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城市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城市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出現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有助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提高經濟、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協調作用。本文通過檢出城市旅游的重要性,更以特定區域為例,提出了如何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城市發展 生態旅游 可持續發展
城市作為創造現代文明和集聚財富的最主要的社會、經濟以及物質性設施的空間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創新的策源地、交流與容納的場所,它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較高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因而它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城市旅游發展至今已取得交大的成就,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仍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生態問題。為解決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城市生態旅游應運而生。
“城市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旅游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兼具城市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特點。城市生態旅游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城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和諧統,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客觀需要。從戰略角度考量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在當下城市生態旅游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城市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部分城市生態旅游發展缺乏合理性,許多新開發的生態旅游地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規劃、規劃和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其突出,成為生態旅游資源受破壞的首要因素。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建設造成生態旅游資源的本身的破壞。
環境承載量薄弱。城市對生態旅游的管理粗放,就會造成在旅游旺季游客量大大的超過旅游地承載力,尤其是在黃金周假期期間,這就會給城市景區造成成了很大的環境壓力。在缺乏精英、管理人才、對旅游資源認識不足的情況下,短期效益明顯,但這種片面追求的發展模式,會損害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降低旅游質量,造成城市景觀衰退。
其他問題。部分管理者或旅游者生態意識薄弱,加上規劃不合理,飽和接待客戶,從而引起環境破壞。另外城市旅游管理混亂,生態旅游歸屬不清等問題。
二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重要舉措
(一)做好生態城市規劃
編制城市與資源環境相統一的生態旅游總體規劃,必須以認真調查城市資源,環境質量資源等各種資源為前提。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集中精力更新改造城市環境,大力整合區域經濟,加強生態建設,擴大城市框架,容納城區邊緣集鎮,加速城市化進程,形成規模效益;力爭把呼和浩特建設成為有創造力的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規劃城市,建好城市,管好城市。充分運用市場動作機制,盤活城市資產,走不斷探索,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城市建設新路子。
(二)加大政府財政引導性投入,進一步改善旅游發展環境
旅游發展的競爭關鍵是旅游環境的競爭,政府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改善旅游發展環境特別是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有效引導市場資本的進入,從而加快旅游產業的發展?;A設施是建設現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綜合功能的基本條件,其內容十分廣泛,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市政公用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 一是加快建設改善通往景區的交通道路,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必保旅游旺季時該段道路暢通無阻。 二是啟動旅游標牌標識。對全市旅游宣傳廣告標識、標牌進行統一規劃設置,拿出了具體的投放方案,爭取統一規劃、一步到位、營造氛圍、樹立形象。 三是著力解決景區通訊不暢問題。移動、聯通公司要進一步完善網點布局,妥善解決部分景區通訊不暢的問題,確保旅游旺季期間,旅游景區保持通訊暢通。
(三)加強生態教育,樹立環保意識
城市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資源開發的政策和法規,嚴格執行和遵守我國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公民觀念。大力宣傳生態旅游觀念,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
(四)政府提高思想意識,起到引導、監督、協調的作用
旅游業和旅游產品的綜合性及復雜性導致旅游政策目標不能單靠旅游企業自身行為得到實現,政府需要起到引導、監督、協調的作用,以規范生態旅游規劃的制定、產品開發、旅游資源的保護健全。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城市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市縣兩級成立執法機構,強化旅游市場監管力度,嚴格貫徹落實《旅游法》精神,加快制定出臺《旅游規劃管理辦法》及《加強旅游景區建設經營管理意見》,對旅游景區建設和經營管理從規劃、審批、把關、執法、問責等環節建立長效機制。
(五)加強旅游行業隊伍建設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U41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建設
1、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其科學內涵就是倡導社會的文明安全、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與人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結構簡而言之,生態城市是一類生態健康的城市。
2、城市的生態建設
城市的生態建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促進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合理流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類在城市空間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與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相適應,其最終目標是建設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態環境、生態意識和生態制度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體現在城市生態規劃上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公平原則和整體原則。
二、生態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
1、生態規劃
