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域經濟情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龍港經濟發展概況
⒈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龍港依托先發的市場機制優勢和快速的技術進步,十九年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印刷、禮品、紡織、塑編等為特色產業的塊狀經濟?!痢聊耆倢崿F國內生產總值億元,人均美元,工業總產值億元,人均收入元,民間資金雄厚,至××年年底,全鎮各項存款余額達億元。目前全鎮共有股份合作企業家、私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家,年產值萬以上的企業家,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家,超千萬元的企業家。
⒉產業特色明顯。我鎮印刷、禮品、塑編等特色產業已形成規模,特別是印刷業已形成了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的生產服務體系,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去年被中國印刷技術協會授予“中國印刷城”稱號。全鎮共有印刷企業多家,年,實現產值億元,占全省印刷業總產值近。同時,近年來,我鎮禮品業依托溫州禮品城這一平臺得到了迅猛發展,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區域品牌逐步打響。目前,我鎮正在積極申報“中國禮品之都”。
⒊經濟發展的配套設施日益完善。近年來,我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龍金大道、溫州禮品城、工業園區、農業園區等一批與促進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隨著高速公路、溫福鐵路、世紀大道、甌南大橋等建設的加快,我鎮對外大交通框架正在形成,區位優勢將大大增強。目前,全鎮共有個省級農業園區、個工業園區、多個專業市場,供水、供電、交通運輸等服務功能齊全。
⒋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當前,國內大中城市的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為龍港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龍港的城市發展定位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和溫州市“十五”規劃已明確把龍港定位為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目前,國家正在修訂設市標準,準備選擇少數具備條件的小城鎮撤鎮設市,發展成為帶動能力更強的小城市。去年以來,我鎮投資信心明顯增強,房地產逐步升溫,資金出現了回流現象,新一輪投資熱正在形成,個投資超億元的工業項目的啟動建設,促進了我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為我鎮今后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龍港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一是現有體制阻礙經濟的發展。雖然我鎮在年被國家十一個部委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在政府職能、機構設置及經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和探索。但隨著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城鎮規模的擴大,出現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不協調,現有的城鎮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陷入了“小馬拉大車”的困境。二是經濟發展不快,產業集聚度不夠。投資環境不盡人意,企業外流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三是用地指標嚴重不足。龍港是工業大鎮、經濟強鎮,按照城市化發展的要求,要建設大型公共設施、工業園區等。由于受用地指標的限制,使一些項目無法安排或時效性不強。四是財政運行困難。建設項目和可用資金矛盾十分突出,影響了一些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
二、今后的經濟發展思路
龍港發展總體上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小漁村發展成為“農民城”,第二階段由“農民城”向產業城發展,第三階段最終發展成為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目前,我鎮已基本完成第一、二階段,正在實施第三階段發展戰略。今后幾年,我們的總體思路是:抓住國家準備選擇少數具備條件的小城鎮撤鎮設市和國內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加快產業集聚和升級,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加快城鎮建設,構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化與產業化良性互動,盡快形成區域中心城市必備的經濟內涵和城市空間,積極爭取龍港進入全國首批撤鎮設市的行列,發展成為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
(一)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實現我鎮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只有產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跨越。同時,產業支撐是城市化的基石,沒有比較發達的產業,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今后幾年,我鎮要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上實現新的突破。
⒈建平臺。抓好產業布局規劃,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示范印刷工業園區、 城東工業園區、塑編工業園區建設,做好入園企業的跟蹤服務,特別要抓好金田集團、瑞田鋼業不銹鋼生產線等個投資超億元項目的落實和服務工作,幫助它們早日建成投產,在龍金大道規劃建設平方公里的印刷、禮品產業基地。抓好專業市場建設,啟動溫州禮品城二期、家居裝飾材料市場、勞務市場等建設,建設現代化物流中心,使龍港大道兩側盡快形成商貿區。建立水產養殖和大棚蔬菜基地,完善農業科技、資金、信息服務體系,扶持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農業園區招商引資力度,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
⒉重招商。龍港的經濟要實現快速發展,就必須在激發內力的同時,大力吸引投資,借助外力加快發展。重點要積極創造條件,做好主動承接溫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的文章,通過加強對龍港的投資環境的宣傳,經常性地到溫州及其他大中城市開展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千方百計地做好接收產業轉移工作。要加強對在外蒼南人、龍港人和周邊地區的招商,將在外蒼南人經濟轉化為龍港經濟。積極探索工業園區業主制成片開發的機制,有選擇性地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項目,帶動與之配套企業的引進,達到“引進一個、帶動一片、形成一個新興產業”的效果。
⒊打品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開拓市場,拓展產品領域,提高產業配套水平,保持龍港印刷業的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積極組團參加國內外各類有影響力的印刷會展和產品交易會,建立“中國印刷城”商務網站,辦好中國(龍港)印刷文化節,進一步擴大龍港印刷業的影響力,全力打造“中國印刷城”區域品牌。充分利用溫州禮品城的優勢,建設禮品加工園,促進禮品城由單一的市場銷售轉變為產、銷、研并舉的格局,實現產業和市場的聯動,辦好每一年一屆中國輕博會禮品展,積極爭取“中國禮品之都”落戶龍港,進一步打響龍港禮品業的區域品牌。
