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2 22:2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語文評課稿模板一:談《定風波》一課
對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語文課,應該讓他們見所未見的東西,聞所未聞的東西。應該汁多肉豐,讓他們在這堂課中真正汲取到知識的、文學的、情感價值的和人生觀方面的東西。
總體上說,張老師所講蘇軾的《定風波》,有三個可說之處:
1、對新課標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體現新課標中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表現突出。
2、注重課堂的實效性。課堂上關注每一位學生對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讓每一位學生一節課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師生交流充分且教學過程流暢。對教學過程的詳細琢磨和精心設計,表現了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純熟的駕馭能力。
張老師所講的內容是蘇軾的《定風波》,內容很少,全詞僅僅62個字,而對于蘇軾,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僅僅就這首詞來賞析的話,這堂課就會沒有厚度,不夠充實;而如果我們一堂課交給學生很多的話,對所交的所有內容學生都只會識其皮毛,難求甚解。
張老師的課,抓住蘇軾的曠達重點講透,讓學生在學了這首詞,真正理解了蘇軾的曠達之后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讀懂其他同類的蘇軾的詞。把課堂賞析部分分成這樣幾步: 先讓學生領會到蘇軾面對眼前風雨的從容;再讓學生領會到蘇軾面對人生風雨的從容,在講述這一點時重點介紹蘇軾坎坷多磨難的經歷,讓學生看到蘇軾經歷的風雨之多;經歷這么多的磨難為何還能做到從容應對呢?自然引導學生看到了蘇軾無風雨夜無晴的人生境界,即曠達思想。
至此,主旨畢現,但就此停止的話,學生對于蘇軾的曠達依然停留在一個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徹的。于是在此處張老師借用蘇軾的其他詞句讓學生看到蘇軾居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的一面,讓我們看到一個渴望建功立業心系天下的蘇軾。聯系蘇軾經歷的重重磨難和環海沉浮,讓學生領會到蘇軾的曠達實質上是歷經磨難志不得伸的滄桑,是忍下眼淚亮給我們的堅強。那么到此學生應該能夠真正理解蘇軾的曠達了。而且學生又見到了蘇軾不少其他的詞句,知識面擴寬了,課堂也豐厚了。
如何使課堂流暢自然,循循善誘,逐步加深?在備課中,我做了多種設計,也做了多個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淚孕育了閃亮的珍珠,蘇軾一路坎坷一路歌,閱讀蘇軾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語文評課稿模板二:1、教態:馬老師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于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情境創設:這幾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說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師的激情創境,蘇芊老師的漫畫創境,張蕾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的調查報告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學科特點:幾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志性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教師適當的范讀,給學生以示范,并且能通過聲音把學生帶到文章情境中,進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因此,我覺得以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范讀還是必要的。這一方面,夏輝老師特別突出。
4、教學目標的確立: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李楊老師的《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課目標設置合理,并且整節課緊緊圍繞著當堂的目標來進行。從導入感知--聯系文本--體會作用--總結歸納--實戰演練,到最后的補充說明,課堂容量大,學生接受知識多。馬振丹老師的《小狗包弟》,課堂樸實,實實在在,沒有任何玄虛。注重當堂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落實,講解細致。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六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問題設計: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幾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學生活動、課堂氛圍:六位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吳靜老師的《邊城》、蘇芊老師的《庖丁解牛》、張蕾老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高中語文評課稿模板三:1.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用起來了。
2.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能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4.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科學合理地進行分工合作,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5.教師能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實現。
6.新的課程觀認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新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師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據課程標準,因時因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注重聯系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
7.課上出現了教學內容泛化的現象,教材備受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被充分挖掘,學科味不濃。
8.教師能合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對學生的即時評價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
9.學生能夠自學的內容,教師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夠自己表達的,教師鼓勵學生去表達;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做。
10.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解放學生的耳,還解放學生的腦、口、手。
11.教師能有效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
12.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以探究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
13.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既不形式化,又具體、誠懇。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指出糾正。
