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數字經濟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3-09-25 11:40: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經濟的經濟學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數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不僅是解決各種復雜經濟學問題的必要工具,同時也給經濟學家帶來了很多的靈感,從而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學的進步與發展。本文首先介紹了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重要性,然后就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策略及注意事項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發揮數學在經濟學中作用。
關鍵詞:
數學;經濟學;應用策略
隨著數學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經濟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頻繁地將數學工具應用到經濟學研究之中,促使經濟學獲得了更加科學、精密的發展。如今,數學已成為經濟學分析所不可缺少的一門工具,加強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和發展,人們開始用數學工具來分析、解釋一些經濟學現象及問題,并逐漸形成了現代經濟學這門重要的理論體系。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主要起到了三點作用:首先,在經濟學中,經常需要對一些前提條件提出假設,這時就需要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從而使問題更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其次,利用數學思維分析、論證經濟學的某些觀點,能夠使研究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再次,在得出某些經濟學結論時,如果用相應的數學統計數據加以說明,將使結論更具可靠性和說服性。
2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2.1函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函數”是反映量與量之間依存關系的一種數學映襯形式,也是經濟學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數學工具。在經濟學分析中,經常涉及的經濟量有價格、成本、效益等,當需要分析這些經濟量之間的關系時,就要用到數學的思維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建模分析,理清該問題中存在哪些函數關系,進而總結出經濟學問題的規律和實質。在經濟學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經濟函數:收益函數、利潤函數、成本函數、供給函數、利息函數等。
2.2最值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最值問題是經濟學研究中最常見的一類問題,如怎樣分配物料才能達到最高產量、怎樣安排生產計劃才能獲得最高利潤等,對于此類問題,可從數學角度歸結為求函數最值的問題。例如,在研究收入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問題時,假設產品的價格一定,則產量越高收入越多,然而,取得最大收入并不等同于獲得最高利潤,僅在產量達到某一數值時,才能獲得最大利潤,這就涉及到函數最值的求解。通過求解函數的一階導數,找出其中可能出現最值的點,比如駐點、區間端點、不可導點等,再分別比較各點的函數值大小,就能得出最佳利潤方案。
2.3導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導數是因變量變化量與自變量變化量之比,它反映了因變量相較于自變量變化的快慢程度。導數在經濟學問題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如經濟學分析中往往涉及變化率的問題,具體包括瞬時變化率與平均變化率兩個方面。其中,平均變化率主要用來描述年產量、成本以及利潤等在某個區間內平均變化,而瞬時變化率就相當于數學函數中的導數,在經濟學中主要用來分析一些邊際問題,如邊際成本、邊際需求、邊際效益等。在一些具體的經濟問題中,商家不但要關注邊際分析,也要進行相應的彈性分析,例如,原價10元與原價100元的商品同時漲價1元,其漲價幅度是不一樣的,雖然變化的絕對量都是1元,但該變化量與原價的比值明顯不同,這其實就涉及到了經濟學中經常提到的彈性原理。在實際生產中,若商家忽視邊際分析而一味的生產,必然導致資源的無端浪費;若商家忽視需求和價格的彈性分析,則很難取得最大利潤。而在邊際分析與彈性分析方面,最有效的數學工具就是導數,其能夠給決策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幫助其制定最佳的決策方案。
2.4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積分與微分互為逆運算,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對已知函數求積分,從而求得總經濟量的函數關系。在高中數學學習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主要是定積分這一概念,通過定積分可以求得原函數在某范圍內的具體變化量,因此可以用于分析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中的一些問題。在實際經濟問題中,往往要用改變上限的定積分來對總經濟量函數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例如,某產品的價格y隨銷量x的變化而變化,即y是x的函數,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求出銷量由a變化為b時的收益,便可以采用定積分的方式進行計算。
3經濟學中應用數學的注意事項
數學是經濟學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經濟學分析中不可或缺的計算工具,只要掌握了數學這門工具,就能把一些的復雜的經濟問題抽象化,從數學角度進行思考和論證,從而大大推動了經濟學的進步與發展。但經濟學除了數學屬性之外,還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因此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不是萬能的,而是存在著很多局限之處,必須在經濟學的體系框架下分析問題,才能發揮數學的真正作用。具體應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經濟學問題不是數學問題的簡單疊加,并非所有的經濟學要素都可以進行數字化的轉化,在分析經濟學問題時,必須意識到,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的分支之一,其影響因素無處不在,如社會制度、文化哲學、法律道德等都會給經濟學研究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次,經濟學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理論的研究視覺為基礎,只有抓住經濟學的學科本質,發現現實中的經濟規律,方能得出合理、可靠的經濟學結論。在這個前提下,可以提出特定條件的假設,并運用相應的數學方法來進行分析,從而使經濟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再次,數學不是經濟學研究的唯一工具,在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時,出了數學建模之外,也要靈活地運用物理、生物等其他學科,以免研究方向的單一化,促使經濟學取得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在經濟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數學與經濟學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對于經濟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離不開數學的幫助與支持。因此,要善于利用數學這門工具,在充分認識到數學重要性和局限性的基礎上,全面發揮數學在經濟學分析中的優勢與作用,為經濟學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左晉成 單位:山東海陽市中英文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學;數學模型;運用
