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7: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P694
一、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
1.1滑坡的防治技術
(1)排水技術的應用,我們需要堅持優先治水的工作理念。在防治的工作中,全面應用取截水溝截斷的保護措施。主要是用水的沖擊力對滑坡體的周圍環境和地表水進行沖刷。對于滑坡體周圍以及滑坡體區域內的大氣降水進入滑坡體的地下水,我們可以利用排水方式排水和治水。
(2)削方減載。削方減載的治理針對于條件適宜的環境下。通過工程實踐表面,符合滑坡削坡減載的條件如下: 推移式滑坡; 滑坡體中后部地表沒有重要的建筑物和障礙物; 棄渣堆積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2]。
(3)坡腳回填反壓技術的應用,在滑坡防治的中期階段,需要綜合考慮巖土體發揮反壓的作用。在滑坡中前部沒有重要的交通道路和基礎設備、建筑物和障礙物、地形寬坦、獲取巖土填料比較快捷的前提條件下。首先可以用坡腳回填反壓的技術進行治理,假如治理的條件都非常充分,可以同時開展回填反壓應與滑坡削坡減載方案,保證回填反壓土體的穩定是提高工程質量的有效前提。
1.2泥石流的防治技術
(1)選擇合適的位置。全面考察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質等條件,排土場必須避開斷層、破碎帶、軟弱基底等不良地質,其上游不應有大面積的水流,下游要遠離采礦場、工業場地、居民點、鐵路、道路等設施。
(2)做好排棄計劃。將排土場分區,分別堆放不同構造性質的巖土,用排巖機械及時整理排卸平臺,防止巖土分層現象; 排巖時,將土方堆砌在內側,將石方堆砌在外側,這樣利于水的滲透; 嚴格控制排巖強度和速度,防止因基底土層超載而導致邊坡失穩。
(3)排水擋水措施。①地表水處理措施,沿排棄場上方設置排水溝,使上游的水流入排水溝; 將排棄場平臺設計成反向的坡,使平臺上的雨水流入排水溝; 定期或者長期監測排土場排水設施的情況,如有積水或者平臺下沉等情況應及時處理; ②地下水處理措施,應采取疏干導流或地下帷幕截流措施。同時挖筑匯水溝,并以較堅硬的大塊巖充填,把地下水引向排土場外流入河流。另外,為防止降水的危害,平臺可選用采場玻璃黏土做防滲材料,沿坡面堆放,用推土機推平碾壓后進行地表綠化。
1.3崩塌的防治技術
對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攔截、支擋、排水以及護坡護墻等等。這些都屬于傳統的處理技術。具體措施的選擇可按照崩塌的原因來進行確定。除了這些傳統的技術之外,目前還有一種新型技術,即SNS柔性攔石網,該技術在落石能量較高并且斜坡坡度較陡的條件下防治效果較好,已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各大礦山和水電站等施工過程中,并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技術[3]。
1.4地表變形的防治技術
(1)傾倒滑移變形區域治理。對于傾倒滑移變形區域,為防止滑坡及巖體大變形,采用錨桿、抗滑樁和疏干排水工程以減緩邊坡滑移變形,控制邊坡地下水位
(2)沉陷滑移變形區域治理。沉陷滑移變形區域分斷裂帶區域和斷裂帶邊緣區域。為防止陷落、倒塌,減緩不均勻變形,對斷裂帶區域的巖體或地基采取斷裂帶充填注漿,地面硬化等處理措施。對斷裂帶邊緣區域的巖體或地基進行堵水帷幕注漿、空化裂隙注漿措施,對地基進行地下混合樁連續墻處理,對建筑物結構進行加固和糾偏處理??傮w規劃是對具備條件的建筑物遷移,不新建設施。
(3)沉陷遷移變形區域治理。對沉陷遷移變形區域,為防止不均勻沉降,對地基進行第四系充填注漿。對東鍋爐區域探測結果表明,該區域地下發育有空化裂隙,空化以松散為主、部分為含水裂隙,一般深度 3 ~ 8 m,發育在淺部第四系層位。在地震二分量法探測的基礎上,對空化點位實施充填注漿工程。
二、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2.1提高災害的監測與預警
提高對于地質監測和預警是防治災害的重要舉措。為此有關部門可以組織鄉鎮的政府機關成立一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委員會,對于災情的頻發地點,聘請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對于不適合居住,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危害的人口聚居區進行搬遷工作。當地的政府部門也可以和氣象部門加強溝通,及時地了解天氣變化,并用最為有效的通訊設施,告誡隱患點周圍的居民做好防范工作。在災情降臨前,準備好必要的應對突發狀況應急措施。災情發生后,積極和救援隊伍配合,保持救援消息的暢通。災情得到有效的處理后,還要廣泛的收集有關于此次災情的數據和資料,建立地質災情的實時反饋系統和數據庫,進一步的提高地質災情的預報和檢測水平。
2.2健全災害的防治軟體系
在法律層面上,我們要對于鄉鎮的災害的防治進行一個統籌的規劃,把災情的防治納入到法律的范圍之內,對于那些無視工作人員的阻撓,仍然繼續從事有關使險情進一步惡化的行為,如亂砍濫伐,進行嚴厲的懲處。在城鎮的規劃上,把對于災情的評估納入到規劃的內容中去。在建設施工前,充分地考慮到當地的地勢走向特點,合理地進行布局; 在周圍城鎮規模的劃分上,進行科學的論證,避免無限制的,超過當地的生態許可的擴張。在土地的劃分上,要給災情的爆發預留出防災專用土地,并配備好基礎的抗災救災物資[1]。
2.3加大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
在現代化的地質災害的防治中,我們一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充分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比如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 GIS) 等建立鄉鎮所處的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監測體系,根據科學分析的結果來合理地對居民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以調整為主,遷移為輔。必要時,還可以應用該GIS 技術對于災害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儲存,以便日后及時的調整,更好更快的建立救災決策。其次,遙感 RS 技術也不應該得到忽視。通過遙感技術,我們可以分析到那些我們不可能接觸到的山體地質深處的信息。在不接觸的前提下就能夠完成對于信息的提取工作,進而方便地進行計算機建模,模擬山體條件,預測可能發生的災情。另外,GIS 和遙感技術兩者之間還可以結合起來。利用前者的儲存上的優勢,后者探測到的結果可以安全的存放在前者中,方便歸納,分析和總結。
2.4提高現有地貌的遵循度
如今,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難免要經過一些山區,這時挖山通常成為了常見的做法。于是便造成了山體生態系統,水資源的破壞,植被大量遭到砍伐,這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加劇了地質災情的形勢[4]。故而,我們應該極大的避免這種行為的發生。在進行鄉鎮前期建設的規劃時,我們要強化原有的山區與鄉鎮共有的格局,保護鄉鎮擴張中所涉及的山體,以及伴山而流的水體。避免以犧牲原有的地形地貌為代價而換取經濟發展的行為發生。在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中,尤以要注意交通線路建設中的布局,交通線路的選取要遵循著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交通路線的主干道兩側要根據地質災害的發生程度設置寬度不同的綠色防護帶。
