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8: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畜牧業市場規模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畜牧養殖;風險;種類;管理要點
在中國的市場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內容。特別是市場經濟多元化,經濟結構也會多樣化,農業領域中的畜牧養殖業更為復雜,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經營環節,都會因此而存在風險。為了降低畜牧養殖的風險,使專業戶獲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對畜牧養殖中風險種類充分認識,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確保畜牧養殖業在現行的市場環境中更好地發展。
1畜牧養殖中的風險種類
在農業領域中,畜牧養殖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源于在畜牧養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畜牧養殖戶在經濟上受到一定的損失。由于影響因素不同,使得畜牧養殖所面臨的風險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畜牧養殖的市場風險和畜牧養殖的技術風險。
1.1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
畜牧養殖的自然風險,導致風險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這種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對畜牧養殖業會產生直接影響,直接關乎到養殖專業戶所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如果氣候環境不適合禽畜生長,就會導致禽畜的健康狀況不佳,必然會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氣候環境是畜牧養殖的重要風險因素。不同的季節,自然環境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主要是氣候環境影響的結果。養殖專業戶在畜禽養殖的過程中,就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分析氣候環境特點,從養殖經驗出發制定出應對措置,以避免氣候環境對畜牧養殖造成的不良影響,確保經濟利益不會受損。
1.2畜牧養殖的市場風險
畜牧養殖的產業化發展,就需要畜牧養殖專業戶能夠直面市場環境,對于市場多元化的運行狀態充分掌握。由于畜牧養殖市場是變化無常的,就必然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一定的風險。中國的畜牧業市場規模化發展,畜牧業要在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就需要在產業化經營的同時,還要對市場風險具有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養殖的技術風險
中國的畜牧養殖業正科學化發展。部分畜牧養殖專業戶對科學技術產生了依賴性,放棄了養殖的自主性,就必然會面臨技術風險,也會因此造成經濟損失。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風險畜牧養殖在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由于產品在生產、市場和消費等環節中頻繁流通,對于禽畜的各種疾病往往就會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預防。但是,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發病率,同樣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1.3.2畜禽品種選擇中所存在的風險
選擇畜禽品種的時候,如果選擇不當,同樣會給養殖專業戶造成經濟損失。如果所引進的畜禽品種優良,畜禽就會健康成長,生產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為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3.3畜禽飼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風險
畜牧養殖業中,飼養管理是保證畜禽產量的關鍵,飼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環節。近年來,中國的飼料管理更加嚴格,保證了飼料的質量。但是,在飼料市場中依然會存在假冒產品以及質量不過關的產品[2]。這些飼料如果用于喂養畜禽,就必然會對畜禽造成不良影響。可見,飼料質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證畜牧養殖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是農業大國,畜牧養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歷史發展。多數的養殖專業戶實施了產業化經營,但是在養殖管理上依然持有傳統的關鍵,導致畜牧養殖缺乏科學合理性,導致科技成分很高的養殖技術沒有得到發揮,使得畜牧養殖業面臨諸多的風險。
2畜牧養殖中實施風險管理的策略
2.1畜牧養殖專業戶要樹立風險管理意識
畜牧養殖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的。畜牧養殖專業戶要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要采取規避各種風險的措施,特別是在生產經營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制定出風險預防措施,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風險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養殖專業戶在考慮到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重視風險對生產經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針對性地采取風險管理措施[3]。所以,將風險管理意識樹立起來是非常必要的,畜牧養殖專業戶只有對風險予以正確認識,才能夠從畜牧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出發將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制定出來。
2.2畜牧養殖專業戶要有能力對風險準確評估
畜牧養殖風險管理中,做好風險預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養殖專業戶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在風險管理中,要對風險的類型以及風險對畜牧業的影響程度進行科學評估,客觀地認識潛在的風險。在分析風險的過程中,要求思路清晰,頭腦清醒,對生產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能夠及時發現[4]。對畜牧市場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夠提高風險預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從政策角度對畜牧養殖專業戶提供保障
政府對畜牧業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的同時,還要針對畜牧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科學調整,以使得相關政策更為完善。在畜牧養殖中,個體農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從政策角度對畜牧養殖專業戶提供保障,不僅維護了畜牧養殖專業戶的利用,而且還有助于促進畜牧養殖業更好地發展。此外,政府還要針對畜牧養殖業的相關政策加大宣傳力度,讓畜牧養殖專業戶及時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的畜牧養殖業實施產業化經營,使得養殖規模擴大,同時也需要面臨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因素包括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力,最大程度地保證養殖專業戶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
作者:沈牡鴻 單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農業局
參考文獻
[1]宋瑞梅.臨潭縣扁都鄉草地管理對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影響[J].北京農業,2014,5(15):42—43.
[2]黃承偉,周晶.共贏——協同發展理念下的民營企業參與貧困治理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5(02):144—149.