⒋求創新。加快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和技術改造。積極引導企業從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企業新產品研制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引導企業實行管理和體制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⒌優環境。積極做好吸引企業投資的各項前期工作,進一步明確“企業在哪里建設”、“什么用地價格”、“什么時候能動工”等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對入園區的企業實行“一條龍”跟蹤服務,簡化各種審批手續,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適當降低企業進入園區的門檻,全面整頓搬運裝卸業,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
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簡單集聚,重要的是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城市化構筑產業化的發展空間,有利于促進產業化的發展。加快龍港城市化進程,建設區域中心城市,不是簡單的謀求行政體制上的突破,而是為了解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機制問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⒈加快城鎮建設步伐,盡快構筑城市框架
一要高起點搞好規劃。規劃是城市的靈魂。要站在鰲江流域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抓好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繼續抓好城市中心區詳規和工業園區規劃、龍港商貿區規劃、夜景規劃等,完成通訊、綠化等專項規劃。二要構筑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龍港要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就必須搞好道路網絡建設,構筑城市框架。因為,道路網絡是整個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建設中見效最快的建設工程。它可以規范城市的用地性質與布局,促進土地增值,就位城市的各種管線,帶動整個市容市貌、交通狀況的改善。我們要構筑的城市框架是“一心”(城市中心區),“二軸”(世紀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縱六橫”(六縱:東海大通道、彩虹大道、龍翔路、人民路、中央大道、龍金大道,六橫:龍港大道、西城路、白河路、站港路、海港路、世紀大道)。城市框架拉開后,城區面積將由原來的平方公里擴大到平方公里。今后幾年,要加快高速公路、溫福鐵路、甌南大橋、世紀大道、康居工程、白河輸變電工程、電力調度中心、龍八中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為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提供一個良好的載體。三要加強城市管理。進一步強化城市交通、衛生等管理,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強化城市的特色,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四要做好經營城市文章。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把經營城市的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發展全過程,對城市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重組和經營:⒈土地資源市場化。采用政府壟斷、市場運作的方法,對規劃區內除工業用地和公建項目用地外一律實行公開招投標。⒉投資主體多元化。把專業市場、賓館等公共配套設施推向社會,吸引民間投資,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⒊基礎設施效益化。將廣告經營權、停車場(點)、公交線路營運權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推向市場,實現收益型項目效益最大化,支出型項目節約化。⒋政府投入產出最大化。把政府的資金重點用于規劃、道路、廣場、綠化等能使城市資產整體升值的建設項目,使政府投入成為帶動社會投入的導向者,成為激發再投入的源投入,實現城市建設的有效擴展。
⒉深化改革,創造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政策環境
龍港于年被國家部委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在行政管理、財政管理、工業管理、計劃管理等七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對龍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人口、城市規模、經濟總量的不斷膨脹,龍港面臨著政府管理職能滯后、財政運行困難、企業融資渠道少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今后,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小城鎮綜合改革,強化政府管理職能,深化戶籍、土地、社會保障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被征用后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向龍港集聚。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按照市場機制和國際慣例的要求,推進觀念、體制等創新,大膽突破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條條框框。目前,國家正在修訂設市標準,新的設市標準將選擇少數具備條件的小城鎮撤鎮設市,發展成為帶動能力更強的小城市。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積極爭取龍港進入全國首批撤鎮設市的行列。
三、關于加快鰲江流域區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⒈要加快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大小和實力的強弱,與其內部的中心城市的實力和輻射力直接相關。鰲江是溫州市三大水系之一,其流域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甌江和飛云江兩大流域,而且距離正 在不斷拉大。鰲江流域蒼南、平陽、文成、泰順等個縣總人口近萬,占全市近,而財政收入僅為全市的。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因素是,鰲江流域的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一些小城鎮缺乏對自身的合理定位,盲目地爭奪區域的制高點,相互之間存在“功能重復”的浪費性損耗,一直以來缺乏一個足夠號召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的中心城市,缺乏龍頭帶動。而無論從區位優勢或城鎮規模和經濟總量以及城市的總體布局來看,龍港、鰲江在鰲江流域的龍頭地位是不可置疑的。溫州市“十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建設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市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出加快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但到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舉措。因此,市委、市政府應盡快成立組建鰲江流域區域中心城市的專門機構,開展各項實質性的工作。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的發展主線,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則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本文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視角入手,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聯系做出評析,并基于對重慶市區域經濟結構現狀的評述,提出促進重慶市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可行對策。
