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3: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質量監測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國家復興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總書記在黨的十報告中進一步重申:“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盵2]
(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標志,如何培養一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已成為當今世界性課題。培養一名具有基礎科學知識、有創造力、有社會融合力的人才就必須把素質教育真真切切地放到教育的重要地位上來,完成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因此,教育的理念、方法、監測以及評估等均需要改革。“當前,我國教育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數量和規模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質量和結構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3]如何辦好學,怎樣教好學,怎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要難題。制定出不但能與中考、高考為標志的傳統評估標準相異,且能滿足社會意志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已迫在眉睫。
(三)與世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及評估標準融合的需要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已經逐漸由原有的科學性評價體系轉向為科學性與以人為本相結合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還專門建立起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機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2003年組建了由教育部原評估與預測司司長克勞德德洛為主席的“學校未來全國討論委員會”。國際上也組建了評估機構,制定了相應的評估標準。為更好地融入世界范圍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我國應建立自己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標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從系統監測理論的層面上看,所謂監測是監測主體以一定的標準為依據,對受測客體發出指令引導并糾正其把錯誤的狀態轉回到正常狀態的活動。由此可見,監測的首要目的是糾正錯誤的狀態,它的根本目的是達到系統目標。
(一)明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進行基礎教育監測要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為依據,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加強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方面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此指導下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還應堅持以下原則:其一,監測要有法可依。教育質量監測工作要將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和我國基礎教育質量改革標準作為依據。其二,監測要具有科學性?;A教育質量監測在制訂監測標準、開發測量工具、抽取適當樣本、收集數據等過程中要始終秉承科學性的原則。其三,監測要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要將監測與社會熱點問題有機地融合,推動全社會形成正確的人才觀念和教育質量觀念,為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
(二)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在教育督導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督導制度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教育制度,有效的教育督導制度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管理水平好壞的重要指標?;A教育質量監測能將教育督導的針對性有效提高,從而為教育改革服務。通過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能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控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方可為教育監督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指引其督導方向,更好地發揮教育督導的作用。
(三)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主要因素
首先,監測主體。基礎教育是每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必須參與的教育,是培養人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奠基性”教育,因此,政府是基礎教育質量的主要負責人。我國實行由中央到地方的逐層管理、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自然成為了基礎教育質量的責任主體,同時也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主體。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行政管理是由決策、實施、監測三個部分組成。而監測由專有的監測機構執行,由此可見,地方的監測機構是監測過程的根本主體。其次,監測客體。質量是相對于產品而產生的,產品不存在何談質量,質量不存在就不會產生質量監測。所以,有人認為“對于基礎教育而言,產品就是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但其卻忘記了最本質的問題,相對于企業(采購—制造—銷售)的模式可聯想到基礎教育(招生—教育—升學)的模式,可是兩者在第一個部分就有所差異,企業在采購的過程中要付出原料費用,相對而言,學校招生卻需要政府支付教育經費。所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教育經費和學生支付的學雜費,他們所支付的是基礎教育服務的費用,因此,政府和學生共同購買的基礎教育服務是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客體。最后,監測內容?;A教育質量監測要考查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狀況,以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學生成長方面,應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習成績兩方面進行監測;在教師成熟方面,應從教師綜合素質、應盡義務以及教學成績三方面進行監測;在學校發展方面,應從學校行政管理、課堂教學、校本研究以及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監測;在標準制定方面,應從監測指標體系是否合理、具有科學性等方面進行監測。
