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3-09-25 11:40: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2-112-01
一、就業能力的概述
就業能力是一種隱性素質,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就業能力是一種與就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具體包括哪些能力,至今仍無定論。在國外,Law.Wong&Mobleye認為,就業能力主要由三個維度組成;第一,個人適應性;第二,個體與市場的交互;第三,職業身份。在國內,鄭曉明。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它是一種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
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更加理性、自主、務實和多元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斷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大學生總體素質不高。首先是綜合素質不高;其次是人文素質不高。當前,用人單位往往將本單位的企業文化及對人才的素質要求結合起來,許多大學生不注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
2.核心競爭能力不突出。就業能力的高低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才能體現出來,大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對與就業相關的一些核心能力就相對欠缺,比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
3.就業技能不熟練,求職能力欠缺。有些大學生職業生涯意識模糊、自我定位不準確,出現了不能在面試中充分展示自我優勢、盲目從眾等現象。
4.大學生職業成熟度低。職業成熟度是指個體在完成與其年齡相應的職業生涯發展任務上的心理準備程度。主要表現為:首先是擇業意識形成時間較晚;其次是就業過程中顯出極大的依賴與被動。
三、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崗位相對不足
1.深層次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經濟發展結構帶來的就業持續下降。我國目前各產業吸收就業的結構還不合理。第一產業吸納就業的潛力最差;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也將減弱;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優勢依然沒有充分體現,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
2.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影響就業崗位的縮減。由于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一些部門、地區和壟斷性行業出臺了一些就業歧視、壁壘性政策。
(二)高校的教育體系、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1.高等教育的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相對滯后。首先表現為學科結構和專業結構不合理;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不合理;最后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滯后。
2.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未形成系統教育和指導體系。其一,教育方式和手段還很簡單;其二,高校就業指導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完成信息等事務性的工作,忽視了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教育;其三,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機制還不完善,這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學生自身因素制約著就業能力的提高
主要表現在:其一,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其二,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存在普遍過保護的現象;其三,某些大學生存在就業心理障礙。
四、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途徑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靠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推動,構建以高校核心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和開發體系,具體的途徑主要有:
(一)政府要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創造條件
1.國家要培育有序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建立全國人才市場信息網。政府要充分發揮指導、監督、調控功能,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就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并完善各類職業教育的中介機構,為大學生求職、職業發展服務。要加快推進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時健全法規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錄用標準,規范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和大學生的擇業行為,使大學生就業政策更好地得以落實;建立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競爭環境和獎勵措施;應通過公共培訓機構培訓失業的大學生,轉變大學生的技能結構,提升就業能力,使其有能力重新獲得就業機會。
2.國家應鼓勵大學生到中西部、基層就業,同時在大學生中推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落實各項創業政策,通過創業來實現個人價值。
(二)高校要積極應對市場的變化,努力推進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1.高校應當積極推進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校應當根據社會需求來調整專業結構和優化學科結構。2.高校應當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教育質量考核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目前,我國高校一般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但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也影響教育的提高。3.推進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建設。高校必須不斷推進就業指導隊伍向專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同時還應不斷增加大學生就業指導老師的數量,以提升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4.建設階段性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進行職業教育和就業指導。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且對不同階段的中心任務,高校應配套開展相應的職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就業能力培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一、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眾志成城,搭建常態化規范化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1.全員動員、廣泛參與,就業工作有機聯動
(1)領導重視,構建全員參與的就業體系
在我校以"育人為本,促進人才輩出"的人才培養理念的指引下,各學院領導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的學院就業領導小組,督導并建成了學院班主任、系支部書記、任課教師、研究生導師、輔導員等一體化的就業通報聯動機制,把握契機,群策群力解決就業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形成了濃厚的全員參與的就業氛圍。
(2)黨員示范,深化就業"三個一"制度
發揮教工黨員的先進示范作用,圍繞就業工作開展教授、班主任、全體教工三個層次的立體化就業指導團隊。召開多場黨政聯席會議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導師就業工作研討會,推動學生國防就業、高端就業;號召全體教工黨員繼續深化就業"三個一"制度,每名教工黨員指導一名就業困難學生,加強就業的過程指導和目標指導。
2.提前規劃、互幫互助,生涯指導扎實推進
(1)積極引導,就業能力穩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體開展:向左走&向右走--選擇的智慧主題講座;與教授對話--教授工作日活動啟動;與班主任對話--師生座談會活動;"群英會談"--研、本學生座談會;鍛煉表達--挑戰主持人大賽;"對話明天,點亮人生"--院友訪談主題教育活動。面向研究生群體開展:職業論壇之"職場早知道";職業論壇之"閃亮就業之路";模擬招聘會--"職場全體驗"。推進了對學生的生涯指導工作,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2)學生主體,互幫互助主動就業
就業不能單靠學生個人。就業工作中,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體作用,形成學生自我服務的就業團隊。每周一期的就業心得集錦、每日一期的就業簡報、每天多條就業訊息也幫助年級學生及時了解到校內外各類就業訊息,引導學生自發總結和思考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交流就業心得,提升就業能力。
3.搭建平臺、分類指導,人職匹配深謀發展
從普惠式生涯教育、協助式生涯輔導、自助式生涯服務、個性化生涯培訓四個層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徑的生涯輔導體系。為健全培優育人機制,拓寬職業生涯指導模式,需要不斷提升就業指導活動質量,結合學生發展訴求,多管齊下,分層次,有重點,全力推進職業生涯指導工作高效開展。
4.鞏固學風,關注學困,促進升學提升就業