生態規劃體現的是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它把城與鄉、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天,綜合空間、時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之間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規劃的目的就是要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分析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城市生態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是遵循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有關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與建設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調控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關系。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其目標是:
2.1城市人類與環境的協調
人口的數量與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抑制過猛的人口再生產,以減輕環境負荷;土地利用類型與強度要與區域環境條件相適應,并符合生態法則;
2.2城市人工化環境結構內部比例要協調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協調。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城市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結構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區域回旋空間。
2.3城市生態規劃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類生存質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經濟、社會系統在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得到不斷的發展。
城市生態規劃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護,而且把當地的地球物理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多功能、多層次、多目標控制的綜合研究與規劃,據此進行城市結構調整、規劃設計、產業布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規劃建設。
三、城市生態建設中城市生態規劃的重點
1、城市生態和諧度評價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與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發展時段都存在著人類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生態”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技術水平、生態意識等的差異,這種城市中“人類與其周圍環境”關系質量的優劣程度可稱為城市的“生態和諧度”這種城市生態和諧度應包括三層含義:(1)城市人類的健康;(2)城市環境的持續;(3)兩者之間的和諧。
2、創建城市生態管理系統
對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廢水、廢渣以及飲食業、屠宰業、農副市場、大眾娛樂場所等系統排出的各種廢棄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進行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運轉系統,以及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統,是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有力保證。
3、做好生態功能分區規劃
生態功能分區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的基礎,是在對城市生態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進行生態敏感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功能區等的用地規劃。
通過土地適宜性分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確定對城市生存、運行和發展具有關鍵制約作用的生態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間區域;通過對城市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彈性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的用地性質、建設項目、建設強度等規定、管理和控制的區域;通過對人類聚居地生態健康分析,確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觀區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擬自然景觀區域。
4、加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
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和維持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邊生長的以喬灌木為主體的綠色植物的總稱,是以成片森林為主體,喬、灌、草相結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系統。這些森林對于保證城市的發展及補充城市綠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城市生態規劃中的注意事項
1、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這里所指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還應包括歷史文物古跡經歷了長期的環境演變,這些景觀要素無論是對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還是對其周圍環境的適應上,都已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形成了相對的平衡空間,具有很大的生態保留價值不僅如此,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把這些原生的自然景觀元素與城市現代的景觀元素結合起來,在城市空間的塑造中保持這些即使很細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觀部分,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同時為新城的居民提供異樣的城市空間去休閑、休息或者僅僅就是觀賞和回憶自己過去熟悉的文化和環境。
2、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濕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態系統,濕地對改善和調節人居生態環境有重要的意義,被譽為“自然之腎”,對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其生態服務包括:提供豐富多樣的棲息地,調節局部小氣候,減緩旱澇災害,凈化環境,滿足感知需求并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為公眾環境教育提供機會和場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護、恢復城市濕地,避免其生態服務功能退化而產生環境污染,這對改善城市環境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開放的城市緩沖空間,來區別和獨立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對城市公共廣場、城市公共綠地等進行了組織安排,而對城市邊緣地帶,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態規劃中應對城市的邊緣地帶用自然的元素去創造一個清楚邏輯的城市系統,使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系統非常容易的進行快速聯系和交流。
六、結束語
