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醫學與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開展電化教學工作的措施和辦法
1.1建設一支開展電教工作的教學隊伍
開展電教工作要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方法、這就要求有一批人來開創這一工作。我們十分注意組織支持各課程教師和技術人員參加各種電教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和學術交流,積極支持他們在教學各環節開展電教工作。目前,電教手段的應用幾乎復蓋了基礎部所開出的各課程。各教研室都有一些熱心從事電教手段應用、研究和探索的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他們為基礎醫學各課程電教工作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
1.2創造條件搞好電教硬件建設
電教設施是開展電教工作的基礎。在教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每年堅持安排一定的經費有重點分批地進行電教設施建設。幾年來,先后為各教研室購置幻燈機、投影儀56臺套;建成了各教研室、實驗室、階梯教室與學院電教中心相連的閉路電視網絡;階梯教室配置了電視機16臺及幻燈機、投影儀;病理學、組胚學、解剖學、生理學等教研室購置電視機16臺、錄像機4臺、音響1套。使這些教研室有了相對獨立的電教系統、能靈活地開展電教工作;學院還集中經費購置了一套共用的顯微攝錄像和播放系統,為形態學科制作顯微鏡下結構和現場直觀教學提供了現代化條件。計算機教學已成為我院的一門重要教學課程,學校先后購置386以上的計算機73臺,建成了標準的計算機房,并被批準為省級計算機考試點。學院修改了教學計劃、增加了計算機教學內容。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興起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注意跟蹤、積極進行CAI教學工作的探索,目前生理教研室購置了兩臺多媒體計算機及輔助設施,建起了計算機模擬生理實驗室雛形并引進了部份CAI課件、開展了生理學模擬實驗教學。這些電教設施的增加、改善,使基礎部各課程電教能力極大增強。
1.3加強各課程的電教軟件建設
電教軟件是開展電教工作的重要內容。最初我們只能通過各種途徑購置和引進各類教學幻燈片、錄相和電影片。當我們自己的設備到位和人才隊伍逐漸成熟后,便開始積極組織各教研室根據本學科、課程的實際需要和特點,在電教中心的配合下自編自制各種電教教材。幾年來先后制作教學幻燈片45套5萬余張,理論和實驗教學錄相、電影片34部,實習教學片12套共105個章節、實驗實習考試片32套、知識競賽片2部。這些自制的各類電教片的內容反映了我校教學和科研的新成就,貼近我校教學實際,在應用中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中有13部教學片獲省、市、院的獎勵,有多部教學片由國家出版社發行。
1.4廣泛地開展電化教學工作
在這10多年的實踐中,我們始終倡導利用現有電教設施、手段和軟件在各課程的各教學環節充分開展電教工作,以提高課時知識量和教學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在基礎醫學的形態學課程的教學中,電化教學內容約占總學時數的20-35%;病理學、組胚學的實驗教學中,電教內容達到1/2;機能學教學中電教手段和內容及吋數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目前約占總教學時數的8-20%。在各課程理論教學中幻燈機、投影儀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利用電影、電視進行理論、實驗教學,指導學生實驗實習,幫助學生預習、復習、總結已成為教學中很普遍的現象。電化教學的開展、使大量現代醫學知識、新成果、新技術得以在教學中迅速傳播。
2對基礎部電化教學發展的思考
我院基礎醫學教育電化教學工作已取得較太的發展和成績,傳統教學方法和內容已發生很大變化。面對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及培養高素質跨世紀醫學人才的需求,還必須加大加快電教的建設和手段應用,為此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2.1作好建設規劃、加強隊伍建設
我們將在認真總結電教發展的經驗、教訓及調査研究的基礎上,瞄準國內、外電教發展的動態制訂出較高起點的電教發展規劃,并納入學院電教發展整體規劃。注意重點建設一批輻射能力強的帶頭項目或課程。要把多媒體CAI輔助教學、興建信息高速公路、進入國際互聯網作為建設的重點。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按輕重緩急、分步實施分步到位的原則進行。加快加強電教兼職隊伍建設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要枳極為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學習掌握電教知識和技術,利用電教手段開展電教工作創造條件。要分期分批對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計算機培訓。尤其要注意培養年青教師電教工作骨干,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電教技能,鼓勵他們創造性地開展電教工作。
2.2加大電教經費投入和設備建設
教育手段的更新和現代化是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條件。雖然我院電教工作起步早、發展快,但依然存在經費不足、設備陳舊老化,電教教材跟不上科技、社會發展的需求等問題。電教“硬件不硬、軟件太軟”的現象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和質量提高。必須加大電教建設經費的投入。應在每年的教學投入中按比例劃出電教建設經費,并把有限的經費合理的配置好,做到既要加強電教中心和重點項目的建設,也要注意加強對電教終端或子系統的建設,以使電教整體功能增強,更具綜合性、滲透性、靈活性。
2.3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多層次、多形式廣泛開展電教工作
轉化醫學研究提倡建立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雙向、開放的研究平臺,倡導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為實現實驗室和臨床之間及時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設強大的、穩定的研究平臺。轉化醫學又是一個多學科的系統,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強調多學科交叉性的課題攻關協作,力求實現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共享。轉化醫學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它強調醫學研究要“來自臨床,服務臨床”,將成為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轉換醫學倡導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同時,臨床上出現的問題又能及時反饋到實驗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這種良好的雙向互動可推動醫學全面、可持續性的發展。通過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
基礎醫學教育與轉化醫學之間的緊密聯系