當今數學與經濟的關系可以說是息息相關。任何一項經濟領域的研究、決策,幾乎都離不開數學的運用。例如,在宏觀經濟中的綜合指標控制、價格控制,都有數學問題在微觀經濟中數理統計的“實驗設計”、“多元分析”、“質量控制”等,對提高產品的質量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當代西方經濟認為,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建立經濟模型,從中引申出經濟原則和理論進行決策和預測。
一、數學經濟模型及其重要性
數學經濟模型可以按變量的性質分成兩類,即概率型和確定型。概率型的模型處理具有隨機性情況的模型,確定型的模型則能基于一定的假設和法則,精確地對一種特定情況的結果做出判斷。由于數學分支很多,加之相互交叉滲透,又派生出許多分支,所以一個給定的經濟問題有時能用一種以上的數學方法去對它進行描述和解釋。具體建立什么類型的模型,既要視問題而定,又要因人而異。要看自己比較熟悉精通哪門學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數學并不能直接處理經濟領域的客觀情況。為了能用數學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數學建模是為了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而作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結構的數學刻劃。或者說,數學經濟建模就是為了經濟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象、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的刻劃。而現代世界發展史證實其經濟發展速度與數學經濟建模的密切關系。數學經濟建模促進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了現實的生產效率。在經濟決策科學化、定量化呼聲日漸高漲的今天,數學經濟建模更是無處不在。如生產廠家可根據客戶提出的產品數量、質量、交貨期、交貨方式、交貨地點等要求,根據快速報價系統與客戶進行商業談判。
二、構建經濟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1)了解熟悉實際問題,以及與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
(2)通過假設把所要研究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明確模型中諸多的影響因素,用數量和參數來表示這些因素。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來描述問題中變量參數之問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用數學表達式來表示,構架出一個初步的數學模型。然后,再通過不斷地調整假設使建立的模型盡可能地接近實際,從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論。
(3)使用已知數據,觀測數據或者實際問題的有關背景知識對所建模型中的參數給出估計值。
(4)運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進行分析比較。如果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實際問題的。我們可以將它用于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分析或者預測;如果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不一致,不能將所得的模型運用于所研究的實際問題。此時需要回頭檢查模型的組建是否有問題。問題的假使是否恰當,是否忽略了不應該忽略的因素或者還保留著不應該保留的因素。并對模型進行必要的調整修正。重復前面的建模過程,直到建立出一個經檢驗符合實際問題的模型為止。一個較好的數學模型是從實際中得來,又能夠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
三、運用實例
商品提價問題的數學模型:
(1)問題。商場經營者即要考慮商品的銷售額、銷售量。同時也要考慮如何在短期內獲得最大利潤。這個問題與商場經營的商品的定價有直接關系。定價低、銷售量大、但利潤??;定價高、利潤大但銷售量減少。下面研究在銷售總收入有限制的情況下.商品的最高定價問題。
(2)實例分析。某商場銷售某種商品單價25元。每年可銷售3萬件。設該商品每件提價1元。銷售量減少0.1萬件。要使總銷售收入不少于75萬元。求該商品的最高提價。解:設最高提價為X元。提價后的商品單價為(25+x)元;提價后的銷售量為(30000-1000X/1)件;則(25+x)(30000-1000X/1)≥750000;(25+x)(30-x)≥750即提價最高不能超過5元。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運用的局限性
經濟學不是數學,重要的是經濟思想。數學只是一種分析工具數學作為工具和方法必須在經濟理論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作用,而不能將之替代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和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如果本末倒置,過度地依靠數學,不加限制地“數學化很可能經濟學的本質,以至損害經濟思想,甚至會導致我們走入幻想,誤入歧途。因為:
(1)經濟學不是數學概念和模型的簡單匯集。不是去開拓數學前沿而是借助它來分析、解析經濟現象,數學只是一種運用工具。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人類活動中有關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理論。而人類活動受道德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制度諸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樣是完全可以通過數學公式推導出來。把經濟學變為系列抽象假定、復雜公式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性,失去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學性。
(2)經濟理論的發展要從自身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去研究、分析現實經濟活動內在的本質和規律。經濟學中運用的任何數學方法,離不開一定的假設條件,它不是無條件地適用于任何場所,而是有條件適用于特定的領域在實際生活中社會的歷史的心理的等非制度因素很可能被忽視而漏掉。這將會導致理論指導現實的失敗。
(3)數學計量分析方法只是執行經濟理論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經濟學過分對數學的依賴會導致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和經濟研究向度的單一化,從而不利于經濟學的發展。
數學建模在經濟領域的運用非常廣泛,為決策者提供參考依據并對許多部門的具體工作進行指導,如節省開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等。尤其是對未來可以預測和估計,對促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尚沒有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建模方法和技巧。這既是我們今后應該努力發展的方向,又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要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多實踐、多體會,使數學經濟建模為我國經濟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經濟社會學的重點是在社會因素上,因此,對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分析立足于對社會因素的分析。與研究方向相關的體系從經濟社會學產生開始,經濟學至少局限于經濟領域,因此,踏出經濟領域之外,所有的因素都可以稱之為社會。目前,學術界對社會的分析雖然有所不同,但以共同點居多。美國學者斯梅爾瑟在其著作《經濟社會學》中,將經濟社會學分為:經濟與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的社會學分析、經濟的社會發展三個層次[2]1。徐延輝在《經濟社會學百年歷程簡述》中,結合其它資料進一步說,經濟社會學和主流經濟學相比有7個不同的標準,具體包括:主題概念、經濟行為、行為約束、經濟與社會的關系、分析目標、使用方法和文化傳統[1]12。在這些分析中,經濟社會學無一不是闡釋經濟與社會的關系,當然具體到社會包含哪些領域則有不同的認識。按照學者宋林飛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最新發展》統計,經濟社會學關注的領域有:人的發展、人的角色、社會保障、消費、可持續發展、社會公平、社區發展、網絡、住房等[3]41。在此,我們主要圍繞社會因素展開確定大致的體系:社會各要素之間具有什么差別和聯系,這是經濟社會學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一般而言,社會要素可以歸為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制度等層面。在經濟社會學中,所謂的社會則是除了經濟以外的因素,因此,經濟社會學中社會可以分解為政治、文化以及制度等層面。這種大致的劃分并沒有太多意義,我們注意到,經濟社會學不論處于哪一個階段,都圍繞經濟與社會的關聯而展開,因此,一些具體的個案研究,如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就是經濟與社會關系的經典著作。經濟社會學中,社會各個要素不是單純的與經濟相關的單一指向,如在經濟與文化的聯系中,也往往與政治、制度等因素相關。社會各個要素的復雜關系為經濟社會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社會到經濟,這是經濟社會學的第一個指向。將社會因素與經濟因素聯系起來,反思兩者的關系,這本來就是經濟社會學產生的最重要背景。從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不同的落腳點看,他們都是以其中的一個方面為基點。從社會到經濟,意味著經濟社會學要從社會因素中吸收養料,為經濟學提供新的方向和動力。因此,經濟社會學最終還是以闡釋經濟為目的。從經濟到社會,這是經濟社會學的第二個指向。經濟與社會的關聯,不僅可以通過從社會透析經濟,也可以通過經濟透析社會,不過,要圍繞經濟與社會的關系展開,還要突出經濟與社會的相互關系。