一、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在關系
區域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區域經濟結構包含區域需求結構、區域城鄉結構、區域產業結構、區域總量結構與區域所有制結構;而狹義的區域經濟結構主要指區域的總量經濟結構。從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和區域經濟結構的概念來看,二者是有區別的。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模式,主要涵蓋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等,而區域經濟結構則主要強調區域經濟發展中各次級區域的經濟總量結構。由此,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將側重于區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提升等,而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將側重于次級區域經濟增長的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總量的匹配等方面。當然,二者之間更多的是聯系。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將是實現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可行路徑。
二、重慶市區域經濟結構現狀分析
目前,重慶市的區域經濟格局基本呈現出“一圈兩翼”的發展格局,這也是目前學術界和決策層在重慶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問題上形成的基本共識。其中,“一圈”是指以主城為核心、以大約1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范圍的城市經濟區,“兩翼”是指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北翼)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城鎮群(渝東南翼)。
通過對比分析重慶市各區縣生產總值情況,我們不難發現重慶市區域經濟結構呈現出一種穩態的非均衡增長特征,這種穩態的非均衡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慶市區縣經濟發展極不均衡,且基本上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型發展態勢。從2007―2009年重慶市40個區縣的GDP占全市比重來看(表1),“一圈”地區各區縣GDP占比基本上都在2%以上,而兩翼地區則基本上在1%以下,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重慶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增長態勢。
其次,從“一圈兩翼”發展格局來看,“一圈”獨大,“兩翼”失衡。從2007―2009年“一圈”地區和“兩翼”地區GDP占比情況來看(表2),“一圈”地區的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基本大致維持在77.7%左右,呈現出“一圈”獨大的發展態勢;并且,兩翼地區的發展也并不均衡,其中,“渝東北翼”地區生產總值占比大致恒定在為16.8%左右,是“渝東南翼”地區生產總值的3倍還多。
與此同時,重慶市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增長是穩態的。這首先體現在區縣經濟非均衡增長的穩態上,從近3年來各區縣GDP的排序來看,人均GDP排序始終處于前10位的區縣有8個;始終處在第10―20位的區縣有4個(永川區、長壽區、南川區、榮昌縣);始終處在第21―30位的區縣有6個;始終處于第30―40位的有9個。這說明重慶市區縣人均GDP整體排序情況較為穩定,重慶市區縣經濟的非均衡增長正處于一種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同時,“一圈兩翼”地區的非均衡增長也是穩態的,這可以從“一圈兩翼”地區的GDP占比相對穩定而且環比增長率也相對較為穩定中得出。
綜上所述,重慶市區縣經濟結構發展極不平衡,呈現出了典型的“金字塔”格局;而區域發展呈現出“一圈兩翼”的基本格局,但一圈獨大,兩翼失衡;同時,重慶市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穩態的非均衡增長態勢。然而,這種穩態的非均衡增長對于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發展而言,將可能是一種災難。畢竟按照增長極理論和累積因果關系原理,這種極核式非均衡增長將意味著對極核周圍地區的資源吸附而導致極核周圍地區發展的滯后。
三、促進重慶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
結合重慶區域經濟結構的穩態非均衡增長特征,以及以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內在傳導機制,本文認為,促進重慶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將主要包括:
從區域空間結構優化視角來看,重慶市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路徑:首先,在“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戰略格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一圈”地區對“兩翼”地區的擴散效應,弱化其集聚效應,同時,充分發揮作為重慶“一圈”地區中心增長極的主城區和作為“兩翼”地區內部中心增長極的萬州區和黔江區對“一圈”和“兩翼”內部其他地區的擴散效應,并弱化其集聚效應,實現區域經濟增長極由集聚過程向擴散過程的轉化。其次,在加快“1144”國際貿易大通道戰略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區域貿易通道,充分改變傳統主要依賴外向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起主要以區域貿易通道、兼顧國際貿易通道為基礎,充分發揮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潛能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
而從區域空間生產力布局優化的視角來看,首先,促進區域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潛能發揮。在構建資本、技術、勞動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的基礎上,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加大對“一圈”地區和“兩翼地區”生產要素的補償性引導,同時,充分發揮各次級區域生產要素潛能,加大吸引內外資、人才以及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構建力度。其次,促進次級區域產業發展體系的合理配套。最后,優化區域經濟發展平臺。積極探索“兩江新區”發展新模式,優化產業發展平臺,促進產業發展布局于合理的區域板塊和功能區劃。
參考文獻:
①張慧霞,楊衛周.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1999(1):65―67
②李青. 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選擇――基于東中西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杭州:浙江工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③吳柯,劉鐘吉.江西區域經濟增長方式選擇研究[J].理論導報,2004(12):8―9
④盧艷,劉治國,劉培林.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研究:1978―2005[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7):54―66
⑤杜家廷,冉茂盛,羅富碧.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收斂度分析[J].經濟縱橫,2008(24):102―104