14.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學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16.教師的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促成了知識的整合,體現了多元的價值取向,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整體性發展。
17.課上得很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無論比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本質:
18.做到重組教材,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
關鍵詞: 高中語文課程 早讀環節 新課程教學改革
語文課程的早讀環節是提升學生知識積淀、有效推進教學進程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際早讀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不正確的教學定位,形式單一的教學表現及目標的模糊性導致高中語文課程的早讀環節教學效果不夠顯著。老師的放任自流使得學生在語文早讀環節流于形式,不愿意投入課程內容的熟悉了解中。面對高中語文早讀在實際操作環節面臨的問題,老師要依據教學現狀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
一、高中語文早讀課程的教學意義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是學生學習、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充分利用早晨這一黃金時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程的早讀環節是提高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教學方式。與此同時,由于語文課程的教學特性決定了學生需要掌握必要的聽說讀寫等基本的語文能力,在早讀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語文課程的有效推進需要學生廣泛閱讀,養成熱愛閱讀的學習習慣,而有效的朗讀訓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請,在對語文課程的憧憬與渴望中投入課程學習。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早讀環節,老師可以及時完成信息的反饋與糾正功能,在早讀時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狀況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也可以在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遺漏的知識要點,發現在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以優化教學結構。
二、高中語文早讀課程的實施措施
(一)具備充足的時間基礎。
高中語文早讀課程的順利開展最重要的是具備充足的時間。學??梢悦恐苤辽侔才湃卧缱x課程,每次的時間保持在三十分鐘左右。倘若時間太短就難以達到早讀的效果,時間太長學生就容易陷入疲憊、無聊的消極情緒中,不利于學生投入課程內容學習中。所以保持高中早讀環節的時間是開展語文課程的重要前提,堅決避免老師任意占用早讀現象的發生,學生的早讀課程不能隨意地被挪作他用,堅持高中語文早讀課程開展的連貫性,避免被外界客觀因素所打擾是保證早讀效果的基礎條件。
(二)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早讀環節的順利開展需要老師設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強烈目標意識的指導下井然有序地開展語文早讀。首先,早讀環節的內容主要以背誦與朗讀為主,老師要給學生制訂明確的早讀內容。引導學生在壓力的指導下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老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將具體的高中早讀環節細化到每一天或者每一個小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可以依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制訂集體朗讀計劃或者個人化的朗讀計劃,以不同層次的朗讀操作內容更有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建立有效的監督強化機制。
保證高中語文早讀課程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建立有效的監督強化機制不可避免。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可以形成不同層次的監督群體,比如在早讀課程開展之前教務處可以進行長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查,對課程的人數及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記錄,依據檢查情況對班級的管理情況進行不同層級的評比。對于值班的教師人員來說,老師要提前五分鐘進入課堂進行早讀環節的準備,在早讀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老師不可以坐著上課,也不可以在課堂上批改作業,刷看手機或者進行課程的講解。在正式的早讀課程開展過程中,老師只需要在教室內巡視查看,幫助學生提高早讀效率。
(四)創新表現形式,豐富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早讀課程的內容安排可以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不同的劃分。比如將不同的學習內容分配到不同的朗讀單元,拼音、成語及字詞句段進行不同時間段的劃分以保證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對于早讀需要背誦的篇目老師可以靈活地選擇詩歌、現代文、文言文進行不同種類的背誦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發現自己難以解決的學習問題,從而在拓展學生學習思路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高中語文早讀課程的形式表達中也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創新,比如領讀、范讀、分段式朗讀,靈活運用。在領讀的操作過程中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領讀的環節有效地培養吐字清楚、發音準確的小老師。范讀是指老師依據課程的重難點親自指導朗讀,加深學生對新課程的了解并且掃除基本的學習障礙。分段式朗讀是指將早讀環節進行不同層次的時間劃分開展不同的學習內容,比如一部分時間用于復習,一部分用于預習,剩下的一部分用于拓展,在不同階段的時間劃分中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高中語文課程的早讀環節是語文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對于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度與學習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面對不同情況的早讀教學現狀,老師應該明確認識到早讀環節的開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影響,在明確早讀角色定位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開展早讀課程。一方面老師需要對早讀課程的開展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監督早讀環節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老師需要不斷地豐富早讀內容與具體的表現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足的時間基礎是開展高中語文早讀環節的重要因素,在科學合理的安排中發揮早讀環節設定的初始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冬梅.《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服務意識與行為的研究》實驗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
[2]王金玉,楊軍,陳岳純,曾強.高中語文教師課外閱讀的調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2).
