語境是“由語言上下文和非語言性環境兩個大的部分組成。其一是語言符號內的因素?!涠钦Z言符號外的因素”(錢冠連,2002:79)。前者指上下文、上下語對語言符號使用(說與寫)上的限制與制約,理解(聽與讀)上的幫助與推動。后者涉及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歷史事件等對人使用語言符號的干涉。換言之,人的言語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古代漢語倒裝句屬于語言符號,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對句式的選擇具有限制與制約作用。如下面例子: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其中,“小人哉,樊遲也!”是典型的主謂倒裝,正常的語序應該為“樊遲,小人哉!”根據上下文可知,看似不經意的一句倒裝,卻表達了說話人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樊遲向孔子問農圃之事,孔子以不如老農、老圃而委婉拒絕樊遲的要求,樊遲前腳離開,孔子在后面就貶責道:“小人哉!”。很顯然,在當時的情境中,這并不是一句無頭腦的話,即使不看后半句,也能猜到孔子說的是樊遲,但是,為了更加確切,于是補述出了他貶責的對象——樊遲。而且,在當時的氣氛、情緒下,讓孔子從容地敘述:“樊遲,小人哉!”則有點困難,與說話人當時的心理、態度不相符合。根據后文“上好禮……焉用稼”,我們可以知道,孔子認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只要重視“禮、義、信”就足夠了,這更能說明孔子,在道“小人哉”時的厭煩、不滿情緒。對于這類句子,不能孤立地分析并理解,必須把它們放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去解說。受語言語境的影響,句式的選擇有了一定的限制和制約。在特定的語境中,倒裝與正常語順所體現出來的隱藏在句子形式之中的意義是大不一樣的。
(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3)齊侯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
“賢哉回也”“美哉室”都是主謂倒裝,形容詞謂語放在了主語的前面,譯成現代漢語時,分別為:“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薄拔葑诱嫫裂?!”在現代漢語中,謂語一般不提前,如不說“多么高尚啊,顏回的品質!”“真漂亮呀,屋子!”而且,習慣在形容詞謂語前加“真、太、極”等表程度的副詞,如“真美呀!”“太好了!”等。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不僅物質、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語言的使用習慣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也應該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這種現代人的語言習慣便形成了一種特定的非語言環境。
三、古漢語倒裝句的附著符號束
劉勰在《文心雕龍·夸飾》里對語言的局限性曾經論述道:“神道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彼J為抽象的精神,難以描摹,再精致的語言也不能窮盡它的底蘊。在書中,他也提到,語言不能把用意完全表達盡凈,圣人也難以做到這一步。“語言作為符號有它先天的局限,這便是附著符號束參與言語活動的前提”(錢冠連,2002:112)?!案街柺侵刚Z言符號以外,一切伴隨著人、附著于人的符號,如聲氣息、面部符號、身勢符號、伴隨的物理符號(物體)。多方面的附著符號,形成了一個與話語同步的符號集合,于是成為符號束。”(錢冠連,2002:123)附著符號束能幫助克服語言的局限性,幫助推測出多于字面意思的會話含義。倒裝句中前置或后置的語法成分作為具體語境中語言的特殊表達手段,往往伴隨著聲氣息的參與,面相身勢符號的參與及物理(或伴隨物)符號的參與。如:
(4)項王曰:“沛公安在?”
