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40: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文化一體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絡的興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全球化進程的最終決定力量將是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文化對經濟已不單純是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作用,文化經濟時代已臨近家門。
一、經濟文化一體化是擋不住的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是世紀之交,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普及,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和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經濟化。
伴隨著經濟文化化,文化不斷地向經濟活動滲透,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文化決定著資源的開發、組合,決定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速度,檢驗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合理性,推動著先進價值體系的形成,協調著市場和環境的結合與互動,以及人才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來說,文化的內在驅動力比經濟力、政治力具有更強大的牽引力。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影響地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含量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產品的被接受程度和價格的高低。美國、西歐、日本等國,經濟發展中觀念的、科技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等文化要素大量進入,使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經濟中的文化因素已日益躍居重要地位。服務、知識、信息等第三產業成了經濟的重心。與之相呼應的是,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國“白領”職工與“藍領”工人的就業結構比已為5∶4,到1980年,美國第一產業即農業和礦業中的從業人員僅占總比例的2.9%,第二產業即各種制造業降到31.6%,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百分比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產業中的科技管理人員也超過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1](P3)。
伴隨著文化經濟化,文化日益進入市場,進入產業,其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對企業的興衰、產品的銷售及品牌的流行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并且文化本身也成為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文化還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商品屬性日漸顯現,從而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這一點在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尤其明顯。西方國家發展過程中,以音樂磁帶、激光唱盤、MTV、電影、電視、錄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拳王爭霸賽、世界杯足球賽為代表的娛樂文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新興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識經濟、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今,新經濟已占據美國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產業規模及贏利均進入世界前十強,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全球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等等,都充分證明了文化的經濟價值[1](P18)。文化產業被視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經濟文化的一體化推動了文化經濟的興起。文化與經濟互動,將構成新時代全新的生產形態和發展模式。打造文化經濟,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轉變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合理選擇。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來看,改革開放初期靠政策優勢,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靠環境優勢,21世紀靠的是文化優勢。知識、智慧、價值觀念、精神動力,以及文化所創造的人文環境,文化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最終將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競爭力。21世紀,各地區經濟的賽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
目前,很多學者把世紀之交產生的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經濟形態稱為“知識經濟”。筆者認為,不如稱為“文化經濟”更合適。文化經濟比知識經濟概括性更強、涵蓋面更廣。文化,根據其與行為的關系不同,可分為知識、觀念和技術。人的行為,首先要明白根據什么干,其次要明白干什么,最后還要明白怎樣干。知識,解決的是根據什么干的問題,它是反映和解釋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圍事物及人自身的狀況。觀念,解決的是干什么的問題,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東西。技術,解決的是怎樣干的問題,使人知道怎樣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樣獲得想要的東西。文化中,哲學、宗教、道德、法律及政策等屬于觀念文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等屬于知識文化,而各種工程技術、技藝、技巧等,則屬于技術文化。知識、觀念和技術,皆為人的行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識,人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外界信息,不能認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進退失宜。觀念錯誤,就不能正確的選擇行為方向,即便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也不能持久、持續地利人利己。技術低下,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陷于妄想和空談,不能實現既定目標。在知識、觀念和技術三者之中,觀念是目的,知識和技術是手段,是為觀念服務的。三類文化,應相互協調,平衡發展,不能畸輕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見,“知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識,但又不僅僅是知識?!爸R經濟”的提法有些偏狹,也不太確切。“文化經濟”的提法比“知識經濟”全面、確切。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使用和分配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而“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展和深化。
二、“文化經濟”的涵義、內容及特征
在我國,“文化經濟”這個范疇,首見于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2002年5月13日發表的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的講話。張德江在講話中首先精辟地概括了新世紀經濟的顯著特征:“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薄半S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聯系更加密切,文化和經濟出現加快融合乃至一體化的趨勢。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就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比缓笾赋觯骸皬哪撤N意義上講,新世紀的經濟,就是‘文化經濟’?!?/p>
文化經濟,是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產物,文化含量十分豐富。概括地講,文化經濟就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新型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之后的又一種經濟形式。文化經濟的出現,深刻反映了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的現象,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文化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提升,其內容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精神因素?!拔幕洕钡囊c是:(1)精神生產上升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導性系統。(2)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之中,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物質產品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和文化內涵,而且經濟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劇擴張,成為當代社會生產力的原發性因素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量。(3)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文化以其人文格調和高科技含量,對社會全面發展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越來越強。文化的精神要素和技術要素高度統一,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高度統一,形式不斷創新,內容更加豐富,人類的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現為一種文化精神。(4)文化產業作為精神生產的當代形態,將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發展中的主導力量。文化產業、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日益具有經濟功能和市場效益,范圍不斷拓展,包括了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健康產業、體育產業、休閑產業等諸多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加速了原來在知識、技術之外的文化要素作為生產力要素進入社會生產領域的過程,其勢頭迅猛,潛力巨大,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新的產業群,對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5)文化在政治運行和治理中的作用也日漸突出。政治運行越來越多地通過文化的形式來表現。政治理念融入大眾文化之中,政治內容通過文化形式生動表達[2]。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志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自然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么,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并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總的來說,要在經濟活動中更多地注入文化內涵,提升產業層次、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逐步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注重物質消費產品的文化內涵,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3)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4)努力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市場運作靈活,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是合理選擇。為此,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1)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2)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3)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全國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4)對文化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我國的實際,應重點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休閑產業等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國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國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東部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中西部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文化企業集團和文化支柱產業,借以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4]。
[參考文獻]
[1]楊英法.文化圖強正相宜——兼論邯鄲市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2]張玉玲.迎接“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訪謝名家[EB].南方網.[2006-05-23]./nflr/llzhuanti/whjj/tt/200605230350.htm.