三、結語
在長期的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需要根據總結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采取及時有效的地質災害預防措施,使治理方案的實施更加具有時效性和安全性。參與國家防災減難的工作人員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積累多年的防治工作經驗,希望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促進我國防災減災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丁煒,劉海濤,李婧。 地裂縫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西部探礦工程,2013,(3)。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預防
1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概述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靠著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而生存的,人是自然的所產物,同時又是高于自然一種存在。人類的沿途工程學很早就出現了,在原始人、古代人的洞穴、木屋、土屋中就知道造屋的重要性,而現代社會所延伸的巨塔、高壩以及摩天大樓已經完全取代了傳統筒子樓、平方等,從房屋建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難發現地基處理是建筑物的關鍵,直接影晌到整個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質量性,為了保證地基處理的專業性、合理性,我們建立了一門巖土工程的學科。巖土工程技術是根據工程的安全運行和地基的改良建立起來,雖然它保證了建筑的整體性、安全性、舒適性,但是卻破壞了環境,造成地質災害的發生,從觀念來說,巖土工程缺乏地質災害的概念、環境保護的概念以及地質的概念,從工程學來說,巖土工程高頻率出現了工程邊坡和工程地基的鞏固問題,使得更嚴重的地質災害被誘發出來。地質工程學是一門關于工程問題的學科,它主要對地質問題、工程運行、施工規劃、竣工驗收以及運行過程進行問題的解決和研究,其主要研究范圍是地質環境、地質體,主要研究對象是工程體統的整體以及組成部分。地質工程學也是一門大系統思想的工程學,它主要涉及地質災害的防止工程和巖土工程,從工程建設項目來說,地質工程學涉及巖土的加固以及巖土的開挖,從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來說,地質工程學是可以把人類或者自然破壞所形成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防治與防范,它涉及管理者的思想、生態環境、地質環境以及合理開發。
2 我國地質災害的危害
地質災害的危害是從地理環境的特點、復雜性、獨特性、強度大、類型多、頻率高、分布廣、我國的經濟狀況、地理環境以及我國的人口數得來的,這些條件眾多,又不好分析,從而給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帶開了巨大的壓力。通過實際地質災害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國地質災害的危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變形?;庐a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切坡的人工原因和河流沖刷的自然原因,滑坡的特點是:①離水源越近,地形高差就越容易產生,且高差就越大;②造山帶的地質區,例如斷裂帶和地震帶;③巖石和土塊越多就越容易發生滑坡;④暴雨地帶和強降雨地帶的雨量越大就越容易發生滑坡。崩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滑坡的出現導致巖土不結實、中空現象陡坡的裂痕,從而引發穩定性、破碎性以及移動性都大范圍降低,它的特點是:①礦產的過度開采;②道路邊坡的工程開發;③渠道的滲漏和水庫的蓄水;④填土的堆棄和堆渣:⑤震動的強烈發生。泥石流的出現會帶來大量的石塊、泥砂等固體化洪流,從而造成地質災害的出現,它的特點是:①開挖的不合理;②棄石、棄渣以及棄土的不合理放置;③亂砍亂伐。地面變形由城鎮地面的塌陷、他顯得規律以及人工活動所形成。
3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是通過地球這個大系統所發生的能量交換和物質運動引起的,它是由受災體以及災害體兩方面來決定受災的嚴重性,所以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是通過災害源的限制、災害體能量的減弱、災害威脅的緩解、災害威脅的接觸、災害體能量的消除和受災體的防御、受災體的保護兩個方面進行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四種,分別是地質災害勘查的加強、地質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地質災害信息的完善以及地質災害的殲滅和管理體系的完善。
3.1 地質災害的加強
地質災害的加強是指完善地質災害的勘查作用,明確知道我國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災害點特點、災害的發育狀態以及災害的分布情況,并從全國進行地質災害的檢查,讓檢查深入到所有環節。勘查主要是進行地質災害的危險度、性質、穩定狀況、成因、規模、邊界以及變形機理等,從而全面掌握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分布以及種類,實現了地質災害預警中數據信息的建立。
3.2 地質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地質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是指通過我國自然環境的治理、保護和防護措施,使地質災害的發生率、活動率、發育條件得到減少或者制止。地質災害防護的基本措施是通過對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工程建設活動、水源資源、區域條件、科學技術以及資源開發的分析得出,為了避免資源的過度浪費,就需要大范圍進行涵養水土、植樹造林、宜林則木、治山治水、宜牧則牧以及宜農則農,保證水土流失的想象減少或者制止。
3.3 地質災害信息的完善
地質災害信息的完善是指建立擁有地質災害信息量較為完全的系統和對地質災害進行預警的系統,但是這兩種系統都是我國比較缺乏的,我國的地質災害偏重于預防,這就造成許多地方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和隱患點因為得不到治理而出現嚴重的災害問題,所以需要對地質災害的信息加大完善力度。目前,我國的地質災害信息庫需要對省級和國家分別進行考察,而信息庫則需要把地質災害防治數據庫和地質災害災情相結合起來,并利用GIS技術成功為地質災害信息庫的覆蓋全國做出了杰出貢獻,保證了災情評估的正確性、動態區域的服務性、預防評估的技術性、國內外交流的暢通性、國內外合作的渠道性以及防治決策的支持性。災情預警的完善和加強需要結合覆蓋地的擴大、我國實際的結合、預防體系的完善、社會力量的組織、災害群的測控、預防體系的發展才能提高它自身的效率。
3.4 地質災害的殲滅和管理體系的完善
