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7: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礦山災害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立項條件
我市所有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都必須嚴格按照“先立項后施工”的原則實施。
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施行前(20*年3月1日),已列入《*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需實施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的項目。
2.《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施行后,因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確需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的項目。
3.突發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按照《*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實施。資金管理按照《*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周轉金使用管理辦法》(富財綜字〔20*〕547號)等有關規定執行。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市建設、交通、水利、教育、旅游等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的立項條件。
1.符合《浙江省*市礦山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或《*市礦產資源規劃》。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區別主次先后和輕重緩急,將城區周邊、320國道兩側、杭千高速公路兩側、富春江兩岸及風景旅游區等區域內的廢棄礦山列入優先治理范圍。
2.結合廢棄礦山土地利用的整治項目。
3.難以落實治理責任單位的已關停礦山,為避免安全意外事故的發生,有必要進行封堵整治的項目。
二、立項時間
每年的10月份為下一年度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申請時間,11月份為立項時間。
三、立項程序
1.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由鄉鎮(街道)提出申請,在規定時間內報市國土資源局。
2.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等部門對申請的項目進行實地踏勘,并對項目作出評估。
3.根據上級下達的年度治理任務和評估情況,對符合立項條件的立項申請,經市國土資源局和市財政局審核同意后,報市政府審批立項。
四、工程招投標
1.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我省的有關規定,單項工程在5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除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不進行招標之外,都必須實行公開招標。
2.單項工程預算在20萬元以上但不足50萬元的,也要按招標投標法的規定進行招投標,其中條件有限的,可以組織邀請招標和議標,選出二個優標報領導班子集體決定。工程結束后,要把邀標、議標的資料和領導班子決定記錄連同工程檔案一并存檔備查。
3.單項工程在20萬元以內的小額工程,要由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承包人。工程結束后,承包單位推薦人和推薦理由及單位領導班子研究記錄一并存入工程檔案備查。
4.單位承攬工程后按規定可以分包的,按招標投標法的程序辦理;不能轉包或分包,但要請協作單位共同完成工作的,選擇協作單位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
5.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或議標前,工程預算需經*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進行審核。
五、工程實施
經市政府批準立項的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一律由項目所在地鄉鎮(街道)作為建設單位,全權負責項目的測量、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和工程質量的跟蹤管理以及青苗補償、搬(拆)安置等的政策處理工作;市國土資源局負責對項目承擔單位與項目經理的資質認定、對工程項目實施情況監督檢查、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和組織交工、竣工驗收等;市財政局保障項目預算資金,對項目概算審核、結算審核、決算審計等環節全過程管理,并對工程項目所用資金進行監督和績效評估。
(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1.項目的勘查與設計:由建設單位委托具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和設計資質的單位對項目進行勘查和設計,勘查報告和設計方案須按照有關規范編制,并由建設單位組織專家評審通過,且勘查、設計單位要對提交的報告和設計方案的質量負責。
2.項目施工:承擔施工的單位必須具備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質。按建設單位提供的設計方案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如需變更工程設計圖紙施工,施工單位必須向建設單位提出書面變更申請,建設單位要及時與所委托的設計單位進行銜接(必要時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邀請專家提出意見),并經建設單位和市國土資源局、財政局審核同意后,方可變更施工方案。變更增加的工程預算需經*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進行審核。變更增加的工程款一般控制在工程合同價的10%以內,超過以上限額的,需報經市政府批準。
3.項目監理:承擔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監理的單位必須具備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
4.對受災規模小、地質情況簡單、通過簡便的工程措施即可完成治理的項目,可根據資質單位提交的調查報告和搶險方案,采取簡易程序(設計、施工、監理等不作資質要求),由鄉鎮(街道)組織應急治理。通過治理達到及時消除、減輕和控制小規模地質災害災情的目的,治理預算一般控制在10萬元以內。
(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1.項目測量:建設單位委托具有測量資質的單位對所需治理的礦區范圍進行測繪,提供的數據和圖件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工程設計的要求,同時測量單位對提交的測繪成果負責。
2.項目設計:建設單位根據測繪成果,委托具有地質災害設計資質和園林綠化設計資質的單位(單項資質單位可組建聯合體)對項目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必須按照《*市廢棄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設計方案要點(試行)》(杭土資礦〔20*〕41號)等有關規范編制,設計方案必須經建設單位組織的專家評審通過,且設計單位要對提交的工程設計方案的質量負責。
3.項目施工:承擔施工的單位必須具備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資質和園林綠化施工資質(單項資質單位可組建聯合體),按建設單位提供的設計方案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如需變更工程設計圖施工,施工單位必須向建設單位提出書面申請,建設單位要及時與所委托的設計單位進行銜接(必要時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邀請專家提出意見),經建設單位和市國土資源局、財政局審核同意后,方可變更施工方案,變更增加的工程預算需經*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進行審核。變更增加的工程款一般控制在工程合同價的10%以內,超過以上限額的,需報經市政府批準。