隨著地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態保護已經成為了我們開展各項生產生活活動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更應該將生態和環境因素同規劃方案的制定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灰色關聯;張掖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5-0085-02
一、引言
城市化發展可以有利的降低交易費用,實現生產和服務規模化形成外部經濟。但是隨著城市化的超前發展,交通擁擠、車輛和工業污染排放,極大地增加了城市擁擠的環境成本。研究表明,城市環境惡化的速度似乎快于城市人口規模擴大的速度,導致城市新增居民的邊際環境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上升,城市生態不斷惡化。而且,生態問題不像教育、醫療衛生和預期壽命等經濟社會指標會隨著經濟增長得到改善,相反,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政策失靈問題的存在,生態問題還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惡化。因此建立生態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把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及利用放在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所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張掖是“絲綢之路”上重要商埠,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甘肅省綠化模范城市”。但是隨著張掖城市化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城市生態問題。因此,必須按照“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塑造張掖新形象”的城市發展目標,堅持生態立市。這不僅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一)指標體系
城市是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對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研究,最常見的有兩類,一類將指標體系分為經濟生態指標、社會生態指標和自然生態指標;另一類從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協調度建立生態城市指標體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依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生活水平及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發展狀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張掖市實際情況對指標體系進行合理篩選并剔除掉近幾年來變化幅度不大的指標。具體指標見表1。
(二)灰色關聯分析方法
灰色關聯理論是灰色系統理論內容之一,可用于在不完全的信息條件下,對所要研究的各要素通過一定的數據處理,在隨機因素序列間找出它們的關聯性,發現主要矛盾,找出主要特性和主要影響因素。即所謂灰色關聯分析是基于行為因子序列的微觀或宏觀幾何接近,以分析和確定因子間的影響程度或因子對主行為的貢獻測度而進行的一種分析方法。由于關聯分析是按發展趨勢分析,因而對樣本量的大小沒有太高要求,分析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規律,而分析結果一般與定性分析相吻合,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1.搜集基本數據。
2.建立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
3.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初值化像法。
4.計算關聯度。
稱εi(k)為Xi對X0在k期的關聯系數。ρ是為了減少極值對計算的影響而引入的分辨系數,ρ∈[0,1],一般取ρ=0.5。將比較數列Xi與參考數列X0各點的關聯系數加和平均即得關聯度,。
三、張掖生態城市建設綜合評價
選取2005-2013年張掖生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的25個變量指標作為原始數據,以各指標的最優值構成參考數列(對于正向指標選取最大值最為參考值,負向指標選取最小值最為參考值,共同形成參考數列X0),其余年份作為比較數列Xi(i=1,2,3……n)。統計數據來源于《甘肅發展年鑒》《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張掖市環境保護局。再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初值化像法。處理結果見表2。
依據灰色關聯的計算公式,關聯度計算結果見表3。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運用灰色關聯法對張掖市生態城市發展進行評價,各年份的關聯度變化趨勢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8年張掖生態城市建設基本沒有變化,從2009年開始城市生態化水平依次升高,以2005年為基準年,2009年到2013年,較2005年分別增長了3.7%、4.8%、8.5%、12.3%和18.9%。總的來說,變化是可喜的,但仍存在較大改善空間。
就一級指標關聯度而言,除個別年份外,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質量指標每年都有所提升,但只有經濟發展指標關聯度變化幅度最大,說明張掖市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優于社會發展和生態發展。這得益于近幾年來張掖市年人均財政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大幅度提升的結果。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滯后,因此要更加重視社會整體水平的發展,加快自然環境保護的步伐。
(二)政策建議
一是立足濕地保護,大力發展旅游業。保護濕地對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建設體現西北獨特生態特色的國家濕地公園為切入點,以生態保護功能為主,配套建設服務、休閑、展覽、新農村產業等功能,使其發展為集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生態景觀區。通過發展旅游業,達到完善城市功能、豐富城市內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實現宜居宜游張掖。
二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低碳經濟、循環經濟,走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之路。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建設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實現“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值” ,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三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要集中力量抓好水、電、暖、氣、通信、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引進生態工程技術,加強水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加強水資源的綜合治理:加快污水廠的建設, 實施河流綜合整治等措施保護水環境。通過集中供熱、推廣清潔能源、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措施來保護環境空氣質量。大力提倡垃圾的綜合利用,配套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及危險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系統等措施來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 文宗川.生態城市的發展與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2] 王 拓.陜西省生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3] 李玉龍.石家莊市生態城市評價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經濟學院,2010.