[3]陳偉.新時期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報告[A].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優秀課題成果論壇論文集[C].2012.
關鍵詞:高中語文 修辭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95-01
修辭是修飾文詞或者詞語的一種常用手法,這種觀點當前已經在語言學界得到了普遍認可,認為修辭能夠促使語言表達形成美感效果的關鍵輔助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修辭可以看做是語言的一種屬性,沒有修辭語言也就會失去魅力。就當前來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忽視了修辭教學,使得學生在修辭理解上存在困難。因此,應亟需對高中語文修辭教學加以改進。
1 高中語文常見修辭
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主要有排比與對偶、比喻與比擬、借喻與借代、比喻與象征。
1.1排比與對偶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且語氣一致所組成的修辭方法,而對偶是指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同且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相排列在一起,形式較整齊。學生往往將排比與對偶相混淆,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如:“五更角鼓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此句則為對偶句,兩句的字數相同,且結構相似,每一個詞語都有相對詞語,語意較豐富,表意凝練。又如:“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寧靜的湖水,偶爾也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此句則為排比句,每一個句子都是平等獨立的,可提高語言感染力及表現力。
1.2比喻與比擬
所謂比喻是讓語言形象化,強調本體、喻體之間的相似性;而比擬則無擬體,用鮮活的一事物來表達模糊不清的另一事物。如:“希望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燈塔”,此句為比喻,其中本體是希望,喻體是燈塔。又如:“月兒愈發溫柔,愈發安詳了,靜靜地享受著夜間輕云的,那神態如同母親懷中含乳憨睡的嬰兒”。此句則為比擬,將月兒擬為人,其神態如同母親懷中的嬰兒,使得月兒顯得可愛。
1.3借喻與借代
猛然一看,借喻與借代僅一字之差,但是所包含的意思則相差較大。學生在修辭學習中往往不能夠辯證該兩種修法,主要是借喻與借代的本體都不出現,就增加了辨認難度。其中借喻是指比喻的一種,重在比方,本體與借體有著本質的不同,其最終目的是描寫事物,使語言生動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句則是借喻,通過采用“梨花”來比喻“雪花”,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而借代則是旨在強調兩者的相關性,本體與借體有一定的聯系,其中借體往往是其中某一部分、特征或材料等。如:魯迅《藥》中有這樣一句話“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在該句子中“駝背”指的是“茶客”,此句子為借代。“駝背”與“茶客”都是人,通過共同的外貌來代替人,這種修辭手法在高中語文課本中較為常見。
1.4比喻與象征
象征是利用具體形象,進而讓人產生聯想,從而表現出與其相關的抽象概念、思想等。與比喻相比,象征往往帶有全局性,在刻畫人物、制造氣氛及構思全文上有重要作用。如:魯迅的作品《藥》中有這樣一句話“紅白相間的花環”。認真閱讀過魯迅的這篇文章,則可了解到這句話是象征著革命的希望,此處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又如:高爾基的作品《海燕》中通過海燕來象征革命先驅者,來贊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當然,在某些文章中所采用的象征也包含有比喻的性質。因此,單就這方面而言,象征與比喻是密不可分的。
2 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有效途徑
修辭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語文修辭教學效率,則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對比教學
由于高中修辭手法較多,學生極易混淆。因此,教師在修辭教學中可采取對比教學法,通過舉例對比進而提高學生對修辭的認識,使學生深入了解。如:在講解“比喻”修辭手法時,需要對不同的比喻進行形象化。若句子為明喻,本體和喻體都會在一個句子中出現,通常情況下,在本體與喻體之間有一個比喻詞來連接。若句子為暗喻,盡管本體和喻體都會出現,但是并未有比喻詞連接。又如:學習博喻時,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比喻同一個事物。應整體分析文章,從不同的修辭方式來加強文章的理解。
2.2加強與生活聯系
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會產生影響,甚至是一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習修辭,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提高語言對話能力。如:在學習《日出》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所以我頂悲劇,頂熱烈,頂沒有法子辦”,學生往往并不注意“頂”字的用法,覺得采用這種副詞來修飾名詞在文章中比較常見。然而,巴金作家在選詞時則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通過這種消極修辭在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個性上具有重要意義??稍谏钪幸苍囍褂眯揶o來對話,可提高語言的藝術化。
2.3滲透修辭教學
高中時期,語文課本中每一節課都涉及到修辭手法。因此,教師應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滲透修辭教學,而不是鄰近考試,集中來講解。在講解文章字詞內容時,滲透修辭教學,可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字句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句子的修辭效果進行探究,弱化單獨語句中的修辭效果,進而從宏觀上分析修辭的作用。
3 結語
高中語文修辭內容較復雜,且不具有系統性,往往出現在文章詞句中。作為學生學習難點,教師應加強日常課堂中的修辭教學,探究含有修辭手法的語句,進而使學生掌握各種修辭手法,同時能夠在寫作中靈活運用修辭,增強文章感染力。
參考文獻:
[1]丁志周.高中語文修辭教學實踐分析[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7):28.
