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農業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經濟發展壓力巨大,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擴張不僅使得城市環境破壞日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也遭到極大破壞,極不利于農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情況來看,工農業污染嚴重,導致農村人口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則因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正確。采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在有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農村經濟的生態化、高效化發展,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道路。
1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的重要性
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人口的當前生活質量,還將決定其未來經濟發展水平,對于農村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就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情況來看,不僅耕地面積減少,且資源問題日益嚴重,生活生產污染加劇。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道路,改變傳統的粗放式、污染式發展模式,能夠有效緩解當前的污染形式,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還能逐漸走出一條可持續化發展道路,極大改善農村人口的物質生活和生存環境[1-2]。
2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
2.1耕地面積下降,能源水源不足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首先表現在耕地面積下降和能源、水源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人均耕地面積原本較小,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急劇擴張和農村建筑占用耕地現象頻發,使得耕地面積急劇下降;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的水資源嚴重缺乏,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巨大需求。這就導致農村的農業生產受阻,經濟發展水平很難得到有效提高[3-4]。
2.2生活廢棄物污染日益嚴重
農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廢棄物大量增加。由于國家和政府在相關問題上的重視程度不夠,且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不足,導致無論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還是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的電子廢棄品、電池等均不經處理直接排入到環境當中。土壤和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無論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農業生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2.3工農業生產加劇生態環境污染
為降低生產投入成本,避免對城市造成環境污染,化工業企業往往將企業建在農村地區,并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野三廢冶污染物。固體廢棄物和廢水污染不僅造成糧食減產,一些耕地甚至無法進行農業生產。同時,不科學和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同樣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農藥等藥物的使用不僅嚴重影響農產品品質,還造成對農村土壤和水質、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
3改進生態環境基礎上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3.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
為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應首先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加大對農村人口的農村生態環境科普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當前農業生產模式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并使其認識到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消除傳統落后觀念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人們過分關注眼前利益,消除亂砍亂伐和盲目發展行為。同時,加強學校教育,從小普及生態環保知識。
3.2強化立法監督,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破壞
強化立法監督,一方面落實生育政策,避免人口數量激增造成人均耕地數量的持續減少;另一方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力度,在強化普法力度的同時,對于惡意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行為嚴厲監管和打擊。如明確工業生產中廢棄物處理細則,避免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直接破壞。
3.3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建設
由各級政府牽頭,加大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并通過寬松的政策制度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同時,通過政策手段,推動環境產業的發展。如一方面讓企業享有環境治理收益權,并享有環境治理的資源再利用權,以有效激發企業的環境治理熱情,并極大推動環境產業的發展。此外,通過生態農業試點縣和村的建設,發揮其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示范帶頭作用,讓更多的縣和村的農村人口投身到生態農業建設當中。
3.4加大科研力度,開發綠色農業與生態旅游
當前農村對于生態農業的認識水平仍較低,其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上缺乏明確方向和技術指導,為此,政府應通過資金投入以加大科研力度,有效推動綠色農業和生態旅游的發展。在加強生態農業應用型技術研究的同時,加大其在農村的推廣力度,使廣大農民能夠認識并懂得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從事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生產。此外,不斷優化農村環境,抓住當前的生態旅游熱點,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既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還能擴大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范圍。
4結語
在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優化的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是當前和未來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為此,政府在不斷加強生態環保宣傳教育的同時,強化立法監督,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破壞,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此外,還應加大資金投入和科技投入,開發綠色農業與生態旅游,并有效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建設。激發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熱情和積極性,引領農民走上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道路[5]。
5參考文獻
[1]王春萍.論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促進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1):44.
[2]范稚蓮,莫良玉,馮禮就,等.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2):286-289.
[3]王樹峰.發展生態農業與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J].北京農業,2014(27):266-267.