學分績點的高低對學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單位就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關注招聘的同時,我們尤其注重學院學風的鞏固,特別是動員一批有能力的同學讀研再深造,提升就業層次。各學院領導特別召開了考研動員會,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環境等方面為該群體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支持。安排學生聯系人定期匯報學生的考研狀態,不斷鼓勵堅定信心。為畢業生的升學率提供了保證。
二、發揮社會教育的聯動作用,多管齊下,加強多元化多路徑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1.校友合作,開拓就業渠道
學校積極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強校友聯系,健全校友網絡。邀請杰出院友來校開設講壇,設立獎助學金、召開專場招聘會,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的同時讓學生感受榜樣魅力,樹立鴻鵠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業合力
學校老師利用暑期時間帶領學生參加企業走訪活動,探尋校企合作機遇,積極爭取更多的就業資源,探索更高效、雙贏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業合力。
三、發揮家庭教育的協同作用,同心同力,發揮普惠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保障作用
通過就業意向調研,我們了解到絕大多數學生確信自身已具備明確的個人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規劃。但在實際求職環節,學生比公司聲譽、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崗位、比就業地域的盲目行為屢屢發生。在職業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發揮理性引導作用,不切實際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繼續深造、找高薪職業等影響了學生的自我定位和擇業觀,阻礙了畢業生順利就業。
在新時代的就業工作中,家庭因素對于學生去向的選擇影響比重原來越大。很多學生對滿意工作的定位為"錢多事少離家近",許多學生家長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诖祟惉F象,如何做到既能發揮家庭教育的協同作用,又能避免學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讓學生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順利就業,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縛了學生自身的發展是我院長期以來一直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因此,以事業為引導,發揮家庭教育的協同作用,實現學校與家庭的高效的溝通與無縫連接,發揮教育正能量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自我認識,確定合理的就業期望值的基礎上,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制定完善《學生就業情況家長聯動規范》等操作指南,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開放日等形式發掘就業資源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家長的能動性和對就業的正確導向作用。力爭實現充分聯動單位、學校、家庭的資源與作用,形成學院搭臺、單位唱戲、教師引導、家長關心、學長身范的全員育人、事業引領的工作機制。
完善家校橋梁的搭建,強化落實安全穩定。綜合利用以下幾種渠道實現家校信息的及時溝通和反饋,掃除交流距離障礙。
(1)輔導員建立家長飛信群。通過飛信定期向家長反映學生的就業考研情況,落實安全穩定工作。
(2)推行家長QQ群,加快信息的雙向傳遞。建設學院學生成長網絡平臺,及時學院專業信息及年級學習生活信息。
(3)假期給家長的一封信。結合學生概況和專業整體情況,再話學生的就業和發展。
除此之外,我們將依據歷年就業調研分析結果,繼續做好重點比對,綜合分析,剖析數據的內在邏輯關系,加大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特點以及崗位要求分析工作。第一、針對考研學生、學困生、立志國防就業學生、社會企業就業學生、創業學生等各類應屆畢業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和人職匹配實施橫向上的分層分類指導。第二、就業指導不僅在畢業班,更需要貫穿整個學生生涯,因此,在加大面上職業規劃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大學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職業規劃指導任務,幫助學生在縱向發展上實現個人就業能力、素養的穩步提升。第三,就業工作人員尤其是處在一線的輔導員也將繼續加強自身理論學習,不斷加深對就業指導工作的研究,積極參加與就業相關指導培訓,提升專業指導能力,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
李慶中(1980-),男,河南輝縣人,現在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從事學生管理工作,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是國內,國際政治。
摘要:大學生就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而畢業后的就業關系重大,涉及個人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遠建設。當前形勢下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筆者認為應以培養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為核心,為此應全面研究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有針對性地做好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工作,同時在國家,社會和高校層面創造一個寬松,有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外部環境,內外合力,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工作。
關鍵詞:就業能力;就業心理;就業歧視;職業教育一、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
大學生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成敗,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安全穩定。大學生就業是教育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不論對于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是重大問題。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加快發展速度以來,規模逐年擴大,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的發展速度和成就,不過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這一問題有復雜的原因,造成了目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高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勢
據去年我國人社部部長尹蔚民透露,“根據測算,20-59歲就業年齡組人口將在2020年達到8.31億峰值。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巨大的就業增長壓力。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今年增加到699萬人。未來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保持在年均700萬左右,約占每年新進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的一半,且這一比例將進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城鎮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退役士兵,總量近1600萬人,我國青年就業壓力巨大?!雹俣?014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727萬,為歷年來最多,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
1、就業形勢中的積極因素
一是我國政府逐年加大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政策力度。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西部大開發,大學生村官,選調生考試,特崗教師計劃等,對于大學生在諸如城市落戶,創業扶持,稅收等都采取了政策傾斜,2013年起我國將推畢業生擔任特崗人員試點,開始打破跨區域求職登記限制。
二是我國各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高校都已設置就業指導中心或就業服務中心,專職負責落實國家就業政策,服務大學生就業。同時大學各個院系也在教學設計,服務大學生就業方面采取了很多實際的措施。總之,我國的高校已經形成上下聯動,協調配合的完整服務體系,共同服務于大學生的就業工作。
三是我國今年首次明確將從戰略上轉向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戰略層面的變革?!敖逃扛辈块L魯昕在3月底表示,中國解決就業結構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是技術技能型。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而這一調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雹谶@一變革之所以利好大學生就業,是因為我國目前的就業市場急需高素質職業技能型人才,但高校無法滿足供應,造成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
四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個人心理素質逐步適應復雜的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之所以產生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畢業生個人心理素質或者說就業理念不夠成熟和務實。很多高校畢業生一直以“高級人才”自居,不肯從基層做起,不肯去自以為“不體面”的領域就業,這種自恃清高,眼高手低的普遍現象嚴重阻礙了自己的就業。而隨著就業形勢的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心理素質也逐漸成熟和務實起來,大學生村官,大學生養豬,大學生掃大街等現象已不新鮮,反映了高校畢業生擇業觀念積極的變化。