劉邦如廁后,遲遲未歸,只見張良帶來了劉邦送的禮物,這時候,項羽不禁疑惑:劉邦哪兒去了?項羽問這話時,面部一定是表現出疑問的神情,用的是疑問語氣。在電影《鴻門宴》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項羽當時的表情及神態,這就是聲氣息和面相符號的參與。再如: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對愚公要移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做法,實在無法茍同,并且他強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汝之不惠甚矣。說這話時,智叟面部表情會略比平常說話時夸張,聲音也會比以往大,以此表示自己對這件事的極力反對。通過聲氣息和面相符,有效地傳達出他要表達的信息。
具有超載意義的“伴隨物”的參與,也會影響句子含義。如:
(6)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紅樓夢》)
這兩句是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判詞。林中掛玉帶,雪里埋金簪,既嘆寶釵空為賢淑之德的典范,卻依然是一個悲劇的人生,又喻黛玉的悲慘命運。詩中的“林”中掛的“玉帶”,“雪”里埋的“金簪”,作為物理符號束,來伴隨話語的傳達,從而有助于更深層次地表達黛玉、寶釵的命運。
古代離別之時,往往從路邊折楊柳相送,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在為友人送別時,一方說:“作詩一首,送君起程;楊柳一枝,伴君同行。”(陳春艷,2012)用“一枝”作“楊柳”的后置定語,“楊柳”作為物理符號束,利用“柳”與“留”諧音,來傳達告別時的心情。如孟浩然的詩歌:
(7)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裝。詩人為了突出“愁”的“新”,將“新”置于“愁”的后面,這樣一倒裝,不僅強調了“愁”的“新”,而且調和了詩句的音節。朗誦這首詩時,朗誦者除了用聲音的抑揚頓挫外,還可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詩意。望著前方,暮色蒼茫,做客異鄉人的愁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從朗誦者的眼睛這一身勢符號,聽者能更深地體會到愁之深。朗誦者與聽者之間產生極強的共鳴,倒裝語言的表達也因此得到了完美的收效,在這里,身勢符號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四、古漢語倒裝句的智力干涉
維特根斯坦曾感嘆:“語言是一座遍布歧路的迷宮。”要走出這個迷宮,我們就要沖出所有的障礙,用我們的智慧來到達終點?!斑\用最基本的事理邏輯、對世界的知識與記憶及人際關系,推測出說話人詞語里的隱含意義的推理過程”(錢冠連,2002:149),同時“尋找并抓住合適感覺的過程”(錢冠連,2002:151),就是智力干涉。語言的模糊性、冗余性、線性和離散性要求智力必須進入語用推理模式,梳理模糊,刪除冗余,排除歧義,填補空白,從而得到準確的話語含義,這便是智力干涉進入語用推理的作用。請看下面例子:
(8)命堂閣軒亭名,不可不慎。黃葆光知處州,作賓館,號“如歸”?;蛟唬骸耙曀廊鐨w,不祥。”黃尋即死于職……蔡京嘗游吳興慈感院,院有新堂未名,京為書榜曰“超覽”。……明年,京遂入相。
黃葆光死于職,人們歸罪于他的別館名“如歸”;蔡京在吳興慈感院游玩時,見有未名新堂,于是,他題堂名“超覽”,被分解字形解為“行走即召,而人臣四見矣”,并以此為第二年蔡京為相的先兆。讀者讀到“超覽”時,就要知道其中隱含的信息,運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把深層含義解析出來。
五、結語
從漢語文化語用學角度對古漢語倒裝句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析出倒裝句本身的形式(表層)體現出來的深層意義,這樣,有利于揣摩、窺探人物(說話人)的心理活動、思想情緒,甚至動作神態。倒裝是古人常用的一種修辭方式,“是在常規組合的基礎上所派生出來的超常規組合,它以常規組合的存在為前提,因而與常規組合相比較而成為極其重要的識別標志”。古漢語倒裝句的語用價值是巨大的,深入挖掘它的語用價值能深層把握倒裝句的語用機制,進而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甚至于對機器語言都能產生巨大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人文網絡言語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陳春艷.漢語文化語用學視閾下的廣告語修辭[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2,(6).
[4]陳向榮.倒裝句的語用認知新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
[5]蔡永貴.從接受修辭學的角度解讀古漢語倒裝句[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6]段玲莉.錢冠連的《漢語文化語用學》[J].貴州文史叢刊,1997,(6).