4.項目監理:監理單位要求具有類似礦山邊坡治理工程監理資質和從事過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監理工作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對*市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監理工作管理的通知》(杭土資礦〔20*〕26號)的具體要求執行。
六、資金管理
(一)根據《*市采礦權出讓金使用管理辦法》(富政辦〔20*〕1*號)的規定,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來源于采礦權出讓金的留市部分;沒收的礦山治理備用金;上級補助收入;廢棄礦山地塊的土地出讓收入;財政預算安排等。
(二)項目資金的支出范圍為組織、實施、管理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各項支出。包括:前期費用(勘查設計費、政策處理費、項目招標費、工程監理費等),工程施工費,后期費用(決算審計費、交工竣工驗收費和業主管理費與不可預見費等)。
其中政策處理費標準原則上按照《關于*市征地區片綜合價標準的批復》中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標準執行,要妥善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減少矛盾,維護穩定;業主管理費與不可預見費總和不得超過工程合同價的5%,其中業主管理費不得超過工程合同價的3.5%;其余費用均根據合同和相關款據按實結算。前期和后期費用原則上在采礦權出讓金鄉鎮(街道)補助資金中列支,補助資金不足的,報市財政審核后列支。
(三)項目資金應根據項目預算和項目工程施工進度辦理資金撥付。
1.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資金撥付。
(1)按工程施工進度分五期進行撥付,即完成工程進度計劃30%時,支付工程合同價的20%;完成工程進度計劃50%時,支付到工程合同價的40%;竣工驗收通過后30天內,支付到工程合同價的70%,同時返還全部擔保金;工程竣工決算審價后,支付到工程合同價的95%;其余的5%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工程竣工驗收后滿一年,沒有出現質量問題,質量保證金全額退還施工單位。如工程竣工一年內發生工程質量問題,一概由施工單位負責修繕,并負責監測,否則酌情扣除。
(2)對受災規模小、地質情況簡單、通過簡便的工程措施即可完成治理的項目,根據資質單位的調查報告及搶險治理方案和初步預算,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和所在鄉鎮(街道)、村委會、受益人共同進行竣工驗收,同時決算工程款,其中由所在鄉鎮(街道)或受益人承擔的工程款不少于30%。
(3)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補助資金按《*市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補助管理辦法》(富政辦〔20*〕110號)執行。
2.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資金撥付。
按工程施工進度分四期進行撥付,即完成工程進度計劃30%時,支付工程合同價的20%;完成工程進度計劃50%時,支付到工程合同價的的40%;工程交工驗收達到標準后,返還全部履約擔保金,一個月內再支付到工程合同價的75%;工程竣工決算審價后,在三個月內付清全部余款。
(四)項目資金的撥付程序,由項目承擔的鄉鎮(街道)填寫《*市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撥付申請表》(見附件)報市國土資源局,市國土資源局根據工程施工進度、質量狀況及撥付原則,提出撥款建議送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審查同意后,及時撥付相關款項。各鄉鎮(街道)必須及時將資金撥付給施工單位,確保??顚S谩?/p>
(五)突發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的撥付按應急程序辦理。
七、交工驗收、竣工驗收
(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竣工驗收。
1.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施工完畢后,根據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驗收資料,由所在鄉鎮(街道)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專家會同建設單位進行竣工驗收,形成竣工驗收紀要及專家驗收意見。施工單位根據驗收資料和竣工驗收紀要及專家驗收意見提交竣工驗收報告,報建設單位和市國土資源局存檔備案。
2.對受災規模小、地質情況簡單、通過簡便的工程措施即可完成治理的項目,施工完畢后,由所在鄉鎮(街道)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并由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和所在鄉鎮(街道)、村委會、收益人共同進行竣工驗收(必要時請專家參加),然后形成驗收紀要。上述項目由受益人負責監測一年,一年后基本穩定的由受益人與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鄉鎮(街道)分管人員簽字后存檔。
3.搬遷避讓治理項目結束后,由所在鄉鎮(街道)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市國土資源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所在鄉鎮(街道)、村委會共同進行竣工驗收,并形成竣工驗收紀要。
(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交工驗收、竣工驗收。
1.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完工后,根據施工單位提交的交工驗收和竣工驗收申請資料,由所在鄉鎮(街道)向市國土資源局提出書面驗收申請,并由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專家進行驗收。
2.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的交工驗收、竣工驗收遵照《浙江省露天開采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管理辦法》(浙土資發〔20*〕41號)執行。
3.經審定交工驗收或竣工驗收不合格的項目,由交(竣)工驗收組提出整改意見,并由建設單位督促施工單位限期整改,整改結束后,按照本辦法規定,重新進行交工驗收或竣工驗收。
八、有關事項
1.項目立項后,項目建設單位應明確專人負責。
2.項目所在鄉鎮(街道)和市國土資源局要互相配合、協調工作,共同做好地質災害和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每個工程項目都必須建立規范的檔案,具體要求根據*市國土資源局《關于加強礦山自然生態環境和地質災害治理檔案管理的通知》執行。
3.市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加強對項目資金的核算管理與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顚S谩ε撟骷?、截留、挪用和擠占項目資金等違法違紀行為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的經濟、行政責任;情況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關鍵詞:地下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類型;防治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5.67 文獻標識碼: A
由于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影響,多年來金屬礦山開采積聚災害隱患可能瞬間爆發,而且很多潛在致災隱患問題仍在不斷的增加。因此在當前的形式下,加強對金屬礦山地質災害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金屬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
根據國內50多年的金屬礦山開發統計,金屬礦山地質災害主要有。