現行的醫學教育和研究體制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的直接針對性和應用性不強,而許多臨床上有價值的發現無法準確反饋給基礎研究工作者。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種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割裂狀況,順應了現代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為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
針對性的基礎醫學教育是轉化醫學發展的良好基礎。從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始著手規劃,培養出既懂基礎研究又精通臨床、有轉化醫學理念和能力、能較好結合基礎與臨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轉化醫學研究開展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2009年9月,在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了我國轉化醫學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應放在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
轉化醫學研究的開展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支持。在醫學領域中,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導科研與實踐的基礎。轉化醫學以促進科學發現轉化為醫療實踐并最終服務于病患為目標,其實現離不開基礎醫學教育培養的高素質的轉化醫學研究隊伍。高等醫學院校作為轉化醫學研究的主體之一,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在保持注重學員對知識的掌握和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應該有目的、有重點培養學員以臨床實際需求為研究出發點的思維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讓學員在開始就建立基礎醫學研究來自于臨床、根植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必須與臨床醫學結合,才有生命力。
轉化醫學所倡導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也是未來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實踐三者的關系及其定位,通過教育彌補研究與實踐之間的差距等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必須認識到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必須與臨床醫學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轉化醫學理念作指導,注重培養臨床和基礎一體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進基礎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
強化基礎醫學教育,促進轉化醫學研究發展
轉化醫學的發展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造成了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研究之間的脫節:臨床醫生不關心也難以理解相對深奧復雜的基礎醫學研究,而基礎醫學研究者對于臨床病人的實際情況缺乏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研究工作難以切合病人的實際需求。在未來基礎醫學教育中,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加強科研反哺教學,進一步改善教學條件,大力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1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適應轉化醫學的發展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和醫院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建設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學科體系,促進新型轉化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是轉化醫學研究順利開展的根本。完善基礎醫學學科建設,首先要根據轉化醫學發展要求調整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理念,我們要以轉化醫學的思想統領醫學學科建設,培養基礎與臨床工作緊密合作的意識,鼓勵學員培養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協作的學習和研究習慣。其次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轉化醫學倡導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醫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增強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可有計劃的新開設一些交叉學科前沿領域的新課程。還要建立適合轉化醫學特點的實驗課程體系,特別是設立打破傳統醫學的學科分隔、能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加強臨床醫學生的個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我校新近綜合多個基礎醫學學科實驗室,融合多學科特點而成立的實驗教學中心,正是順應這種要求而產生的,未來也將在轉化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礎醫學科研水平,促進轉化醫學發展基礎醫學研究是轉化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轉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基礎研究支持,基礎醫學研究的水平是轉化醫學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在近代醫學發展進程中,醫學基礎研究進展迅速,而臨床醫學研究則相對滯后,轉化醫學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溝通二者的橋梁,一方面促進醫學基礎研究的臨床應用,提高臨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臨床選題,為解決臨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的發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礎醫學研究的臨床醫學研究體系,一方面通過針對臨床問題的基礎科研水平的提高,實現轉化醫學的實驗室與臨床的雙向轉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學的機制,在基礎醫學學習過程中開展基于轉化醫學思路的課外科研活動,使課堂的理論知識和科學實踐緊密結合,提高醫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基礎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優化先進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空間及資源,將基礎科研與臨床緊密銜接,把醫學研究實驗室建成轉化醫學人才培養教育實踐基地,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轉化醫學人才,從而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改革;基礎醫學;教師;臨床教育