2、就業形勢中的消極因素
一是高校畢業生數量巨大,客觀供大于求。這是最大的消極因素。特別是今年我國經濟出現下行態勢,又面臨艱難的轉型升級任務,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直接影響到企業吸納勞動力的數量。
二是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明顯。結構性失業,主要是由于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現有勞動力的知識、技能、觀念、區域分布等不適應這種變化,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失業。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調整經濟結構”問題,如市場上有些經濟發達地區急需大量服務型,技能型人才,但我國高校畢業生的素質不能滿足;西部地區長期面臨“人才饑渴”,東部,特別是東南部和北上廣地區長期處于人才超飽和狀態,這一問題仍處于膠著狀態;大學畢業生不切合實際的就業理念,浮躁的心態也是影響就業難的重要因素。
三是就業歧視普遍存在。就業歧視主要是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性別歧視主要是用人單位歧視女性的現象,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都明確不要女生,是典型的性別歧視。另外有學歷歧視,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片面強調學生高校的知名度,有些用人單位甚至要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必須是“211院校”,這些都是典型的學歷歧視。以上就業歧視均成為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攔路虎。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和就業能力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特點分析及應對辦法
1、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特點
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心理指的是以就業為中心產生的復雜心理現象。根據筆者觀察歸納,我國大學生就業心理有以下特點:
一是大學生就業功利性心理和浮躁心態并存。大學生功利性的就業心理集中表現在公務員考試的連年升溫,企事業單位也熱度不減;據智聯招聘2014年應屆大學生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客服、銷售和生產加工類職業入選為應屆畢業生最不愿從事的三類崗位,這些崗位從性質上來說都屬于基層崗位,大學生不愿從基層干起集中反映了就業的浮躁心理。
二是部分大學生“啃老”的現象反映了不思進取的心理?!皳?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雹劢衲晡覈鴮⒂?27萬大學生畢業,可以想象大學生啃老現象只會進一步加重。部分反映了大學生面對復雜而嚴峻的就業形勢不思進取的心理。
三是大學生群體在就業中開始體現積極和務實的心理。從大學生最新的就業現實來看,大學生務實的就業心理越來越明顯?!?014年各省公務員考試大幕拉開。截至昨日,已招錄公告的23個省區市中,16省份報名人數集體下降,其中15個出現招錄、報名人數“雙降”局面。如浙江去年報名者高達36萬,今年最終繳費確認的為22.7萬人,劇減37%。其他省份亦出現10%-30%不等降幅?!雹艽髮W生積極的心理從就業的地區也可看出一二。如與往年相比,今年應屆畢業生投身“北上廣”的熱情開始降溫。
2、培養積極正確就業心理的對策
各種心理現象,包括就業心理都是復雜的,但是可以通過耐心的疏導教育加以引導的。解決這一問題,可行的對策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導。
許多大學生之所以出現功利性,浮躁和不思進取的就業心理,歸根到底是欠缺科學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的樹立在大學階段主要靠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一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以我們黨的理論,社會主義公德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反復的引導教育,使學生早日形成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養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應的就業心理。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總體來說較弱,就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能力和素質總和,筆者認為主要包括適應能力,吃苦耐勞能力,動手能力,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人文素養。
大學生適應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優秀的學生,利用各種條件參加實習和各種實踐活動,適應能力自然較高,而更多的學生缺乏關鍵的實踐鍛煉,自然適應能力較弱。
吃苦耐勞的能力,筆者根據親身接觸眾多的學生以及觀察,目前大學生比較缺乏這一能力,常見的現象是很多學生在主觀上就缺乏吃苦的思想準備,在實踐中更是出現刻意逃避困難,避重就輕的心理。
大學生動手能力偏弱這個基本是社會的共識,這也是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一般會特別強調實踐經驗或相關工作經驗的重要原因。另外與我國高等教育培養重視理論知識而輕視動手能力鍛煉有關。
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也是參差不齊的狀態。不過總體來說是偏弱的,特別是專業技能,因為我國大學生在專業技能鍛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我國醫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需要大量的實踐鍛煉才能逐步培養起來,而實際情況是醫學生的實習教學還需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偏弱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單獨提出人文素養?因為大學生人文素養關系到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關系到大學生一生的長遠發展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不會做人,何談做事?在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方面,我國高校還需進一步提升認識,努力推進這一工作。
三、破解大學生就業能力弱的新思路
(一)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思路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歸根到底是靠大學生自己,所以就業能力的培養應以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的轉變,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為主,而在目前我國整體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主要的外部因素筆者認為包括學校,社會和國家政策層面。這些外部因素應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補充。內外因素都很重要,應協調推進,不可偏廢。
(二)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措施
1、大學生自身因素的著力點
首先調整自身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應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有充分而清醒的認識,打消不切實際的想法,做好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靈活應變的心理準備?!敖?,在北京朝陽區環球金融中心,湖南常德“90后”男孩、北大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天一開了一家叫作“伏牛堂”的小店,專賣常德米粉。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拋開傳統的就業路徑,做出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雹葸@一現象反映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積極變化,正應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話。
其次是打牢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底子。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大學生的看家本領,必須熟練掌握,才具備順利就業的前提。強調這一點,也是因為目前很多大學生專業理論知識薄弱,尤其是動手能力,專業操作技能較差,缺乏相關鍛煉,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僅就大學生個人因素來說,這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一點。
再次是需要培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大自然的規則是“優勝劣汰”,這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大學生面臨激烈的就業競爭,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復雜的生存壓力,沒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不行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必須最終依靠社會實踐的鍛煉,所以大學生應自己主動創造條件參加各種教學實習,利用寒暑假積極接觸社會,參加社會各種形式的鍛煉,經過時間的積累,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自然穩步提高,從而為更好更快地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注重個人德行的培養。人活著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而不僅僅是追逐物質財富和個人享受。我國在選拔人才方面向來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之所以強調德行的培養,在于德行關乎個人一生的發展,關乎人生的成敗。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理應自覺培養自己良好的德行,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德行穩固則人生穩固。在培養良好德行的過程中,做人做事的能力必然隨之提高,哪里還愁有一個工作呢?