(一)、金屬礦山崩塌和滑坡災害是金屬礦山資源開采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工程性地質災害,而且其發生率非常的高,尤其是露天金屬礦山開采過程中,會嚴重影響生產安全。對于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而言,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即采空區山體出現嚴重的滑坡,究其原因是超量開采作業造成的;采礦場出現嚴重的邊坡失穩現象;堆渣場和排土場邊坡出現了嚴重的失穩現象。同時,泥石流對金屬礦山開發危害性也非常的大,不僅會危機金屬礦山資源開采安全,而且對金屬礦山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及人身安全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數據顯示,除了少數國營金屬礦山企業,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在開采過程中,習慣性地將廢渣和尾礦等,隨選隨排,大量積聚于山坡、溝谷之中,一旦雨季來臨,很可能會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二)、金屬礦山地質災害另一個主要災難就是地下水災害。在國內主要表現為:海水入侵、地下水位突然下降、產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或者采礦時突然水淹井災害。由于國內金屬礦山大多數地質條件與水文地質條件相對來說錯綜復雜,有時相互交錯,所以在金屬礦山進行開采作業時,遇到地下水一定必須要進行排干處理,否則任其增長一定會引起坍塌,并造成泥石流的次生災害。比較典型例子:凡口礦由于采礦時疏忽大意導致,1500多個地表塌陷事故,直接導致受災面積6km2。恩口礦更是達到5700多個地表坍塌事故,直接導致受災面積21km2。長江中下游流域更是時常發生地表坍塌事故。
(三)、深井巖破。隨著國內采礦技術不斷發展,對深井巖破也是使用越來越成熟,但是其帶來的次生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長期開采導致金屬礦山地質結構不斷的變化,在深井巖破的時候產生震動,很容易通過地質傳遞到周圍高危險地區,導致塌陷危險。對于國內深井巖破技術還需要有待研究與提高。
(四)、對于金屬礦山地質災害而言,最為普遍的就是冒頂災害事故,其中主要有巖層脫落、不良地層塌落以及塊體冒落等現象,同時還會因采礦或地質結構不穩定而導致大面積的垮塌現象。實踐中可以看到,對于礦巖穩定性差的礦體、或軟弱夾層而言,更容易出現大規?;蜉^大規模的垮落事故,進而造成采場、巷道等發生冒頂事故。對于冒頂片幫金屬礦山地質災害而言,通常事先沒有任何的預兆,該類地質災害通常具有一定的突發性特點,而且頻度也比較高,很難對其進行防范,因此成為金屬礦山地質災害以及生產管理中的重大桎梏問題。對于采空區、地表等出現塌陷而言,其主要是因地下采礦作業對地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比如,凡口鉛鋅礦生產開采過程中,因疏干作業而導致地表嚴重塌陷,具體個數為1982,其破壞性影響范圍超過670平方公里,受災農田超過66萬平方米,必須搬遷的建筑物大約7千平方米。
(五)、現在國內還是有很多地方根據巖石成分選用空場采礦法進行開采作業,或者采用崩落法進行開采作業,這樣對采取造成很多空采區或者崩落區,如果這些處理的不及時都會給金屬礦山帶來地質災害。
(六)、有些礦脈隱藏的比較深,大多數都在900m以下,這時從地核中心傳遞過來的地熱也會不斷的加劇,當熱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候就會改變周圍地質結構層,造成地質災難。
二、地下金屬礦山地質災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整上金屬礦山地質災害并沒有被納入國家重點防災,滅災體系里,通常都是個體或者企業自行根據自己本身特點加以研究。而研究的方向大多數也僅限于技術與安全兩個方向,缺少整體解決型和系統化處理。
(二)、由于沒有專人針對全國地質災害進行普查,導致缺少相關地質災害信息,無法建立信息庫,更無法進一步詳細分析以及預警作用。
(三)、很多企業在出現地質災害時候,都很積極尋找有關機構進行合作解決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同時分析為何會帶來此種地質災害。等到處理完以后,立刻就停止了對地質災害研究,導致之前所研究成果根本沒有延續下來,缺少了完整性。由于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對金屬礦山實際地質災害有很多成果,但是每種結果效果卻不是很明顯。
三、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防范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及其成因分析,筆者認為要想有效防范實踐中存在著的各種金屬礦山地質災害,確保金屬礦山開采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思想重視,培養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意識。金屬礦山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的一種表現形式,關系著生產安全及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實現,因此應當加強思想重視,立足實際,將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再造山川秀美工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分清重點、主次。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借助網絡、報紙、廣播以及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力量,通過群專結合、群策群防策略的有效落實,促使人們養成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此過程中,應當將當前的地質災害特點和防治策略納入到監測防體系之中,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金屬礦山開采之前應當對其進行全面勘測和分析研究。在金屬礦山資源開采前,應當對豎井、斜井及其周邊區域實施全面勘察,對井中的可能涌水量進行準確的預測,對周圍水文地質構造進行全面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細致地繪制出一個地質剖面圖,嚴格按照施工步驟和剖面圖信息,準備施工作業。對勘測實踐中已經知道的含水部分,應當進行綜合的考慮,尤其是位置、距井巷之深度等,更要加強重視,必要時要提前建造導水工程。
(三)、具體施工過程中應當對重點區域加強防治。首先,應當立足實際,對邊坡參數進行合理的設計,并且還要對邊坡強化監測。必要時,還可建造擋墻對邊坡進行加固;開挖完成后,若出現了嚴重的開裂、變形現象,則應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二次地質勘察作業。其次,對于原本就有的災害點,應當對其邊坡進行加固,并且盡可能地消除因開采作業而造成的復發性災害隱患。再次,應當做好渣場棄渣處理工作,同時還要對于邊坡的坡度、擋墻等進行合理的設計,必要時建造攔渣壩,以防產生泥石流等問題。坑道開采過程中,應當做好支護操作,開采與支護同時進行,以免因礦頂坍塌或者發生冒頂事故而產生嚴重的危害;強化坑道排水設計,以免因礦坑中出現嚴重的涌水現象而造成次生危害。金屬礦山開采完成后,應當注意對礦區實施統一規劃,尤其要做好金屬礦山復墾工作,加強金屬礦山生態功能的恢復。
總之,作為最大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礦業生產大國,礦產資源的開采與消耗量都非常的大,長期的傳統粗放礦業開發模式應用,加劇了金屬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甚至部分礦區已經瀕臨毀滅性狀態。因此應當加強思想重視和技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朱廣文.關于金屬礦山地質災害的研討[J].中國科技博覽,2011(30)
關鍵詞: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 災害預防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礦業生產大國,黑色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稀土等產量均位于世界產出量的前列。而且隨著工業迅猛快讀的發展,礦產資源以及礦產品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也越來越大,而采掘業的發展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廣度和深度也越來越大。目前國內礦石開采從品位較富、埋藏較淺,易采易選、交通方便的礦床已優先開采。但礦床開采的趨勢趨于深部復雜地層即便如此也達不到當今礦產品需求關系的平衡。因此礦產違章開采,亂采盜采的現象層出不窮。從而導致在礦石開采過程中疏忽披露,為及時按照有關規程開采,治理,從而導致地質災害頻發。礦山在開采資源的同時,不僅有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而且有誘發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的發生。本文就礦山地質災害以及如何預防進行說明。
