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時間:2023-09-24 10:58: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學生仍然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3、知識沉舊,轉化率低,被調查的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周期在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在2—3個月。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逐步替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就業方式?!爸R就是力量”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2003年統計,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后,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4、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于失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5、原因5.畢業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適應市場需求,導致就業難。首先是因為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里不學無術或者學無所得,沒有一定的專業素質,能力無法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因而無法實現就業。其次是因為對于競爭日益激烈的畢業大學生就業市場,一些公司和企業也相應地提高了標準和要求,嚴格的挑選畢業大學生,尋求專業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難的局面。
6、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確實受不了。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7、大學生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拿到技能等級證書。
【關健詞】 女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擴招數量不斷增加,女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逐漸成為一個弱勢群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己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1、傳統社會文化觀念影響女大學生就業
我國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下,在人們的頭腦中已形成:女人只能夠做家庭中諸如洗衣做飯的輕活,其余工作只能依靠男人的思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女性自然會對某一些行業和崗位的選擇有偏好,而對某一類行業在心理上進行排斥,進而造成女性擇業行業類型少、范圍小,從而影響了女大學生的就業。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男強女弱的思想,輕視女性的社會偏見,使大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就遭遇到了不平等待遇。
2、女大學生自身特點影響就業
男女生理、心理、性格上的差別,是造成女性在擇業競爭中處于不利情況的主要原因。以現有中小學制算,女性高中或大學畢業后,從一般規律看基本處在婚育年齡,結婚、懷孕、哺乳期,養孩子、照顧老人,在時間上無法保證工作的延續性。還有,我國目前沒有建立完善的女性生育福利制度,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福利一部分要由用人單位承擔,加重了用人單位的社會負擔。因此,長期以來“用女不如用男”的心理在決策者、甚至是女性領導的潛意識當中,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另外,女性在心理上,容易情緒化,承受壓力的能力差,在實踐活動中缺乏自信,意志不夠堅強,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無法擺正自己的位置。女性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自身的就業。
3、當前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急速推進,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已成為近幾年來我國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國有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改制改革,也直接影響了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吸納能力。高校某些專業的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使畢業的學生不受市場青睞;高校課程設置上的不合理,使畢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較低,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造成“有業不能就”的尷尬局面。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企業紛紛裁員以求自保,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建立健全就業政策與法規
現階段要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會實際的就業法規,制定和出臺鼓勵女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引進激勵與制約機制,對經營性單位招收女大學生就業達到一定比例,予以減免稅等獎勵,逐漸消除用人單位重男輕女的偏見;同時通過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減少消除性別歧視,實現女大學生公平就業的權利。對受到歧視或處于不利地位的女大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2、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充分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別優勢,揚長避短
女大學生在生理、心理、性格上與男生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女大學生也具有自身的優勢。如:女生普遍具有溫柔、賢惠、細膩的性格;感知能力較強,形象記憶較好,想象力較為豐富;尤其在語言能力上比男生更具優勢,女性一般學習掌握語言較快,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另外,在外語、閱讀、精巧手工制作等方面也比男生略高一籌。這些都是女大學生的優勢所在,關鍵在于如何發現、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才華,把握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地區和單位,從而獲得擇業成功。
3、高校應加強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強化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功能,明確中心的指導作用。一方面,對女大學生在就業技巧、形象禮儀、自身權益、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強化訓練。另一方面,逐漸與用人單位進行有效溝通,及時掌握對女生的需求數量,建立女大學生人才庫,舉辦女大學生就業講座、專場招聘會,加大對女大學生的推薦工作,拓寬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選拔范圍,確保女大學生就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女大學生自身素質
女大學生作為女性中的佼佼者,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顯自己的實力,就一定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要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同時要多涉獵專業方面的前沿知識,拓寬知識視野。其次要注重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女大學生在校時應當多參加實習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還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再次,女大學生要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就業觀,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克服自卑膽怯的心理,以熱情、端莊、大方的儀態面對用人單位的面試,充分展現自身的才華。最后,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5、專業設置要緊跟市場導向,打造品牌和特色專業
改革教育模式,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設置專業;課程設置中要加大對教學實踐環節的投入,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化其綜合素質的提高。二要因“女”施教。根據女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調整課程設置和教育模式,可通過選修、輔修等方式盡量為女大學生拓寬知識渠道,多給女大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以提高其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總之,要徹底改變現狀,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需要政府、學校、個人共同努力,全社會齊心協力。當然,社會不公是客觀存在的,傳統觀念由來己久,要徹底改變仍需時日。女大學生要勇于面對現實,端正心態,自信自強,不懈奮斗,用自身的智慧去爭取屬于自己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馮祥斌.論女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及實踐途徑[J].中國青年政 治學院學報,2006,(4).