[2]張娛頡.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研究[J].語文學刊,
【關鍵詞】 活動教學 高中語文 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1-001-01
1.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形態特征
我國語文課堂教學因其長期被禁錮在傳統教學形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優勢,所以要想進行有效的、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就需對我國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形態進行研究,摒棄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弊端,發揚其優勢。
1.1 重知識,輕情感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一切的語文教學活動都以傳授知識為基礎,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雖然傳授知識是高中教學主要的任務,而且以傳授知識為基礎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節省學生們學習的時間。但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雖然不能快速的顯現其作用,但是他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們如何思考問題、如何面對人生、如何做一個人。
1.2 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課堂教學方式單一一直以來都是傳統教學的通病,說教式教學活動主導了整個課堂教學,教師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而學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這種課堂教學形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將學生當成了接收知識的存儲容器,教學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它的對象應該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是教師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是教師與“物”之間的交流。
1.3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長期以來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教師往往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學生身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是這種課堂教學常用的方式。在這種課堂教學形態中,教師就是權威,教師永遠是對的,學生沒有權利質疑教師的答案,甚至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在課堂上都是不允許的。語文教學注重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因此設計的問題要激發學生思考,最好采用開放式答案,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
1.4 不注重知識的擴展,只在乎考試內容
由于高中語文教材內容很多,教師上課的時間又有限,為了抓住有限的45分鐘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只在課堂上教授高考中要涉及的知識,對課外知識補充的很少,甚至不做補充。據調查研究發現,只有30%的教師會利用45分鐘的課堂時間進行課外知識擴展,而且課外知識擴展的時間也只占到了45分中的四分之一,教師一般利用上課前的幾分鐘或者是快要下課的最后幾分鐘教授一些課外知識。
2.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活動的實施情況和存在的突出問題
師生關系依舊以教師為主,雖然形式上有所改變但是本質上學生還是處于被動位置。隨著學生主體性思想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學生的地位有所改變,教師會利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其參與到教學中來?,F代化教學手段運用不合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給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具有美感,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但是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大量被運用到語文課堂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問題。例如:教師過度利用多媒體技術,甚至利用多媒體技術代替了正常教學,還有教師沒有親身感受課文,學生在毫無思考的情況下觀看多媒體課文,雖然在觀看的時候津津有味,但是過后便成過眼云煙什么都忘記了。
3. 在活動中學高中語文的實施策略
3.1高中語文課堂活動流程描述
構建“在活動中學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形態,具體到一堂課的基本流程,應該是隨著教學主體的不同、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環境條件的差異而千變萬化的個性化存在。但是,能夠創造開展活動的氛圍、契機的教學流程,不管在內容形式上怎樣體現,不管在細部環節上怎樣分合,都應該在基本走向上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路。
3.2依托課改理念和課程標準預設活動
新的課程改革的最高宗旨與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必須做到三個“關注”,即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3.2 精心營造活動開展的課堂環境氛圍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過程的重要指導者,其對課堂活動要擁有理想的高度,理解、應對、調整、評價等方面盡量要高出學生。要充分預想可能出現的情況,對活動中隨機生成的體驗、感悟有一個充分的把握。所以基于以上可能,教師還是要有所預設的。
4. 結束語
“在活動中學高中語文”這一新型的課堂形態還在不斷的發展中,有關與它教學手段、教學評價都在不斷的發展。隨著這一課堂教學形態的不斷成熟,也許在會發展出專門適合于高中生的“在活動中學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形態,甚至可能從這種課堂形態上衍生出更新的課堂教學形態。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都不可能脫離以學生為宗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這一中心。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天雪等.基礎教育改革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8,10.