[關鍵詞]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
目前,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資源整合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通過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加快經濟區的區域一體化速度與進程,推動經濟區的發展更加快速且全面。
1.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概述
關中-天水經濟區也叫關天經濟區,其是國務院批復通過的省級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范圍涵蓋六市一區,包括陜西省的中關平原以及甘肅省的天水市。同時關天經濟區以西安為中心,以寶雞市為副中心,以平涼、慶陽、楊凌、商洛、銅川、渭南、天水、隴南等為次核心城市。并以連霍與隴海鐵路為依托,逐漸形成與我國西部產業集群帶、發達城市群相呼應的關中城市群。關中天水經濟區是我國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如咸陽、西安、寶雞、天水以及楊凌等,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1]。關中天水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非常有利。下面對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優勢進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2.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關中天水經濟區在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多的機遇與挑戰。關中天水經濟區把握住發展機遇,勇于面對挑戰,從而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更加一體化。下面對其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與討論:
2.1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分析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軟硬件環境與設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區域間的產業投資集聚效應日漸凸顯,為經濟區的大跨步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給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更好地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形勢下,我國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都在不斷加快,人們的消費能力、消費結構都在發生著變化,內需的擴大會推動經濟更好增長。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潛力巨大、市場較為廣闊、人口相對較為密集,需求也比較旺盛,能夠吸引其他區域的投資或者海外的投資在經濟區內重組或者集聚,給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提供更好資金保障。同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要素成本逐漸增加,強化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由于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較為完善,具有非常明顯的要素成本優勢,在產業轉移與結構升級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此外,關中天水經濟區在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依托著創新型社會發展機遇,結合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在關中天水經濟區進行科技資源的優化與整合,使得關中天水經濟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更好提升,從而在人才、資源等方面進行集聚與整合,對于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發展非常有利[2]。
2.2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所面臨挑戰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由于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總體經濟發展實力不足,產業集聚性不強,影響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進程速度的加快。與此同時,關中天水經濟區缺乏體制創新活力,且城鄉之間發展嚴重失衡,人力資源、公共服務等功能有待開發與提升,區域間的市場聯系并不緊密,對外開放的力度不足,從而影響和制約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盡管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近幾年的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其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經濟區,并沒有對周邊的地區起到輻射與帶頭作用,且與東部地區發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同時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地方貿易保護主義較強,其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并不一致,使其存在利益協調的相關矛盾與問題。此外,關中天水區的城市內部布局、城市間的布局有很多的重復現象,如裝備制造業、文化產業的布局存在問題。因此,重視對其產業布局的優化,優化上下游企業間的關系,能夠促進其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3.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方略探究
為了能夠加快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結合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的實際現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不斷發揮出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優勢,促進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更加一體化。下面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展開研究與討論:
3.1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打造優質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群
在了能夠促進關中天水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重視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結合關中天水區發展的實際情況,著力打造優質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群。在關中天水區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將城鎮居民與農民、城市與農村、農業與工業進行更好地統籌與規劃,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分析與研究,通過政策調整與體制改革,促政策措施、市場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加一體化。在推動城鄉區域一體化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傳統二元制經濟結構的打破,逐步構建“一軸、一核、三輻射”的城市群,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內的勞動力、信息、技術、資金與商品等生產要素得以更好地優化與配置,增強資源共享性。一軸主要指的是渭南、寶雞、銅川、楊凌、商洛、天水中心城區發展。強化產業與人口聚集,加強大規模城市群的構筑,同時重視基礎設施的完善,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并對大中城市以及東部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進行有效承接,并著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當地就業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逐步消化剩余勞動力。而一核主要指的是以西安為中心,強化對北方內陸與西部內陸地區的輻射與引領,以“大西安”發展戰略為核心,著力打造一流的旅游勝地,強化科研中心的構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使得西安逐漸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區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同時對西安優秀傳統文化與厚重的文化底蘊等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促進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西安經濟區的產業結構得到有效優化與升級,提升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三輻射主要指的是對三級城市進行輻射,通過強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高新技術農業,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更好提升。