[3] 周華珍.關于當前我國女大學生就業弱勢問題的思考[J].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2).
本文是200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女性就業困惑與應對策略問題研究》課題編號:HB08BSH016的階段性成果。
自2003年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總量供給增加、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協調、大學生就業觀念傳統等多方面的原因。
西方學者總體上從四個視角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Katz等人從供給和需求的視角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和工資下降問題,他們認為20世紀70年代大學畢業生的大量增加是造成其自身就業難的主要原因;Freeman基于過度教育的理論認為,高才低就和高才低不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和工資下降。Paglian M通過研究發現大學的專業設置和大學的教學質量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Betts等人通過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調查數據的分析,認為大學生對薪資過高的期望導致了大學生的失業。
由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凸顯,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文獻逐漸增多,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就業難原因的探析、就業難影響的分析、解決就業難對策的研究。其中對于就業難原因的探析的研究最多,大學生就業期望過高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麥可思研究院對全國的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09屆“211”高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選擇在地級市及以下城市就業的比例為40%,而實際就業比例為17%。①可見,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現實差距過大。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擇
本文數據采用東北財經大學“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相關對策”課題組,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對全國63所高校的隨機抽樣調查數據,此次抽樣調查的主要對象為即將畢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其中本科生3566人,碩士生1061人,共計發放問卷4700多份,回收有效問卷4597份,有效回收率97.8%。問卷內容包括受訪者社會資本存量、人力資本投入情況、大學生工作搜尋變量、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等?;趯Υ髮W生就業期望的研究,本文選取大學生就業期望單位性質、期望就業城市類型、期望起薪、對專業是否對口的期望要求以及是否選擇工作五個變量。
(二)數據分析
(1)對就業單位性質選擇的期望。對于將來期望的工作單位性質的選擇上,選擇機關事業單位的有1277人,占總數的35.81%;選擇國有企業的有991人,占調查總數的27.76%,選擇外資企業的有808人,占到22.66%;選擇到私營企業的有435人,占11.92%,愿意到部隊就業的人數為37人,占總數的1.02%;愿意到基層單位就業的只有29人,占總數的0.81%。從數據可以看出,選擇機關事業單位作為就業地點的大學生最多,大于所調查對象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因為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良好的工作的穩定性和較高的福利;另一方面受傳統的大鍋飯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在意識里還是覺得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較為體面。事實上,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薪資水平要低于企業員工的薪資水平。選擇國有企業就業的人數居于次位,這與近年來國有企業員工的過高收入是相關的。而私營企業由于工作的不穩定性,雖然薪資水平較高,但未被大學生所認同,而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條件艱苦,收入過低,吸引的大學生還不到占總數的百分之一。然而,由于近些年來,國家對中小企業政策的扶持,廣大的中小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學生不愿意到中小企業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2)對就業城市的期望。就業的地域選擇是大學生就業選擇的第一步,在4597份有效問卷中,1792人選擇到省會及以上城市就業,1612人選擇到中小城市就業,只有162人選擇到農村就業,分別占總數的50.25%、45.21% 和 4.54%, 可見,由于良好的工作條件、便利的基礎設施,較多的工作機會,省會及以上城市的就業人員的就業選擇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大城市入門的障礙和較高的消費水平及巨大的就業壓力,仍有45.21%的大學生選擇了中小城市就業。但事實上,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數據調查,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全國大學生的事實就業所在地,以地級以下的中小城市居多。以2007屆畢業生為例,2007屆畢業生畢業選擇在“北上廣”就業,而三年后選擇離開“北上廣”的比例為22.2%。
(3)對就業起薪的期望。期望起薪在2000元以下的大學生580人,占調查總數的16.27%;期望起薪在2000元~3000元的有1414人,占總數的39.65%;期望起薪3000元~4000元的有791人,占總數的22.18%;期望起薪在4000元~6000元的有715人占總數的20.15%;期望起薪在6000元以上的有66人,占總數的1.85%。大學生對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元~4000元的人數為61.83%,可見大學生的薪水期望和現實工作中的薪資水平是一致的,這與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困難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有1.85%的大學生的期望薪資水平在6000元以上,大學生對畢業以后的薪資水平的期望是日漸合理的。
三、結論
通過對全國的4597份大學生問卷數據的統計,選取大學生就業期望的變量進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大學生的期望就業單位類型以國有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為主,占到總數的63.51%,私營企業只占到總數的11.92%,這與我國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需求量小,廣大的私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多是相矛盾的。第二,大學生的期望就業城市中,省會以上城市所占的比例過大,這與大城市對人才的容納量不相符,期望到農村和基層就業的人口的比例過小,而我國的農村和基層是最需要大學生的。第三,大學生對薪水的期望值在2000~4000元的占到61.83%,大學生對薪酬的期望基本合理,這與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相關的。
四、政策建議
(一)加大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和基層的就業的政策力度
目前,我國制定了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還是不夠的。雖然,國家制定了吸引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暫時吸引了大學生到農村和基層就業,但是并沒有出臺長期相應的配套措施。部分大學生一旦有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就跳到城市進行二次就業,農村和基層成了大學生二次就業的跳板。因此,在薪酬水平上要制定不低于城市的工資水平。
(二)大力發展中小城市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大城市的發展已漸進飽和,對人口的容納量已接近界限,而廣大的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容納量還很有很大的空間,而促進我國的整體的經濟發展,更需要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只有良好的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吸引人才,吸引大學生就業。
(三)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由于長期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國有企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障水平要遠遠高于私有企業,這就導致大量的大學生不愿意到私有企業就業。因此,建立覆蓋城鄉一體的無差異的社會保障制度,顯得尤為關鍵。
注釋:①數據來源于麥可思課題組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參考文獻:
[1] 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04(6):88-95.