1.1發展現狀
1.1.1糧食生產總量平衡近年來,晉城市玉米、小麥、雜糧等糧食作物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2.11萬hm2以上,隨著作物品種不斷優化及種植技術推廣,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總產量近年來穩定在7.5億kg以上,確保了糧食自給有余,實現了糧食生產總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晉城市圍繞經濟發展規劃總體目標,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帶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1.1.3農業龍頭企業有了一定數量近年來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農產品品牌,全市43家市級以上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獲得山西省著名商標23個,國家名牌產品2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產品保護標志4個。
1.1.4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000余個,合作社涵蓋了晉城市六大特色農業產業,覆蓋了60%的行政村,入社農戶4.6萬戶,入社社員收入比未入社農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動力初步顯現近年來晉城市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對畜牧業、蔬菜產業扶持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極大地調動和保護了廣大農民種植蔬菜和從事養殖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果。
1.2主要特點
1.2.1小而全雖然晉城市產業規模較小,但農作物種類繁多,各種五谷雜糧、各類干鮮果品、蔬菜、蠶桑、食用菌以及多種中草藥遍布全市。
1.2.2少而優各類農產品數量雖少,但品質優。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氣候溫和適中。年均氣溫11.5℃,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一般在3368℃~4471℃,無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達600~650mm。森林覆蓋率達35.7%。
1.2.3稀而特晉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占到87%,晝夜溫差大,獨特多樣的小氣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質獨特的稀有農產品。比如澤州縣巴公大蔥、澤州紅山楂、魯村小米;高平大黃梨、王報紅蘿卜;陽城山茱萸、陽城蠶繭;陵川“五花芯”黨參、大紅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須黃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2.1發展現狀
2.1.1糧食產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資價格高位持續攀升,糧食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糧食總產量供求緊平衡,細糧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2.1.2六大特色產業畜牧業開放程度低,外向型發展偏差;蠶桑業龍頭企業不強,對產業發展牽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產業種植零散,市場規模小,水資源缺乏,技術人員不足;干鮮果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小雜糧產業種植投入少,種植效益低;中藥材產業科研投入少,加工規模小,服務體系不完善。
2.1.3農業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夠,農民認識不夠,發展規模偏小,帶動輻射的范圍小,市場競爭能力比較弱,管理不太規范。
2.1.4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程度低,經營管理落后,投資主體和融資手段單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觀上受限制晉城所處山丘地區,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利于形成規模的種植基地。
2.2.2主觀上有差距對農業產業化重視程度還不夠,缺乏統一的、有力的、連續的扶持政策,產業化經營機制還不夠健全。
3晉城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途徑
3.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能力
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型的產業化經營基地,大力發展以種養業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集團,創優糧食產業化的發展環境。
3.2強化農業培訓,提高科技服務能力
依托畜牧、蠶桑、蔬菜、干鮮果、小雜糧、中藥材六大特色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強化農民培訓,提高服務功能,致力形成區域化、規?;?、產業化、市場化的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帶動農民增收的地標性農產品品牌,為農業產業化打下良好基礎。
3.3加強特色農業產品基地建設,提升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能力
根據區域地理和氣候優勢,搞好區域發展規劃,著力建設7個特色農業產業帶,即澤州、陽城、高平和沁水四縣小麥優勢產業帶、太行山南端優質玉米雜糧產業帶、南牛北豬東西羊健康養殖畜牧產業帶、太岳中條兩山優質蠶桑產業帶、沁丹兩河流域無公害蔬菜產業帶、丘陵山區優質無公害干鮮果產業帶和高垣山區優質中藥材產業帶??h域特色產業發展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在區域優勢產業帶的先決條件下發展特色農業經濟。
(討論稿)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農業“十大產業”的要求,充分發揮我區特殊的氣候、地理和區位優勢,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特色產業,打造都市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全區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現就扶持重點農業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扶持產業
結合實際,重點扶持蔬菜、馬鈴薯、畜牧業、經果林、紅豆杉產業發展。
二、扶持對象
在全區范圍內實施連片規?;a(加工)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承包大戶和個體農戶。
三、發展計劃和目標
從2013年起至2015期間,重點農業產業發展計劃如下:
(一)蔬菜產業:在抓好已有1.2萬畝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礎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畝。2015年我區蔬菜播種面積達到7萬畝,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設達2萬畝,即xx鎮6000畝,xx鎮5500畝,xx鎮5000畝,xx鄉1000畝,xx鄉1500畝,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畝。
(二)馬鈴薯產業:穩定現有的15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積極推廣脫毒馬鈴薯種植,并逐步擴大馬鈴薯高產示范商品基地建設面積,每年實施10000畝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建設,2015年脫毒馬鈴薯推廣種植達到90%,馬鈴薯產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設面積達到4萬畝。
(三)畜牧產業:以生豬和家禽養殖為主導產業,調整養殖結構,以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為重點,促進養殖規?;灰钥萍紴橹?,促進養殖標準化;以加工為突破口,延長產業鏈,加快畜牧業發展,鞏固現有規模養殖場,引導扶持每年新增1個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2個萬羽標準化肉雞或蛋雞養殖場;建成肉豬加工廠和禽類加工廠各1個,全區規?;B殖的比重達60%。
(四)經果林產業:每年新增經果林種植20000畝,其中核桃種植15000畝,葡萄種植3000畝,其它水果2000畝。
(五)紅豆杉產業:每年新增紅豆杉種植5000畝,建設紅豆杉產業示范園2000畝。
通過2013至2015年的發展,養殖業方面:全區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場達10個,萬羽標準化肉(蛋)雞養殖場達20個,年出欄生豬30萬頭,年出欄家禽300萬羽,年產蛋5000噸,畜牧業產值達8億元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5%以上。種植業方面:全區蔬菜種植10萬畝,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達3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基地2萬畝; 建成經果林基地10萬畝,其中核桃基地8萬畝;葡萄基地1萬畝,其它水果基地1萬畝,建成紅豆杉基地3萬畝。全區農業產業發展達到“生產規?;⒔洜I品牌化、經濟效益高、農民增收快”的目標。
四、保障措施
(一)資金保障
1、從2013年起,區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以扶持重點農業產業化發展,并建立逐年遞增機制,并將上級投入的產業發展資金、區級支農資金及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相結合,統籌支配,補助標準如下:
(1)蔬菜產業:新建3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對基地內所必須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全額補貼;新建10棟以上連片標準鋼架大棚,每棟補助3000元;新增50畝以上連片商品蔬菜基地種植(常年),實行連續三年補貼,每畝每年補助300元;對原有100畝以上成規模的蔬菜基地給予每年每畝200元補助;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種植蔬菜(常年),每畝每年補助土地流轉費100元。
(2)馬鈴薯產業:每年新增4000畝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并對每年實施的馬鈴薯核心高產示范基地,每畝每年補助100元。