一、要想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必須要先了解什么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自然科學界的定義簡稱地災。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災減災
由于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治病需以防病為主”不能等到真正地質災害發生了,矛盾激化了,才亡羊補牢。地質災害防止工作要從預防做起,由防控災,防災減災的原則,對正在開采的礦山以及廢棄礦山、閉坑礦山進行監測預防,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從礦山開發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地質災害治理方面工作。
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減少損失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主要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可適當采用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治理原則目的為降低已發生地質災害影響面,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國家、人民財產損失。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在地質災害發生后穩定后,對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進行綠地回復,植物配置等綠化處理。
3、注重效益、分清主次、分期實施、有序進行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礦山開采過程中必須在遵守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逐級實施。并要區別開不同的礦山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實施治理措施。同時礦山自身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危害的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做到邊生產邊治理,生產治理兩不誤同時進行的工作原則,力爭做到礦山開采完畢后,治理工作也相應結束或者接近尾聲。避免由于礦山開采已久未進行治理所造成的遺留問題,增大防治治理難度。如遼寧撫順西露天礦,目前存在的大面積山體滑坡問題,已很難治理,甚至無法治理。因此礦山治理工作要引以為戒,要認識到早防早治,早治好治的重要性。
4、地災防治要做到工程與生物雙方法相結合
在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只有將工程方法與生物種植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一勞永逸。因此就要求地災治理人員,要科學的運用各種工程方法、生物方法對所在礦山地災進行綜合性治理工作。但其缺點是前期投資稍大,但此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避免重新治理,總體上節約了治理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的動用。此方法所治理的礦上,不進能控制住地災的發生,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氣候環境,應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具體措施
以地下采空區為例,進行論述。
地下采空區和礦山疏干排水導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縫,會影響到地面的農田和建筑物。采空區的定義是是地下固體礦床開采后的空間及其圍巖失穩而產生位移、開裂、破碎垮落,上覆巖層整體下沉、彎曲并引起的地表變形和破壞,在地面上??梢姷綀A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開采巷道的地裂縫。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變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滲流、徑流條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潛蝕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蝕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對采空區的治理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控制地表殘余沉陷的發生。此類方法可細分為3種:
1、全部充填采空區支撐覆巖,以徹底消除地基沉陷隱患。充填法可以分為: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膠結充填法、注漿充填、水力充填和風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漿法應用最廣泛、效果最好;但此種方法的費用過高,某些大型礦山不適合此方法,如本溪彩屯采空區,深度在地下500米左右,如果采用全部充填法來處理的話,則不適合,而且造價非常高。因此建議采取其他方法處理。因此此方法適合采空面積較小區域,或者建筑物下溶洞區域處理。
2、局部支撐覆巖或地面構筑物,減小采空區空間跨度,防止頂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徑鉆孔樁柱或直接采用樁基法等,此種方法適合面積較大,且留有支柱的采空區進行實施。特點工作量相對較小,是全部充填的1/10-1/20左右。適合大面積采空區處理。
3、注漿加固和強化采空區圍巖結構,充填采動覆巖斷裂帶和彎曲帶巖土體離層、裂縫,使之形成一個剛度大、整體性好的巖板構有效抵抗老采空區塌陷向上發展使地表只產生相對均衡的沉陷以保證地表構筑物的安全,此方法適合沿江、沿海地區采空區的處理。
環境影響評估是加強環境破壞管理,提高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環境影響評估是指根據某一項目的建設計劃或者某地區經濟發展的規律,科學、全面、客觀的預測該項目或者經濟發展對當地環境引起的變化,從而針對性的制定環境保護措施,避免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環境影響評估對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礦山開采中,通過地質環境影響評估,能有效地避免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是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對其存在的問題、危害程度、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從而制定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由此可見,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工作對礦山資源開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內容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的主要內容有:評估采礦活動對水環境、水資源造成的影響,如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壞等;評估采礦活動引起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程度;評估采礦活動對土石環境、土地資源造成的影響,如土石污染、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情況改變等;評估采礦活動對重要工程設施、自然環境等造成的影響;評估礦山工程及設施可能受到的地質災害;根據各項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環境治理措施及礦山土地恢復方案。
3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技術
3.1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