1、前言
隨著教學改革條件的不斷變化,對基礎醫學教師臨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期用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與實踐?;诖?,本文從概述相關內容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2、概述
當今社會和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使醫學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提高醫學教育質量,使之適應衛生改革發展的需要,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健康的需求,是社會對醫學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國醫學教育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學指導思想、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醫學教師成為專職教師后不再從事臨床醫療服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科的發展,臨床知識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缺乏、老化的現象。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推動教學改革的進程,開展基礎醫學教師臨床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
3、加強基礎醫學教師臨床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發展必然影響著醫學思想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疾病譜、人口結構、心理狀況和健康概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了醫學模式和醫學思想的不斷變化。如從生物醫學發展為環境醫學、社會醫學,從個體醫學發展為群體醫學,使醫學思想從以單個患者為中心轉變為以各種群體為中心,從以醫院為基礎轉變為以社區為基礎,從以疾病治療與身心健康為目標轉變為以身心健康與社會、環境相和諧為目標;從臨床醫學發展為預防醫學、保健醫學,使醫學思想從以疾病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從以診斷治療為重點轉變為以預防保健為重點。另外,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學科的分化越來越細,學科的交叉日益增多,新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等不斷出現。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新的診療技術層出不窮,許多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社會、科技和醫學本身的高速發展、知識的分化與綜合,進一步豐富了醫學科學的內涵,也為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醫學教師必須根據現實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使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和臨床。
4、基礎醫學教師臨床教育的措施與途徑
4.1教師反思
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基于問題式學習是經過廣泛論證和認可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近年來備受關注。圍繞臨床病例展開的教學以一個實際的臨床問題為起點,由此引出一系列相關的基礎知識和臨床技巧方面的問題,以其真實性、實用性和生動性的教學過程,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的興趣和熱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基礎課教師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首先,教學采用的病案主要來源于臨床和文獻資料,選擇病案要科學合理。其次,教師在分析、點評學生的發言和論文時,要對所涉及的臨床問題有充分的認識,要取得理論與臨床觀點的統一。然而,基礎醫學教師普遍存在對臨床知識及其進展不夠熟悉的狀況?;A課教師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臨床知識的重要性,自覺地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強臨床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工作中,基礎醫學教師要復習相關的臨床課程教材,參考有關的近期臨床??齐s志,閱讀有關的臨床應用綜述文獻。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網上查找、學習有關的臨床信息。
4.2校本部培訓
基礎醫學教師參加臨床見習或實踐是加強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最有效途徑?;A醫學教師不參與臨床實踐,不接觸病人和臨床醫療人員,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最新的臨床工作方法和特點,就不可能得到準確的臨床資料。學校在改善學生教育環境的同時,也應積極改善教師的教育環境。高等醫學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學校應充分利用這種優勢,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學?;A課教師與臨床醫生的聯系,如組織活動時打破基礎與臨床的局限、增開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校車班次等。對于基礎課教師參加臨床見習或實踐的重要性,學校有關部門及附屬醫院應有充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對基礎課教師到臨床見習或實踐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協調工作。另一方面,學校應采取激勵政策,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開展多種組織形式,鼓勵基礎課教師下臨床。例如,針對目前社區醫院普遍存在醫療水平較為落后的情況,學??梢越M織教師定期參加社區醫院臨床科室的診療工作,如查房、病例討論與疑難病會診等,不僅有助于基礎課教師臨床知識水平的提高,還能發揮基礎課教師基礎知識扎實的優勢,為臨床實踐服務。
4.3學術交流
基礎課教師要積極參加有關臨床的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等。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短時間內很難閱讀大量的書籍和文獻。參加各種有關臨床的學術講座或學術會議也是一種節約時間、擴大交流、了解臨床發展動態的繼續教育好形式。學??舍槍A醫學教師感興趣或迫切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聘請臨床某個領域的專家或做出一定成績的臨床醫生,經常在學校組織一些如病例報告、科研報告、學術講座等類型的學術活動。鼓勵基礎醫學教師參加國內外臨床學術會議,了解臨床領域的最新進展。