3.2重視產業集群的建立,強化優質人才培養
在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產業集群的更好建立,促進其規模效應的實現,通過統一部署來減少重復設置問題的發生,從而促進產業之間優勢互補,減少惡性競爭事件的發生概率。因此,在構建高新產業集群時,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強化地方優勢的發揮,推動各區域之間實現錯位發展,從而打造獨特的產業鏈。同時在構建產業園區的產業集群時,必須要重視其產業化、專業化集群性的提升,促進其整體布局水平的更好提升。與此同時,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很多城市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可以借此來發展文化產業園區,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添磚加瓦。如發展寶雞法門寺佛教文化產業、曲江文化產業、西安臨潼文化產業、天水華夏始祖祭祖文化產業以及西部文化影視基地等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關中天水區域內的城市優勢與文化底蘊特色優勢充分展示出來,建立產業集群,增強集群效應與發展水平。此外,在發展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由于產業結構的更好升級與優化,產業集群效應加大,對優秀人才的需求會逐漸增加。為了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強化優質人才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可以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可以通過訂單人才培養的模式來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輸出優質人才,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的更好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與保障[3]。
3.3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
在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一體化發展模式時,推動市場一體化建設,強化各項資源的共享與流通,突破地方保護主義的約束和限制,將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在推進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中,要重視招商引資政策的健全和完善,通過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優惠來吸引投資商,優化地方市場的準入機制,加大政策的傾斜力度,減少項目的重復審批環節與流程,吸引更多投資者前來投資。與此同時,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健全與完善行業一體化平臺,強化各區域優勢資源的整合,從而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與共享。
4.結語
關鍵詞: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西部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2)04-0075-02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國家內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成為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晉陜蒙寧四省區作為我國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盡管短期內其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從長遠來看,其發展的潛力,發展的持續性必然會受到制約。本文提出構建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意在為促進晉陜蒙寧區域經濟長遠的科學發展做一些探索。
一、 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
對于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孫大斌、張佑林、潘永江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界定。本文認為,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是在國家范圍內,處于不同行政轄區的毗鄰地區之間,基于發展的共同目的,打破行政區域本位,進行統一規劃協調,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發展方式,發揮區域優勢,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構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大市場的動態化過程。
晉陜蒙寧是我國煤炭資源的富集區,是煤化工產業的集聚區,同時也是我國能源發展戰略西移的重點區域。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指的是在山西、陜西、、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四省區毗鄰區域,以核心城市為目標,以產業聯動為紐帶,打造一個共同發展、整體競爭、戰略一致、規劃統一、動作協調的地緣經濟區域的過程。其中核心城市包括山西的忻州、呂梁,陜西的延安、榆林,的鄂爾多斯、烏海以及寧夏自治區的吳忠、石嘴山等。
1.四省毗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條件。晉陜蒙寧四省區地理位置銜接,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想提供了天然的區位條件,便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必須的鐵路網、公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晉陜蒙寧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及毗鄰的沁水盆地,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特別是煤資源和氣資源儲量巨大。據統計,全國煤炭資源儲量10211億噸,晉陜蒙寧區儲量6859. 96億噸,占67%;2007年全國煤炭產量25. 23億噸,晉陜蒙寧區產量121227. 8萬噸,占全國產量的48.05%。“十一五”煤炭工業發展規劃產量26億噸,晉陜蒙寧區規劃產量131500萬噸,占50.58%,產量增加3. 26億噸,占全國增量的82. 53%。煤層氣資源占全國的54.8%,天然氣資源占全國的26.3%。豐富的煤氣資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創造了資源條件。四省區毗鄰核心城市經濟發展迅猛,經濟增長速度快,特別是榆林市和鄂爾多斯市,連續多年GDP增長速度位于全國地級市前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四省區煤、氣相關產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為四省區經濟一體化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條件。
2.打造四省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在加大。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促進東、中、西部區域經濟平衡發展不僅是實現我國經濟未來持續增長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問題。然而中西部的發展很難同步進行,因此,應該實施以點帶面、以區域帶動周邊的區域經濟發展策略,充分發揮示范效應,逐步擴大經濟發展區域的輻射擴散范圍,最終實現整個西部經濟的騰飛。晉陜蒙寧是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之一,構建四省區毗鄰地區經濟一體化是關系整個西部發展的戰略性措施。其輻射帶動效應必將對西部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二、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約因素
1. 行政壁壘阻礙了要素的流動。在我國現行體制運行模式下,晉陜蒙寧四省區均以各自的發展為首要目標,在橫向合作溝通不順暢的條件下,發展模式顯現出局部優化、整體失衡的弊端。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市場體系被行政區域分割,制約了晉陜蒙寧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各省區進行廣泛的合作與協調,統一規劃部署,從戰略的高度看待區域整體的發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區的局部發展。
