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親子關系心理輔導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高一新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一)學習心理障礙
1. 教學風格不適應。從初中“細嚼慢咽”式的課堂教學,到高中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風格,許多學生明顯感到不適應,思維速度跟不上老師的講課節奏。在教與學的磨合過程中,部分學生出現學習焦慮,教的風格與學的方式一時難以完全合拍。
2. 教學內容不適應。與初中相比,高中課程難度明顯加深、內容相對枯燥,使得形象思維仍占優勢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現心理疲勞和厭倦情緒,“我要學”變成了“我應學”,學習興趣明顯下降。
3. 自信危機。不少學生在升入高中后,不適應高中不同學科、難度不一的頻繁考試,由于考試成績起伏不定,造成他們懷疑自己的實力,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上萌生“自信危機”。
(二)交往心理障礙
1. 師生交往障礙。初中班主任從早到晚的管理,使很多學生產生心理上的依賴,而高中老師則更多地以“自律”的標準要求學生,很少像初中老師那樣,經常給學生以撫愛、叮囑、贊揚和鼓勵,使得一些學生產生“高中老師不如初中老師好”的錯覺,造成師生心理上的疏遠,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 交友障礙。學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使少數學生錯誤地認為表面的沉默、高傲,就是所謂的“成熟”。受這種心理驅使,同學之間不交心、不主動、不交流,無形中壘起了同學之間交往的屏障。但現實生活中,他們又渴望友誼、需要朋友,需要與人溝通、與人傾訴。離開舊朋友,又找不到新朋友,陌生感、孤獨感、無助感讓新生變得冷漠、煩躁、抑郁和厭世。
3. 異往障礙。學生進入高中后,青春期騷動愈加強烈。一些父母和老師對學生異性之間交往的過敏性、反感性態度迫使他們壓抑自己正常的“異性接近心理”。然而,身心變化帶來的困惑(對異性的的好感、暗戀、不安和茫然)又是自我心智水平難以應對的。受此困擾的學生羞于進行心理咨詢或與人傾訴,得不到必要的心理援助,致使學生在情感上出現持久的、強烈的沖突,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自責、內疚。
(三)親子關系心理障礙
1. 代溝。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心理閉鎖越發嚴重,不愿將自己成長的煩惱壓力和父母交流、溝通。父母以“愛”為出發點的教養方式,與孩子強烈的獨立、自信、剛愎自用的心理特征嚴重沖突,造成一方不領情、一方太委屈的相處現狀。
2.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初中時的很多“尖子生”,在“群英薈萃”的高中成了“無名之輩”。一些對孩子有較高期望的父母,在孩子由“佼佼者”變成“平民百姓”時,在教養態度上出現了“急轉彎”。特別是每次考試后,責備、訓罵不斷,許多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受到傷害,但內心又不愿接受“我不行”的判決,長期受此矛盾心理的困擾。
二、心理障礙的調適方法
高一新生的種種心理障礙,究其原因是他們對高中生活缺乏了解以及必要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調適能力。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入學教育讓他們了解高中生活與初中生活的不同,了解高中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另一方面,還要向家長宣傳正確的家教方法,使廣大家長能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進行溝通,創造輕松、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圍。同時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提供相應的心理援助。
(一)學習心理障礙調適
1. 入學之初,教師可適當放慢教學進度,使學生有時間調整、適應高中生活,達到教與學的默契。
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而不是與人一比高下的資本,使他們由重視名次轉向關注學習的努力過程,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3.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其正確的預習、復習,有準備地聽課,避免被動學習方式帶來課上的緊張和“消化不良”。
4.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心理狀態,確立、調整學習目標,教給學生科學用腦的方法,防止高目標和“蠻干”帶來的心理挫敗感。同時,要把考試成績看作學生的隱私,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傷害。
(二)交往心理障礙調適
1. 教給學生一些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讓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別的,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正確地對待他人的評價;要學會接納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不苛求別人,學會,接受和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心理應變能力。
2. 開展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識講座,讓學生懂得“對異性產生好感”、“有接近異性的欲望”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反應,并非“邪念”,不必為此自責、內疚。同時,可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提供異性正常接觸的機會,既可以滿足其心理需求,又可以使學生在交往中互訴煩惱、交流思想、化解心理矛盾。
3. 指導學生合理宣泄、主動咨詢,尋求心理援助,獲得心理支持,化解煩惱與痛苦,保持良好心境。
(三)親子關系心理障礙調適
1.可通過“今天,我做媽媽(爸爸)”、“生命的價值”等主題班會,促進學生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父母的嘮叨、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