[4]于家和.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思路解析[J].吉林農業,2014(2):6.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發展;影響
生態農業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相關原理,并通過使用高科技農業產品,結合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對傳統農業中寶貴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既能夠幫助農民獲得高收益,又能對生態環境予以保護的新型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現代化投入的態度并不是完全摒棄,而是對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一些常見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廢料循環利用,盡量避免使用化肥和農藥,并通過生態學理論的綜合運用,從而達到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目標。
一、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基本國情就是人口基數大,可用耕地稀少,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才過于追求農業產量,農業呈現粗放式發展,并沒有做到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不僅造成了過多的消耗和浪費,更嚴重的是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人類生活垃圾數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對農村寶貴的水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不僅如此,害蟲的抗藥性以及新型害蟲的出現,迫使農民不得不大規模使用農藥。加上我國農業發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斷下降趨勢,導致農民不斷提高化肥施用量,不僅改變了耕地理化性質,又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基于此,如果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發展生態農業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原因在于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幫我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而且還能對農業資源以及農業生態環境加以有效保護。
二、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1.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
現如今,要想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就需要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長處,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并在掌握當前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專門發展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品,這樣有助于形成產業競爭力。同時還能夠使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實現產銷一體化發展。比如,在畜牧、水產比較發達的地區,就可以發展禽肉、水產品的精加工,這樣對于自身競爭優勢的形成是為有利的;同時,在河流水系發達的水田里,可以適當發展對河水植物加工。這些鮮活的實例都能夠對我們加以啟發,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業產品的優化。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農業產銷一體化體系的構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夠讓農民的生產銷售成本大大減少,又能夠使得增加銷售規模,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2.加快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要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必須讓其與當今時代潮流相適應,與國家相關農業產業政策相符合,這樣就會降低吸納民間資本的難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資。一旦資本得到增加,就能夠推動農業朝著制度化和規?;姆较虬l展。同時,當資本投入量比較高時,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有可能爭取到相關的政策扶持,從而幫助農業盡快突破二三產業的重重包圍,實現快速發展。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助于農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著農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樣農民在進行循環生產時就會有資本投入,并且還有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意愿。
對于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而言,應當在生態農業發展上適當傾斜,在政策以及經濟上應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比如說可以適當減少稅收,并增加政府財政撥款,在銀行信貸上,可以降低貸款利率等。
3.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
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除了能夠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外,還能夠讓農民受到外來先進思想的影響,加快傳統觀念改變,從而提高對當今農業生產技術的接受度。比如說《爸爸去哪兒》以及《極限挑戰》等,這些電視真人秀節目都能夠有效促進農村觀光旅游的發展,促進旅游業與農業的相互融合,這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如此,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還有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減小,從而真正實現農業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村文化習俗的有機結合,必將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有效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就是我國重要的產物,因此促進農產品發展,有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格局得到改善,從而變得更加具有戰略性。而隨著我國加入 WTO,農產品國際貿易又會因綠色貿易壁壘以及高額的反傾銷稅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產品都存在比較嚴重化肥和農藥的高殘留問題,不僅污染了當地水資源和耕地,還使得農產品毒素含量超標,無法達到世界農產品作物對于化肥農藥含量的標準,對農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擾。因此,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助于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而且還能使得化肥以及農藥的用量大規模減少,這樣能夠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能有效改善當前農業格局,有效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從而形成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給農業發展指引了一個新的方向,形成了農業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雙贏的大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濤.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4(27):16.
