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情感教育是一種教學策略,其最基礎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它和認知教育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要想把小學教育實行好,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揮情感因素積極方面的作用,讓學生感覺到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情感交流,讓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教師再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以此把學生內在的原動力激發出來。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另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二、情感教育打造快樂學習思想品德
小學生的思想活動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利用這一點,比如作為教師,作為校領導,要傳輸給小學生一種正能量,要以一個積極飽滿,陽光開朗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壞的情緒可以感染人,好的情緒更是可以帶動人,要把情感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讓學生感覺到快樂,學生快樂了,自然對學習好思想品德就更愿意。而且這種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說全是在課堂上進行,日常生活與人相處,課堂下師生交流,課間同學交談,這期間都是會反應出學生的思想品德,作為教師要從多方面的去指導學生,讓學生寓樂于學。
三、寄情于理,循循誘導
第一,小學生畢竟年齡小,閱歷少,對事情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有時候難免會受到外界錯誤的影響,所以說讓小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加強對思想品德的理解和看法,這顯然不合適,對小學生來說也極為不公平,他們還不懂。小學生就如同一張白紙,你給他畫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明事理,辨是非,把大道理講通后可以給他們講故事,或者是看一些激勵人心的榜樣的事例,讓他們從小就接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為以后做個高尚的人打下基礎。第二,情感教育離不開學生的看法。任何教育都不要脫離學生是主體的原則,情感教育應尊重學生的看法,不應只是單純的把思想品德大面上的知識教授出來,關鍵還是應該看看學生是否理解了,明白了,否則開設思想品德課程就失去了其意義。另外,在學生對所遇問題產生質疑時候,不要打斷或者壓制學生,應當鼓勵學生對不懂的問題要勇敢提問的精神,這也是正確的思想品德所倡導的,然后,要耐心與學生分析其理論的正確與否,并找出原因,從而讓學生獲得認可的同時切實提高其思想品德的水平。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體驗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實質
很多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讓教學效果大大提升,多媒體技術就是其一。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講抽象理論的時候也會聽不懂,如果換成是通過事例講解就會好很多,小學生對故事性講課的方式還是易于接受的,因為這樣的方式符合他們的個性,能帶入個人情感的渲染,會讓學生跟著思路走。同時,加上現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生動的動畫,動人的音頻,都會讓學生很容易就進入所創設的情景里,也利于學生情感的交流,對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會理解的更深刻。
五、利用情感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關鍵詞】小學 思想品德 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86-01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對于許多知識及概念都還不能完全的理解。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的應用,能夠從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幫助學生立體化一些知識及概念,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下文論述中,筆者從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現狀入手,圍繞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并就其具體措施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一、從教學現狀來看案例教學法在思品課中介入的必要性
小學是學生步入學習生涯的第一個較為正式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的知識量、知識架構以及學習習慣都處于快速發展和形成的時期,學生們對知識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反差,熱愛學習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有的學生卻存在厭學思想;小學生由于知識體系的缺乏,基礎知識的空白,對所有不明白的東西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伴隨好奇心而來的,還有一顆容易遭受挫折的敏感的心。小學生的階段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小學階段課程教學效果的不可控性,從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天性來看,僅僅依靠傳統教學方式來集中學生注意力的話,難度較大,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此外,現階段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還面臨著教學目標、教學主體不明確的問題。教師習慣于從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出發,可是卻忽略了學生主體在這一任務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脫離了學生的立場。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具體實例之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輔助說明的教學手法,這一途徑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幫助學生理解具體知識點的同時,最大限度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結合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現狀來看,案例教學法的介入是改變尷尬教學局面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品課程教學中介入的具體措施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已經了解到,對學生特點進行充分考慮是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及效率的基礎條件。案例教學法在思品課程中的應用,目的在于從學生角度出發,將知識與實際例子相聯系,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深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結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現狀來看,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特點與天性,有目的的進行案例計劃
小學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初級階段,同時也是小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功能性,而側重于適應性,即讓學生在適應的過程中慢慢接受教師的教育觀點及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觀念主張。案例教學法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學手法,同時也是小學階段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和措施。在具體施行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天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尊重學生基礎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證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小學階段學生最為基本的特點就是好動、好奇、好玩,如果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這三個基本發展特點進行充分掌握,站在學生立場思考的話,必然能收到良好的回應。比如,教師在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配以情景教學以及游戲教學,獲取學生好感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加強情感溝通與思想交流,深入案例教學核心