當前,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信息技術、信息經濟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緊密的聯系。信息經濟和信息革命,在人類歷史上的出現,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信息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區域政府如何結合自身經濟發展的優勢及實際情況,在現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發展規劃,將是其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重視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1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概述
在實際工作中,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可以利用信息經濟測度法進行定量和定性的量度。其中,主要涉及到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方法、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以及信息化指數模型。在發展區域經濟的環節,通過發揮信息經濟模型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為區域經濟發展制定良好的規劃。同時,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有利于區域政府對自身區域內的企業和產業進行管理,實現企業及產業化工程共同發展,進而為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問題。
2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應用
近幾年,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政府重視本地信息化工程建設及支持信息化工程發展的同時,針對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研究工作,也逐漸的開展起來。在實際工作中,明確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的作用,并不斷優化其發展的模式,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2.1信息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相互激活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通過發揮信息經濟發展的優勢,可以促使信息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相互激活,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通常情況下,信息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有利于企業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并在市場推廣方面提高效率。其次,通過對信息經濟活動的總結與分析,也能進一步完善企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信息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信息經濟活動與經濟發展相互激活,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2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助推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助推作用,也是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現在區域經濟中企業及信息工程的發展中。通過政府積極鼓勵信息經濟及信息工程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區域經濟的發展,促成區域經濟快速的發展下去。其次,通過信息經濟對區域經濟的助推作用,可以有效的縮短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使之可以更加合理的開展經濟活動。
3總結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的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重視發揮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勢,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前提下,區域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區域內的企業利用信息經濟發展的優勢,實現企業創新發展,重視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及體制創新,提高企業發展的競爭實力。其次,區域政府還應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進一步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而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作出積極貢獻。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積極的探究信息經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我國 區域經濟 協調發展
一. 前言
伴隨人類經濟生產分工水平提高和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區域間市場依存度和空間緊密性不斷提高,經濟聯系逐漸密切,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表明,區域之間能否建立起協調的經濟關系,實現區域分工合作和優勢互補,對于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水平提高具有直接影響。
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已成為當前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筆者認為,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的統籌協調能力,是轉變發展方式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我國區域經濟特色日漸明顯
進入新世紀,我們確立了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路,開始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而進入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特色日漸明顯,東部沿海區域的率先發展和先富起來并帶動中西部區域共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09年1至8月,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7.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6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增長37.0%,增速同比加快1.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增長39.2%,增速同比加快10.1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投資占全國城鎮投資比重為50.4%,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2000年到2008年,國家已安排西部大開發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17400多億元。