在經濟社會學中,不外乎重點強調幾種方法,相應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應用歷史學研究方法,經濟社會學強調的是經濟史的研究,相應地從歷史文獻和歷史資源中尋找經濟社會學要素。因此,應用歷史學方法形成的經濟史研究是經濟社會學要關注的問題之一。在經濟社會學成長過程中,一些理論,如數據、分析、模型等構成了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分析層面。特別是一些經濟學家更加強調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本來這些數據只是進行經濟社會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一味陷入到數字分析中,則經濟社會學即失去了社會意義。分析是經濟社會學的一個特點,但也只是為經濟學服務的。社會學方法在經濟社會學中的應用是最廣泛的。從現實生活的各個要素到社會學方法在經濟社會學中的應用,處處展現了社會學的影響。經濟社會學不同于一般社會學的地方在于,通過社會各個因素的互動以及與經濟的關系,對經濟問題進行更為深層次的剖析。與社會學方法的應用相應形成的經濟社會學成果帶有非常明顯的社會學特點,在體系上也是具有社會學特征。這一部分內容同樣立足于數據分析,同樣也有實驗,還有相應的社會調查等。社會學方法應用形成的成果是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與核心問題相關的體系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是經濟與社會的關系,這是公認的事實。在這一問題的延展下,具體是如何展開對經濟與社會關系的考察,以及采取什么樣的視角和方法進行考察,這對于經濟社會學的體系會造成什么影響。美國經濟社會學的奠基人尼爾?斯梅爾瑟在《經濟社會學》中對于經濟社會學是這樣界定的:“經濟社會學就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參考框架、變項和解釋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關的復雜行為?!盵2]51在這個最為認同的解釋中,經濟社會學的原初意義就是利用社會學方法處理經濟學問題。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冠名以經濟社會學的各種著作中,在研究領域上并非是利用社會學方法考察經濟問題這么簡單。以“新經濟社會學”為例,傳統的關于社會的分類顯然不能適應新的研究,因此,“首先關鍵的任務,乃是區隔出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差異,并藉此建立自身的理論原則與論述的正當性。”社會的新變化以及理論的不成熟為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帶來了新的困擾,無論是舊經濟社會學,還是新經濟社會學,都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并與社會接軌。經濟與社會的關系,這一經濟社會學的核心問題之所以難以細分,從其歷史發展來看,實際上展現了經濟社會學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在面對社會不斷變遷以及新經濟現象層出不窮、日益復雜的情形,經濟社會的理論遠遠落后現實,這也造成了學科發展的局限。從體系上而言,經濟社會學首先是從理論上確定方法,然后才確定學科范圍的。目前,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的確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仍然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問題,因為它仍然處在不斷發展中,而不像其它的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方法方面都已經定型。在經濟社會學體系化的構建中我們需要明了幾個問題:(1)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是圍繞經濟與社會關系而展開的,因此,其體系化也必然與這個核心問題相關,所有的落腳點都是為了闡明經濟與社會的關系。至于利用社會學分析的非經濟現象,雖然被認為是經濟社會學的領域,但并不屬于經濟社會學的基本體系。(2)對于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進行闡釋而衍生出來的一些新知識,包括在應用的方法上,有時存在著矛盾的傾向。我們應注意到,社會學同樣可以應用數學解釋經濟,這是不矛盾的。經濟學高深的理論必須要同社會實際相結合才能突出經濟社會學的內涵。(3)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乃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而不斷前行的,舊的社會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橫向了解體系的方面,同時,我們看到這與現代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很大差別,新經濟社會學在某些方面補補了這方面的缺陷。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決不能僅僅局限于社會學領域,畢竟經濟社會學所謂的社會不是和社會學的社會有所不同。(4)經濟社會學中的社會范圍非常廣泛,因此,還可以從組成社會的因素中找尋經濟社會學的各個分支,這對于構建經濟社會學的體系化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 數學經濟模型 彈性分析 邊界分析經濟預測管理
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
數學被譽為科學的皇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數學加快了經濟學的發展,無論是從古典經濟到古典經濟學的轉變,還是從“邊際革命”到凱恩斯主義的轉變,都與數學的應用有重要的關系。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著以下幾多個方面的優點:
(一)它是簡單明了的表達工具。數學最直觀的特點就是簡明扼要,而且有唯一值的特性。如果用文字的表達方式,由于不同的學者所使用的語言不同,表達方式也會不同,理解上容易偏差,這些都可能致使對研究成果造成誤解,而使用數學語言,可以簡單明了的表達所要的思想。
(二)它是論證經濟學理論的重要工具。一個經濟理論的產生,通常提出后還要不斷地通過論證才能證明其價值性。數學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推理性,用數學可以對經濟學理論進行推導,如果在數學上通不過,肯定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就需要再重新思考下理論。如果通過數學文字來進行論證,需要大量的篇幅,但仍然沒有較強的說服力,如果借助數學方法,經過數學論證的理論,則更容易被接受。如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貨幣通論》經過凱恩斯學派的發展成為IS-LM模型,間或了其中的推論過程,讓結果更加直接、明顯。用數學方法雖然不是萬能的,但它可以至少保證經濟理論在邏輯上不出現錯誤,有助于正確理論的產生。
(三)提供量化的工具。傳統的經濟研究,通過用思辨式的議論方法得出結論,這樣定性的分析只能提供大概、總括的估計,其中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不利于讓人信服,不利于政策的實施執行,不利于具體問題的解決。二通過量化這樣的思路,可以將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資料整理加工起來,綜合考察經濟活動中的各個變量,進而研究經濟現象,探索經濟活動中存在的規律。例如在微觀經濟學中的邊際、均衡等問題中,通過衡量就可以得出具體的數據,對實踐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另外還可以看到數學在金融產品,衍生工具定價的問題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就是量化所提供的強大功能。