三、基礎教育質量評估
(一)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存有弊端
我國基礎教育質量評估自教程改革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果,基本達到了質量監測的標準要求,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了作用,但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存有一些弊端。對待評估的認識有待加深,不能充分理解教育質量評估的目的、意義;對構建基礎教育質量評估仍有懷疑、觀望、遲疑的思想;評估的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存在僅由職能部門進行統籌、評估、協調,許多負責基礎教育的學校沒有專門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評估內容單調不均衡,小學的質量評估主要在語文、數學等科目上,初高中也僅停留在中、高考等考試科目上,忽視了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評估方法仍不具有科學性,并且以分數、升學率作為評估依據的現象仍普遍存在;評估方式沒有創新,仍沿用經驗的調研監測對特定學校、特定教師、具體學生的評估。
(二)制定科學的基礎教育質量評估標準
一、OECD 國家普遍建立學前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原因
《強勢開端IV: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是OECD對學前教育持續關注和研究的系列報告的最新進展,也是對前續報告的回應和延伸。2001年,OECD教育委員會對12個國家的學前教育政策發展和議題進行了比較研究,了《強勢開端:學前教育》,指明了8個最能夠積極作用于兒童和家庭福利的學前教育政策要素。2006年,OECD了《強勢開端II:學前教育》,描述了20個OECD國家學前教育政策發展的經濟、社會、研究背景,闡述了各國處理學前教育普及、質量、多樣化、兒童貧困等問題的策略。同時,報告還回應了2001年以后相應國家在學前教育政策領域的創新和進展,并提出了政府應注意的10個關鍵要素。2012 年OECD 了《強勢開端III:學前教育質量工具》,提出了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五個重要政策工具:質量目標和最低標準、課程和學習標準、師資隊伍質量、家庭和社區參與,以及數據、研究和監測。
與此同時,該報告也體現了OECD 成員國對日益凸顯的學前教育公共投入問責需要的回應。OECD主要成員國家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如愛爾蘭、韓國、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國學前教育投入水平顯著增長,英國的學前教育投入從1997 年到2007 年,增長了3 倍左右。隨著公共投入的快速增長,對于公共投入效益的關切也在升溫。公共經費投入水平與投入的效果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問責的需要一方面體現在政府需要向納稅人說明公共投入的效益,另一方面則是獲得公共資金支持的托幼機構需要證明其能提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聘用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積極作用于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而要提供能夠滿足問責需要的數據,就必須建立和運行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
二、OECD國家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的主要內容
從《強勢開端IV:學前教育質量監測》這一報告可知,雖然OECD成員國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和實踐差異很大,但還是體現出了一些共同的趨勢:首先,OECD所調查的24個國家都在不斷地加強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推動這項政策實踐的主要是對學前教育公共投入的問責和對學前教育質量的關切,同時各國政府也期望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背景下,能夠為家長提供有關學前教育質量的信息,以便其做出判斷和選擇。其二,各國都在不斷完善質量監測的方法和過程。通常,政府會監測學前教育機構質量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偏重結構性質量),但目前也開始逐漸關注學前教育的過程性質量,例如師生互動的質量。其三,對于托幼機構服務質量、教師質量、兒童發展三個部分的監測往往不是單獨展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其四,學前教育監測與小學監測系統往往聯系在一起,這主要是基于兒童早期發展經驗連續性的考慮。其五,監測的結果,特別是對托幼機構服務質量的監測結果會以恰當的方式披露給公眾。
(一)對托幼機構服務質量的監測
各國對托幼機構服務質量進行監測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全教協會(NAEYC)指出,監測應該用來收集改善服務質量的信息,從而讓兒童能夠從早期經驗中受益。OECD的報告發現,大多數國家對機構服務質量進行監測的原因正是基于此。還有不少國家希望通過監測質量獲得相關信息來支持政府決策、為公眾選擇有質量的服務提供充分的信息以及改善教師表現。此外,與對教師和兒童發展的監測相比,對機構服務質量的監測較常用于機構問責,即政府會依據質量監測結果給予機構相應的處分或獎勵。
(二)對教師質量的監測
大量研究證明,教師的資歷、教師對兒童發展和學習的理解、教師開展具有年齡適宜性實踐的能力、教師的領導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設計教學方案的能力、溝通能力、領域知識等都對兒童的發展和學習有著重要影響。監測教師質量旨在服務于政策制定,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和改善教師的表現。只有一部分地區會把教師質量監控的結果作為獎勵或者處罰的依據,例如英格蘭會根據評估結果作出削減或增加教師補助的決定。
(三)對兒童發展與表現的監測
已有研究指出,監測兒童發展和成果對完善教育教學和服務有積極作用,并能改善兒童的發展。具體而言,對兒童發展和表現的監測能夠幫助教師識別兒童需要進而支持他們的發展,關于兒童發展狀況知識的獲得有利于教師與兒童的互動,能夠幫助教師調整課程以滿足兒童的需要。[27]因此,OECD 國家對兒童發展與表現的監測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OECD 國家進行兒童發展與表現監測的目的在于明確兒童學習需要、促進兒童發展、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決策信息、改善教師表現以及對托幼機構實施問責等。但是,OECD 報告也指出要實現良好的監測效果,還需要特別關注監測的適宜性。首先,評價工具與其目的的匹配非常重要,班級中使用的工具與用來機構問責或識別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工具就不應一樣。其二,應通過多渠道的信息來對兒童發展做出綜合判斷,而不能基于一次單一的測驗或評價。
(四)質量監測所遭遇的挑戰與對策