在進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時,要對礦區存在的土地資源破壞、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下水資源枯竭、水質污染、地表水漏失、水均衡破壞等各種地質問題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這些地質問題的危害程度、發展趨勢。在評估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時,要充分掌握當地的氣象條件、地形地貌、水文環境、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相關資料,從而對礦區的地質環境問題種類、特征、規模、發展趨勢進行評估,并分析相鄰礦山在采礦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情況。由于不同的地質因素在局部區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保證評估結果的精準度,可以將評估區域劃分為幾個子單元,相同的評價單元其地質環境一致,這樣就能保證不同的評價單元之間具有對比性。根據各個評價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賦予評價單元不同的屬性,最后根據這些屬性對各區域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為保證地質環境評價指標的權重,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堅持簡明性、針對性、普適性、指標量化性、數據易取性、動靜結合性的原則。選取好評價指標后,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評估當前礦山地質環境情況,并預測采礦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影響。
3.2礦山地質環境預測評估
在礦山地質環境現狀的基礎上,根據礦山的類型、開發方案等確定礦山的開采深度、開采范圍、廢棄物治理方案,并預測接下來的采礦活動可能引起或者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評估礦山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危害對象、影響程度、發展趨勢、治理難度。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主要包括:評估采礦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種類、原因、規模、危害程度;分析采礦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的恢復治理難度等。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措施
4.1礦山廢棄物治理
礦山廢棄物治理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礎,礦山廢渣、棄土、廢石等對礦山的地質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礦山廢棄物的長期堆積很容易對礦山周圍的植被、土地造成破壞,對礦山原來的地形地貌及水文環境造成影響。同時重金屬的廢棄物經過長期的雨林、曝曬,會逐漸析出重金屬元素,從而對礦山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加強礦山廢棄物治理是十分重要的。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利用廢棄物回填礦坑,同時還可以配制廢氣礦石和砂石混合物,進行礦坑回填,這樣不僅能減少礦坑回填的成本,還能達到礦山廢棄物治理的目的,對礦山地質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4.2礦山地質災害治理
在以往的礦山開采中,很少對礦坑進行回填處理,極容易引起地質坍塌等現象,根據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快慢程度,可以將礦山地質災害分為突變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兩種情況,突變性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山體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緩變性地質災害包括地裂縫、地面塌陷、土地沙漠化等。在采礦過程中,地下巖石的應力會發生變化,巖石的應力平衡受到破壞,加上礦山廢棄物的隨意堆放,當外力誘發時,很容易發生泥石流、崩塌等災害。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首先應先查明該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發展趨勢,科學合理地采取相對應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其次要加快礦山植被的恢復速度,可以采用移植樹木的方式恢復礦山周圍的植被,從而減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災害的發生。土地沙漠化也是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一種,引起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在采礦過程中,水資源逐漸減少,河流干枯,植被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植被逐漸減少,造成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緩慢恢復礦山周邊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為保證礦山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還要加快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人才的培養,從而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礦山環境治理,這不僅能提高礦山環境治理效率,還能減少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的資源浪費。
5總結
關鍵詞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D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9-0077-02
人類的生存以及國家的發展需要依靠地質環境和地質條件,因此如果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發展。因此,本文通過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主要分析了在開采礦產資源時容易造成礦山地質災害的各類因素以及主要的治理辦法和措施。
1 礦山采空區塌陷
1.1導致礦山采空區塌陷的主要原因
在對礦山進行開采作業時,通常會采用留礦法開采、空場法開采或者崩落法開采等,這些方法在開采的同時會在礦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采空區,如果采空區面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發生坍塌,并引發地質災害。塌陷區的特點是面積通常會比采空面積大,形狀通常接近圓形,中間深,周圍淺。
導致采空區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當開采礦井的底層礦后,采空區附近的建筑物、覆蓋巖層會導致采空區頂板變形或位移,當積累的壓力足夠大時,會導致覆蓋巖層和采空區頂板斷裂,并因此產生離層,進而導致塌陷情況的發生。
1.2 防治采空區塌陷的主要方法
目前礦山開采工作中主要應用充填復墾發防止采空區發生塌陷,即在對礦山進行開采時,使用附近粉煤灰、煤矸石或者其它剝離物等填充礦山塌陷區,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在礦山應該非常多的材料用來填充塌陷區,而且成本低、不會產生環境污染,應用靈活,反應速度快。
2 導致滑坡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2.1造成滑坡的原因
滑坡形成的主要是由于礦山的巖土構造、自重、巖土的滲透性程度以及外力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綜合導致的。如果礦山的某一部分巖體比較松散,當在外力對這部分山體產生作用是,就會造成山體滑坡的現象。因此在進行礦山開采時需要保證掩體內部的平衡,在實際進行礦山開采工作時,經常會發生臨空的情況,這樣就會造成該部分的巖體支撐力降低,當支撐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時,應力會不斷集中在該方向的坡頂區域以及坡腳區域,當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破壞這些區域的巖體,造成滑坡現象。