2.產業結構趨同難以形成有效互補。產業結構趨同一般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間產業結構所呈現出的某種相似傾向,各區域形成相同或相似的產業結構布局。資源稟賦對晉陜蒙寧四省區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形成了產業結構趨同的弊端。晉陜蒙寧四省毗鄰區核心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高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明顯高于第一和第三產業。同時,第二產業分布主要集中在采掘和能源化工行業方面。產業結構趨同使得四省區產業發展缺乏垂直分工,產業鏈之間難以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影響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3.重復建設嚴重,資源配置機制缺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復建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重復建設有利有弊,適度的重復建設有利于活躍市場,增強市場的競爭特性,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重復建設過度則會產生資源浪費、經濟結構失衡以及抑制企業創新能力等問題。晉陜蒙寧四省區經濟結構趨同,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嚴重。由于區域內資源不能合理、有序流動,缺乏市場化的資源配置機制,大量的資源在開發過程中被浪費,利用效率低下。同時,重復建設會引起區域內產能過剩,產業集中度不高,容易受到需求波動的沖擊,誘發地方政府加大地方保護,制造市場壁壘,阻礙商品流動的行政化行為,這些行為和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4.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影響持續發展。晉陜蒙寧毗鄰區核心城市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然而這種較快的增長是以資源產業過度開發為代價的,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出現了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以榆林市為例,1997年工業廢氣排放量為106. 07 ×108 m3,2007年的排放量高達927. 36 ×108 m3,是1997年的8. 7倍,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廢氣對環境的影響成直線上升趨勢。這種戰略發展上偏重于經濟效益、忽略社會效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大了后期環境的治理成本。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作用機制,經濟發展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當前四省區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現狀限制了實現區域經濟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
5.區域文化存在差異。區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區域內,基于歷史演化、社會實踐和群體互動進程逐漸積淀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風土人文、行為模式、生活習慣、等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綜合。區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晉陜蒙寧主要包括漢族、蒙古族、回族三種民族文化,差異較大,人們對同一社會經濟事件往往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應對。在構建晉陜蒙寧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諸多的沖突,其中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沖突不可避免。同時,文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短期內改變的難度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文化差異問題,必然會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進行。
三、構建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
1.打破傳統,建立跨省區行政部門。構建晉陜蒙寧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系統整體優化的角度考慮發展中的問題,協調系統沖突,維護系統目標的一致性。區域行政部門的獨立造成發展過程中的地方保護、本位主義等問題,這就需要建立一個跨省區的行政部門,來處理應對這些問題。首先,建立跨省區行政部門應該由中央直接牽頭,避免部門建立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其次,應賦予部門明確的權力,這樣才能保障在重大問題上全局優化、統一部署的戰略效果;最后,清晰界定這一部門的職責,主要負責省區之間的橫向溝通協調和區域內重大問題的最終決策,避免履行職責過程中的混亂。
2.區域內合理分工,打造垂直產業鏈。借助于資源稟賦,晉陜蒙寧四省區近幾年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整體產業規劃的缺失,產業結構呈現出區域之間相互趨同、局部區域相對合理以及區域整體明顯失衡的狀態。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站在區域整體的角度,謀劃產業的合理布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四省區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的思路應包括:資源優勢是四省區發展的基礎,在考慮產業布局時不能脫離這一優勢另求次優;產業結構不僅是行業之間的配置,還涉及到行業內部產業鏈不同環節之間的配置;合理布局產業鏈在不同環節的分工,集中優勢資源,以產業鏈環節的發展為突破口,加快創新,引進技術和人才,在區域內打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垂直產業鏈,促進整個產業從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從原料加工初級化轉向產品加工精細化,從規模發展轉向效率提升。
3.構建大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地方保護和本位主義所引起的行政壁壘,阻礙了要素的流動,引發了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產業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實現四省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在區域內構建“大市場”,建立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首先,需要相關行政部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局部發展的狹隘認識中走出來,摒棄地方保護,打破行政壁壘,站在區域整體高度看待發展的問題。認識到只有整體發展才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只有整體發展好了,局部的發展才能持續,才能快速,才更加科學;其次,應該以公平的市場環境為核心,實現區域內要素合理流動,商品服務自由交換,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實現公平競爭;最后,加強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以及風險機制等市場機制建設。
4.統籌環境治理,實現科學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是社會的發展,是一種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模式。四省區當前的生態環境水平不盡相同,持續發展的環境保障有所差異。同時,在打造垂直產業鏈的構想下,未來的發展對四省區生態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環境治理就不是一個局部問題,需要在區域內結合生態環境現狀和不同的產業鏈環節分工,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統籌治理。環境治理存在明顯的外部溢出效應,治理成本小的區域完全有可能享受其他區域環境治理的成果,因此還需要設計合理地分攤環境治理成本的機制,協調處理區域內各省區的環境治理問題。只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環境治理,才能避免出現甲治理乙污染的負向激勵效應,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5.加強文化融合,促進發展共識。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指出,一旦人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規范,與該意識形態不相容的任何經濟形態都難以得到發展, 而與之相融合的經濟形態則必然出現。晉陜蒙寧分屬三個民族四個省區,區域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在構建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必須減少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加強文化融合。首先,加強文化融合可以促進人們對區域內共同發展觀念的認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其次,文化融合有利于解決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沖突,強化通過交流溝通進行協調的基礎;最后,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文化融合有利于構建大市場,促進區域內要素流動,提升區域整體信用水平,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從而達到節約資源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石濤,鞠曉. 要素稟賦、市場分割對區域產業結構[J].工業技術經濟,2008,(5).
[2]胡聯國. 文化的融合與東北亞的區域經濟合作[J].南開學報,2006,(5).
[3]張金鎖,柳夢琦. 榆林市工業GDP與環境污染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9,(5).
[4]高新民. 淺論加快晉陜蒙寧煤炭基地建設[J].陜西煤炭,2008,(5).
[5]王德忠,吳琳. 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6]楊敬宇,聶華林. 蘭州―西寧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驗區建設研究[J].地域開發與研究,2010,(8).