[4] 周振民,喬明葉.鄭州市生態城市建設評價[J].人民黃河,2010,32(5):11-14.
[5] 郭珉媛.1999年以來國內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前沿,2010:142-145.
[6] 馬寨璞,安秋丹.城市生態系統指標相互影響的定量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 (1):68-72.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規劃;持續性;低碳性
城市是人類聚集的中心地,是人們經濟、精神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地方,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對人類能否繁衍生存有重大影響。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到工業革命之后,城市才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類的城市發展非常緩慢,大部分城市規模較小,城市基本功能簡單。但隨著17和18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大量的工廠招收工人,這使得很多農村的人進入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的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人類社會和文明也取得了非常高速的發展。但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嚴重的交通問題、城市綠地少、城市的污染嚴重、通風條件差、衛生條件差等。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嚴重了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像城市的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了。因此生態問題在目前城市的規劃中必須加以解決。
1 生態環境與城市規劃發展的辯證關系
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是一對辯證關系,首先來考慮一下生態環境對城市規劃發展的影響。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使得人們生活的更加愉悅,使人們的精神更加飽滿,使人們更加投入到工作之中去,這將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城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們的健康發展為要求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保證人們可以健康的生活。城市的發展必須依靠城市的資源才能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保證城市發展的各項資源都沒有受到“污染”,這就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而如果生態環境惡化,那么就會引起一些列的問題,比如,城市的污染問題,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居民身體條件惡化,人們的健康水平下降,這有可能導致人們的工作能力下降,這就可能不利于城市的發展。最極端的生態問題,比如生態問題引發的大規模的流行病,有可能使得城市的發展完全停滯,有時甚至可以完全毀滅一座城市。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證城市健康發展必須的條件。
其次,城市規劃及發展也會對生態產生影響,城市的規劃必然會對城市的特定范圍產生影響,對某些特定區域的規劃可能會加速或減緩城市特定功能區的發展,城市某些區域的發展或倒退又會對周圍的生態產生影響,比如,在我們國家很多城市都設定的經濟開發區,我們國家的經濟開發區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區,在設定之前這些郊區的環境相比于城市的核心地帶的生態要更好,隨著經=經濟開發區的設立,這些區域會飛速發展,這些區域的人員將逐漸趨于密集,生活廢棄物的排放也將增大,這就可能使得周圍的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的跡象,很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隨著重工業的入住,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非常厲害。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可以使得一個城市的生態變得更加美好,而一個差的城市規劃會使得城市的生態陷入惡性循環。
生態和城市規劃發展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能站在系統思維的角度去審視生態與城市規劃發展的關系,制定生態型的城市規劃方案是每一個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2 生態型城市規劃發展方案的特征
2.1 可持續發展的特征[1]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城市的發展是可以持續進行的,城市的功能可以保證其自身的健康發展, 城市具有良好的自我發展功能,城市能通過適當的自我調節來實現城市的發展??沙掷m發展還要求城市可以與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協調一致,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要求城市的發展有城市居民的參與。