OECD 國家在進行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時,也會遭遇一系列的挑戰,需要謹慎處理( 見表4) 。實證研究顯示,一些應對措施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舉例而言,由于評價在本質上是主觀的,在對托幼機構質量進行外部督導時,評價主體對評價標準的理解就可能存在差異。此外,由于缺乏標準化的監測過程和工具,自我評價的多樣化也可能造成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的不一致。
三、對我國的啟示
《強勢開端IV: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提供了OECD 國家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的政策實踐發展趨勢和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這對我國建立和完善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有以下重要啟發:
(一)應建立覆蓋所有托幼機構、教師和兒童的全國性學前教育質量監測系統
在我國學前教育大發展的當下,需要持續監測學前教育發展的整體質量,追問公共投入的效益,警惕政府滿足于低質量的普及。第一期三年行動計劃以后, 我國學前教育三年普及率已經上升至67.5%,然而實證研究卻表明,這種快速普及下的學前教育質量令人擔憂。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評價與監測主要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分級分類驗收、國家和地方的教育統計和教育督導。《]強勢開端IV:學前教育質量監測》明確指出,那些將質量監測下放到地方層面,特別是監測內容和監測工具未統一的國家,會造成學前教育質量的參差不齊和教育的不公平。
(二)應以兒童為本,兼顧監測系統的問責功能和發展功能
從OECD 國家的經驗來看,質量監測能實現的目的是多樣的,既可以為問責提供必要的信息,也能用于促進機構、教師和兒童的持續發展,還能為公眾和科學決策提供信息。在考慮我國質量監測系統的目的時,應始終堅持兒童利益優先的原則,讓質量監測最終為兒童發展服務,因為以兒童為本是學前教育事業理應遵循的價值立場, 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三)應重視監測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監測工具的研制與選擇
OECD 各國往往綜合采用內外部監測,建構多元化的監測主體,這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內部監測和外部監測的優勢,還能通過充分的溝通、協商達成關于 質量的一定共識;通過對家長和兒童觀點的采納,體現出對兒童權力的尊重和兒童立場的彰顯。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育教學測評; 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0)06-0001-02
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開展測評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輪全國范圍內開展的高校本科教學評估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曾納入了評估范圍,但探索建立一個獨立的經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對于不斷推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便顯得非常必要。
一、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帶頭構建教育教學質量測評的長效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兩大重點任務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和人才評價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點和政策措施的亮點之一。在貫徹《綱要》時,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有無的思想理論教育,這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與資本主義高等教育本質區別的重要標志;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質量,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保證其全面發展,鞏固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指導地位,都顯得意義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率先構建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的長效機制。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測評體系研究”的課題,教育部曾多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課題進行過招標,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一些高校也進行過探索,如:改革考試考核辦法,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保障體系研究,開展多方面的滿意度測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質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驗。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發展多樣化質量測評,同心協力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在吸取這些經驗的基礎上,研制一個既能深入教學內容,又能經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測評又突出重點;既能主要在網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國推開的質量監測工具,就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改革創新的緊迫任務。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改革創新要跟蹤國內外高等教育質量測評的前沿
首先,對我國2003-2008年開展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當時高校擴招后普遍存在資源投入跟不上、條件差距較大等問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派專家組進校,在全面測評中重過程、條件、資源改善等的評估,達到了“以評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評優,客觀上重等級獎罰,因此,許多高校突擊應付,有的甚至作假,評估指標也不一定能完全說明高校教育質量。這種投入過大,周期較長的評估辦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質疑。在提高質量成為今后十年重點工作的歷史階段,要使“發展性評價”的理念、目的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測評中去,勢必要另辟蹊徑。