京津冀經濟板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其擁有資源、地理位置、政治等各項優勢,但是該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卻相對緩慢,沒有充分發揮首都經濟圈的實際效用。如何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筆者主要從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進行探析。
關鍵詞:
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首都經濟圈
京津冀區域靠近首都經濟圈,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具有十分明顯的發展優勢。基于實現首都經濟圈發展的目的,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被提出。結合當前京津冀區域的特點,只有在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出關鍵點,才能夠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獲得實質性進展,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規模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來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三大重要的經濟板塊。從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區與三大經濟板塊的經濟規模比較情況。三大經濟板塊的生產總值達到了212990億元,占據了2013年全國生產總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區2013年生產總值為62172億元,占據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7345.35元。相對于其他兩個經濟板塊來看,京津冀地區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內部,三個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產總值最高,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產總值僅僅為38596元,相對于京津兩地存在明顯差距。
(二)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2013年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發展狀態。其中第三產業占據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的51.7%,相對于全國46.1%的比重要高,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日后的發展趨勢與優勢[1]。而京津冀地區的第一與第二產業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比重為76.9%[2]。天津與河北的產業均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經邁入后工業化時代,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相當,并且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產業比重相對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兩地的一些制造行業,因此河北省開始走上資源與加工融合的產業格局。
(三)京津冀區域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京津地區高鐵運營極大的拉近了兩地的距離,形成了兩地半小時經濟圈[3]。同時,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設已經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區三小時經濟圈。2009年,京津冀地區三個省市簽訂了城鄉規劃框架協議,京津冀地區交通發展已經全面進入道路現代化時代。從目前京津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京津冀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給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
(一)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地區規劃是國家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本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實現戰略發展的優化。長時間以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十分不平靜,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發展,開展非理性競爭,沒有貢獻資源。因此,當京津冀一體化經濟能夠得到落實,京津冀區域的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將會實現共贏[4];二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社會各界的信心。目前,國內經濟增速相對緩慢,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雖然城鎮化進程的腳步讓人們對未來的發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因此很難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實施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可借鑒“長三角”等經濟增長模式,使此區域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而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緩解北京在各個方面的壓力。當前北京地區的資源過于集中,經濟、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價格居高不下,基礎醫療設施難以滿足群眾需求。而當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順利實施,北京的經濟、醫療、居住等方面將有趨勢往周邊地區輻射,將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北京的生存壓力。
(二)發揮各地產業優勢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競爭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區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只有在認清各地優勢,明確各地分工,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夠最為高效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最大程度發揮京津冀經濟圈的實力,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5]。北京地區擁有大量的人才與充足的資金,因此應該優先發展高技術的信息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等,將餐飲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輔助發展高質量服務業。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擁有十分完善的服務硬件設備以及文化產業設施,因此可以重點推動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建設文化創意園,打造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又如,北京順義新城擁有首都機場連接國際航空的優勢,其可以大力發展物流、商務、國際會展等產業;天津的工商業、制造業基礎十分雄厚,其擁有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能夠在航空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等新興產業中獲得優勢。同時,天津臨海,擁有地理交通優勢,可以發揮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河北省應繼續發展基礎產業,尤其是第一產業中的農業與牧業,充分利用冀東地區充足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鋼鐵、紡織、服裝等資本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秦唐滄地區處于環渤海的核心地區,交通位置便利,因此應該積極拓展物流、化工等產業,利用本地優勢發展水稻、葡萄等農產品。又如,保定地區可以憑借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快發展旅游業、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與產于集聚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產業聚集與流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支撐之一。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要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快各個城市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徑的建設。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區高速鐵路建設,重視京津冀機場建設,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線。同時,還要重視基礎設施軟件的互聯。京津冀地區可以參考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板塊,使用“一卡通”制度。雖然目前,京津兩地已經發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發行數量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應加快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軟件建設,實現各個地區城市高鐵、地鐵、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讓各個城市的群眾流動更加便捷,實現京津冀區域的信息化連接。