城市的可持續性評價指標較為復雜,必須結合城市的空間結構、景觀格局、城市功能、資源利用效率、生活環境質量、生態安全格局、社會平等與公平性、發展潛力等一些列屬性來來評價城市的可持續性特征。
2.2 低碳的特征
低碳的特征是未來生態城市規劃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征,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轉變,需要從以下這些方面進行把握。
2.2.1 能源的低碳[1,2,3]
城市對能源的利用能否實現低碳的主要標志是,能源能否最充分的利用,能源消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能否有效進行處理。能源的消耗和產業結構緊密相關,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對能源消耗就遠遠大于以旅游業和農業為導向的城市。因此,推動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化以及優化升級對城市能源消耗至關重要。當然,技術的革新對能源消耗影響也非常大。
2.2.2 交通和空間的低碳
交通的低碳意味著城市的交通系統碳排放量的降低,城市規劃中應該鼓勵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并且在城市的郊區(組團或新城)培育次中心和城市中心形成星云網絡狀結構,避免巨型或單一化的功能分區導致的職住的分離,分離的職能區必然會加大城市的交通量,交通量的增大意味著更多碳的排放,從而對城市造成污染。
空間的低碳主要體現在建筑節能方面,有效的建筑規劃和城市規劃,能使得建筑的耗能能力大大降低,這就使得能源消耗的減少,從而減少碳排放量。
2.2.3 低碳的生活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低碳產生影響,低碳的生活方式對城市的低碳很有益處,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減少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鼓勵城市中的人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對于低碳的生活,可以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傳機制和獎懲機制,提升低碳社區品質;建設低碳能源供應系統、垃圾回收系統和碳排放監督系統,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2.2.4 碳的吸收利用
生態型的城市規劃過程中,必須對碳進行回收利用,目前在城市的規劃發展中,很少去考慮碳的回收利用,這一方面是歸因于技術的問題,另一方面人們的觀念之中還沒有這樣一種碳回收利用的思想。比如目前對建筑垃圾的利用就是一個很好的碳吸收利用的實例,通過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僅使得建筑垃圾占用的農田等減少,還能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作為混凝土填料,這個填料可以減少對粗細骨料的需求,從而減少對碳的排放。另一個例子是二氧化碳的地下儲存,二氧化碳的地下儲存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氣候很有益處,但是目前在城市工業的發展中很少有城市規劃中涉及二氧化碳的儲存問題。因此,在生態型城市規劃中,適當地引入這些新的回收利用的方法及理念對城市的發展非常有好處。
3 生態型城市規劃是未來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生態型城市規劃可以保證城市的規劃符合生態的要求,生態的要求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必須的,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設計方法是基于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和諧的整體,以自然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采取科技、行政手段、法律等手段,促進城市系統向更有序、更穩定、更協調的方向發展。生態型城市規劃的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居住環境,實現人、自然、城市和諧共生,持續協調發展。
生態型城市規劃為城市的發展提供遠景目標,生態型城市規劃可以使得我們國家目前的城市發展從粗放型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向社會穩定、生態安全、生態功能健全的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轉變,并運用產業生態學原理與技術組織與改造城市產業,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再生,較少廢物的排放,保護與培育城市生態服務功能是目前我國城市生態建設的主要途徑。
3 結論
生態環境和城市規劃發展具有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生態環境會影響城市規劃發展,城市的規劃發展也會影響生態,二者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以后城市的規劃必須采用生態型的城市規劃,這樣能保證生態和城市的相互協調發展。生態型城市規劃必須從可持續的角度以及低碳的角度加以審視,只有在保證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發展,才能說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城市規劃,這樣一個生態型的城市規劃未來將主導城市規劃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周性怡.論城市規劃中的生態建設.地下院30年論文集,109-111.