2、大學生就業外部因素的著力點
(1)首先是國家政策層面
關于大學生就業國家在政策層面采取了眾多舉措,以后也必將采取更多新的舉措,這是可以預見的。介于篇幅,筆者認為以下政策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關系重大:
第一是我國應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科技,文化,旅游,交通運輸,中高端服務業,這些行業需要吸收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同時還能夠使大學生的專長得以發揮,一舉兩得。
第二是改革戶籍及用人指標制度?!叭∠髮W生留在省會以上城市的指標限制及戶口限制,代之以人才標準和專業標準限制,促進人才流動,解除大學生就業的“戶籍限制”之憂,以利于大學生就業?!雹?/p>
第三是在高等教育培養方向上進一步向素質教育轉變。這一政策關鍵在于扭轉我國教育長期的重知識學習,輕能力培養的弊端,真正轉向素質教育,教育以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校就具備比較扎實的能力基礎,為以后走向社會順利就業鋪路。
第四是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予以更多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經濟是指除公有制經濟外的經濟成分,主要是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一般也可稱為民營經濟,僅就促進就業和民生的角度看,民營經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對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其次是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筆者認為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受到國家政策層面的影響,國家相關的政策完善,推進順利,社會層面則在推進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也會卓有效果。
社會層面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招聘和社會大環境方面。
企業招聘層面筆者認為應主要落實國家的各項就業政策,招聘中努力秉持公開,公正和透明的原則,消除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現象,為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氛圍。
社會大環境層面涉及國家,社會,高校和大學生個人等因素,社會大環境應為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客觀地講,這是一個漫長的建設過程,需要涉及方共同的努力。而努力的大方向則是為了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服務。
(3)最后是高校層面
高校層面是落實我國政府各項就業政策的落腳點,是將一名學生送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因而對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直接的影響。筆者認為應在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是應配合好國家的職業教育轉變戰略,努力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如上文所述,我國自今年開始將推動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轉向職業教育,這對于向社會提供足夠的高素質職業人才意義重大,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意義重大,因而廣大高校應積極配合。
第二是應適應市場需要,積極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和進行課程改革。高校應設置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集中力量做大做強這類專業,同時適當削減社會需求萎縮的專業,避免浪費教育資源;“在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上,可適當增加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身發展需求來選擇所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應強化實踐教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養?!雹哒n程設置必須轉向實踐方向,轉向社會實際需求方向,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三是強化學習就業指導部門的力量。目前各高校已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對于指導大學生就業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只能加強就業部門的力量,配備專門的就業指導老師,形成完善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思路。同時加強高校就業的理論研究,高校就業部門工作機制研究,以更好指導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總之,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應以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盡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就業市場游刃有余;同時必須在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和高校層面積極建設,完善,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條件。最終盡早,盡好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春雷.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2010.
[2]成長群.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湖北: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0.
[5]李菲菲.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D].山東:青島大學公共管理系,2012.
注解:
①參見《人社部:史上最難就業季或再持續五年》,載《京華時報》,2013年6月18日。
②參見《高教改革確定:600多所本科高校轉向職業教育》,載《經濟觀察報》,2014年5月10日。
③參見《中國大學生生活現狀調查:57萬大學生待業在家》,載《人民網-生命時報》,2012年11月1日。
④參見《16省份公務員報名人數下降浙江減少近1/3》,載《新京報》,2014年3月27日。
⑤參見《大學生另類就業盤點:賣米粉賣豬肉當保安》,載《中國新聞網》,2014年5月4日。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缺口 就業能力培養 責任分擔
[作者簡介]王莉(1975- ),女,湖南湘潭人,洛陽理工學院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教育。(河南 洛陽 471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南省協同創新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32400410869)和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河南省戰略性新興行業創新型技術人才的成長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2B45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3-0171-03
當前,結構性失業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核心問題。而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是大學生產生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正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的就業能力缺口過大,使大學生就業出現“兩難”現象,一方面是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崗位,而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不禁要問: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缺口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是怎么出現的,問題的出現是偶然的嗎?就業能力缺口過大是高校的問題,還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可不可以找到一個更開闊的思路來看待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呢?筆者將從政府、用人單位、學校和個人責任分擔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問題。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口過大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就業能力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人們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口太大,其依據主要源于對勞動力市場上供需雙方的調查。楊河清于2007年對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調研顯示,60%的被調查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畢業生到崗工作的實際知識的應用率不足40%。武漢市人事局2006年調查發現,武漢地區企事業單位在當年有21.3%的崗位未招到合適大學生,有超過五成的企業對前去應聘的大學生不滿意。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課題組2008年的調查顯示,已畢業工作的大學生對所學知識評價不高,有40.1%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所學知識“很少部分有用”或“基本無用”。全球著名的咨詢機構麥肯錫在2005年10月在一份題為《高素質大學生短缺,將有礙中國經濟增長》研究報告中稱,盡管中國畢業生人數很多,但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勝任外企工作的技能,而印度的比例為25%;由于中國畢業生的就業技能的缺乏,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的產業結構調整進程。這些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有較高期待,學生對自身所學評價不高;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也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F階段因為就業能力不足造成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口過大的問題非常突出。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責任分擔機制失衡
從被調查用人單位和學生的態度來看,較多的人把就業能力不夠問題的矛頭指向了學校。誠然,學校的教育與培訓肯定有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但是,如果一談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就只能想到學校,那么這個想法未免太過簡單。實際上,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是勞動力市場中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和作用的結果:有作為市場供方的大學生自身的問題;有作為提供教育培訓服務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問題;有作為市場需方(如企業)的問題;還有社會環境方面的問題(如宏觀經濟形勢、政策支持);等等。在此借用湖南師范大學石鷗先生的一個比喻:如果把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比作一輛馬車,那么,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個人是拉動車子往前奔跑的四匹馬,四方共同承載和共同負擔。如果任何一方或幾方出現故障,就會造成奔跑中的馬車失去平衡甚至發生側翻,這其實就是我們大學生出現就業能力缺口過大的問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大學生自身的責任,也是學校、政府和用人單位的共同責任,現階段責任分擔機制的失衡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政府未建立明晰的就業能力國家框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獲得就業和持續發展所需的就業能力在逐年提高,但我國卻沒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就業能力國家框架。因此,學校無法找到一個可參照的教學和培訓指南,求職者無法進行就業能力的自我評價,人力資源專家也沒有一個可以考查應聘者能力的依據,人才市場只扮演了一個“職業中介”的角色,沒有很好地履行系統、清晰和完整傳達市場需求信息的職能。