地質災害的殲滅和管理體系的完善是目前我國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建設減災系統的準則、推進我國社會化發展是地質災害加強防護手段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我國最需要進行加強的環節。通過對實際地質災害的分析,發現要想加強法制規定的建設就必須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防治工作的完善、地質災害的評估、管理工作的促進、地質災害的調查等方面,并保證災害發生時防治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堅決避免發生因為人為活動而引起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項有發展要求、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所以它必須要求全體社會都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力量的參與,這樣建立起來的防治措施才能符合政府要求、減少地質災害以及逐步的發展。地質災害的減滅法則主要包括產業化形式的災害減滅、分級管理在各級政府的責任制、專業化形式的災害減滅、災害減滅在企業的責任制、災害減滅在民眾的責任制、資源保護的個人責任制、環境保護的個人責任制、資源保護的團體責任制、環境保護的團體責任制、資源保護的單位責任制、環境保護的單位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的出現主要受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所引起,它能破壞掉人們生存環境的發展和資源,使地質遭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還引發危機人類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的事故。因此,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而對人民造成的損害,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參考文獻:
[1]李海龍,蘇明會,馬心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探討[J].施工技術,2012(11).
[2]張貽昌,高明閣,王英林.探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問題與措施[J].油田、礦山、電力設備管理與技術,2010(13).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生活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北流市近幾年地質災害比較頻繁,各縣鎮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威脅,災害的情況比較嚴重,經濟也蒙受巨大的損失。下面講述幾種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移速度、滑移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功能有關。一般來講,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則滑坡的活動強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滑坡防治的原則我們一定要貫徹其中,其原則是:及早預防,預防為主;依據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僅僅依據原則是不夠的,還要結合邊坡的失去穩定的因素和形成滑坡的內在條件。滑坡的治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處理:
1.消除和減輕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形成和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換言之就是水的作用,往往水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
排除地表水,即是要攔截流入邊坡變形破壞區的地表水流,包括泉和雨水。如,可在滑坡體外修建攔水溝排水;在滑坡體內的地表水,可利用地形和自然溝谷,布置樹枝狀排水系統排水。排除了地表水,可減小滑動力,降低了附近巖土體的含水量或孔隙水壓力,達到了增強抗滑力和提高邊坡穩定性的作用。
排除地下水的方法,可根據地下水的埋深分為淺層地下水排水工程和深層地下水排水工程兩種。淺層地下水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溝、盲溝和水平鉆孔等方法;深層地下水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盲溝、集水井、平孔排水和排水廊道等方法。排除了地下水,將盡可能降低邊坡巖體地下水位,減小滲水壓力,改善邊坡穩定條件,提高邊坡穩定性。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相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流動水壓力,防止邊坡的分解,消除或者減少水對邊坡的沖刷和浪擊。具體的操作方法:在滑坡的周邊修建一些水溝,防治的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對于巖石質地的邊坡,還應該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在坡面上修建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以用防水的材質鋪蓋,防止地表水滲到下面。排除地下水的措施有很多,但是選擇措施的時候應該根據地質的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經常用到的方法有:(1)水平鉆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豎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運用一定的工程技術,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減載。增加邊坡的穩定性(降低坡高或者放緩坡角)在準備削坡的時候,一定要先做一個整體的設計,盡量消減去那些不穩定的巖土體的高度,切記滑坡部位的巖石體是不應該消減的。減載反壓在邊坡加固治理中應用廣泛。減載的目的在于降低坡體的下滑力,其主要方法是將滑坡體后緣的巖土削去一部分,但單單減載有時并不能起到阻滑的作用。最好是與反壓措施結合起來,即將減載削下的土石堆于邊坡或滑坡前緣阻滑部位,使之既能起到降低下滑力,又增加抗滑力的良好效果。此措施應用于上陡下緩的滑坡效果更好。在采用削坡方法的時候,一定要做個經濟技術的對比,因為這個并不總是經濟有效的措施。(2)人工加固邊坡。經常用到的方式方法有: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的巖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貫徹其中的原則:及早預防,預防為主;依據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再根據滑坡泥石流發展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三、巖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巖溶地面塌陷是地面變形破壞的主要類型,多發生于碳酸鹽巖、鈣質碎屑巖和鹽巖等可溶性巖石分布地區。激發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與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而后者往往規模大、突發性強、危害也就大。巖溶地面塌陷發現于碳酸鹽巖分布區,其形成受到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巖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關鍵字]礦山 水文地質災害