1基礎醫學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分析
1.1基礎醫學教師定義及來源
相對于臨床醫學而言,基礎醫學主要包括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等內容,是研究人體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生理病理規律的科學體系,是醫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整個醫學發展的基礎?;A醫學教師是指在醫學院校從事這些基礎醫學分支學科課程教學的教師?;A醫學教師來源主要有3種:
(1)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工作,占90%;
(2)臨床醫生向教師轉崗,如外科醫生轉為人體解剖學教師,占4%;
(3)從科研院所進入高職院校任職,占6%。1.2基礎醫學教師教學現狀與兩難局面由于基礎醫學教師多是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類院校進行教學工作的,沒有接受過正規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統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又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因此,在教學中無法引入鮮活的臨床案例,導致基礎醫學教育偏向于過多的理論化,“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高職院校學生基礎多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導致了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知識的脫節。
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意義及必要性
2.1基礎醫學教師與“雙師型”教師標準的差距
目前,我國還沒有“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條例,各院?;旧鲜歉鶕铝袠藴试u定“雙師型”人才素質的,即在具有講師及講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前提下,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本專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
(3)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經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或以上)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的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經過培訓并取得結業證書。大多數高職院?;A醫學教師即使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但由于僅只是考證,沒有充分的臨床實踐經驗,因此,與真正意義上的雙師素質教師還存在很大差距,想縮小這一差距就需切實走向臨床參與實踐。
2.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必然性與意義
教師專業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國教師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為促進教師教育發展和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是今后教師發展的趨勢,與專業化貼近的首要關鍵就是要與臨床進一步接軌。根據這一發展需要為基礎醫學教師制訂適合自身特點的走向臨床鍛煉的計劃,并給予適時的協助和教育,最終將最大化實現教師潛能。
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及手段
影響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因素:
(1)制度層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臨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臨床的考核標準是否量化。
3.1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
為促進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內在驅動力,使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自修和反思。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不可低估的潛在動力,關鍵在于引導?;A醫學教師走向臨床首先需在學校層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該項工作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根據作者對周邊10所醫藥類高職院校的調研結果顯示,只有2所學校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勵和自愿原則開展走向臨床工作。對其中121名基礎醫學教師、102名專業教師及90名行政人員進行的進一步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對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制度化建設工作給予了肯定。
3.2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實踐方式
依托行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積極鼓勵并組織教師到醫院參加工作實踐。本校走向臨床頂崗的方式多樣化,
(1)以時間段劃分為:①長期頂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長時間完全在頂崗單位進行實踐(如西南醫院);②短期頂崗,利用寒暑假到醫院頂崗(如附屬醫院);③間隔頂崗,利用平時排課間隔到醫院頂崗(如每周只排3d課,2d到頂崗單位實踐)。
(2)以學科對口劃分為:①完全對口型,如生物化學(生化)教研室教師到醫院生化檢驗科室進行頂崗實踐,病理教研室教師到病理科頂崗實踐;②不完全對口型,如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教師到皮膚科進行頂崗實踐,對皮膚科感染病知識進行學習,為部分對口型。
(3)以教師授課面向專業劃分,如該教師的藥理學課程面向的是護理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護理崗位進行頂崗實踐;正常人體功能面向的是康復專業則可選擇在醫院康復科進行頂崗實踐。以本?;A醫學部為例,從2012年7月開始已有38人次到醫院進行了頂崗實踐,另已有醫院專家、學者及高級技術人員6人次到本校進行講座培訓與教學活動。通過頂崗實踐教師本人反饋自身教學有很大提升,特別是邊實踐、邊頂崗的教師對教學效果的促進度較高,該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從臨床中剛接觸到的知識可及時、有效地應用到課堂中去,學生反映效果好,教學手段靈活,與臨床結合緊密,學生受用度高。
3.3基礎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臨床的考核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規范:
(1)臨床實踐的考勤管理通過醫院與學校共同承擔,并進行雙向管理;
(2)實踐能力和效果主要由醫院方給出相應的評判標準,在實踐完畢后作出相應的考核結論;
(3)學校結合醫院給出的考核結論、綜合表現及反哺理論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分,評定出優秀、合格和不合格3個等次,根據學校相應制度給予一定獎懲。
3.4基礎醫學教師專業化與走向臨床的聯系
教師專業化理論認為,教師教育的本質不是簡單地“重復”,而在于需要一定的“專業精神”、“專業理論”和“專業技巧”,并不斷地進行改進、完善和創造。對基礎醫學教師而言,應著眼于進一步培養適應醫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潛能。醫學教師的服務對象是人,在教學中既要求醫學教師傳授廣博的醫學基礎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遵循教育規律,講求教學方法,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走向臨床這一舉措可極大豐富基礎醫學教師的臨床醫學知識素材,彌補了原先基礎醫學教師過于理論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專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A醫學教師走向臨床的另一個積極作用是能激發教師的科研思維火花,能推動更多、更好的科研項目的申報。只有基礎與臨床結合后才能使課題更具有經濟與社會價值,進一步提升學校軟實力,促進學校長遠發展。
4走向臨床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4.1反哺理論教學的手段與方式多樣化
走向臨床后基礎醫學教師接觸的臨床案例較多,可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如項目導向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類似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和雙語教學法等。以本校病理學教師為例,有2名教師參加了西南醫院學年頂崗實踐及6名教師參與了附屬醫院的邊教學、邊頂崗的實踐活動。走向臨床后教師收集了大量病例資料,初步具備了臨床病理檢查能力,能分析和診斷常見病理切片并報告結果。鑒于本校現階段班級編制及學時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了類似PBL教學法,即應用教學思維,在課堂中引入了以問題討論為中心的教學法,通過“分組思考、推薦匯報、總結歸納”等方式在學生中全面實施。根據實施后的效果反饋,學生普遍反映與傳統教學法比較,新的教學法學習代入感更深,知識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學法實施要求比較。
4.2反哺理論教學采用“私人訂制”形式
反哺理論教學體現了獨特的“私人訂制”形式,如本校中醫康復專業《正常人體功能》的任課教師被安排在附屬醫院康復科進行了頂崗實踐,實踐后教師與中醫康復理療醫生進行了親密接觸,了解了工作性質及常見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更能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崗位需求為導向,項目為引領,編寫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組織等。這樣形成了一整套為學生量身定制的教學資源系統,學生受益無窮,為《正常人體功能》的教學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優秀資源。今后,教師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學生在職業生涯中也能熟練掌握機體各部位結構與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強了學生診治疾病的信心。
4.3促進反哺理論教學的激勵機制
為保障教師進入臨床實踐后反哺理論教學的積極性,應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撐??蓪嵺`后的效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如轉化為教學改革論文的數量及質量,應用于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學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己私Y論為優秀者可在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外出進修、學年考核、評優評先等方面優先考慮。
4.4反哺理論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人文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17
基礎醫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基石。它從微觀到宏觀角度揭示了人體結構、功能及生命過程;從機體和外在環境的相互影響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A醫學研究對整個醫學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2]培養素質全面的高科技人才是近年來基礎醫學研究的重要目標,因此,構建特色的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具有實際的導向作用。而人文素養教育作為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的一個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可或缺。
1基礎醫學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現狀
(1)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缺乏。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紀初,是西方高等教育與我國傳統教育交互影響、融合的產物。[3]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培養,不僅在于專業知識與實驗技能的培養,同樣包含人文素養的培養。但是,目前高校對于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側重點依然偏向于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而在人文素養教育課程僅涵蓋自然辯證法、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且所占必修學分的百分比比例也是區區之眾。此類課程設置的缺乏在宏觀上也凸顯出其地位的尷尬。(2)研究生對人文素養的培養意識不足。基礎醫學研究生對學習醫學人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積極性匱乏?;A醫學研究生完成課程學習后,直接入學系(教研室)進行科研能力訓練及學位論文研究工作。而現階段,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壓力日益增大,重心多是放在對實驗技術和專業知識理論的學習,從而忽略了對于自身內在品格、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和思維方式的塑造,對道德感、責任感、職業操守、交流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識學習也較為被動。醫學人文教育的相關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學生的重視,與此同時,對此類課程單一性、乏味性的固有印象也給研究生人文教育增加了一定困難。