二、數學在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
(一)微積分的應用
1、解決經濟量的彈性分析問題
某種經濟量的彈性大小是經濟學中經常分析的重要指標,而要完成這一量化分析,只有依靠數學來實現。經濟學中規定需求價格彈性為EQ/EP=一(dQ/dp)(p/Q)它表示商品的需求量Q隨價格P變化的靈敏度,即當商品價格變化1%時,需求量將變化—(dQ/dp)(p/Q)%。
2、解決經濟量的邊際分析問題
邊際分析所反應的是對存在關系的兩個量來說,當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變化的快慢程度(即變化率)。我們知道成本是產量的函數,而邊際成本所反應的就是成本隨產量變化的快慢程度。
廠商的生產函數為Q=L0.4K0.6,兩種生產要素L和K的價格分別為w=2,r=1,寫出廠商的總成本函數、平均成本函數和邊際成本函數。
廠商在生產函數的約束下追求成本最小化:
(二)概率論的應用
1、解決質量控制中,隨時抽樣檢查,看生產是否正常。
當發現產量有下降趨勢時,及時研究原因采取措施,以減少次品率,使生產正常進行。要完成抽樣檢查只有應用概率論的知識。
2、解決公用事業的設置。
各種公用事業如百貨公司的零售點、電話亭等都可看成是服務單位,這些服務單位的數目總是有限制的,服務對象一般是隨機地使用這些單位,如:如果設立的服務單位過多,就使成本提高,造成浪費。如果服務單位太少,又會使服務對象長期等待而產生擁擠現象。如何合理地確定這些服務單位的數目便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也要用到概率論的知識。
三、數學經濟模型
數學經濟模型可以按變量的性質分成兩類,即概率型和確定型。概率型的模型處理具有隨機性情況的模型,確定型的模型則能基于一定的假設和法則,精確地對一種特定情況的結果做出判斷。
為了能用數學解決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數學經濟建模就是為了經濟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象、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的刻劃。數學經濟建模促進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了現實的生產效率。如生產廠家可根據客戶提出的產品數量、質量、交貨期、交貨方式、交貨地點等要求,根據快速報價系統與客戶進行商業談判。
四、構建經濟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1.了解熟悉實際問題,以及與問題有關的背景知識。
2.通過假設把所要研究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明確模型中諸多的影響因素,用數量和參數來表示這些因素。運用數學知識和技巧來描述問題中變量參數之問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用數學表達
式來表示,構架出一個初步的數學模型。然后,再通過不斷地調整假設使建立的模型盡可能地接近實際,從而得到比較滿意的結論。
3.使用已知數據,觀測數據或者實際問題的有關背景知識對所建模型中的參數給出估計值。
4.運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進行分析比較,如果模型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實際問題的。我們可以將它用于對實際問題進一步的分析或者預測,如果模型的結果與實際觀測不一致,不能將所得的模型應用于所研究的實際問題。此時需要回頭檢查模型的組建是否有問題,問題的假使是否恰當,是否忽略了不應該忽略的因素或者還保留著不應該保留的因素。并對模型進行必要的調整修正。重復前面的建模過程,直到建立出一個經檢驗符合實際問題的模型為止。一個較好的數學模型是從實際中得來,又能夠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
五、數學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應用
1.應用于經濟預測管理與決策優化
在經濟和管理中,預測非常重要。是管理資金投放、商品產銷、人員組織等方面的決策依據。經濟的發展需要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需要抉擇目標和抉擇經營管理方式,在多種策略中選取其一以獲得最大利益。這要求數學的目標函數達到極大,目標函數也可代表損失,于是要求它達到極小。這類問題往往化為求目標函數的條件極值或者化為變分問題。優選法、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最優控制等都致力于發展優化問題。
2.應用于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
通過數學理論和萬法,可以分析人工地震的數據,以推斷地質的構造,為探尋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儲藏位置提供依據。運用數理統計、Fourier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數學方法,我國成功地開發了具有先進水平的地震數據處理系統。近年來還用波動方程解的偏移疊加、逆散射等方法處理地震數據等。另外,建立了一套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取得了實際效益,并在農田灌溉及理論發展上得到許多成果。數學工作者對江、湖、河口的污染擴散、土壤洗鹽等問題成功地進行了分析和模擬;對于城市的交通、管理自然條件和社會的容納力進行深入的發展預測和評價。
3.應用于信息處理和質量控制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在信息通訊中運用數學由來已久,如傳統的編譯碼、濾波、呼喚排隊等。近年來,長途電話網絡系統、移動通訊系統、國際互聯網系統中出現的數學問題更為可觀。目前,我國應用數學原理,發展了計算機指紋自動識別,發展成功了新一代圖像數據壓縮技術,發展成功了計算機視覺,創造了從單幅圖像定量恢復三維形態的代數方法、應用模式識別和信息論,在時間序列和信號分析的發展中取得新的進展。應用代數編碼,使計算機本身具有誤差檢測能力,提高了計算機的可靠性。提高產品質量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針對工業系統性能可靠性要求,產生了可靠性抽樣檢查、質量控制等新的數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應用于設計與制造和大型工程
數學在制造業中的應用進入了新階段。數學設計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密不可分,數學設計技術成果可應用機、汽車、船體、機械模具、服裝、首飾等設計??梢赃\用數學原理,對各項工程設計以周密的計算來提供精確的數據,大型工程尤其如此。我國數學家設計了一批工程計算專用程序,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發揮了作用,如三峽水利工程是舉世關注的超大型工程,其中一個嚴重的施工問題是大體積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化學反應產生的熱,它使得壩體產生不均勻應力甚至形成裂縫,危害大壩安全。以往的辦法是花大量財力進行事后修補?,F在我國已研制成可以動態模擬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溫度、應力和徐變的計算機軟件。人們可用計算方法分析、比較各種施工方案以實現工程最優化,還可用它來對大型工程建成后的運行進行監控和測算以保障安全。
5.應用于農業經濟
我國數學工作者在分析了我國傳統的生態農業思想與人類開發關系等問題之后,提出了一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及整治的理論框架與行動措施,建立了許多數學模型。其中包括:一般水環境整治與擴建水電能源的投入產出與經濟系統的優化、林業開發與土地資源開發等優化模型。同時,我國運用數學、生物、化學與經濟發展交叉的發展成果,建立了平原農業資源配置的數學模型和資源配置規劃。運用線性規劃、對策論參數規劃等數學工具,建立了多地區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制定最優的結構布局方案,采用模糊聚類分析方法,建立了水產業最優結構的模型,為農村剩余勞力提出了合理轉移方案。
在未來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中數學會占據越來越多的滲透到經濟學的研究中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經濟學不僅應用了數學而且還將會不斷的應用著數學中的最新成果。
參考文獻:
[1]JohnMaynardKeynes.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M].Britishmacmillanbookscompanypublished,1936.137.
[2]張效成,張陽.經濟類數學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121.
[3]魏塤.西方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2004.89.
[4]張曉峒.計量經濟學基礎[M].南開大學出版,2005.94.