(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各地政府之間的合作是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之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需要憑借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以及市場主導的各項合作,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角色應該注重對市場體系進行優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現狀來看,市場調節體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是打破觀念限制。當前京津冀三地之間存在著行政區域的劃分,這是阻礙三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基層設施建設缺失,產業同構的本質問題。鑒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淡化行政規劃關系,堅持開放的原則,以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共同發展。京津冀應該各自明確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目標,認清各自地區的功能定位,以實現產業、交通與城市一體化。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區域協定、多方協議等方式來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區域一體化市場;二是為了推動京津冀三地經濟一體化進程,政府要構建統一的法律體系,強化三地的經濟發展政策,實現政府管理的統一化;三是構建和諧的區域發展環境,消除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阻礙,以保障各項經濟政策能夠落實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臺有利于京津冀地區產業優化的政策,推動非國有經濟的進步,正確引導三地人才、資本、技術流通,設立相關部門負責各地之間產業關系協調發展,以全面建設京津冀產業優化的服務支持體系。
三、結束語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京津冀地區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發展就應該從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等幾個關鍵點入手,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張貴祥.基于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發展研究——以京津冀為例[J].經濟與管理,2009(3):63-67.
[2]唐茂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與前景展望[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15-20.
[3]涂英柯,司林波,孟衛東.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3(26):136-138.
[4]韓佳,徐長樂.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日本區域經濟開發對長三角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07(8):70-75.
[摘 要]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地區經濟一體化。作為擁有共同民族、共同文化和相近發展歷史的國家,阿拉伯國家地區由于長期處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歷史地位,而被西方國家掠奪和剝削。獲得獨立后的阿拉伯國家紛紛建立了民族獨立政權,并在實現政治獨立和經濟崛起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團結自強”,通過“地區一體化” 道路實現國家經濟的崛起和發展。
[關鍵詞] 全球化 阿拉伯經濟 一體化 歷程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國際經濟朝著集團化和國際化的大經濟聯盟發展,世界各國被分割,再重新聚合成塊,從而形成了新的經濟格局。20世紀50年代,西歐國家誕生了“歐洲共同體”,發展到今天,成了“歐洲聯盟”,使得歐洲經濟一體化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據有關數據統計,世界上有4萬多家跨國公司主導著世界經濟,而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英、法、德、美、日等五個發達國家。面對這種發展趨勢,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想要獲得較大程度的發展,就必須與世界經濟新秩序接軌,順應這種潮流。
一、阿拉伯經濟的一體化歷程
阿拉伯國家地域分散、面積遼闊,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所以只能走經濟聯合的道路。為此,阿拉伯國家在1945年3月簽訂了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就此成立。六十多年來,這個聯盟為了促進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發展,加強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先后簽署了十多個文件,建立了許多有利于經濟合作的組織與機構,并且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建立阿拉伯共同市場,標志著阿拉伯經濟一體化開始實現。
1957年,阿盟簽訂了《阿拉伯經濟一體化協議》,并成立了阿拉伯金融組織。
1973年,阿盟成立了阿拉伯經濟及社會發展基金會,正式取代阿拉伯金融組織。在此之后,阿盟還成立了阿拉伯貨幣基金會,以充分保障阿拉伯國家農、工、商、畜牧業等領域的發展資金。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開始出現新的經濟合作形式,世界經濟進入大變革、大動蕩時期。阿拉伯國家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別簽訂了《民族經濟公約》和《簡便和發展阿拉伯貿易協定》,于1989年2月成立了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可以說,阿拉伯國家為了實現民族經濟聯合,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但是,縱觀這些國家一體化的歷程,除了出現局部聯合之外,整個阿拉伯世界并沒有流露出什么經濟聯合的跡象,一體化進程根本沒有什么實質性進展,這對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二、阿拉伯經濟一體化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阿拉伯經濟一體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首先,阿拉伯國家缺乏共識。從表面上看,阿拉伯國家似乎普遍贊成實現經濟一體化,但實際上卻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認識,他們想法各異,心有余悸。有的國家滿足于本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不求太大跨步,態度冷淡;有的國家真心想振興和繁榮阿拉伯民族的整體經濟狀況,態度積極;有的國家卻認為簽署的協議只能算是表達心愿的一種方式,沒有為之付出實際行動。缺乏統一認識,是造成一體化進程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其次,缺乏是監督機制。為了實現經濟一體化,阿拉伯國家雖然建立了很多機構組織,簽訂了一系列文件,但是卻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威組織來協調、監督各國對已簽文件的實施狀況。
再次,缺乏自主性。眾所周知,阿拉伯國家擁有大量豐富的石油資源,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歷來是西方大國的爭奪重點。為了占有這塊戰略重地,一些西方大國千方百計破壞和阻擾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當阿拉伯經濟發展出現某些失誤不得不求助于西方時,那些大國趁機凌駕于那些大國之上,由此導致阿拉伯國家很難進行互相合作,經濟一體化進程嚴重受阻。
三、阿拉伯經濟一體化體系的前景
從理論層面講,阿拉伯國家在經濟、文化、資本、國防等方面,都應該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極高的地區。只要阿拉伯國家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必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一席之地。
首先,阿拉伯國家要重塑合作精神,通過國際互聯網和衛星電視等媒介,拓寬信息交流渠道,加強國家間的溝通與協作。由于阿拉伯各國間的經濟發展還存在較多差異,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少分歧。如果忽視這些差異和分歧,將無助于經濟一體化體系的建立。所以要加強各國人民在價值觀和文化方面一致程度的了解,推動經濟一體化體系的發展進程。
其次,阿拉伯國家可以開辟信息產業這條發展道路。因為阿拉伯國家在傳統產業中的合作空間一直比較狹隘。所以,如果有了信息產業這個全新行業的支撐,阿拉伯國家很可能會走上相互合作的道路,這就會大大加快阿拉伯國家規模經濟的建立,增強其整體綜合國力,建立經濟一體化體系。
再次,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增強自身實力。最近幾年,國際市場上的戰略性資源如石油等的價格呈一路飆升的趨勢,阿拉伯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就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阿拉伯國家間要不斷加強貿易投資,從而推動一體化進程。
總之,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崎嶇不平,但是只要阿拉伯國家內部能夠保持長久穩定的局面,求大同,摒小異,必能排除各種干擾,實現阿拉伯經濟聯合,建立經濟一體化體系,讓整個世界刮目相看!
參考文獻
[1] 周瓏: 試論全球化背景下的阿拉伯經濟一體化體系[J]. 經營管理者, 2010, (06)
張學軍:經濟國際化與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J]. 陰山學刊, 2008, (03)
關鍵詞:一體化;中原經濟區;資源整合;城市轉型
一、制約平頂山市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區建設發展歷史比較短,文化底蘊比較薄弱
縱觀平頂山城區建設的發展歷史,文化底蘊比較薄弱。從平頂山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平頂山市是建國后我國自行勘測設計、開發建設的第一座大型煤炭工業基地,是一座新興城市,城市建設和發展歷史不足60年。因此沒有積淀什么歷史文化底蘊。
(二)資源面臨枯竭,生產結構比較單一
平頂山市是一座新興城市。城因煤而立,市因煤而興,資源以煤炭為主,雖說比較豐富,但種類比較單一,歷經幾十年的開采,即將枯竭,面臨轉型,否則,將嚴重阻礙平頂山是的經濟的發展。目前,面臨著許多問題,一是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資源枯竭;二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自然資源的產出占經濟增長的比重較大;三是城市布局不合理;四是勞動技能單一,知識技能轉型任務重,再就業壓力大;五是城市生態環境問題非常嚴重,