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把就業能力置于國家經濟發展和整體國民素質提高的高度。比較突出的有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它們都根據本國勞動力市場特點提出了就業能力國家框架模型。美國勞工部成立了獲得必要技能委員會(SCANS),由商業界、教育界和工業界的代表組成,負責調查當前和未來職業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同時建立了國家職業信息網(O*NET)對外職業技能要求,以指導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澳大利亞政府在2002年出臺《國家就業能力框架――未來的就業能力》報告,認定了8大就業技能,并明確提出就業能力框架要用在各個教育層次,用于指導學校開展教學和培訓活動、指導求職者開發就業能力和指導招聘者評估求職者能力。加拿大會議委員會(CBC)也在2000年《可就業技能2000+》報告,提出本國的就業能力框架,報告把就業能力分為基本技能、個人管理技能和團隊技能。
(二)企業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落后
很多研究表明,與專業相關的實習是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大學生在企業實習使他們接觸到真實的工作,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實際上我國很多單位不愿給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大學生通過實習提高就業能力無從談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對多家已接受實習生單位的調查結果顯示,實習單位在回答是否愿意擴大實習生招收規模時,只有10%選擇愿意,30%直言不愿意,高達60%回答有待考慮。
企業不愿接受實習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政策法規方面的原因。第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發展落后。目前,國內多數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還處于缺什么人招什么人的救火狀態,遠沒有做到根據企業戰略發展制定前瞻性的人才發展規劃。因此,企業不會主動地、有計劃地接收大學生實習,不可能給大學生足夠多檢驗和提高就業能力的機會;同時也不會主動構建企業或行業的用人標準。第二,目前國家政策法規對企業接收實習生支持不足。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在國家指令計劃下接受高校學生實習。而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實習完全交由學校和企業之間運作。對于企業來說,接收學生實習可能會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受到影響,由于我國目前缺乏這類政策法規,企業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三)高等學校不能快速響應社會需求變化
技術進步加快了產業調整與升級,改變著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這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培養勞動者的高等學校來說,其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實際脫節造成了就業能力缺口。
第一,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傾向嚴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的是應用型和實用型的技術人才。尤其在我國在產業結構轉型期,大量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建設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無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第二,課程設計和實施的理念存在問題。我國高校長期受到蘇聯凱洛夫教學思想的影響,課程理念大多遵從學科論,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在學科論的理念影響下,老師在實施教學時,重理論輕實踐,關心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和技能,而較少告訴學生如何在具體的工作任務情境下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從而造成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與社會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第三,不重視職業發展教育。雖然學校也開展就業指導,但這些指導的內容主要是對就業求職,如分析就業形勢、收集提供用人單位崗位信息、傳授寫簡歷和面試求職技巧等,而職業規劃咨詢、個人職業選擇等對個人發展性的指導非常少。
(四)學生個人培養學習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
大學生是接受教育的客體,是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方。其本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就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效果。一個人是否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否掌握了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是否具備基本的素質、能力和技能,是否學會向單位推薦和展示自己等,都會影響到大學生就業能力獲得和提升。如果一個學生是被動的、沒有自信、缺乏足夠的成就動機,也沒有職業發展的目標追求,就算是學校教育水平再高、外在的就業環境再好,也會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對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責任分擔機制的思考
(一)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1.建設就業能力國家框架。國家有必要組織專家和行業人士,對勞動力市場進行調查研究與監測,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勞動力市場供需工作機制,提出不同層次和不同職業從業者的能力素質要求。另外,政府還需要建立起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平臺,充分運用網絡等媒體,及時快捷地對外進行。
2.將就業能力國家框架體系納入到國民教育培訓體系中。高等教育機構負責按照能力框架中培養高級人才的能力要求來具體實施教育和培訓。同時受教育者可以把這個能力框架作為對就業能力進行自我評價的標尺,從可更好地幫助受教育者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提高。
3.加強對就業能力培養的政策支持。為了鼓勵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一些國家政府規定了對接收實習生企業的優惠政策。比如日本政府撥專款支持企業和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在財政和稅收等方面制定有利于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德國和英國政府也有鼓勵企業吸納大學生實習的政策。我國可以借鑒這些國家的做法,對于接收學生參加實習的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或立法,給予企業必要的補償和支持,以提高企業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
(二)企業要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共創共贏的理念
1.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的重要職責。企業應當改變過去短視的看法,應當盡可能多地為大學生提供參加實習鍛煉的機會,為提高人才素質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也是為自己的組織發展和人才儲備提供機會。實習過程中,學生會了解到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企業也會了解到實習學生的真實情況,這對于企業和大學生而言是雙贏的好事。
2.企業需要把人力資源管理放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企業需要改變重視生產和銷售,忽視人力資源管理的狀態,而應該根據企業發展規劃來科學制定人才發展規劃,主動進行人才儲備。人力資源部門需要認真進行職業或崗位分析,研究不同職業和不同崗位的技能素質要求,制定崗位的能力標準和要求;同時運用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術進行人才評估和人才招聘。通過這些努力,還可以向社會和教育培訓機構傳遞更為明確的市場需求信號。
(三)進行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教學改革
對于承擔著人力資源開發任務的高等教育來說,需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的各種變化。如果教育教學機構無法快速響應社會需求變化,不能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那么培養出的人才質量就會嚴重滯后于市場實際需求,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如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來辦學,實現高校與勞動力市場需要的“無縫”對接,值得學校認真深入地思考。
1.實現高等學校科學分類定位,避免同質化傾向。每一所學校要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是側重于研究、教學或是服務社會。只有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根據定位為社會培養出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在國家就業能力框架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學校應當通過積極反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建立起與本校人才培養定位相一致的就業能力框架,并將其貫穿到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
2.進行課程改革,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在國外有很多不同于學科論的課程開發模式,它們強調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圍繞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來組織課程。這些課程將學生帶到具體的工作情境當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真實世界的典型工作任務,在實踐中提高了學生對知識、能力、技能的理解和運用水平,較好解決了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問題。
3.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求職培訓之外,還需要加大職業生涯發展教育。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多種多樣的職業發展教育活動,比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社團活動等。這些活動學生參與性強,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和自覺地體驗和了解社會,不斷地提高自主意識,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麗玲.發達國家重視提高可就業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9-03-31.
[2]李巖,李志宏.強化實踐環節考核提升實習教學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07(18).
[3]麥肯錫.中國缺乏高素質大學生有礙經濟增長[N].經濟參考報,2005-10-11.
[4]宋國學.就業能力開發的績效衡量與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宋國學.英國高??晒蛡蛐蚤_發的特點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7(11).
[6]石鷗.責任分擔對學生負擔和課程改革的影響[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2).