(3)導師對研究生人文教育的關注度弱化。導師負責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之一。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主要責任人,其具體體現在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等專業方面,同時也涵蓋了研究生道德素質、科研倫理與學術規范、醫學人文精神的教育。[4]然而,目前研究生學習期間,導師多半負責引導學生熟悉本學科或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高其研究能力,但在人文素養的學習和培養的意識方面存在較大不足。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高校之內甚或高校之間導師在教學和學術上的無形壓力使其不能兼顧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研究生除課題和專業知識之外的獲得。
2培養基礎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1)人文素質是研究生人才成長的重要基礎。當前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已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種轉變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應地,為了使基礎醫學培養有更深層次地進步,需要通過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課程對現代醫學模式加以輔助?;A醫學研究是一項以解決生命科學基礎理論和問題為目的的事業,它作為現代醫學的科學基礎,是我們窺探生命構成的最根本的手段,其發展推動了現代醫學的進步。為此,人文素質在基礎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也顯得尤為重要?;A醫學道阻且艱,只有具有頑強毅力、勇于為科研事業獻身的人,才能真正探究生命科學的意義。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注重專業基礎與人文素養并重,對研究生進行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醫學人文教育有利于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建立。近年來,國內學術造假現象比較嚴重。學術科研環境浮躁,作為科研事業的中堅分子,基礎醫學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學術不當行為的發生與否。高尚的人品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有效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能夠創造出健康和諧的學術氛圍。在當前研究生培養中,不僅要求研究生專注學習專業知識和鉆研課題,同樣也要求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個人修養,切實做到自律自強,形成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尚。
(3)醫學人文教育有利于培養研究生溝通、協作技巧?;A醫學研究生性格大多內向,彼此互動稀疏,且所處的環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對外界訊息的獲取,致使多數學生眼界狹窄,所見有限。而醫學人文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養,引導其對人生價值觀的正確思考,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溝通、理解與團隊協作技能,推動科研事業的進步。當然,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外界的灌輸和一點一滴的積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養。
3基礎醫學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思考
(1)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做好研究生心理引導和教育工作。在做基礎研究時,常常有設置“placebogroup”闡述心理狀態對當前實驗的作用和影響。毋庸置疑地,健康向上的心理條件對實驗的順利進行是至關重要且百利而無一害的。然而,長期以來,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壓力尤為大,畢業時,科研論文要求高,導師科研項目多,也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任務。并且科研成果的好壞與獎學金、工作密切相關。這些都造成基礎醫學研究生心理狀態的“亞健康”。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研究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課題和科研工作,有效處理科研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關系和矛盾,會更加有利于科研實驗的開展,使科研協作走向成功。
(2)加強研究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對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和獲得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科學研究具有系統性、交叉性、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并也因此愈加凸顯科研協作的重要性??蒲袇f作使研究者對知識的理解有更加全面和豐富的認識,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科學研究的成功與否。[5]研究生僅憑一己之力,對科研的完成度有絕對的局限。因此培養研究生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研究生人文素養教育,對獲得高效的科研成果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基礎醫學;非醫學背景;OBE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會議強調,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全國高教處長會上說: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將以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為工作目標。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的開端,是醫學教育大廈的地基。近年基礎階段師資醫學背景欠缺的現象十分普遍,嚴重影響醫學基礎階段的教學質量。經過調研,國內高水平醫學院校存在著同樣的難題和困擾。目前各大知名院校較普遍的解決辦法是培養本校的基礎醫學畢業生,然而,此方式培養規模有限、周期長,畢業后就業方向無法掌握,效果不佳,所以亟需一個行之有效、科學系統的培訓體系,解決目前的困局。構建非醫學背景教師培訓體系將在強化師資隊伍教學能力、提高醫學院校本科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值得在醫學教育領域推廣。
一、近年來基礎醫學教育教師現狀