思想品德教育要實現的是“教育”的目的。鑒于小學階段學生叛逆,喜新厭舊的性格特點來說,如何抓住學生的胃口,有針對性的選擇教育目的實現的途徑,是現階段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們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態,并且將品德教育中涉及到的內容強行灌輸給學生,不僅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損害。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應用,實質上是通過轉換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來實現的,即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案例中去。因此,就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來說,除了尊重學生天性與特點,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以外,還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與思想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價值觀形態等,合理判斷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態勢,根據教學具體內容,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德育的健康發展;此外,還應扮演好“幫手”的角色,針對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思想品德課程的知識和內容進行及時的解決,提高學生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好感,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為接下來案例教學法的繼續和進行奠定基礎。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應用,不僅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質量與效率的有效措施,同時更是發揮小學德育工作啟蒙作用的重要途徑。在案例教學法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秉持對學生發展負責的德育教育態度,尊重學生的天性,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價值觀形態,合理判斷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態勢,針對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思想品德課程的知識和內容進行及時的解決,提高學生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好感,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爭取為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奠定基礎,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曹衛東.案例教學法在小學思品課中的介入[J].教書育人,2013,34:20-21.
[2]冷玲玲.關于小學思想品德課案例教學法的探究[J].學周刊,2014,20:67.
[3]蘇立琦.案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D].渤海大學,2014.
關鍵詞: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對策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養這種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高素質公民的學科,它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義及意義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質。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德育,它體現在學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認識到:個人的品德修養、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對社會的道德觀念、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影響學生的認識、道德、情感、意志、行為,來進行“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為美,以“德”感人,進而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初中是學生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但初中學生思想不成熟、社會生活經驗缺乏,還存在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因此,對初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和思想認知,幫助學生分辨是非,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才的質量與數量也被視為國力強弱的重要衡量標準。為應培養優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國進行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呼吁人們加強對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關注。以提升基本素質為宗旨,讓學生在中學時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品德,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學校響應國家的號召,雖然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盡了極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觀念取向呈現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知行不一的現象明顯,其行為選擇往往以自身的利害關系為準則;在價值觀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錢與物質,行為方式往往受到現實利益的驅使,而不受大腦的支配與調控。以上現象無一不說明我國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誤區,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為大家探討的課題。
三、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一)學生自身
學生進入中學階段,由于生理上的發育與心理上的發展達不到協調平衡,會表現出異于從前的矛盾感。他們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學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們認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虛”的,即使學習了思想品德的相關內容,理論與現實形成的巨大反差與脫節也慢慢地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說教形式,他們不愿意花時間來聽別人敘述這樣的“陳詞濫調”,產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師應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切實將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真正轉化為他們內在的品質,培養他們“逆流而上”的決心,使他們從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樹立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起自強不息、不怕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樹立起與時俱進、昂揚向上、勇于創新的開拓意識,真正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可靠的后備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文化程度、社會階層、道德水平、人際關系都直接決定著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對孩子的思想品德發展至關重要。由于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父母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靈深處刻下烙印,并成為日后模仿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表現在家庭結構上。一個完整的家庭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若家庭中有父母離異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對學生心理的影響甚大,有些學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必要的關懷,而總是形單影只,這樣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發展。其次,表現在家長的價值觀念、文化素養等方面。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為人謙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將優雅得當;倘若父母待人冷漠,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熱情與關懷。再次,表現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教育方式要么縱容、溺愛,發現問題包庇、袒護;要么聲色俱厲,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中學生大都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他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對自己負責。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所以家長應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關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人格,解決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學習方面的問題。最后,表現在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上。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態度也能夠得到端正。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它是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事業奠定文化科學知識的第一基礎陣地,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職責。因此,外在的學校環境本身就是影響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為學生創造一個幽雅的校園、安靜的學習環境,這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學校中,學生主要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來達到自身修養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華,所以提高教學質量與全面落實教育目標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中堅力量,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響是深遠的。教師要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若教師的言行舉止落落大方,學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師行為失范,學生則必受其害。不僅如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專業素質等也影響著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學觀念不僅不能凸顯出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會惡化學生對應試教育的認識。單一的教學方法使教師仍停留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這不僅淡化了新的知識理念,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展,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缺少了對問題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師應以熱愛學生,善于教導的學者身份出現,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良師,更是益友,以此基準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實的,引導學生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會因素