1.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口也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終導致了農業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可利用自然資源逐漸短缺,這種矛盾已經嚴重遏制了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為了徹底根治這類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來調節生態環境同人口增長之間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健康的生活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我國農業市場可以合理的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村經濟的發展結構,發展由農業主導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等來適應市場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與此同時,發展農業產業鏈,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縱觀近幾年生態農業發展帶來的效益,不難看出生態農業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2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當前和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生態農業是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合理的開發利用農業可再生資源,將保護環境和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減少人類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另外,應適當的汲取傳統農業發展的優勢部分,并將其與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建立既有傳統農業合理發展生態的模式又有現代農業經濟高效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效合一”,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1.3生態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區域布局和關鍵措施是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要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必須著眼于我國國情,同時還要遵循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將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農業增效和實現農民增收三者相結合,從根本上制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逐步達到“三效合一”。其總體思路:一是要從根本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效的改進農業的生產條件,可以通過運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可靠的生態保障;二是要致力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益,有效減少農產品過剩的問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生產結構,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三是要有效的遏制目前市場流行農產品污染問題,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保護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2、發展生態農業關鍵措施
2.1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創建適應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建立新型農業發展機制,能夠將生態農業發展納入合理的發展軌道,同時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從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建設機制,通過制定完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來調動社會各成員參與建設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加強與完善法律法規的建設,擬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了使生態農業能夠更加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相關部門要召集這方面的專家進行攻克研究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問題,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種生態農業管理認證技術、評價指標、物種改良等技術,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科學和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
3、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3.1傳統的人們對于農村的那種排斥和輕視是依舊存在的,似乎農村永遠跟愚昧聯系在一起,人們有了這種意識對于農業的重要作用也往往會忽視,這樣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要改變這種意識首先應該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3.2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就要對農村以前的發展環境進行改變,改變人們進行農業勞作的意識形態,如改變以前那種盲目墾荒、盲目的進行土地的開發而不顧生態環境的行為,使農業生產的環境相對穩定。同時還要改善農村中社會服務的基礎設施,使人們不再對農村的基礎設施失望,使農村的人們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礎設施,這樣才能夠激發人們進行農業勞作的興趣,也可以吸引一部分農業科技的人才到農村來,為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4、結束語
關鍵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產業模式
1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戰略意義
現階段培育和壯大生態農業經濟,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緊迫性。其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過于粗放,資源消耗過多而產出相對較少,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生態農業倡導精細化、集約化管理,減少了資金和資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潤空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1.2優化產業結構的客觀要求
出于對環保的考慮,生態農業的重心從基礎性的種植、養殖,向更高級的深加工、觀光農業等轉移,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對支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1.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序實施
在壯大生態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從人才、技術等方面提供保障。這與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的具體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2.1農民生態環保意識差
對于農民來說,生態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新概念、新模式,還會帶來生產方式上的變化以及思維觀念上的沖擊影響。如生態農業強調農產品的“綠色”種植,做好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農民習慣于使用化學農藥,雖然這種方法易操作、見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農產品也會因為較高的農藥殘留而影響銷售。部分農民目光短視,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缺乏生態環保意識,不能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踐行生態環保,成為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
2.2農業產業模式單一化
以種植、養殖為主的單一產業模式,一方面會加劇內部競爭,導致農民獲得的收益減少,這也是年輕農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會造成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發展難以為繼?,F階段很多農村由于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利、年輕勞動力少等諸多原因,未能發展多元化的產業體系。雖然有一些農村嘗試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先進模式,但是由于調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這些新興產業模式在引進之后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未能對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態農業固然有諸多的優勢,但是其穩定發展也離不開各個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讓農民了解并接受生態農業,必須要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工作;要想讓農業企業、農村物流發展起來,必須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讓膜下滴灌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得到廣泛應用,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目前來看,部分地方政府雖然為推廣生態農業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強、形式單一,生態農業發展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不好,無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環,生態農業的優勢也難以體現出來。
3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要掌握農業生產的新技術,熟練操作各種農機設備,更為重要的是具備科學的管理思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依托地方農技部門,聯合各大專、中職院校,為農民提供專門的技術培訓。在掌握新技術、新方法的基礎上,使農民對生態農業有更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夠在各類生產活動中,自覺踐行生態理念。如養殖人員可向地方有關部門申領補貼,建立沼氣池。將養殖場每日產生的糞污倒入沼氣池內,實現無害化處理。這不僅實現了廢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蠅滋生環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豐富農業產業模式