[2]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
版,1980.
時代要求人們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更要求人們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時代的必然要求。研究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對師生心理的積極影響將更有利于探究性學習的深入而高效開展,這也順應了時展的要求。然而,把探究性學習定位成一門課程是欠妥當的,它應該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而且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甚至學生的整個生活,而不是游離于其他課程之外的另外一門課程。一般由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自主擇定研究對象、課題、內容、方法、獨立實施研究計劃,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所謂語文探究性學習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條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等語文現象,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并確定語文研究專題,主動探求開展研究,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探究性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體性。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而作為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開展研究。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講、消化知識,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能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己選課題、設計方案,選擇研究的方式、方法。二是探究性。語文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并不重在引導學生研究出什么結果,而重在引導學生主動求知,積極探索。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在研究內容的選擇和確定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立足本地,如方言研究、名人研究、民俗研究、縣史村史研究等。三是開放性。就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來說都是開放的。學生在課余、雙休日、寒暑假等進入圖書室、閱覽室、搜集與研究對象有關的信息,還可開展社會調查,從生活中獲取材料。另外,形式也是開放的,可以采取個人、小組、班集體多種形式。四是實踐性。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探索、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獲取正確的結論。
2、探究性學習的選題原則。由于學生個體在性格、興趣、能力、知識等諸方面存在著差異性,以及研究條件的局限性,課題的提出與選擇應該充分照顧到這些因素,因而課題的提出與選擇就應有一定的要求。選題要求大體應考慮到層次性與組合性結合,知識性和趣味性結合,可研性與可行性結合,基礎性與創新性結合。一是層次性與組合性結合。由于學生個體能力上的差異,課題的內容應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顯示層次,讓學生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與此同時,這一些課題內容最好是有系列的,是一組子課題與母課題組合的“套餐”,分則可各自為政,合則可組“大家庭”,既可分別探討,又可綜合研究。二是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與非專業性特點,在選題時不僅要注意到課題內容所具有的知識性,更應充分考慮其趣味性,使學生更自愿、自覺地去進行探究性學習。三是可研性和可行性結合。課題的提出與選擇,一般多考慮其可研性,往往忽略研究的條件許可性。有些課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然而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對于一般中學生來說是不可行的。四是基礎性與創新性結合。自然科學的探究性學習課題,往往能給學生提供較大的創新空間:如對環境、生態的調查后提出“對策”性意見,即給學生提供了創新思維機會。與語文相關的課題,這種空間似乎小多了,因而也更應重視這一點。如無直接可創新之處,也應盡可能提供探索空間。
3、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對學生長遠發展影響巨大。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會對學生的社會性需要、內在動機、科學探究興趣、正確價值觀、有意注意品質、知覺水平、心象豐富、思維能力、言語能力、情操陶冶、意志品質、良好習慣、良好性格等產生積極影響。學生從事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學習活動本身就會成為學生追求的目的,這其實就是學生從事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發掘探究的潛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總之,實施語文探究性學習,是形勢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是形勢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語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提高的過程。
關鍵詞 新課標 培養 探究能力 主動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备咧姓Z文應“注重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應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同時,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然進入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探究式學習就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具體說來,探究式學習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參與多種解難釋疑的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形式。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發掘其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學習動機。即把作為人的本質創造精神引發出來。我認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真正的問題意識
問題與疑問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是探究的對象和中心,也是探究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探究式的問題應該具有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高中語文探究學習,必須努力創設語文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語文問題情境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對“柳樹”這個傳統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又進一步指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蘊?依據是什么?通過提供一系列語文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疑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提問中的難點,隨機地將教學內容進行歸類、深化。或從中發現新的值得師生共同探究的新問題。例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通過自讀發現了許多問題。學生提出,詩的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后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應如何理解這里遠和近的矛盾?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培養學生真正的問題意識,進而培養其探究能力。
二、自主獨立學習的能力