[中圖分類號] P5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211-2
礦山地質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災害,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其發生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日益增大,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其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作為采礦大國,我國的礦山開采環境也在不斷惡化,近年來重大的地質災害事件不斷發生,更是為礦山的建設者敲響了警鐘。
1礦山的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原因
我國的經濟建設發展迅速,對資源的需求量一直比較大,我國的礦產儲量豐富,礦區的開采量也比較大,因為開采技術和開采方法的制約,礦山的建設過程中存在有較多問題,極易引發地質災害。
在傳統的礦山開采中,一般采取如圖所示的開采方法,以一條斜井靠近礦體,然后在巷道內對礦產進行開采。在許多中小煤礦的礦區內,因缺乏專業的管理手段,或采用了不適宜的開采方法,一旦巖土變形,或者地下水位發生突然的變化,都會對作為唯一出口的斜井造成破壞,從而引起嚴重的地質災害,危及到礦區的生產安全。在進行礦山開采之前,必須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測,做好相關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為礦區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2礦山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水文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因地殼運動活躍本身就給礦山的建設和開采帶來較多難題,在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一旦不注意勘測水文地質環境,或者不進行有效的防護措施,發生地質災害之后,礦井關閉和設備損毀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危及到井內進行開采作業的礦工的安全,礦山的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水文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2.1由地下水位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地質災害
在礦山的開采過程中,挖開的礦井接觸到地下的蓄水溶洞或者暗河的可能性比較大,會導致地下水直接涌入巷道,也有可能是泥沙涌入巷道,遇到透水斷層或者淺表的裂縫時,地表徑流會帶著一些沉積物進入巷道,這些水、泥沙和沉積物堵塞巷道會造成造成人員傷亡,掩埋作業機器,甚至會使礦山的發掘系統直接崩潰。這種自然災害具有極強的突發性,一旦發生往往波及面較廣,造成的后果也極為嚴重。
2.2由礦體內的易燃物質造成的地質災害
礦體內可能含有易燃易爆的甲烷氣體,隨著礦井的深度的增加,礦井內部的溫度也會在地熱的影響下不斷升高,含硫量也比較大,在這種惡劣條件下進行作業的礦工,本身就存在較大的健康隱患,一旦因為通風不良,易燃氣體大量積聚之后發生爆炸,必然導致慘痛的后果。這種情況多見于煤礦,后果最為嚴重,但是具有較強的可預防性,在礦井的建設過程中做好日常的維護和管理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災害的發生。
2.3由巖土層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
礦區在進行一段時間的開挖之后,已采空的礦體需要進行支撐,在一些埋藏較淺的礦區,會因為礦山采空而導致地面塌陷,如果不能對采完的礦體進行及時的回填和崩落,最終會引起大面積的塌方,造成嚴重的后果。礦井開挖造成的地面塌陷在淺表煤礦中普遍存在,會影響到地面的建筑物,會破壞耕地,給礦區周圍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礦區的開發,需要對礦脈附近的巖石進行引爆,一旦事先的勘測數據不夠準確,起爆點的選擇出現偏差,致使巖石塊發生破裂呈噴射狀,會對礦井內執行作業任務的礦工造成人身傷害。
3對礦山中可能發生的水文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不同地區的礦山因形成條件不同,有不同的水文地質特點,在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上,也各不相同,但是針對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有效防治手段。
3.1施工之前進行全面的勘測
在礦山開挖之前,必須對斜井或豎井的位置進行全面的工程勘察,預測好斜井內的涌水量,以及周邊的含水部分的水文地質構造,詳細繪制地質平面的剖面圖,并根據施工情況隨時修訂預測結果,按照嚴格的施工步驟進行施工,由上級主管單位進行規范驗收。對勘測過程中已知的含水部分,要綜合考慮其位置以及距離井巷的深度,提前進行導水工程的建造,在建造的過程中,根據涌水量以及工程要求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對礦山的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滑坡以及塌方,要及時對礦山周邊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勘察,結合當地的氣象水文情況,對惡劣天氣條件下的滑坡和泥石流做好預防。
3.2做好防治工程的設計
在進行礦山的設計時,要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崩塌和滑坡現象,以及礦山附近的水文地質因素,結合危險事故的成因和發生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案,保證防治工程的工程質量。對易發生危險事故的重點區域,做好加固工作,避免因礦山開采導致的災害復發現象;對礦上的邊坡,要由專業的勘測人員進行及時的監控,注意相關參數的控制,一旦在開挖后出現變形,要有相應的應急預案。礦山在進行成產之前,必須由相關的專家進行安全評價,對防治工程進行規范化的驗收,保證礦山的生產安全。
3.3施工中應該采取的工程防治措施
在礦山的開挖過程中,要實時地采取相應的工程防范措施。在礦區周圍要做好雨季的排水,在周邊設置合理的截洪溝,及時將礦區外部的積水排出,以免外部積水倒流入巷道造成事故;針對開采面的設計,要禁止從下部開挖形成傘檐,懸空的傘檐有可能崩塌形成事故,需要從上而下對礦體進行臺階狀開采;在礦區內的巷道,一定要注意通風,隨時監測巷道內的甲烷濃度,在超標狀態下進行暫時性停工作業排除險情;在巷道內進行礦體爆破時,要注意爆破點的選擇;在結束開采之后,及時清理巷道周圍的危巖,同時在破碎面周圍和高危地區設置警戒線,以避免人員損傷。