【關鍵詞】醫療服務 經濟學特性 改革路徑
醫療服務是維護人類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是政府為其國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這種基本醫療服務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要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學理論。因此,經濟學也就成為各國分析和評價醫療服務的主要理論依據。經濟學分析認為醫療服務領域中存在著市場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醫療服務的供方和需方,以及供需雙方用于交換的醫療服務價格等。這些醫療服務行業本身的基本特征,決定了醫療服務不同于一般的市場消費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
一、醫療服務的經濟學特性
醫療服務并不是純公共品。由于其具有直接的正外部性、非排他性以及一定的競爭性,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醫療服務是一種優效品(Merit good),即政府提供的私人品。因此,醫療服務既不能完全交由政府來提供,也不能完全地推向市場。這種公共服務應當是大眾化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服務。除此以外,醫療服務還有一些其他的經濟學特性。
(一)醫療服務的不確定性
醫療服務是當人們生病以后才去尋求的服務。國內外研究數據顯示,一個人生病的概率是30%左右,不生病的概率是60%左右,對于個人來說生病是相對發生概率比較低的非常規性事件。然而一旦發生,個人承擔的成本就會很高而且幾乎是沒有上限的。此外,醫療服務與市場上一般的商品交易不同,患者利用醫療服務接受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是一個不確定的動態過程,患者不可能在支付其應付費用的當時就立即獲得一件完整的醫療服務產品?;颊邚木歪t開始,醫生需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和初步檢查做出診斷、制定并實施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病情的動態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案,直到治療終結,這個復雜的醫療服務的生產才宣告結束。而且需要間隔一段時間后,才能感受到醫療服務的效果,才能對醫療服務的質量做出判斷和評價。因此,人們才會通過保險和現代金融手段來應對這個特殊的問題。
(二)醫療服務的異質性
醫療服務與產品不同,是不可觸摸的,但在有些情況下,醫療服務又是和物質形態的東西相關聯的。醫療服務是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接觸、合作與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患者要買的是健康而不是病床。判斷一項服務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它的一些不可觸摸的特性,而不僅是附屬的物質形態的設施和器具。因此,醫患一方或雙方同時出現的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會影響醫療服務的質量。例如,醫生的態度熱情或冷漠,患者的配合或誤解都會對醫療服務的質量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三)醫療服務的信息不對稱性
醫生和患者的關系可被看作是一種廣義的委托關系,患者是委托人,醫生和醫院是人?;颊呶嗅t生為其提供恰當、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但在實際情況中,醫患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常常影響著兩者間的關系。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醫療服務的知識性和專業性使得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即一方不知道對方諸如能力、身體健康狀況等信息,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雙方當事人行為造成的。信息經濟學稱之為逆向選擇。例如,患者在就醫時不了解醫生的實際能力和職業道德,以及致病原因、治療方案和價格等。醫生不知道患者個人身體健康狀況、支付能力、飲食偏好等等。另一類是指在簽訂合同前雙方信息是對稱的,但在簽訂合同后,患者缺乏相應的醫療服務信息,患者對醫生的行為無法管理、約束。這是內生的,取決于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信息經濟學稱之為道德風險。例如在醫患關系正式建立后,醫生不提供恰當的治療就是道德風險問題。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人醫生掌握了較多的信息,而委托人患者掌握的信息較少,兩者之間存在著信息差別。因此,如果政府放棄監督醫療服務的價格和質量,任憑醫患雙方自由交易,不但會加重患者的負擔,減少患者的福利,還會造成社會醫療服務資源的浪費。而醫療保障制度使得醫患關系轉化為醫療主體和醫保之間的群體關系。極大程度上消除了醫患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充分發揮了百姓“用腳投票”的作用。
二、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經濟學解釋
一直以來,國內民眾普遍抱怨看病難和看病貴。從常識出發,人們很難得到的商品和服務往往價格都比較低廉,而要得到貴的商品和服務通常不是很難。從之前的分析雖然我們可以看出醫療服務具有其經濟特殊性,然而醫療服務仍然需要由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以及特定的體制來滿足和支持。因此,從民眾對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反映來看,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供需平衡方面肯定出現了問題。
看病貴主要是由于醫療服務的準入不足、支付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的發病率增高以及人們對自身健康關注的趨勢增加必然推動了醫療服務的需求提高。美國芝加哥大學胡戈爾(Huggel)教授的研究顯示,收入每上升10%,人們用于健康的支出就會增長16%。?譹?訛可見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會把更多的錢用到醫療消費上,醫療服務的需求必然增加。而醫療供給能力的長期零增長使得醫療價格被抬高。政府建立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居民的醫療負擔,但同時也釋放了百姓的醫療需求,如果不擴大醫療服務的供應能力,醫療服務的價格還會上升。因此,消除醫療市場準入障礙,鼓勵社會力量進入,不但可以提高醫療服務的能力,還可以達到醫院、百姓、政府和投資者多贏的局面。
看病難主要是由于在公立醫院的絕對壟斷地位下醫療衛生資源的相對供給不足造成的。從醫院的總供給量來看,目前全國大約有18000多家醫院,但是承擔醫療服務工作的約90%以上還是公立醫院。雖然中國的民間資本、社會資源和外匯儲備較為充足,但是都無法進入到醫療衛生產業中來。從醫療的供給能力來看,1989年每萬人的醫生數是19.2人,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為14.8人。醫療服務的供給能力不升反降,而醫療服務的需求如上述所說卻在不斷上漲,于是醫療價格被抬高,出現看病貴的狀況。如果不改變供給,政府唯一的選擇就是管制醫療價格。管制的結果是醫療供給小于醫療需求,這就是為什么看病貴和看病難同時存在的一個理論分析。此外,目前中國每年醫學院的畢業生達三四十萬人,但醫生的數量卻沒有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醫生的收入過低,使很多人不愿意選擇醫生這個職業。而如何提高醫生的收入,使更多的人選擇醫生這個職業,也是目前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
三、醫療服務改革的路徑選擇
通過上述的分析,鑒于醫療衛生服務的經濟學特性,我國的醫療服務改革應該著重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增加醫療衛生服務的供應能力。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分流患者,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另一方面要開放醫療市場,積極鼓勵、推動社會力量辦醫。其二是要完善和解決支付問題,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一)分流患者,允許醫生多點執業
目前我國的社區基層醫療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通常至少50%的病人是可以合理分流到社區和基層的,如果能夠做到重癥病人在大醫院治療,輕度病人在社區治療,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為此,國家和政府應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隊伍的建設,只有當基層醫療服務的條件和人員隊伍能夠壯大充實,才可能吸引更多的醫療專業的人才到基層去就業,百姓才可能逐步恢復對社區醫療的信心。此外,中國過去從來都是把醫生當作單位的財產,當作單位人,很多醫院的院長不愿意讓他們分流走,原因是這些名醫的人力資本較多。但是,如果不把這些名醫以社會人的身份分流到社區基層,以他們的品牌效應來吸引患者,那么想讓50%病人分流出去終究也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國家應當允許目前已經在大醫院工作的優質醫生隊伍在不放棄他們現有的工作條件下,在社區基層建立他們自己的執業團隊。如臨床社區診所等。這樣不僅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經濟上的回報,同時還可以帶動和壯大社區醫療服務隊伍。通過這些名醫的品牌效應使得百姓重塑對社區基層醫療的信心,最終使得百姓獲得醫療服務最大的利益。
(二)推動社會力量辦醫
我國目前對醫療服務的準入管制仍然存在開放不足。尤其在高端、中端醫療市場上,對境外大醫院和民營綜合醫院的進入更是這樣。推動社會力量辦醫不僅是還社會力量一個公平的創業發展機會,更是增加公立醫院自身改革發展所需的資源基礎,可以減少財政壓力。同時,充足的社會力量的進入還可以確保有效的競爭和管理,保障一視同仁的市場原則發揮作用,使得競爭的主題得以健康的成長。而目前我國公司醫院都是事業單位,這樣很難合理地根據市場條件的變化來及時調整義務人員的收入分配,導致了過度醫療和走穴的發生。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應當保留一部分繼續由政府主導,改制一部分讓市場來調節。那么究竟是“保強放弱”還是“保弱放強”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對于在市場經濟下政府的職責有著精辟的論述,“君主或國家的第三也是最后一種職責就是建立并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對于一個大社會來說,這類機關和工程,當然是大有益處的,但從性質上來說,如由個人或少數人來承辦,那所得利潤絕不能補償其所花的費用。所以這種事業,不能期望個人或少數人來創辦和維持”。2可見現代市場經濟的觀點是政府應該“保弱放強”,這樣才可能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政府各自的比較優勢。此外,政府還應減輕醫療衛生單位的稅費負擔。其中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同時明確衛生事業單位用房建設免交建房稅、地方建設費以及各種附加費用來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的進入。這樣被政府主導的那一部分公立醫院才可能根據市場的標準來逐步有效地完善和調整,而不是簡單的行政決定。從而真正推進公立醫院的工資改革以適應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以“補需方”作為公共財政的衛生投入路徑
政府應降低住院和門診醫?;鹬Ц堕T檻,降低醫藥費患者自負比例,完善醫療救助制度,解決困難人群就醫問題,減輕低收入和老年人醫療服務負擔,使困難人群有病能得到治療。這其中,資源配置的供方需方之爭一直以來都是醫改的核心挑戰。其中的補供方是政府福利模式,補需方是社會保險模式。在補需方的模式下,百姓是資金配置的決策主體,可以自主地選擇看病的機構。無論貧富可以享有同樣的權利。此外,在這種模式下,醫院既要想盡辦法來提高服務質量,還要改善服務態度來爭取收入。而在補供方模式下的補償機制是通過預算進行配置的,即資源是自上而下配置的,因此醫院不需要進行市場調研或是實行惠民政策來同其他機構進行競爭,而是要和上級領導搞好關系,因為這是一種關系導向的行為。所以在這種模式下,資源短缺就成了非常自然的結果。目前的英國醫療保險模式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可見,補需方的資源配置才是真正意義上賦權于百姓的公平的物質基礎。
到目前為止,我國醫改最主要的成就是建立了一套基本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體系和基本藥物制度,減輕了日益拉大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公。盡管我國醫改還存在許多問題,我們相信在未來,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注釋
?譹?訛劉國恩:全民醫保:賦權于百姓,醫改論壇,2008.03
?譺?訛亞當·斯密著.文熙、牟善季、謝士新譯:《國富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P290.