同時,縱觀國際高等教育質量測評現狀,以學生學習效果為高校育人質量的基點和監測的起點,已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測評發展的新趨勢。國外高等教育評價理論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以測量為標志的第一代測量階段(1900-1930)、以描述為標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階段(1930-1940)、以判斷為標志的第三代價值判斷階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確立的以發展性與建構性評價為標志的第四代評價理論。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的基礎上,逐步克服了過去存在的評價內容片面性、評價方法單一性、評價主體的偏離等不足,形成了更為科學的評價理念和模式。許多專家經過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資源與教育質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比較薄弱,對于高校資源條件的要求還不足以保證其教育質量,而對高等院校的評估應該重視與教育質量有更直接關系的學生學習效果”[1]。很多國家的教育評價研究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如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適用于全國的學位標準,在闡述各級學位的質量和水準時,幾乎用了一半篇幅列舉各級學位持有人應有的學習產出。[2]美國以法律條款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加以規定,要求評估者從兩方面把握高校的績效責任:一是高校所確立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期望水準,二是該水準已經實現的證據。[3]歐盟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協會制定的《歐洲地區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準則與標準》第三項“對學生的評價”也指出,“要突出對學生學習產出的測量”,“要為高校提供教學成效和學生支持等方面有價值的信息”[4]。可見,越來越多國家的高等教育評價均聚焦于學生的學習效果,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國內基礎教育評價也正在借鑒國外教育評價的先進經驗,把學生看作是教育質量的最終體現者,因而把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從2007年成立以來,已對數學、語文、外語等科目的教育質量開展了評價監測。國內外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都啟示,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邏輯起點,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評價新理念和質量監測新方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從理念上堅持“發展性評價”并實現“三個轉向”。即從重過程評價向重結果評價轉向;從重教師、條件測評向重學生學習效果測評轉向;從面面俱到向重點突破轉向。因為一定的資源條件占有,并不一定與學習效果和質量成正比。
其次,從研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工具入手。每門課三套測試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測試卷包含四個模塊的測試內容:一是基本情況(便于分類統計處理);二是對該課程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況(運用考試學理論和方法);三是對該課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進步情況(運用心理測量理論和方法);四是對二、三的進步情況作歸因分析的題目(運用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
再次,監測工具研制中做到“三個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不同,未編寫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在測評中如何明確測試目標和觀察點?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門課程的核心內容、重要觀點和要求。四門課程除測試知識掌握的試題各不相同外,在測試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題目中形式雷同怎么辦?要把握區分度,突出各門課程教學的特殊要求。在歸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語文、數學、外語等課顯著不同,學生的進步同時也受到社會、家庭和大眾傳媒、網絡的影響,如何判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相關度?在分析題設計中唯有努力突出該課教育教學的影響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結論。
最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工具的優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將具有以下優越性:一是主要在網上操作,測試題多用選擇題,測能力的題也努力作到主觀試題客觀化,因此運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高校教師可方便靈活地經常使用;三是跟蹤測評、動態發展,還有利于作縱向分析、橫向比較;四是有利于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工作,領導教師由被動轉為主動,一般不會出現逆反心理而采取應付態度。
當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為使用者來設計的。其他高校使用時則需結合實際變通使用并對測試題作相應調整。
測試卷中的題目內容應當根據形勢的發展、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作出相應調整。因此,如全面推廣和經常使用,勢必要求建立題庫,設立專門機構。是建立中介機構、協會,還是委托某個高校、機構來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這需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來確定。同時,如果在面上主要運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種多樣的直接測評、間接測評手段和辦法。總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信息、證據的辦法都可以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測評方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才能更好地通過測評促進師生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紅,鐘秉林.重視學生學習效果,改善教育評估效能――國際高等教育評估發展新趨勢及其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9(10):16-19.