社會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一種社會聯系,社會因素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風氣的感染,社會風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當前,社會不良現象比比皆是:見利忘義、權錢交易、等現象嚴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蔓延,這些對中學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給學生的思想、觀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應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敢于面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讓青少年仍能夠對社會抱有信任感;應當大力宣傳雷鋒精神、郭明義精神、焦裕祿精神,通過典型塑造,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審視自己,從而樂于接受品德修養的教育,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四、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自身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
中學是人生的第一次選拔階段,在這個時期固然可以學到一些科學知識,但這個階段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的道德素養與能力。學生在中學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這個階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對事物的時候總會產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閉鎖或開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這便要求他們能夠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悅納生理變化,認識青春期心理。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從而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在與人交往時,學會關心、尊重、理解他人,學會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平日里,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接受感染、熏陶,豐富感情,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韌的意志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與外界環境有關,更是與自身對品德的塑造息息相關。只有自身把握得好,個人價值才會熠熠生輝。
(二)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家庭、學校、社會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所以,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學校內部,思想品德課教學就必須與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學校外部,必須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要充分發揮“三位一體”的系統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對學生的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與學校思想品德教學的積極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學校也可通過舉辦講座,開展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對廣大學生家庭進行指導,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社會是一個大組織,影響著組織里的每一個人,所以社會各組織、團體都應為學校的品德教育貢獻一份力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他們健康成長與發展。建設這樣一個系統,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實效的綜合效應。
(三)提高教師隊伍素質,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學校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體是教師,所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找到適應學生學習的方法。
1.完善教師品德素質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一定社會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在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他們的事業決定著我國青少年一代身心發展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加強自身的品德素質,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教師要熱愛自己的事業,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從而正確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
2.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是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的傳播者,是優秀人才的培養者。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知識素質與能力素質兩方面。知識素質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條件。教師應當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學科的專業知識,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和整個知識體系的縱橫聯系,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有當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教材內容要求時,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教學活動,才能厚積薄發、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能力素質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備條件。教師要善于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認同感。
3.改進教學方法,豐富學生課外文化生活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傳”,用語言來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學方式在改變,教學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教師應豐富學生的課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從而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過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責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達到預想效果。
作者:安婷婷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孟慶男,馬寶娟,譚詠梅.思想政治(品德)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肖川.《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85-01