2.2 治理滑坡的方法
目前礦山開采工作中主要方法是消減外力因素對礦山的影響,其中主要是防水工作??梢栽趯嶋H工作中,為了避免或減輕雨水造成的沖刷和雨水匯集,工作面可以修建排水設施,并修建2%的反坡,并保證排水設施的正常運行。還可以通過對容易產生滑坡的區域進行分層的方法,并建立安全平臺,減緩滑坡區域的坡腳以及滑坡區域的堆積高度等。
3 導致泥石流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3.1造成泥石流的原因
泥石流會帶來很多的資源,但是也會造成災害,在對礦山進行實際開采的工作中,由于礦山的巖體結構較松散,或者在開采時堆積了大量的碎屑,這樣,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在礦山有積水的情況下,會破壞礦山巖體或碎屑堆積區域的靜力平衡,就容易引發泥石流災害。
3.2 治理泥石流的方法
目前實際生產中,主要使用攔截、阻擋的方法治理泥石流,并且需要在治理時對泥石流進行疏導。首先對礦山的地質結構進行分析,判斷出巖體松散等容易發生泥石流的區域,并且通過科學的方法封固礦山的松散的物質,并根據具體情況建立攔擋設施,然后建設疏導通道,這樣可以在攔擋泥石流后將泥石流排出,減少泥石流對攔擋設施造成的壓力。然后采用合適方法對泥石流進行處理。
4 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4.1 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等。
水力侵蝕主要是指,由于在實際開采礦物資源時,會導致開采區域地質松散或者增加巖層空隙度。這樣就會增加當雨水對礦區的侵蝕效果,從而造成水土流失。
4.2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保持水土流失地區的植被是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的治理,還可以對沙土或巖體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因此在對礦山進行水土流失防治時,需要保護礦山以及周邊地區的綠化和植被。另外,需要在礦山開采地區建立有效防護措施,以降低礦山的風蝕作用和水蝕作用。
5 導致崩塌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5.1 發生崩塌的主要原因
導致礦區崩塌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地質原因、巖體斷裂、外力影響等,還有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礦區崩塌主要發生在開采后期的高陡邊坡或臺階處,發生時通常表現為大量的泥夾石形式、或孤石失衡掉落或者巖體風蝕斷裂形式等。崩塌災害通常在某個時間、某個區域突然發生,并且在崩塌前毫無預兆,所以難以提前做出判斷。所以需要對地質松軟區域、礦區突出部分、斷裂帶附近區域以及受到侵蝕比較嚴重區域進行有效的加固防護措施,以防止崩塌情況的發生。
5.2 防止崩塌的方法
降低礦區臺階的陡峭程度和高度或降低邊坡的陡峭程度,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自重,在建設臺階時,高度應該設置在8m左右。對自然掉落物進行攔截,經常發生巖體脫落的區域需要進行重點防護,采用先進的爆破技術和科學的排渣方法。這樣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礦區發生崩塌的可能性。
6 影響環境地質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6.1 影響環境地質的主要原因
在對礦山進行礦產資源采集時,一定會對礦山以及周圍的環境造成影響,比如礦山以及周圍的植被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保護礦山周圍的地質環境非常重要。
6.2 防治環境災害主要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保證礦山以及周圍地區的植被,這樣不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以及降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其次使用先進的技術方法和先進設備開采礦山的資源,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護措施,防止對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避免破壞性開采。
7 結論
由于我國對于各類礦產資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開發礦產資源的技術力量和裝備設施都比發達國家落后,因此在進行礦產資源開采工作時容易造成地質災害。為礦山工作人員以及人民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或安全威脅。本文通過對礦山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特點進行分析,闡述了一些地質災害的防治方法,希望對進行礦山采集的單位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武軍.礦山環境問題與對策[EJ].云南環境科學,2000,20:36-38.
關鍵詞: 礦產開發;地質環境;防災減災;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1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基本原則
1. 1 以人為本、防災減災
當前所有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都將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對礦山開采職工以及礦區周邊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威脅,所以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首先就需要有效地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采作業誘發產生各種不同地質災害的危害,從而實現防災減災的目的。
1. 2 因害設防、綜合治理
針對我國多數礦山的地質環境破壞的顯著特點、危害方式、分布條件以及危害程度,需要抓住環境治理的重點以及關鍵環節,爭取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設防,能夠采取科學的攔、排、護、整、填、植等相關重要方面的環境綜合治理措施對該礦山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性的治理。
1. 3 注重效益、分期實施
在實踐中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工程,還需要嚴格遵循自然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還需要爭取最大化的經濟收益。在此基礎上,需要能夠區別出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危害和治理問題,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理和綜合防治措施。在此基礎上需要依據當地的資金條件、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大小、污染輕重緩急,同時能夠分期、分階段地進行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1. 4 礦山開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對于礦山環境的綜合治理工作,只有首先將工程治理措施和環境生物保護措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終才能達到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根本目標。在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的各種工程中,只要配置科學、合理,就能夠徹底根治地質環境災害。但是其中的缺點是投資范圍過大,然而當前的生物措施恰好能夠彌補環境工程治理措施的顯著缺點,并且其投資范圍相對比較小,能夠有效地改善礦山周邊的小氣候特點,最終使其可以廣泛地應用在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工作中。