參考文獻
[1]吳偉明,醫療衛生機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與對策,衛生經濟研究,2004.05.
[2]何新根,醫療衛生服務特性與改革路徑,浙江經濟,2006.10.
[3]劉希華等,運用市場經濟理論淺析醫療市場改革,醫院管理雜志,2002.09.
[4]周子君,醫療服務性質、公益性、生產與供給,醫院管理論壇,2009.01.
[5]劉國恩,公立醫院的改革發展解放生產力是關鍵,中國衛生產業,2010.07.
[6]汪志強,我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困境及其紓解,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0.03.
[7]楊聲輝、彭才華,醫療服務市場機制論,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2.05.
[8]王謙,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經濟學分析,經濟體制改革,2006.02.
[9]徐文,對普通醫療和大病醫療經濟特性的比較分析,經濟理論研究,2009.03.
[10]張蘊萍,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經濟學思考,山東社會科學,2007.12.
[11]周其仁,中國醫改的根本問題,中國醫院院長,2011.21.
[12]曹東勃,醫療改革的民生經濟學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10.03.
關鍵詞:老齡化;中國經濟;勞動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22億,占到總人口的16.1%,根據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定義: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我國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齡化時代。據聯合國預測,到203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突破20%,2049年將突破30%。盡管已經開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將依然長期存在。我國人口眾多,經濟體制復雜,老齡化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下面,筆者用簡單的經濟學理論,談一談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老齡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從供給需求看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下降,當年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個百分點。到2015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8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至66.3%,中國勞動力減少正呈加速態勢。
從供給角度來看,勞動力短缺將導致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的下滑。假設在2022年,我國總勞動力是8億,勞動力每年減少1000萬,中國產出的勞動力彈性是0.5,即意味著我國勞動力的增長率為-1.25%,潛在產出的增長率將下降0.6個百分點。從需求角度來看,由于老年人預期收入較低以及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特點,為確?;镜纳畋U?,大部分老年人將控制自己的消費需求,導致社會總消費需求減少,消費增長乏力。因此,老齡化將同時造成市場供給和需求的不足,經濟增長得到抑制,中國經濟增長下滑,形成L型增長曲線。
(二)其他方面影響
1、技術創新減緩。老齡化社會產生的同時,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也會變化,勞動力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引起技術進步率下滑。
2、工資、物價上漲。勞動力人口的下降,導致工資加速上漲,引發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物價也將大幅度上漲。
3、資本積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會醫療支出的增加,導致全社會儲蓄率的下降,全社會儲蓄減少,資本增長率就將下降。
4、養老金缺口的壓力。據統計,截止2015年,我國養老金虧空已達到3000億人民幣,而且數字還在逐年擴大,給國家資產負債表帶來一定壓力。
5、房價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下滑和年輕人絕對數量的減少,將導致住房剛性需求下降,對房價預期產生影響,最終導致房價下降。
二、影響分析――不會產生災難性影響
(一)“人口紅利”消失的影響
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國豐富的勞動力供給,即“人口紅利”。因此,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引發了人們對增長速度的擔憂。事實上,除“人口紅利”之外,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還有三個重要原因:全球化紅利、改革紅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長??梢灶A見的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這三個條件將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紅利”的消失不會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
(二)對勞動力供求情況的影響
今年一季度,全國用人單位需求人數和求職人數分別減少了22.9萬人和0.5萬人,需求人數下降速率超過求職人數,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07,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將從低邊際生產率的第一產業轉移到高邊際生產率的二、三產業。另外,勞動力質量對勞動力數量的替代、機器對人的替代,也將部分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因此,雖然我國勞動力的供給開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勞動力的需求也在相應減少,未來較長時期內,勞動力供給總體上仍然充足。
(三)對資本積累的影響
在宏觀經濟學理論中,資本、勞動力和生產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尤以資本的貢獻最為明顯。高投資的資金來源,是高儲蓄率,儲蓄者多于消費者,有利于國民儲蓄的增加。當前,盡管銀行存款利率被人為壓低,但由于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夠健全,股票等市場的投資風險仍然較大,居民的投資選擇渠道進一步收窄,更傾向于將可支配收入存進國有銀行,從而引起儲蓄率升高。因此,我國的人口結構并非形成高儲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齡化對資本積累和投資的影響作用有限。
(四)對養老金缺口的影響
盡管老齡化會加劇我國的養老金缺口,但我國政府依然擁有足夠多的政策選擇。當前,國家對養老金問題高度重視,沒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談,而是有序推進國企改革、延遲退休、養老金并軌等多項改革措施,養老金問題已經得到一定控制。在未來,更多的政府凈資產、更高的居民儲蓄率、更寬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財政結構調整空間,將使我國能夠更加自由地選擇合適方法,來面對逐年提升的養老金需求,我國因為老齡化而陷入養老金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五)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有人認為,老齡化將會使得城鎮的住房需求大幅度減少,我國將出現住房大量過剩的局面,進而導致房地產行業崩盤,實體經濟崩潰。但事實上,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對住房的剛性需求將持續存在,并且在未來30年內仍將處于相對旺盛的狀態。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齡化將不會導致中國城鎮住房需求崩潰。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空間變得有限,老齡化對城鎮住房需求的負面作用開始顯現,將把城鎮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齡化的積極意義
在我們看到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產生溫和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老齡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一些積極效應。第一,老齡化給低端制造業帶來的“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沖擊,使低端制造業企業產生業績下降的預期,反而能促使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來促進產業升級并倒逼經濟轉型。第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轉移,有助于推進農業的機械化和大型化,從而進一步置換出勞動力,加速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三,老齡化引起的低端勞動力工資的上漲,會推動我國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能力的增強,從而優化我國當前的收入分配結構,進一步改善民生。
從國家發展的規律來看,老齡化問題必將是我國未來時期內需要認真面對的科學性難題。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催生了“銀發經濟”,直接影響了日本的產業布局。我們要多學習國外的相關經驗,主動面對、科學分析、提前規劃,為國家層面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號召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結構特點中尋找改革發展的機會,把老齡化問題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中國經營報,2016年
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正在進入新經濟階段。與此同時出現了概括這種現象的新概念,如知識經濟、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等。對新經濟作經濟學分析有助于我們認識新經濟的發展趨勢,理解新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規律及由新經濟推動的經濟學的新發展。
一、 舊經濟轉向新經濟是生產方式的革命