省教育研究院自2011年成立以來,緊緊圍繞全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中心工作和省教育廳主要任務,以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為職能定位,積極組織研究人員申報國家級和省級課題,以課題研究帶動科研能力和水平提升。2013年,全院各級各類課題喜獲豐收,共獲立項課題27項,其中國家重點投標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2項、省教育科學規劃等其他課題24項。
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黃崴教授作為首席專家帶領研究團隊申報的“職業教育推進縣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實踐研究”課題,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國家重點投標課題立項。2013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共441項課題獲立項資助,其中國家重點投標課題共立6項,省教育研究院是唯一獲得重點立項的省級教育研究機構,這也是我省教育研究機構自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申報以來在國家重點投標課題上的首次突破。
在省級課題方面,由院長、黨委書記湯貞敏作為課題負責人申報的“廣東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和黃崴作為課題負責人申報的“廣東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理論、指標體系與實現路徑研究”獲廣東省高等院校學科與專業建設專項資金(學科科研類項目)教育科研重大項目立項?!皬V東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研究”項目旨在構建我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理論模型,形成監測方案及指標體系,建立省、市、縣(市、區)、學校四級聯動的監測機構,建設監測工作機制和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廣東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理論、指標體系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圍繞全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中心工作,探索廣東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內涵、特色、指標、模式、路徑,形成廣東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
省教育研究院申報的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2013年立項)也取得了突出成績,全院共獲批立項課題14項,其中重點課題3項、一般課題6項、自籌經費課題5項。
(省教育研究院辦公室供稿)
關鍵詞 NAEP 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啟示
美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NAEP)被喻為“皇家成績通知單”,是美國極具代表性、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教育評價體系,在美國教育界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各國建立教育質量體系時具有標桿式作用,是各國爭相借鑒和模仿的榜樣,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極高的影響力。
一、美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概述
1.NAEP簡介
美國是一個教育高度自治的國家,聯邦政府對教育的干預也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NAEP是美國民主教育的典型代表,已形成國內、州內聯動的有機體系。NAEP是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全方位的評價體系,能夠對教育質量給予最客觀、中肯、有效的評價。
NAEP由主要評價、長期趨勢評價和專項評估三個層次構成。主要評價重在評估學生當前的學習成果,目的是對國內、州內的學生在核心領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在國內進行的主要評估頻率為一年一次,評估的對象為4年級、8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隨機抽取reading、maths、science、writing、history、econoIIHCS、civics、geography和an 9個科目中的三個科目,抽取兩個年級的學生參加;在州內進行的主要評估頻率為兩年一次,樣本群來自4年級和8年級的學生,評估科目分為必選科目和自選科目。長期趨勢評價側重評估學生的未來發展趨勢,目的是搜集學生在學科成績方面的未來發展信息,其評估頻率是四年一次,樣本群來自9歲、13歲和17歲的學生群體,評估科目涉及maths、science、reading和writing。專項評估則具有補充性作用,進行輔的專題研究,涉及實驗性評價、成績單評價、口語研究等等,主要針對特定的學生群體,如私立學校、特許實驗學校、印第安人、中學生等。
2.NAEP評價系統
第一階段為框架設計。主要負責機構是美國國家評價管理委員會(NAGB),統領整個評價體系的設計與實施??蚣茉O計經過各界專家以及公眾的反復論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測試標準、教育的公平測試標準和國家頒布的統計標準。
第二階段為工具設計。主要負責機構是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按照標準化流程在評估體系的框架下進行試題開發,試題需要經過編寫設計、審核、修改、試測、復測、再修改等過程,形成評價試題冊的最終版本。