三.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體制轉換和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諸多矛盾逐漸顯現,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就是其中一個突出問題。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非均衡發展戰略導致的區域經濟差距擴大;二是區域利益主體形成帶來的區域問惡性競爭;三是區域間缺乏合作,損失了區域整體效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把握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本質,探尋解決協調發展問題的可行對策,實現國民經濟整體效率提高和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所帶來的思考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概念不同于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除了區域經濟系統的協調之外,還包括區域中的社會、環境、文化等各系統內部及相關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比單純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內涵更為豐富,二者不能混用。同樣,區域經濟差距只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的一個組成內容,不代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全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區域差距問題等同于社會公平問題,因為不同區域自然、社會條件不同,經濟自組織過程中產生區域差距是必然現象。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在于通過理性的“他組織”行為,來克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協調現象。專業化生產使整個社會獲取知識、積累知識的能力提高,進而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但專業化生產效率受到分工交易成本的限制,當分工組織有效率,分工帶來的效率超過分工衍生的交易成本時,分工活動便自動在更大范圍內展開,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相反如果交易成本過高,分工活動就無法產生。分工的自發演進,分工鏈在空間范圍內拓展、延伸,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經濟空間格局,不同區域因生產分工關系而緊密結合在一起。區域間的經濟關系是否協調,決定著區域間的交易成本,影響著社會整體分工水平,因而影響了經濟生產效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由此產生。我們首先要要敢于創新,突破體制束縛,提高區域經濟協同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這些年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體制不順、地區分割、利益保護等也是束縛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要發展區域經濟就必須敢于創新,從體制、機制、觀念、利益等各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其次,要善于利用區域優勢,揚長避短,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過去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的區域在發展過程中很好地利用了自身優勢,如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等,但是也有一些區域在發展過程中過多地把眼光放在了向中央要項目、要政策、要資金等方面,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果不明顯。所以,今后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如何利用區域優勢的工作,揚長避短,發展區域經濟。第三,要發揮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能動作用,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不能好高騖遠、急功近利,要立足于當地資源,充分發揮區域內的資源優勢,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確定區域相對優勢產業,同時樹立集群企業誠信觀念、品牌意識,防止出現產品侵權和假冒偽劣現象,嚴格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久動力。
參考文獻:
[1] 杜艷.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綜述.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 2008;30
[2] 高敬旗, 王東暉.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研究. 科教文匯(上旬刊) , 2008;7
[3] 張智勇. 城市商業銀行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求索 , 2006;12
關鍵詞:專業人才;區域經濟;影響因素
1.經濟區域與人才資源的概念
1.1經濟區域
簡單地說,經濟區域泛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當中,由人類的生產生活帶動的經濟活動,是整個物質以及文化產品消費、生產、交換的總和。一個具有特定功能與結構的經濟系統,必定會與經濟發展的要素與地域有關,而且是其有機結合之后形成的,同時也是指經濟區域之內社會經濟活動與社會經濟關系的總和。從特點上來說,經濟區域包括經濟區域是認為因素產生的結果,它是在動態變化的,開放的。在劃定經濟區域的時候,其內部的界限模糊且不能無限分割。
1.2人才資源
人才資源的基礎源于人力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是由著兩個概念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他們三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一般來說,我們對于人才資源的定義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當中擁有較高的知識以及勞動技能的人,這些人能夠在生產創造過程當中起到重要的價值,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我們也可以從概念的演變上來看,不是所有的人力資源與勞動力資源都可以被稱為人才資源,人才資源只有在這兩者之中較高層次的人才能被稱為人才,而這些人才當中對應的某一個專業領域,就是專業人才。所以,人才資源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能夠翻譯當地區域內的人才發展狀況。
2.專業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2.1專業人才數量
一個區域的專業人才越多,也就越能夠發揮專業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對該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起到促進作用。而反過來說,區域當中缺乏專業人才也會限制經濟發展所需的投入,進而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專業人才的富集程度決定著一個區域產業的配置。專業人才向著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區域集中,勢必對該其余的生產水平起到促進作用。
2.2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