(三)地理位置限制城市的建設規模
目前,從平頂山城區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城區西北、西南地勢稍高,東南呈降低趨勢,狀似簸箕。北面有焦贊古寨、馬棚山、平頂山、落鳧山、擂鼓峰、龍山等山峰呈北西走向排列,其中擂鼓峰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面有河山、北渡山、白龜山、鳳凰山、鍋底山、舒山,海拔高度在135-245米,構成了白龜山水庫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壩。這種非常特殊的地貌特征,形成狹長的走廊式洼地,中心市區恰好在這個狹長的走廊式洼地上,東西縱橫20余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
(四)交通比較落后
平頂山市目前的城區是根據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情況規劃而建的,建筑規劃擁擠、零亂不堪;道路、設施陳舊落后,狹窄擁堵。和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遠遠不相適應,雖然經過后期的多次修改擴建,但仍然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區道路仍然不夠寬闊,上下班高峰時期堵車嚴重。
二、實施平寶葉魯一體化的重要意義
(一)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趨勢所需
當前,新一輪城市擴容和區劃調整正在全國展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都有很大的舉措出臺。北京市東城區、崇文區合并設立北京新的東城區;撤銷北京市西城區、宣武區,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上海市1990年后開始進入“開發浦東”的實質階段,浦東成為上海經濟的引擎,亦被譽為中國三個增長極之一,地區面貌日新月異;2009年將南匯區撤銷,并入浦東新區,郊區面積急劇擴大,大浦東城市化之路開啟新紀元。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新的經濟增長極——天津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啟動。同時,深圳經濟特區也正是擴容,范圍從原來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擴充到全市,特區面積增加五倍。廈門經濟特區也于2010年7月正式擴大到全市,面積增加了11倍。2010年6月,重慶市兩江新區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之后也正式掛牌成立。同時,二線城市個別省會城市、地級市城市也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調整。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全國各地行政區劃調整的大涌而出,新一輪全國性的行政區劃開始調整布局。因此,平頂山市應借著這股東風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心城市的地位所決定
平頂山市作為豫中地區的中心城市、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中國中部重要的化工基地。就平頂山市區來看,由于發展用地規模偏小,造成產業發展受到限制,腹地太小缺乏帶動功能,區位優勢難以有效發揮等一系列問題。平寶葉魯一體化是城市擴容的重要支撐,將為我市發展提供發展空間,對推動平頂山成為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支點,早日走在河南前列,率先實現崛起有著重大的意義。平寶葉魯一體化是促進城市集群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我們要推進平寶葉魯一體化。
(三)有利于拓展平頂山市的發展歷史,增加平頂山市的文化底蘊
縱觀平頂山城區建設的發展歷史,比較短,文化底蘊比較薄弱。平頂山現有城區建設于1953年,到目前為止,建市歷史不足60年。從目前城區所在的位置來看,該區域也沒有古老的文化歷史。而平頂山市所管轄的魯山、葉縣、寶豐、郟縣等地方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實行平寶葉魯一體化后,有利于拓展平頂山市的發展歷史,增強平頂山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四)有利于平頂山市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資源,科學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充分發揮居住、產業、生態等優勢功能,提高產業、人口等綜合承載能力,解決資源面臨枯竭的問題
我們知道平頂山市轄區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F已探明各類礦藏57種,其中原煤儲量103億噸,是華東和中南地區最大的煤田,有“中原煤倉”之美稱;鹽儲量2300億噸,居河南省第一位,是我國第二大井鹽產地,素有“鹽都”之稱;鐵礦石儲量6.6億噸,占河南省儲量的76.3%,是全國十大鐵礦之一。如果實行平寶葉魯一體化,將有利于資源共享,解決資源面臨枯竭的問題。實現城市成功轉型,促進平頂山市經濟再次騰飛,提升平頂山市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中心城市的帶動功能和地位。
(五)有利于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區域競爭能力,實現組團式、一體化集群發展,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平頂山市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中心城市,要全力推進都市區建設,進一步提速發展、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提高首位度,努力打造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長區。平寶葉魯一體化是平頂山是有力推進“三化”建設的唯一途徑。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工、農聯動的作用,確立其核心引領地位,促進生產要素聚化和農民城市化,為工農業現代化注入內在活力。一體化之后,加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力的促進農村人民的居住環境、生態環境、人民的文化環境的全面改善,進一步完善城鎮體系,增強平頂山市的綜合承載能力,節約了土地,有力的緩解了土地瓶頸的制約,為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擴展出新的空間。
(六)有利于優化平頂山市的交通組織,增強對其周邊縣市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
一體化后,我們可以有較大的空間來進行規劃和建設,根據經濟的發展現狀及今后經濟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我們可以依托焦枝鐵路、孟平鐵路、寧洛高速、鄭堯高速、蘭南高速和規劃建設的鄭渝鐵路以及魯山的軍民兩用機場,優化各種交通組織,構造建設對外聯系快捷、通暢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平頂山市的物流產業發展,打造中南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物流中心。
三、平寶葉魯一體化的具體思路及對策
(一)依據平寶葉魯一體化構想的框架,加快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建設功能齊全的平頂山市新城
我們要乘全國進行行政區劃在調整、在布局的東風,對平頂山是的行政區劃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具體思路如下,一是撤銷現有城區建制在不改變汝州市、舞鋼市、郟縣區域格局的情況下從新規劃;二是以魯山西部的堯山、四棵樹、趙村、下湯、觀音寺、土門、瓦屋等區域設立堯山區;三是以魯山東部鄉鎮和葉縣任店、下禮、常村、舊縣等鄉鎮區域設立魯陽區;四是撤銷湛河區,將其區域和葉縣東南部鄉鎮的區域設立昆陽區;五是撤銷衛東區,以其轄區部分和葉縣的東北部鄉鎮為區域設立洛鳧區;六是撤銷新華區,將其區域與新城區、寶豐東部鄉鎮合并成立香山區;七是撤銷石龍區,將其轄區與寶豐中西部鄉鎮合并成立應國區。并在適當的時候,借鑒黃山、襄樊的舉措將平頂山市的名字改為堯山市。另外,按照功能分區,可將一體化后的新城劃分為行政文化教育區、高端商務中心、平頂山信息產業集聚區、寶豐縣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休閑游覽區、現代觀光農業示范區、高校教育園區、和寶豐縣城區功能分區。
(二)加快一體化后的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
一體化后,我們首先要認真考慮如何避免其“礦盡城衰”。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實施創新制度,釋放被原有體制所約束的經濟潛能。大力發展培養當地的民營經濟,培育適合民企成長的市場環境,著力實施社會辦企業,更新現有觀念,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平頂山市的轉型問題;二是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將原屬于縣轄區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科學合理開發,統一管理;三是要圍繞各種礦產資源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著力實施產業延伸和產業更新,全面打造平頂山市產業的鉆石體系。打造好鉆石體系,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優化結構,通過改造提升煤炭、電力、冶金、紡織等傳統的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機電、化工、建材、食品等新興的支柱產業,打造大的產業集聚群;二是要進行總量擴張,著力建設煤炭生產和新型能源綜合加工基地、化工化纖基地、坑口火力發電基地、特寬特厚鋼板生產科研和冶金工業基地、水泥建材基地、井鹽生產加工和配送基地、原酒生產出口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三是要進行規模提升,依托平煤、平高、神馬等大的企業集團,優化整合工業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向這些大型企業集中。
(三)加快推進一體化后的“三化”建設,促進平頂山崛起
一體化后,平頂山市城市規模擴大了,城市發展空間擴展了,建設用地多了。有些人要說一體化主要是促進經濟大發展的,占用那么多土地,經濟還怎么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來創新思路,用科學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知道,走持續的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我們當前的核心任務。在“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中,新型城鎮化是首要。我們要著力推進平頂山市的市區建設,進一步提高發展速度,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提升知名度,努力打造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長極。
參考文獻:
1.尹朕.中國城鎮化建設思考[J].北方經貿,2004(10).
