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3: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專業需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應用性人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隨著社會的人才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十分重視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重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及個人素質的培養,成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特點。重視社會人才需求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是優化高職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需求與培養研究為主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培養模式
0引言
對于一個學校來講,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也影響著人才未來的就業能力。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積極改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讓會計專業畢業生更加適合市場需求。加大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層次化與針對性,提高其應用型特質,是社會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的最新要求。
1當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1.1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仍然呈供不應求狀態就會計人員的整體就業情況來看,大多數會計人員仍然工作在生產部門,各行各業的會計持有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近十年,我國國有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數量減少,非國有企業的會計人員數量減少速度更是驚人,達到國有企業的四倍之多。從這樣的現象來看,我國的會計專業人才處于市場飽合狀態。但在個體民營企業以及地方小企業的需求來看,其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每一年,我國的會計從業資格人數都在上漲,會計人才隊伍正在不斷壯大。高職教育給更多人接受與學習會計專業知識的機會,這些接受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會計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更要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應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去創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企業對于會計人員價值的衡量標準不斷變化,高職院校不僅要針對社會需求去安排課程,還要對新的會計專業理論與方法進行傳播。雖然我國具有會計從業資格的人員超過千萬,但在專業會計事務所工作的不足五萬人,取得國家注冊會計師職業資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雖然我國在數量上看不缺少會計人才,從質量上看會計仍然是社會緊缺型人才。
1.2社會的會計人才需求與院校教育有結構性矛盾為了提高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大多數企業希望招聘到高級的、專業的會計人才,而不是只會做簡單賬務工作的會計人才。近幾年來,企業與單位在招聘會計人才時,大幅度提高了對相關專業證書、工作經驗以及英語語言水平的要求。這些現象都表現普通的會計從業人員數量過多,而高級財務工作者人數過少的本質。雖然許多會計專業學生從高職院校學成畢業,但并不能滿足企業提出的職業要求。如果高職院校不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會讓高職院校的就業特色難以突顯,造成高職院校教育地位下降的后果。
2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從社會的會計專業人才需求出發調整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調整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重新規劃人才培養的目標與細節。只有將課程體系與教育內容合理安排、設計,才能讓會計專業學生在走出學校時為企業所接納。
2.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會計專業的定位明確,才能讓專業學習內容更有針對性。面對民營企業以及地方企業會計人才需求量大的社會需求,高職院校應當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放在中小民營企業上。有了明確的定位,對會計專業知識體系進行更新,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培養一線會計人員為目標,改革一系列教學活動。針對中小民營企業需求培養會計人才,不僅要注重會計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更要引導學生建立團隊合作意識,組織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練習,提高溝通能力。將目標鎖定在中小民營企業的會計崗位上,重視崗位的實際操作以及理論知識應用,才能讓會計專業學生成為中小民營企業的棟梁之才。
2.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要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就要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將會計專業學生的知識教育、素質培養與能力提升結合在一起,同時納入到會計專業教育體系當中,才能促進會計人才的全面發展。知識方面,高職院校要要求會計專業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了解計算機操作方法以及會計專業相關法律知識。能力方面,要結合市場與社會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將能力視為教學之本,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操作能力,更要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素質方面,培養學生建立健全的職業素養與心理素質,積極面對工作中的一切。
2.3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滿足地方民營企業對于會計崗位人才的需求,就要培養高素質與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在創新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新,積極利用工學結合的方法實施會計專業教學。從民營中小企業的需求出發,引進企業的真實工作案例,與企業一起去探究會計人才的培養技巧。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互動,利用一學期理論與一學期實踐的模式組織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參與工作,才能讓當代會計專業學生在走出校門時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3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自然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將學校內的教育與學校外的就業需求結合在一起,將課程與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工作內容有機聯系起來,才能促進高職院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子明.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08:359-360.