【關鍵詞】生態城市問題對策可持續發展
引言
工業革命以來,城市的內容和形式發生巨大的變化,物質文明的空前繁榮極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加速了城市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復雜的矛盾,住房短缺、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提高物質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環境的根本手段。反而,人們開始懷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去,渴望恢復良好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一、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一)概念的提出
面對世界人口向城市集聚與城市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的矛盾以及工業化追求的經濟效益與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矛盾,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發展模式早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和學術團體越來越重視的課題。而真正進行有意識、有組織和系統性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會學的研究。1987年前蘇聯科學家亞尼科斯基提出“生態城市”概念,認為生態城市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聯合國在《人與生物圈計劃》第57集報告中指出,“生態城市的建設即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性和生產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和生活方式?!敝链?,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則開始真正走向其實施階段。
(二)“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中的“生態”不是單純生物學的含義,而是蘊涵了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內容,強調三者和諧統一的可持續性發展,包括以下三層內涵:
1、社會生態化,即社會和諧。主要表現為人類有自覺的生態環境價值觀,生活質量、人口素質、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會環境;
2、經濟生態化,即經濟高效。主要表現為采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在經濟發展上追求質量與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
3、環境生態化,即自然融入城市,城市歸于自然。主要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最大限度地維持生物及生物遺傳的多樣性,最大限度地保護生命支持系統、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保證人類的一切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面臨的問題
毫無疑問,我國城市應該堅定不移地采用可持續發展模式,探索和研究生態城市建設之路。然而目前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仍面臨著諸多問題。
1、意識偏差。不少地方決策者一味強調工業產值的增長,忽略對環境的治理,致使城市環境嚴重污染。這類現象在各地相當普遍,其關鍵原因在于人們急功近利的短期意識,如一些領導只追求“任期政績”、一些群眾只注重眼前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取一時的經濟利益,這種認識如不加以糾正,生態城市建設便無從談起。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需要。近年來城市用地規模急劇增長,人口也劇增。大量進城人員使城市的交通、供水、電力、通訊、學校等基礎設施超負荷,城市的用地緊張,容積率增加,公共活動空間缺乏,城市整體環境質量不斷下降。
3、缺乏建設理論。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已有了很大的進展,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目前紛繁的理論觀點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導致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可避免的走了一些彎路。比如,“綠色沙漠”現象就是綠化工作中存在的一個很普遍的誤區,簡單地認為“樹+樹=森林”,不考慮生物多樣性原則,削弱了城市綠地本應有的生態效益。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對策
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態城市所追求的目標,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應采取以下對策――
1、轉變思想,提高生態意識。深入宣傳建設生態城市的重大戰略意義,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將干部任期內對環境和生態保護的功與過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要通過廣泛的教育,使市民認識到自己在自然中所處的位置和應付的環境責任,提升公眾的生態意識,自覺規范生產和生活行為。
2、控制人口增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人口數量和結構的管理上要遵守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并應根據城市發展的需求制定相關的城市流動人口的管理政策,以調節其數量。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城市應根據自身特點,適度建設包括空中、地面以及地下為一體的立體公共交通體系網絡;廣泛采用生態建筑,使建筑達到高效、低能耗,無污染的目的;加強城市醫療、衛生、電力、通訊、供水以及排水等公共設施的建設。
3、加快生態城市的理論研究。根據我國國情,加快符合我國城市建設具體情況的理論研究,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比如,要走出城市綠化建設中“綠色沙漠”的誤區,合理完善的建設城市綠地的理論體系和因地制宜的實施方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明確城市的綠化應該以恢復自然生態為主要目標,從改善城市植被的生態功能出發,才不會單純的“為綠而綠”。
4、完善生態城市應用研究的技術、資金保障體系。我國應該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健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的科技隊伍,依靠科技進步來保證生態城市發展和建設。例如,生態工業園、生態建筑、太陽能利用技術、干旱地區的節灌技術等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其資金來源建議國家設立生態城市研究專項基金,建立有效的生態適用技術研究開發機制。
結語
生態城市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方向。建立生態城市不僅僅涉及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改造和建設,還涉及人們的觀念、意識、倫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學科各職能部門的共同參與和系統進行。通過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逐步形成自然環境優美,經濟系統高效,社會系統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推動我國城市和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造福后代。
關鍵字: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設計理念存在問題相關措施發展趨勢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態系統建設的關鍵部分,在空間上可以作為區分城區與自然區的過渡地帶,在形態上可以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動性,由此可見,城市河道的治理與維護對于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城市生態河道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防洪標準較低、河道淤積、水面減少等,這些都會制約城市的發展,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城市河道的維護。下面本文就從四個方面論述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情況和今后的發展趨勢。
一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現狀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要改變傳統的觀念,建立起生態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為理念進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強調“人水和諧”的理念。城市生態河道的治理體現了人類在充分運用自己的能動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堅持“人水和諧”的理念,達到維護生態環境長期平衡的狀態,實現人水相親的河道治理目標,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個發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為核心,這就要抓住一個要點即順其自然。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態,周圍的環境以及起伏多變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態的優勢進行治理,能夠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壞力。