探究式學習提倡以人為本,它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時時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圍繞教學目標,學生學習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學習,大可以全由學生自己做主,老師只是以平等的身份,做一個導演,或作為參與者提出個人的看法。課外活動也是如此,學生想探究《水滸傳》中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同學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本地風俗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地收集素材,積累資料。老師要進行各種語文教學活動的開發,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分析、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在語文課堂上的合作與交流,能使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進入更新、更高的層次,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梢詭椭鷮W生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和進行溝通,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收獲更為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探究式學習應把課堂討論作為教學常態。以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利用多樣化的學習資源,達到合作解疑的目的。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語文教學引入探究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加強語言的感受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流與合作,使交流與合作從一種學習方式擴展成為學生的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學生在探究式語文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又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四、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理想環境,有力促進探究式學習的實現。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語文教學真正從“以知識為核心”轉變為“以創新能力為核心”。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他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
高中語文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探究式學習是著眼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培養其創新能力打開了一扇窗口。探究式學習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是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放在怎樣的高度都是不為過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核心來組織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三好”課堂;學生發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并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生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逼浜诵睦砟罹褪且匀藶楸?,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全體學生的有所側重的多指向多層面立體化的發展。為此,我提出了高中語文“三好”課堂教學理念,“三好”指學生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考試好才是真的好。
一、課堂是學生發展的空間,學生好才是真的好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發展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舞臺,讓學生得到好的發展,才是真正好的課堂。
高中語文學科有極強的藝術性,與其他學科側重于科學性不同,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學生著重解決的是知識和技能問題。而語文學科,學生需要著重解決的是審美問題。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是對不對,而語文學科的效果評價通常不是對不對,而是好不好,或者美不美。其他學科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一千個人的答案只有一個,否則,通常為錯誤答案。語文學科的答案則是多樣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才是正確的。還要體現語文學科的藝術性,要讓語文學科的審美價值得以充分的發掘,要讓語文散發多姿多彩的魅力,要讓語文課堂生氣勃勃,要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獲得發展,光靠傳統的教師的講授,是斷然不行的,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交流、多練習、多反思,才能真正讓學生好,能真正讓學生好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
當然,讓學生多練,絕不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完全不講,而是指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升。一些簡單的知識,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確實不需要講了。而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不足則應予以及時的指正,對學生確實難以解決的問題則應給予科學、精當、切實的講解。
二、課堂是所有學生的發展空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古語云:“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苯處熢谡n堂上盡可能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讓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都得到發展。要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學習,必須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在這方面,我借鑒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是小組建設,這是能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開展的前提。小組建設的關鍵是確定組長,組長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組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能否有效開展,跟組長的組織能力分不開的,因此,必須確定好組長,盡量讓那些積極、主動、有號召力的學生當組長。組長的產生,可以由同學選舉,也可以由教師指定,組長確定之后,教師應對組長進行培訓,再由組長培訓并確定各位組員的學習、交流、展示等課堂常規活動中的職責,如發言人、記錄人、檢查人等。分工的原則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要讓各小組成為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學習的團隊。各位組員團結協作,發揮特長,合作探究,共同進步,攻克一座座學習的難關,同時,還應讓各小組間形成競爭的態勢,和激勵機制。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是學生人生發展的空間,考試好才是真的好
這種說法,在社會各界,乃至世界各國都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狠狠批判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有鼓吹應試教育之嫌。但是我認為,作為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樹立對考試的正確觀點。
其一,考試不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素質教育也需要考試,考試能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和提高學生的素質。
其二,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是歷史的進步??荚囈彩钱斀袷澜绺鲊荚谶\用的最科學,最公正,最合理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為全國各級各類高校選拔人才的高考,也是科學、公正、合理的,我們不能否定考試存在的價值,也不能否定高考的價值,只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高考,否則社會將開歷史的倒車,陷入混亂的局面。
其三,我們不但不能否定高考,我們也不能否定平時的考試。因為考試除去選拔功能外,還有檢測、評價等功能。學生學習的效果怎么樣,只有通過考試的方式,才能做出相對科學的評價。再由考試結果的反饋,警示學生注意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和策略,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