第三階段為學生樣本選取。主要由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負責。學生樣本選取的依據有區域劃分、城鄉區別、種族、貧富群體、學校性質等等,按照事先約定的比例從指定的年級中隨機抽取學生。
第四階段為評價測試。由西斯特(Westat)公司負責NAEP數據采集和實施評價。由于NAEP國內評價和州評價的工作量大,為了保證樣本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和數據處理的準確性,主要評價耗時近2個月,而長期趨勢評價會在春季、秋季、冬季舉行。
第五階段為評分。主要負責機構是美國國家計算機系統(NcS)??陀^題采取“機評”的方式,即使用光電閱讀器評分;主觀題則邀請有經驗的專家依據評分指南和量表進行評分。為盡量避免評分者的主觀意向,NCS針對NAEP創新性地開發了電子圖像識別評分系統,不僅將主觀題以圖像的形式客觀化,評分系統還會給予一個評分區間。
第六階段為成績輸出。scale score和achievement levels是NAEP中每一個學科教學成果評估的主要表現方式。scale score依項目反映匯總,而achievement levels則以基礎、熟練和高級三個等級體現。
3.NAEP發展歷程
自美國成立以來,州政府和地區學區擁有很高的教育實權,二戰后美國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地位,美國聯邦政府開始逐步集中對教育的主導權,開始正式干預教育,NAEP應運而生。NAEP主要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起步階段(1963-1969)。1963年NAEP的雛形開始呈現,但遭到諸多教育組織的質疑和反對,歷時6年沖破重重阻礙后,NAEP最終被確定由教育委員會(ECS)負責管理。1969年,第一次全國性評估得以實施,但此時評估只涉及國內評估而非州內評估。
第二,探索階段(1969-1983)。在相對平穩的探索階段,投資比例決定話語權。美國聯邦政府通過逐年增加對NAEP的直接投資,于1972年正式成為NAEP的唯一注資者,成功從ECS手中接過NAEP的管理權,監控權也由國家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平穩過渡給了NCES。
第三,突破階段(1983-2001)。一是管理權從ECS到ETS的進一步轉移;二是擴大評估層級,增加州內評估;三是NAGB的建立,標志著NAEP有了專門而獨立的管理機構,為NAEP在教育領域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
第四,發展階段(2001至今)。2001年《一個都不能少》(NCLB)的法案要求所有州必須將NAEP納人州內評估管理。至此,NAEP從一個自愿參與的評估體系演變為必須參與執行的評估體系,開啟了美國教育質量評估的新篇章。
二、美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特征
1.基于學業標準建立
基于學業標準建立是NAEP框架中的亮點之一,通過樣本群體的劃分以及科目的選擇,有效規避了學校和學生個人信息的公布,整個測試過程到評估結果都有效遵循了低利害性的特征,避免評估主體――學校、學生受到評估結果的暗示,規避引導教育資源的趨利流動,從而導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這一特征是NAEP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得以被大眾接受的重要特性。
2.為國家教育決策和改革服務
在NAEP的設立過程中,其開放性也在逐漸升級,主要體現在形式的公開,即歷年的評估框架和試題均公開,這一方式既增加了NAEP的公信力,又不會降低NAEP的保密性,使得NAEP的開放性和保密性達到完美平衡。在提高用戶滿意度的同時,更加客觀的反映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和需要重視的問題,使教育決策者更直觀地看到問題所在,更好地為國家教育決策和改革服務。
3.以提升個體發展為目標
美國NAEP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初衷是為學生建立公平、公開、透明的教育體系。提升個體發展是NAEP的價值回歸,NAEP評估制度選擇不同的樣本群體,建立州際之間的橫向對比和歷年的縱向比較體系,多維度、全方位的反映教育質量的變化。NAEP不僅僅關心學生的成績,更關心在不同環境下不同受教育群體的成就分布,以及獲得這些成就的公平程度。NAEP提升個體發展的特征充分體現了美國“卓越始于平等”的戰略目標。
三、美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啟示
1.保障教育質量評估的公平性
教育的公平性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其中涉及教育質量的公平性、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和教育監測的公平性。一方面,NAEP的樣本群體涵蓋全面。不僅涉及普通學生,也涉及特殊學生,而特殊學生在樣本群體大約占據10%的比例,這樣的體系建立為教育監測公平性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NAEP體系的構成和實踐建立在科學的標準和目標之上,能夠在政府、中介機構的保障下實現檢測的公平性。NAEP為我國建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提供重要參考,我國也應堅持長期進行、廣泛取樣,充分考慮國家統一性標準與不同地區的特殊性標準,城市與農村地區、不同學科、不同時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協調完善新課程標準改革,切實保障教育質量評估的公平性。
2.國家層面對于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性
追溯NAEP的發展歷程,美國聯邦政府通過逐年增加對NAEP的直接投資,正式成為NAEP的唯一注資者,成功從ECS手中接過NAEP的管理權。與此同時,其監控權也發生了轉移,由國家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平穩過渡給了NCES。充分體現了國家層面對教育質量監測的重要性,一個體系的建立需要諸多專家的參與,一個體系的維護更需要國家機構的支持,因此,美國聯邦政府不僅是唯一注資者,更是NAEP最直接的監管者。人才的培養是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促進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需要國家層面作為強有力的推手。比如通過廣泛取樣、全面評估,制定系統完善的全國性教育評估與評價方案,為國家層面的課程決策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導,并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提升教育質量監測和教育評估體系的技術手段。