再次需要把握聯網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進行,單獨治理,而是要將整條河道實施綜合治理,這樣能夠綜合的考慮上下游的情況,做好規劃,使整個水系像一個網狀一樣相互連接,保持河道通暢。
最后生態河道的治理模式還需要講究美感。河道是動植物氣息的場所,在進行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保證其周邊動植物的多樣性,充分展現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觀念。
城市生態河道在治理的過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諧、蓄洪涵水以及講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證河道暢通以及增強抵御洪水破壞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夠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態進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畢竟是少數,很多情況下河道的治理出現了人為化的現象。以上本文簡單的論述了城市生態河道在治理過程中的現狀,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問題,下面本文就著重從問題出發進行論述。
二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河道的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強調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忽視了生態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減少,河道中的許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間,這樣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態破壞。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為化色彩嚴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質護坡,這樣一來就不利于周圍生態環境的發展,造成兩岸植被的破壞,打破了生態平衡,也喪失了周邊本應有的原貌;同時由于河流的濱水區是一個邊緣地帶,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河岸帶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破壞,呈現出人為化的現象,單調且喪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來,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通過改變河道系統實現自身利益需求,這樣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態的變化,加之在治理過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態問題成為現在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三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相關措施
上文中簡單的論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生態問題成為治理工作的關鍵,加強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至關重要。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確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蝕的基礎上,以重建河道周邊生態系統景觀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創造出“人水和諧”的生態河道環境。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態的前提下,確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彎取直的方式進行治理。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以及上下游的情況。要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自然侵蝕現象的發生,然后運用透水性能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進行保護性的修護,從而形成河床。對于洪水沖頂的部位需要加強防護措施,穩定提防,而非沖頂的部位則進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進行生態措施的建設,使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為此,可以建設綠色生態護岸,改善傳統混凝土護岸的封閉環境,在充分考慮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態治理的因素。而在護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為主的護坡,采用復式斷面的生態護岸。在岸坡砌護的過程中要使用透氣和透水性能較好的材料,保證其滲透性,實現河水與河岸之間的調節。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觀建設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實現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關鍵環節。河道治理過程中的景觀建設,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將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個有較強的水體自凈能力的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發展。
四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
濱水是城市發展中最為寶貴的空間,而城市生態河道建設已經成為今后的發展趨勢,要緊緊把握生態這一核心進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實現河水的自我修復。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發展方向也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其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治理要朝著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暢化的方向發展,使河道的整治順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要朝著維護河道斷面的自然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間資源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和人們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實現河道治理中護岸的景觀化和生態化,為維護生態系統打下基礎。
在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把握住生態治理的方向,對于河流各個河段的水岸建設既要體現特色,又要結合各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創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環境,但不能夠忽視的是,在進行河道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借鑒歷史或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和教訓,融合當地的河道特色進行治理,逐步恢復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功能和其本來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夠充分體現生態的特色,能夠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促進城市的發展,這是今后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發展大趨勢。
結束語:城市河道的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良性發展。在實際的河道治理過程中依然存在這一定的問題,本文也簡單的論述了,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保證城市生態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發展趨勢,希望能夠對今后的城市生態河道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費成效 黃百順 顧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發展趨勢研究探討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張玉蘭 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韓黎 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評價方法研究 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阿克蘇地區溫宿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新疆溫宿843100)