從勞動者方面來看,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指的就是其體質、知識、技能水平的綜合表現,同時它也是決定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是否專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體制上來說,一個身體健康且健壯的人能夠增加其勞動供給,這種專業人才的回復周期短、身體健康,生病率小,可以有效地增加其勞動時間;從知識水平上來看,再進行各項技術的學習的時候,接受能力較強,并且能夠提高勞動者在工作勞動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在總勞動量不變的情況之下,增加生產效率,從而加大產出量;而從技能水平上來看,專業的技能水平對于生產產量的增加有著很高的提升作用。對于一些初級加工的產業而言,專業人才的數量可以適應其需求。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在專業人才素質的培養上,可以使得經濟在節約資本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地情況下得到發展。
3.區域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建議
綜合以上對專業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為了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以區域經濟需求為導向,推動人才結構調整
以區域經濟為導向,使得專業人才直面區域經濟發展的市場,再運用市場的機制來對專業人才資源進行配置,調整專業人才市場的工作思路。人才市場是個要素市場,要根據市場變化的趨勢來確定人才的分配,使得專業人才盡可能地與工作領域相適配。以實際情況來說,區域應該充分的發揮政府和市場對專業人才的宏觀調控作用,做到優化人才結構,使得人才結構、人才培養機制以及區域經濟三者形成一體。對專業人才的引進、教育等加大投入,并且監理專業的領導小組,定期的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專業人次的培養。
3.2完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制度
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建設,政府一定要發揮好其宏觀調控能力,使得專業人才能夠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進行流動。各相關部門在人才政策方面一定要積極落實,為專業人才的就業與擇業提供一定的優惠與鼓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鼓勵人才參與創新與創業活動,并且嚴厲打擊不法的人才市場競爭行為。對區域內的重點行業、支柱行業提高其專業人才的引入量,鼓勵專業人才向經濟建設需要的部門流動。
3.3轉變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理念
人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專業人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領航者。我們應該革新陳舊、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也要從情感上貼近。各個工作單位應該定期地對自己的員工進行專業知識以及業務培訓,從而提高其專業知識技能。并且在日常的工作生產當中,制定一定的激勵與獎勵的措施,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而在政府部門方面,應該組織關于重視人才培養的相關報告,從根本上概念人們對知識與勞動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區域當中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氛圍,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結論
總之,影響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非常之多,但是在諸多因素當中,專業人才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最大的,同時也是最為根本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關心,科學地分析專業人才需求影響因素的種類、內在動因,準確設計區域人才的發展目標,并且制定與區域經濟發展向適應的制度與措施,對提升區域經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諶新民,唐東方.人力資源規劃.第1版[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148-154.
[2]楊文生,楊燕等.我國人才資源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4(06):92-94.
[3]張敏.創新型人才培養環境的實踐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07):67-70.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交通運輸體系;一體化
1區域經濟及區域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
1.1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是指在相應的區域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其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影響下所出現的生產綜合體。其中,一定的區域范圍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個要素及與其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作為綜合性的地理概念,區域經濟能夠充分反映各個地區之間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情況,尤其表現在能否恰當地對土地以及礦物等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地區之間的生產力布局是否能夠將科學性與經濟效益融為一體是區域經濟的主要表現。通常情況下,區域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不能僅僅從單一的經濟指標上來表現,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思量,將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進行結合。從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分為五點。1)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2)其發展速度、規模是否與當地的發展現狀一致。3)其方案是否能夠對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揮作用或者是能否發揮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4)能否正常發揮其協調作用,對于提高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5)適應于基礎設施。
1.2交通運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人類生活和獲得生產資料的活動中,運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一體化的區域交通運輸體系也在漸漸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目標要打破各個傳統的行業界限,根據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結構的相關要求,可以將區域內整體的交通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地進行組織與協調工作,從而保證區域內交通運輸體系能夠健康運轉,并且為交通資源的合理利用創造十分便利的條件。此外,能夠充分滿通運輸需求的各類條件,進而能夠有效地促進區域交通運輸體系整體效益的提高。從整體上來看,區域一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具有幾個重要特征。1)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載體,其制定的發展方向、總體規劃都必須符合區域一體化發展所制定的要求標準。2)區域一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并非是將各類運輸方式進行疊加匯總,而是將其結構與特征進行有效組合。作為交通運輸綜合體,其具有全局性、創新性和整體性的特點。3)顧名思義,區域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體化,主要包含市場、政策以及規劃建設等各項要素的一體化。4)區域一體化運輸體系能夠將區域間經濟和交通運輸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展現出來,同時,也成為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協調健康發展。