3.教育質量監測充分體現實用性
美國國內、州內之所以能夠持續改善教學品質,是得益于實證數據采集,NAEP持續數年收集學生樣本數據,已經建立一強大的隨時更新的數據庫。這樣NAEP不僅可以為評估者提供實時監控的可能,還可以提高數據的橫縱向比較,實現普適性與地方性相結合,使學生評估監測標準高度貼合國內實際情況,使監測內容具有廣泛性和針對性。如果我國能夠借鑒NAEP建立起一個大型的教育數據庫,通過數年的積累、收集、整理和應用,必然能夠通過豐富的教育研究信息數據,為教育質量的實時監測提供強大的即時學生數據資料,為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改革發展以及改進學生學業成就提供系統的數據支撐,形成較為科學可行的高效機制,將有助于提升我國教育質量評價的技術性和實用性。
4.評估標準提高目標性
研制評估標準是實現教育成效目標的關鍵。NAEP為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科設計了非常具體的評估標準,制定了非常清晰明確的目標要求,這樣在進行具體的評估之后,老師、學生、評估者以及決策者可以通過不同學生的評估結果來充分了解學生在學業及學習上的優勢和不足,也進一步明確了其加強改進的方向及目標。結合我國的實際教育教學情況,新課改的實施促使中小學各科的課程標準陸續頒布,課程標準不僅包含了教材編寫的具體要求和原則,還體現了教師教學成果及學生學習成果的具體標準。因此,我國可以參考美國NAEP的評估標準,在課程標準和學生學業水平測試上體現更為具體深入的差異性目標,著重建立一套成熟的學生水平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式多樣的與科學課程相配套的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課程標準,強調學業評價以標準為依據,并對評價標準的目標性作出科學界定,便于掌握真實的學生學業水平。
5.評估結果提高科學性
NAEP基于項目反應理論,通過科學真實有效的參數估計軟件針對不同的科學學業項目進行客觀的參數估計,并以“基礎、熟練和高級”三個等級來劃分學生的科學學業成就,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預測變量(如性別、年齡、種族等)來綜合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能力值進行評估。這樣的評估結果方式對我國僅僅以學期成績、學年成績、中考成績、高考成績對學生的水平等級一概而論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科學地細化當前的學業水平評價標準,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方式、學習態度等進行全方位地考察,強化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可觀察性。我國教育部門應創新學生學業水平評價標準,通過科學的測量手段、測量設備使各項水平測試客觀可量,盡量減少主觀人為性。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把特色建設與“體育、藝術2+l項目”、社團建設等緊密結合.提升學校特色的多樣性和選擇性,讓學生通過選擇尋求更適合自己的空間和途徑,從而走向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推進特色建設向“課程性”轉型升級。課程是特色建設的載體,課程文化是特色建設的根基。我市扎實開展“體育、藝術2+l項目”、陽光體育運動、社團活動等,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我們將統籌制定特色建設課程規劃,構建系統性、漸進性的特色課程體系,進一步放大區域性體藝特色效應。推進特色建設向“文化性”轉型升級。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我們將繼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鼓勵各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打造學校物質文化,完善學校制度文化,凝聚學校精神文化,讓先進的辦學理念處處落地,構建學校獨特的文化氣息和精神氣韻。
推進隊伍建設工作轉型升級
人民滿意的教育永遠離不開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黨的十強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們將繼續實施人才強教戰略,不斷深化教師教育改革,推動隊伍建設工作向內力驅動、專業發展、機制創新轉型升級。一是師德建設向內力驅動轉型升級。師德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內在動力機制的形成和建立。堅持德才兼備、師德為先,繼續開展師德萬人大考評,實行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開展各種形式的師德教育,將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心理健康教育融人教師教育全過程。組織評選“師德標兵”“十佳鄉村教師”“教育均衡優秀教師”等先進典型,推動形成重德養德的良好風氣。二是教師培養向專業發展轉型升級。從本質上講,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我市通過安排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實施全員培訓工程等,近兩年新增特級教師9名,南通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巧7人,市教育局被評為首批“江蘇省教育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我們將繼續實行教師全員培訓,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培養和造就“理論型”“專家型”“學者型”的優秀教師群體。爭取到2020年,實現全市省特級教師在50名以上,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比例達85%以上的目標。三是教師管理向機制創新轉型升級。我市大力推進師資均衡配置,2011年和2012年義務教育學校交流教師人數分別達專任教師總數的19%和23.66%,大大激發了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活力,也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了“零擇校”。我們將繼續做好教師隊伍的均衡工作,進一步加大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的力度。同時,探索建立校長職級制和星級校長獎勵制度,加速校長隊伍專業化成長。