3.4施工中應該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因爆破殘留的粉塵較多,導致礦區周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氣污染,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也難免會對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又會直接危害到礦區的生產安全,以及周邊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在礦山建設中應該注意對水文地質災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礦區開采的平臺和棄土的堆放,為了避免礦井涌水所采用的防治措施,這些都會對當地原有的生態地貌,以及當地的大氣降水和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在礦山周圍要種植植被,主要引進鄉土樹種,經濟實惠的速生植物可以有效發揮綠色植物的固土作用,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4結語
在礦山的建設過程中,因行業的特殊性,容易出現嚴重的水文地質災害,為了保證礦工的生命安全以及礦區的資源安全,礦區的負責人必須端正態度,提高認識,成立由專業地質勘測人員組成的勘測部門,對礦區周圍易于導致地質災害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篩查,及時掌握礦山的安全運行狀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證礦山的安全運行以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萬英,葉積龍,許存勝.礦山建設中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技術[J].煤炭技術,2011,(11).
[2] 李繼生.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預防措施[J].科技與生活,2011,(13).
[3] 秦定明.礦山地質災害分析與防治[J].中國礦山工程,2009,(02).
【關鍵詞】地質災害;類型;防治措施
0.引言
我國是發生地質災害較多、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存在著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具有災種多、群發性、高隱蔽性、高突發性和時間上的集中性等特點。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本文對常見地質災害的類型進行簡要介紹,并著重探討一下防治措施。
1.常見地質災害的類型
1.1地震
它是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大陸地震區,全國有32%的國土和45%的大中城市處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區,川滇藏與西北各省、渤海灣周圍為強震區。據統計.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地震達4000多次,本世紀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級地震98次,8級以上地震9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約占全球同級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與世界各國地震死亡總人數相等。僅1949年以來,我國地震死亡人數就高達27.4萬人,傷殘76.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地震災害死亡人數平均每年為2000~3000人、經濟損失年均10~20億元。
1.2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
由于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與湘、云、貴巖溶地區的人口、工業、采礦業迅猛發展,超量開采地下水等原因,在礦區和大中城市產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國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無錫等36個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過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污水倒灌、積水淹沒工廠、交通阻塞、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損失巨大,僅鹽場坨地碼頭每年就需填土10萬平方米,耗資達50萬元。我國的桂、黔、湘等18個省區已發現巖溶地面塌陷點800多處,有塌陷坑30000多個,使大批的房屋倒塌,農田、水庫、山塘毀壞,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十幾億元。
1.3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它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部山區,即祁連山、川西高原一線東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線西北、長城以南地區。這些地區因人口和工農業迅速發展,山區資源大量開發,森林和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嚴重災害。我國近百年死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達萬人,僅1949年以后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可達40~50億元。我國西南各鐵路沿線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有近萬公里,占全國鐵路總長近20%,致使鐵路運輸中斷1000~2000小時,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整治費用1.5億元。近年來,我國部分山區鐵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費用已超過10億元。
2.常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綜合研究
建立城市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動力減災提供綜合災害信息,組織各部門與學科開展災害的系統科學研究,協作攻關,解決地質災害的共同難點,要借鑒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航天技術,以便科學地制訂減災方案,就地震來說要加強地震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在改造利用過程中化害為利,盡可能向著有利于人類生存的良性環境轉化。
2.2建立健全有關減災法規
我國目前已頒布有關減少和制止人們不當行為作用于自然環境的法律和法規,同時也取得明顯的效果。目前仍沒有一個有關減災法律,一部分人還沒有對災害的危害引起高度重視,應加強對全體公民的法制教育,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更要重視法規的學習,以提高以法制災,以法保城的意識,保護人民的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2.3加大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