經調研,國內的綜合性大學或獨立設置醫學院校,目前皆存在基礎階段教學師資醫學背景欠缺的現象[1]。盡管各家院校已經開始有意培養基礎醫學畢業生,彌補此不足,但數年之內,難以得到根本解決[2]。以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為例,近40年來非醫學背景教師占比逐年攀升。據多年的教學質量監控和調查分析,非醫學背景教師在為醫學生授課過程中,明顯存在力不從心的現象,例如在講授疾病相關機制、微觀表征、治療藥物等過程中,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來結合臨床實例,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打擊教師上課的熱情,是對醫學教學質量提升的嚴重掣肘。因此,教師們對自身的綜合知識體系提升與完善,具有強大的內驅力。目前國內對非醫學背景教師的培養體系構建研究不充分,尚無形成系統、科學、完善的體系的先例,簡單的培訓講座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此項工作細致繁雜,但意義重大,是醫學院校亟須解決的重要工作。
二、基于OBE的非醫學背景教師培養體系構建與設計
美國在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最早提出基于學習成果產出導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并將OBE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確保學生能獲得在未來取得實質性成功的經驗”[3,4]。學習成果產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驅動教育系統運作的動力和核心[5]。青年教師科研、教學任務重,依據OBE模式,有針對性的逆向分析,找到需要補充的短板,靶向培養,可以達到實質性、高效的培養效果。結合近年來的教學管理經驗和體會,構建具有可行性、科學、系統的培訓及反饋評價體系,加強非醫學背景教師的臨床知識,培養臨床思維,為之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體系構建過程中,要明確“我們想讓學生(非醫學背景教師)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么?為什么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一)準確梳理學習內容和范圍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回溯、梳理非醫學背景教師的知識薄弱點,確定教師理論學習的主要課程和知識范圍。內容既要涵蓋教師需要的知識,又要實現高效、盡量節省時間的要求。
(二)非醫學背景教師培養體系設計通過調研分析,形成科學系統的培養體系,內容上包含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形式靈活,包含課堂學習、智慧教室學習、臨床見習與案例討論、慕課學習等有效形式;培養進程結合教學導師制。
(三)構建合理的考評和質量監控體系對考核方式和難易度的把握需要充分研討,既要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又要不對教師造成過重的負擔。
三、系統化培養措施與考核評價
(一)簽訂培養協議非醫學專業背景,面向醫學類專業學生授課,承擔醫學基礎類課程的新進青年教師與學院簽訂培養協議,進行系統化培養。非新進青年教師,鼓勵參與到培養體系中去,教師積極性高。
(二)系統性培養措施建立非醫學專業背景教師跟修臨床醫學主干課程制度。非醫學專業背景的教師,需全面系統地進行本專業課程和相關醫學專業課程聽課,悉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要求修完系統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內科學、外科學等7門醫學專業課程。進入臨床,彌補臨床知識與實踐的不足。根據專業側重、授課中發現的欠缺,分析教師需要進行臨床實踐和見習的科室,形成合理的臨床學習知識結構,進入附屬醫院,參與臨床案例討論、見習、查房等活動,強化臨床思維。建立有效交流機制,密切基礎與臨床的聯系,建設良好的溝通橋梁。豐富培養方式,提升教學能力。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背景和學習情況,逆向分析,查找知識短板,選擇性地參與系列活動,如聽取醫學知識講座、參與醫學論壇交流、通過網絡課程學習、慕課微課等形式,補充醫學知識。通過教學導師制、教學活動日聽課、集體備課等靈活的教研活動形式,以手把手、一帶一等方式,切實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
(三)考核與評價課程學習考核。課程修滿后,可以自行申請參加理論考試,不通過者暫停授課及職稱評定資格。試講制度,嚴格準入把控。進行醫學基礎課程授課前,必須申請試講,由院督導專家、青年教師帶教導師、學系主任、副主任及教師等試講效果進行評價。入職三年內,督導組專家隨機聽課并進行評價,評價不合格者暫停授課及職稱評定資格。
四、反饋與改進
通過及時有效的監控與反饋機制,不斷改進,形成科學合理的非醫學背景教師的醫學素養培訓體系閉環,長效機制強化師資綜合素質,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A醫學師資隊伍的培養是一項任重道遠、意義重大的工作,對醫學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構建形成完善的培養和考核體系,將會高效地提升非醫學背景教師的醫學素養和水平,提高學?;A階段醫學師資綜合素質,提升醫學生培養質量,具有重大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肖業臣,劉暢.非醫學背景教師做好基礎醫學教學工作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5):420-422.
[關鍵詞]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生源
基礎醫學的重大突破對整個醫學的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1]。近年來,國家從宏觀上擴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但基礎醫學的碩士研究生卻出現了生源短缺現象。
一、基礎醫學研究生招生現狀
可以看出,學校整體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逐年增加,已超過了5500人,但基礎醫學的報考人數卻逐年減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擁有碩士研究生導師有1428人,基礎醫學專業僅110人。極大的影響了基礎醫學的科學研究與整體建設。經過調劑后,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有所提高(見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礎醫學的碩士研究生的招生數量緊缺問題。調劑到基礎醫學的碩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臨床專業的學生,非臨床專業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趨勢(見圖1、圖2)。2014年以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居多,這類學生對醫學基礎課程的了解較少,培養起來較困難。另一方面,調劑過來的學生,大多是成績稍差的學生,從記憶力、理解力以及外語水平等方面都有體現,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基礎醫學的研究生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發展速度。
二、基礎醫學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認為基礎醫學招生困難的原因包括學生的自我認知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學生認為基礎醫學不是醫學,就業壓力大,社會認同感低于臨床醫學。社會環境方面表現在國家及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等。而夏春波[3]等認為基礎醫學碩士生招生困難主要與學生的專業興趣、畢業后的工作待遇、就業空間和社會認可有關以及學校引導不足和招生宣傳力度不夠相關。