[7]王霆,曾湘泉.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原因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經濟,2009(1).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就業能力 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經濟市場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美國和英國的高校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及實踐指導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研究和借鑒國際經驗,對促進我國高校在學生就業能力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指導方面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英美大學生就業現狀
近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就業市場國際競爭激烈,各國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世界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畢業生在為工作奔波。美國度過2010年的經濟復蘇后,目前再次面臨經濟疲軟風險,失業率高達9.1%,用人機構在雇人方面格外謹慎挑剔,整體就業市場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數逾1600萬,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只能和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平等競爭,很多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輟學或沒有大學學歷及缺乏工作經驗的年輕人無法找到工作。據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機構CERI最新統計,相比前兩年,2011年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首次出現回暖。就業機會僅限于某些針對服務業的專業:會計、金融、經濟、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其他專業學生沒那么幸運,純文科專業最糟糕。針對這種狀況,美國正醞釀對高校在人才培養方式及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改革。
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開始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擴招最直接后果導致就業競爭加劇。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數據顯示,2001-2002年度畢業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職或兼職工作,20%的人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還有7%的人處于失業狀態。但隨著網絡泡沫破滅、經濟衰退、畢業生數量膨脹等因素,近年來畢業生求職越來越難,獲得學士學位與有中學畢業證書的工人的工資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學士學位求職者優勢不再,多數學生畢業后面臨巨大就業壓力。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2010年11月23日數據顯示,2010年英國第三季度18至24歲青年失業率達20%,較前一季度增長1.03%。2008-2010年間,英國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請進入大學人數逐年遞增,學生數量急劇上漲及經濟危機引發的市場低迷使就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畢業生平均每70人競爭一個崗位,2010年畢業生中將有接近1/10的人面臨就業即失業的尷尬處境,成為17年來就業最不景氣的一年。
二、英美各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認識
面對經濟不景氣及隨之而來的就業壓力,英美各國很早就注重對畢業生就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方面的實踐對緩解就業壓力成效顯著。
1.英國關于就業能力的認識。曼斯菲爾德認為,經濟學家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業能力”的說法;波拉德1998年闡述的“就業能力”,指個體所具有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是個體擁有的對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組合;英國教育與就業部(1997)指出,就業能力包括傳統智力技能,核心或關鍵技能(溝通、計算、IT和學會如何學習),擁有市場價值的個人特性和掌握企業運營的知識;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過調研認為,大學生需具備的關鍵就業技能主要包括:解決問題能力、分析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或評價、團隊合作和時間管理。英國高校公認的就業能力包括:(1)評判性(或分析性)思維能力;(2)應對復雜問題能力;(3)有效溝通能力;(4)與他人合作開展工作能力;(5) 獨立完成工作任務能力;(6)遵守本領域道德意識,成為自我評判和反思性的實踐者,并能有效地在更為廣泛的社會領域中與別的學科展開互動。
2.美國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框架”的詮釋?!鞍褜W生訓練成實踐能力較強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美國教育研究委員會認為,“就業能力”不僅是獲得工作能力,還包括在企業中為取得進步而發揮自己潛能,為企業戰略目標作出貢獻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稱為通用能力、關鍵能力、可轉移能力,包括8種具體指標:見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比較
(一)美國高校的就業能力培養體系
美國采取教學、學習和支持“三位一體”的就業培養策略,如圖1所示。
1.教學策略。第一,根據需要增換專業,課程設置反映社會市場需求。課程設置重視對市場需求、社會經濟發展的調查和預測,以學生就業、服務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為目標。專業設置方面,進一步細分就業市場,根據市場調研和訪談雇主,及時增設或撤換專業。第二,注重培養基本知識和技能。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提供科學、技術及人文基礎知識。理學學生須完成包括科學、數學、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等課程,科學和數學專業學生要完成化學、生物、物理、微積分、實驗課及科學選修等課程;開設融合課程和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課程分量,實現科學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學伯利分校、密執安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要求人文、藝術和社科課程學分分別占總學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開設占課程比例60%的選修課,拓展學生知識結構。第三,課堂教學模擬實際工作情境。把企業真實情境引進課堂,讓學生根據社會現實進行課程設計或實驗、調研,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邀請企業參與課堂教學,舉辦就業講座等;通過公司實習、暑假打工、創業計劃競賽、學生社團等實踐活動培養就業能力。
2.學習策略。鼓勵多種形式的學習策略:(1)自主式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強調自我管理能力;(2)體驗式學習。強調“學會做事”和“在做中學”,為解決問題和組織能力創造機會;(3)合作式學習。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承擔學習任務;(4)反思式學習。有助培養解決問題、創新創業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務平臺。措施有:一是制定相關法規使就業能力培養有法律保障。美國政府1994年通過《學校與就業機會法》,把為年輕一代建立學校與就業系統作為施政目標之一,把讓畢業生具備必要知識、技能及學習在生產部門所須工作經驗作為學校教育一項重要工作;二是統計局等國家機構對就業結構和市場變化做定期預測,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三是為學生提供實踐資金。政府特別撥款協助學校與雇主建立伙伴關系,實行工作本位訓練。第二,企業提供交流實踐平臺。企業高管進高校授課,介紹對人才需求、公司創立及運營過程;企業為學生提供體驗工作過程的實踐機會。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協助平臺。最大中介機構――全美高校和雇主協會(NACE),目前吸納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單位為會員,每年為100多萬名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家庭重視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為高校提供就業信息及實踐機會,不干涉學生擇業自由。
(二)英國高校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高校秉承“讓大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就業能力”理念,形成個人(大學生)――組織(學校和企業)――國家(政府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
第一,(個人)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訂職業生涯發展規劃。21世紀初始,英國高等教育質量局在高校倡導大學生制訂個人發展規劃,要求高校建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檔案,明確提出畢業生必須具有個人發展規劃和成長記錄檔案;學生結合自身環境、興趣、特長、價值觀等因素,確立職業生涯目標,制訂職業發展規劃。
第二,組織(高校和企業)聯手培養畢業生就業能力。
1.高校落實培養方案,培養學生創業技能。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把“就業能力”培養置于戰略高度,設置專門機構并建立評估部門;根據“就業能力架構”要求教學大綱須具備7個必要特征:自主學習的改革性發展,技能發展(智力、學科、職業、核心技能),個人發展規劃,反映外部環境的活動技能,在不同環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職業生涯管理技能的發展、參與從工作中學習,以及兩個可選特征。必要特征在每個專業設置中都要有所體現;專門設立創業中心,為具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做法是評估創業創意、提供資金協助和提供有相關背景的指導老師,孵化創業項目;Luton大學將就業技能培養細化為三個級次并形成包含細分為13項技能的就業技能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技能評價;Leicester大學提供可選擇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就業技能;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人才培養質量管理以創業教育為核心,建立具有觀念開放性、內容實踐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動態性、評價雙向性等特征的開放式質量管理體系。