摘要目前,衡量城市規劃設計先進合理的標準正在發展潛移默化的變化,這其中以自然生態視角下的平衡理念,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及因地制宜的實用化理念最為突出。很多優秀的城市規劃設計也均是從上述視角展開的?,F如今,低碳環保的生態城市規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低碳環保的關鍵技術手段之一,有助于減緩氣候變暖的速度和生態危機的影響,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保證,也是我國日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 生態 低碳 環保 城市規劃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的建設問題已經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碳排放量的增加已經影響著全球氣溫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與城市的規劃息息相關,因而,發展低碳環保的城市規劃策略已經逐漸發展為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進城市的減排、節能,從而降低空氣污染。目前,我國城市規劃的發展體系,是建立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漸地增加,進行低碳環保的城市規劃策略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發展方向
1.城市規劃設計的人性化方向。城市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群聚居空間。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體。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學習和所有社會活動都提托城市而展開。因此,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個舒適、安全、文明的城市環境。城市規劃設計恰恰就擔負著創造這樣一個舒適生活環境的責任,讓城市環境更加適應人的綜合需要,不僅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也是人性化城市規劃設計的目的。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城市人性化設計的理念要求無論位于何地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在基本設施與布局上公平均等。從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出發,對環境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使其在完成對人的服務的時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設計總體布局時,應當更好地體現出對人的關注和關懷,在各項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上要體現出對弱勢群體幫助。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關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生命線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氣象災害預防等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質量,使之城市發展相適應。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顯得更加重要,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重點關注點。
2.城市規劃設計的生態城市方向。生態城市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最早是錢學森教授1992 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構想。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的生態城市規劃已經發展成為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提高環境質量的綜合命題。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是把生態觀念作為設計思維,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是將社會- 經濟- 自然等各要素融為一體,并結合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理念,將規劃科學和系統科學有機結合起來,去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中的各種關系,從中找出最佳生態位,進而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準則及要求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觀念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
(1)以環境為本。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通過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2)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3)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
(4)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去處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積極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三、城市規劃中低碳環保理念的應用
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實際上就是指生活中所耗費的能量的減少,進而降低碳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過對社會生活時能源與物質的消耗的減少、廢棄物與垃圾的減少,實現減排節能的作用,提高低碳城市的發展。崇尚簡樸的生活,盡量避免資源的浪費,政府應當鼓勵宣傳人人都要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低碳理念的發展,改變以往的不良習慣,為低碳城市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2.低碳交通。(1)想要進行城市交通的低碳應當考慮到交通條件的內部優化。實際上就是對城市的交通進行系統的、完善的規劃,并且制定出相應的交通規劃,在以節約能源與資源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最大限度地減少碳的排放量。還應當在滿足人們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城市的壓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當可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礎道路以外,建立相應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鐵等,同時也要加強公交系統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從而減少碳的排放。也要對環保型交通設施研究與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設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規劃。
(2)做好城市交通規劃的外部協調。把城市的交通規劃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進行協調,并以交通規劃來支持土地的規劃,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規劃中。進而進行全方位的對城市交通的發展以及城市現狀進行合理的分析,并進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實現城市交通的減排和節能,到達低碳城市發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體制進行相應的管理,不斷提高人民的綜合素質,培養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識,形成完善的交通觀念,促進低碳城市的發展。
3.低碳產業。產業結構是衡量經濟發展與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經濟增長方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能源發展需求的重要成分。從工業結構的方面分析,重工業產生的排放物比較多;從產業結構分析,服務行業的能源消耗強度相對比較低,而工業的能源消耗強度相對較大。所以要通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與提高附加值的方法來拉動低碳化的發展。一方面,增大對高耗能產業的控制力度,降低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提高生產方式的創新,以資源節約、循環的經濟方式來改變以往的產業經濟,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碳的排放,也要把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引入到城市的產業調整中,積極地開展循環型經濟的策略,改變固有的產業結構,從而促進低碳城市經濟的形成,增加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