加強防災工程建設,開展包括城市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诜莱惫こ?,病庫、危壩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災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時還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水資源管理,治理“三廢”污染,推行垃圾無公害處理,加大垃圾袋裝推廣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網絡,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發展城市煤氣化和供熱、改造道路交通建設垃圾變廢為寶(如發電、煉油、加工有機肥等) 處理裝置,不斷提高城市防災保護能力。
2.4采取多種手段宣傳
利用電視、電臺、出版物等手段,普及減災知識。要總結減災教育經驗,彌補工作中不足之地,發揮優勢,減災部門要與教育部門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將減災納入教育總體規劃,適應減災事業發展之需。擴大招收大中專生規模,培養減災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調整現有專業結構;結合大學基礎教育開設減災課和專業,有計劃邀請國外專家來華講學,進行學術交流,有針對性派出有關人員到國外培訓,學習國外減災的先進經驗。
2.5推動減災工作的社會化
社會化減災起到紐帶和橋梁作用,因為社會既是承災體,也是減災體。社會活動因80%的人為因素干擾而成為重要的致災因素,因此減災需要全社會上下共同努力,把城市減災工作當成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盡快建立減災基金,除國家財政一部分投入外,還接受社會各界捐款。減災工作要大力發展保險事業,國家建立政策性保險公司,同時對商業性保險經營災害保險業務的采取自愿政策,并給予應有補貼,根據中國的財力情況,采取聯合共保辦法,共同發展災害保險,國家應以整體、經濟利益發展,在財政上優先照顧災害保險的發展,災害的防治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要優先考慮減災保險的財政支持要求,同時,在稅收、政策方面扶持災害保險的發展,推動防治災害走向社會化,將減災納入各行各業的行動計劃,把減災責任分解和落實到單位和個人。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不僅包括土地資源學、地貌學、城市環境工程學、結構工程學、生態學、林學、土壤學、大氣學、海洋學、資源環境學、系統工程學等,而且包括社會制度、政策法令、國土開發、城市布局、歷史狀況、社會治安、公民素質、救災隊伍等社會科學。我們應奠定有關地質災害綜合體系的理論基礎,用以指導有關實踐活動,在統一規模原則下,制定防災的綜合規劃,讓防災減災系統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關鍵字】檸司煤礦;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提高,現代人類活動也已經成為強大的地質營力作用到自然地質環境中。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的危害越來越突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下面重點介紹檸司煤礦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及其相應的防治措施。
檸司煤礦開采對礦區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由地下開采所造成的地面開裂及塌陷,溝緣崩塌、滑坡,泉水枯竭,河水斷流以及區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周邊礦山剝離堆土和礦渣堆積而占用土地以及淤塞河道而造成山洪或礦山泥石流發生的危險在水文地質條條件不明進行采掘活動時還可發生突水災害;當臨近老窯采空區周圍區域進行采掘活動時還可發生透水、有害氣體中毒等災害
一、檸司煤礦開采可能引起的地質災害類型
(一)地面塌陷與地裂縫
檸司煤礦為采用地下開采的煤礦,由于煤層開采后采空區上覆巖土體冒落、彎曲變形并產生裂縫等而在地表發生大面積變形破壞,形成礦區地面變形地質災害。表現面狀下沉的地面塌陷和線狀分布的地裂縫。
地面塌陷與地裂縫不僅破壞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在溝谷邊緣處還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影響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據初步統計,目前檸司煤礦因采動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積已達1000公頃。
(二)地壓災害
地下采煤的過程中,同時要維護頂板和圍巖穩定。如果對地下硐室不及時進行支撐和維護或維護質量不過關,則硐室圍巖就會在地應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或遭到破壞。當工作面過斷層、沖刷等地質變化時,在初采初放、末采過程中,尤其是當煤層頂板兼為軟巖或復合頂板時,礦山壓力表現明顯,在地應力作用下,常造成頂板離層、切頂、下沉和垮塌,甚至造成采場大面積冒頂等地質災害。
(三) 礦井突水
礦井突水是煤礦開采中發生的嚴重并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煤礦建設及生產過程中,因對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不明或資料掌握的不確切,也會發生突水災害。檸司煤礦在建井期間曾在施工主副斜井時因對所穿越的煤層火燒區資料掌握不細,對災害估計不足,雖預先對圍巖進行了加固處理,仍然發生過小到中等突水; 由于對礦井南翼水文地質條件認識不夠,在南翼首采面投入生產時也曾經發生過較大的突水災害,嚴重影響著煤礦的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
(四)老窯采空區威脅
在檸司礦井中部河道兩側原分布有多達15個有采礦權證的地方小煤礦, 2009年,政府將這15個小煤礦進行了整合。目前檸司礦井北翼東臨兩個整合后的地方煤礦,井田南翼東部河道以南保留兩個地方煤礦。
當采掘活動接近這些煤礦開采形成的老空區時,會受到與老窯貫通而發生透水、有害氣體溢出等危險。
同時本礦采空區積水也成為采掘生產的潛在威脅。
(五) 煤層自燃
檸司煤礦所采煤層屬侏羅紀中等變質的易自燃煤層,當氧氣、溫度等條件允許時,可發生自燃。由于礦井埋藏淺,采動裂縫往往與地表貫通,當采空區通道封閉不及時等因素同時作用時,可發生采空區散落的煤炭發生自燃的危險。
二、檸司煤礦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查明礦區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征,提前做好減災防災工作
查明礦區內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征,尋找出隱蔽至災因素,認識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及時分析出地質災害可能的分布規律,合理規劃煤礦開采活動,提前做好礦區井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災害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通風系統,以降低瓦斯、煤塵及煤層自燃災害
確保礦井通風,搞好“一通三防”工作,加強防滅火,是防治井下瓦斯、煤塵事故和煤層自燃的有效預防措施。礦井應配足風量,實行機械通風、分區通風、上行通風;禁止攜帶煙火等易燃物品入井,必須選用煤安、防爆型的電器設備;放炮前后必須檢測瓦斯;注意防滅火;建立瓦斯檢查制度及時處理積存的瓦斯。及時封閉與采空區溝通的巷道,對采完的工作面及時封堵,注意防止漏風等。