2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防治的有效措施
2. 1 采空區和礦山的地面沉陷問題治理
對礦山內部采空區的環境綜合治理,主要就是為了預防和控制其地表殘余沉陷問題的進一步發生。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的方法有4 種:
1)礦山內部全部需要充填采空區內部的支撐覆巖,以最終能夠徹底消除礦山的地基沉陷隱患。
2) 礦山局部支撐覆巖或者是地面構筑物,需要減小其采空區空間的實際跨度,進一步防止出現頂板垮落的問題?,F階段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以及大直徑鉆孔樁柱或者是直接運用樁基法等。
3) 礦山注漿加固以及強化礦山內部采空區圍巖的結構,能夠充填采動覆巖的斷裂帶以及彎曲帶巖的土體離層以及裂縫,使之最終可以形成一個剛度比較大、整體性能比較好的巖板支撐結構,使其可以更加有效地抵抗礦山老采空區塌陷進一步向上發展的問題,使礦山開采區地表只會產生比較均衡的沉陷問題,以確保礦山開采區地表構筑物的安全性。
4) 采取必要預防措施。礦山自身釋放老采空區的內部沉降潛力法,在礦山采空區地表并未利用之前,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加速其礦山老采空區的活化以及覆巖沉陷速度,有效消除對礦山地表安全有比較大威脅的地下空洞結構。
2. 2 礦山大量開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礦山開采大量的礦產資源,將會為泥石流的出現提供大量松散固體雜質,可能會造成礦山結構的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現象的發生。開采礦山自身礦產資源以及修筑開采運輸道路,這些均會對礦山的植被造成非常大的破壞,因此切坡不合理、廢礦井陷落而引起的礦山地表崩塌等要素還可使溝內的土量急劇增加,使礦山地面的徑流系數顯著增加,因此洪峰流量也會隨之增加,進入到雨季在地表山洪沖刷作用下,礦山表面大量的松散物質由雨水的浸潤飽和液化之后而造成的過度充水而發生下滑,便形成了泥石流災害。此種泥石流災害也就被稱為礦山泥石流災害。
圖1 礦山大量開采后泥石流的治理
在這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方面(見圖1),應當在整體泥石流發生流域內,運用蓄水、攔土、攔水、排導以及造林等多種治理和防治措施。其上游宜采用蓄水以及引水隧洞等治理和預防措施。將其上游的清水水流科學引走,使該水流和松散堆積體能夠脫離接觸,以更好地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真正形成; 并且還可以修建攔擋壩,以攔截住形成泥石流體雜質的來源。在泥石流的中游,能夠采用擋土墻結構或是土釘墻等防治措施,從而才能夠防止泥石流體對于礦山表面道路農田以及房屋建筑的破壞力度。
2. 3 尾礦的化學污染的治理
礦山中的廢石、廢土以及矸石固體廢棄物被大量堆放,侵占了大量的礦山土地資源,最終將會造成礦山污染水土體被化工、黑色金屬礦物質污染,其中尾礦總量要占到礦石總量的50% ~ 80%。對于礦山中尾礦的綜合運用和開采,第一就是礦山尾礦的能源利用與開發。事實上,尾礦作為一種高質量原料、材料已經得到一些頗為實際的利用。尾礦材料能夠用作建筑工程材料,但把尾礦材料作為建筑施工材料時,還需要非常慎重的研究和考慮,因此要對尾礦中的化學成分進行全面、綜合地研究與分析,查看分析其中是否存在著對人體健康不利的物質。
運用尾礦作為礦山開采井下充填的作業材料,現階段已經取得非常成功的作業經驗,當前很多礦山開采都在應用。這導致礦山中尾礦資源的利用范圍以及開采率大大地提高,這樣就能夠減少尾礦資源的堆存數量,同時又能夠將尾礦這一寶貴的資源保存于地下,以便于今后重新進行開采和利用。
2. 4 放射性礦山的環境治理
礦山中坑(井)口治理宜采用封堵坑口的措施,切斷其污染源,使其可以更好地恢復礦山坑口原貌,抑制其中放射性物質向礦山周圍的大氣擴散; 并且還需要杜絕污水外流的現象,這樣就能夠防止礦山附近人、畜誤入以及地表水流入。對于其中的廢石(渣) 堆場還可以砌筑擋墻結構、排水溝結構進行穩定化、安全化處理,從而能夠更好地防止廢石發生下滑、流失,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 結束語
現階段社會人口、能源與環境是社會發展面臨的三大主要主題,是當前人類社會能否得以長久生存與發展的根問題。人類社會的有序生存與發展根本離不開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社會經濟的正常、有序發展能夠促使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同時人口與經濟的過快增長又將會引起礦產資源方面的快速開發與利用,由此一來,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將會引起一系列的地質環境災害問題的出現,最終將引發全球資源的全面枯竭、地質環境惡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的惡性循環過程,人類的正常生存與發展都將會受到非常嚴重的威脅。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重點分析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現狀以及在綜合防治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希望能夠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和治理起到一定推動效力。
參考文獻:
[1] 劉起霞,李清波,鄒劍峰. 環境工程地質[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關鍵詞: 礦區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對策本溪市
中圖分類號:B845.65文獻標識碼: A
本溪市作為資源型城市,礦產資源豐富,是國家黑色金屬和建材原料的重要產地,人類對其開發利用的歷史悠久。在長時間、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的同時,礦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誘發各種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此外,由于礦山開采及延伸產業造成的土地破壞、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相對突出,亟待解決。
1 礦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 地質災害
本溪市地質災害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本溪地處山區,降雨集中,是地質災害的易發區。礦山的開采會破壞巖石應力平衡狀態,有些尾礦堆放處置不當,順溝而堆,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山體滑坡;資源開發活動導致礦區地表植被的破壞,長期的露天礦邊坡、廢石堆、尾礦庫每年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甚至垮塌形成滑坡,造成人員傷亡;尾礦庫的潰壩而形成泥石流、巖土崩塌;過量地下采礦活動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礦山地質災害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損失[1]。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等災害共292處,共造成4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6165萬元。全市共查出各類易發地質災害隱患點462處,其中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9處,威脅人口約64428人,威脅財產約86613萬元[2]。
1.2 資源損毀
礦產開發本身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其資源開采行為對土地資源造成很大的破壞。開采活動對土地的直接破壞,如露天采礦剝離表土,挖損土地,破壞地表植被,堆放尾礦、廢石土、礦渣,占用土地從而造成堆置場地植被等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地下開采使巖體內部應力平衡受到破壞,可導致采空區上覆巖層發生位移、變形直至破壞,地表面貌變得支離破碎。礦山開采前一般多為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覆蓋的山體;開采后砍伐森林,壓覆、毀壞土地,山體遭到破壞,廢石與垃圾堆置,嚴重破壞自然景觀,直接影響景觀和環境功能[3]。
1.3 水土流失