思想品德課程是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本身就是圍繞著學生的實際生活編寫的,因此,在開展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強化思想品德課程的生活化,積極的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漸漸進步、提高。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立足課本,還原生活實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是教育?!苯逃旧砭蛠碓从谏睿虼?,脫離生活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內容幾乎全部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除了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價值觀等外,更是希望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的運用。傳統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側重于政治的理論性教學,教師教授的都是模式化、固定化和形式化的品德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內容枯燥呆板不易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則區別于教條式的教育方式,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注重生活的本體性地位,讓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加接近現實,能夠幫助初中生在學習的同時結合現實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根據初中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習基礎連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嘗試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還原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納入到教學內容體系,使得教材上的知識和學生的經驗連為一體,使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走向生活化,激發學生對初中思想品德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意識和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彼砸胱寣W生真正喜歡思想品德課,就應該創新課堂形式,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把生活中的素材引進課堂,讓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尋覓真知的樂趣,激發其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和熱情。為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通過讓學生回憶近期內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心底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道德要求。比如:當教師要講解《難報三春暉》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去回憶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母為我們的生長所付出的點滴。教師也可以舉辦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些生活實際中的經歷。如,在教學“升學和就業”一課時,我嘗試著讓同學們把課桌和椅子圍成半圓形,模仿中央電視臺來了個“實話實說”,為學生創設一個他們喜愛的熟悉的生活氛圍,把課堂教學組織成一次訪談節目,教師充當主持人,每小組選一名學生當嘉賓代表,其余學生當現場觀眾。課堂中嘉賓代表和觀眾暢談對所謂人才的理解,中學生該如何面對升學還是就業,以及他們應該具備怎樣的職業觀。通過這樣的創設情境方式,有效的將生活中的另一個畫面呈現在課堂上,學習在有效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到極大的調動,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三、積極開展課后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現、學習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實踐,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闭n堂教學雖然是我們的主陣地,但課后的實踐活動也同樣重要。課后實踐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了解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更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學中,教師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換個眼光看老師”一課時,我們可以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一些對老師采訪、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班的各學科任課老師進行采訪、訪問,認真做好筆記,課前整理好采訪感言,并要求在上課過程中上進行交流。緊接著我看到的是,三五成群的小組成員或走進了辦公室,或在課間的廊道里圍著老師。經過學生一系列的采訪,學生們漸漸的明白了老師的辛苦,理解了教師的用心良苦。通過這樣的實踐方式,在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距離的同時,學生也更能有效的投入教學,思想品德的教育意義也得到切實的發揮。
四、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方式,正確看待每一位學生
教學評價的生活化是指教師成為學生品德的積極欣賞者,通過“放大鏡”欣賞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并及時選用恰當的方式反饋給學生。課堂教學實現生活化重要,課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點評也極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片面性的評價一名學生思想品德的好壞,而應積極的觀察學生在生活中的點滴表現,采用正確、科學的生活化評價方式去評價學生,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課堂教學生活化,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作用,應充分認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主題,從而有效地提升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摘要】如何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認為:生活實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為促使學生形成和發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中的熱點話題、關注教育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四“關注”,以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生活 學生生活 熱點話題 教育目標
如何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認為:生活實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源泉。為促使學生形成和發展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中的熱點話題、關注教育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四“關注”,以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
1.關注社會生活,突出實踐性。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也是學生思想認識的重要來源。在教學中,只有充分挖掘有效的社會生活資源,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探尋的興趣,使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感悟、體驗,自覺生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強社會生活實踐能力。
獲取社會生活資源的途徑多種多樣,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看新聞、讀報獲得,也可通過參加社會生活實踐獲得……。在教學中,只有引領學生收集豐富而真實的社會生活資源,才能為學習新知和培養好品德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在學習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課《在承擔責任中成長》時,既可讓學生通過看新聞收集洪戰輝的事跡,又可讓學生通過讀報收集徐本禹的事跡。然后,教師適時地創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升華情感,規范道德行為實踐。事后,同學們說:我們一定要向洪戰輝、徐本禹學習,做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人生新篇章,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2.關注學生生活,讓好品德生根發芽。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生活實際,尤其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因為經驗既深深地影響學生對己、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進入七年級以后,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學校生活經驗和交友經驗已非常豐富。但從思想品德的生成和發展看,這些現成經驗,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鑒于此,教師必須肩負起引導讓學生已有的經驗更加明晰并沿著有利于良好的思想品德生成和發展的方向發展的神圣使命,使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真正內化為學生自主建構、形成和發展良好思想品德的生成過程。在學習七年級有關挫折的內容時,就可采用“問題探究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尋求假設,實施探究,以求解決困難、戰勝挫折的方法。如,在你的生活經歷中,遇到過哪些挫折?遇到挫折時,你的情緒體驗如何?請你談談你戰勝挫折的方法,好嗎?這樣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而設計的探究情景,定能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悟、體驗生活的真諦,完善自己的人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發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最后,學生代表在總結發言中說:我們一定要樹立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心和勇氣,一定要增強抗挫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出力獻策。
體育精神的重點特點是競爭,體育形式的對抗和比賽是人類智慧的體現與杰出的發明,體育比賽一方面最為直接的對抗和激烈的競爭,但同時也要求人們要有合作的精神和友好合作,要有集體意識,公平競爭是一切體育比賽的基本準則,又是一種基本的體育精神,它要求每一個參與者必須遵循。
體育教學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個運動項目內容的不同,達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有些內容具有明顯的思想性,老師要善于通過教材本身豐富的教育因素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樹立競爭意識是每個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心理素質,因此初中學生應有意識地樹立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勝不驕,敗不,不畏強者,勇于拼搏,奮發圖強,創新進取的精神,同時還要培養具有拼搏,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