(三)加強采場頂板支護
在礦井建立礦壓監測系統,對工作面頂板壓力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根據周期來壓、過變化帶等時的壓力顯示及時移動支架縮短控頂距離,加強頂板支護,減小壓力作用。當工作面在初采初放階段初次垮落步距較大,在老頂尚未垮落時,礦山壓力顯現明顯,支柱行程常會縮短,支架被“壓死”,必須保證泵站額定壓力,加強支護;工作面在末采階段,因煤柱縮小,礦山壓力集中且反復作用,使得工作面支撐壓力增大且頂板異常破碎,常造成煤壁片幫,采場冒頂現象,因此在保證泵站核定壓力的同時,還要采取工作面頂板錨固、掛網等特殊支護方式,保證回撤安全。
(四)對地表沉陷進行調查、治理
在工作面日常生產中,及時對地表塌陷范圍進行調查,并設立標志牌,圈出塌陷區范圍,禁止閑散人員進入。對塌陷區及時投入,安排治理。目前公司已經對北翼一條溝谷及其部分支溝進行了溝底填實和隔水處理;對北翼東區多個工作面采空區地表沉陷、裂縫,采用人工為主配合機械對裂縫進行開挖、填土、夯實處理,恢復生態平衡。已累計投入資金近千萬元。
通過地表裂縫填埋,沉陷治理,既防止了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進入井下的威脅,也減小了采空區浮煤通過采動裂縫與地表大氣溝通發生自燃的風險。
(五)超前探查老窯采空區
當采掘臨近原地方煤礦采空區時,提前采取超前探查采空區工作,嚴格執行《煤礦防治水規定》“預測預報,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則,通過物探先行,鉆探驗證的方法,目前已多次探到老窯采空區,確保了采掘生產安全。
(六)工作面頂板疏放水
通過南翼補勘及礦井水文類型劃分工作,我礦南翼水文地質類型屬復雜型,充水水源主要為風化基巖含水層水。在南翼水文條件不明朗區域,一直堅持開展工作面煤層頂板含水層鉆探探查兼疏放水工作,確保了工作面開采安全。
(七)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在地質工作中的領導作用
在煤礦地質災害治理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發揮好組織領導作用。首先,相關部門應清楚本地區的地質災害狀況,掌握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從而推測本地區易發生地質災害的薄弱區域以及這些地質災害發生可能帶來的的嚴重破壞性,據此制定出初步的防治計劃和措施。其次,應堅持每年組織專家組進行災前、災中和災后的檢查與研究,遵循“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最后,應完善政府部門執行法律法規的機構和體系;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并加強執法力度;建立并完善本地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體系,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動態;加強對各相關部門的協調監督管理,對存在問題的及時進行糾正,杜絕對災害防治工作中的疏忽大意。
(八)煤礦企業應全面加強地質災害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全員防災意識
做好煤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須首先要加強對員工進行防災知識的培訓、宣傳教育。煤礦企業應做到廣泛宣傳各種防災抗災知識,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宣傳,提高員工的災害意識,要讓員工對煤礦地質災害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效幫助員工做好災前預防,災害發生時不慌亂、及時進行自救,提高生存能力,減少災害損失。
,并建議性的提出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產生因素
1.1 疏于排水
采礦時對地下水必須進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強排.由此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問題。首先是礦井突水事故不斷發生。許多煤礦的上覆和下伏地層為含水豐富的石灰巖,特別是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不僅煤系內部有含水性強的地層,其下伏為巨厚的奧陶紀灰巖。這些礦床隨著開采的延伸,地下水經深降強排,產生了巨大的水頭差,在一些構造破碎帶和隔水薄層的地段,煤層承受到來自下部灰巖地下水的高水壓,威脅著礦井和職工生命的安全。其次是由于疏干排水,使許多巖溶充水礦區引起地面塌陷,嚴重影響地面建筑、交通運輸以及農田耕作與灌溉。各礦區附近均有地面塌陷現象,水位下降很多,使廠礦、工業和生活供水原有系統發生吊泵,形成無法供水的局面。再次是某些礦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長期得不到補充恢復,影響植物生長;有的礦區甚至形成土地石化和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2 其他因素
礦山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很多,有些是開采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如開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應力相應增大引起冒頂、片幫、脫盤甚至巖爆的嚴重地壓災害;有的是開采中忽視預防或開采不規范、管理不科學導致的,如采空區不及時充填、廢渣廢水隨意排放、水文地質及構造不了解、巷道偏離、盲目指揮、違章作業、私挖亂采等,非穩定因素積聚到一定限度引發各種災害;有的礦山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或為擺脫一時的經營危機,摒棄常規如采富棄貧、求近避遠,結果為后期發展埋下災害隱患;曾一度泛濫的民采風潮掠奪式的開采活動也對部分國有大中型礦山造成嚴重干擾和資源、環境破壞。
2.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礦山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按成災與時間的關系,可分為突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礦坑突水、瓦斯爆炸、巖爆等)和緩發性礦山地質災害(如采空區的地面變形、環境污染等)。但最常見的是以災害的空間分布和成因關系分類。
2.1 巖土體變形災害
2.1.1 礦山地面和采空區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地下以井巷開采的礦山。在礦山采空區,若保留礦柱不足,或因礦柱受損而失去支撐能力,就會造成地面塌陷。特別是那些礦體埋藏較淺,產狀較平緩的礦區(如煤礦),地面塌陷的現象更為常見。礦體埋藏相對較深的地下開采礦山,如果不能及時回填和崩落采空區,當其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大面積塌陷。此外,在巖溶分布區,還會因礦山排水疏干而導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破壞可耕地資源、建筑物,毀壞道路、水庫,還可直接導致礦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毀,或使大氣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縫灌入坑內,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產。