(3)畜牧產業:新建成年出欄1000—1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15萬元;年出欄2000—2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20萬元;年出欄3000—4999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投資30萬元;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小區),每個補助50萬元;對新建成規模達到年出欄商品肉雞5—10萬只或年產蛋300—600噸的肉(蛋)雞養殖場,每個補助10萬元;對年出欄商品肉雞10萬只或年產蛋600噸以上的新建肉(蛋)雞養殖場,每個補助20萬元。年出欄300頭以上肥豬的養殖場,按實際出欄量每頭補助50元;肉禽常年存欄3000只以上,年出欄10000只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只補助0.5元;蛋禽常年存欄2000羽以上,按實際產蛋量每噸補助100元;牛常年存欄100頭以上,年出欄100頭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頭補助80元;羊常年存欄100只以上,出欄100只以上,按實際出欄量每只補助50元;提高村級防疫員補助,每人每月報酬提為500元,由區、鄉(鎮)財政各承擔50%,由鄉(鎮)管理發放;對引進的良種畜禽進行補貼,對新引進純種公豬每頭補助800元,純種母豬每頭補助500元,二元母豬每頭補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廠建設,按照招商引資優惠條件,引入企業投資建設,幫助企業做好項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蹤服務,帶動全區畜牧業的發展。
(4)經果林產業: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的,核桃每畝補助3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50元;葡萄每畝補助18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400元;其它水果每畝補助4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100元。
(5)紅豆杉產業:中心城區可視范圍內退耕山頭,由政府統一支付土地流轉金,無償提供給企業種植,種植成本及管護工作由企業負擔,種植受益歸企業所有。中心城區以外連片種植5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2000元,補助分三年撥付,第一年撥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撥付500元。
2、凡當年評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分別獎勵20萬元、10萬元、5萬元;建設交易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并達到國家、省、市、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標準經驗收合格的,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獎勵;當年獲得國家、省、市表彰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分別給予10萬元、8萬元、5萬元獎勵;當年獲得省級以上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名牌商標、專利的企業(業主),給予申報費用50%資金補助。
3、鼓勵金融單位積極向扶持對象投放貸款,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對于扶持對象為發展產業而申請的金融貸款,可給予部分財政貼息。
4、本補助標準為基本標準,隨著財政增收和產業發展需要,結合上級項目資金投入情況,可適當調增補助標準。上級有專項資金補助的產業,參照本意見執行。對科技含量高,單位面積效益好的在本標準外可另行給予獎勵性補助。
5、區財政每年按照發展計劃劃撥扶持資金,若當年產業建設規模超出發展計劃,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資金滾動到下一年兌現。
(二)稅收優惠
1、龍頭企業養殖和農林牧產品初級加工的,經稅務部門核定,免征企業所得稅。
2、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產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國家和省政府有關規定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上述受風、水、火、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的種、養、加企業,經稅務機關批準,可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一年。對農技推廣、農業科研所的技術服務或勞務服務所得的收入,暫免征所得稅。
3、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業企業銷售企業自產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對農業企業生產、銷售的種子、種苗免征增值稅。
4、對農業企業直接用于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稅。
(三)優化環境
1、對在區內投資興辦種植、養殖項目設施用地的,由國土部門按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辦理相關手續。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的企業,區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申請國家、省、市的有關優惠政策。
2、相關部門要積極幫助農業產業化企業,申報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綠色產品產地認證和省級以上名牌認證和商標、專利。
3、鼓勵農業產業化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凡需在區外進行參展、產品認證、媒體宣傳及產品促銷等活動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區有關部門套大力做好指導服務工作,并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4、鼓勵農業產業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科研項目,經信、科技等部門要積極幫助申報科技技改資金。
5、確保農業產業化企業用電用水,對農業產業化企業擴大生產需電力擴容和用水的,水利、電力部門要優先安排。
6、各鄉鎮、街道和區直有關部門要抓好農業產業化企業與農戶的減負工作,并積極幫助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發展訂單農業,對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的企業,區委區政府將予以表彰。
(四)技術保障
1、區委區政府每年將適時采取“走出去學習、引進來培訓、區內交流討論”等各種措施加強對技術業務人員、扶持對象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業務水平。
2、區農業、林業、扶貧等有關主管部門要派出技術人員在種植養殖管理的關鍵時期趕赴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
3、積極鼓勵基地業主向外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或博士以上學歷并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的,政府可給予部分補助。區委區政府對于技術服務質量好 、效益明顯的技術人員將給予適當獎勵。
4、有關部門在安排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時,要優先向從事重點農業產業的群眾傾斜,盡快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
(五)組織領導
1、成立領導小組。區成立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下設5個產業發展工作組,各工作組由一名副縣級以上的領導任聯系領導、一名副科級以上干部為組長、抽調相關業務人員為成員。各工作組負責在產業規劃和本意見的框架內,制定具體的年度產業發展方案,經區政府研究后組織實施。各鄉鎮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本鄉鎮農業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工作,并因地制宜細化工作措施,廣泛發動干部職工和廣大群眾,掀起全區重點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推進全區農業邁上新臺階。
2、強化齊抓共管。農業、林業、扶貧、水利、交通、電力等部門要針對基地布局,優化配套建設水、電、路、沼氣池、獸醫室等基礎設施,加快夯實全區農業基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發改、財政部門要抓住機會,積極爭取上級農業產業發展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增強發展力量;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好稅收優惠政策,刺激產業發展;工商、質監部門要積極幫助、指導、支持業主開發名特優農產品,提升***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經貿、煤炭部門要出臺以工哺農措施,發動企業采取自行投入發展和出資支持發展等方式積極參與所在鄉鎮、街道、社區的農業產業發展,既促進和諧礦區建設,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其他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要事司其職、通力合作,合力推進全區農業產業的大發展、大跨越。
五、有關政策
(一)基地建設必須按照規范化、科學化的要求,經區政府組織驗收合格后再撥付相關補助。
(二)年度產業發展區域由區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研究確定,有關業主要按照領導小組規劃的區域布局產業。
(三)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大戶采取合法流轉農民土地等各種方式發展規?;a,引導農民以“股東”、“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生產和管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贏利成為熱點說明人們對物聯網的關注已經從理念的傳播轉向具體應用的實施,而從企業家峰會到智慧城市智能產業高端會議更名的背后,則直白地表露出企業家的關注焦點所在。
包括網絡在內的各種基礎設施既是物聯網應用的突破口,也是未來應用的重中之重。因此,運營商和政府將在推動物聯網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也必須重視核心技術的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建設。從與會專家對物聯網感知、網絡和應用這三個層面的探討,可以一窺我國物聯網應用的現狀。
金卡工程奠基物聯網
“2009年,我國RFID應用市場規模達到了85.3億元,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位居全球第三。今年保守估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20億元。”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琪表示:“但傳感器網絡方面尚有不小差距,目前還沒有進入前10名。”