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緊密結合,除擔負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外,還擔負著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一種形式,它具有雙重性,跟其它學科教學相比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講授體育理論知識的室內課,又有傳授體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課,所以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種著眼與發展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成日趨健全,完美,人的心理品質的培養過程。
1 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交際能力和集體主義榮譽感
在教學中教育學生認識體育的實質,從而促使學生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和互相尊重,培養學生的集體注意精神和榮譽感。這種健康的品德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2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結合教學向學生講授體育教學的目的意義,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以故事、演講形式,講述革命家、偉人們的體育鍛煉事跡;簡要地介紹我國燦爛的體育文化,中國健兒為祖國榮譽奮勇拼搏的動人故事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教育學生要珍惜美好時光,遵循自然規律,積極科學地鍛煉與養護身體,使自己具備健壯的體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將來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
3 培養學生自尊
自強不息積極參與意識發展期個性,在體育活動中,無論是個人項目或集體項目,都必須學會尊重別人和尊重自己,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發展個性,培養自主精神和獨立的人品。進行集體觀念和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的道理學會自尊自愛、誠實公正、寬厚待人等良好品質,培養主人翁意識、團隊認同感、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4 培養學生的是非感,正義感
體育運動是在嚴格的規則約束下進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動,應教育學生遵守規則,遵守紀錄,辨別是非,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勇敢、果斷、自信和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有時還可為他們創造一種能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不拘泥于動作規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動,反復去嘗試成功或失敗的滋味。當學生成功時,教師應給予鼓勵的話語,投去贊賞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難的目標,讓他們面對新的挑戰。
5 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頑強意識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質疑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5-0111-01
相比較于其他的初中教學課程,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國新課程的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存在的諸多現實性問題開始遭到質疑,例如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的模式方法以及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的適用程度等。而對于任何一門課的實際教學活動,思想品德課程中存在的質疑也同樣是其他課程所共同存在的,雖然其還會受到課程本身發展特色的影響。思想品德作為初中一門重要的德育必修課程,積極研究和探索課程改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質疑
1.教育目標、理念設置中的誤解
隨著中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廣和深入,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其中不乏許多教師有錯誤的理解,主要表現為兩種錯誤的思想形式――絕對化和形式化。這里的形式化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過分強調形式而缺乏實質性內容的教學模式。雖然,新課程改革是隨著教學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一項政策,但這并不代表其對教學指導的絕對化作用,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活動中,過分追求形式上的相似性,反而會使教師忘記思想品德課程對學生道德素養的教育意義,導致人們對課程教學質量和成效的質疑。
2.教學內容方法運用上的不足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門與時展聯系緊密的課程,社會每時每刻都處于變化發展中,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速度也就隨之加快。但是一些教師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所以其在面對新興教學觀念時一下子很難接受,缺乏對教學的充分理解,也就嚴重降低了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存在嚴重的不足,以應試教育為教學指導,過分追求對學生書本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知行統一道德素質的培養。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教育改革毫無意義。
3.多媒體教學模式運用過于頻繁
如今,許多學校的教學方式已深受科學技術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都紛紛以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但由于一些學校特殊的教學評價方式,導致了課堂教學多媒體的濫用。如一些教師完全將書本知識遷移到多媒體上,課件制作粗糙,沒有教育主體且缺乏教學重點知識,學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舊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學習效率低下。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進策略
1.不斷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
社會時代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任何知識、技術都不可能永遠處于一成不變之中,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亦是如此。因此,教師必須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更新知識觀念,如在機械教學內容中適當地增加一些社會人文事件或者一些網絡語言,這樣既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在中國,一些重要的思想道德精神其實全部蘊藏在傳統文化的體系中,所以,要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就要加強對學生相關知識的積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教學依據,從而不斷擴充學生的思想品德知識儲備量。
2.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要想有效地提升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質量,除了教師高質量的教學外,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其實才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首先,教師要與學生間形成一種和諧共處“亦師亦友”的關系,并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讓學生形成“接受――認可――欣賞――喜歡”的思維轉變,從而提升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把握初中生的獵奇心理,在課堂教學中增設一些新鮮奇特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也可以使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3.注重樹立學生的實踐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僅在學生的思想上,更在學生的社會行為上。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訓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積極組織教學實踐活動。例如,在講授環境保護這一理念和行為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親身體驗,從班級教室這一小環境開始著手,讓學生在對比中實現思想道德品質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環境,觀察校園內所有人的環境意識和不當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娛樂實踐活動,寓教于樂,如環境保護宣傳會、板報設計等,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環境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 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學過程中也就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質疑。而此時,作為課程的引導者,更應該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重新審視課程,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有效資源,積極探索課程改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