[7]吳楊.倒裝句的漢語文化語用因素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7).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夯實基礎;活學活用;完善
所謂文言文翻譯,就是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準確地、通達地、盡可能完善地表述原文的內容和意思。是文言文學習中最能體現學生對文言詞匯、語法、文言句式等文言基本知識的掌握、運用的綜合性訓練,它不僅能夠檢查、訓練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考察的應試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古文學的興趣。因此,我們必須從初中文言文學習抓起,及早做好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的訓練工作。
在文言文翻譯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一、在學習文言文時,一定要識記好所學文言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掌握通假、古今詞義的變化,循序漸進、積硅步成千里而后觸類旁通,就能較準確地用現代漢語表述原文的內容,否則,準確地翻譯文言文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二、學習文言文翻譯時,要求學生要認真通讀全文、領會大意,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境遇等諸多因素,力爭從全局出發,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三、在具體翻譯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1.字字落實,即文言文句中的每個字詞都要有相應的現代漢語詞匯對號入座,不能有所遺漏。
例如:
原文: 以 中 有 足 樂 者,
不 知
譯文:(因為)(心中)(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
口 體 之 奉 不 若 人 也。
(吃的)(穿的)(這些)(生活享受)(不)(如)(別人)(了)
(《送東陽馬生序》)
2.直譯為主,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翻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做到準確,通順、合乎原文的語氣。
例如:
原文: 吾 視 其 轍 亂, 望
譯文:(我)(察看)(齊軍)(戰車的輪跡)(亂了)(遠遠地看見)
其 旗 靡, 故 逐 之。
(他們) (旗子) (倒下了)(所以)(追擊)(他們)(《曹劌論戰》)
3.意譯為輔,因文言文有省略、倒裝等特殊句式,有詞類活用、數量搭配等特殊現象,若硬是死板的去摳直譯,會使句子不通順或句意不明確,因此,還需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譯文句子更通暢,表意更明確。
例如:
原文:又七年,還自揚州。(《傷仲永》)
譯文:又過了七年,從揚州回來
(二)直譯時,要區別情況、靈活應對,運用好“留、補、換、調、刪”五字口訣。
1.留,就是保留原詞,文言文中的國號、帝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度量衡單位以及古今詞義相同的詞,均可按原文保留。
例如(保留不譯者用曲線勾畫):
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2.補,就是補充詞語。
(1)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翻譯時要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補充為現代漢語相應的雙音節詞。
例如(“【】”中為補充的內容):
項燕為楚【國】【大】將,數有【戰】功,愛【護】士卒,楚【國】人憐【愛】之。
(2)為使譯文通順,語意明確,翻譯時要把文言文句中省略的成份或內容補充出來。
例如(“【】”中為補充的內容):
【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短一ㄔ从洝?/p>
轍屏視之,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3)換,就是替換詞語。從古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其中有大量的詞,古今字型相同,語音相同或相近,但意義和用法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在翻譯時,不能用現在的意義去解釋古代的詞語,而是要按它原來的意義去理解。翻譯時要特別注意,加以替換。
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
“犧牲”,這里指祭神用的豬牛羊等,而今用來比喻為正義事業舍去自己生命或某種利益。應用“祭神用的豬牛羊”去替換“犧牲”一詞。
(4)調,就是調整語序。由于古今漢語語法的演變,有些句型古今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特別是古漢語中的倒裝句,與動詞搭配的介賓短語等,翻譯時需調整語序。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古漢語常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中間用結構助詞“之”作為提前標志,翻譯時應調整為“有何陋”。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在古漢語中,介賓短語常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翻譯時需調整到動詞前面,作狀語?!捌鹩隰敗睉{整為于魯起。