20世紀末,美國等發達國家依靠其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進入了新經濟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和影響就如格林斯潘1999年所說:“我們稱之為信息技術的新技術革命,已經開始改變我們處理事務和創造價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們也不易預見到這些?!?/p>
新經濟是對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化經濟的概括。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將數字經濟概括為兩個方面:電子商務和使電子商務成為可能的信息技術產業。這種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變化。其效應已經和正在顯示出來。就如美國商務部報告所說,在這場“數字革命”中,因特網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是先導技術,信息產業是帶頭和支柱產業,電子商務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在每個經濟時代都有當時的新經濟。由舊經濟進入新經濟總是以生產方式產生重大革命為基礎的。生產工具是區別經濟時代的標志。經濟史顯示,工業革命是由1712年發明的蒸汽機和1831年第一次開發的電力驅動的。其中蒸汽機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由此產生工廠制生產方式。產生電力后,發動機由于由電力推動使人力被電力所代替,傳動裝置由于由電網組成而將廣大范圍的生產納入當時先進的生產體系和流程,創造更高的效率。
現代的新經濟是由電腦和互聯網驅動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第1臺可編程計算機,80年代計算速度更快,體積更小的個人電腦進入家庭和辦公室,接下來出現的互聯網通過高速通訊設施,在工廠、辦公室將桌面計算能力聯系在一起。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發郵件、開展電子商務。這種現象就如美國經濟事務商業部副部長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數字為基礎的新型的經濟正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改變著我們合作、單獨工作、交流和聯系、娛樂和消費的各個方面。
隨著因特網在全球的快速發展,以數字為基礎的新型經濟正在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產生全新的革命,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而且為企業內或企業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價廉的通信工具,還給工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提供新的渠道。網上教育、網上通信、網上新聞、網上交易、網上娛樂、等等正在成為人們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
新經濟反映生產方式的重大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說,以機器大工業為主要標志的生產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話,新經濟則是以電腦代替人腦。第二,互聯網較電網有更高的傳輸速度更廣的傳輸范圍,盡管不能離開電網。第三,機器大工業以技術為基礎,新經濟則是以知識為基礎,由此產生知識經濟即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較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經濟,新經濟時代的知識、技術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設備、產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舊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機器制造業,其他行業均是適應這種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新經濟時代的主導和支柱產業則是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即以電子信息技術為領頭的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光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機電控制技術的高科技群。新經濟并沒有完全摒棄傳統產業,新經濟的生命力在于對傳統經濟的整合和改造,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很多傳統產業部門一躍進入新經濟階段。
現在大家都在談經濟全球化。全球化有多種表現。但我們根據新經濟發展的趨勢可以斷言,只有進入建立在信息技術和網絡基礎上的數字經濟時代,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全球化。就是說,網絡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基礎。企業不用漂洋過海就可以進行國際交易。信息的發展可能使得商務模式發生變革,使得一些中小企業能夠參與全球競爭,使得一些跨國公司能夠擴展它們的全球業務。過去只有大企業才可能跨國經營,現在中小企業借助網絡同樣可以進行跨國經營。
二、新經濟時代的資本
在舊經濟時代,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勞動,后來是資本,因而有勞動經濟和資本經濟之說。進入新經濟時代后,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轉向知識和技術及人力資本,于是出現知識經濟之說。
在新經濟條件下,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資本由有形的物質資本轉向無形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這個結論將直接影響分配的方式。具體地說,在勞動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對增長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勞動者傾斜,由于勞動者之間差別較小,因而在全社會收入差距較小。在資本經濟條件下,資本(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資本家傾斜,由于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全社會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支配作用,這樣,作為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將替代資本家成為財富創造的中心。在舊經濟中是資本雇傭勞動,知識和技術成為資本的生產力。而在新經濟中這種雇傭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物質資本被知識資本所雇傭?,F實中便是以知識和技術招資本,而不象舊經濟中是以資本招技術。與此相應,收入分配明顯向“知本家”傾斜,由于知識價值明顯增大,因此收入差距擴大更為迅速。在信息產業就業的科技人員的收入可能明顯高于其他行業。
新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識資本的價值已經和正在得到越來越高的評價。其主要制度安排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商品化。在技術轉讓時科技成果應該得到科學的評估,以充分實現其價值。二是技術資本化。在企業的股權結構中在充分估價技術投入價值的基礎上安排技術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實現投入的技術的價值。
人力資本即人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術進步的源頭。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也顯示: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信息技術人員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養又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短期內信息技術人才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受過很好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人才更為短缺。于是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信息技術人才開始進入全球市場,各國、各公司之間人才的爭奪將更加激烈。信息技術人員的工資一再攀升,其工資額與其它行業的工作人員的差距在逐漸拉得更大。人力資本投資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國家,教育經費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訓投入占GDP的2.5%.這應該成為加大教育投入的參照系。二是積極引進和留住人才。美國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其中不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創業人才。如果說教育是長期投資的話,引進則是一種能在短期見效的短期投資。三是推進企業家知識化。這是發展高科技的主觀條件。
與知識資本替代物質資本成為決定性的資本相適應,產權制度安排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舊經濟中的產權制度以物質財產的產權為主導。而在新經濟中知識產權成為產權制度結構中的主導。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識和技術創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發現新技術的成本得到補償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標是鼓勵科技人員研究和開發高新技術的積極性。
三、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過去美國經濟的周期性較為明顯,過幾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波動。而且在一段時間中人們還作出經濟周期時間越來越短的斷言。而在現實中,美國自克林頓當政以來已連續9年左右的時間保持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態勢。經濟學家在探究其中的奧秘時發現了新經濟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經濟概念的美國《商業周刊》列舉的新經濟六大特征就對美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作了說明: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長,公司經營利潤大幅度增加,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雙雙降低,進出口額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長中高科技的貢獻率上升。