射頻識別特別是RFID是物聯網最基礎的核心技術。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射頻識別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試點。國家金卡工程非接觸式智能卡已廣泛用于不停車收費、路橋管理、鐵路機車識別管理以及電子證照身份識別等方面。2004年,RFID行業應用試點工作啟動,涉及到畜牧業飼養與加工、煤礦安全、工業生產、藥品與煙酒可追溯監管、物流監管、交通管理、軍事應用等。
張琪表示,當前我國RFID市場有三大特點:一是國內應用范圍逐漸從占據約60%市場份額的身份識別與電子票證,向資產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圖書館、倉儲物流等物品識別領域拓展;二是工作頻率逐步從低、高頻的門禁、二代身份證應用逐步向超高頻、微波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交通車輛管理等應用拓展;三是從閉環應用向開環應用拓展,如:國際海事管理等。
目前,我國RFID產業經歷了技術推動期,正處于政府推動期的中后期,并向市場拉動期轉變,行業市場需求開始蓬勃發展。張琪認為,政府在特定時期的扶植和引導這一對RFID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張琪認為,我國RFID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表現在低、高頻RFID比較成熟,超高頻RFID正在走向成熟,而微波RFID則有待成熟,國內企業已經在RFID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隨著標準化、測試檢測、開放實驗室、示范基地、產業聯盟等相關領域工作的深入,我國RFID基礎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張琪預測,2015年,我國RFID產業將進入大規模、全方位推廣的成熟期。
運營商重新定位角色
“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延伸到物與物之間的通信(M2M),這樣大的變革力度,對電信運營商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敝袊娦鸥笨偛媒鶘|濱強調,“據IDATE統計,全球2009年M2M通信模塊的市場總量為122億歐元。預計到2013年,市場規模將增長到295億歐元?!?/p>
對中國的電信運營商來說,這種挑戰來得更大。據TMNG 2009年對機器用戶占到總用戶比例的調查統計,瑞典為40%、芬蘭為18%、美國為10%,而中國移動僅為0.6%。
靳東濱認為物聯網給電信運營商在技術上帶來的挑戰主要是:來自RFID空中接口協議上的核心挑戰,移動通信網為支持物聯網而在網絡架構等方面進行調整,為云計算、物聯網及多媒體等應用提供高帶寬、高質量的網絡保證。
他表示,移動通信網、無線接入網、固話網、有線電視網等通信基礎設施在經歷了從分立異構網絡到異構網絡互通的發展后,未來將向著包含4G在內的全IP泛在網發展,其特點是異構網絡融合與協同工作,以支持物聯網應用泛在化的特點。
盡管電信運營商在傳輸層面優勢顯著,但靳東濱表示,物聯網豐富的內涵主要是在感知層和應用層,且行業應用千差萬別。加之物聯網網關之下的傳感網部分的運營管理并未有一個統一的責任主體訴求。因此,電信運營商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調整經營策略,從而抓住物聯網M2M連接與通信帶來的新的市場機遇。
事實上,中國電信在智能交通、遠程醫療、智能樓宇與家庭、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等物聯網應用領域的嘗試,已經超出了原有電信運營商的定位。
政府主導統籌規劃
智慧城市的建設涵蓋了城市各種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是以運營形式提供服務的,因而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這種投資強度和跨領域協調能力遠非企業單槍匹馬所能勝任的。
“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有贏利。初期為物聯網買單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政府可以為一些公共服務、民生工程買單?!北本┯嶘B軟件公司戰略與投融資副總裁陳勇良表示。
即便是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考慮智慧城市、物聯網等建設的復雜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陳亦泉表示,他們在與客戶的溝通中發現,有的地方政府今天見到智能電網就建設智能電網,明天看到智能交通就建設智能交通,缺少統籌和協調。
陳亦泉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要有高瞻遠矚的整體戰略規劃,應該在一個統一的城市數據中心之上,對政府、金融、能源、交通、教育、醫療等垂直領域以及企業的應用進行統籌規劃,從而確保各種應用能在統一的框架體系架構中,分步實施。這一框架結構要對數據格式進行規范,如果各家醫院使用不同的數據標準而無法形成公共的衛生數據,那么,智慧醫療就是空談。
“未來,市長辦公桌上會放置一個智慧城市的儀表盤?!标愐嗳榻B說,電子政務、數字城管、智能交通、數字校園、智能醫療、智能樓宇等物聯網垂直應用都將可視化地反映在這個儀表盤上。
固安欲占地利之便
縱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無不與產業集群密切相關。作為尚在萌芽期的物聯網行業,對生態環境與產業集群的需求更為迫切。當前,物聯網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目標之一,全國多個城市競相成立各種研究機構或是產業基地。
在由商務部、貿促會、河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為期兩天的“APEC智慧城市智能產業高端會議”上,固安工業區借“物聯網產業發展與合作專題會議”亮出物聯網產業園。
商業銀行的支農服務有所改善。一是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從政策性、準政策性貸款向商業性業務擴展,發放了諸如農業小企業貸款、農業科技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業生產資料貸款和農村流通體系建設貸款,“十一五”期間,累計發放涉農貸款560億元,年均增長24%;二是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制改革試點實施,進一步下沉了經營重心。甘南、臨夏兩州是農行“三農事業部”改革全覆蓋的試點地區,機構網點籌集的資金,總體上用于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試點改革十分明顯,2010年末,涉農貸款余額23.32億元,比去年增加18.56%。全省農業銀行三年累計發放涉農貸款358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42.5%;三是建設銀行在嚴格信貸風險管控的前提下,積極向總行申請在貧困地區設立村鎮銀行發放農戶小額貸款,恢復向農村地區“輸血”的金融服務功能;四是郵政儲蓄銀行陸續設置了縣級支行和網點(一級支行、二級支行),開展農戶聯保貸款、農戶保證貸款、商戶聯保貸款、商戶保證貸款等業務,服務對象集中于縣域內的廣大農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等經濟主體。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支農服務中發揮了較好的補充作用。作為全國第一批試點的8個省份之一,全省加快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試點步伐。目前,已設立村鎮銀行8家,資金互助社4家,累計投放“三農”貸款23億元;共批設小額貸款公司106家,注冊資本金20.31億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政策施行后,對我省緩解“三農”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起到了較好的補充作用。
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新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規模養殖、規模種植蓬勃發展,暖棚溫棚、集約化生產等設施農業快速推廣,林果業和中藥材等特色經濟、優勢產業日愈壯大,農業生產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也都推生出金融服務的新需求,農民子女上學、農戶住房建設、農民醫療養老保險同樣亟待強化金融服務。總體上看,“三農”金融需求出現了貸款期限長、貸款數額大多樣化的新特點,農村金融服務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
兩州一市農村金融服務的成功經驗和主要做法
(一)加大信貸投入作為“三農”金融服務的重中之重。近幾年,隨著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為農業發展、農村建設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農村金融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各金融機構不斷探索金融支持農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農業結構調整、優勢農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三農”領域的信貸投入,助推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如定西市從干旱缺雨的實際出發,全市金融機構重點加大對馬鈴薯、中藥材、畜牧、花卉、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的信貸投入,有效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笆晃濉逼陂g,臨洮縣涉農金融機構每年平均發放涉農貸款近10億元,先后支持建成了18家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一大批規模種養大戶,帶動形成了60萬畝馬鈴薯、12萬畝蔬菜、7萬畝中藥材和3萬畝花卉產業基地,是特色優勢產業的產值占到了農業總產值的82%,農民人均從中受益占到了純收入的75%;臨夏州廣河縣以全膜雙壟溝旱作農業為基礎,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培育支柱產業,以千家萬戶養殖為基礎,以聯戶養殖為方向,大力扶持發展草食畜牧業,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采取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方式,發放畜牧養殖貸款3.5億元,新建規模養殖小區(場)16個,大牲畜存欄6.5萬頭,羊存欄30萬只。2010年全縣畜牧業創收1.8億元,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805元,約占農民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信貸支農的主要方式。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社建設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創建了條件,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很大。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通過小額信用貸款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戶貸款難問題。一是為落實好省委、省政府2010年為民辦的“14件、23項”實事之一,農村信用社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向兩州一市的36.6萬農戶進行了評級授信,占總農戶的33.56%,授信總額67.52億元,累計發放授信農戶小額信用貸款15.11億元。為農戶開展特色種植、規模養殖、高原溫棚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信貸支持,奠定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二是農業銀行支農力度不斷加大。2007年以來,深入開展服務“三農”試點、“三農”事業部改革試點、惠農卡和農戶小額貸款整體推進試點工作,總結推出了“公司+農行+農戶”、“信用村+農村+農戶”等10種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新模式。其中,“隴西清吉模式”和“臨夏康樂模式”,為推動當地馬鈴薯產業和規模養殖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三是郵儲銀行已開始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金融服務模式,積極向農村市場延伸,為郵政儲蓄資金反哺“三農”的進行了有效探索。