(5)刪,就是刪去一些無實際意義的文言虛詞。為了保持譯文的緊湊、簡練,對一些只起語法作用而無實際意義的文言虛詞,翻譯時要刪去。
例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之”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要刪去。
輟耕之隴上,悵恨久之?!蛾惿媸兰摇?/p>
加點的“之”用在時間副詞或形容詞,不及物動詞之后,起表達語氣和補充音節的作用,翻譯時可刪去。
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漢詞發展 全球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母語漢語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活著的語言。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驕傲,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他們的語言都隨著國家的滅亡而隨之消失,古老的文明也因而蒙上了一層迷霧。
一、漢語發展面臨的問題
1. 古代漢語的尷尬境地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追求利益是很多人生活的目標,因而一些實用學科的學習變得異常重要,比如計算機、醫學、通信和外語等等有"錢"途的專業炙手可熱,而真正能夠提高水平的國文卻門可羅雀,實在是令人悲哀。古漢語雖然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是靠古漢語來承載的,連承載這個文化的基礎我們都已經開始拋棄,那還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歷史的重擔?中國的文化典籍,絕大部分都是用古漢語寫成的。今天,我們很少有人會去重新拿起四書五經或者一些淺顯的古籍來學習,就算去學,恐怕也不得不費一番工夫斟酌每一句話的意思。另外,古漢語的教學也在學校里有一定的問題。王力老師的《古代漢語》主導高校講壇將近50 年,一直沒有變化,其中的文選、常用字、通論三結合的做法一直被效法。有些學者認為王老師的教材用了50 年就必然過時,這種三結合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古代漢語教學的需求。其實不然,筆者認為這三部分本來就個有偏重,教學過程中也是側重點不同。這三部分中,選能夠介紹給學生很多名家名篇,常用字和通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選。如果一味強調文選的作用,我想就沒有必要再學教材了吧,完全可以把經典拿來重點學習,又何必在教材的問題上爭執不休呢?恐怕這也是國內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極端吧。
2. 現代漢語的現狀
現如今的求學更看重實際,所以從中學起,可憐的學生們不得不面對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等實用學科的重擔,去承擔升學的壓力。因為要參加中考,參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學。在這個實際問題面前,學生們不得不有所選擇,那就是放棄培養國文基礎,而是花大量時間去鉆研數理化,去背英語。到了大學,又有新的問題出現,需要學好專業課,找個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這些事情,無一例外都對英語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擺脫升學壓力的大學生,還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專業課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學生,其他專業的幾乎都沒有時間去提高中文。所以我們才會發現, 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長竟然在重要場合發言讀白字錯字,甚至用錯典故,這恐怕和如今學者的風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擔憂。
3. 外文的沖擊
除了我們自身的問題,另外一點不得不談,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強烈攻勢,尤其是英語國家的語言沖擊。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在前一小節已經提到的, 現在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習中文的時間。在中學期間,升學的壓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學,就業的壓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職,公司無論大小,都要求職員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國的需要,這對英語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費了多少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二、未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 中國經濟實力仍有待發展