【關鍵詞】市場導向;崗位需求;高職會計專業
1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
為了解就業單位對于高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情況,本文對25家就業單位的財會部門進行調研。被調查單位中有8家服務型企業、6家制造企業,此外還有商業、旅游業、物流、行業、學校以及IT行業等多種性質的就業單位。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是能夠吸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主要渠道,其中會計師事務所需求尤為突出,是學生實習和就業的良好選擇[1]。
1.1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崗位需求
就業單位的崗位需求主要是出納和檔案管理,這些崗位的人員需求量較大,技能要求相對簡單,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培養學生普遍以此為目標。此外,總賬會計、工資核算和稅務會計也有較高的需求,債權債務核算、審計助理和財務經理、稽核等崗位也有一定需求(見表1)。可見,會計崗位需求較為多樣化,專業劃分也比較詳細,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注意崗位精細劃分。
1.2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需求
就業單位看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職業素質和職業資格證書,此外畢業院校、社會實踐經歷、學習成績和計算機水平也是企業看中的基礎要件(見表2)。其中職業資格證書是畢業生從事會計崗位的必要條件,相關培訓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重視的基礎工作。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的提高需要會計專業建設者根據市場需求建立相應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有的放矢為企業輸送有用之才[2]。
1.3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綜合素質需求
就業單位對于會計專業畢業生能力素質的要求主要是責任心、吃苦耐勞、團結能力和愛崗敬業,因此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需要在培養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進取精神是學生會計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此外,行動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對于學生能力素質的更高要求(見表3)。
2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2.1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
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困難主要是缺乏社會實踐、工作經驗和畢業生供大于求。因此,大幅度進行校企合作,豐富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實習經驗,是畢業生增加競爭力的主要出路。此外,會計崗位技術性很強,畢業生的就業期望高,但是專業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動手能力差,并且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這些問題容易形成畢業生眼高手低的局面,畢業生應做出客觀自我評價和就業預期。只有校企深層合作,有針對性的教學,增加就業單位與畢業生的信息溝通才能有效提高就業率(見表4)。
2.2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有待加強
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不熟練的技能主要是報表編制和納稅申報,會計電算化技能亟待加強,這也成為人才培養的新突破點。編制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以及各種會計資料的裝訂是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傳統技能,但在就業過程中看出這些技能學生掌握的仍然不扎實不過硬(見表5)。
2.3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從業中存在不足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書本知識與實際操作銜接欠佳以及能力知識寬而不精,教學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此外,畢業生對自身素質認識不夠,缺乏主動性、缺乏吃苦耐勞精神、不愿意從基層做起等問題,體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不足(見表6)。
3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校企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是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源泉。第一,堅持市場導向,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第二,課程體系與企業實踐接軌,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重視學生的朋輩式教育和自我管理,加強優秀學生的輻射帶動作用。第四,加強會計文化與學生會計協會建設,拓展和提高學生的視野和層次。第五,建立人才需求和培養信息資源庫,為畢業生提供后續職業支持,為校企合作積累社會資源。第六,注重教師資源的可持續發展[3]。
【參考文獻】
【1】李啟明.構建高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的設想[J].會計之友,2010(5):118-119.
【2】劉書蘭,甘璐.會計人才需求及職業能力評價社會調查[J].財會通訊,2008(7):58.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改革
目前,多數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本科教學大綱都把會計學課程設為必修課。會計學對于,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知識體系完整建立的重要性,逐漸被大家所認同。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相關問題也隨之出現,特別是授課內容如何確定,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如權英淑(2003)、陳亞民和王天東(2003)、劉勇(2003)、王耕、金銘和李志雄(2005)等普遍認為,傳統的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采用簡化會計專業教學內容的做法,不能較好地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需要,如何調整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的內容,以便較好地適應非會計專業的特點是爭論的一個焦點。本文對學生和社會進行了本科會計學教學需求的調查,調查結果為解決在會計教學內容安排上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參照。本文在對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改進教學方案的一些措施。
一、調查數據分析
(一)學生需求調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行,接受調查的本科學生覆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所有專業,包括管理和經濟兩大學科類別。其中,管理類包括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專業;經濟類包括國際貿易、金融、保險專業。樣本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年秋季學期和2005年春季學期正在主修會計學課程的兩屆學生。共發出問卷417份,收回有效問卷346份,回收率為83%。其中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三年級樣本分別占47%和53%,包含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管理類專業的樣本,比率分別為21%、18%、18%,占全體總樣本的57%;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經濟類專業樣本比率分別為16%、15%和12%,占全部總樣本的43%。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訪談為輔的調查方法。