2.針對學生特長與個性實施個性化教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Birmingham城市大學和Dundee大學為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劃;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本科課程絕大部分專業都開設“學習+帶薪實習+學習”的三明治項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學建立功能強大的職業服務中心;Harper A dams學院在保證課程協調配合前提下安排課程充分聽取學生意見,力求通過各學科專業教學持續增強學生專業技能。
3.(用人單位)企業與高校間的合作。高校將企業高管請進學校為學生授課,為學生提供更多企業信息,與學校聯合培養學生企業經營所需技能,增強學生按照企業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國家(政府和社會)為鼓勵學生創業提供支持。英國政府實施特殊時期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項目,如三明治項目、國家實習計劃和培訓券等項目取得顯著效果;2009年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為威爾士一項關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工作計劃提供1700萬英鎊資助,要求中小企業及其他單位為學生提供工讀實習機會;英國就業與技能委員會(UKCES)特別強調工讀課程和實習的重要性,認為通過工讀課程或實習基地培養的學生擁有更多就業經驗和技能;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BIS)承認通過工讀進行實踐學習的價值;政府制訂稅收激勵政策,鼓勵股權投資投向大學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英國私人股權創業投資市場每年提供大約38%的創業投資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業。
三、借鑒英美經驗,培養我國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一)明確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體系
明確高校在高教體系中的職能定位及教學目標;普通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以培養符合勞動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建立“個人”――“高?!报D“用人單位”――“國家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就業能力培養體系,以培養具備社會所需要各項技能的畢業生為主要教學目標。
(二)拓展“就業能力”內涵,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
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模塊化培養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團隊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創新與創業、規劃與組織、自我管理、學習、應用技術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會學”――“能用”――“善管理”――“能創新”的就業技能。
(三)進行全程化、系統化、個性化培養
把就業能力培養納入教學體系,變“瑣碎、階段性、不系統”培養方式為“個性化、全程化、系統化”培養方式;建立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計劃和檔案,對學生個人發展和能力成長進行系統培養和詳細記錄;就業指導中心從側重提高學生就業率的“成品包裝”職能轉向注重系統培養就業能力的“個性化產品設計”職能,進行全過程、多方位就業培訓和指導;根據學生品質特征和專業興趣, 制定全程化、個性化能力培養計劃, 協助學生確立職業發展目標。
(四)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打破傳統實踐課程形式,借鑒英國“學習+帶薪實習+學習”的三明治項目;改革固定學制為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延長大學修讀時間,鼓勵學生勤工助學、半工半讀、工作一段時間后繼續修讀;課堂上創設工作情境把學生帶入真實工作環境;設置與專業技能有關的選修課;鼓勵學生采取自主、體驗、合作、反思等多種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注重實踐、善于合作及提高解決問題、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五)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就業提供實踐平臺
聘請企業高管定期到校講課, 使學生及早了解用人單位需求,培養學生從事公司創立及運營所需技能,樹立職業意識和責任感;建立各類實訓基地, 由企業為學生提供見習和實習機會。
(六)政府和社會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政府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稅費優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強與各行業協會、職業信息中介及擁有與就業相關特色項目的機構和組織的合作,保障大學生順利實現就業。
[基金項目: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1年教學改革項目(G2110024)。]
參考文獻:
1.高虹.特寫: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回暖.路透社新聞,2011.6.22
2.肖毅.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國畢業生就業也挺難[J].21世紀,2005(4)
4.朱繼光,祝偉.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機時代英國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創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葉曉倩.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英國經驗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11(4)
7.喬治?凱勒.別敦榮譯.大學戰略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8.陳均土.美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強.英名校高管:讓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就業能力”.中國教育報,2008.1.31
10.王劭彌,任強.英國就業指導的發展歷程及思考[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1.劉桂華.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0(16)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就業能力
當今社會是一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受歐美國家創業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近幾年各大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社會各界也將關注的焦點主要放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
一、積極培養高校創業文化氛圍
創業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門的責任,也是政府關注教育問題的外在表現。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教育部門與政府之間共同努力,新聞媒體合理報道和評價大學生創業,社會各界力量充當指導者角色,根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指導原則有針對性地指導大學生創業,從而為構建和諧化、科學化和多元化的高校創業文化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高校需要積極貫徹“校企聯合”方針,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強與工商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一方面,工商企業可以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技術指導與資金扶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堅實的后盾。另一方面,大學生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為企業注入活力和創新思維元素,從而為提高企業的服務水平和質量提供保障。由此可見,全社會各界力量需要為共同大學生創業道路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
二、完善創業課程體系
完善創業課程體系是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大學會生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校需要根據大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社會創業環境制定和實行合理化、專業化、系統化、科學化、層次化、多元化的創業教育方案,將“注重實踐”作為創業教育的主要原則,力求最大限度地將創業課程體系落實到創業教育的各個環節,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保障。高校在設計創業課程體系的時候,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各個年級和不同專業學生的創業指導方針以及教育目標,將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納入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比如,學校要增加創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程的開設,加大對創業教育的費用投入,把創業道路上需要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經營決策能力等灌輸給學生。例如,在二年級學期開設《職業道德與就業創業指導》,把每周一節課設置成每周兩節課,共40個學時。并把《就業創業指南》、《創業心理疏導》等教材作為學校的創業教育讀物,不僅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大量的創業教育素材,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