(三)市縣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有了新的進展。為加強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的整合和優化使用,完善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風險財政補助制度,政府搭建擔保平臺為緩解貸款難找到突破口。各市(州)政府積極依托地方財政資金組建的擔保機構,有效撬動了金融資金向涉農領域的投入。一是甘南州按照“政府出資主導、多元出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籌資8000萬元,于2011年2月成立了“甘南州畜牧業產業化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立足州內市場,為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畜牧產業鏈中的生產經營者提供貸款擔保、票據承兌擔保、貿易融資擔保、項目融資擔保、信用證擔保等方面的服務。擔保公司與農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廣泛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目前,已提供信用擔保5900萬元;二是定西市各縣區(除漳縣外)成立了以政府出資為主導的10家融資性擔保公司,注冊資本2.48億元,為中小企業、婦女擔保創業、特色養殖、居民購房等提供融資擔保余額達11.87億元,其中,為下崗職工及婦女創業擔保貸款4.14億元;三是和政縣畜牧局成立的小額貸款擔保中心以農村畜牧養殖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貸款擔保為主,為轄內農戶和婦女發展畜牧養殖貸款,解決了貸款擔保問題。
(四)人行再貸款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農作用?!笆晃濉逼陂g,兩州一市人民銀行累計向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再貸款77.52億元,年均發放15.5億元,擴大了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涉農貸款規模。兩州一市農村信用社向農戶發放貸款的25%來源于支農再貸款。有效緩解了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了支農再貸款作用,較好地滿足了農業生產的信貸資金需求。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受信貸規模的限制,農村信貸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1年國家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來,省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都受到嚴格限制。雖然,2010年中國銀監會提出“三個高于”的工作目標,即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貸款平均速度,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但是,從調研情況看,兩州一市的涉農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業產業化和中小企業貸款均受到了貸款規模限制。以農村信用社為例,受貸款規??傤~的控制,兩州一市目前只能發放1—3萬元的小額貸款,部分縣市的存貸比例達不到50%。一方面金融機構大量資金閑置,另一方面農戶難以獲取生產生活需要的信貸資金,導致農村信貸供求矛盾日愈突出。
(二)農村金融資源流失嚴重,引發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從調研情況看,各縣都存在嚴重的存差問題,農村金融資源流失嚴重。2010年末,被調查的6個縣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155.6億元,貸款余額為88.79億元,除去備付金和存款準備金以外,約有35億元資金外流。以臨洮縣為例,截止2011年3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52.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25.8億元,存貸比率為49.6%,金融資源流失近30%。流失的主要渠道還是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的上存資金,導致轄內信貸資金嚴重短缺,引發涉農信貸資金供給不足。
(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缺陷,難以滿足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金融服務需求。一是金融機構網點分布不合理。目前,在縣級以上中心城市金融服務已比較充分,競爭比較激烈,鄉(鎮)及以下行政區域除農村信用社設有機構網點以外,其他機構基本沒有網點分布,加之農信社網點金融服務人員少,難以滿足我省農村經濟分散生產經營的金融服務需求;二是金融服務不充分,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高度集中的授信管理模式造成農業信貸申請鏈條過長,不能很好滿足農村經濟“點多、面廣、小額、流動”的資金需求特點,農信社等機構小額貸款與當前農戶生產生活所需貸款期限延長,額度增大的要求不相匹配;三是金融創新不足,產品單一。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仍以存貸款業務為主,除保險業務、工資外,中間業務相對較少,城市與農村金融服務差別較大,直接融資渠道、信托租賃業務、各種農業保險下鄉難,造成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既不完整,也不充分。
(四)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嚴重制約農戶獲取貸款的成功性。農戶貸款難,歸根結底是抵押擔保難。銀行為了規避風險,貸款發放必須落實抵押擔保,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其他貸款都需要提供各種形式的擔保,使得“三農”貸款難問題日趨突出。我省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為“三農”貸款提供擔保的專門機構較少,金融機構出于控制信貸成本和風險的考慮,短期內基本沒有大規模開發農村信貸市場的計劃,“三農”貸款難的矛盾還將長期存在。
(五)農戶生產資料所有權受政策因素影響不能充當貸款抵押物,造成貸款抵押難問題。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戶是弱勢群體,普遍缺乏有效的、可交易流轉的抵押品。一方面自身僅有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林權等受法律約束規定不能直接作為貸款抵押物,另一方面由于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土地評估市場不完備的情況下,農戶往往也不愿意使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作為抵押物申請貸款,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村企業放貸的積極性,從而形成農戶可交易性農村產權融資困難的問題。
(六)農業保險發展滯后,不能滿足農村金融發展需要?!笆晃濉逼陂g,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累計1.9億元,保險賠款累計1.26億元,受益農戶10萬戶次。其中,2010年農業保險賠款4361.5萬元,受益農戶3.3萬戶。從目前來看,規模很小,也主要集中在少數試點地區,絕大多數農戶急需的養殖業、種植業、設施農業等農業生產相關財產保險服務嚴重缺失。當前我省農業保險相對滯后,市場規模小,覆蓋面窄,政策性農業保險尚未全面推行。一方面導致“三農”經濟收入平穩增長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信貸風險較高,農業保險不能有效分擔農村金融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由于全省沒有一家地方性保險機構,我省各類保險保費收入資金全部集中到總部使用,成為我省金融資源外流的又一個渠道。
完善建議與思考
(一)積極爭取貸款規模,擴大涉農信貸資金投入。鑒于我省屬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經濟總量較小,信貸控制規模不能搞“一刀切”,規模控制應與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相適應。人民銀行總行在確定新增貸款規模時予以傾斜和支持,以有效滿足“三農”、中小企業發展和災后重建貸款需求,更好的支持甘肅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二)強化財政與金融支農的合力,撬動更多資金流向農村市場。2010年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1648億元,同比增長38.8%,連續三年高于各項貸款增速,新增涉農貸款404.3億元。這些成績的取得,中央和省財政支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功不可沒。5年來全省財政支農資金完成696億元,在撬動貸款投放中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但是,各級政府對農業補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和金融機構財政貼息的扶持力度還普遍不夠,支農補貼資金因來源渠道復雜、使用分散,難以形成財政金融支農的合力,未能充分發揮出財政資金吸引金融投入的作用。因此,要繼續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突出“三農”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項目集中財政資金投放,采取財政金融合作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金融資金的規模效應,形成強大的綜合支農合力。