經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從中發現:首先,學生在會計知識的學習目的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們為會計學課程學習的目的設置了不同選項,要求學生對各個選項按“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和“不重要”不同重要性程度進行選擇,結果各選項幾乎沒有選“不重要”的。將各個選項在前三項重要性程度的選擇頻數分別乘以“5、3、1”求和,得出各選項總得分;將各選項總得分再分別除以各選項總得分之和得出各選項重要性程度,最后結果如(表1)所示。發現學生對學習目的的認識比較分散,差異較大,除去頻數過低的一項“其他”,剩余各項的得分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如對從事管理工作有用得分最高,為將來從事會計研究得分最低),但總的來講對那些得分較低選項的需求空間還是很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非會計專業本科學生在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上,存在明顯的多樣性,主要是為了輔助其他課程的學習或者輔助以后的管理決策工作。其次,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隨著學習目的的多樣化,本科學生對會計知識的需求內容也呈現多樣化。我們列出了如下會計類課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稅法、財務報表分析、審計和會計信息系統,要求學生按重要性程度選擇教學中應該安排的內容。統計出的各項課程的總得分和重要性程度如(表2)所示。從(表2)的結果可以發現,與學習目的類似,所有課程的總得分都不低,沒有出現某門課程被提及比例過低的情況。在對不同專業的數據進行獨立的分析后發現,不管哪個專業,這種多樣性是存在的。學生對會計領域所涉及的不同教學內容的需求,總體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態勢。最后,希望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能夠結合自身的專業需要。值得格外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在問卷的主觀意見部分,相當多的同學提出會計學課程教學還應結合其自身的專業特征,進行一些特殊的調整,能夠對會計與其自身專業的交叉領域進行介紹,以擴大專業視野。如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希望更具體地了解會計各子系統的特點及各子系統間的聯系;了解會計數據的傳遞過程。又如國際貿易專業很多學生較關心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外財務報表分析、外幣業務的處理等;金融專業很多學生則要求強化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面的內容。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對財務流程的管理是企業管理當中的重要環節,還有很多學生關心企業財務制度如何建設與完善。可見,經濟管理類本科學生對會計學課程學習需求的一個總體特征,即學習或教學需求的多樣化,這種需求多樣化的來源正是學習目的多樣化。
(二)社會需求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科學生學習會計學課程的需求特點,我們還相應地進行了本科會計學教學社會需求的調查。調查的樣本選取的是一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學員。這些學員要求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所處管理職位,且許多來自當今新興的行業領域,他們的觀點可能預示了未來本科學生就業要求的信息。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從調查結果,得出結論:一是,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會計知識相當重要。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在非會計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加入會計學知識相當重要。在會計學知識是否對企業中的非會計崗位有作用的問題上,大部分被訪者認為會計學知識對于企業中的非會計崗位,有著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作用;認為有著一般重要作用的或不重要的僅占少數。二是,對會計知識的需求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多樣性特征。問卷中我們提供了7項教學內容,要求被訪者在其中選出其認為最重要的三項。結果發現,財務會計被選的次數最高,達到25次,重視率達到0.83(此處重視率等于各選項被選次數/樣本總容量30);財務報表分析和管理會計也有不小的重視率,分別為0.70和0.63。成本會計和電算化的重視程度也不低,為0.37;稅務會計和審計,被關注的程度相對低一些,均為0.20,具體如(表3)。這些結果表明,社會和企業對本科會計學知識的教學需求與我們所調查的經濟管理類本科學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三是,前本科生會計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比較嚴重。眾多被訪者對學校教育中的“重理論、輕實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滿。30位被調查者中有5位特別在“目前本科會計教育存在的不足”這一主觀問題中提出對這一現象的不滿。反映的問題主要是教學內容的落伍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三)調查綜合結論不管出于何種學習目的和使用需求,學生和社會對會計知識都有著比較旺盛的需求,而且這些需求都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在這種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教學中,傳統的單純依據財務會計知識體系建立的會計學教學方案,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學校是學生與社會需求相聯接的橋梁,應該對學生將來的就業和未來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與對接作用。因此,如何針對學生和社會的多樣化需求特征,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教學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研究課題。
二、對現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改革方案的討論
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改革是近年來會計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也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要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多樣化的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目前的教學方案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很多人也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如權英淑(2003)提出對非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要進行較大的調整,僅講授原理是不夠的,還須加入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方面的內容,并著重強調會計報表結構、報表構成要素、報表分析和應用。陳亞民、王天東(2003)從MBA的角度探討了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問題,認為傳統的會計學教學并不適合MBA學員,對MBA的會計教學方法應當是以案例教學為主,課程相互融合,師生互動,注重管理能力的培養。認為應從通修課程和方向課程兩個角度對會計教學課程體系進行設計,并對會計學主干課程財務會計的課程結構進行再造,建議放棄常用的先介紹要素確認、計量,后介紹報表編制的順序,采用按業務循環來講授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的方法,同時增加內部控制內容。劉勇(2003)認為,目前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存在教學目的不明確、內容設置不合理、不能體現專業特色等問題。提出應在會計信息數據來源及會計信息數據分析兩個角度上重新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并提出應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專門設置相關章節確定不同專業的教學側重點。王耕、金銘、李志雄(2005)對非會計專業中的會計教學進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認為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員了解會計的基本職能;把握會計工作組織、會計信息獲取、會計信息使用環節;提高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和決策的能力。研究者認為應該摒棄傳統的簡化會計系版本的教學方法,按照上述目標重新構建課程內容。具體措施包括加入“內部控制”相關內容,從資源優化分配的高度講授財務會計,注重案例教學等。在上述的相關文獻中,盡管沒有直接提出保障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但改革的焦點大都集中在如何改革教學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問題。方法上不管是權英淑提出的增加課程模塊,劉勇提出的專門設置章節,還是王耕等人提出的重新構建課程內容,幾乎所有都提出以教學內容豐富化來應對需求多樣化,最終形成學生需求――教師教學――社會需求三者同步的局面。