2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及措施
2.1交通運輸和區域經濟的相互作用
區域經濟和交通運輸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可以說就是能夠將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并且能夠將各個地區之間的布局以及產業結構進行資源整合,有效處理區域經濟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區域經濟的內容包含社會生產的多個方面,比如區域之間的生產和流通,分配和消費等等。較之于其他系統來說,一致性、層次性和關聯性是區域經濟所特有的特征??梢愿鶕@些特征對區域經濟系統進行劃分,可以將之分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條件、區域生活以及基礎設施等各式子系統。此外,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子系統,區域經濟發展和交通運輸系統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相連的關聯性,二者缺一不可。1)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可以對區域的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交通運輸業成為構成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保障。在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條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交通運輸業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只能有一個的話,那么這個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文化,而是交通運輸。在區域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交通運輸業是鏈接各部門的橋梁,能夠充分實現區域之間的協調合作。由此可見,一旦交通運輸系統出現功能提高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開放程度。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是區域內的主要經濟收入,同時,交通運輸系統功能一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保證區域經濟系統開放程度的提高。同時,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是區域內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同時,合理利用與交通運輸業相關的產業間的關系,保證其和諧發展,便能夠帶動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2)區域經濟能夠拉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使交通運輸業產生高標準的運輸需求,并且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對交通運輸業的整體規劃目標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對行業的整體發展方向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進行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升級,也能夠影響運輸結構和運輸布局的調整。區域經濟和交通運輸之間的均衡狀態需要跟隨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斷地進行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就。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所產生的,目前,交通運輸行業已成為的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其不斷發展所需要的必要條件,區域經濟和交通運輸業要在均衡的狀態下保持不斷的發展空間,就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區域的可達性提供發展的便利條件,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對區位條件進行改善。區域可達性通常是指從一個位置到達指定的活動位置,其存在的便利程度便可稱之為區域可達性。區域可達性的提高,將直接促進區域對外開放的程度,以及加強區域和外界的溝通聯系,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此外,通過減少運輸成本和縮短運輸距離的方式,能夠有效改善區域的區位條件,為其帶來區域的競爭優勢。第二,在區域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增加各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保證聯系不間斷。交通運輸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門,在加強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交通運輸業成為區域間的人、物等要素之間的重要載體,在交通運輸事業蓬勃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要對各個地區的資源進行合理地優化配置,并且充分展示區域優勢,整合資源,從而實現市場一體化的規劃目標。
2.2發展交通運輸一體化的措施
1)重視區域交通運輸發展的整體部署。對區域交通運輸業的運輸結構以及空間布局進行合理地配置,并且同步建設多極化、網絡化的運輸系統。打破行業界限,積極發展各類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綜合運輸能力。2)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市場一體化。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必須打破,在多樣運輸方式之間進行優勢互補,并強化區域整體發展的觀念,保證交通運輸業的整體效益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礎作用,降低市場的交易成本,促進區域內合作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3)加快區域交通運輸制度規范一體化。制定相關的管理規范,健全和發展區域內的協調機制,減少多頭管理,從制度上來保障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打破行業壟斷,形成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定,推動區域統一的市場發展。
3結語
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公路建設水平也在不斷地進步發展,公路的承載和運輸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如今,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顯得日益重要,交通運輸業的服務水平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設質量必須同經濟發展的需求目標相適應,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體系,以保證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交通運輸體系一體化。
作者:蔣海峰 單位:鶴壁市交通運輸執法局
參考文獻:
[1]來逢波,任建蘭.中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討[J].華東經濟管理,2012(4).
[2]徐陽,郗恩崇,蘇兵.一體化交通運輸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理論與改革,2013(2).