(一)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報考生源少的原因。從科學研究及科研成果上與臨床醫學進行比較,并沒有顯著優勢,使學生對基礎醫學缺乏信心。從數量上看,從事臨床醫學的人數量較多,因此發表文章及中標課題的數量不比基礎醫學少。從質量上看,目前醫學研究強調成果轉化,強調科學研究對疾病的作用,臨床醫學更方便與疾病進行聯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課題的運行。從研究人員的積極性上看,研究生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線人員,基礎醫學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語水平較低,缺乏留校機會,因此能力和動力都不如臨床醫學。
(二)基礎醫學報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學生接受調劑的原因。很多學生認為西醫綜合覆蓋面太廣,包含內容太多,因此放棄報考基礎醫學,但有機會調劑到基礎醫學還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學生認為基礎醫學的招生困難,生源不滿會接受調劑,因此先報別的專業,考不上再調到基礎醫學。還有的學生,沒有考上報考的專業,又沒有找到工作,沒有其他選擇,于是抱著先上研究生再說的想法,同意調劑到基礎醫學。
(三)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中,非臨床專業來源較多的原因。在非臨床專業來源的碩士研究生中,以護理專業和管理專業最多,經座談了解,護理專業來源的研究生認為攻讀基礎醫學可以改變其社會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專業來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為管理就業壓力較大,另一方面想學點技術讓自己有一技之長。
三、基礎醫學研究生招生對策
(一)在學校層次加強制定適合基礎醫學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學校及社會應該加強對基礎醫學教師及研究生的關心與幫助,工作上給予更大發展空間,生活上幫助解決后顧之憂,制定人生規劃,明確奮斗目標,提升教師學生的優越性和幸福感。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將西醫綜合替換成生物綜合、預防綜合、護理綜合及西醫綜合四選一的形式。以加大可報考基礎醫學研究生的學生數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給與政策傾斜。選擇學習成績較好,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進行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這樣既保證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質量。為了吸引優秀本科生參加基礎醫學的本推免,承諾其碩士畢業時可免試留?;蛎庠嚬プx博士研究生。這些政策的實施,將吸引大量的本科優秀學生選擇基礎醫學。就業問題是研究生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決定攻讀什么研究生的關鍵性問題,就業渠道的大小,就業水平的高低,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醫學的招生情況。加強對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專人負責制度。建立就業關系網絡,通過以往已經就業的學生與用人單位進行聯系,隨訪學生工作情況。關心用人單位需求現狀,推薦符合條件的畢業生,保證推薦學生的質量,并定期進行隨訪,使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放心選擇、安心錄用。
(二)在學科層次調整適合基礎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傳統的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加以改革,在培養模式上要強調靈活性,分類、分層次培養;在課程學習上要強調差異性和綜合性,鼓勵跨學科、跨專業學習[4]。導師兼任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同時培養基礎科研型和臨床診斷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5]。實驗室與醫藥公司合作,組建產學共建機構。中俄醫學研究中心、北方轉化醫學研究合作中心和哈爾濱醫科大學利民科技園區的建立是哈爾濱醫科大學在這一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三)在本科生層面加強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力度。基礎醫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宣傳自己的學科特色與學科優勢,將科學研究蘊藏在教學任務之中,達到融會貫通,教研相長的目的。舉辦學術講座,邀請優秀的本科生代表參加,并要求他們就所學到的內容為班級同學作學術報告。使本科生形成只有優秀的學生方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印象,從而樹立了科學研究的崇高形象。加大知名專家科研事跡在本科學生中的宣傳,樹立科研專家的“高大上”形象,將科研專家塑造成本科學生追求的目標和崇拜的榜樣。從二年級的本科生中選取優秀的學生編入到各科研小組中,一方面可以解決科學研究助手不足的現狀,另一方面,給學生接觸科研,愛上科研的機會。畢業時結合本推免的政策,根據在科研小組中的各方表現,給予推免加分。創辦“暑期學?!保韧獾谋究粕交A醫學研究小組進行參觀學習,加大聯系。通過“暑期學?!钡膭撧k,可以使外校的本科生加深對我?;A醫學的了解,對各科研小組研究方向的認識。通過“暑期學?!保梢詾橥庑1究粕c我校研究生導師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方便外校本科生掌握報考我校研究生的相關信息與政策。
四、對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生源情況的展望
基礎醫學是醫學研究的基礎,研究生的生源質量直接決定著基礎醫學的成功與否。如何提高基礎醫學的碩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各高校加大重視、創新改革的基礎上,更需要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與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李紅枝,毛建文,陳宏遠,等.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72-273.
[2]李芳芳,孟繁平,金權鑫,等.基礎醫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困難現狀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2010,9(4):464-466.
[3]夏春波,趙海潞.基礎醫學研究生招生困難現狀及其對策[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1-2.
[4]劉桂香,李治淮,白咸勇,等.拓寬就業為導向的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新模式[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