美國商務部的報告特別指出了互聯網對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由互聯網增長驅動的信息技術進步,也對創造這個比預期更健康的經濟作出了貢獻?!盵1]其機制是由于互聯網被廣泛用于通信、教育、娛樂和媒體,并作為電子商務的工具,由此拉動互聯網的迅速增長。互聯網的增長又拉動信息產業部門的迅速增長,從而使信息產業部門成為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表現是:
由于互聯網驅動的通信活動的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產業在經濟中的份額迅猛增長。信息技術產業一直以超過整個經濟增長率1倍的速度增長,對信息技術的投資現在已占所有商務設備投資的45%。
在美國經濟中信息技術產業份額1998年達到8%。其對全部經濟的實際產值貢獻達1/3之多。
從1998年到1999年全球網絡用戶增長55%,因特網主機增長46%,WEB服務器增長128%,新登記的WEB地址增長137%。
美國經濟連續多年出現高增長,低失業率,同時通貨膨脹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產品價格下降及信息服務價格的下降。據美國商務部報告,在1993年和1997年信息技術產業價格逐年下降(分別是-2.4%,-2.6%,-4.9%,-7.0%,-7.5%,在其他產業價格逐年上升的同時,使總通貨膨脹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2]
就持續保持高就業來說,主要說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結合。過去的理論將技術進步與節約勞動相等同。就是說技術含量越高,使用的勞動越少。而在新經濟中我們發現,恰恰是在網絡部門、在信息部門勞動就業量是最高的。當然這里就業的勞動者具有較高知識含量。就像美國商務部報告所統計和預測的:1996-2006年信息技術應用業就業量占全國企業勞動人數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術產業就業數會達到50%。
過去對競爭力的主要說明因素是規模。一方面有規模邊際收益遞減的理論。新經濟中網絡使用規模的擴大卻沒有出現邊際收益遞減的效應,相反可能出現邊際收益遞增的效應。另一方面企業規模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依賴信息和網絡的優勢中小企業也可能有更強的競爭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經濟提供了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可能:由于有信息產業的支持,經濟周期可能會延長。進一步說,由于新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基礎上,對有形資源的需求相對減少,因此經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保持高速增長而不至于出現過熱,出現高通脹的狀況。
四、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
新經濟的另一個表述是知識經濟。對知識經濟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表述沒有準確界定新經濟的特征,作為知識經濟的特征性的表述應該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依靠知識創新,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經濟時代,建立在知識創新基礎上的企業的成長期可能縮短,就象微軟公司那樣不過幾年就一躍超過具有百年發展歷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業公司而成為世界首富,但是,由于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這些高科技公司企業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3]因此高科技部門和企業的創新要求特別緊迫。
就創新來說,有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概念。在這里區別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很有必要。科技進步的全過程包括三個環節:上游環節即知識創新環節;中游環節,即創新的知識孵化為新技術的環節;下游環節,即采用新技術的環節。技術創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環節的創新;知識創新主要是在上游環節即知識創造領域的創新是技術創新的源。
在新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有相互交匯的趨勢。過去,技術創新的最終環節是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在現代,技術創新的先導環節進一步延伸到科學向技術的轉化過程。知識創新的環節過去主要限于科研機構和大學這樣的知識創造和傳播領域,現在之所以出現知識經濟的概念,就是因為知識創新延伸到了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領域。這樣高科技的孵化領域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點。
在新經濟時代,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與此相應,人們對發展高科技的創新機制的關注點,由關注技術的采用轉向關注技術進步的源泉(知識的創造領域)及其轉化。這就提出了加強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部門的聯合與合作、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的要求。就象美國的硅谷緊靠斯坦福大學一樣。這里的關鍵是建立知識的創造和知識向生產力轉化的上下游聯系。一方面解決好大學和科學院研究課題的商業化價值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好企業敢于對高科技的研究進行風險投資問題。
在新經濟條件下,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知識和技術的創業是相聯系的。在許多場合,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通過知識和技術的創業實現的。創業即將知識創新的成果通過創辦科技企業途徑孵化高新技術。創辦科技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進入該領域創業的往往是有技術缺資金,缺乏經營企業和市場運作的經驗。這就提出了創業機制的創新問題,
在舊經濟時代,創業主要靠資本(資金),而在新經濟時代,創業主要靠知識和技術。前者是以資金招技術,后者則是以知識和技術招資本(資金)。該領域的投資屬于風險投資,當然高風險也可能有高收益。這就提出了對風險(創業)投資的需求。孵化高新技術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在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為之提供順暢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渠道,也就是為有技術而缺資金的項目提供風險投資。在新經濟中風險投資的供給也較為充分。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條件下,一般利潤率具有下降的趨勢,由此使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達不到限量的資本無力轉向實體資本的領域,而進入信用和股票等風險領域。各種類型的基金如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將這些小額的投資集中起來并進而成為風險基金的來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風險投資作為創業投資與其他投資,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業中獲取股權收益,而是在股權交易中獲利,因此為風險投資提供順暢的退出機制,使投入高科技項目的資金在孵化出高新技術和企業后能退出來進入新的項目,保證風險投資的可持續。美國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Nasdag)最為活躍就是新經濟的重要反映。[4]
過去的理論特別青睞大企業。而在孵化高新技術方面最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業。其原因就是錢穎一所總結的兩條:一是對創業者的激勵能力,小企業更強;二是創新失敗的風險約束,小企業更強。因此新經濟條件下的創業機制以民營科技型小企業為基礎,對科技人員辦民營科技企業提供更為有效的鼓勵政策和更為寬松的創業環境。例如:企業登記不以資金規模為門檻,科技園、創業中心都要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經營企業的輔導。
五、電子商務和與產業創新
對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在產業鏈中,正是由于電子商務的廣泛應有,形成對信息技術產業的強大需求和拉動力。就是說電子商務成為信息產業和整個新經濟的發動機。
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它本身活動的價值。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通過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業機會,發展新型服務,簡化銷售過程,降低成本等活動,能夠取得競爭優勢。同時,因特網也強化了價格約束機制,因為消費者能通過多種途徑得到商品價格和有關信息。
電子商務在總體上還處于方興未艾階段。電子商務的規模與上網的人數相關。據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雖然無論從上網人數上,還是從上網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國都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到目前為止,與全部經濟相比,電子商務所占的份額還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還只有1。7億人訪問過因特網。即使在因特網最為普及的美國,作為零售業一部分的電子商務占其總額的比例還不到1%。這意味著新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
從美國新經濟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信息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而且可以看到美國各行業的信息技術投資給其生產率所帶來的變化。從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在新世紀所要進行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的方向。哪個國家能夠在因特網上給予更多的重視,在信息技術的開發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財力,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拓平道路,那個國家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壟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