筆者認為,表面看來,這些解決方法符合邏輯,似乎行之有效,事實上以上大部分文獻也并未給出具體的可行性分析,因為,這些方案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首先,對于大多數非會計專業來講,學生的課程負擔都比較大,可供會計學相關課程安排的教學資源仍相對匱乏,尤其是課時安排,分配給會計學的課程一般在50個課時左右,完成現有的教學計劃仍略顯緊張,更不用談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擴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兩年的教學安排為例,會計學授課占用54個課時。以平均每周3個課時計算,教學周期長達17周之久,已成為本科學生所有課程當中授課時間最長的一門,客觀上已經沒有再進行擴充的可能。其次,有學者提出非會計專業培養的只是需要“懂會計”的人才,并不需要對傳統會計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降低傳統教學計劃中很多內容的深度與要求,甚至刪除掉部分內容,以騰出資源進行內容的擴充。這種觀點筆者并不認同,一方面會計學科是個完整的體系,有其獨特的學科基礎,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也有學科的具體應用,如財務報表分析、審計;還有學科的一些輔助體系,如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等。這些知識體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會計知識體系。其中,被眾多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方案所包含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都是學科的基礎,也是進行其他會計類課程學習的先決條件。如果對學科的基礎無根據地刪減,對無知識準備的內容隨意添加,簡單拼湊得出教學方案,不符合“系統教學”的原則,通過這種教學計劃給學生建立的知識體系也不堅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能力全面的高層次人才,盡管社會對學校培養的人才有著多樣化的要求,但作為高等院校特別是本科院校,教學上如何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為將來他們進一步的學習進行良好的知識儲備、打下比較堅實的學科基礎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毫無特點地與市場接軌,完全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是專科教育。最后,從前面的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不管學生還是社會,對會計領域中各門課程知識都有比較旺盛的需求,而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的變化、職務的細化,需求可能會越來越分散,需求的變化也可能變的越來越頻繁。一方面“計劃趕不上變化”,教師主導的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如何緊跟需求變化;另一方面“眾口難調”,教師主導的內容多樣化如何滿足所有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等問題這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難以克服的障礙。
三、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改革思路及實踐
(一)改革思路如何解決需求多樣化與有限教學資源間的矛盾以及滿足學生及社會的需求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但完全以學生、社會的需求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導向也是不合理的?;谝陨系姆治霾⒔Y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我們提出了一些教學改革方案,并在學生中進行了初步的實踐,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第一,授課仍以會計循環、財務會計為主體,教學主體方案不進行大幅度變動。大部分院校在教學上選擇的是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兩門課,或直接將兩者合而為一稱為會計學,這是整個會計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進行其他會計類課程學習的預備課程,能使學生比較系統的熟悉會計語言、理解會計原理、熟悉會計流程和一般的會計處理,不管學生將來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這部分內容都是將他們本職工作與會計工作聯系的“紐帶“。另外,對于從未接觸過會計的非會計專業學生來講,這部分課程雖然本身內容難度不大,但入門過程卻是比較困難的。很多問題如復式記賬的思想、權責發生制的思想,學生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講解、練習和分析才能夠理解。再者,我們的調查結果也發現,不管需求是怎樣的多樣化,對財務會計部分內容的偏好仍然是最強的,學生自身也對其極為重視。因此,筆者認為對這部分內容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案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我們將為滿足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的學習交由學生進行,讓學生完成某一擴展方向上某種形式的自主學習研究。授課教師根據學生對會計學知識的需求情況,為學生提供選題建議,學生再根據自身的喜好自由選題。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并開展研究。研究的形式不作限制,學生可以靈活掌握,既可以是理論分析,也可以是案例研究,還可以是實際操作。如學生可以對某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也可以選擇對某家企業外幣業務處理流程進行演練,也可以對最新內部控制手段進行研究評價,還可以涉及會計理論或實際應用的各個領域,只要學生對這個研究感興趣,并且其選題具有一定的價值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在個體上完成了某一方向知識的擴展,總體上還達到學習內容擴展多樣化的目標。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將滿足龐大的多樣化需求目標分配到每個學生自身,可有效的克服教學資源客觀限制的障礙。我們在一項針對學生學習成績考核方式的調查中發現,在期末考試、獨立報告、課堂表現、作業、期中考試等選項中,獨立分析報告這種考核形式的支持率極高,排在第二位,僅次于期末考試。說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方式可能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也是可行的。第三,豐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樣化學習。對課上所授的會計學基礎和原理內容,期末考試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深入的學習,且能給大多數學生帶來比較現實的學習動力,是比較合適的考核方式。過分的強調期末考試,會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應試內容,影響自主學習的效果,降低多樣化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效果。所以,期末考試可以適當地降低難度,并減少考試得分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在實踐、研究環節多投入精力。對本科學生而言,其對問題的研究能力還是相對較低的,因此,實踐環節應著重考察其在過程中的學習收獲,相對弱化對實踐、研究結果的考察。這些目的,在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之前就說明,以取得良好的導向作用。
據國家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等部門統計,2010—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每年都在創造歷史新高,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現狀,黨的十報告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做出了戰略部署,強調“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則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據社會需求變化,進行學科、專業方向的調整與建設,積極推進實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