礦產資源開采占用了大量林地、破壞植被、土體被剝離、土壤可蝕性增加,抗侵蝕能力降低,地形切割加劇,易造成水土流失;礦產資源開采中產生大量的煙粉塵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沉積于土壤表面或滲入土壤,改變了礦區土地資源的結構、功能和性質,破壞了原有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1]。
1.4 環境污染
一方面由礦山直接開采引發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礦山延伸產業如選礦、礦業加工等對礦山環境也有一定影響,主要表現為廢水、廢氣及土壤污染。
1.4.1 廢水污染
礦區內礦產資源開采中排放的礦坑水、廢石場的雨淋污水、以及選礦、尾礦廢水對地表、地下水環境造成影響,甚至威脅到礦區居民生產和生活安全。這些廢水中大部分含有重金屬、氰化物和氨氮等。此外,一些金、鐵、多金屬硫化物等小型選廠多將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對周圍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的污染。
1.4.2 廢氣污染
礦產開發中鑿巖爆破、挖掘運輸、礦井排風、燃煤鍋爐等產生大量的CO、SO2等有害氣體和粉塵。
1.4.3 土壤污染
本溪市鐵礦資源豐富,大、小鐵礦分布較多,土壤污染以鐵礦選礦廠經深加工產生的尾礦庫、選礦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為主要污染源,經長期堆置,風化淋濾,水攜帶有害元素滲入地下,對土壤造成污染。
2 礦山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2.1 復雜地質環境是造成地質災害的內在因素
本溪市處于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構造上,區內構造、節理發育,地殼升降差異比較明顯,區內80%為低山丘陵地區,地質環境較為復雜。礦山采掘活動破壞了礦區內地表植被,由于地形高差大,地質構造發育,造成水土流失強度大,自然恢復能力差。此外本溪地區巖石種類繁多,氣候條件復雜,巖石風化強烈而且不均衡,大量風化堆積的亂石堆、砂石粘土堆積物以及“V”形谷、“U”形谷等地形,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2.2 氣象水文條件的不均衡是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
本溪市河流密布,山體分布不均,地勢起伏不平,形成較為明顯的局部小氣候,有些地區降雨集中,降雨量偏大,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人為破壞是地質災害與礦山環境問題的外在因素
本溪市的礦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小型礦山比重大,達97%,且礦山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在許多礦產資源主產地,存在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現象,亂采亂掘、隨意棄渣等嚴重威脅生態系統的工程活動依然存在,土地破壞率超過相應規模大型礦山的破壞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礦山整合刻不容緩。
2.4 礦山環境治理歷史欠帳大,積重難返
本溪市礦山環境破壞嚴重,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在長期計劃經濟年代,只采不治,長期忽視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使礦山植被、景觀、土地、水體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盡管近二十年本溪市加強了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但由于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其恢復治理工作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目前全市完成礦山土地復墾率僅有5.78%,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僅為14.12%。
2.5 資金嚴重匱乏是影響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重要因素
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消耗資金巨大。由于資金短缺,加之投資機制不完善,致使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進展緩慢。
3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及建議
3.1 注重防范和減少礦區地質災害的發生
政府管理部門要更加注重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及形成因素,科學制定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域劃分,強化區內重要地質災害的勘察預警監測與防治,完善與實施群專結合的群策群防系統建設,督促礦山企業調整礦業生產行為,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風險[1]。
3.2 科學劃定礦山環境影響和治理分區
通過礦山環境調查,科學劃定礦山環境影響分區,并結合礦業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以及礦山環境發展變化趨勢,確定礦山環境保護與重點治理區域,建立完善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動態監測體系,規劃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及土地復墾重點工程。
3.3 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礦業規模結構
在全市礦產資源開發調查的基礎上,制定礦山整合規劃,減少小型礦山數量。
3.4 依靠科技,搞好綜合治理
因地制宜,慎重選擇適宜的礦區生態修復技術及整治模式。鼓勵科研機構從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研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三廢”的排放量,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
3.5 全面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基金
應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入機制,推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制定一系列的治理環境的優惠政策,推進礦山治理產業化進程,鼓勵、扶持投資商投資環保產業。
4 結語
隨著本溪市礦業的發展,礦山環境問題越發突出。政府職能部門和礦山企業要加強礦山布局調整,規范礦業活動,穩步推進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減輕礦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促進實施生態礦業,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建立和健全地質災害和礦山環境監測網絡,強化監督管理;依靠科技進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大力開展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 ,力爭實現本溪市生態礦業經濟效益、資源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成金華等.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2):1-4.
[2]本溪市國土資源局.本溪市地質災害與礦山環境治理專題 [M],2008-2013年:3-4.
[3]楊金燕等.我國礦山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措施[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35(12):182-183.
The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enxi City
Teng L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of Benxi City,Benxi,Liaoning,11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