(三)從建立健全地方性擔保公司入手,推動擔保和再擔保體系建設。抓緊研究制定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擔保體系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的建設,創新農村信貸擔保方式和信貸擔保品種。一是省級政府籌措擔保基金為地方性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切實解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地方支柱企業的大額貸款擔保需求;二是各地州市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籌建專門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合作性擔保機構;三是組建農村商業性擔保機構,為農村經濟主體的各種融資活動提供商業性擔保服務,彌補政策性、合作性擔保機構未能涉足的經濟領域,政府以相應的政策加以引導,從而間接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加快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
(四)控制資金外流,研究制定出臺資金回流農村的政策制度。按照中央“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要求,在市場調節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當采用經濟和行政等強制手段,盡快制定出臺遏制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引導儲蓄資金回流農村市場的制度辦法,促進農村資源的逐步回流,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五)支持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構建以資本為紐帶、股權為連接、規則為約束的新型組織架構,確保全省農村信用社總體改革目標實現。一是通過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促進各項涉農資金、財政資金“回流”農村市場,借助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和服務優勢將資金投放到“三農”領域;二是廢除社保資金等政策性資金不能在農村信用社開戶結算的歧視政策,為農村信用社平等競爭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三是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獎勵扶持等措施,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壯大,更加有力地支持甘肅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資金,鼓勵農村信用社下設空白鄉鎮金融機構服務網點;五是對涉農信貸投入較大的行社由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獎勵。
(六)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加大招行引資力度的同時加快推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機構,不斷拓展金融服務通道,為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下鄉、金融機構經營中心下沉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條件,全面消除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空白。
(七)加強宣傳教育,積極倡導農村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全面加強信用宣傳教育,引導農民增強誠信意識,自覺恪守誠實信用,督促公職人員自覺履行借款人或擔保人責任。地方政府積極支持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營造良好農村信用環境。充分應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逐步將農村企業、農戶信用信息導入數據庫,建立起信用懲罰機制,從社會信用的根源上解決農村信用保證類貸款發展緩慢的問題。
(八)轉化農民不動產成為有效貸款抵押物,擴大信貸供給途徑。出臺地方性法規,實現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及房屋產權等不動產轉化為有效抵押物。鼓勵各金融機構通過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關于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等抵押貸款指導意見和具體管理辦法,緩解農戶等融資主體申請農地、農房貸款的后顧之憂。
抗生素是治療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藥物,1929年 英國學者Flemming首先發現了青霉素,1941年應用于臨床.抗生素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發現,它使人類的平均壽命至少延長了10年.抗生素是由某種微生物所產生的,在低濃度下對別種微生物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抗生素的作用范圍廣,對細菌、病毒、真菌甚至腫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殺滅作用.因此,依據抗生素的作用對象,可分為抗細菌作用、抗病毒作用及抗真菌作用抗生素等.抗菌藥是通常指對細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作用范圍較窄,包括針對細菌的抗生素外,還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藥,如磺胺類及喹諾酮類等.到目前為止,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有300余種,然而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斷出世,抗生素種類繁多及同一種抗生素有多種商品名等原因,醫務人員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常見濫用抗生素的現象,耐藥菌株亦有逐漸增多趨勢.
1 濫用抗生素現象分析
1.1 抗生素市場占有率過高中國抗生素銷售額占前100位藥品銷售額的47%,而歐美國家為10%左右.據統計,在2002年中國醫用抗感染藥物市場規模達到了345億元人民幣.
1.2 醫院抗生素使用量過大美國及英國等發達國家醫院抗生素使用率為22%~25%,而在中國則為67%~82%,其中有40%以上的抗生素用于預防感染.另外,在預防性用藥的病人中半數屬于使用不當,使用抗生素病人中1/3以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1.3 畜牧業中使用量過多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使用抗生素治療畜禽疾病更加廣泛,致使各種肉類及奶制品中抗生素含量常超出規定.
2 濫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因素 1)生產廠家過多,競爭過于激烈,造成惡性市場竟爭,給醫師使用抗生素造成不少困難.2)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從2004年7月1日起,抗生素必須憑處方購買,但目前仍然可以在藥店容易買到抗生素藥品,致使抗生素市場泛濫.3)臨床藥師指導用藥不夠普及,缺乏臨床藥師的培訓和臨床藥師指導治療的制度.
2.2 醫務人員因素醫師濫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是與未能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則和方法有關.1)經常把抗生素當作安慰劑使用,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疾病,部分醫師總覺得不用抗生素就不放心.2)分不清抗生素和消炎劑的區別,抗生素不是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的,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微生物,是殺滅微生物的,而消炎藥是針對炎癥的.許多醫師以 為有炎癥就應用抗生素,如關節炎多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多數情況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3)分不清抗生素和抗菌藥的區別,抗菌藥只對細菌感染有效,對其他微生物感染無效或效果很差,而目前在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或在發熱時使用抗菌藥現象較為普遍.4)盲目認為價格越貴療效亦越好,而事實上藥品的療效不在于價格的高低,而在于病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在臨床上不少價格便宜的藥物,也有明顯的療效,如青霉素等.5)選用抗生素或聯合用藥不科學,不少醫師為了讓患者早日康復,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聯合使用2種以上的抗生素.殊不知,每種抗生素的抗菌譜不盡相同,若聯合用藥不當,不僅達不到理想的療效,反而降低療效,甚至加重毒副作用.6)無指征預防性用藥:有的醫師為保險起見,隨意擴大預防性用藥范圍或縮短給藥間隔時間,在手術前后長時間大量使用抗生素.為提高細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療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醫務人員應嚴格掌握預防性用藥的指征.7)無規律用藥:有些醫師由于未能掌握抗生素的藥代動力學,隨意延長給藥時間,又有些醫師看到患者病情緩解,又隨意地減少劑量或停藥.給藥次數、劑量或療程的掌握不合理,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病原菌,反而會促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8)局部用藥現象比較多見.局部軟組織的瘀血、紅腫、疼痛和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均不宜局部使用抗生素.9)頻繁更換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療效有周期問題,如果療效暫時不理想,首先應考慮用藥時間不足,給藥途徑不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狀態等因素,頻繁更換藥物,易使細菌產生對多種藥物的耐藥性.10)應用廣譜抗生素的傾向較多,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在未能明確病原微生物時可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果明確了致病的微生物應使用窄譜抗生素.
2.3 患者因素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及其家屬認為抗生素是萬能藥,習慣性使用抗生素,例如不少感冒患者或家屬到藥店自行購買感冒藥和抗生素聯合使用,這是濫用抗生素的常見現象.
2.4 畜牧業中的大量使用我國每年有6000噸抗生素應用于飼料添加劑,占全球抗生素飼料添加劑使用量的50%左右.