三、革新創業教育途徑
革新創業教育途徑需要高校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比如構建一支高素質、專業技能強的教師隊伍,并將教師隊伍分為3個級別,分別管理創業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第一級主要由學校創業指導中心的教師隊伍構成,其原因是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了解實事動態,不僅可以幫助創業大學生培養創業技能知識,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一個創業實踐專家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第二級主要由學院教師干部組成,負責組織具有學院特色的學生創業教育活動和實踐。第三級主要由班級學生干部組成,負責組織具有班級特色的創新創業活動,通過這種途徑不僅可以幫助高校有效開展創新產業教育課程和活動,還可以培養高水平專業的創業人才。除此之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教育培訓的時候,要革新創業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和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學會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高校要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可以組織相關大學生的創業理論講座知識會談活動,讓大學生對自主創業教育有一個全面的認知。
四、構建創業實踐平臺
構建創業實踐平臺主要包括建立校外實踐基地、成立創業和就業中心等。構建創業實踐平臺主要以規劃創業戰略目標、探討大學生就業方向為主,以高校大學生創業培養方向為輔,進而保障創業實踐平臺實用性和針對性。比如學校為大學生成立專業專門的實驗室平臺,教師篩選具有創新意識和科研潛能的大學生成立創業團隊,進入實驗室平臺進行創業思考和計劃研究。學校要組織專業的師資隊伍對創業團隊進行指導,并邀請具有經驗和成功的創業人士進行講解,并對前景可觀的項目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優先向社會推出創業實踐平臺,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目的。
結束語:
高校實現創業教育需要一個過程,對高校的創業教育途徑與方法思考也需要國家、教育工作者、社會媒體、企業等各界力量之間共同探究與努力。針對創業大學生的特性有針對性地制定創業課程體系,積極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創業方向,為以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求職類電視節目;大學生;就業能力;啟示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70-01
當下社會上出現一個就業矛盾現象:大學畢業生找不到稱心工作,企業也招不到優秀人才。就業工作是政府工作之重,是高校工作之首。在此狀況下媒體挑起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求職類電視節目走進人們視野。
一、求職類電視節目探析
求職類電視節目如:《絕對挑戰》、《勇往直前》、《贏在中國》、《創智贏家》、《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等。本著節目主題的“嚴肅性”和節目內容的“服務性”,緊扣“求職”,通過一種現場全景直播的方式展示了最真實的面試過程。[1]求職類電視節目根據市場需求設立,內容簡約明快,環環相扣,氛圍活潑、允許爭論,允許有不同意見,鼓勵多元思考,貼近大眾生活,發揚了電視的傳播特性、采用寓教于樂形式,真實、客觀、全面還原面試場景,展示職場風貌和職場經驗。用電視這一傳統媒體形式新穎全面、有針對性地反映了當下求職狀況,也為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有效服務。
二、就業能力分析
關于就業能力,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國外學者奧佛頓( c. overtoon)認為就業能力不是一種特定的工作能力, 而是在橫切面上與所有行業相關,在縱向上與所有職位相關的能力[2]; 希拉吉( j.hillage) 和波拉德( e.pollard)[9]則將就業能力定義為獲得最初就業( gaininginitial employment) 、維持就業( maintaining employment) 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能力[3]。我國學者朱新秤將就業能力概括為:個體在勞動力市場成功地獲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轉換工作時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個性特征及各種條件的集合[4]。
本文將大學生就業能力概括為:就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品質的綜合。知識有學科專業知識、與學科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拓展知識等。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基本技能指聽、說、讀、寫、算及計算機應用等。職業品質包括自尊、誠信、責任感、獨立性、適應性、執行力、團隊意識、創新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
三、求職類電視節目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啟示
求職類電視節目不僅為求職者提供一個好的平等機會,更給眾多求職者給予建議和指導;給用人單位提供一個與求職者溝通交流的平臺,為企業家傳授經驗提供一個有效載體;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參照;為政府更好指導就業工作提供一個方向。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自我培養。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關系到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不僅在于求職者的知識和技能,更在于求職者的職業品質。做為就業能力培養的主體,須自我負責。就業能力是通過長期知識積累、就業技能訓練、職業品質提高得以形成的,進入大學校園,就應該進行自我規劃,通過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認識自我、正確定位、找到適合自身發展與自身能力和興趣相匹配的、能發揮自身潛能的工作。
首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要對自己的主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需要及不足等各方面加以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目標,并為實現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努力。
其次,配合學校教育任務,培養就業能力。學校專業培養方案和教育任務是根據職業和社會需要制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得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通過知識運用使學生獲得就業技能;通過鍛煉提升職業品質。所以大學生應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任務,深化專業知識,培養就業技能,提升職業品質,為將來有效就業做好準備。
就業能力不是個體單方面能力的體現,而是全方位素養的展現。大學生應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鍛煉等途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著力培養自己的自尊、誠信、責任感、獨立性、適應性、執行力、團隊意識、創新能力、敬業精神等方面的職業品質。
(二)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高校要把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作為終極目標。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培養系統,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過程,就業指導工
作理念要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在入學教育時就讓其明白學校與學習及就業的關系、自己與專業及職業的關系,讓他們懂得就業能力鍛煉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就業能力的方式和途徑。
以課程學習為載體,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全面傳授專業知識。形式多樣上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豐富多彩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比賽,有效指導學生設計符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規劃的過程,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認識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氣質性格設計符合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選擇一條真正的發展道路。
通過第二課堂、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頂崗實習等多樣方式加強實踐、實訓環節,充分利用各種平臺為學生創造課外學習、實踐的機會,逐漸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品質。
(三)社會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就業的培養不僅僅是學生和學校的事,社會也要提供相應的支持。首先,政府應該改善服務;加大財政對就業的投入力度;制定鼓勵就業、再就業的相關政策。其次,企業作為用人的主要單位,應該參與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對個人而言,持久的就業能力可以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不確定性,獲得和擁有滿意的工作;對組織而言,員工的就業能力能使組織更加適應環境變化,提高組織的彈性。[5]因此,企業應與學校合作,通過一定載體平臺提供、傳播就業知識,同時提供實習、實驗基地,與高校聯合培養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吳微瑕.電視職場類節目中的服務意識與商業價值——以《職來職往》和《非你莫屬》為對比[j].藝術百家, 2011 ( 8 ) : 338.
[2]overtan,c.employabilityskills:anupdate[eb/ol] .http://cete.org/acve/docgen.asp?tbl=digests&id=105, 2008-02- 22.
[3] hillage, j., pollar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eb/ol] .http://employment-studies.co.uk/summary/summary.php?id=emplblty, 2008-0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