因此,高校專業設置要嘗試與市場接軌,應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實用型、復合型、技能型專業人才。隨著資本運作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空前發展,會計的學科內涵和工作職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特別是近年來會計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傳統的學科領域,并逐漸形成了“現代會計”領域。如何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做好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以便于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可以迅速進入角色,并且為企業的長足發展帶來豐厚的效益?這個問題再一次擺在了廣大會計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結合相關問卷調查結果及教學實踐,提出了面向社會需求的會計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聯網+”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情況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更高,要求實現更高端的科學化發展。會計人才不只是要具有會計知識,還要具有職業素質、職業判斷、駕馭信息技術、創新意識和職業技術等能力。為此,本文進行了歷時一年的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相關方面的調查,主要以走訪和函調形式,調查對象以用人單位和財會專業部分畢業生為主。此次調查和訪談結果表明,高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和現代企業人才需求兩方面存在著問題。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職業素養有待提高?,F代企業的財務部門是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部門,會計則是企業經濟活動的中心環節,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發展的好壞。目前仍存在部分會計專業畢業生缺乏一定的職業素養的現象,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缺少敬業精神和合作態度,不能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不明確個人職業發展目標。
2.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會計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會計理論知識,還能夠進行實際操作。然而,在教學課堂上,偏重視理論的講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部分大學生在學校的時候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和考試,卻忽視了動手能力的培養,最終走上工作崗位時易眼高手低,難以盡快地進入工作角色或難以勝任崗位。對于會計專業學生來說,會計實訓、企業ERP沙盤模擬、VBSE綜合實訓等相關課程的教育活動應相應加強。
3.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不一致。在會計人才需求結構中,高端會計人才尤其是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會計人才是稀缺人力資源。而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應擺脫學科型教育、學術型教育的框框,盡量設置跨專業課程供學生選修,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級會計人才,使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會需求導向下的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國外大學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尤其注重教育的社會需求特性。與之相比,我國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社會參與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方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優化課程設置,注重能力的培養與個性化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遞,又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知識培養方面,重點教授會計基礎理論知識、會計專業知識和獨立學習能力;在素質培養方面,重點教會學生交流交際、專業運用和責任心。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會計實訓的專業研究成果,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基于社會需求的教育方式。
在教學實驗實踐中,積極開辟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盡可能增加實訓內容。通過建立校內的模擬實驗(包括手工模擬實驗和計算機模擬實驗),讓學生了解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部業務,掌握各環節的會計核算,掌握企業經營成果的構成、收入和費用的核算等內容。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到生產、經營的第一線去參觀,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間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在課程設置上還應多增加選修課程。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
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依照我校當前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實踐教學有利于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完整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包括校內實訓、校外實訓以及初步科研訓練等幾個環節,每個環節的教學側重均有不同,且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其中《會計實訓》的前置課程是《基礎會計》,后續課為《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課程。會計實訓是配合《會計學》課程所開設的一門后續實踐課程,本實訓為以后學習財會專業知識,奠定了良好的賬務處理基礎。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課程,應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銜接,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ERP沙盤模擬課程是企業管理技能訓練課程,通過模擬工業企業的若干會計年度的經濟業務,可以增加學生對企業的真實環境的感性認識,進行相關技能的演練和培訓,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實習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到企業內部獲得工作崗位,實際體驗企業財務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切身感受會計工作的氛圍與日常工作的細節,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崗位。初步科研訓練大多采用畢業設計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學生在掌握基本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選定畢業論文題目,設置研究目標,完成科研流程,從研究流程設計、研究工作開展、研究過程總結、研究論文撰寫等方面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具備一個會計專業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需要與市場對接,與企業需求對接,走產學結合、校企聯合的辦學之路。對于會計專業,可以選擇會計專業軟件研發公司、會計事務所、小型民辦企業、大中型商場、集團公司等企事業單位,與之開展長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設為學生頂崗實習的基地,又可以根據企業提供的訂單進行人才按需培養,還可實質性地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考慮用人單位的合理化建議,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對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同時輔以對師資的彈性評價、個性化教學及教學管理等評價方式的改革。如學校在學生畢業設計(論文)階段,可以要求學生到企業去完成畢業論文,由教師出題、學生出力的傳統方式轉向由企業出題、教師指導、學生出力的方式,將畢業論文同企業新產品開發項目的評估、技術改造項目的評估、企業資產評估等內容緊密結合。