[2] 吳要武,趙泉.高校擴招與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10(9):93-108.
而專家認為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那么我們就業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暑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學生區域就業心理分析(農村、城市)
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看法、就業態度、就業單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學生選擇工作注重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學生最注重行業前景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于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愿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愿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愿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擇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制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制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三、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缺乏實際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為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業人數過高。因為大學畢業將面臨一個從學生到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變,而這一過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資。大多數企業側重傾向于那些有實際技能,以及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學生。而我們的調查記過顯示,當今的大學生在這個方面更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業率不高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人來看,平均就業率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業人數過多,就業生自身的條件相對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學生選餓出國或者讀研究生。
五、在求職途徑的選擇上,現場招聘會、上網和親友介紹成為最主要的途徑。也有少數人選擇報刊和上門推薦。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在就業途徑還是比較側重于現場招聘,不過網絡招聘也已經成為近來部分學生求職的途徑之一。
六、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具備了道德品質修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相對與前三種能力,競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應變能力大家認為較弱。
從這個調查的結果我們也不難聯系現實情況分析出由于缺乏實際的實踐技能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業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解決結構性就業難問題是關鍵
企業人士更多的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于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而從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機關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首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愿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劇增長,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業對大學生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既定現實,只能首先調整自己就業心態,在選擇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過度集中于一點,最好適當的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
二、就業觀念的轉變應該慎重
品德不應該受冷落,對比大學生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認識,可以看出,大學生如果一味的為先就業后擇業而先就業后擇業的話,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適的就業觀念,這方面在用人單位那里已經有所反應。而該確立怎樣的就業觀念,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大學生就業時對品德的冷落,更是章顯出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大轉變,而這種轉變值得人們深思,應該引起相當關注。
一、大學生就業焦慮產生的原因
1.宏觀經濟減速、體制改革滯后使得就業渠道變窄
因為經濟體制改革遲滯,國有企業的強化,尤其是壟斷企業占有大量資源,導致接納就業多的民營企業弱化,再加上宏觀經濟下滑因素的影響,就業難是必然的結果。戶籍制度改革滯后,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不流通是造成就業渠道變窄的重要因素。
2.高校教育方向和大學生就業需求“錯軌”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供需錯位。近年來擴招最多的是文科生,專業設置不合市場需求。擴招不根據市場需要,遲早會引發就業問題。人人網一份調查顯示,被調查的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且多數學生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3.大學生自我定位不清晰、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對于80%的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快樂的生活,學習生活、人際交往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與現實社會自然存在一定的距離。長期生活在象牙塔內,對社會了解不夠深入,往往有熱情,無方向,在社會碰壁后便會選擇逃避。一方面,縣、市中小企業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畢業生不愿去第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不愿忍受基層工作的辛苦。那么如何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呢?大學生就業焦慮現狀是大學生自我認識和定位不準確和社會大環境變革以及高等學校教育脫軌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要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從這幾方面下手找出解決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對策。
二、大學生就業焦慮對策
1.教育必須回歸本質,就是讓學生“成人”。