3 濫用抗生素的后果
3.1 病原菌產生耐藥菌株病原菌耐藥菌株的形成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過警告,抗生素的濫用將意味著抗生素時代的結束,人類有可能再一次面臨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脅.耐藥菌株的形成與細菌基因突變和產生滅活酶、純化酶有關,并且與抗生素用量的增加呈平行關系,即抗生素療程越長愈易引起耐藥.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細菌耐藥情況如下:1)耐藥菌株產生速度過快,人類研制1種新型抗生素大約需要10年或更長的時間,而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時間卻不足2年,新藥的研制速度遠遠跟不上細菌耐藥產生的速度.2)許多抗生素耐藥情況嚴重,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霉素1次劑量只是2萬~3萬U,而如今則需用幾十萬、幾百萬U.我國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青霉素比率已經高達90%.喹諾酮類抗生素進入我國有20多年,而它的病菌耐藥率已達到60%~70%,曾使肺炎及肺結核的病死率降低了80%的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目前對70%肺炎球菌無效.3)耐藥菌可以在不同地區或國家之間的人群中傳播的,而且母親在妊娠期間濫用抗生素,新生兒也可能耐藥.
3.2 產生各種不良反應所有藥物均既可治病也可致病,即任何藥物包括抗生素均有不良反應.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大體上可分為不良作用和毒性反應,其中不良作用是指在正常劑量時發生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其他作用,癥狀較輕,而毒性作用是指由于用藥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或患者的高敏感性所引起的.我國每年有20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其中40%死于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常見的抗生素的不良反應有如下幾種:
3.2.1 肝臟損害 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異常的病人宜避免使用或慎用在肝內代謝、具有腸肝循環及對肝臟有害的抗生素,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四環素、利福平及紅霉素等.
3.2.2 腎臟損害 兩性霉素及氨基甙類抗生素等,對于腎臟疾病的病人應慎用或禁用.
3.2.3 造血系統損害 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派酮及拉氧頭孢等可導致維生素K缺乏,引起凝血功能障礙許多抗生素若長期大量使用,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如氯霉素等.
3.2.4 神經系統損害 神經系統損害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聽力障礙、視力減退、周圍神經病變以及神經肌肉傳導阻滯等.氨基甙類抗生素可誘發聽力障礙和神經傳導阻滯,而乙胺丁醇則可引起視力減退.
3.2.5 胃腸道反應 常見的胃腸道反應有食欲不振、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如金霉素、強力霉素、二甲四環素、紅霉素類藥物對胃腸道反應較重,而四環素類和利福平等若長期服用可致胃潰瘍.
3.2.6 過敏反應 是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一種抗原抗體相互作用而致,如青霉素和鏈霉素引起的過敏反應,使用前須進行皮膚過敏試驗.
3.2.7 后遺效應 是指停藥后的后遺生物效應,如氨基甙類抗生素對聽力的影響已引起重視..
3.2.8 二重感染 如果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引起體內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族的缺乏癥,還可以引起菌群失調癥,如偽膜性腸炎、急性出血性腸炎或真菌感染等.
3.2.9 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 在臨床上并非少見,許多感染性疾病在感染初期經過抗生素治療后,雖然感染得到控制,但發熱仍然得不到控制時應考慮是否是藥物引起的.
3.3 干擾和掩蓋病情,延誤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由于對感染性疾病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致使對診斷有參考作用的癥狀和體征被掩蓋,給診斷帶來困難,而且有時因延誤診斷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關鍵詞] 跨國公司 對外直接投資 美國 珠三角
美國是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而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最早的省份,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更是與外商直接投資密切相關。但是基于地緣經濟因素,珠三角吸引的外資更多地來自于港澳臺和日本,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外資中比重偏小。根據統計數據,2005年珠三角實際利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694萬美元,占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2.08%,僅占美國對華直接投資額8.39%。同時,在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后,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近年來長三角經濟的迅速崛起,使得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更多更合理地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投資成為調整珠三角外資來源結構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珠三角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一、簡單的文獻回顧
相對于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文獻,研究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成果較少。主要的有:莊峻(1999)以上海浦東為例,對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態度與規律進行剖析,認為美國在華投資呈現以全球競爭與爭奪中國市場為重心,以跨國公司及國際金融財團為主力、以國際型產品開發制造基地為載體、以當代高校技術研發與轉化為核心等特點。邱詢、劉曉瑾(2003)指出,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中呈現成功者繼續擴大投資、后來者逐步趕追、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加強、西部地區成為投資熱點的新特點。楊朝(2006)認為,美國對華投資的方式已逐步從單打獨斗式、政府化運作、企業偏好型轉向規?;?、系統化、市場化,并呈現由合資、參股、增資的模式向獨資、兼并、收購的模式快速轉化的特點;美國對華投資的規模和速度有所加大,投資結構將進一步趨向制造業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 投資區域分布多年來以東部沿海為主,近年來呈現向西部及其他地區推進的趨勢,但從投資項目或實際投資額來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地區。柳德榮(2007)以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相關數據為基礎,對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美國在華直接投資規模仍然較少,其在華直接投資主要采取擁有多數股權的策略,其技術轉移規模偏小,對我國GDP的貢獻呈增長趨勢但仍然較少。
在檢索中尚未能查找到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獨立文獻。本文對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與發展趨勢的研究,有利于完善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對華直接投資的研究框架,也有利于為珠三角合理利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發展階段
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及肇慶等9個城市,它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成立的沿海經濟開放區,也是我國最早吸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利用美資的變化過程(見圖1),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數據來源:1990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1 1986年~2005年珠三角簽訂利用美資項目數變動趨勢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1988年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是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探索性階段,其投資項目少、投資額低且區域分布高度集中,主要投資于廣州和深圳兩地,尤以深圳為甚。美國是這一階段到深圳投資項目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16宗。美國在廣州的投資1983年時只有兩宗,1984年簽訂的合同增至6宗。其投資行業主要是食品業、畜牧業和工業,與當時我國要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需要和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的需要相適應。在這一階段對珠三角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美國企業大多為著名跨國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美國亨氏集團、菲利普莫里斯集團有限公司、美國貝克公司、美國愛倫度直升機航空有限公司、美國畢垂斯(香港)國際有限公司、美國Cookson Electronics等。
第二階段:1989年~1993年迅速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美國對珠三角投資出現明顯的變化,同上一階段相比,美國跨國公司在第二階段對珠三角的投資呈現迅速擴張態勢。1990年珠三角利用美資項目數為47宗,到1993年該項目數達到這一階段的最高值,為291宗,在三年內翻了七倍。在投資區域方面也開始擴張,由以廣州、深圳為中心向整個珠三角地區擴散,佛山、江門、惠州等地也開始有美資引進。在這一階段,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從食品、畜牧、一般性生產工業和基礎設施建筑業擴大到林木、化學、餐飲、房地產和生物科技產品開發等行業,美國的信息技術也開始進入珠三角。1988年立項的深圳電子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計算機盤片及配套驅動器系統的企業,隨后美國的信息技術以更快的速度進入珠三角。
第三階段:1994年~2000年調整階段
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階段的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投資波動較大,但回復迅速,而且投資的行業較前期更為廣泛。美國跨國公司投資的領域涉及機械、電子、通訊、化工、紡織、能源、運輸、輕工、食品、農業、醫藥、旅游、飯店服務、房地產等。同時,隨著中國服務業的逐步開放,美國跨國公司率先進入了珠三角的金融、保險、會計、律師、廣告和咨詢等服務業。
第四階段:2001年至今繼續發展階段