如今世界,經濟實力是很多文化層面的基礎。例如美國的好萊塢,之所以好萊塢能在20 世紀獲得長足發展,稱霸世界影壇,靠的就是美國經濟實力支撐之下的文化霸權。在經濟強國的光環下,很多人都迫不及待希望對美國有所了解,因此電影,快餐等等在全世界流行。與此相對,中國的經濟相對較弱,要想讓國人真正因中文而驕傲,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這個經濟的發展,首先能夠讓中國人挺起腰板說中文,其次,能夠"強迫"外國人說中文。
2. 學習西方語言推廣文化保護
語言推廣,英語恐怕不用擔心,但是其它各國都有努力。德國的歌德學院, 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等等都是想世界推廣其語言的。這一點,我國已經開始學習,設立了孔子學院。另外一點就是保護本國文化。這一點,中國就遠遠不如法國。法國立足其悠久的文學,從中學小學就重視法語教育。另外,法國政府通過立法和建立政府機構來加強對法語的保護, 如法語高級委員會。而且法國民間也不乏積極保護法語純潔性的倡導者。中國的語文教育一直處于畸形發展。小學和中學并不非常重視語文教育,這一點尤其在中學明顯。百 分之八十以上的時間花在了數理化和英語上,極少有人愿意花在語文上,學生看看小說便被斥責為不務正業。筆者初中的班主任是個語文老師,竟然公然在自己的課上強調數學的重要性,這就是在考試高壓下教育的畸形。
3. 加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教育才是正解
現在一旦提起中國古典文化的教育,很多人會提出質疑:那個東西是老土的東西,學它有什么用。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首先,以西方為例。西方從來沒有放松對古典文化的教育,學生從小學習的東西很多,都是西方歷史中積淀下來的經典,哲學史學文學的經典,一個西方人通常都比較了解。但是,在國內,因為20 世紀五四革命和,對古典文化的學習基本已經被拋棄,恐怕只有研究古典文學的人才會去仔細研讀。其次,古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沒有古典文化的支撐,我們的文化就有斷層?,F在恐怕已經沒人會讀四書五經,甚至都不知四書五經是什么,更不知道“男女授受不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這些經典的原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心理動詞;判定;分類:研究方法
一、引言
心理動詞是動詞里很有特點的一個小類。呂叔湘明確地把心理動詞列為動詞的小類。此后,學者對心理動詞進行的研究主要圍繞心理動詞的判定、分類和句法功能等幾個方面展開。相對其他的動詞小類,心理動詞研究仍顯薄弱。古代漢語心理動詞研究落后于現代漢語,且研究方法滯后。筆者不揣鄙陋,就古漢語心理動詞研究的一些想法求教于方家。
二、心理動詞的判定及分類
心理動詞判定問題是漢語研究的一個難點,很多學者提出自己的判定標準,概括來說可分為三種:(1)意義標準,如黃伯榮、廖序東等;(2)形式標準,如周有斌、邵敬敏等;(3)形式與意義相結合標準,如王紅斌等。一方面,由于單一依據意義標準或形式標準在語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因為心理動詞自身的復雜性,它不僅牽涉語法問題,而且和心理學、認知科學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形式與意義相結合的原則在心理動詞研究中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動詞表示情感、意向、認知、感覺、思維等方面的活動或狀態,心理動詞原則上都是及物的。
心理動詞內部的分類也是相當復雜的問題。結合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心理動詞,分為狀態和動作兩個大類。狀態心理動詞表示心理情緒狀態,如“哀”、“患”、“妒”等,該類動詞一般能受程度副詞的修飾;行為心理動詞表示心理動作行為,如“猜”、“測”、“悉”等,該類動詞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詞的修飾。依據情緒的特點,狀態心理動詞分為負面和正面兩個次類,如“憐”、“怨”、“厭”、“惋惜”等為負面心理動詞,表達心理負擔意義;如“愛”、“喜”、“敬重”等為正面心理動詞,表達積極的心理意義。動作心理動詞可分為思維和感知兩類。
三、心理動詞的研究方法
古漢語心理動詞的研究成果并不太多,目前所見主要有李啟文、陳克炯、劉青等幾篇,與其重要的詞類地位并不相稱?,F在的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研究方法陳舊,還停留在心理動詞所帶賓語、狀語、補語等的描寫上;研究內容狹窄,主要是專書、專題的描寫和統計上。鑒于古漢語心理動詞研究存在的問題,結合現代語言學理論,古漢語心理動詞的研究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拓展:
(一)心理動詞及物性研究
漢語中的一些詞的組合功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發生一些變化,心理動詞也是這樣。及物性是施事通過行為對受事的影響,及物性事件的典型形態句法是“施事+受事”。及物動詞作為動詞的一個小類,其內部也不是勻質的,有的及物性高,有的及物性低。從抽象層面看,及物性是一個語法原型,構成一個及物性的連續統。越靠近原型,及物性越強,反之及物性就越弱。將及物性理論運用于古漢語心理動詞研究,可以加強我們對心理動詞的認識。心理動詞及物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心理動詞能否帶賓語。如“怒”、“悲”在上古漢語中是動詞,可以帶賓語,如:
(1)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中忠也。(《荀子·臣道》)