三、基于社會需求導向下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互動機制的構建
在社會需求導向下,民辦高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與企業需求相一致,就必須建立兩者的互動機制,建立共享平臺,針對企業提出的人才需求,民辦高校來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實踐教學基地,展開師資與企業資源的融合研究,將校企聯合辦學全方位、立體式地推展開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贏。
1.建立高校和企業共享平臺?;陔p方資源優勢,進行資源的合理交流與整合,實現教育持續穩定發展與企業效益最大化的“雙贏”目標。學校改變封閉式教學觀念,樹立開放辦學思路,積極引進校外人員來校教授、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等工作。
2.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建立高校與企業相互交流的橋梁,擴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圍,增加高校的社會知名度;共同創建創新實訓實驗室,引入全新商業社會沙盤模擬系統,教授學生創新實操能力的同時,學生能更早地接受企業的職業理念,進入職業角色,產生歸屬感和責任感,增加其職業凝聚力,為企業進行專業人才“再教育”培訓服務,實現校企共贏,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關系。
3.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高校鼓勵在崗的會計教師“走出去”,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各項業務核算操作,彌補實踐經驗不足。在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建立“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實踐教育中“教師+會計”、“專職教師+專職財務”有機結合的新機制。
四、結束語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在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議建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構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互動機制。實踐經驗表明,這種做法契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能夠明顯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市場需求;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2-0233-02
0 引言
人才培養層次的正確定位關系到學科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及其發展格局,是學科開展各項工作的基本依據,準確理解應用型的內涵實質,是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前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學校首先要結合自身辦學實力、區域發展需要、學科專業積淀、師資隊伍結構和優勢等,明確人才培養層次定位是研究型,還是應用型,并按照對應層次建構培養方案;其次從社會服務方面,主要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需要,在人才培養方向及專業方向上,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時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向,適時的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來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方向,合理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
1 目前市場對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1.1需求結構分析據中國新聞網公布的國家工商總局最新的一項統計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國私營企業已達到300萬戶,同比增長20%,增加近35萬戶。按此增長速度分析。全國私營企業每年至少增加了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多萬會計從業人員。由此可見,財務人才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有關數據統計表明,具有初級職稱的人數比中高級職稱及其他高證書的人數多。而目前在人才市場上,初級會計人才已相對飽和,甚至過剩,中高級會計人員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競爭的對象,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來看,中級會計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級會計人才如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緊缺就更嚴重了。所以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中高層會計人員是各單位所急需的人員。
1.2需求能力分析據調查顯示,各招聘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更需要應用型人才,比如他們首先注重的是應聘者的綜合能力,如其次是職業資格證書,而學歷、口才、分數、外表等都排在后面。這說明市場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如敬業愛崗、務實求精的高素質實用人才,能夠動手、“一教兩證”的第一線技術人才,知識更新、技術更新的新職業崗位人才,能進行應用創新、開拓創業的創新人才,懂得管理、了解規則的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復合人才。那么就會計專業而言,需要哪些具體的能力呢?鹿亞芹等人認為,會計人才應具有以下幾種能力“財務核算能力,會計軟件的運用能力,良好的溝通、表達和協調能力,預測、決策和財務管理能力,誠信、責任心等職業道德,懂外語,創新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陽征保、胡進認為會計人才應該具備以下五種能力素質:“管理等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合能力,專業英語運用能力。會計信息的網絡處理能力,以溝通能力為核心的資源構建能力,道德判斷與道德實踐能力”。李榮認為應用型會計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幾種能力:“人文能力:政治素養、個人素養、人文素養和信息素養;專業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財務分析能力、稅收處理能力;核心能力:會計能力、財務能力、審計業務能力、稅收處理能力;發展能力:注冊會計師、創新創業能力、考研能力、出國深造能力”。
2 當前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通常我們對應用型的典型特征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我國高等教育雖然我國在不同時期對本??茖哟蔚娜瞬排囵B目標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高素質、強能力”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的卻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都是其內在要求。但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是本科還是??茖哟蔚娜瞬排囵B往往都偏向了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理論最終向實踐的轉化,滿足于傳統人才培養的規格,沒有能按照會計崗位實踐性要求去開發課程與教學,從而使人才培養目標發生偏移,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往往眼高手低,在面對市場上激烈的競爭時就出現了一個“怪圈”: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人,而大批的即將要畢業大學生又面I臨失業的兩難困境。到底是企業挑剔還是我們培養的不是有用的人才?