2.尹朕.淺析中國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路[J].經濟工作導刊,2008(19).
3.尹朕.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戰略性思考[J].內江科技,2005(6).
4.尹朕.三農問題理論與實踐[Z].河南省社科聯重點調研課題一等獎,2006.
關鍵詞:全球一體化;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D432.62 文獻標識碼:A
一、全球一體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一)全球一體化時代下文化的多元化對我國教育的影響
全球一體化促進了不同國家、民族、地域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融合,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外來文化、世界傳統文化與世界現代文化、傳統東方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等多樣性文化元素給我國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文化融合對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帶了沖擊,同時也對我國的教育環境帶來了新的考驗,教育必須具有新的視野和理念才能培養出適應全球一體化發展需求的人才,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
(二)全球一體化時代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教育改革
全球一體化時代下信息技術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國家、民族、地區間的界限也因此打破,各國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學模式都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機會。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教育技術的國際交流和合作都有了新的平臺,各國教育模式的相互影響為我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據。
(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推動教育改革
全球一體化時代,各國際性的教育組織和機構對國內教育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大,推動教育改革是國內教育實現國際化的橋梁和導向[2]。在國際教育組織和機構的推動發展下,教育已不再是某個國家或民族孤立的、封閉的社會現象,它需要跨越民族和國家的邊界,逐步國際化。
(四)全球一體化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動力和物質基礎
全球一體化推動著服務、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商品等元素的跨地域流動,促進了各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的提高了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各國人民對人才和教育的需求逐步從國內擴大到全球,人才的教育必須考慮國際化的教育標準,培養出適合全球發展的多專業、高素質人才[3]。另一方面,教育作為新的關注熱點也被納入了全球貿易系統,國內教育也需跟上國際的需求。
總而言之,國內教育的改革既是國內教育滿足經濟、社會問題、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信息時代教育謀求新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全球一體化時代下教育改革重點問題
(一)轉變國內教育觀念,確立適應全球一體化的教育觀
全球一體化的大環境迫使我們重新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具體有以下幾點:(1)樹立新的教育服務和消費理念。教育機構作為教育服務的直接提供者應該努力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僅僅將教育定義為國家的權利和責任,給受教育者自行選擇教育的機會[4]。(2)注重“終生教育”觀念的養成:教育不僅僅是某個階段的學習過程,而應該是一生發展的求知過程或“授業”行為。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承擔起在教育結構中的奠基地位和支撐作用,發展成一種具有協調和普遍適用性的,對人的一生發展起奠基作用的終生教育養成[5]。(3)形成國際化的教育意識:為適應全球一體化,無論是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應該形成全球競爭、危機和創新意識。教育職能承擔者需正確認識世界變化趨勢,樹立自立、自信、自強的教育意識和迎接全球教育挑戰的進取心。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市場體制,提高國內教育服務質量
為我國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需求,及時調整和優化教育機構和市場體制,為培養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專業性、產業化人才提供平臺和保障。不僅要完善現有的教育機構的運營體制,還應確保高層次人才培訓機構等新型教育機構組成的踴躍出現[6]。
(三)調整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結構
全球化時代要求培養的人才不僅應具備平等互助、自尊自強、誠實守信、健康發展的思想素質,還應具有公平競爭、勇于創新等精神結構意識。教育改革需要關注人才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適應全球化時代下對人才的新需求。
(四)改革課程設置和豐富教學內容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內容和課程設置的改革應堅持“三位一體”(學科需要、科學需要和學生發展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以素質教育為中心,滿足社會對人才基本素質的需求。通過豐富課程類型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改革教學方法
全球一體化要求教學方法需由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向師生互動教學轉變。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借鑒新的教學模式,如慕課、微課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極大的滿足學生對知識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學習。多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營造積極活躍的教學氛圍,給傳統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其他改革重點
為培養適應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人才,教育改革還應關注評價體系改革、
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并積極采納社會各界人士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我國教育改革提出的期望和建議。我們相信,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下,我國教育應該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Pouglas M.Abrams,Conflict,competition,or cooperation.1993.
[2]萬俊人.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1(02).
[3]項賢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與本土生長――從比較教育學的角度觀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2).
[4]Vandra L.Masemann,Welch R.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