探索多種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多元化產業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怪圈,才能凸顯生態農業的優勢。搭建農村電商平臺,依托鄉村物流發展“田間-餐桌”的模式。既簡化了中間環節,又節約了人工成本,實現產銷直接對接。挖掘自然資源,打造休閑旅游景點,發展觀光農業模式。讓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經濟水平越來越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態農業模式。還可以打造農業產業園,園區按照集約化、規?;a業化的發展模式,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還可在支持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創新、研發、試點、推廣等方面發揮推動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為支持生態農業的壯大與發展,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農村發展生態農業的具體需要,為其提供多種形式的保障措施。其一,政策保障。通過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涉農企業、物流公司等進駐農村,為實現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幫助農副產品順利銷售提供支持;其二,技術保障。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以點帶面進行農作物種植、家畜繁育養殖、冷鏈加工儲運、電子商務銷售、全產業鏈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建設。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市場動態、行業行情,為生態農業管理和農產品銷售等提供數據支持。其三,資金保障。設立生態農業補助金、救濟金和獎勵金,對發展各類生態農業模式的領頭人給予補助和獎勵。對于嘗試生態農業模式過程中因為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損失的農戶,給予一定的救濟補貼。通過構建多重、立體保障體系,讓生態農業能夠真正的落地開花。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人們對農業的發展愈加重視,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勢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進一步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是擺在每個農業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1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1生態農業建設可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矛盾
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以來,持續不斷的人口增長以及人與生態環境之間日益顯著的矛盾,自然資源逐步減少,使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影響與制約。因此應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生態農業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的矛盾。
1.2生態農業建設可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的建設,對農業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可對環境進行保護及提高資源有效利用,同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可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1.3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是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體系基礎性內容是生態文明的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狀況同步協調發展,摒棄傳統的高消耗,重污染與低效益的生產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必然選擇。
2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及意義
2.1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條根本途徑
生態農業要本著國情為出發點,遵照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實行農業生產,無疑會使農業生產水平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農業發展戰略轉移,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
2.2生態農業的發展關乎人類健康及綠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平衡。發展生態農業則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及微生物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的種植方法,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從而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產品,因此生態農業可以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較好的生態環境。
2.3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得以提升
發展生態農業,可大大提升經濟效益。由于生態農業,不但可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及增值作用,還能加速物質循環及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品種多樣化的質優農產品,可以確保人們對農產品日漸增長的擴大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應大力提倡。
3發展生態農業相關措施
3.1創建適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機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須有相關規章與制度。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建立新型農業發展機制,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上,要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術保障支持,并以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所建立的管理及監督辦法與標準,應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積極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多元化建設機制;與此同時,還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規。
3.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
對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相關問題,要組織專家進行認真研討,并制定各種生態農業管理認證技術,產品認證體系,還有就是評價指標規范,物種改良及品種培育等相關技術,不斷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時,要給予足夠的生產及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農業與今后的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
3.3制定政策,強化服務
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仍需深入實施,政策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另外,服務體系的建立也要進一步落實,政府應轉變職能加大對有關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以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4小結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影響;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村不僅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們食物的來源之地,是保證國家和諧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我國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來源保障。但與此同時,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口增長、環境污染、森林破壞、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內涵
要正確認識什么是生態農業經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經濟學原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建設,將傳統農業、現代科技和綠色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將農業向合理生態轉化,農業回歸自然,實現農業高產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兼顧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而生態農業經濟就是以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相協調為基本原則,以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得到合理利用、充分發揮為基本方向,在確保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生產過程和資源利用高效化,確保開發產品優質化、無公害化,促使生產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由生態經濟的內涵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包括:協調性,生態農業經濟講求的是農業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以及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適宜性,生態農業經濟是通過多種技術裝備,使農業發展適應區域環境條件、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當地發展實際情況,從而使區域各項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揚長避短,優勢盡顯;持續性,生態農業經濟重視的是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講求的是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長期整體效益,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技術裝備和發展策略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因此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持續性。
二、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研究