2.2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合理在課程設置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傾向,過于強調教學內容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善性,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一直處于可有可無的輔助環節,平時會計業務的相關實訓課程由于實驗經費和實驗條件等限制往往很難按照培養計劃完整開設;會計教學內容不能滿足會計實踐性的需要,過于側重講解會計的核算職能,重復于各種數據的計算和會計分錄的編寫:教學內容過度專門化,沒能有效打通與相關經濟管理類課程的相互聯系,所學知識僵化,缺少適用性和應用性。
2.3實踐教學手段和方法單調與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相適用的實踐教學體系及其操作環節有待完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設置是分不開的。而與專業實踐性教學所需要的獨立實踐教學體系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完全建立。傳統教學模式對理論學習和實踐時間安排不合理,人為地造成理論和實際脫節。會計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單向傳授式教育使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使實踐性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同學在上學期間根本沒有接觸過會計實務中的單、證、賬、表,以后走向工作崗位,一下子要面對各種行業的會計實務中出現的各種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及復雜的業務處理方法無所適從,更不要說實現畢業生的“零距離”就業。
3 當前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3.1合理定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會計人才的社會需求是目標培養的風向標。社會需求的層次和需求的能力應是我們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的主要依據。所以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是個動態概念,是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而需要不斷調整的教育目標。況且會計是一門技能性、理論性都較強的學科,技能訓練比重大,因此應用型會計人才顯然是我們培養時要基本確定的方向。所以各個高校在開設此專業前就應該根據自身實力和區域經濟的特點,合理定位學校培養層次,是研究型的還是應用型的,從而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這樣既能保證會計研究、教學的延續性,又能保證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3.2改革課程設置體系,革新教學內容鑒于實訓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實訓課程開設時間的滯后性,為了保證學生所學理論與實踐的及時聯系,可以把實訓分為兩部分:一是分段單項實訓,一是綜合模擬實訓。單項實訓強調實訓的層次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所以可以
分散在學習各章節的期間進行,根據學生理論掌握情況,靈活安排實訓時間。要求學生在認識會計實務中單證賬表的基礎上分別學會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在綜合模擬實訓階段則要求學生在學習以往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等相關課程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一步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操作過程中既要使業務擬真,又不要過于繁雜;在操作方法上既可以采取分組分角色合作完成一套賬,使學生體驗不同崗位的職責,也可以每人獨自完成一整套賬,從總體上把握企業整個賬務處理流程。另外,實訓也分為手工模擬實訓和會計電算化的實訓,前面講的內容更側重手工實訓。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算化的能力也是每個學生應掌握的基本能力,所以應保證會計電算化相關課程的開設,并且給予時間上的最大保障。在做好校內實訓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創造條件開展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3.3積極改革實踐性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高校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是在畢業以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學歷較高,取得了某種職業資格證書,但沒有從事過會計實務工作,實際經驗很少,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僅限于書本。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存在先天局限性。所以我們要求教師不僅應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很強的實踐示范能力,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最好從事過會計工作,能很好的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所以要加強對現有會計教師的后續培訓,向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聘請財務總監、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到校指導會計教學工作,對教師進行培訓以彌補其實踐知識的不足:積極提倡、鼓勵教師到企業中去,參與企業財務實務運作,積累解決、處理實際問題的工作經驗,如可以輪流選派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高會計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一些理論性強、操作性差的課程可以采用閉卷考試,對于可操作性強的課程可直接對操作過程和實習成果進行考核,采取上機操作、技能競賽、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這樣更有利于知識的靈活應用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教學手段上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運用多媒體可以會計中“資產、所有者權益、會計循環程序”等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圖像和聲音,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為學生提供了高速度、高容量的信息資源.擴充了學習資源,可以延伸課本有限的教學內容,更以其聲、形、音、畫合而為一的動感場景為會計教學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全面調動學習興趣,激活創造性思維的環境,讓學生感性地認識會計理論,提高會計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鹿亞芹。李名威,張冬燕.《會計人才需求調查及對人才培養的啟示》,《會計之友》2009年第2期,第68頁
關鍵詞:職業學校 課程體系 會計 就業 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57-01
1 引言
在就業問題不斷嚴峻的今天,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畢業生人數的增多,讓社會應接不暇,也讓用人單位的可選擇性增大。目前,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專業方面幾乎沒有優勢。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水平,是解決其就業難度的根本。改變課程體系,促進課程優化,才能給會計專業學生更寬廣的就業路[1-2]。
2 會計專業就業現狀
2.1社會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逐漸減少
自從2013年開始,我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民幣的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讓通貨膨脹問題更加突顯。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發展的方式也有所變化。諸多因素導致社會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也正是因為如此,市場經濟活動的進度放緩,許多企業開始對企業的運營活動進行調整,更有企業出現暫時停產的情況。新勞動力的成長以及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增多,讓諸多勞動力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的經濟發展情況下,社會對于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需求量下降,給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就業帶來了壓力。
2.2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普遍增大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用人單位對于工作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單位所期待的會計專業人才,不僅要做好基本的會計核算問題,還要具有融資理財的意義與能力。對于剛剛畢業的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來講,他們的工作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學校內所習得的知識,根本不能滿足工作實踐的需求。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不能滿足對口專業工作崗位的需求,讓其就業難度很大。