這一階段美國對珠三角投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實現投資項目數和利用投資額“雙增長”。美國對珠三角投資仍然以廣州和深圳為主,但加大了對東莞、中山和惠州等其他城市的投資,對粵東、粵西地區的投資也有增長。從投資行業看,美國在珠三角的投資仍然以制造業為主,但同時也加快了對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的投資。
三、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1.投資總額上升,投資增長速度下降
根據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第四階段2001年~2005年美國在珠三角實際投資額總計為270103萬美元,比第三階段增長14.84%,但第四階段平均投資增長率為-9.27%,與上階段平均投資增長率32.61%相比減少41.88%。
數據來源:1995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2 珠三角實際利用美資額及增長率變動趨勢
2.投資區域以深圳、廣州為中心向其他城市擴散
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向發達地區傾斜的趨勢在珠三角投資中也有表現,集中于深圳、廣州兩個較發達城市,美國跨國公司在這兩個城市投資額是其在珠三角投資總額的1/2,其在其他城市的投資較為平均。但隨著珠三角經濟發展,美資已經向其他城市擴散,美國對珠三角深圳、廣州以外的城市的投資不斷增長。
數據來源: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3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區域分布
3.投資行業以制造業為主,但服務業增長最快
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行業主要分布在51個行業,主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通訊、能源、交通等重工業和基礎工業,也有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等輕工業。目前已經進入旅游、建筑設計、信息咨詢、金融、房地產、銀行、保險、律師等服務行業。從投資過程看,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領域經歷了由食品、畜牧和一般性生產工業到化工、醫藥、機械、電子、通訊、電腦咨詢、生物科技產品開發等高新技術產業再到金融、保險、會計、律師、廣告和咨詢等服務業的轉移過程。從行業結構比重看,如今仍然是制造業占主導地位,占美國在珠三角直接投資的71.2%,但從投資增長速度看,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長率比其對制造業的投資增長率要快,尤其是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已成為美國在珠三角投資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
4.投資方式由合資、合作為主向獨資化轉變
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式主要有合資、合作和獨資三種。1995年,美國跨國公司采取合資和合作方式的比例較多,二者共占珠三角利用外資方式的3/4。2005年這一比重發生明顯變化。一方面,以合資和合作方式進行投資所占比重下降,但下降趨勢還不是非常明顯,突出的變化表現在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新增項目中,獨資方式所占比重明顯加大,呈現出獨資化趨勢,另一方面,出現了新的投資方式,即股份制。隨著美國在珠三角的投資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轉移,為了長期壟斷技術和管理優勢,克服外部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通過采取獨資或擁有大部分股權的形式以獲取最大利潤。
數據來源:2000年、2006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圖4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投資方式變化趨勢
5.投資主體以大型跨國公司為主
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到2004年末,在名列世界前500強的近200家美國跨國公司或集團中已有135家對珠三角進行投資??鐕臼敲绹敶鐣a力發展的首要推動者,是高新技術的主要載體與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對珠三角投資中,不僅有世界著名的大而強的跨國公司,如寶潔、沃爾瑪、通用電器、IBM、AT&T、花旗銀行等,而且還涌現了一批新興的以高新科技開發轉化為特征的“小而強”的跨國企業。
6.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對投資區位決策影響最大
我們通過對影響美國在珠三角投資因素的實證分析,發現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對美國在珠三角投資的影響最大,其后依次為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并且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多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其更加看重的是高素質專業人才和熟練勞工的技能而非廉價的勞動力。另外與一般認識不同,政府稅收水平的高低對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影響甚微。
四、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的對策
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的成長經歷了起步、快速發展、調整、繼續發展四個階段。隨著發展階段的演進,其投資規模、區位、行業流向及投資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對珠三角投資的動力來自于珠三角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因此,吸引美國跨國公司在珠三角投資必須具有針對性。
1.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擴大市場規模
GDP增長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從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一直保持著較快的GDP增長率,使得多數美國跨國公司對珠三角的前景看好,增加其投資。但近年長三角的迅猛發展引起美國跨國公司的關注,美資投向有北上的趨勢,要繼續保持珠三角增長優勢,必須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加強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合作與發展,為珠三角經濟發展拓寬領域。通過與港澳的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優勢,促進珠三角經濟繼續較快增長。
2.進一步擴大市場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珠三角經濟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05年人均GDP為3054.75美元,僅相當于同年美國人均GDP的7.25%。加上我國社會保障體制還未健全,人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大,消費謹慎,所以珠三角總體消費能力遠遠低于美國,只有少部分居民具有奢侈品消費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增加珠三角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另一方面要轉變消費觀念,鼓勵居民消費。
3.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珠三角勞動力資源豐富且成本相對較低,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美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其對珠三角直接投資項目(如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等)的技術含量往往更高,相對于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更高。目前珠三角高素質專業人才嚴重缺乏,2005年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勞動力總量的2.79%。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重視教育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職業教育、高校教育的發展,加大對其投資力度,促進教育培養結構合理化,既要培育創新型人才,又要發展技能型人才。
4.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在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的投資環境雖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與對工商業的投資相比偏小。根據統計數據,2002年~2005年珠三角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7%、45.3%、44.3%、43.1%,出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與此同時美國在珠三角實際投資額從2002年的80537萬美元下降到2005年的25694萬美元。加快服務業向外資開放的步伐,積極慎重地拓展與美國跨國公司在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知識創新等領域的戰略性合作;逐步放開資本市場,為美資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加快法律建設,與國際接軌,加大對私人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創造自由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
5.轉變政府引資手段,強化政府引導機制
對于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而言,稅負水平的高低對其影響不大,政府的稅收政策對其投資決策的引導作用未如一般認識的那么顯著。因此,一方面,政府在吸引美國對珠三角直接投資中應避免繼續盲目利用各種稅收手段和優惠政策,可以通過減少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限制性的政策條款,如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領域,減少對跨國公司的股權限制,簡化投資公司的審批登記手續等。同時消除在珠三角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在某些行業中的投資禁令,掃除美國對珠三角直接投資的制度,保持開放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珠三角對美國跨國公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要依據投資總體態勢,運用政策和機制,積極引導美資的投向,高層次利用美資,更多更好地把資金引向金融、保險、研發等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莊峻: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投資[J].中國外資,1999,(4):36~48
[2]邱詢劉曉瑾: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新特點及其實效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3,(1):56~62
[3]楊朝:積極應對美國在華投資的新變化[J].經濟縱橫,2006,(10):8~10
[4]柳德榮:美國在華直接投資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2007,13(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