1.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基礎。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資源,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中每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產生各種影響,如果耕地和水土資源等被破壞、被污染,必定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同樣,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因此,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村經濟的基礎和前提。2.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在農業生態資源有限和農業生產技術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內,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存在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從而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而農業在發展的同時,又會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因此兩者是互為支持,互為促進的?;谝陨显?,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農村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使農村與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1.耕地資源緊張,耕地質量不斷惡化。耕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護耕地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當前卻面臨著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惡化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26億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屬于坡耕地,耕地資源較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粗放的開發、過度地侵占濫用和各種污染問題,使得可用的高質量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仍然在不斷地減少。
2.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兩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也不斷增多,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固定的垃圾傾倒區域和專門的垃圾處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隨意亂扔,生活廢水不經處理就隨意進行排放;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水也通過各種流通渠道對農村水體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污染,這些都屬于外部污染的范疇。而自身污染則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農業生產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污染的情況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濫用農藥、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二是農業生產殘留,如秸稈、畜禽類糞便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污染。我國本身農業用水就非常緊張,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農村有5000萬人口和3000萬牲畜面臨著飲水不足的威脅,受旱農田達到了3億畝,而各種污染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活動。
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
1.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需求,但長期以來,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造成了農業資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壞式的開發,使農業生產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雖然我國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花費了不少精力,但治標不治本,建設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此,必須設法從提高環保意識入手,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雖然我國近幾年來陸續頒布了一些涉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整體而言,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還不十分健全,主要體現在監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強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難以及時跟進,使得一些方面還存在著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強法律法規執行力度,才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相關投入。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村生態建設。興修農業水利工程,促進水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加強垃圾回收處理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改造,以及相關的資金和技術裝備投入,促進環保技術裝備升級改造,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制約條件多。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各種有利條件共同發揮作用,牢固樹立起“既要農業經濟發展,又要農村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陳金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業經濟,2013(4).
一、引言
農業在我國的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三大基礎產業之一,它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工業生產等都提供了大量的農產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關鍵,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轉變農業發展的理念,堅持我黨提倡的科學發展觀為農業的指導思想,不斷改變經營管理方式,促使農業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真正的實現農業生態化、科學化等。就我國農業的現狀來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發展水平、規模都無法得到最好的發展,要想確保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繼續發揮作用,我國就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改變傳統農業發展道路,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進步。
二、生態農業經濟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這一重大產業也有了新的發展理念,我國對生態農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首先生態農業有著開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雙重特點,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不斷改進農業技術,吸取國外先進的經驗,但是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要注意合理的開發、利用我國土地資源;其次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從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進步需要將很多資源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機結合起來,確保資源和技術的相輔相成,也就是說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自然環境,只有這樣農業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傳統農業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弊端很多,僅僅依靠勞動力和資源投入來獲得產量的方法無法促進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們需要改變農業的生產模式。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應勢而生,這一新機遇將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比如說農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農民素質不高、社會環境嚴峻等等。
(三)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黨提倡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農業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應該構造生態農業系統,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科學、合理的調整農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資源使用率、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對環境的保護、提高農民的收入、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時期如何發展生態農業經濟
(一)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
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做支撐,生態農業系統才能有極高的生產力。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我們要重視科學技術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力的進步,這就是“科技興農”,這就需要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不斷向其灌輸科學知識、為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培養出一批有著極高素質的勞動生產力;此外,發展生態農業還需要不斷引入新人才,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視力度和相關知識宣傳力度,做好對生態農業的指導工作。只有這樣提升農業的科學技術水平,積極實現科技創新,才能真正發揮生態農業的作用。
(二)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國家制定的惠農政策,充分使用當地資源,保證生態農業的發展有足夠資金支持,這樣才能有發展的動力。此外,要尊重生態農業的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制定科學的農業發展方案,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確保自然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實現生態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
我國還要重視建立和生態農業相關聯的法律法規,確?;蒉r支農政策的出臺,適當對生態農業的產品給予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加大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監管、打擊力度,盡可能減少亂砍濫伐、圍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種現象的發生。
除此以外,還要重視把農村以及城鎮地區的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率,解決農村勞動力閑置的問題,確保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節約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三位一體,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四、總結
當今新的社會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工作者都應該提高自己的工作素養、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認識到生態農業發展是農業轉型的必經之路等等。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在其實踐期間,我們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