2.1.2 采礦場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 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開采如采剝失調、邊坡角度過陡等造成,這種災害多發生在露天開采的非金屬礦山和建材礦山。
2.1.3 坑內巖爆 坑內巖爆又稱礦山沖擊,這是因礦坑周邊和頂底板圍巖,在受到強大的地殼應力作用而被強烈壓縮,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現自由面,即有可能產生巖石地應力的驟然釋放,導致巖石大量破裂成碎塊,并向坑內大量噴射、爆散,給礦山帶來危害和災難。
2.1.4 采礦誘發地震 因采礦活動而誘發的地震,震源淺、危害大,小震級的地震即可導致井下和地表的嚴重破環。
2.1.5 場庫失穩 場庫失穩主要是由于尾礦壩潰決崩塌繼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礦壩崩壩事故常給礦區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危害,同時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變引起的災害
2.2.1 礦坑突水涌水 這是最常見的礦山災害,突發性強、規模大,后果嚴重。生產過程中常因對礦坑涌水量估計不足,采掘過程中打穿老窿,貫穿透水斷層,驟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導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員傷亡災難。
2.2.2 坑內潰沙涌泥 這是常與礦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災害。當采掘過程中驟遇蓄水溶洞,常見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巖屑伴隨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斷層和地裂縫也常會使淺部第四紀沉積物隨下漏的地表徑流涌入坑內。其結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機器、人員被泥沙所埋,嚴重時甚至會使礦山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2.2.3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是礦山災害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因采礦、選礦產生的“三廢”物質,由于未經有效處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
中,造成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礦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鹽漬化、地下水斷流等。
2.3 礦體內因引起的災害
2.3.1 瓦斯爆炸和礦坑火災 這種災害最常見于煤礦。由于通風不良,使瓦斯積聚發生爆炸,造成井下作業人員傷亡,礦井被毀;礦坑火災除見于煤礦外,也見于一些硫化礦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熱,在熱量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則發生自燃,引發礦山火災。礦山火災的危害極大,而且還嚴重損耗地下礦產資源,如有的煤礦在地下已燃燒上百年,其資源損耗量十分巨大,使當地氣候發生改變,農作物和樹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蕪,環境嚴重惡化。
2.3.2 地熱 隨著開采深度加大,地熱危害不斷加劇。我國已有許多礦山開采深度達到800m以下,礦山因含硫量高,開采深度又大,地溫非常高。礦山地熱災害導致礦工勞動環境惡劣,嚴重影響了有關礦山的正常生產。
3.礦山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1)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加強邊坡監測,建議作擋墻穩固邊坡,開挖后如果出現開裂變形,建議做專門的工程地質勘察。對于原有的災害點,做好邊坡加固和預防工作,盡量消除因礦山開采而誘發災害復發的隱患。渣場棄渣嚴格作好方量及邊坡坡度的設計,作好擋墻設計,設置攔渣壩,防止泥石流的產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場,嚴禁隨意棄渣(特別在公路沿線)。對于坑道開采,在坑道內一定要作好支護,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因礦頂坍塌、冒頂等而產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戶處要預防引起上部地面開裂。作好坑道的排水設計,以防因礦坑涌水造成危害。設置監測點,作好監測記錄與分析工作,確保在易于發生災害地段防患于未然。開采結束后,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計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恢復礦山生態功能。
(2)次重點防治區防治措施在進場公路、礦山生活區建設中,會形成大量的邊坡和一定數量的棄渣,可能形成邊坡失穩,造成滑坡和塌方;沿途不合理的棄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可能有滾石和飛石危害??茖W合理設計邊坡參數,并進行合理支護和加固,邊坡上方應設置排水溝,做好地表擋排水措施。加強工地管理,合理堆放棄渣,嚴禁隨意棄渣;在險要地段建設攔擋滾石和飛石的設施:開采結束后,將棄渣場扒平覆土,植樹還林,恢復植被。
(3)一般防治區防治措施。區內無主要建筑物和工程項目建設,主要可能因地表巖體的破碎而造成水土流失。應嚴禁越界開采,減少人為擾動,做好植被保護和水土保持。
(4)地質環境恢復方案及措施。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復植被和景觀,礦山須規劃進行礦山復墾工作,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開采棄渣切勿胡亂堆放,必須統一堆放到開采境界線以外的礦山棄渣場內,在開采過程中,有計劃地將棄渣回填到采空區。棄渣場經處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種樹。
4.結束語
經分析引發地質災害的原因,大都是由于采用不科學的采礦方法造成的,當人們注意到了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正確解決資源需求與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矛盾時,科學的采礦方法將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因為現有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避免礦山開采引發的不良地質災害的產生。在礦山開采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閉坑誰復墾,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強對礦山環境的管理。只有解決好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才能促進中國采礦業的持續發展。