(2)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遠矣。
(《莊子·徐無鬼》)
而現代漢語里,“怒”、“悲”變成形容詞,不可以帶賓語?!芭薄ⅰ氨睆纳瞎艥h語到現代漢語的發展過程中,動詞的及物性逐漸減弱,情態特征逐漸增強,最終從動詞轉變為形容詞。
二是心理動詞帶賓語能力的強弱。有些心理動詞以帶賓語為常,賓語類型豐富;有些心理動詞常不帶賓語,且賓語類型較單一。以《世說新語》“知”、“安”為例,“知”作心理動詞共99見,其中帶賓語85見,帶賓語比重占86%;“安”6見,帶賓語只有2例,帶賓語比重占33%,如:
(3)由是知之。(《世說新語·文學》)
(4)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Y,-T孰愈?”(《世說新語·品藻》)
(5)班彪識劉氏之復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世說新語·言語》)
(6)岳于是始知必不免。(《世說新語·仇隙》)
(7)不知有功德與無也。(《世說新語·德行》)
(8)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世說新語·德行》)
(9)一坐成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世說新語·文學》)
(10)劭亦安其言。(《世說新語·品藻》)“知”的賓語類型有體詞性賓語,如名詞(3)、代詞(4)、偏正l生名詞詞組(5);謂訶性賓語,如偏正性動詞詞組(6)、并列詞組(7);小句賓語,如(8)。“安”所帶賓語類型簡單,只有名詞—類,如(9)、(10)。
(二)語義場理論
語義場是指若干個彼此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義位聚合而成的系統。將分散、零星的個案研究納入相應的聚合群中,加以系統地考察,能更好地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發現一些語言規律。陳克炯將“憐”系、“怨”系、“厭”系、“憂”系和“懼”系均看作同義義場。陳先生發現各系心理動詞的述謂功能存在不勻質的現象,除了與各系詞義所反映的心理負擔輕重的不同有某種關系之外,最主要的是各系對不同賓語的選擇性上存在差別。
為此,我們調查了《世說新語》里12個表“憂怕”義的心理動詞帶賓語的情況,統計情況見表l。
一方面,“憂怕”類動詞內部的使用頻率也不平衡。使用頻率最高的3個分別是“憂”、“患”和“恐”,共43例,次之是“懼”、“畏”和“憚”3個,共18例,這6個動詞共占“憂怕”類動詞91%,即《世說新語》“憂怕”義主要由“憂”、“患”、“恐”、“懼”、“畏”和“憚”這6個動詞承擔。另一方面,心理動詞的使用頻率與所帶賓語的比例不一定成正相關關系。如“憂”使用次數最多,帶賓語比例為53%,而“恐”少于“憂”,帶賓語比例卻為86%,使用頻率與帶賓語的能力并不是正相關的。據此可以認為表“憂怕”義的動詞在組合功能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語義場內部并不是勻質的。這一研究方法可運用到其他義的心理動詞語義場的研究之中。
(三)心理動詞的量級問題
受程度副詞修飾是心理動詞的一個重要特征,心理動詞受程度副詞修飾有量級的差別。如《世說新語》心理動詞所帶的程度副詞共有15個,它們分別是:甚、大、了無、深、殊、雅相、絕、至、雅、彌、橫、殊自、深相、真、奇。這些詞內部也存在級的差別,大致可分為“極”類和“甚”類。“極”類有殊、殊自、絕、至、橫、奇共6個,表示程度達到極點;“甚”類有甚、大、了無、深、雅相、雅、彌、深相、真共9個,表示程度超過一般但未達到極點。同一心理動詞用表1不同程度的副詞修飾,其表達的程度量自然不同?!皹O”類副詞的程度量要高于“甚”類副詞,如:
(11)a.向雄為河內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劉淮橫怒,遂與杖遣之。(《世說新語·方正》)
b.族人大怒,便舉棵擲其面。(《世說新語·雅量》)
(12)a.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藏否人物。(《世說新語·德行》)
b.左右宜深慎此!(《世說新語·假譎》)上面各組a句均使用的是“極”類程度副詞.b句使用的是“甚”類程度副詞。每組的a句的情緒量要高于b句。
(四)心理動詞的過程結構表達
動詞的過程結構與許多語言現象,特別是與語言的“體”表達有密切關系。郭銳系統分析了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認為動詞的過程結構就是起點、終點和續段三要素的組織。根據三要素的有無和強弱的差異,他把漢語動詞過程結構分為無限結構、前限結構、雙限結構、后限結構和點結構五類。郭先生認為前限結構的動詞多為心理動詞。這一觀點正確地揭示了漢語心理動詞的一個重要特征,頗有見地。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漢語動詞過程表達使用的助詞“著”、“了”和“過”在上古和中古漢語還沒出現;二是古代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主要是由置于謂語動詞之前的“已”、“既”、“方”、“正”等副詞或置于謂語動詞之后的“畢”、“競”、“訖”、“已”、“罷”等半虛化動詞來表達。
(13)吾以君為墾知之矣,故入;猶未知之也,又將出矣。(《國語·晉語四》)
(14)君子墾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禮記·學記》)
(15)想芏,仍往瀟湘館來,偏黛玉尚未回來。(《紅樓夢·第七十八回》)
(16)暗自想罷,不覺大喜,因此就有些不甚防備。(《七劍十三俠·第七十七回》)
上舉(13)、(14)例分別為副詞“已”、“既”用于心理動詞之前表時態,(15)、(16)例分別為半虛化動詞“畢”和“罷”用于心理動詞之后表時態。
(五)心理動詞的認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