推進教育管理工作轉型升級
人民滿意的教育必定要以深化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黨的十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我們將認真貫徹教育部剛剛頒發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并結合我市實際加強改革創新,切實推動教育管理工作轉型升級。一是管理方式向服務化轉型升級。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切人點,首先在于轉變教育管理方式、手段,從具體的行政管理轉向依法監管、提供服務。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按照法律規定的職責、權限與程序對學校進行管理,主動為學校解決各種改革和發展問題,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務水平。二是學校辦學向法治化轉型升級。我市以資源和諧為前提、管理和諧為關鍵、人的和諧為核心、環境和諧為保障,創新構建和諧“教育如皋”的著力點,就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我們將繼續加強和諧教育建設,推動各學校進一步完善依法自主管理和發展學校的制度系統,不斷提高學校辦學的法治化和科學化水平。三是教育評價向科學化轉型升級??茖W的教育評價對于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市成立了“如皋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著力構建以學生終身發展為基點、以全體學生為評價對象、以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我們將繼續在教育部、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和華東師范大學的指導下,加強教育質量監測標準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并加強監測結果的分析、研究與運用,逐步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監控機制。
此外,在多年的攻堅中,貴州還探索出了“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農業實用技術走進初中課堂”、“開展省級義務階段教學質量評估監測”等在全國獨樹一幟的教育新思路。
民族文化豐富課堂教學
案例:“從2002年開始,我們在學生的課程中,每周增加了2節舞蹈課,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多么美麗的舞蹈。”臺江縣城關二小副校長劉夙旭說,如今,跳反排木鼓舞在臺江縣各中小學蔚然成風,每到課間休息時,學校廣播里響起明亮的鼓點,操場上到處是舞動的人群,就連臺江縣示范性幼兒園的孩子們早上也踩著鼓點手舞足蹈。臺江縣人口不到15萬,會跳反排木鼓舞的不下2萬人。
背景: 2002年,省教育廳、省民委聯合下發《關于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民族民間文化被正式納入教育體系。2008年7月,省教育廳、省民委聯合下發《關于大力推進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是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需要,是“多彩貴州”繁榮發展的需要。很多學校認為,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開發了孩子的稟賦,是貴州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實踐,走到了全國前列,受到教育部表彰。
農業實用技術走進初中課堂
案例:安順市寧谷農業技術中學畢業的周忠超,從課本里把禽技術、動物疫病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帶回家,并利用這些知識到轄區內邊遠的巖臘鄉醫治牲畜300余頭,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0余萬元。
背景:在“兩基”成果的推動下,2004年秋起,我省在農村縣及縣以下初中開設“農村實用科技”地方課程。一大批掌握實用技術的初中畢業生回到家鄉,成為“三農”生力軍和致富帶頭人?!皟苫敝袧B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我省提升教育質量的一大舉措,是又一次有效的農村教育改革試驗。
質量監測評估更趨合理
案例:省教育廳九年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課題組《貴州省2008年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監測評估報告》里寫到,“小學生喜愛所在學校和所學學科的比例明顯高于初中學生,小學生大約有80%的學生喜歡所在學校,80%的學生喜歡數學和科學學科,但初中生只有60%的學生喜歡所在學校,喜歡英語的學生只有53.65%,喜歡生物的學生只有65.5%?!眻蟾嫣岢?,這說明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喜愛所在學校和所學學科的人數在下降。大約有80%小學學生比較喜歡所在學校和測試的兩個學科,這是今后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