要大力發展專業技術教育,而目前的教育目標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變。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在有些崗位上,大學生的薪酬不及農民工。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現在大學的教育制度和就業制度的不配套,盲目實行大學擴招和對高等教育的極度推崇,卻沒有注意到我們的大學生就業制度的遠遠滯后,這個問題值得相關教育部門和勞動保障部門的深思。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必須從根上抓起,從小學開始,進行“教育創新”,把對學生進行心理學教育,培育學生的心理資本,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等核心要素。淡化體制內、外的差異,多渠道創造就業機會。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需要給大學生就業一個流通的渠道,讓他們對未來有所希望。
2.高校應實施全過程滲透式的就業指導。
目前很多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如果只是向學生介紹就業形勢、就業政策、能力需求、求職技巧等內容,而沒有實際的求職操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提升。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模擬求職演練,把課堂變職場,不斷學習提高,能夠逐步積累正確的就業觀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因此,就業指導課程的編排和教學應根據不同年級和專業進行合理設置。在國家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掌握求職就業的方法和技巧,學會推銷自己。
3.大學生擇業就業應有就業指導全程參與。
關鍵詞:大學生;公務員;就業 工作
2013年國家公務員報考人數超過150萬人,其中不乏有剛剛走出校園的應屆畢業生,在感嘆國考大軍隊伍龐大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感嘆考公熱何以至此,冷靜的分析考公熱的現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理性看待公務員崗位的優勢。
剖析考公熱產生的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 歷史因素: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是公考熱產生的重要原因。調查統計顯示近15%的人選擇報考公務員的原因是因為社會地位高。隨著民主法治建設的推進,以官為本,以權為綱的現象依舊屢見不鮮,部分人通過考取公務員獲得仕途的跳板以及職業帶來的優越性。
二、 社會因素:
1、大學生就業壓力大:林飛,張昌羽等學者都在相關的論文中提到大學生考公熱與大學生就業難有重要聯系,1999年大學實行擴招使得應屆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多,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考公隊伍迅速考試膨脹,兩者之間關系緊密;
2、 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務員系統完善的福利待遇是眾多人對此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公務員崗位的福利待遇包括完善的三險一金以及超低的辭退率是一般企業單位都難以企及和達到的,面對現實社會的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等諸多問題。考取公務員看似成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作為有效和直接的解決辦法。
三、 個人因素:在調查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考公熱現象的興起還有大學生認識上的原因:
1、盲目性、從眾性:職業選擇應該是基于理性思考而做出的決定,但是在公務員考試的隊伍中卻有不少人是缺少自身職業規劃以及對自己的未來毫無頭緒又希望謀求一份不錯工作的人,缺少理性選擇,盲目從眾公考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崗位的不合適以及崗位的不適應。
2、 現實性和功利性:工作的基本需求是通過勞動來獲得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質和精神資料。公務員崗位區別與其他職業的根本在于它更加強調公共服務的本心。但是現在更多的人選擇報考公務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務員優渥的薪酬待遇以及公務員的穩定性,在調查中,近71%的被調查者表示公務員最吸引他們的就是工作的穩定性以及福利待遇。公務員隊伍中成員這種利己思想占主導后就會失去他原本應有的作用和意義。
3、 對公務員崗位認知的偏差:不少人在報考公務員前對這個職業本身并沒有多大的了解,而是僅憑著來自網絡以及周邊人的看法對公務員有一知半解,單純的認為公務員隊伍還是“一杯茶,一支煙,一份報紙看半天”的現狀。而事實上隨著政府改革的深入,公務員隊伍的建設也在逐步的推進,公務員關注度的逐漸增多公眾對于政府管理職能要求日益提高勢必要求公務員整體進行大范圍的調整和前面深入的改革。公務員內部競爭壓力大,外部輿論呼聲高漲。公務員早已不在是眾人眼中的“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改善考公熱這種現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 就國家而言:
1、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改善大學生公考熱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通過改善產業結構,鼓勵大學生創業以及加強對新型產業的扶植等措施來擴大大學生的就業范圍;
2、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于改善大學生就業環境有重要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有助于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緩解因為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盲目和從眾行為。
3、 進一步推進和完善公務員制度,對公務員篩選,錄用選拔采用更加公開化和透明化的制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公務員隊伍的運行程序和規則,較少因為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導致的認知偏差;
二、 就個人而言: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職業選擇關系到未來的人生規劃,要避免人與亦云的現象出現。對于自己的心儀的崗位應當進行前期的調查了解對實際工作環境有充分的了解,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
2、 學習專業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社會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只有掌握基本技能,迎合時代的變化努力使自己來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要。
正確看待公考熱現象有助于大學生理性認識公務員的優勢和不足,大學生應當擁有對未來的熱情和憧憬,而不是毫無選擇的直接報考公務員,未來之路不可預知,現行有夢想敢拼搏都將收獲屬于自己的天空。(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擴招就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48-02
高校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從2001年的116萬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萬,短短10年內上升了6倍,隨著我國經濟模式由集中型向節約型轉變,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大大縮水,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由簡單的社會行為上升到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性問題。研究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建立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供求關系、高校教育體制及大學生自身問題中進行解析。
1.供求關系失衡