[3]譚建新,楊晉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增長[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一、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
我國農業區域經濟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發展過程。首先,是農村經濟時期。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種植情況和養殖情況直接關系到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發展農村區域經濟就必須著重發展農村經濟。在農村經濟這一時期,我國農村存在一些農業區辦和集體企業,但是由于這些企業在規模上和技術能力上都有欠缺,因此,經濟發展的總量還很少,農業各個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尚不存在差異性。第二,是農村鄉鎮企業發展時期。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我國處于經濟短缺的時期,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實行生產及流通的雙軌制度,促進了計劃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在這一背景之下崛起,同時,國家的政策措施、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為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礎和經濟基礎,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部分地區的鄉鎮企業和集體企業無論是從發展規模上還是從發展水平上來說都相當完善,已經完成了農業區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第三,是“三化”的全面發展時期?!叭敝饕侵皋r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及工業化。我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期,市場經濟逐漸發展并趨向完善,農業的發展開始依靠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農產品度過了短缺的階段,開始轉為區域性及階段性的過剩,這時,我國的農業和農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農業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單單是農業經濟的發展,它同時還包括非農業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就業的提高和小康社會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開始向“三化”即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及工業化發展,部分地區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競爭的勢頭,并且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
二、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局限性
1、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農村化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和農業,農村和農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農村化的特點。第二,區域化的特點。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點,主要是從區域界限上來說的,農業區域經濟的區域主要依據行政界線劃分,具體的劃分基礎是縣,農業的區域經濟的生產活動、消費活動等都是在這一特點的區域內進行的,區域經濟的管理權限也在這一范圍之內。第三,結構性的特點。農業區域經濟的結構性特點,主要是指農業在一定區域內的全體經濟的總和,這個總和既包括國家的經濟,即財政的收入和財政的支出,又包括個人的經濟,即社會的就業和收入。農業區域經濟的結構性特點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具有一定的層次性。第四,綜合性的特點。我國農業區域性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經濟運行的體系,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包括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行業、部門及領域。我國農業區域性經濟綜合了各個產業性的活動和非產業性的活動,同時還包括一定的管理和經營性活動。第五,民營性的特點。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需要逐漸向民營化發展,只有民營企業的發展才能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
2、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
第一,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速度較慢。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二元性的結構,城鄉分治的后果是農村基礎設施的落后,城鎮化水平發展較慢,不利于農業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業區域和小城鎮交通設施、通訊設施落后,不利于城鎮化產業和人口的集聚。第二,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缺少高等資源。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源要素,目前,我國農業區域經濟具備一些自然資源、地理資源、氣候資源及勞動力資源等一些基層性的資源要素,但是,對于一些高等性的資源要素相對匱乏,無論是高科技術還是高技術人員都嚴重缺乏,影響了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不利于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第三,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一產業占比較高,同時第一產業中農業占主導地位,且發展較脆弱,大多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較少。另一方面,農業區域經濟各個產業的關聯較小,農業區域經濟的工業無法支持農業,第二產業無法與第一產業形成互動,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第四,我國農業區域經濟受到一定的政策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我國財政支出對于農業及農村的支持正在逐漸增加,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這些財政支出本身無法滿足農業及農村發展的需求。同時,我國的一些大項目及大產業大都集中在大中型的城市中,農村由于缺乏一定的資金及技術條件,農村的基礎性建設與城市差距較大,缺少大產業和大項目的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缺少政策的支持。
三、市場經濟環境下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影響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我國農業農產品經濟也得以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了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解體的影響,市場經濟成為影響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我國農產品的價格高出了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因此,不利于在國際上的競爭,同時,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由于缺少發展的特色,無法形成市場經濟的完善體系,市場經濟促進了農民區域經濟的產業發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農業區域經濟,需要結合區域內的實際發展狀況,農業區域經濟的發展要突破傳統的單一生產功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目前,我國現有的耕地,中低產的田地占百分之七十,如果對這些耕地進行綜合治理和改造,可以有效的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業潛力的開發。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要將技術、市場、產業、生態等因素結合起來,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完善市場體系,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完善市場經濟的農業組織形式和產業發展方式。
四、市場經濟環境下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和途徑
1、發揮市場經濟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保護作用
農業在經營方式、行為方式及生產結構上都具有一定的特點,因此,農業在進行經濟改革時需要充分的考慮農業的特點,不僅要促進農業的市場化和生態化,同時要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要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進行逐步的調整,改變不合理的農產品結構,著重分析市場的需求,將農業的各個活動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價值體系的形成。
2、促進市場環境對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經營引導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完善,因此農業市場化需要依靠國家的財政支持,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廣。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成果推廣需要在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的分析研究自身的發展狀況,積極的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方式及方法,同時,要發揮高技術企業的推動作用,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分析國內外市場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特色農業的作用。
3、促進農業區域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要不斷的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專業化和科技化的發展,不斷的完善市場經濟組織結構,促進農業市場秩序的發展,發揮農業區域經濟的優勢,加強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的市場化管理,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產業質量體系。同時,要發揮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