3 會計專業課程優化方法分析
加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是促進會計專業人才素質提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們就來對職業學校會計課程體系的優化方法進行分析:
3.1加強課程門類的精減
從近些年來職業學校的會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來看,會計專業課程門類較多。要滿足會計專業的就業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學校的課程體系進行,加強課程門類的精減。首先,會計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針對實際活動進行充分地調研與論證,加強畢業生專業的細化。更加關注就業空間的拓展,引導學生意識到先就業再就業的重要性,將正確的就業思想與課程的開發進行有效的結合。在進行課程門類的精減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將具有專業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門類留下來,將一些無必要的課程刪除。本著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與社會能力、操作技巧水平的目標進行人本化課程門類的精減。
3.2加強主干課程的固化
加強主干課程的固化,就是要突出主干課程的地位,促進主干課程要揮其重要作用。首先,職業學校的教學管理者需要考慮到社會對于會計崗位的需求,加強課程體系與社會崗位需求的對接。其次,要加強課程體系的有效實施,將與就業相關,與崗位能力相關的課程進行結合。另外,要對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的測評,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全過程的測評。在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學業測評時,教師要多考驗學生的工作能力。學生會做專業題目,不表明學生具有實際的工作能力。僅根據學生的試卷去點評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利于學生工作實踐水平的提高。在加強主干專業課程的固化時,還要對一些從業素質課進行整合,從而促進會計專業人才的全面成長。像在進行會計電算化以及核算課程的加強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快速解決核算問題,明確電算化的理念,融入更多正確的工作觀點,促進學生早日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會計人才。
3.3加強教學方法的豐富
教學方法豐富與否,對于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高低有著與此無關的影響。授課內容再好,沒有好的教學方法的配合,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就無法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學效果達不到期待的效果。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的同時,教師要主動去開發與新的課程體系相配套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加強教學方法的豐富[3]。
在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實際化的崗位背景,為學生設計特定的崗位任務。讓學生以會計專業的崗位任務為中心,引導學生利用會計憑證、賬簿以及報表等用具,利用必要的會計專業摸擬軟件,加強真實情景的打造。在優化課程體系的同時,優化課程方法,雙管齊下,會讓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迅速增長。
4 結語
綜上所述,職業學校是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專業人才的素質水平高低。從會計專業需求出發,進行學校課程體系的改革,對于會計專業學生的個人發展以及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關注會計專業的課程優化,是加大會計專業教學創新的重要舉動。
參考文獻:
[1]黃睿.中職學校課程體系導向探究――基于會計專業就業現狀和課程優化[J].當代職業教育,2013,(10):17-21.
高職院校是培養實踐型人才的搖籃,是培養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機構。為使高職會計專業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培養出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不斷改革,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不利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出信息化的會計人才。因此,進一步實現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非常重要。
2會計信息化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措施
2.1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任務
從管理角度來看,會計專業可分為以核算為基礎的課程和以分析、管理、決策支持為基礎的課程?,F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在會計課程的技能和知識結構培養方面都是以手工會計來進行設計的。因此,改革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任務勢在必行。改革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任務,必須圍繞會計專業能力的培養來展開,重構會計專業知識,并將其與會計信息化的工作崗位聯系起來,進一步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
2.2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
大量實踐表明,通常情況下,大中型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實現程度非常高,而小型企業的信息化實現程度較低,所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當將教育目標在橫向方面定位在中小企業及基層機構上,而在縱向方面應定為在初、中級會計崗位群對人才的需求上。在明確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培養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在改革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應轉變以手工制作為處理手段的思維方式,將這種思維方式轉變為以信息化處理手段為主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出會計專業的信息化人才。
2.3改革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學手段
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手段在會計專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已經很難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的時候,一定要在科學分析傳統教學手段的基礎上,改革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學手段、教學條件等。
2.3.1進一步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運用大量的典型案例,“邊講邊練、多講多練”可以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3.2運用網絡教學手段
會計課程與會計專業項目訓練,都應要求學生實施現場案例、演練現場場景,這不僅要求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條件達到“一人一機”,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具備良好的網絡支持,以利于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學生按時提交課堂作業。
2.4建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教育是服務于企業的,是為了滿足企業需求而存在的,所以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也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會計專業的目標是實踐教學,實質上就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勝任各個會計工作崗位。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高職院校應設置實踐模塊,形成多層次、多環節的實踐教學體系。會計實踐模塊要包括會計綜合實訓、會計電算化、納稅實訓、成本會計實訓、基礎會計實訓模塊等。高職院校在培養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的過程中,建立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有助于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2.5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師資培訓
高職院校在進行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時,應著重加強教師參與會計信息化技能的實踐,將實踐結果同教師的考核、職稱等掛鉤,從而激發教師參與信息化技能實踐的積極性。例如,學??梢砸砸幷轮贫鹊男问揭蠼處煻ㄆ诘狡笫聵I單位參加會計信息化實踐等。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師資水平,從而培養出優秀的會計專業信息化人才。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