雖然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卻出現大學畢業生供給過“?!钡膯栴},這就是社會上所說的“有業沒人就”、“有人沒業就”,企業招聘不到合適的就業者,大學生畢業后出現就業難的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不足5%,而發達國家這一指標高達25%,美國2011年更是高達37%。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難不僅僅是供大于求的“過?!?,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失衡。
單單從總量上來說我國大學生畢業求職者可以基本滿足招聘企業的需求,那為什么用人單位會出現“有業沒人就”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技術人才,而現今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還達不到這一要求。其次,一些企業對于大學生招聘存在一定的誤區,雖說學歷不一定代表能力,但在實際招聘中用人單位還是很注重應聘者的學歷,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就表明大學本科以上、研究生甚至博士,更有甚者只限男生或只限某某級別學校等,這些嚴格的要求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地域與經濟發展程度也影響了人才市場的供求失衡,城鄉生活水平、東部沿海城市與西部的經濟發展差異導致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而西部及經濟欠發展地區高校發展緩慢,導致當地用人單位出現招聘難的情況。
2.高校教育體制問題
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高校專業的調整周期慢,陳舊的專業已無法滿足經濟的高速發展。作為人才的提供方——學校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辦學思路及專業設置。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高校學生激增,而學校原有的師資力量無法滿足現有的學生數量,使得大學生無法在學校受到全面系統的專業教育,很多大學畢業生所學專業技能知識不能勝任應聘崗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需要學校給予系統化、全面化的就業指導,高校就業指導部門面對大量的畢業生早已應接不暇,專業就業指導老師的短缺更加重了這一問題。
3.畢業生自身問題
隨著我國近1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形成了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局面,導致國內用人單位之間的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這就要求應聘者不僅要有出色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忠誠的職業道德。
現實中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儲備量不足,知識面狹窄,理論與實際脫節,專業技能差,自身專業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甚遠,而大多數的大學畢業生不能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極力追求回報最大化,個人職業理想與現實就業環境差距較大,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畢業生也必然就業大眾化,一味地追求高薪職位、精英職位,無視普通崗位,大家所追求的地區及崗位需求過少,渴望人才的地區、單位卻無人問津,勢必會造成就業難的局面。
當代大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認為找工作是家長的事情,沒有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就業機遇,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意到第一線、欠發達地區去,有些同學甚至不愿意參加擁擠的招聘會。心理脆弱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很多畢業生在擇業受挫后出現焦慮恐懼的就業心理,懷疑自己的能力,對就業失去信心,逃避就業,漸漸地形成了不就業一族。
二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
第一,就業指導必須落實。國家要求“全程化指導”,而多數高校是從大四才開始抓,光靠簡單的就業指導課程根本不可能完成就業指導任務。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以提高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為中心,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要樹立從大一到大四全程的服務理念。淡化就業指導中心的行政色彩,真心實意為學生服務。建立一支以服務為主的就業指導團隊,要常年開設職業指導課程和就業心理輔導課,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于利用市場信息,善于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要使職業指導工作滲透到學校各部門,融入到各科教學之中,齊抓共管,協同配合,提高指導效果。
第二,要有“走出去”的想法,就業服務不能局限于對學生的指導與服務,應發揮高校的地域性優勢,主動聯系當地用人單位,拓寬畢業生就業市場,真正做到把企業請進來、把學生送出去。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畢業生就業信息庫及用人單位信息庫,確保大學生就業信息的暢通。
2.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市場需求多樣化,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不同。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增強實踐技能的培養,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置專業,適當增加見習課程,健全實習基地,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3.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
在就業應聘中大學生自身實力決定一切,自身實力是自信與勇氣的源泉,擁有過硬的自身實力才能通過招聘單位的重重考驗,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因此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努力掌握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要利用大學這個半社會平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能力,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及崇高的職業道德,以便今后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另外,大學生要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注重實踐動手、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在當今殘酷的就業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4.就業觀念的轉變
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當務之急,當前很多大學生的就業觀還存在精英教育期的優越感,我國高等教育已脫離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面向大眾化就業崗位是當代大學生的必然選擇。當代大學生應對自身有準確的認識,拋棄優越感,積極主動地尋找就業機會,不把高薪、精英崗位作為唯一就業目標,應從自身能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當代就業觀,著重選擇經濟欠發展地區、一線生產的大眾化就業崗位,充分發揮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瑞學、孫官耀.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